应用16SrDNA鉴定食品中的双歧杆菌

应用16SrDNA鉴定食品中的双歧杆菌
应用16SrDNA鉴定食品中的双歧杆菌

肝糖原的提取、鉴定与定量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 XXX 学号: 专业年级: 2012级临床医学 组别:第3实验室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名称肝糖原的提取、鉴定、分离 实验日期2013-12-30 实验地点第9实验室 合作者XXX 指导老师XX 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组织样品的制备方法,了解其注意事项。 2、了解肝糖原提取、糖原和葡萄糖鉴定与蒽酮比色测定糖原含量的原理和注意事项,掌握其操作方法。 3、正确操作使用刻度吸管和可调微量取液器。 4、熟练运用溶液混匀的各种方法。 5、正确掌握溶液转移的操作。 6、正确操作使用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肝糖原的提取 糖原储存于细胞,采用淹没匀浆等方法可使细胞破碎,低浓度的三氯醋酸能使蛋白质变性,破坏肝组织中的酶且沉淀蛋白质,而糖原仍稳定地保存于上清液中,从而使糖原与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分离开来。糖原不溶于乙醇而溶于热水,故先用95%乙醇将绿叶中糖原沉淀,再溶于热水中。 ?糖原的鉴定 糖原水溶液呈乳样光泽,遇碘呈红棕色。这是糖原中葡萄糖长链形成的螺旋中,依靠分子间引力吸附碘分子后呈现的颜色。糖原还可被酸水解为葡萄糖,利用呈色反应和葡萄糖的还原性,可判定肝组织中糖原的的存在。 CuSO4 + 2NaOH = Na2SO4 + Cu(OH)2 2Cu(OH)2 + C6H12O6 = 2CuOH + 氧化型葡萄糖 + H2O

. . . . 2CuOH = H20 + Cu2O (红色) Cu(OH)2 ==== H2O + CuO (黑色) ?肝糖原的定量 糖原在浓酸中可水解为葡萄糖,浓硫酸能使葡萄糖进一步脱水生成糠醛衍生物——5-羟甲基呋喃甲醛,此化合物再与蒽酮脱水缩合生成蓝色的化合物。 该物质在620nm处有最大吸收。糖含量在10—100mg围,溶液颜色的深浅与可溶性糖含量成正比。利用此反应与同样处理的已知葡萄糖含量的标准溶液比色,通过标准对照法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糖原的含量。糖原在浓碱溶液中非常稳定,故在显色之前,肝组织先置于浓碱中加热,以破坏其他成分,而保留肝糖原。 三、实验材料 ?仪器: 1、普通离心机,室温-100℃恒温水浴箱(x2),722型分光光度计,精度为 10mg级电子天平 2、剪刀、镊子、研钵 3、试管架,离心管,试管 4、刻度吸量管(2ml ,5ml),1000μl微量可调取液器 5、100ml容量瓶 6、白瓷反应板 ?试剂: 鸡肝、95%乙醇、0.31mol/L(5%)三氯醋酸溶液、0.15mol/L NaCl溶液、浓HCl、12.5mol/L(50%)NaOH、碘试剂、班氏试剂、30%KOH溶液、标准葡萄糖液(50mg/L)蒽酮显色剂

双歧杆菌与乳酸菌筛选培养基

BBL培养基 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成份 蛋白胨15.0g 酵母粉2.0g 葡萄糖20.0g 可溶性淀粉0.5g 氯化钠5.0g 5%半胱氨酸10.0mL 西红柿浸出液400.0mL 吐温80 1.0mL 肝提取液80.0mL 琼脂20.0g 蒸馏水520.0mL pH7.0 MRS培养基 乳酸细菌培养基(MRS) 蛋白胨10.0 g 牛肉膏10.0 g 酵母膏 5.0 g 柠檬酸氢二铵[(NH4)2HC6H5O7] 2.0 g 葡萄糖(C6H12O6·H2O) 20.0 g 吐温80 1.0 mL 乙酸钠(CH3COONa·3H2O) 5.0 g 磷酸氢二钾(K2HPO4·3H2O) 2.0 g 硫酸镁(MgSO4·7H2O)0.58 g 硫酸锰(MnSO4·H2O)0.25 g 琼脂18.0 g 蒸馏水 1 000 mL pH 6.2~6.6 当乳酸菌生长代谢出乳酸后,会使pH下降而使颜色由绿变为黄绿,也由于pH 值降低再加上抗生素及厌氧培养的作用,所以一般的微生物不容易在此培养基上生长,因此十分容易鉴别乳酸菌。 2005-03-10 08:08 消息引用收藏分享 奉上一篇实验,以供参考! 厌氧菌的分离和培养 目前培养厌氧微生物的简便而又有效的技术包括有:厌氧箱培养技术;厌氧罐培养技术;厌氧袋培养技术;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这里介绍的是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

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是美国微生物学家亨盖特(Hungate)于1950年首次提出并应用于瘤胃厌氧微生物研究的一种厌氧培养技术。以后这项技术又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改进,从而使亨盖特厌氧技术日趣完善,并逐渐发展成为研究厌氧微生物的一整套完整技术。而且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研究严格、专性厌氧菌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技术。 亨盖特厌样滚管培养技术不仅可用于有益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等的分离、与活菌培养计数,还可以用于有害***菌(如酪酸菌)或病原菌(如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1材料 1.1 样品 双歧酸奶(液体)、双歧杆菌制剂(固体)。 1.2 培养基 改良MRS培养基,PTYG培养基。 1.3 仪器和器具 亨盖特厌氧滚管装置一套,厌氧管,厌氧瓶,滚管机,定量加样器。 2 流程 铜柱除氧→预还原培养基→稀释用液制备→稀释样品→滚管→培养→计数 3方法 3.1铜柱系统除氧 铜柱是一个内部装有铜丝或铜屑的硬质玻璃管。此管的大小为40—400mm,两段被加工成漏斗装,外壁绕有加热带,并与变压器相连来控制电压和稳定铜柱的温度。铜柱两端连接胶管,一端连接气钢瓶,一端连接出气管口。由于从气钢瓶出来的气体如N2、CO2和H2等通常都含有O2,故当这些气体通过温度约360℃的铜柱时,铜和气体中的微量O2化合生成CuO,铜柱则由明亮的黄色变为黑色。当向氧化状的铜柱通入H2时,H2与CuO中的氧就结合形成H2O,而CuO又被还原成了铜,铜柱则又呈现明亮的黄色。此铜柱可以反复使用,并不断起到除氧的目的。当然H2源也可以由氢气发生器产生。 3.2 预还原培养基及稀释液的制备

中国部分地区人体粪便中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具潜在益生特性菌株的筛选

中国部分地区人体粪便中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具潜在益生特 性菌株的筛选 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河南、四川、西藏、云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的18份人体粪便样品中的双歧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分离到的29株双歧杆菌进行了鉴定。以B.animalis subsp.Iactis V9为参照,通过耐酸性、人工消化液和胆盐耐受试验,筛选出胃肠道转运过程中耐受性较好的4株双歧杆菌。 并对筛选出的双歧杆菌进行了脱脂乳发酵特性和贮藏特性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从18位中国部分地区健康人体粪便中分离得到29株双歧杆菌,经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法将IMAUFB064、IMAUFB065和IMAUFB091等9株菌鉴定为B. longum,其中河南6株、四川2株和新疆1株;将IMAUFB071、IMAUFB073、IMAUFB084、IMAUFB090和IMAUFB092等20株菌鉴定为B.pseudocatenulatum,其中四川9株、西藏7株、云南3株和内蒙古1株。 29株双歧杆菌中有24株在pH3.0、3.5和4.0的改良MRS培养液中生长良好,初筛出的24株双歧杆菌分别经pH3.0、2.5、2.0人工胃液消化3h后,存活率高于V9(84.97%)的菌株有2株,分别为IMAUFB084(85.98%)和MAUFB073(85.66%),占总菌数的6.90%,各菌株在不同pH值人工胃液中耐受性有显著差异 (P<0.05),随着pH值的降低,供试菌株对模拟人工胃液的耐受性也随之降低。4株复筛出的双歧杆菌在人工肠液消化8h后,其中MAUFB090的存活率为101.8%,高于V9(97.84%),MAUFB073(97.19%)、IMAUFB084(94.38%)和IMAUFB064(89.93%)都低于V9的存活率。 4株双歧杆菌均能耐受2.0%胆盐浓度,但各菌株的延迟时间差异显著

肝糖原的提取、鉴定与定量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汪煜灵 学号: 3130010071 专业年级: 2013级临床医学 组别:第2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名称肝糖原的提取、鉴定、分离 实验日期2014-12-25 实验地点第2实验室 合作者陈海玲指导老师朱利娜 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组织样品的制备方法,了解其注意事项。 2、了解肝糖原提取、糖原和葡萄糖鉴定与蒽酮比色测定糖原含量的原理和注意事项,掌握其操作方法。 3、正确操作使用刻度吸管和可调微量取液器。 4、熟练运用溶液混匀的各种方法。 5、正确掌握溶液转移的操作。 6、正确操作使用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肝糖原的提取 糖原储存于细胞内,采用淹没匀浆等方法可使细胞破碎,低浓度的三氯醋酸能使蛋白质变性,破坏肝组织中的酶且沉淀蛋白质,而糖原仍稳定地保存于上清液中,从而使糖原与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分离开来。糖原不溶于乙醇而溶于热水,故先用95%乙醇将绿叶中糖原沉淀,再溶于热水中。 ●糖原的鉴定 糖原水溶液呈乳样光泽,遇碘呈红棕色。这是糖原中葡萄糖长链形成的螺旋中,依靠分子间引力吸附碘分子后呈现的颜色。糖原还可被酸水解为葡萄糖,利用呈色反应和葡萄糖的还原性,可判定肝组织中糖原的的存在。 CuSO4 + 2NaOH = Na2SO4 + Cu(OH)2 2Cu(OH)2 + C6H12O6 = 2CuOH + 氧化型葡萄糖 + H2O

2CuOH = H20 + Cu2O (红色) Cu(OH)2 ==== H2O + CuO (黑色) ●肝糖原的定量 糖原在浓酸中可水解为葡萄糖,浓硫酸能使葡萄糖进一步脱水生成糠醛衍生物——5-羟甲基呋喃甲醛,此化合物再与蒽酮脱水缩合生成蓝色的化合物。 该物质在620nm处有最大吸收。糖含量在10—100mg范围内,溶液颜色的深浅与可溶性糖含量成正比。利用此反应与同样处理的已知葡萄糖含量的标准溶液比色,通过标准对照法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糖原的含量。糖原在浓碱溶液中非常稳定,故在显色之前,肝组织先置于浓碱中加热,以破坏其他成分,而保留肝糖原。 三、实验材料 ●仪器: 1、普通离心机,室温-100℃恒温水浴箱(x2),722型分光光度计,精度为 10mg级电子天平 2、剪刀、镊子、研钵 3、试管架,离心管,试管 4、刻度吸量管(2ml ,5ml),1000μl微量可调取液器 5、100ml容量瓶 6、白瓷反应板 ●试剂: 鸡肝、95%乙醇、0.31mol/L(5%)三氯醋酸溶液、0.15mol/L NaCl溶液、浓HCl、12.5mol/L(50%)NaOH、碘试剂、班氏试剂、30%KOH溶液、标准葡萄糖液(50mg/L)蒽酮显色剂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方案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及药敏实验 实验基本步骤:样品→肝、脾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实验鉴定→普通肉汤培养基增殖培养→药敏实验。 1 病料采集 1.1 准备材料:试管、载玻片、手术刀、手术剪、结扎绳、记号笔、冰块、泡沫箱、口罩、手套(该灭菌的都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冰箱。 1.2 取材部位:血液、肝脏、脾脏、肠内容物,若有鸡胚感染则去鸡胚及卵黄物。 1.3 操作方法:将病死鸡浸泡在消毒剂溶液中,打开腹腔,无菌采集肝脏、脾脏放于事先准备好的灭菌试管内,将带有肠内容物的肠管两端结扎放于灭菌是试管内。将有明显病变的脏器入肝、脾进行触片,做好标记。都贴上标签,标示采集样品,来源地,采集时间,采集人。将装有病料的试管放在放有冰袋的泡沫箱中,及时返回实验室,置于4℃冰箱待检。 2 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1 准备材料:光学显微镜、革兰氏染色液、载玻片、手术刀、接种环、平皿、恒温箱、高压锅、摇床、酒精灯、葡萄糖、甘露醇、乳糖、蔗糖等微量生化发酵管,蛋白胨水(蛋白胨(或胰蛋白胨)20g、氯化钠5g、蒸馏水1000mL pH7.4),葡萄糖蛋白胨水溶液(每100 mL蛋白胨水中加入葡萄糖1g)、甲基红试剂、吲哚试剂、乙醚、VP指示剂、超净台。 培养基: A. 普通琼脂培养基(牛肉粉 3g、蛋白胨 10g、氯化钠 5g、琼脂 20g、蒸馏水1000ml,ph7.3±0.1), B.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蛋白胨20g、牛胆盐5g、氯化钠5g、琼脂15g,乳糖10g、结晶紫0.001g、中性红0.025g,ph7.2±0.2。), C. 营养肉汤培养基(牛肉粉 3g、蛋白胨 10g、氯化钠 5g、蒸馏水1000ml,ph7.2±0.2)。 2.2 样品触片镜检 涂片镜检:取触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2.2.1在玻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作用1min,水洗。 2.2.2 加革兰氏碘液于玻片上媒染,作用1min,水洗。

肝糖原提取和测定(严选内容)

肝糖原的提取和鉴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肝糖原的性质并掌握其提取的方法。 2.熟悉肝糖原的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肝糖原是糖在体内的重要储存形式之一。其储存量虽然不多,但在代谢过程中,它是动物体内糖的重要的来源之一。肝糖原的合成或分解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糖原属于高分子糖类化合物,微溶于水,无还原性,与碘作用变成红棕色。提取肝糖原是利用三氯醋酸破坏肝组织中的酶,且肝组织中的蛋白质也被三氯醋酸所沉淀,而糖原仍留在溶液中。过滤除去沉淀,滤液中的肝糖原可借加入的乙醇而沉淀。将沉淀的糖原溶于水,即可得到糖原溶液。 糖原与碘作用呈红棕色。糖原被酸水解为葡萄糖,可用班氏试剂检验。利用呈色反应和葡萄糖的还原性,可判定组织中糖原的存在。 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 材料: 小白鼠等动物新鲜肝脏组织 2. 仪器: (1)天平(2)研钵(3)离心机 (4)离心管(5)恒温水浴锅(6)试管

(7)广泛试纸(8)移液管(9)洗耳球 (10)电炉(11)量筒(12)滤纸 3.试剂: (1)10%的三氯醋酸溶液 (2)5%的三氯醋酸溶液 (3)95%乙醇溶液 (4)浓盐酸 (5)20%的NaOH溶液 (6)碘液:(取碘1g、碘化钾2g溶于500mL蒸馏水中) (7)班氏试剂:(将硫酸铜17.3g溶于100mL温蒸馏水中;取柠檬酸钠173g和无水碳酸钠100g溶于700mL温蒸馏水中,待冷却后,将硫酸铜溶液缓缓加入柠檬酸钠和碳酸钠混合液中,最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四、操作步骤 (一)肝糖原的提取 (1)肝匀浆的制备:迅速处死小白鼠,立即取出肝脏,用滤纸吸取附着的血液。称取约1g肝脏置研钵中,加入少许石英砂及10%的三氯醋酸溶液1mL,研磨至呈乳状后再加入5%的三氯醋酸2mL,继续研磨,直至肝脏组织已充分磨成均匀糜浆。 (2)提取糖原:将制备好的肝匀浆以3000r/min的转速离心10min。取上清液于另一离心管并量取体积,加入等体积的95%乙醇溶液,混

实验方案(双歧杆菌的分离)

1 双歧杆菌的分离 1.1 样品 取出生后20天母乳喂养健康婴儿粪便。 1.2 培养基 根据目前的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以及X-Gal在这方面的应用。选择使用NPNL培养基,在其基础上添加X-Gal。 1.2.1 缓冲蛋白胨水溶液(BP) 成份:蛋白胨10g 磷酸氢二钠2g 葡萄糖5g 磷酸二氢钾2g 氯化钠5g 蒸馏水1000ml 制法:精确称取各种试剂,加人到1000ml的蒸馏水中,加热溶化后分装于250ml的三角瓶中,每瓶90ml,121℃,杀菌15min后置4℃的冰箱中备用。 1.2.2 选择性改良NPNL培养基(苏世彦) 成份:酵母膏5g 淀粉0.5g 蛋白胨10g L-半胱氨酸0.5g 胰蛋白胨5g 溶液A 10ml 大豆蛋白胨5g 溶液B 5ml 葡萄糖10g 溶液C 50ml 乳糖3g 琼脂 15g 吐温80 1g pH 7.2 牛肝提取液150ml 制法:将各成分准确量取后,分别加热溶化,混合摇匀后分装,121℃杀菌10min,备用。 溶液A:K2HPO4 10g、KH2PO4 10g溶于蒸馏水100ml。 溶液B:FeSO4·7H2O 0.2g、MgSO4·7H2O 4g、MnSO4·4H2O 0.135g、NaCl 0.2g溶于蒸馏水100ml。 溶液C:丙酸钠30g、硫酸巴龙霉素400mg、硫酸新霉素200mg、NaCl 6g溶于蒸馏水1000ml。 1.2.3 NPNL培养基(孙雪) 培养基成分及用量:牛肉浸汁粉(oxoid)3g,蛋白胨10g,胰蛋白酶5g,

植胨3g,酵母浸出汁5g,肝浸出汁150ml,葡萄糖10g,可溶性淀粉0.5g,溶液A 10ml,溶液B 5ml,吐温80 1g,盐酸半胱氨酸0.5g,琼脂15g,蒸馏水815ml,X-Gal(5-溴-4-氯-3-吲哚-β-D- 半乳糖苷)60mg。pH 7.2,121℃,15min 高压灭菌。 溶液A:K2HPO425g,KH2PO425g,蒸馏水250ml。 溶液B:MgSO4·7H2O 0.5g,FeSO4·7H2O 0.5g,NaCl 0.5g,MnSO40.337g,蒸馏水250ml,硫酸新霉素100μg/ml,硫酸巴龙霉素200μg/ml,萘啶酮酸15μg/ml,氯化锂3mg/ml。 1.3 分离方法 取成年人的粪便1g,放人含有9ml缓冲蛋白胨水溶液中,用液枪充分混匀,制成1:10的稀释液,摇匀后取1ml注人含有9ml缓冲蛋白胨溶液中制成1:100的稀释液,在此基础上作10-3~10-9与的稀释,由于肠道中双歧杆菌的菌数一般在109左右,所以取10-4~10-9稀释液用倾注法倒平板,每个稀释液都各取1ml分别注人到两只无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重复3个平板。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将温度调至37℃进行厌氧培养48h。用缓冲蛋白胨水溶液做稀释液可以有效地保护双歧杆菌的存活,避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1.4 分离培养 在加人样品稀释液的平皿中,分别注人适量冷却至50℃左右的选择性改良NPNL培养基,然后放人37℃的恒温培养箱中厌氧培养1.4.1 培养特性与镜检特性 双歧杆菌在改良NPNL培养基上,经过厌氧培养以后,菌落直径1-2cm,圆形、凸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乳白色,粘稠湿润。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双歧杆菌为革兰氏阳性无芽抱杆菌,呈多形性、典型的双歧杆菌为V字型或Y型;也有直、弯、棒状、匙形等多种形态,排列成单、双、短链、X、Y、V 或栅状;其大小为2-8×0.4-0.6μm,不具英膜和鞭毛,无运动性。 培养48h 后,平板上菌落呈现深蓝色、白色、浅蓝色三种颜色。

双歧杆菌的生理作用

双歧杆菌的生理作用 1899年,Tisser首先由母乳营养儿的粪便中分离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杆菌,菌体轻度弯曲,末端常见分叉,故名双歧杆菌。在20世纪初,曾试图用双歧杆菌肉汤培养物移植到数量较少的婴儿肠道中,用以提高婴儿对肠道疾病的抵抗力。20世纪50年代后,多次国际会议讨论双歧杆菌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对其生理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入,在用于预防和治疗微生态失调及某些疾病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双歧杆菌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试图利用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达到有病治病、未病防病、无病保健三重效应,展现出了可喜前景。 1 生物学性状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为G+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也无动力,抗酸染色阴性。菌体略弯曲,末端呈分叉状。多形性是本菌属的一个重要特征,形状多样性的呈现可能由某些碳酸盐所诱发,或与缺乏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醋酸钠以及N-乙酰氨基糖有关。一般认为多形性是细菌对环境不太适应的结果。

该菌为厌氧菌,但不同菌种对氧的敏感性有差异,某些菌种当有CO2存在时,对氧可以耐受。最适生长温度为37℃~41℃,初代培养最适PH为6.5~7.0。在TPY琼脂培养基上形成表面光滑、凸起,边缘整齐、质地柔软的菌落,呈奶油色或瓷白色。在液体培养基中混浊生长,管底有小块状沉淀物。 不同种类的双歧杆菌对糖的发酵能力不同,产酸不产气。触酶试验多为阳性,多数能分解尿素,不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无内、外毒素。 双歧杆菌一般对卡那霉素、新霉素、链霉素、多粘菌素、庆大霉素、灭滴灵等耐受。对夹竹桃霉素、林可霉素、万古霉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呋喃坦啶敏感。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方案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方案 实验原理: 1、大肠杆菌的性质: 大肠杆菌是G--无芽孢直杆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是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红色短杆菌。三糖铁琼脂上的反应为斜面和底部都变黄,产气,不产生硫化氢。生化特性为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不发酵蔗糖。MR试验,吲哚试验为阳性,VP试验为阴性,不产生H2S,不能利用枸椽酸盐。半固体中沿穿刺线向四周生长。 2、沙门氏杆菌的性质: 沙门氏杆菌是G-直杆菌。在麦康凯平板上为细小半透明、圆形、无色小菌落,三糖铁斜面下层变黄色,上层仍为红色,穿刺处为变黑产生H2S。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能利用枸椽酸盐,不发酵乳糖不利用蔗糖肌醇,MR阳性,VP阴性,不产吲哚,不分解尿素。 实验材料: 含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猪肝脏、培养基(琼脂平板培养基、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基、麦康凯琼脂、生化培养基、SC)、器械(剪刀、记号笔、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试管、玻片、培养皿)、药品(消毒酒精、结晶紫、碘液、酸酒精、品红、松柏油) 实验内容及操作程序: 一、培养基制备: 制备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平板、SC增菌培养基、生化培养基,制备方法见附1.二、标本制备: (1)取新鲜猪肝脏一小块,火焰表面消毒。 (2)用浸过消毒液的剪刀剪开一个小口于消过毒的猪肝脏。 (3)用接种环在剪开的肝脏小口沾取肝脏液,分别画线于麦康凯培养基和接种于SC中,37°C恒温培养24小时。 三、细菌分离培养: (1)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麦康凯平板。挑选麦康凯平板上的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染色镜检,看是否为红色短杆菌,若是,即疑似为大肠杆菌,则取其接种于另一麦康凯平板,37°C 恒温培养24小时。 (2)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SC增菌培养基,染色镜检,看是否有疑似沙门氏菌,有则取其中细菌画线接种于麦康凯平板上,37°C恒温培养24小时。 四、细菌的鉴定纯化: (1)检查疑似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是否长满了粉红色菌落,染色镜检。并取其分别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肌醇、枸椽酸盐、尿素、MR、VP、H2S),并做穿刺实验于三糖铁上。37°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实验结果满足预期效果,则可判定为大肠杆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2)检查疑似沙门氏菌的平板上是否长满细菌,染色镜检,看是否满足于沙门氏菌的染色特性。并取其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并作穿刺实验于三糖铁上,37°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结果满足于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则可判定为沙门氏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双歧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厌氧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其生理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双歧杆菌是专性厌氧菌,对氧气非常敏感,因此,双歧杆菌的分离、培养及活菌计数的关键是提供无氧和低氧化还原电势的培养环境。 双歧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37℃~41℃,最低生长温度25℃~28℃,最高43℃~45℃。初始最适pH 6.5~7.0,在pH4.5~5.0或pH 8.0~8.5不生长。其细胞呈现多样形态,有短杆较规则形、纤细杆状具有尖细末端形、球形、长杆弯曲形、分枝或分叉形、棍棒状或匙形。单个或链状、V形、栅栏状排列,或聚集成星状。革兰氏阳性,不抗酸,不形成芽孢,不运动。双歧杆菌的菌落光滑、凸圆、边缘完整、乳脂至白色、闪光并具有柔软的质地。双歧杆菌是人体内的正常生理性细菌,定殖于肠道内,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占婴儿消化道菌丛的92%。该菌与人体终生相伴,其数量的多少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是目前公认的一类对机体健康有促进作用的代表性有益菌。该菌可以在肠粘膜表面形成一个生理性屏障,从而抵御伤寒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痢疾致贺氏菌等病原菌的侵袭,保持机体肠道内正常的微生态平衡;能激活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细胞的免疫力;能合成B族维生素、烟酸和叶酸等多种维生素;能控制内毒素血症和防治便秘,预防贫血和佝偻病;可降低亚硝胺等致癌物前体的形成,有防癌和抗癌作用;能拮抗自由基、羟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具有抗衰老功能。 双歧杆菌的培养方法很多,如厌氧箱法、厌氧袋法、厌氧罐法。这些方法都需要特定的除氧措施,操作步骤多,较繁琐。本实验介绍的是一种简便的试管培养法——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是美国微生物学家亨盖特于1950年首次提出并应用于瘤胃厌氧微生物研究的一种厌氧培养技术。以后这项技术又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改进,从而使亨盖特厌氧技术日趋完善,并逐渐发展成为研究厌氧微生物的一套完整技术,而且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研究严格、专性厌氧菌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技术。该技术的优点是:预还原培养基制好后,可随时取用进行试验;任何时间观察或检查试管内的菌都不会干扰厌氧条件。 目前,双歧杆菌鉴定的方法有很多种。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RAPD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双歧杆菌进行基因指纹图谱的构建,分析不同双歧杆菌种间存在的同源性和多态性;RAPD 技术也可用于双歧杆菌菌种鉴定及分型。一般来讲,我们都应用适合鉴定所有厌氧菌的方法,主要包括双歧杆菌特定酶的检测、乙酸、乳酸等有机酸的测定、糖发酵试验和其他相关指标等。 实验用具 高纯氮气厌氧管注射器培养箱冰块水浴锅镊子记号笔 MRS培养基细菌生化微量鉴定管酒精棉球瓷盘振荡器铜柱除氧系统定量加样器 恒温水浴载玻片显微镜恒温培养箱超声波破碎仪滤纸层析缸酒精灯封口膜厌氧罐等。 实验方法与步骤 1铜柱系统除氧 铜柱是一个内部装有铜丝或铜屑的硬质玻璃管。此管的大小为40~400mm,两端被加工成漏斗状,外壁绕有加热带,并与变压器相连来控制电压和稳定铜柱的温度。铜柱两端连接胶管,一端连接气钢瓶,另一端连接出气管口。由于从气钢瓶出来的气体如N2、CO2和H2等都含有微量O2,故当这些气体通过温度约360℃的铜柱时,铜和气体中的微量O2化合生成CuO,铜柱则由明亮的黄色变为黑色。当向氧化状的铜柱通入H2时,H2与CuO中的氧就结合形成H2O,而CuO又被还原成了铜,铜柱则又呈现明亮的黄色。此铜柱可以反复的使用,并不断起到除氧的目的。当然H2源也可以由氢气发生器产生。 2预还原培养基及稀释液的制备

肝糖原的提取、鉴定与定量-第七实验室(一类特选)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组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名称Folin-酚试剂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 合作者指导老师 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格式要求:正文请统一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数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标题用:四号,黑体,加粗。需强调的地方请用蓝颜色标出。不得出现多行、多页空白现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肝糖原提取和鉴定原理和方法; 2、学习并掌握蒽酮比色测定糖原含量的原理、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 3、学习并掌握刻度吸管和微量加样枪的使用方式; 4、正确掌握使用离心机的方法步骤; 5、熟练运用溶液混匀的各种方法; 6、正确掌握溶液转移的操作; 7、正确掌握使用分光光度计的方法步骤 二、实验原理 实验1肝糖原的提取与鉴定 糖原是生物的主要储能物质之一,主要储存与肝细胞中,采用研磨匀浆等方法可以使肝细胞破碎。肝细胞破碎,细胞内容物流出。低浓度的三氯醋酸能使蛋白质变性,破坏肝

组织中的酶并且使蛋白质沉淀,糖原则能够稳定地保存在上清液中,从而达到分离糖原与蛋白质等其他成分的目的。糖原不溶于乙醇但可溶于热水,故可以先用95%乙醇将滤液中糖原沉淀,再溶于热水中。糖原水溶液呈乳样光泽,遇碘呈红棕色。这是糖原中葡萄糖长链形成的螺旋中,依靠分子间引力吸附碘分子后呈现的颜色。此外,糖原还可以被酸水解成葡萄糖,利用呈色反应和葡萄糖的还原性,可以判定肝组织中糖原的存在。糖原水解溶液与班氏试剂混匀沸水浴加热2min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CuSO4 + 2NaOH = Na2SO4 + Cu(OH)2↓ 2Cu(OH)2 + C6H12O6 = 2CuOH +氧化型葡萄糖+ H2O 2CuOH = H20 + Cu2O↓ (红色) Cu(OH)2 ==== H2O + CuO↓ (黑色) 实验2肝糖原定量测定 糖原在浓碱溶液中非常稳定,故可将肝组织先置于浓碱中加热,以破坏其他成分,保留肝糖原。糖原可以被浓酸水解成葡萄糖,而浓硫酸能使葡萄糖进一步脱水生成5-羟甲基呋喃甲醛,该化合物与蒽酮脱水缩合可以生成蓝色的化合物。该物质在620nm处有最大吸收。糖含量在10-100μg,溶液颜色的深浅与可溶性糖的含量成正比。利用该反应原理处理标准葡萄糖溶液,通过标准对照法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糖原的含量。 三、材料与方法:以流程图示意 1、实验材料 (1)肝糖原的提取与鉴定 样品:1.50g的鸡肝 试剂:5%三氯醋酸溶液、95%乙醇、蒸馏水、浓HCl溶液、50%NaOH溶液、碘试剂和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双歧杆菌分离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乳酸菌分离纯化——双歧杆菌的分离纯化 2012/6/5 实验目的:从酸奶等富含乳酸菌的物质中分离到具有活性的双歧杆菌并进行初步鉴定。 实验原理:双歧杆菌是动物体肠道内的正常优势生理细菌,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没有运动能力,最适生长温度37℃~41℃,专性厌氧。双歧杆菌的细胞呈现多样形态,有短杆较规则形、纤细杆状具有尖细末端形、球形、长杆弯曲形、分枝或分叉形、棍棒状或匙形。单个或链状、V形、栅栏状排列,或聚集成星状。双歧杆菌的菌落光滑、凸圆、边缘完整、乳脂至白色、闪光并具有柔软的质地(7)。 因为双歧杆菌是严格厌氧细菌,所以双歧杆菌的培养条件必须无氧,且培养基要具有低氧化还原电势。培养双歧杆菌最常用的方法是亨盖特厌氧滚管法(1, 5, 7),此外还有厌氧箱法,厌氧袋法和厌氧罐法等。亨盖特厌氧滚管法是亨盖特(Hungate)于1950年发展起来的一套严格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技术,主要原理是利用铜柱氧化除氧的滚管分离纯化法。亨盖特厌氧滚管法的优点是可以实时检查培养物,无氧效果好且花费不高,但需要专门的仪器和技术性很强的操作。本实验采用的简易厌氧罐法是一种操作简单且成本很低的方法,主要原理是利用焦性没食子酸除去厌氧罐内的氧气。该方法的缺点是焦性没食子酸与NaOH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NO,可能不利于细菌的生长;此外,过量的NaOH 会将厌氧罐中的CO2一起除掉,而CO2对多数厌氧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另外,在同一个培养皿上接种好氧细菌(如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能加强除氧的效果。 本实验所用的培养基参考了NPNL培养基(6)和BS培养基的配方,其中鱼粉、牛肉膏、酵母浸粉、胰蛋白胨的作用是提供氮源、维生素和生长因子,葡萄糖和乳糖为乳酸菌发酵提供糖类底物,磷酸氢二钾和磷酸二氢钾为酸碱缓冲剂,硫酸亚铁、硫酸锰为乳酸菌提供生长因子,氯化钠维持均衡的渗透压。如果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抗生素,比如硫酸卡那霉素(75μg/ml)、硫酸新霉素(30-200μg/ml)、硫酸巴龙霉素(20-200μg/ml)、萘啶酮酸(15或80μg/ml)、氧化锂(3mg/ml)、丙酸钠(10或15g/L)、山梨酸(0.4g/L)等,培养基就成为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7)。实验材料:蒙牛冠益乳(含bb-12双歧杆菌),伊利酸牛奶(ABLS益生菌),佳宝、光明原味酸牛奶,双歧杆菌乳酸菌三联活菌片(含长型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实验方法: 1.培养基 双歧杆菌琼脂培养基【蛋白胨(鱼粉)10.0g,牛肝浸粉5.0g,牛肉膏3.0g,酵母浸粉5.0g,胰蛋白胨8.0g,可溶性淀粉0.5g,磷酸氢二钾1.0g,磷酸二氢钾 1.0g,葡萄糖10.0g,乳糖3.0g,L-半胱氨酸0.5g,琼脂15g,吐温80 1g,溶液A (FeSO4·7H2O 0.2g,MgSO4·7H2O 4.0g,MnSO4·4H2O 0.135g,NaCl 0.2g 于100ml蒸馏水定容)10ml,蒸馏水定容至1L】 枯草芽孢杆菌LB琼脂培养基【胰蛋白胨10g/L,酵母浸粉5g/L,Nacl10g/L,琼脂粉15g/L】 2.简易厌氧罐法 将双歧杆菌琼脂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待培养基冷却后,先用接种环取LB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枯草芽孢杆菌菌落接种在培养皿一侧,再于另一侧划线接种酸奶或三联活菌片的稀释液,按照每L容积1.0g 焦性没食子酸、10%NaOH溶液10ml加入厌氧罐后,立即以凡士林和胶带密封,置于37℃恒温培养2-3天。 图1. 实验中使用的简易厌氧罐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说明书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说明书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说明书 通用名称: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商品名称: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 拼音全码:ShuangQiGanJunSiLianHuoJunPian(SiLianKang) 本品为复方制剂,主要组成成分为: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 本品为类白色剂。 本品用于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腹泻、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 0.5g*24s 成人:口服,一日3次,一次3片,重症可加倍服用或遵医嘱。儿童:六个月内婴儿一日2次,一次1片;六个月至一岁幼儿一日2次,一次2片;一岁至六岁幼儿一日2—3次,一次2片;六岁至十二岁儿童一日3次,一次2—3片。婴幼儿可将片剂溶于50℃以下温水或牛奶中服用。 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 1.本品抽真空封装,开袋后不宜长期保存,应尽早服用。 2.当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用。 3.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服用。 遵医嘱。 遵医嘱。 遵医嘱。 1.氯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青霉素对本品中的活菌有抑制作用。 2.铋剂、鞣酸、药用炭、酊剂等能抑制、吸附或杀灭活菌,不应合用。 尚不明确。 本品中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为健康人体正常菌群,直接补充可抑制肠道中某些致菌群,维持正常肠道蠕动,调整肠道菌群平衡。蜡样芽孢杆菌在肠道中定植,消耗氧气,为双歧杆菌等厌氧菌营造厌氧环境,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和繁殖。 本品经口服进入肠道后,会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定植。其中蜡样芽孢杆菌不属于人体肠道正常菌群成员,在肠道中定植48小时后随粪便排除体外;而其余三种菌均是人体肠道中正常菌群,一般定植10天以上达到平衡。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方案

实验原理: 1、大肠杆菌的性质: 大肠杆菌是G无芽抱直杆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是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红色短杆菌。三糖铁琼脂上的反应为斜面和底部都变黄,产气,不产生硫化氢。生化特性为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不发酵蔗糖。MR试验,口引噪试验为阳性,VP试验为阴性,不产生H 2S,不能利用xx酸盐。 半固体中沿穿刺线向四周生长。 2、沙门氏杆菌的性质: -沙门氏杆菌是G直杆菌。在麦康凯平板上为细小半透明、圆形、无色小菌落,三糖铁斜面下层变黄色,上层仍为红色,穿刺处为变黑产生H 2S。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能利用枸椽酸盐,不发酵乳糖不利用蔗糖肌 醇,MR阳性,VP阴性,不产呵噪,不分解尿素。 实验材料: 含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猪肝脏、培养基(琼脂平板培养基、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基、麦康凯琼脂、生化培养基、SQ、器械(剪刀、记号笔、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试管、玻片、培养皿)、药品(消毒酒精、结晶紫、碘液、酸酒精、品红、松柏油) 实验内容及操作程序: 一、培养基制备: 制备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平板、SC增菌培养基、生化培养基,制备方法

见附 1. 二、标本制备: (1) 取新鲜猪肝脏一小块,火焰表面消毒。 (2) 用浸过消毒液的剪刀剪开一个小口于消过毒的猪肝脏。 (3) 用接种环在剪开的肝脏小口沾取肝脏液,分别画线于麦康凯培养基和接种于SC中,37 C恒温培养24小时。 三、细菌分离培养: (1) 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麦康凯平板。挑选麦康凯平板上的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染色镜检,看是否为红色短杆菌,若是,即疑似为大肠杆菌,则取其接种于另一麦康凯平板,37 C恒温培养24小时。 (2) 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SC增菌培养基,染色镜检,看是否有疑似沙门 氏菌,有则取其中细菌画线接种于麦康凯平板上,37 C恒温培养24小时。 四、细菌的鉴定纯化: (1) 检查疑似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是否长满了粉红色菌落,染色镜检。并取其分别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肌醇、枸椽酸盐、尿素、MR、VP、H 2S),并做穿刺实验于三糖铁上。37 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实验结果满足预期效果,则可判定为大肠杆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2) 检查疑似沙门氏菌的平板上是否长满细菌,染色镜检,看是否满足于沙门氏菌的染色特性。并取其接种于生化培养基上,并作穿刺实验于三糖铁 上,37 C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结果满足于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则可判定为沙门氏菌,则将其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传代培养。

双歧杆菌实验操作

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实验背景 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系1899 年巴斯德研究院的Tissier首先在以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发现并分离出来[1]。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重要的益生菌之一,还具有抗肿瘤、抗衰老、营养等作用。双歧杆菌为专性厌氧菌,对营养条件要求苛刻,活性保持相对比较困难。因此,研究一种适宜的分离方法具有现实的意义。为了丰富双歧杆菌菌种资源及开发双杆菌产品,本实验主要是了进行双歧杆菌分离、纯化、生化鉴定以及PCR检测,进行对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二、实验步骤 (一)材料 1、分离源 母乳喂养的健康婴儿粪便 2、培养基和试剂 TPY培养基、生理盐水、革兰染料(结晶紫染色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石碳酸复红液)、厌氧袋(硼氢化钾、柠檬酸、碳酸氢钠)、生化鉴定试剂管(F6PPK 试验、乳糖、葡萄糖、硫化氢、纤维二糖、棉籽糖、山梨醇、淀粉、葡萄糖酸盐、木糖、甘露糖、蔗糖、麦芽糖、海藻糖、蜜二糖、甘露醇、吲哚、硝酸盐还原、明胶液化、阿拉伯糖、过氧化氢、联苯胺)、双蒸水、TaKaRa Taq、10×PCR Buffer(Mg2+Plus)、dNTP Mixture(各2.5mM)、16sRNA 90916 F、16sRNA 90916 R、3、设备 PCR仪、紫外分光光度仪、凝胶电泳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恒温培养箱、厌氧罐、无菌操作台、冰箱、显微镜、接种环等微生物实验室所需的常规设备。(二)实验内容 1、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用灭菌棉签取母乳喂养的健康婴儿的粪便约l g,放入装有9ml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中,充分振荡摇匀,做成1∶10 的均匀稀释液。另取1 mL 灭菌的移液管吸取1∶10 的稀释液注入到灭过菌的含有9 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摇匀,做成1∶100 的均匀稀释液。按上述操作顺序,依次做成1×10- 3~1×10- 7 梯度的均匀稀释液。 (2)分别取1×10- 1~1×10- 7 梯度的均匀稀释液在TPY培养基平板上进行划线分离(预实验),37℃厌氧培养24~48h观察哪几个梯度的双歧杆菌分离的比较好,然后进行试验。(例如1×10- 5~1×10- 7 ) 3、分离培养 用接种环取a、b、c三种梯度的稀释液中的双歧杆菌进行TPY培养基平板划线分

肝糖原的提取鉴定与定量肝糖原的提取与鉴定

肝糖原的提取鉴定与定量肝糖原的提取与鉴定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3130010071 专业年级: xx级临床医学 组别:第2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名称肝糖原的提取、鉴定、分离实验日期 xx-12-25 合作者评分 陈海玲 签名 实验地点

第2实验室 指导老师朱利娜 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组织样品的制备方法,了解其注意事项。 2、了解肝糖原提取、糖原和葡萄糖鉴定与蒽酮比色测定糖原含量的原理和注意事项,掌握其操作方法。 3、正确操作使用刻度吸管和可调微量取液器。 4、熟练运用溶液混匀的各种方法。 5、正确掌握溶液转移的操作。 6、正确操作使用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肝糖原的提取

糖原储存于细胞内,采用淹没匀浆等方法可使细胞破碎,低浓度的三氯醋酸能使蛋白质变性,破坏肝组织中的酶且沉淀蛋白质,而糖原仍稳定地保存于上清液中,从而使糖原与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分离开来。糖原不溶于乙醇而溶于热水,故先用95%乙醇将绿叶中糖原沉淀,再溶于热水中。●糖原的鉴定 糖原水溶液呈乳样光泽,遇碘呈红棕色。这是糖原中葡萄糖长链形成的螺旋中,依靠分子间引力吸附碘分子后呈现的颜色。糖原还可被酸水解为葡萄糖,利用呈色反应和葡萄糖的还原性,可判定肝组织中糖原的的存在。 CuSO 4 + 2NaOH = Na2SO 4 + Cu(OH)2Cu(OH)2 + C6H 12O 6 = 2CuOH + 氧化型葡萄糖 + H2O 2CuOH = H20 + Cu2红色) Cu(OH)2 ==== H2黑色) ●肝糖原的定量 糖原在浓酸中可水解为葡萄糖,浓硫酸能使葡萄糖进一步脱水生成糠醛衍生物——5-羟甲基呋喃甲醛,此化合物再与蒽酮脱水缩合生成蓝色的化合物。该物质在620nm 处有最大吸收。糖含量在10—100mg 范围内,溶液颜色的深浅与可溶性糖含量成正比。利用此反应与同样处理的已知葡萄糖含量的标准溶液比色,通过标准对照法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糖原的含量。糖原在浓碱溶液中非常稳定,故在显色之前,肝组织先置于浓碱中加热,以破坏其他成分,而保留肝糖原。

食品中双歧杆菌检验方法

食品中双歧杆菌检验方法 环凯针对目前乳制品行业及质量监测单位检验双歧杆菌的需求及情况,对双歧杆菌检验相应的培养基进行了改进,使得双歧杆菌检出率较之前有很大的改进。扩充并完善了相关的微生物检测试剂,使得技术操作人员能更准确、快捷的检测出目标菌。 环凯依据GB 4789.34-201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双歧杆菌检验,推出成套的双歧杆菌检验解决方案,为生产企业及检验单位提供方便。 图1:GB 4789.34-2012双歧杆菌检验流程图 表1:实验操作所用培养基及生化试剂 功能阶段实 验 序 产品序 号 产品名称规格类别

号 稀释液1 CP0630 生理盐水 225mL× 10袋 盒(袋装) 平板分离2 027330 双歧杆菌琼脂培养基(BBL 琼脂培养基) 250g 瓶(干粉) 生理生化 3 029010 革兰氏染色液 10mL×4 支 盒 4 029161 过氧化氢酶试剂 2mL×10 支 盒(西林 瓶) 5 027340 PYG液体培养基基础250g 瓶(干粉)SR0300 PYG液体培养基配套试剂 (A、B各一支添加于100 ml 基础培养基中) 2种×5支 /盒 盒(西林 瓶) 6 027350 TPY液体培养基250g 瓶(干粉) 7 029010 革兰氏染色液 10mL×4 支 盒 8 029080 甘油 2mL×10 支 盒(西林 瓶) 9 075060 D-阿拉伯糖20支 盒(西林 瓶) 10 075400 D-核糖20支 盒(西林 瓶) 11 075070 D-木糖20支 盒(西林 瓶) 12 075080 D-半乳糖20支 盒(西林 瓶) 13 075010 D-葡萄糖20支 盒(西林 瓶) 14 075550 D-果糖20支 盒(西林 瓶) 15 075380 D-甘露糖20支 盒(西林 瓶) 16 075110 L-鼠李糖20支 盒(西林 瓶) 17 075100 卫矛醇20支 盒(西林 瓶) 18 075120 肌醇20支 盒(西林 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