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健康教育

高尿酸血症健康教育

高尿酸血症健康教育

高尿酸血症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是痛风病变化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长期的血尿酸增高可引起特异性组织损伤并导致痛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结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是体检中常见的异常指标。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高尿酸血症,泉州市第一医院体检中心在体检中积极开展了高尿酸血症的健康教育。现介绍如下。

1 体检资料

2007年1~12月,体检人数为33 800人次,其中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为10.8%,共3 480例,疾病比例为3.23%,其中男3 310例,女170例,年龄25~70岁。

2 症状与表现

通常以血浆尿酸>420 μmol/L(7 mg/dl)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初期可无任何症状,但部分可演变而诱发急性关节炎、痛风石、肾结石及尿酸肾病。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均衡饮食,减少高嘌呤饮食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果糖摄入过多可导致体内腺嘌呤核苷酸产生增多,进而促进尿酸的生成,故应少食含果糖多的食物,每日嘌呤的摄入量应<150 mg。动物

内脏(心、肝、肾、脑)及蛤蜊、蟹、蚝、沙丁鱼等均为高嘌呤食物,应限制食用;肉类、鱼虾、豌豆、菠菜等也含有一定量的嘌呤,应适量食用;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不含嘌呤可任意选用;可以选择富含铁剂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解读

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解读 目前,中国大陆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13.3%,患病人数已经超过1.2亿;中国大陆痛风的患病率为1.1%,患病人数已经超过1700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存在多种危害,其中痛风石是痛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此外关节畸形,痛风性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都不容忽视。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管理现状不容忽视,首先,无论社区还是三级医院医生在痛风诊疗方面仍存在盲区和误区。其次,患者重视程度低,用药依从性差。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孕育而生了。今天的首发新闻发布会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学组副组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李长贵教授对《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进行了解读。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什么情况被称为亚临床痛风? 这部分内容在痛风的诊断及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分型中,亦是第一次被提出的概念。 ?痛风的诊断推荐采用2015ACR/EULAR的分类标准(1B)。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超声、双能CT或X线发现尿酸钠晶体沉积和痛风性骨侵蚀可作为亚临床痛风的依据(2C)。

?建议年轻起病(30岁以内发病)或有家族史的痛风患者依据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和肾脏尿酸排泄分数进行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分型(2B) 亚临床痛风概念: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连续的病理过程,部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内也存在尿酸盐晶体,甚至出现周围组织的损伤,如骨侵蚀。 亚临床痛风的治疗建议 当血尿酸水平≥480umol/L时,采用药物治疗,秋水仙碱连续使用3-6个月,同时碱化尿液3-6个月,建议这部分患者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umol/L的水平。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何时起始药物治疗? ?建议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血尿酸水平≥540 μmol/L(2B)或血尿酸水平≥480 μmol/L且有下列合并症之一: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损害(≥CKD2期)(2B)。 ?无合并症者,建议血尿酸控制在<420 μmol/L;伴合并症时,建议控制在<360 μmol/L(2C)。 痛风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的时机是?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的病因是由于过食肥甘,酗酒、过劳、紧张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气血凝滞,痰瘀痹阻,骨节经气不通而发病。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辩证分型为风湿热邪,风寒湿痹,痰浊瘀血痼,脾肾阳虚。1.风湿热痹症状: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痛,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舌红苔薄,脉弦数。治则:祛风清热,化湿通痹。可用方药:四妙散加味,苍术9 克,黄柏12克,牛膝12 克,薏苡仁30克,海桐皮12克,桑枝30克,威灵仙12克,金银花藤15 克,茜草20克,秦艽10 克,随症加减。痛风见关节红肿热痛甚者,加生地15克,赤芍15克,地龙12克,以清热凉血通络;伴发热、汗出、烦渴者,加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桂枝6 克,赤芍15克,以清气凉营。验方: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30 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关节红肿热痛者。金黄膏外敷关节肿痛处,2~3天换药1次,10天1个疗程。适用于痛风属风湿热痹者。2.风寒湿痹症状: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治则:温经散寒,祛风化湿。可用方药:乌头汤加味,

制川乌9克,麻黄9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附片9克,桂枝9克,白术12克,防风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伴拇指关节紫黯、或有痛风结节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乳香6克,没药6克,以活血通络散结。验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细辛3 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风寒湿痹轻症者。3.痰瘀痼结症状:关节刺痛,夜晚加剧,发作频繁,伴结节、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治则:化痰祛瘀,通经散结。可用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9 克,红花9克,当归9 克,川芎9克,威灵仙12克,穿山甲12克,白芥子9克,胆南星9克,全蝎3克,蜈蚣1条,随症加减。关节痛剧者,加制川乌、草乌各6克,细辛3克,以温经止痛;血尿酸高者,加黄柏9克,苍术9克,薏苡仁30 克,防己15克,以清利祛邪。4.脾肾阳虚症状: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隐痛,腿酸软,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夜尿频多,有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则:温补脾肾。可用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2 克,杜仲12克,附片10 克,肉桂粉2克(兑服),黄芪20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3 克,随症加减。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20克,海金沙10克(包煎),冬葵子10克,琥珀粉3克(兑服),鸡内金9克,以清利排石;纳

2019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与2013版共识区别

2019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与2013版共识区别 导读: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相关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近期《中国高尿酸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刊登,相比2013年发布的专家共识来说,本次指南为我们临床决策提供了更多信息和依据。 高尿酸血症定义不分性别 之前对于高尿酸血症(HUA)诊断定义为: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umol/L,女性>360umol/L。最新指南中HUA不分性别,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umol/L为诊断标准。 HUA分型要结合两项指标 传统的HUA分型多采用肾脏FE UA或24h尿尿酸排泄量(UUE)单一指标,会出现同一患者有不同的分型这样的结果,新指南建议根据FE UA和UUE两项指标综合判定,将HUA分为肾脏排泄不良型、肾脏负荷过多型、混合型和其他型,相比之前,增加了其他型。2013年的共识提到,临床研究结果显示,90%的原发性HUA属于尿酸排泄不良型。

要关注亚临床痛风 亚临床痛风是处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之间的一个阶段,亦是第一次被提出的概念。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连续的病理过程,部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内也存在尿酸盐晶体,甚至出现周围组织的损伤,如骨侵蚀,因此值得关注。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超声、双能CT或X线发现尿酸钠晶体沉积和痛风性骨侵蚀可作为亚临床痛风的依据,可启动相应的治疗。 ?亚临床痛风的治疗建议,当血尿酸水平≥480umol/L时,采用药物治疗,秋水仙碱连续使用3-6个月,同时碱化尿液3-6个月,建议这部分患者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umol/L的水平。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时机 高尿酸血症患者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给其进行相应的生活指导,那么是否需要进行降尿酸治疗?2019版指南给出的建议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干预起始的数值上。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痛风目前也是临床上常见 的慢性疾病,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痛风的症状一般是半夜或清晨急性发作,有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早期多累计足跟、指、趾等中小关节,晚期或见关节肿大、畸形、僵硬、耳轮、指间、指掌处呈现黄白色痛风或破溃形成瘘管。 中医治疗很有疗效!辨证治疗。中医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痛风分为3个病期13个类型治疗。 一、急性期 1.寒湿痹阻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2.湿热痹阻型: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3.痰(湿)阻血瘀型: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4.血热毒侵型:关节红肿痛,病势较急,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痛风止痛汤(经验方)加减。生地、红藤、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5.肝郁乘脾型:头眩、胸闷憋气、烦躁易怒、脘腹胀满、肢节酸楚、肿胀、结节,下肢沉重、精神紧张加重,舌红苔薄,脉弦数,治以舒肝泄热、健脾祛湿,疏肝解郁消骨汤(经验方)加减。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各15克,元胡、黄芪各20克。 6.脾虚湿阻型: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蓄、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7.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作者:中华医学会分泌学分会 正文 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亟需制订基于国人研究证据的临床循证指南。为此,中华医学会分泌学分会遵循国际通用GRADE分级方法,采用临床循证指南制订流程,由方法学家在的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指南。本指南包含3条推荐总则和针对10个临床问题的推荐意见,涵盖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治疗和管理;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难治性痛风的概念和诊治意见;首次对碱化尿液相关问题进行了推荐;首次对痛风常见合并症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相关从业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疗决策提供最佳依据。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紊乱引起的代异常综合征。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 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即痛风;可在肾脏沉积引发急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或肾结石,称之为尿酸性肾病。许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1]。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已受到多学科的高度关注,其诊治也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一个连续、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临床表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随着新的更敏感、更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界限渐趋模糊[2,3]。因此,对其管理也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的病情监测与管理。 高尿酸血症在不同种族患病率为 2.6%~36%[4,5,6],痛风为0.03%~15.3%[7],近年呈现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4,8,9]。Meta分析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为1.1%[10],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性疾病。目前,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对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的认知方面存在许多盲区与误区,存在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患者依从性差、转归不良等状况[11,12]。 近10年来,临床循证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合理、安全、规的诊疗准则,已成为发达国家临床决策的主要依据[13]。目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痛风诊疗指南主要为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2015年ACR/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制订的指南,但均未涉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14,15,16,17]。此外,以GRADE系统为代表的证据分级系统已成为国外指南常用分级方法。自2009年以来,我国多个学科专家共识或指南从本专业角度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进行了一定的规,

高尿酸血症的健康教育指导

高尿酸血症的健康教育指导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疗养员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该文作者通过对疗养员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明显降低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症状的发生率,极大地提高了疗养员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疗养员;健康教育指导 高尿酸血症是一组由于嘌呤代谢酶的活性降低或缺乏引起的血液尿酸生成增加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疾病。主要临床特点为血尿酸升高,由于高尿酸血症可引发痛风和尿酸性肾病,与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相关联[1]。据调查显示,中国一些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在上升。我院疗养员在常规体检中也发现了不少高尿酸血症患者。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预防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1生活指导 1.1合理的饮食习惯可明显降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我们在查房时为疗养员做好饮食方面的健康教育指导:①高蛋白膳食可能通过增加血尿酸的肾脏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通过观察,老年疗养员很少有饮用牛奶的习惯。一些健康研究项目中显示:摄取一定的牛乳蛋白有降低血清尿素的作用。乳制品摄入水平与尿素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2]。护理人员在查房过程中为疗养员科学地讲述利害关系,告知疗养员每天饮用2杯或者2杯以上的牛奶可以降低痛风发生的危险率。②为疗养员讲解需严格限制的高嘌呤饮食,如:鲜肉、海鲜、禽类及动物内脏;另外豌豆、坚果等食物亦含有一定量的嘌呤,尽量少吃;多食用嘌呤含量很少或不含嘌呤的食物,如:谷类、乳类、蛋类及部分水果。同时日常饮食注意多采用蒸、煮、卤、凉拌的烹调方式,以减少油脂用量。通过健康教育,使疗养员认识到饮食调节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绝大部分疗养员改变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在复查时尿酸指标明显降低,提高了生活质量。 1.2科学减重利于防止高尿酸血症的发生肥胖者易发生高尿酸血症。疗养员查体后,检查结果表明,在尿酸偏高的疗养员中有大约30%的疗养员出现体重指数超标:肥胖或超重。在查房时加强对这部分疗养员的运动指导,指导疗养员适当运动,宜选择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同时告知疗养员科学减重不应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缓慢减重,快速减重会引发组织分解,造成大量尿酸的产生,引起急性痛风发作。 1.3足够的水分可使尿酸顺利排泄对于尿酸指标偏高的疗养员,护理人员在日常查房过程中发现其饮水相对不足时,为疗养员讲解饮水的重要性,告知疗养员要注意饮水时间,不要在饭前半小时内和饱食后立即饮大量的水,这样会冲淡消化液和胃酸,影响食欲和妨碍消化功能。特别是已因尿酸偏高引起痛风的疗养员,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其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保证每天的饮水量在2 500~3 000 mL。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性关节炎(痛风) 研究进展 淄博市中医医院·刘允辉 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有关文献进行复习,了解古代、现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的认识、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特色外治,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研究进展高尿酸肾病(Hyperuricemia)是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升高所引起肾脏损害,可以表现为急性尿酸肾病、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结石三种情况。其中,急性尿酸肾病,常因过高的尿酸负荷超过肾脏的清除能力,尿酸结晶沉积于集合管、肾盂和尿道,产生肾内、甚至肾外梗阻,导致少尿性急性肾衰。慢性尿酸盐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伴有痛风关节炎和痛风石。早期可表现为尿浓缩功能减退,其后逐步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近年来,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日益提高,高尿酸肾病发病率显著逐年增高。因此,寻求包括中医药方法在内的高尿酸肾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而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是由于体内尿酸增高致使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膜、软骨、骨质或/和伴有肾脏、皮

下、其他组织的尿酸盐沉积而引起组织病损及炎性反应的一种疾病,血尿酸升高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中高脂肪、高蛋白成分增加,我国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高。近期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已超过0.3%,50岁以上干部、知识分子中痛风患者已达1%左右。痛风已成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根据痛风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但古人又认识到痛风发病有别于一般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证,故又分出白虎历节、历节病、痛痹等名称,并有不少诊治专论而且疗效肯定,可见痛风在中医早有认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去中医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仅限于临床,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带有臆测性、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1 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1.1古代中医医家的认识 中医古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内经》,其间多归于“热痹”的范畴,其名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论》,其中还提出了热痹形成的机理为“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所谓痹热,是热痹出现的以关节肿胀、灼热、疼痛、屈伸不利,伴有发热为临床表现的痹病。故痛风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属于“热痹”的范畴。【1】汉代以后,有关“历节病”、“白虎病”、“白虎历节”等描述与本病的临床表现基本合拍。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对其临床

痛风病的中医药治疗(一)

痛风病的中医药治疗(一) 【摘要】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进展,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痛风,中医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1分期治疗 齐连仲〔1〕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热毒炽盛,湿瘀络阻为主,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慢性缓解期以正气不足为主,兼有湿热瘀阻脉络,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周乃玉〔2〕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痛风关节炎期和缓解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乃湿热浊毒,瘀滞血脉,闭阻关节,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虫丸加减;慢性痛风关节炎期为痰湿浊毒,滞于经脉,附于骨节,方用仙方活命饮合二妙丸加减;缓解稳定期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活血化瘀,方用薏苡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刘志勤〔3〕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3期。急性期由湿热交结,闭阻经络关节,气滞血瘀所致,方药: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湿热之邪缠绵,闭阻经络关节,血瘀气滞,方药: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泽兰、川芎、穿山甲、莪术、土茯苓、土贝母、苦参;恢复期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脉络不通,方药: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白术、鸡血藤。范琴书〔4〕将本病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和痛风性肾病4期。急性期系寒湿久蕴不化,郁久化热,湿浊瘀血闭阻经脉,流注关节,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间歇期以脾虚湿困为主,可用三仁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慢性关节炎期多为脾肾亏虚,瘀血、湿浊闭阻经络,治以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加活血散寒之品加减。痛风性肾病期为痛风迁延日久,久病入肾,病属晚期,辨证宜分阴阳,阴虚者宜归芍地黄汤合参苓白术散,气虚者用保元汤加减,气阴两虚者用黄芪地黄汤加减。 2辨证治疗 戴天木〔5〕将痛风分为偏风湿热型和偏寒湿型。偏风湿热型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偏寒湿型方用乌头汤加味。苏其贵〔6〕辨证治疗痛风38例。风湿热痛痹型方选清浊通痹汤;湿浊瘀痛痹型方选祛瘀通络汤加减;脾虚瘀浊型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味。结果显效2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袁全兴〔7〕辨证治疗痛风30例。其中湿热型18例,方用四妙勇安汤合三妙丸加味;寒湿型9例,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结果痊愈22例,显效8例。刘明武〔8〕将痛风分为4型。湿热蕴结型药用:金银花、连翘、薏苡仁、白术、泽泻、牡丹皮、黄柏、生地、防风、威灵仙、延胡索、忍冬藤、木通、萆、土茯苓、车前子;瘀热阻滞型药用: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牡丹皮、金银花、败酱草、栀子、木通、车前子、土茯苓、鸡血藤、穿山甲、透骨草、乌梢蛇、乳香、没药;痰浊阻滞型药用:人参、白术、陈皮、黄芪、青皮、半夏、白芥子、萆、土茯苓、车前子、木通;肝肾阴虚型药用:熟地、山萸肉、山药、牡丹皮、白芍、泽泻、枸杞子、金樱子、杜仲、续断、海风藤、威灵仙、秦艽、萆、虎杖、土茯苓、车前子、防己。张春华〔9〕将本病分为2型,湿热瘀结型方用四妙散合白虎加桂枝汤加味;痰湿瘀阻型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3专方治疗 段富津教授〔10〕依据本病湿热痰瘀之病理,治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为主,自拟痛风方:苍术、黄柏、薏苡仁、粉防己、羌活、姜黄、赤芍、川牛膝、甘草。任达然〔11〕自拟化浊

痛风诊疗规范(2020完整版)

痛风诊疗规范(2020完整版)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一、临床表现 (一)病程 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

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1.急性发作期: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高峰。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痛风好发于下肢,如足背、足跟、踝、膝关节,指、肘、腕关节也可受累。随着病程进展,反复发作的患者受累关节逐渐增多,少数可影响到骶髂关节、肩关节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部位,且发作的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部分严重的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心悸等。发作前多有诱发因素,多为饮酒、高嘌呤饮食、受冷和剧烈运动。 2.发作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偶有炎症区皮肤色素沉着。二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无定论,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的间隙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是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未受控制的结果,两者经常同时存在。皮下痛风石常见的发生部位为

论高尿酸血症的中医治疗思路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TCM Univ. of Hunan 21 2012 年 12 月第 32 卷第 12 期Dec. 2012 V ol. 32 No. 12 〔收稿日期〕2012-05-24 〔作者简介〕钱玉中(1968-),男,医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方面的研究。 论高尿酸血症的中医治疗思路 钱玉中,苏于纳,李 娜,邢燕军,刘雪冰(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医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2.010.021.02 The discussion of therapy ideas of hyperuricemia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AN Yu-zhong,SUN Yu-na,LI Na,XING Yan-jun,LIU Xue-b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the first Hospital of Shijiazhuang,Shijiazhuang Hebei 050011,China) 〔Key words 〕Hyperuricemi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近年来,随着我国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对高尿酸血症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升温。国内外的研究也证实,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关系密切,高尿酸血症使上述疾病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明显增加,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目前,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也无特效疗法,我们本着中医治未病的原则,结合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具体情况,对其中医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达到了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痛风发生的目的,显示出中医的独特优势。现把治疗经验与思路报道如下。 1 泻浊为主,健脾补肾为辅 传统医学中没有与高尿酸血症完全对应的中医病名,笔者认为简单的把高尿酸血症归属于“痛风”、“痹症”、“白虎历节”、“脾瘅”等并不妥当,从临床上患者的辨证情况来看,大多数高尿酸血症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是体检时才查出血尿酸水平高于正常值。朱良春先生根据痛风的病因病机在1989年的《中医杂志》上提出了“浊瘀痹”新病名。笔者认为高尿酸血症的中医病名命名为“浊瘀病”比较合适。 从病因上看,高尿酸血症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生主要在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劳倦、寒热失调、饮食失节(酗酒、食伤)等导致肝、脾、肾和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紊乱,聚而生痰湿,痰湿阻滞于血脉之中,难以泄 化,与血相结而为痰浊,痰浊瘀阻而致病,痰浊瘀阻日久,或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石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因此,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病之本,痰浊淤阻为病之标。纵观本病之病因病机不外湿、痰、热、瘀、虚五端,而受累脏腑重在肝、脾、肾。从治疗高尿酸血症文献中可以初步看到其中医证型以痰浊瘀阻,日久痰瘀阻络、阳气不足、肝肾亏虚较为多见[2]。 我们针对高尿酸血症的病因—饮食失节、痰浊瘀阻,提出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主要治疗原则:泻浊为主,健脾补肾为辅。泻浊我们常用萆薢、薏苡仁、泽泻、茯苓、土茯苓、黄柏、车前子等,而健脾补肾常用巴戟天、补骨脂、淫羊藿、仙茅等药物。 2 寒者温阳,热者清热 根据我们临床所见,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寒湿阳虚者多见,而湿热火毒型仅常见于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因此,我们治疗高尿酸血症以温阳化浊为主,而针对个别湿热火毒型患者,亦采用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 3 活血化瘀药物助排毒 现代医学实践已证实,高尿酸血症患者除血(尿)中尿酸水平增高外,血液流变学检测还提示绝大多数患者存在高黏血症、高聚血症等血瘀状态。而中医亦素有“久病入络”之说及病处固定属瘀等经验。故在治疗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

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5-10-21T11:16:59.97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9月作者:张雪梅[导读]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体检部 400080 通过对高尿酸血症患者(都没有痛风现象)进行健康教育后,使他们了解了疾病的相关知识,生活方式得到改变,从而使血尿酸降低或降至正常,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体检部 400080 【摘要】目的:调查某机关单位患高尿酸血症情况及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随机抽查318例体检者中86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结果:经过健康教育后,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下降率达82%。结论:通过对高尿酸血症患者(都没有痛风现象)进行健康教育后,使他们了解了疾病的相关知识,生活方式得到改变,从而使血尿酸降低或降至正常,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关键词】高尿酸血症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893-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呈年轻化。如果不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和有效的健康教育,会导致患高尿酸血症的人数越来越多,血尿酸也会持续增高,轻者痛风,重者会发生肾功能衰竭。这其中饮酒和高蛋白食物地过度摄取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主因。为此,我们就针对某机关单位318例体检者中的86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现将方法和干预效果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了某机关单位2012年在我院体检部健康体检的318例进行分析,其中有86例血尿酸偏高(均无痛风),男性组调查血尿酸》417umol/L的69例,占总人数的21.7%,女性组血尿酸》375umol/L(绝经期女性其标准与男性相同)的17例,占总人数的5.3%,剩余232例血尿酸正常。 2 方法 2.1 与单位领导沟通、交流以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与单位领导沟通,让领导知道他们团队成员的大致身体健康状况,并且讲解患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危害以及大概的注意事项,让领导明白疾病的严重性,最终能够得到领导的重视,从领导的层面着手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开展工间操和节假日组织员工出去郊游,让员工劳逸结合,使身体和思想间断地放松一下,不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另外改变食堂的饮食结构,让员工的饮食合理化等,都是相当好的措施。 2.2 健康管理师下单位去作健康指导 2.2.1 患病原因由于机关干部长时间处在办公室,并干的是脑力劳动,神经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样难免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同时社交频繁,缺少必要的体育锻炼;应酬多,饮酒、抽烟和不健康饮食等,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 2.2.2 患病的危害高尿酸血症常与传统的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肥胖等伴发【1】。另外,尿酸与肾脏关系非常密切,如果因为尿酸排泄不畅而致结晶沉积过多,就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如果长期这样,就会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如果长期血尿酸高,也会导致关节僵硬、畸形、血管壁发生粥样硬化等并发症。 2.2.3 健康饮食向患者介绍高尿酸血症与饮食中的嘌呤密切相关,进食低嘌呤食物至关重要,所以日常膳食应遵循少荤多素,易碱忌酸的原则。那么,首先就应限制蛋白质和脂肪地摄入,因为蛋白质的摄入会加速尿酸形成,而脂肪在体内有阻碍肾脏排泄尿酸的作用,因此应长期限制,每日的摄入量为30-40g。但可进食一些富含VB1 、VC的蔬菜、水果等素食,因为蔬菜、水果多呈碱性,可增加体内的碱储量,使体内PH值升高,尿酸就容易排出,从而防止形成结晶[2]另外,也可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在2000-3000ml以上,这样可以增加排尿量,防止尿酸盐的形成和沉积;然后限制饮酒,因为不仅啤酒类含嘌呤高,且饮酒时常会吃一些高嘌呤食物,酒又可以加快嘌呤的代谢,从而导致体内血尿酸增高,另外饮酒过度也可促进体内乳酸堆积,而抑制尿酸的排泄,促进尿酸盐的沉积,导致痛风病发作;最后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地摄入,如:动物内脏、海产品、浓汤和干果等。 2.2.4 保健指导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首先,应节制每日进食总热量,饮食控制在正常人食量的80%左右即可;也可参加一些低强度有耐力的有氧运动,如:爬山、步行、游泳、跳绳等,运动时间持续30min-60min即可[2]。切勿操之过急,因为减重过快易致痛风发作;另外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酒、注意保暖、避免劳累紧张等[3]。总之要有计划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2.3 通过电话、网络随访通过电话随访这些高尿酸血症患者,了解其对本病的认知度及接受健康教育后的配合情况;也可开通网络,以方便患者随时与健康管理师进行交流和咨询该病的一些相关知识。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3 结果 经过有效的健康教育,86例患者一年后体检,65例尿酸下降,6例尿酸检查正常,15例没效果。更重要的是,多数患者掌握了本病的相关知识,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调养,从而降低了复发率。 4 讨论 经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证明,高尿酸血症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机关干部是高尿酸血症的高危人群,易并发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此,通过健康教育来有效地改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降低血尿酸的水平。这一方法值得大家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高楠楠,韩萍. 高尿酸血症与性别、体重指数、血糖、血脂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疗养医学. 2011(02) [2]庞来.生活方式管理对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干预作用 .中国实用医药,2012.2(7):4 [3]李小英,肖虹 .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中国医药指南,2012.12(10):2

中医防治高尿酸血症的经验秘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医防治高尿酸血症的经验秘方 导语:高尿酸血症是现代社会的高发疾病,什么是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如何治疗?现代社会,生活的高节奏、高效率,饮食的高营养、高蛋白、高嘌... 高尿酸血症是现代社会的高发疾病,什么是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如何治疗?现代社会,生活的高节奏、高效率,饮食的高营养、高蛋白、高嘌呤,导致很多人出现关节疼痛等痛风症。人体内每天都会有尿酸产生,同时也有等量尿酸排出体外,以保持平衡状态。一旦体内酸碱失衡,尿酸浓度就会增加形成高尿酸血症,增加痛风发作的危险。来看看中医防治高尿酸血症的经验秘方。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它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富含嘌呤或核蛋白的食物中来的属外源性;二是由体内物质分解代谢而来的为内源性,占总量的80%。内源性来源较外源性来源更为重要,少部分的尿酸通过肠道排出或降解,大部分经尿液排泄。痛风患者中80%~90%为尿酸排泄下降。 血清尿酸浓度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又有性别差异,在儿童期男女无差别,性成熟期后男性高于女性,至女性绝经期后两者又趋于接近,因此男性在发育成熟后即可发生高尿酸血症,而女性往往发生于绝经期后。有些人一听说女性的血尿酸超过360毫摩尔/升,男性的血尿酸超过420毫摩尔/升,就认为会发生痛风。其实,并非每个血尿酸高的病人都会有痛风发作。不少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以终身没有症状,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患者如没有尿酸结晶在身体各处的沉积,就不会引起痛风。一般认为,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无须治疗,但应该寻找到导致尿酸高的原因,如使用利尿药、降压药、化疗药等药物因素及判断是否合并肾病、血液病、糖尿病等。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诊治共识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诊治共识 (一)痛风的总体诊断建议 (1)下肢单关节炎急性发作(快速发展的关节剧痛、红肿和压痛),6~12小时达到最高峰。尤其是皮肤表面红肿,虽然对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无特异性,但高度提示晶体性炎症。(2)通过化学方式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关节炎液或痛风石中存在典型的尿酸盐(MSU)晶体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但对于具有痛风关节炎典型表现者,单纯通过其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也应是准确的。 (3)虽然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性关节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不能仅根据血尿酸(SUA)水平确定或排除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可终生不发生痛风性关节炎,另外部分患者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SUA水平可正常。 (4)推荐对未明确诊断的炎性关节炎内抽出的滑液常规进行MSU晶体的检测。 (5)对于疑似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患者,从无症状关节内抽取的滑液中检测到MSU结晶可明确诊断。 (6)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与感染并荐。因此,当疑似有化脓性关节炎时,即使已证实关节炎内有MSU结晶,仍须行革兰染色和关节液培养,以明确是否合并化脓性关节炎。(7)一般不需要评估痛风患者肾脏排泄尿酸能力。但对于年轻患者(发病年龄<25岁)或家族史的年轻患者应进行肾

脏排泄尿酸能力的评估。 (8)痛风患者肾结石的发病率高,已有肾结石者应进行结石相关的检查。 (9)影像学检查可有助于痛风的鉴别诊断。除高度怀疑荐在骨析外,此检查不适用于早期或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 (10)应对痛风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包括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慢性肾脏病(CKD),用药史,家族史及生活方式等。只有CKD、利尿剂及其他因素进行了证据水平的分级。 长期使用某些利尿剂,特别是噻嗪类利尿剂,可以使肾重吸收尿酸增多,导致高尿酸血症。 (二)关于痛风的总体治疗建议 (1)痛风的最佳治疗方案应联合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并根据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特殊危险因素(SUA水平、急性发作史、影像学指征)。 临床分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一般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肥胖、节食、饮酒、升尿酸药、药物相互作用、肾功能及合并症等)。 (2)痛风治疗的核心内容是患者教育,应告知其调整生活方式、坚持长期治疗和降尿酸治疗初期预防痛风发作等。

中医调理高尿酸血症

中医调理高尿酸血症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中医调理高尿酸血症 发布时间:2010-11-18 来源:老中医养生网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平时工作往往没有主意身体健康状况,往往体检的时候就会发现各种问题,尿酸高就是比较多见的。小编我的很多同事就是在体检的时候才发现异常。而当被检查出尿酸高后,很多人常常会出现恐惧心理,担心会不会是严重疾病的表现。那么是否“尿酸高”就很严重呢高尿酸血症是怎么回事 高尿酸血症由尿酸钠或尿酸结晶从超饱和的细胞外液沉积于组织所致的一种或多种病变的临床综合征。说白了,要么尿酸产生过多,要么尿酸排泄过少,导致了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主要发病原因。 高尿酸血症临床上是通过检测血尿酸含量来确定的,一般来讲,当男性血尿酸>420umol/L,女女性血尿酸>360umol/L,这时血尿酸处于饱和状态,超过这个值,尿酸盐晶体就要从血中析出,沉积于结缔组织中, 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就会引起痛风发作。 纠正尿酸高中医饮食帮你忙 1.中医药治疗痛风,在临床上,痛风发作时多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应辨证为湿热瘀夹杂,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以控制临床症状。药用制川乌、制草乌、汉防己、秦艽、赤芍等10余味中药,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日煎一剂,分二次服用。1~2周为一疗程。一般1~3天起效。痛风间歇期的治疗,目的是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发作、保护肾脏和降低血尿酸水平。间歇期多辨证为脾虚湿困,浊毒瘀滞,治宜健脾利湿、祛瘀通络和降低血尿酸水平。药用苍术、秦皮、土茯苓、薏苡仁、秦艽、赤芍等10余味中药用于痛风间歇期的治疗,日煎一剂,分二次服用。1~2月为一疗程。 提请注意,无论是痛风发作期或痛风间歇期,服药期间应低嘌呤、低脂饮食。 2.芥末泥湿敷(民间偏方)芥末粉调和温水成泥后,沾于湿布、纱布、纸上敷于痛风患处(也用于风湿、神经痛、肩酸痛),每日更换一次,自可减轻痛苦,然而芥末泥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敷于皮肤上会有灼热感,故可用水和稀一点,有减轻痛风之疼痛效用。同时,取桧木的节,约十五公克以水煎煮饮用。 3.大柴胡汤(《伤寒论》方):适用体格肥胖结实及肉食过多者的痛风,服用时应控制食肉量,有利通便,也适用于胸窝至双肋腹有压痛、膨胀感者。 4.预防痛风的生活习惯:不贪食,要防止肥胖(含减肥),不过量饮酒,不过分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速游泳、吸氧健身运动等),不持续紧张。 饮食主意什么 大家都知道,得了痛风,或者血尿酸高的,要低嘌呤饮食,这里有个误区,其实食物对血尿酸的总体贡献<60 umol/L,并不大,高嘌呤食物主要是动物内脏,海产品,红肉,豆类,蘑菇等,传统的低嘌呤饮食将之一概封杀,以致患者饮食不均衡,新鲜蔬菜包括豆类,蘑菇等偏少,热量偏高,以致患者肥胖、“三高”等风险加大,痛风发作也没减少,目前最新观点认为,新鲜蔬菜可以适当多吃,豆类制作成豆腐嘌呤含量大大降低,可以适量食用,奶类不限量,禁啤酒,可以少量饮红酒,不要喝肉汤、火锅汤。除了饮食,痛风发作的

中医调理高尿酸血症

中医调理高尿酸血症 发布时间:2010-11-18 来源:老中医养生网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平时工作往往没有主意身体健康状况,往往体检的时候就会发现各种问题,尿酸高就是比较多见的。小编我的很多同事就是在体检的时候才发现异常。而当被检查出尿酸高后,很多人常常会出现恐惧心理,担心会不会是严重疾病的表现。那么是否“尿酸高”就很严重呢? 高尿酸血症是怎么回事? 高尿酸血症由尿酸钠或尿酸结晶从超饱和的细胞外液沉积于组织所致的一种或多种病变的临床综合征。说白了,要么尿酸产生过多,要么尿酸排泄过少,导致了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主要发病原因。 高尿酸血症临床上是通过检测血尿酸含量来确定的,一般来讲,当男性血尿酸>420umol/L,女女性血尿酸>360umol/L,这时血尿酸处于饱和状态,超过这个值,尿酸盐晶体就要从血中析出,沉积于结缔组织中, 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就会引起痛风发作。 纠正尿酸高中医饮食帮你忙 1.中医药治疗痛风,在临床上,痛风发作时多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应辨证为湿热瘀夹杂,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以控制临床症状。药用制川乌、制草乌、汉防己、秦艽、赤芍等10余味中药,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日煎一剂,分二次服用。1~2周为一疗程。一般1~3天起效。痛风间歇期的治疗,目的是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发作、保护肾脏和降低血尿酸水平。间歇期多辨证为脾虚湿困,浊毒瘀滞,治宜健脾利湿、祛瘀通络和降低血尿酸水平。药用苍术、秦皮、土茯苓、薏苡仁、秦艽、赤芍等10余味中药用于痛风间歇期的治疗,日煎一剂,分二次服用。1~2月为一疗程。 提请注意,无论是痛风发作期或痛风间歇期,服药期间应低嘌呤、低脂饮食。 2.芥末泥湿敷(民间偏方)芥末粉调和温水成泥后,沾于湿布、纱布、纸上敷于痛风患处(也用于风湿、神经痛、肩酸痛),每日更换一次,自可减轻痛苦,然而芥末泥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敷于皮肤上会有灼热感,故可用水和稀一点,有减轻痛风之疼痛效用。同时,取桧木的节,约十五公克以水煎煮饮用。 3.大柴胡汤(《伤寒论》方):适用体格肥胖结实及肉食过多者的痛风,服用时应控制食肉量,有利通便,也适用于胸窝至双肋腹有压痛、膨胀感者。 4.预防痛风的生活习惯:不贪食,要防止肥胖(含减肥),不过量饮酒,不过分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速游泳、吸氧健身运动等),不持续紧张。 饮食主意什么? 大家都知道,得了痛风,或者血尿酸高的,要低嘌呤饮食,这里有个误区,其实食物对血尿酸的总体贡献<60 umol/L,并不大,高嘌呤食物主要是动物内脏,海产品,红肉,豆类,蘑菇等,传统的低嘌呤饮食将之一概封杀,以致患者饮食不均衡,新鲜蔬菜包括豆类,蘑菇等偏少,热量偏高,以致患者肥胖、“三高”等风险加大,痛风发作也没减少,目前最新观点认为,新鲜蔬菜可以适当多吃,豆类制作成豆腐嘌呤含量大大降低,可以适量食用,奶类不限量,禁啤酒,可以少量饮红酒,不要喝肉汤、火锅汤。除了饮食,痛风发作的诱因还有劳累、心理压力、创伤与手术、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维生素B12、胰岛素、青霉素、抗痨药等。真的发作痛风了,就要到医院诊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