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和汉语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差异

1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 Cultur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t is well known that culture is one of those words that people use all the time but have trouble defin ing. It’s used in widely different contexts in the social science, anthropology as well as in the humanitie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oints is that culture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Culture and language are closely related.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which not only embodies and reflects culture, but also is influenced and shaped by culture. Therefore, the use of language is restricted by the rules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are also inseparable. People learn to communicate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with the same culture.

2英语和汉语的差异

在实践中,由于受不同的传统习惯、思维方式、历史文化等的影响,英语和汉语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并不能简单地直接转化。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相反,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各个分句的关系尽量用连接词、时态和标点符号等予以表示,最后按照英语的

表达习惯组合成复杂的句子结构。例如,众所周知的,虽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这句典型的中式英语也广为接受,但它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是典型的不顾英语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误译。其实,按照英语的语法结构,应该这样表达:It's a long time since we saw.

此外,在做英译汉时,要尽量避免"翻译腔"。所谓"翻译腔",就是指英文的意思虽然勉强能懂,但直译或硬译的痕迹到处可见,"洋味"太重,可读性太低。究其原因,一是实践较少,经验不足;二是语言能力有限,重形式而轻内容,没有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差别和一些必要的翻译技巧,见到什么就翻译什么。

【例3】 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 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 him to order without delay.

【译文】(翻译腔)当一位代表超过他的分配时间,主席将告诉他命令,不要推迟。

(改进)(如果)代表发言超过规定时间,主席应督促他遵守规则。

【分析】该句是一个when引导的主从复合句,看似一个简单的"主将从现"句,但却不能直译成汉语(如第一句译文)。When 从句其实表示一种假设,如果直译成"当……时候",就没有表达出原句的逻辑关系;his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翻译成中文时可以不译;shall是个情态动词,不是将来时;order是名词,表示"规则",不能硬译为"命令"。

三、英语多被动语态汉语多主动语态

尽管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被动语态,但相比较而言,英语更喜欢使用被动语态,特别是在一些正式的书面文体中,比如科技英语、医学英语等。有时,汉语也会经常使用一些由"被"引导的被动句,但是更多的时候是用主动表被动,比如由"让"、"给"、"由"、"据"等词语表达的句子。所以,在英译汉时,要尽量把英语的被动句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尤其是一些习惯的表达方法,比如:it is said that…(据说……),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大家普遍认为……)等这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一般说来,可以把英语句子的主语变成汉语句子的宾语,再将被动语态部分翻译成主动;如果英语句子有by引导的施动者,将其译为汉语的主语;如果没有,则可不要或根据需要予以补充。【例5】 It was still thought unusual in some places that programs could be called up by viewers to be displayed on their TV screens at home.

【译文】有些地方的人们仍然认为,观众打电话要求在自己家里的电视屏幕上播放节目是一件不平常的事情。

【分析】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形式was thought, could be called up, to be displayed, 都译成了汉语的主动语态:"认为"、"打电话"和"播放"。其方法是:it was thought that…,按照汉语习惯,补充了主语,译为"人们认为……";could be called up,将by后施动者viewers译成主语,被动部分译成主动;to be displayed译成主动修饰programs。

【例6】 New actions must be taken to prevent air pollution.

【译文】必须采取新行动来阻止空气污染。

【分析】原文是一个简单的不需要指明施动者的被动语态,所以直接将主语变成宾语,被动语态部分翻译成主动就可以。

此外,在有些情况下,英语中的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都可以。例如:

【例7】 The famous hotel had been destroyed by the big fire.

【译文】大火把这家著名的旅馆毁掉了。(主动)

这家著名的旅馆被大火毁掉了。(被动)

【例8】 She was caught in the downpour.

【译文】她淋雨了。(主动)

她被雨淋着了。(被动)

四、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

英汉两种语言的逻辑思维有明显的不同:英语往往是"开门见山",先表明结论,再进行论证、描述或讲述事实,也可简单概括为"先果后因",即重心在前;汉语则习惯于"循序渐进",往往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由事实到结论或由因到果进行论述,可以简单归纳为"先因后果",即重心在后。

在英译汉时,我们要注意这种逻辑思维上的差异。具体地,在正确理解英语原文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打乱英语的句子结构,按照汉语思维逻辑的表达方式重新安排句子的语序。例如:

【例9】 Mr. Smith was arrested when he himself was not aware that crime he had committed. 【译文】史密斯先生自己还不知道犯了什么罪,人家就把他逮捕了。

【例10】 Everybody here has a chance to study unless he doesn't want to.

【译文】除非自己不愿意学,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

【分析】上面的两句话中各有一个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按照英文的习惯,这两种从句一般位于主句之后,以突出主句的重要性,也就是重心在前;但是,汉语习惯按照时间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等来表达,即重心在后。所以,遇到翻译状语从句时,一定要注意两种语言思维逻辑表达的差异性,对句子的语序作出必要的调整。

再如,比较复杂的句子:

【例11】 Howeve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has been found necessary from time to time to ensure that economic opportunities are fair and accessible to the people, to prevent flagrant abuses, to dampen inflation and to stimulate growth.

【译文】然而,为了确保人人均可获得平等的经济机会,防止公然的不正当行为,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经济增长,人们发现政府的干预常常是必要的。

【分析】如果按照原文的语序来翻译,恐怕各位读者都不知所云。该句虽长,但只有一个主句和一个从句。主句是被动语态,需要翻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并加主语;to ensure与其后的to prevent, to dampen和to stimulate是四个并列的目的状语,可译成汉语的四个并列分句;最后,再按照汉语逻辑思维的方式重新调整原文的语序。

2

3在学术论文中中国作者和NES作者之间的语言差异

当前,英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参与国际相关领域进行学术探讨的重要语言载体。国内很多高校甚至在博士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博士候选人在读期间发表国际期刊学术论文。虽然发表论文的篇数和期刊标准不尽相同,但很大一部分高校要求博士生必须有至少一篇以上英文撰写并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科研大军的另一主体的高校教师队伍每年更有大量的英语学术论文投稿给国际上各个领域的期刊。对大部分非母语学者来说,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是一件令人十分头痛的事。国内很多学者在向国外期刊投稿的过程中有过因为英语表达不符合要求而被拒稿的经历。下面是某国外期刊对我国学者的一篇英语学术论文稿件语言表述方面的反馈意见:

The reviewer recommends publication after improvements in English. We have examined the manuscript and find that some of the writing is not up to the level where it can be published. We recommend that you obtain outside assistance with the writing in order to avoid having a second revised manuscript declined for problems in writing(论文评阅人建议完善语言后发表。经认真审定,我们发现论文写作在有些地方没有达到可以发表的水平。建议另请他人帮助完善论文的语言表达,以免论文因语言问题被拒)。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不少国内相关领域相当著名的专家学者,由于英语写作水平的限制,其研究成果无缘被国外同行认可。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不高成为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一大障碍。我们在平时修改和校对英语学术论文稿件过程中,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英汉思维模式存在的差异所致。中国学者在进行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时,往往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写出来的论文即便完全符合英语语法,也会令国际英文期刊审稿人难以完全理解论文内容,从而影响论文发表。

一、英汉思维模式主要差异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使得英、汉两个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又常常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受思维模式的支配,同时又反作用于思维模式。英汉思维模式差异通过两种语言表现出来,集中体现在写作当中。

(一)逻辑性与直觉性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主要体现在,西方传统思维重逻辑分析,中国传统思维重直觉体悟。“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44)可见,逻辑性是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道、佛三家都注重直觉思维的方式。这种差异表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上。英语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上的完整。英语写作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重形式结构的协调,遣词造句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用词强调“人称”“数” “格”等的一致。句子中常用关联词语,注重形式接应。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遣词造句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用词注重功能、意义。句子不受严谨的主谓结构的约束,较少使用关联词语,摆脱形式的束缚,其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2](37)。汉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句子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

(二)客体性与主体性

西方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物我分明。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力求语言客观、公正、严谨。英语中常以事物做主语,对之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即具有“客体意识”。例如,英语常使用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如:It is said…,It is recorded…,It is known to us all…,It is quite clear…,等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讲究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万物皆备于我。故凡事凡物都有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语言表现多以“人”做主语,多用主动语态,这就是汉语言的“主体意识”。受此影响,中国学者使用英语进行学术写作时习惯于从说话者本身出发,喜欢用We think…,We find…,I estimate…,I hope…等句型结构。此外,英语句子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有主语,汉语句无主语却是正常的。王力先生说:“西洋的语法通则是要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是省略。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则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3](53)

(三)演绎型与归纳型

演绎型思维强调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形式逻辑之后,演绎法成为西方人比较习惯的一种思维方法。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经验,习惯于直觉体悟,从主观意向出发对实践经验和内心体悟加以总结、归纳。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西方人善于将一句话演绎成一本书,而中国人却善于将一本书归纳成一句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1](封二)Quirk,R等指出“作者在某一个段落中集中表示一个主要思想是英语写作的主要特征。”[4]也有西方语言学家“从理论上认为,中国人在陈述主题时常用归纳推理模式,即话题推迟出现;而西方人常用演绎推理模式,即话题首先出现”[5],彰显写作目的。(四)直线式与螺旋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通常呈直线形展开。因而写文章也习惯于开门见山,先表达中心意思,把话题放在最前面。注重分析推理,有顺序、有层次地围绕主题展开,层层推进,后面的意思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汉民族的思维传统是“把天、地、人和自然、社会、人生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1](42)汉民族的思维活动大多是螺旋式向前发展。这种思维逻辑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喜欢对所叙述的事情进行铺垫和渲染,先叙述事情的背景,或罗列客观上的条件,或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摆出事实的证据,最后做出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将次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将重要

的和核心的部分放在后面,突出其重要性。

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常见问题

思维方式体现于文化的各个层面,思维方式的差异会造成文化差异,而文化的不同又会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语言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方式的主要载体。因此,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我们从遣词造句和篇章段落的角度来分析由于受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影响,国内学者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词汇层面

1. 冠词使用不当

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冠词用法的掌握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冠词,也没有与冠词具有同等功能的词。所以中国学者往往不能准确地使用冠词,经常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出现一些错误。例如:(1)该加冠词的地方没有加冠词,把The unit of force is the newton. (力的单位是牛顿。)写成The unit of force is newton. (2)不该加冠词的地方加了冠词,例如,把专有名词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写成Th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把China写成The China。(3)冠词使用不当,误将an F写成a F。殊不知不定冠词用a还是用an完全取决于所修饰名词的读音的第一个音素是否是原音,而不是该名词的第一个字母。

2. 搭配失误

搭配是语言学习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恰当的搭配是成功语言习得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正确的搭配不仅可以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语言使用的流利程度。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中国学者受母语思维的干扰,常常产生不自然、不地道、甚至错误的搭配。母语与英语语义相一致的搭配比较容易把握,二者不相一致的搭配则容易出现问题。例如:Apparently when sampling testing points are closer to the limit state equation curve with greater probability density values,the importance is greater,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y become the "new training points" is bigger.(显然当抽样测试点越接近极限状态方程曲线并具有越大的概率密度值时,其重要性就越大,成为“新训练点”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原文中的“其重要性就越大”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分别用“the importance is greater” 和“the possibility … is bigger”来表达,明显是受了汉语的影响,这难免会让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建议做如下修改:When sampling testing points are closer to the limit state equation curve with greater probability density values,they become more important,and are more likely to become the "new training points".

3. 修饰语繁复

西方人属于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感性思维。西方人写文章措辞严谨,强调以理服人,对修饰词的使用持谨慎态度,求简求真,注重言简意赅。东方人喜欢用修饰词来加强语气,讲究遣词造句,追求华丽辞藻,希望以情动人。西方人倾向于站在客观立场用事实说话,东方人习惯表达丰富的情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西方人进行学术写作时强调每个词都要用得有价值,而东方人写成的英语论文常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不合逻辑的印象。例如:In recent years,seismic problems of structures have aroused wide concern after frequent happenings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So far,insuffici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seismic dynamic reliability problems of cable-stayed bridges,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earthquake problems and the cable-stayed bridge structures. (近年来,由于地震灾害频发,结构抗震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地震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斜拉桥结构的复杂性,目前关于斜拉桥抗震动力可靠度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在这段文字里,中文原文要表达的关键词有:地震灾害频发(frequent happenings of earthquake disasters),结构抗震问题(seismic problems of structures),地震问题本身的复杂性(the complexity of the earthquake problems),斜拉桥结构的复杂性(the complexity of the cable-stayed bridge structures),斜拉桥抗震动力可靠度问题(the seismic dynamic reliability problems),等。原文用词累赘繁琐,冗长的英语表达让人难以接受。可做如下修改:Structural seismic has recently aroused wide concern after frequent earthquake

disasters.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earthquakes and cable-stayed bridges,studies on seismic dynamic reliability of cable-stayed bridges were yet insufficient. 将多余的修饰词精简之后,不仅句子的意思更加明确,而且语言也更加简练,易于理解。(二)句式层面

1. 时态混乱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这使得汉语语法具有隐含性,句子结构相对松散,单从形式上看不出词句的语法功能和语法关系。而英语语法具有外显性,有明确的词尾变化和特定的助词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汉语的时态大多是通过副词来表达的,如“着”“了”“过”等,而英语的时态是靠动词的变化和时间状语来表达的。在这方面,中国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通篇论文时态混乱,甚至同一个句子主从句或两个并列句的时态都不一致。如: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design load,the joints are at elastic stage all along.(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荷载作用下,节点始终处于弹性阶段。)表面看来,这是一个比较低级的错误,are应改成were。此类错误在实际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当中十分常见。

2. 语态误用

汉语民族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主动式和人称主语表达法。而英语民族注重客体思维,往往以客观、冷静的表达方式叙述客观事物,常用被动式和非人称表达法,多用抽象名词或it 作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在学术上,表述个人观点时为避免过于直接,一般要求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不能加入过多的主观成分,论文中要避免使用“I”“we”或者“you”等主观性用词。例如:I think that this report has major flaws as it only looked at hospitals in one area of the country. You can see that this is a problem as the report was supposed to consider the cleanliness of hospital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下面将这一段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表达出相同的观点:The report by Smith et al cannot be used to draw conclusions about the cleanliness of hospital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s it only focuses on investigating hospitals in one region. 而且读起来更加客观,有说服力。

3. 滥用长句

在英语学术论文中,经常可以读到结构复杂的长句,这是为了表达科学技术上复杂的概念,使用结构复杂的复合句能更加清楚地表达各种主从关系、逻辑关系以及意义上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但是,在不能准确把握好长句的逻辑关系之前,我们尽量不要使用过长的句子。一般说来,一个句子不要超过20个单词,科技写作时,一个句子不宜超过30个单词。例如:Steel-concrete composite truss is characterized by such advantages as low structure height,high stiffness,low construction costs,etc.,and enjoys very promising application prospects. (钢-混凝土组合桁架具有建筑高度低、刚度大、工程造价少等优点,在铁路桥梁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审稿人阅读之后提出的意见是将此长句精简或分成两个短句。按照审稿人的要求,上句被分为两个短句:Steel-concrete composite truss is characterized by such advantages:high stiffness,low height and construction costs. Moreover,it has promising application prospects. 修改之后的句子读起来更有层次感,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3

(三)篇章层面

1. 主题隐晦

英语语篇呈直线形发展,文章一般开门见山,以主题句开始,再一层层地展开主题,进行论述。而汉语语篇是螺旋状的,往往先从主题的外围下手,然后慢慢转入主题。中国学者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常受到母语思维的这种影响,出现各种问题。这也是外国审稿人觉得中国学者写的论文很难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英文段落中大都有主题句,且在段落开头。主题句表明该段的中心意思,该

段的其他部分都是论证此主题句的支撑材料。这样的段落安排能使审稿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段落的中心意思,也能轻松地掌握整段的论证过程。但汉语的写作不太重视主题句。作者总是围绕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论述,呈现螺旋上升的段落安排。中国学者进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时,习惯用汉语的思维进行段落构思,因而写出的段落让外国审稿人觉得很难抓住中心意思。

2. 连贯性缺损

就英语和汉语而言,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立,这也体现在篇章的连贯性上。英语篇章里多用连接词等来实现段落内部的衔接,而汉语篇章里倾向于通过语义实现段落内部的连贯性。有的中国学者在进行英语学术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很少用及连接词,出现篇章内衔接不自然、思维跳跃性强等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在句子的长短和衔接方面下功夫,做到书写流畅,学会使用连接词合理衔接句子。比如:however,furthermore,moreover,in addition to,also,similarly,as a result,for example,excluding,that is,incidentally,等等。同时,还要学会使用承上启下的句子合理衔接段落,整体提升学术论文篇章的连贯性。 3. “中国式”英语痕迹重

中国人学英语往往落入汉语思维的窠臼。在进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时,也有很多人先在脑海里把想要表达的意思用汉语构思好,然后将汉语翻译成英语。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常常留有汉语的痕迹。例如:China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the population in mainland China has been larger than 1.3billion. Thus,in a country with such a large population,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set up a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with concerted effort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the whole nation will rise to a much higher level,and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personnel will be improved markedly”.(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统计,中国内地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因此,在13亿人口的国家,通过大力倡导终身教育,使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这段英文在表达上虽然没有明显的语法和语用错误,但是读起来让人觉得不够地道,如果做出如下修改,则会让母语是英语的人更容易理解所表达的内容:China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 over 1.3 billion people. This large population dr ives the government?s ne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aising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level and nurturing innovatively-minded personnel” through actively promoting lifelong education,follow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中国学者要学会英语思维,避免由于汉、英语言的完全对应关系而出现的中国式英语。

一、英文标题的撰写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总领,好的标题可以对论文本身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主要特征是简洁、醒目和鲜明。译好它对于读者了解全文内容,激发阅读兴趣都十分重要。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论文标题的翻译有如下注意事项:

1.省略套语。

我国论文作者在中文标题中喜欢使用“漫谈”、“试论”、“浅析”、“初探”、“浅论”、“浅谈”、“简介”、“考略”、“管窥”、“一瞥”等谦词,以示作者在学术上留有余地。此类题名如果直译成英语,如“Elementary Introductionof…”或“Primary Study of…”,就会使外国人望文生义,产生错觉,认为论文质量不高,

因此不会给予关注。翻译此类标题时要将谦词删去不译。如“浅论缩译的原则与方法”直接译为On Abridgement in Translation就可以了。

2.正副标题的英译。

汉语文章有时正副标题并用,中间通常用破折号连接。翻译成英语时,正副标题之间用冒号连接。如:“警务文本汉译英———问题与方法”翻译成英语则为:C-E Translation of Police Texts: Problems and Solutions。再如标题“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翻译成英语为Training Skills and Developing Intelligence: Integrating Instrumentalityand Humanity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3.用短语代替句子。

英语标题一般不用句子,而以短语常见。“目前国际科技论文标题的句法力求简练和突出主题,主要表现在:极少使用完整的句子,常见大量使用名词词组,直接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1]。如:标题“中美媒体灾难报道中…英雄?叙事策略对比分析”翻译为A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HeroNarration Strategy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Disaster Report。英语标题一般不用动词或动词词组,如果用动词,则用其非谓语动词形式。如:“拿汉语读, 用英文写———说说葛浩文的翻译”:Howard Goldblatt:To Read in Chinese and to Write in English“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Rewriting”in the Name of Feminin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eminism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4.标题中英语词语的书写。

常见的英语标题有三种书写方式:标题中第一个词的首字母大写;标题中所有实词的首字母大写;标题中每个词的每个字母大写。为做到简洁,目前按国际上的习惯,标题中可以省去定冠词和不定冠词,如the,a, an 等。

浅议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浅议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近来,社会上有些人大谈“英语热”影响了母语即汉语的教学,因而提出以降低英语提高汉语在高考中的分值来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然,在当今功利主义盛行时期,这一招会有一定效果。然而,我对于这一建议的出发点难以赞同,对用这种方法能否达到促进汉语教学的目的,我也持怀疑的态度。 我在《外语教育不可削弱》①与《外语教育面临的矛盾和问题》②两篇文中曾提到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但说得很简单。最近,读了《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③一书很受启发,我试图较深入地与外语界和语文界的人士一起探讨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英语热是否影响了汉语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的地位空前提升,不断升温,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英语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这是英语热的根本原因。只要坚持改革开放,英语就不会降温。当前英语是否过热?实际是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现象。例如,高考必考外语使得一些有特长的但外语成绩差的考生难以上大学;各种职业招聘都要外语资格证;职业学校不论专业特点都要求学生学外语;外语学习低龄化,家长争相送小学低年级和幼儿上英语培训班,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和家庭的经济压力。其实,这些是属教育政策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不应该一股脑归罪于英语热。至于英语热是否影响了汉语教学,需要调查和实证。中小学乃至整个社会一向重视语文课,有充足的课时、好的师资与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语文教学条件优于英语教学。只有为数极少的刚刚起步的国际班使用全英语教学,学生可能对语文学习有所放松。即使外国语学校也很重视语文课,由于汉语与英语相互交融,外语学得好的学生汉语也不会差。如果,学生普遍存在对语文不够重视或不感兴趣,这首先要从语文教学本身找原因,而不好埋怨别的学科。正像英语教学出了问题,就该分析自身的问题,怎么能把责任推到别的学科身上去呢?所以,汉语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仅靠高考增加分值是难以奏效的。 英语对汉语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汉语与英语的差别(一)

汉语与英语的差别(一): 《再寄小读者》英译文赏析 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4册)(Selected Modern Chinese Essays),一直作为我翻译学习使用的精读教材。此前,我曾写了该书第四册中《美国的男女》和《斯诺精神》两篇文章英译文赏析,只是时间已过了修改的期限,无法把那两篇文章收录到此系列中来。 汉语与英语的差别系列是以我赏析的文章开始的,并无章节的先后顺序,这也是我的一个习惯,有时并不完全按照页码或文章编排顺序来读。 该书收入的汉语文章皆出自名人大家之手,原汁原味,汉语言文化浓厚;英译文出自张培基教授,地道精确,淋漓尽致,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我一路拉杂写来,读到哪,写到哪,并无一定的顺序,而且汉语与英语的区别也无一定的编排,只是从所选的文章中来看两种语言的不同,可以说还是英译文的赏析。 本期的赏析是冰心的《再寄小读者》的英译文。 一、汉语多用主动,英语多用被动 三四百座大大小小的桥,将这些小岛上的一簇一簇的楼屋,穿连了起来。 And clusters of buildings on the small islands are linked by some 400 bridges of various sizes.

这种热切的呼声,是我们到处可以听到的。 The same urgent voice is hear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二、汉语的迂回绕弯,英语的直抒胸臆 夜间一行行一串串的灯火,倒影在颤摇的水光里,真是静美极了! What a wonderful sight it is when strings of their lights are reflected in the quivering water at nights! 在雪光之中,看到融融的春景,在我还是第一次! It wa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see a warm snow-covered spring scene. 这两个汉语句子的重点都在最后一句——“美极了”、“第一次”,是在描述、感慨了一番后,最后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正如同汉语写文章时,写了一大通周边的环境,无非就是引出一个人物。而英语就不是这样的表达,先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观点,然后再描述说明。 三、汉语的咬文爵字,英语的避虚就实 昨天在帕都瓦城,遇见大雪,那里本已是桃红似锦,柳碧如茵,而天空中的雪片,确是错棉扯絮一般,纷纷落下。 Yesterday,snow fell in large flakes on Padova when the city was at the height of its beauty with pink peach blossoms and green willows. 桃红似锦,柳碧如茵。这种四字成语是我们典型的汉语表达方式,无非就是红的桃花和绿的柳枝。译成英语时,往往只取

现代汉语语法

浅析现代汉语语法

————————————————————————————————作者:————————————————————————————————日期: 2

浅析现代汉语语法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得显著提高,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汉语热”的现象不断出现。“孔子学院”的兴建使更多的人领略到汉语之美,中华文化之博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通过学习汉语进而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华文明。因此,现代汉语就愈发地凸显了其重要性。语法作为语言的核心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我们应当弄清楚几个概念。 首先,明确现代汉语和语法的定义。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汉语,只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那么语法是什么呢?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说:“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其次,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包括语结构规则、句法结构规则、句子类型等内容。 最后,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简述如下: 1.词没有形态变化。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是词进入句子后没有形态变化。比如英语中名词加“-s”表示复数,动词加“-ing”或“-ed”分别表示进行时、过去时,谓语动词和主语名词在人称和数上一致,代词(名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变化等,这些就是词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在句子里,也不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上,读法和写法都是一样的。 2.虚词重要而丰富。汉语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虚词表示的。虚词的作用大致相当于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只不过不是词形的变化,而是独立出现的词。比较:“He is writing a letter/ 他正在写一封信”,“He has written a letter/ 他写了一封信”,“He was writing a letter/ 他写信来着”,“He had written a letter/ 他曾经写了一封信”。上面汉语句子中的“正在、了、来着、曾经”等都是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虚词。 3.语序的作用重要。例如汉语中说“老鼠捉猫”和“猫捉老鼠”这两句话中所用词语完全相同,只是由于语序相反,才使动作的发出者(施事)和承受着(受事)不同,意思也正好相反。而某些印欧语言,比如俄语,由于每个名词都有主格、宾格、所有格之类的变化形式,因此只要“猫”用主格形式,“老鼠”用宾格形式,那么不管句子的语序怎么变化,其中“猫”是施事和“老鼠”是

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简析

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简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汉文化不仅对韩国、日本以及其他亚洲国家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也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认同和重视。作为中国文化代表之一的汉语更是在全世界牵起了一股热潮,与早期英语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在英语遍布世界与汉语融入世界之际,我们应该将汉语与英语稍作比较。 如若想要很好的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我们必须将语法的掌握了然于心。在此就简单的分析一下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 标准汉语语法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这一不同于英语的特点,使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没有语法也没有词类,直到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一书中仍然认为汉语没有语法和词类。现在的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有语法也有词类,只是它的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而且一个词语存在多词性现象。汉语语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省略。不影响大概意思的词往往省略掉。 汉语语法,研究汉语结构规律的学科。包括词、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则。古汉语词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词以双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中的单纯词比例很小,绝大多数为合成词。合成

词有多种构词方式:并列式,如“语言”;偏正式,如“四季”;动宾式,如“司令”;主谓式,如“头痛”;补充式,如“降低”;词根加词缀式,如“木头”。短语的结构形式与词的构成形式基本相同。与印欧语系语法相比,汉语语法有以下一些特点:①语序是汉语里的重要语法手段。同样的语素,次序不同,构成不同的词,如“天明”不同于“明天”;同样的词,次序不同,组成不同的短语和句子,如“发展经济”不同于“经济发展”;句法成分的次序一般是固定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但为了强调某一成分,有时改变正常词序,如“她慢慢地走来了”是正常词序,“她走来了,慢慢地”改变了状语的正常词序,强调动作的状态。②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印欧语言里,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有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印欧语系语言名词与主语、宾语对应,形容词与定语对应,副词与状语对应。汉语却不是这样,几乎各类实词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③在现代汉语里,音节多少影响语法形式,如有些单音节词不能单用,有些双音词要求后边也是双音词,有些双音词常常联合起来造成一个短语。④现代汉语的简称多,特点突出。简称的形式有:两个(或几个)平列的修饰语共用一个中心语,如“文体活动”;用数字概括平列的几项,如“五讲四美”;简称的语法功能介于词和短语之间。 ⑤汉语里的量词和语气词丰富。

浅谈现代汉语和英语词汇特点的比较知识讲解

浅谈现代汉语和英语 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特点的比较 2012级学科英语:王忠文随着世界性汉语热的影响,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在交际交流中,中、英文的交叉使用现象也越来越多,那么对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之间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做一个比较也显得尤其必要。 一、语音即语言的声音,它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人们是通过语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现代汉语语音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的总体特点是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现代汉语语音的音乐性较强,具体表现为: 1.汉语音节中没有复辅音,都是一个辅音,而且不会出现在音节开始,即使是在词尾也只限辅音[n]和辅音群[ng],如[an]案和[hong]红。而英语中的辅音或辅音群是常见的,他们可以出现在词首或词尾,常常两三个辅音放在一起。 2. 元音占优势。现代汉语中可以没有辅音,但元音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并且是乐音,听起来比较悦耳。而英语的音节中最少须有一个元音,最多可以有8个元音。闭音节多,开音节少;音节中以辅音占优势,而且在元音的前或后都可以有辅音

群出现。 3.音节有声调。语音中超音段表达的主要手段是音高、音强和音长。而音高的使用又最为广泛,它的语音物质表现形式为旋律(melody),当旋律以单个的音节或词作为基本载体时,被称作声调(tone);当旋律以短语和句子作为基本载体时,被称作语调(intonation)。声调或语调是体现音高变化的单位。 汉语是声调语言,音高变化分布在字,即音节上,汉语中每个音节都是由声,调和韵组成,一个汉字即一个音节。不仅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还可以使汉语音节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现代汉语语音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而英语是语调语言,音高变化分布在短语和句子上。英语句子语调由句子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即语调核心表现出来,句子中的语调由语调群表现出来。而语调群分为调头、调体和调尾组成。英语中语调的特点如下:一般地说,低调冠,高调头,调身用平调且依次渐变滑动降低。语调核心接受句子语调,有调的变化,或升调或降调。由此,汉、英两种语言的语音对比,主要是音高变化的对比。 二、语汇是语言中语词的总汇。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语汇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汇,指的地语言中的语和词(简称语词)的总汇;狭义的语汇,指的是语言中的语的总汇。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汇,其含义是广义的,即指的是语言中语和词的总汇,与传统的包括语和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论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 首先,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其次,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最后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三个特点的关系是“一体二用”。特点是通过比较显示出来的。一般是拿汉语跟印欧语比较,也可以拿汉语跟其他汉藏语言比较,或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比较的基点不同,得到的特点便会不同。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各种文献讲的“现代汉语”一般是狭义的,即普通话,不包括方言,因为各方言与普通话还有一些不同。比如,我们讲汉语语序(包括语素序和词序)属偏正式,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公鸡、母鸡”,这是就普通话讲的,南方的一些方言说“鸡公、鸡母(鸡婆)”。如果不分方言和普通话,笼统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很多方面是不好说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即汉语是无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的语言。 由这个根本特点可以派生出以下特点: 1.形态标志和词形变化既不丰富,也不严格。印欧语系语言一般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也就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手段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如数、性、格、时、体、态、级等。即使像现代英语这种形态变化已不十分丰富的语言,仍保留不少形态变化。下面以英语为参照点说明汉语词的形态特点。 名词、代词的数。英语可数名词、人称代词分单、复数,单数用零形式(不带标记的形式)表示,复数一般用附加词尾“-s”表示,如desk/desks、dog/dogs。也有用其他方式表示的,如foot/feet、man/men(内部屈折), I/we、me/us(异根)。甚至动词也有数,例如:He reads a book,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数是从属的,因为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或代词已经表明数的概念,主谓一致的要求使动词带上了数标志。汉语有数的观念,但没有严格的“数”的语法范畴。汉语表示数用数量词或与数量相关的词,如“一本书、十本书、一些书、很多书”,“书”本身形式上没有变化。表人的名词、代词可用后面加“们”的形式表示群体(大致相当于复数),如“人/人们、同志/同志们、青年/青年们、我/我们、它/它们”。

现代汉语与英语语法的区别

现代汉语与英语语法的区别 现在大家都在学习外语,一般都是学习英语。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区别相当大,学习汉语语法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英语语法来套汉语语法。 凡是事物都有一致的地方。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都是事物,当然也有一致性。比如说,汉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人家英语也有。你会说"学生们热爱伟大的祖国",人家就会说"pupils love great motherland",一句话里面三种词都出现了。汉语里头有主语、谓语、宾语这些玩意儿,英语里头也有。上面那句话,"学生们"是主语,英语的主语是pupils;汉语的谓语是"热爱",英语的谓语也是love;汉语的宾语是"祖国",英语的宾语也是motheland;汉语的定语是"伟大",英语的定语也是great。你看,都一样,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难道不可以吗? 碰到两种语言一致的地方,当然凑合。为什么不说是"可以"而说"凑合"呢?因为严格说来,是不可以的。人家的主语、谓语等等,同汉语的主语、谓语等等都不完全一样。就拿前边提到过的he works来说吧,人家的主语he同谓语works在人称、数方面必须一致,汉语有这些名堂吗?没有。汉语的主语同英语的主语不是一码事,汉语的谓语跟英语的谓语也很不相同,所以严格说来,碰到了一致的地方,是不可以用一种语言的语法知识去分析另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说"凑合",是因为大体一致,把那些不同的地方扔掉不管,用这种语言的语法去说明那种语言的语法,也只能说是凑合着用吧。 而碰到两种语言不一致的地方,那就决不能用这种语言的语法去套那种语言的语法,连凑合都不可能。大家平时在课堂里学习,英语语法讲得多,汉语语法讲得少,同学们对英语语法知识更为熟悉,对汉语语法知识反倒生疏。一用语法知识去分析问题,就很容易用英语语法知识去分析汉语的句子。比如英语里有a pioneer 's red scarf(一个少先队员的红领巾),人家的a是冠词,汉语里有冠词吗?没有,谁要是把汉语的"一个"说成是冠词,岂不让人笑掉大牙?英语里没有量词,谁要是把a cup of water(一杯水)的cup,把a piece of news (一条消息)的piece说成是量词,老外们也决不会认帐,那个a就说明它们是名词。这说明,用这种语言的语法知识去分析另一种语言的语法,是要碰钉子的。所以学习汉语语法,一定要注意同英语语法的区别。 第一,在词类方面不一样。 汉语的名词里头有方位词,如"里、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中"等,其中的几个在英语里溶入了介词,如in、on、behind,有的成了形容词,如inner、outer、outside、middle。因此,见到了汉语的方位词,就不能说它们是介词或形容词。 汉语的许多动词后面能够加"着、了、过",于是有的同学便认为"着"是现在时,"了、过"表示过去时,这就是照套的结果。汉语的"着、了、过"可不是表示"时态"的,因为用了"着、了、过",既可以表示现在、过去的事情,也可以表示将来的事情。"他昨天吃着饭还看书呢",如果说这"着"是"过去时","他明天看着电影还会想到我的",如果说这个"着"又是"将来时",那汉语里还有什么时态呢?"他明天吃了饭到我家来""他后天吃过饭到我家来",这"了、过"是"过去时"吗?显然不是。 人家的形容词也跟咱们的不一样。political study(政治学习)、American films(美国电影)、brown overcoat(棕色大衣),"政治、美国、棕色"在人家那里是形容词,咱们可不能把汉语的"政治、美国、棕色"当作形容词看待,它们在汉语里都是名词。一些同学老是把"中国人民"的"中国",把"经济形势"的"经济"当作形容词,就是这么造成的。 汉语里的许多形容词可以做状语,如"勤奋学习""认真工作""严厉批评"的"勤奋、认真、严厉"都是做状语的形容词。英语的形容词绝对同状语无缘。例如hard study(勤奋学习)、work seriouly(认真工作)、criticise severely(严厉批评),人家的"hard、seriouly、

英语和中文的区别

We have learned ten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Please list three differences impressd you deeply and try to illustrate them with examples. 我们已经学习了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十种差异。请列出三个不同外加你并试图说明他们的例子. 一、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论坛) 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 ① 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②We wanted to avoid the mistake made by many couples of marrying for the wrong reasons, and only finding out ten, twenty, or thirty years later that they were incompatible, that they hardly took the time to know each other, that they overlooked serious personality conflicts in the expectation that marriage was an automatic way to make everything work out right. 许多夫妻因为错误的理由结了婚,结果在10年、20年或30年后发觉他们原来合不来,他们在婚前几乎没有化时间去互相了解,他们忽视了严重的性格差异,却指望婚姻会自然而然地解决一切问题。我们希望避免重蹈复辙。 英文原句是一个典型的长句,of后接了两个动名词短语来修饰couples,第二个动名词finding又跟了三个that宾语从句和一个介词短语引起的状语。句子结构清晰,逻辑关系严密。像行云流水般连绵不绝。而译文的句法结构与译文完全不同,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和汉语的特点,化整为零,分成6个短句来分层表达,而且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充分体现了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的特点。 二、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 ①Can you answer a question which I want to ask and which is puzzling me? 译文: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懂,想请教你,你能回答吗?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篇思维模式 ?作者:韩红梅王京华杨馥卿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语句表达的差异1.指称——人称与物称在中国人的主体思维习惯的影响下,汉语语句表达主观性较强,多采用第一人称,且习惯上用人做主语。英国人倾向于进行客体思维,语句表达注重客观性,因此以物做主语的情况比较多。例如: ?(1)Recognition and sadness flooded her face. ?(2)Hisweariness and the increasing heat determined him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 ?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习惯影响,将同样的意思表达为:(3)She recognized me and her face was filled with sadness.(他认出我了,于是一脸悲伤。) ?(4)He was tired and it‘s getting increasingly hot,so he decided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他疲惫不堪,天气也越来越热。他于是下了决心,一碰到舒适的阴凉处就坐下休息。) ?在英语母语者看来,这样的表达客观性意味较弱,句式缺少变化和起伏,在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上不及(1)和(2)生动形象。 ?2.语法结构——话题型与主谓型汉语受整体综合思维模式的影响,注重先表达信息中心(话题),然后进行对话体的阐述、说明、铺叙等。赵元任先生认为,50%以上的汉语句子结构是话题说明框架,属于典型的话题型语言。 ?而西方人习惯于进行逻辑思维,因此英语语言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一般遵循主语+谓语(主谓型)的基本框架,辅之以其他修饰、限制、补充成分,构成层层搭架的语句结构。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时,容易受到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以话题+述题结构去构建英语句子。 ? ?例如:(1)Our policies 0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ve won great success. ?(2)To make good impressions on the interviewer Shoul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for the job interview. ?这两个句子是以主语作为话题为中心构建的,其他成分用来进一步阐述话题的内容。 如果按照英语的写作思维模式来进行分析。会发现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主谓关系,真正的主语被省略掉了,造成句子结构错误,概念表述含混不清。 二、语篇铺排的差异1.段落发展方式——螺旋式与直线式“汉语的篇章发展往往采用迂回的方式,不直截了当地阐述主题,而是以一种螺旋式的反复暗示逐步引出主题。”西方人习惯于抽象思维,因此英语语篇“在写作手法上就注重开宗明义,有的放矢,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般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明确设定论述的主题;阐述和证明论点时毫不旁顾,或解释原因,或举例论证;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戛然而止,或重申主题,或提出建议,语言简明扼要,决不拖泥带水。有些中国学生在写作时,总是不自觉地使用汉语的段落发展方法,通过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下面是中国学生写的一篇以The key to Success为题的文章的开头段: ?There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wants to be a success.Winning a great success bring us a

英语和汉语的差异

一、英语重形合(句子间通过连接词,比如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介词等,进行有形连接),汉语重意合(不注重句子外在的有形连接,而是靠内在结构和语义来连接) 随手找一些例子我们来阐述一下。 爱情也罢,灾难也罢,无论影片会拍成何样,能触及到那样一场夹杂在家国情仇动荡年代的“旧事”,已经是对悲情历史的一次打捞与情绪,甚至是反省,就像那艘被命名为“太平”的轮船,永远承载着中国人对太平的巨大渴望。 这段话的句与句之间,除了“无论”以外,没有其他有形的外在连接,可以说相当松散,但其内在的语义仍然是清清楚楚的。这就是典型的中文句式。 那我们来看看典型的英文句式是怎么写的:

The feeling of affinity, the participation in a common culture and traditions, the awareness of a common destiny, which are of the essence of national sentiment and patriotism, are transformed by nationalism into a political mysticism in which th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state become super human entities, apart from and superior to their individual members, entitled to absolute loyalty and, like the idols of old, deserving of the sacrifice of men and goods. 上面句子中出现了大量的连接词,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很难想象一句英文句子能够成立。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英语和汉语的十大区别

英语和汉语的十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汉语与英语在语音上的差别讲解学习

汉语与英语在语音上的差别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英语和汉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语言。如果能够精通这两门语言,在世界各个领域内的交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意义更是非同凡响的。既然学好英语和汉语有诸多好处,那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就真的很有必要学好英语和汉语了。英语和汉语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诸多的共同处,但是英语和汉语也有很多的差别,比如二者在语音上的差别就很大。 下面我们对两者在音素、音位、音节、语调、及节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但在言语交际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是音位。音位分为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两种,前者包括元音、辅音、元音与辅音、辅音与辅音在词中的组合,即音位组合成音节;后者则指重音、音程、节奏、音调、语调及音渡等。英汉两种语言选择发音的部位和方法有很大的共性,例如都使用双唇、舌尖、舌面、口、鼻、齿、腭、声带等部位,都采用塞、擦、塞擦、送气、阻碍等方法。 一元音辅音和声母韵母 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普通话是汉民族的代表语言。汉语的声母一般位于音节的开头,韵母是声母后面的一部分,一般由元音如ao、ou、ai,或元音加辅音n、ng 构成的16个鼻复韵母,如an、ian 、uan、en、in、un、ang 、ong、iong等。英语

的单元音数量比普通话多,而且分得很细。普通话里只有6个单韵母;英语有9个单元音,分为前、中、后元音。英汉近似音如/i/, /u/,在普通话里发音的舌位比英语更靠前,英语则更靠后。 普通话的复韵母/ei, ai, ao,ou/和英语的双元音/ei,ai,ao, ou/虽都以强元音为主,发音时向弱元音滑动,但普通话较快而且并没有达到弱元音的位置,念起来两者浑然一体;英语的双元音滑动较明显,两者相对独立。同时发音部位也不同:发复韵母/ei, ai, ao, ou/的口型张的小于发双元音/ei, ai, ao, ou/,单舌位略靠后。普通话和英语都有三元音,发音方法各不相同:发普通话的三元音是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中间元音紧张度强,形成一个音节,如/iao, uai, iou, iau/等;英语的三元音由双元音加音标符号//组成,但不出现在同一个音节里,其发音方法是由强到弱,再由弱到次强。 普通话和英语的辅音音位也存在异同。英语的辅音多是清浊成对的,如/p, b/,/t, d/,/k, g/等,而普通话的辅音多数分为送气和不送气的辅音,如b, p, t, d, k, g, j, q, x, zh, ch, sh, z, c, s等,浊辅音只有r, m, n, l, ng 5 个。不送气的/p/和送气的/p‘/是英语和汉语都有的两个音素,(汉语拼音方案/p/写作b,/p‘/写作p)但它们的作用大不一样:汉语的/p/和 /p‘/在汉语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语音单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表”/piao/和“飘”/p‘iao/,它们是对立的。而在英语里,/p/只出现在/s/的后面,/p‘/只出现在词的开头和其他位置,如sport的p发成/p/,port 的p发成/p‘/,换一下也

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之小比较

浅谈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异同点 姓名:刘冰玉学号:11340011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谈了汉语与英语法语在简单句这个方面上的共同点,接着在时态变化和“格变”的方面,以及语序及省略方面浅谈了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区别,并分别举了丰富的例子加以说明。最后发出呼吁,希望国家增强国民汉语教育,尤其是汉语语法的教育更是需要重视。 【关键词】汉语英语语法语态变化词形变化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潮流下,英语这门“世界性的语言”已经渗透到全世界各国的文化,语言交流当中。其中,对中国汉语的冲击也是极其明显的。作为一个从小到大接受正统大陆义务教育的学生,我能强烈感受到国内教育对于汉语语法的忽视。汉语本身博大精深,在语言的优美以及复杂性上,绝不输给英语。因而,我决定在此对两者中的语法部分异同点作比较,以自己微薄之力支持一下汉语。 但是因为作者本身学术知识十分浅薄,无法在更深层次,更复杂的层面上将两者作比较。因而在本篇论文中,作者只涉及对简单句的比较。 根据西方语言学的理论,谈及语法,他们认为形态学(Morphology)与句法学(Syntax)是不可分开的。形态学主要是研究词的内部构成,即词素(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的不同形式和构词时的组合方式。而句法学,则从研究词类出发,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在他们看来,一句话是由什么“词素”构成的,什么类别可以代替什么类别,仍然保证句子合乎语法。同时,其认为,一个句子至少有一个“Noun Phrase”,即名词短语,和一个“Verb Phrase”,动词短语,前者叫主语,后者则是谓语。 下面我们看看一个例子。 “I eat.” 在这个例子里面,短短的两个单词就组成了英语中的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谓语。而在我们汉语里面,“主语+谓语”的结构当然也是存在的。 汉语中所说的语言中最小的单位则是“语素”。而对于句子的定义,在语言大师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一书中,朱老先生是这样定义句子的---“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着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形式。”他认为,从结构上来看,汉语的句子分两种类

汉语与英语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英汉语法上的体现 我的日记2008-01-05 21:42:00 阅读14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是从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孕育而来的,脱离了中西两种传统文化,便不可能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取向等。因中西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英汉两种语言语法特点迥异,也折射出英汉两种语言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特征。正如平洪(1999)《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一文中所说:语言和文化是两个关系密切的结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语言使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文化又影响和渗入语言结构的各个部分。语言反映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制约。文化与语言的这种密切关系都可以在语言结构的音系、语法和词汇系统中明确地找到。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汉语是汉民族在长期共同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汉语无论从文字还是从语法上无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长期以来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物我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宋·程颐、朱熹)这种思想体现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迷惘、崇拜。因而汉语常常有脱离物质基础和现实的情况,不求语法上的逻辑严谨,甚至出现一些完全不符合客观事物逻辑的语法,滋生一种主观猜测、富于想象的文化心态。中国人信奉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发表看法时总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汉语成为一种“含而不露”、“过犹不及”的语言。由于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人的思维具有重综合轻分析,重归纳轻演绎的特征。正如贾玉新教授所言:“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 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例如::救火、抓效率、抢速度、吃食堂、看医生、晒太阳、恢复疲劳、等,这些动宾结构与客观事物的逻辑完全不符,然而它们又约定俗成地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言。再如“他乘火车北上”,“他乘汽车南下”、“他上你家去了”,这些句子中的“上”、“下”并没有实际上、下之意,但它又符合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西方传统文化特征及其对英语语法的影 与汉语不同,英语(及欧洲其他语言)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及后来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实验,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表现在语言上即强调形式的外露及形式上的完整。这种形式上的要求是如此强烈,因而在把汉语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译成英语时总让人非常狼狈,因为不得不把原来含蓄深藏的东西一一明白无 余地说出来。 西方传统文化自古就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即天人相分的思想。这种天人相分的思想促使人们不屈不挠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不是天命,而是由于自己的懒惰和缺乏斗争精神所致,顺从命运的人受到人们的唾弃。”(贾玉新,1997)可见,这种天人相分的传统文化滋生了西方人一种冒险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西方人的思维常常是尊重客观规律和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使西方人形成一种重分析、求思辨的思维习惯和求实与理性的文化心态。因而英语语法常以客观物质现象为基础,具有明确化、条理化、精确化和逻辑性的特点。正如贾玉新教授所言:“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切二分,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维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 式,以及力求…精确?的言语观”。 四、英汉语法特点的差异 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英汉语法特点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英语语法较汉语语法规范、严谨。英 汉语法特点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逻辑严谨性不同 英语的语法结构很注重严谨性,常常与逻辑学的术语相通,即它们不仅意义相同,而且形式也完全一样。例如:as soon as, no sooner … than, hardly … when (一……就);so long as (只要……就);only if (只有……才);unless (除非……才);no matter … (无论……都) 等等。英语语法严格地利用这样的逻辑术语作结构词,使英语表达的意思明确、清楚,避免歧义的产生。而在汉语语法中使用这些结构词并非如此,表达时常常省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天气好,我们去旅游”。这句话省略了结构词,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如果天气好,那么我们去旅游(表假设);二是,除非天气好,我们才去旅游(表条件);三是,因为天气好,所以我们去旅游(表因果)。再如:“你准时到达,咱们就出发”。这句话省略了结构词,也会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