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学生观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观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观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观的转变

李彩

新课程改革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掀起的新教育改革浪潮。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砺志”。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听到有学生说初中英语难学。有些初中英语教师也抱怨说,怎么学生就是不入门,学不会呢?这些都是当今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根源就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研究,对现代的教育方法一无所知,抱残守缺,把自己停留在陈旧的教学模式当中,使学生处于一种死记硬背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肯定是教师教着没意思,学生学着没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那么,怎样解决这一现状呢?怎样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呢?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初中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英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由于学生现有语言能力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那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目标。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新《课标》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权威者的位子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课标》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

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感情,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良好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因此,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标》强调学习策略的探究性,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独立性,树立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教师要通过“引(引导)、扶(尝试)、放(独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收(反馈: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调控)、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评出方向,评出学习干劲)”等几个步骤去指导教学。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尽量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切磋进取,教学相长。

四、正确引导,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由“教”变“导”。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以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全新的教学理念。推进创造教育,要使学生创造性的“学”,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教师创造性的“教”。而教师的创造力是从实践中来的。一个教师的创造力,表现在如何挣脱旧观念的束缚,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思想来指导和调控自己的教学实践;表现在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实情恰当地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树立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敢于冲破妨碍改革创新的清规戒律,突破思维定势的困扰,养成求异思维及人无我有、人有我鲜的意识,才能积极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教学工作。

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英语教师需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具有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注重自身的利益礼仪修养等;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例如:挂图、音像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尽量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和网络等资源.

总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是维护正常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是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课标》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浅析在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与赏析

浅析在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与赏析 摘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和感悟的是准确合理的语文材料,而诗歌的语 言是习惯的颠倒。传统诗歌教学重视诗的主题和背景的深入讲解,使诗成了“支 离破碎”的知识点;却忽视了让学生感悟诗的美,感悟诗人的激越情怀。教师应 让学生懂得从诗文的反复朗读,从意境和想象中感受诗的美。诗不再作为教师 讲解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中学新课标强调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而诗歌的 教学能够让学生体味诗语的凄清与缠绵,快乐与梦想.在诗意中感受人生的美 好,涤滁人心灵深处的杂念。我们应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探讨其怎么样感受 诗的美感,进而了解鉴赏诗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因声求气意境想象通感陌生化 在古诗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重点放在诗句的翻译和诗的主题背景的分析上。使学 生对诗的理解仅停留在“叙事”的表象,体味不到诗的美,更不知怎样去感悟诗。《中 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是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 习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新课 程教学。具体到教学实践,就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和能力)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 维(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堂。能够阅读、鉴赏诗歌,是 现代中学生必备的语文素质。从审美角度来看,诗以语言为媒介,借助带情的景来表现 作者的情思。即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希文《对床夜话》)强调“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此外了解诗的语言表达技巧,也有助于赏诗。下面从四个方面来 谈如何提高古诗教学。 一.要反复朗读诗歌,揣摩诗的情思与美感。 鉴赏古诗时,不在诗义上过多的分析,重点体味诗句整体上语气节奏的变化,进而领悟诗的主旨。诗歌是抒情的,节奏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就能显示诗人的喜怒哀乐。唯有不断的朗读反复体味诗句;才能真正品味诗歌,了解诗人。如同那憾人心弦的歌曲,只有演唱出来,才能令人陶醉。清代桐城派作家讲究“因声求气”,就是说,欣赏古诗,必得高声朗读,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辞气,进而体悟他的感情,再进而领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 我们从李白的《行路难》这篇课文来印证。作者在这首诗中主要写自己的苦闷彷徨,但又有不甘心寂寞、勇往直前、起伏变化的情感。与其说个人情感与内心的一波三折,不如说表现在辞气的变化上。尤其体现在关键词句上,这必须通过朗诵,“因声求气”才能体现出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钩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沧海。”前两句的节奏明快清新,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三四句语意一下子凝重低沉,“四顾”“塞”“满”以仄声表伤感(以仄声表伤感, 以平声表激越,兴奋之情,这恐怕是中国诗神的韵律特征。①)让人体味作者的抑郁愁苦之 情。五六句缓缓道来,“闲来”二字又轻又涩,舒缓的语气中似有千种忧愁,万般无奈。我们从以上诗句的语气舒缓、急促的节奏变化中,感受到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 1

教师经验交流: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教师经验交流: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浅谈新课改下的教研管理创新

浅谈新课改下的教研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生成、转化、共享与创新,对教研管理改革有现实的指导。教研管理改革要明确知识管理教研新目标、完善教研条件、营造支持氛围、构建交流平台,促成组织与个人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标签:知识管理教研管理知识转化共享 在传统的学校教研中,教研任务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学校安排的,教研活动的规定、标准和要求来自于上级,其动力不是内发的,而是外来的。这就决定了教研活动本身及其成果对外部依赖,而减损了它的真实性和教师的积极性;又由于各校多是比较封闭的各自为战的教学研究,极易造成“近亲繁殖”。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会造成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被动应付,使教研交流的效率低下。因而,最终否定了教研组应有的激励组织学习、促成知识共享、生成新知识,进而提高工作绩效、提升组织品质的功能。而在新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模式,要求下一级课程对上一级课程必须既坚决执行,又能创造性地自主开发;要求教育者能够在自己所处的岗位上有效地制造知识,并能在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寻找新的教研管理有效的方法,确保教研组知识的生成、转换、共享与创新,确保知识交流畅通。笔者以为,唯有以知识管理理念创新教研管理,构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教研组,才能主动适应课程改革发展要求,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挑战。 1 明确教研管理目标,强化学习研究意识 学校管理者应明确教研管理的目的在于对教育知识(课程、技能、经验等)的生产、共享、转换和创新的管理,在于不断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品质、提高工作绩效,并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明确了这一点,学校应该设置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学校教研管理、知识管理事务,加强宣传动员,增进各级管理者和教师对知识管理目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强化教师的学习、研究意识,这是学校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多种管道,采取各种措施,让教师切实认识知识巨大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明确知识改变国运,知识改变命运;认识学习是对现代人基本的素质要求,学习是生活,是工作,更是责任,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有组织的学习、探究和知识共享,个人才能真正适应和融入变革中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获得最大的个体价值;明确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不断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引导教师切实认识创新是教育工作的灵魂。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传统的知识储备已不能满足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必须把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把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个人专业成长融为一体,不断生成新知识、获得新经验,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教育工作的创新,不仅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普遍适用的应变办法,需要发挥群体攻坚优势,充分实现智慧和知识

最新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 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 何管理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

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征 1、自主性。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体现。探究式教学给学生直接地接受、认识教育信息载体的机会,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保障,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情境性。探究式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学习举的“易起反应”的、与生活、生产、科学、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情境和人文情境,实现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在具体情境中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问题等,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的空间,感受知识及科学方法的实际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及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3、交互性。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不断地从教育信息载体中感知、提取信息,进行“交互”,更重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经验世界,知识水平有参差,存在个性,从而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让他们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还可培养共同协作的精神,对知识形成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 4、实践性。探究式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实践性,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现实情境中,从问中学,从做中学,关注与外界交互、处理知识信息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关注学生通过上述过程形成摇篮有实践能力,能独立处理信息、应用知识的教育效果,以最大限度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并没有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抛开,而是使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综合性的教与学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程序。 1、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问题是提出或明确要从学科实际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社会生活,以一定的情景作为铺垫,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不能偏离、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能明了所提出问题的指向性,不能仅仅为了提问而提出问题;当然问题的提出,最好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应尽量在课提出,要让学生有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同学讨论等形式制定一定形式的学习方案。 2、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可查阅报刊及文献资料,可利用网络资料上网查询,可以走访有关老师及专家,可以去有关部门咨询,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体验。收集资料要丰富,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资料。 3、验证假设。 验证是学生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关键。允许学生验证时犯错和出现重复,甚至失败,然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根源所在,并增加适当的素材,指导学生重新进行假设、验证。 4、导出结论。 通过学习,学生既搞清了问题的实质,又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从提出问题、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到导出结论;从传授知识到德育教育;从激发探究兴趣、挖掘创新潜能、发展创新思维到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充分体现了探究式教学重过程、重发展、重探究和重育人的教学理论。 三、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实施探究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积极的亲身体验,可以逐步养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关于质疑、勤于思考,并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On the teaching design under the new curricu lum concept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古树思语 众所周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 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 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 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 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 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 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 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 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 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 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 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 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 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 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 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 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 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 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 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 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 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 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

浅议新课标下的班主任工作

浅议新课标下的班主任工作 发表时间:2019-08-23T09:44:42.8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3期作者:徐琨 [导读] 现如今,不同价值观、社会不良的风气无不冲击着孩子的心灵。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里岔小学266324 素质教育要求班主任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作为班主任,如果能在学生身上倾注满腔的爱心、细心、诚心和信心,就可以用自己的光亮照亮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用我们的热温暖每一个稚嫩的心灵,用我们的情感化每一个学生。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呢?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严格要求,一视同仁 马卡连柯曾说过:“如果没有要求,就不可能有教育。”班主任对待学生、处理班级事务时要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现如今,不同价值观、社会不良的风气无不冲击着孩子的心灵。在这种环境下,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更要一视同仁。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是很敏感的,一句亲切的话语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决不能随便放过,要帮助他们究其病因,以便彻底杜绝。例如,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我特意召开主题班会,大家献计献策,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全班同学达成共识:在校谁乱买零食,其他同学将有一次共享机会。这条班规制定以来,很长时间没人破戒,然而时间一长,总有同学忍不住。我协同班委会通知家长后,对其进行了批评。通过这件事,同学们都感受到生活在集体中谁也不可能搞特殊化,大家都有责任、有义务遵守班规、班纪,共同维护班级荣誉。 二、真诚呵护,爱心无限 “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无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待转生,均应一视同仁,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赏识他们的可爱之处,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其次,班主任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童言无忌”,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畅所欲言、勇于展示,真正树立起新型的师生观。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体现在思想上、学习上,更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学生生病了,我会及时打个电话通知家长,或者亲自把学生送回家;学生病假回校,我会主动为他补课;天冷了,提醒学生添加衣服……这些虽是小事,但在学生心中的记忆却是深刻的。 三、随机取材,适时教育 如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学习中他们索取的多,付出的少。通过实践,我觉得随机搜集有教育意义的素材能号召和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养成“我为人人”而非“人人为我”的好态度、好习惯。 记得以前我教过一名叫王小海的学生,因为家境贫穷,每学期除了买必需的学习用品外,不舍得花一毛钱。升入中学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承担了学校的垃圾清运工作。每次给我打电话,他都兴奋地说:“老师,我再也不为生活费发愁了,每月200元报酬我都花不了。”我把他的事迹讲给班里的学生听,让他们谈谈各自的体会。同学们在赞叹之余,各抒己见,纷纷表示要学会节约、学会感恩。 四、以人为本,耐心引导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种种问题,例如早恋、沉迷网络、有暴力倾向等。对于这些问题,作为班主任,一味的说教和管制是收效甚微的,而应该进行合适的引导,相信他们经过独立思考之后,会做出明智的选择。在一次班会上,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外国有一个小男孩,他喜欢邻居的一个小女孩。有一天,他对妈妈说:“我想娶邻居家的小女孩作太太。”他妈妈摸着他的头问他:“你有车吗?”儿子摇摇头。“你有房吗?”儿子又摇摇头。儿子很沮丧,妈妈接着教育儿子:“孩子,你现在条件不允许,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有实力了再去娶她。”儿子点点头,明白了妈妈的意思。从此,他努力学习,最后发展得很优秀。同学们听了这个小故事后,有几个早恋的孩子迅速放弃了对方,把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来了。这样,不但解除了学生的思想禁锢,处理事情更理性、更正确,而且经历了他们人生中不平凡的一课,这样岂不是比那些苍白的说教更有意义? 另外,作为班主任要能管能放,管主放次,分工负责,分层管理。日常工作中可以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公物维护、卫生管理、班团活动组织、班干部选换、班规制定等等。班长管全盘,纪律委员管纪律,学习委员管学习,文娱委员管文娱活动的组织,合作小组组长管本组所有事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平时与班组干部要多沟通、多培训、多督促,还要多到学生中去了解班组干部工作开展情况,在放手的同时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不求皆尽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时代在发展,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会更高,我们要与自己的学生一起追随时代的潮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在平凡的工作中用爱和真诚去温暖学生的心灵,在默默中实现做老师的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发表时间:2011-06-22T15:32:35.3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18期供稿作者:蔡家仁 [导读]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大部分不合格”。 贵州关岭寄宿制中学蔡家仁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大部分不合格”。虽然众多同仁对此表示愤概,笔者却深有感触,认为事实如此。这倒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相当多的教师,特别是那些优秀教师总是不转变观念,自以为是,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做了多少错事,毁了好多学生,取得了不少“荣誉”,播下了太多的仇恨,却不屑一顾。 案例一:物理学科毕业班教师甲说:“今天我的手还痛,原因是一周前有位学生上晚自习讲话,我打他,手都打痛了”。 案例二:政治学科教师乙,在学校很有名气,个子不大,学生却很怕他,学生不服气,却无可奈何,因为他横说竖说都有理,并且还是毕业班把关的班主任,他所教班级年年平均分、及格率都是第一名,这样的“好老师”你只有绝对服从他的命令。笔者亲自见证了这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班上不听话的、学习提不高的一律开除,该教师很有魄力,开除了一半学生,班上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提升,不优秀都不行。该教师给学生归纳了重点,每天放学后都抽背,背不到的重罚,这位老师的加班加点换来的当然是高分。 案例三:毕业班语文把关教师丙,省级骨干教师,每天早读要求学生早到二十分钟,检查字、词的读音、书写是否正确,并一一验证背诵的课文人人是否过关,还默写背诵的课文,直到标点符号都完全与书上完全一样为止。这位大家眼中最认真的教师当然最厉害了,每次考试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二十分左右,他的学生平均分总比别的高。 老师们,以上案例相信各位并不陌生,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就是这个样子的,靠的是高压,加班加点,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死记硬背,抛弃不听话的,成绩不好的,收获的是班级管理能力强,教学成绩好。 这些教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的一切他们最有话语权,他们是学校树立的标兵,是大家教师学习的榜样。 他们真的优秀吗?我看未必:首先,凡是不听话的都开除,成绩不好的也不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有奴性,没主见。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认真培养学生,而是简单粗暴的把学生推向社会,必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其次,教师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不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是强迫学生为提高分数牺牲休息时间。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非常厌学,这样的学生不会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有限,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 本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平等合作观、发展观。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服从为前提的师生人际关系应向师生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转变。 由上可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应是:创设宽松的氛围,开展民主的教学,以人为本,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世界。 从现实来看,迫切需要改变教师观念,否则与教育的功能相悖,变成阻碍社会的发展了,教师们应抛弃个人利益,一切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现在、未来的发展为主进行教育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达到各自可能的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浅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 发表时间:2012-04-26T14:59:52.60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33期供稿作者:姜瑞银 [导读] 因为我们是教育的实施者,创新的成败关键是看实施的效果怎么样。 全椒县城东中学姜瑞银 一、教学管理 ⑴由“教”学生改为“问”学生 现代教育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所以我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讲授,而是以提问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有些学生提出了集合{x|x﹥0}与集合{y|y﹥0}是不是相同集合时,我就立即反问一个问题: 集合{x|0﹤x﹤3,x∈N}与集合{y|0﹤y﹤3,y∈N}是相同集合吗? 见他们还不清楚,我又接着问了一个问题: 你们能用列举法表示我所提出的两个集合吗? 很快,他们就立即回答了第二问题。从而,第一个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他们自己提的问题也解决了。 ⑵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经常鼓励他们提问题。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我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左边组和右边组),左边组提出问题,右边组回答,或右边组提出问题,左边组回答。比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左边组就提出了如下问题: ①什么是指数函数? ②指数函数的图像是什么? ③指数函数有什么性质? 右边组的回答如下: 左、右两组一问一答,很快就理解了指数函数的大部分内容。我有进行了适当的补充:指数函数图像变化趋势,底a趋向于1,图像越平滑。紧接着我又叫学生看了书上的表格,带他们又复习了一遍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且填写了表格,使学生更加熟悉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接下来就是指数函数的应用了,这需要学生在课后下功夫,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作业布置和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分成了三组:优秀生组、中等生组和基础生组。优秀生组理解能力比较强,他们往往先学会重难点内容。由他们带动中等生组和基础生组是最好不过的了。所以我叫优秀生组去辅导中等生组,由中等生组去辅导基础生组,这样,全班就成了一个整体,只要一个人懂了,很快全班都懂了,效果非常好。 除此之外,我还成立了一个数学兴趣小组,一般由8到10人组成,再选一个有能力的人作为组长,负责收集他们不懂或难懂的知识,然后把他们聚到一起,让他们讨论这些问题,一般都能在短时间将问题解决掉。如果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再加入讨论,直到把问题解决。兴趣小组的人各自回到他们以前编的组后,又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们。 由于学生的学习的层次有差异,所以我在布置作业时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分难易程度布置,优秀生组做A题和B题,基础生组只做A题。第二方面,分时间布置,如果是同样的作业,就让基础学生组用时长一点,优秀学生组用时短一点。比如一份试卷,给优秀学生组两个小时,而给基础学生组两个半小时,这样不仅维护了基础学生的自尊心,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经常开展数学试验课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和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正因为这样,完成数学学科的任务才比较难。因为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不仅要考察他们的数学理论知识,而且要考察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开展数学试验课的目的正是如此。我开展试验课与书本上的试验课有些区别,我不需要他们写数学试验报告,因为试验报告的格式太专业化,也不是试验的重点,取而代之的是叫他们写出本次试验的感想以及数学知识在试验中的发挥的作用。比如,在解斜三角形这一节里,我开了一节试验课,有两个任务:第一,测量并计算出四层教学楼的高度(只用测角仪和五米长的尺子);第二,测量并计算出教学楼与街心花园的距离(只用测角仪和五百米长的尺子)。这两个任务都很简单,只需建立一个斜三角形,侧出两个内角就可以用正弦定理算出了,这正是解斜三角形的实用之处。有个学生这样写到:“本以为高中数学用处不大,没想到高中数学这么神奇,竟不需走动就能测出楼的高度,我一定要学好数学为己所用。”如果是单纯的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还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枯燥乏味之感,时常开展数学试验课就象面条里的调味济一样,使能显示数学的魅力和自身的特色。 因为我们是教育的实施者,创新的成败关键是看实施的效果怎么样。当今社会复杂而多变,教学任务艰巨而繁重。其中数学知识的掌握尤其重要,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邓小平曾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社会。”数学教育也是如此。数学教育的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责无旁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设计界定 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教学进行的精心计划活动。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技术与手段的考虑等等一系列的整体性的活动。或者是教师对自己课堂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即将达成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所做出的精心安排。或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关于课堂教学与学的计划,既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领域,又是教科学的重要主成部分。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现代教师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可以用冯校长的精髓之句来概括现代教师的教学策略“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领悟。”教师只有把循循善诱调识到学生的独立思考上才会使教与学和谐一致。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主要从教学设计所包含的主要要素来谈谈。 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操作 (一)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目标要全面,不能唯知识要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2.目标要清晰明确具体。即:要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的民族这个目标就是很具体明确,学生一看便知道掌握什么内容。 3.因材设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甚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研制与确定,这个目标的设置,对于学生而言,同学们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促使学生在课前看课文去设定自己应能完成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成功地驾驭这些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要精当。 教学内容要精当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选择和加工;二是基于整体思路的问题筛选。 第一内容选择和加工确定。用教材的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性的加工。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这就要求教师不但熟悉教材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业务能力。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挑战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实现她的伟大复兴,务必要求全民素质的提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深入学习、理解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随着不断的学习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尝试,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将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暴露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对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等等。显然,如果不根治这些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顺利推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期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权威。在大多数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静静地听或记,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这充分说明,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在一次班会活动课上,我谈到了座右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意义时,抛砖引玉地举证了一些受座右铭激励、造就的成功人士的例子。要求每位同学确立自己的座右铭,并将它们进行汇编,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起到相互激励、监督、鞭策的作用,同学们从不同座右铭中学习如何立志、如何奋斗、如何修养、如何学习、工作、如何惜时、如何处理人

浅谈新课标下人教版新教材的特点及使用

浅谈新课标下人教版新教材的特点及使用 中譬t奚季2011年第1O期 10.3969/i.issn.1003—6822(j).2011.10.013 浅谈新课标下人教版新教材的特点及使用 魏宗仁.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075000) 摘要:本文进行了新旧教材的对比,说明新教材的特点及使用.新课标下的新教材能从多方面培养和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没有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想使用好新教材,提高教师素质是至关重要 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迅速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依照课标,真正地用好新教材,上好新教材,使学 生喜欢新教材,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关键词:新教材特点建议使用 2009年新学期开始河北省高中开始实施新课 改,使用新教材,这对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来说无疑是 一 次教学上的挑战和变革.笔者进行了两年的新教 材教学,对这套教材的特点有一些见解,与大家共 勉.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共有1O个模块,每模块 5个单元.其中模块一至模块五是必修模块;模块六 至模块1O为选修模块.纵观这10个模块,这套新 教材有以下特点: 1.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学 生喜欢这些话题 从warmingup到learningtip,各个环节循序渐 进,符合英语学习的规律.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环境 保护,道德法制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热点话题都 包含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各地文化背景与文化差异 的介绍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和英美文化的能力.这 些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2.与以前教材比较.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 安排上更加合理.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框架是:Warmi~up; 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Learningabout Language(Discoveringusefulwordsandexpressions, Discoveringusefulstructures);UsingLanguage(1isten- ing,speaking,readingandwriting);SummingUp; LearningTip.而前面一套教材的框架是:Goals; Warmingup;Listening;Speaking;Pre—reading;Reading; Post-reading;Languagestudy(Wordstudy;Grammar);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题目: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观学生观 摘要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萌生,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教育观与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1 前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2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地位和角色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2.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2.1.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1.2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