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英国

二战时的英国
二战时的英国

二战时的英国

●威斯敏斯特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力量削弱,自治领的离心力加强,英国与各自治领关系的法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1925年6月鲍尔温政府修改了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联系方法,即联系不再通过殖民地部,而是通过专设的自治领部。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宣称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互不从属,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联邦中它们是自愿联合的成员。

《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各自治领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承认对自治领均不适用。自治领可以修改和废除过去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自治领颁布的任何法律无须经英国议会批准;各自治领内政外交自主。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

●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慕尼黑阴谋

1938年3月,纳粹德国兵不血刃地并吞了奥地利后,开始注意下一个侵略目标捷克。由于靠近两国边境的捷克的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希特勒指使纳粹党徒和部分民众要求“民族自治”、“脱离捷克”;又声称不能容忍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受到“欺侮”,要替他们“伸张正义”,准备用“军事行动扫荡捷克”,为其陈兵边界创造舆论条件。而捷克政府自然也不愿任人宰割,也开始局部动员,加强了边界的作战兵力。战争一触即发。

张伯伦与法国人一起向捷克政府施压,要他们割让苏台德区。英国和法国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党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捷克政府开始表示拒绝,但英法表示,如果捷克政府不同意,那么英法就没有义务协防捷克。最终,捷克政府妥协,同意割让领土。

1938年9月29日,在慕尼黑召开了由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参加的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决定把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这就是臭名远扬的“慕尼黑协定”。而割让领土的捷克,却没有权利出席会议。

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曾声称,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张伯伦对此毫不怀疑,回到伦敦下飞机的时,还兴高采烈地声称,他带回来“一代人的和平”,他对英国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的睡去吧!”。而希特勒最终没有实践他的诺言,在占领了苏台德区后,第二年3月就悍然侵占了全部捷克。

●闪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对德国宣战。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沦陷。

在此期间西线的法德边界却毫无动静,英法等国违背了自己许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屯重兵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堂吉诃德式的小国抵抗着强大邻国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谴责而已。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西方则称为“假战”。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西方的绥靖一语道破:“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丘吉尔临危受命

1939年9月1日早晨,战争爆发后的数小时,张伯伦召见丘吉尔,邀请他加入战时内阁。9月3日,丘吉尔被重新任命为海军大臣。由于战事进展不顺利,下院议员们在1940年5月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案,将矛头指向张伯伦。5月8日,张伯伦政府仅以81票的多数获得信任案,但是张伯伦感到他无法继续执政,因此准备组建联合政府,并让出首相位置。他原本希望由外交大臣、绥靖政策的积极贯彻者哈利法克斯勋爵接任,但是无法得到丘吉尔的支持。张伯伦十分清楚,一旦丘吉尔离开内阁就要垮台。此外工党也向张伯伦施压,十分明确地向他表明,工党将不会再支持由张伯伦或其亲信所领导的内阁。于是张伯伦只得向国王提出辞呈,并建议由丘吉尔组阁。

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热血、辛劳和汗水》。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

我要向下院说: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极为痛苦的严峻的考验。在我们面前,有许多许多漫长的斗争和苦难的岁月。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要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我们全部能力,用上帝所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人类黑暗悲惨的罪恶史上所从未有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大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胜利,就没有英帝国的存在,就没有英帝国所代表的一切,就没有促使人类朝着自己目标奋勇前进这一世代相因的强烈欲望和动力。当我挑起这个担子的时候,我是心情愉快、满怀希望的。我深信,人们不会听信我们的事业遭受失败。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有权利要求大家的支持。我要说:“来吧,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

●征服北欧

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计划,进攻北欧地区。德国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道路。英国海军成功地封锁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陆。德军撤退到挪威腹地并据此坚守。但由于英国军队无法肃清德军,加上西线战事爆发随后撤退,北欧被德国占领。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采用采用曼斯坦因计划,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其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英法联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5月19日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5月20日,德军装甲部队切断了的英法联军与其南翼法军的联系,英法联军三个集团军四十个师约38万余人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佛兰德地区。随后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联军被压缩在宽50公里的敦刻尔克周边滨海地区,东面、北面、南面的德军装甲铁骑对其形成合围。5月24日,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抵达距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刻尔克16公里处,但却在这时接到被证明是致命失误的停止前进的命令,这给了英法联军以喘息之机。

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主持下,5 月26 日英军统帅部迅速拟定并实施“发电机计划”,英国海军抽调了1000 余艘舰船冲过德国空军的封锁。与此同时,还从英国、比利时、荷兰本土各沿岸港口、码头驶出了近8500 余艘各型各类的民间船只,分几路奔赴敦刻尔克地区,接应撤退的部队。英国空军为了掩护地面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同时英法联军也加强了敦刻尔克的防御阵地。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敦刻尔克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6月4日结束,共历时10天。此次撤军共有约33.8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联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此外6月4日德军攻克敦刻尔克,担任后卫来不及撤离的法国军队4万余人被俘。整个撤退过程中还有2.8万余人死伤,士气亦一度低落。但短短10天时间,“发电机计划”的胜利实施让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8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英法联军和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批的有生力量。英国人民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民心士气,特别是民间船只的快速行动能力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丘吉尔首相对此有着高度评价:“敦刻尔克海滩的战斗经过,将彪炳在我们所有的史册中。但我们必须非常慎重,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但这次伟大的撤退中却孕藏着胜利。”

法国沦陷

“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我们将战斗

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防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之下也将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是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的一切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海狮计划与不列颠之战

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只剩下500门火炮和200辆坦克。空军也受到很大削弱,仅余下1300多架作战飞机。至于海军也因德国海、空军的封锁,失去了与法国舰队合作的条件。大英帝国从封锁者的地位,一变成为被封锁者,形势岌岌可危。在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希特勒便着手对付欧洲北部的英国。为了对付苏联和避免两线作战,需要拉拢英国,诱其妥协投降。于是在希特勒1940年6月向英国提出“和平建议”,但最后再三再四地遭到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拒绝。因此,希特勒终于做出了对英实施“海狮计划”的作战决定,即对英国进行登陆作战。作战拟订以步兵登陆英国南部,并深入及占领伦敦,从而一举占领英国。但此次作战需要首先歼灭英国的空中力量,以保障登陆行动的顺利。因此,德国空军便受命歼灭英国的空军。希特勒及德国最高统帅部把此次行动的最早日期定于8月5日,代号为“鹰袭”。在8月6日,德意志帝国元帅戈林才把进攻日期正式定于8月12日,名为“鹰日”。然而,因为英国南部天气不稳定,因此德国空军才于8月13日发动对英国的空中攻势。希特勒曾扬言:以空军这把钥匙就足以打开英国防御之大门。

为了实施空中进攻作战,德国空军集中了3个空军集团军,作战飞机2400余架。而当时的英国只有防空歼击机700架,高炮200门,还有轰炸机500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不列颠之战就在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上空,在大英帝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始了。

德国空军为迅速夺取制空权,袭击的重点为英国空军的机场,其特点是空袭活动极其频繁,空战十分激烈,从8月13日开始,德国空军每天出动1000多架次,10天内对英国12个空军基地进行了不间断和摧毁性打击,英军损失飞机286架。飞行员亦伤亡甚重,幸存的飞行员经过连续空战已筋疲力尽,自身元气大伤。如果德国空军继续袭击,英国空军将无法支持。但8月25日晚上英国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柏林进行了轰炸,德国在关键时刻决定改变战略。他们开始对英国的主要城市狂轰烂炸,希望能够摧毁敌人的信心,令敌人迅速投降。这为英国的飞行员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但轰炸也对英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几乎所有的英国工业重镇遭到袭击——考文垂、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普利茅斯等几个大城市都沉浸在一片火海中,伦敦更是从9月7日到11月3日连续57个夜晚遭受轰炸,受到严重损失。但是,作为战争有生力量的英国空军却保存了下来,并很快恢复了战斗力,重创了德军,捍卫了英国,一直坚持到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整个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共出动飞机4.6万多架次,向英国投下了7万多吨炸弹,损失飞机约1500余架。英国空军损失飞机915架,被炸死炸伤居

民约8.6万余人,100多万栋建筑物遭到破坏,许多城市被摧毁。英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没有让一个德国士兵登上不列颠的土地。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赞扬英国军民所表现出来的高昂士气和大无畏精神时,曾动情地说:“他们是以自己的劳苦、眼泪和血汗,粉碎了希特勒妄图迫使英国退出战争的狂妄企图。德国空军这把钥匙始终也没有打开英国防御的大门。”

这是希特勒发动战争来首次遭遇失败,德国的空军遭受重创。原先德国企图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强渡英吉利海峡,后因船只准备、后勤供应和天候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最后德国决定单纯以空中进攻迫使英国投降,海狮计划被无限期推迟,整个不列颠之战其实演变为战争史中大规模的空袭与反空袭作战。海狮计划的失利不列颠战役的胜利,使得英国得以保存军事上的优势,而后继续同德国抗争,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使德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最后英国也成为盟军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

●大西洋海战

大西洋海战是从1939年10月17日持续到1945年5月8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同英、美为争夺大西洋制海权而进行的海战。

二战前的英国拥有一支总吨位为2100万吨的商船队,占当时世界商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天航行在大西洋的船只就有1500艘。对于英国而言,大西洋海上交通航线是英国赖以输入战略物资、原料和粮食的生命线,而英国皇家海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确保这条海上航线的安全。

1939年9月初大战爆发时,德国决定以海军主力切断英国人赖以生存的大西洋海上交通运输线,迫使英国屈服。所以德国海军部队悄悄杀奔大西洋航线,开始袭扰英国的海上运输。英国则针锋相对,将强大的皇家海军投入保卫海上交通线,战争遂由此起。海战初期,德国的U型潜艇以及与之相伴的“狼群战术”一度让英军束手无策。其中1939年9月14日,德国的“U—47”号潜艇成功潜入英国海军的斯卡帕弗洛基地,将排水量近30 000吨的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击沉。

但德国潜艇初战的成功,立即引起英国政府的警觉,并促使英国政府对商船队实施严密的护航作战,并开始组建大型护航船舰队,专门对付U型潜艇。到1941年,声纳的发明,使得护航队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潜艇到达的时间。1941年春天,护航队向U型潜艇发动了反击。从3月到10月,他们击沉了17艘U型潜艇。1943年是大西洋战争的转折点:仅5月份,盟军海面和空中部队就击沉了25艘潜艇。1945年5月8日,德国海军将领邓尼兹命令德国700艘潜艇全部浮到海面上,向英国投降。大西洋海战以德国的失败结束。

●地中海海战

地中海战场是二战的组成部分,自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宣布正式参战开始,至1943年9月10日意大利海军舰队在马耳他岛向英国投降止,历时3年3个月。地中海海战主要是英美为首的同盟国与意大利、德国围绕着地中海海上交通线展开的争夺战。地中海战场与欧洲战场、非洲战场直接关联,对大西洋战场、东南亚战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地中海战场由于英国和意大利双方战略指导和兵力配置、部署状况,海战态势处于彼此攻防转换的局面,但英国基本上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方式。

1942年6月以后,美国海军投入地中海战场,增强了盟军在地中海的实力。德国海军也派出潜艇、鱼雷快艇和辅助舰艇投入地中海战场。在整个地中海海战中,英国以地中海舰队为核心,并得到大西洋方面舰队和美国海军的支援,在地中海战场大多时间里占据优势地位。意大利海军虽拥有一定的实力,牵制和消耗了英国的海军兵力,但受制于战略指导,缺乏燃油和雷达等装备,空军协同不够,未能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权,处于相对被动的劣势地位,最终以英美同盟国的胜利,德意轴心国的失败而告终。意大利和德国海军总共损失舰船389艘,吨位306423吨;商船损失132艘,2106521吨。英美盟国海军损失舰船349艘,吨位506061吨。

《大西洋宪章》

1941年8月4日下午,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他的随行人员:第一海务大臣、总参谋长、空军副参谋长,还有外交部和国防部有关人员等一行人登上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后,在驱逐舰护航下,前往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陆。8月9日上午9时,威尔士亲王号驶抵纽芬兰普拉森夏港,与等在那里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乘坐的奥古斯塔号巡洋舰会合。随后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奥古斯塔号巡洋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10日晨,罗斯福总统带着僚属登上了“威尔士亲王”号,两国首脑会晤的结果产生了一个文件,这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宪章》。8月13日两国首脑在“威尔士亲王”号的后甲板上进行了签字仪式,并且在甲板上一起作礼拜仪式。8月14飞日,两国首脑向全世界正式公布发表《大西洋宪章》。

《大西洋宪章》全名为《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该文件全文共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打败德、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苏德战争爆发后,二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大西洋宪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于动员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联盟,打败德、意、日侵略者,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美国作为一个尚未参战的国家,与英国一起发表如此明确的声明,对德、意、日法

西斯是个沉重的打击。

《大西洋宪章》不仅标志英、美两国在反法西斯基础上的政治联盟,标志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开始形成,而且也是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1941年9月,在伦敦召开了讨论《大西洋宪章》的同盟国会议。英国、苏联、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希腊、挪威和“自由法国”参加了会议,并表示同意宪章的基本原则,《大西洋宪章》已成为这些国家继续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纲领。苏联政府为了集中力量打击德国法西斯,促进反法西斯联盟进一步加强,于9月24日发表声明,赞同宪章的基本原则,同时明确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

●莫斯科会议

1941年部长级会议(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出席会议的有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美国总统特使哈里曼,英国军需大臣比弗布鲁克。会议任务是商讨如何有效地援助苏联作战,当时德苏战争已进行3月余,德军进逼莫斯科,苏军亟需盟军协同作战和加强支援。美、英当局也认识到最终打败纳粹德国要靠苏联陆军。罗斯福曾致函斯大林,表示将提供一切可能的物资援助。丘吉尔也表示,愿从英国的美援定额中拨出部分物资支援苏联。

会议于10月1日签订对苏供应议定书,规定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美、英两国每月向苏联提供飞机400架(100架轰炸机和300架战斗机)、坦克500辆和其他武器、军用物资;苏联则向美、英提供军工原料;美、英还承担协助运输供给苏联的武器物资的义务。11月7日,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向苏联提供10亿美元无息贷款。虽然会议签订的议定书未能满足苏联的全部要求,但这些援助仍然是对苏联的重大支持,而且会议对推动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促进苏、美、英3国战时合作起了积极作用。

●马来海战

1941年的下半年,日本南侵东南亚的局势日益危险,作为遏止日本南下的威慑力量,也根据大西洋宪章的要求,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中将率领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和4艘驱逐舰组成Z舰队开赴远东。12月4日,舰队抵达新加坡。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同时,由日本登陆舰队派兵在泰国等地登陆,然后越过马来亚边界向新加坡进攻。12月8日,当得知日军登陆的消息后,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中将决定由“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和4艘驱逐舰组成的Z舰队离新加坡北上,企图袭击日军运兵船,截击日本登陆部队。12月9日,Z舰队被发现,因为处于日本海军陆基航空兵的攻击范围内,又缺乏空中掩护和支援,准备返航新加坡。12月10日法属印度支那的日军海军第22航空战队,在关丹东南70英里发现Z舰队,日军飞机便接连向两艘主力舰发动攻击,此外还有日军34架俯冲轰炸机和51架鱼雷机从越南西贡起飞,扑向Z舰队。最终仅一个半小时,缺乏空中保护的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双双都被击沉。其中“威尔士亲王”号前后被6枚鱼雷命中,于14

时20分沉没结束了短暂而又不平凡的服役生涯。两舰中共约800人丧生,其中包括菲利普斯中将和舰长里奇。而日机仅被击落3架,伤20余架。英国首相丘吉尔接报后哀叹:这是对他“一生中最沉重和最痛苦的打击”。此战,使英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一艘战列舰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作战,极大地打击了英军的士气,加快了日军侵占东南亚的步伐。

●《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该宣言。签字国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宣言中宣布:①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②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宣言主要内容是:签字各国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各国政府保证对与之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共附从者使用其军事或经济的全部资源,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凡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加入宣言。

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即反法西斯联盟与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仁安羌战斗

1942年4月16日,日军第33师团两个联队沿伊洛瓦底江两岸北进,绕至英军后方,攻占仁安羌油田,将英缅军第1师及战车营一部包围,使英军处于弹尽粮绝的境地;另以一部推进至宾河北岸地区,阻击英军之增援部队。为援救英军,远征军第66军新编第38师奉命驰援,于17日先后到达纳特卯克和乔克巴党地区,其中第113团前进至宾河北岸。18日拂晓,远征军发起进攻,将日军击溃;一部渡河追击,被南岸日军所阻。19日拂晓,远征军从右翼发起攻击,迅即占领日军阵地,与增援的日军反复冲杀,至14时,攻克501高地,将油田区全部收复,救出被围英军7000余人及被俘英军、美传教士、新闻记者500余人。是役,远征军击毙日军1000余人,中国军队不仅帮英国解了围,而且有力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阿拉曼战役

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国军队在此给德意法西斯军队以沉重打击,史称阿拉曼战役。1940年7月,意大利乘英法在西欧失败之机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1941年1月,英军对意军发动进攻,收复了东非的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俘敌13万。2月,德国隆美尔将军率德国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地区增援意大利军队。在德意联军的攻势下,英军开始从利比亚败退。1942年7月,德意联军自利比亚突入埃及,进抵距开罗只有3

50公里的阿拉曼地区。但由于盟军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权,驻北非德军因兵力及装备补给不足而无力继续向前推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与此同时,英国在美国的支援下不断加强其在北非的军事力量,积极备战。经过周密的准备,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决定于10月下旬发动代号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军的防御地域后,迅速向西挺进,占领利比亚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全境,配合即将在北非登陆的英美联军,将德意军全部逐出北非。

1942年10月,德意军队在北非共驻军12个师,10万余人。他们防守在阿拉曼西南从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间的地带。而英军此时在北非已拥有11个师和4个独立旅,总兵力达23万。10月23日夜,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非洲军团”阵地南北两翼发起攻击,德、意军被迫向突尼斯边境撤退。25日,英军在战线北部突破敌军防御阵地。28日,英军调集主力在北部战线继续猛攻,迫使南线德军增援。德军北上增援后,英军立即集中兵力于11月2日凌晨在南线发动代号为“增压”的战斗,攻击德意军结合部,并突破敌方防区,向西挺进。1 1月4日,隆美尔在战局不利的情况命令向西撤退,4个师的意大利军队随即向英军投降。

至此,两军激战20多天,阿拉曼战役以英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在这场战役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英军阵亡将士达7000多人,而德意军伤亡及被俘人数近6万。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扭转了北非的战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此后,德意法西斯军队开始在北非地区节节败退,直至1943年5月投降后被完全逐出非洲。这次战役以英军胜利告终,

卡萨布兰卡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及两国高级将领,于1943年1月14~23日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的战略会议。法国戴高乐将军和吉罗将军也参加了会议。当时,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在胜利进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开始进入转折时期。美、英认为有必要重新研究局势和战略问题。

会议主要讨论:①未来的作战计划。丘吉尔主张首先进攻西西里和意大利,然后进攻巴尔干。美国将军马歇尔坚持横渡英吉利海峡在西欧登陆。罗斯福则倾向支持丘吉尔的地中海作战方案。会议最后通过了进攻西西里的作战计划,对西欧的进攻被推迟到1943年8 、9月间。会议还通过了美国建议的对日作战方案,计划对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关岛等发动一系列平行进攻,并实施收复缅甸的安纳吉姆计划。②未来的法国政治问题。美国支持吉罗,英国则支持戴高乐。经过激烈讨论达成协议,由吉罗和戴高乐共同组织法国临时行政机构。③土耳其在战争中的立场问题。为了推行巴尔干进军计划,会议决定力争土耳其参加盟国方面对德国作战。美、

英在会议上签订了在亚洲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土耳其被认为是英国势力范围,中国被划归美国势力范围。在1月24日会议结束后会见记者时,罗斯福还宣布:战争的目标是迫使德意日轴心国无条件投降。

●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举行国际会议。在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一年,三国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并统一了中美英对在缅甸作战问题上的不同认识。会议发表的公报,史称《开罗宣言》。

会议结束后,《开罗宣言》经斯大林同意后于1943年12月1日公布于世。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宣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德黑兰会议

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盟国已经取得战略进攻的主动权,为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会晤。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南部开辟第二战场;②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③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④波兰问题:三国一致赞成战后重建独立的波兰,其边界西移,将德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并入波兰;⑤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苏联表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并提出归还整个库页岛等条件。

会议签署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和《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协定》,三国表示今后将“共同协作”“力求所有大小国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着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压制的真忱”。此次会议是反法西斯联盟三大盟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直接会晤,对维护和加强盟国间的团结与合作,协调军事战略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临近灭亡,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美、英、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暴露。为加强相互信赖,协调战略计划,尽快

结束战争,安排战后国际事务,维护战后和平,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1945年2月4日—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②波兰问题,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会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③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④联合国问题,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

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等文件。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三大国在会议上作出的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影响巨大。但会议的某些协议未经有关国家同意,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和绥靖政策的倾向,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利益和领土完整。

波茨坦会议

雅尔塔会议以后,战争形势发展很快。1945年5月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柏林近郊的卡尔斯霍斯特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盟军对德战争已告结束。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盟军已占领硫磺岛和冲绳,并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发起了反攻,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为了商讨对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的其他一些问题,美、英、苏3国首脑杜鲁门(罗斯福已于4月12日因脑溢血逝世,杜鲁门第一次代表美国参加会议)、丘吉尔(会议进行期间正值英国大选,因此丘吉尔半途回国参加大选。由于英国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丘吉尔下台,新任英国工党首相艾德礼携新外长贝文于7月28日参加了最后几天会议)和斯大林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国柏林西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这是战争期间三国政府首脑举行的最后一次会议,此外参加会议的还有三国的外长等政要。

会议讨论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奥地利问题、西班牙问题、缔结和约接纳联合国会员、领土托管问题、控制黑海海峡和同意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五国缔结和约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德国问题,由英、苏、中、法、美五国外长组成的外长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确定了占领、管制和处置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会议还重申,彻底铲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消灭垄断组织,审判主要战争罪犯、在民主基础上重建德国政治生活。为此规定德国境内的最高权力由美、英、苏、法四国占领军总司令遵照本国政府的指令,分别在其各自的占领区内实行。关于德国赔偿问题,确定“苏联所提的赔偿要求,将以没收德国境内苏占区的资产及相应的德国国外投资予以满足”。此外,苏联还可以从西方占领区所拆迁的工业设施中无偿得到10%和以商品支付的15%作为赔偿。“美国、英国以及有权获得赔偿的其他国家的赔偿要求,将自西部各占领区及相应的德国国外投资予以满足”。会议还决定,把原德国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及其邻近地区让予苏联。

会议在讨论波兰问题时,三国决定承认波兰临时民族统一政府。对波兰西部边界,认为最后划定应待和平会议解决,但“三国政府首脑同意,在波兰西部边界最后划定之前,原德国的东部领土由波兰政府管辖,不得视为苏联在德占领区的一部分”。

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赔款等问题,并作了规定。苏联在会上重申按时参加对日作战。8月2日三国首脑签署了《中美英三国波茨坦会议议定书》。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在公告上签字,成为四国对日共同宣言。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波茨坦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会议。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反映了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但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为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打下了基础。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2016-10-30 世界史论文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战略格局又有了新的调整。世界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大洋彼岸,而原来的欧洲列强却沦为二等国家。按理说欧洲应该联合自强起来,但作为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的英国却游离于欧共体之外长达20 年。本文将讨论英国对欧洲特殊政策的体现及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战后初期各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 (一)”第三种力量”的构想 英国虽然是二战后的战胜国,但它的胜利并不轻松。战争吞噬了国民财富的1/4,计 73 亿英镑。战时军费支出 250亿英镑,国债由 1939 年的 72.5 亿英镑增加到 214.7 亿英镑,战债达 27.23 亿英镑。为应付战争之需,还变卖了 42 亿英镑的海外资产。 英国难以恢复昔日世界霸主地位,但英国又是在战争中唯一没有遭到直接入侵的西欧大国,并且是以盟国三巨头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战后世界的安排。这一切

都使得英国的大国意识和国家荣誉感得到增强。英国企图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中夹缝而生,建立”第三种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 “第三种力量”是 1945 年英国工党上台后 ,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提出的构想。英联邦、美国和西欧的关系,是贝文构想中支撑英国外交政策的”三根支柱”. 1945 年 8 月 13日,贝文召集外交部官员讨论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他强调”他对欧洲的长期政策是建立本国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密切关系。这些国家具体包括:希腊、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他希望看到联合王国与这些国家的密切互动可以体现在政治问题、以及商业和经济事务上的友好往来。“ 贝文这种建立西欧联盟的构想,被称为”宏伟计划”(Grand Design)。英国建设这个联盟的目的是希望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谋得一席之地,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这也是对”第三种力量”的初步建设计划。 但贝文”第三种力量”的构想很难实现。“第三种力量”构建的背景是英国希望能在美苏之间寻找平衡,维系其独立的大国地位。随着冷战的开始,英国与苏联的关系趋于恶化,它的欧洲政策就更难离开美国的支持,”过多独立于美国将是一种危险的奢侈品”. 让欧洲彻底分裂为东、西两大阵营的导火索是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对付苏联已经成为英美两国的共同目标,这使得两国关系急剧升温。构建”第三种力量”的背景已经消失,英国逐渐将欧洲政策转移到西欧联盟计划。 (二)美国对西欧一体化的态度 1945~1949 年英国的欧洲政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45~1947 年,英国试图与西欧联盟建立“第三种力量”,以图与美、苏两国平起平坐;第二阶段是 1947 年以后,西欧联盟计划渐渐成为冷战的工具,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更加

二战时的英国

二战时的英国 ●威斯敏斯特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力量削弱,自治领的离心力加强,英国与各自治领关系的法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1925年6月鲍尔温政府修改了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联系方法,即联系不再通过殖民地部,而是通过专设的自治领部。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宣称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互不从属,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联邦中它们是自愿联合的成员。 《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各自治领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承认对自治领均不适用。自治领可以修改和废除过去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自治领颁布的任何法律无须经英国议会批准;各自治领内政外交自主。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 ●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一、在二战之前,英国在亚洲拥有庞大的殖民体系

一、在二战之前,英国在亚洲拥有庞大的殖民体系 英国是一个老牌殖民主义的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经营,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二战爆发之前,整个东南亚地区几乎被各国瓜分,泰国是唯一独立的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在那里建立了印支联邦。菲律宾则是美国的殖民地,这里是进入东南亚地区的必经之地。荷兰这个曾经的海上马车夫,控制着苏门答腊岛。苏门答腊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地区。剩余的地盘则全部都是英国的,当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马来亚、新加坡这一大片地区都是英国的殖民地。那时的英国是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但是这个帝国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国的国力遭到了大幅度削弱。到了30年代后期,其已经被苏联和 德国超越。美国在1895年就已经在经济上超过了英国,在 华盛顿会议之后,美国又获得了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海军地位。美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连德国也十分忌惮。苏联在经过几轮建设之后,国力也大幅度提升。希特勒上台以后提出了重整军备计划,在军事经济的刺激下,德国又一次成为了世界强国。英法两国国力消耗严重,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德国的逐步扩张,英法两国不希望自己再次被卷入战争。于是绥靖政策出台,英法两国一让再让。为

了稳住德国,英法先后出卖了奥地利、西班牙和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看准了这一点,一再提出政治讹诈。最后德军大举进攻波兰,作为波兰的保护国,英法两国退无可退,被迫向德国宣战。二、欧洲战场一塌糊涂,日本趁机占领了东南亚日本是德国的亚洲盟友,但是欧洲几国鏖战的时候,日本没有对英法宣战的意思。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根本没有抽身出来的可能。第二日本希望坐山观虎斗,毕竟英法两国也都是世界强国。就这样,日本除了和苏联在诺门坎打了一仗以外,没有任何扩大战争的迹象。时间转眼进入了1940年,德国在完成战争准备以后,开始进攻西欧各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先后投降,它们不是德国的对手。由于错误的部署,德军攻入了法国境内。在各种原因的作用下,法国向德国投降。法国投降之后,整个西欧就只剩下英国还在顽强抵抗。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反登陆作战,英军主力全部回防本土。就连亚洲的精锐部队也调了回去,日本看到了一个机会。日本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其早就对东南亚地区垂涎三尺。越南的大米、菲律宾的橡胶、苏门答腊的油田、马来亚的铜矿,这些都是日本需要的。在此之前,日本无力对付强大的英法两国。但现在法国已经投降,英国苦苦支撑,日本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日本先是通过德国,接管了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然后开始窥视缅甸。美国此时根据自己的利益考虑,开始对日本实现经

英语国家概况

英语国家概况-Land and people I. Different Names for Britain and its Parts 英国的不同名称及其各组成部分 1.Geographical names: the British Isles, Great Britain and England. 地理名称:不列颠群岛,大不列颠和英格兰。 2. Official name: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官方正式名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3. The British Isles are made up of two large islands-Great Britain (the larger one) and Ireland, and hundreds of small ones. 不列颠群岛由两个大岛—大不列颠岛(较大的一个)和爱尔兰岛,及成千上万个小岛组成。 4.Three political divisions on the island: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大不列颠岛上有三个政治区: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 (1) England i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Great Britain. It is the largest, most populous section. 英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南部,是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2) Scotland is in the north of Great Britain. It has three natural zones (the Highlands in the north; the Central lowlands; the south Uplands) Capital: Edinburgh 苏格兰位于大不列颠的北部。它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及南部山陵。首府:爱丁堡。 (3) Wales is in the west of Great Britain. Capital: Cardiff 威尔士位于大不列颠的西部。首府:加的夫 (4) Northern Ireland is the fourth region of the UK. Capital: Belfast. 北爱尔兰是英国第四个区域。首府:贝尔法斯特。 5.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is a free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untries that were once colonies of Britain. It was founded in 1931, and has 50 member countries until 1991. 英联邦是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组成的自由联合体。它成立于1931年,至1990年止已有50个成员国。 II. Geographical Features 英国的地理特征 1.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Britain: 英国的地理位置: Britain is an island country surrounded by the sea. It lies in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off the north coast of Europe. It is separated from the rest of Europe by the English Channel i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Sea in the east. 英国是一个岛国。它位于大西洋北部,与欧洲大陆的北海岸隔海相望。南面的英吉利海峡和东面的北海将它与欧洲其它部分隔开。 2.The north and west of Britain are mainly highlands; and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re mostly lowlands. 英国的西部和北部主要是高地,东部和东南部主要是低地。 III. Rivers and Lakes 河流与湖泊 Ben Nevis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Britain (1,343m).

英语国家概况—英国

Part One: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hapter 1 Land and People Chapter 2 The Origins of a Nation (500BC~AD1066) Chapter 3 The Shape of the Nation (1066~1381) Chapter 4 Transition to the Modern Age (1455~1688) Chapter 5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1688~1990) Chapter 6 The Economy Chapter 7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Chapter 8 Justice the Law Chapter 9 Social Affairs Chapter 10 Cultural Affairs Chapter 1 Land, People and Language ?1 Different Names for Britain and its Parts The official name of Britain is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The geographical names are the British Isles, Great Britain and England. People just say Britain, the United Kingdom or simply U.K. ?People England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populous, almost a quarter of the people lives in England’s prosperous and fertile southeast, with over 7 million in the capital.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are descendants of the Anglo-Saxons, a Germanic people from Europe who went to England between the 5th and 7th centuries.These people settled in England and drove the native Celtic people to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Wales and Scotland. Their language became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country. Most people in W ales and Scotland are descendants of the Celtic people who were the earliest known inhabitants of Britain. The Irish people were also of Celtic origin. About a hundred years ago, as a result of its imperialist expansion, Britain ruled an empire that had one fourth of the world’s people and a quarter of the world’s land area. ?Geographical Features There are 3 political divisions on th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The island of Ireland is divided into 2 parts: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Britain has, for centuries, been slowly tilting with the North-W est slowly rising and the South-East slowly sinking. The north and west of Britain are mainly highlands;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re mostly lowlands. There are 3 natural zones of Scotland: the Highlands in the north, the central Lowlands, and the southern Uplands.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中考强化复习(六)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一)、课时内容《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结合中考历史1+n) 1、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成立时间是性质是前身是,成立时间是 成立的原因是 成立后的措施有 成立的意义是 地位是 2、日本战后二十年成为仅次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80年代日本在经济上实行政治上 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是1、 2、 (二)、基础巩固: 1、二战后,美国5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2、70、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3、7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4、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5、美国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二战后西欧经济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 7、“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欧盟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8、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概况怎样?主要原因有哪些? 9、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10、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11、当今的世界主题(发展趋势)是什么? 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13、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三)中考直击 2012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54.下表有关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统计表 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美国 6.7% 5.6% 5.3% 2.9% 9.6% 3.5%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C.安定的国际环境D.各国原有经济基础好55.李琳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等文字,他查找的国际组织应是A.欧洲联盟B.世贸组织C.联合国D.亚太经合组织60.始干2009年,发展至今的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探,全球经济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欧洲的债务压力。中国经济也不能独善其身,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说明 A.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B.中国经济依附于欧洲经济 C.欧亚经济优势消失D.欧洲仍然是世界经济中心 2013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9.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高通胀和高失业 B.军事化和城镇化 C.高速度和低失业率 D.信息化和全球化 (3)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持续繁荣,尤其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3分) 【全球经济成为一体】 材料三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日本品牌的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4)根据材料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1分)及促进这种趋势的因素。(3分)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1分)2014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9.定居北京的加拿大女孩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美国产的面包,一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这反映了世界发展的哪一趋势?A思想自由化B政治民主化C经济全球化D文化多元化 2015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7、李林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使用统一的货币”等文字,他查到的国际组织应是A、欧洲联盟B、世贸组织C、联合国D、亚太经合组织 38、随着苏联解体、两极解体终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B、经济发展不平衡 C、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D、地区冲突激烈 39、肯尼迪说:“通过援外这种方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策略是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40、“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一条船上。”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世界经济走向衰退 B、解决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C、当今世界经济联系密切,各国经贸往来频繁 D、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各地区有巨大影响 (四)、泰安市中考分析与展望 1、二战后的西欧崛起(2009、2010、2011、) ①、2009:“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的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1993年,欧洲初步实现这一预言而建立的“高一级整体” ②、2010:当地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③、2011:“欧元”“统一护照”“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等信息,判断与其相关的组织 ④、2012:“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该组织是 ⑤、2013: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备战2016】⑴二战后,西欧崛起原因 ⑵二战后,西欧哪一国家发展最快 ⑶最大的经济体 ⑷欧元 ⑸欧洲共同体-----1993欧盟 ⑹1993年,欧洲初步实现这一预言而建立“高一级整体” ⑺当地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二战后的英国

二战后的英国 ●联合国的诞生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关于国际组织的会议”,以便正式制订《联合国宪章》。6月1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6月26日,参加旧金山会议的50多个国家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中国、法国、美国、英国和苏联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就此正式成立。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伦敦举行。50多个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联合国组织系统正式开始运作。 ●丘吉尔下野 战争即将结束,战时内阁也即将解散。1945年5月23日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丘吉尔本人虽然当选议员,但是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却赢得393席,得以组阁,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这主要是因为工党提出的建设福利国家的目标对战后一贫如洗的英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7月26日,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 ●《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以其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他还主张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铁幕演说也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只有雅典,放射着它不朽的光辉,在英、美、法三国现场观察下,自由地决定它的前途。 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在他们的地区建立一个亲共的德

英国的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英国的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经济的概况:(6个阶段) ①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手工工场在许多领域建立起来。农村,圈地运动,使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奴隶贸易使许多城市兴盛起来。 ②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复习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重大发明、特点、影响、尤其是对英国的影响) ③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但还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它的造船业和金融业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注意英国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和丧失并分析原因、影响) ⑤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霸权地位开始衰落。一战使英国的债务比战前增加了10倍。英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了动摇。1924年,英国的工业超过战前的水平。1929-1933年,英国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了严重倒退(分析经济的这种变化对政治、外交、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⑥二战后,英国经济严重削弱。英国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历了恢复、快速发展和滞胀时期.(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没讲英国,而只是讲了美国,要注意)这种情况对英国外交的影响. (二)特点: ①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 ②英国是占领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殖民地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③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一直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英国的政治: (一)英国政治的演变概况(8个阶段): ①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出现了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和卓越的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 ②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成立了不属罗马教皇管辖的英国国教。后来出现了清教徒运动。 ③1640-1688年,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 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特点、结果和影响等, ④着重分析《权利法案》对英国历史的影响 ⑤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更多的议席和政治权利。 ⑥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⑦1949年,英国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⑧1986年,英国加入了欧洲共同体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确立的原因:英国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丧失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注意英国对科技的态度:由积极应用到抵制新技术推广和应用。 从中得到的认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振兴繁荣根本在于科技,科技立国是必经之路;科技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

二战中英国飞机的命名

与其他国家不同,英国皇家空军(RAF)和舰队航空兵(FAA)更倾向使用名字,而不是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来命名飞机。当然,这些名字并非随意之选,而是皇家空军从1918年成立时起就采用的一套复杂的命名系统的一部分,而在二战脚步临近时,该系统已大幅修订过。 与广为流传的说法相反,尽管1918年的命名体系确实强制要求过,头韵(即首字母相同)并不是RAF/FAA的命名体系贯彻始终的规定。不过,传统的力量毕竟强大,在二战期间甚至战后的不少飞机名字上仍有所反映,如霍克“飓风”(HawkerHurricane)、肖特“斯特林”(ShortStirling)、布莱克本“博塔”(Blackburn Botha)、费尔雷“管鼻燕”(Fairey Fulmar)等。 大部分二战时期的飞机是以1932年或1939年的命名系统命名的,这两者除了用于海上的飞机外并无多少区别。1937年,舰队航空兵(FAA)从皇家空军回归皇家海军,海上飞机的起名权因此回到海军部手里。 飞机的名字或者由生产厂家所起,或出自军方之手。有一个精彩的段子,也许是虚构的,讲到雷金纳尔德?米切尔听到他设计的伟大的战斗机被命名为“喷火”时发出如是感叹: “这就是他们会选的那种傻到根的名字!”Spitfire,除了解释为“喷吐火焰者”和“一种烟火”外,还指“ahighlyemotionalandquick-tempered person (especially a girl or woman)”,“一个高度情绪化和易怒的人(特别是女孩或妇女)”,这简直是“泼妇”嘛!难怪米切尔大叔不高兴呢。想到中文译名“喷火”,基本搭调,又体现了英国空军部对战斗机名字“速度、活力或攻击性”的要求,还没有英语里的一词多义的不良联想。 生产厂家当然也有自己的内部的飞机命名体系,通常使用字母和数字的组合。德?哈维兰公司的内部命名系统也许是最广为人知的,比如“虎蛾”(Tiger Moth)教练机的公司内部编号是 D.H.82,著名的“蚊”式(Mosquito)战斗轰炸机则在公司内被称为

英语国家概况之英国文学

时间时期代表人物作品 5世纪-1485 中世纪文学 Middle Ages The Book of Kells Beowulf 贝奥武甫 Geoffrey Chaucer 英国诗歌之父 The Canterbury T ales 坎特伯雷故事 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期文艺复兴 The Renaissance Christopher Marlowe 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 Ben Jonson 无 William Shakespeare 200首长诗 154首十四行诗(sonnet) 38部戏剧 17世纪17世纪文学King James I the Holy Scriptures(King James Bible) Francis Bacon Essays 论说文集 The Novum Organum新工具 The New Atlantis新大西岛 John Milton (a master of the blank verse 素体诗)Areopagitica 论出版自由Paradise Lost失乐园Paradise Regained复乐园Samson Agonistes力士参孙 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启蒙时期 The Enlightenment 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 New Classical Jonathan Swift 英国文学史上最伟 大的讽刺散文作家 Gulliver's travel格列佛游记(Lilliput小人国→ Brobdingnag大人国→laputa飞岛国→yahoo) Robert Burns Holy Willie's prayer 圣威列的祈祷 To a Mouse 致小鼠 To a Louse 致虱子 Comin'thro'the Rye穿过麦田 Auld Lang Syne. 友谊地久天长 Daniel Defoe Moll Flanders 摩尔·弗兰德斯 Robinson Crusoe 鲁宾孙漂流记 1798-1832 1785-1830 浪漫主义 The Romantic Period Wordsworth和 Coleridge Lyrical Ballads 抒情歌谣集(浪漫主义时期的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 William Wordsworth The Prelude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Daffodils咏水 仙)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Biographia Literaria 文学传记 The Rime of Ancient Mariner古舟子吟 Robert Souther 无 Lord Byro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Don Juan 唐璜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周建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新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确实产 生了一些新特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暂时的繁荣和不断深化的危机表明:并不是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过时了”,而 是资产阶级的“反危机”理论和政策、措施破产了。 一、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现象、新特点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儿方面: 第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参差不等,世界性危机的周期性也不象战 前那样明显,但从七十年代起周期性有加强的趋势。 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除了个别例外情况,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是一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发展很不平衡,于是出现了各国危机次数参差不等的新情况。根据一般看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已发生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一次是1948一1952年,第二次是1957一1958年,第三次是1964一1969年,第四次是1973一1975年,第五次就是1979年开 始的、现在还在继续的危机。此外,美国、日本和英国还发生过两次个别危机。美国另两次是1953一1954年危机和1960一1961年危机,日本另两次是1954年和1962年的危机,英国 的另两次危机是1961一1962年的危机和1971一1972年的危机,就是说它们在战后已发生过 七次经济危机。西德和意大利战后各发生过六次经济危机,其中有五次分别发生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法国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次数与世界性经济危机基本一致。即便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周期性表现得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例如,战后第一次发生在1948一1952年的经济 危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不同,战时美国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在战争中成了暴发户,经济实力大大膨胀起来;日本、西欧各国则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因此,当美国在1948一1949年发生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时,日本和西欧各国还没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不具备发生周期性危机的条件,这些国家的危机推迟到1951一1952年 才发生。又如发生于1964一1969年的经济危机,各国爆发的时间相差达五年。法国早在1964年5月开始,日本在1965年1月,英国和西德同在1966年4月,美国迟至1969年10 月才爆发 。但是,发生于1973一1975年的第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发生危机时间又比较接近,再度呈现了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西德在1973年8月爆发,法国在1974年2月爆发,日、英在1974年3月爆发,美国在1974年9月爆发。 第二,战后危机深度和广度都不如战前严重,但七十年代后皇现出深化的趋势。 从生产下降幅度来看,战后较战前为小。以美国为例,战前的 .1920年危机,工业生产 下降22.了%,1929年危机下降46.1%,1937年危机下降21.了%。战后的危机工业生产下降

二战英国未被德国占领,为什么是奇迹

二战英国未被德国占领,为什么是奇迹很多人以为,英国在二战爆发后,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本土——英伦三岛,其理论的本身在于英国本土的工业能力以及英国的强大的海军可以防止德国人的侵入,但实际上,不能单纯从力量和数据进行对比,这样只能导致盲人摸象般的片面想法,应该从战争进程中和战争形势中,所出现的时机或危机中如何加以善用和改良。而二战德国恰恰在最有利的战争形势面前没有加以善用,从而导致了最后的战争进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5707388.html,/post_8459709_1.html/ ] 首先谈下当时的战争态势。事实上,德国对波兰的闪击在1939年的9月1号开始,英国在9月3号对德宣战,法国随后也对德宣战。在整个西线上一直平静到来年的1940 年的5月10号,这一段时间被人们称作“奇怪的战争”或“静态战争”,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德国完成了对波兰的占领,完成了军事目的,曾经向英法递交了和平的请求,也就是说,这场战争有可能在1940年终结,德国人没有完全充分的把握对抗英法的联合实力,而英法也完全估计不到德国战争能力和技术优势(这里主要阐述的是德军的战术素养)已经完全处于优势地位。说穿了,还是典型英国作为大国的面子外交所造成的灾难,所以英国对战争的积极性是比

较高的,换个比方,就是你把我小弟打了,把家给人家占了,你总要找个说法和做法给我,我满意才行啊。而法国国内正好出现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危机之下,对于德国的战争显然没有充分的战备,更谈不上积极性了。对于李德〃哈特先生的分析,我觉得恰如其分,他认为,处理波兰危机最有利的对抗者是苏联,而不是英国,无论从地缘和军事能力上只有当时的苏联才能干预德国对于波兰的入侵,而当时的实际却是希特勒和斯大林首先达成了默契,完成了对波兰的占领,在这一点上,英国是失败的。但是首先要清楚一点,希特勒不是一开始就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完成对西欧的闪击,那时的希特勒显然胃口还没有那么的大,一个战争狂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战争狂人,那是随着战事的发展一步一步蜕变而来的。毕竟战争是要死人的,是要引发一连串后果的事情。战争其实一直为政治所服务,只有政治和外交的企图破产之后,才会真正爆发战争,每一个国家领导人发动战争的动机都是在权衡之后做出的抉择,希特勒无外如此。 很显然,对于西欧的战事双方都没有大打狠打的局面出现,真正造成希特勒进一步大举进攻的原因来至于挪威,对于挪威的争夺,注意:这里是争夺!英国人控制了挪威,那么德国很大的一片国土将处于非常严厉的打击范围之内,甚至失去出海口,而德国人控制了挪威,将会对英国形成增加了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的包围与防御。很显然,希特勒只

2020届高考历史习题:第十一讲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斗争

第十一讲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 的共存与斗争 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2018辽宁大连一模)“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这种观点认为“该计划”( ) A.客观上促成了欧洲一体化 B.加速了欧洲摆脱美国控制 C.稳定了战后资本主义阵营 D.有利于重建世界经济体系 答案 A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推断该计划是马歇尔计划。该计划“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促成了欧洲一体化,故A项正确。 2.(2019陕西咸阳模拟)1972年,美苏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规定今后不再建造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器,导弹拥有数量限制为美国1 710枚,苏联2 358枚。这一协议( ) A.表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B.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 C.说明苏联综合国力超越美国 D.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1972年时,美苏两国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这种限制军备的举措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故A项错误;美苏之间的协议与冲击两极格局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2019四川凉山三诊)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实施两洋战略:一方面联合欧洲,利用北约的东扩,从大西洋向东挤压;另一方面利用同日本等地区盟友的双边关系从太平洋向西挤压。美国实施两洋战略的主要条件是( ) A.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复习卷(附答案)1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复习卷(附答案)1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