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一、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中国青基会于1998年6月正式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如今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万孩子直接参加了诵读工程。活动越到后来家长们越认为,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气质也高了,就是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文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主任陈越光与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于2000年11月29日的谈话语)紧接着,修订版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古诗文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再紧接着,下发的今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说明》表明:今年高考文言文的考察更加突出,其中多年未曾在高考中露面的名言名篇默写和古文翻译将再次出现在试题中,同时新增古文鉴赏试题。可见,诵读经典诗文极其重要!

笔者认为:儿童“古诗文经典诵读”是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从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出发,抓好学生对优秀诗文的背诵积累,不要让学生错过了积累的黄金时段。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读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一)、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各种广告语、影视台词、校园俚语等等,都是所谓“无意识记忆”。所以我们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二)、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众所周知,汉语具有别的语系的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琅琅上口,韵味无穷。采用不同的音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声音的抑扬顿挫还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情感。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今天的学生要通过文字去了解古诗文作者融化在其间的情感和意思,自然要经历一个识别符号和还原以及转译的过程,为此,学习古诗文关键就是诵读。诵读既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阶段,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

二、课内诵读诗文的方法

对语文教学的缺陷,这几年社会上批评得很厉害,有人甚至认为它“误尽苍生”。好端端一篇文章,非要拆开了、揉碎了,告诉你这是肺部,这是肝脏,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意境、韵律之美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两多”(教师问得多,说得多),“两少”(学生读得少,说得少),切切实实让学生多读书。特别是古诗教学,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儿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表达琅琅上口。因为读是语言实践练习最重要的途径。只有读的多,才能悟得深。多读有助于对语言的感知、吸收、积累,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正如俞平伯先生所指的那样:“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

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而且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也是一种回归传统直觉式的语文教学。

那么,课内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呢?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读准字音没有,把诗歌读成什么样了?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二)、熟读古诗、自悟自得

我们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达到自悟自得。

(三)、适度讲解诵读体会

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结束《古风》的教学时,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悯有哀怜的意思,还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四)、展开想像、悟意明理

根据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登鹳雀楼》,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悟意明理,再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或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适当延伸拓展诵读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苏东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作文,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三、课外诵读诗文的途径

儿童读经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提高诵读兴趣让他们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一)、“流行”可以制造兴趣

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为此,我们把大纲后面附有的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印成小册子,让学生利用早读每天读一首。首次诵读要点燃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必须注意发挥教师对同学们的控制作用,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早晨一到学校,他们就会拿出小册子大声地读起来。

(二)、“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兴趣

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儿童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到后来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甚至真的和小孩一起读古诗文,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人兴致高昂,这也成了最好的亲子活动。

(三)、“情感”可以维系兴趣

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古诗文。因此,教师必须经常给学生的诵读以强化,可以开展“诵读争星”等活动,维系诵读兴趣。

(四)、“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

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就应当场表扬,加以赞赏,这样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五)、“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

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读出、读好句子的语气。儿童的感应最灵敏,他也会被诚恳所感动,并不是非玩花样不可的。

(六)、“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

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可以是记点数(盖章或发卡)而给奖,奖品可以是一颗五星、一张卡片、一个本子或图书礼券等;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只要学生每天坚持在课外读一首古诗,教师就要给其鼓励,学生诵读的兴趣才会持久。(七)、提供机会多念多背

由老师来教读古诗文几乎没有兴趣不兴趣的问题,只要老师有热诚、有信心,就可以带起来。因此,可以在全校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也可以在班级进行“名诗鉴赏”。可以利用班会时间读,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读,不过,最好是每天早读课利用几分钟,一天读一首,不但不会增加工作压力,反而可以收到读古诗文之乐。特别是现在的家庭作业,大体以照顾中下程度的学生为标准,对于部分学生,有多的时间和精力就浪费掉了。鉴于此,我们也可以采用分层作业的形式,让这些孩子以“背古诗文”代替写作业,这样就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诵读机会。我想,现在的孩子如果能做到平均每天背诵一首,坚持几年,将会终身受益。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能把孩子们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参考书目:俞平伯著《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文史知识》《儿童读经之基本理论》(王财贵博士著《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激活传统继往开来》(陈越光中国青基会社区与文化委员会主任)

反复吟诵唇齿留香

——低段古诗词拓展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快捷方式。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古诗拓展教学。“反复吟诵、积少成多”在抑扬顿挫的韵律中,让孩子尽情徜徉在古诗词浓郁的古典氛围里;“自主吟诵、个性发现”在摇头晃脑的吟诵中,让孩子享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层次吟诵、以文绘图”在递进式的诵读中,让孩子把握住古诗的整体意境;“对比吟诵、主题积累”

在主题式的对比吟诵中,让孩子打开课外诵读古诗的新视窗。

【关键词】反复诵读拓展积累

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

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快捷方式。“小时能背,终身难忘。”道德修养自然地渗透在古诗文中,可谓是极好的素质教育。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让孩子们经历“学知—习行—养性”的过程,真所谓是一举数得的大好差事。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动以后,《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而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每学期在书上出现的古诗只有四首,以这样的数量计算整个小学读完也只有寥寥32首而已,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离《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古诗拓

展教学。

一、反复吟诵积少成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音韵铿锵,节奏鲜明,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味有助于体会感情,进入诗的意境。这种效果是教师分析讲解无法达到的,古诗词的学习本来可不断地玩味欣赏,不同年龄不同时间吟诵,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更要注意反复吟咏。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吟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

冶。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年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发人。”……在抑扬顿挫的韵律中,让孩子尽情徜徉在古诗词浓郁的古典氛围里。先让学生背了再说,读多了,感悟多了,学生对其中的意思自然也就会明白个三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自然会慢慢理解其中的意思,会读会写会运用。

1、数量:一周一古诗

新课程的教材特点是量大,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收集资料的能力。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的。为了不过多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也为了防止要求过量出现欲速不达的情况。以一个星期为单位时间,根据孩子对古诗掌握的程度学习更新1-2首古诗,因为每首古诗的难易程度不同,也因为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同,有的在幼儿园里已经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了。这样的数目既不增加孩子额外的课业负担,也不用刻意地留有专门的时间来教学古诗。孩子们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读读、背背在轻松的过程中习得古诗,不会因为过重的负担产生厌恶

古诗的心理。这样细水长流积少成多,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孩子至少能接触到17-18首古诗,有的甚至可以达到20-30

首!

2、形式:课前吟诵

利用每节课的课前准备时间让小干部带领着以各种形式读读、背背。可以齐读,可以男、女生分读,还可以小组赛读,或者是抽取个别同学到讲台上带着背诵。内容既可以是读背这星期的新诗,也可以是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古诗。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开始一堂课的教学既巩固了一首新诗,又让孩子们快速地静下心来投入到新的学习当中去可谓一举

两得、一箭双雕了。

3、评价:考级制度

古诗的学习过程是轻松的,为了有一定的量化和检测手段就设立了一个评价制度。一是每天花十分钟的时间抽取一部分的同学上来带着同学背诵。这样既有一个检测的作用,也能让全体同学参与进来提高了一定的效率。二是建立一个古诗的考级制度,不限制时间不规定场所只要你过关了一首古诗可以随时随地找老师背诵。过关一首敲一个印章,一学期统计通过15首的可以获得古诗1段的证书,通过20首的可以获得古诗2段的证书。考级制度建立后大大激发了孩子背古诗的兴趣,有的同学自主地在课外去背诵其他一些古诗,下课的时候经常能看见孩子们围着我背古诗的场景。一个学期尝试下来,班级里已经有背出二十多首获得2级证书的同学诞生了。我相信长此以往,这样出口成诗(章)的孩子在我们班里会越来越多,而学习古诗词的氛围也将越来越浓厚。

二、自主吟诵个性发现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感情

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在遇到一些孩子们在诵读后仍旧意犹未尽的古诗词,我会鼓励他们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比如《独坐敬亭山》中有的孩子发现了“众鸟高飞尽”的“众”和“孤云独坐闲”的“孤”是一对反义词,有的找出了“独”和“两”意思是相对的,还有的孩子发现“只有”也是孤独一个的意思。真的为孩子们的个性发现而叫好!在此基础上,我采用了2005年第五期的《小学青年教师》杂志中《放飞孤独》一文中的做法,引导孩子们发现:整首古诗只有20个字,而“孤”“独”“只”“有”“众”就占了六个字,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孤独感”!然后再结合当时的背景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这样在孩子们个性理解的基础上再加以提升,这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真好!

三、层次吟诵以文绘图

古诗词的美不但是语言本身的韵律美,还有诗词描绘的一种意境美(画面美),很多古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在拓展教学《渔歌子》的时候,我没有逐句地让孩子去解释、揣摩诗句的含义,而是从整首诗的意境入手,让孩子们在不断的诵读中发现文字中所蕴涵的优美意境。因为一开始在课前的诵读孩子们读得不到位,稀稀拉拉没有韵味。“老师读一遍给你们听听?”“好!”众口一词。我就抑扬顿挫地范读起……“听了我的朗读,有什么评价?”“你最后一句读得最好!”一个同学说,然后他也学着我的样子细声柔气地诵读起来,那种斜风细雨的感觉已经初露端倪了。

“你听得真仔细,现在也读得很不错了!”老师鼓励道。

“听了你的朗读,我真的感觉到那里的鱼长得很肥美!”另一个同学说。

“我觉得这里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哦?何以见得?”我故意卖着关子。

“因为这里依山傍水,是个世外桃源。”

“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别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接口说着。

“是呀,这里风景秀丽。虽然下着细雨但诗人还舍不得离去呢!让我们好好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第二次的读是一次

质的飞跃。

“这一次,你们又读出什么美了?”

“青山前白鹭在飞,鸟语花香有色彩美。”

“还有,桃花、湖水、箬笠各自有各自的色彩,组合在一起更有画面美!”立即有学生附和道。

“是呀,从白鹭飞这个词老师还看到了一种动态美。”

“斜风细雨那是一种朦胧美!”又有同学有新的感悟了……

从整体出发以范读为切入口,让孩子对这首古诗的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我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又是课外补充的古诗拓展教学。孩子们能做到琅琅上口地诵读,脑海能奔流出那样一幅朦胧的写意画来。于是知足常乐:如若唇

齿能留香,不求甚解又何妨?

四、对比吟诵主题积累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是以秋为主题的单元,里面有两首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教学后让孩子们去收集和秋有关的古诗词,然后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四首利用专门的时间进行了主题式的古诗词学习。我把《秋日》、《秋日湖上》、《汾上惊秋》、《秋风吟》几首古诗影印在纸上,连带诗人介绍和古诗的注解。发下去让孩子先自己诵读,然后请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古诗来诵读,其余同学评价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接着向他学一学也来好好读一读这一句。变换形式地诵读过以后挑选自己最先记住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带着大家背一背。最后,归纳总结:今天学习的几首古诗有什么特点?有的孩子说都是关于秋天的,有的还读出了诗人忧郁的心情。真为孩子敏锐的触觉感到由衷的高兴!然后引导孩子和书中的古诗和课文进行对比,同为一个秋色,为什么在有的诗人眼里是“正是橙黄橘绿时”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喜庆场景,而在有的诗人眼里却是“古道少人行”的落叶萧瑟,孤独清凉的情景呢?孩子们体会到心情不同所以同是一个季节个人的感受也就不一样。最后让孩子们自己背诵了收集到

的有关秋天的古诗,鼓励了学习的积极性。

需要说明的是:主题式学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从开始的收集资料开始到课堂的专门教学再到后面的拓展部分需要一个特定的时间。比如可以不定期地举行一个古诗鉴赏会。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诵读古诗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

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的仅是苍海一粟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孩子

们在不断扩展的学习、诵读中逐渐提升品味。

陶渊明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废寝忘食”,所以古诗词的学习完全不必把学生绑在“字、

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反复吟诵”中体会古

诗词的灵动和诗意,才是古诗词拓展教学的旨意所在。此外,古诗词教学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显古诗文的能

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古诗词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会多一份雅致和凝重,

少一份苍白和漂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千言万语凝一句:古诗词学习多多益善!降低要求增加数

量,让孩子们在古诗词的百花园中反复诵读唇齿留香,看尽那满园春色!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

《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陈晓秋

《小学青年教师》2005、5

《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王崧舟

1 杨敏;“庞眉”考辨[J];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04期

2 黄桂凤;《诗经》比兴的分类[J];玉林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3 黄桂凤;《诗经》比兴研究概述[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孙念;当代大学生情绪健康教育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年04期

5 张廷银;论玄言诗产生的文学原因[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陈伯海;释“感兴”——中国诗学的生命发动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5期

7 张征联;试论朱自清散文美学原则[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汤哲声;鸳鸯蝴蝶——礼拜六小说观念的价值取向及其评价[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9 刘绍瑾;邓莉;;“妙悟”、“直觉”的互释性问题——兼谈严羽与西方诗学的可比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

06期

10 黄开发;儒家功利主义的文学观与“文以载道”[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期。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畅游呢?我想谈一谈自己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妙哉——诗词诵

每节课预备铃响后,由领读员带领大家反复朗读书写在黑板一侧的诗词,直到任课教师到来。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黑板上的字呈递减趋势;全擦掉了,学生就又背过了一首诗。利用好这短暂的课前二分钟,每周可熟记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便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了。晨读时放上一曲《春江花月夜》,则更有助于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效果更佳。

美哉——诗词画

古代诗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谓诗中有画。诗配画就是让学生将诗词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绘画。学生在描绘诗词展现的胜景佳境的同时,自然会更深地体悟出诗家动人的情思,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旨趣。将学生的诗配画作品装订成册,美其名曰《诗情画意》,可以供同学们日常赏阅,还可以定期评选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乐哉——诗词牌

学生每人手里都有一些自己制作的诗词卡片,一面抄写题目、作者,另一面抄写诗(词)文。可以四人一起玩诗词牌,每人依次摸牌,如看到题目、作者则背诵诗文,看到诗文则说出题目、作者,答不出则让下一人回答,最后以得牌最多者为胜。还可以引入联赛机制,以免学生日久生厌。诗词牌让学生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不亦乐乎?

悠哉——诗词队

放学时,同学们背诵着诗词走出校门。从操场整队出发,到距校门百米以外解散,这段路程中每支队伍要背诵不少于三首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琅琅的诗词朗诵一路响起,路人纷纷侧目。背诵诗词出校门,避免了拥挤打闹现象,又给校园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一举两得。

善哉——诗词赛

每学期临近期末,我都在班上隆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小队竞赛。竞赛设有必答题,如“请你小队背出含有动物名的诗句”“请你小队背出含有颜色词的诗句”等等;有抢答题,如“请说出下列名句出自谁人之手?”还有一场难解难分的擂台赛——各队轮流背诵诗词,不许重复。最后综合各轮成绩,看冠军花落谁家。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不断地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从中享受到莫大的精神愉悦。也许有许多诗句他们并不全懂,不必太在意,当他们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就会逐渐体会到那些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的真义。老师们,就让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循着李太白、苏东坡等人的足迹踏遍千山万水,走遍海角天涯,在古代诗词营造的精神家园中留连忘返吧。

【摘要】古诗朗读教学一定要讲求方法,要给学生讲明为什么要朗读,朗读的技巧是什么,朗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关键词】朗读;作用;语调;速度;停顿;想象力;诗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二、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

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分辨朗读时的重音

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加点的词语,是诗人所强调的内容,在感情又起重要作用,因此应读重音。

六、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诗歌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学生的一种技能。我们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一定能逐渐从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祖国古代文化的优美并爱上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有许多是超越特写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文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学好古诗文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爱好和文学素养。

今天的教学,特别重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朗读教学。许多教师和学生对现当代课文的朗读,低回婉转、高亢激昂,可谓声情并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但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古诗文的诵读,而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或只是按如今的音和调来朗读,因而忽略了古诗文的诵读美感,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为此,我认为:教学古诗文时,不要忽视了诵读。

所谓“诵读”,其实也不仅是记忆,而且有理解,在抑扬顿挫中理解古诗文。古代的国立音乐机构(大司乐)教养国家子弟,即采用“讽诵言语”的办法,注家说是“倍文曰讽”,“文”即指文学作品,“倍”即背,“讽”如小儿背书,“诵”则有抑扬顿挫,以声音调节之增加吟咏的音乐性。可见背诵是很古老的传统方式,对于指导今天的教学,也具有颇深的意义。

首先,诵读要注重节奏。

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人生/自古/谁无死”。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文中,按意义划分节奏的居多。如果要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掌握如何,看朗读就知道了。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捕蛇者/说”,很多学生是两个音节一停顿,读成了“桃花/源记”,就可见,学生没有真的理解之。在文章当中,这样的停顿就更为重要了。如《五柳先生传》中有句“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其实,“因以为号”是“因此以之为号”的省略,应读成“因/以为号焉”;《晏子故事》中,有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如果没有理解其意义,也就不会朗读了。很多学生读成了“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可见,在诵读中,要正确读准诗文的节奏。

其次,要注意诵读的音乐美,幼年和少年时的直感能力强,记忆力也强,若以唱歌的方法教孩子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的兴趣,若老师善于引导,他们就会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学习了。况且,很多优秀的古诗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正如我们在偶然间听到“人之初,性本善”的诵读时,很自然而然的就会用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接着诵:

加强诵读训练,促进古诗文教学

加强诵读训练,促进古诗文教学

黄文俊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如何让学生喝了这一瓢而喜爱那浩瀚的大海?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一、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又例“数”,《狼》“又数刀毙之”读“shù”,意为“几”。《奕喻》中读法又不同,“一客数败”读“shuò”,“竟局数之”读“shǔ”,前者是“屡次”,后者是“计算”的意思。又如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二、鉴别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又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通过对比鉴别,定出了正确的句读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而非“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是“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这类情况还有不少,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三、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第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1节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能力,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北方人民的豪迈气概,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重现眼前。

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读出结构齐整,运用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在诵读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课堂处理时,我会先教学生朗读的技巧,然后抛砖引玉,提出问题“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再引导学生对比揣摩各种读法,争相发表意见,在争论与研讨中,在模仿与实践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图文赏读,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如我教《陋室铭》时,根据文意,按照思路,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从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又把握了文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先以图像渲染离情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蒙蒙中,旅舍前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凄冷的氛围中,配上一曲《阳关三叠》沉郁的音乐,让学生从中慢慢品读,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

文言文言简意赅,一篇短短的文章往往能融入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古文,想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而生动、形象的画面又可以克服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述,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观察、思考,活灵活现的情景能激活他们的灵感,开启他们的悟性。诵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画面深入想象: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如读《狼》,要求学生诵读时根据屠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幅画,想象当时的环境、屠夫心理活动的变化等等,这样一出人狼斗智斗勇的故事,一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主题就较好地品味出来了。

六、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如分组读《狼》,一组读写屠的句子,要求读出其由“迁就退让”到“勇敢警觉”的变化过程;一组读写狼的句子,要求读出狼的凶狠狡诈;最后,两组合起来读议论的段落。第二次,两组调换读。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也掌握了课文。

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教完《木兰诗》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再比谁背得准又快,还让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背出相关的语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在之乎者也中,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

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 经典诵读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常常通过诵读经典来传播和弘扬知识和思想。这些经典由诸葛亮、曹操、苏轼等古人创造,深入民心,指导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而如今,伴随着小孩们快节奏的成长环境,他们往往没有机会学习古诗词,也没有时间去充分体味古文。经典诵读则可以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接触这些经典文学,开拓自己的思维,领略古人的智慧。 诵读,能把文字变成声音,“诵读乃语言文字最基本的使用形式,而语言文字乃人类文明最基本的工具”。读者可以通过诵读,充分汲 取经典文学之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唤起对经典以及古文的赏识和尊重。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深刻理解体会作者著述时的心情,藉以切身体会传统文化,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力和感情,重新拥抱古文献中发出的美丽声音。 古文献通常凝练优美,充满隐喻之意,既有唯美之意境,又有深沉的人生哲理古人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智慧和谋略,而诵读则将文字赋予了真实的生命。有着诵读的古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思想的熏陶,让人在短短的几秒中有机会调查古人的思想理念,从而了解文学的奥秘。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经典诵读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激发起其阅读热情,还可以帮助其了解实践中在不同文化及语言的表达方式。例如,曹操的《论语别裁》中记录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学习该经典,可以帮助孩子们提

高自身的智慧和思维能力,了解曹操时期的文化背景、礼仪规范以及当时政治思想。 经典诵读还可以帮助孩子练习正确的语音发音,提升自身的声音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如与他人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等。诵读还可以活跃大脑,大大节省时间,减少孩子们对阅读单纯为了获取知识的刻板印象,让孩子们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可以了解古典文学,开拓思维和想象力。 从总体上来看,诵读经典不仅可以让人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智慧和思维能力,真正体会到古人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对传统文化、历史和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走出其自身的思维框架,实现心灵的升华。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5篇范例)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5篇范例) 第一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所谓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帮助孩子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经典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

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

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 诵读是一种思想灵魂的更新,是一种修养灵魂的方法,更是经典文学作品传播文化的 有效手段。经典诵读是人们借鉴精神文化洗礼意义的一种新方法,是对传统读书观念重新 认知的一种尝试。 首先,经典诵读可以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经典文学作品有着优美动听的句式,听者 可以在诵读之中受到美的震撼,充满着浓郁的文学气息,增强了审美情趣。从古至今,诗 歌从来不缺少优美的节奏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描绘,这些都不可能在平静的阅读里体验和领 受到,只有在诵读中,才可能渗透到深处,体味文学历史的积淀,以及无尽的阐释。 其次,经典诵读也有助于提升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其中的文字典故和精神深度,都 可以帮助学生延伸思路和深入理解知识点,并增强对文学知识的理解,加深丰富学生的学 习视野和知识面。 此外,经典诵读还可以令人触摸到文学的历史底蕴,更可以使人们根植于一定的文化 精神,可以给人以希望,给人以自信,使人们感受到文学精神滋润,从中学习文学之精髓 及其所承载的深厚文化。 经典诵读也带给人们激情与动力,人们在诵读和朗诵中受到无尽的鼓舞,轻松乐观地 生活,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增强自信,挖掘内心深处的精神信念,加强个人人生价 值追求。 经典诵读同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体会到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优雅风貌,对维护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 总之,经典诵读具有多重价值意义,它不仅可以增强审美情趣,还可以提升学习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更可以使人了解历史的深度,受到精神滋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信,增 强个人人生价值追求,并有助于维护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诵读诗词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最新文档资料

诵读诗词经典提高学生素养 1.诵读古诗文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凡属经典的诗文,一般都具有既琅琅上口又意义深远的特点。白居易曾说:"惟是经典,与众生俱。"儒家的风范、道家的精髓、佛家的超拔……无不渗透于这些千古经典之中。 1.1 诵读古诗文经典,让学生品味美景。古诗文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词语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带领学生们诵读这些经典,既能让他们很快地熟记在心,又能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无尽的美景。比如:江南的烟雨,西湖的美景,莲花的高洁,桃园的悠然都在诵读中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会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审美情趣。 1.2 诵读古诗文经典,让学生增长智慧。学生诵读诗文经典往往是从背诵唐诗宋词开始的。这不仅是因为唐宋是我国诗词歌赋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对这些简短的诗歌比较感兴趣,背诵起来比较容易。但一些生僻的词语依然会让学生背了上句而忘了下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学生的背诵越来越快,甚至还能简朴的描述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强度,更重要的是在诵读中,提高了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1.3 诵读古诗文经典,提高阅读兴趣。诵读古诗文经典让学生们的谈吐变得非同一般,出口成章。因为诵读古诗文经典,学

生们变得喜欢看书了,因为他们要知道更多的关于李白、杜甫的事情,想了解更多的岳阳楼的历史,更想明白两小儿辩日的真正结论。于是各种有意义的书籍充盈着学生的生活。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诵读、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我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可以不求甚解。因为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他们的知识经验不同,认知规律也不同,所以,低年级的学生读一些简单的,比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等,高年级的学生读一些《孝经》、《道德经》、《宋词》、《诗经》等。另外在读、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读、背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诵读比赛、诵读手抄报、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经典、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学校组织的几次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 3.教给学生方法 诵读经典、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再找读的好的学生领着大家四五,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

开展经典诵读的意义

开展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诵读是指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来提高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的一种活动。经典诵读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来阐述经典诵读的意义。 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韵律、节奏和语调,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增强文化素养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文化素养。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人类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审美情趣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审美情趣。经典文学作品是艺术的杰作,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感受艺术的美,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4. 增强自信心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信心。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5.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从而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6. 增强记忆力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记忆力。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情节,从而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7. 增强人文关怀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增强人文关怀。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文关怀的力量,从而增强自己的人文关怀。 8. 增强社交能力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增强社交能力。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9. 增强思维能力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近年来,对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学术界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是继承中华文化之大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方;反对者则认为,学生应集中精力学习现代科学,没有必要再去诵读古诗文。而我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不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一、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1. 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怀。经典古诗文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语言精练,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也是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学生从小诵读古诗文,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这对于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歌,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3. 为小学生的记忆宝库奠基。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

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时达到最高峰。所以,我们要利用记忆力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多背诵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背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将其作为一种可供终生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 4. 形成多种学习能力。诵读古诗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不但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在潜移默化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多种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的智慧、世界的瑰宝,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对世界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经典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社会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广大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语文素质,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净化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学校特在今天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希望以此次“经典诵读"比赛为契机,掀起诵读经典和现代文的热潮,也掀起学习语文的高潮,提高同学们对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的文化的塑造.增强记忆力,激发潜能与智慧.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开发同学们的右脑。发展同学们的语言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加强经典诵读训练,可以陶冶情操,丰富语汇,在作文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还有助于审美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度.所以,我们要以这次“经典诵读”比赛这个平台为起点,让我们一起与经典同行。

一、诵读课文,记忆力明显增强。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诵读经典是利用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调用能量之法,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承载丰富美善智能量的经典语言,文字信息,反馈给自己的体内之水,从而改善整个身心气质,达到和谐身心、开智益慧的目的。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正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对学习力的强力影响正是建立在对记忆力的拓展和优化基础上的,具有开发右脑的作用.具有开智的意义。二、有助发展学生的语言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加强经典诵读训练,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学习的也是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我们的孩子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陶冶情操,丰富语汇,在作文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三、诵读有助于审美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度。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来观照教材,我们的教育便会指向人的终极关怀:披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让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实现自我。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常规语文的核心也是将语文联系生活对人进行思想教育。其每一篇文章都往往蕴含着一个人文的思想,让我们理解课文思想更有广度与深度. 让学生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的意义是深远的,请让我们一起与经典同行。

经典诵读的作用

经典诵读的作用 【篇一:经典诵读的作用】 读诵经典具有益智开慧、增长能力;完善道德、提升学问;启迪心灵、优化人格;提升气质、承接文化的作用。 读诵经典能够让一个人在开启智慧的同时拥有学问,让一个人在启 用智慧的同时完善道德,让一个人在开启智慧的同时提高能力,让 一个人在开启智慧的同时提升学问,让一个人在开启智慧的同时启 迪心灵,让一个人在开启智慧的同时优化人格,让一个人在开启智 慧的同时提升气质,让一个人在开启智慧的同时承接文化。当然读 诵经典也可以让一个人在提升学问的同时开启智慧,其它诸理亦复 如是,这是诵读经典可以令人收获的最大利益。所以说智慧道德、 学问能力可以在读经中同时获得,一切皆从读经开始。所以经典的 研习诵读是益智开慧,完善道德,提升学问,增长能力,开拓胸怀 最直接、最有效的根本教育方法之一。 ①益智开慧、增长能力 从智慧方面讲,诵读经典就能开启智慧,因经典是人类文明的智慧 结晶,它与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 的钥匙”,尤其是经典乃一切人类文明的精粹,其蕴藏着古圣贤德高 度的智慧结晶,诵读经典可以与古人神交开启智慧提高学问。我国 汉代大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即书是良药, 可以对治愚痴,令人变得聪明。所以诵读经典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问题,这只是其有形方面的一个作用而已。如果我们以为诵读研习经 典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知识,那就已经失去了诵读经典的根本意义了。我们都道知识是后天的,智慧是先天的,知识多了不一定有智慧,知识多了不一定有道德,知识多了不一定有能力,知识多了也 不一定学问就高,知识和智慧是有本质区别的。林语堂说:“智者阅 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所以诵读经典可以通过字里行间来领悟古人 的高度智慧,增长自己的能力,所谓慧由心生,可与其感应道交也。从能力方面讲,诵读经典就可培养能力,因经典乃圣人处世为人, 感悟人生的阅历心得,所以诵读经典可以通过文字内涵当中所透悟 的人生之理来提高自身的能力,避免走诸弯路,所谓以圣贤之言为 镜可以明得失,知对错,晓是非。受其言语警戒醒示,可以在为人 处世中知其有所为有所不为之理,从而获得幸福人生。我们都知道 人在一生当中的能力提升和学习成长的方式有很多,一则可以通过

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农慧琴)

诵读经典诗文弘扬民族精神 那坡县实验小学农慧琴 提要: 经典文本世代相传,其中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特性。从经典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魅力,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阅读经典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所公认的经典。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著作。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这些经典之中,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历经千年淘洗,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思想光辉。那深刻的语言和厚重的内容凝聚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 1、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佳的年龄阶段,诵读经典学习不仅能让小学生为获取优异的学习成绩积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广泛接触具有高度素养的人类智慧结晶,进入文化广阔深邃的天地,汲取文化营养,温润心灵,丰富情感,滋养精神,使他们的成长不仅有知识技能武装,更有人文精神支撑。 2. 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二、诵读经典诗文的措施与方法 现在有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诵读关注太少,不重视诵读,认为诵读会影响教师的讲解分析,浪费教学时间。教学中,这些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以讲代读、以问代读。“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充斥着课堂。学生远离文本,缺乏对语言

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诵读的意义 同学们: 经典诵读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我们日日诵读浸润,人生的启迪、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逐渐养成,生命才能活出深度和高度,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所有的聪明智慧唯有建立在这个经典诵读才能尽其用。 我们诵读经典,渗透着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个人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诵读经典,记忆力明显增强 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 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凡能将经典读到倒背如流。他们背诵课本知识的时候也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 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进行儿童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再次证明,读经典的儿童其记忆力更强。 二、诵读经典有助发展学生的语言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学生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咱们要将经典熟读成诵,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叶圣陶老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学习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慢,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应是悠扬自得的中和之音,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品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现代文阅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己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时学习的也是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咱们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陶冶情操,丰富语汇,在作文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在说话中引经据典,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 同学们,让我们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请让我们一起与经典同行。

经典诵读的意义及实施方法

经典诵读的意义及实施方法 经典诵读是指通过朗读、背诵的方式来传承、保护、弘扬经典。经典是人类文明的宝藏,包含了智慧、艺术、历史、思想等方面的精髓,经典诵读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好的理解 和体会经典所传达的价值观、思想和文化。经典诵读对于弘扬文化、培养素养、建设精神 家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弘扬文化。经典是文化的瑰宝,传承和诵读经典有助于传播文明、推广优秀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获得文化养分。 (二)培养素养。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养, 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建设精神家园。经典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经典诵读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 自信心和责任感,有助于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 (四)启迪智慧。经典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生活智慧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帮助人们 更好的理解人生、面对挑战、应对困难。 (一)背诵。背诵是经典诵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经典。背诵可以分为逐句背、逐段背、逐篇背等不同的形式,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能力进行选择。 (二)朗读。朗读是一种有声的经典诵读方式,可以通过声音和语调来传达经典的情 感和气息。朗读可以分为静音朗读和有声朗读,可以在家庭中或公共场所进行。 (三)跟读。跟读是指在听取读者的朗读之后,自己跟读一遍。跟读可以帮助人们更 好地掌握经典语言的发音、语调和韵律。 (四)对话式朗读。对话式朗读是指通过两个人或多个人的对话来进行经典的诵读, 可以增强对经典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经典诵读是人们进行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们精神文化素 质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弘扬文化、培养素养、建设精神家园,启迪智慧,为人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古诗文诵读的十大好处

写在前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留下一句教育学上的名言:“不怕学生做坏事,就怕学生不去做好事”。孩子们不懂事,做点坏事是难免的。但如果一个孩子,他从来不去做好事,说明他心里不知道什么是好事,而读诵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组织开展诵经典读古诗活动,是培养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头脑的新一代的中国人,文化的滋养重要的是看到孩子未来的发展。但从近期看,孩子们从小背诵古诗文也有十大好处: 1、增强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2、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3、扩大知识面。学生所背古诗上自先秦,下至晚清,有诗有词、有歌有赋,能大量熟背经典诗文,可谓有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

4、培养学习兴趣。背诵古诗文经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北京一所小学开展“古文诵读”活动,全班同学通过对诗、竞赛等各种活动,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在一次参加全市的活动时,一位以前学习成绩并不太好的孩子被分配背诵—首比较简单的古诗,他主动要求老师给他换一首较难的。老师认为这位同学的变化,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兴趣。 5、提高审美能力。北京有个教现代文学的大学老师,原来她不太赞成自己的孩子背古典诗文。她认为这些内容很难,而且要求很高的审美水平,在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产生歧义。她主张先多读—些现代文学作品,在有—定的基础后再读古诗文。有一天,她带着二年级的女儿漫步在北大未名湖畔。面对着图画一样美丽的湖水清莲,她正琢磨着该如何描述,女儿脱口说出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她被女儿如此贴切的审美表述惊住了。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远近相交,体现了一种非常生动的意境。这使地认识到,孩子的审美能力是需要幼年时期开发的。 6、增强自信心。这个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人人都能成为诵读高手。越是那些在正规教学课程中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反而越有可能在诵读活动中走到前面,因为这使他第一次感到是与其它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河南濮阳子路小学—个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见提高,他的家长给他定的学习目标是,希望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打破倒数第十名,造成了孩子的自卑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参加“古诗诵读”活动以后,他现在已经能背300多篇,

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一、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中国青基会于1998年6月正式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如今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万孩子直接参加了诵读工程。活动越到后来家长们越认为,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气质也高了,就是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古文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主任陈越光与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于2000年11月29日的谈话语)紧接着,修订版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古诗文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再紧接着,下发的今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说明》表明:今年高考文言文的考察更加突出,其中多年未曾在高考中露面的名言名篇默写和古文翻译将再次出现在试题中,同时新增古文鉴赏试题。可见,诵读经典诗文极其重要! 笔者认为:儿童“古诗文经典诵读”是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从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出发,抓好学生对优秀诗文的背诵积累,不要让学生错过了积累的黄金时段。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读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一)、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