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血小板; 功能检测; 临床应用

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

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1 出血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1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

①黏附受体蛋白异常:GPIb Ⅴ Ⅸ(BSS,血小板型vWD,Bolin Jamieson 综合征)、GPⅡb/Ⅲa(血小板无力症)、GPⅠa/Ⅱa、GPⅥ、GPⅣ。

②可溶性激动剂受体异常:TXA2受体,P2Y12受体、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

③血小板颗粒异常:δ 颗粒(δ 贮存池缺陷、Hermansky Pudlak综合征等)、α 颗粒(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血小板病等)。

④信号传递途径异常:TXA2途径异常、Ca离子流动异常、Gαq缺陷、GSα高反应、PLC pleckstrin磷酰化缺陷。

⑤膜磷脂异常:Scott综合征、Stormorken综合征。

⑥其他异常:原发性释放异常、Montreal综合征、Ehlers Danlos综合征、

May Hegglin综合征等

1.2 遗传性血小板数量减少疾病

①体积减小:Wiskott Aldrich综合征、性联血小板减少症。

②体积正常:家族性血小板病、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③体积增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vWD、May Haegglin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征、Montreal血小板综合征。

1.3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十分常见,可由下列不同原因引起:①药物、食物和维生素;②慢性肾衰;③体外循环;④骨髓增生异常疾病;⑤抗血小板抗体等。

血小板功能缺陷检测的方法包括:①血细胞分析仪在测定血小板数量及外形大小中应用;②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血小板功能分析仪,(FPA 100R)、黏附性测定、聚集功能测定、释放功能测定(致密颗粒:5 HT、ADP、ATP、δ 颗粒缺陷 Hermansky Pudlak 综合征、Chediak Hygashi 综合征(荧光法)、α 颗粒:TF4、β TG(α 颗粒缺陷 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 血小板病、Jacobsen或Paris Trousseau 综合征)(ELISA法,试剂盒),PF3有效性; Ca2+释放与内流,、血栓烷形成、cAMP、GAMP;血块回缩;③膜受体分

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电泳术(黏附受体GPⅡb/Ⅲa、GPⅠb,激动剂受体P2Y12、GPⅥ);

④基因分析采用分子生物技术;⑤其他(超微结构)。

上述检测方法目前巳成为疾病诊断的基本手段,但随着对疾病的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包括血小板信息传递在疾病中的新的认识,许多蛋白分析技术巳逐渐成为研究方法中的一部分,但它们的应用可能仅限于研究目的而言,而不适合一般医院的临床检测应用。

血小板体积测定不仅能反映血小板生成及衰老,而且在鉴别遗传性血小板疾病中也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指标。在巨大血小板综合征中的巨大血小板在末梢血涂片可达80%,其直径达到20 μm以上。最新也有报道非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而血小板体积明显增大数量减少病因不清的遗传性巨大血小板减少症。体内出血时间结合血小板数曾是血小板数量与质量异常所致出血的筛选试验,但由于出血时间存在种种不足而被弃之不用。血小板黏附性所测得的结果是血小板聚集和黏附的总和,不能独立反映黏附功能也被弁之。

PFA 100TM是一种模拟体内初期止血的测定仪,又名“外出血时间”,结果以血小板闭塞网眼停止血液流动的“闭合时间”表示。故可以检测与血小板黏附、聚集、栓子形成的初期止血障碍相关的疾病,血栓性疾病、GPⅡb/Ⅲa拮抗剂等抗血小板药物监测、血小板贮存、血管性血友病及DDAVP治疗、肝肾功能疾病等。与出血时间试验相比,在诊断vWD中的敏感性>90%。由于此项检测所需费用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是被应用最广泛、发展和改进最多的一项测定。至今为止,巳发展而成的血小板聚集仪包括有比浊法、阻抗法(全血血小板聚集仪)、光散射法和Verify Now分析仪(Ultegra快速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测定血小板聚集的仪器中,设计有可以同步测定血小板腺核苷酸释放和血小板胞浆Ca2+浓度的装置,具有多功能性。

比浊法最常用,诱导剂通常为ADP、胶原、花生四烯酸和瑞斯托酶素等4种。但存在标本分离、制备、诱导剂种类与浓度选择、正常值设定等影响因素,缺乏各实验室之间的可比性。在一项误差分析中,其总体的SD为3.7%~7.7%。所以,对一份聚集率为

64.81%±7.7%,其分布范围49%~80%,从个体化角度进行判断分析时,其意义较为有限。在遗传性血小板功能性疾病中,由于聚集反应显著下降,这类误差不影响临床诊断,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指标。

其他各项试验譬如颗粒释放产物、花生四稀酸代谢产物,血小板膜磷酯酰丝氨酸、Ca2+、膜糖蛋白、基因分析等项目在诊断疾病中仍被继续广泛应用,是诊断血小板功能疾病所必需的基本检测项目。但由于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在临床上颇为少见,一般医院很难具有独立地全面检测这类疾病的能力,许多试验仍未能广泛应用展开。

2 血栓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在血栓性疾病中存在着血小板的短暂或持续活化。活化的血小板其形态、功能或蛋白的结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活化标志物检测的基础。目前用于血栓性疾病检测的方法有:

2.1 血小板聚集是至今为止在检测血栓性疾病中仍能应用的一项试验,但其灵敏度不高。譬如比浊法,它既不能检出低于5个血小板组成的聚集反应,也不能检测循环血小板

聚集体。鉴于这些需求,随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譬如Wu & Hoak报道的全血血小板聚集体检测法,血小板对ADP/AA聚集反应阈值和自发性血小板聚集体测定法, 检测血小板聚集反应中所形成大小不同的聚集体激光衍射法,或采用血小板计数仪测定聚集后的标本中剩余的血小板数等。PA 200型聚集仪(Kowa,Japan)是通过光散射及一系列复杂镜片组建成的激光衍射仪,能检出PRP中由2至3个血小板组成的聚集体。用此项检查,发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中存在<100个血小板组成的聚集体,现已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和TTP等血小板高反应性疾病中。但在遗传性的黏性血小板综合征中,患者血小板对ADP和/或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增高,采用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即可予以诊断。

血小板聚集虽然存在不灵敏的反映血栓形成,但最近人们发现,通过计算方法的改进成为可预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心肌损伤的标志物。2007年Marcucci等在367例PCI 后发生急性心梗患者的心肌损伤测定中进行了此项研究。此项方法命名为残留血小板反应性(residual platelet reactivity,RPR)检测法。它以血小板聚集率和PFA 100中测得的闭合时间为基础,以超出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第90%者值或低于PFA 100中闭合时间203

s(CT/EPI )作为临界值,计算RPR。采用此法检测时所测得的RPR值与反映心肌梗死的指标CK MB和cTnl基本一致(P<0.0001),是当前以血小板功能检测来反映心肌梗死的较好的方法。

2.2 网织血小板测定此系2008年Cesari 等描述的一项能反映ACS的有用指标。其原理是血小板中残存的mRNA用噻唑橙黄荧光染料标记,在Sysmex XE 2100 血液分析仪中测定。观察网织血小板百分率%(IPF)和反映mRNA总量的荧光强度%(H IPF )。在ACS组中IPF和H IPF明显升高,表明ACS中血小板周转加快。

2.3 活化标志物分可溶性与非可溶性两类。

2.3.1 可溶性血小板活化标记物β TG、PF4、TXB2、5 HT,P 选择素、Ca2+。

血小板颗粒内容物的释放产物PF4和β TG曾作为血小板储藏池疾病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但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常可引起血小板体外活化,故二项指标已逐渐为其他指标所替代。

过去几年采用过的前列腺素代谢产物TXB2,在作为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也因存在体外活化的问题,而11 去氢 TXB2是相对稳定的终末产物,其结果更可靠。P 选择素存在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血小板表面的P 选择素是活化过程中α颗粒膜上的P 选择素与血小板表面膜整合产物,在静息血小板表面上很少,是血小板活化的较特异的标志物。但活化血小板表面的P 选择素与血液中白细胞相互作用后很快丢失,因此,这项指标在反映活化程度中的灵敏度也有所降低。可溶性P 选择素虽则在几年前也被视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但1997年Fijnheer通过在ITP、TTP等的观察中,证明可溶性P 选择在正常人中的主要来源是血小板,但在许多疾病状态时是来源于内皮细胞,其特异性不如血小板P 选择素。在作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选择上应选用血小板表面P 选择素。

作为细胞信使的某些成份如cAMP、Ca2+等在血小板基础研究中予以应用,其中血小板胞浆Ca2+浓度的测定随着它与某些临床疾病之间关联的发现,现已在血脂增高和降血脂治疗,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检测应用。常用方法是采用Fura 2的荧光法,也可采用带有钙离子浓度测定的血小板聚集仪。

2.3.2 非可溶性血小板活化标记物CD 62p、CD 63、LAMP 1、CD40L、GPⅡb/Ⅲa、磷脂酰丝氨酸,微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聚集体,微小血小板聚集体。

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Ⅱb/Ⅲa、Ⅴ、Ⅰa等是参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的主要黏附蛋白,在一些遗传性血小板疾病中明显下降,而在血栓性疾病中也可见到某些糖蛋白表达增高。采用相应的单抗可检测这些膜糖蛋白在膜表面表达量及血小板活化时的分子构型改变,作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CD 40L位于α颗粒,血小板活化时表达在血小板表面,参与血小板间,或与白细胞间黏附和聚集,与P 选择素相似,是活化的重要标志物。表达在血小板表面的CD 40L断裂后流入在血液中,则为可溶性CD 40L(sCD 40L)。在血小板表面及血液中的CD 40L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两个活化标志物。

新近报道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包括血小板促凝活性、微粒和单核细胞 血小板聚集体检测等3项指标,在一些文献中已有应用报道,其敏感性可能优于现用的金标准P 选择素。血小板促凝活性采用能与磷酯酰丝氨酸结合的Annexin V作标志物,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与Annexin V 联结的FITC荧光强度,可获得血小板表面参与凝血反应的磷酯酰丝氨酸的量。

血小板微粒是血小板活化时从血小板囊孢脱落或伪足断裂而存在血液中的颗粒,直径为0.1~1 μg。血小板颗粒表面含有血小板特有的蛋白,譬如GPⅡb/Ⅲa、GPⅠb、P 选择素和PAF等。在流式细胞仪中根据上述显示血小板特征的标志物再结合颗粒大小可以与血小板及来源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区别开,予以定量。微粒生成的机制可能与血小板黏附聚集、免疫复合物及依赖与不依赖补体的抗体作用有关。在临床上巳报道了在某些疾病中微粒数量减少,譬如Scott综合征、逆Scott综合征等,而有些疾病中微粒数量增高,譬如ITP、TIA、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单核细胞 血小板聚集体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中增高,在这类血栓性疾病中血小板GPV也明显升高。基因分析主要限于膜表面的几种糖蛋白( b、b/a、V、PLA1、PLA2等)。现巳报道血小板GPⅢa,GPⅠb和GP Ⅰa基因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相关。

不同方法在血栓性疾病检测中的灵敏度为:P 选择素、DH TXB2、促凝活性(PPA)、微颗粒(PMP)、膜糖蛋白、白细胞 血小板聚集体、微小聚集体> TXB2、TSP、β TG>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包括血栓前状态的检测; 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疗效判断; 血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预后。譬如缺血性脑卒中其CD 62,CD 63升高在脑血管自身病变引起的患者较心源性中为高;在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比较时,前

者血小板 单核细胞聚集体高于后者。在用阻抗法检测孕妇是否发生先兆子痫时,在妊娠25周前用ADP,胶原或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聚集增高时,其阳性预示率几乎100%。

3 药物监测中的应用

实验室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的目的在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安全性主要是指出血副作用,但在常规的剂量下,药物的出血副作用是很轻微,通常不需监控。随着ASA和氯吡格雷“抵抗性”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过去的20多年中,人们对不同方法在“抵抗性”方面检测意义作了评估。由于每一种药物都有它们特定的作用点 靶向,检测需要能反映靶向的状态。“抵抗性”的检测从原理、方法上与出血疾病和血栓性疾病间存在着很大区别。

3.1 ASA抵抗性及其监测:ASA是应用最广泛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剂,它通过乙酰化环氧化酶 1(COX 1)中529位丝氨酸的羟基而不可逆地灭活该酶活性,而阻碍花生四烯酸与385位酪氨酸的活性位点结合,阻止血栓烷A2(TXA2)的形成。

ASA抵抗性的定义包括实验室定义和临床定义,前者以实验室检测指标判断,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高于特定水平,显示抑制作用很低;后者以临床缺血事件发生率来评定。ASA抵抗性早在1993年Grotemeyer等发现在脑卒中患者有报道,2005年Campbtell等汇总文献资料,根据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血小板聚集比值、比浊法、全血法血小板聚集、11去氢TXB2以及PFA 100TM等)检测的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所报道的ASA抵抗性发生率范围相当大(8%~64%),而采用特异的靶向反应及其产物相关的试验血清TXB2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ASA抵抗性的发生率并不高,仅为1%~1.7%和<1%。由于ASA抵抗性者的血栓形成发生率增高,因此,尽管存在着定义、检测方法、发生率以及机制等方面的认识差异和争议,但对抵抗性检测是否纳入临床常规检测尚无一致意见。

Michelson等2006年在欧洲心脏病杂志提出监控ASA抵抗性推荐的检测指标,而以血清TXB2为优选项目:

①血栓烷作为终点:血清TXB2, 尿11 去氢TXB2。②花生四烯酸作为刺激剂: 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 阻抗法血小板聚集仪、Verify Now 阿司匹林分析法、Plateletworks、血小板表面活化的GPⅡb/Ⅲa、血小板表面P 选择素、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流式细胞仪)、TEG 血小板绘图仪、锥板式血小板分析仪、T 导向装置型血栓显示器。③其他。

PFA 100TM,PlaCor PRT 尿11 去氢TXB2在病理状态下约1/3来源于非血小板成份,所以特异性不强。血清TXB2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较好地反映ASA作用靶向的环氧化酶 1的抑制状态,但其存在检测方法上快速提供结果的限制。而在我国的医院中,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广用比较广泛,虽然其操作技术要求比较高,存在许多不足,但能当天提供结果,及时指导对患者的用药,同时采用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能反映出COX 1的抑制程度,因此适合目前条件下大多数实验室的监控要求。2008年Guthikonda 等采用亚最大浓度的花生四烯酸作为聚集诱导剂时,发现ASA抵抗者的聚集反应较无抵抗者高。提示了这类患者有可能在用药前检出。如果此项结果得以进一步证实,在临床上有较大意义。

3.2 氯吡格雷抵抗性及其监测:人血小板ADP受体属于P2型,有P2Y12、P2Y1两种,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为ADP的P2Y12受体拮抗剂。

2003年德国Müller等在105例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作PCI时使用氯吡格雷中约有5%患者对药物呈无反应,这些人术后发生血栓形成增高。随后氯吡格雷“抵抗性”得到进一步证明。在Matetzky等报道中指出,非ST段升高心梗作PCI患者用ADP聚集试验检测时抵抗性发生率为25%。Gurbel等用P 选择素和GPⅡb/Ⅲa检测时,抵抗性发生率在5 d为31%,在30 d为15%。目前认为,氯吡格雷“抵抗性”依据使用的定义和检测方法不同约为5%~43%。据Matetzky等报道,有抵抗性的患者.在半年随访中者发生不良事件占40%。有抵抗性者的临床预后欠佳。

许多检测方法巳作过评估,适用者有:

(1)全血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计数法):在全血中加入诱导剂,计数全血中单个血小板数的减少视作为血小板聚集体形成。方法简易,较比浊法敏感,它能检测到非常小的聚集体。尚缺乏大量应用的经验。

(2)血栓弹力图:检测全血中血块形成时的黏弹性变化,故其结果受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天然抗凝因子和纤溶影响。对ASA和氯吡格雷监测灵敏度可以接受。

(3)锥板分析仪:提供高剪切应力的层流,适于验检测vWD和GPⅡb/Ⅲa拮抗剂,在小规模研究中,能检测对氯吡格雷的弱反应者。

(4)Verify Now分析仪(accumetrics verify now assay,)测定:枸橼酸全血中加入诱导剂TRAP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珠凝集时的透光度增加,凝集程度与透光度增加呈正比,结果以mV/10s报告。Verify Now分析仪优点:获得结果快(1 min),可床旁监测,不需标本运送; 仅需少量血标本;血液不需要处理,操作简便; 检测结果经微处理器后以数字显示; 检测结果不受抗凝剂和致聚剂的影响。是目前上市的新的血小板功能测定仪。最初是用街GPⅡb/Ⅲa 拮抗剂监测,目前也被推荐在其他药物监测中应用。

(5)血小板舒血管剂刺激磷酸蛋白(VASP)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原理为:VASP是ADP 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时信息传递途径中的重要环节,是氯呲格雷通过P2Y12受体的生化学的靶。VASP为cAMP和cGMP激酶的底物,磷酸化位点分别在Ser 157和Ser 239,该蛋白活化时抑制GPⅡb/Ⅲa、PLC活化和钙动员。氯呲格雷阻断与ADP在血小板膜上的P2Y12受体偶联的Gi释放αGi和βγ,从而使cAMP升高,抑制VASP的磷酰化发生,致使GPⅡb/Ⅲa上纤维蛋白原受体活化受抑。血小板反应指数VASP(Platelet reactivity index VASP,PRI VASP)的临界值是>53%,其阴性预示值为99%,阳性预示值为12%,其灵敏度为93%,特异性为50%。预示在无ST段升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PCI后头一个月的CV 发生可能性。因此,此项指标除作为监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外,也是无ST段升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结局(作PCI者)的良好预示标志物, PRI VASP值升高预示氯吡格雷低反应者伴有复发性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的增加。

(6)MeSAMP试验:此法由Neubauer于2008年描述。MeSAMP为血小板P2Y1抑制剂,当MeSAMP存在时,血小板对ADP的反应由于P2Y1被MeSAMP阻断,所以ADP 对血小板的作用只能通过P2Y12受体途径,由此而能较特异地反映出氯吡格雷对P2Y12受体的抑制状况。试验采用阻抗法进行。在161例的测定中原先检测到的氯吡格雷低反应者38例(23.6%),而经此法鉴别后确氯吡格雷低反应者仅为8例(5%),而发现其中3例为P2Y12受体不足所致。由此项因此试验提示,在鉴定药物的抵抗性方面尚有许多未知因素需我们认真、细致地去探索。

根据2006年Michelson在欧洲心脏病杂志的建议,对氯吡格雷抵抗性的监测可首先对P2Y12受体特异的VASP 磷酰化作用检测(流式细胞仪),其次为Verify Now P2Y12 assay 和ADP诱导的比浊法血小板聚集。

3.3 GPⅡb/Ⅲa拮抗剂监测:GPⅡb/Ⅲa拮抗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副作用,有人怀疑它与上述两种药物一样,可能存在“抵抗性”。目前认为采用能作床旁检测的Verify Now 分析仪是首选的试验。它在反映GPⅡb/Ⅲa功能受抑制程度上更为特异,与血小板聚集仪中测得的GPⅡb/Ⅲa受体阻断率一致。也有人报道在GPⅡb/Ⅲa拮抗剂可采用全血单个血小板计数法和PFA 100TM仪测定。在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中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性测定虽然存在灵敏性不高,重复性差和技术要求高等不足,但在一般的临床实验室中仍不失为一项可以接受的监测手段。国产静脉注射型GPⅡb/Ⅲa拮抗剂(欣锥宁)现己在临床应用,实验室监测在这类药物中的意义将会累积更多的经验。

4 研制中的血小板检测装置

4.1 体外受刺激的血小板功能监测仪为了模拟体内止血过程中所发生的血小板一系列反应(黏附、活化、聚集等),除目前临床上已经应用的PFA 100外,巳设计的检测仪器有Clot Signature Analyser(CSA)、Thrombotic Status Analyser(TSA)、高剪切滤过仪和锥板分析仪。

4.2 血小板介导的凝血酶生成血小板活化时的负电荷磷脂(PF3)提供生成凝血酶的Ⅹ酶和凝血酶原酶,血小板的存在使凝血酶生成量提高5至6个剂量级。此外,GPⅡb/Ⅲa 也可能影响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因为存在凝血酶原结合位点。除既往的PF3分析外,新近设计的Hemostatus Device(USA)则是在aPTT试验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观察凝固时间的缩短。此项试验能鉴定血小板数低70×109/L时的出血倾向,血小板无力症,并在GPⅡb/Ⅲa拮抗剂治疗的监测中有用。

4.3 测定凝血块物理特性的仪器血栓形成动力学中的平衡、收缩和溶解反映了止血栓子进行止血的能力,测定止血时凝块的各种物理特性,人们可获得许多获得性和遗传性血小板的功能缺陷。目前巳商品化的仪器有: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和测量血小板收缩力(platelet contractile force,PCF)的仪器Hemodyne Instrument。TEG在预示出血倾向中的精确率(87%)高于活化的凝血时间(30%)和凝血图(51%)。应用于出血性疾病和外科术前检测。Hemodyne能反映血小板总体收缩力。占血小板蛋白34%的肌动蛋白在血小板活化时通过重新组装而构成收缩力,这种收缩力通过粘着在纤维蛋白网上的伪足,使整个

血凝块收缩。所以,Hemodyne测定了纤维蛋白网上活化血小板的收缩力,反映了凝块的弹性模量和凝块僵硬性,提供了纤维蛋白/细胞网物理结构的一个量度。可用于止血实验室对出血性疾病、心脏病、外科和特护的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血小板; 功能检测; 临床应用 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 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1 出血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1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 ①黏附受体蛋白异常:GPIb Ⅴ Ⅸ(BSS,血小板型vWD,Bolin Jamieson 综合征)、GPⅡb/Ⅲa(血小板无力症)、GPⅠa/Ⅱa、GPⅥ、GPⅣ。 ②可溶性激动剂受体异常:TXA2受体,P2Y12受体、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 ③血小板颗粒异常:δ 颗粒(δ 贮存池缺陷、Hermansky Pudlak综合征等)、α 颗粒(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血小板病等)。 ④信号传递途径异常:TXA2途径异常、Ca离子流动异常、Gαq缺陷、GSα高反应、PLC pleckstrin磷酰化缺陷。 ⑤膜磷脂异常:Scott综合征、Stormorken综合征。 ⑥其他异常:原发性释放异常、Montreal综合征、Ehlers Danlos综合征、 May Hegglin综合征等 1.2 遗传性血小板数量减少疾病 ①体积减小:Wiskott Aldrich综合征、性联血小板减少症。 ②体积正常:家族性血小板病、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③体积增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vWD、May Haegglin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征、Montreal血小板综合征。 1.3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十分常见,可由下列不同原因引起:①药物、食物和维生素;②慢性肾衰;③体外循环;④骨髓增生异常疾病;⑤抗血小板抗体等。 血小板功能缺陷检测的方法包括:①血细胞分析仪在测定血小板数量及外形大小中应用;②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血小板功能分析仪,(FPA 100R)、黏附性测定、聚集功能测定、释放功能测定(致密颗粒:5 HT、ADP、ATP、δ 颗粒缺陷 Hermansky Pudlak 综合征、Chediak Hygashi 综合征(荧光法)、α 颗粒:TF4、β TG(α 颗粒缺陷 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 血小板病、Jacobsen或Paris Trousseau 综合征)(ELISA法,试剂盒),PF3有效性; Ca2+释放与内流,、血栓烷形成、cAMP、GAMP;血块回缩;③膜受体分

血小板聚集功能(AA途径)检测试剂盒(粘度测定法)产品技术要求lepu

血小板聚集功能(AA途径)检测试剂盒(粘度测定法) 适用范围:本试剂盒与血栓弹力图仪配套使用,体外检测人全血的血块强度(MA)指标,通过MA计算抑制率,用于评价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药物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 1.1包装规格 1人份/盒、5人份/盒 1.2产品主要组成成分 2.1 外观 试剂盒外观整洁,标识清晰。试剂盒内的各液体组分应澄清透明,无沉淀或絮状物,无漏液。样品测定杯无破损,无变形。 2.2 准确性 2.2.1用本试剂盒同Haemoneticse公司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试剂盒对40例临床样本进行对照检测,各自测得的抑制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应满足r≥0.975。 2.2.2用本试剂盒测定正常人群抗凝全血样本,应满足表1的要求。

表1正常人群抗凝全血样本AA途径MA值测试结果范围 2.3 批内精密度 用同批试剂盒的普通杯检测同一份枸橼酸钠抗凝全血5次,计算血块强度(MA)的变异系数(CV),应小于15%。 用同批试剂盒的巴曲酶杯和花生四烯酸杯分别检测同一份肝素钠抗凝全血各5次,计算各自的血块强度(MA)的变异系数(CV),均应小于15%。 2.4批间精密度 用不同三批试剂盒每一批的普通杯检测同一份枸橼酸钠抗凝全血各5次,计算血块强度(MA)的变异系数(CV),应小于15%。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在止血与动脉血栓形成中得作用包括粘附到受损血菅处或破裂得动脉粥样域化斑块处,形成止血栓或;疑块;加速;疑血瀑布导致凝血酶得形成.本文综述了血小板得作用,列举了遗传性得血小板缺陷及异常出血性疾病,并讨论了 ^种血小板致聚列. 本文综述了各^科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以及它们得优缺点:出血时间测定;利用透光性得改变来检测枸據酸钠抗凝得富含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得聚集功能;阻抗聚集仪检測枸椽酸钠抗凝全血中血小板得聚集功能;高切变力血小板功能分折仪(PFA-W0)与Ultegra快速血小板功能測定仪检测血小板相关得止血功能;用锥板分析仪检測高切变力下血小板得粘附与聚集功能;检测血小板颗粒内容物得分泌(ATP, 14C-5-强色胺?血小板第4因予与(3 -血小板球蛋白) 与血栓烷82得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内与体外使用致聚剂得血小板激活悄况(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构象改变,P-选择素与磷脂酰丝氨酸得表达);检测遗传性缺陷中血小板膜糖蛋白得水平。 1简介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中得作用 当血管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粘附到损伤处,聚集形成由纤维蛋白固定得止血块。在微血管损伤处及 敍裂得动脉粥样枝化斑块处也会发生类似得过程,最终形成血小板一纤维蛋白血栓,引发动脉硬化症 得血栓性并发症. 体内能够激活血小板得诱导列主要有胶原蛋白,ADP,血栓烷A2(TXA2),凝血酶?弱诱导剂有5 一冬色胺与肾上腺素?血小板上不仅有针对这些介质得受体,还有纤维蛋白原与VWF得受体。TXA2得形成与释放以及血小板致密颗粒中分泌得ADP与5—理色胺合加速血小板得激活过程, 促凝表面得暴露促进凝血晦得形成,而竄血酶就是強有效得激活剂。激活也会诱导a-颗粒内容物得分泌与颗粒跨膜蛋白P-选择素出现在血小板得表面上。所有血小板致聚剂都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当;疑集过程得某个途径存在缺陷或被抑制时,血小板得凝集功能将被大大受损。 在血菅壁得损伤处,血小板与内皮下细胞外基质中得Von Willebrand因子(VWF),胶原蛋白与纤维结合素粘附在一起。在鬲切变力悄况下?血小板糖蛋白GPIb/IX/V复合物与VWF得柏互反应就是非常短暫得,但当VWF与血小板表面得GPIIb/llla结合,这一过程会变成不可逆得.血小板表面胶原蛋白受体包括GPIa/llaCa2pi),它在粘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得作用; 而GPVI在血小板活化引4eTXA2得形成与释放以及致密颗粒与a贮存颗粒内容物得分泌过程中超作用。血小板存在TXA2与ADP受体,在损伤处流动得血小板受刺激会改变形状,伸出伪足,进而在粘附血小板周囤形成聚集物. 聚集过程需要血小板表面得异二聚体整合素分泌与血小板表面磷脂双分子层翻转暴露促凝鑛脂表面,通常为磷脂酰丝氮酸(PS)翻转到血小板表面。也会产生促凝活性得微粒? PS得暴露大大加速了凝血途>^^因子X与凝血胯原酶得反应,产生了灵有效得血小板说导剂一凝血晦.凝血胯切开血小板表面得蛋白誨激活受体,导致GPlIbGPIIb/llla复合物转变成纤维蛋白原得受体或某些情况下作为VWF得受体。这些蛋白会在邻近得受刺激得血小板之间搭桥。激活得正常得GPIIb/llla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非常重要。 当血小板受胶原蛋白与凝血酶等致聚剂刺激,能引起血小板颗粒得/I I la得激活,形成TXA2 与引起血小板颗粒内容物得分泌.凝血晦同样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包裹在血小板聚合物表面形成坚固得止血块或血栓0 在磷脂酶A2作用下膜麟脂释要目得在于确定异常出血得原因或确保在手术或牙科侵入性操作(包括拔牙)过程中得正常止血功能。多种方法尝试来证实高血小板活性有血栓形成得倾向, 这个专題最近被Thiagarajan与ffu等进行综述。 异常出血常见得原因为血小板减少症,这可通过血小板计数来确定。当血小板计数低放出花生四烯酸 吋可产生TXA2。在环?化化酶(COXT)与血栓烷合晦作用下,花生四烯酸转变为TXA2o TXA2只能短期存在,很快形成无活性得稳定产物TXB2o C0X-1被阿司匹林不可逆地灭活?因此血小板生成TXA2得能

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因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粘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一)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止血中较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子的形成,要经过血小板粘附与聚集两个过程。 血管损伤后,流经此血管的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于损伤处暴露的胶原纤维上。参与血小板粘附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I(GPI)、vonWillebrand因子(vW因子)和内皮下组织中的胶原。当血小板缺乏GPI或胶原纤维变性时,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功能便受损。发生血小板粘附过程的可能机制是vW因子再与血小板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此外,血小板膜上的糖苷移换酶活性和胶原蛋白分子的构型与粘附也有着密切关系。 粘附主要是一种表面现象,粘附一旦发生了,血小板的聚集过程(thrombocyte aggregation)也随即发生。聚集是指一些血小板相互粘连在一起的过程。聚集开始时,血小板由圆盘形变成球形,并伸出一些貌似小刺的伪足;同时血小板脱粒,即原来贮存于致密颗粒内的ADP、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被释放。ADP释放和某些前列腺素的生成,对聚集的引起十分重要。 1.ADP的作用在体外实验中看到,ADP是使血小板聚集最重要的物质,特别是从血小板释放出来的这种内源性ADP尤其重要。在血小板悬液中加入小量ADP(浓度在0.9μmol/L以下),能迅速引起血小板聚集,但很快又解聚;若加入中等剂量的ADP(1.0μmol/L左右),则在第一聚集时相结束和解聚后不久,又出现第二个不可逆的聚集时相,这是由于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所引起的;若是加入大量ADP,则迅速引起不可逆的聚集,即直接进入聚集的第二时相.以不同剂量的凝血酶加入血小板悬液,也可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而且与ADP相似,随着加入剂量的逐渐增加,可看到从只有第一时相可逆性聚集,到出现两个时相的聚集,再到直接进入第二时相的聚集.因为,用腺苷阻断内源性ADP的释放或用腺苷三磷酸双磷酸酶(apyrase)以破坏ADP,均可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聚集,说明凝血酶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凝血酶与血小板细胞膜上的凝血酶受体结合后,引起内源性ADP释放所引起的。加入胶原也可引进悬液中的血小板聚集,然而只有第二时相的不可逆聚集,一般认为这也是由于胶原引起内源性的ADP释放所致。 一般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均可使血小板内cAMP减少,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则使cAMP增多。因而目前认为,可能是cAMP减少引起血小板内Ca2+增加,促使内源性ADP释放。 ADP引起血小板聚集,还必须有Ca2+ 和纤维蛋白原存在,而且要消耗能量。将血小板悬浮于缺乏葡萄糖的溶液中数小时,或用药物阻断或减弱血小板产生ATP的代谢过程,均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ADP也不能使洗净了的血小板聚集,除非加入纤维蛋白原;但凝血酶和胶原可使洗净了的血小板聚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使血小板a 颗粒内的纤维蛋白原释放。 ADP是通过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引起聚集的。目前认为,血小板膜上有表面ATP酶,这是防止血小板相互粘聚所必需的,而ADP可抑制表面ATP酶的活性;ADP还可使血小板暴露出磷脂表面,因而可以通过Ca2+“搭桥”而互相粘聚。 2.血小板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作用血小板质膜的磷脂中含有花生四烯酸,血小板细胞内有磷脂酸A2。在血小板被表面激活时,磷脂酶A2也被激活。在磷脂酶A2的催化作用下,花生四烯酸从质膜的磷脂中分离出来。花生四烯酸在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作用下,产生前列腺素G2和H2 (PGG2、PGH2)。PGG2和PGH2都是环内过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2?6%,输注血小板为 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 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 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 TRALI):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 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 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 发生死亡率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UK SHOT 1996-20031995 - 20021999 - 20021994 -19982000 -2003 例数139********

发生率% 7370-150-5 死亡率% 9NR NR209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三)输注血小板 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70%,其中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约为20%。 血小板抗体是临床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20?80%多次 输血的患者出现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导致昂贵的血液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损害。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与血小板抗体有关的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对不孕不育和因子宫肌瘤引起死胎都有极大的影响。 鉴于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重要价值,为此该项目得到2011年11月1日卫生厅质量检查组的充分肯定。目前我省兄弟医院已相继开展,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医院,我市有李惠利医院、市一、鄞州医院、鄞州二院等。 收费: 1 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HLA- I类抗原(HLA-A、HLA-B 抗原和少量HLA-C 抗原)的HLA- I类抗体 (50-80% )。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6 ;项目名称—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 价格—90 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无限定支付范围;甲乙分类—甲。 2 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 抗原)的HPA 抗体(17-25%)。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7 ;项目名称—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价格—90 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限列入支付范围的器官移植;甲乙分类—甲。(输血就是器官移 植的一种) 收费参考文件: 《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名称》,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5 年版,第65 页。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

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概念: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g)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征。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或全血(WB)中,加入致聚剂(亦称诱导剂)连续搅拌能诱发这种现象。 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 参考范围: 1.ADP0.5μm时最大聚集率(MAR)0.627±0.143,ADP1.0μm时MAR0.678±0.178(比浊法)。 2.肾上腺素0.4μg/mlMAR0.678±0.178(比浊法)。 3.胶原0.2mg/mlMAR0.717±0.193(比浊法)。 4.瑞斯托霉素1.5mg/mlMAR0.875±0.114(比浊法);玻片定性法大多数在++~+++。 5.玻片法30s不出现凝集为异常。 影响因素: 1.最好采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玻璃试管等须涂硅处理或使用塑料制品。因为玻璃可以激活凝血反应。 2.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最好不超过5min,强调采血顺利,以防激活凝血反应。 3.必须在采血后3h内检测完毕。 4.必须避免用EDTA作抗凝剂,防止血浆中Ca2+的过度被螯合。首选枸橼酸钠抗凝。

5.由于是比浊法,故避免溶血、红细胞混杂及牛奶、豆浆等脂类物质对检测的干扰。 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类药物在检测前1周内不能应用。 7.血小板聚集试验受当日的环境和试剂影响颇大,最好每次以正常人血小板作对照。 8.血小板聚集作用随血浆中枸橼酸钠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在贫血患者中应加入较正常者为多的抗凝剂。 9.采血后的标本以放在15~25℃的室温下为宜,低温会使血小板激活,聚集能力增加。 临床意义: 1)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2)PAgT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减低如:尿毒症、肝硬化、MDS、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还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不同的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对各种诱导剂的反应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小板无力症: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和不聚集;巨大血小板综合征: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但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不凝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一.血小板聚集仪:属于临床检验仪器。 (一)应用领域:临床医学.药物研究.科研教学 (二)测定方法:比浊法 (三)测定仪器分类:● 血小板聚集仪● 全血(血浆)血小板聚集仪● 多通道(单/双/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 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 二.分析血小板聚集仪: (一)全血(血浆)血小板聚集仪:A.产品功能:采用微量全血直接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B.临床应用:它广泛应用于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的诊断,并在伴有高凝状态的疾病:如中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和低凝状态的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临床防治,以及在评价各种血栓病药物治疗作用和中医活血化癌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和解聚的研究等方面也是一个重要指标。C.产品特点:D.主要零配件及耗材:一次性测试杯.测试株。G.代表机型:QX-200全血血小板聚集仪H.主要技术参数:测量范围测量速度温度控制测量误差电源外形尺寸重量△R=20.0Ω5分/次 37±0.5℃不大于±0.3ΩAC220V,50Hz,135W500×330×130mm11kg (二)多通道(双/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a)

产品功能:根据 BORN 方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曲线显示;参数设置;最大聚集;最大斜率;解聚时间;面积计算等;统计功能.回归与偏差比较;直方图等;可使用多种诱导剂。 ●可测量参数:最大聚集;斜率(Slope);双相聚集(Biphasic aggregarion);解聚(Desaggregation);解聚斜率(Slope (Desaggregation));形状变化(Shape change);延迟相(Lagphase);面积(Arca);角度(Angle)。 ●测量体积:200ulRRP+20ul诱导剂;最小测量体积 180~200ul。 ●统计:可进行Student-t和Wilconxon检验;回归与偏差比较;直方图;曲线放大.平滑等。 ● 诱导剂:可用多种诱导剂。b) 测定方法及原理:流式密度测定法(可用各种澄清或混浊试剂)。据 BORN 方法而发展的专利测量技术-涡流式密度测量法,自动校零和磁力搅拌棒组成光学-机械结合系统,保证反应系统的均一性和提高灵敏度。c) 应用范围:可用ADP.COL.RIS.ADR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由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可检测出因聚集功能低下,所造成出血倾向疾病,或因聚集功能过高所形成血栓,诊断血栓栓塞并发症,如中风,心梗等疾病源监测,并可提早预防避免发生。e) 产品特点:● BORN方法和电流法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对血小板含量较低的样本可以进行富积处理后再测量,而用全血作样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1、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范围:11.0~16.0S PT即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血浆凝固的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 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Ⅶ、Ⅹ缺乏症,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 FDP增多,恶性贫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实质性损伤时损害凝血因子与凝血酶原的合成,口服抗凝剂如肝素等。 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备注:一般受检者的测定值较参考值延长超过3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2、凝血酶时间(TT)参考范围:12.0~18.0S TT在凝血酶作用下,血浆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时间。 延长:常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DIC,FDP增多,SLE,肝病, 肾病,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 缩短:标本可能有微小凝块或有钙离子存在。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范围:27.0~42.0S APTT为脑磷脂具有部分凝血活酶的作用,能加速因子X的活化,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使血液凝固的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 延长: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 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Ⅴ、Ⅷ、血小板增多,幼儿,DIC高凝期, 标本离心不足,标本混有血小板等。 (备注:一般受检者的测定值较参考值延长超过10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参考范围:2.00~4.00g/L 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FIB作为底物,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 增高:可见于糖尿病、糖尿病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 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轻度肝炎等。

血小板聚集临床意义-最新版本new

血小板聚集临床意义 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呈圆盘状存在于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血小板聚集特性是其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是一种功能性测定,是血小板活化及其释放反应,膜糖蛋白受体等综合因素的共同表现,是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基础。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小板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成团的特征,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试验可用于鉴定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以及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测量血小板的反应能力和监测药物治疗后血小板功能抑制程度。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对于临床上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一直是血小板体外功能评价的金标准。 检测原理: 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可以在体外进行模拟,即在富血小板血浆分别加入花生四稀酸、ADP、胶原和肾上腺素等不同诱导剂。透光度增加程度代表血小板聚集的强度。吸光度(OD)的变化被测量记录代表着聚集度,加入诱导剂后连续搅拌能诱发血小板聚集。 使用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聚集反应有两相:I相:血管壁损伤部位血小板黏附,通过损伤的组织或红细胞释放出ADP所致。特点是聚集发生迅速、可逆即聚集后的血小板又自行分离(称解聚);Ⅱ相:聚集是由血小板本身释放的ADP诱导发生的,特点是聚集过程缓慢、不可逆。 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血液受损伤流血时,发生止血和凝血效应的机制有多种,但大都与血小板的作用有关系,

血小板聚集试验

「参考值」玻片定性法大多数在++~+++ 比浊法:为均值±ISD 浓度6×10-6M 的ADP可引起最大的可逆性聚集,此时,最大聚集率为35.23±13.52%,坡度为63.91±22.17度。浓度4.5×10-6M的肾上腺素可引起双相聚集曲线,此时第1相的最大聚集率为20.25±4.82%,坡度为61.92±32.90度。「生物学变异」使用某些药物后,如阿司匹林,右旋糖苷、保泰松等,可使聚集性减低,故在本试验前应停用有关药物。「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系指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能力。血小板膜上存在着ADP特殊受体,ADP可使血小板聚集。ADP主要来源于血管损伤部位发生血小板粘附后的损伤组织及红细胞释放的ADP,但主要是由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可使血小板聚集,如果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量不足或不能释放,血小板就会解聚而恢复正常形态。除ADP外,胶原纤维、凝血酶、肾上腺素等也可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并诱发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 1.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见于手术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肺炎、高β-脂蛋白血症,抗体-抗原复合物反应,肾移植的排异反应,人工心脏瓣膜移植术,多发性硬化症。口服避孕药,高脂肪食谱、吸烟。 2.血小板聚集性降低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病)原发及继发血小板疾病Bernard-soulier综合症,释放反应异常(贮藏池疾患),血管性假性血友病,May-Hegglin异常,Swisscheese病,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迁延性及严重肝病,Wilson病、肾病(尿毒症)维生素B12缺乏、细菌性心内膜炎、抗血小板抗体、术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在有血小板缺陷患者中,血小板加入肾上腺素后第二波可以不出现,这是由于血小板内源性ADP释放不佳所致。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第一杀手,占到患者死亡的30%左右。研究者现在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的。但是,当斑块破裂时相关成分会出现在动脉细胞外基质中,从而开启血小板凝集功能或动脉血栓。与此同时,巨噬细胞来源泡沫细胞产生的组织因素也会启动血液系统的凝集作用。这些过程均可引起血块的增加,且能引起从中风到心肌梗死(M I)的临床疾病。 现在,血小板抑制剂已成为急性心血管事件预防和治疗原则的主要用药。其中,三种主要的血小板抑制剂是:阿司匹林,包括氯吡格雷在内的噻吩吡啶类派生物和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因为GP IIb/IIIa拮抗剂仅能以静脉形式获得,无法用于医院外患者的长期治疗。另一方面,患者经常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来降低心脏疾病的长期风险。 近来,关于临床实验室是否应该测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作用的问题存在着越来越大的争论。本文讨论了测量这些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药理学和可获得的实验室检测。 血小板和血块形成 血小板在正常止血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他们没有细胞核,但含有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派生生长因子、凝血因子(vWF)、P-选择素构成的α-颗粒及二磷酸腺苷(ADP)、血清素和钙组成的密集颗粒。 当发生血管损伤时,暴露的vEF和胶原蛋白结合到循环血小板上并激活他们。激活过程中,释放α和致集颗粒(脱粒过程)从而聚集更多血小板到达血管损伤位置并增强血小板活性。血小板也能合成和释放凝血烷(另一种活性调节物质)。 血小板活性过程中,细胞表面的GP IIb/IIIa受体变形,从而使纤维蛋白原(因子I)结合到血小板上。同时,作为血凝固的一部分,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因子X III在血凝固过程最后一步交叉连接纤维蛋白。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结果是引起稳定血小板形成或构成基本的止血(图1)。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0)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0) 背景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指血液凝结能力受到急性损害的病理生理状态。出血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可仅表现为凝血指标异常而无出血。由于止血机制复杂,某些情况下可同时存在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症、口服抗凝药、脓毒症、急性中毒、肝功能损害、严重创伤等都可以造成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上述疾病常见于急诊和重症监护室(ICU),常导致严重临床后果,需要临床医生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和实施适当的治疗。 一、常见病因和机制 专家意见1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在急诊和ICU较常见,需要及时明确诊断和分析病因。 1.1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激活形成血小板栓子,是止血过程的启动步骤,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均有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碍。目前把血小板计数< 100×10^9/L定义为血小板减少。造成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包括血液系统原发疾病、药物、毒物、感染、免疫、出血、机械性破坏、分布异常等。当血小板计数< 50××10^9/L时出血风险将明显增加。在急、危重症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的现象相当常见,有研究统计入住ICU 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14% ~44% 出现了血小板减少。 1.2 口服抗凝药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口服抗凝药物是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随着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率逐渐增高,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项欧洲研究

显示当地9% 的急诊患者使用了口服抗凝药物。常用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 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 VKA) 和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anticoagulant, DOAC)。 VKA(如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 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发挥抗凝血作用;DOAC 主要包括Ⅱa因子抑制剂( 如达比加群) 和Ⅹa因子抑制剂( 利伐沙班、阿哌沙班),通过直接抑制对应凝血因子活性发挥抗凝作用。口服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使用华法林预防房颤血栓形成的出血风险大约为1.0~3.8%/人·年,DOAC 治疗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大出血风险约为1.2 ~2.2%/( 人·年)。 1.3 脓毒症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和凝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炎症和相关凝血系统异常是脓毒症的主要机制。脓毒症患者凝血紊乱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在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进展至显性DIC之前即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 延长。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中大约30%可合并DIC,进而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于2017 年提议使用“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 (sepsis-induced coagulopathy, SIC)”的概念用以描述这种DIC前期的凝血功能改变。其发生的机制可能包括: (1)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的释放:脓毒症可诱导细胞损伤及死亡,从而释放细胞内成分,如组蛋白、染色体DNA、线粒体DNA、核小体、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及热休克蛋白等,激活凝血系统并诱导DIC 发生; (2)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的形成:NETs

一种新型血小板聚集仪功能的比较与研究

一种新型血小板聚集仪性能评价 及几种血小板分析仪的比较研究 任军伟关杰朱远白洁丛玉隆* (解放军总医院西院检验科,北京 100853;* 通讯作者,北京 100853) 摘要:目的通过新型PL-11血小板分析仪(结果用最大聚集率,maximum aggregation rate , 以PL-MAR%表示)与光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ometry, LTA),结果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LTA-MAR%表示)及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VerifyNow)结果用血小板抑制百分数INHI%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percentage )表示,用(100-INHI%)表示Verifynow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比较。方法利用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phosphate,ADP)诱导的LTA实验,ADP诱导的PL-11血小板分析仪实验,VerifyNow的P2Y12阻断剂检测板实验(VerifyNow)同时检测对照组与单服氯吡格雷患者组(以下用患者组表示)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①对照组与患者组对比,LTA-MAR%,PL-MAR%,INHI% 3个参数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和P<0.05);②PL-MAR%,与(100-INHI%), LTA-MAR%呈正相关(r分别是0.794、0.889)。结论:①氯吡格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效果。②PL-11作为一种新型的血小板分析仪,检测结果与LTA法、VerifyNow法结果相关性良好,精密度更高,可作为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新方法。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PL-11;光比浊血小板聚集仪;ADP;VerifyNow;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2.7亿,按全国人口14亿计算,近5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疾病。随着心血管病人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使用,如何更有效、更准确地掌握个体患者的服药效果,科学地进行个体化治疗,就需要有更好的临床检验监测手段。目前,光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ometry, LTA)在临床上的使用率超过95%,是临床应用的最多一种检测方法[1]。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VerifyNow)近年来在国际上广泛被研究应用,普遍认为其结果准确、可靠。南京神州英诺华公司新推出了一种以电阻抗法连续监测血小板数量判断聚集情况的新型仪器 PL-11。本文通过PL-11与LTA及VerifyNow在血小板聚集功能方面的平行检测,达到对PL-11检测性能和方法学的深入了解,使其成为临床医生进行抗血小板药物药效监测及血小板功能检测不可多得的新方法,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快速地服务于患者。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及试剂:CHRONO-LOG MODEL700血小板聚集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美国

血小板聚集功能(ADP及AA途径)检测试剂盒(粘度测定法)产品技术要求lepu

血小板聚集功能(ADP及AA途径)检测试剂盒(粘度测定法) 适用范围:本试剂盒与血栓弹力图仪配套使用,体外检测人全血的血块强度(MA)指标,通过MA计算抑制率,用于评价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 1.1 包装规格 1人份/盒、5人份/盒。 1.2 产品主要组成成分 2.1 外观 试剂盒外观整洁,标识清晰。试剂盒内的各液体组分应澄清透明,无沉淀或絮状物,无漏液。样品测定杯无破损,无变形。 2.2 准确性 2.2.1用本试剂盒同Haemoneticse公司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试剂盒对40例临床样本进行对照检测,各自测得的抑制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应满足r≥0.975。

2.2.2用本试剂盒测定正常人群抗凝全血样本,应满足表1的要求 表1 正常人群抗凝全血样本ADP及AA途径MA值测试结果范围 2.3 批内精密度 用同批试剂盒的普通杯检测同一份枸橼酸钠抗凝全血5次,计算血块强度(MA)的变异系数(CV),应小于15%。 用同批试剂盒的巴曲酶杯、二磷酸腺苷杯及花生四烯酸杯分别检测同一份肝素钠抗凝全血各5次,计算各自的血块强度(MA)的变异系数(CV),均应小于15%。 2.4批间精密度 用不同三批试剂盒每一批的普通杯检测同一份枸橼酸钠抗凝全血各5次,计算血块强度(MA)的变异系数(CV),应小于15%。 用不同三批试剂盒每一批的巴曲酶杯、二磷酸腺苷杯及花生四烯酸杯分别检测同一份肝素钠抗凝全血5次,计算各自的血块强度(MA)的变异系数(CV),均应小于15%。 2.5 稳定性 将试剂盒置于2℃~8℃,保存12个月之后对试剂盒进行检测,其结果应符合2.1、2.2.2、2.3的要求。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在止血和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包括粘附到受损血管处或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形成止血栓或凝块;加速凝血瀑布导致凝血酶的形成。本文综述了血小板的作用,列举了遗传性的血小板缺陷及异常出血性疾病,并讨论了各种血小板致聚剂。 本文综述了各种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出血时间测定;利用透光性的改变来检测枸橼酸钠抗凝的富含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的聚集功能;阻抗聚集仪检测枸橼酸钠抗凝全血中血小板的聚集功能;高切变力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和Ultegra快速血小板功能测定仪检测血小板相关的止血功能;用锥板分析仪检测高切变力下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检测血小板颗粒容物的分泌(ATP, 14C-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和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栓烷B2的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和体外使用致聚剂的血小板激活情况(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构象改变,P-选择素和磷脂酰丝氨酸的表达);检测遗传性缺陷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水平。 1 简介 血小板在止血和血栓中的作用 当血管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粘附到损伤处,聚集形成由纤维蛋白固定的止血块。在微血管损伤处及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也会发生类似的过程,最终形成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引发动脉硬化症的血栓性并发症。 体能够激活血小板的诱导剂主要有胶原蛋白,ADP,血栓烷A2(TXA2),凝血酶,弱诱导剂有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血小板上不仅有针对这些介质的受体,还有纤维蛋白原和VWF 的受体。TXA2的形成和释放以及血小板致密颗粒中分泌的ADP和5-羟色胺会加速血小板的激活过程,促凝表面的暴露促进凝血酶的形成,而凝血酶是强有效的激活剂。激活也会诱导α-颗粒容物的分泌和颗粒跨膜蛋白P-选择素出现在血小板的表面上。所有血小板致聚剂都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当凝集过程的某个途径存在缺陷或被抑制时,血小板的凝集功能将被大大受损。 在血管壁的损伤处,血小板与皮下细胞外基质中的Von Willebrand 因子(VWF),胶原蛋白和纤维结合素粘附在一起。在高切变力情况下,血小板糖蛋白GPIb/IX/V复合物与VWF 的相互反应是非常短暂的,但当VWF与血小板表面的GPIIb/IIIa结合,这一过程会变成不可逆的。血小板表面胶原蛋白受体包括GPIa/IIa(α2β1),它在粘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GPVI在血小板活化引起TXA2的形成和释放以及致密颗粒和α贮存颗粒容物的分泌过程中起作用。血小板存在TXA2和ADP受体,在损伤处流动的血小板受刺激后会改变形状,伸出伪足,进而在粘附血小板周围形成聚集物。 聚集过程需要血小板表面的异二聚体整合素分泌和血小板表面磷脂双分子层翻转暴露促凝磷脂表面,通常为磷脂酰丝氨酸(PS)翻转到血小板表面。也会产生促凝活性的微粒。PS 的暴露大大加速了凝血途径因子Ⅹ和凝血酶原酶的反应,产生了最有效的血小板诱导剂--凝血酶。凝血酶切开血小板表面的蛋白酶激活受体,导致GPIIbGPIIb/IIIa复合物转变成纤维蛋白原的受体或某些情况下作为VWF的受体。这些蛋白会在邻近的受刺激的血小板之间搭桥。激活的正常的GPIIb/IIIa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非常重要。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一、血小板聚集仪:属于临床检验仪器。(一)应用领域:临床医学、药物研究、科研教学(二)测定方法:比浊法(三)测定仪器分类:●血小板聚集仪●全血(血浆)血小板聚集仪●多通道(单/双/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二、分析血小板聚集仪:(一)全血(血浆)血小板聚集仪:A、产品功能:采用微量全血直接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B、临床应用:它广泛应用于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的诊断,并在伴有高凝状态的疾病:如中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和低凝状态的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临床防治,以及在评价各种血栓病药物治疗作用和中医活血化癌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和解聚的研究等方面也是一个重要指标。C、产品特点:D、主要零配件及耗材:一次性测试杯、测试株。G、代表机型:QX-200全血血小板聚集仪H、主要技术参数:测量范围测量速度温度控制测量误差电源外形尺寸重量△R=20.0Ω5分/次37±0.5℃不大于±0.3ΩAC 220V, 50Hz, 135W500×330×130mm11kg (二)多通道(双/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a) 产品功能:根据BORN 方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曲线显示;参数设置;最大聚集;最大斜率;解聚时间;面积计算等;统计功能、回归与偏差比较;直方图等;可使用多种诱导剂。●可测量参数:最大聚集;斜率(Slope);双相聚集(Biphasic aggregarion);解聚(Desaggregation);解聚斜率(Slope (Desaggregation));形状变化(Shape change);延迟相(Lagphase);面积(Arca);角度(Angle)。 ●测量体积:200ulRRP+20ul诱导剂;最小测量体积180~200ul。●统计:可进行Student-t 和Wilconxon检验;回归与偏差比较;直方图;曲线放大、平滑等。●诱导剂:可用多种诱导剂。b) 测定方法及原理:流式密度测定法(可用各种澄清或混浊试剂)。据BORN 方法而发展的专利测量技术-涡流式密度测量法,自动校零和磁力搅拌棒组成光学-机械结合系统,保证反应系统的均一性和提高灵敏度。c) 应用范围:可用ADP、COL、RIS、ADR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由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可检测出因聚集功能低下,所造成出血倾向疾病,或因聚集功能过高所形成血栓,诊断血栓栓塞并发症,如中风,心梗等疾病源监测,并可提早预防避免发生。e) 产品特点:●BORN方法和电流法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对血小板含量较低的样本可以进行富积处理后再测量,而用全血作样本的仪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则无法进行测量。另外,以全血为样本时,积压液中的其它成分如红细胞等会对血小板功能检测带来干扰。而以血浆为样本时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主要决定于诱导剂的种类和浓度,只有以血浆为样本时,才能检测不同浓度诱导剂的聚集功能。而以全血为样本则不能进行类似的比较。f) 主要零配件及耗材:一次性测试杯、测试珠、诱导剂g) 代表机型1:APACT2 / APACT4 多通道血小板聚集仪h) 主要技术参数:混合速度光源孵育部件测量通道试剂预温槽测量时间重复性灵敏度界面功率600~1000rpm,(可调)发光二极管,650nm温度控制37.4℃±0.3℃2/44个位置(适合直径32.0mm及22.5mm的试剂瓶)最长6000秒(100分钟)CV<5.3%±10%聚集率RS232C80VAJ)代表机型2:LBY-NJ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所属类别:Ⅱ-6840-6临床检验仪器●产品功能:专为血栓/止血实验室设计配套的系列仪器之一。●主要功能:主要用于人或动物血小板聚集功能(PAG)测定,以其功能齐全、性能可靠、操作简便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药物研究和科研教学。●产品功能及特点:1.仪器采用透射比浊法原理和嵌入式控制器进行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