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青海省海西州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青海省海西州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青海省海西州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 海西州概况

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因为在青海湖西而得名。北邻甘肃省酒泉地区,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州相连,与西藏为邻,东与青海

省海南、海北州为界。东西长837km,南北宽486km,总面积32.58万k。辖2市3县3

行委,人口41万。

海西州的地形地貌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海西州属典型的高原高寒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不太分明,日照时间长,太阳幅射

强,昼夜温差大。境内长流性河流达80余条。其中,集水面积500k以上的中小型河流

40余条。

海西州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区、滩地有连绵的草场和大块绿洲,草原面积900

万h,其中可利用草场890万h,宜农待耕土地30.3万h,发展农牧业的潜力很大。

野生动植物资源500余种。截至2008年底,全州共发现各类矿产103种。己发现矿产地(矿床、矿点、矿化点)1626处。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铬、铅锌、金、银、湖盐、钾、硼、锂、镁、溴、碘、锶、芒硝、石棉、石灰岩、自然硫等。其中湖盐、氯化钾、氯化镁、锂、锶、芒硝、石棉、化工石灰岩、硅灰岩等9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

2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及评价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主要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向对其进行阐述。本文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前提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作用的阈值。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的供给、社会条件的支持和污染承受能力三方面的内容。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从要素构成的角度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即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和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其中,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和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又是由各个要素子系统组成的。目前,从资源环境的本质出发,其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应当包括:自然资源环境指标有:土地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社会条件指标有: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等。

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可以从自然资源可供利用量和环境容量两个方面衡量。

3 海西州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建议

资源环境承载力反映的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它是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先天禀赋条件。鉴于海西州地域范围广,社会、经济系统复杂且庞大,且受资料限制,本文只选取易形成区域发展瓶颈的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指标五个方面来反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并进行简单量化评价。

3.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建议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中,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维持环境系统不发生不利变化的前提下,一定时空范围内可以开发利用的最大水资源量,它主要由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用量、水资源净调入量和污水回用量等组成。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海西州GDP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12.4%,假定规划期的7年(2008~2015年)以12.4%计海西州GDP年平均增幅,2008年海西州GDP总梁为273.11亿元,到2015年海西州GDP总量约为619.02亿元。

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海西州农牧业自然资源及综合区划》水资源资料:海西州有水资源总量为127.629亿(其中唐古拉山乡49.78亿),地表水123.629亿,地下水63.547亿,净补给量3.762亿。

根据2008年青海省水资源公报,海西州属于青海省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2008年海西州水资源总量118.63亿(比20世纪90年代的127.629亿m3减少8.999亿),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8.76亿(比20世纪90年代的123.629亿减少14.869亿),地下水资源量63.23亿(基本与20世纪90年代的63.547亿持平,且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有重复量),仅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8.00%。而2008年海西州地表水源供水量10.2378亿,地下水源供水量1.1899亿,总用水量11.4277亿(是净补给

量3倍),已经属于严重入不敷出状态。2008年海西州废污水排放量达4708万吨(不包括柴达木盆地工业老卤水),其中工业排放3054万吨,占总排放废污水的64.87%。若按2008

年海西州万元GDP用水量420,则实现2015年预计GDP的需水量为26亿。根据海西州自然条件,2008年海西州年降水量553.2亿,用水主要是地表水,唐古拉山乡的地表

水多为出境水,海西州水资源总量约为85亿(扣除唐古拉山乡水资源量),从这点来看,2015年海西州水资源将更加吃紧。假定海西州水资源总量保持2008年水平(因为海西州地下水资源总量有待进一步确定),要确保海西州GDP保持12.4%的年均增长率,2009~2015年GDP总量与水资源需求,见表3.1。

从表3.1可以看出,到2015年,海西州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比例将接近1/3,而其水资源净补给量很难得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已经严重不堪重负。随着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地下水补给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海西州年降水量较少,水资源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量在加大,冰雪覆盖度的不断降低,总体来看冰

雪融水量趋势是逐渐减少的,加上海西州的特殊地位,用水量持续增加,很可能将出现严重水资源短缺局面。

海西州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约17万亿元,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西移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实施,海西州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水资源勘查和工程性供水项目建设滞后,规模性供水骨干工程少、供水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局部地区已经显现水资源量紧张或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要确保海西州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矿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划定水资源“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因为在工业较集中的格尔木、茫崖、冷湖、大柴旦等,因工业废污水直接排放,已使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而海西州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虽然局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总体来看,海西州水资源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目前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引发的有关环境地质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不合理开发地下水、地表水,引发了降落漏斗、咸水入侵、水质咸化、土地荒漠化、湖泊萎缩、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等,水资源承载能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如果这些问题长期搁置,得不到有效解决,海西州的水资源开发潜力将大大缩水,甚至会出现水资源供应短缺的局面,也将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行为。

3.2煤炭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建议

矿产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个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现实的科学技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的经济可采储量或其生产能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这里采用能源需求弹性系数法,即万元GDP的能耗来衡量海西州矿产资源承载力。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8年青海省单位GDP能耗2.935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单位GDP 能耗第二高省份(仅次于宁夏),单位GDP电耗4061千瓦时/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3.24吨标准煤/万元。

以2015年GDP达619.02亿元计算,如果按单位GDP能耗2.935吨标准煤/万元计算,能耗将达1816.8万吨标准煤;按单位GDP电耗4061千瓦时/万元计算,电耗将达251.4亿千瓦时。海西州2008年产煤930.97万吨,按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海西州原煤产量年均增长12%计算,到2015年海西州产煤达2058.1万吨,大于1816.8万吨,故海西州煤炭资源基本能够满足需要。当然,由于青海省绝大部分煤炭资源产于海西,从这一点来看,2015年海西州的煤炭资源需求缺口很大;2008年海西州发电量12.95亿千瓦时,按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电量年均增长14.1%计算,到2015年海西州发电量达32.6亿千瓦时,尚有218.8亿千瓦时缺口,如此大的缺口,即使龙羊峡电站发电量(2009年度发电量58.48亿千瓦时)全部引到海西,尚有160.32亿千瓦时,还需要三个龙羊峡规模的电站支持。海西州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耗呈增加趋势。同时,对油、气能源的消耗比例逐年增加,单位产值能耗呈现下降趋势。

总体上,高能耗是海西州经济发展重要特征,经济快速增长依然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基础上取得的。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海西州经济发展正处于投资拉动为主以及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高耗能产业不断扩张,造成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能耗高,能源利用低进一步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加速对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接近了环境阈值。只有在大幅度降低能耗上下功夫,才能确保海西州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到2015年,海西州单位GDP能耗达到1.7吨标准煤/万元(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资源消耗指标是2010年2.0吨标准煤/万元,2012年1.8吨标准煤/万元,2015年1.7吨标准煤/万元),那么到2015年海西州需要煤炭资源达1052.33万吨标准煤,占2015年海西州煤炭资源生产量的51.13%,煤炭资源自给还是可能的。

但目前海西州煤炭资源开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冻土层造成很大影响,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将受到环境影响因素的很大制约,而发电量短期内也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故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前提是采用大幅度节能降耗技术,并采取严厉的措施控制单位GDP能耗。

3.3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建议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阈值。

2008年,海西州独立工矿用地增加面积为107.03 h,达到9874.25 h。按照《海

西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送审稿),海西州土地面积虽然广阔,但耕地面积较少,耕地保护压力不断增大。同时,海西州耕地受地理位置、气候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制约,耕地年产出效益较低,垦殖率偏低。耕地后备资源受水土配置等生态条件约束,土地开发和整理的难度日益增大,局部地区人地矛盾和土地退化问题比较突出,生态建设任务不断加重。全州适宜开发土地面积小,适宜生活、生产的土地空间小。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必然破坏土地,而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大,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畜牧业。虽然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将导致更多的牧草地被破坏,草地产草量有逐年降低趋势,但海西州可利用草地面积达1亿亩,只要进一步通过挖潜、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有效方式增加土地供地面积,不再大规模人为行为造成草地破坏,土地利用效益就会显著提高,从而为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用地提供可靠保证。

3.4海西州环境承载力的环境容量指标分析与建议

环境是各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资源的载体。环境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身体健康,影响到自然资源的存量和质量,并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容量是相对于某种环境标准,规划区域在一定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内可以容纳消解由于人类生产活动排放的各类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它主要决定于环境自净能力,受区域环境的社会功能、环境背景、污染源位置(布局)以及污染物性质等因素影响,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两部分。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水环境容量采用国家实行严格控制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作为衡量指标。水污染物COD排放量是否超出环境容量,可以反映水环境受污染的程度。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一般性固体废物比较集中,便于整体进行处理,不会对系统内生态承载力产生压力,故在环境容量指标中,暂不考虑固体废物的影响。故本研究选用水环境容

量指标(COD)和大气环境容量指标()反映环境子系统承载力,这对矿产资源规划污染控制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具有导向性作用。

在污染控制领域层中,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量反映经济发展造成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量越高,则表明该区域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成本越高,与

经济环境承载力成负相关关系。万元工业增加值的COD排放量是反映随经济发展造成水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该指标从单位经济产出所带来的水污染物的量的角度来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状况,其值过高则表明该区域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成本越高。

2008年,海西州排放工业废水中的COD排放量为5597吨,生活及其它污染所产生的COD 排放量为4260.15吨,海西州2008年的COD排放量占全省2008年的COD排放总量的13.22%。万元GDP的COD排放量0.0036092吨,即3.61千克。到2015年,假使COD排放总量平均增速为25%(2008年比2007年增长32.90%),则到2015年海西州COD排放量为47002.55

吨,2015年万元GDP的COD排放量0.007593109吨,即7.593千克,已经超过我国将把万元GDP的COD排放强度从2000年的22.3千克下降到2020年的5.58千克的目标。

同时,海西州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还不至于对区域环境产生较大影响,虽然近几年来万元GDP的排放量有所下降,2007年万元GDP的排放强度为10.66千克,2008年万元GDP的排放强度9.27千克,2008年万元GDP的排放量同比增长17.8%,2008年海西州的排放量占全省当年排放总量的18.78%,而全国的万元GDP的排放量是逐年递减的。假使海西州万元GDP的排放量在今后五年平均增速为20%,则到2015年海西州排放量为90706.43吨,2015年万元GDP的排放量为14.65千克。根据国

家环境保护部《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环发[2006]182号),青海省“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排放增长率为0,按国家发展绿色经济方向,海西州的二氧化硫万元GDP排放量不应增加,而应减少。虽然说SO2排放还不至于对海西州区域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但一旦形成酸雨,后果不堪设想,整个海西州生态环境将发生质的变化,甚至影响全国生态环境随之

改变。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地方政府调整排

污费征收标准。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

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和确保脱硫设施投运率不低于90%。

从环境容量角度来看,海西州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如果不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不严格执行国家环境有关指标限制,其环境承载力将大打折扣,超强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很可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3.5 海西州环境承载力的社会环境指标分析与建议

3.5.1经济发展指标

我们选用人均GDP作为一个综合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越大,说明该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就可能有更多的资金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设施的投入,该指标与社会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海西州GDP年均增长率为12.4%,从1978年到2008年,人均GDP增长率29.34%。可以认为在规划期的7年(2008~2015年)内,海西州的人均GDP增长率保持20%~30%甚至更高一点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若今后7年内海西州人均GDP增长率以25%速度提高,2008年海西州人均GDP为71663.6元,约合10314美元(当年平均汇率美元/人民币=6.948),是全国人均GDP达到3000元的3.44倍,但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远低于全国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平均水平。至2015年,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则2015年海西州人口总数将达到408591人,人均GDP约为151501元,约合23307.9美元(若2015年平均汇率美元/人民币=6.5)。若2015年全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并将此作为阈值,可见海西州2015年人均GDP已是全国人均GDP的4.66倍,完全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

3.5.2生活质量指标

人类主要是在社会子系统中活动的,社会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子系统非常复杂,要素繁多,层次组织关系复杂。由于社会子系统的复

杂性,人们对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还不足,为方便研究社会环境承载力大小及其对区域承载力影响关系,适当对其简化是很必要的。这里仅选用恩格尔系数作为综合指标来反映生活质量。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该系数是衡量物质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高,经济越不发达。

海西州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273.11亿元,比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1.99亿元累计增长32.6倍,年均增长12.4%。2008年人口总数381100人,比1978年的271931人增加了109169人,增长了40%。2008年人均GDP 71.66万元,是1978年人均GDP 0.73万元的98倍。

以温饱水平作为阈值,在预测恩格尔系数的过程中,以海西州2001~2008年的恩格尔系数数据为依据。2008年海西州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4%(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为43.7%),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8.3%(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为37.9%),基本接近全国水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但考虑到海西州是民族自治地区,由于民族习惯以及消费品价格比价等因素影响,海西州居民基本上多处于温饱与小康之间,只有少部分人达到了富裕。从社会环境承载力指标来看,海西州还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海西州应更关注环境保护质量。海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指数及恩格尔系数见表3.2。

4 结论

总之,从自然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来看,海西州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都是比较脆弱的,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水资源承载力、能源矿产资源承载力的制约将逐步显现出来,需要进行进一步论证研究。但随着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只要在矿业开发过程中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海西州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矿产资源开发就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设计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

青海省矿业企业联系方式(名录)

青海省矿业企业联系方式(名录)收录了青海省39户矿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生产能力、发展历程、污染排放标准、主要环保治理设施、主要污染治理工艺,部分企业还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图、污染治理工艺流程图等内容。具体内容见第2页例。

青海**镍铬材料有限公司(例) 单位名称青海**镍铬材料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青海省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 联系电话0971-******* 一、基本情况 该公司是由四川**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青海甘河工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而成的,成立于2007年01月,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是2万t/a镍铁合金及5万t/a 高碳铬铁项目,包括两条Ф3.4×55m回转窑烧结生产线,9000 kVA×2台精炼电炉及12500kVA×2台矿热电炉;二期工程是4万t/a镍铁合金项目,包括9000kVA×4台精炼电炉,该工程于2011年08月全部投产。 二、环保设施 该公司除尘采用一拖一负压式布袋除尘。 三、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目录 紫金矿业集团青海有限公司 (5) 黄河鑫业有限公司 (6) 青海百通高纯材料开发有限公司 (8) 青海华晟铁合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 (10) 青海华铁金属有限公司 (11) 青海黄河水电公司新能源分公司 (12) 青海黄河水电再生铝业有限公司 (13) 青海金广镍铬材料有限公司 (15) 青海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 (16) 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 (17) 青海省新型建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19) 青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20) 青海西部矿业百河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21) 青海湘和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23) 青海鑫恒铝业有限公司 (25) 青海珠峰锌业有限公司 (26) 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铅业分公司 (27) 西部矿业有限公司锌业分公司 (28) 西部铟业有限责任公司 (29)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 (30) 民和天利硅业有限责任公司 (32)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 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 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 (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

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简介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跨长江、黄河和内陆河三大流域。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6.25万人,辖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境内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概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下同),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全省查明资源储量矿种数有98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6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 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992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规模79个、中型203个、小型710个。 据《2006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资源矿产中我省名列全国第1的矿产有10种,居前五名的有30种,居前十名的有58种。 甘肃省查明资源储量全国排位表

截至2006年底,我省固体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91种,与上年相比,新增一个钛矿种;有39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资源储量增加的有16种,减少的有23种,无变化的52种。变化幅度在-16.79%~+98.46%之间。 2006年度甘肃省保有资源储量变动情况表

二、地质矿产勘查 2007年,在全省境内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单位有35家,投入地勘资金33656万元。其中,国家6625万元,省补2850万元,大调查2134万元,地勘单位自筹7029万元,社会资金14190万元,外资828万元。全省开展重点地质矿产勘查项目271个,完成钻探223111米,坑探33400米,槽探171636米。2007年,全省在地质矿产勘查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1、宁县中部煤炭资源普查完成钻探53孔,总进尺61365.09米,见煤层厚度0.70~28.34米,平均10.98米,新增煤炭资源量30亿吨以上,为特大型煤矿。 2、环县沙井子中部煤矿2006年完成普查, 2007年开展详查工作完成钻探31个孔,工程量21397.53米,获得煤炭资源量17亿吨以上,为特大型煤矿。 3、正宁县罗川煤矿普查找矿获得重要进展。2007年开展普查工作,完成钻探7个孔,工程量5849.09米,获得煤炭资源量9880万吨。

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探讨

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探讨 围绕服务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主题,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生态足迹法和多因素综合叠加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地质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姚安县规划目标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以期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姚安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考虑区域资源、环境、生态等限制性的基础上,不断对区域所能承载的开发规模和强度进行探讨。目前,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主要反映了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和谐、互动及共生的关系及协调程度,可作为衡量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依据[1]。 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1 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从表2可以看出,姚安县2020年的耕地资源承载力为1.63,按照人均450kg 的粮食需求标准计算,2020年姚安县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规模为348669人,比2020年预测人口多134937人。基于以上分析,姚安县耕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资源能够满足现在及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的需求,粮食安全可以得到充分保障。 3.2 城镇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 到2020年,姚安县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承载力为0.92,城镇建设用地按照人均110平方米/人的标准计算,可承载人口规模为68064人,比2020年预测人口多10742人。从分乡镇情况来看,除了栋川镇以外,剩余其他乡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镇建设用地供给不足问题。如表3所示。 3.3 农村居民点用地承载力评价 从表4可以看出,到2020年姚安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承载力为2.05。根据姚安县村庄整治经验确定的人均用地标准80平方米/人计算,可承载人口规模为323400人,比预测人口多166990人。目前,姚安县农村居民点用地仍存在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的问题。 3.4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姚安县水资源总量为14.995亿m3,根据《云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1、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或者具体来说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3项):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给予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

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两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 6、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5个):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7、大气容量的计算方法(3种):修正的A-P值法;模拟法;线性优化法。 A-P值法特点:不需要知道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就可粗略估算制定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决策和提出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适用于开发区规划阶段的环境条件的分析。该法原则只适用于大气SO2环境容量的计算,在计算PM-10的环境容量时,可作参考方法。 模拟法: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开发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是否会导致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复杂环境功能的信件开发区,或将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的现有开发区。需要通过调查和类比了解或虚拟开发区大气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其优势在于充分考虑周边发展的影响。 线形优化法:将不同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为约束条

青海省都兰县

青海省都兰县※※矿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设立可行性报告及公司运营思路) 二00九年二月十五日

一、设立青海都兰矿业公司的宗旨 公司成立的基础应依据明晰的运营思路,以国内、国际矿业市场异动为导向,结合青海省矿业市场、地方政策限约、市场变化。积极广泛收集各方信息,综合评判筛检各类信息的真实性及矿源价值的预估判。寻找市场紧缺、开采条件理想、具有较大价值或将来能有理想投资回报的矿山和矿业权项目,进行理性投资。如何做好上述事务:首先要明确公司运营发展的工作规划,其次是实行科学管理;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合理进行技术投入。力争以最小投资、取得最大收益。 根据立足青海省,逐步循序开拓外部市场的工作思路,以矿业项目首个立项以本省为主的工作指导方针。多次根据各方信息,深入实地验证。在青海省都兰县有一处金矿(详情见附件),做为公司成立的首个立项。 二、青海省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地方政策限约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面积72万平方里。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故称青海省,简称“青”。全省平均海拨在3000米以上,地理上按地区可划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异大,以日月山为分界线,日月山以西是牧业区,共69万平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6%;日月山以东是农业区,共3万平方公里,占全面积的4%。青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矿产资源大省,发现的矿产地超过1500处,共有矿种125种,已探明储量的有88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0种居全国前10位,11种位居全国首位,特别是以下几种资源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盐矿、钾盐、镁矿、碘、溴、砷、硼矿、磷矿、电石用灰岩、硅石、石膏、芒硝等)。 全省累计发现各类矿产125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171种的73.1%;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05种,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矿产153种的68.6%。在已探明的矿产中,按矿产类型分:燃料矿产有4种,金属矿产有42种,非金属矿产有56种,水气矿产有3种。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青藏高原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之现今世界性各地区工业化的进步和新型经济体的崛起。促使近几年青藏高原矿山开发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青藏高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龙头支柱。但同时这类资源开发企业也存在着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及对高原特殊环境、特殊人文环境认识估计不够等诸多不利问题。从而制约和限制了不少矿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青海省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建国以来虽做了不少各类地质基础性工作或专项地调工作。但相对全国其它省份和地区不仅地质工作程度低,而且不少地方还是空白区或地质工作盲区。所以资源优势明显,较大规模成矿区带有:祁连山有色金属、煤成矿区带;东昆仑铁、铅、锌、钴、金、铜成矿区带;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富集区;柴北缘、三江北段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区带;巴颜喀拉金成矿带。以下将各类主要矿产的特性分述如下: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能够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经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能够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进”、“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核目标中确定了经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中国主体功能区的问题与走向 刘栋 (41406057,法学)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以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导致了当今中国的资源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的冲突,国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划这一全新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方案,但是主体功能区划却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资源环境,经济,问题,解决方案 一、中国主体功能区出现的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加速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在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各地都将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致力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地域差异很大,对于不适于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加速经济增长就意味着要付出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将受到极大威胁。樊杰、洪辉(2012)认为主体功能区的宗旨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功能,包括引领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化开发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点开发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限制开发区,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禁止开发区。 二、中国主体功能区的现状 张玉娴、黄剑(2009)认为主体功能区最早由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前司长杨伟民提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2006年10月11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07 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草案。由此,主体功能区筹划工作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体功能区划和建设将成为我国国土区划和国土开发整治的主要形式。目前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省级单位都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号召,开始了省级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现今,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已经完成了各省的主题功能区的规划。

第五章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5.1土地资源承载力 根据本次郭坑园区总体规划可知,开发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72.11 hm2,其中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为197.07 hm2,新增建设用地152.67 hm2。郭坑园区的规划建设需要漳州市龙文区提供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作为保障。 本次郭坑园区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情况见表5.1-1及图5.1-1。 表5.1-1 郭坑园区规划用地情况表 图5.1-1 郭坑园区规划用地类型构成图

本次规划实施后郭坑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发生明显的改变,规划范围内现状的园地、耕地、林地等农林业生产用地将逐步被建设用地所取代,工业用地将大规模的引入郭坑。规划实施后郭坑园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见下图及下表。 表5.1-2 规划实施前后郭坑园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表 图5.1-2 郭坑园区规划实施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图 根据《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2010~2020年,龙文区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1151 hm2,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不超过1289hm2,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不超过528 hm2,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不少于73 hm2。 表5.1-1 龙文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从郭坑园区开发建设所需的土地资源量和《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给出的区域土地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来看,到2020(规划中期),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将达到152.52 hm2,约占龙文区建设用地总量的3.25%,占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总量的3.65%;规划中期(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08.12 hm2,占龙文区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5.41%。郭坑园区建设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靠占用规划范围内现状的园地、耕地、林地等农林业生产用地来满足供给需要,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到2020年,开发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的农用地规模为龙文区所给调控指标的5.44%,所占比例较小,并且被占用的耕地中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 因此,环评认为本次郭坑园区到规划中期(2020年),即《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规划年限时,龙文区的土地资源存量可以承载郭坑园区的规划建设,规划是实施不会影响《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确定的耕地、园地和基本农田面积等保有量指标的实现。但是,郭坑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占用有条件建设区的,应按规定进行报批和调整,杜绝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在龙文区下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调整的过程中,在龙文区土地资源可以承载的前提下,也应适当考虑郭坑园区园区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以满足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5.2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区域水资源能够承载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极限值。随着时间和空间转换,水资源承载力与自然资源条件以及资源开发配置紧密相关,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禀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 依据供水量分析和需水量预测结果,分析可利用水资源量与水资源需求总量的关系,评价水资源供给的安全性及用水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资源配置、节约用水等方面的建议。

青海省海西州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青海省海西州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 海西州概况 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因为在青海湖西而得名。北邻甘肃省酒泉地区,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州相连,与西藏为邻,东与青海 省海南、海北州为界。东西长837km,南北宽486km,总面积32.58万k。辖2市3县3 行委,人口41万。 海西州的地形地貌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海西州属典型的高原高寒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不太分明,日照时间长,太阳幅射 强,昼夜温差大。境内长流性河流达80余条。其中,集水面积500k以上的中小型河流 40余条。 海西州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区、滩地有连绵的草场和大块绿洲,草原面积900 万h,其中可利用草场890万h,宜农待耕土地30.3万h,发展农牧业的潜力很大。 野生动植物资源500余种。截至2008年底,全州共发现各类矿产103种。己发现矿产地(矿床、矿点、矿化点)1626处。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铬、铅锌、金、银、湖盐、钾、硼、锂、镁、溴、碘、锶、芒硝、石棉、石灰岩、自然硫等。其中湖盐、氯化钾、氯化镁、锂、锶、芒硝、石棉、化工石灰岩、硅灰岩等9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 2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及评价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主要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向对其进行阐述。本文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前提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作用的阈值。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的供给、社会条件的支持和污染承受能力三方面的内容。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从要素构成的角度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即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和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其中,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和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又是由各个要素子系统组成的。目前,从资源环境的本质出发,其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应当包括:自然资源环境指标有:土地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社会条件指标有: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等。 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可以从自然资源可供利用量和环境容量两个方面衡量。 3 海西州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建议 资源环境承载力反映的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它是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先天禀赋条件。鉴于海西州地域范围广,社会、经济系统复杂且庞大,且受资料限制,本文只选取易形成区域发展瓶颈的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指标五个方面来反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并进行简单量化评价。 3.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建议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中,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维持环境系统不发生不利变化的前提下,一定时空范围内可以开发利用的最大水资源量,它主要由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用量、水资源净调入量和污水回用量等组成。

天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今天,蔡老师为我们分析评价了“天津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天津市的资源环境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 蔡老师通过对天津市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的分析,分别选取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限制较大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三个方面若干因素进行评价,得出在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在环境容量达到一定的极限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建设用地空间、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展规模,达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提供基础支撑的目的。 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是从评价指标的选取,并结合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在指标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矢量分析法,对天津市资源环境各因素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将部分因素承载力高低落实到空间分布。 天津市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平均在2-10米之间(大沽高程),最高峰为蓟县和河北省兴隆县交界处的九山顶,海拔1078.5米。土壤分布从山地、丘陵、平原到滨海,依次为棕壤、褐土、潮土、沼泽土和盐土五个主要土类。并且,天津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面对太平洋,季风环流影响显著,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位于海河流域下游,历史素有“九河下梢”之称的天津,水资源十分充足。 2013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1472万人,居住在城镇的有120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2%,人口密度为1252人/平方公里;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37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9607元;2013年天津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6514亿元,主要产业为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 2013年,天津市耕地总面积438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总规模为405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城乡用地3192平方公里。但土地资源所能容纳的建设空间、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成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性因素。 考虑一般做法,结合天津市资源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对天津市资源环境影响显著的指标,又结合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3级指标因素和10个具

青海省矿产资源法管理条例

青海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青海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矿产资源的勘查 第三章矿产资源的开采 第四章矿业权转让 第五章矿业活动监督管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1999年11月25日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通过)编辑本段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利用和保护工作,保障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省矿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和矿业权转让等矿业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利用任何手段侵占、破坏矿产资源。 第四条探矿权、采矿权统称为矿业权。依法取得矿业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称为矿业权人。 矿业权实行有偿取得制度,可以依法转让。 依法取得的矿业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干预矿业权人的合法经营,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行提出合资、合作办矿或者合股、坐股、坐地分成等要求。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的方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工作。 州(地、市)、县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工商、环保、土地、财政、公安等管理部门,在各自的法定职责范围内,做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外、省外投资者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享受本省优惠政策。具体优惠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八条在民族自治地区开采矿产资源,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区的利益,作出有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及其 主要问题剖析 齐亚彬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它是环境科学研究中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承载体、承载对象、环境承载率三要素组成;衡量承载力的指标可分为自然资源支持力,环境生产支持力和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三项指标。目前,各种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环境生产力集合,如区域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等。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承载力;要素承载力;承载力类型集合 中图分类号:F1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995(2005)0520007205 1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历史 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早期的承载力研究首先与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后来这一术语被 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京大学完成的《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 家,更重要的是和大家共同研究问题,探索地勘工作和单位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建议大家要积极去抓,要学会积极参与。也请全国不同行业的地勘单位,互相参观学习,共同研究这些试点单位的改革发展,共同促进全国地勘工作和单位的改革发展。 地勘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面临的困难又很多。但是,近几年,大家已经从思想上、工作上、物质基础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虽然在地勘业、矿业的改革在某些方面与其他竞争性行业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但大家重视它、关心它、都想加快改革发展这个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当前大家主要是担心问题解决的程度,职工住房问题、老干部安置问题、发展的资金问题、管理体制问题、不同系统地勘单位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改革发展的进程。大家都希望这些问题能够解决得好一点、快一点,从而使改革发展的步子也迈得大一点。我认为大家的这些想法符合当前的实际,应该共同努力来当好中央和部党组的参谋助手,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争取制定好相关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 作者简介:齐亚彬(1961-),男,河北省定州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国土资源经济研究工作。 Resource Econom y 资源经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N at ural Res ource E c onomics of China 2005Π05  7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电白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效率三个准则层承载力值分别为0.3,0.32,0.84,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力与效率承载力间存在较大差距。考虑到全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耕地等的保护,优化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 1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对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协调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综合衡量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 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目的是为建设用地供给的空间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区概况 电白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东南部,粤西地区的东部,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东部以儒洞河与阳西县为界,东北部与阳春县相邻,西北至北部与高州市接壤,西至西南部与茂南区、茂港区毗连,东南濒临辽阔的南海。电白区海岸线长约22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调整茂名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茂港区和电白县,设立茂名市电白区,原茂港区并入电白区成立新的电白区。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1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构成,遵循综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区域性等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素,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率五个方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合并为资源环境子系统,将社会、经济合并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效率单独为一个子系统。本次评价通过专家咨询并借鉴国际国

青海省盐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划

前言 青海省的盐湖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的盐湖资源富集区素有聚宝盆之称。盐湖矿产资源的开发已成为青海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以钾盐为主的盐类产品在国内享有盛誉。 依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调整结构创特色、改革开放促发展、依靠科技创效益”的经济发展战略,结合国内外市场形势及青海省的发展基础,“十五”到2015年期间,青海省盐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顺应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作好盐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各项工作。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是立足现有基础,依托现有城镇和企业,充分发挥现有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作用,结合资源和市场优势,对经济效益好的钾盐资源加大开发力度,综合开发锂、硼、锶等优势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开发要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有竞争力的名优产品,把青海盐湖资源逐步推向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的新阶段。 规划编制的目的是加强对全省盐湖资源勘查开发的管理,促进盐湖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实施有效保护,充分发挥盐湖矿产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青海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本规划可供有关主管部门部署勘查、开发工作,国内外热衷于盐湖矿产资源开发者投资抉择参数。

有关盐湖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方面的资料主要取自省国土资源厅(含原地质矿产厅)的有关统计报表,少部分取自《青海统计年鉴》;有关盐类产品供需形势的资料来源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的《矿产品国内外市场形势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和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主编的《盐湖研究》的有关研究报告。盐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的项目部分来源于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有关资料。所采用的各类资料截止时限是2000年5月。 本规划的编制始于2000年8月。编写提纲完成后经编写组讨论,并听取国土资源厅有关专家的意见,然后进行补充修改,按提纲要求进行编写,于10月上旬完成文字初稿。敬请有关专家对初稿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修改补充,不断完善。 一、盐湖矿产资源现状及形势 (一)资源概况 盐湖矿产系指产于省内第四纪和第三纪盐湖以及更古老的含盐地层中的全部盐类矿产。经过近50年的勘查,现已发现盐湖矿产12种,它们是湖盐、镁盐、钾盐、芒硝、石膏、天然碱、硼矿、锂矿、锶矿以及溴、碘、铷等。省内共发现矿产地200余处,已上储量表的单矿种矿产地168处,归并为矿床(田)78处,其中大型矿床41处(内含特大型矿床22处)。 省内盐湖矿产分布极不均匀,已上储量表的矿产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图1),部分湖盐矿分布在共和盆地,钙芒硝和石膏分布在民和—西宁盆地,青南地区只有个别湖盐矿产地。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巨大的内陆盆地之一,其中分布着33个大小不等的卤水湖、半

浅谈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用

浅谈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用 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预警机制及其方法,并构建了五种不同的发展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中山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承载状态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石岐区处于较高状态,沙溪镇处于较低状态,其余镇(区)均处于中级状态。二是中山市的推荐发展模型为资源节约型,其中黄圃镇推荐现状延续型和资源节约型,东区、小榄镇和东升镇推荐资源节约型或环境保护型,五桂山推荐环境保护型,阜沙镇和南朗镇推荐协调发展型,其余各镇(区)的推荐发展模型均为资源节约型。 关键词: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中山市;发展模型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或bearing capacity)是一个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的古老概念,最初被引进区域系统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一般被定义为某一生境(habitat)所能支持的某一物种的最大数量。20世纪初期,承载力概念开始在畜牧场管理中得到明确的应用;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在人类生态学研究领域提出承载力的概念。80年代以《农业生态区域法在土地承载力研究中的应用》为代表的耕地粮食人口承载力研究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后,承载力的研究逐步扩展到主要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研究,理论方法也逐渐完善起来。研究人员发现,单一因素的承载阈值并不能从根本上确定区域承载状态,各种资源联合起来的综合性的资源承载力研究更能贴切的反映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的新方向。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随着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山市作为珠江口西岸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对中山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考验也日益严峻。人口、经济容量与土地所能承载的阈值是否适应,已成为中山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目前,缺乏对中山市承载力的研究,仅有尹杰等对中山市东升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本文从人口、建设规模、经济和生态等基础因素入手,结合中山城市发展特色,探讨了中山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中山市是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总面积1783.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7.39万。2013年中山市农用地面积92840.41hm2(其中耕地面积12206.41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2.05%,建设用地面积66422.74hm2(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61006.28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24%,其他土地面积19103.3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0.71%。 二、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评价 1、主要单指标阈值确定 单指标阈值的确定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本研究的部分指标参照了《广东省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相应指标的2020年规划值;其他指标则参考了广东省或者全国的平均值,以及个别指标的警戒值等。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5.1 土地资源 5.1.1 规划土地资源需求量 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总用地为67.171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40.279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60%。规划实施后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将发生明显的改变,具体变化情况见表5.1-1。 从规划后的土地使用情况来看,规划实施后,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用地范围内工业建设用地面积将新增加33.2782hm2。评价区范围内的农用地的面积将大幅度减少,其中农用地(包括基本农田)将完全消失。目前规划范围内的炉铺村上铺、下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规划实施后,加工区范围内的农用地将不再存在,将给这些居民的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带来土地资源损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变得突出,多余

的劳动力将不得不依托加工集中区的建设,转职成为进厂务工人员,以寻求新的经济收入来源。 5.1.2 区域土地资源供给量 本规划区在浦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位置见图5.1-1和图5.1-2。根据《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30)》,浦城县2006~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计划见表5.1-2。 5.1.3 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分析 (1)规划实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压力分析 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总用地为67.171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40.2798hm2,现状工业用地面积为7.0016hm2,规划期内需新增工业建设用地面积33.2782hm2。规划实施后,还导致农用地减少54.4097hm2、林木地减少0.471hm2。 根据浦城县2006~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计划,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实施所需的土地资源量中,农用地调整量在浦城县土地利用调整量范围内。但是,本次评价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