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族谱第一部

唐氏族谱第一部
唐氏族谱第一部

唐氏族谱

目录第一部

唐氏族谱续修语(七律)

唐氏族规

唐氏字辈

前言

续谱凡例

唐姓的起源

唐姓、郡氏:晋昌郡、翼城郡

唐氏总源图

抄源本流记

附(一)唐氏谱序

附(二)唐氏谱序

附(三)渠阳唐氏谱序

附(四)唐氏谱序

附(五)渠阳唐氏合建家庙序

附(六)唐氏谱序

附(七)唐氏谱序

附(八)重修唐氏谱序

附(九)重修唐氏谱再序

附(十)唐氏谱序

唐氏谱续修序言

杨家沟唐氏第二次续修宗谱序

杨家沟《唐氏族谱》二OO七年续修族谱序

重修唐氏谱序

唐氏祠堂对联并附神座对联

牌坊对联并附赞

凡例十则

唐谱宗政

第二部

鉴修宗支图及唐氏

唐氏介祖启序世系图(今放生北门村支脉)

徙川先祖唐光富发派

徙川先祖唐光伯发派

光伯祖长房仲遐房系

光伯祖二房仲遴房系

徙川祖公唐光琏发派

南冲寺学堂湾唐氏徙川前启序世系图

自楚来川东到南冲寺分支发派衍庆图

光武发派图

光舜发派图

按语

(一)两汉时期于史记载的唐氏著名人物

(二)三国时见于史册的唐氏著名人物

(三)南北朝时期的唐姓名人

(四)唐朝时期的唐氏大家族

(五)两宋时期唐氏名人

(六)明朝时期唐氏名人,明清以来唐氏的分布与唐姓名人(七)唐氏宗族名人及名卿纪略,宗族内名卿,唐氏三祖衍图(八)共和国时期我族部分族人简介

第三部

世系蕃衍及厝所

一、唐氏世祖蕃衍及陵寝(入川前)

二、来乐至杨家沟光富祖蕃衍及陵寝

三、居杨家沟下节唐光伯世系蕃衍及陵寝

四、唐光琏祖来乐至杨家沟北门坳世系蕃衍及陵寝

五、居南冲寺学堂湾唐光武唐光舜二祖世系蕃衍及陵寝

第四部

唐氏谱

家箴家训编修按语

报本篇

治家篇

事亲篇

为学篇

性命关系论

志意心身四大境界

仕官类

学问类

冠公六悔铭

惜字惜谷要言

十好语

葬祭类

念庵诗云

蒙童入学规矩吟

十穷语

家箴

事亲

友爱

夫妇

训后

女戒

行善

悔过

祖孙称呼辈次

五服血缘亲戚图

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文件

为小沟人形坟地起诉序

放生关圣武夫子肚脏文书

唐氏谱第二次续修捐助人名单

干支次序表

裔孙续记表

第一部

七律

唐氏谱续修语

五百余年但录媵

从今付梓庆新乘

创垂后裔宗功远,

伸引前徽祖武绳。

阖族详书无缺陷,

开卷阅览有明徵。

还期继述频相衍,

累世勤勉序宗亲。

唐氏族规

要热爱祖国守法纪,不能丧德辱国忘根本。

要廉洁清白秉公正,不能同流合污害人民。

要孝敬父母尊长辈,不能作逆不孝丧人伦。

要敬祖爱族守宗信,不能弃族妄为丢族魂。

要兄弟团结妯娌和,不能同室操戈手足分。

要教子有方惟耕读,不能娇生惯养误终身。

要勤俭持家爱劳动,不能懒馋贪占邪气生。

要夫妻偕老共甘苦,不能嫖娼盗赌坏家声。

要睦邻互助友异姓,不能仗势凌人怨恨存。

要文明礼貌讲科学,不能迷信邪教腐灵魂。

附:唐氏家规十二条

忠君上,孝父母,宜兄弟,敬长上,肃内政,正嫁娶,保宗族,睦乡邻,尚勤俭,笃教训,戒兴颂,敬谱牒

唐氏字辈

咨文思朝光,仲承守仕仁,大德维先政,通才自永昌。

邦家定必胜,治世之贤良,道远荣开国,恩流福寿长。

韬略振纲纪,辅佐显名扬。

注:1、前三十个字入川后所拟定。

2、次十字为光绪25年续修所拟定。

3、后十字为2006年修谱所拟定。

前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姓氏百家的多民族国家。唐氏在百家姓中记载,就有八百六十余万人,居全国二十六位,分布在神州大地,且历史悠久,光彩照人。

《唐氏宗谱》全面系统介载了唐氏门宗的来龙去脉,又详尽地叙述了唐氏一脉,现分居在乐至县城,放生乡,新乐乡以及成都市等地族人的情况,是供大家查询的一篇好资料。

此次《唐氏宗谱》的续修是由唐维第,唐维新,唐维理,唐大池,唐政福等十四位族人,不辞辛苦,精心组织,细致调查,并得到全体族人,尽心回忆和支持,经过普查、编写、印刷三个阶段,鉴别碑记,甄别生庚簿和忆子等办法,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修谱事宜。

我们修谱的目的,把原在放生乡北门坳杨家沟唐氏宗祠,参加清明节祭祖的唐门后裔作系统的入谱登记,

便于族人男女老幼互相联系互相交往,保持先祖血肉亲情,在建设文明小康的乐至家乡事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创幸福美好的明天。

介祖33世孙唐维第书

公元二○○六年四月二日

续谱凡例

今续《唐氏族谱》是紧承光绪二十四年仕任公续撰的《唐氏家谱》为手抄旧谱。一百零六年后重修为谱源。

光绪谱所载开基始祖,光富、光伯、光琏、光武、光舜各为派宗,顺次排列,直录到“仕”“仁”字辈。这次续修对光绪谱并未原样照抄,改变了排列形式,内容有所增减。

1、续修新谱变繁体字直书为简体字横排,包括人名在内的古体字,异体字都按汉字规范化处理。

2、光绪谱录用谱序,都系明清时代的古文言文。为便于阅读,用标点符号断句,按文意分段。对人物、地名、历史事件加以简要注明。

3、新续《唐氏族谱》续接以“仁”字辈,“大”字辈为承接点,用直线呈放射状连接。顺先后长幼依次排列代代延续的世系表,自左至右按辈份录记。尽管现代人多起单名,在名字中贯以字派,以明所属辈份。

4、旧族谱记男不记女,与现代繁衍情况有悖。新续谱对有男有女多记男,对无男有女就记女。招赘婿者统而记之。嗣是女者注以“女”字,无嗣者注以“无后”或“止”字。

5、对入川祖公都贯以定居地名,以示迁散流落异地的后裔回来认亲归宗。对移居外地的子孙也注以地名。

6、光绪谱录列来乐至定居的祖公,分属杨家沟和南冲寺学堂湾五大房支系。百多年来,而熟知先辈渊源的已作了古人,故现今新谱中仍有少部分后裔失去了连接,说不出祖辈渊源,道不出先祖妣的名讳姓氏的子孙,可按五大支系定居地名找到自己的根蒂。

7、《唐氏族谱》为传家宝书,希持谱者精心爱护,妥善珍藏,外出或辞世,传给忠厚诚实可靠的后人掌管。谱后的裔孙续记表,请按表中内容一代一代地承记下去,为本族未来修谱留下史料。

8、光绪谱与另两本传继的手抄旧谱及(八队先美收藏手记传本与杨家沟下节唐政明家传残谱及南冲寺光武祖七代孙唐德联传谱抄本),都以唐介祖为我唐氏远宗鼻祖,新修《唐氏族谱》仅立与我祠直接五大派宗。余者,杨家沟其他唐氏派系在本谱中未录,如狮子坪大湾,太平桥湾,童家今古观沟唐氏支系在旧谱中列有世系图。另外居安岳鸳鸯铺,仙鹤梅家湾及放生宝鼎山沟烂河堰与我祠宗支同属仲梁(16世)祖发派的支系。都未录入新谱,如有意者请与非派联属,并探讨。

公元二00六年七月

唐氏祠堂对联并附神座对联

神德贻休远馨香介福多

明禋齐日月继世等乾坤

高曾祖考千年远,

祫祀蒸尝四秀新,

四望山河呈俎豆,

千年楹桷壮犹勋。

祖宗匪遥喘息呼吸依然合体之思,天下虽大饮食起居犹是一家之象。

雍雍肃肃须知后辈森严,赫赫洋洋试看先容不远。

贻谋远大家传礼乐诗书,世泽悠长派衍东西南北。

从此间出须令子孝孙贤,久这里来无忘祖功宗德。

振起精神作事勤耕苦读创垂永裕于儿孙,立定脚跟为人致孝尽忠诚敬方通于祖考。

垂创有业贻尔后人者,礼之严,乐之和,诗之正,书之典,奕世相传承祖德;

继述无方对我前烈者,春而禴,夏而禘,秋而尝,冬而蒸,四时奋举报宗功;

牌坊对联并附赞

一派荣向誇学海左汇右注于今世泽衍三江;群峰直烈势凌云,后骤前驰自昔家声传五马。

水有源来木有根,名宗续处亦相因。迢迢鼻祖支分后,蛰蛰云仍衍蔓真。谱谍始篇昭世系,簪缨复继耀亲疏。世间多少纷纷者,得仍贤侯有几人。武定府同知张免

西甄阀阅最宗,南宋移来向会同。昭穆分明敦礼素,孙支蕃衍尚儒风。传家旧业荷殷盛,接武青云显融通。嗣续愿言培厚德,绵绵瓜瓞庆无穷。顺州府知州石赋

木由根来水由源,紧被流芳自广川。赫赫簪缨家世显,章章谱谍子孙贤。亲疏有序浑无紊,昭穆相承总秩然。瓜瓞绵绵传奕叶,最堪振后更光明。靖州推官胡经曲

唐氏门高积庆深,咸知尊祖敬宗心。一从澧州推名宦,赫赫声名冠古今。浪穷训导陈一松群侯为鼻祖,奕叶继闻人。衍庆千秋泽,恩同百世春。衣冠远更美,瓜瓞晚犹新。孝敬敦天叙,彝风似石淳。弥勒知州汪道昆题

赠匾式

文看石鼓:知县朱荣经赠匾式

玉堂先声:知县正堂王宾题赠

金门首选,永祀蒸尝:知县正堂唐莹题赠二匾

名扬金阙:知县王国仕题赠

品端金玉,成均佳选:分县右堂题赠二匾

绍绪叔虞,名阀醇儒:儒学正堂赠

玉苟高封:左营马彪题赠

瀛州雅望:知县朱荣经又赠

品重坤帏:宗侄唐莹题赠孺人

德寿星辉:宗侄唐莹赠

唐氏的起源

唐氏的最早来源于伊祁姓,相传帝尧姓伊祁,名放勋。据《通志。氏志略》文献记载,帝喾有四个妻子,生有四个儿子,其中陈峰氏女庆都生子,名叫放勋,相传就是帝尧。帝尧初封唐侯,建都于平阳。其地在今山西翼城西,立国为唐,史称陶唐氏或唐尧。后来帝尧让位于舜帝。舜帝时封帝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夏朝时丹朱的裔孙刘累迁到鲁县,刘累的子孙有部分仍留故地。商朝时改号豕伟氏。周朝时又改为唐公。周成王时唐国发生动乱,周成王派周公灭掉唐国。又把其地封给了他弟弟叔虞,并把唐公迁到杜城(今陕西西安东),降其爵位为伯。这支唐姓人称为唐杜氏。故古称晋地唐氏。

至周朝末年,又把留在鲁县(今河南方城县)的刘累的后裔封为唐侯,让其负责尧帝的祭祀。其后代子孙世居于此地,遂以唐为氏。这支唐姓与晋地唐氏同一祖先。

唐姓另一来源于姬姓,就是西周初年,周成王灭掉唐国后,把唐公的地转给了他弟弟叔虞(周武王之子姬姓),号称唐叔虞。唐叔虞之子夔父的后代又封于唐,其地在随州唐城县(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县镇),因地近于楚国,其势力微弱,归于楚之属邑。其子孙遂以国为姓。由于这支唐姓位于楚国境内,故史称楚地唐姓氏。

除以上两支唐姓来源外,还有来自少数民族的唐姓。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东汉时,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邦国中的白狼部落有唐姓的人。据《三国志。郭淮传》记载东汉末年,陇西一带羌族中也有唐姓。可见当今唐姓除了晋地和楚地两支唐氏外,其他一些唐姓的人来源是复杂的。

唐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大姓。在中国当今一百家大姓中排名26位,占总人口的65%。在历史上,唐姓家族枝叶繁茂,名人辈出,不仅有忠臣良将,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还有不少杰出的农民领袖。

唐氏总源图

少典国君次子,曰有熊国君轩辕黄帝——玄嚣——颛顼——帝喾——帝尧

原本流记(手抄)

太昊伏羲同母妹,曰女娲氏。时诸侯国号,曰少典,娶有峤氏女,曰安登,生炎帝神农氏。

少典国君次子,曰有熊国君,又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帝母曰附宝之祈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于轩辕之丘,国名轩辕,代神农氏为天子,是为黄帝。

其妃有四,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次妃方雷氏女,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辉及夷彭。四妃嫫母,生苍林、万阳。众妾之子十六人。黄帝之子共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祈、已、滕箴、任、荀、姞、僖、怀、依是已。黄帝崩,子玄嚣立,姓姬名挚,又名青阳,是为少昊金天氏。少昊崩子娇极不立,而立昌意之子颛顼高阳为君,颛顼崩,娇极之子帝喾立,姓姬名逡,是为帝喾高辛氏。其妃有四,元妃有邵氏女,曰姜源,生弃,是为后稷,周之祖也。次妃有戎氏女,曰简狄,生契,乃商之祖也。三妃陈峰氏女,曰庆都,有赤龙之祥,孕十四月,当高辛氏丁亥岁,乃于丹陵而生帝尧,后从祈,以祈为姓,寄于伊长儒之家,故曰伊祈氏。四妃诹訾氏女,曰常仪。生挚、帝喾崩,子挚立,荒淫无度,诸侯废之。而立三妃陈峰氏之子,帝尧为天子。帝尧年方十二岁,佐挚有能,受封于陶,十五岁迁封唐,故号陶唐氏,都于平阳。年十六而为帝,在位七十三年。有子丹朱不肖,求贤位禅于舜。尧崩于舜帝二十八年,癸未岁,寿年一百一十七岁,葬于东平谷林。

自有熊国君至尧,共六世,帝娶宜氏之女,曰××。

帝尧十男二女,长子鉴明早逝,其嗣封于刘。后为氏,其后刘景学,拢龙于秦龙氏,事孔甲,能饮食,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氏。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氏,至商代武丁灭之。以刘景之后代,亦号曰豕伟氏。丹朱封房,后有别房氏者,其次曰付寿,唐翼、苟栎、亟字派仲,承、守、仕、仁,咨、文、思、朝、光。

稽之古人狄青,不附于狄梁公,守道不附于文忠公,梦煜不附于忠简公者,其故,盖以世代远不相及虽出一本,而无谱牒可考,班次可序,况不能亲之于平常之日,荀一旦隐暱于富贵之中,恐蹈渎冒宗之嫌,而为当世识者之所鄙也。夫人道之常云:九族之外,则无服者,以亲尽也。亲尽则无服,五服之内,曰亲,同姓久之,而亲者疏也,又久之,而疏者远矣。别其氏者,固为异姓,如无谱牒者,虽则同姓,乃路人也。有谱牒而无字派,则虽一本,而尊卑不等,势分不属,不相流通,犹未免路人也。字派之设,诚使亲者益亲,而疏者、远者,久之而终不至于疏远,其乃过于忠孝,而亦不滥于圣贤之教欤。

唐均仁字德宏撰

附(一)唐氏谱序

大明洪武戊辰岁仲吕月朔一日,余治事之暇,燕居于退思轩,急转进云签一缄,家谱一帙。余开视之,乃乡老先生,唐氏字君栋,详国,弼臣,乞余之印,并余之序,而后展谱阅之源流,则有唐均仁字德宏册载典籍,尚何言哉。弟不能戛然默然。故援笔书之以应命,自古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史,若晋之册书,楚之铁卷,鲁之春秋,皆以纪事者也,固之而巨族名家,聿修厥谱,乘以载焉,此其示后之文献者也。

朔唐氏,自陶唐启续以来,周封燕蓟者不待言矣,其在汉时,则有唐羌,北齐则有唐邕,唐时则有唐俭,宋时则有唐介、唐重、皆辅国勋臣,名列青史,莫不得而共睹共闻焉,鸟以毛

锥尽述哉,不已。而唐氏有世祖遗世谱,以历代之人事载之详明,可使千百世之下,鼻祖耳孙,以及曾而玄,玄而来,来而去,仍远支流派,炳然昭著,互相考证,虽然间有或仕或商,家分家徙者,尚有谱系可载,明若列眉,曷敢忘其本源,而路人共伯叔兄弟者哉!噫嘻,是世氏之人物也,立庙廊则盈朝文武,祀宗庙则济济衣冠,诚哉世家名族,而海内莫能尚也,又何羡于邓氏,累世之宠贵者乎,余故曰:斯谱也,是以为序。

大明洪武21年(公元1388年)戊辰岁仲吕月朔一日知广西全州府事浙东年家眷弟商英书撰拜。

附二:唐氏谱序

余叩之同安县事,将有二载矣,已知唐氏为斯邑,乃望族名家,然由未识,其唐氏之源流世系也。

是时,仲秋之朔,有唐先生字君栋,详国、弼臣者,俄入三思堂,揖而坐叙间,语未已,呼侍童呈递家谱,索余印之为记。余览之,迪唐公胜忠分支之子谱也。上有均仁唐德宏先生序云。谱成一十六本,内分四十八卷,由是向三老先生乞原谱以阅,时辞而退。

次日,举一卷箱至,开视之,果贮谱一十六本,再按之,则昭然四十八卷。首卷则载历朝名公序赞,次卷则列陶唐启绪之源及本源图并记,其三四卷至四十六七卷,皆历朝实行,其末卷,则附着某卷某代某人修之,某卷数代某人修之,因是是益信唐氏之谱,诚有所受之也。

呜呼!人之谱系固多,莫不远宗鼻祖,而中遗世代,即或不遗,亦不过自汉晋间来而已,其何能如唐氏谱系,自陶唐启绪,传令数百千年,昭著炳然者乎。余观谱中序跋虽多,宁如伊洙,欧阳修,范仲淹,余靖、苏轼、朱熹诸公之赞,盖晦翁在同安县,唐氏之谱,观之详矣!其赞曰:

帝尧放勋,古今咸称。史颂仁智,如神如天。都于平阳,萱荚生庭。亲睦九族,谱传至今。唐氏之谱,万古长存。帝裔唐氏,世世显荣。

以此知宋时,最尚门阅也,以此知宋时,唯推唐氏之谱为首也,推之为首者,贵乎数千百年以来,世代相传不坠也。

噫嘻!唐氏之谱,如是久远。唐氏之裔如是蕃昌者,须知唐帝之德,是何如也!致启今之裔之盛,又何如也!唐氏之贵显者,芬人齿颊,奚待云乎?第推其谱,悠悠绵绵,以千百源流世系,载之详明,诚信谱也。善乎,子瞻曰:“斯谱也”,余不赘云,维深为事嘉而已!

今者,唐公胜忠有功世袭靖州,归祭其祖,分受其谱,以垂后世,其盛事也!余敢作吝耶,序以复遂印之,弁耳。

大明洪武21年(公元1388年)戊辰岁仲吕月朔一日知同安县事张成书撰

《附三》渠阳唐氏谱序

我唐氏者,派于有熊,定姓于陶唐,谱出于山西,古帝尧之后也。

世代蕃昌,蔓延天下,自封在燕蓟,复寄于长安,以及四方流寓为藉者,始未可以更仆,数兹(只),我族之胜忠负龙韬豹之才。值天运循环之际,遇吾大明太祖高皇帝,应运而兴,揽英宏共图大业,与族中胜宗祖,翕然向附,不为攀龙鳞附凤翼,以求其志,而展其才,盖尽当年豪杰之忠,亦而相为努力协赞,以复兴久沦之境宇焉。

胜忠,胜德祖,则开百战不挫之雄,临敌先之勇,乃身率将士,略定远,飞涤阳,援采石,入建业,惟我太祖定鼎于龙蟠虎踞之都,已沐宠荣之封矣。所惜者,唯胜忠之未际耳。幸遇青常公观职而用之,即以胜忠随父均显近军前后,以显公扶德兴周公,随营进征。平西汉伪都时,以胜忠为江夏尹,不期年擢汉阳郡丞,兼五马事。又数年,奉命随征湖南边夷,父子同营献谋效力,招降纳附,实为有功。惜其师未旋,而显公卒于渠阳,乃筑墓于五老寨。赖周公之题封,赠显公为“武德将军”。授胜忠以世袭千户守御靖州,军民府由其世守之职焉,能不家藉渠阳哉,兹(只)不负本源,命仲琚归祭其墓,于是约聚族人,旨其墓以祭之,复入家庙宣其谱以祀之。礼毕,族众咸曰:“庚戌之冬,胜宗公封延安侯,莫不谓其吾族之光也”。今胜忠蒙敕旨世袭千户,守于渠阳,更不谓吾氏之幸乎!余曰:“不然,代受封爵世守之职,在流俗或以为非常之事,殊不知乃吾唐氏家常事耳”。

我祖——尧帝,始受封于陶,后改国于唐,故号陶唐氏。

所遗之迹则有唐侯国,故太原晋阳,旧名为唐城,古迹则有陶唐城,迄今东平为尧帝之江陵,葬其母庆都于宝定。今宝定则有庆都县,而且有庆都江陵存焉。

至于分封九子之地,首封丹朱于潞安。故今潞安有长子县丹朱城,犹有丹朱墓,筑于乡内,此则长子受封地也。

次封众子之地,受封汾州者,则地后为平陶。受封于宝定者,则地为唐县。受封于顺德者,则地后为尧山。受封太原定襄者,则地后为晋阳。受封于真定者,则地后为行唐。受封于兖州者,则地后为定陶。受封于南阳者,则地后为唐州。受封于东昌者,则地后为馆陶高唐。此则分封九子之地,实为派之所由始也。是故宗传启绪之地。各有尧祠存焉,为其继也。

自虞(周成王之弟封名权虞)以上为陶唐氏,为房氏。在夏为刘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皆世世有禄也(春秋战国时敕赏爵位)。

周之武王因剪商之后,戏封叔虞于唐地。亦传宗为唐氏。虽定姓有前后之不一,其何异我有熊国君之本乎。自三代之后,如宏祖、秉祖、羌祖、昭祖、谨祖、邕祖、俭祖、遵祖、介祖莫不史载班班,类然皆历代辅国元勋,而公,而侯,而伯,其爵者,皆我大神尧之德,食报应奢。诸祖之灵佑启我后,俾尔炽而尔昌,宁有艾也耶,即今挺出英贤,代生良佐,建功立业,敕受世旨,亦其家常耳,毋足为多也矣。

第僻处楚南,离家实远,幸严务敦雍睦,俾世世子孙,克绳祖武以无贻先人之羞,仲琚唯唯族众亦以余为是,余乃曰:“不为是也”。

今天下人之寓藉四方,而仅知挽近之小宗,忘其祖本祖源者,不少也。其故,盖失其传宗启绪之谱,未受分支发派之传也。

粤稽我家传谱,自尧帝之后,有伯诩祖,乃尧帝六世之孙,出于夏之中兴之世纪先代世数宗派源流,修成谱牒,而受彰烜祖,传之数世,时值夏衰商起兵变之后,其谱几失,幸伯亨祖,得之于泯泯芬芬之际,传之季裕祖授于康斌,斌祖之出,乃帝尧一十六代之孙。斌祖而后,有常泌祖,泌祖修之,泌祖而后有祥通,受廉伊得豫政诸祖修之,其时乃帝尧五十代裔也。又数

世而后,有亮贽祖修之。贽祖而后,有翌颉祖修之。颉祖而后,有高陨祖修之。陨祖而后,值秦赢氏兼并,干戈扰攘,其谱又失,幸李斯获之,识我秉祖字宣明者,慨以其谱与之焉,其谱于商山至是宣明祖藏其谱于商山遗谕景祖,叮咛而授之。盖自帝尧而来。至景祖之世,宗分九十六派,于是景祖分修九十六谱。分谱而后,有鼎祥祖修之。又数代,而秦熹祖,负其谱,而寄于长安。又数世,而羌祖修之。羌祖而后,授于谌祖,谌祖授于宏远祖,远祖而后,有凤祥祖修之,详祖传而宁祖者。迁居濠州(安徽凤阳府),因而授其谱于濠州。宁祖而后,彬祖隐名全节,同夔祖避从洹水,因而修其谱于洹水,未几而修之荆南。又数世,传而介祖修之。(介祖修老谱)及宋高宗,避难南渡,吾祖及族众,亦拥高宗于临安(今浙江杨州),遂于温陵同安是家焉。

故今长安之迹,则有唐家街,汴梁之迹,则有唐家桥。怀来居庸之迹,则有唐家岭。濠州之迹,则有唐家坟。荆南之迹,江陵西北之龙山,则有唐介墓。

又考其中,历来流寓四方为藉者,不止今日,我祖时臣,胜忠祖等家之渠阳也。唐超起官于西蜀,而成家于顺庆广安矣。唐皋仕于粤,而启派于桂林全州矣。秉义祖随父任浙,则传宗于衢州开化矣。唐顺为翰院编修,命其使于辽国,值其冠乱,莫能归家,遂传宗于辽阳为藉矣。唐纲、唐纪由商寓关中,则遂成家于大明南乐矣。质华缘遛于燕,亦启商州镇安之绪。质义游学于建业,今为宁国南陵(江苏南京)之宗。此非谱牒所稽,安考其始末哉,小子听之,勿忘也。仲琚向众咸揖而退。

仲琚数日,将归渠阳,谓老谱一十六本,总计四十八卷。简帙重大繁难赘录。请自介祖而降制为子谱,携归渠阳,以示后世。(注:今传谱来历)

余不敏,仅以介祖而下,至仲琚辈之世系,编一子谱。并拣老谱中,世代相传,各要略及各序跋间切要之句,详载明白,乃并于庙中语众之言,汇成一序,付族中二三志仕、长者,乞求郡邑印证,以授仲琚,复伊父命,永于渠阳,垂千百世之后,而无鱼、鲁、豕、亥之讹云,是以为序。

时,大明洪武21年(1389)戊辰岁,夹钟月,朔一日,闽中温陵同安县,本族唐均仁字德宏甫书。

附四:唐氏谱序

吾氏之世系者,派启于有熊,姓定于陶唐,藉出于山西,洵然帝喾之后,帝尧之裔也。迨今千百年,散分四方,流寓为藉者,安可胜记哉!

自吾祖,诞发于粤之全州兴安,历代彬彬,皆曰望族。

今吾氏之权献生进暹,进熹。暹生时愈、时俊、时伟、时明,由是时愈而生国栋、国材。宋时(自公元九百六十年起),同族中叔侄数人,流于楚省贸易,居于宝庆渠阳已数世矣。

今楚之仲琚,自楚至粤全州兴安,认其宗派。云:乃胜忠之子,国材公之玄孙也。自祖离粤入楚之渠阳贸易,缘遇叔公时俊公,因官流寓三江,是以亲爱相依,因而附居渠阳为家焉。兹父胜忠奉简命,随江夏侯,献谋效力建功,征蛮,使仲琚回粤拜祭明祖藉,以往来亲顾者也。由是云:其来藉之始末。但绪虽立于全州兴安,而系实自温陵同安而来。同安之派,又自江陵之分,江陵之藉,又自濠州之出。濠州之出,又自西安三源流来。三源之派,又自燕蓟而迁。燕蓟之派,出自山西陶唐矣(唐氏移迁之地)。

以上,派自有源,支自有本,芬人齿颊,奚徒喋喋民耶。

由此,稽其公,乃时愈之后,则祖之玄孙。胜忠公,乃均显之子,(为介祖14世孙)国材公之玄孙。至于时愈,时俊、时明、时伟四公,考其谱系之间,以此知时俊公等。乃则祖之曾孙。国彬、国材、国栋公之叔也(此乃分受子谱,启序15代)。

自稽,则祖而来,不为数代之支,而无紊乱矣。因老谱久收全州,由是数宗老,同仲琚随入湘源(即广西、兴安、全州,老谱收藏全州),旨曷族中尊长,请出其谱,以是渠阳认宗之裔。因而,考其谱中流外而藉者,不独时俊公及国彬、林、材、栋公等,垂统于渠阳三江也,间有超祖,收民于蜀而家者,则遗派于顺庆广安矣。秉义祖,随父任浙江,由赘而家者,则传裔于衢州开化矣,顺祖官为翰林院编修,命侄林远祖,出使于辽,值其冠乱,莫能归者,遂传宗于辽阳为藉也。质义祖游学建业而家者,即传宗于宁国南林矣。质华祖缘狱逼留于燕而家者,亦启绪于商州安镇矣。此非谱牒所载,安可考其来哉。

今笃胜忠承先祖之业,藉于楚之渠阳,乃为继绍之箕裘,出于大明盛治之世,受沐宠命安边之使,建立征蛮汗马之勋,敕题叙,授以世袭之职,甚非小矣。

吾氏不唯胜忠公,豪杰拔萃,封爵而已。抑且历朝显达者,文者以史,武者以爵,不独谱列济济,而且有秉祖、昉祖、瑾祖、俭祖、介祖,靡不史载班班。所以世称吾氏为名门,史载吾氏为世家者,此之谓也。猗欤盛哉!非巨族名家,安有记千百年记事之谱乎。非久远之谱,又安可考其本源记事乎。

宗谱者,洵人之世系也。粤自鼎祥祖,分支宗谱以来,谱成一十六本,内分四十八卷。

今胜忠公命子仲琚,自楚入粤。祭祖庙认其宗派,随索谱中世系,承传渠阳,立宗启绪。莫奈派远流长,繁难赘录,遂以介祖而下,录至时愈、俊、明、伟四祖,而成十代之支。至国材公,又为十一代矣。由是,仅以十一代之宗谱图述,录之授仲琚,复楚,永示于渠阳三江,垂千百世之后,而无鱼鲁豕亥之讹,俾知其本源世系耳。因而再嘱之曰:“期后之孝子仁人,英嗣志裔,当体先人,即修谱中宗支世系,毋坠前祖传示之责,而彰后代承修之志可也”。以是为序。

大明洪武31年(1398年)戊寅岁,夹钟月,朔一日,本族唐均仁字德宏书。

附五:渠阳唐氏合建家庙序

今,圣天子,三十有八年,深仁广被,海内晏然,兼颁一十八条,家喻户晓,固道一风同矣。

诚州(靖州)属楚南郊化洽民淳,惟余家系出于陶地汉中(陕西西安)。自帝尧启绪以来,祚土分茅,荫袭元戌,遂成祖藉,后人才秩生。

先元时,而宦游粤地,道德齐礼,创业垂统,郢隆倍盛,又为粤地之土著,复先明定鼎,商贾渠江,不觉汗马成功,名录京册,受恩此郡,遂曰止曰时,而筑室于兹,积德累世,燕及皇天,以致克昌厥后,椒聊之实,蕃衍螽斯之庆,历今二十代,族谱可考(此言唐氏在湖南靖州20代)。

昭穆虽纷,无非一本,譬若黄河之水,千里九曲,穿龙门,过积石,以及岷嶓桐柏之区,达之于海,亦未尝不同源星宿也。

虽然,念祖德宗功之大,故燕翼于子孙,思光前裕后之图,亦必由夫家祠,况古者,适士、

宦师皆有家庙,想吾祖,亦曾受世恩荣,且而躬居三事者不一,吾唐氏,亦乃阀阅之家,矧今仕宦继续,族巨殷繁,猗欤盛哉。当此之际,可勿崇礼数,而敦信义,体王言以遵道路乎。缘是阖族佥谋,肇建家祠。

岁时朔望,会于斯而议于斯,而宣讲圣谕于斯,一以敦行苇之谊,俾子姓兄弟莫远俱迩也,一以俾六行之教,俾少长尊卑整齐而雍肃也,由此,而提斯警觉,循是而实践躬行,尤加以诗书礼乐,鼓舞盛治,亦可以沐辟雍钟鼓之休。

今日,严墨搦管相成宗室,他年,敦诗书节礼,黹黻皇猷,其即百忍堂之规鉴也。夫非浦江郑氏之遗风乎。此家祠之不可以不建,俾春秋霜露,而动怵惕之思。自一世以至于万世矣。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2年),辛已岁十月辛未日,玄孙唐祚达敬题。

附六:唐氏谱序

圣天子,以仁孝治天下,故敦宗睦族之谊,深切著明于广训希天下有司以时申明之,凡以敦睦之道弗讲,即浇凌由此启也,故水有源,而木有本,情固亲于亲也,远推千百世,而上之祖宗,旁推千百世,而遥之宗支,犹必追而溯之,分而联之,参附考订,以勒为乘,岂细故哉。盖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礼之所有,皆人心所必至也。

独后世之立谱,收族者往往攀龙附凤,以夸耀门楣,致为有识者所鄙,又或原非本支,倾盖相授,联为宗谊,烂觞极矣。余先祖,曾祖雁来公讳宾,为国名儒,通经术,达世务,建宗庙于澜水,订族谱于荒落,原原本本考求所知。

唐氏土处玉峰(系江苏)者多,均非一脉,而澜水之派,于宋南渡,则肃国公讳介祖之分支也,于明之洪武,则延安侯,胜宗公之亲房也。胜宗公业著旌常,勋垂竹帛(安徽凤阳府濠州),而为李相国之事被谗,波及我始祖旺孙公,实徙居于江苏昆山澜漕,一再传而子姓数百丁,谱牒由此其宗矣(即旺孙公为始祖),自旺孙公至于用明公讳杲,凡五世以粮多者,督运粮艘,由海道贡京师。我祖用明公,以国子生身,其任事竣,后敷陈时政,切中利弊,召见锡冠带,此可以治朝事也。

余伯纯斋公讳德咸,官于和阳郡守,唐系出浙水乌程(系浙江),与伯叙谱知郡守为肃国公(介祖)之裔,而与吾家相为联属,先君子孝廉方正,介轩公笃于宗谊,时手订族谱,无舛无漏,又于家庙悬挂宗支图,以启后人敦睦之情至深也,然自胜宗公以前,虽知原本于方来公,闻见未真,不复强为之附。余官西蜀之乐阳(即乐至),已十年矣,秩满推陛御事,而职员唐承翱,贡生唐承禧,始以其族谱来曷,求为序云。余反复数遍,上自陶唐,下迄今兹,遥遥数千百年之远,似亦荒渺,然修之者某某,传之者某某,有凭有据,并非附会,又不得守拘墟之见,而谓世谱之延安侯也。

盖读,洪武二十一年,粤西全州,商公讳英之一叙,而唐氏之发源宏远。读同安县张公讳成之一叙,尤悉此谱之久,而不信,而可徵之,故不忍释手。再读同安本族唐均仁字德宏公,于洪武二十一年,三十一年,而叙历溯唐氏之由来,千条万贯,莫不统之有宗,析之有源,洵乎其为大观已。独惜内载胜宗公之功勋爵秩,谓与时俊公,与均显公为叔侄,与胜德公为族,凡弟而未详。胜宗公为某人之子,亲兄弟几人?不无抱残有缺。盖我祖旺孙公,实因胜宗,胜德之祸,而迁支于苏郡,时逢示禁,宗支不详。固其所以,迄今耕读相传,又五百余年矣。倘天假余年,幸逢其遇,得观洪武以前之原谱,一十六本,计四十八卷。并伏读伊洙,欧阳修、

文正、余靖、苏轼、晦庵诸君子传赞,不唯不水源木本之考订情殷,而世德宗功之佑启我后人于各方者,其来有自,以此为序。

大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岁次辛卯,知四川潼川府,乐至县事,加三级纪录十次,记大功三次,推升江西九江府,江防军,补府同知江苏昆山本族唐莹字叔宣号鹤田顿首拜书。

附七:唐氏谱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则宗支无以垂诸于后。派不叙,则系无由溯其源。

我唐氏,派于有熊定姓于唐,藉出于山西,古帝尧之裔也。

帝尧先封唐侯于陶地,后尊尧为君,是为帝尧,故定姓为唐氏。生子九人,分封九地,立谱九族。启派于唐,传宗自尧至唐介祖,以至时愈祖,其间历来传宗修谱者,某代某人修之,某朝某人修之,谱成一十六本,总计四十八卷,谱已收全州,至胜忠公,因征苗寇有功,赠封爵秩,世袭千户守御靖州,命子仲琚,自楚至粤西全州兴安,祭祖认宗分受子谱,故传宗谱于渠阳三江矣。

盖吾祖,光伯公于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岁,冬月朔二日,携眷来蜀北,潼川府,乐至县,西关外,杨家沟觅业,奉旨招安,填实于彼,安插落业,带有抄谱。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有二伯祖,光荣公之孙守炳,来川探视,与吾同窗肄业,诵读之暇,叙及传谱世系,恐有舛错遗失。次年回楚,越二年,盖守炳之父承榜公,旨渠阳家庙,请出其谱。

将唐介祖,生道信、道忠、道智、道佐。道智生惟元、惟先。元祖生之璋、之圭、之琏、之瑚。琏祖生守信、守杰、守俊。信祖生仕惠、仕懋、仕忠、仕慰、仕志。忠祖生唐则、唐列、唐制。则祖生叔夏、叔献。献祖生进熹、进暹。暹祖生时愈、时明、明伟、时俊。愈祖生国材、国栋。林祖生朝辅、贤辅。贤辅生荣(世)尧、荣(世)舜、荣(世)禹。尧祖生均显、均理、均润。润祖生胜荣、荣祖生仲梁。梁祖生承鉴、承镜祖之世系,以及建家庙之序录明,亲送来川,嘱授以传后代勿失,余唯而受志之。

迨今,余年五十有七,光伯、光富以及光琏、光智、光祚、光诠、光奇、光裕、光武、光舜、光国、光贤、光鼎、光明、光荣、仲仪诸公来川北,安岳、乐至创业,子姓数百余丁,将谱修录,备载详明,嘱遗子孙,以俟后世,能继先祖之志,光耀门楣者,能修谱传宗,庶几无鱼鲁亥豕之讹云,故序。

大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岁,新正月上浣,唐承高字步青修录。

小考:承高公入川始祖光伯之孙也,自祖入川至大清嘉庆十九年,120年首次在川续谱;云仲梁出自时愈后裔胜荣之子也。

另承禧公,朝鼎之曾孙,于康熙47年来川,居乐至黄连铺东寨门,乾隆25年攥修言:仲梁之父“光习祖”出自十世祖,时俊之后裔,仲梁是朝仁(字寿卿)的孙,言下之意,仲梁同名的两人,承禧于乾隆25年攥修在先,应为确实。就是说现今传谱的联属关系。

附八:重修唐氏谱序

盖闻三皇立极,道统刚维,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有德者居之。

唯我祖时俊公,乃帝尧唐氏之后也。是发祥于庆都晋昌,建基于晋阳,原系于广西全州人氏。而均显公长子胜忠世袭守御靖州,子孙衍庆。后因明末,(1620年)天启李逆混乱,仲梁祖改宗逃避黔阳通州。至崇祯元年(1621年),复迁靖州会同县,盗贼四起,梁祖迁居四甲兴文里,半坡塘,买鱼田为业,故以为记。

查我祖乃楚南宝庆渠城三江,迁徙远口乡兴文里,远洞堡,买鱼田世守其业。因我朝定鼎,天下太平,于康熙临御二十一年(1682年)开川,我祖朝满公于三十七年,携妻带子,与诸祖来川,于乐至西门外,离城十五里妙峰山学堂湾,安插为业,已历四世。至道光末年(1851年),承锡公将宗谱修之,修之未成。至咸丰末年(1862年),承锡公卒,其谱未修。至光绪十三年(1888年),孙任踞城堡长肖、蔡等。藉公累民,孙与张如松等数人,由府控司院,均批县路令,弊朦耸听,阁邑免累,邑令震怒捕拘,孙等逃避。至十四年,呼令继任,赴控被责,诬法屈禁五载。其有林、王、雷三令在任,未沐脱法,及至陈令在任,于十九年六月脱法。孙次年将清明会底经放于二十三年,佃业安押。至二十四年三月初旬,孙阅谱不忍,我祖来川七世,谱未修成,孙体承锡公之志,于又三月起,至是年十月吉日始成(此处载明入川首次修谱)。

但愿我祖,默持后辈,世代公卿,均受皇恩矣。恐世远年湮,有遗失之患,孙故援笔题之,以垂后人,其勿视为具文焉,戒之,逸之,为序。

光绪24年(1899年),岁次戊戌年,冬十月吉旦嗣孙,讲生,唐仕任字尽臣号重录重修。

附九:重修唐氏谱再序

皇朝以仁孝治天下,道一风同,德厚恩深,义抚四夷,礼贯九州,圣恩浩荡,文字光华,使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何其隆也。

我祖派自公孙,绪启唐尧,历二十一朝,二百余王,四千二百余载。考其世系,历(黄帝姓公孙)代簪缨。至大明定鼎,胜宗、胜忠祖光前裕后,及至我祖朝满公,于康熙三十七年,来川创业于斯,已历七世,嗣孙任将族谱再三阅之,莫不深叹。

昔者帝尧九子,分为九州,天下皆盈,勿谓谁亲而谁疏矣。于是,读国朝圣渝曰:“修族谱以联疏远”。又曰:“笃宗族以昭雍睦”。是谱之不可不修,宗之不可不笃也。

盖前谱一十六本,四十八卷,皆藏全州,难得见矣。七世孙略继承锡公之志,将来川诸祖,次序修之,遗失者补之,太过者修之,故一人经营,心力费尽,无非酬先人于地下耳,倘后辈能体其志,将谱再修,祈祖宗默持后代,明公钜卿,不愧唐尧之后耶,勉之。

时,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9年)戊戌岁,十月吉日,六世孙,讲生,唐仕任字尽臣号重录,重修唐氏谱时,年已五十岁,稽首再拜后世嗣孙。

附十:唐氏谱序

尝闻三皇立极,五帝统宗,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有德者居之。

惟我祖,派启唐尧,藉自山西公孙氏之裔也。

由夏而周历八百年,汉代中兴曰帝曰王,而公而侯,绵绵世泽。及大明顺运而兴,胜忠公英宏四海,名震山川,世守靖州,不愧当时之俊杰矣,余再三阅谱,非异族之可比也。

余二十五年六月一日,宴居草堂,忽有朝佑(光诠之父居宝鼎山沟)祖之九世孙,入余草

堂,向余一揖而坐曰,乞余族谱而修之。上扬祖宗德泽,下荫子孙。余阅之,欣然允诺,喜而不昧。

至二十六年新正月,余年已五十有二,不惜精神,终夜不怠,不及者补之,太过者修之,以慰大盛等修谱之志。余将祖,某房欠缺嘱之叙送,祈祖宗不昧,永佑后人,世代潜缨。

光绪二十五年(公无1899年)庚子岁春三月朔六日七世生讲生唐仕任字尽臣号道远修录(注:仕任公于嘉庆谱后85年续修)

附十一:唐氏谱序

书曰:以亲九族,九族既睦是圣人,首以睦族示教也。

盖我祖启绪陶唐,乃古帝尧之后也,发祥晋昌,肇基于晋阳。历二十一朝,二百余王,四千二百余载。考其世系,则代代簪缨,查其典藉而世世有禄。

自大明定鼎,而胜忠公继职延安侯,守御靖州,及我朝应运而兴。移居会同县,兴文里,半坡塘买鱼田为业。至吾祖朝佑,光诠公来川,七世未修谱牒。九世孙大盛等,不忘祖德,故央族祖仕任公,将谱修辑,以御后世上下相凌,名分不尊,次序紊乱,亲者不亲,而疏者更远,贻后世子孙,无非酬祖德于地下耳。愿吾祖佑启后人,曰孝、曰仁,故之,是以为序。

光绪二十五年岁在庚子,春三月朔六日

督修唐大盛

鉴修唐大锡

唐氏宗谱续修序言

宗谱是记录同姓世系的谱藉,内容以世系繁衍为主。叙氏族由来及源流派系,与其该姓氏的兴衰状况的文字资料。

我唐氏是帝喾之苗,帝尧之裔,在我唐氏的家书谱牒中,先贤们大笔直书,交口灵言。因时代的变迁,沧海桑田,其源流渺渺,枝叶纷繁,我们无机会考查介祖以前的老谱(十六本,四十八卷)。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9年),胜忠公琚祖之父世袭千户守御靖州,分授子谱,立宗启绪,故传宗谱于渠阳三江,为我们现行承继的《唐氏族谱》。此谱从北宋唐介祖起序立派,子孙繁衍,瓜瓞绵绵,历宋、元、明、清至今千多年,我族唐氏源流可考,本正源清,昭穆分明,家族和睦,尊卑有序,此乃惟我族子孙有谱可循而矣。

开基始祖,光伯、光富、光琏、及光武、光舜分别于康熙36年(公元1695年),37年(公元1696年)携妻带子自湖南靖州会同县远口乡兴文里买鱼田半坡塘搬迁入蜀,来乐至县,奋志衍续于杨家沟,南冲寺学堂湾。三百多年来,我祠子孙承祖业,遵祖训,应时谋生,适势造物,壮大家业,振扬家声的创业历史,作一番考查,来一次追宗溯源,而缅怀祖公,勉励后人,承继先祖遗德,唐氏家风永远传递下去。

唐氏宗谱,自光绪24年(公元1899年),仕任公独自经营撰修《唐氏族谱》(注:后称“光绪谱”),时一百零七年,有七代唐氏子孙未录上谱,如不再承续,则将形成谱系断缺,于后人无从稽考之虑。族人随共和国进入社会主义全新时代,社会急剧变革,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投身改革大潮,分赴各地,远涉他乡,展献智慧,发挥才能。近几年回乡祭祖,认亲归宗的嗣裔络绎不绝,把这感人的乡情和真挚的亲情,记录于唐氏族谱,昭示后人。在这21世纪初的时

候,把唐氏世系承接整理成谱,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唐氏族谱》实为珍贵,先辈们的谆谆教导,有如耳提面命的深情感。谱亦诗亦文,图文并茂,体系完整,资料详实,足为我唐氏子孙珍藏的家书史料。这次续修《唐氏族谱》,以入川祖公各成支系,保留旧谱内容,改竖排为横排,入川前启序总图,用竖图直线连接示为本支世系。光绪谱所列旁系支派,新谱未录。“光”字辈祖公列为新谱分支体系。嗣中有男有女多记男,有女无男就记女,招赘者统而记之,从此改记男不记女的习惯。

良好的家规、家教、家训是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基础。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献给祖国,这是先祖的遗德,也是伟大民族的光荣传统。通过续谱,正是我们再现先祖遗愿,承继祖先美德,更为我们这个世代裔孙子嗣感恩报本的最好方式。团结族人,教育后人,振兴桑梓,也是当今社会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余者,介祖35代孙,才疏学识浅薄,年逾花甲,在族人的敦促下,欣然担起续修《唐氏族谱》重任,有负族人殷望,填缺补漏留给未来。是以为序。

公元2006年丙戌岁十月二日

光伯光第十一世孙唐政福敬书

重修唐氏谱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纪事彰善阐恶,谱以敬祖而敦宗睦族。史不记,焉能鉴前人之褒劣,谱不修,则难以溯其世系之源。

为之,向祖循根,证史求真,发扬先祖文化,追念血缘亲情,弘扬先祖遗德,启迪后辈子孙,今特重修此谱。

远古时,太昊伏羲,是我国东方东夷部落首领之一,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神农和公孙黄帝。当时,同为我国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炎、黄二帝联合打败了东南方的九黎族部落,杀了蚩尤。后因利益冲突,双方多次发生战争。黄帝战胜炎帝,两部落融合一起,构成华夏族主体,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崩传于玄嚣,玄嚣崩,传位至颛顼,颛顼崩,传位于至帝喾(玄嚣之孙),帝喾崩传位于子挚。因子挚无道,被诸侯落废之。另立帝喾幼子帝尧为联盟道领,受封于陶,后改为唐,号陶唐氏。此为唐姓之由来也。

早在夏朝少康时,帝尧六世孙伯诩祖,记数世宗派源流,修成谱牒,授彰亘祖。到夏衰商起后,幸传伯亨祖自序本源,重修谱牒,付刘累祖,又传至季裕祖,季祖传于康斌祖;斌祖乃帝尧十六世孙;斌祖传常泌祖,泌祖修之传祥通祖;通祖授与廉祖,廉祖授之伊、德、豫、下诸祖修之,其时乃帝尧五十代之裔矣。又数世,有亮赘祖修之。之后,有翌颉祖修之,颉祖传于高陨祖;陨祖时,遇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之际,其谱几失,幸李斯藏其谱,识我秉祖字宣明者,以谱与之。宣明祖藏谱于商山,遗谕景祖,景祖时分九十六派,景祖分修九十六谱,分授各宗支。之后,鼎祥祖分列九宗,谱成十六本,内分四十八卷。又数世,秦喜祖负其谱寄于长安。再数世,羌祖修之授于湛祖,湛祖授于宏远祖,远祖后,有凤翔祖修之,授与光武祖,光武时,遇宋太祖陈桥兵变,谱几失,唯宁祖迁居濠州,因而修其谱于濠州(今安徽凤阳府),彬祖和夔祖,避从洹水修谱于洹水。再数世,到北宋神宗时,介祖重修其谱。北宋末年,高宗

避金人南渡,我祖时愈,时企等和族人。拥高宗徙临安(浙江杭州),居于温陵同安。

故今长安之迹有唐家街,汴梁之迹则有唐家桥,怀来居庸之迹,则有唐家岭。濠州之迹,则有唐家坟。荆南江陵西北龙山之迹,有唐介墓,太原晋阳,则旧为唐城等。又考其历来,流于四方为藉者,时臣,胜忠等祖,家于渠阳。唐超官至于西蜀,家于顺庆,广安。唐皋仕于粤,而起源于桂林全州兴安。秉义随父任浙,而家于衢州开化。唐顺为翰院编修,命侄出使辽国,因其寇乱,未能归家,遂于辽阳是有宗支。唐纲、唐纪经商寓居闽中,遂于南乐传宗。质义游学于建业,故南京有派宗。

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0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反明,为避难介祖十六世孙仲梁祖从靖州迁徙黔阳通州。

崇祯元年(公元1621年),又迁回靖州会同,因兵灾四起,仲梁祖迁居会同县远口乡四甲兴文里半坡塘买鱼田为业。

综上所叙,足证吾唐门寓藉四方,千百年来,子孙繁昌,人丁兴旺,乃华夏之巨族。

唐门历代先祖,光耀门楣。如汉时有唐羌,北齐有唐邕;唐时有唐俭(二十四国公之一的莒国公);宋时有唐介(宰相),唐重。明时,唐均显(武德将军),唐胜忠(世袭千户),唐胜宗(延安侯)。清时,唐光玉(镇殿将军),唐承清(平夷侯)等,都为当时的辅国勋臣。

追本溯源,乐至放生乡北门村唐氏宗祠始祖乃唐介祖25世孙光伯公等,和二十四世朝满祖(南冲寺,现新乐五村十一队),分别于康熙36年和37年(即1696和1698年),由湖广携眷入川,奉旨来乐至西门外15里杨家沟和南冲寺妙峰山学堂湾填实落户为业,距今310年,其间,吾族尊卑秩然,家族和睦,长幼无潜越之举,此乃先祖所传之谱,族人尊祖敬宗,守规循礼所致也。

但自光绪24年(公元1898年)以来,106年间其谱未修,其规未倡,若不即今续补,乃为吾辈之惰也。

今,由吾辈等“筹备组”牵头,经族人议讨,一致认为,目前辈序有混淆,德尚低下,实有修谱倡规之要。皆因世远,族繁,谱由已旧,谱源残缺,今只好将族中所遗之旧本请出,览视之后列序,将近代所添新丁补上,分房送达,望悉之,遵之。亦盼后世,有志之士,发扬光大,将谱重新续之。

介祖33代孙唐维新修录

公元2004年10月10日

(录)凡例十则

一、报本追远,生人至性,务须随分自尽。丧尽礼,祭尽诚,毋得从俗,酷尚奢华,旷饮高歌。新旧坟茔,每岁身躬亲祭扫,清查续葬,必序昭穆,所安先灵端风化也。

二、显扬唯在于书藉,兴创不越乎勤俭。凡子孙之贤智者,固须努力将就,愚鲁亦须策以书卷,至务本力种田,原朝廷最重,务必耕读两全,庶几门闾光,而家丰富也。

三、寿夭参差,莫可如何,有数存乎其中,女子有能从一,心坚石者,固属阖族之光。不然听其改适。倘有兄收弟媳者,弟赘兄妇者。族长削去谱载,治渎伦之罪也。

四、燕翼贻谋,畴其不期,箕裘蝉联。然伯道乏嗣,千古痛恨。只许继兄弟,房族之子承祧。纵属同姓,非我一脉,若姑舅表亲填户入赘,慨不许继。即前有过继,今不登载,恐乱吾宗也。

五、仲、承、守、仕、仁,咨、文、思、朝、光,原系先人世派,周而复始。(入川时15位“光”字辈正好该复用此10字起头,但祖公们拟定30字,作为后世流派,以别于远祖)但命名之间不可奕叶,而讳同于远祖。故凡取名之际,子孙未从师之先,务须定其名庶,永不致同讳之弊也。

六、族谱传家之宝,铺张扬厉,牵扯附会,非不足以侈人耳目,然冒认假借,愧恶何堪,今慨从实据,不欲其混吾宗也。

七、谱必编号,领必书名字。不可与同姓人抄袭录写。况斯谱记千万年之传流,同姓多有假冒宗亲者。万一有水火罹灾,必须报告族长,笔载遗失情由,不欲其混吾宗谱也。

八、各家神龛,必手订一册,后有生卒婚娶,务各载明岁月日时。即不识字,以须求族长亲友,详细载明,后代修谱,得有所以备参考也。

九、邻里乡党,尚当周恤和好。况在一本,须分多润寡,孝友睦渊。有不孝弟逞强凌弱者,族长从公处治,所以敦根本成仁让也。

十、婚姻论财,殊非雅道,眼前落魄,安知异时不发迹。此日富厚,能保日后不困顿。每见倚富欺贫恶习,深可痛恨,务必相女择婿,相子聘媳,所以远俗骛,兴礼教也。

以上十则,言皆切要,世世宜遵,若视为具文,不循此例,族长族众,齐心攻治,庶书香永绍醇,谨足风也。

(录)唐谱宗政

一、族繁则人众,人众则贤愚互见,善恶攸分,于此欲明彰瘅之权,非大声疾呼,严刑峻法,不能免其弊也。吾唐氏例政十余条,其间或为子孙所无,不然亦或人之所有,总期归于善。故告诫谆谆,唯恐或有罹此者,即或不罹于此而后快也。盖严以绝本族之小人;斯宽以养天下之君子。良莠不锄,嘉禾不生,即类惨毒之为,宗长者又何辞焉。吾愿此十余条,家置一通于座,佐以惚身心,以教子弟,皆于是乎,在可以无过矣。故孔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奚其为政,庶几无负予家政之初心云”。

二、孝顺父母,重天伦也,传曰: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长。故忤逆者服大辟,人虽至愚,谁肯公然犯之。第为父母者,自幼姑息,是以狎恩恃爱。习与性成,及其长也,随性猖狂,未免疾言遽色,拂逆亲心,此须一时纵性任气,实为忤逆之流,有此犯者,父母自当责治,不服尊长以惩之。

三、尊长上,敦友爱也,凡我宗支,分居长上者,不拘亲疏贫贱,皆当爱敬,服制虽尽,而尊卑名分犹存,岂可干犯名分,以伤残骨肉乎。纵财产不明,当道众理论,不可恃势逞强,辄加欧骂。有犯此者,酌亲疏以处之。

四、和睦乡里,敦厚道也。凡我梓里,住居相近,田土相连,朝夕相处,务要和好,勿相嫉妒,如有无故生事起衅,以致取辱,轻则受责,重则加罚。

五、教训子孙,重启诱也。古人云:“子孙贤,门户昌”,亦须为祖父兄者,严加教训,子教之以勤诗书,女教之以务纺织;妇人不出闺门,不与外事,则无玷家声,免致外侮。

六、各家生理,循职业也。凡人各有本等生理,士安于诗书,农安于耕种,工安于艺业;商安于贸易;俱宜安分守已,自然衣食丰足,又何患天之不佑也。

七、志坟墓,祖宗栉风沐雨,不惮跋涉,来至西川,创业垂统,以遗子孙,岂有他哉,不过

望其世守坟墓而已。奈何于三世之间,则岁月云迈,世势不常,世远人逝,时移物换,百年荒冢,知是谁何?遂至垦为田地,开辟成土,予戏其惨至此。尚何言哉。凡我子孙,于祖宗坟墓,必须志以碑石,刻其上曰:“某祖某妣之墓“。则世代虽远碑石永存,平毁之患可免。

八、祭享,死生人鬼,事皆一理。古人于祖考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为是故也。世之人切于生存,而缓于死亡,急于奉养,而怠于享祀者,昧于人鬼之道耳。凡我子孙,于岁时朔望,生死忌日,必须洁俎豆,荐黍稷,竭如在之诚,致报本之敬。乃为得之慎,勿以其形骸既朽,有何饥寒之事。耳目既灭,有何食色之情,而总怠其事也。

九、亲父子,父子之恩,天性也。而慈孝之道,亦天性也。然或事遭其变,为子媳者,当委屈承顺,俟其底豫悔悟。为父母者,尤宜宽裕隐忍,使其自怨自艾,无伤天性可也。

十、正夫妇,广齐治之化,当兢兢守名惟慎。毋以妇凌夫,毋以偏为嫡。娶妻以德,毋嫌貌丑,敦唱随之义。定妻妾之分溺于床席,惑于艳冶,皆所不载也。尚其慎之。

十一、和兄弟。凡遇兄长,而少之礼在焉。问年庚,叙世次,徐行让坐,执长幼之道,勿敢替越。

十二、教耕读,民以食为天,耕为所以,出四民之业,最苦最实。舜,圣人不羞为之,以衣食之源,不容却也。至于既富方谷,从善唯轻,则教之资于养也。间见人家子弟,藉赀温饱,遂忘学业,世上道理百不识一。正所谓酒囊饭袋,裙马襟牛者也。我子孙,先以治生为急,服勤力穑,毋羞卑陋;即以读书为务,孜孜汲汲,以图远大,远大既遂,并勤劳而远之也。如或惰其四肢,不分五谷,或饱食终日,不事诗书,则自取饥寒,更将谁怨,自甘下贱,夫何言可痛也。是必务耕读,勉自卓立无所生,斯成人矣。

十三、严嫁娶,乃儿女终身之计。子孙生裔之端,先正曰:嫁女须胜于吾家者,令吾女有所敬畏,娶妇须不如吾家者,媳有所敬畏。大抵嫁娶,必须声势相应,乃为雅观,有等鄙夫,其女许嫁,唯图厚礼,虽配偶非其类,陷其女于下贱,亦所甘心。其子求配,唯图省费,虽娶配非类,以致后裔之不昌,亦所甘心,诚可痛恨。凡我子孙切宜戒此,如或不然,尊长严加切责,黜以玷家声也。

十四、严赌博。迩来川者,赌风日炽,而本乡窝家或开场密室,三五成群,聚集赌博。由是游手好闲,漂流往外,而为蝈噜匪类,皆由于父兄,平日宽容姑爱。或因赢钱而起,以至卖屋出产者,有玷祖宗,败不崇朝,深可痛恨。自后,凡有敢事呼芦,许父兄及族长治三犯不悛,定行削谱。

十五、诸祖来川,再三着议永定流派:

咨文思朝光,仲承守仕仁。大德维先政,通才自永昌。邦家定必胜,治世之贤良。

新赠:道远荣开国,恩流福寿长

二十一世纪初拟:韬略振纲纪,辅佐显名扬

吴姓家谱

吴姓家谱 起源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疍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颤-页)后稷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古公亶父),《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

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中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昌品德高尚,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今江苏无锡一带)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秦汉时期是吴氏得姓后第一个发展时期。吴亡国后,吴姓后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汉初,吴姓族人参加起义,因功,多被封王,出现多个名门望族,如南阳吴氏、陈留吴氏、河南吴氏等,荣极一时,为吴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由于吴姓有女在汉末嫁于吴国君主,成为皇族,生孙权、孙策等人,并在吴亡后,入仕于两晋,屡出名人,知名于世。南朝时,'延陵季子'之后的吴

中华唐氏家谱

中华唐氏家谱 盘县俊民公世系图 始祖尧皇帝封其弟叔虞晋赐姓唐叔虞吾之始祖也 ↓ 二世祖纪纲 ↓ 三世祖庆一庆二庆三庆四庆五庆六庆七 ↓ 四世祖华浦公 ↓ 五世祖汝文公汝章公 淤元为荆州太守↓ 后嗣尚无祥载俊民公字士荣 而唐顺之是也明初甲子年先举孝廉乙丑登进士六世祖授河南光州之事后调戌燕山当队 长协沐将军南征留戌普安。黄明 勒授中宪大夫,吾之宗祖也。 ↓ 七世祖赞公 ↓ 八世祖伯昭公伯成公 重返江南

伯成公 ↓ 九世祖鐺公 ↓ 十世祖寿元公 ↓ 十一世祖瑚公(无考)琳公 ↓ 十二世祖鼎兴公鼎甲公(无考) ↓ 十三世祖明环公玉环公(无考) ↓ 十四世祖致中公(无考)致和公致孝公(无考) ↓ 十五世祖仕奇公 ↓ 十六世祖国正国顺国民国灿国治国勳国用 ↓ 十七世祖(同世他房略)应周成周纯周(周字辈)↓ 十八世祖文衡文蔚文乾文锦文安(字玉璿) (文字辈)↓

十九世祖德祥德蔚公(字品一)(德字辈)(红田白石岩)那个↓ 二十世祖永恩公(长房)永年公(二房)永龄公(三房)(永字辈)↓↓↓ 二十一世[思勳思钦思华思盛] [思虁思纯思芹] [思安] (思字辈) 二十二世祖长房绍箕绍经绍纬绍庆绍昌绍隆绍休绍煃(绍字辈)二房绍弟绍兰绍英绍鹤三房绍周绍庭绍成 二十三世祖 (先字辈)长房[ 先超先畔先美] [先芬先芳先华] [先澡先科先柱] [先簧先炯先敏先帮先阳] [先云先进先锦] [先喜先成先凯] [先忠] [先均先禹] 二房[先树先才先康] [先休先禄] [先恭先理] 三房[先发先富先礼先开] [先有先政先泽] [先庚先栋] 二十世四祖长房[宗木] [宗寿宗尧] [宗达宗周宗田] (宗字辈)[宗明] [宗经] [宗向宗国] [宗吉] [宗耀] [宗耀宗怀宗德宗权宗喜] [宗勇宗开] [宗益宗发] [宗普宗帮] [宗阳] [宗林宗述]

邹姓源于孔

邹姓源于孔,孔子乃本家 《邹氏族谱》阅后感(3首) 作于1991年3月 在《百家姓》一书史料中,“邹”姓排序列为第67位,虽非大姓氏家,但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余刚收到一位堂叔从台湾新竹寄来刚出版的《邹氏族谱》。拜读本家族谱,感慨犹多。饮水思源,情思缕缕;寻根问祖,实证篇篇。余按邹氏世系源流脉络以及后裔分布统绪,整编出图文系列专集《承家之履》(共四大册),并诌得拙诗若干。兹择其感赋三首如下: 一 读罢我家族谱文,几多世系几多分。 应知曼父方为祖,食邑邹城播子孙。(注) 二 文明始祖开华夏,姓氏千家万代公。 族谱今朝方识认,原来邹孔脉相同。 三 先灵已去后生来,又踏江山放眼开。 莫道邹家我姓少,相传代代出人才。 【注】东周周定王时(公元前606-585年),鲁国昌平大夫孔叔梁纥受封于邹城(今山东泗水县南60里,但非原有邹国所在地),配施氏生九女而无一男,妾生一男,取名孟皮,自幼足疾。纥忧心后嗣难盛,遂另立同宗孔正樨次子孔曼父为嫡嗣(纥的唯一嗣子),要其到邹城官宅与孟皮同居,并命他们用食邑“邹”为姓,改孔为邹。由此邹曼父成为华夏邹姓始祖。后纥告老还乡,续娶颜氏,生子仲尼(即孔子),仍袭姓孔。 由是可见,邹曼父乃邹姓始祖,实与孔子谊属同父异母之兄弟也。 据《礼记》记载:孔子少孤(生母颜氏早卒),不知父墓所在,乃问于仲氏(即邹曼父的生母,纥安葬时,仲氏曾送殡登垅)。后孔子将生母颜氏迁葬于曲阜之东防山(即位于今山东泰安市区27公里),与生父纥合葬一起。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邹曼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盖实录也。” 上述来源之说,绝非冒认,妄自附入,故乱统绪,实有参证,不可旁移。对照我国历代纪元,自华夏五帝始代黄帝起(公元前2550--前2140),邹氏开姓始祖邹曼父为纪元第48代;孔氏开姓始祖孔父嘉为纪元第42代(即孔姓早于邹姓六代)。邹氏开姓后,源远流长,绵绵瓜瓞,初期繁衍于原居住地鲁国,后北迁齐国(均属山东)。战国及汉代初期,邹姓枝荣叶茂。至晋代,邹姓宗枝衍派,绵延不已,从山东至河北、河南等地,尤以河南邹坊为一大聚落。后因戎胡异族扰乱,土族世家南迁大江南北,多聚居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开疆辟土,安土乐居。其中后裔河南范阳支系辗转入闽(入闽邹姓始祖邹勇夫定居福建邵武府泰宁县)。南宋25岁状元邹应龙(纪元第108代、邹姓60世)之后裔支系,从福建泰宁县迁至广东大埔邹坑;后裔邹文所(纪元第113代、邹姓66世)从邹坑迁至梅县程乡白沙坪龙文堡(即记为梅县邹姓一世),十世邹奇辉(纪元第122代)由梅县龙跃塘迁往南口赤水村,成为赤水邹姓开基祖。当今赤水邹姓辈份“邹延X”为纪元第132代、邹姓第85世;目前最幼辈份子孙起名“邹X寿”为纪元第135代、邹姓第88世。 综上所述,我的故乡广东省梅县南口镇赤水村之邹姓,其迁徙先后,龙脉由来,概而括之,结论即为: 山东(泗水)—---河南(荥阳)—---江西(乐安)—---福建(泰宁)—---广东(大埔—梅县)。

唐氏族谱第一部

唐氏族谱 目录第一部 唐氏族谱续修语(七律) 唐氏族规 唐氏字辈 前言 续谱凡例 唐姓的起源 唐姓、郡氏:晋昌郡、翼城郡 唐氏总源图 抄源本流记 附(一)唐氏谱序 附(二)唐氏谱序 附(三)渠阳唐氏谱序 附(四)唐氏谱序 附(五)渠阳唐氏合建家庙序 附(六)唐氏谱序 附(七)唐氏谱序 附(八)重修唐氏谱序 附(九)重修唐氏谱再序 附(十)唐氏谱序 唐氏谱续修序言 杨家沟唐氏第二次续修宗谱序 杨家沟《唐氏族谱》二OO七年续修族谱序 重修唐氏谱序 唐氏祠堂对联并附神座对联 牌坊对联并附赞 凡例十则 唐谱宗政 第二部 鉴修宗支图及唐氏 唐氏介祖启序世系图(今放生北门村支脉) 徙川先祖唐光富发派 徙川先祖唐光伯发派 光伯祖长房仲遐房系 光伯祖二房仲遴房系 徙川祖公唐光琏发派 南冲寺学堂湾唐氏徙川前启序世系图 自楚来川东到南冲寺分支发派衍庆图 光武发派图 光舜发派图 按语 (一)两汉时期于史记载的唐氏著名人物

(二)三国时见于史册的唐氏著名人物 (三)南北朝时期的唐姓名人 (四)唐朝时期的唐氏大家族 (五)两宋时期唐氏名人 (六)明朝时期唐氏名人,明清以来唐氏的分布与唐姓名人(七)唐氏宗族名人及名卿纪略,宗族内名卿,唐氏三祖衍图(八)共和国时期我族部分族人简介 第三部 世系蕃衍及厝所 一、唐氏世祖蕃衍及陵寝(入川前) 二、来乐至杨家沟光富祖蕃衍及陵寝 三、居杨家沟下节唐光伯世系蕃衍及陵寝 四、唐光琏祖来乐至杨家沟北门坳世系蕃衍及陵寝 五、居南冲寺学堂湾唐光武唐光舜二祖世系蕃衍及陵寝 第四部 唐氏谱 家箴家训编修按语 报本篇 治家篇 事亲篇 为学篇 性命关系论 志意心身四大境界 仕官类 学问类 冠公六悔铭 惜字惜谷要言 十好语 葬祭类 念庵诗云 蒙童入学规矩吟 十穷语 家箴 事亲 友爱 夫妇 训后

中国各省市唐氏字辈1400支(20150303)

中国各省市唐氏字辈1400支(20150303)

字辈:祖宗仁谨智,光启从前德,常逢勋华献,永世明朝建,荣跃先修福,山昔纪高年,吉利发祥多 湖南衡阳字辈:祖宗仁景志,(一甲宗辅公房:永仕明朝惠,光启崇前德;四甲宗森公房:忠义文政学,一应臣明世),常逢勋华建,荣耀先修福,三锡集高年,传家隆孝友,执礼大书田,燕翼贻声远,贤良为国绵 8、綦江区扶欢镇唐氏 字辈:良德仕应开文正,光昌永远发华荣,昭铭继续辉先绪,定生俊杰显朝廷9、綦江区石壕镇唐氏 字辈:纪正有玉文,尧维开光明,天元中国庆,朝廷应先荣 10、綦江区郭扶镇高青唐氏 字辈:仁成礼之汝,向国德茂儒,忠泽绍千世,洪开继万都 11、綦江区安稳镇唐氏 字辈:尧维忠光德,开怀永安世(唐银提供) 12、綦江区东溪镇唐氏 字辈:思宗朝庭(唐萍提供) 13、綦江区隆盛镇唐氏 字辈:方遗自登仙(唐壕提供) 14、綦江区隆盛镇唐氏 字辈:林家佑纯(唐云川提供) 15、綦江区某支、营山县双溪乡顾家村唐氏 字辈:荣华重金玉,仁义仕一怀,文元芳太永,昌国定其才,学中明尚有,光大建朝开(营山唐永康提供) 16、綦江区、巴县某支唐氏 字辈:承德天心舜,贤良国太平(唐贤荣提供) 17、綦江区某支唐氏 字辈:...国志天... 18、綦江区三角镇唐氏 字辈:建用光庭(唐用生提供) 二、江津区各宗支字辈 1、江津区柏林镇红岩唐氏 字辈:安宗祖昔酉,思孝世重文,学仕天定国,荣应正朝廷,德泽联辉永,光华富贵兴(唐世华提供) 类似字辈:孝世仲安宗祖昔有思 湖南省武冈市双井团梅树村字辈:世仲安宗祖,昔友思孝试,中继按名再仕昌,锡禄维贤俊,宏谟启圣明,传家敦礼让,开国显经纶,忠厚承先哲,诗书教后人,纲常千载肃,作述万年新 2、江津区某支唐氏 字辈:绍德宜依裕,逢成天可定,宏功在志修,达道世绥龙(唐依春提供) 3、江津区白沙镇唐氏 字辈:华国本(唐勇提供) 4、江津区吴滩镇唐氏 字辈:焕世治安(太),德政... 5、江津区石门镇唐氏

仲氏家族族谱

仲氏家族族谱 仲低的始祖仲子,根基较深。仲氏族风之好,名扬千古!民众感恩,帝王赞誉。历代皇帝祭孔也同时祭仲。仲子后裔一直享受加封进级,免除赋役等国恩。一、族源族根仲氏家族是怎么来的,它的根在哪里?简单地说,就是寻根。据《通志氏族略回》上记载,高辛氏才子八人,仲堪、仲熊是其中的二子;仲虺为汤左相,其后并为仲氏;又鲁公子庆父曰其中,亦为仲氏、仲孙氏。卫人仲由是孔子大弟子。经查,仲姓源出多支:①出自黄帝曾孙高辛氏(帝喾)之后。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号“八元”,其中仲堪、仲熊兄弟二人的后代有的就以仲为姓了(见《姓篆》通志略等)。②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汤的左相仲虺的后代,周朝樊侯仲山甫是其后人。后世子孙就以仲为姓了(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③出自春秋时鲁国公子庆父,字共仲,乱鲁遭责,其子孙因避仇就以他的字为姓了(见《史记·鲁国世家第三》)。④出自春秋时宋庄公子名之城,字仲子,其孙名江,为宋司马,他便以祖的字“仲”为姓了,他的儿子仲几,孙名仲佗(《姓氏考略》)。本支始祖,仲由,字子路,鲁国卞邑(今山东平邑村)人,生于周朝景王三年(公元前542 年),九岁崇孔学孔。《论语》中有40 多处提及到子路,但多处注释有误。他为人耿直,文武双全,一生忠孔,德高望重。孔子对其评价极高:“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可备大臣之数,并道:“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见《史记》)。子路仕鲁期间,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的合作者。他曾做过鲁国的季氏宰,又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以政事著称。他跟随孔子40 余年,其中周游列国14 年,诚笃忠信,办事认真,是孔子的一名得意门生。63 岁时,卫国发生宫廷政变,他仍然忠于孔悝,在和敌人搏斗中英勇献身。从古到今,人们对仲由都非常敬仰。卫人为他建墓三处:濮阳墓葬遗骸,长恒墓葬衣冠,清丰墓葬魂魄。汉唐期间,官方也为其修建了两处词字。明清两代都对仲庙进行了整修。据了解,泗水的一座仲庙已废,地产被地方政府安排他用。济宁仲庙(在山东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由唐朝任城贺之章拨款所建。历经1000 多年,几经兴发,1983 年国家拨款360 万元重建,气势壮观雄伟。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的始祖仲由,集忠、孝、仁、勇、礼、义、信、刚于一身,民众拥戴,帝王祭祀追封。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 年),东巡祭孔,同时祭仲。此后,历代皇帝效法,并对其加封。唐高宗亲临祭祀,并留下四言诗纪念。唐宗开元廿一年(公元739 年)追封仲子为卫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 年)加封河内公。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 年)追封卫公。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 年)追称先贤仲子。清康熙二十八年至五十三年(公元1689 年至1714年),康熙先后四次拜谒仲庙,钦赐《勇行贻范》和《圣门之哲》匾额。雍正三年(公元1725 年)钦赐《圣道千城》匾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 年)祭祀时,除赐“贤诣升堂”匾额,还书赠了对联:“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 据史料记载,我们的始祖仲由,一直为后人所尊重,被称为“圣门十二哲” 之一。在曲阜孔庙大成殿有其塑像。南京夫子庙也有其汉白玉塑像。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历史优秀文化。江泽民同志在职时了曾到仲浅村拜渴仲庙。上述可见,仲氏家庭乃圣门之后、贤人之后,根基之深,其他姓氏少有。二、后裔族人仲氏始祖的大宗后裔,人才荟萃。23 代臬,任东晋尚书。 25 代庆,任北魏中尉。28 代晋昭,任南朝齐太守。29 代浩,任梁刺史。45 代简,任北宋官刑部郎。60 代九卿,从明万历廿四年到清朝顺治三年一直任翰林院、翰国史院五经博士,官加二级。仲氏家族把他称为中兴祖。以后数代直到71 代宗子肇香止均袭任翰博。其后任“征北郎”、“高林郎”等职衔。仲氏家族地位、待遇,都与孟柯、颜回、鲁参后裔同。自唐朝起,他们都享有朝廷赐予的祭田,并享受免除一切差役的照顾。小宗后裔,人才蔚起。65 代孙永檀(耀),字乐园,乾隆三年(公元1736 年)考取进士,后因编修有功,升为晋察御史、签都史,事迹载入清史名臣传。71 代孙肇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 年)翰林院五经博士,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 年)任北洋政府内务部奉祀官世,后在南京政府继任。新中国成立后,被山东省凫山县政府定为开明士绅。74 代后裔曦东,原名崇兴,中学

运氏族谱

运 昔古圣帝明王之统绪载于词明於春秋。自汉兴以来,司马公乃著史记一 愚 书传至今日又有子阳纲目一书。观此书所著,系国家兴亡成败忠臣孝子谗愚 佞小人,逐节详明以遗后世,一览可知也。不觉心有所感也,而又观周家祖庙,孔子世家,历历所载者皆三代宗亲。古时尚然如此而况今之庶民乎。 愚愚 因此思念古人,而想之为人不亦有三代宗亲乎?逐一溯本穷源,而族 长之人一概不知,回到家庭恭问严父:朝夕指点。惊问曰:父何由知之? 父曰:“吾常听汝祖父谈此未能著此谱书,不过记闻而已,汝后日可著书甚吾 勿含糊“ 唯唯受命,彼时惶恐未曾手而著。当父既殁之后而复想起指 ①② 点之言,於挥泪著书数篇追本穷源而粗知大略,无非是随燕王驾来渠梁之地乃知其大概而徽郡之源未可尽知也。故详明以备子孙观阅,此书便知我心也。后之人与我有共同志向时而继之庶斯书之不朽云[注:此书由西关张姓约六、七世祖所著,后经某世祖传入我运氏宗族]①明太祖之子②蓟运河说明: 运氏原籍江南安徽人也,其始於某乡某裏因年代以久失其传,已无可

尽知也。安徽之祖大概就在此地也,是因前朝明成祖永乐定鼎金台,我始祖清爷随驾北迁,卜居渠水之西南塘尔坨居焉。至今我始祖之墓尤存,现塘尔吾 坨西岭之七座坟是焉。远近乡里皆号之曰:“运氏之墓也”。运姓者即张姓也。想运姓以来本系张姓,只因四世祖铎爷人丁繁衍,灶粮数年缺欠,(也有称在朝为官、因受奸人所害)故此隐姓以除当时之急,以名为姓皆称之曰运铎。至於今与张姓同宗故不谬矣。 我三世祖随云五人积功累德者皆我始祖一人耳…。衍及三世祖三爷畏难而逃守张姓之嗣,茕茕独立,形影相吊,不能乐兹土守先灵,复迁于渠梁之滨居焉。向后族称繁,系我三世祖积功所感也。夫水不厚则负舟无力,德不厚则瓜瓞不绵。我三世祖非积德长厚,何以重乡科会科、乃文、乃武有其人,乡科会科有其人,且上年之典恩…重於两朝?,服官而仕荣及于当代,何者? 非祖德所贻留,祖功所恩洽哉!我后所旋居於境内,星处於四方者,虽各殊其业,而不殊其德,虽各分其人,而不分其脉,所言者皆系我三世祖三爷之枝派云尔。 原序 尝思木本穷源恒动人凄惨怵惕之心。我始祖清爷自随明成祖定鼎肇基燕京以来,弃江南而车驾北迁,立基地认粮地皆系孤身持立,传至二世祖贵爷,三世祖权、信、三、四、山爷,无不克承先志,我四世祖铎爷治家创业,教

鄢氏族谱 新

中华鄢氏族谱 四川泸县支支谱 字辈诗 纪登京新世 国毓士光昭 克绍书香永 名崇万善高 天才满豪庭 仁义映玉堂 栋梁泽环宇 智慧绣华章 前言 鄢氏大约公元1680年由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祖屋来四川泸县土主杨湾屋基居住,至今大约330年左右。现今15世孙大约160余人,分布土主、大磨、仙佛、福集、泸州、成都、北京、沈阳。 鄢氏老族谱没保存完整,无法正确依据与湖北衔接。具传说,进川来时三兄弟,路途分散,其二人不知详情,一世祖晚年回湖北老家亡故。 鄢氏祠堂,而今的祠堂山,现绍吾(鄢子高)屋基外。

(老祠堂据说是1930年左右拆除) 鄢氏祖坟:二世祖共祠堂山,而今现在。后世共于祠堂山杨弯后、清龙湾、小河沟。(老族谱可查) 鄢氏老族谱记载,从京开始,分三房,一房维新——杨湾,三房民新——奇龙七树湾,幺房——清龙湾。 修谱说明 全国各族人民从推翻清朝之后,经理很多厂商,全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抗日战争、1949年解放、土地改革、十年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为纲、破四旧、立四新,宗祠被毁,坟茔遭平毁,族谱以属四旧销毁。 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尊重事实,恢复文化遗产。家谱属文化遗产,我同绍宣得到共识,重修我支家谱。重修家谱的目的是:知根源,辨亲疏。尊老爱幼,男女平等,礼仪为先,诗书济世,遵纪守法,忠厚做人,团结互助,争当一个好公民,报效祖先。 2000年开始,绍宣积极行动,生产之余,每户登记。经绍州家时发现,保存一本老族谱,年代久远,前面部分老化,1920年之后没有记载。由绍宣登记,我编制,在深深感慨绍州没父母,为我支族保存一本宝贵的编制的资料。 老族谱从京公开始,一世祖、二世祖没有记载,是何年代入川,没有依据,无法考证与湖北衔接。二世祖“登弟”

最新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

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第二篇: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草稿第三篇: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第四篇:关于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第五篇:姓氏研究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同姓的同学不少.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我翻阅《百家姓》发现许多有关姓氏的故事.于是,我们小组的成员开始了这次姓氏之旅.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百家姓》等记载着古人姓氏的书籍,阅读有关报刊,上网查找浏览,了解本小组成员的姓氏来源和历史上的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本小组成员姓氏的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便捷的途径,搜集本小组成员姓氏的名人,了解名人的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黄姓的来源 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关于黄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书籍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黄姓名人 黄歇黄霸黄盖黄巢黄庭坚黄道婆黄宗羲黄遵宪宋代状元黄定 上网 黄姓人口数量 黄姓的人口约为2876万,为全国第八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2% 爷爷的讲述 黄姓族谱 浙江杭州·武林黄氏宗谱:清光绪间礼耕堂钞本一册藏地:美国浙江余杭·黄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藏地:浙江余杭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王姓的来源 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 书籍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王姓名人 王陵王昭君王政君王凤王莽王匡王霸王朗王祥王览王导王充王献之王羲之 上网 王姓人口数量 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王姓目前仍是我国的第一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姓王,这相当于四川省的总人口,比德国的总人口还高1000万人. 爷爷的讲述 王姓族谱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东沙王氏支谱·家规》《三槐堂王氏族谱》《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家谱族谱宗谱样本(唐氏家谱)

目录 第1章字辈谱 (5) 1.1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 (5) 1.2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 (5) 1.3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 (5) 第2章世系总图 (6) 第3章谱序 (7) 3.1关于唐姓的起源与演变 (7) 3.2关于唐姓迁徙分布 (8) 3.3当代唐姓的情况 (8) 3.4唐姓血型 (9) 3.5唐姓的传统文化——郡望 (9) 3.6唐姓的传统文化——堂号 (10) 第4章家谱凡例 (11) 4.1字辈谱传承规范 (11) 4.2唐氏族人取名原则 (11) 4.3续谱原则 (11) 4.4本谱纪年原则 (11) 4.5本谱入谱人员范围 (12) 4.6本谱世系本源书写规范 (12) 4.7人物录及传记 (13) 4.8修谱期限 (13) 4.9其他 (14)

第5章家风---家训家规 (15) 5.1家规文化(十二条) (15) 5.2家训文化 (17) 第6章传记及人物录 (21) 6.1人物传——第四世 (21) 《XX字辈》奋斗史 (21) 6.2祖居录——XX屋基 (22) 《XX屋基》由来及历史变迁 (22) 6.3人物录 (25) 第7章谱系本源 (26) 7.1唐氏族人的详细本源记录 (26) 一、第一世 (26) 二、第二世 (27) 三、第三世 (28) 四、第四世 (29) 五、第五世 (31) 六、第六世 (33) 七、第七世 (34) 八、第八世 (35) 后记1

第1章字辈谱 1.1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 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 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 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 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 1.2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 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 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 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 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 志高谋贵官,忠孝添声振; 睿智遗后泽,宗族旺世延; 1.3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 根据唐氏七修族谱记载,我唐氏历代修谱,均列有字辈,在光绪十九年第五修时进行规范,曾制定(40字)字辈字。 朝官世文添,宗万年国选; 德立有志成,先训敏诗礼; 谋绍忠贤典,章垂后孝弟; 光前家声丕,振遗泽式延;

姓与氏的起源和发展

姓与氏 一、定义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当代的“姓”主要来自古代的“氏”。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百家姓墙上,摄影师捕捉到了古人对于“姓”(左图)和“氏”(右图)的图解。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其造字属于会意,由两个象形字“女”和“生”组成,意为女子所生,生而有姓;氏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应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其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可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义。 二、起源和发展 (一)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姚、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大禹。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 “氏”起源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 1

家谱族谱宗谱样本(唐氏家谱)

艳华之子 重庆市铜梁 唐氏家谱 主编:XXX 执笔:XXX 页脚内容40

艳华之子 序言 我是谁?我的血脉,我的祖根在哪里?每个人都会问相同的问题,茫茫宇宙,浩瀚乾坤,水有源,树有根,溯本思源,寻根问祖这正是修订编写家谱的目的。 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修谱之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次修谱是在XXX先生的大力号召及组织下进行的,经唐氏族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得以圆满完成家谱修订,此举不仅是对先祖最好的慰藉,同时也是为子孙留下宝贵的财富。 我唐氏支系迄今为止,没有一本完整系统的族谱,前人记载,只有各分支流水部分,且传抄已久,残缺不全,世系混淆,错漏甚多,同支系之中亦不相通,或字辈又别,各行其是,或则弃辈取名,随心所欲,编修族谱是一项复杂、细致而艰巨的宗亲系统工程,需要搜集和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此次修订七世族人二百零三年的家族史,得到全族宗亲的积极支持,鼎力相助,收集家族资料,也充分体现了“血脉相连、心心相依”的宗族凝聚力及亲和力。 本次修谱在排版上采用最新格式,做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章节目录排列有序,并采用导航链接,阅读家谱时可以根据导航直接进入具体位置,书本侧页也有引导提示,翻书者需要查询某先祖时,可根据世系总图第几世便能快速翻到对应位置,查看详细本源,抛弃了其他 页脚内容40

艳华之子 家谱流水账的记录方式,解决了查询时无法定位的问题。特别是对记录谱系本源的内容结构进行了设计和完善,能详细记录所有的内容,书的后部分谱系本源预留空白页,方便后期子孙继续添加填写。 在历史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家谱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在世界各国众多的民族中,没有那个民族能与中华民族相比,具有众多、完整、久远的族谱文化,族谱既利于后辈寻根问祖,缅怀先人,继承传统,又有凝聚人心,敦亲睦族、促进感情的作用。而且通过宗谱的传纪,先辈们开创基业的丰功伟绩,历经艰辛、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迎难而上的生活勇气,对子孙亦是一个良好教育,能激发后人从小励志,学习先辈的榜样。 续修家谱既正本清源、缅怀先人、启迪后代,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更能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族谱亦是全体族人的历史记录,应认真对待,古人云:“三世不续谱,视为不孝”,望后世族人们及时续写族谱,为延续我唐氏家族的谱牒做出自已的贡献。 同时,让我们铭记家族的历史,传承家族的文明,为家族的明天创造更大的辉煌。 2017-X-XX编者 页脚内容1

仲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分布地区 郡望据《郡望百家姓》中记载云:仲姓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中有记载云:仲姓望出乐安、中山。乐安郡:东汉将原有的千乘郡改为乐安郡,相当于今山东省高青、博兴、广饶一带。中山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北省正定县。 历史来源 「仲」源出 仲姓源出有四:1、出自上古高辛氏,为黄帝的后裔,以人名为氏。黄帝有曾孙,号高辛氏,有八才子,号称八元,与颛顼之子八恺齐名,高辛氏的八元中,有仲堪、仲熊两兄弟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的仲字为姓,遂成仲氏。2、出自任姓,氏商朝开国君王汤的佐相仲虺的后代。仲虺,本奚仲之后,辅佐汤治理天下,立有殊勋。仲虺之后以祖字命姓,遂为仲姓。周朝樊侯仲山甫即其后。3、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国公子庆公,字公仲,因乱鲁而遭谴责。庆公死后,其子孙有由于避仇者,以其字为姓,称仲氏。4、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春秋时宋国君主宋庄公之后。宋庄公的儿子字子仲,子仲的子孙字仲为姓,成为仲氏的一支。 得姓始祖 仲堪。仲姓一支,据《元和姓纂》记载上说,是高辛氏才子八元仲堪,仲熊的之后代,以父字为氏。从《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看来,另一支是鲁桓公子庆父子孙号仲孙,亦称仲氏,又仲虺汤左相,子孙氏焉,仲尼弟子有仲由,字子路。由此可见我国的仲氏家族来源端多。不过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些古人的后裔之以仲为姓,都是在历史上的秦汉以前,因此仲氏家族的古老,自是不容置疑的。仲氏家族的始祖仲堪,是一位大有来头的人,最早的仲堪和仲熊,都是上古时名列八元的贤者。所谓八元是指当时8位最有才德、最善于治事的人。他们的当时职务,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仲姓后人尊仲堪为仲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仲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部落崇拜龙图腾。黄帝有一个曾孙名叫帝喾,也是氏族首领,身边有八才子,史书上称为八元,都是很贤能的人。这八个人当中有两个分别叫作仲堪和仲熊,是兄弟,他们的后代都以仲为姓氏,是仲姓的先祖。另外,一说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奚仲的,奚仲的子孙有的以他的名为姓氏,称为仲氏,是仲姓的另一个起源。到了春秋时期,宋庄公和鲁桓公分别有一个儿子以仲为字,他们的后代中有的以仲为姓氏,成为仲姓发展史上的又一支起源。据《仲氏族谱》载:汉更始元年赤眉琅笽樊崇等乱山东逃于济宁延就亭遂家焉,更名横坊村即今仲家浅。仲氏在仲浅村落脚,后来常有外出另居的,以至仲姓布于许多省份,北至黑龙江讷河也有仲氏。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在任城(今济宁)任官的贺知止见到仲子三十六代孙仲文,念其祖英烈,遂于仲浅村建庙以祀仲子,仲子庙建成后,仲氏后裔、官员名士路过或专程前来祭祀,香火不绝。(余略) 堂号

幸氏家族简介

幸氏家族简介 幸姓来源 幸氏鼻祖-幸偃,周文王(姬昌)之26子(一说47子,待考证)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武庚叛乱,三年平定,幸偃奉周公之命,镇守朔北,驻军雁门关。因捍于中华,扶绥百姓,为匡扶周室立了大功。为褒扬其叔(偃公),遂年壬戌岁(公元前1019年)因名赐姓为“幸”,从此天下有了姓幸的人。 中国姓氏网站大全 以下为全球最大的搜索Googe搜索出来的中国当前最大型的姓氏网站,排名不分前后。 1 姓氏站 2 站名所屬單位網址 3 丁氏祖譜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trees/big5/menu.asp 4 尹氏驛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yszp.htm 5 幸氏家族網幸茂林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 6 華人舒氏網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 7 潘氏宗親網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 8 汪氏家族誌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 9 廖氏增譜網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utf/index.php 10 中國牛網安徽省蒙城广播电视局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culture/niushi/ns0001.htm 11 世界朱子網世界朱氏联合会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 12 宋氏文化深圳朱子学研究促进会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wenhua/index.asp 13 勾姓源流中華勾氏文化研究中心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qiyuan5.htm 14 田氏宗親網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action-viewthread-tid-29 15 夏氏宗親網夏國安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2007-4/2/16235915723.html 16 馬氏家族網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 17 古樹*辜氏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togo/goqq/page7.html 18 海南符氏宗親網海南新聞網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 19 中華許氏族譜網絡管理員:许超平、许亚成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 20 傅氏文化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fileasp/mb/mb107/canpin.asp?id=17089&username=fu023 21 中華費氏宗親會中华费氏宗亲会秘书处:费远超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 22 鄒氏宗親網邹为民先生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Index.html 23 隋氏族譜隋姓起源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 24 經姓家園网站策划:經家人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main/home/main.php 25 中華賓氏宗親會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 26 黎氏大家園黎氏聯誼會-黎卓鋒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li668/ 27 電白縣電城西門黎氏網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com/dbli/main.php 28 樊家人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index1.html 29 世界戴氏宗親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NewsContents.asp?ID=26 30 太倉檔案信息網顧氏宗譜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main/show.asp?id=349 31 顏氏家族姓氏起源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qiyuan.asp 32 网同纪念https://www.360docs.net/doc/12507099.html,/pedigree/SerchFamily/netframe.asp?no=1173

盐城颜氏家谱十世分支阜邑迁东坎李家尖沙淤王名行

盐城颜氏家谱 十世分支阜邑迁东坎李家尖沙淤王名行十世 秀儒君正公子配邵氏生三子日生、天生、朝生(迁东坎) 十一世 日生秀儒公长子配黄氏生一子国民 天生秀儒公次子配朱氏生一子国政 朝生秀儒公三子配高氏生二子国有、国尔(迁沙淤王) 十二世 国民日生公子配张氏生一子友俊 国政天生公子配曹氏生二子友举、友财 国有朝生公长子配张氏生二子友德、友富 十三世 友俊国民公子配管氏生三子宗祥、玉、有 友举国政公长子配张氏生二子宗高、成 友财国政公次子 友德国有公长子配桑氏生一子宗奎 友富国有公次子配管氏生二子宗仪、选 十四世 宗祥友俊公长子无出 宗玉友俊公次子配钱氏生二子大惟、大昌 宗有友俊公三子配刘氏生一子大邦 宗高友举公长子配朱氏生四子大位、福、全、发 宗成友举公次子配刘氏生二子大模、宏 宗奎友德公子配王氏生二子大桂、如 宗仪友富公长子配陆氏生二子大顺、鹏 十五世 大惟宗玉公长子配钱氏生二子林恭、春 大昌宗玉公次子配吴氏继侄林春 大邦宗有公子配王氏生一子林銮 大位宗高公长子配杨氏生一子林柱 大福宗高公次子配李氏生二子林昌、林德(迁倪家滩) 大全宗高公三子配刘氏生三子林顺、学、开 大发宗高公四子配李氏生一子林魁 大模宗成公长子配王氏生三子林松、根、泰 大宏宗成公次子配张氏生一子林贵 大桂宗奎公长子配周氏生一子林喜 大如宗奎公次子配韩氏继侄林喜 大顺宗选公长子配贾氏生四子必林、相、良、禄 大鹏宗选公次子配孙氏生一子必全(迁沙淤王) 大兴宗选公三子配徐氏生一子必元 十六世

林恭大惟公长子 林春大惟公次子配孙氏生一子庭荣 林銮大邦公子配田氏 林柱大位公子配袁氏生一子庭玉 林昌大福公长子无出 林德大福公次子配陆氏生一子庭珍 林顺大全公长子配宋氏生一子庭秀 林学大全公次子配钱氏 林开大全公三子配宋氏 林魁大发公子配张氏生三子庭福、禄、寿林松大模公长子配付氏生一子庭元 林根大模公次子配张氏生三子庭芝、吉、庆林泰大模公三子配李氏生二子庭东、茂 林贵大宏公子配胡氏生一子庭余 林喜大柱公子配刘氏生一子庭英 必林大顺公长子配孙氏生一子庭春 必相大顺公次子配唐氏生二子庭芳、丰 必良大顺公三子配周氏生一子庭连 必禄大顺公四子配孙氏生一子庭如 必全大鹏公子配陆氏生三子庭杨、利、用林元大兴公子配徐氏 十七世 庭荣林春公子 庭玉林柱公子 庭珍林德公子 庭秀林顺公子 庭福林魁公长子 庭禄林魁公次子 庭寿林魁公三子 庭芝林根公长子 庭吉林根公次子 庭庆林根公三子 庭元林松公子 庭栋林泰公长子 庭茂林泰公次子 庭余林贵公子 庭英林喜公子 庭春必林公子配李氏生一子同官 庭芳必相公长子配杨氏生二子同成、同起庭丰必相公次子配张氏 庭连必良公子配王氏 庭如必禄公子 庭杨必全公长子 庭利必全公次子

种姓的来源

种姓的来源 种姓的来源_种姓起源_种姓的来历 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 源于高辛氏,出自远古时期帝喾属下八元中的仲堪、仲熊之后代,属于避难 改姓为氏。仲堪,是仲氏得姓鼻祖,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上说,是高辛氏执政时期属下贤者“八元”之一。古代相传,帝喾高辛氏属下八个有才德的人。据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中的记载:“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在仲堪、仲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并尊奉仲堪为仲氏的得姓始祖,在夏王朝灭亡之际,该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战乱而改成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依然读作zhòng(ㄓㄨㄥˋ)。 该支种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二个渊源 源于任姓,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汤的佐相仲虺的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仲虺,是著名的造车鼻祖奚、任、薛、仲四大姓氏的祖先奚仲(车服大夫、车正)的后代,世袭为古薛国(今山东枣庄薛城奚村)首领。夏桀五十二年(公元前1600年),商、夏两军在鸣条(今河南洛阳一带)展开了大战,而夏桀的军队早已士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越战越勇,部族多方归服,结果夏桀大败而逃,三年后逝世于亭山(今安徽巢湖卧牛山)。仲虺接着率军去攻打忠于夏桀的部族三义,缴获了这个国家的镇国之玺。之后仲虺和伊尹四方部族通报了全国的情况,四方部族全部归服,仲虺和伊尹协助成汤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平定了天下。汤遂封仲虺为左相,号称商汤开国第一功臣。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王室上卿仲山甫的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仲山甫,原本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他本人却是一介平民。仲山甫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间有很高的威望。西周王朝在周宣王姬静

姓氏1

1、在父系社会开始后,因为第一代的男性得姓始祖的父亲没有被记载,所以因其母所生之象而创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第一代男性得姓始祖,用女字旁来纪念生育自己的女神,如:姑、姬、姜、妫、姒、姚等。 2、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3、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4、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5、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6、天子赐氏,以谥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为惠王,他的后代便姓惠。 7、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8、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9、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10、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1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1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1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14、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15、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16、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17、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18、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