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2、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过程。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4、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人格心理的差异。人格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格倾向性是指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等;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5、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

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在任何情境下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实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的。??

6、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和老年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凡是教育领域一切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认知过程

1、感觉

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4、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适应现象表出在所有的感觉中,但是,在各种感觉中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视觉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5、感觉对比

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6、感觉后效(后像)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着,又称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7、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8、空间知觉

是指空间特性在人脑的反映如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空间知觉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9、时间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时间的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的反应。在时间知觉中,听、视、触等感官都参见,并起着不同的作用。正确估计时间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10、运动知觉

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运动知觉对人和动物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意义。运动知觉分为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11、似动现象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12、诱导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如夜空中月亮是相对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

13、错觉

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注意

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注意是人们清晰地认识事物和作出准确反应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15、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控制,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注意。有意注意虽然目的性明确,但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持久的意志努力,这容易使个体产生疲惫。

16、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人和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虽然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但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个体在注意过程不易产生疲劳。

17、有意后注意

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开始不喜欢文言文,但通过学习喜欢了文言文。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但有意后注意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18、注意起伏(动摇)

是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这种现象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但只有我们的注意没有离开当前的对象,注意起伏就不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19、注意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在注意稳定性中可以区分出狭义的注意稳定性和广义的注意稳定性。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注意的对象和行动会有所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

20、注意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已有研究表明,在简单的任务的下,注意的广度大约为7+2个方块组,即5-9个项目,而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则约为5+1,即4-6个。

21、注意分配

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例如,上课时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2、注意转移

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3、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过程。人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

24、瞬时注意(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特点:时间极短(图像信息贮存时间约为0.25~1秒之间,声像信息贮存时间也仅在2~4秒之间。);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1图像记忆----主要形式○2声像记忆。

存储: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

25、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阶段。

特点:时间很短(比感觉记忆长,但也不超过1分钟,一般而言,如果30秒左右得不到重复,便会遗忘。);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值是7);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1听觉编码--主要○2视觉编码

存储---复述(有效方法)机械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精细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

26、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分类: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事记忆)和语义记忆。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意义编码--主要意义编码分类:表象编码;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

存储:原则上是分类处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27、有意识记

是有明确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一般而言,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吗,是人们获取并积累系统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靠有意识记。

28、无意识记

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人们通过无意识记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但因为缺乏目的性,内容往往具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29、机械记忆

是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30、意义识记

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有人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31、保持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保持的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趋于减少。

32、遗忘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失败。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是艾宾浩斯,他提出了“遗忘曲线”。

33、再认

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如:好友重逢,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故地重游,处处有熟悉之感,都是再认的现象。再认是记忆

的初级表现形式,是比回忆较为容易和简单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

34、有意回忆

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其目的是根据当前的需要而回忆特定的记忆内容。

35、无意回忆

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如:乡音勾起思乡。无意回忆虽无预定目的,却也是由于有些诱因引发的。

36、追忆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它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回忆。

37、前摄抑制

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8、倒摄抑制

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9、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12年名词解释)

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好,分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进部分。

40、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的特点。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41、注意分散(分心)

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注意不稳定的表现为注意的的分散,也叫分心。

42、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4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用新颖而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砖系在一起,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也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同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流畅性: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灵活性:摒弃以往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独创性: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如曹冲把石头作为称象工具。

44、问题解决

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和启发式。

算法策略: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启发式策略:是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探索,以达到问题

解决的一种方法。

45、想象(11名词解释)

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等品质。

46、再造想象

依据词语或符号的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7、创造想象

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8、幻想

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

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49、言语

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具有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型、社会性和个体性。

50、视敏度

也称视力,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1、机体觉

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分析器位于机体的内部,如食道、肠胃等器官的小壁内,神经兴奋由此产生,通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质,就产生了胸闷、饥饿等感觉。

52、平衡觉

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为姿势感觉或静觉。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速度的变化,使人产生头部运动速度、方向或超重、失重的感觉。其感受器位于内耳部分的前庭和半规管内。淋巴液发生变动,给神经以刺激,传至大脑皮质,便产生了运动的感觉和平衡感觉。

53、运动觉

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它是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54、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55、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56、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

57、差别感受性

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58、感觉补偿

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例如,盲人“以耳代目”

59、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色给人感觉热烈)

60、实物直观

是直观教学的类型之一,是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包括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实地观测等。

61、模像直观

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片、电影、录像),以形成感知表象。

62、言语直观

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言语直

观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使感性材料的来源较其他直观方式更加丰富,所以是各科教学中普遍、经常、大量采用的一种直观方式。它唤起的表象往往是片段的、动摇的,不如观察实物与模型来得完整、稳定鲜明正确。

63、形象记忆

是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在头脑中保留的是事物具体的形象,它以表象的形式在头脑中存储过去的经验。

64、情绪记忆

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65、动作记忆

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运动记忆。动作记忆的保持与提取都比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

66、逻辑记忆

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67、陈述性记忆

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68、程序性记忆

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

三、情感和意志过程

1、情绪与情感(13年名词解释)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意志

是指人自觉的明确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指人清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克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4、情调

这种伴随感知觉过程产生的情绪体验成为感觉的情绪色调或情调。

5、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6、激情

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7、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8、热情

是一种激烈、稳固、深刻的情绪或情感状态。

9、道德感

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情感。

10、美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1、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四、人格心理

1、人格(12年名词解释)

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多种人格成分具有内相似一致性)

功能性(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成员)

2、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活动的源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3、动机

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它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产生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4、气质

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它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气质无好坏之分。

气质的特点:稳定性、可塑性、动力性

5、性格

是指人的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性格是人格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①态度特征(核心意义);②意志特征;③情绪特征;④理智

6、智力

也称为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以思维力为核心。

7、创造力

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称为创造性,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有机结合构成的心理结构系统,主要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和创造性适应品质。

8、人格倾向性

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人格因素。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因素构成,其中需要是基础,是人格倾向性乃至人格积极性的最初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人格才能形成与发展。动机、兴趣等都是需要的各种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处于主导地位,是人们言论和行动的总动力和动机系统的最高调解者。

9、人格心理特征

是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

10、认知风格/认知方式

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中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取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12、场独立

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不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较差,不善于交际,关心抽象的感念和理论,喜欢独处。

13、自我认识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14、自我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生的内心体验。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

15、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16、兴趣

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7、能力(14年名词解释)

是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

18、信度

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影响信度的因素主要是被试的样本、测验的长度、测验的难度。

19、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表示效度的一种方法是将测量的结果与随后的行为进行对比。如果一种测验能够预测后来的行为,这种测验的效度就高。

20、流体智力

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发展到顶峰,3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1、晶体智力

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释新词的能力。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关系,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些人随年龄增长提高。

22、晕轮 (光环)效应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 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生物节律: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 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 的临界值。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 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 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 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 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 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 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 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学习:指通过主题客观的星湖作 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 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 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 映。 聚合思维:指根据已知的信息, 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式,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 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 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 信息,沿着不用的方向和角度思 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 一种思维活动。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 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 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 形式来表现。 推理:指从一组具体食物经过分析 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 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心理定势:指坚持使用原有的已证 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 向。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 德纳提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 是多元的,它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 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 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 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结构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 福特提出。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 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 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 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动机:指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 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本能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 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 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 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匮乏动机: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 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 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 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 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 产生的情绪体验。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心理学资料库]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其主要观点有:三因素包括外倾性,表现为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

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 【场依存性】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简单说场依存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爬梯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后者在两周

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隐记忆出现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的行为。 【图示】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语言表征】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在

心理学名词解释(1)

7.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9.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时候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10.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3.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4.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地注意。15.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24.感觉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25.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刺激量。 26.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值。 2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处,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29、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看清,这种感受性主见增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 30、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2.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35.感觉记忆:称感觉寄存器或者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达到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36.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存储,存储量、保持时间有限。 37.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38.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39.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40.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地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44.抽象: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与属性,舍弃个别特征与属性的过程。 45.概括:在头脑中把从各个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分为初、高级概括。46.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47.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的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48.常规思维: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49.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50.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51.能力: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多种表现形式。(分类一把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能 力、操作能力和社交 能力;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55.流体智力:指一般 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由速度、能量、快速 适应新环境等测验 度量。 56.晶体智力:指已获 得的知识和技能,由 词汇、社会推理以及 问题解决等测验度 量。 60.动机:指激发、维 持、调节人们从事某 种活动,并引导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 部心理过程或内在 动力。 63.交往动机:指个体 愿意归属于某一团 体喜欢与人交往,希 望得到别人的关心、 友谊、支持、合作与 赞赏。 64.匮乏动机:个体试 图恢复自己生理和 心理平衡状态的动 机,在需要得到满足 之后便趋于消失。 65.情绪情感:指人多 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 应。 66.心境:一种具有感 染性的,比较平稳而 持久的情绪状态。 68应激:指在意外紧 急情况下产生的适 应性反应。 69.道德感:是根据一 定社会的道德标准, 对人的思想,行为作 出评价时所产生的 情感体验。 70.理智感:是在认知 活动中,人们认识、 评价事物时所产生 的情绪体验。 71人格:是构成一个 人思想、情感以及行 为的特有模式,期中 包含了一个人区别 于他人的稳定而统 一的心理品质。 72.气质:表现在心理 活动的强度、速度、 灵活性与指向性的 一种稳定心理特征。 73.性格:是一种与社 会相关最密切的人 格特征。是在后天环 境中形成的,是人的 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受人们价值观、人生 观、世界观的影响, 体现了一定的阶级 性与道德性。 74.特质:是个体有别 于他人的基本特性, 是人格的有效组成 元素,也是人格的测 验单位。 75.投射测验:是以费 洛伊德心理分析的 人格理论为依据的。 一般由若干个模棱 两可的刺激组成,被 试可任加解释,是自 己的动机、态度、感 情以及性格等在不 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然后由主试将其反 应加以分析,就可以 退出若干人格特性。 77.人格动力系统:是 决定并制约人的心 理活动的进行、方 向、强度和稳定水平 的结构。包括需要、 动机、兴趣、价值观 和世界观等等。 78.认知方式:也叫认 知风格,指人们在对 事物、现象或人进行 认识的过程中,个人 所偏爱使用的加工 信息的方式。 特质三类。 81.沟通:广义的沟通 指人与信息的相互 作用,人与机器间的 信息交流,人与自然 界的信息交流。狭义 的沟通指社会生活 中的人际沟通,是信 息的发送者和接受 者之间的信息相互 作用过程。 83.群体:指成员之间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的集合体。成员之间 有共同的目标,群体 内部有一定的结构, 各个成员有自己的 角色定位,成员之间 彼此在心理上又依 存关系和共同感。 84.群体规范:指为保 证目标的实现,每个 成员都必须严格遵 守的思想、信念和行 为的规则。 85.社会助长:指个体 与别人一起活动或 有别人在场时,个体 的行为效率提高的 现象。 86.社会惰化:指当群 体一起完成一件工 作时,群体中的成员 没人所付出的努力 回比个体在单独情 况下完成任务时偏 少的现象。 87.去个体化:在群体 中,个人意识和理解 评价感丧失,个体的 自我认同被群体的 行动与目标认同取 代,个体难以意识到 自己的价值与行为, 自制力变低,结果导 致人们加入到重复 的、冲动的、情绪化 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行动中去,这种现象 极为去个体化。 88.群体极化:指群体 成员中原已存在的 倾向性,通过群体的 作用得到加强,是一 种观点或态度从原 来的群体平均水平 加强到具有支配性 水平的现象。 89.群体思维:群体决 策时,成员思维高度 倾向与一致,以至于 使其他变通行动路 线的现实性评估受 到压抑。这种群体决 策时的倾向性思维 方式极为群体思维。 90.从众:指个人的观 念或行为由于真实 的或想象的群体影 响或压力,而向与多 数人一致的方向变 化的现象。 92压力:指那些使人 感到紧张的事件或 环境刺激:指一种身 心反应:是一个过 程。 93.挫折:指个体在通 向目标的过程中遇 到的难以克服的障 碍或干扰,是目标不 能达到,需要无法满 足时,所产生的不愉 快情绪反应。 94.焦虑障碍:指受不 合乎现实或不合乎 理性的害怕所困扰 的状态。 95.压力源:指具有威 胁性或伤害性并因 此带来压力感受的 事件或环境。主要包 括躯体性的压力源、 心理性压力源、社会 性和文化性压力源。 96心理防御机制:指 个体在潜意识中为 减弱、回避或客服现 实冲突带来的挫折、 焦虑、紧张等,而采 取的一种防御手段, 借此保护自己。 97.文饰:一种常见的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 用合理的理由来解 释所遭受的挫折,以 减轻心理痛苦。 98.升华:一种常见的 心理防御机制,指把 不易直接表现出来 的行为或欲望转化 为建设性的活动,将 底层次的需要和行 为上升到高层次的 需要和行为。 99.关键期:个体在再 起发展中,某一反应 或者某一组反应在 某一特定时期或阶 段最容易获得,这一 时期100.即为关键 期。 社会性发展:指个体 在于他人交往的社 会生活中,逐渐形成 适合自己生活的社 会情境的人格,掌握 社会认可的行为方 式的过程。 101.道德认知:指人 对客观存在的道德 关系及如何处理这 种关系的原则和规 范的认知。 102.横断研究:指在 同一时间里研究不 同年龄组的被试心 理发展水平,并对其 进行比较。 103.纵向研究:也叫 跟踪研究,主要指在 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里,对所选取的被试 进行追踪研究。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推荐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推荐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必看的: 1.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人格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图解心理学》日本图片简易版 读这类书可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各种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入门必读的。 2.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各种人类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人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用更精确的语言描述的这些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数据收集者的角色。 3.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解释了人类心理现象的由来,是目前唯一能够将所有心理学理论贯穿在起来的核心理论,以其目前的发展速度进化心理学完全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一统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 这门学科不是很出名,因为绝大多数人甚至许多学者都不能接受把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进行类比,在这一点上21世纪的人相对于和Darwin时代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进步。 4.心理学方法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社会学研究方法》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讲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好很强大。 《40项研究》讲的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本虽然只读了第一章,但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非常的到位。大致翻了一下,全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讲统计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讲,人类获取知识的任何方法都是基于统计学的,包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强烈推荐这本书。 5.神经科学《神经科学-探索脑》 讲的是人类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原理,或者说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个人觉得对理解心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6.咨询方面 《登天的感觉》 相信这本书是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询师的理由。 --------------------------------------- 这些书豆瓣都有,直接搜类别名字(比如"进化心理学")即可 最好去看看wiki上的"心理学"条目 入门之前读书的基本原则: 1.暂时不看以下几种书:解梦/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2.不看声称能快速解决具体问题的书:领导力/3秒钟看透人心/测试你的XX能力/投资心理/让别人喜欢你 3.能分辨书的好坏前只看翻译的,暂时不看国内作者写的书,除非有人强烈推荐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2、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过程。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4、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人格心理的差异。人格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格倾向性是指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等;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5、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

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在任何情境下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实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的。?? 6、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和老年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凡是教育领域一切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认知过程 1、感觉 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4、感觉适应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 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 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 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 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 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 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 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8.适应: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19.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20.性格: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21.个性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22.口语板告: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 内进行的活动,事后出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23.心理健康:1.广义:指一种高效,满意而持续的心理状态2.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 整,协调一致。 2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 的心理。 25.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学前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学前心理学》重要概念·术语解释 1、实验室实验法: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2、教育心理实验法: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6、关键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7、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9、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10、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1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15、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1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18、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 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20、适应:是指感觉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21、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 22、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23、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5、感觉:心理学上的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与平衡觉等。感觉属简单的心理现象。 2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7、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8、幼年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29、无意记忆:是指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30、有意记忆:是指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 31、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32、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的记忆。在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33、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34、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3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36、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37、识记:是把感知或体验过的东西“记”下来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38、恢复:是指把头脑里的知识经验重新呈现或提取出来的过程。记忆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和再现(回忆) 39、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 40、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再次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使这些事物在头脑里呈现出来的过程。 41、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42、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 43、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4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相反,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叫倒摄抑制。 45、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46、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记忆材料。 47、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 48、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4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50、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51、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52、直接判断:主要是感知形式的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