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论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论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论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办一所学校,办好一所学校,取决于很多因素,而其中的关键则无疑是校长正确的、高效的管理行为。校长的管理行为是指”校长遵循着对学校职能和校长职能的认识,根据办学规律,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管理障碍,创造多种条件,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功能,使学校的常规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处于良性运行,使全校协调一致地完成学校工作目标的行为活动。”①之所以视其为”关键”,一方面是因为它已被历史所验证,另一方面,它又顺应了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要求,是学校实施内涵发展、均衡发展的保证。校长管理行为的优劣,既受制于他的经验背景,又受制于他的文化背景。对前者的突破,使校长获得办学所需的经验,在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形成一种表象稳定的管理模式,由于支撑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校长的个人经验,我们称之为经验管理;而对后者的突破;使校长获得的是办学所需的思想,这种思想与办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形成校长独特的办学价值观、管理观、人性观,并影响学校组织的价值取向,同样,由于支撑这一进程的核心是校长对学校价值和办学规律的科学审视,我们把这种管理行为归为科学管理。一般地,经验是一种财富,如果服务于科学管理,它将使学校管理如虎添翼;如果它完全支配着学校管理,那将使学校暮气沉沉,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而且反为经验所累。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教改热潮风生云涌、校本发展的理论方兴未艾、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崭新的学校教育的千呼万唤这一趋势的深刻把握。经验管理,是建筑在校长个人的经验之上的一种管理模式。与科学管理相比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①零碎,不成系统。”经验”前面经常冠以”点滴”,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经验管理的先天不足,它太零碎,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更多有”灵光乍现”的味道,这同现代学校管理需要的系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②高成本,不经济。很多经验都是无数次失败,也即”试误”的结果,按照这一种方式培养一名校长,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付出的综合成本之高恐怕是不难想象的。③个人色彩浓厚,缺乏普适性、开放性、承继性。任何一条经验都深刻地烙着时代、地域、校情特别是校长个人风格的印记,因此,它往往是封闭的,不可”复制”、难以承继,因而,其价值、影响力就十分有限。于是一些”经验”在强行推广过程中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④解近忧,不能应对远虑,缺乏开创性。经验的特性决定了在解决当前的一些具体问题时能够立竿见影,但是面对变化了的环境和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就显得迟钝、滞后,甚至束手无策。通过以上讨论,很显然,在当前开放的教育格局中,如果一味地陶醉于已有的经验,并视其为手中的”王牌”的话,那么,事业将会受损害,个人也会止步不前,甚至被历史无情的淘汰。因此,

作为新时期的校长,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跟踪、追随管理科学前进的步伐,实现从经验管理这一低级阶段到科学管理这一高级阶段的转变。实际上,许多校长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有不少校长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在”解放”、”解套”、”解扣”三个环节上作出努力,才能真正完成管理行为的质的飞跃,开创办学的新境界。”解放”,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认识上,心理上、实践上的障碍。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统得太死的教育管理体制,使不少校长感到大的一头由”上面”管着,比如人事、课程、教材、考试等等,因此,作为教育的承办者一方面是执行好大政策,一方面是把精力、智慧集中在内部流程管理上,满足于”有个交代”。这种的认识,导致了办学过程中自主意识的缺失。也有的校长笃信自己的办学经验,把自己的个人经验作为教育决策和判断的依据,在潜意识中,他们还是把那些创新的管理思路视为”花拳绣腿”,认为还是自己的那套东西”管用”,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这种错误的认识招致办学思想落后,学校管理僵化。而这块”奶酪”最终被撬动的时候,就会茫然无措。当然也有校长把自己管理经验[1] [2] [3] 下一页

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

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 -推行定额管理 在当时美国的企业中大多推行经验管理,资本家并不知道一个工人能做多少工作,资本家想让工人多做些,工人则想少做些工作多拿工资,很多人用“磨洋工”来消极抵抗,这样下来劳动生产率很低。 作为由普通工人提升上来的管理者,泰勒了解这种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把定额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主要措施,主要贡献有:提出企业需要设定一个制定定额的部门或者机构,这不仅有利于管理,在经济上也是很合算的。通过各种测试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确定工人的合理工作量,即工人的劳动定额。 根据定额的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劳动量与工资紧密挂钩。实行了定额管理后,许多企业的管理都大有改观。为此,在《计件工资制》一书中,泰勒说:“这个定额的工作制度,在过去的10年中已经成功地在各种工厂推行。经过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此进行了一年后,证明这个制度是成功的。从此,作者设定了一个制定定额的机构,以后一直由这个机构提供计件工资率。”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在差别计件工资制之前,泰勒详细研究了当时的工资制,如,日工资制和一般计件工资制。经过研究后,他发现现有工资制的主要缺陷是不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例如实行日工资制时,工资按岗位发放,这样容易产生平均主义,大家都会把工作水平拖到中等以下的水平,劳动生产率很低。又如传统的计件工资制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会多劳多得,但是超过一定的范围,就只能获得很少的增加了。这样管理者虽然很想工人增加产量,但工人则会控制他们的劳动速度。 在分析了这些弊端后,泰勒提出了自己的差别计件工资制,这个制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设定专门的制定定额的部门,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恰当的工资率。 制定差别工资率,对同一个工作,设定两个工资率。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者,使用较高的工资率,否则使用较低的工资率来计算工资。例如定额为10件,工资每件1元。完成的工资率为120%,未完成的按80%。如果工人完成,得到的工资为:10×1×120%=12;如果工人只完成了9件,得到的工资为:9×1×80%=72。 工资付给工人而不是付给职位,即工人的工资按照他的贡献来确定,而不是按照他所处的岗位来计算。要鼓励员工有上进心,对他们准时上班、出勤率、快捷、诚实等方面做出记录,根据这些对他的工资进行适当地调整。 这种工资制度可以很好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员工多劳多得,且更加公平。 -努力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挑选一流的员工是泰勒提出来的企业人事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流的工人,就是那种既适合又愿意做的工人,那种虽然能力很好但不愿意做这种工作的人不是一流的员工。泰勒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就

行为管理思想

行为管理思想 许多人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都认识到人的因素对于组织成功的重要性。 ①理论核心: 行为科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要求管理者把员工作为一个人对待,把人视为是需要予以保护和开发的宝贵资源,而不仅仅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也就是说“人群关系—行为科学”学派主张一种感性化的管理,而非理性化的管理。 行为科学理论实为人群关系理论,它的产生源于有名的“霍桑研究”。 1.照明实验(1924年-1927年) 2.继电器装配室实验(1927年-1932年) 3.面谈计划(1928年-1930年) 4.对车间里除了存在按照公司的编制建立的正式组织外,还存在因某种原因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有时会严重地影响工作效率地发挥。 行为科学的前身是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来的人际关系学说,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一).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其中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二).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从与要层次理论、行为改造理论、过程分析理论三个方面进行的。 三).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掌握群体心理是研究群体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行为、领导本体类型、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②代表人物:梅奥 ③行为科学的贡献: 行为科学既是管理理论的发展又是管理实践的总结,它的产生与发展对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都有巨大的贡献,概括地说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社会人假定;需求因素与激励;作业组合;领导理论

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以人性为核心,人本管理有企业人、环境、文化及价值观四项基本要素。这四项基本要素是学习、建立人本管理时必须予以重视和研究的。 1.企业人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在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着人、财、物、信息等管理活动和管理联系,正是这些活动才使企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发生着紧密依存、相互联系的管理关系。管理关系是人的关系,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1)管理主体 作为管理主体,人必须要有管理能力,并拥有将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付诸管理实践的权威和权力。管理能力包括管理主体对企业问题的观察、判断、分析、决策的特质,具体包括对企业人的尊重和善于调节企业的人际关系,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市场份额的竞争具有敏感性和组织力,对企业内人、财、物、信息及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相关的诸多复杂因素具有综合的应对和把握能力。不同层面的管理主体对上述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此外,管理主体还必须具备从事管理活动的权威和权力。如果说管理权力是董事会或上层管理主体在界定其职责的同时授予的,那么管理的权威并不完全由管理权力带来,而更多的是来自管理主体的事业心、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 (2)管理客体 管理客体是接受管理的人、财、物、信息,是管理主体施展管理活动的对象和不可缺少的因素。管理客体可分人与物两类。财与信息是以物质的衍生形态存在的,因此可以列入物一类。由于接受管理指令的第一对象是人。因此人是第一管理客体。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整个管理活动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作为管理客体,人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的特征。作为管理客体,其客观性除了作为生物体而客观存在之外,其知识、技能、欲望、价值倾向、思维定势等因素,相对于管理主体而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物。同时,人作为管理客体,从来不是消极地领受管理主体

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现实性

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 现实性分析 余朦朦 (黑龙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要]通过分析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两种管理理论的现实意义、主要贡献、应用局限以及发展困境发现,在任何组 织中,单独运用一种管理方法是低效率并且不合理的,只有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才能使管理更加行之有效,才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借鉴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我国应尽快从两者的比较、必然性、现实性分析中找到相结合的均衡点,使现代组织早日获得真正科学合理的管理理论以及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使物质和精神双方都达到内在的协调,使组织与个人双方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 [关键词]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对立统一;现实性分析[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A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Scientific Managem ent and Hum anistic Managem ent YU Mengmeng Abstract:The analysis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main contribution,limitation and development difficulty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humanistic management shows that in any organization,a single management method is unreasonable and low-efficiency.Only when we combine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management together,can we play their effective roles in practice.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ory of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China should find an equilibrium point between them by comparison,necessity,and feasibility,help modern organization obtain truly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humanistic management mode as soon as possible,obtain internal coordination between material and spirit,and reach interests for both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s.Key words:scientific management,humanistic management,unity of opposites,feasibility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1-11-18 [作者简介]余朦朦 (198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管理原理已诞生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间人类的追求有了极大的变化,不再将对“物”的追求放在首要位置,而是更注重追求“价值”和“意义”。马克思曾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对人的管理也就不能单单只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上,在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也要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把人看作企业管理的重要资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力。在当今社会以及现代管理学界,科学管理显然已经构成了一种管理思维或者管理路径,但是它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极其严峻的。因此,对科学管理原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剖析对于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将它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管理的现实意义及其应用局限 (一)科学管理的现实意义 科学管理原理形成之前,在一个工厂里,雇主和被雇佣者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墨守成规和盲从习惯,在泰罗的思想里,这是完全错误的,必须杜绝。他认为一切事情,包括细节事前都要进行科学的调查。对工作监督和领导的一切形式、条件与方式,都应当早有预见,合理安排,精确规定。这样不仅使企业更加组织化而且为企业节约大量资源,以消耗最少的劳力、时间和资金取得最大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泰罗的科学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和重大深远的意义。一个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内部构造复杂程度如何,其中的各个部分,不但应该相互密切配合,还要安排的合情合理。 此外,泰罗相当重视对工人的选择,给企业中的每一个人一项最适合他的个性、适合他体力上和心理上的特点的工作,这对现代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2012年第2期(总第391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2,2012Total No.391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2-0062-0362--

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27968155.html, 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 作者:柯平 来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年第03期 摘要:随着管理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发展,组织文化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从战略上,加强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对于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探讨了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概念,揭示了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局限性以及图书馆管理面临的挑战。最后,作者就我国图书馆进行组织文化建设提出了策略和建议,指出当前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应将重点放在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上。 关键词:图书馆组织文化科学管理文化管理图书馆管理 2003年美国《图书馆管理》曾连续刊登B.L.Mauriee的《管理沉思》系列文章,指出图书馆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近十年来,许多问题仍难以解决,使图书馆管理发展遇到了一个瓶颈。本文借鉴管理学理论,讨论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路向,指出图书馆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对策建议。 1管理大趋势 在图书馆管理的所有著作和教科书中,无一例外地将科学管理作为图书馆管理的理论基础,并大量应用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国内外各式各样图书馆管理理念、模式与实践,以致于学院派的论著从20世纪80年代的“图书馆科学管理”过渡到90年代以来等同于科学管 理的“图书馆管理”,而管理实践上逐步讲“科学”并具体到制度管理、质量管理等等。 如果跟踪管理学理论前沿就会发现,科学管理原理一直是管理学的支柱,作为现代管理的标志,促进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化,是管理历史上最伟大的贡献,功不可没;然而,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以及环境引发的管理问题复杂化,科学管理局限性愈加突出并被学界普遍认识,于是产生了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两大流派,前者与着眼于加快生产速度,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科学管理不同,更注重经营方针、目标的确定,以提高效果;后者重视人的积极因素,把人看作管理的主体,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系教授张德认为,纵观世界企业管理的整个历史,可以看到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1769—1910)、科学管理(1911—1980)、文化管理(1981-)三个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管理的软化。经验管理的特点是主要经营者靠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和管理,而科学管理主要靠科学的制度体系实现高效率。“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60-70年代的行为科学,力图纠正和补充科学管理的缺陷和不足,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理论正是这种努力的最新成果。企业文化理论完 整地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成为世界管理的大趋势。由科学管理过渡到文化管理,不是哪个学派的主观臆断,而是科学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集中表现,是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介绍 创始人:梅奥 代表人物:马斯洛,梅奥,赫茨伯格 产生时间:20世纪40年代末 主要内容:行为科学学派以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及人类学等学科为基础理论,强调用观察和实践的方法去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和控制,探求行为与需要、动机、目标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的行为规律,以提高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见性和有效控制,试图为管理者提供领导和激励组织成员的有效方法。产生背景:二十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大危机,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的古典管理理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却激起了工人、特别是工会的反抗,使得欧美等国的统治阶级感到单纯用科学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不能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管理学者们不得不注重在微观层面上研究除硬件外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行为科学理论和学派因此出现。 基础理论:行为科学理论虽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 1、对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研究。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归因理论等。 2、与管理方式有关的“人性”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提出的“X—Y理论”,围绕“人的本性”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美国行为科学家克里斯·啊吉里斯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加以发展,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阿吉里斯认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如同婴儿成长为成人一样,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最后发展成为健康的个性。 3、有效的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大类,即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 4、有关组织团体行为的研究。团体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并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团体可分为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也可划分为松散团体、合作团体和集体等。团体行为理论主要研究团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 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就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在米德维尔工厂,她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设计室主任与总工程师。在这家工厂的经历使她了解工人们普遍怠工的原因,她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就是提高生产率的严重障碍。为此,泰勒开始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理论。 泰勒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研究就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在她的管理生涯中,她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与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与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泰勒在她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所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就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与原则之上的科学。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有两大贡献:一就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就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就是雇主与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就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勒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就是任务管理法,她在书中这样写道: 广义地讲,对通常所采用的最佳管理模式可以这样下定义: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她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模式将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称任务管理,对之要作出比较。 泰勒还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任务: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与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就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的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与工人们之间在工作与职责上几乎就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与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 科学管理不仅仅就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就是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例外原则。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与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负责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要事项的决策与监督权,如重大

行为科学组织思想

SEM的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 用[whymeet]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导入管理领域,开创了管理领域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https://www.360docs.net/doc/127968155.html,/whymeet_whymeet/ 特点如下: 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 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1、突出人的因素和对人的研究。 行为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行为科学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 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的质量,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 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2、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成果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 行为科学积极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科学知识,应用社会调查、观察测验、典型试验、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 特别是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说和方法,并在企业中实际应用,收到了相当的效果。 许多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行为的特点、行为的环境、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的原因等多种的角度开展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使行为科学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3、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这种非正式组织对工人起着两种作用: 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疏忽所造成的损失,如生产过多以致提高生产定额,或生产过少引起管理当局的不满,并加重同伴的负担;保护工人免受非正式组织以外的管理人员干涉所形成的损失,如降低工资率或提高生产定额。 梅奥等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4、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以提高管理水平。 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人本管理理论

专题八人本管理理论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重点掌握人本管理理论的内容与方法。如:X理论,Y理论,权变理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要理解各种理论的优点和不足;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不同的概念,前者重在开发,后者可以增值;人本管理的含义和特征;了解霍桑实验;结合理论的演进分析掌握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掌握现代理论在其中的地位。 1.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初产生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对经验管理的否定。科学管理理论,把人放在大生产过程的从属地位。 进入30年代,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以后形成的行为科学中,则始终把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的、乃至中心的位置上。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X—Y理论。对人的本性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也是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 麦格雷戈认为,企业的管理应着重于对人的管理,按照Y理论的假设,对人的管理主要在于安排适当的、具有吸引力和有意义的工作,使个人的需要和组织的目标尽可能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使人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能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最大满足。一句话,管理是一个“创造机会、发挥潜力、消除障碍、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 在Y理论的基础之上,洛希(Jay Lorsch)于1970年在其《组织结构与设计》中提出了“超Y理论”,以权变管理思想进一步完善“Ⅹ-丫”理论。超Y理论是在Y理论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的进一步发现和认识。人既不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即使是相同的人,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即权变理论。这种理论完善了Y理论中对“社会人”的假设。 西蒙(H.A.Simon)的“管理人”也是对“社会人”假设的发展。 2.人本管理的涵义及特征是什么? 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

论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论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办一所学校,办好一所学校,取决于很多因素,而其中的关键则无疑是校长正确的、高效的管理行为。校长的管理行为是指”校长遵循着对学校职能和校长职能的认识,根据办学规律,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管理障碍,创造多种条件,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功能,使学校的常规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处于良性运行,使全校协调一致地完成学校工作目标的行为活动。”①之所以视其为”关键”,一方面是因为它已被历史所验证,另一方面,它又顺应了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要求,是学校实施内涵发展、均衡发展的保证。校长管理行为的优劣,既受制于他的经验背景,又受制于他的文化背景。对前者的突破,使校长获得办学所需的经验,在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形成一种表象稳定的管理模式,由于支撑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校长的个人经验,我们称之为经验管理;而对后者的突破;使校长获得的是办学所需的思想,这种思想与办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形成校长独特的办学价值观、管理观、人性观,并影响学校组织的价值取向,同样,由于支撑这一进程的核心是校长对学校价值和办学规律的科学审视,我们把这种管理行为归为科学管理。一般地,经验是一种财富,如果服务于科学管理,它将使学校管理如虎添翼;如果它完全支配着学校管理,那将使学校暮气沉沉,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而且反为经验所累。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教改热潮风生云涌、校本发展的理论方兴未艾、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崭新的学校教育的千呼万唤这一趋势的深刻把握。经验管理,是建筑在校长个人的经验之上的一种管理模式。与科学管理相比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①零碎,不成系统。”经验”前面经常冠以”点滴”,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经验管理的先天不足,它太零碎,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更多有”灵光乍现”的味道,这同现代学校管理需要的系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②高成本,不经济。很多经验都是无数次失败,也即”试误”的结果,按照这一种方式培养一名校长,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付出的综合成本之高恐怕是不难想象的。③个人色彩浓厚,缺乏普适性、开放性、承继性。任何一条经验都深刻地烙着时代、地域、校情特别是校长个人风格的印记,因此,它往往是封闭的,不可”复制”、难以承继,因而,其价值、影响力就十分有限。于是一些”经验”在强行推广过程中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④解近忧,不能应对远虑,缺乏开创性。经验的特性决定了在解决当前的一些具体问题时能够立竿见影,但是面对变化了的环境和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就显得迟钝、滞后,甚至束手无策。通过以上讨论,很显然,在当前开放的教育格局中,如果一味地陶醉于已有的经验,并视其为手中的”王牌”的话,那么,事业将会受损害,个人也会止步不前,甚至被历史无情的淘汰。因此,

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概述 行为科学是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新学科,一门综合性科学,并且发展成国外管理研究的主要学派之一。是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的边缘学科。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和控制人的行为。 目前行为科学已在管理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它的成功改变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行为科学把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专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过渡。 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1、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其中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工具人假设;假设的核心是认为人的本性自私、懒惰,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管理模式,是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把人当成“机器人”、“工具人”,认为人只有在完成任务时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经济人假设;假设的基本观点,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雇员和雇主的活动目的都被设定得极为单纯和明确,即经济上充分利己社会人假设;此假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不仅追求经济方面的满足,而且作为人,还需要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激励人们的“士气”比单纯的经济刺激更为重要。 自我实现人假设;假设的基本观点,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才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意复杂人假设;根据"复杂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应变理论。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 决策人假设。,每个人都是自主决策的行为主体,而决策本身并非“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而应“视为由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决策前提包括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其二,决策前提的引入既与决策者本身的素质有关,也与决策者所处的环境有关,其三,组织并不代替个人作决策,但是组织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以影响个人决策。 2、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具体而言,从 需要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行为改造理论、重点研究激励的目的(即改造、修正行为)。1.强化理论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2.挫折理论是关于个人的目标行为受到阻碍后,如何解决问题并调动积极性的激励理论。 过程分析理论,以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为重点,着重研究管理的职能和组织结构。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2.职权和职责;3.纪律;4.命令的统一;5.指导的统一;6.个别利益服从总体利益;7.报酬;8.集中;9.等级系列;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创新意识;

从经验管理到文化管理

从经验管理到文化管理 “管理”一词如何解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但是没有管理就没有这个世界,这是毋庸置疑的。管理的终极追求就是要在实际操作中,解决人类社会亘古以来就苦苦思索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永远向前推进的生存发展行为。 管理环境的变迁,管理实践的发展,推动了管理理论的演变。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连的。时代的发展决定了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变化。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从实践到思想再到理论,然后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将管理学的形成过程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加以比较和归纳,就可以比较全面地表示出管理学的形成过程。 管理思想萌芽始于原始人的活动。集体狩猎、实物分配、简单分工、结绳记事就是有意识的管理活动。公元前5000年埃及金字塔由10万人力、230万块巨石、20年时间修建的。其中的规划、人力、组织搬运已有较为高超的管理。中国的万里长城、大的宫殿园林建筑、先进的制度无一不体现着管理的影子。古代先贤孔子、孟子、老子他们的学说中含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比如《孙子兵法》成为了日本商界的必读书目。 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1796年第一个企业在英国诞生,管理学似乎找到了他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企业生产及组织中似乎有了名正言顺的名字。但是早期的企业家普遍依靠个人经验、直觉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来指挥下属,运作企业。生产中的工作责任都推到工人身上,而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进行工作,工作效率由工人自己决定。再加上实行工资制,资本家根本不知道一个工人能做多少工作,资本家想让工人多做些工作,工人则想少做工作多拿钱,恨过人用“磨洋工”来消极抵抗。劳动效率很低。除此之外呢,经演管理阶段,工人在劳动中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没有统一的标准,全凭师傅的经验摸索,而且实行平均主义,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截然对立的。从此看来,20世纪之前的管理都可以看作为经验管理,它的典型特点有四点:1. 管理关系非常简单2.家长式的管理方式 3. 完全凭借个人的经验和感觉进行管理 4.对管理认识较为肤浅。虽然经验管理只是对管理实践的初步总结核对管理经验的简单积累,并不能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但是其中许多原则或方法在今天仍被采用,例如:分工协作、组织管理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管理学上升到科学,他也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并不是意味着就是科学管理,同经验管理相比只是引入一些科学的意识方法。管理理论研究进入科学管理研究阶段。此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有美国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国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德国韦伯官僚组织理论。 首先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原理》是在大量的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得来的。他多包括的内容有:定额管理、实现工作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努力挑选一流的工人(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为此泰勒做了搬运铁块的实验、铁砂和煤炭的挖掘实验、金属切削实验,相继发表《计件工资制度》(1895)、《车间管理》(1903)等著作。根据定额的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劳动量与工资紧密挂钩。工资付给不是付给职位,而是按照他们的贡献。可以很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劳

浅析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

浅析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 [摘要]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和确立阶段。人本管理不是管理的又一项工作,而是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到管理的各项工作中,让人本管理统领整个组织的管理。 [关键词]人本管理;管理理论;发展 管理科学是人类社会和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和管理实践对管理理论的需要日益迫切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人本管理理论也与之共同前行。迄今为止,人本管理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和确立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管理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1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于20世纪初开始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在这一阶段,以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思想和以法约尔为代表的组织理论学派为主。1911年美国人泰勒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科学管理”,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他本人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尽管“科学管理”学派意识到了人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待工作中的人,因而也没有出现泰勒所说的“完全的心理革命”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认为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古典管理理论是把人看作“经济人”来管理的,过分地强调物质刺激,忽视了人在情感方面的需求,是对人的一种“物化”。“经济人”又称“唯利人”和“实利人”,指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人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是为了经济报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麦格雷戈把传统管理对人的看法及“经济人”假设称作X理论。X理论中将人看作是天生懒惰、愚蠢、胸无大志的,因此,管理者必须对这样的员工实施强制管束,以惩罚为主要手段。 虽然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就是已经开始重视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管理中的作用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但是,该理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存在着客体至

人本管理在科学管理中的应用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的诞生是人类管理学科的一次飞跃和革命,它将人类的管理思想从抽象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具体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在近一个世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管理实践不断向纵深的延伸,标准化管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种种弊端,昔日的“科学管理”显出其明显的不科学成份。与此同时,以人为本,解决人的系统问题成为21世纪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本文拟以发展的观点阐述21世纪的科学管理中人本原理的运用。 一、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本的优先投 “人力资本”来自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它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然而管理总是要有人来参与,要管理者能出色地执行管理的职能,员工能很好地完成其工作,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出色的员工,即对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这也是21世纪“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通过投资得到的。不经投资的人只能是生理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因为他未受教育,不具备知识和相应劳动技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他只是个废物而毫无价值。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才会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从而才可称为人力资本。然而人在接受这一系列教育、培训和用于提高健康水平的支出与进行物质资本的投资支出一样,以减少现期消费来增加未来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渴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是一回事,只是投资的方向不同而已。 在经济社会,不管是哪一种投资,其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期间内获得利益回报。这使得投资主体的确定显得有些困难。因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机会成本,故一般纯经济单位不愿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一投资人。所以只好政府承担这一责任。强调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是因为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本可以为进行整个经济活动奠定人力基础,从而产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以期达到: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较高的产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良性循环。而作为第一投资人的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期的投资后,经济单位可作为第二投资人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再投资,从而获得比前期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从整个社会来讲,不管是第一投资还是再投资,都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投资,其结果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个人也得到了很多好处。难怪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如日本1985年教育经费占政府开支的18.7%,韩国则达28.2%,香港为18.7%,而同期我国仅为8.1%。 二、优秀管理者的素质:情商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络维在90年代初创造了“情绪智商”,这一述语,简称情商,基本含义为:1、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处于什么样的程度。2、妥善控制情绪。在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应善于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4、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5、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诚待人。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顿时引起全球轰动,情商的提出是对优秀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优秀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

对行为科学的评价与思考

对行为科学的认识与评价 行为科学理论已在管理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它的出现改变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行为科学把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专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过渡。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弊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梅奥的霍桑实验,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并不仅仅为金钱收入等物质利益所驱使,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有社会性的需要。梅奥因之建立了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的前提也称为人际关系学。 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等。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管理学中所讲的行为科学专指狭义的行为科学。即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是生产力和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行为科学理论产生的原因:1、人是社会的主体,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并实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是行为科学产生的条件之一。2、大生产的企业环境:工人力量增强,活动范围和规模增大,需要的劳动环境不仅不满足生存,更迫切的是需要合乎人情。 现代行为科学研究管理问题,它提出要关心人,尊重人的管理原则,它的基本论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激动人的动机就应首先满足他的合理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要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人的需要十分重要。诸如需求层次理论,成就激励理论,人性四分法论,双因素理论及期望理论等。 心理学在行为科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首先,人的行为既指意识与行为相互统一的、有意识的行为,也指心理、意识本身。人的心理、意识在活动、行动或行为中形成,又调节人的活动、行动或行为。这正是现代心理学所研究的重要领域。其次,在基础理论方面,心理学从认知、学习、思维、动机、需要、心理发展及个性等方面为行为科学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启发。最后,心理学还在应用方面如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其他许多联系实际的心理学分支,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行为科学。实际上它们已是行为科学门类中的重要成员。 行为科学管理的特点:1、把人的因素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重视职工多种需要的满足;2、综合利用多学科的成果,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人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及改进行为的办法;3、重视组织的整体性和整体发展,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4、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馈,用沟通代替指挥监督,注重参与式管理和职工的自我管理;5、重视内部管理,忽视市场需求、

浅谈人本管理在科学管理中的孕育和发展

浅谈人本管理在科学管理中的孕育和发展 浅谈人本管理在科学管理中的孕育和发展 浅谈人本管理在科学管理中的孕育和发展 2006-11-28 公共关系论文 浅谈人本管理在科学管理中的孕育和发展 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是管理方法论中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前者是管理学对科学方法的引进,以最优化、标准化、数量化为特征,其效用是实在确定的;后者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展开管理活动,其效用是不实在不确定的。两者分别体现了理性的和感性的思维方式,似乎是互不关联,甚至是相反对立的。但考察研究管理方法论的发展历史可知,科学管理虽先于人本管理产生,其中却已孕育了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追溯管理思想演变的历程,就必然不可忽视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被誉为“管理科学之父”的弗里德利克·泰罗(Frederich W.Taylor,1856—1915 )。泰罗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各种管理论著和教材都有详细的论述,概况起来,其中心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要点包括:1.通过“动作研究”,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2.挑选和培训出第一流的工人;3.使工人的操作、工具、环境等标准化,即标准化原理;4.实行计件工资制;5.劳资合作两利;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前者由管理部门来承担;7.实行职能工长制;8.高级管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就是所谓的例外原则。泰罗力求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或个人意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他的理论和实践构成的泰罗制,着重解决了用科学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可以说,泰罗制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济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到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