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超声方法在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对比

两种超声方法在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对比
两种超声方法在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对比

两种超声方法在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对比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高分辨率超声与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qimt)技术在检测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在我院随机选取40例儿童作为对象,检测医师分别应用操作者徒手测量法与qimt技术测量这40例儿童的双侧颈动脉imt,并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qimt技术检测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优于徒手检测法。结论在检测过程中采用qimt技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与imt。

【关键词】高分辨率超声;超声射频信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的增减直接与动脉硬化有直接联系,因此,检测imt可以早期发现动脉硬化,做到今早预防与治疗[1]。目前,在临床中主要有两种方法来检测imt,操作中徒手检测法、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操作者徒手检测法在检测的过程中具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与不确定因素,导致检测结果的均差十分大,需要多次的检测才能取得一个较为大概的结果;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是一种自动测量技术,可以在1到6个心动周期内自动对内中膜厚度进行检测,并将每一次的检测结果进行计算,求出平均值与标准差值[2]。下面作者就这两检测方法的对比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40例儿童作为对象,40例儿童中,男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使用PHILIPS H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0 MHz。患者采用去枕仰卧位,即肩下垫枕,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超声探头沿颈动脉,由下及上,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于血管的长轴及短轴切面测量内膜厚度,并观察有无AS斑块,记录斑块性质、形态、数量、质地及大小,并用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测血流参数,如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从而导致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此病理改变主要累计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其中颈动脉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部位(洪玉娥,吴倩,贺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3):212—214.),且颈动脉位于颈部较浅表位置,超声易于探及,故多选择颈动脉作为检查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性改变为动脉内膜下斑片状增厚,因而评估颈动脉内膜厚度对脑梗死的发生、预后及转归有积极作用。 有报道称,25%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进行性加重的颅外颈动脉狭窄导致的(李凤莉.张丽娜.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6)。另有研究提示,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4%(王春雨,王海鹏,刘洁. 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HCY、DD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54-55),大量研究也都证实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患者,且超过半数为多发斑块,以硬斑为主,软斑和混合斑也占有较大比例,且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的膨大处,这可能是由于颈动脉的高切应力和湍流机械损伤等因素所致(张琴,黄波.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7-19)。有研究将150例脑梗死患者与150例健康体检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速度情况做比较发现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阻力指数均高于健康人群,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流速均低于健康人群(相远英.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2):280-281),提示脑梗死发生时颅内血管床阻力增高,血流缓慢,远端组织血流灌注减少,并影响脑部血供。且脑梗死的病情轻重程度与软斑和混合斑出现的概率呈正相关(谢宏.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4):539-540),因此改善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状态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有较大临床价值。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为他汀类药物治疗,但该药物存在影响肝肾功能、肌酶等副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寻去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刺治疗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治疗手段。有研究发现头部针刺透穴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斑块厚度,降低血脂水平及血液粘滞性,从而改善微循环状况,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使病损脑细胞功能得以修复,减轻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李彦会,黄海波,王文星,杨立霞.头部针刺透穴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30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2014,36(8):1199-1202)。有研究者采用“调神通络”针刺法观察其对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的影响,结果发现短期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率、斑块声学密度等指标几乎没有影响,但可有效降低

超声检查规范

心脏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心脏 【检查内容】 房室大小:左房、左室、右房、右室 血管内径:主动脉、肺动脉 室壁厚度:右室前壁、左室前壁、室间隔 心功能:EF、FS、E/A 血流速度:主动脉、肺动脉 压力差:主肺动脉、肺动脉压力 心脏结构:连续性、心室与心房的识别 室壁运动:幅度大小、协调性 心内分流:房室间隔、A导管、其它 瓣膜分流:二、三尖瓣,主、肺动脉瓣 【检查方法】 心脏超声基本切面与测量 1.左心长轴切面:室间隔平直,二尖瓣开放不上翘,同时显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左房测量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正常值<30mm),左室测量在心室舒张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内膜面至左室后壁的垂直距离。 左房: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 室壁:在心脏舒张末期腱索水平测量 左室流出道:在心脏收缩期测量 主动脉测量:在心脏舒张末期分别测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部和主动脉根部前后壁的垂直距离 2.大血管短轴切面:主动脉呈圆圈状 3.四腔心切面:室间隔与房间隔呈一直线,两组房室瓣几乎在同一水平开放与关闭 右房:心脏收缩期测量右房最大径 右室:心脏舒张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内膜面与左室后壁的距离 4.剑下四腔心切面 [注意事项] 1、心脏正常值有种族差异

2、心脏正常值有区域差异 3、心脏正常值测量方法差异 4、心脏正常值个体差异 5、注意测量切面的非标准化、左室假腱索和右室调节束的影响 [心脏超声测量正常参考与标准] 男左房<30mm 右房<30mm 左室<55mm 右室<35mm 女左房<30mm 右房<30mm 左室<50mm 右室<35mm 左室后壁<12mm 室间隔<12mm 右室前壁<5 mm 主动脉内径<30mm 肺动脉内径<30,当主动脉内径正常时,肺动脉内径小于主动脉内径 下腔静脉内径16—20mm 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肝脏 【检查内容】 1.肝脏的形态大小、边缘、包膜,膈顶部、肝叶边角部位。 2.肝实质内回声的均匀程度 3.肝内占位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后方增强或衰减。 4.肝内管系分布、走向;有无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等;病灶内、

血管内径及流速正常值

全身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眼部及甲状腺超声测值 本帖最后由如意于2010-1-24 10:03 编辑 腹部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 门静脉内径0.8-1.2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及舒张期均有血流信号的连续性、吹风样带状频谱,平均血流速度15.2+-2.9cm/s。 肝右静脉内径0.4-0.9cm,肝中静脉内径0.5-0.9cm,肝左静脉内径0.5-0.9cm。频谱特点为三相波波型,两个负相波及一个正相波。 肝动脉内径0.2-0.5cm。频谱显示为与心跳一致的搏动性血流频谱,其特点是收缩期血流之后,可见较高的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55-70cm/s 腹主动脉内径。肾动脉以上内径2.0-3.0cm,肾动脉以下至髂总动脉分叉以上内径1.5-1.8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呈正向单尖峰形,频带窄,舒张期呈正向低速血流。峰值速度90-130cm/s。 腹腔动脉内径0.57+-0.07cm。频谱显示为正向双峰形频谱,上升支陡直,下降支缓慢呈斜坡形峰值速度135+-11cm/s。

肠系膜上动脉内径0.6+-0.09cm。频谱显示为空腹时收缩期单峰形呈,峰尖,上升速度快,下降支陡直,舒张期为低速血流,并有反向血流。峰值速度 119+-22cm/s。进食后舒张期血流增加,反向血流消失。 肾动脉内径0.5-0.7cm。频谱显示为收缩期快速上升,下降支较缓慢,舒张期为正向血流,且占据整个舒张期。峰值速度60-120cm/s,RI=0.5-0.7。 下腔静脉内径。近心段2.0-2.4,中段(在肾动脉水平)1.9-2.1cm,远心段(在髂总静脉汇合处水平)1.7-1.9cm。 子宫及卵巢正常参考值: 子宫上下径5.5-7.5cm,前后径3.0-4.0cm,左右径4.5-5.5cm。宫颈长约2.5-3.0cm,宫颈前后径《3.0cm。 成年妇女卵巢大小约4cm×3cm×2cm。 甲状腺正常参考值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

厦门市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2016年版) 一、颈部血管超声 (―)颈动脉超声检测 1. 常规检测动脉 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锁骨下动脉(SA)及无名动脉(INA)。 2. 常规检测参数 动脉管径、内 - 中膜厚度(IMT)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 3. 常规检查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 首先以横断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起始、左侧从 CCA 自主动脉弓分支开始,连续观察 CCA 全程、ICA-ECA 分叉、ICA 起始段及分叉以远 4-6cm 范围、ECA 主干及其分支血管壁三层结构及血管腔内回声、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再以纵切面测量 CCA 远段(分叉水平下方 1.0-1.5cm 范围)、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管径相对膨大处)管径及 CCA 远段及颈动脉球部的 IMT。 测量 IMT 与管径应避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至前壁内膜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当出现血管狭窄时应测量血管的残余与原始内径。IMT 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与外膜上缘的垂直距离,即血管壁内膜与中膜的联合厚度。 图1 颈动脉管径测量(左图)及IMT测量(右图)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及斑块内声学特征,测量斑块的大小,以长× 厚(cm)表述大小,多发性斑块测量最大的责任斑块。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 通过 CDFI 模式观察检测动脉管腔的血流充盈状态,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对溃疡性斑块的进一步评估。对于极重度狭窄管腔的检查,通过 CDFI 血流成像调节可以提高病变检出率。| (3)脉冲多普勒超声(PW)

血管内径及流速正常值

血管内径及流速正常值

全身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眼部及甲状腺超声测值 本帖最后由如意于 2010-1-24 10:03 编辑 腹部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 门静脉内径0.8-1.2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及舒张期均有血流信号的连续性、吹风样带状频谱,平均血流速度15.2+-2.9cm/s。 肝右静脉内径0.4-0.9cm,肝中静脉内径0.5-0.9cm,肝左静脉内径0.5-0.9cm。频谱特点为三相波波型,两个负相波及一个正相波。 肝动脉内径0.2-0.5cm。频谱显示为与心跳一致的搏动性血流频谱,其特点是收缩期血流之后,可见较高的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55-70cm/s 腹主动脉内径。肾动脉以上内径2.0-3.0cm,肾动脉以下至髂总动脉分叉以上内径1.5-1.8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呈正向单尖峰形,频带窄,舒张期呈正向低速血流。峰值速度90-130cm/s。 腹腔动脉内径0.57+-0.07cm。频谱显示为正向双峰形频谱,上升支陡直,下降支缓慢呈斜坡形峰值速度135+-11cm/s。 肠系膜上动脉内径0.6+-0.09cm。频谱显示为空腹时收缩期单峰形呈,峰尖,上升速度快,下降支陡直,舒张期为低速血流,并有反向血流。峰值速度 119+-22cm/s。进食后舒张期血流增加,反向血流消失。

肾动脉内径0.5-0.7cm。频谱显示为收缩期快速上升,下降支较缓慢,舒张期为正向血流,且占据整个舒张期。峰值速度60-120cm/s,RI=0.5-0.7。 下腔静脉内径。近心段2.0-2.4,中段(在肾动脉水平)1.9-2.1cm,远心段(在髂总静脉汇合处水平)1.7-1.9cm。 子宫及卵巢正常参考值: 子宫上下径5.5-7.5cm,前后径3.0-4.0cm,左右径4.5-5.5cm。宫颈长约2.5-3.0cm,宫颈前后径《3.0cm。 成年妇女卵巢大小约4cm×3cm×2cm。 甲状腺正常参考值 甲状腺侧叶前后径、左右径不超过2cm,上下径3-6cm,峡部前后径小于0.5cm。 甲状腺上下动脉直径小于2mm,收缩期峰值速度(Vmas)20-30cm/s,平均速度(Vmean)12-20cm/s,阻力指数(RI)0.5-0.6。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简介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起草,目的在于指导中国超声医师、超声检查技师或相关人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头颈部、腹部和四肢血管的检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将根据学科发展适时进行修改,以保障其先进性。欢迎对此指南提出任何修改建议并请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联系。 目录 第一部分头颈部血管 第一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第二章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腹部血管 第一章腹主动脉瘤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肠系膜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下腔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四章门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五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六章肾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七章移植肾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部分四肢血管 第一章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上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髂动脉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四章髂静脉及下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五章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六章下肢浅静脉超声评价与标记指南 第七章动静脉造瘘术前上肢血管多普勒超声评价指南 第八章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附录外周动脉脉冲多普勒频谱采集 编者分组 头颈部血管组: 组长:华扬 编者(按章节为序):华扬、何文、段云友 腹部血管组: 组长:王金锐 编者(按章节为序):邓学东、王金锐、罗燕、李建初、唐杰四肢血管组: 组长:唐杰 编者(按章节为序):唐杰、温朝阳、段云友、童一砂、秦卫《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编写委员会(按章节为序) 华扬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

甲状腺超声检查规范指南 版

厦门市甲状腺超声检查规范指南(2016年版) 一.超声检查适应症: 1.临床出现甲状腺相关症状或体征 2.核素、CT或实验室检查发现甲状腺异常 3.甲状腺外科手术前、术中及术后评估 4.甲状腺病变的随访 5.甲状腺活检、消融或其他介入手术的定位 二.超声检查方法 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行颈部I131放射治疗的患者需在治疗1个月后再行甲状腺超声检查;行ECT检查的患者需在1周后再行甲状腺超声检查。 1.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体位,在颈后及双肩后垫一枕头,头稍后仰,呈头低颈 高位,充分暴露颈前及侧方。 (2)侧卧位:如一侧甲状腺明显肿大,可采取侧卧位,分别检查甲状腺左、 右叶。检查两侧颈部淋巴结时,也可采用侧卧位。 2.扫查方式 原则:包含所有甲状腺组织(两侧叶、峡部、锥状叶) (1) 横切扫查时,左右叶分别从上向下滑行扫查,直至甲状腺下极消失为止。 (2) 纵切面扫查时,可沿甲状腺左右叶的长径扫查,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做 一系列的纵切面滑行扫查。 (3)任意角度切面,针对感兴趣区的任意角度多切面扫查,评估感兴趣区超 声特征。 (4)甲状腺血管扫查:彩色/能量多普勒检查,探测甲状腺实质血流、结节血 流以及甲状腺大血管情况(甲状腺上动脉)。 (5)甲状腺周围颈部软组织:扫查范围为颈前、颈侧区。有无异常回声,有 无异常淋巴结病变。 图1 在左右侧叶纵切面上极扫查甲状腺上动脉,(左图); 甲状腺周围颈部软组织颈前颈侧区扫查范围(右图)

3.检查程序 (1)检查内容 ①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整体) a)体积:增大(上下径>6cm,前后径>2cm,横径>2cm,峡部前后径> 0.5cm)、正常、缩小(两侧叶体积之和小于6cm3) b)包膜:清晰,模糊或中断 c)实质回声:分布(均匀或不均匀),强度(正常,减低或增高),粗细,网格 d)血流:丰富、正常、减少 e)PW:甲状腺上动脉内径有无增宽,流速有无增快,RI有无升高或降低一般无法做定性诊断。 一些典型弥漫性疾病表现: Graves病:甲状腺体积弥漫性增大,实质回声减低,血流较丰富,甲状腺上动脉PSV增快。 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体积增大或大小正常,实质回声增粗,呈网格状,内或见小片状低回声区。 甲减:甲状腺体积明显缩小,回声减低增粗,血流正常或丰富。 ②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出现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内分泌学定义) 甲状腺内散在的病灶,影像学检查能将其和周期甲状腺组织清楚分界(2009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定义) 超声评估: a)部位:两侧叶上、中、下三区,加上峡部,共7个区域。 b)数目:单发,多发 c)大小:一般在纵切面上测量,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 d)A/T:A/T≥1,A/T<1 e)结节边缘形态:不规则(分叶状,成角、蟹足状),椭圆形或圆形,直立状 f)结节的边界:清晰,模糊不清 g)周边声晕:完整,不完整,无;厚声晕(>2mm),薄声晕(≤2mm); 均匀声晕,不均匀声晕 h)内部结构:实性,实性为主(实性成分>50%),囊性为主(囊性成分>50%),囊性 i)回声水平:高、等、低、极、无(与甲状腺实质回声相比) j)回声均匀性:均匀、不均匀 k)后方回声:增强、衰减、侧边声影、混合性改变、无变化 l)钙化:微钙化(<2mm),粗钙化(>2mm),弧形钙化,无钙化 m)浓缩胶质:点状强回声后伴彗星尾征 n)血流信号:周边型,中央型,混合型,无血流型 o)RI:高>0.7,不高<0.7 超声鉴别诊断: a)定位鉴别:与甲状旁腺、食道、淋巴结、其它邻近器官疾病鉴别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背景】还记得赫赫有名的Framingham危险评分吗?Framingham危险评分来自于弗明汉心脏病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它是根据胆固醇水平和非胆固醇因素计算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的发作几率。胆固醇以及非胆固醇因素如糖尿病、腹主动脉瘤、中风,都是让人惴惴不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们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之下必须时刻警惕心血管事件的不期而至。 然而,你相信吗,2011年7月21日的NEJM一篇原始论文指出,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是继Framingham危险评分之外,又一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信与不信,我反正是信了~【方法】来自Tufts大学的Joseph F.Polak等人筛选出来自Framingham Offspring的2965名志愿者,以平均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内动脉最大内中膜厚度为暴露因素,经过平均7.2年后,观察志愿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之后,再利用多变量Cox模型分析内中膜厚度与其他危险因素。此外,研究者还根据长达八年的Framingham危险评分将志愿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并加入颈内动脉厚度重新分类,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否变化。 【结果】在2965名志愿者中,共有296人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周围血管病、心衰。在颈

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大PK中,颈总动脉完全败走麦城。重新分类统计结果显示,当颈总动脉厚度作为暴露因素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变化在1个标准差之内,而C统计量(C statistics)更是没有显著变化。而反观胜利者颈内动脉,当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比为1.21,C统计量也轻度增高。此外,在把Framingham研究中的危险因素当做整体进行分类后,再观察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的影响力,发现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时,志愿者患病的危险率为 7.6%,瞬间秒杀颈总动脉的0%。脂质斑块通常是心血管事件的幕后黑手,不仅仅是冠状动脉,颈内动脉也未能幸免。在内中膜厚度大于1.5mm时,即有脂质斑块形成时,心血 管事件发生危险率为7.3%,且C统计量为0.014。 【讨论】当C统计量变化较小时,应该如本研究所示,观察对象重新分类,来确定新的危险因素是否真的影响观察结果。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也是一个有效评价新危险因素的指标。尽管本例研究只是局限于白种人,但是介于Framingham危险因素是一个不论国籍不论种族不论肤色四海皆宜的国际主义战士,有理由相信颈内动脉内中膜的确会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如今,美国心脏病协会已经将其作为Ⅱa级危险因素写入指南,这项研究无疑为其提供了更加确凿的依据。 【结论】颈内动脉最大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球至颈动脉窦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完整版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 南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一、目的 颈、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可对颈部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作客观评估。1、评估颈部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适应证 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功能缺陷(RIND)、黑朦等神经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超声检查规范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略向后仰。检查时嘱患者颈部伸展,头略向另一侧倾斜。 常规检测从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向头侧端自下而上连续扫查至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超声束与颈总动脉走向平行,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结构。完成纵向扫查后,声束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与血管长轴垂直,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影像,同样自下而上连续扫查显示横断面结构。 测量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 1.5cm范围的内膜厚度)与分叉部内膜厚度,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连续纵向及横向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壁,观察有无血管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若有斑块形成,测量斑块大小,是否导致狭窄,若狭窄测该处直径狭窄率、面狭窄率。CDFI及PW于狭窄处及其远端检出高速血流。 PW将取样容积置于颈总动脉中段、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远端,通过频谱检测分析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流量(VOLUME)、管腔内径。 CDFI纵向及横向连续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观察有无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管变异。

二、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肝脏 【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行检查以及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检查。 (二)、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450~90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 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三)、扫查方法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行。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 肝脏超声常规切面 探头位置: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张琼 【摘要】:研究背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何在急性冠脉事件前诊断冠心病、积极预防和治疗甚为重要。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一直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费用高昂、有创、需要设备条件高等难以广泛普及,也很难成为观察病情变化、病变消长的手段。探索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冠心病将一直是冠心病防治史上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冠心病的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周动脉和冠状动脉同为全身血管床一部分,它们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同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过程。动脉粥样硬化从早期阶段到最后出现临床综合征,其病理过程大概可分为3个阶段: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中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内膜增厚阶段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阶段,增厚内膜将来可形成斑块,而斑块形成为其晚期阶段。内中膜厚度(inti ma-media thickness,IMT)是动脉壁内膜和中膜厚度之和,动脉粥样硬化最早累及内膜,故IMT 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1986年,Pignoli等首先描述了用高分辨率超声的方法测量IMT,并与病理组织学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测量的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超声这一无创性检查手段可以准确检测大、中血管的内膜。正常动脉管壁的血管超声表现为“双线征”,即两条平行的强回声线中间有一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而这两条回声线之间的距离即为内膜中膜厚度。彩色多普勒超声问世以来,以其经济、简便、无创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检测外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检查方法。外周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其解剖部位固定,解剖标志清楚,位置表浅,易于辨认和寻找,超声能直接测量,所以可以使用小而轻的高分辨、高频率探头观察外周血管形态学改变从而间接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情况。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试图探讨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颈动脉或股动脉粥样硬化何者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尚未完全明了。1980年,Furchgott 等首次发现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随后证实EDRF的化学成分就是一氧化氮,由此表明一氧化氮是血管内分泌的重要舒张因子。Celermajer等于1992年应用高频率超声,对吸烟者、家族高胆固醇血症儿童、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和股动脉的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引发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评价,首创判断血管内皮功能无创方法.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 w-mediated dilation,FMD)。Anderson等于1995年应用心导管介入造影法和肱动脉FMD法,证实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与肱动脉内皮功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目前此方法是国内外大型临床试验最常用的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认为内皮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事件即“启动子”。目前,通过无创高频超声可以了解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肱动脉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的关系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利用高频超声技术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股动脉IMT和肱动脉FMD,探讨颈动脉、股动脉IMT和肱动脉FMD在冠心病诊断的意义以及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其应用价值。研究目的1.探讨肱动脉、颈动脉以及股动脉作为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概要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原理和成像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Hz ,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阈值上限的声波。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的图像和数据。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超声成像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是依据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其中,主要包括一下三方面:①声阻抗特性②声衰减特性③多普勒特性。 1、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 )是指声源与接收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所接收的声波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这种差别称之为多普勒频移或差频(f d )。1842年首先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克约斯琴?约翰?多普勒提出的。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检测物体的运动。多普勒频移(fd )与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o )、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V )、超声束与血流之间夹角(θ)的余弦成正比,与声速(C )成反比,多普勒频移f d 公式为: f d =f r -fo = θcos c f o 2v ?? θcos 2f o C f d ??=V 公式中fd 、cos θ仪器均可显示,fo 及C 为已知,可以计算出V 。fo 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 r 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f d 多普勒频移;V 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C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θ超声波与反射体运动方向间的夹角。由此而知,f o 和v 均为零时,声源与接收器之间不产生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与血流速度成正比。 2、多普勒超声成像类型: (1)连续超声波多普勒技术(continuous ultrasonic wave Doppler technique ):以频谱显示。应用连续超声波接收运动物体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简称CW 。其优点为可以测定高速血流,常用于测定心脏瓣口狭窄或返流的高速血流。缺点为没有距离分辨能力,不能区分信号来源深度。 (2)脉冲超声波多普勒技术(pulse ultrasonic wave Doppler technique ):亦以频谱显示,与二维超声相结合。用一定宽度的调制脉冲获得心脏或血管内某一

超声诊断报告书写的基本要求

超声诊断报告书写的基本要求 一份完整的超声诊断报告,是临床超声医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它深刻地体现了医疗质量和学术思想水平!因此,在超声诊断报告书写时,必须要有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超声报告的基本形式: 1.文字化描述 2.规范化表格 文字化描述—— 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最常采用的形式,其主体是检查所见的描述与检查结果的提示。这种形式不仅书写方便,而且描述无限制,书写时可充分表达检查所见,客观说明检查结果。 规范化表格—— 是采用表格填写的方式,内容有限定,形式死板。但优点是内容规范,形式

统一,便于检索和积累完整的科研资料,也有利于标准化质量管理。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利用多媒体图文报告系统,多将二者有机结合。 超声诊断报告产生的基础: 任何形式的超声诊断报告,都是超声医生对一系列检查结果进行客观综合分析后而做出的。因此,可以说,声像图所获得的信息,是进行超声诊断的主体或说成是重要基础,但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则——与临床的充分结合,只有将超声与临床完整的统一起来,才能使超声诊断水平发挥极致。 超声报告的独特之处:超声检查过程与检查结果是同时完成的,这一点不同于放射科医生及病理科医生。困此在检查过程中,超声医生要尽可能地利用设备 所提供的各种技术,包括2D成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谐波成像、3D成像、 声学造影等等,为客观、准确的超声诊断提供全面的技术帮助。 完整的超声报告要求超声医师具有的四个熟悉: 1.熟悉声像图与解剖学的联系,特别是与断层解剖学的联系。 2.熟悉声像图上正常人体器官组织及其变异。 3.熟悉超声图像的实际意义和可能伴随的伪像与误区。 4.熟悉血液动力学改变与多普勒超声的联系。 作一名优秀的超声医师还应具有的习惯:在临床方面,要有在检查前或检查中常规查阅全部病例资料的良好习惯,在必要时做补充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这样不仅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超声检查结果,还可发现有意义的临床线索,主动扩大超声检查范围,降低误、漏诊率。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超声专业的整体优势得到了最好的发挥,使患者得到了最高原则的医疗质量保证。 超声诊断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 应根据临床医生检查申请单提出的要求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全面检查,并尽可能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即使不能也应实事求是加以说明。例如:临床医生触诊颈部包块,当我们未见到异常影像时,应对医生所指包块处的组织回声加以描述,提示其并非病变。 2.客观性: 应对检查结果进行客观描述,包括: ①病变部位;例如:肝左叶或者肝右叶的病变,腹腔内还是腹膜后的病变。 ②病变形态、大小、数目、邻近结构;例如:所测量肿物的大小要有三个径线,这样通过径线的数值,让读报告者可以估计肿物的大体形态如“饼样”、“球形”等;肿物的多发还是单发,是散在还是弥漫分布;与邻近的器官或血管关系是推移受压还是浸润粘连。

血管参数

常用血管血流参数正参值 颈部血管 1.内中膜厚度(IMT): 颈总动脉< 1mm,分叉处IMT< 1.2 mm 2.内径:颈外动脉4-5mm;颈内动脉5-6mm;颈总动脉6-7mm 3.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SPV): 颈总动脉91.3±20.7cm/s;颈外动脉70.9±16.1 cm/s;颈内动脉67.6±14.3 cm/s 4.阻力指数(RI): 颈外动脉0.65-0.83;颈总动脉0.65-0.75;颈内动脉0.55-0.65 5.颈总动脉:V2 / V1< 0.8 6.椎动脉:内径3.5-4.2cm;收缩期峰值流速45-75 cm/s 颈内动脉狭窄分级诊断标准 1.轻度狭窄(内径减少0%-50%)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120cm/s ⑵频窗存在 2.中度狭窄(内径减少51%-70%)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120cm/s ⑵舒张末期流速<40cm/s ⑶频窗消失 ⑷颈内动脉SPV与颈总动脉SPV之比<2 3.严重狭窄(内径减少71%-90%)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170cm/s ⑵舒张末期流速>40cm/s ⑶频窗消失 ⑷颈内动脉SPV与颈总动脉SPV之比>2 4.极重度狭窄(内径减少91%-99%)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200cm/s ⑵舒张末期流速>100cm/s ⑶频窗消失 ⑷颈内动脉SPV与颈总动脉SPV之比>4 5.完全闭塞(内径减少100%) ⑴闭塞的管腔内可有充满的血栓回声 ⑵闭塞管腔内无血流信号 ⑶同侧颈总动脉舒张期无血流信号,甚至出现反向波

四肢血管上肢动脉内径参考值 上肢动脉血流参数测值 下肢动脉内径参考值

上肢动脉血流参数测值 1.近段髂总动脉85±20cm/s 远段髂总动脉90±21cm/s 2.髂内动脉93±18cm/s 3.近段髂外动脉99±22cm/s 远段髂外动脉96±13cm/s 4.近段股总动脉89±16cm/s 远段股总动脉71±15cm/s 5.股深动脉64±15cm/s 6.近段股浅动脉73±10cm/s 中段股浅动脉74±13cm/s 远段股浅动脉56±12cm/s 7.近段腘动脉53±9cm/s 远段腘动脉53±24cm/s 8.胫腓动脉干57±14cm/s 9.近段胫前动脉40±7cm/s 远段胫前动脉56±20cm/s 10.近段胫后动脉42±14cm/s 远段胫后动脉48±23cm/s 11.近段腓动脉46±14cm/s 远段腓动脉44±12cm/s 12.足背动脉30±10cm/s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级诊断标准 I级:返流时间持续1-2秒 II级:返流时间持续为2-3秒 III级:返流时间持续为4-6秒 IV级:返流时间大于6秒 返流时间在0.5秒以内,可视为正常;0.5-1秒为可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腹部血管及其他 肝脏血管 1.肝固有动脉 ⑴内径2-6mm ⑵峰值流速46-66cm/s ⑶阻力指数0.5-0.7 2.肝静脉 ⑴频谱形态:三相(S波、D波、a波)或双相频谱 ⑵内径:<10mm 3.门静脉 ⑴主干内径12-14mm ⑵最高流速15-25cm/s ⑶平均流速14.8±3.7 cm/s

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 LG A16H-LG Y Y-LGU A8Q8-LG A162 ]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简介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起草,忖的在于指导中国超声医师、超声检查技师或相矢人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头颈部、腹部和四肢血管的检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将根据学科发展适时进行修改,以保障其先进性。欢迎对此指南提出任何修改建议并请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联系。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目的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用、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异常作客观评估。 1、评佔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佔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佔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笑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痿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佔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适应证 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缺陷(RIWD)、黑朦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疾病,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重症脑血管病、不合作患者及不能耐受检查者。 2、颈部术后伤口敷料等影响超声检测。 四、仪器设备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采用5?10MHz线阵探头。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2?5MHz凸阵探头或5?8MHz小凸阵探头或2?扇形(相控阵)探头。 术中超声采用5?10MHz或更高频率的线阵探头。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原理和成像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Hz ,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阈值上限的声波。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的图像和数据。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超声成像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是依据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其中,主要包括一下三方面:①声阻抗特性②声衰减特性③多普勒特性。 1、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 )是指声源与接收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所接收的声波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这种差别称之为多普勒频移或差频(f d )。1842年首先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克约斯琴?约翰?多普勒提出的。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检测物体的运动。多普勒频移(fd )与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o )、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V )、超声束与血流之间夹角(θ)的余弦成正比,与声速(C )成反比,多普勒频移f d 公式为: f d =f r -fo = θcos fo 2v ?? θcos C fd ??=V 公式中fd 、cos θ仪器均可显示,fo 及C 为已知,可以计算出V 。fo 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 r 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f d 多普勒频移;V 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C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θ超声波与反射体运动方向间的夹角。由此而知,f o 和v 均为零时,声源与接收器之间不产生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与血流速度成正比。 2、多普勒超声成像类型: (1)连续超声波多普勒技术(continuous ultrasonic wave Doppler technique ):以频谱显示。应用连续超声波接收运动物体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简称CW 。其优点为可以测定高速血流,常用于测定心脏瓣口狭窄或返流的高速血流。缺点为没有距离分辨能力,不能区分信号来源深度。 (2)脉冲超声波多普勒技术(pulse ultrasonic wave Doppler technique ):亦

超声检查规范

超声检查规范 一、四肢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检查方法】 动脉: 1.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检测上肢时外展、外旋各45-90°。探测下肢时,略外展、外旋,探测腘动脉及胫后动脉采用俯卧位,探测足背动脉时采用仰卧位或坐位并屈髋、屈膝足平放体位。 2.探测上肢时:选择7.5-10MHz的线阵探头,一般扫描深度为3-4cm,彩色增益为50-70%,取样容积宽度1-3mm。 从锁骨下动脉开始,在腋前探测腋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探测肱动脉,依据血管体表投影探测尺、桡动脉,探测深度为2-3c m。 3.探测下肢时:选择5-10MHz的线阵探头,扫描深度根据受检动脉深度及受检者胖瘦情况变化,一般髂外动脉深度为5-8cm或10-12cm,胫后动脉远端及足背动脉时,深度设置为2-4cm左右,探测时应从股动脉开始。如果临床上怀疑髂动脉疾病则应探查髂动脉(禁食8小时)。 4.探查顺序:首先获得最佳二维图像,在最佳图像上进行彩色多普勒成像,然后在彩色血流图上取多普勒频谱。若动脉存在狭窄,则判断程度。 静脉: 1.体位:上肢取仰卧位,下肢可采用立位、仰卧位、坐位等。一般髂静脉、股静脉、大隐静脉采用仰卧位,腘静脉及小隐静脉采用站位。 2.探头:髂静脉采用相对低频探头,3-5MHz,余采用5-10MHz。 3.探测上肢静脉: (1)浅静脉:根据浅静脉体表投影位置,首先纵切,探查的顺序可依顺行法或逆行法。纵行探查后,将探头转90度,横切探查。 (2)深静脉:按照伴行动脉指引首先探测锁骨下静脉逐渐向远侧段探测。 4.探测下肢静脉: (1)浅静脉:大隐静脉从入股静脉处向下追踪可探查全程,在入口处可见隐股静脉瓣。小隐静脉从入腘静脉处由近及远根据其解剖走行的体表投影探查。小隐静脉入腘静脉前有一较长段在筋膜下走行,位置较深,要注意与深静脉鉴别。 (2)深静脉:首先从腹股沟开始确定股总静脉位置,然后按照血管走行或伴行动脉的指引依次以常规探测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 5.注意静脉窦处为血栓好发部位,要仔细探查。 6.内径测量尽量在短轴上测量,断面为圆形。 7.测量位置:髂外静脉在远心端1cm处,股总静脉及股深、浅静脉在汇合为股总静脉处的近心及远心端段1-2cm处测量。 8.下肢静脉探测时,常须做探头加压试验,人工挤压检查段远侧肢体试验以及valsalva动作等。 【检查内容】 1.二维显象(二D) (1)血管的位置:包括起始、走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无血管成对移位、异位及受压等先天畸形或继发性改变。 (2)管壁情况:内膜是否光滑、连续,动脉壁是否为三层,有无夹层;与邻近血管有无异常通道;管壁有无附着斑块,斑块的位置、回声、大小等。测量管壁的厚度。 (3)管腔情况:观察它们的通畅性,有无狭窄及扩张,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探头加压静脉是否可压闭等。 2.彩色血流显象(CDFI) 观察血流方向、充盈情况、彩色的强弱,紊乱信号的颜色。以颜色表示方向,以色彩亮,暗反映流速。五彩镶嵌为高速湍流,充盈缺损考虑异常,无血流信号则考虑闭塞。 3.多普勒频谱显象(PW及CW) 包括频谱方向、幅度、亮度、频窗等。 从形态及定量两方面分析观察:(1)频谱形态是否正常。(2)各种定量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常用的指标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PSV /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较粗血管的血流量测定(至少分析6个以上心动周期)等。 【注意事项】 1.常规检查时应由血管的近心端向远心端逐步扫查。先纵切后横切,保证对血管全方位的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