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提交版

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提交版
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提交版

文学院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llege

文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前身是1893年学校创办初期设置的“汉文门”。1918年改称“国文科”,1922年更名为“国文系”,1928 年设立文学院,闻一多先生担任首任院长。此后,1953年国家院系调整,撤销文学院,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年,重建文学院;1999年文学院与历史文化学院、哲学学院、建筑学系合并为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8月,学校部分院系重组,再次恢复文学院。

文学院虽历经调整,但由于一代代学人的精心打造,优良的学术传统代代相承,积淀深厚,成就辉煌。

在20世纪初的建院初期,著名学者杨树达、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先后在文学院任教,他们为文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被誉为晚清“三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黄侃教授师承章炳麟先生所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

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夕又有刘博平、刘永济、刘异、徐天闵、谭介甫、朱东润、游国恩、苏雪林、黄焯、高亨、冯沅君、叶圣陶、朱光潜、席鲁思、程千帆等著名学者在文学院任教,使文学院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20世纪50年代群体优势突出,形成了被誉为“五老八中”的学术中坚力量。刘永济、刘博平、徐天闵、陈登恪、席鲁思、黄焯;程千帆、沈祖棻、刘绶松、胡国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张永安、缪琨等一大批学者声名远播。文学院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教学科研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成为南北学术交流的重镇。著名的珞珈品牌由此形成。

1978年以来,文学院再度振兴。如今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除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之外,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所有二级学科,即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都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并另增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点和写作、国学与汉学硕士点。本科层次,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科学试验班和国学班(与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合办)。

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占教师总数的87.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75%。

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一百多人。另招收访问学者、博士后、留学生、进修生、交流生、成教生等数百人。

文学院下辖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站等单位,并设有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史哲合办)和校级重点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典籍整理与研究中心、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近年来文学院学科建设成绩显著,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丰厚,发表在权威刊物上的论文成倍增长,转载率高。不少研究方向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居于先进水平。不少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如今的文学院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势头强劲,在全国同类高校院系各类排名中均居前列。在2004年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十强。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50101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二、专业培养目标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品德优良、理论功底坚实、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并富于创新精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人才,使他们毕业后能够胜任文化宣传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及其他事业企业单位的宣传、管理、教学、研究、编辑、文秘、创作等有关工作,也能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专业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武汉大学创建最早的专业之一,历史辉煌,积淀厚重,学风优良,实力雄厚。专业口径宽,应用性强,适应面广,培养层次全,兼具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特点。本科教育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国家规定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的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7个二级学科都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另增设了写作、国学与汉学硕士点和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点。

培养要求:通过本专业的系统教育和基本训练,学生应具备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能阅读一般古典文献,掌握一门外语,富于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应修学分:140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型,各类课程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

学科基础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写作。

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语言学概论、汉语史、现代语言学、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当代文艺思潮、比较文学等。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1.“专业论文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在二、三年级期间,结合专业学习,撰写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论文,于第二学年末和第三学年末各交一篇接受考核。

2. 能力训练。要求学生平时课外自己进行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第七学期接受学院考核。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发表的论文、文学作品或其他有一定分量的文章;院级以上科研立项的研究成果;得到有关单位或组织认可的调研报告等成果(实习报告除外);其他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或获得的校级及以上的表彰与奖励(学校颁发的普通奖学金除外)。以上诸项,其中一项达到要求即可。

3.实习。统一安排在第三学年暑假或第八学期进行。不少于4周。

4.生产劳动2周,统一安排。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思想品德良好、修满规定学分、毕业论文通过答辩成绩合格、英语等达到学校要求,

准予毕业。符合授予学位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五、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课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选修课,都可接受全校学生选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导读:范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现就全省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职业标准,对接产业发展,开展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提升学生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育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本术语 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是详细阐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修订)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修订) 一、专业名称:物联网应用技术 二、专业代码:610119 三、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 四、学制与学历:3年专科 五、就业面向: 可在各类与物联网相关企业从事物理网设备设计和制造、物联网系统设计和开发、系统集成和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物联网产品售前和售后等岗位的工作。 ●物联网系统集成企业:工程技术部、技术支持部、销售支持部… ●应用物联网系统的企业:系统运维中心… ●物联网设备制造企业:生产部、质检部、销售部… ●IT企业(面向物联网应用):研发部、系统集成部、技术支持部… ●其他企业:信息中心、技术中心… 六、培养目标与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专业技能及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掌握计算机、通信、电子等物联网直接相关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无线传感器、射频RFID等相关知识,能适应未来物联网工程及相关产业发展需要、能较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物联网工程领域及相关应用产业、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技术研发与应用、网络设计与规划、信息安全防范等与物联网和传感器网络相关的工作;毕业生也可在教育培训机构从事教学与培训工作,或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物联网本科专业。 2、培养规格: 1.素质教育 (1)具有拥护党的领导、对祖国忠诚、艰苦奋斗、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政治思想素质。 (2)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与团队协作精神;

(3)具备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的职业素质; (4)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5)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良好情操;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文精神。 2、知识要求 (1)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2)掌握数据库技术及基本应用软件的开发能力; (3)掌握射频、传感器、无线传输、信息处理等所必需的专业核心知识; (4)掌握物联网系统设备使用与维护、系统集成等所必需的专业核心知识; (5)掌握专业其他行动领域所必需的专业核心知识。 3、能力要求 (1)具有区域智能物联网系统组网能力; (2)具有无线传感网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能力; (3)具有RFID系统安装与调试能力; (4)具有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能力; (5)具有利用物联网管理设备、监控生产过程的能力; (6)具有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能力; (7)具有物联网、云计算应用软件的开发能力; (8)具有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七、职业证书。 物联网工程认证 八、主要专业能力 具有较强的嵌入式开发、物联网应用软件的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网站开发的能力、网络配置与管理的能力。同时具有射频识别与应用,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运用应用能力。 九、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能力课、职业技能训练课四个层面构成。实施一条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一个

最新最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沙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积极创新精神,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诚信关爱,防病治病,搞好健康教育,健康宣传,入户寻访,预防为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追求卓越,具有在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4.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真理,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或转送上级医院处理。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各专业信息、适应能力及分析批判的精神。 7.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8.履行医德义务。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二)专业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计算机、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前常见急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的知识。 7.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疾病预防、康复、临终关怀以及流行病学、循证医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方案

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需要的,有责任感和事业心、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面向呼伦贝尔市及内蒙古自治区中学语文教师、政府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文职人员。 二、培养规格 1、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3—6年。 2、学位: 学位授予条件 “七证换一证”(即外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技能达标证、职业资格证书、实习过关证、论文答辩合格、毕业证书等七证文学学士学位证书)。同时要符合《呼伦贝尔学院学士学位评定工作细则》的相关条件要求。 3、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 (1)思想道德修养: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诚实守信、热爱劳动、遵纪守法、严谨求实、自律谦让、团结协作的品质。 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创新意识、协作精神、适应能力的初步培养和训练。 具有强健的体魄,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 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健康向上的情感素质和审美能力,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改善大学生活质量,提高交际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拓展未来发展的空间。 (2)专业素养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较强的文学鉴赏、写作、社会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熟悉我国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涉外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具有良好的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自然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军事和国防知识。 4、培养规格表述: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及在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主干课程 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外国文学中学语文教学法语言学概论形式逻辑新时期文学比较文学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古代文学词汇学 四、毕业规定

级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附件: 2017年大数据技术与及用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大数据行业对应岗位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以大数据系统运维与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为目标,系统掌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基本理论、大数据分析挖掘与处理、移动开发与架构、软件开发、云计算技术等前沿技术,旨在培养适应新形势下新兴的“互联网+”专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学制及招生对象 (一)学制:三年 (二)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职业面向、预期工作岗位名称 1.主要岗位 本专业大数据基础类岗位:大数据文档编写、大数据采集清洗与转换; 大数据技术类岗位:大数据系统搭建与运维、海量数据库管理、大数据软件开发、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分析; 2.相关岗位 大数据销售服务类岗位:大数据营销、大数据呼叫、大数据售后服务。 3.进阶岗位 大数据技术公司管理岗位和高级技术岗位 (二)起薪标准 4500元/月 (三)人才质量标准 1.知识要求

毕业生应具有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①掌握本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 ②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理解本专业所使用的常用计算机 英语,包括技术性文档和资料; ③掌握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能适应信息化建设; ④掌握Linux平台下大数据平台搭建,数据库系统搭建、优化、管理等方面的 专业技能; ⑤掌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基本的专业技能,能满足大数据岗位的基本素质。 2.能力要求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相关工作的能力。 ①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 ②具备计算机组装、计算机软硬件故障的判断与定位以及故障排除的能力。 ③具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维护的能力;具备数据库系统管理维护的能力; ④具备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 ⑤具备数据仓库管理基本能力; ⑥具备OOP程序设计能力; ⑦具备Web应用开发能力; ⑧具备LinuxServer、Hadoop项目管理维护的能力; ⑨具备数据挖掘、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的处理能力。 3.素质要求 ①政治思想素质: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②文化素质: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修养,诚实守信、礼貌待人、为人谦逊的文明习惯;具有自尊自强、爱岗敬业、勤奋好学、追求进步的品格;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勾通和工作协调能力。

扬州市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建设指导方案

扬州市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建设指导方案 (试行) 一、建设目的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在快速繁育、种苗脱毒、远缘杂交、突变育种、基因工程和生物制品等方面都得到了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涉及到多项高中生命科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细胞全能性原理、细胞增殖、细胞分化、植物激素及生命的基本元素和物质等。在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教材中,组织培养已经作为一个专题实验,成为高中升学考试的一个考点。组织培养作为一项生物技术,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都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情感层面上达到了全面的拓展。 二、建设要求 组织培养实验室面积一般为96-120平方米,学生实验依据无菌间超净工作台的多少分组进行,原则上6~8人一组。 组织培养实验基于对无菌条件的严格要求,由准备室、缓冲间、无菌室、培养室和炼苗室四部分组成。 1、准备室 功能:进行一切与实验有关的准备工作。完成所使用的各种药品的贮备、称量、溶解、器皿洗涤、培养基配制与分装、培养基和培养器皿的灭菌、培养材料的预处理等。 设备:准备室应具备实验边台、药品柜、水池、仪器、药品、天平、纯水机(制作组织培养基用水)、酸度计、烘干箱、高压灭菌锅、超声波清洗器及常用的培养基配制用玻璃仪器等。 2、缓冲间 功能:是进入无菌室前的一个缓冲场地,减少人体从外界带入的尘埃等污染物。 要求:缓冲间需5~8平方米,保持清洁无菌。缓冲间需安装紫外线灭菌灯,用以照射灭菌。 3、无菌间 功能:也叫接种室,主要用于植物材料的消毒、接种、培养物的转移、试管苗的继代、原生质体的制备以及一切需要进行无菌操作的技术程序,是植物离体培养研究或生产中最关键的一步。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物联网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满足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基础知识厚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有组织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物联网相关领域创新型人才,坚持“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观,培养掌握工科公共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和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具备从事物联网技术研究、物联网规划设计与系统集成、物联网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专业学术型”和“工程技术型”人才。 1.“专业学术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高等数理基础和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外语水平良好,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良好的知识更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技术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力。毕业生可报考计算机、电子与通信及相关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也可从事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工作。 2.“工程技术型”:人才应具有良好的高等数理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外语能力;具有一定的知识更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技术创新意识;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强。毕业生可以从事物联网规划设计、系统集成与应用、物联网系统安全保障等工作,也可报考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等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 二、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要求 1.公共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数理、英语、计算机与程序设计理论与技术、人文社科等基础知识; 2.学科基础知识:具有电子电路基本理论知识、信号与系统基础理论知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 3.专业知识: 1)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知识。 2)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软件体系结构等知识。 3)物联网方面的基础知识:传感器原理与信息感知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协议分析与设计、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存储技术、计算机控制、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安全、云计算技术、网络计算、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移动计算等知识。 4.实践类知识:金工实习、电装实习、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课程设计、微机系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5.能力素质知识: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专业教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类知识、科技制作。 (二)能力结构要求 1. 人文素质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积极参加学 校的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言谈举止、礼节礼仪和性格品质,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高尚风范。

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提交版

文学院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llege 文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前身是1893年学校创办初期设置的“汉文门”。1918年改称“国文科”,1922年更名为“国文系”,1928 年设立文学院,闻一多先生担任首任院长。此后,1953年国家院系调整,撤销文学院,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年,重建文学院;1999年文学院与历史文化学院、哲学学院、建筑学系合并为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8月,学校部分院系重组,再次恢复文学院。 文学院虽历经调整,但由于一代代学人的精心打造,优良的学术传统代代相承,积淀深厚,成就辉煌。 在20世纪初的建院初期,著名学者杨树达、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先后在文学院任教,他们为文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被誉为晚清“三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黄侃教授师承章炳麟先生所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 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夕又有刘博平、刘永济、刘异、徐天闵、谭介甫、朱东润、游国恩、苏雪林、黄焯、高亨、冯沅君、叶圣陶、朱光潜、席鲁思、程千帆等著名学者在文学院任教,使文学院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20世纪50年代群体优势突出,形成了被誉为“五老八中”的学术中坚力量。刘永济、刘博平、徐天闵、陈登恪、席鲁思、黄焯;程千帆、沈祖棻、刘绶松、胡国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张永安、缪琨等一大批学者声名远播。文学院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教学科研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成为南北学术交流的重镇。著名的珞珈品牌由此形成。 1978年以来,文学院再度振兴。如今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除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之外,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所有二级学科,即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都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并另增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点和写作、国学与汉学硕士点。本科层次,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科学试验班和国学班(与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合办)。 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占教师总数的87.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75%。 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一百多人。另招收访问学者、博士后、留学生、进修生、交流生、成教生等数百人。 文学院下辖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站等单位,并设有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史哲合办)和校级重点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典籍整理与研究中心、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近年来文学院学科建设成绩显著,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丰厚,发表在权威刊物上的论文成倍增长,转载率高。不少研究方向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居于先进水平。不少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如今的文学院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势头强劲,在全国同类高校院系各类排名中均居前列。在2004年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十强。

高校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西南交大方案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编写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以及《西南交通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2013.10),结合我校特点,结合翻译系近三年的办学经验,特修订此方案。 ?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两个方向的翻译专业人才: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和适应国际工程项目的工程英语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英汉双语,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通用型翻译专业方向毕业生能够胜任语言服务类企业的日常口笔译、语言通信服务技术与管理、语言服务项目谈判与管理,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口笔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工程英语翻译专业人才能胜任各类国际工程项目,尤其是轨道交通相关工程项目的口笔译和管理谈判等工作。 2、培养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英汉双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翻译基本理论与翻译方法、语言服务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国际工程项目谈判与管理的行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沟通协调、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职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英汉双语的应用能力,初中级口笔译能力,国际工程项目翻译与管理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沟通协调、善于创新和自我进取的职业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热爱翻译、培养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玉露组织培养方案

玉露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方案 一、实验目的 1、探究玉露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的配置; 2、利用探究出来的最适培养基进行玉露的快速繁殖。 二、仪器与用具 1、仪器:超净工作台,光照培养箱; 2、用具:酒精灯1个、打火机1个、酒精棉球、长镊子1把、培养皿5套、滤纸、烧杯2个、量筒、记号笔1支、剪刀1把、刀子1把、小喷壶1个、电子天平、电炉、玻棒、PH试纸等; 3、试剂:75%酒精,0.1%HgCI2 ,无菌水,工业酒精、蔗糖、琼脂、1.0mg/L的KT,不同浓度的NAA,不同浓度的6-BA,NaOH溶液; 4、实验材料:玉露的幼嫩花茎。 三、实验方法 1.培养基的配置及灭菌。 2.无菌材料的获得:将选取的培养材料小心剥去苞叶,流水冲洗2 h,75%酒精浸泡3~5 S,无菌水漂洗3~5次,0.1%HgCl2:浸泡8 min,无菌水冲洗3~4次。将消毒后的材料剪切成1 cm左右的小段置于无菌滤纸上,备用。 3.培养基的筛选 Ⅰ、诱导培养基的筛选:切取1cm左右的玉露花茎接种在: ⑴MS+NAA0.1mg/L+6-BA1.0mg/L;⑵MS+NAA0.1mg/L+KT1.0mg/L; ⑶MS+6-BA1.0mg/L+KT1.0mg/L;

⑷MS+NAA0.1mg/L+6-BA0.5mg/L+KT1.0mg/L培养基上,每个处理4瓶,每瓶3个外植体,隔天观察花茎生长状况,并记录,约15天后统计愈伤组织数目。 Ⅱ、增殖培养基的筛选:将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或带有芽的愈伤组织团进行切割接种在: ⑸MS+NAA0.1mg/L+KT1.0mg/L;MS+6-BA0.5mg/L+KT1.0mg/L; ⑺MS+NAA0.1mg/L+6-BA0.5mg/L; ⑻MS+NAA0.1mg/L+6-BA0.5mg/L+KT0.5mg/L四种培养基上,每个处理4瓶,每瓶3个外植体,约15天后,观察其生长发育及成株情况。 Ⅲ、生根培养基的筛选:选再生植株接种在:⑼1/2MS+NAA0.1mg/L; ⑽MS+ NAA0.1mg/L两种培养基上,观察其生根情况。 以上培养基均添加3%的蔗糖,6%的琼脂,pH 5.8~6.0,培养温度(25±2)℃,光照强度2 000~3 000 Ix,光照时间12 h/d。4.炼苗:在生根培养基上生长30-40d后,植株逐渐长大。移出培养室,置于常温室内,利用自然光照培养1周,打开瓶盖,苗2~3 d。取出带有4~5条根系的小苗。 5.移栽:用清水洗掉附着的培养基,用1 000倍多菌灵溶液浸泡20 min,置于报纸上晾干,在炼苗后,适当风干后,移栽到经灭菌的培养基质上(腐殖土:细沙:蛭石=1:1:1)再用塑料薄膜盖住,不要让植株与薄膜直接接触。每天放风2~3次,每3~4 d浇少量水。2周后揭去薄膜,让其自然生长。成活后,每个月喷洒一次杀菌剂。待其重新发出新根后,再移栽到苗床上。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doc

感谢你的观看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〇一九年八月

感谢你的观看 目录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1 二、入学要求1 三、修业年限1 四、职业面向1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1 (一)培养目标 1 (二)培养规格 1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2 (一)公共基础课 2 (二)专业技能课 3 (三)创新创业课程 5 (四)综合实训 5 (五)顶岗实习 5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6 (一)基本要求 6 (二)教学安排建议 6 八、实施保障8 (一)师资队伍8 (二)教学设施8 (三)教学资源8 (四)教学方法9 (五)学习评价9 (六)质量管理10 九、毕业要求11 十、附录11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物联网技术应用(0919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主要培养能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企业,从事物联网的规划与建设、管理与维护,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应用,以及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售后服务等工作,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教育 (1)具有用户党的领导、对祖国忠诚、艰苦奋斗、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政治思想素质; (2)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玉团队协作精神;

(3)具有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的职业素质; (4)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5)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良好情操;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告诉的人文精神。 2、知识要求 (1)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2)掌握射频、传感器、无线传输、信息处理等所需的专业核心知识; (3)掌握物联网系统设备使用与维护、系统集成所需的专业核心知识; (4)掌握专业其他相关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 3、能力要求 (1)具有区域智能物联网系统组网能力; (2)具有无线传感网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能力; (3)具有RFID系统安装与调试能力; (4)具有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创新创业课程。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含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书法),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方案 (201611模板-与2013版相比,主要项目应有适度调整与优化) 一、专业名称、代码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100201K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备接受和获取继续医学教育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和奉献精神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 三、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要求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4. 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 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6. 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7. 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 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9. 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10. 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 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 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要求 1. 掌握与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 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的正常结构、功能和心理状态。 3. 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附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人才培养方案套用下列模板。 注意: 1、一级标题格式:宋体,三号,加粗,行距倍; 2、正文格式:汉字采用宋体,小四,行距倍;英文及阿拉伯数字采用,小四。 3、标题层级关系:一级标题中文数字加顿号:一、二、三等; 二级标题带圆括号中文数字:(一)(二)(三)等; 三级标题阿拉伯数字加小黑圆点:.,.,.等 四级标题带圆括号阿拉伯数字:()()() 、五年制专业请注意学期设置。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系(院): 专业: 制订人: 审核人: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一)专业名称: (二)专业代码: 二、学制与招生对象 (一)学制:全日制三年 (二)招生对象:高中(含职业高中)毕业生 三、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面向**** 、****、****等企业,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等工作的能力;具备****、**** 、****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等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适应能力、人际交流和沟通、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等社会能力,适应****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人才培养规格(见表一) 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 、****的能力;具备****、****、获取并判断信息、运用理论知识、制定工作计划、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适应本专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表一人才培养规格

16版物联网培养方案

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和其他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与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和传感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在智慧旅游、现代农业、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环境监测等多领域,胜任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物联网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本专业必需的物联网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职业核心竞争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伦理的基本要求; 2. 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工程科学知识; 3.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 系统掌握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理解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联,具有感知、传输、处理一体化的核心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传感器原理、传感器网络、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等。 5. 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并具备综合运用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6. 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资料及文献的收集组织能力,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及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7. 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职业沟通、团队协作,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8. 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学方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和系统的秘书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文秘和初步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文学、写作学和秘书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且在科研方法、写作技能、办公室事务处理等方面得到系统的培训,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写作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较为全面的文学知识、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文秘理论、实践能力,适合现代化办公事务的基本要求; 2.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一专多能,能够从事与文秘相关的理论研究、组织协调、采编采访等工作; 掌握一门外语,可以胜任一般的口语翻译和外文写作工作。3.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1.主干学科 文学、语言学、文秘学、写作学2.主要课程 中国文学史、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应用写作、文书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公关与礼仪、秘书学原理、秘书心理学、秘书口语与交际、企业综合事务管理 634 3.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占总学修读学分要课程平课程模课程性比必修课程模必248 通识教育平8选修课程模选必51.5专业基础平2专业基础课程模必修课程模201必专业教育平选修课程模1选29.5 157 8小集中实践环必123 实践教学平独立设置必实验课程模180 合 不计入总学4 素质拓展平创新学分模选

四、修业年限、毕业学分要求与授予学位 1.修业年限:3-6年 2.毕业学分要求:总学分180学分 3.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五、就业(发展)方向 1.胜任国内外高校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研究工作; 2.担任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和管理工作; 3.从事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管理、文秘、采编、策划、创作等,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六、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学方向)指导性教学进程表 635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学方向)指导性教学进程表

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培养方案

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培养方案 (教师) 光纤传输模块 光纤传输专业技能教师培训方案 教师培训分为、两级,级高于级。取得级或级以上等级合格证,可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之一。 (一)级(基本型) 1、培训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培训,使学员具有从事职业教育的素质,具有传输设备认知,传输 网络告警监控,传输设备测试与维护,结合网管对传输设备进行性能管理、故障分 析等基本技能。 2、入门资格 具备一定的电工基础及通信知识,电信传输技术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尚未取得通信行业颁发的中级(含中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教师;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事通信技术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即将从事光纤通信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的新

经考试合格,发给“传输机务员国家资格高级”证书 6、考核标准: 能够理解、、传输技术、光纤通信系统理论知识,熟悉两站间的信号流程,能够利用光功率计测试光功率,能够利用综合分析仪进行业务中断测试、抖动、漂移,能进行机房的日常维护,能对传输设备进行一般的故障分析,掌握利用网管对传输网络进行监控,能对网元进行数据备份,能创建网络拓扑结构等操作。 (二)教师培训(级) 1、培训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培训,使学员具有从事职业教育的素质,具有传输设备各项测试与维护,传输网络监控,结合网管对传输设备进行性能管理、故障处理、配置管理等基本技能。 2、入门资格 已取得通信行业颁发的中级(含中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教师;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事通信技术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 3、培训模块图

6、考核标准: 能够了解电信条例、机房维护规程,熟悉机架结构及功能,能够利用光功率计测试光接口的发光、收光功率、灵敏度、动态范围,能够利用综合分析仪进行电接口的在线业务误码、抖动、漂移测试,能进行机房的日常维护,能利用硬件环回、软件环回、支路环回对传输设备进行故障定位处理,掌握利用网管对传输网络进行监控,能对网管进行数据备份,能创建网络拓扑结构并进行对应的业务配置等操作。

第五章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方案

第五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一、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基本概念 (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在无菌培养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并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2) 理论依据: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指植物机体的每个细胞都含有该物种全套的基因组,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力。 (3) 外植体: 从活体植株上切下的,用于组织培养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一般包括茎尖、根、茎、叶、花、种子等器官以及他们形成的体细胞胚等材料。 (4) 分化: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5) 脱分化: 已经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在切割损伤和培养物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丧失原来的分化结构和功能,最后形成无组织的细胞团或愈伤组织的过程。 (6) 愈伤组织: 在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脱分化形成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具有细胞分裂能力)。 (7) 再分化: 已经脱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经过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再分化出根和芽,形成完整植株,这一过程叫作再分化。 (8) 不定芽: 在高等植物正常的个体发育中,芽一般是只从茎尖或叶腋等的一定位置生出。所以这种象顶芽、腋芽、副芽等均在一定部位生出的芽,称为定芽。与此相反,凡从叶、根、或茎节间等通常不形成芽的部位生出的芽,则统称为不定芽。 (9) 胚状体: 在离体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过程中,由一个或一些体细胞,经过胚胎发生和发育过程,形成的与合子胚相类似的结构。 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菊花为例) 1、培养基的配制: 方法:培养基干粉配制法 称取培养基干粉42g加水加热煮沸溶解后定溶至1L,按照需要的浓度分别加入激素。 (其中生根用的植物激素NAA为0.2mg/1000ml) 用1mol/L NaOH和1mol/L HCl调节pH至5.8。将配好的培养基迅速分装至150ml组培瓶中,拧上盖子,放入灭菌锅121℃,灭菌20min。 2、菊花接种与培养: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版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版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学代码:08 类别:计算机类代码:0809 专业名称:物联网工程代码:080905 一、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物理信息系统的标识与感知、网络通信与传输、数据分析和智能处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胜任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三、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2.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英语交流及应用能力; 3.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具有本专业所需的计算机、通信、测控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4.经过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基本训练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的基本能力; 5.熟悉物联网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7.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动态和行业有关的法规。 四、专业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数据库原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物联网导论、传感器原理与应用、RFID原理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物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控制系统

青岛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 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0201K) 一、专业介绍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建立于1946年,1986年成为山东省省属院校12个重点专业之一,2002年获批设立7年制,2006年获批招收学历教育留学生,200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5年获批招收“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现为本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专业学位类型2种。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已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19个。 临床医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8名,其中教授50名,副教授4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5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兼职教授508名,副教授992名。临床医学专业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拥有临床技能实验室(培训中心)8个,11所临床医学院和4所教学医院,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床位达16000张。 临床医学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近3万名合格毕业生,主要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工作地点以山东为中心,辐射全国。本专业始终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突出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成果显著。本专业毕业生的人文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的,有较强自我继续教育能力和临床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从事医学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的,有较强创新精神,有较强发展潜能的,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医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达到硕士水平的,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的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