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申报主体:

技术支撑单位:

项目监管单位:

项目建设地点:

xx年xx月

目录

目录.................................................................................................................................................... I 第一章项目简况 (1)

1.1项目名称 (1)

1.2项目申报单位 (1)

1.3项目实施单位 (1)

1.4主管单位 (1)

1.5建设地点 (1)

1.6建设目标 (1)

1.7拟采用的生态循环模式 (2)

1.8项目技术来源 (3)

1.9建设内容 (3)

1.10项目建设期限 (4)

1.11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4)

1.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

1.13综合评价 (6)

1.13.1 结论 (6)

1.13.2建议 (7)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8)

2.1项目建设背景 (8)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9)

2.2.1 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10)

2.2.2 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11)

2.2.3 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11)

2.2.4 是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 (12)

2.3项目建设可行性 (12)

2.3.1 技术支撑单位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12)

2.3.2 集团公司为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12)

2.3.3 xx农牧业的稳步发展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 (12)

第三章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13)

3.1申报主体 (13)

3.1.1 xx简介 (13)

3.1.2 xx药业控股有限公司简介 (16)

3.1.3 申报主体在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6)

3.1.4 申报主体已有的工作基础 (17)

3.2可研编制单位简介 (19)

3.3技术支撑单位简介 (19)

第四章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20)

4.1项目选址 (20)

4.1.1 选址原则 (20)

4.2项目区域概况 (21)

4.2.1 xx县概况 (21)

4.2.2 xx镇概况 (21)

4.2.2 项目区概况 (21)

第五章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25)

5.1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依据 (25)

5.2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原则 (25)

5.3项目区畜禽粪肥氮素供应分析 (25)

5.4项目区农作物氮肥需求分析 (26)

第六章生态循环模式 (27)

6.1猪-沼-菜模式 (28)

6.2猪-沼-果(鱼)模式 (28)

6.3“生物链”模式 (28)

6.4种-养-加模式 (28)

6.5鱼-桑-鸡模式 (29)

6.6鸡-猪-鱼模式 (29)

6.7牛-鱼模式 (29)

6.8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 (29)

6.9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 (29)

6.10家畜-蝇蛆-鸡-牛-鱼模式 (29)

6.11鸡-猪-牛模式 (30)

第七章项目区生态循环模式设计 (31)

7.1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7.2整体设计思路 (31)

7.3养殖粪便集中加工堆肥模式 (33)

7.4污水深度处理模式 (33)

7.5农副资源饲料化模式 (34)

7.6农作物肥料化 (35)

7.7种养一体化模式 (37)

7.8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37)

7.9物料平衡 (37)

7.10主要原材料 (38)

第八章项目建设目标 (40)

第九章建设内容与规模 (42)

9.1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42)

9.1.1 有机肥加工厂 (42)

9.1.2 秸秆反应堆 (45)

9.1.3 生态湿地 (48)

9.1.4 林套禽项目 (49)

9.2农副资源综合开发——饲料加工厂 (49)

9.3.1 水肥一体化 (52)

9.3.2 稻虾轮作项目 (52)

9.3.3 机耕道 (54)

9.3.4生态沟 (54)

9.3.5 排水沟 (55)

9.3.6 挡土墙 (55)

9.3.7 振频式杀虫灯 (55)

9.3.8 农业废弃物收集池 (55)

9.3.9 厂区主路续建 (56)

9.3.10小型高压电站 (56)

9.3.11 生产区农资周转房 (56)

9.3.12 生产区厕所 (56)

9.3.13 生产区垃圾池 (57)

9.3.14 932型大棚 (57)

9.3.15 玻璃温室 (57)

9.3.16 果树栽培和推广 (58)

9.3.17 厂区绿化 (58)

第十章施工组织设计 (59)

10.1施工条件 (59)

10.1.1 工程条件 (59)

10.1.2 气象条件 (59)

10.1.3 天然建筑材料 (59)

10.2施工导流 (60)

10.2.1 施工导流 (60)

10.2.2 施工降水 (60)

10.2.3 施工排水 (60)

10.3主体工程施工 (60)

10.3.1 土方开挖 (60)

10.3.2 土方填筑 (61)

10.3.3 浆砌石砌筑 (61)

10.3.4 混凝土工程 (61)

10.3.5 金属结构安装 (63)

10.3.6 管线施工 (63)

10.3.7 绿化恢复工程 (64)

10.3.8 道路工程 (64)

10.4施工交通与施工总布置 (64)

10.4.1 施工交通 (64)

10.4.2 施工工厂设施 (64)

10.4.3 施工总布置 (65)

10.5施工总进度 (65)

第十一章环境影响评价 (67)

11.1概述 (67)

11.2.1 自然环境 (67)

11.2.2 生态环境 (67)

11.2.3 水土流失 (68)

11.2.4 环境质量现状 (68)

11.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8)

11.3.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68)

11.3.2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9)

11.3.3 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70)

11.4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71)

11.4.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71)

11.4.2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72)

11.4.3 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 (74)

11.5环境管理与监测 (74)

11.5.1 环境管理 (74)

11.5.2 环境监测 (75)

第十二章水土保持 (77)

12.1概述 (77)

12.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分区 (77)

12.3水土流失预测 (77)

12.4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和总体布局 (78)

12.4.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78)

12.4.2 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 (78)

12.5分区防治措施设计 (79)

12.5.1 沟渠工程防治区 (79)

12.5.2 建构筑物工程防治区 (80)

12.5.3 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 (81)

12.6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 (83)

12.6.1 水土保持监测 (83)

12.6.2 水土保持管理 (84)

12.7消防 (86)

12.7.1 防火及消防措施 (86)

12.7.2 总体布置 (86)

12.7.3 水消防给水及消防设施 (86)

12.7.4 建筑防火设计 (87)

第十三章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88)

13.1设计依据及标准 (88)

13.2危险与有害因素分析 (88)

13.3劳动安全措施 (88)

13.4工业卫生措施 (89)

第十四章节能评价 (91)

14.1设计依据 (91)

14.2.1 工程施工期 (91)

14.2.2 工程运行期 (91)

14.2.3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91)

14.2.4 能耗指标 (92)

14.3节能措施 (92)

14.3.1 节水措施 (92)

14.3.2 节电措施 (92)

14.3.3 节约燃料措施 (93)

14.3.4 节能效果评价 (93)

第十五章项目管理 (94)

15.1工程管理性质 (94)

15.2工程建设期管理 (94)

15.2.1 项目法人制 (94)

15.2.2 建设招标制 (94)

15.2.3 建设监理制 (94)

15.2.4 合同管理制 (95)

15.2.5 工程招标 (95)

15.2.6 项目建设期管理机构 (95)

15.3工程运行管理 (96)

15.3.1 组织机构 (96)

15.3.2 工程管理范围 (96)

15.3.3 工程管理运用 (96)

15.4项目运行管理 (97)

15.4.1 管护内容 (97)

15.4.2 管护责任分工 (97)

第十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99)

16.1项目投资估算 (99)

16.1.1 主要工程量统计 (99)

16.1.2 投资预算依据 (99)

16.1.3 投资预算表 (99)

16.2资金来源 (105)

第十七章效益分析 (112)

17.1社会效益 (112)

17.1.1 壮大主导产业,促进结构调整 (112)

17.1.2 加快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112)

17.1.3 辐射带动能力 (112)

17.1.4 带动就业 (113)

17.2经济效益 (113)

17.2.1评价依据 (113)

17.2.2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14)

17.2.3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和附加估算 (114)

第十八章项目运行管理机制 (119)

18.1企业组织机构设置 (119)

18.2项目运行期组织理与保障机制 (119)

18.2.1 企业组织机构设置 (119)

18.2.2 企业劳动定员 (120)

18.2.3 企业经营管理措施 (120)

18.2.4 项目建成后的运行保障机制 (121)

18.3技术培训 (122)

第十九章结论与建议 (123)

19.1结论 (123)

19.2建议 (124)

第二十章XXXX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现状 (125)

附件 (132)

附件1绩效目标 (132)

第一章项目简况

1.1 项目名称

xx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

1.2 项目申报单位

1.3 项目实施单位

1.4 主管单位

1.5 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镇,项目区域包含的xx、xx、xx、xx四个自然村,四个自然村连接成片,耕地总面积为10657亩。

本项目林套禽项目、有机肥车间、饲料加工及包装车间建设在xx基地内,林套禽项目、有机肥车间、饲料加工及包装车间均采用钢结构,不占用耕地,所用土地为林地的,均采取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流转期限为40年。

葡萄园秸秆反应堆、稻虾养殖项目建设在xx农牧周边的xx村境内,葡萄园秸秆反应堆面积为312亩,稻虾养殖项目面积为521亩。

桔子园秸秆覆盖基地、人工湿地、标准化清洁化生产设施建设在xx基地内,公司基地占地1286.68亩。

1.6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农业开发项目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促进xx县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

绩效目标:以提高区域范围内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

和“全消纳”为目标;区域内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努力实现“零”增长;畜禽粪便、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达到30%以上;农产品实现增值10%以上,农民增收10%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明显提升。

1.7 拟采用的生态循环模式

项目区域内含有猪、鸡养殖场,养殖量为16333万头猪当量,水稻、葡萄、桔子、蔬菜等农作物,农田面积10657亩。为实现区域内的生态循环,本项目采用以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1)养殖粪便集中加工堆肥模式。xx农牧收集佳和养猪场(生猪养殖量为10000头)和金叶养猪场(生猪养殖量为3000头)的猪粪,与项目区域内收集的秸秆、xx药业生产废弃的药渣等工业、农业、畜禽废弃物一起作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生产的有机肥用于xx农牧的瓜果、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其他部分提供给周边农户替代化肥使用(折价兑换)。

(2)污水深度处理模式

xx农牧业蛋鸡养殖采用先进的林套禽模式,将鸡以散养的方式圈在一定面积的树林里,项目区域农田也存在氮磷流失等面源污染问题。本项目拟设计排水沟、生态沟、生态湿地等末端治理措施,用来治理畜禽养殖和农田种植产生的面源污染。

(3)农副资源饲料化模式。项目区域内的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生态湿地收割的绿狐尾藻以及其他有机物混合加工制作饲料,成品饲料循环用于项目区域内生猪、鸡的养殖,为畜禽养殖提供绿色饲料。

(4)农作物肥料化。采用葡萄园秸秆反应堆、桔子园覆盖、有机肥加工等

技术,将秸秆制作有机肥,用于项目区域内农田种植。

(5)种养一体化模式。项目区新建稻虾养殖项目,一季种植水稻,一季养殖龙虾,将水稻种植和龙虾养殖相结合,实现种养一体化。

1.8 项目技术来源

本项目的技术来源主要有三个,一个依托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持续改进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在国内外先进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和改进。

第二个是依托xx县农业局的领导和专家,xx县农业局学习我国先进农业技术,在项目区推广应用,并免费为项目区域的技工和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

第三个是依托xx药业的研发能力,将制药的理念和规范严格的管理模式应用到农牧生产中来,xx农牧业拥有自主研发的有机肥生产配方(已取得专利)和生产工艺,核心技术为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药渣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生产的有机肥可以用作瓜果种植的优良有机肥。xx农牧业还定期引进国际高端瓜果品种和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农民学习新的农业种植技术。

1.9 建设内容

(1)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建设内容

1)林套禽项目,蛋鸡养殖箱数量:300套。

2)堆粪车间和秸秆堆放间,数量1座,钢结构,其中秸秆堆放棚占地面积1650 m2,堆粪车间占地面积1650 m2。配套大型秸秆液压打包机,大型秸秆粉碎揉丝机,抓机,抱叉车等设备。

3)有机肥加工厂房,数量1座,钢结构,占地面积1870 m2;配套秸秆粉碎机,发酵翻抛机,粉碎输送机,湿法高效粉碎机,筛分输送机,滚筒筛分机,型

自动定量配料皮带秤,配料输送机,双轴加湿搅拌机,二合一外转搅齿造粒机等。

4)秸秆反应堆数量:占地面积312亩。

5)果园秸秆覆盖:占地面积240亩。

(2)污水深度处理建设内容

1)生态沟:3155 m。

2)生态湿地:数量4座,占地面积:12772m2。

(3)农副资源综合开发

饲料加工厂:厂房占地面积4200 m2,产量4000t/a。配套秸秆粉碎机,秸秆运输车,叉车等设备。

(4)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水肥一体化数量:522亩;稻虾养殖项目:521亩;机耕道数量:2420m;生态沟数量:600m;排水沟数量:2120 m;挡土墙数量:1296 m3;振频式杀虫灯数量:134盏;农业废弃物收集池数量:53座;厂区主路续建数量:1000 m;小型高压电站数量:1座;生产区农资周转房数量:3处;生产区厕所数量:3处;生产区垃圾池数量:3处;932型大棚数量:1处;果树栽培技术牵引进和推广;厂区绿化数量:1200 m2。

1.10 项目建设期限

本项目建设期限为1年,2018年8月开工建设,2019年8月建设完成。1.11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入:2927.2万元。

资金来源:本项目申请财政资金1400万元,xx农牧业自筹资金1527.2万元。

1.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

(2)《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3)《农业部办公厅源于开展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省级项目储备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

(4)《xx省农业委员会xx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申报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储备项目的通知》;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6)《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7)《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8)《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9)《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13)《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6]203号);

(14)《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

(15)《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

(16)《xx省过敏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7)《xx省“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18)《xx省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办法》;

(19)《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0)国家和xx省、xx市有关部分颁发的政策、法规、规定、标准、规范、

规程以及定额等;

(21)《项目可研性研究报告委托合同》;

(22)项目申报单位提供的资料以及我司技术人员现场踏勘情况。

1.13 综合评价

1.13.1 结论

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本项目建符合国家政策和行业规划要求,是贯彻落实2018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项目的建成,通过精准扶贫,种养结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并通过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确保畜禽废弃物、秸秆等农用废弃物得到有效收运和处置,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因为项目的实施,增加的xx农牧和周边农户的收益,将需要花大量资金处置的污染物,变成了可循环利用的生产资料,环境价值巨大。是xx县农村发展模式的重要模版,影响深远。

(2)项目选址合理,布局科学,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

(3)本项目技术方案科学合理,技术成熟可靠、科技含量高。生产流程先进,可操作性强。

(4)本项目的建设,经评价分析,投资结构合理,并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5)通过本项目的建议可向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6)xx县已被纳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为其他项目提供几种比较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对xx县整个生态循环农业

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综上所示,本项目建设很运行可行。

1.13.2建议

鉴于上述分析结论,项目经济效益可行,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好,建设本项目可行。故建议主管部门批准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在资金上大力支持,促进项目尽快落实,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当项目批准后,积极投入项目建设,为项目的实施做出努力,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009年1月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经济促进法中规定》,国家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生产,减少废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采取规划、财政、投资和政府采购等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的资利用和资源化水平。

2016年9月27日,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的通知,《指引》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解决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生态循环突出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科学合理的选择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指引》还提出,以提高区域范围内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目标,建立养分综合管理计划、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指标体系等管理制度,使循环模式、技术路线、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四者有机结合,使区域内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努力实现“零”增长,畜禽粪便、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达到30%以上;农产品实现增值10%以上,农民增收10%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明显提升。

2017年6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确定了农业现代化五方面的发展任务。其中第五章就是绿色兴农,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规划》中提出,强化农业环境保护,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模式,力争到“十三五”末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促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推广污水减量、厌氧发酵、粪便堆肥等生态治理模式,建立第三方治理和综合利用机制。强化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推广应用低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式。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2016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明确“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在部分生猪大县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工程”。《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划(2015—2030年)》也要求“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种养结合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衔接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作为种植业的肥源,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并消纳养殖业废弃物,使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的循环式农业。加快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2.2.1 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近年来,xx县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面对新形势,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过去主要拼资源拼消耗,转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开展规模化种养加一体建设,逐步搭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促进农业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是既保粮食满仓又保绿水青山,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2.2.2 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种养业生产废弃物也是物质和能量的载体,可以作为肥料、饲料、燃料以及其他工业化利用的重要原料。其中,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纤维素、粗蛋白、粗脂肪和氮、磷、钾、钙、镁、硫等各种营养成分,可广泛应用于饲料、燃料、肥料、造纸、建材等各个领域。1吨干秸秆的养分含量相当于50~60公斤化肥,饲料化利用可以替代0.25吨粮食,能源化利用可以替代0.5吨标煤。畜禽粪便含有农作物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多种营养成分,施于农田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地力,减少化肥施用。1吨粪便的养分含量相当于20~30公斤化肥,可生产60~80立方米沼气。项目区域秸秆年产生量超过4800吨,畜禽养殖年产生粪污25000吨,资源利用潜力巨大。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农业生产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转变,可有效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2.2.3 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程中,很早就出现了“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等朴素的生态循环发展理念,形成了种养结合、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发展模式。当前,项目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带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稳步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全产业链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2.2.4 是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

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畜禽粪便直接排放造成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统计,项目区畜禽养殖固体粪便约10000吨(干重),尿液约15089立方米,可用于生产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在粮食与畜牧业生产重点地区,优化调整种养比例,改善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促进种养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措施。

2.3 项目建设可行性

2.3.1 技术支撑单位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2.3.2 集团公司为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2.3.3 xx农牧业的稳步发展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

第三章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本项目以xx为申报主体,xx农牧业为当地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基地和畜禽养殖企业,可以为周边地区农民提供工作岗位,示范带动周围的农业生态循环发展。

xx成立于2013年1月,财务状况良好,2017年净利润1732万元,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在信用中国网、中国政府采购网中没有不良诚信记录,未被列入黑名单,公司具有技术人员35人,其中专门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员9人,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xx农牧业已委托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协助开展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

3.1 申报主体

3.1.1 xx简介

(1)公司基本情况

我xx,成立于2013年1月,系xx药业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代码00867)的全资子公司,位于xx县xx镇xx村境内,核心区面积约1300亩。我公司成立之初是计划兴建养牛场,从而作为xxxx制药有限公司制作水解蛋白的原料供应基地,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牛场一直没有建起来。2016年初,我xx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绿色农业的号召,及时调整我公司发展方向,重新做出重大部署,决心将我公司打造成现代化农业转型示范基地,同时,也着眼于建设全国智能高效型高科技农业企业。随后2016年7月初,在xx县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在xx县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xx农牧业智慧生态农业产业园顺利破土动工,未来园区整体规划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达到2亿元。

(2)园区建设进展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公司的新办公楼、仓库、场区主要道路,以及300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