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东园学校肖艳峥(学习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习方式,而探究即为自主学习的方式。因此要讲究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把他们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

一、引导发现.感悟,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

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绘"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之目的。如《一夜的工作》中"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一重点句品读可通过以下引导尝试探究:1、读中发现"花生米"是否因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份量?"2、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有否增加?"(有),从哪看出?(好像)3、删掉"好像"一词再读句子,你悟到什么?(多了一个人,花生米增加,可增加不多),也可联系前文说一说。(人增加,花生米也一定增加了)4、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你还想说什么?(增加一个人,分量还数得清。那平时他吃的真的很少呀!)由于读中发现"花生米到底有否增加"这问题的好奇促使学生引发内在的需要,自主地去尝试、探究、感悟,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人物的品质。同样学习《草船借箭》时,"文章明明是写诸葛亮利用草船骗了曹操的箭,可课题为什么却用'借' 呢?""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诸葛亮能完成任务吗?"等许多问题的发现,不仅使课上处处闪烁探究、创新的火花,更使学生进人到深层次的学习探索阶段。

此外读完文章,多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受到什么启发?还有新的想法吗?"而让学生言表内心真切的感受。正因为重视了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完《乌鸦喝水》有的说:"乌鸦很不讲卫生,因为它不知道水是不是干净的,而且石头也会弄脏水的。"有的说:"乌鸦很不讲礼貌,因为它不知道这是谁的水就自己喝了。"读完《小猴子捞月》却说:"小猴子是多么乐于助人,他心里想着别人,热爱着月亮,如果不赶快去捞月,地球上就没有月亮了。"这些标新立异,具时代气息的感受是多么稚气、独创呀!这样学生在自读、自悟、自问、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内驱力。

二、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

1、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术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如教学《草原》一课,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对草原的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轻轻流入云际"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凉抹",体会到小丘的"柔美",

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此基础上,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描述草原的美景,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样的柔美,特别是羊群在小丘下活动,真像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学生们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丽之中,思维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这时,教师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图画,想像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请用比喻句描述。此时,学生已有了创作欲望,能大胆想象,积极思考表达。

2、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主动探究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权力,每一个学生应该有选择学习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文章;学习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在课堂学习想自己所想的,谈自己想谈的,做自己想做的……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3、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

为此,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记下学习结果)、"报告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教练员"(修正小组同学的错误,讲解正确答案)、"形象大使"(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讨论时的声音控制、提问和应答时的礼貌)

等,最后要求每一组设计组名、组标,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竟争夺标"的氛围。

4、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主动探究能力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的阅读,分工合作,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如《田忌赛马》要求先初读课文,找一个成语来概括田忌两次赛马过程;再抓"转败为胜"求疑设问、确定研究专题:同样的马,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然后分组合作,演示讨论,总结升华。同样《草船借箭》也可采用合作学习的研究性阅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在哪?"这样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满足了研究的需要,体验到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学会了怎样合作。

为了减少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梯度,课堂上利用教材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更多的在课外探究学习中面对如何搜集处理信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创设愉悦的合作氛围。为此要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要热情地帮助他人排忧解难。若自己拥有材料正是别人急需的,能成全他人的计划,使自己在学会探究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三、激活变通思维,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

提供多形态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内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有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贝费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我们要灵活地变换,形式上好创造思维训练课,使学生在自由想象、探索、创造中培养流畅、变通、独创的思维,训练形式如下:

l、半分钟列出同类事物。如说出同属水果的有哪些?

三分钟内说出同一事物的不同作用:如树、水、砖头等。

2、不同事物间有什么相似点,如"蜘蛛网与商店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想象开了:"蜘蛛网吸引虫子;商店吸引顾客。""蜘蛛网是密密麻麻的,商店也是。""先拿出钱来建商店,才能赚到钱,蜘蛛先织一张网,然后才有虫子吃。"网上的蜘蛛是黑的.有些商店的老板心也是黑的。"说法不一,无不体现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

3、根据主导词说话。如用上"桌子、月亮"说一句话。根据"春天、森林、陶醉、飞"四个词说一段话。

4、设计新颖的"创意作文"。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有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我们应关注学生独特的文化和心理世界,鼓励孩子写出童真、童趣、童心。

(1)引导自编童话、寓言。如《鞋子、袜子和帽子》、《地球妈妈哭了》、《啄不鸟与大树的对话》,或根据"电脑、苹果树、窗户、狗、铅笔"六个词想象作文。

(2)假想性作文,如《在没有大人的世界里》、《阿凡提来到教室》、《未来的学校》、《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月球也是我的家》等。(3)听音响作文。可定题《迟到》、《夜,静悄悄的》或自拟题,播放较容易理解的乐曲或音响(风声、雨声、汽车、动物声等)让学生想象作文。

(4)拼图作文。提供一些几何图形或运用火柴自拼图形,按要求写下游戏过程,也可根据图形想象创作,发展学生的思维。

5、联系生活,学以致用。生活是孩子文化的重要源泉,不能只重视学生的书本视线,更关注学生的生活视线。学生吟诵古诗后,适时适地地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仿说新诗新话,体验创作的成功。如某同学"只在校园中,人多不知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师长何处来",爸爸的胡子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新诗、新主在学、用中充分体现了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稚嫩的,我们要欣赏儿童的幼稚,鼓励他们"异想天开",这样创造思维训练课才能被学生称为"玩乐""趣味"的自由探究课,从而成为在学生心灵的田野上播撒创造性种子的"播种课"。四、设计开放作业,强化自主探究实践性。

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如何

设计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呢?首先要尊重学生择业的要求,其次要开放作业的形式与内容,或批注摘抄,或写诗绘画,或搜集办报。形式不一,作业内容的开放设计有:

1、迁移课文情感。如学完《月光曲》可绘画月光下大海平静到不平静的情景,表现贝多芬创作原因及乐曲的意境。请给《记金华的双龙洞》绘好溪流图表现大自然的奇观。你如何向卖火柴的小女孩表达你的爱心?(写诗、画画等)。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收集相关地球概貌、风暴产生等资料,调查周围的环保情况("家乡绿化有多少"、"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等)或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号召全社会热爱地球,保护地球。

2、结合生活热点。如对法轮功等封建迷信危害性的调查研究。3号台风过后,调查研究家乡的受灾情况,写篇新闻稿或体验作文《那夜真吓人》、《台风过后》。2008年的申奥成功,你是如何庆功的准备怎样为奥运出份力呢?

3、加强专题实践。学写动植物文章,为了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早几个月布置些专题作业:饲养一些小动物,种植花、树,观察生活习性,生长特点,也可拍下照片;查找有关资料;或向行家长请教有关知识用不同形式(诗、歌、画等)表达你养殖过程的酸甜苦辣。在此实践基础上,写作就能敢真言、吐真情,并培养了人与人合作,搜集信息等综合能力。

4、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1)阅读实践类

导读①指导阅读与课文相关文章;②同一体裁的文章写法专题研究;③速读讯练

自读①自由阅读报刊,进行资料收集;②阅读多篇,摘录优美语句,概括主要内容;③阅读心理体会交流;④举办"读书报告会";⑤背诵古诗比赛。

(2)口语交际类:①短新闻发布会;②热门话题讨论会;③故事会;

④专题辩论会;⑤即兴对话表演;⑥生活见闻交流等。

(3)听说训练类:①听故事、听新闻后讲述;②听广播后想象作文;

③听录音辨别正误;④听说比赛等。

(4)书面表达:①班级日记接力;②故事接龙;③写观察日记绘画日记;④小编辑部;⑤红领巾信箱;⑥采写广播稿;⑦成立少儿文学社;

⑧专题论文活动;⑨作文门诊部。

(5)游戏表演:①编演课本剧;②语文游艺营(成语接龙、一字开花、猜谜语、绕口令、找朋友等);③对话表演(打电话、接待客人、老师家访);④诗歌朗读会等。

(6)书法绘画类:①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②参观书法展览;③参加写字比赛、书法比赛;④为课文绘插图;⑤根据文意、诗意、词意作画;⑥制作小书签;⑦报刊剪贴、编辑等。

(7)社会实践类:①组织参观游览活动;②访问名人;③社会调查;

④当语言文字小医生;⑤设计广告词;⑥写贴春联。

这样开放的作业内容,既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又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接轨"了社会活动,学生有了"自由驰骋"的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空

间,在实践中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写出一个创造的人生。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摘要】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新课程;学生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1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

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

讲究引导策略 发掘探索能力

讲究引导策略发掘探索能力 发表时间:2009-04-08T16:50:48.543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林秋红[导读] 探索数学知识是数学探索活动的核心环节,是决定探索活动成败的关键摘要:在数学探索式教学中,教师讲究引导探索的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他们今后乃至终生的持续发展。要鼓励充分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要开放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要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学生 积极探索。 关键词:数学知识探索引导策略 探索数学知识是数学探索活动的核心环节,是决定探索活动成败的关键。探索的数学知识是未知的,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数学探索式教学中,教师讲究引导探索的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他们今后乃至终生的持续发展。 一、鼓励充分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探索数学知识,需要探索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满腔的热情、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探索活动。只有经历探索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运用的过程,对获得的数学知识才会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灵活。我们提倡合作学习,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钻研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个人独立钻研,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的策略。引导学生探索的关键问题是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例如:在教学“分饼(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认识)”这一课,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作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具有较大探索问题的空间,首先创设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情境,“八戒化缘时只化到3张饼,该怎样分呢?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的问题情境。接着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方法说明你是怎样得到,然后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并且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不能只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而且大于1;分子和分母同样大时,分数等于1。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包办代替、硬性规定,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改变了“问—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应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我首先创设了“一张长方形的彩纸,用来做2面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小旗,你想到了什么办法?再做11面这样的三角形小旗,需用多大的彩纸?”这一问题情境,当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时会发现作已有和知识不易解决今天的问题,由于有上节课的基础,他们自然联想到“能不能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样得到一个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进而激发了探究的欲望,使全体学生都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从而自己探索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经过这样的思考—操作—探索,学生深刻体会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 三、开放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要着力营造一个“天高任鸟飞”的思维空间,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在新课导入时,我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故做神秘地说:“我可以用这张长方形纸变魔术,你们信吗?”全班同学都瞪着好奇的双眼,我先变出一个1/2,并在1/2处涂上颜色,接着把这张纸对折2次、3次、4次……每折一次都记下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和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自己很快就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了进一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出示3个分数: 1/3、2/6、3/9;(1)观察一下,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谁能把它们变化的规律找出来?(2)哪一个分数最大呢?(3)你还能写出一些分数值是1/3的分数吗?看谁写得又多又快。(学生独立写出很多分数值是1/3的分数,然后汇报交流)(4)怎样才能写得又多又快呢?(5)分数值相等的分数,是不是只有这样的一组呢?(不是,还有很多组)(7)好!谁来说一个分数,其他同学写出和它分数值相等的分数,看谁写得多。(指名说一个分数,其他学生写出和它分数值相等的分数,然后交流)(8)自己随便写出一个分数,看谁能不能写出一些和它分数值相等的分数。(学生自己写,然后交流)(9)我们写出了很多分数值相等的分数,从中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规律呢?(学生自己概括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学生探知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获得甚至应用的全过程,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例如,“点阵中的规律”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出示点阵,从问题出发,引导探索,(1)、每个点阵有多少个点?你是怎样想的?(2)、每个点阵可以看成是什么图形?(3)、你是怎样得到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让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寻找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图形中点的变化情况,进而推导出后续图形点的数量。问题是探索的基础,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搭建探索问题的平台,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交流。学生的探索过程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有时思考方向正确,顺利前进;有时思考方向不当,曲折迂回。在这期间,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而不是走过场,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在学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包办,而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思考;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走出困境;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立即予以肯定,并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案实施方研策略究》课题指课村《农小学生外阅读导《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组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1、研究的背景、现状以及问题。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是指教师从学校学情出发,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指导,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国外对于课外阅读一直是很重视的。如美国多利斯.布朗研究发现,早期给孩子读书,可以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和参与,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及心理的健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研究认为:课外阅读为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能发展学生的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重视中小学的阅读教学实验。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进入当代,对课外阅读的研究理论也有增无减。如万云英在其《注意培养儿童的课外阅读兴趣》中指出,小学各年级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水平的高低,与其平时课外阅读书籍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舒华的“课外大量阅读对儿童伴随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述;伍腾提出的为享受乐趣而读书的理论等。新课改以来,许多儿童文学理论家也

对儿童文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做了大量的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针对儿童课外阅读的研究理论的确不少,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收效还不太令人满意。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教师还比较少。另外,我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在理论上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未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因此,在这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必将有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 2、目的、意义。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这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是势在必行。 二是我校当前阅读现状的需要。 我校学生95%以上来自农村,2009年以来,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活动,学生的课外阅读较之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认识不足,理解偏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量的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其形成正确

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东园学校肖艳峥(学习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习方式,而探究即为自主学习的方式。因此要讲究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把他们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 一、引导发现.感悟,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

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绘"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之目的。如《一夜的工作》中"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一重点句品读可通过以下引导尝试探究:1、读中发现"花生米"是否因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份量?"2、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有否增加?"(有),从哪看出?(好像)3、删掉"好像"一词再读句子,你悟到什么?(多了一个人,花生米增加,可增加不多),也可联系前文说一说。(人增加,花生米也一定增加了)4、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你还想说什么?(增加一个人,分量还数得清。那平时他吃的真的很少呀!)由于读中发现"花生米到底有否增加"这问题的好奇促使学生引发内在的需要,自主地去尝试、探究、感悟,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人物的品质。同样学习《草船借箭》时,"文章明明是写诸葛亮利用草船骗了曹操的箭,可课题为什么却用'借' 呢?""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诸葛亮能完成任务吗?"等许多问题的发现,不仅使课上处处闪烁探究、创新的火花,更使学生进人到深层次的学习探索阶段。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方案

“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数学组张爱丽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水平、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人们对数学教学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然而传统教育的诟病依然存在,阻碍数学教育与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发展,其机械、被动学习状态受到批判,于是人们开始改革传统教育,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以解决问题学习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并将“解决问题”作为课程标准提了出来,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2、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解决问题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把课堂教学比做一个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应由各方面综合而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传递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主动产生学习愿望,以积极主动并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应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归纳总结适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有序和谐,师生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产生协作关系的过程,是师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从而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教师的教学位置,而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常常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运作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教师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发挥需要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对于所教内容的不同反应适时改变教学策略,找到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教学的意义,那么这样的教学只是单方面的教,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于所讲内容表现出疑惑的神情,教师应把握机会,从学生都熟悉的内容开讲,逐步引导到新的知识点上,或大家进行课堂讨论,共同论证新的知识点等方法,解决学生的疑惑,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民主,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课堂讨论,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引出新的知识点,综合小组意见,阐述不同观点。教师对于这个过程积极引导,从而有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知识。良好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能够有效的配合,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授业解惑的一种方式,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良好有序的开展,对于教学的质量是一种保证,对于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也是不可缺少的。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

数学概念形成的引导策略研究 (1)

数学概念形成的引导策略研究 (项目实施研究报告) 绍兴县柯岩中心小学朱铁琴 【问题的缘起与描述】 2006年底,我在市新课程培训活动中上了一节《三角形的认识》。解读教材,我们发现新教材的编排作了一些改动:三角形的定义描述变简单了,相关的情境却增加了。对于这样的概念教学课型,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呢?我反复地研读教材,反复地试教,也找了许多资料。上完课后,对于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我一直耿耿于怀,也就有了研究这个内容的冲动。 所谓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许多具体事例中,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一类事例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一种形式。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从而概括出概念的过程。 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中,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 模式一:教师呈现概念→学生记忆概念→辨析强化概念→巩固运用概念。 模式二:提供实际材料→分类命名→辨析强化概念→巩固运用概念。 上述两种模式的概念教学,我们发现学生虽然参与了“模仿口述”、“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但这些都是指令性的,本应有着思维坡度的抽象活动在教师牵制下“化曲为直”,缺失了思维活动的渐进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记忆、辨析和运用概念,概念的演绎代替了概念的形成。 基于对以上现象的认识和思考,在2008年11月,我们确定了这个研究项目:《数学概念形成的引导策略研究》,并成立了朱铁琴、倪狄兴和唐月华三位教师组成的课题小组。 【项目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8年10月)

(一)实施步骤及目标 1、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课堂调研,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2、制定项目研究方案,完成项目申报。 3、组建项目研究小组。 本阶段目标:完成项目资料收集和初步理论学习,制定研究方案,完成立项。 (二)资料的收集 在确定了课题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在2008年10月份从网上和教育教学杂志中对概念学习的文本资料进行收集和学习。学习了诸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陈幼民,上海教育出版社),《学生错误数学概念的成因及纠正策略》(王利庆,浙江师范大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李星云,南京师范大学)《是概念,还是思维对象?》(王永,《小学教学》数学版, 2007/4)等关于概念教学的文章,从这些文章的搜集和学习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概念教学的引导策略关注度比较低。 (三)原因的分析 我们走进课堂观察和调查,进一步分析这种演绎式的概念形成过程,我们发现在这种简化的范式教学背后隐藏着的一些值得商榷的教学问题: 1、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失当。 有的教师认为讲清概念,就是讲清课本中的一些定义或者名词、术语,满足于使学生记住,甚至熟背这些定义或者名词、术语。学生对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不明确,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牢固,不善于应用。 2、概念的形成缺乏有效引导。 在演绎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老师带着学生小步走,学生按照老师的思维慢慢走”的引导模式。 在分析以上原因后,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在耳濡目染的教学中,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对于概念的教学,总是以“抓牢重点字词习得概念就行了”的理念左右着策略的运用,这个主要是教师的思想和理念的问题,所以我们把课题的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概念”的策略探索上,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研究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课题组执笔:刘清霞 自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以来,一学期已经过去了。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提高教科研成效,进一步推进研究工作,现将课题研究工作阶段总结如下: 一、调查询问,发现问题 开学初(2010年3月份),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了问卷调查,下发问卷270份,其中一年级48份,由课题组杨学琴老师负责,二年级52份,由课题组范秀红老师负责,三年级110份,由课题组刘清霞、田莉梅老师负责,六年级60份,由课题组田红梅老师负责收回50张。共收回270份。我们对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分年段制定出本学期的阅读指导计划。 二、让家长、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010年三月中旬,我们课题组由负责人刘清霞召集课题组成员召开本学期第二次课题研究会议,讨论本学期各成员所带年级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落实课题研究的内容,大家一致认为,要想把课题研究的内容落实好,家长的支持、配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议讨论决定,各课题组成员要在三月份抓紧做好两件事,一是尽快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讲解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让家长认识到,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既是为了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也是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他们与书为伍,与书同行,做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二三年级向家长提出倡议,在家中开展“亲子阅读”,以家长的阅读行为影响孩子,最终使孩子爱上读书。二是利用校本课在学生中大力宣传,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 三、制定措施,积极实施 通过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课外阅读的书目种类少、数量少,因此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目标进行明确定位:创设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1、创设读书氛围,建设书香班级。 本学期,我们举行了“读书伴我成长”班级读书会,在读书会上,学生们纷纷畅谈了读书的乐趣与收获,号召大家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感受书籍的魅力。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格言、对联、古诗名句。如:“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组织学生出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黑板报,办以“我与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手抄报。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栏上有同学们的优秀读书笔记、手抄报。 2、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作用。 本学期,在学校规定的借书日,让许多受各方面条件限制而没有书看的学生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课外书,从而帮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们还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一至两本书,聚少成多,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样班级图书角就有60~100本书了,并选择几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的出借、归还登记工作,班级同学之间互相换书看,这样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面大大增加了,同时也没有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课外时间,同学们也经常捧着书,兴致勃勃地与老师、同学谈论着书中有趣的内容。学生置身于高雅的书香氛围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读书。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好的阅读方法是打开课外阅读的绿色通道,能使学生读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筛选读物。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首先要教会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读物。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并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经典名著阅读、教材拓展性阅读、科普等其他方面的阅读的书目,如中国四大名著、唐诗宋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十万个为什么》、《昆虫世界》、《鸟类奇观》、《歇后语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华上下五千年》国际大奖小说等。 2、选用方法。

(战略管理)探究问题解决策略

《探究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操作,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总结现在的小学数学中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对显性的、单一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容易地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很少有学生去尝试分析,特别是后进生,有些连题目都读不懂,更别说分析了,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就更无从谈起了。每次练习,碰到解决问题往往要扣很多分数,慢慢地对学习数学就失去了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 在上述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探究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让学生能面对实际情景自己学会阅读、学会收集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和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数学情景,最终学会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乐于学习。 【课题的界定】 一、“数学问题”:是指对后进生来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解决,需要经过思考和探索,在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方法的一种情景状态。 二、“问题解决”: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综合运用,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研究内容、对象】 一、研究的内容: (一)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能从日常生活中“看到”数学现象,并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一味的满堂灌。 我认为针对此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惫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去学知识。 由于学生知识少并且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所以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写人的文章 1、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什么品质,什么精神)? 2、写这个人的目的是什么? 3、怎样写的(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4、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写景的文章

1、写了什么景色? 2、景物有哪些特点? 3、采用什么结构写的? 4、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5、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写小动物的文章: 1、小动物外形的特点有哪些? 2、有哪些生活习性?如吃食、居住、睡眠、活动、性情。 3、写小动物的目的是什么? 三、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记得,我在上课时,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我请了他回答,他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敢于举手发言到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结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主动回答问题,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

探究性学习的引导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引导策略 金山小学黄凯达 联系方式: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过去的“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即使在知识传承方面,应当重视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这就给学生乃至老师都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当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与发展空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经常给学生相应的探究思维的熏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动能,培养科学精神,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因知识容量过大又面面俱到,而严重挤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活动,谈谈具体的策略: 一、创设知识疑点引导探究 探究性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今人拍手叫绝的解决方案。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独立思考。在这一活动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挖掘教学知识的思维价值,把思维过程发掘出来。同时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的疑难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惊奇。这就要求教师,除做到言简意赅,还要寓于情感,形象直观,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疑难问题的难度和梯度。例如: A D 已知:AD//BC,AD=6cm,BC=12cm, S△ACD=18cm2,求:S△ABC=? B C(单位:cm)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表现出畏难情绪,他们从问题着手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求出三角形ABC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CD的高。于是得出算式:18×2÷6×12÷2。 这时为了获得巧解,教师只是单纯地问:“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尽管能引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但是持续时间短,欲速则不达,更可惜的是学生再次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体味着失败的无奈。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 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 万字的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160 篇,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有 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由此可见,课文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又发现小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 阅读量不达标,有许 多学生不能主动去阅读课外书籍。 2 我们的语文教师和家 长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更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所获得的课外阅读经验严重缺失。3 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只看些订阅的报刊,作文书,对于经典名著的领悟,望而却 步,也很难坚持写读书笔记。鉴于我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 阅读的具体情况,我们确立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研究这一课题。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 的兴趣。2 纠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误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享受阅读过程。 3 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

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 4 全校开展读书活动。5 家校共建,建立班级阅读库。6 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我们研究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始终保持强烈的读 书欲望,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 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 行可直接影响着孩子读书习惯的培养。教师自己对阅读充 满着欲望,必会潜移默化使得孩子也热爱课外阅读推荐一些适合儿 童阅读的内容,让他们的童心被喜爱的故事浸染,利用多种多样的 阅读方式让孩子喜欢上“书”这个充满趣味与想象的东西,真切地 感受阅读的成功与快乐。一旦他们把阅读不再动作沉重的负担,他 们就会热爱语文,从而形成语文学 习的良好循环。(1)创建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尊重学生 的个性差异,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我们要为学生搭建 个平台,多渠道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打造书香学生,书香班 级,书香校园,并营造书香家庭,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这非 常重要。通过立体式的互动交流,营造家长,孩子,教师全 员参与的氛围。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自觉阅读兴趣,唤醒家 长的亲子共读意识,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2)各年级语文实验教师互相合作,选择课本中经典的文章,设 计拓展性阅读指导方案,进行共享,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 带博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3)课题组教师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当今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这些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的过程,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因此我们应改变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我谈一下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体会。 一、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是“我要学”而非“要我学”,进而在学习中发挥主人翁精神。 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就可以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好的学习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五步阅读法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步:浏览。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概要地读一读该文章,使自己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第二步:提问。这一阶段,边粗读,边提问,解决字词障碍,初步理清文

章思路;第三步:阅读。仔细阅读每段课文,划出重点,做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划重点进行思考;第四步:复述。看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特点、主题思想等;第五步:测试。巩固已有知识,进行反馈,及时弥补。 二、明确合作学习意义,激发合作学习热情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学生处于教学实践的活动交往之中,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的目标。通过合作交往,能真正让学生拥有轻松、宽裕的情绪,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获得充分的自我发展。同时,学生可从他人身上反思自我,以自我为尺度评判他人,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达到扬长补短、不断自我改正提高的目的。这更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 三、懂得探究学习意义,掌握探究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对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探究性学习仍然是一种学习。它形式上是探索、研究,实质上是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以自身活动或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确定课题,以小组或个人收集材料信息,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跳出传统“灌输--训练--考试”应试教育的僵化模式的羁绊,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在素质教育普遍实施的今天,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始终保持敏锐的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社会,探索真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探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2、在学生探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 4、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过的话,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通过几天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应如何上好数学课,首先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积极源于爱好,我认为,在新课改条件下,要上好小学数学课需要留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智慧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索、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四周,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认识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