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附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

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

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

B Ramazzini

C Paracelsus

D Fontana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

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

C临床试验D人体观察

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

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

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

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

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

C易感性研究D不易感性研究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B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D我们不能改变毒性,但能改变物质的毒效应3、一次用药后,(C)个药物消除半衰期时,可认为该药物几乎被完全消除。

A 2

B 4 C5 D8

4、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敏感性不同,其原因不包括(A)。

A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代谢酶的遗传多肽性

C机体修复能力差异

D宿主其他因素

5、重复染毒引起毒作用的关键因素是(B)。

A暴露时间B暴露频率

C接触时间D接触频率

6、急性毒性是(C)。

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学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一次大剂量或24小时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瞬间给予动物一定量化学物后快速出现的中毒效应

7、急性动物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是(D)。

A对化学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的动物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

8、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周期一般为(C)。

A 1天

B 1周

C 2周

D 3周

9、如在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当中,随着苯的浓度越来越高,各试验组的小鼠死亡率也相应增高,这说明存在(D)。

A量反应关系B质反应关系

C剂量-量反应关系D剂量-质反应关系

10、可以用某种测量数值来表示,通常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的是

(C)。

A效应B反应

C量反应D质反应

11、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称(D)。

A效应B反应

C量反应D质反应

12、化学毒物与集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D)。

A直线型

B抛物线型

C对称S状型

D不对称S状型

13、毒物兴奋效应是(C)。

A 低剂量时不表现刺激性,在高剂量下表现出强烈的刺激作用

B低剂量表现适当的刺激性,在高剂量下表现出强烈的刺激作用

C低剂量时表现出适当刺激性,在高剂量下表现为抑制作用

D低剂量时表现为抑制作用,在高剂量下白哦先为刺激作用

14、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C)。

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

B、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C、LD50值与毒性大小乘反比

D、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15、LD0是指(C)。

A 绝对致死剂量

B最小致死剂量

C最大耐受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16、LD01是指(B)。

A 绝对致死剂量

B最小致死剂量

C最大耐受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17、LD50是指(D)。

A 绝对致死剂量

B最小致死剂量

C最大耐受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18、LD100是指(A)。

A 绝对致死剂量

B最小致死剂量

C最大耐受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19、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依据的是(B)。

A、LD0和LD50

B、LD0和LD100

C、LD01和LD50

D、LD01和LD100

20、有害效应阈值和非有害效应阈值应分别在(C)之间(注:未观察到作用的水平,NOEL;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A NOAEL和LOEL;NOEL和LOAEL

B NOEL和LOAEL;NOAEL和LOEL

C NOAEL和LOAEL;NOEL和LOEL

D NOEL和LOEL;NOAEL和LOAEL

21、制定化学毒物卫生标准最重要的毒性参考指标是(D)。

A LD0

B LD50

C LD100

D NOAEL和LOAEL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1、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B)。

A 生物转化

B 生物转运

C ADME过程

D 消除

2、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A)。

A 肝

B 肾

C 肺

D 小肠

3、对靶器官内化学毒物或者其活性代谢物与大分子(靶分子)的作用,及所引起的局部的或整体的毒性效应的研究是属于(B)的研究范畴。

A 毒物动力学

B 毒物效应动力学

C 生物转化

D 生物转运

4、关于生物膜说法错误的是(C)。

A 生物膜是细胞膜(质膜)、细胞器膜的总称

B 生物膜在机体主要起隔离功能、进行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屏障三个作用

C 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D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由载体介导,可饱和。

5、关于脂-水分布系数说法错误的是(A)。

A 表示的是内源化合物的脂溶性

B 是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分布达到平衡以后,其在脂相和水相溶解度之比

C 一般来说,外源化合物的脂-水分布系数越大,经膜扩散转运越快

D 脂溶性外源化学物易于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

6、下列关于给药途径与机体吸收强度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A呼吸>舌下>直肠>肌肉>皮下>经口>皮肤

B 呼吸>舌下>直肠>皮下>经口>肌肉>皮肤

C 呼吸>舌下>直肠>肌肉>经口>皮下>皮肤

D 呼吸>舌下>直肠>皮下>肌肉>经口>皮肤

7、关于血-气分配系数说法错误的是(C)。

A 血-气分配系数是药物经呼吸道吸收难易的评价指标

B 在呼吸膜两侧分压达到平衡时,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

C 血-气分配系数越大,气体越难被吸收入血

D 血-气分配系数越低的外源化学物经肺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经肺血流量

8、大部分毒物的吸收方式是(C)。

A 滤过

B 主动转运

C 被动转运

D 膜动转运

9、外源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C)。

A 通过营养物质作为载体

B 滤过

C 简单扩散

D 载体扩散

10、影响化学毒物吸收的因素是(D)

A 药物属性

B 吸收部位

C 血流量,吸收面积,接触时间,亲和力

D 以上都是

11、化学毒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C)。

A 食管

B 胃

C 小肠

D 大肠

12、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D)。

A 毒作用发生快慢

B 毒作用性质

C 代谢解读

D 毒作用持续时间

13、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D)因素的影响。

A动物种属B年龄

C胜利状态D以上都是

14、下面哪项描述是错误的(C)。

A 解毒作用是机体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及遗传特性对生物转化的性质与强度都有重大影响

C 经过体内生物转化,所有化学毒物的毒性均降低

D 前致癌物可通过生物转化后变成终致癌物

15、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D)

A 剂量

B 作用时间

C 选择作用

D 蓄积作用

16、毒物排泄主要途径是(D)。

A 肠道

B 唾液

C 汗腺

D 肾脏

17、下面哪项描述是错误的(D)。

A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是慢性中毒的基础

B 物质续集可能引起慢性中毒的急性发作

C 有效得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或减少毒物的蓄积作用是预防和减少慢性中毒的重要措施

D 在体内检查出化学毒物时,机体才可能出现相应的机能改变并表现出中毒病理现象

18、影响化学毒物毒作用性质和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A)

A 化学结构

B 吸收途径

C 剂量

D 作用时间

19、化学毒物的蓄积系数是(C)。

A 多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一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剂量的比

B 一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剂量/多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

C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D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

20、慢性毒性试验最主要目的是(A)

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

B 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C 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

D 为其他试验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21、化学毒物的一般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动物性别选择为(B)

A 雌雄多少都可以

B 雌雄各半

C 全部为雄性

D 全部为雌性

22、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主要是研究制订(C)

A 最低需要量

B 最高需要量

C 最高容许限量

D 最低容许限量

23、生物转化酶的基本特征为(D)

A 具有广泛第五特异性和立体选择性

B 有结构酶和诱导酶之分

C 某些酶具有多态性

D以上都是

24、关于经典毒物动力学说法错误的是(D)

A 经典动力学基本理论是速率论和房室模型

B 房室模型可分为一室开发模型、二室开放模型、多室模型

C 化学毒物内转运的速率过程分为一级、零级和非线性3种类型

D 毒物动力学参数AUC越大,药物消除速率越快

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 生物转化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B 外源化合物生物转化酶所催化的反应分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C 一般说来,生物转化使外源化合物水溶性增加,毒性降低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26、外源化合物生物转化酶所催化的Ⅰ相反应不包括(B)

A 水解反应

B 甲基化反应

C 还原反应

D 氧化反应

27、化学毒物代谢酶最主要分布在(C)

A 微粒体或细胞核

B 微粒体或细胞膜

C 微粒体或胞浆

D 细胞膜和胞浆

28、一般而言,Ⅱ相反应对代谢的影响以及其中甲基化结合和乙酰化结合主要作用为(B)

A 使代谢活化;增加毒物水溶性

B使代谢活化;增加毒物脂溶性

C使代谢解毒;增加毒物水溶性

D使代谢解毒;增加毒物脂溶性

第四章毒性机制

1、毒效应强度直接影响因素是(A)

A终毒物在其作用位点的浓度及持续时间

B 终毒物的机构类型

C 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的结合方式

D 毒物的代谢活化

2、自由基的特性为(B)

A 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衰期极短,有顺磁性

B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衰期极短,有顺磁性

C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衰期极长,有顺磁性

D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衰期极长,有顺磁性

3以下选项中哪个不是成为毒物靶分子的条件(C)。A合适的反应性和(或)空间结构

B易接近性

C必须为能催化毒物代谢的酶

D具有关键的生物生理功能

4、下列有关自由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A自由基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

B 自由基主要是由于化合物的离子键发生均裂而产生的

C 都具有顺磁性、化学性质活泼、反应性高、半衰期短的特点

D 当体内自由基产生和清除失去平衡就会使机体处于氧化应激,造成机体的损害

5、下列属于毒物引起的细胞调节功能障碍的是(D)。

A 基因表达调节障碍

B 信号转导调节障碍

C 细胞外信号产生调节障碍

D 以上都是

1.外源化合物的联合作用类型有(D )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以上都是

2. 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 A )

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

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

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

3.关于脂水分配系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在同系化合物中,对于在水中溶解度越大的化合物,由于其较易随尿排出体外,故毒性越小B.化学物的脂水分配系数越大,则越容易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C.解离的无极性化合物脂水分配系数较非解离化合物的大

D.脂溶性物质易在脂肪蓄积,故肥胖者对脂溶性

毒物的耐受性总是较强的

4. 甲烷(CH4)若用Cl取代CH4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 D )

A.CH3Cl B.CH2Cl2

C.CHCl3 D.CCl4

5. 自由基具有下列特性(B )

A.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无顺磁性

B.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C.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无顺磁性

D.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

6.体内消除自由基的酶系统包括(D )

A.超氧化歧化酶(SOD)作用

B.GSH-Px

C.过氧化氢酶(CAT)

D.以上都是

7. 化学毒物体内生物转化I相反应的酶主要存在于( A )

A.内质网B.线粒体

C.细胞膜D.细胞核

8.关于CYP45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是一组由结构和功能相关的超家族基因编码的含铁血红素同工酶

B.CYP450由血红蛋白类、黄素蛋白和磷脂组成。C.对于一种毒物,同种动物的CYP450是一样的D.不同毒物诱导的是不同CYP450系列

9.描述S-9混合液错误的是( A )

A.多氯联苯诱导

B.肝匀浆9000g上清液

C.为代谢活化系统

D.含葡萄糖

10. 微核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B )A.DNA完整性改变

B.染色体完整性改变或染色体分离改变

C.染色体交换或重排

D.细胞分裂异常

11. 关于基因突变的碱基置换,下述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C )

A.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B.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嘧啶,称为颠换C.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D.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嘧啶,称为转换

12. 下列哪些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 B )A.倒位B.插入

C.易位D.重复

13. 关于微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实质是DNA

B.是丢失的染色体片段

C.存在于细胞核中

D.存在于细胞质中

14. .以DNA损伤为检测终点的致突变试验是C A.微核试验B.染色体畸变试验

C.UDS试验D.Ames试验

15. SCE是( B )

A.染色单体交换

B.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C.染色单体互换

D.姐妹染色体交换

16.关于彗星试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以DNA损伤为检测终点

B.原理是大片段DNA比断裂的DNA片段迁移的快,电泳后出现彗星状

C.试验过程中需要制备单细胞悬液

D.该方法敏感性高,要求的细胞数少

17. 急性毒性是( C )

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融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24 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

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一次是指瞬间给予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18. 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

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C )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D.狗和猴

19. 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D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

20. 化学毒物的蓄积系数为( C )

A.多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一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剂量比值

B.一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剂量/多数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比值

C.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比值

D.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比值

21. 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B

A.1天B.1周

C.2周D.3周

22.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D )

A.化学物的蓄积作用,是慢性中毒的基础

B.物质蓄积可能引起慢性中毒的急性发作

C.有效地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或减少毒物的蓄积作用,是预防和减少慢性中毒的重要措施

D.在体内检出化学毒物时,机体才可能出现相应的机能改变并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

23.慢性毒性试验最主要的目的是( A )

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

B.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C.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

D.为其它试验剂量设计提供数据

24.体外试验有( D )

A.小鼠微核试验

B.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C.显性致死试验

D.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试验

25.染色体数目异常的表现不包括( B )

A.单倍体B.二倍体

C.三倍体D.五倍体

26.关于倒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染色体只发生一次断裂

B.染色体两臂均断裂断片互换

C.染色体旋转180度

D.以上都不对

27. 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 A )

A.灌胃B.喂饲

C.吞咽胶囊D.饮水

28. 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动物性别选择为:( B )

A.雌雄多少都可以

B.雌雄各半

C.全部为雄性

D.全部为雌性

29.测定化学物LD50 时,常用的观察期限是C A.7天B.10天

C.14天D.28天

30. 最常受到烷化的是鸟嘌呤的( C )A.N-5位B.N-6位C.N-7位D.O-7位

第四章:

1.苯在人体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A

A.肝

B.肾

C.肺

D.小肠

2.解毒败的原因有:D

A解毒能力耗竭或解毒酶失活

B某些代谢解毒作用被逆转:结合反应失效

C解毒过程产生有毒产物

D以上都是

3 .作为为毒物的靶,不具有下列那种特性:D

A合适的反应性和(或)空间结构

B易接近性

C具有关键的生物生理功能。

D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3.自由基具有以下特性B

A.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B.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C.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

D.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

4.体内消除自由基的酶系统不包括B

A.GST(谷胱甘肽S-转移酶)

B.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C.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第五章

1.化学结构与毒效应D

A.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理化性质

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级理化性质

2.化学物质的那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D

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

3.影响环境污染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物的A

A.理化性质

B.剂量

C.作用持续时间

D.联合作用

4.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 A

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业

B.苯主要从呼吸道,对呼吸道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

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

D.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

5.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

A.寻找毒作用的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B.预测毒性的大小

C.推测毒作用机理

D.以上都是

6.外源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 D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以上都是

7.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 A

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

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想同

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

8.甲烷(CH4)若用Cl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 D

A.CH3Cl

B.CH2Cl2

https://www.360docs.net/doc/13221349.html,l4

https://www.360docs.net/doc/13221349.html,l3

第六章

1.毒理学体外实验常选用C

A.大鼠和小鼠

B.果蝇

C.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D.鸟类

2.急性,慢亚性,慢性毒性实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 A

A.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

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

C. 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

D. 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

3急性毒性是

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合物后所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24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一次是指瞬间给与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

4.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C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D.狗和猴

5.急性毒性实验选择动物的原则是 D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

6.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 A

A.灌胃

B.喂饲

C.吞咽胶囊

D.饮水

7.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E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

B.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C. 腹腔注射>经口

D. 经口>经皮

E.以上都是

8.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D

A.设备简单

B.操作方便

C.消耗受试物少

D.以上都是

9.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D

A.装备有新鲜空气补充

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

C.保证染毒柜内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

D.以上都是

10.几种动物静脉注射的注射剂量范围是 D

A.大鼠0.2~0.5

B.大鼠1.0~2.0

C.家兔3.0~10.0

D.以上都是

11.急性毒理实验一般观察时间是 C

A.1天

B.1周

C.2周

D.3周

12.改进寇式法要求 D

A.设5-7个剂量组

B.每个剂量组小鼠不可少于100只

C.组距为几何级数

D.以上都是

13.霍恩法的要求是

A.4个染毒剂量组

B.每个动5只或4只

C.组距2.15或3.16

D.以上都是

14.亚慢性毒性实验对动物的要求是 B

A.成年动物

B.大鼠100g左右,小鼠15g左右

C.大、小鼠,狗,家兔均可用

D.必须为啮齿动物或非啮齿动物

15.关于食物利用率,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其为一般性观察指标

B.是指动物食入100g饲料所增长的体重克数

C.体重增长减慢,则食物利用率肯定降低

D.每日食量减少,食物利用率不一定改变

16.慢性毒性试验结束时,将部分实验动物继续留养1-2个月,其目的是什么A

A.补充实验动物的数目的不足

B.对已显变化的指标进行跟踪观察

C.观察受试化学毒物有无后作用

D.观察受试化学毒物有无迟发作用

第七章

1.下列哪些形式不属于基因突变 B

A.颠换

B.倒位

C.移码突变 D.大段损伤

2.由于因突变的碱基置换,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

B.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嘧啶,称为转换

C. 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

D. 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嘧啶, 称为转换

3.SCE是 B

A.染色单体交换

B.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C.染色体互换

D.姐妹染色体交换

4.染色体数目异常表现不包括 A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多倍体

5.关于S-9混合液错误的是

A.多氯联苯诱导

B.肝匀浆9000g上清液

C.为代谢活化系统

D.含葡萄糖

6.体外实验常用的方法是 D

A.游离器官

B.原代培养细胞

C.细胞器

D.以上都是

7.化学毒物引起的突变类型不包括 B

A.基因突变

B.癌变

C.染色体畸变

D.染色体数目异常

1.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2.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3.LD50的概念是C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统计值)

4.LD50 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C

A.LD50 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

B.LD50 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C.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D.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5.对于毒作用带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的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值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D.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6.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C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7.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D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8.对LD50 描述错误的是D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B.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

C.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D.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

9.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10.急性毒作用带为A

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

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11.慢性毒作用带为C

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

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12.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小B

A.LD50 B.LD0

C.LD01 D.LD100

13.对LD50 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B.又称致死中量

C.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

D.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14.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D

A.肠道B.唾液

C.汗液D.肾脏

15.机体组织细胞对毒作用反应特点不包括:B A.具有特异的靶器官和靶部位

B.病变性质相同

C.病变性质各有不同

D.病变程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16.S-曲线的特点是A

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

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

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

17.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C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18.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D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19.pKa为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A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20.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D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21.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C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

22.代谢活化是指C

A.一相反应可以增毒,二相反应可以减毒

B.经结合反应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D.减毒或增毒必须经过四种反应

23.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D

A.N一氧化.苯胺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24.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D

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

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

25.能阻止水、电解质和某些水溶性差的物质屏障是B

A.表皮角质层

B.连接角质层

C.上皮角质层

D.真皮角质层

26.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C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滤过

27.下述哪项描述是错误的C

A.解毒作用是机体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B.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及遗传特性,对生物转化的性质与强度

均有重大影响

C.经过体内的生物转化,所有化学毒物的毒性均降低

D.前致癌物可通过生物转化后变成终致癌物28.化学毒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A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胞吞

29.化学毒物经皮吸收必须具备下述哪项条件C A.水溶性

B.脂溶性

C.水溶性和脂溶性

D.分子量小于100

30.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A

A.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吸收途径

C.剂量

D.作用时间

31.用“阳性或阴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称为 B

A.效应

B.反应

C.量效应

D.质效应

32.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 D

A.毒作用发生快慢

B.毒作用性质

C.代谢解毒

D.毒作用持续时间

33.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的敏感性不同,其原因不包括:A

A.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C.机体修复能力差异

D.宿主的其它因素

34.化学毒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

A.甲基化B.羟化

C.共氧化D.环氧化35.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D

A.剂量

B.作用时间

C.选择作用

D.蓄积作用

36.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

A.核素B.细菌

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

37.毒性的上限指标有B

A.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计量,最小致死量

B.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

C.绝对致死量,最大无作用计量,阈计量,半数耐受计量

D.绝对致死量,阈计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

38.最小有作用剂量是D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

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

D.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

变化的最低剂量

39.最敏感的致死剂量指标是B

A.绝对致死剂量

B.半数致死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以上都是

40. 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B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41.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D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42.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D

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

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

D.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

43.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 D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下列有关毒物方面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 B )A.毒物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损伤的物质,是法规管理名词。

B.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能力。

C.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D.所有物质都是毒物,剂量将它们区分为毒物与药物。

2.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内源化学物对机体的( C )

A.营养作用 B.治疗作用

C.有害作用 D.有益作用

3.按毒物的性质分类,毒物不包括( A )

A.环境因素 B.化学因素

C.物理因素 D.生物因素

4.下列情况不属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是( C )

A.代偿作用降低

B.易感性增加

C.易感性降低

D.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降低

5.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毒效应谱,随剂量增加表现为 A

A.机体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

B.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机体负荷增加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

C.机体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临床中毒亚临床改变

D.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机体负荷增加临床中毒亚临床改变

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D

A.剂量 B.接触吸收速率

C.接触途径 D.接触面积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B.在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

C.局部毒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D.外源化学物的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后不可消失的毒作用。

8.选择性毒性不可发生在( D )

A.物种之间 B.个体间

C.群体间 D.细胞间

9.下列关于毒物靶器官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外源化学物可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

B.外源化学物可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C.外源化学物可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

D.内源化学物可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

10.在全身毒作用中常见的靶器官不包括C

A.神经系统 B.造血系统

C.脑 D.肝

11.影响某个特定器官成为毒物靶器官的因素不包括( A )

A.器官存在非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

B.器官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

C.器官对损伤的修复能力。

D.器官在体内的解剖位置和功能,毒物吸收和排泄器官。

12.构成高危险人群易感性的生物学基础不包括( B )

A.年龄 B.体重

C.遗传因素 D.性别

13.下列哪个选项不能作为生物学标志D

A.接触生物学标志 B.效应标志 C.易感性标志 D.服用剂量

14.暴露生物学标志物的检测注意事项不包括

( B )

A.时间 B.剂量 C.技术 D.途径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内剂量指的是被摄入到体内的量。

B.送达剂量是指应用剂量中被器官吸收的剂量。C.生物有效剂量是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D.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直接取决于其在靶器官中的剂量。

16.下列不属于空气中化学物的物理形态的是

( A )

A.云 B.雾 C.烟 D.尘

17.气溶胶是哪三种空气中化学物物理形态的统称( D )

A.雾、烟、蒸气B.烟、蒸气、粉尘

C.蒸气、粉尘、雾 D.粉尘、雾、烟

1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暴露的特征( B )A.暴露途径B.暴露速率

C.暴露期限 D.暴露频率

19.毒理学一般将动物实验按染毒期限逐级分为( A )

A.急性、亚急性、亚慢性、慢性

B.亚急性、急性、慢性、亚慢性

C.慢性、亚慢性、急性、亚急性

D.急性、慢性、亚急性、亚慢性

20.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合理应用剂量-反应关系概念的前提( A )

A.反应的强度与时间有关

B.所研究的反应是由化学物接触引起的

C.反应的强度与剂量有关

D.要有定量测定毒性的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的手段

21.下列选项不属于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在毒理学中的意义的是( C )

A.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

B.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C.有助于发现新的靶器官

D.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

22.“低剂量刺激,高剂量抑制”指的是B

A.毒效应谱 B.毒物兴奋效应

C.毒物损害作用 D.毒物促进作用

23.关于毒物兴奋性剂量-反应关系曲线说法正确的是( A )

A.在低剂量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作用。

B.在低剂量表现为适当的抑制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也表现为抑制作用。

C.在低剂量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也表现为刺激作用。

D.在低剂量表现为适当的抑制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刺激作用。

24.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根据动物实验分类可分为( C )

A.组织实验和体内实验

B.细胞实验和体外实验

C.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

D.整体实验和体内实验

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LD100指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B.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C.LD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D.LD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26.LOAEL指的是( B )

A.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

C.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

D.阈值

27.NOAEL指的是( A )

A.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

C.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

D.阈值

28.关于阈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一种化学物对每种效应都可分别有一个阈值。B.是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C.浓度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浓度高于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D.一般认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有可检测的阈值。29.动物试验外推到人通常方法不包括C

A.利用不确定系数 B.利用药动学外推 C.利用药效学外推 D.利用数学模型

30.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指的是( A )A.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化学物质的总量。

B.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体内合成的化学物质的总量。

C.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有效营养物质的量。

D.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体内合成的有效营养物质的量。

31.治疗指数(TI)指的是( B )

A.用来计算安全性,TI越大安全性越低。

B.TI=LD50/ED50

C.TI=LD01/ED99

D.TI=LD50/LD100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1.ADME分别对应于( A )

A.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B.吸收、代谢、分布和排泄

C.排泄、吸收、代谢和分布

D.分布、代谢、吸收和排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共性,统称为生物转化。B.代谢称为生物转运。

C.代谢过程与吸收过程合称为消除。

D.ADME各过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彼此相互影响,通常可以同时发生。

3.下列选项不属于生物膜的功能的是C

A.隔离功能

B.生化反应和生命活动的场所

C.储存功能

D.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4.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可分为哪两类C A.被动转运和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C.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

D.特殊转运和膜动转运

5.下列选项不属于特殊转运的是( B )

A.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膜动转运

6.扩散的前提条件是( B )

A.外源化学物具有脂溶性

B.浓度梯度

C.有载体

D.有能量供应

7.下列关于脂溶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经简单扩散方式转运的外源化学物必须具有脂溶性。

B.脂水分配系数指的是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C.外源化学物的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易溶解于脂肪,经简单扩散转运的速率也就越慢。

D.弱有机酸在酸性环境中、弱有机碱在碱性环境中多处于非解离态,易于透过生物膜转运。

8.影响生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D )

A.外源化学物的结构

B.分子量大小

C.脂水分配系数的大小

D.外源化学物自身能量

9.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中需要消耗能量的是( A )

A.膜动转运 B.易化扩散

C.简单扩散 D.滤过

10.大部分毒物吸收都是通过哪种方式D

A.主动转运 B.易化扩散

C.膜动转运 D.被动转运

11.吸收的主要部位不包括( C )

A.胃肠道 B.呼吸道C.肝 D.皮肤

12.“CO于血红蛋白,百草枯于肺”指的是外源化学物在器官中的( A )

A.功能性蓄积 B.物质性蓄积 C.简单的存积 D.以上都不正确

13.排泄的主要方式是哪三个( C )

A.肾、肝、汗液

B.汗液、肺、粪便

C.肺、粪便、肾

D.粪便、肾、汗液

14.一些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被称为( B )

A.代谢解毒 B.代谢活化

C.代谢转化 D.代谢增毒

15.下列选项不是生物转化酶的基本特征的是

( B )

A.广泛的底物特异性

B.生物转化酶只有结构酶

C.生物转化酶的结构存在多态性

D.外源化学物存在立体选择性

16.生物转化酶主要位于( D )

A.内质网和线粒体

B.线粒体和细胞核

C.细胞核和胞液

D.胞液和内质网

17.下列选项不属于I相反应的是( C )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结合反应 D.水解反应

18.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基本反应是( A )A.单加氧反应 B.水解反应

C.脱氢反应 D.共氧化反应

19.结合反应主要在( B )进行

A.肾脏 B.肝脏 C.肺 D.肠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生物利用度指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时的摄入量B.生物利用度F=AUC(静脉注射)/AUC(非静脉注射) C.静脉注射途径的生物利用度为100%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毒效应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靶部位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B.终毒物是指生物靶分子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环境、启动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化学物。

C.终毒物不可以是机体接触的化学物原型或其代谢物。

D.毒物从暴露部位转运到体循环的过程中可能被消除。

2.下列选项中不是妨碍毒物向特定部位分布的因素是( A )

A.专一性的膜转运

B.血浆蛋白结合

C.专一化屏障

D.贮存部位的分布

3.关于自由基的定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自由基是在其内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B.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C.自由基是在其内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成对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D.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成对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4.解毒过程失效的原因不包括( D )

A.解毒能力耗竭

B.解毒酶失活

C.解毒过程中产生潜在有害副产物

D.某些结合反应不可逆转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终毒物可能与靶分子发生非共价或共价结合B.终毒物可能通过去氢反应、电子转移或酶促反应改变靶分子

C.某些毒物以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等方式与靶分子结合

D.共价结合是可逆的

6.下列选项不是毒物对靶分子影响机制的是

( C )

A.靶分子的功能失调

B.靶分子的结构破坏

C.毒物的代谢活化

D.新抗原形成

7.关于终毒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终毒物是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B.终毒物是指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C.终毒物是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但不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且不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D.终毒物是指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但不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且不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8.终毒物主要包括( C )

A.亲电子剂、亲水基、自由基、亲核物

B.亲水基、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C.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亲电子剂D.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亲电子剂、亲水基

控制工程基础填空题和选择题汇总-杨叔子教材含答案

第一章 所谓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使(被控对象)的某些物理量准确地按照预期规律变化。 经典控制理论主要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经典控制理论主要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给定量与反馈量相减后的量称为(负反馈)。 负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量)直接或经变换后引入输入端,与输入量相减,利用所得的偏差量去控制被控对象,达到减小偏差或消除偏差的目的。 负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量直接或经变换后引入输入端,与(输入量)相减,利用所得的偏差量去控制被控对象,达到减小偏差或消除偏差的目的。 负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量直接或经变换后引入输入端,与输入量相减,利用所得的(偏差量)去控制被控对象,达到减小偏差或消除偏差的目的。 线性系统是由(线性)元件组成的,系统的运动方程式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在组成系统的元器件中,只要有一个元器件不能用线性方程描述,即为(非线性)控制系统。 对控制系统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一般可归为(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对控制系统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一般可归为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对控制系统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一般可归为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线性定常控制系统是指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系统。

描述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的系数是(常数)。 线性时变控制系统是指系统参数(时时)变化的系统。 描述线性时变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的系数是(时间)的函数。 第二章 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量、输出量及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有两种方法:(分析法)和实验法。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有两种方法:分析法和(实验法)。 (微分方程)是在时域中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模型。 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量拉氏变换与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称作系统的(传递函数)。 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量拉氏变换与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称作系统的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与(输入、输出)信号的形式无关。 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两者之间可以(转换)。 传递函数中分子多项式的根为传递函数的(零点)。 传递函数中分母多项式的根为传递函数的(极点)。 当多个环节串联连接时,其传递函数为多个环节传递函数的(积)。 当多个环节并联连接时,其传递函数为多个环节传递函数的(和)。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 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2分,共40分) 1. 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是 A 不必利用输出的反馈信息 B 利用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偏差对系统进行控制 C 不一定有反馈回路 D 任何时刻输入与输出之间偏差总是零,因此不是用偏差来控制的 2.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 A 线性系统有外加输入,非线性系统无外加输入 B 线性系统无外加输入,非线性系统有外加输入 C 线性系统满足迭加原理,非线性系统不满足迭加原理 D 线性系统不满足迭加原理,非线性系统满足迭加原理 3. 2 22 )]([b s b s t f L ++=,则)(t f A bt b bt cos sin + B bt bt b cos sin + C bt bt cos sin + D bt b bt b cos sin + 4.已知 ) (1 )(a s s s F += ,且0>a ,则 )(∞f A 0 B a 21 C a 1 D 1 5.已知函数)(t f 如右图所示,则 )(s F A s s e s e s --+2211 B s s e s s 213 212+-- C )22121(1332s s s s se e e se s ------+ D )221(1s s s e e s e s ----+ 6.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 3)(10() 10()(+++= s s s s G ,其零、极点是 A 零点 10-=s ,3-=s ;极点 10-=s B 零点 10=s ,3=s ;极点 10=s

C 零点 10-=s ;极点 10-=s ,3-=s D 没有零点;极点 3 =s

控制工程基础试卷及答案

控制工程基础考试卷及答案 西北工业大学考试题(A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院:专业: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共24分,每空1.5分) 1.实现恒温控制有两种方法: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P2 2.若一个元件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曲线为直线,则称元件为线性元件。P6 3.系统的数学模型都是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它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具有齐次性 和叠加性。P13 4.在控制工程中,一般需要确定信号流图中输出和输入间的关系,即系统的闭 环传递函数。P27 5.动态响应是指系统在某一信号的作用下,其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 响应过程。P35 6.乃奎斯特图又称为极坐标图或幅相频率特性图。P55 7.最小相位系统是指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复平面无右极点和右零点的系统。P70 8.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的闭环极点均位于s的左半平面。P101 9.系统误差的定义为被控量期望值与实际值之差。P105 10.开环频率特性的低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稳定特性,中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动态特性,高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复杂性。P117 二.判断题(共20分,每空2分) 1.实现自动控制的装置可以不同,但反馈控制的原理却是相同的。P3(√) 2.结构图等效变换的原则是变换后与变换前的输入量和输出量都保持不变。 P22(√) 3.稳态响应是指时间t趋向于无穷小时,系统的输出状态。P35 (×) 4.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斜率越大、位置越高,对应的开环系统积分个数 越多,放大系数越大。P74 (√) 5.对于稳定的系统,()()ω ωj H j G曲线离(-1,j0)点越近,闭环系统稳定程度越高。P97 (×) 6.对于一个稳定系统,稳态响应中的暂态分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并趋近 于零。P106 (√) 7.自动控制系统在给定输入信号的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与系统的结构、参 数和给定信号的形成有关。P107 (√) 8.为满足稳态精度要求,要保持系统有一定的开环增益,超前网络的衰减损失 就必须用减小放大器的增益来补偿。P119 (×) 9.在描述同一控制系统时,状态空间模型和I/O模型可以相互转换。P145(√) 10.经典控制理论中用传递函数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被控量就是输 入量。P146 (×)

现代控制工程试题整理

现代控制理论试题整理 (By Alex from WHUT) 1、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例举一个自动控制实例,说明其控制原理。 2、什么是状态空间分析法,有什么特点? 定义:现代控制理论将微分方程表示成反映系统内部状态和外部信息关系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并以这表达式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解析的分析设计方法。这种基于系统内部状态量的系统描述及其分析设计的方法,就是状态空间分析法。 特点: 状态空间分析法具有如下优点: 1、适用面广:适用于MIMO、时变、非线性、随机、采样等各种各样的系统,而经典法主要适用于线性定常的SISO系统。 2、简化描述,便于计算机处理:可将一阶微分方程组写成向量矩阵方程,因而简化数学符号,方便推导,并很适合于计算机的处理,而古典法是拉氏变换法,用计算机不太好处理。 3、内部描述:不仅清楚表明I-O关系,还精确揭示了系统内部有关变量及初始条件同输出的关系。因而有可能找出过去未被认识的系统的许多重要特性,其中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有助于采用现代化的控制方法:如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等。 上述优点便使现代控制理论获得了广泛应用,尤其在空间技术方面还有极大成功。 状态空间法的缺点: 1、不直观,几何、物理意义不明显:不像经典法那样,能用Bode图及根轨迹进行直观的描述。对于简单问题,显得有点烦琐。 2、对数学模型要求很高:而实际中往往难以获得高精度的模型,这妨碍了它的推广和应用。 3、说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的意义和判别主要方法及其特点。 意义: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能同时适用于分析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的稳定性,是更为一般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在现代控制理论中,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是研究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既是研究控制系统理论问题的一种基本工具,又是分析具体控制系统稳定性的一种常用方法。 主要判别方法有两种。 ①李雅普诺夫第一判别法:线性定常系统 dX(t)/dt=AX(t) 渐近稳定的充要条件: 系统状态矩阵A的全部特征根λi都位于复平面虚轴的左边,即Re(λi)<0。 特点:李雅普诺夫第一方法是通过研究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状态方程的特征值的分布来判定系统稳定性的。 ②李雅普诺夫第二判别法:Lvapunov第二法仅给出判断稳定性的充分条件,即只要构建一个函数V(X(t),t),使得满足如下(1)、(2)两条件,则系统在平衡点就是稳定的。(1)V(X(t),t)>0(正定);(2)dV(X(t),t)/dt<0(负定),或dV(X(t),t)≤0(半负定),且在非零状态下不恒为零。 特点: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可用于任意阶的系统,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不必求解系统状态方程而直接判定稳定性。对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常常是很困难的,因此

现代控制工程题目及解答答案

1.简述现代控制理论和经典控制理论的区别. 答:经典控制理论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一种控制理论,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建立在某种近似的和试探的基础上,控制对象一般是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等则无能为力。主要的分析方法有频率特性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描述函数法、相平面法、波波夫法等。控制策略仅限于反馈控制、PID控制等。这种控制不能实现最优控制。 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状态空间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数学模型主要是状态方程,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精确的。控制对象可以是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也可以是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可以是线性定常控制系统也可以是非线性时变控制系统,可以是连续控制系统也可以是离散和数字控制系统。主要的控制策略有极点配置、状态反馈、输出反馈等。现代控制可以得到最优控制。 2.简述用经典控制理论方法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并说明每一种方法的主要思想。 答:1:建立数学模型2:写出传递函数3: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的方法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等。以及对其进行系统的校正和反馈。 频域响应法、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的主要思想为:通过使开环传函数等于-1的s值必须满足系统的特征方程来控制开环零点和极点的变化,使系统的响应满足系统的性能指标。 频域响应法的主要思想为:通过计算相位裕量、增益裕量、谐振峰值、增益交界频率、谐振频率、带宽和静态误差常数来描述瞬态响应特性,首先调整开环增益,以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然后画出开环系统的幅值曲线和相角曲线。如果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提出的性能指标不能满足,则改变开环传递函数的适当的校正装置便可以确定下来。最后还需要满足其他要求,则在彼此不产生矛盾的条件下应力图满足这些要求。 3. 什么是传递函数?什么是状态方程 答:传递函数:在零起始条件下,线型定常系统输出象函数X0(s)与输入象函数X i(s)之比。 描述系统状态变量间或状态变量与输入变量间关系的一个一阶微分方程组(连续系统)或一阶差分方程组(离散系统)称为状态方程。 4.什么是状态变量? 答:构成控制系统状态的变量。 5. 如何从传递函数转换成状态方程? 答:首先选定状态变量,然后把系统的tf转化的微分方程建立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写出输入、输出、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 传递函数为Y(s)/U(s)=G(S) 状态方程为: . X=Ax+Bu y=Cx+Du 将传递函数和状态方程进行拉普拉斯变换为sX(s)-x(0)=A X(s)+BU(s) Y(s)=CX(s)+DU(s),又因为传递函数为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故 sX(s)=A X(s)+BU(s) 即G(S)=C(sI-A)-1B+D 这样就通过状态方程和传递函数联系了起来。 6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经非奇异线性变换后,系统有哪些特性保持不变?答:对系统进行线型非奇异变换并不会改变系统原有的性质如行列式相同、秩相

现代控制理论试题及答案 研究生现代控制工程试卷

现代控制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10分)考虑如图的质量弹簧系统。其中,m 为运动物体的质量,k 为弹簧的弹性系数,h 为阻尼器的阻尼系数,f 为系统所受外力。取物体位移为状态变量x 1,速度为状态变量x 2,并取位移为系统输出y ,外力为系统输入u ,试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解 f ma =……………………………….……1分 令位移变量为x 1,速度变量为x 2,外力为输入u ,有 122u kx kx mx --=&………………………………2分 于是有 12x x =&………………………………..……………1分 2121 k h x x x u m m m =- -+&……….….……………….2分 再令位移为系统的输出y ,有 1y x =…………………………….……….1分 写成状态空间表达式,即矩阵形式,有 11 220101x x u k h x x m m m ???? ????????=+???? ????--?? ?????? &&………..……………..2分 []1210x y x ?? =???? ……………………..……….……….2分 二、(8分)矩阵A 是22?的常数矩阵,关于系统的状态方程式=&x Ax ,有 1(0)1??=??-??x 时,22t t e e --??=??-??x ;2(0)1?? =??-??x 时,2t t e e --??=??-?? x 。 试确定状态转移矩阵(,0)t Φ和矩阵A 。 解 因为系统的零输入响应是 ()(,0)(0)t t =x x Φ……………..……….……….2分 所以

221(,0)1t t e t e --????=????--???? Φ,22(,0)1t t e t e --???? =????--????Φ 将它们综合起来,得 22122(,0)11t t t t e e t e e ----???? =????---?? ??Φ……………….……….2分 1 22222222122(,0)11122112222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e e t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 =????----?? ??--????=????--??????--=??--?? Φ …………….……….2分 而状态转移矩阵的性质可知,状态转移矩阵0(,)t t Φ满足微分方程 ()()00,,d t t t t dt =A ΦΦ 和初始条件 ()00,t t =I Φ 因此代入初始时间00t =可得矩阵A 为: 01000 22220 (,)(,) 222424t t t t t t t t t t t d t t t t dt e e e e e e e e -==--------=?? =??????-+-+=??-+-+??A ΦΦ…………….……….1分 0213?? =?? --?? …………………………………….……….1分 三、(10分)(1)设系统为 ()()()011, (0)011a t t u t x b -?????? =+=?????? -?????? &x x 试求出在输入为(0)u t t =≥时系统的状态响应(7分)。 (2)已知系统[]011, 11341u y ???? =+=-?? ??-???? &x x x ,写出其对偶系统(3分)。 解 (1)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试题和答案5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传递函数的定义是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在初始条件为零的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2. 瞬态响应是系统受到外加作用激励后,从初始状态到最终或稳定状态的响应过程。 3. 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出发点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必须为负实根或负实部的复数根,即系统的特征根必须全部在复平面的左半平面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4. I 型系统G s K s s ()() = +2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稳态误差为 0 ,在单位加速度输入下, 稳态误差为 ∞ 。 5. 频率响应是系统对正弦输入稳态响应,频率特性包括幅频和相频两种特性。 6. 如果系统受扰动后偏离了原工作状态,扰动消失后,系统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工作状态,这样的系统是(渐进)稳定的系统。 7. 传递函数的组成与输入、输出信号无关,仅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参数,并且只适于零初始条件下的线性定常系统。 8. 系统的稳态误差与输入信号的形式及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或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有关。 9. 如果在系统中只有离散信号而没有连续信号,则称此系统为离散(数字)控制系统,其输入、输出关系常用差分方程来描述。 10. 反馈控制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三频段的划分是以ωc (截止频率)附近的区段为中频段,该段着重反映系统阶跃响应的稳定性和快速性;而低频段主要表明系统的稳态性能。 11. 对于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稳定性、快速 性和精确或准确性。 二.设有一个系统如图1所示,k 1=1000N/m, k 2=2000N/m, D=10N/(m/s),当系统受到输入信号t t x i sin 5)(= 的作用时,试求系统的稳态输出)(t x o 。(15分) i x o x K K D 解: ()()()1 015.001.021211+=++=s s k k Ds k k Ds k s X s X i o 然后通过频率特性求出 ()() 14.89sin 025.0+=t t x o 三.一个未知传递函数的被控系统,构成单位反馈闭环。经过测试,得知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图2所示。(10分)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控制工程考试题汇总

思考题 1. . 简述现代控制理论和经典控制理论的区别. 答:经典控制理论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一种控制理论,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建立在某种近似的和试探的基础上,控制对象一般是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等则无能为力。主要的分析方法有频率特性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描述函数法、相平面法、波波夫法等。控制策略仅限于反馈控制、控制等。这种控制不能实现最优控制。 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状态空间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数学模型主要是状态方程,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精确的。控制对象可以是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也可以是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可以是线性定常控制系统也可以是非线性时变控制系统,可以是连续控制系统也可以是离散和数字控制系统。主要的控制策略有极点配置、状态反馈、输出反馈等。现代控制可以得到最优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简述用经典控制理论方法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的三种主要方法,并说明每一种方法的主要思想。 答:利用经典控制理论方法分析与设计系统的步骤为: :建立数学模型 :写出传递函数 :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的方法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等。以及对其进行系统的校正和反馈。 主要方法为时域法、频域响应法、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的主要思想为:通过使开环传函数等于的值必须满足系统的特征方程来控制开环零点和极点的变化,使系统的响应满足系统的性能指标。 频域响应法的主要思想为:通过计算相位裕量、增益裕量、谐振峰值、增益交界频率、谐振频率、带宽和静态误差常数来描述瞬态响应特性,首先调整开环增益,以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然后画出开环系统的幅值曲线和相角曲线。如果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提出的性能指标不能满足,则改变开环传递函数的适当的校正装置便可以确定下来。最后还需要满足其他要求,则在彼此不产生矛盾的条件下应力图满足这些要求。 时域法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求解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如利用劳斯判据、赫尔维茨判据等等判断计算稳定性和稳态误差等等。之后根据稳态误差,稳定性等来判断系统稳定性,进而对系统进行校正。 :. : :

现代控制工程简答题

现代控制工程简答题 1、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特点。 2、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3、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及意义。 4、线性定常非齐次连续系统状态(方程解)的动态特性。 参考答案: 1、控制系统主要由具有动态特性的被控对象系统、实现控制作用的控制机构、完成数据收集的检测机构,以及实现性能指标评价和信息处理的计算机构等部分构成。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为:以动态系统为控制对象,通过施加必要的操作,实现对象系统状态按照指定的规律进行变化,达到某一特定功能;强调动态过程和动态行为的目的性、稳定性、能观测性、可控性、最优性以及时实性等;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用微分方程描述,设计方法为动态优化方法。, 2、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线性系统理论(状态空间描述、能控性、能观测性和稳定性分析,状态反馈、状态观测器及补偿理论和设计方法),②建摸和系统辩识(模型结构及参数辩识方法论、参数估计理论),③最优滤波理论(卡尔曼滤波理论),④最优控制理论(经典变分法、最大值原理法、动态规划法),⑤自适应控制理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论、自校正控制方法论、鲁棒稳定自适应理论等)。 3、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由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组成的状态空间表达式。状态方程是一个一阶微分方程组,描述系统输入与系统状态的变化关系,即系统的内部描述;输出方程是一个代数方程,主要描述系统状态与系统输出的关系,即系统的外部描述。意义:状态空间描述反映了控制系统的全部信息,是对系统特性的全部描述,是实现现代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重要手段。 4、线性定常非齐次连续系统状态(方程解)的一般形式为: 动态特性:系统状态 的动态运动(随时间变化过程)受两部分作用,第一部分为系统初始状态的转移作用,即系统的自由运动项;第二部分为控制输入信号激励下的受控作用,即系统的强迫运动项。适当选择控制输入,可使系统状态在状态空间中获得满足要求的最佳轨线。

控制工程基础试卷及答案

控制工程基础考试卷及答案 1. 2. 3. 4.在控制工程中,一般需要确定信号流图中输出和输入间 的关系,即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P27 5.动态响应是指系统在某一信号的作用下,其输出量从初 P55 s P105 性,中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动态特性,高频段表征了 相同的。P3(√)

2. 结构图等效变换的原则是变换后与变换前的输入量和输出量都保持不变。P22(√) 3. 稳态响应是指时间t 态。P35 (×) 4. 的开环系统积分个(√) 5. 对于稳定的系统,(G 闭 环 系 统 稳 (×) 6. 对于一个稳定系统,推移逐渐减(√) 7. 差与系统的结构、参数和给定信号的形成有关。P107 (√) 8. 为满足稳态精度要求,要保持系统有一定的开环增益,(×) I/O 模型可以 -输出 是输入量。P146 8分) P10 2)从系统的输入端开始,根据各元件或环节所遵循

的物理规律,依此列写它们的微分方程。 3)将各元件或环节的微分方程联立起来消去 中间变量,求取一个仅含有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 量的微分方程。 4)将该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即把与输入量 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右边,把与输出量有关的 各项放在方程的左边,各导数项按降幂排列,并 将方程式中的系数化为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表示 形式。 2.什么是系统的校正?系统的校正有哪些方式? P118 答: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增加新的环节,以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 1)串联校正:s G C 串联在前向通道中。2)反馈校正:从系统中某一环节引出反馈信号,通过 校正装置()s G C 构成局部反馈回路。 四.计算题。(共40分) 1.化简图1所示的结构图。(9分) 图 1 P25

现代控制工程简答题学习资料

现代控制工程简答题

现代控制工程简答题 1、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特点。 2、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3、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及意义。 4、线性定常非齐次连续系统状态(方程解)的动态特性。 参考答案: 1、控制系统主要由具有动态特性的被控对象系统、实现控制作用的控制机构、完成数据收集的检测机构,以及实现性能指标评价和信息处理的计算机构等部分构成。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为:以动态系统为控制对象,通过施加必要的操作,实现对象系统状态按照指定的规律进行变化,达到某一特定功能;强调动态过程和动态行为的目的性、稳定性、能观测性、可控性、最优性以及时实性等;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用微分方程描述,设计方法为动态优化方 法。, 2、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线性系统理论(状态空间描述、能控性、能观测性和稳定性分析,状态反馈、状态观测器及补偿理论和设计方法),②建摸和系统辩识(模型结构及参数辩识方法论、参数估计理论),③最优滤波理论(卡尔曼滤波理论),④最优控制理论(经典变分法、最大值原理法、动态规划法),⑤自适应控制理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论、自校正控制方法论、鲁棒稳定自适应理论等)。 3、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由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组成的状态空间表达式。状态方程是一个一阶微分方程组,描述系统输入与系统状态的变化关系,即系统的内部描述;输出方程是一个代数方程,主要描述系统状态与系统输出的关系,即系统的外部描述。意义:状态空间描述反映了控制系统的全部信息,是对系统特性的全部描述,是实现现代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重要手段。 4、线性定常非齐次连续系统状态(方程解)的一般形式为: 动态特性:系统状态 的动态运动(随时间变化过程)受两部分作用,第一部分为系统初始状态的转移作用,即系统的自由运动项;第二部分为控制输入信号激励下的受控作用,即系统的强迫运动项。适当选择控制输入,可使系统状态在状态空间中获得满足要求的最佳轨线。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期末试卷 答案2(2020年整理).doc

一. 填空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1.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一般可以归纳为稳定性、 快速性 和 准确性 。 2. 按系统有无反馈,通常可将控制系统分为 开环系统 和 闭环系统 。 3. 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有 微分方程 、 传递函数 等。 4. 误差响应 反映出稳态响应偏离系统希望值的程度,它用来衡量系统 控制精度的程度。 5. 一阶系统 1 1 Ts 的单位阶跃响应的表达是 。 6. 有系统的性能指标按照其类型分为时域性能指标和 频域性能指标 。 7. 频率响应是线性定常系统对 谐波 输入的稳态响应。 8. 稳态误差不仅取决于系统自身的结构参数,而且与 的类型有关。 9. 脉冲信号可以用来反映系统的 。 10. 阶跃信号的拉氏变换是 。 二. 图1为利用加热器控制炉温的反馈系统(10分) 炉温控制系统 图1 炉温控制结构图 试求系统的输出量、输入量、被控对象和系统各部分的组成,且画出原理方框图,说明其工作原理。 三、如图2为电路。求输入电压i u 与输出电压0u 之间的微分方程, 并求该电路的传递函数(10分) 图2 R u 0 u i L C u 0 u i (a) (b) (c)

四、求拉氏变换与反变换(10分) 1.求[0.5]t te -(5分) 2.求1 3 [] (1)(2) s s s - ++ (5分) 五、化简图3所示的框图,并求出闭环传递函数(10分)

图3

六、图4示机械系统由质量m 、阻尼系数C 、弹簧刚度K 和外力)(t f 组成的机械动力系统。图4(a)中)(t x o 是输出位移。当外力)(t f 施加3牛顿阶跃力后(恒速信号),记录仪上记录质量m 物体的时间响应曲线如图4(b )所示。试求: 1)该系统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5分) 2)该系统的自由频率n ω、阻尼比ξ;(2分) 3)该系统的弹簧刚度质量m 、阻尼系数C 、弹簧刚度k ;(3分) 4)时间响应性能指标:上升时间s t 、调整时间r t 、稳态误差ss e (5分)。 1.0 x 0 图4(a) 机械系统 图4(b )响应曲线 图4

自动控制工程基础复习试题和答案

《自动控制工程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 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 ( C ) A .线性系统有外加输入,非线性系统无外加输入。 B .线性系统无外加输入,非线性系统有外加输入。 C .线性系统满足迭加原理,非线性系统不满足迭加原理。 D .线性系统不满足迭加原理,非线性系统满足迭加原理。 2.令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为零,则可得到系统的 ( B ) A .代数方程 B .特征方程 C .差分方程 D .状态方程 3. 时域分析法研究自动控制系统时最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 ( D ) A .脉冲函数 B .斜坡函数 C .抛物线函数 D .阶跃函数 4.设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2s )(1s (s 10 ++,该系统为 ( B ) A .0型系统 B .I 型系统 C .II 型系统 D .III 型系统 5.二阶振荡环节的相频特性)(ωθ,当∞→ω时,其相位移)(∞θ为 ( B ) A .-270° B .-180° C .-90° D .0° 6. 根据输入量变化的规律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 ( A ) A.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B.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 C.最优控制系统和模糊控制系统 D.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7.采用负反馈连接时,如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为G(s),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为H(s),则其等效传递函数为 ( C ) A .)s (G 1) s (G + B .) s (H )s (G 11+ C . ) s (H )s (G 1) s (G + D . ) s (H )s (G 1) s (G - 8. 一阶系统G(s)= 1 +Ts K 的时间常数T 越大,则系统的输出响应达到稳态值的时间 ( A ) A .越长 B .越短 C .不变 D .不定 9.拉氏变换将时间函数变换成 ( D )

完整word版,控制工程基础填空题和选择题汇总-杨叔子教材含答案,推荐文档

一、填空题 第一章 所谓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使(被控对象)的某些物理量准确地按照预期规律变化。 经典控制理论主要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经典控制理论主要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给定量与反馈量相减后的量称为(负反馈)。 负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量)直接或经变换后引入输入端,与输入量相减,利用所得的偏差量去控制被控对象,达到减小偏差或消除偏差的目的。 负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量直接或经变换后引入输入端,与(输入量)相减,利用所得的偏差量去控制被控对象,达到减小偏差或消除偏差的目的。 负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量直接或经变换后引入输入端,与输入量相减,利用所得的(偏差量)去控制被控对象,达到减小偏差或消除偏差的目的。 线性系统是由(线性)元件组成的,系统的运动方程式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在组成系统的元器件中,只要有一个元器件不能用线性方程描述,即为(非线性)控制系统。 对控制系统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一般可归为(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对控制系统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一般可归为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对控制系统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一般可归为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线性定常控制系统是指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系统。 描述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的系数是(常数)。 线性时变控制系统是指系统参数(时时)变化的系统。 描述线性时变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的系数是(时间)的函数。 第二章 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量、输出量及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有两种方法:(分析法)和实验法。

现代控制工程复习题(带答案)

现代控制工程 一、单项选择题 1. 低电压器通常指工作在交、直流电压()以下的电路中起切换、通断、控制、保护、检测和调节 作用的电气设备。【C 】(A)600伏(B)1000伏(C)1200伏(D)1600伏 2.可编程控制器有()个中断源,其优先级按中断产生的先后和中断指针号的高低排列。【D 】(A)6 (B)7 (C)8 (D)9 3. 异步电动机停车制动的方式有机械制动和( )两大类。【A 】 (A)电气制动(B)反向制动(C)强力制动(D)气压制动 4.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主要有一般设计法和()。【C 】 (A)辅助设计法(B)制图设计法(C)逻辑设计法(D)专家设计法 5. 按控制方式分变频器可分V/F控制变频器、转差频率控制和( )三大类。【A 】 (A)矢量控制(B)张量控制(C)反馈控制(D)前馈控制 6. 数控机床一般由控制介质、数控介质、伺服介质、机床本体及()五个部分组成。【C 】 (A)测试装置(B)检验装置(C)检测装置(D)反馈装置 7. 低压断路器又称为( ),主要有触头系统、操作系统和保护元件三部分组成。【A 】 (A)自动空气断路器(B)自动接触断路器(C)自动开关(D)自动继电器 8. 自锁是用低压电器的( )锁住自身线圈的通电状态。【B 】 (A)常闭触点(B)常开触点(C)连接触点(D)自动触点 9. ( )是用低压电器的常开触点锁住自身线圈的通电状态。【C 】 (A)反锁(B)互锁(C)自锁(D)同锁 3. 常用的电气制动方式有能耗制动和( )两种。【B 】 (A)反向制动(B)反接制动(C)强力制动(D)摩擦制动 4. 电子时间继电器可分为晶体管式和( )两类。【C 】 (A)智能式(B)模拟式(C)数字式(D)电子管式 5. 按直流电源的性质变频器可分为()两种。【D 】 (A)大小电流型(B)弱电型和强电型(C)高低电压型(D)电压型和电流型 6. 计算机数控系统一般由程序、输入输出设备、计算机数控装置、可编程控制器、主轴驱动和( )组成。【C 】(A)矢量控制(B)前馈控制(C)伺服驱动(D)反馈控制 7. ( )是指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B 】 (A)完善性(B)可靠性(C)安全性(D)高效性 8. 低压断路器又称为自动空气断路器,主要由触头系统、操作系统和(..)三部分组成。【A 】 (A)保护元件(B)连接系统(C)自动系统(D)电气系统 9. 机床控制电路的常用保护措施包括电压保护、电流保护、( )、短路保护和行程极限保护。【D 】 (A)开路保护(B)超限保护(C)负载保护(D)过载保护 10. 机床控制电路的常用保护措施包括电压保护、电流保护、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和( )。【D 】 (A)开路保护(B)超限保护(C)位置反馈保护(D)行程极限保护 二、判断选择题 11. 两个接触器的电压线圈可以串联在一起使用。【X】 12. 热继电器可以用来作线路中的短路保护使用。【X】 12. 电气安装接线图与原理图不同,接线图中同一电器的不同部分须画在一起。【√】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第三章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题目:时间响应由 和 两部分组成。 分析与提示:时间响应由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两部分组成。 答案:瞬态响应、稳态响应 题目:系统的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响应过程,称为 。 分析与提示:瞬态响应,指系统在某一输入信号作用下,系统的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响应过程。 答案:瞬态响应 题目:系统的时间响应可从两方面分类,按振动性质可分为 与 。 分析与提示:系统的时间响应可从两方面分类,按振动性质可分为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 答案:自由响应、强迫响应 题目:系统的时间响应可从两方面分类,按振动来源可分为 与 。 分析与提示:系统的时间响应可从两方面分类,按振动性质可分为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按振动来源可分为零输入响应(即由“无输入时系统的初态”引起的自由响应)与零状态响应(即仅由输入引起的响应)。 答案: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题目:系统微分方程的特解就是系统由输入引起的输出(响应),工程上称为 。 分析与提示:初始条件及输入信号产生的时间响应就是微分方程的全解。包含通解和特解两个部分。通解完全由初始条件引起的,它是一个瞬态过程,工程上称为自然响应 (如机械振动中的自由振动)。特解只由输入决定,特解就是系统由输入引起的输出(响应),工程上称为强迫响应 (如机械振动中的强迫振动)。 答案:强迫响应 题目:系统的瞬态响应不仅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特性,还与外加 的形式有关。 分析与提示:系统的瞬态响应不仅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特性,还与外加输入信号的形式有关。 答案:输入信号 题目:单位阶跃信号? ??<>=000t t t u 1)(的拉氏变换为【 】 A 、 s 1 B 、21 s C 、1 D 、s 分析与提示:熟练掌握典型信号的拉氏变换。B 为单位斜坡信号的拉氏变换,C 为单位冲击信号的拉 是变换。 答案:A 题目:选取输入信号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输入信号应当具有 ,能够反映系统工作的大部分实际情况。 分析与提示:选取输入信号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输入信号应当具有典型性,能够反映系统工作的大部分实际情况。 答案:典型性 题目:选取输入信号时,输入信号的形式应当尽可能 。 分析与提示:选取输入信号时,输入信号的形式应当尽可能简单。 答案:简单 题目: 是使用得最为广泛的常用输入信号。 分析与提示:单位脉冲函数、单位阶跃函数、单位斜坡函数、单位抛物线函数 都为常用输入信号时,单位脉冲函数是使用得最为广泛的常用输入信号。 答案:单位脉冲函数 题目: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5 23 +s ,则其时间常数和增益分别是【 】

大工现代控制工程简答题

现代控制工程期末复习简单题汇总(大工版本) 1.1线性定常系统和线性时变系统的区别何在? 答: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 x =Ax+Bu y=Cx+Du 线性定常系统和线性时变系统的区别在于:对于线性定常系统,上述状态空间模型中的系数矩阵A ,B ,C 和D 中的各分量均为常数,而对线性时变系统,其系数矩阵A ,B ,C 和D 中有时变的元素。线性定常系统在物理上代表结构和参数都不随时间变化的一类系统,而线性时变系统的参数则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2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空间模型与经典控制理论中的传递函数有什么区别? 答:传递函数模型与状态空间模型的主要区别如下: 传递函数模型(经典控制理论)状态空间模型(现代控制理论) 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适用于线性、非线性和时变系统 用于系统的外部描述 用于系统的内部描述 基于频域分析 基于时域分析 1.3对于同一个系统,状态变量的选择是否惟一? 答:对于同一个系统,状态变量的选择不是惟一的,状态变量的不同选择导致不同的状态空间模型。 1.4已知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x =Ax+Bu ,y=Cx ,写出该系统的特征多项式和传递函数矩阵。 答: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为I det s A -() ,传递函数为1G(s)=C(sI-A)B - 1.5一个传递函数的状态空间实现是否惟一?由状态空间模型导出的传递函数是否惟一? 答:一个传递函数的状态空间实现不惟一;而由状态空间模型导出的传递函数是惟一的。 第二章 2.1试叙述处理齐次状态方程求解问题的基本思路? 答:求解齐次状态方程的解至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标量其次微分方程的解推广得到,通过引进矩阵指数函数,导出其次状态方程的解。 另一种是采用拉普拉斯变换的方法。 2.2状态转移矩阵的意义是什么?列举状态转移矩阵的基本性质。 答:状态转移矩阵0A(t=t )e 的意义是:它决定了系统状态从初始状态转移到下一个状态的规律,即初始状态X 在矩阵0A(t=t )e 的作用下,他t 0刻的初始状x0经过时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_习题集(含答案)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习题集 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习题 【说明】:本课程《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编号为09010)共有单选题,计算题, 填空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 填空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 1. t e 2-的拉氏变换为( )。 A. s 21; B. 15 .0+s ; C. 21+s ; D. 2 1s e 2- 2. )(t f 的拉氏变换为) 2(6 ][+= s s s F ,则)(t f 为( )。 A. t e 23-; B. t e 21--; C. )1(32t e --; D. t e 26- 3. 脉冲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 A. 0 ; B. ∞; C. 常数; D. 变量 4. ()t t f δ5)(=,则=)]([t f L ( )。 A. 5 ; B. 1 ; C. 0 ; D. s 5 5. 已知)52)(2(3 3)(2 2+++++=s s s s s s s F ,其原函数的终值=∞ →t t f )(( )。 A. ∞ ; B. 0 ; C. 0.6 ; D. 0.3 6. 已知)45(3 2)(22++++=s s s s s s F ,其原函数的终值=∞ →t t f )(( )。 A. 0 ; B. ∞ ; C. 0.75 ; D. 3

7. 已知s n e s a s F τ-= 2 )(其反变换f (t)为( ) 。 A. )(ττa t n a -?; B. )(τn t a -?; C. τn te a -?; D. )(1 τn t a -? 8. 已知) 1(1 )(+= s s s F ,其反变换f (t)为( )。 A. t e -1; B. t e -+1; C. t e --1; D. 1--t e 9. 已知t e t f t 2sin )(-=的拉氏变换为( )。 A. s e s 224 2-+ ; B. 4)4(22++s ; C. 4)1(2 ++s s ; D. s e s s 22 4 -+ 10. 图示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 A. )1(12s e s a ττ--; B. )1(12s e s a ττ--; C. )1(1s e s a ττ--;D. )1(12 s e s a ττ- 11. 若)(∞f =0,则][s F 可能是以下( )。 A. 91-s ; B. 92+s s ; C. 91+s ; D. 9 12+s 12. 开环与闭环结合在一起的系统称为( )。 A.复合控制系统; B.开式控制系统; C.闭和控制系统; D.正反馈控制系统 13. 在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线性系统的 ( )。 A.增益比; B.传递函数; C.放大倍数; D.开环传递函数 14. 已知线性系统的输入x(t),输出y(t),传递函数G(s),则正确的关系是( )。 A. )]([)()(1 s G L t x t y -?=; B. )()()(s X s G s Y ?=; C. )()()(s G s Y s X ?=; D. )()()(s G t x t y ?= 15. 设有一弹簧、质量、阻尼器机械系统,如图所示,以外力f(t)为输入量,位移y(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