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各种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思潮与运动

(一)源起、内涵与时间跨度

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来源于意大利传教士最先使用的古拉丁文,原意是“同伴”、“善于社交”、“同辈的”。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使用“Socialism”,来表述自己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憧憬未来美好社会的主张。19世纪40年代,“Socialism”成为风靡西欧的政治新思潮、新术语。1878年6月6日,日本人福地源一郎在《东京每日新闻》上第一次用汉字将“Socialism”译成“社会主义”。1902年9月15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期引述日本人翻译的“社会主义”理念,从此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传入中国。

现在,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内涵广阔、使用频率最多的政治概念。其内涵不仅包括超越资本主义而趋向美好社会的思想体系,还包括与此相应的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的基本特征应该是: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取代资产阶级统治。

以往有关社会主义的政治教科书大都指出:人类社会一般都经历五种社会形态,在经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当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制度只存在先后取代的关系,不存在同期共存、甚至长期共存的关系。然而,无论历史、现实还是未来 发展,都纠正这种片面的认识。

实际上,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追求美好理想的思潮和运动,几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产生。从1516年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完成《乌托邦》一书、标志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之时算起,社会主义思潮就在16世纪的西欧与刚刚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出现了。从此,人类社会在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同时,开始了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寻求最终解决办法的社会主义新思潮与新运动的探索历程,迄今已经将近500年。几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一直与资本主义相对立而长期存在,相较量而曲折发展,甚至相互学习而取长补短。社会主义不仅成为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而且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逻辑的必然结果。离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便无从谈起。资本主义的兴衰与社会主义的成败相互制约,相互铺垫,反映出人类社会在不同的社会运动与社会制度的比较、较量中,不断向更加美好的理想社会探索前行的漫长轨迹。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

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奋斗。以一代人大约经历30年的时间来换算,仅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将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漫长过程。如果加上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人类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时间,就将是“非常漫长”的历史过度时期。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形态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过程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清醒的估计,记住“500年+1000年+……年”的时间跨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以往因为“只争朝夕”、“跑步进入社会主义”而不断遭遇的“左”的错误和挫折,以世世代代坚忍不拔的努力,不断探索建设比资本主义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

(举例:中国的教训、柬埔寨“红色高棉”的下场)

(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取代物和继承物、创新物而出现的。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在为全世界创造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与生产力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奇迹的同时,也以其基本矛盾和固有弊病给人类带来新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对外侵略扩张与全球竞争的恶果,迄今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大多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恶性发展密切相关。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弊病,创建新型的理想社会,世界各国的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奋斗。不同的国情、不同的理念,使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甚至使社会主义在同一个国家也出现不同的思潮和主张,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1.历史上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

19世纪40年代,在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西欧,最先涌现出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当时各阶级、各政治派别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主张,为我们辨认流行于当今世界上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与历史的依据:

(1)反动的社会主义

甲.封建的社会主义——被资产阶级暴发户打败的法国和英国的贵族发表抨击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作品,“这样就产生了封建的社会主义,其中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它有时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评论刺中资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做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

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时的封建纹章,于是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尺度去批判资产阶级制度,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替工人说话”,“这样就形成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非常精辟地分析了现代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揭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虚伪粉饰,但是它“企图恢复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因此既是反动的,也是空想的。

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照搬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法国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不顾德国资产阶级刚刚开始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事实,“把社会主义的要求与政治运动对立起来,用诅咒异端邪说的传统办法诅咒自由主义,诅咒代议制国家,诅咒资产阶级的竞争、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资产阶级的法、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这种社会主义成了德意志各邦专制政府及其随从求之不得的吓唬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的稻草人,是专制政府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它代表的是德国小市民的利益。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反映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主张:通过行政改良,改善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消除社会弊病,以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归结起来就是这样一个论断:资产者之为资产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资本主义的改革者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思想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看到了统治着的社会本身中的破坏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因此,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运动;他们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通过一些小型的、当然不会成功的实验,通过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

上述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是背道而驰的。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首次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众说纷纭的社会主义思潮中独树一帜,促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首次飞跃。

1888年,恩格斯在当年再版的《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以阶级分析的方法,评论40年前欧洲大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主张,说:“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①

] 这里说的“中等阶级”,英文单词为:bourgeoisie ,意指资产阶级。旧的翻译版本就直接翻译为资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共产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划清了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的界限,代表着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最终美好理想。

2.当代各种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最先相继出现于资本主义最先萌芽和最早发展成熟的西欧;可是,到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相继建立,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实现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很成熟、资本主义统治制度不很牢固的国家,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是出乎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的最早创始人意料之外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一直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不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尤其不是一个落后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至少在英、美、法、德等国)同时发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才能为新制度的建立准备尽可能足够的条件。

然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首先在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俄国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开辟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后,在东欧与中、朝、越及古巴等国逐渐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前的苏联综合国力雄居世界第二,军事上甚至还超过美国。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全盛之时,其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以上,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工业产值约占世界的2/5,国民收入约占世界的1/3。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鼓舞着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不少后发展的国家纷纷标榜自己实行的是社会主义。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早在十月革命前后就与布尔什维克主义分道扬镳的社会民主主义却在整个欧洲有重新蔓延之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一直保持着蓬勃发展的腾飞势头,迄今仍然在逐渐显露疲态的世界经济中独立经济增长的螯头,使中国红旗不倒,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危机和意识形态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一词已经名誉扫地,没有号召力了。这一点,就是一些著名的右翼资产阶级学者也不讳言。如法国的雷蒙·阿隆说过,“在多数国家里,社会主义的涵义就是说凡是好事都是社会主义的,凡是坏事都来源于资本主义。”美国自由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密尔顿·弗莱德曼也说过,“对很多人来说,社会主

义意味着平等主义和大多数人民为社会而生活;而资本主义则意味着实利主义、‘贪欲’、‘自私’、‘损人利己’等等。”因此,使用“社会主义”一词越来越成为政治上的时髦风尚。我们姑且不提目前所有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流派,全世界独立国家中自称是这样或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有52个国家之多。在这些国家里,除了若干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执行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外,还有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以及第三世界国家所推行的各种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复兴社会主义、家庭式的社会主义、合作社会主义等等。

正是由于当代林林总总的社会主义发展各不相同,才有可能在经历大起大落的起伏跌宕,经历诸如中苏冲突、中越自卫反击战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战争之后,仍然在世界上保持着此消彼长、绵延不绝的发展态势。

当代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主要有:

(1)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大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先后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苏联和中国相继实践的经验教训,以后将专门讲述。

迄今除中国之外,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朝鲜(劳动党)、越南(1930年为印度支那共产党,后改称越南劳动党)、老挝(原属印度支那共产党,后称老挝人民革命党)、古巴(共产党)。下面主要介绍:

朝鲜“主体思想”的社会主义(朝鲜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上朝鲜长期处于中国文化和中国朝贡体制的影响下(朝鲜一直是中国的保护国,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为止),20世纪初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特性的维持一直是朝鲜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担心的问题,20世纪上半期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了“主体”的概念,用来和“依附”相对应。“依附”不但指对日本殖民文化的顺从,而且指在封建时代由儒家学者培养起来的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主体”意味着不能依附于日本或中国的视角来看问题。

1955年12月,金日成在一次讲话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主体”思想,并将此思想与政治独立和经济自足相联系,作为金日成式的朝鲜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宣布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不断“丰富、发展”,“主体思想”到60年代下半期成形,从此成为朝鲜在中苏冲突影响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保持独立性并据以指导本国社会主义地位的指导思想,又称“金日成主义”。

根据金正日的总结,“主体思想”的中心是:“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人,是决定一切的主要因素。” 金日成极端强调人的精神、思想、觉悟和创造性

,是要在贫穷落后的朝鲜,实施15年内赶超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千里马”运动和向共产主义的提前过渡。于是用军事化手段指挥经济,建立生产突击队,学校关门,把教师和学生驱赶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所有这些都和中国的“大跃进“不谋而合。结果是迄今朝鲜的经济仍然处于封闭落后的境地。

“主体思想”还造成极端个人崇拜的“家天下”。据说在朝鲜到处可以见到这样的四条标语:“伟大的领袖金日成主席万岁!伟大的朝鲜劳动党万岁!“主体思想万岁!21世纪的太阳金正日将军万岁!”

2001年七八月间,朝鲜领袖金正日乘火车访问俄罗斯。朝鲜中央通讯社说:在金正日这次长达三个星期、行程2万公里的乘火车穿越俄罗斯旅行期间和他回国以后,在这个共产党国家发生了一连串的“自然奇观”。
中央通讯社说,8月4日那天,在朝鲜一个湖的中央出现了一团20米高、直径约40米的蘑菇型玫瑰红色“水龙卷”,持续了至少10分钟。
消息还说,两天以后,一道彩虹出现在平壤一座金日成纪念馆的上方,好像在祝贺金正日的杰出领导,为其父亲金日成的革命里程增添了光辉。
朝鲜通讯社的消息还说,7月31日曾经“史无前例”地发生两道彩虹同时出现的奇迹。在30分钟里,两道彩虹同时出现在朝鲜西北部某市的上空。
美国路透社引述上述消息之后,评论说:“朝鲜国家传媒常常将自然现象作为上苍支持金正日的象征。金正日是在父亲金日成1994年去世后,继承其地位成为朝鲜统治者的。”



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5年12月,卡斯特罗访华,在与江泽民会谈时说:“古巴正在进行稳步的改革和开放,建设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1年4月,卡斯特罗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领导人费德里科.马约尔谈话中,回答了有关社会主义前途、私有化和全球化等问题。

马:“古巴的“私有化”进程会走到哪里?至于经济的“美元化”,这同时不也是对社会主义和国家货币主权的一种侮辱吗?”
卡:“我已对你说过,应以通常的方式明智地实行私有化,不应有任何疯狂之举。必须对以下情况加以区别:有一种工作从性质上说主要是个体劳动,多数情况下是手工的、艺术性工作,在这种工作中大规模生产和技术不起主要作用;而另一种工作,需要资本投入、技术和市场,这种工作非常适合同外国企业联合。在墨西哥湾可能有11万平方公里石油矿藏归古巴所有,如没有外国技术和资本,我国是不可能进行勘探和开采的。但是,任何事都不是容易的。所谓政治阶级的失去理智、肤浅和不负责任使道路更加难走,

但并非是艰难无比的。” 这表明,古巴正在明智地实行“私有化”,实行的范围主要是个体劳动,其次是需要外国技术和资本投入的大型项目。

卡斯特罗在谈话中承认,由于苏联剧变,古巴失去先前的援助,“在经济领域,给古巴造成的伤害是可怕的。我们无法接受垃圾一样的世界市场的糖价。我们以前得到的是一个类似美国、欧洲的进口糖价那样的优惠价格。燃料、食品、各种原料、机器和工厂所需零件的供应几乎骤然停止。每日热量的消耗量从80克减少到50克。有人坚持不住了,但是绝大多数人凭着勇气、尊严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困难。”不过,“古巴现在还没有恢复到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发生灾难前的生产、消费水平,但我们确在稳步地恢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水平维持不变,有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以前的水平。这是显而易见的。”
(2)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

其他发展中国家标榜实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蓬勃兴起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营垒相互影响下的产物。这些国家实行的社会主义虽然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民族社会主义(National Socialism)和民主社会主义(Democratic Socialism)两大类。其中,前者居主要地位,后者包括印度总统尼赫鲁及其独生女儿英·甘地等人领导的国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类型社会”,以及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及其执政党埃及民族民主党在80年代完成向“民主社会主义“的转型。该党先于1975年申请加入社会党国际。

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在本国奉行的“社会主义”的总称,它既不同于共产党人信奉的科学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德国历史上的国家社会主义(英文也是National Socialism)。它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运行模式。在亚洲,有过缅甸军人主导的缅甸社会主义;在西亚和北非,迄今还有仍在实行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又称伊斯兰社会主义)。

缅甸社会主义。
1962年4月,奈温军人集团发动政变,接管政权,建立革命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一半成员是过去的缅共党员或同情者,奈温本人则是原来的缅共候补党员。委员会发表纲领性文件《缅甸的社会主义道路》。7月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奈温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废除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建立一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的国家和合作社所有制,推行计划经济。强调社会主义纲领党是除剥削者以外的全体劳动人民的政党,“根本不同于自称为社会主义而实际上是右倾机会主义者的社会民主党,也根本

不同于信奉马列主义的共产党”。1974年,改国名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奈温当选为国务委员会主席(总统)。

然而,由于缅甸政局动荡,经济虽然一度好转,但终于又走下坡路,国民经济陷入危机。1988年3月,缅甸爆发反政府运动。7月,奈温宣布辞去纲领党主席职务,宣布实行多党制。9月,缅甸军人发动政变,实行军政府统治,宣布放弃实行了26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将国名重新改为“缅甸联邦”。经济危机与政治专政,使军人领导的缅甸社会主义最终破产。



阿拉伯社会主义(又称伊斯兰社会主义)

二次世界大战后,伊斯兰各国相继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为捍卫国家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况,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政党和领导人相继提出“伊斯兰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论和纲领,作为国家发展的道路。这种社会主义是以伊斯兰教的传统信仰和民族主义作为基础,与科学社会主义有质的区别。其特点是:认为伊斯兰教教义是社会主义原则的源泉,《古兰经》中关于反对聚敛财富和高利贷、主张施舍和济贫、公平正义,凡穆斯林一律平等的思想,就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原则;认为伊斯兰社会主义必须以伊斯兰教义为指导,弘扬伊斯兰文化传统,抵制非伊斯兰思想和异端邪说;主张通过阶级合作调整社会关系,允许有限制的私有制的存在;实施部分生产资料的国有化,通过土地改革、建立农业合作社、工人自治、公费医疗等措施治理社会,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

伊斯兰社会主义起源于西亚,并流行于北非地区,以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传统为基础,以阿拉伯统一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流派。二战以后,叙利亚、埃及、苏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7个国家,曾先后宣布实行阿拉伯社会主义。迄今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还继续实行,但其理论与政策有重大的调整。

利比亚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论”——伊斯兰社会主义

1969年9月1日,青年军官卡扎菲领导政变,推翻国王统治。当天清晨,他在演说中宣布成立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以自由、社会主义和统一为立国基础。“所谓自由就是个人和民族的自由——清除贫困、消灭殖民主义,赶走外国军队和废除外国军事基地。”“所谓社会主义,我们首先指的伊斯兰社会主义。我们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因而我们要遵循《古兰经》中所规定的有关私有制财产的原则;不过,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资本将得到鼓励。”“所谓统一,就是阿拉伯民族的统一——成立一个伟大的阿拉伯政

府或一个联邦政府,这将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局势。”

在70年代,卡扎菲系统阐述其“世界第三理论”:资本主义理论是“第一理论”,共产主义理论是“第二理论”,“世界第三理论是一种呼吁人类返回天国的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的实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无神论的替代”。他宣称,通过社会主义解决经济问题的可能性,只有在伊斯兰教的背景下才能取得认可,《古兰经》规定的“施舍(天课)基本上是伊斯兰社会主义精神的核心”。他主张在政治上实行“直接民主”,建立一个既无政党、也无议会的“人民政权”;在经济上废除工资制度和雇佣关系,实行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求的分配制度;在对外关系上,以“第三世纪理论”输出革命,实现以利比亚为中心的阿拉伯统一。



伊拉克萨达姆及其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阿拉伯民族民主社会主义”

在当今世界上,持续对抗美国两任总统大小布什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军事组织“北约”的,只有伊拉克和萨达姆。他们据以对抗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的军事武器,主要买自俄罗斯(可能还有中国);他们据以整固本国人心的精神武器,则是伊拉克特色的伊斯兰社会主义。

1968年伊拉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重新执政,将国家体制确定为阿拉伯社会主义共和国。1975年,当时还是该党副总书记的萨达姆·侯赛因撰文提出“单独一个阿拉伯国家可以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纠正“没有阿拉伯的统一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传统结论。1979年,萨达姆就任伊拉克总统,宣布要将伊拉克建设成为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社会主义基地,“照耀阿拉伯地区乃至整个第三世界国家的样板和中心”。

苏联东欧剧变后,萨达姆及其阿拉伯复兴党认为这一剧变是“民主和民族主义的胜利”,恰好证明伊拉克坚持的复兴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他们强调复兴社会主义要避免的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宣称其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本民族和民族的遗产,主要内容是结束社会上的剥削,途径是促进国营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共同繁荣、相互合作;政治上开始宣称实行多党制,但迄今仍然是执政的复兴党一党独大。



(3)欧洲发达国家“粉红色”的社会民主主义(或称民主社会主义)

无论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都是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及其社会制度不很发达、资产阶级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封闭以及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成为这些国家实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的通病。然而,在欧洲,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国家,却流行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粉红色的“社会

主义”制度——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逐步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各国重新崛起并且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政治思潮与实践。它的历史渊源是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与列宁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分道扬镳,并于50年代最终形成的社会改良主义(时称民主社会主义)。它得以重新崛起的现实背景主要是:

一、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以新科技革命为主要推动力导致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二、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在80年代后期遭受严重困难与重大挫折。它再度振兴的动力来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改革,这一改革以修改政党党纲为核心,进行意识形态与政党理论的革新和重塑。从90年代中期起,欧洲各国的社会民主党纷纷重返执政或参政的舞台。现在,欧盟15个国家当中,有13个国家是社会党执政或参政。其中,单独执政的有5个国家的社会党,即英国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瑞典社会民主工党、葡萄牙社会党、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主要执政党的有6个国家的社会党,即法国社会党、意大利左翼民主党、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比利时社会党、芬兰社会民主党、丹麦社会民主党等。

奉行社会民主主义的国际联合组织是社会党国际。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曾经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第二国际(188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国际的政党与领袖因各自支持本国政府而陷于分裂。1919年,实行列宁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各国共产党在莫斯科组织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同年,原第二国际的右翼在瑞士的伯尔尼召开代表大会,恢复第二国际的活动,时称“伯尔尼国际”;原第二国际中以考茨基的中派则在维也纳召开有13个政党和组织的会议,成立“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由于它自称站在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之间,所以称为“第二半国际”。1923年,两个第二国际的派别在德国汉堡召开合并大会,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国际”。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社会党在中欧的活动被取缔。1945年3月,英国工党在伦敦主持召开各国社会党会议,决定筹备重建国际。1951年6月,各国社会党在联邦德国的法兰克福召开代表大会,宣布成立社会党国际。当时有34个成员党,绝大部分在欧洲国家。这次大会通过《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的原则宣言,其内容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剥夺公民的生产资料和权力;指出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是消灭剥削,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建立社会公平合理、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社会党

国际的指导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的方法、受宗教启示的方法和人道主义原则启示的方法;攻击共产主义运动分裂了国际工人运动,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共产党的一党独裁制造了新的阶级社会,是新帝国主义的工具;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主张实行多党制,要以民主的方法建立自由的社会。社会党国际希望探索介乎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冷战结束以后,社会党国际有较大的发展。1992年9月,社会党国际在柏林召开第19次代表大会。当时有将近70个党申请加入社会党国际,大会吸收25个新成员党,其中主要是东欧国家以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共产党改组演变的政党。这次大会通过的各种文件明显避免使用“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而大量改用“社会民主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正式称谓。同时强调继续秉持自由、团结、民主和社会公正的原则,坚持以普选权为基础的政治多元主义制度,反对独裁统治;反对民族主义,主张在社会民主主义的指导下,建立全球安全、责任分担、国际合作的世界新秩序等。1996年,社会党国际又吸收33个政党和组织,致使该国际的成员党增加到142个,党员近3000万人。其中有30多个党在各国执政或参政。

当代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是西方社会政治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所著《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吉登斯是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院长,是英国首相布莱尔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理论家。他在该书中指出:“西方社会主义的主要形态是社会民主主义,一种温和的、议会制的社会主义,其基础是得到强化的福利国家。”“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管理而被人性化”。 “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思维框架或政策制定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二三十年来这个天翻地覆的世界。这种“第三条道路”的意义在于:它试图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革新后的社会民主党必须站在“中左”一边,因为社会正义和解放政治仍处在它的核心。但是“中间”不应被视为缺乏自己的主旨。相反,我们所谈论的是这样的一些联合:社会民主主义者可以将它们从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各条脉络中编织而成。对于传统的以及新颖的政治问题,都需要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思考。例如,一个经过改革的福利国家必须符合社会正义的标准,但它也必须认同和创造积极的生活选择,并与生态战略结为一体,以及对新的风险情形作出反应。”

“第三条道路政治的总目标,应当是帮助公民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变革

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些变革是:全球化、个人生活的转变,以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书目:

陈林等:《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改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出版。

(英)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

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扫描》,当代世界出版社。



二、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n1. 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共产党宣言》成为标志。



n2.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建立。



n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https://www.360docs.net/doc/134433507.html,/riverhead/ckzl/kxshzydl.htm



当代社会主义思潮的不同流派
林 松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五花八门,影响较大的有三种流派:
现代托洛茨基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原是联共(布)党内极左的机会主义流派。托洛茨基因长期从事反党派别活动,被驱逐出境,他在国外建立了同第三国际对立的第四国际。他和他的后继者们的主张被称为现代托洛茨基主义。
现代托派继续打着列宁主义旗号,强调要继承和发展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反对落后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主张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鼓吹建立“群众性”党,继续搞“打进去主义”,混入其他政党和群众组织挖别人的墙角;反对“一国胜利论”,鼓吹拥有核武器的“工人国家”同帝国主义打核战争,然后在核废墟上进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社会主义联邦政府;别有用心地鼓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搞“政治大革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单一的公有制,反对国家干预科学文化教育艺术领域的工作而实行自我管理。
第四国际早在60年代就分裂为六七个中心,已无法召开统一的代表大会,但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仍有100多个支部,不过人数极少,一个支部只由十几个、几十个被共产党开除出党或其他极端分子组成。他们的极左空谈在少数青年工人和学生中有一定影响。
国际恐怖主义
国际恐怖主义是近代无政府主义的新变种。它反对一切权威,主张个人绝对自由,主张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向旧制度挑战,用敌人的尸体铺路通向无政府社会。他们的主要活动是抢劫银行、仓库,破坏经济和交通设施;袭击国家机关和外国使馆;搞劫机、绑架、爆炸、暗杀等活动

;有时召开国际会议,采取一些地区性的联合破坏活动。六七十年代后,国际恐怖主义的猖狂活动是资本主义危机的产物,几乎在西方世界与争端的热点地区均有其组织和活动,影响较大的有意大利红色旅等。国际恐怖主义不是摧毁旧制度的烈性炸药,而是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腐蚀剂,他们的破坏活动只引起一时震动而无法争取群众,因此遭到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许多国家已组建反恐怖特别行动队对付之。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宣扬马克思主义已过时,而要以资产阶级哲学和其他学说解释与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潮。
其主要观点有:一是批评和补充马克思主义,鼓吹过时论,用早期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反对晚期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攻击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列宁主义,企图用资产阶级各种哲学与政治流派去研究和解释、补充马克思主义;二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变革道路的主张,认为资本主义是全面异化、全面危机的病态社会,要依靠技术人员为主的“新工人阶级”的“总体性革命”去取代资产阶级的“总体性专政”,逐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对苏联模式的批判与未来社会的设想,认为苏联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一党专政”的“极权主义的独裁政权国家”,仍是不自由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是要人道地占有自然,重构科学技术方向,解放人的爱欲,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有许多不同流派,但基本上是书斋式的纯理论研究,虽然出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但影响力有限。
总之,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确实千姿百态,都吵吵闹闹地登台表演。对此进行剖析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批判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即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Western Marxism

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这股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1955年,M.梅洛-庞蒂在《 辩证法的历险 》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在这以后,人们就广泛地用这个概念称呼这一思潮。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运动中 ,特别在1968 年的法国“ 五月风暴 ”中

,这一思潮曾被激进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奉为反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异化制度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结合起来,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展望上,在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上,提出了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见解。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内,有两种不同的趋向:①按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②按照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逐渐不适应历史运动,并对非马克思主义获得的成就加以排斥,因而经常处在不理解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的变化发展的经验的危险之中。为了防止和克服这种危险,西方马克思主义断然反对教条主义 ,主张由每一代来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在“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某个方面,而指责、否定其另一个方面;都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批评恩格斯和列宁阐述的某些原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一致强调借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它们或者从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那里系统借用概念、术语和范畴,或者进而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某些思想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混合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现象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和问题,探索了西方革命的途径,并且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但是,由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没有能够为现代西方社会指出一条摆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