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当年11月1日上课。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

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日:

痛南渡,辞官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自识》

碑建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原大饭厅后小土山上。文为余30年前旧作。以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词藻,有音节,寓六朝之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有蕴于中,故情文相生,不能自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敝帚自珍,犹过于当日操笔时也。

王国维纪念碑陈寅恪教授撰文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竞。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西北联大

西北联大 西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与设在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南北呼应的高教界两颗璀璨明星之一,在秦岭与巴山之间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弦歌,不仅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收容流离失所的沦陷区广大师生,培养出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而且奠定了抗战时期及战后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根基。 然而,目前西北联大的历史处于被遗忘的边缘,无论对西北联大办学地周围的群众,还是对西北地区的文化教育界来说,它都已经成为“一所鲜为人知的大学”。如果不及时地去追寻它的点滴、缀连它的足迹、回味它的历程,它也许将永远沉寂在历史的风烟中。 1 西北联大的研 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 1979年到2012 年4月的资源中, 以“西北联大” 和“西北联合大 学”为论述主题 的文章共9篇, 且简要介绍性的 多,研究性的少。 同时,组成西 北联大的学校或由西北联合大学分立出来的学校,在编写校史时对西北联大的历史有简要的、线索式的叙述,比如西北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的《西北大学史稿(上卷)》(1902-1949),王明汉、衡均编的《西北师范大学校史(1939-1989)》,刘基、丁虎生主编的《西北师大逸事》,《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1982),《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1895年10月至1949年1月),《回忆北洋大学》等等。 另外,通过“百度”可以搜索到两篇网络博客文章对西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有所探究。一篇是刘利民的《走出一片蓝蓝的天——西北联合大学记忆》,对已有的部分有关西北联大的回忆进行梳理之后,阐述了西北联大的来龙去脉;另一篇是刘明伟《“西南联大”与“西北联大”之办学比较》,主要以西北联大为对照物,分析了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原因与经验。 可以看出,专门研究西北联大的严肃的学术性文章非常少见,系统展示西北联大历史的学术专著至今没有,更不要说能形成一个较稳定的西北联大研究学者群了。 与西北联大研究的冷清相比,对同样是抗战期间由几所大学内迁合组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的研究却呈现出一番热闹的景象:在“中国知网”1979年到2012年4月的资源中,以“西南联大”和“西南联合大学”为题名的文章达600多篇;关于西南联大的学术专著已经出版的有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观照》、闻黎明《抗日战争与中国知识分子——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杨立德《西南联大教育史》、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姚丹《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等十多种,且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研究群。 因此,相较于西南联大的研究,西北联大的研究目前还基本处于被学术界遗忘的角落,属于一块有待学术界开发的处女地。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公元2008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成立70周年校庆。为缅怀联大精神,纪念70校庆,兹翻译62年前冯友兰先生所撰联大纪念碑碑文,与师大校友并所有缅怀西南联大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者共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 文冯友兰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干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人民英雄纪念碑

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我国建国以后所建成的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有幸参与贡献我国的第一座重要建筑物。 1949年9月3O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在首都建立纪念碑的决议。就在会议闭幕以后,毛主席和全体政协委员由中南海怀仁堂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挥锹铲土。庄重地为纪念碑奠了基,宣告了几年之后,在这里将建立起一座纪念物来。但在这以前,对这纪念物该用什么主题,采取什么形式尚无定论,还有多种不同意见。例如在形式上,有人主张建纪念堂。或纪念亭,有人主张用塔,当然也有人主张用碑。甚至在建筑地点上,以前也酝酿过,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或代替中华门的位置;还有主张建在八宝山上的。是在奠基之后,地点才最后肯定下来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领导、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产物。和普通建筑相比,它的体量可以说是小之又小,但有一个长达六、七年的设计周期。多次反复比较,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地多次修改。可说是一个“智慧密集型”的设计。工程奠基之后,设计工作由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领导(主任彭真,副主任梁思成)。1952年起成立了“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任彭真、副主任梁思成、郑振铎),具体领导纪念碑的设计和施工工作。但是最丰富多样的原始构思,则是来自社会:广大的建筑界、美术界、工程界。曾有过数次公开征求方案。归纳集中起来,再向上向下征求意见。再根据各方面意见,修改提高。如此反复多次。 在最初阶段,征得的方案类型是比较多的。其中一类是矮形的设计(见图1),高度不超过数米,有的甚至完全铺在地上。它们的提案人大概非常重视原来的北京中轴线不被打断,因而也有以门的形式来做纪念物的(见图2)。另一类是高耸形的设计。其中,有不少是单体高,但也有四根柱或四块板形成一群或一束的。这明显是受到国旗中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构思的影响。当然多数人仍然赞成高而集中的方案,以为这才能体现人民英雄伟大崇高的精神。 第一阶段的成果集中在一碑、一塔两个方案上。当时北京基本上没有高建筑,人们很有登高一望的愿望,因此产生了内设电梯的“纪念塔”的想法(见图3)。这时一些方案的风格大部属于西方3O年代“新古典”主义一类同时加上中国式的细节装饰,上面是四角微翘的挑檐平顶。这也是当时相当多数的人对新中国建筑的理念。 那时每年两次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上的集会和游行是人们一年中最大的心愿。这是群众和领袖直接见面,互相祝贺节日的机会。但是一种普遍的意见是天安门城台太高了,群众离领袖太远,看不清,人们很羡慕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那上面的检阅台距地不过五米。既然在广场上建纪念碑,是否能一次把这个问题也一并解决了呢? 1951年国庆时,在广场中心建碑的位置上,展出了一座很大的(l/5)模型,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这是一个放大了的传统形式的石碑,安放在一个有门洞的红台上(见图4)。这个红台的高度使它成为理想的检阅台,而红台的形式、色彩又和广场周围的建筑,和北京人所熟悉的风格完全一致。这是一个完全“中国式”的纪念碑。从上到下差不多都是用的中国传统的语言。它标志着纪念碑的设计向着“中国风格”方面大大迈进了一步。

西南联合大学

中国教育史最璀璨的明珠 -----------西南联合大学 自清末民初引入现代大学制度以来,中国大学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现如今并没有一所中国大学在世界上有足够的影响力,但是在中国曾经的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方,却有一个培养出获诺贝尔获得者的好大学。至今人们提起它,都在国内和国际上有极高的声誉,这所学校就是西南联合大学。在上这门课程之前我只知道在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所学校,但通过课程的学习加上对于资料的整理让我的内心对这样一所学校所取得的成绩为之一振。这样一所学校及其所取得的旷世成就深深的吸引了我。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JohnIsrael说过:“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以下是我对西南联合大学的办学的一些看法,及对其成功原因的一些分析。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不满9年,就读学生不过八千,而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科学、教育、新闻、出版、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少西南联大校友成为业务和政治骨干。在台湾和海外,有重大成就的联大校友,也不乏其人。 这所在抗战期间临时组建的大学.为什么能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培育出超过北大、清华、南开30年里培养的人才,取得了堪比牛津、哈佛、耶鲁的辉煌成就?西南联大培养杰出人才的秘诀何在?西南联大的教育成功应该给我们今天的教育人以怎样的启示? 西南联合大学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办学理念的相融相契——西南联大成功联合的根本所在

人民英雄纪念碑

授课人:彭修慧 授课班级:义龙中学初一(10)班 义龙中学初一(13)班 授课时间:义龙中学初一(10)班3月31日上午第1、2节 义龙中学初一(10)班3月31日上午第3、4节 授课地点:海口市义龙中学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巍峨、雄伟、庄严地人民英雄纪念碑,钟山南麓巍巍的中山陵,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十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任命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生字词; (2)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3)依据方位词语,把握说明对象的空间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内容介绍与情感表达水乳交融的写作方 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激发爱国 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难点:1、说明的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2、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到今天我们已经结束前两个单元课文的学习,但是课下大家不要忘记巩固学过的知识,迎接月考。 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是些什么的?(建筑艺术)对,这一单元的问题不同于前两单元,这一单元是说明文。那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又有什么特征?现在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看本单元的第一课。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 (一)解题 看标题,由正副标题(歌颂的对象,文章的主题;说明的对象) (二)感知课文 1、通过预习,你觉得本课的写作线索什么? 点题————介绍碑身、浮雕————瞻仰后的感受 思路很清晰,从这思路中我们自然而然就能把本文划分成几大部分? (三大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第一部分( 1 ):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 2~10 ):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 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板书框架 第三部分( 11 ):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三、研读课文: (一)朗读第1、11自然段,感悟作者情感,奠定情感基调 1、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瞻仰纪念碑的心情怎样?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读罢学生回答:万分崇敬的心情;整体特征————巍峨、雄伟、庄严;作用————点题、统领全文) 2、朗读11段,思考文段内容和作用: (内容——抒写瞻仰后的感受;作用——首尾呼应,点扣主题 (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者是怀着敬仰之情来写纪念碑的,我们也怀着同样的情感来看一下他是怎样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文中主题部分是2——10自然段,为了结构更加清晰,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在分成三个小层次,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划分这小层次才是合理的?同桌前后互相讨论。 2~3 碑前 学生讨论结果 4~5 碑身板书 6~10 浮雕 (三) 1、研读2—3段, (1)文章怎样具体说明总体特征的? “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 (2)理清作者的行踪,在文中画出标志性词语:

西南联大作业

西南联大精神之我见 摘要:有人说,在一个民族历经生死存亡的时刻,总有一些人愿意用自己的背, 承受住整个民族的苦难,鼓舞引导着迷茫绝望的同胞坚定信念,不懈奋斗,这些人被称为“民族的脊梁”。他们并不仅仅局限于冲锋在战场前线以血肉之躯抵御敌人的士兵,还包括那群致力于用文化的力量激发民族觉醒的文化人。大学就是文人的战场,同时也是诞生文人的摇篮,处于民族危难时刻的中国大学责无旁贷,不可避免的被历史赋予振新民族的艰巨使命,西南联大就是这一时期杰出的学校代表,而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好好的传承。 关键:西南联大精神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的。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接下来,我将着重讲解西南联大精神。 一、淑世为公,敬业乐群精神。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日本侵略者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历史的沧桑中也涌现了大批的爱国志士,劫难的年代终究不能动摇科学教育救国的至奉,艰难的生活也动摇不了联大人治学求学的执着与追求。打开西南联合大学教师的名册,其阵容之豪华叫人瞠目结舌。他们不惜摒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不辞辛苦,不畏牺牲,跋山涉水来到云南,致力于学校人才的培养。当时的中国,生活之艰苦让人无法想象,但他们毅然坚持了下来,用智慧和顽强引领联大学子探寻救国救民之道路,将毕生的心血挥洒在了这充满传奇的黄土高原。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华罗庚的身上可以看到。1938年,华罗庚结束在剑桥大学的进修,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在抗战中,华罗庚一直在西南联大教学系任教,过着及其贫穷的教授生活。我们看到一个爱国人士为自己的祖国所做出的决定,毅然绝然的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艰苦的环境中,把自己的知识全数交给西南联大的师生。 二、自强不息,务实苦干精神。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在滇的八年时间里,正处于抗战的艰苦时期,因此生活环境异常艰辛,每个班没有固定教室,而且教室里只有椅子,没有桌子,根本无法摊开书本写字。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照明也只有煤油灯。而且对于联大学生来说,大多数人来自战区,断绝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少许的贷金度日,为了继续维持生计和学习,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做兼职,以此来弥补生活来源的不足。生活如此艰辛,然而他们却从未沮丧,心怀祖国,以民族独立与复兴为己任。他们深知男儿当自强,天将降大任

西南联大的意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平原 题目:第141讲《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的意义》 嘉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平原 时间:12月15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 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现场实录 陈平原:谢谢主持人跟在座各位朋友,今天我讨论一个题目是西南联大的意义,70年前,就是1937年11月1号,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撤退到长沙,三校旧生1月18日开始报到,三校学生报到人数是1120人,第二年因为战局的发展,兵分三路,撤退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7月3日联大结束,三校各自返回平津。 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当时国立、省立有108所,职员4200人,学生4万多,到抗战胜利的时候,这些高等学校是141所,教员一万多人,学生八万多人,大学生没有减少,还在发展,这个是那时候高等教育的情况。不管怎么说,那个年代没有因为战争而把中国大学摧毁,反而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给日后中国的建设发展留下了很好的基础。 1941年10月25号,解放日报有抗战以后学校集中的区域,大部分东南沿海大学到西部去了,包括遗憾、四川、东北、中央大学等等,这些学校撤退到了成都,在重庆学生有7千人,有女子师范学院等等,在昆明学生有4500人,在贵阳学生大概有七千人,在西北有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等等,还有在两广,没有被侵占的地方,有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等,在江西有湖南大学师范学院,就是钱钟书先生的父亲就是在那个师范学院,除此以外,在上海还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因为这个时候是1941年10月份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所以在租界还可以办学,这些学校以后都撤掉了。 到了80年代、90年代我们重新整理发现,当时是西南几个省,云贵川几个省统计,发现从东南大学迁到云贵川的大学有56所,中间还有一些没有列在里面,比如1941年从西南重新迁回去,有的是还没有迁多,但是即便如此,还有几所大学,山东医学专科学校,还有国立音乐学院等等,这些大学没有被列入。最近十年,学术界开始关注,抗战中大学内迁的研究,讨论他们如果历经千辛万苦从东南迁到西南或者是西北重新办学,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协助了西部地区思想、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是一个奇迹,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国家,有这样的状态,因为战争绝大部分的大学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而且坚持下来,最后能够坚持,众多学校之间唯一能够比的是前苏联,我们看苏联的教育史家如何谈那一段历史。 “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卫国战争形势,不能不影响到国民教育和苏维埃学校活动,成千成万高年级学生,老师和大学生,满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离校参加了民兵、红军和游击队,为了抢救高等学校的物质、文化财富,高等学校和全体师生员工进行了奋不顾身的斗争,把34所高等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图书馆珍贵陈列品,撤退到国家的后方。斯大林格勒消灭法西斯后第八天,一批教授又到这个被彻底破坏的城市,莫斯科大学有数百名教师和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保卫祖国的斗争。1941年6月22号打仗,到了10月份,眼看着莫斯科很可能保不住,当时的中央命令把莫斯科大学迁走,迁到土库曼斯坦北部,两个月时间重新复课,第二年战争进一步推进,土库曼也保不住,又迁了一次。不过随着苏联红军战略转移,莫斯科大学又重新迁回莫斯科。莫斯科大学漂流在外的时间,其实不到一年半,他们也有大学的内迁,但是因为时间不长。 中国人对学问的重视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有大学教授牺牲,但是没有让大学教授上前线当兵,换句话说当时的国民政府意识到战争的长期性,而且坚信最后中国人能够打赢,让大学生留在校园里面,让大学教授继续他们的研究,战争中大学教师、学生的牺牲的比例比起其他的国家要小得多。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云南师范学院留昆旧址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旧址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校训刚毅坚卓 校歌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会核定《满江红》(冯友兰作词,张清常作曲)为联大校歌。歌词中的“仇寇”二字原为“倭虏”。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阀。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祯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著名教师 叶企孙,陈寅恪,赵元任,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 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钱端升、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张奚若,潘光旦,卞之琳,李宪之,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杨武之,冯景兰,袁复礼,冯至,刘文典,穆旦,赵以炳等。 知名校友

何泽慧,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 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 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 谢玮,黄昆,王浩杨,凤林景,查良钊等。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廖世承创办国立师范学院的因由及其经过

廖世承创办国立师范学院的因由及其经过 廖世承创办国立师范学院的因由及其经过 我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师范学院的创始人。创办于战火之中的国师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之一。回溯历史,人们会问:国师为何会创办于抗战前期?院址为何选择在湖南安化蓝田?廖世承为何成为执掌国师的人选?本文以史料作基础初步回答了这些问题。 一、基础教育质量的滑坡和民族危机是国立师范学院创设的因由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在中华民国的发展随着政策的转变而几经起落。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教育部公布了《师范教育令》,将高等师范学校定位国立,由教育总长在全国范围内规定地点及校数分别设立,以造就中学校、示范学校教员为目的,对高等师范教育可谓相当重视。1922年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决定将高等师范学校提高程度,称为师范大学校,由此掀起了“高师改大”的风潮,六所高等师

范学校升格的结果却是师范大学仅剩下北京一所,其他五所均改成了普通大学,高等师范教育由此陷入低谷。1932年10月,教育部拟定的《改革我国教育之倾向及办法》中甚至提出:“现行师范教育一律取消,小学师资以中学毕业,受一年师范训练者充之;中等师范以大学毕业,再受一年师范训练者充之。” [1]对高等师范教育的忽视可见一斑。到三十年代中期,高师停办导致中等学校师资缺乏教育训练、中等学校教育质量低下成为一致公认的事实,“如教员之无道德修养,对学生不能有人格的领导;教育界风气的不良,青年缺乏良好的训练;中学教材教法之成问题,学生程度之低下;教师不会做职业的指导,毕业生出路之成问题;办学者对于体育卫生之不会领导,青年体质之不能增进。”[2]师资缺少教育科学的专门训练,势必损害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个道理逐渐为当局认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服务于战争的人才严重匮乏,使国民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观念大为改变。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指出“过去吾国所谓新教育者之病根,大要不外数端:学校徒偏重课本之讲授,而忽略德行之指导,此由于修己合群之德育未加重视者,一也。运动之目的在竞赛,操场之建筑为点缀,此由于强身卫国之体育全被误解者,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当年11月1日上课。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

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阶段测评1(2015年版) 1.单选题 1.1《资政新篇》的致命弱点是() D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1.2当维新派得知守旧势力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能求助于拥有兵权的()D袁世凯 1.3 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是()B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4 1836年,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的是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B义律 1.5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标志是()A金田起义 1.6 1913年6月,袁世凯为实行尊孔复古向全国发布了()C《通令尊崇孔圣文》 1.7最早规定外国列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不平等条约是()C《五口通商章程》 1.8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史称()D百日维新 1.9 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10 1911年4月27日,黄兴亲自带领120多名革命志士发动了()A黄花岗起义 1.11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受慈禧太后委派向八国联军乞降求和的是()B李鸿章、奕匡 1.12 由清政府选送,后来成为着名铁路工程师的赴美幼童是()A詹天佑 1.13 1914年5月,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成果后炮制了()D《中华民国约法》 1.14 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核心是()A儒家思想 1.15 在戊戌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A谭嗣同 1.16 标志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历史事件是()B清帝退位 1.17 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是() C《天津条约》 1.18 近代中国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学生的时间是在()B洋务运动时期 1.19 在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中,崇厚创办了()C天津机器局 1.20 1844年,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的国家是()C美国 1.21 维新运动期间,被维新派痛斥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的是()B科举制度 1.22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自()A《进化与伦理》 1.23 1894年11月,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人是()C孙中山 1.24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C《辛丑条约》的签订 1.25 金田起义后,使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有利于起义的发展的措施是()A永安建制 1.26 对洋务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B冯桂芬 1.27 下列不属于近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代表作是()B《十款天条》 1.28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D内阁总理大臣 1.29 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A工业革命的发生 1.30 1890年至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每年平均入超额为()A 770多万两 2.多选题 2.1 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先后被杀的太平天国将领是()A杨秀清B韦昌辉 2.2 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主要是为了()A解决办军事工业煤铁等原料的需求B交通运输的需要 C以民用企业的利润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 2.3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提拔的主要将领是()C李秀成D陈玉成 2.4 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族主义的内容包括()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 2.5维新变法失败后,新政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有()C京师大学堂D各地新式学堂 2.6袁世凯为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制定了()A《暂行新刑律》B《戒严法》

人民英雄纪念碑作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作文(一)今年八月,我来到了北京,来到了我一直向往的天安门广场。怀着敬仰的心情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远远望去,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广场中心,它可高了,总高37.94米真像一个大巨人,庄严宏伟的雄姿,看起来十分壮观。爸爸带我从广场正面石道缓缓地走向纪念碑,当我快走进石碑的台阶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好像一只只雄鹰在高空飞翔,显得十分庄严、肃穆,我走向台阶来到了平台,在石碑正面,看到了浮雕上,看到了浮雕中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的情景,浮雕上的号兵吹着冲锋号,指挥员右手挥举,我们的队伍勇往直前,感受到了新中国诞生时那沸腾的画面,在其他几块浮雕都展现了生动而概括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历史,四周刻着中国人民英雄在跟敌人战斗时的画面。我汹涌澎拜仿佛也置身于那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在这里阳光将为你们带来祖国的温暖;月光将为你们带来宁静;鲜花将永远为你们装扮胜利的花环;大树,为你们遮荫;人民将永远向你们致敬!我静静地默哀,此时我想起来我在加入少先队时的誓言,五星红旗是我的骄傲,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鲜血染红的。仰望这座英雄的丰碑,我感受到岁月的厚重,我感受到使命的神圣。在无数先烈为我们打下的美好生活,我要好好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人民英雄纪念碑作文(二)远远望去,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公园的一角,看起来十分壮观。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碑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四周长满了青松,在微风的吹拂下,翠绿的青松随风飘拂,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静静地默哀了一分钟,深深地缅怀着我们的哀思。这些英雄是为了建设攀枝花面牺牲的,在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中,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把攀枝花建设得更美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我们又来到了盆花园休息。那里十分凉爽,而且景色十分美丽。()这里有奇形怪状的假山;翠绿色的苏铁在给我们打招呼;粉红色的荷花在给点头;可爱的同学在尽情地玩耍,树上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又来到了阿署达度假村,导游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一个拔河比赛。”同学们都纷纷举手,踊跃报名,胡老师挑选了二十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去参加拔河比赛,同学们双手攒足了劲握紧绳子,奋力往后拉,旁边的啦啦队使劲的为他们加油,展示了我们班的团队精神,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终于不负众望,最终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下午,我们踏着金色的阳光,愉快的回家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作文(三)4月15日,西兴实验小学组织6年级的一部分同学,来到北干山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旁,纪念我们伟大英雄们的英灵。火辣辣的太阳烤着皮肤,黑色长袖的校服也很吸热,虽然汗水顺着发丝流了下来,但是同学们都咬牙坚持着,现场是一片肃静。首先,面对着雄伟的纪念碑,同学们深深鞠躬。接着大家步入“历史博物馆”,由老师起了个头:“大家知道哪些烈士光荣牺牲了?”同学们积极地举手发言,有的说黄继光,有的说董存瑞,还有的说柯占军……然后,同学们再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些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诗歌朗诵、讲故事、书法…… “你在眺望谁?高耸的纪念碑,多少宣言喊出你的壮美。大家踊跃举手,个个都表现的很积极。 你在思念谁?沉静的纪念碑,多少热血凝成你的雄伟。”慷慨激昂的、悲伤低沉的,方式不同,却满怀着那一种深深、深深的怀念、崇敬!接着同学们秩序井然的走上楼(纪念馆第二层)然后,老师带领着同学们,又一次来到纪念碑下,敬一个整齐的队礼后,满腔深情的喊出大家的口号:“你是我永远的信仰,跟着你走千里万里我都有力量,你的形象让我勇敢坚强,我愿为你燃烧生命的光芒!”铿锵有力的声音久久回荡,而在场所有人也轻轻鼓起了掌……在最后,同学们纷纷把自己亲手做的“小白花”放在树枝上,随着一朵朵洁白的小菊花绽开笑容,我们的缅怀也结束了。通过这次到烈士陵园的纪念、缅怀,同学们不仅仅锻炼了自己的毅力,还了解了我国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加深了印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四、六章正文)(8月27号)

第四章西南联大的教学管理及其思想 西南联大八年,教学自然为其主要活动之一。其课程的设置、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无不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独特之处。联大“通识教育”思想则是其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识教育成功应用于其教学活动之中,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其独特价值。此外,研究生教育及留学生的选派,也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特别之处。 第一节联大课程设置及其特点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以后,即开学开讲,其继承原三校课程设置传统,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着手制定西南联大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在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值得总结。 一、联大课程设置 早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渡联合组设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之时,即行制定《长沙临时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分院系设置教学课程。西迁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至1946年分学年度分别制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如1937至1938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38至1939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45至1946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等等。这些学程表,规定各学院各系专业所开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学分、必修或选修情况、授课教师等。以下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课程设置的相关情况给予具体陈述与适当分析。 (一)各学院各系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后,分学年分别制定学程表,对各学年所开课程做出明确规定,此处即以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为代表做一描述,以呈现联大课程设置的一些具体情况。① 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共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五大学院。每一学院又分若干系,如文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社会学系、哲学心理学系,共五系;理学院系分为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生物学系,共五系;工学院分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共五系;法商学院分为政治学系、法律学系、经济商业学系,共三系;师范学院分教育学系、公民训育系、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算学系,共六系。 就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而言,其所开课程主要有文字学概要、声韵学概要、中国文学史等概要性课程,有历代文选(唐、宋)、历代诗选(唐)、词选、中国语言文字学专书选读(说文)、中国文学专书选读(诗经)、中国文学专书选读(左传)、中国文学专书选读(庄子)、中国语言文学专书选读(古籀甫)等选读性课程,有古文字学研究、古音研究、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中国文法研究、中国音韵史专题研究、汉越语研究、铜器铭文研究、六国文学研究等专题研究性课程。另外,还开有各体文习作、校勘实习、中国小说、杂剧与传奇、中国文学批评、古代神话、陶谢诗等课程。中国文学系既有宏观性的课程,又有分期分体裁设置的课程,既有专业基础性课程,又 ①《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1940年至1941年度),以下对课程设置的描述,请参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04-233页。

作文素材:西南联大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作文素材积累:西南联大(1938-1946年,西南联大像一颗流星,在中国历史上划过灿烂的一笔。)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 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很快, 北平、天津失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奉命南迁, 先暂驻于“衡山湘水”的长沙。随着日本的侵略加剧, 形势危急, 1938 年三校又迁到云南, 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把清华、南开严谨教学的精神与北大传统的自由研究的精神结合了起来,把北大的自由与民主、清华的生动活泼与事业心、南开的实干与严格整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成为勤奋努力、事业心强、学习严谨、具有自主能力和主动性的人才。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 是为抗战的现实需要,在继承三校传统和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加以整合、提炼的结果。 首先, 西南联大对三校原来的传统精神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继承的基础上, 而是在原有传统精神的基础上, 进行了调整整合, 进而形成了使三校原有精神互补的西南联大精神。【比如北大具有自由的精神,西南联大继承了它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精神, 但对于北大自由到看似无序的状态, 西南联大并不赞成。而是选择了以清华讲秩序、守纪律和严谨的精神状态来纠正北大学生自由的无度。】北大的学生可以逃课, “你爱上课, 可以; 你不爱上课, 也可以; 你爱上你爱上的课而不爱上你不爱上的课, 更是天经地义的准可以! 总之, 一切随意”。而清华则有严格的纪律, 没有自由散漫的习气。西南联大《教务通则》第四十五条规定: “学生一学期内, 无故缺课( 体育及军事训练在内) 满十小时者, 由注册组予以警告; 满二十小时者, 酌以训诫; 训诫后而仍无故缺课者, 由教务长酌令休学一年或一学期”。第四十六条规定:“学生一学期中因任何事故于某课程缺课愈三分之一者, 不得参该课程之学期考试, 该课程以零分计”。 其次, 西南联大没有满足于对三校传统精神的继承,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又根据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战时代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了新的精神。】根据抗战建国的需要, 西南联大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培育和形成了西南联大的爱国精神; 根据三校联合办学的现实, 西南联大又突出了学校自身团结精神的培养。西南联大精神是大学的普遍精神与西南联大个性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普遍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南联大精神能够传之久远、弥久弥珍; 能够浸透代代学人的心灵, 成为西南联大人的团体意识; 能够至今让人击节赞叹、感怀不已。 一、“刚毅坚卓” “刚毅”语出《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于仁”, 注云: “刚: 无欲; 毅: 果敢”。“卓”为“超绝出众”意。“刚毅坚卓”即为坚强果敢、坚忍不拔、超绝出众、卓尔不群之意。 “刚毅坚卓”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三校精神传统的最具时代性的继承和弘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首先体现了以西南联大人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 为成就学术救国、以文化振兴民族的大业而克服一切困难、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这正是在抗战时期对苦干、实干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这一精神最能反映在整个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精神风貌。【凭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无论是距“七七”事变爆发仅3 个月后长沙临时大学即完成提议、筹建、组建到开课的所有工作, 还是从长沙到昆明, 实现了1671 公里的远距离整体搬迁, 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无论是在抗战的八年间, 顶着日寇的空袭,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弦歌不辍”,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还是克服一切困难坚持科学研究, 始终执当时中国学术之牛耳】, 在西南联大所取得的成就中无不贯穿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刚毅坚卓”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基础, 支撑着西南联大的其他精神。因为有了“刚毅坚卓”的精神,所以西南联大人能够在抗战爆发之初, 就抱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如校歌所唱“千秋耻, 终当雪”, “便一成三户, 壮怀难折”,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 凭着这种精神, 西南联大教师能够始终以弘扬、建设民族文化进而挽救和振兴民族

云南师范大学校风与校史

云南师范大学校风与校史 云南师范大学是云南省唯一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地处省会昆明市,前身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于1938年搬迁入滇,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滇8年。学校下设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法商学院,同年增设师范学院。1946年5月,抗战胜利翌年,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建校,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解放后,定名为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4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2月云南师大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进行实质性合并办学,重组云南师范大学。重组后的云南师范大学分为四个校区——一二·一大街校本部、学府路校区、龙泉路校区贡新校区(建设中,预计2011年建成,但已经有部分07、08届文科学院入学)。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高校,也是一所在高教改革与社会发展中与时俱进的学校。现任校党委书记伊继东,党委副书记、校长杨林。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师范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发扬西南联大光荣传统,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明确了学校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建设师范性、综合化、开放式、高质量、有特色的新型师范大学的发展

定位。 建校6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学校现占地725亩,校舍建筑面积486752万平方米不含二级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413万元,馆藏图书217.59万册;学校设有数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金融财政学院、体育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经济政法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乡镇企业管理学院、商学院、世博学院等22个学院;设有独立的科研所5个,与教学相结合的科研机构31个。具有覆盖文、史、哲、法、教、管、理、工、农、经济等10大学科门类的42个日制本科专业,19个新型特色专科专业,现有1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太阳能热水器质检中心,4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西南地区中学英语师资培训基地,为云南省有权招收港澳台学生的2所高校之一,也是我国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汉语师资培训的4个基地之一和教育部确定的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10所重点大学之一,是云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干部继续教育中心的设立学校。 学校现有硕士研究生1023人,全日制学生16376人,成人函授夜大学生15309人,自学考试生3万余人。近五年来培训和招收英、美等国及东南亚留学生近1000人次。学校在职教职工2090人,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