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4)

最新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4)
最新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4)

第六讲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收养子女和过继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有什么关系?

?过去的亲子关系——自我状态、人格、心理健康

?现在的亲子关系——情绪状态、人格发展

?未来的亲子关系——新家庭的亲子沟通、反哺

一、过去的亲子关系①: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在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独立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有温暖的回应,如果脱敏感到很压抑,脱敏常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紧紧地靠在妈妈的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表现很矛盾:他们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他们对母亲的离开还在生气,他们甚至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这类婴儿对陌生人保持相当的戒备,甚至当他们的母亲在场时也是如此。

回避型依恋:当他们同母亲分离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这类婴儿对陌生人相当友善,但有时会像忽视自己母亲那样回避和忽视陌生人。

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得极度压抑,他们似乎对于是要接近还是回避母亲表现出犹豫不决。当母亲回来时,他们看起来不知所措,或者他们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尔突然跑掉。他们也有可能在不同的重聚场景中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模式。

依恋模式与成人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

安全型依恋:对将要面临的挑战充满自信;更可能和未来的伴侣或朋友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

过度型依恋: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

消极型依恋: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

恐惧型依恋:害怕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收到伤害,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

二、过去的亲子关系②:父母养育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不同养育方式,将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与社会化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心理学家用两个轴区分四种不同类似的养育方式:

而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社会适应状况的关系可见下表:

三、亲子沟通①:亲子边界

高期望

低期望

高关注、应答

四、亲子沟通②:有效处理亲子冲突

(1)父母-青少年的冲突常出现在五个方面:

社会生活和习惯方面。 责任方面。 学校方面。 家庭关系方面。 社会规矩方面。

(2)父母与子女两代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 模糊——清晰(弹性)————僵化

? 缠结——一定程度的渗透性——疏离

?妥协——顺从儿童

?对抗——叛逆儿童

?回避——顺从儿童

?亲子冲突中的自我状态和沟通模式分析

?成人自我会如何处理?

?自我管理、交往技能、谈判协商

?亲情是处理亲子冲突的基本条件

?冲突往往来自于混乱的人际边界

?向父母展现你的成人意识

请思考:如何在与父母的关系之中体现你的成人意识和成人角色?

第七讲大学生恋爱发展与人格发展

爱情是男女双方在相互交往与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彼此爱慕和依恋的情感。爱情是建立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综合需要基础之上的稳定而持久的情感。爱情具有:(1)相互吸引的魅力。(2)情感的依恋性。(3)情感的忠贞性。(4)与性爱不可分。

一、爱情是什么——爱情三角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亲密,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简单说来,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1. 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2. 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3. 在一起做事情时,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4. 尊重对方。5. 跟被爱方互相理解。6. 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7. 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8. 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

9. 跟被爱方亲切沟通。10. 珍重被爱方

激情是一种“强烈地渴望跟对方结合的状态”。见了对方,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对方相处,有一种兴奋的体验。性的需要,是引起激情的主导形式,其它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也是唤醒激情体验的源泉。

短期的承诺就是要做出爱不爱一个人的决定。长期的承诺则是作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爱情的忠诚,责任心。也就是结婚誓词里说到的“我愿意!”,是一种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承诺。两者不一定同时具备。比如决定爱一个人,但是不一定愿意承担责

任,或者给出承诺;又或者决定一辈子只爱他/她,但不一定会说出口。

爱情的三种成分构成了八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无爱:三个因素都不具备。很多包办婚姻属于这种类型。

?喜欢:只有亲密关系。在一起感觉很舒服,但是觉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愿意厮守

终生。

?痴迷的爱:只有激情体验。认为对方有强烈吸引力,除此之外,对对方了解不多,

也没有想过将来。

?空洞的爱:只有承诺。

?浪漫的爱:有亲密关系和激情体验,没有承诺。

?伴侣的爱:有亲密关系和承诺,缺乏激情。

?愚昧的爱: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关系。

?完美的爱:同时具备三要素。

二、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目前大学生中存在普遍的恋爱现象,与以往相比具有的特点:(1)低龄化,以往高年级或毕业生恋爱情况多,现在低年级学生也开始恋爱。(2)公开化,以往采用比较隐蔽的方式,不愿公开;现在不在乎别人的注目与议论,大胆公开。(3)进展快,以往相识—热恋需漫长时间;现在相识—热恋进展迅速。(4)恋爱观,以往恋爱以结婚为目标;现在不以婚姻为唯一目标,恋爱动机与目的逞多样化。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1)自主性强。(2)不成熟性。(3)不稳定性。(4)自我控制差。(5)耐挫折力弱。

三、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与目的

1、情感寄托:生活乏味,寻求知己。

2、功利:恋爱以获取利益为目的。

3、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爱好一致。

4、把握时机:把大学作为最佳恋爱场所。

5、满足欲望:追求性的体验。

四、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要求

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貌仪表:容貌、身材、体态、风度、身体素质。

2、学识才干:专业技术、学识水平、办事能力、社会阅历。

3、思想品行:思想境界、兴趣爱好、生活及事业的取向。

4、社会地位:对方本人、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的职业、名望、地位。

5、经济条件:对方及其家庭财产、收入、住房条件。

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标准的差异:

男大学生选择标准:(1)共同语言、相互理解、志趣相投、性格和谐。(2)温柔贤慧、知书达理、善于持家。(3)心底善良、尊老爱幼,能赡养家庭。(4)有主见、有能力、能在事业上相互扶持。(5)漂亮、美貌。

女大学生选择标准:(1)有气质、有事业心、胸怀宽广、博学多才。(2)要诚实、感情专一。(3)谈吐举止文雅、幽默风趣、爱好广泛。(4)生活事业两兼顾。(5)物质条件、地位权力、经济利益。

五、大学生相互爱恋的心理因素

1、生理、心理的成熟所决定。

2、对未来事业及婚姻家庭的憧憬。

3、受外界环境影响。

4、不甘寂寞、填补空虚。

5、需求互补。

6、态度相似、时空接近。

六、爱情的发展阶段

七、大学生恋爱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一)自我评价失当:1、自视过高。2、自卑感。

(二)理想脱离实际:用虚幻的理想形象去比照现实生活中的异性,盲目要求异性对象的完美。

(三)急于求成的心态:1、担心毕业后难找对象。2、由于年龄大或迫于父母压力。3、不能慎重地对待恋爱问题。

(四)影响恋爱交往的心理:

1、羞怯心理:过于胆怯、羞涩、举止失态等情绪反应,常使人陷入难堪的境地。

2、嫉妒心理:变态的嫉妒心理不利于恋爱关系发展。

3、猜疑心理:由变态嫉妒心理所引起,给双方感情带来伤害。

4、逆反心理:越是难以得到的越是珍惜;越是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珍惜。

5、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采取自我封闭,逃避现实。

6、光晕心理:即光环效应。在交往中将对方的印象加以想象和夸张,模糊了对对方的正确认识。

八、应对恋爱中的心理挫折和感情危机

(一)单相思与爱情错觉:1、改善认知。2、大胆表白。3、做好思想准备。4、及时转移注意力。

(二)失恋:1、端正认识,理智疏导。2、更新、升华、积极投身工作与学习。3、代偿迁移。

(三)恋爱中的感情纠葛:1、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的实质。2、本着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审慎负责的态度。3、寻求切实可行的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4、具有敢于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决心。

(四)恋爱中的情感危机:1、注意避免自己的情感任意发泄。2、防止过分压抑自己,造成严重心理障碍。3、求助于他人或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和指导。

九、大学生恋爱的误区

(一)沉溺于恋爱而荒废学业。

(二)以恋爱作交易换取个人名利。

(三)以恋爱为名追求性的体验。

(四)脱离了文明道德规范。

十、恋爱中的四种人

安全型依恋的情侣是健康而安全的,他们很少彼此猜疑或被对方抛弃。安全型依恋的人们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恋人和感情。安全型通常对感情有更高的满意度。两个人无论是亲密还是独处的时候,安全型的个体都能感觉到舒服、安心,他们努力在亲密和独处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恐惧回避型的情侣对感情持一种很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们渴望拥有爱情;另一方面,恋人之间的亲密又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这种矛盾的态度的根源在于他们对自己和恋人的消极评价。他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并且不断怀疑对方示爱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恐惧回避型不希望与恋人过于亲密,而且常常压抑他的真实感觉。

轻视回避型的情侣渴望高度的独立。他们认为自己是自立的,而且不容易被感情所伤害。他们不希望与爱人太过亲密,通常对亲密关系持否定态度,甚至声称恋爱是不重要的小事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而对恋人却持较低的评价。研究者注意到,这种类型的情侣通常具有较高的防御性。轻视回避型的个体倾向于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他们处理被甩的方式是远离自己的情侣。

矛盾焦虑型的情侣总是对他们的关系感到焦虑不安。他们想接近对方,又担心对方会离自己而去。焦虑矛盾型更有可能经历没有回报的爱情。这种类型的个体需要更多的亲密感、认同感,并希望时时刻刻都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回应。有的时候他们过分的强调亲密的重要性,以至于过分的依赖于对方,或者说,腻住对方。与安全型的个体相比,矛盾焦虑型的人对于他们的爱人有较消极的评价。他们常常会因为对方的回应不够及时,不够热烈而对爱人、对感情有所怀疑。他们在感情中会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常常会担心,并且会表现得很冲动。

十一、爱情的发展与人格的成熟

人格的成熟是随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完成相应的主题而逐渐完善的。大学阶段跨越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大学生应该在发展爱情的过程中完善人格,在自我意识统合的过程中,处理

爱情冲突。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大学生形成健康恋爱心理的首要问题。正确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是培养健康恋爱心理的必要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气氛是培养和形成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的重要前提。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的重要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友好的异性交往是形成健康恋爱关系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水平是养成健康恋爱心理的重要途径。

推荐阅读:《爱的艺术》、《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学习资料

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心理健康是一种知情意协调一致的表现状态,具体表现为:了解自我,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热爱生活,乐于工作;面对现实,接受并适应现实;协调与可控的情绪,人格完整,智力正常,行为与年龄适宜。 在康宁医院心理病房就诊的大量患者,有许多是由于家庭经济负担重,父母离异,儿童期的性骚扰,性格内向懦弱,夫妻关系不合,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长期无节制的饮酒等诸多因素出现了情绪的压抑,感觉生活中感受不到快乐,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做事情懒散,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周身不适,有的人产生了焦虑,抑郁的情绪,自卑,自责,甚至悲观厌世,有了轻生的想法与行为;有的人看不惯他人,感觉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躁动,心烦,坐立不安,做事情没有耐心,产生偏执,仇视他人及社会的心理,出现了自伤,冲动,伤及他人,甚至出现危害社会安定的暴力事件。 导致上述悲观厌世,轻生的想法或者行为的原因,与遗传因素、当时的社会因素,家庭环境,目前自身身心状况均有着很大的联系。 悲观厌世是一种负性认知与情绪对自我的指向,这种指向可能源于家庭的教育模式,幼年的成长经历,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一

种对情绪的记忆,一种对自我的认同。在逐渐成长过程中,面临相似的状况时,一个人会不自主地去体会这种情绪。对于家庭而言,因为血脉亲情的联系,使大家有共同价值观,荣辱观,有共同的认知,在荣格心理学里称其为原型,当各种原型发生冲突时,一个人会表现情绪的失控,认知的偏差。 暴力事件的心理分析:挫折的积累导致消极情绪的积累,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犯罪的动机大多是报复,目的是发泄私愤。这些人要么遭遇过挫折和失败,要么与他人有积怨。这些人在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得不到认同,主观的错误归因是引发暴力事件的原因,冲动的情绪,薄弱的意志使得他们逃避现实,产生失落感,这种感觉使得他们产生超价观念,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寻求内心的平衡。 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会对这些现状有不同的解释。然而,在这些严重事件发生前的心理干预可以缓解当事人的负性情绪,可以矫正当事人的认知,减少当事人因发生悲观厌世而自杀,或者冲动伤人危害社会的可能! 每个人都应该更加关心家人的心理健康,多与其交流、沟通,给予家人足够的理解及情感上的支持。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带家人到专业的心理机构寻求帮助。每个人当感觉到一段时间内生活缺乏目标,情绪低落,心烦,忧心忡忡,失眠,工作效率下降,反复不受控制的思考问题,反复检查,周身不适却查不出问题时也请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与治疗。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自我调节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自我调节 [ 2006-11-17 10:29:00 | By: 刘翠平 ]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自我调节 济源市教师进修学校刘翠萍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者通力合作。在社会体制上,需要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对教师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应友好、合作地对待教师,了解教师各自的能力与工作情况,公平对待每一位教师;应及时、适当地给教师的工作以鼓励的肯定,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认知水平;应关心和正确对待教师的心理冲突、心理矛盾,帮助分析冲突原因,消除心理阴影;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使教师得到更多直接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奖励;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学校的组织管理要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心理感受。 然而,社会和学校仅仅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外部因素,而教师的个人因素则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应从教师的个人因素入手,通过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来促进和维护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就心理问题而言,“除了你自己,没人能救你!”。 一、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教师要增强心理保健意识,随时关注自己

的心理状况与情绪变化,这是教师维护与调适自身心理健康的基础与前提。 二、职业态度的自我调节 在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中,职业心理问题是最多、最严重的。而职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其不良的职业心态。2004年笔者在教师培训中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74%的教师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多数是良心型、情绪型、无奈型和动摇型的,只有少数教师是把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事业来做的。在这种心态之下,很多教师就会出现职业适应不良、职业行为问题,甚至会出现职业倦怠症。作为教师,要预防或调适这一心理问题,就是要调整自己的职业态度。 首先,要增加职业自豪感:经常用一些赞美教师的语言来进行自我暗示,如“我们是站在人才的摇篮边。”、“打击学生就是打击未来,打击我们的民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来增加自己的职业自豪感。 其次,要培养、改善自己对职业的态度:经常用的方法有(1)回顾与反思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体验教学中、与学生相处中、工作中的成功与快乐,让自己逐渐地喜欢教师这一职业。(2)找一个你最羡慕的职业,具体写出教师与这个职业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在对比中使自己更加热爱这一职业;(3)改变想法:既来之,则安之,能力体现在工作中,如果连教师都做不好,其它的事也不一定能做好,应先做好教师职业: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8套试卷答案)

试卷一 1.社会适应的中心环节是() D、改变 2.()是培养健全自我的核心和关键,有三层含义:接受自己的全部;无条件接受自己;喜欢自己。 B、自我悦纳 3.关于压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的阐述,正确的是:() C、压力适度,工作效率高 4.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不属于客观表面因素的是:() D、个人品格 5.关于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呈倒U型 6.给专业技术人员带来压力的压力来源中,不属于个人因素的是:() C、工作任务及工作场所 7.管理者指责部下时,要讲究一些技巧,下列是一些指责部下的技巧与注意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C、指责时不必顾忌部下的自尊和和自信 8.为了预防心理障碍,个体采取自我调整措施,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抗压能力,哪些方法是不可取的?() A、控制自己,我一定要是最棒的 9.注意易转移最常见于哪种病人?() D、躁狂症 10.关于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哪一个是错误的?() D、自尊 11.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C、心理疾病就像感冒、发烧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 12.幻听最常见于()。 D、精神分裂症 1.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包涵了哪些基本要素: A、躯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2.社会适应的主要内容包括: A、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 B、对社会各种角色的适应 D、对社会活动的适应 3.职业压力可能造成三种消极的个人后果,分别是: A、心理症状 C、行为症状 D、生理症状 4.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属于主观深层因素的是:() A、特点相似 B、需要互补 D、个人品格 5.情绪具有两极性,表现为() A、积极的和消极的 B、紧张和轻松 C、激动和平静 D、强——弱 6.属于强迫障碍的是:() B、过渡洗手、洗澡、刷牙、修饰 C、反复检查门、窗、锁、用具、炉灶 D、哭泣,焦虑 7.下列关于人际交往的说法,正确的有()。 B、在对熟悉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更为明显 C、第一印象不会形成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因而不必在意 D、刻板印象都是消极的,应该避免 10.如何给人留下良好的每一印象?() A、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 B、微笑 C、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 D、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 8.对于不怕吃亏,甚至甘愿吃亏的人,下列哪些说法是恰当的?() B、他们往往有较好的自我评价 C、他们往往更自信 9.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 B、具有两极性 C、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 1.改变不是社会适应的组成之一。 X 2.职业适应包括角色适应、心理适应、生理适应、人际适应以及能力适应。正确 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正确 4.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正确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第一章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概论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B)。 A、良好的个性品质 B、社会适应良好 C、良好的人际关系 判断题 (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 BJKx3qR。x2qsUyI。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有: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和(B)。 A、社会事件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有:社会变革、角色压力和(C)。 A、行为模式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判断题 (正确)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悦纳自我适应环境 一、什么是社会适应? 判断题

(错误)社会适应是改变环境以适应个体要求的过程。 (正确)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错误)个体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实现自身的心理需要。 二、自我成长三部曲 单项选择题 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包括自我、超我和(B)。 A、镜我 B、本我 C、理想我 判断题 (错误)“悦纳自我”就是既要喜欢自己的优点,也要喜欢自己的缺点,对自身的各方面很满意。 (正确)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第三章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一、职业适应 单项选择题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职场新人社会适应的内容?(C) A、心理适应 B、作息时间的调整 C、消费方式的改变 判断题 (错误)职业适应就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正确)职业适应就是积极调整,使自己尽快进入职业角色的过程。 二、xx 单项选择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义

一、新的健康观 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人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统一。人不仅仅是一人生物体,而且是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经常用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当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量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那些长期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易产生身体不适,因此,健全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说,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有四个标准,一是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研究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判定;二是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三是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四是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企图找到绝对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掌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标准?我们认为应掌握三个标准,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更多的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许多人生的课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是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

(完整版)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合同

*****镇心理健康服务合同 甲方: 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规定,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委局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推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进程,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乙方为甲方提供的服务内容 1、按专业规范的要求,承接家庭和个体咨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心理健康知识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行“嫁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2、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系列的有结构的讲座。乙方根据甲方要求,选择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与百姓生活戚戚相关的主题,并组织相关话题和听众进行深度互动。每月1次,1次约2小时。选择的主题包括:育儿问题、亲密关系、婚姻家庭问题、工作压力、人际关系、情感危机和自我提升等。 3、积极开展特殊人群社会心理服务。乙方应组织专业力量投入重点青少年的帮扶工作,老人、儿童和妇女的身心健康维护,言行极端人员和信访重点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4、乙方需配合甲方做好*******调研、学习、交流等公务接待工作。 5、甲方交办的其他服务项目。 第二条:场地使用和服务费用 场地使用:

甲方免费提供工作场所给乙方使用,乙方必须管理、维护好各类器材、设施。 服务费用: 1、负责做好****辖区范围内重点青少年、言行极端人员和信访重点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其他具有治安隐患的特殊人群四类重点人员的建档,每年至少完成4个心理个案服务并形成案卷,并交一份至沙石镇综治办备案。 2、组织心理咨询师进社区开展心理咨询宣传活动:根据规模大小,每次500-1000元(40人内500元,40-60人800元,60人以上1000元),活动结束后需将活动方案、活动记录、图片整理成册,并交一份至沙石镇综治办备案。 3、团体活动:每次团体活动不低于2小时,人数不少于20人,400元/次,团体活动结束后需将活动方案、活动记录、图片整理成册,并交一份至沙石镇综治办备案。 4、心理健康科普宣讲:200元/次,人数不少于40人,宣讲结束后需将科普内容记录、图片整理成册,并交一份至沙石镇综治办备案。 5、社会心理服务:每个个案服务次数须不少于两次。特殊人群第1次按300元,第二次以后按200元/次计;其他人员第1次按200元,第二次以后按100元/次计。 6、突发事件应急心理危机干预:350元/人次。 7、奖励:社会治安特殊人群个案取得明显成效的,酌情予以奖励。 支付方式: 本协议签订之日,甲方向乙方先行支付人民币壹万元整(¥10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其余经费依据本协议第二条第2款按季度据实结

教师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措施介绍

教师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措施介绍 成都市鼓楼小学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心得体会 绥德县第五小学马彩叶 我观后了王淑兰《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的讲座,受益匪浅,感触很深。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这次学习中获得的体会。 一、保持良好的情绪,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 教师的情绪很重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好大功夫精心准备了一节精品课,然而,当我们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时,却被一片打闹不止的混乱景象搅得兴致全无。这时您是怒气灌顶高声训斥,还是巧作欢颜温文尔雅?如果你高声训斥,至少会带来以下几点害处:一是人在气头上往往容易出言不当,不但会破坏教师自身的形象,也会破坏师生感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情感隔阂。二是破坏教师自己的情绪,影响正常授课。如果教师一进教室就生气发火,上课时情绪就会一落千丈,无法投入热情,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压抑情绪。优质课变成了垃圾课.保持良好的情绪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安慰,要有一颗大度、宽容的心.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保持良好的心境 因为教师是一个特殊要求的职业,受很多方面的监督。如教育局

领导,学校领导,家长等.所以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那么失败就是成功之母。不仅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而且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要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勇敢地面对失败,要容许自己犯错误,只要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保持心理平衡和自在,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的快乐和境界。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愉悦的心情 教师与其他行业的人一样,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紧张不友好的师生关系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心理压力,会引起教师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教师只有放弃权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和谐地对待学生,接纳学生,同时不把自己的标准加诸于他人或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尊重他人或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人际互助,才能与他人携手愉快地投入工作、生活之中。 四、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心态 教师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会转移注意力。学会放松,有效地休息,坚持锻炼身体,有计划地合理安排时间,有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始终保持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这都有助于维持心理健康。工作中要制定切实可行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课题一适应心理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心理适应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重点:适应的心理过程 教学内容: 一、适应的含义 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 (一)什么是适应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下的:“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这一定义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适应这一心理现象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第二,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第三,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由此,可以对心理适应作以下比较完整的表述: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二)适应的意义 1、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2、适应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活方式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 (2)社会态度的适应,包括政治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友谊观、爱情观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社会角色的适应,主要指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与发展; (4)社会活动能力的适应,包括生活、学习、交往、工作、劳动、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5)社会法制与道德观念的适应,主要指维护社会安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行为规范。

谈谈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

谈谈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与自我维护 当前的素质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优秀教师,除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育技巧,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因为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透过教育历程影响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好学生。 然而,当前我国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问题。特别是中学教师队伍中人数较多的女教师其工作压力比男教师更大。很多女教师因此出现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患上心理疾病。种种迹象表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一、当前女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是主观能动性差,对工作不热情,缺乏职业自豪感,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感到心理不平衡,理所当然地当着学生面发牢骚;自我成就感差,常处于自卑、自责状态,对前途悲观失望,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工作效率低;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心,不愿与学生交流思想、做朋友;采用僵硬、呆板、教条化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与不同需要。只教书、不育人,把课上完就行,对学生在课余的一切活动,都不闻不问。对学生有明显的成见和偏见,不能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实施赏识教育。对学生的错误,常常主观定论,不作深入调查了解,随意批评和惩罚,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反驳和异议,给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消极影响。 二是不良情绪、情感。俗话说,女人是情绪化的产物,这一点在部分女教师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点,易敏感,好冲动,对自己的情绪缺乏必要的调控能力,容易把个人情绪带进学校,遇到不顺

心的事,便将不良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冲学生发火,惩罚学生,甚至出现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同时,情绪的感染作用也会使学生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降低教育效果;对待学生有明显的情感偏差,从主观上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厚此薄彼,鄙视、漠视差生,偏袒、宠爱优生、特生。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问题向来就被视为一个神秘的领域,而教师由于其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复杂。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教育体制改革的巨大压力。在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形势下,教师评聘、考评考核、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新制度的实行,使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就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特别是一些在改革中面临分流和下岗的教师,心中总是充满了怨气,往往将心头的无名之火发泄到无辜的学生身上,导致各种各样施暴行为的发生。 其次,教师职业特点的制约。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他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还要面临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对教师工作的理解程度却并不高,这也让教师心理压力逐渐增大。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心理不堪重负。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再次,社会环境的冲击。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耐得住清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甘愿吃苦、无私奉献”,长期以来成为教师们的理想信念和所奉行的职业道德的真实写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教师年平均工资在被调查的16个行业中列第13位,属于低收入阶层。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社会认可和利益回报率偏低。这种对比与差异使得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极易产生巨大的心理不平衡。再次,教育机构管理方面的问题。教育机构有义务从观念、制度、设施等方面为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提供必要的条件。但事实上许多教育机构更注重教师的教学科研、福利待遇等,对教师的心理素质缺乏关注,对他们的负面情绪置若罔闻,致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积累日久,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教育机构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分配不均、待遇不公等也直接诱发了教师的不良情绪。

(完整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 知识要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认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 1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生理无重大疾病。 真正的心理健康标准:生理健康(身体无重大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健康的定义: (1)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第三 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2)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展自己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卫联 4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 (1)无心理疾病( 2)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 智力正常 2. 情绪健康 3. 意志健全 4 人格完整 5. 自我评价正确 6 人际关系和谐7. 社会适应正常8. 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二节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秩序:心里康宁—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 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 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各类精神障碍 精神病) 二心理障碍定义: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积累、迁延、演变的结果,个体的主观体验痛苦,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功能 损害较大,常伴有病理性变化,不经过专门治疗难以自行消失:主要有神经症、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严重性排列): 一般困扰 -- 情绪及行为障碍-- 精神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生活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问题、就业问题、家庭 关系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压力来源: 1. 经济压力 2. 人际压力 3. 情感压力 4. 前途压力 5. 学业压力大学生 常见的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个体原因、学习教育、社会、家庭 第三节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必备素质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1)现代社会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变革社会要求人才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 1、对自我进行积极的调整。 A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B 充分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 C 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 D学会管理和调整情绪E培养个人自立能力F适应角色的要求 2、寻求心理帮助。 3、作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第二章适应与发展 第一节适应与发展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 1. 健康生活的需要:适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的标志,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 人生是一个不断使自 己适应(自然、社会)环境的过程。 2.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成功人生的需要:积极的适应就是发展。面对着当今我国剧烈变革着的社会,面对着无数的挑战和机遇,谁拥有 良好的适应能力,谁就能够获取成功。“生活的成功与否,要看适应能力与其内外机遇调剂融合的难度是否相对应” 第二节适应与发展的含义 一、什么是适应:适应是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其个人需要能够在环境中得到瞒足的过程,适应也是自我与环 境和谐统一的良好的生存状态 人与环境适应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1、人自身做出改变 2、环境改变(但有一定限度)。通常的情况下,人们选择环境,改变 环境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的时候,人与环境的适应要求人自身做出调整,适应既定的环境。 人的适应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1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照。可是,多少年来,这些‘灵魂工程师’的心灵,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安顿和滋养。” 老师们普遍反映心理压力大,人际沟通不畅,职业枯竭感偏高,许多人受到慢性疲劳和慢性病的困扰,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教师心理不健康状态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不良影响,引发焦虑、易怒、行为冲动、情感失控、不顾后果等众多负性心理反应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失眠、神经性头痛等不良生理反应,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不健康心理状态,易造成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校怀有不满情绪,在教学中表现出:情绪低落、丧失幽默感、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易产生发怒、处罚学生等行为,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并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状态,无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主要的维护途径体现在学校、社会、教师三个方面。

一、学校对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关心和激励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 1、学校要善于了解并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为教师营造一个优美、恬静、安全的生活环境;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政治氛围。关心教师的发展前途,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性,为所有的教师提供进修深造、自我提高和实践的机会等。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有助于教师心情舒畅、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避免因不满而产生的烦躁、沮丧、自卑、空虚等负性情绪对教学和自身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 2、学校要正确对待,做好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关心教师的生活。 学校要时刻了解和关心教师所遇到的心理挫折,并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校本培训以及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等途径来帮助教师学会正确的心理调适,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有效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二、加强教师自身的自我维护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根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2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2试题 一、单选题(20题,每题4分,共80分) 题目1: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本质是上(),成年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亦是如此。 A. 生理需要. B. 自然规律 C. 心理需要 D. 寻求安全感 题目2:Cindy Hazan & Philip Shaver(1987)在研究爱情和依恋类型时区分出三种类型的依恋,不包含()。 A. 回避依恋类型 B. 安全依恋型 C. 精神依恋 D. 焦虑/矛盾依恋型 题目3:()认为男性更关注性忠诚是基于一个基本的生物事实:男性不可能100%的确信妻子的孩子是自己的。 A. Bowlby B. David Buss C. Cindy Hazan D. Philip Shaver 题目4:全世界的女性都倾向于寻找比自己年纪稍大的男性结婚,这样的男性具有较多的资源和社会地位。这表明,女性更看重获得()的能力。 A. 未来资源 B. 生殖资源 C. 繁衍资源 D. 财富资源 题目5:下列不属于囚徒困境和公共地悲剧的相似之处的是()。 A. 都会把自己的行为动机解释为外界的压力 B. 在共有资源的利用上产生矛盾 C. 行为的动机都是在变化的 D. 都不客观地评价对方的行为 题目6:()在1973年阐释了人类寻求立刻满足的驱力何以导致社会困境。他认为,个体或群体会被即时的回报所诱惑,即使这些利益后来被证明会产生不愉快的甚至极其严重的后果。 A. Gifford B. Hine C. John Platt D. Herlocker 题目7:()认为,人们会重复那些能够获得立即强化物的行为。一旦这些当前能带来强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成本,人们便置身于陷阱中了。 A. 认知原理 B. 解析原理 C. 强化原理 D. 重复原理 题目8:()是研究影响疾病的行为、心理因素的学科,认为我们的身体状况与我们的所行所思有非常微妙的关系。 A. 身心健康学 B. 心理康复学 C. 健康心理学 D. 心理健康学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一)端正认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前面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有正相关。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

(整理)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课题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掌握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动态的知识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教学内容: 一、健康 (一)健康观的演变 健康,既是人们熟悉和关切的话题,又是一个久远和丰富的概念。我国最早的中医黄籍《黄帝内经》中有内外因的病理学说: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Hippocrates)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的平衡,疾病病因是人身体体液不平衡,并采用调节饮食、使用药物及其他非巫术的方法来恢复平衡、治疗疾病。 进入近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身体无病无残,体格健壮不弱”就是健康。这种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一直为许多人所持有,并且影响到医疗保健和卫生政策。 20世纪,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大会发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或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其实现,则要求卫生部门及社会与经济各部门协调行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健康新地平线》中提出了健康的三个主题:生命的准备、生命的保护、晚年的生活质量。 (二)现代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致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体质健壮。”同时,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明确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30卷 第3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5月 Vol.30 No.3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May ,2004 Ξ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陈建文,王 滔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关系。社会适应可以解剖为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 心理功能三个方面。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回答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关键词: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4)0320034206 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评定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实践操作上的需要,大家对心理健康的理论问题比 较关注。这些探讨都不由自主地涉及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社会适应是考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另外个人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人认为,社会适应其实就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还有人认为社会适应不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标准[1][2]。尽管这些观点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其基本结论是都承认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上述研究的缺陷在于,其一是对社会适应的分歧性和片面性的理解;其二是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本文试图在全面分析社会适应的 基础上,系统地探讨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系统地分析,社会适应包括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3]。那么,通过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可以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一、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与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其实就是指人们怎样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个过程既是个体满足自身需要,发挥自身潜能,树立自我形象的个性化过程,也是个体通过掌握各种社会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的社会化过程,更是个体在必要的时候协调自我的需要与外在环境要求的关系的过程。关于这个问题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社会适应的过程,其二是社会适应的方式。我们也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适应过程与心理健康关于社会适应的过程,皮亚杰把它理解为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不断地与环境达成动态平衡的过程。有人对皮亚杰的适应过程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展开,认为社会适应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要经历认知调节、态 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4]。这些观点充分强调了适应过程中认知的作用,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动机、人格等因素在适应过程的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社会适应过程是个体以自身的各种心理资源组成的自我系统与各种刺激因素组成的社会情 4 3Ξ 收稿日期:2003206221 作者简介:陈建文(1969-)男,湖南郴州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人格心 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学;王滔(1970-)女,重庆市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