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关键词:血小板临床应用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由于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可由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近年来,文献报道利用流式细胞术,特别是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2]。该技术能灵敏、特异地检测血液中活化血小板,并评价其功能。现就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现状和潜力进行综述。

一、全血法流式细胞术

1.方法学:流式细胞仪能快速测定大量个体细胞的特性。样品中欲分析的细胞预先进行荧光标记,然后由压缩氮经硅管送达标本室,再以5 000~10 000个细胞/秒的速率逐个射入光敏感区。在适当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被特殊染色的细胞发射出一定量的荧光脉冲讯号。探测器收集每个细胞的荧光讯号和光散射,然后传入计算机进行分析。

传统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常用的样本是经洗涤的血小板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由于血小板极易活化激惹,样本经离心、洗涤等步骤,容易人为地导致体外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价值。为此,Shatti等[2]引入了全血法流式细胞术。该技术能使用全血样本测定循环中血小板的活化状态以及血小板对激活剂的功能应答。

全血流式细胞术样本制备步骤为:

抽血抗凝→稀释→生物素化的检测用单克隆抗体(单抗)→激动剂或缓冲液→固定(1%多聚甲醛)→FITC标记的鉴别用单抗→PE-卵白素→稀释。

稀释样本是为了防止血小板聚集,否则单个血小板上的抗原量就测不出来了,因为流式细胞仪测定的是单个粒子的荧光,而不管这单个粒子是一个血小板还是几个血小板的聚集体。当用凝血酶作外源激动剂时,为防止血小板聚集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可在全血标本中加入四肽化合物Gly-Pro-Arg-Pro (GPRP)[3]。固定这一步若不干扰单抗的结合,生物素化的检测用单抗也可以在固定后加入。血小板鉴别用单抗可在针对血小板特异性膜糖蛋白GPⅠb,GPⅡb,GP Ⅲa的单抗中任选一种。标记这单抗的荧光试剂可在FITC、PE、PE-CY53种荧光染料中任选。

样本随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通过荧光极性和特异性光散射鉴别出血小板后,检测5 000~10 000个血小板表面的特异性荧光讯号。检测结果可用两种方法表示。一种是平均颗粒荧光强度,另一种是特异性荧光抗体结合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阳性血小板百分率法与荧光信号的放大倍数无关,且可以检测受损伤部位血小板亚群的变化。如果检测的是血小板表面某抗原的总量,则荧光强度法更为适合。譬如,在活化状态下,血小板表面GPIb-IX-V复合物含量比静息时低,但降低的幅度小,通常还不足以报告阴性结果[4],这时用荧光强度法就比阳性血小板百分率法更合适。

目前传统的流式细胞术还不能定量分析结合位点的绝对数目,但Shatti等[2]利用125I 和生物素双标记的单抗进行研究,以PE-卵白素作为荧光结合试剂,发现碘标测定的结合位点数与荧光强度间有线性关系。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单抗,一旦弄清这一线性关系,并知道荧光单抗上荧光素与抗体的摩尔比,就能利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该抗体结合位点的绝对数目。

目前有一些商品试剂盒能定量测定结合到单个细胞上的抗体数目,但乏见用于血小板的报道。

2.优缺点:与常规血小板功能测定法比,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有许多优点。

首先,标本处理的简化能避免血小板体外医源性激活,并防止血小板亚群丢失;循环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对血小板的活化有影响,因此本法能在最接近受检者体内环境的条件下测定血小板功能。同时,由于使用了血小板鉴别用单抗,检测的仅是血小板,而不会受其它种类细胞或碎片的干扰,保证了检测的特异性。其次,在血栓性疾病中,通常只有小部分的血小板被活化;凝血酶体外活化血小板,也常表现为亚群激活;活化血小板表达CD62等膜糖蛋白也有明显的异质性[5]。本法能灵敏地检测出少到1%的活化血小板亚群[6],尤其是能分析单个或亚群血小板膜上活化标志物的变化,使检测结果更接近真实。若同时使用FITC、PE、PE-CY5 3种荧光染料,本法通过三色标志一次能同时检测两个抗原标志物的变化。

此外,做一次检测仅需2 μl血液,这一点,尤其适合于新生儿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本法不使用同位素,没有放射性污染。

全血法流式细胞术也存在不足之处。譬如,流式细胞仪价格高昂,检测费用高,仪器操作复杂。为了避免体外活化,血样需在45分钟内处理,不能久置。另外,流式细胞仪仅检测循环中的血小板功能,而β-TG、PF4和TXA2的检测还能反映血管壁上血小板的活化和新近被清除的血小板。虽然存在着这些不足,但本法仍是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突破性进展。

二、全血中活化血小板的检测

1.血小板特异性膜糖蛋白:本法检测血小板功能,首先要对全血中的血小板进行特异性荧光标记,将血小板与血样中其他血细胞区分开来。针对血小板表面特异性膜糖蛋白制备的单抗,使血小板特异性标记成为可能。血小板膜糖蛋白已被深入研究[7],表1显示了血小板膜上主要的糖蛋白及其功能。在这些膜糖蛋白中,仅在血小板膜表面表达主要有GPⅠb,GPⅡb,GPⅢa等有限的几种[8]。根据这些特异性糖蛋白制备的荧光单抗,能在全血中特异性地识别血小板,仅给血小板做上荧光标记。

表1血小板膜上主要的糖蛋白及其功能

膜糖蛋白基因家族配基功能

GPⅠa/Ⅱa 整合素(B1) 胶原粘附

GPⅠc/Ⅱa 整合素(B1) Fn 粘附

GPⅠc/Ⅱa 整合素(B1) Laminin 粘附

GPⅡb/Ⅲa 整合素(B3) Fb,vWF,Vn,Fn 聚集

Vn受体整合素(B3) Vn,?vWF,?Fn 粘附

GPⅠb/ⅨLRG vWF,凝血酶粘附

GPV LRG ? 凝血酶底物

GPIV Thrombospodin 粘附

GP53 血小板-粒细胞

GMP140 选择素相互作用

注:vWF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Fb纤维蛋白原;Fn纤维粘连蛋白;Vn体外粘连蛋;LRG富含亮氨酸家族 2.活化血小板的标志物:活化血小板与静息血小板相比,其质膜糖蛋白常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糖蛋白便成为活化血小板的检测标志物。

全血法流式细胞术也是一种免疫学方法,活化血小板表面能通过免疫方法检测的标志物可分为三类[9]:第一类是血小板颗粒膜上的糖蛋白。血小板被激活时,其颗粒膜与质膜发生融合,颗粒膜蛋白,如CD62、CD63,在质膜上表达,成为活化血小板的分子标志。第二类是血小板质膜表面变化的糖蛋白表位。如GPⅡb/Ⅲa(CD41/61)的PAC1表位[10],它仅在血小板活化时才因构象变化而显露出来。因此,使用这个表位的荧光单抗,我们能更精确地在更早阶段检测到血小板的活化。另外,GPIV (CD36)虽然在静息血小板上也表达,但活化血小板上表达量更高[9];GPIb-IX-V复合物(CD42)则相反,与静息血小板相比,活化血小板上表达量显著降低[7]。它们都是活化血小板的分子标志。第三类是出现在活化血小板上能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相结合的一些抗原,包括纤维蛋白原,Xa因子和thrombospondin等。这些抗原在血小板表

面的出现和消失在临床检测上也是有意义的。

除检测免疫性的分子标志物外,流式细胞术还能检测一些反映活化血小板功能的非免疫性指标。如用Ca2+浓度敏感的荧光染料检测胞内Ca2+流[10],用能进入血小板致密颗粒的荧光染料阿的平来检测活化血小板的释放功能[11]等。

3.单抗的选择:与血小板有关的CD单抗有CD9,CD31,CD36,CD41a-b,CD42a-d,CD61,CD62,CD63 ,CD107a-b等。活化血小板的检测需选择针对活化血小板标志物的CD 单抗。表2列举了活化血小板检测的一些代表性单抗。

表2活化血小板CD单抗简介

CD单抗代表性单抗识别的膜糖蛋白

CD36 5F1,CIMeg1,ESIVC7 GPIV

CD41 PAC1,7E3,PBM6.4 GPⅡb/Ⅲa和GPⅡb

CD42a FMC25,BL-H6,GR-P GPⅠ

CD42b PHN89,AN51,GN287 GPⅠ

CD61 Y215,CLB-thromb/1 GPⅢa

CD62 CLB-thromb/6,RUU-SP1.18.1 P-selectin或GMP140

CD63 RUU-SP2.28,CLB-gran/12 GP53

三、诊断学意义及临床应用

利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血小板标志物,在许多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上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血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前期血小板沉积,导致心肌梗塞和中风。抗血小板药能降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证明心肌缺血与血小板活化有关。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者循环中有活化的血小板,血小板活力也增强。冠状窦血液的检测表明,冠状血管成形术会导致血小板活化。如果血流恢复后有高水平的活化血小板,血管可能因为内皮细胞严重损伤或血小板栓塞而发生再狭窄[12]。因此,活化血小板的检测能预测冠状血管成形术后发生急性缺血事件的危险性。

另外,非风湿性心房纤颤患者栓塞和栓塞前期均有血小板活化[13],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子痫前期,外周血管疾病等均可测出血小板活力增加和(或)循环中存在活化血小板,而早产儿的血小板对凝血酶、二磷酸腺苷(ADP)、TXA2的体外激活能力降低。

2.血小板缺陷性疾病: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提供了一个简单、迅速的方法来诊断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性疾病,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等。前者是由于GPIb-IX复合物先天缺陷所致的血小板形态巨大,功能异常的出血性疾病[14]。巨大血小板从全血中分离很困难。本法能特异性地识别血小板,省去了分离巨大血小板的步骤,使检测更简便、精确。后者由于GPⅡb/Ⅲa复合物先天缺陷,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障碍[15]。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分析这些分子标志物有助于血小板缺陷性疾病,尤其是不典型病例的诊断。

3.贮存池疾病:原发性贮存池疾病(δ-SPD)常规用血小板聚集法检测,但特异性和灵敏度均不理想。检测血小板致密颗粒的阿的平荧光显微镜法,主观性大,操作繁琐,而且一次检测的血小板数目有限。全血法流式细胞术为δ-SPD的诊断提供了一个简单、迅速的方法,一次能定量检测5 000个以上阿的平染色的血小板。与正常人相比,δ-SPD患者阿的平染色显著下降(从49%降至15%)[11]。常在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和晚期肾衰中出现的获得性致密颗粒贮存池疾病,也能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和诊断。

4.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破坏过多或生成减少均能导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是反映血小板的破坏的指标,虽然其临床意义仍有争议。PAIg的检测有多种方法,但流式细胞术法有其优越性。流式细胞仪能测定单个血小板上的PAIg,只要测定104甚至103个血小板,在统计学上就能精确地得出PAIg的平均水平,因而用血量少,只要1 ml血液制备的血小板就足够。流式细胞术还能同时测定其他一些反映血小板破坏的指标,如PAIgG、PAIgM、C3等。血小板的生成与巨核细胞有关,全血法流式细胞术能像检测网织红细胞那样,检测分泌

到循环中的“网织”血小板,来判断血小板的生成。“网织”血小板的核酸水平,尤其是mRNA 水平较普通血小板高。利用噻唑橙荧光染料可以测定出循环中“网织”血小板的百分率。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与患者血小板数目有关。当患者血小板计数>50 000/ μl,“网织”血小板可作为一个指标判断血小板减少是由破坏过多还是生成减少引起的;当计数<50 000/ μl,“网织”血小板绝对水平正常或下降就不能作为血小板生成减少的可信指标,因而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9].

5.血小板储存与输注:用P-选择素(CD62)、CD63、GPⅡb/Ⅲa作分子标志物,发现血库中储存血小板有时间依赖性的活化现象[16]。储存5天以上,40%~60%血小板表达活化标志CD62。虽然其形态改变、乳酸脱氢酶泄漏以及β-TG的释放也能反映其活化,但用CD62作为储存血小板的质量控制指标最理想。活化的血小板在循环中的存活时间很短。若血小板在储存时活化了,即使输注也不能很好地提高患者止血能力。

6.抗血栓药物的监测:尽管使用了一些抗血小板药物,如阿斯匹林、潘生丁等,但抗血栓疗效不高,也不能明显降低病人的病死率。近年来文献报道了一些新的抗血栓药,如c7E3 Fab(嵌合单抗7E3的Fab片断)[17]、合成多肽、Kistrin(一种蛇毒成分)[18]等,能阻断GP Ⅱb/Ⅲa的功能,在抗血栓方面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临床上已将c7E3 Fab用于冠状血管成形术中,避免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但是,这些新药价格昂贵,并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抗血栓药物治疗,也可以监测这些抗血栓药物的作用[8],避免毒副反应的发生。

此外,全血法流式细胞术还可用于检测血小板聚集,研究其免疫表型HPA-Ⅰa,测定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数目。在尿毒症,心肺分流术(体外循环)中,本法也有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

1George JN, Shattil SJ. The clinical important of acquired abnormalities of platelet function. N Engl J Med,1991,324:27-39.

2Shattil SJ, Cunningham M,Hoxie JA,et al. Detection of activated platelets in whole blood using activation-dependent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flow cytometry. Blood,1987,70:307-315.

3Michelson AD, Ellis PA, Barnand MR, et al. Downregulation of the platelet surface glycoprotein Ib-IX complex in whole blood stimulated by thrombin, ADP or an in vivo wound. Blood, 1991,77:770-779.

4Michelson AD. Thrombin-induced down-regulation of the 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 Ib-IX complex. Semin Thromb Hemost, 1992,18:18-25.

5Johnston GL, Pickeet EB, McEver RP, et al. Heterogeneity of platelet secretion in response thrombin demonstrated by fluorescence flow cytometry. Blood, 1987,69:1401-1413.

6Kestin AS, Ellis PA, Barnard MR, et al. The effect of strenuous exercise on platelet activation state and reactivity. Circulation, 1993,88:1502-1511.

7Peerschke EIB. 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s: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Am J Clini Pathol, 1992,98:455-463.

8Michelson AD. Flow cytometry: A clinical test of platelet function. Blood, 1996,87:4925-4936.

9Ault KA. Flow cytometric measurement of platelet function and reticulated platelets. Ann NY Acad Sci, 1993,677:293-308.

10Davies TA, Drotts DJ, Weil GJ, et al. Flow cytometric measurements of cytoplasmic calcium changes in human platelet. Cytometry, 1988,9:138-142.

11Gordon N, Thom J, Cole C, et al. Rapid detection of hereditary and acquired platelet storage pool deficiency by flow cytometry. Br J Haematol, 1995,89:117-123.

12Inoun T, Hoshi K, Fujito T, 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platelet activation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ry. Coron Artery Dis, 1996,7:529-534.

13Pongratz G, Brandt PM, Henneke KH, et al. Platelet activation in embolic and preembolic

states of patients with nonrheumatic atrial fibirilation. Chest, 1997,111:929-933.

14Bunescu A, Lindabl T, Solum NO, et al. Partial expression of GPIb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 in two patients with Bernard-Soulier syndrome. Thromb Res, 1994,76:441-450.

15Jennings LK, Ashmun RA, Wang WC, et al. Analysis of human platelet glycoproteins Ⅱb-Ⅲa and Glanzamann′s thrombasthenin in whole blood by flow cytometry. Blood, 1996,68:173-179.

16Rinder HW, Murphy M, Mitchell JG, et al. Progressive platelet activation with storage: Evidence for shortened survival of activated platelets after transfusion. Transfusion, 1991,31:409-414.

17Coller BS, Scudder LE, Beer J, et al.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platelet GPⅡb-Ⅲa as antithrombotic agents. Ann N Y Acad Sci, 1991,614:193-213.

18Dennis MS, Henzel WJ, Pitti RM, et al. Platelet glycoprotein IIb-IIIa protein antagonists from snake venoms: Evidence of a family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or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9.87:2471-2475.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关键词:血小板临床应用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由于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可由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近年来,文献报道利用流式细胞术,特别是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2]。该技术能灵敏、特异地检测血液中活化血小板,并评价其功能。现就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现状和潜力进行综述。 一、全血法流式细胞术 1.方法学:流式细胞仪能快速测定大量个体细胞的特性。样品中欲分析的细胞预先进行荧光标记,然后由压缩氮经硅管送达标本室,再以5 000~10 000个细胞/秒的速率逐个射入光敏感区。在适当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被特殊染色的细胞发射出一定量的荧光脉冲讯号。探测器收集每个细胞的荧光讯号和光散射,然后传入计算机进行分析。 传统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常用的样本是经洗涤的血小板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由于血小板极易活化激惹,样本经离心、洗涤等步骤,容易人为地导致体外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价值。为此,Shatti等[2]引入了全血法流式细胞术。该技术能使用全血样本测定循环中血小板的活化状态以及血小板对激活剂的功能应答。 全血流式细胞术样本制备步骤为: 抽血抗凝→稀释→生物素化的检测用单克隆抗体(单抗)→激动剂或缓冲液→固定(1%多聚甲醛)→FITC标记的鉴别用单抗→PE-卵白素→稀释。 稀释样本是为了防止血小板聚集,否则单个血小板上的抗原量就测不出来了,因为流式细胞仪测定的是单个粒子的荧光,而不管这单个粒子是一个血小板还是几个血小板的聚集体。当用凝血酶作外源激动剂时,为防止血小板聚集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可在全血标本中加入四肽化合物Gly-Pro-Arg-Pro (GPRP)[3]。固定这一步若不干扰单抗的结合,生物素化的检测用单抗也可以在固定后加入。血小板鉴别用单抗可在针对血小板特异性膜糖蛋白GPⅠb,GPⅡb,GP Ⅲa的单抗中任选一种。标记这单抗的荧光试剂可在FITC、PE、PE-CY53种荧光染料中任选。 样本随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通过荧光极性和特异性光散射鉴别出血小板后,检测5 000~10 000个血小板表面的特异性荧光讯号。检测结果可用两种方法表示。一种是平均颗粒荧光强度,另一种是特异性荧光抗体结合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阳性血小板百分率法与荧光信号的放大倍数无关,且可以检测受损伤部位血小板亚群的变化。如果检测的是血小板表面某抗原的总量,则荧光强度法更为适合。譬如,在活化状态下,血小板表面GPIb-IX-V复合物含量比静息时低,但降低的幅度小,通常还不足以报告阴性结果[4],这时用荧光强度法就比阳性血小板百分率法更合适。 目前传统的流式细胞术还不能定量分析结合位点的绝对数目,但Shatti等[2]利用125I 和生物素双标记的单抗进行研究,以PE-卵白素作为荧光结合试剂,发现碘标测定的结合位点数与荧光强度间有线性关系。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单抗,一旦弄清这一线性关系,并知道荧光单抗上荧光素与抗体的摩尔比,就能利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该抗体结合位点的绝对数目。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血小板; 功能检测; 临床应用 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 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1 出血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1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 ①黏附受体蛋白异常:GPIb Ⅴ Ⅸ(BSS,血小板型vWD,Bolin Jamieson 综合征)、GPⅡb/Ⅲa(血小板无力症)、GPⅠa/Ⅱa、GPⅥ、GPⅣ。 ②可溶性激动剂受体异常:TXA2受体,P2Y12受体、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 ③血小板颗粒异常:δ 颗粒(δ 贮存池缺陷、Hermansky Pudlak综合征等)、α 颗粒(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血小板病等)。 ④信号传递途径异常:TXA2途径异常、Ca离子流动异常、Gαq缺陷、GSα高反应、PLC pleckstrin磷酰化缺陷。 ⑤膜磷脂异常:Scott综合征、Stormorken综合征。 ⑥其他异常:原发性释放异常、Montreal综合征、Ehlers Danlos综合征、 May Hegglin综合征等 1.2 遗传性血小板数量减少疾病 ①体积减小:Wiskott Aldrich综合征、性联血小板减少症。 ②体积正常:家族性血小板病、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③体积增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vWD、May Haegglin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征、Montreal血小板综合征。 1.3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十分常见,可由下列不同原因引起:①药物、食物和维生素;②慢性肾衰;③体外循环;④骨髓增生异常疾病;⑤抗血小板抗体等。 血小板功能缺陷检测的方法包括:①血细胞分析仪在测定血小板数量及外形大小中应用;②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血小板功能分析仪,(FPA 100R)、黏附性测定、聚集功能测定、释放功能测定(致密颗粒:5 HT、ADP、ATP、δ 颗粒缺陷 Hermansky Pudlak 综合征、Chediak Hygashi 综合征(荧光法)、α 颗粒:TF4、β TG(α 颗粒缺陷 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 血小板病、Jacobsen或Paris Trousseau 综合征)(ELISA法,试剂盒),PF3有效性; Ca2+释放与内流,、血栓烷形成、cAMP、GAMP;血块回缩;③膜受体分

血小板聚集功能(AA途径)检测试剂盒(粘度测定法)产品技术要求lepu

血小板聚集功能(AA途径)检测试剂盒(粘度测定法) 适用范围:本试剂盒与血栓弹力图仪配套使用,体外检测人全血的血块强度(MA)指标,通过MA计算抑制率,用于评价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药物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 1.1包装规格 1人份/盒、5人份/盒 1.2产品主要组成成分 2.1 外观 试剂盒外观整洁,标识清晰。试剂盒内的各液体组分应澄清透明,无沉淀或絮状物,无漏液。样品测定杯无破损,无变形。 2.2 准确性 2.2.1用本试剂盒同Haemoneticse公司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试剂盒对40例临床样本进行对照检测,各自测得的抑制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应满足r≥0.975。 2.2.2用本试剂盒测定正常人群抗凝全血样本,应满足表1的要求。

表1正常人群抗凝全血样本AA途径MA值测试结果范围 2.3 批内精密度 用同批试剂盒的普通杯检测同一份枸橼酸钠抗凝全血5次,计算血块强度(MA)的变异系数(CV),应小于15%。 用同批试剂盒的巴曲酶杯和花生四烯酸杯分别检测同一份肝素钠抗凝全血各5次,计算各自的血块强度(MA)的变异系数(CV),均应小于15%。 2.4批间精密度 用不同三批试剂盒每一批的普通杯检测同一份枸橼酸钠抗凝全血各5次,计算血块强度(MA)的变异系数(CV),应小于15%。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在止血与动脉血栓形成中得作用包括粘附到受损血菅处或破裂得动脉粥样域化斑块处,形成止血栓或;疑块;加速;疑血瀑布导致凝血酶得形成.本文综述了血小板得作用,列举了遗传性得血小板缺陷及异常出血性疾病,并讨论了 ^种血小板致聚列. 本文综述了各^科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以及它们得优缺点:出血时间测定;利用透光性得改变来检测枸據酸钠抗凝得富含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得聚集功能;阻抗聚集仪检測枸椽酸钠抗凝全血中血小板得聚集功能;高切变力血小板功能分折仪(PFA-W0)与Ultegra快速血小板功能測定仪检测血小板相关得止血功能;用锥板分析仪检測高切变力下血小板得粘附与聚集功能;检测血小板颗粒内容物得分泌(ATP, 14C-5-强色胺?血小板第4因予与(3 -血小板球蛋白) 与血栓烷82得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内与体外使用致聚剂得血小板激活悄况(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构象改变,P-选择素与磷脂酰丝氨酸得表达);检测遗传性缺陷中血小板膜糖蛋白得水平。 1简介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中得作用 当血管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粘附到损伤处,聚集形成由纤维蛋白固定得止血块。在微血管损伤处及 敍裂得动脉粥样枝化斑块处也会发生类似得过程,最终形成血小板一纤维蛋白血栓,引发动脉硬化症 得血栓性并发症. 体内能够激活血小板得诱导列主要有胶原蛋白,ADP,血栓烷A2(TXA2),凝血酶?弱诱导剂有5 一冬色胺与肾上腺素?血小板上不仅有针对这些介质得受体,还有纤维蛋白原与VWF得受体。TXA2得形成与释放以及血小板致密颗粒中分泌得ADP与5—理色胺合加速血小板得激活过程, 促凝表面得暴露促进凝血晦得形成,而竄血酶就是強有效得激活剂。激活也会诱导a-颗粒内容物得分泌与颗粒跨膜蛋白P-选择素出现在血小板得表面上。所有血小板致聚剂都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当;疑集过程得某个途径存在缺陷或被抑制时,血小板得凝集功能将被大大受损。 在血菅壁得损伤处,血小板与内皮下细胞外基质中得Von Willebrand因子(VWF),胶原蛋白与纤维结合素粘附在一起。在鬲切变力悄况下?血小板糖蛋白GPIb/IX/V复合物与VWF得柏互反应就是非常短暫得,但当VWF与血小板表面得GPIIb/llla结合,这一过程会变成不可逆得.血小板表面胶原蛋白受体包括GPIa/llaCa2pi),它在粘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得作用; 而GPVI在血小板活化引4eTXA2得形成与释放以及致密颗粒与a贮存颗粒内容物得分泌过程中超作用。血小板存在TXA2与ADP受体,在损伤处流动得血小板受刺激会改变形状,伸出伪足,进而在粘附血小板周囤形成聚集物. 聚集过程需要血小板表面得异二聚体整合素分泌与血小板表面磷脂双分子层翻转暴露促凝鑛脂表面,通常为磷脂酰丝氮酸(PS)翻转到血小板表面。也会产生促凝活性得微粒? PS得暴露大大加速了凝血途>^^因子X与凝血胯原酶得反应,产生了灵有效得血小板说导剂一凝血晦.凝血胯切开血小板表面得蛋白誨激活受体,导致GPlIbGPIIb/llla复合物转变成纤维蛋白原得受体或某些情况下作为VWF得受体。这些蛋白会在邻近得受刺激得血小板之间搭桥。激活得正常得GPIIb/llla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非常重要。 当血小板受胶原蛋白与凝血酶等致聚剂刺激,能引起血小板颗粒得/I I la得激活,形成TXA2 与引起血小板颗粒内容物得分泌.凝血晦同样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包裹在血小板聚合物表面形成坚固得止血块或血栓0 在磷脂酶A2作用下膜麟脂释要目得在于确定异常出血得原因或确保在手术或牙科侵入性操作(包括拔牙)过程中得正常止血功能。多种方法尝试来证实高血小板活性有血栓形成得倾向, 这个专題最近被Thiagarajan与ffu等进行综述。 异常出血常见得原因为血小板减少症,这可通过血小板计数来确定。当血小板计数低放出花生四烯酸 吋可产生TXA2。在环?化化酶(COXT)与血栓烷合晦作用下,花生四烯酸转变为TXA2o TXA2只能短期存在,很快形成无活性得稳定产物TXB2o C0X-1被阿司匹林不可逆地灭活?因此血小板生成TXA2得能

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因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粘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一)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止血中较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子的形成,要经过血小板粘附与聚集两个过程。 血管损伤后,流经此血管的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于损伤处暴露的胶原纤维上。参与血小板粘附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I(GPI)、vonWillebrand因子(vW因子)和内皮下组织中的胶原。当血小板缺乏GPI或胶原纤维变性时,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功能便受损。发生血小板粘附过程的可能机制是vW因子再与血小板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此外,血小板膜上的糖苷移换酶活性和胶原蛋白分子的构型与粘附也有着密切关系。 粘附主要是一种表面现象,粘附一旦发生了,血小板的聚集过程(thrombocyte aggregation)也随即发生。聚集是指一些血小板相互粘连在一起的过程。聚集开始时,血小板由圆盘形变成球形,并伸出一些貌似小刺的伪足;同时血小板脱粒,即原来贮存于致密颗粒内的ADP、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被释放。ADP释放和某些前列腺素的生成,对聚集的引起十分重要。 1.ADP的作用在体外实验中看到,ADP是使血小板聚集最重要的物质,特别是从血小板释放出来的这种内源性ADP尤其重要。在血小板悬液中加入小量ADP(浓度在0.9μmol/L以下),能迅速引起血小板聚集,但很快又解聚;若加入中等剂量的ADP(1.0μmol/L左右),则在第一聚集时相结束和解聚后不久,又出现第二个不可逆的聚集时相,这是由于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所引起的;若是加入大量ADP,则迅速引起不可逆的聚集,即直接进入聚集的第二时相.以不同剂量的凝血酶加入血小板悬液,也可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而且与ADP相似,随着加入剂量的逐渐增加,可看到从只有第一时相可逆性聚集,到出现两个时相的聚集,再到直接进入第二时相的聚集.因为,用腺苷阻断内源性ADP的释放或用腺苷三磷酸双磷酸酶(apyrase)以破坏ADP,均可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聚集,说明凝血酶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凝血酶与血小板细胞膜上的凝血酶受体结合后,引起内源性ADP释放所引起的。加入胶原也可引进悬液中的血小板聚集,然而只有第二时相的不可逆聚集,一般认为这也是由于胶原引起内源性的ADP释放所致。 一般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均可使血小板内cAMP减少,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则使cAMP增多。因而目前认为,可能是cAMP减少引起血小板内Ca2+增加,促使内源性ADP释放。 ADP引起血小板聚集,还必须有Ca2+ 和纤维蛋白原存在,而且要消耗能量。将血小板悬浮于缺乏葡萄糖的溶液中数小时,或用药物阻断或减弱血小板产生ATP的代谢过程,均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ADP也不能使洗净了的血小板聚集,除非加入纤维蛋白原;但凝血酶和胶原可使洗净了的血小板聚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使血小板a 颗粒内的纤维蛋白原释放。 ADP是通过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引起聚集的。目前认为,血小板膜上有表面ATP酶,这是防止血小板相互粘聚所必需的,而ADP可抑制表面ATP酶的活性;ADP还可使血小板暴露出磷脂表面,因而可以通过Ca2+“搭桥”而互相粘聚。 2.血小板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作用血小板质膜的磷脂中含有花生四烯酸,血小板细胞内有磷脂酸A2。在血小板被表面激活时,磷脂酶A2也被激活。在磷脂酶A2的催化作用下,花生四烯酸从质膜的磷脂中分离出来。花生四烯酸在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作用下,产生前列腺素G2和H2 (PGG2、PGH2)。PGG2和PGH2都是环内过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2?6%,输注血小板为 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 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 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 TRALI):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 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 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 发生死亡率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UK SHOT 1996-20031995 - 20021999 - 20021994 -19982000 -2003 例数139********

发生率% 7370-150-5 死亡率% 9NR NR209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三)输注血小板 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70%,其中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约为20%。 血小板抗体是临床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20?80%多次 输血的患者出现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导致昂贵的血液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损害。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与血小板抗体有关的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对不孕不育和因子宫肌瘤引起死胎都有极大的影响。 鉴于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重要价值,为此该项目得到2011年11月1日卫生厅质量检查组的充分肯定。目前我省兄弟医院已相继开展,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医院,我市有李惠利医院、市一、鄞州医院、鄞州二院等。 收费: 1 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HLA- I类抗原(HLA-A、HLA-B 抗原和少量HLA-C 抗原)的HLA- I类抗体 (50-80% )。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6 ;项目名称—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 价格—90 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无限定支付范围;甲乙分类—甲。 2 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 抗原)的HPA 抗体(17-25%)。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7 ;项目名称—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价格—90 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限列入支付范围的器官移植;甲乙分类—甲。(输血就是器官移 植的一种) 收费参考文件: 《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名称》,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5 年版,第65 页。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

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概念: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g)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征。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或全血(WB)中,加入致聚剂(亦称诱导剂)连续搅拌能诱发这种现象。 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 参考范围: 1.ADP0.5μm时最大聚集率(MAR)0.627±0.143,ADP1.0μm时MAR0.678±0.178(比浊法)。 2.肾上腺素0.4μg/mlMAR0.678±0.178(比浊法)。 3.胶原0.2mg/mlMAR0.717±0.193(比浊法)。 4.瑞斯托霉素1.5mg/mlMAR0.875±0.114(比浊法);玻片定性法大多数在++~+++。 5.玻片法30s不出现凝集为异常。 影响因素: 1.最好采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玻璃试管等须涂硅处理或使用塑料制品。因为玻璃可以激活凝血反应。 2.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最好不超过5min,强调采血顺利,以防激活凝血反应。 3.必须在采血后3h内检测完毕。 4.必须避免用EDTA作抗凝剂,防止血浆中Ca2+的过度被螯合。首选枸橼酸钠抗凝。

5.由于是比浊法,故避免溶血、红细胞混杂及牛奶、豆浆等脂类物质对检测的干扰。 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类药物在检测前1周内不能应用。 7.血小板聚集试验受当日的环境和试剂影响颇大,最好每次以正常人血小板作对照。 8.血小板聚集作用随血浆中枸橼酸钠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在贫血患者中应加入较正常者为多的抗凝剂。 9.采血后的标本以放在15~25℃的室温下为宜,低温会使血小板激活,聚集能力增加。 临床意义: 1)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2)PAgT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减低如:尿毒症、肝硬化、MDS、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还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不同的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对各种诱导剂的反应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小板无力症: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和不聚集;巨大血小板综合征: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但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不凝

血小板微颗粒的促凝功能与流式细胞术绝对计数值的相关性

血小板微颗粒的促凝功能与流式细胞术绝对计数值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所获得血小板微颗粒计数与其功能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的100例健康孕产妇及患有合并症孕产妇患者的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经流式细胞术计数分析及三种功能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流式细胞术获得的乳黏素蛋白促凝血的微粒体计数与Zymuphen MP活性呈弱相关(r=0.5370,P<0.01);与内在凝血酶潜力ETP呈正相关(r=0.7444,P<0.01);与STA磷脂(PPL)促凝分析呈负相关(r=-0.7872,P <0.01)。膜联蛋白V+及促凝血的血小板源性微颗粒的含量水平与功能分析一致。结论血小板微颗粒的促凝功能与流式细胞术绝对计数值密切相关,多参数的使用将会提供更多的生物学信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platelet-derived microvesicle sorted by flow cytometry cell sorting and their function. Methods 100 copies of blood samplesobtained from healthy maternal women or maternal women with complications from Septem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number of platelet microvesicles were calculated by flow cytometry cell sorting,and their functions were recorded by three function analysis.Their relationship was explored. Results The number of platelet microvesicles was slightly correlated with Zymuphen MP activity (r=0.5370,P<0.01)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TP (r=0.7444,P<0.01),whil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TA PPL (r=-0.7872,P<0.01).Membrane associated protein V+ was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coagulation of platelet microvesicles,which was helpful for function analysis. Conclusion The coagulation of platelet microvesicl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number counted by flow cytometry cell sort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parameters will provide valuable biological information. [Key words] Flow cytometry cell sorting;Platelet;Derived microvesicles 近年来胞外膜泡逐渐受到细胞生物学及临床研究关注,随着对其形态大小、表型及微粒体(MVs)计数研究的进展,其对机体生理及病理的生物学作用逐渐被了解。流式细胞术是最常采用的微粒体分析技术,其检测的最低范围为0.2~0.5 μm。纳米粒子跟踪分析(NTA)及原子粒显微镜(AFM)技术已证实绝大多数胞外膜泡直径<0.3 μm,提示流式细胞术所能检测到的微粒体可能只是“冰山一角”[1]。新一代的流式细胞术通过改善聚光角度提高了微粒体的分辨率,最小可达0.1 μm,在分散时改变了聚光,增加了检测微小粒子的敏感度[2-3]。高敏感度的流式细胞术拥有较高的FSc分辨率、较低的背景噪声,能够检测的微粒体数目是常规流式细胞术的8~20倍。研究显示,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其微粒体大小比例不同,提示微粒体的大小可能包含更多的生物学信息[4]。本研究旨在比较3种现存的检测血小板微颗粒促凝功能的方法,结合流式细胞术获得的血小板微颗粒绝对计数,分析血小板微颗粒的绝对计数与微粒体的功能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一.血小板聚集仪:属于临床检验仪器。 (一)应用领域:临床医学.药物研究.科研教学 (二)测定方法:比浊法 (三)测定仪器分类:● 血小板聚集仪● 全血(血浆)血小板聚集仪● 多通道(单/双/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 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 二.分析血小板聚集仪: (一)全血(血浆)血小板聚集仪:A.产品功能:采用微量全血直接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B.临床应用:它广泛应用于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的诊断,并在伴有高凝状态的疾病:如中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和低凝状态的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临床防治,以及在评价各种血栓病药物治疗作用和中医活血化癌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和解聚的研究等方面也是一个重要指标。C.产品特点:D.主要零配件及耗材:一次性测试杯.测试株。G.代表机型:QX-200全血血小板聚集仪H.主要技术参数:测量范围测量速度温度控制测量误差电源外形尺寸重量△R=20.0Ω5分/次 37±0.5℃不大于±0.3ΩAC220V,50Hz,135W500×330×130mm11kg (二)多通道(双/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a)

产品功能:根据 BORN 方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曲线显示;参数设置;最大聚集;最大斜率;解聚时间;面积计算等;统计功能.回归与偏差比较;直方图等;可使用多种诱导剂。 ●可测量参数:最大聚集;斜率(Slope);双相聚集(Biphasic aggregarion);解聚(Desaggregation);解聚斜率(Slope (Desaggregation));形状变化(Shape change);延迟相(Lagphase);面积(Arca);角度(Angle)。 ●测量体积:200ulRRP+20ul诱导剂;最小测量体积 180~200ul。 ●统计:可进行Student-t和Wilconxon检验;回归与偏差比较;直方图;曲线放大.平滑等。 ● 诱导剂:可用多种诱导剂。b) 测定方法及原理:流式密度测定法(可用各种澄清或混浊试剂)。据 BORN 方法而发展的专利测量技术-涡流式密度测量法,自动校零和磁力搅拌棒组成光学-机械结合系统,保证反应系统的均一性和提高灵敏度。c) 应用范围:可用ADP.COL.RIS.ADR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由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可检测出因聚集功能低下,所造成出血倾向疾病,或因聚集功能过高所形成血栓,诊断血栓栓塞并发症,如中风,心梗等疾病源监测,并可提早预防避免发生。e) 产品特点:● BORN方法和电流法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对血小板含量较低的样本可以进行富积处理后再测量,而用全血作样

流式细胞术及其应用教程

流式细胞术及其应用教程 The course of flow cyt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 课程简介 该课程包括理论和实习两部分,理论课程重点介绍与流式细胞术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其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内容包括流式细胞术的基本原理、流式细胞仪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血细胞分化发育过程、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血液学、肿瘤学及科研工作中的应用。通过理论授课使研究生能够掌握上述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进展,达到提高研究生流式细胞术应用水平、拓展研究生思路、开阔眼界,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实习内容包括标本制备、仪器的调节与质控、淋巴细胞亚群分析、HLA-B27检测、胞膜、内抗原检测、红细胞CD55、CD59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分析、DNA倍体分析及细胞因子检测。通过实习使研究生进一步熟悉流式细胞仪的使用程序,操作规程,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高帮助。 This course includes in lecture teaching and practice lesson. The lecture teaching will be focused on flow cytometric basic theory, structur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pplication in clinic and research. The practice lesson will be focused on sample preparation, instrument setting, analysis of lymphocytes, HLA-B27,extracellular antigen and intracellular antigen, analysis of CD55,CD59, DNA ploidy analysis and cytokine detection.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流式细胞术及其应用教程 二、总学时数:38学时,2学分 理论课18学时 实验课20学时 三、授课对象: 博士生、硕士生,专业不限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1、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范围:11.0~16.0S PT即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血浆凝固的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 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Ⅶ、Ⅹ缺乏症,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 FDP增多,恶性贫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实质性损伤时损害凝血因子与凝血酶原的合成,口服抗凝剂如肝素等。 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备注:一般受检者的测定值较参考值延长超过3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2、凝血酶时间(TT)参考范围:12.0~18.0S TT在凝血酶作用下,血浆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时间。 延长:常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DIC,FDP增多,SLE,肝病, 肾病,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 缩短:标本可能有微小凝块或有钙离子存在。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范围:27.0~42.0S APTT为脑磷脂具有部分凝血活酶的作用,能加速因子X的活化,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使血液凝固的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 延长: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 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Ⅴ、Ⅷ、血小板增多,幼儿,DIC高凝期, 标本离心不足,标本混有血小板等。 (备注:一般受检者的测定值较参考值延长超过10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参考范围:2.00~4.00g/L 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FIB作为底物,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 增高:可见于糖尿病、糖尿病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 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轻度肝炎等。

血小板聚集临床意义-最新版本new

血小板聚集临床意义 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呈圆盘状存在于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血小板聚集特性是其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是一种功能性测定,是血小板活化及其释放反应,膜糖蛋白受体等综合因素的共同表现,是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基础。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小板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成团的特征,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试验可用于鉴定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以及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测量血小板的反应能力和监测药物治疗后血小板功能抑制程度。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对于临床上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一直是血小板体外功能评价的金标准。 检测原理: 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可以在体外进行模拟,即在富血小板血浆分别加入花生四稀酸、ADP、胶原和肾上腺素等不同诱导剂。透光度增加程度代表血小板聚集的强度。吸光度(OD)的变化被测量记录代表着聚集度,加入诱导剂后连续搅拌能诱发血小板聚集。 使用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聚集反应有两相:I相:血管壁损伤部位血小板黏附,通过损伤的组织或红细胞释放出ADP所致。特点是聚集发生迅速、可逆即聚集后的血小板又自行分离(称解聚);Ⅱ相:聚集是由血小板本身释放的ADP诱导发生的,特点是聚集过程缓慢、不可逆。 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血液受损伤流血时,发生止血和凝血效应的机制有多种,但大都与血小板的作用有关系,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第一杀手,占到患者死亡的30%左右。研究者现在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的。但是,当斑块破裂时相关成分会出现在动脉细胞外基质中,从而开启血小板凝集功能或动脉血栓。与此同时,巨噬细胞来源泡沫细胞产生的组织因素也会启动血液系统的凝集作用。这些过程均可引起血块的增加,且能引起从中风到心肌梗死(M I)的临床疾病。 现在,血小板抑制剂已成为急性心血管事件预防和治疗原则的主要用药。其中,三种主要的血小板抑制剂是:阿司匹林,包括氯吡格雷在内的噻吩吡啶类派生物和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因为GP IIb/IIIa拮抗剂仅能以静脉形式获得,无法用于医院外患者的长期治疗。另一方面,患者经常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来降低心脏疾病的长期风险。 近来,关于临床实验室是否应该测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作用的问题存在着越来越大的争论。本文讨论了测量这些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药理学和可获得的实验室检测。 血小板和血块形成 血小板在正常止血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他们没有细胞核,但含有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派生生长因子、凝血因子(vWF)、P-选择素构成的α-颗粒及二磷酸腺苷(ADP)、血清素和钙组成的密集颗粒。 当发生血管损伤时,暴露的vEF和胶原蛋白结合到循环血小板上并激活他们。激活过程中,释放α和致集颗粒(脱粒过程)从而聚集更多血小板到达血管损伤位置并增强血小板活性。血小板也能合成和释放凝血烷(另一种活性调节物质)。 血小板活性过程中,细胞表面的GP IIb/IIIa受体变形,从而使纤维蛋白原(因子I)结合到血小板上。同时,作为血凝固的一部分,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因子X III在血凝固过程最后一步交叉连接纤维蛋白。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结果是引起稳定血小板形成或构成基本的止血(图1)。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0)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0) 背景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指血液凝结能力受到急性损害的病理生理状态。出血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可仅表现为凝血指标异常而无出血。由于止血机制复杂,某些情况下可同时存在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症、口服抗凝药、脓毒症、急性中毒、肝功能损害、严重创伤等都可以造成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上述疾病常见于急诊和重症监护室(ICU),常导致严重临床后果,需要临床医生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和实施适当的治疗。 一、常见病因和机制 专家意见1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在急诊和ICU较常见,需要及时明确诊断和分析病因。 1.1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激活形成血小板栓子,是止血过程的启动步骤,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均有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碍。目前把血小板计数< 100×10^9/L定义为血小板减少。造成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包括血液系统原发疾病、药物、毒物、感染、免疫、出血、机械性破坏、分布异常等。当血小板计数< 50××10^9/L时出血风险将明显增加。在急、危重症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的现象相当常见,有研究统计入住ICU 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14% ~44% 出现了血小板减少。 1.2 口服抗凝药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口服抗凝药物是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随着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率逐渐增高,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项欧洲研究

显示当地9% 的急诊患者使用了口服抗凝药物。常用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 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 VKA) 和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anticoagulant, DOAC)。 VKA(如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 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发挥抗凝血作用;DOAC 主要包括Ⅱa因子抑制剂( 如达比加群) 和Ⅹa因子抑制剂( 利伐沙班、阿哌沙班),通过直接抑制对应凝血因子活性发挥抗凝作用。口服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使用华法林预防房颤血栓形成的出血风险大约为1.0~3.8%/人·年,DOAC 治疗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大出血风险约为1.2 ~2.2%/( 人·年)。 1.3 脓毒症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和凝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炎症和相关凝血系统异常是脓毒症的主要机制。脓毒症患者凝血紊乱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在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进展至显性DIC之前即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 延长。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中大约30%可合并DIC,进而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于2017 年提议使用“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 (sepsis-induced coagulopathy, SIC)”的概念用以描述这种DIC前期的凝血功能改变。其发生的机制可能包括: (1)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的释放:脓毒症可诱导细胞损伤及死亡,从而释放细胞内成分,如组蛋白、染色体DNA、线粒体DNA、核小体、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及热休克蛋白等,激活凝血系统并诱导DIC 发生; (2)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的形成:NE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