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方案

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方案
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方案

一、边境经济合作区概述

边境经济合作区是指根据两国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特点和优势,划定特定区域,赋予该区域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贸易以及配套的产业政策,并对区内地区进行海关特殊监管,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各种生产要素在此聚集,通过边境两边地区的对接,实现边境地区两边的充分互动和优势互补,实现该区域加快发展,进而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一)边境区域合作的特征

跨境区域合作主要着眼于地区的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发挥,以促进当地的发展为目标。合作参与方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体边界毗邻的部分关税领土,如欧洲上莱茵地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也有经济体全部关税领土与另一方部分关税领土进行跨境合作的情况,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新一柔一廖成长三角。虽然大多情况下双方都存在合作机制,却往往没有达成正式的、有约束力的协议,需要参与方自行实施各自的政策以促成合作。

(二)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主体

从目前国内外边境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行为主体划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中央政府是合作区的授权机构,也决定了它的建设思路和发展前景。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利益代表,要和毗邻国家的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并实施具体的协作管理。国际和地区组织是合作区的倡导者,可以起到协调、提供技术和资金的作用,合作过程中非常需要他们的参与和支持。企业是合作区的核心建设要素,对于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边境地区,在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协调下,主要基于区位理论和运输成本的有利条件而扩大市场和要素获取范围,通过边境经济项目招标而拉动企业投资,实现边境地区对外贸易转型。

(三)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制约了其发展。第一个就是主权让渡问题。跨境经济合作区需要突破边境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经济合作涉及人流、物流的管理,涉及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管理,必然需要国家间主权的相互让渡。而国家主权的让渡十分敏感和困难,需要国家间友好的政治关系和高度的相互信任为保障。这就增加了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难度。

第二个就是运作的复杂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和运作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在海关监管、产业规划、行政司法、交通管理等方面尤其需要两国间达成一致。如果处理不好,束缚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就不能显现合作区的优越性。

二、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提出的背景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主要潮流。特别是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经济发展与合作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缅甸联邦及中国云南,正好位于东亚、东南亚、南亚的交汇的“十字路口”,具有跨越式快速发展的多重便利条件。建设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是促进两国边境地区共同繁荣的需要。

2.1中缅双方的开放进程

中方的开放:1991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瑞丽姐告边境贸易经济区。2000年4月,国家计委报请国务院同意按照“境内关外”的方式设立姐告边境贸易区,形成“境内关外”特殊监管模式,即以姐告大桥中心横线为海关关境线,联检机构设于大桥西侧,出口货物越过关境线即为出口,进口货物在贸易区内免于向海关申报。姐告边境贸易区具有贸易、加工、仓储、旅游功能,在区内可开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边境贸易、边民互市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内实行增值税、消费税暂缓征收和免收部份行政性收费等优惠政策。

缅方的开放:姐告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缅甸木姐地区的发展。2000年8月,在姐告实施“境内关外”海关特殊监管模式后不久,缅政府也很快将木姐海关后撤15公里至105码,并在木姐一侧实施类似中方的海关特殊监管模式。这一举措有效地带动了木姐地区的发展,使木姐市成为了缅甸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木姐口岸也迅速成为缅甸14个边境口岸中最大的边贸口岸。缅甸商务部边贸司曾表示,缅甸中央政府为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把木姐口岸105码作为一个最大的贸易区进行开发建设;至今,正在使木姐口岸成为与仰光口岸地位相同的大贸口岸。

2.2新时期的两国的新机遇

人民的致富企盼、政府的责任支撑、产业的发展需求等,促使中缅双边口岸全方位经济合作加快。

中方:“沿边经济”成为中国下一个发展热点,瑞丽名列三大边境新特区之列,意义非同寻常。201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云南瑞丽(对缅甸、南亚)作为与广西的东兴(对越南)与内蒙古满洲里(对俄罗斯)三城市的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授权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享有沿海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瑞丽口岸进出口总值10年已增加9倍。

缅方:已加入世贸组织,近年来转型顺利,推动国家进步,迅速走上和平、民主、发展及向全世界开放的道路。目前,缅方打算把木姐周围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自由贸易区,对木姐105码货场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总体规划面积6000亩,并建议中方将边境贸易区或自贸区向整个瑞丽市扩展,以适应新形势和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的需要。每年在中国姐告和缅甸木姐轮流举办的“中缅边境贸易交易会”至今已达17届,中缅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扩大,贸易形式不断创新,交流内容也由商品贸易向旅游、文化、科技、招商引资等广阔领域,展示了友好合作发展的广阔前景。

2.3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战略意义

缅甸是东盟国家中面积仅次于印尼的国家,与中国有着长达2000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地处中国连接南亚与东南亚两大板块的要冲;边境经济合作区所在的木姐、瑞丽地区,是缅甸与中国边境的中心地段,既往抗日战争期间,是中国获取外援(史迪威公路起始点)的“生命线”,今天又将成为中国与缅甸联邦共建的“中缅油气管道”的终点。

缅甸的地缘经济和军事战略位置均十分重要,国土形状就像个菱形的“箭头”,上半部刺入中国和印度两大国之间;下半部拖着长长的尾巴,合拢在泰国、老挝与印度洋的海陆板块之内,因此成为美国“再平衡”中国力量的着力点,也是中国资源供应突破“马六甲困局”走向印度洋的主要捷径。

三、中缅经济合作区的选址问题

建设中缅经济合作区的提法由来已久,至今未能付诸实施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选址问题。大部分提案都依托“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概念,认为既然是“跨境”、既然是“中缅合作”,那么把缅甸方面牵涉进来就是必然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个观点,所以很多提案在选址问题上都倾向于采用跨境方式或者在缅甸境内建设,而完全在中国境内建设“中缅经济合作区”的提案都因为担心“对缅方无益”或“得不到缅方的支持”而较少有人提出。

在上述提案的提出、报批、实施的过程中,最终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夭折,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与对“跨境经济合作区”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把一个本来我们可以主动出击,按着经济学的内在规律、以强者身份带动双边经济发展的好事,办成了被动的、受到对方种种制约、最终不得不废止的尴尬之事。从下文中对“跨境建设”或者“在缅甸境内建设”两种方式弊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完全在中国境内建设“中缅经济合作区”是必然之举。

3.1在缅甸境内建设经济合作区的弊端

基础设施方面:

在这类提案中,瑞丽江北部的缅甸领土经常被推荐为适合建设经济合作区的区域。这个区域呈狭长态势,和大部分缅甸领土有一江之隔,和中国领土直接接壤,所以被看作是建设双边经济合作区的最佳之所。但是制约该经济合作区建设的原因也正是来源于此,因为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受到中方条件的严重制约。首先,通电、通水、通电信显然从中方接入比从一江之隔的缅方要更划算,但这需要中方基础设施的许可和配套;其次,瑞丽江北部的大部分缅甸领土,要么被中方的村庄包围、要么处于荒郊野外,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与中方的干线公路相连,直接通达中方的市场发达区域。

这样一来,经济合作区的投资者(大部分提案是由中方投资)需要下很大功夫与瑞丽市的电力、通信和市政管理等部门沟通并取得支持,才能拉通各种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线路;同时,还需要对与经济合作区接壤的中方村庄或周边区域同时进行相应的投资和开发,如拆迁和安置阻碍经济合作区修建道路的村庄等,才能具备招商引资的商业价值。

如此复杂的工作,就使得这件事情变得基本不可能了,中方不可能为一个缅方的经济合作区做出如此大的努力,所以基础设施受到中方条件的严重制约是这类经济合作区一个很大的先天不足。

●政治和政策的稳定性问题:

缅甸政治形势正经历着军政府向民选政府过渡的阶段,民主和开放发展是大趋势,尽管越来越好,但影响国内政局的不稳定因素很多,包括国内反对派、西方支持的各种组织等,如果再与缅甸的民族问题相纠缠,有可能会影响到缅中合作项目。2011年,“缅甸停建密松水电站”的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表面上看,停建的原因是“筑建大坝会破坏缅甸第一大河落洼地江的生态”,其根本的原因是缅甸政府对昂山素季集团、克钦集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让步。但这种因政治原因导致的项目停建,却给中方的投资带来巨大损失。

●投资的安全性问题:

由于大部分这类方案的提出者是中方、投资者也是中方,所以中方投资者在缅方投资的安全性就成了这些投资者首要考虑的问题。由于上述的政治和政策稳定性问题,导致缅甸并不是一个特别令人放心的投资目的地。虽然在缅方的投资可能会在日后带来巨大的收益,但这类项目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所以投资者必须要慎重考虑。由于目前缅甸方面契约精神的缺失,经常迫于国内或西方的压力单方面撕毁合同,而且不给中方任何经济补偿,所以导致这类投资项目的风险很高,中国的投资方最终因为顾虑太大而放弃投资,这也是这类项目最终未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3.2跨境建设经济合作区的弊端

和在缅甸境内建设经济合作区相比,跨境建设的过程更为复杂、牵涉的因素更多,成功的概率也就更低,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筹备和审批过程复杂

由于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中方和缅方都要进行建设工作,所以所有的筹备工作都是双份的。中方和缅方的筹备人员都要为此准备大量的文件、协调各自国内相关各方共同参与。这其中最为困难的是,双方的筹备人员都要说服各自的地方和中央政府。因为跨境经济合作牵涉到边境和海关的问题,这绝不是地方政府可以

决定的,必须由中央政府来审批。而中央政府审批流程复杂、时间较长、影响因素较多,如有一方没有得到批准,整个项目就必须下马,前期的准备就会付水东流。这是这类项目难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对接困难

跨境建设经济合作区的第二个大的问题就是双方的对接问题,这其中包括了语言、理念、布局、利益、技术接口等多方面的问题。抛开语言方面交流的困难,双方最大的分歧可能还是在理念方面,其实也就是跨境经济区的定位问题,到底是以中方为主导,还是以缅方为主导。由理念方面的分歧就会导致双方在经济区内企业布局、建筑布局、各自的利益体现等方面的争执。这些争执一般不会在申办初期体现,但随着方案的细化,双方的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甚至会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最终将导致项目的停滞或终止。

●缅方的诚信问题

即便前两个问题得到克服,缅方的诚信问题始终会是悬在项目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可能因为政治原因而落下。由于缅方政治的稳定性还很差,执政主体的更换、民族矛盾、反对党的压力、西方的干预都可能会使缅方改变已有的决策。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中方就会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为前期经济合作区的设计都是按照跨境方式来设计,所有产业的布局、办事机构的布局都是分布在各自的境内,一旦一方终止合作,另一方即便建成了所有的设施,也是不完整、难以独立发挥作用的。

3.3在中国境内建设经济合作区

从上面对“在缅甸境内建设”和“跨境建设”经济合作区的两种方式的弊端分析中,我们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两个字:被动。应该说通过建设“中缅经济合作区”发展双边经济的初衷是好的,但过分关注缅方的利益、着力体现缅方的诉求,往往就会导致在方案设计之初就处于被动状态,从经济区的布局、审批的流程、利益的分配、投资的安全性方面处处受到缅甸方面的制约,最终会导致建设过程中处处受阻,中方逐渐变为无利可图、甚至血本无归。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化被动为主动,按着经济学的内在规律办事,以中方为主导,在中方境内建设“中缅经济合作区”。

之所以坚持以中方为主导,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经济实力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远远超过缅甸,这就意味着中方更有经济实力来建设一个较大规模的经济合作区;而且在中国已经有多个双边经济合作区的成功案例,这就意味着中方更有经验来建设这样一个双边经济合作区。一个成功模式的摸索是需要过程的,也可能要付出很多学费的代价,中方在和其他国家的合作过程中,已经成功摸索出一整套建设双边经济合作区的方式和方法,在中国建设这样一个经济合作区,一定会比在缅甸投资小、建设周期短、见效快。

●市场因素

从目前中缅双方的贸易情况来看,中方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缅方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要扩大出口,尤其是要扩大对华出口。从缅甸出口中国的商品结构来看,珠宝玉石、名贵木材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产品在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对于那些已经富裕起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这些产品是十分受欢迎的。但由于缅甸的加工水平有限,所以大部分都是原材料或粗加工产品出口到中国。建设中缅经济合作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把缅甸的原材料和中国的加工能力结合起来,就可以使珠宝玉石、名贵木材在经济合作区内得到迅速增值,不但迎合了中国巨大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获得高额利润。应该看到,中国巨大的市场是拉动中缅经济合作区建设的主要动力,中方在这个双边经济合作区内是处于主导地位的,选址在中方建设是顺利成章的。

●投资主体

几乎所有以往中缅经济合作区的投资主体都来源于中方,这是和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商人的前瞻意识、中国资本的投资需求分不开的。但投资必须要落实在稳定政治经济环境中,在缅甸境内或和缅方跨境合作建设的风险太大,使得投资人最终都望而却步。在中国建设经济合作区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中方成熟的市场环境、稳定的政治局势、连贯的经济政策和完善的法律体系,都使投资方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护。所以选择在中国境内建设“中缅经济合作区”将吸引一大批来自于国内的投资者,投资主体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经济学的内在规律

很多人会担心,在中方建设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缅方会不会响应?缅方不响应怎么办?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经济学规律告诉我们,资本都是逐利的,每个经济个体都会追求其利益的最大化。当中方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后,中国广袤的国内市场会强劲地拉动经济合作区的产业发展;如此一来,边境经济合作区也会顺势拉动缅方的出口强劲增长。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缅方的经济体会自发地在该国边境附近形成相应的出口、物流、相关服务等产业聚集区。当产业聚集到一定程度时,缅方也会考虑在边境附近建设经济合作区。这样,双方就会顺利成章地形成跨境经济合作区;而且这样的发展过程要比中方努力去推动、投资去建设要顺畅得多,风险和不可控因素也要小得多。

四、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定位、功能与布局

在WTO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将努力探索睦邻友好、富国强邦之新途径,充分发挥经济合作区对中缅两国周边地区、两国腹地及至东南亚、南亚的经济辐射和发展拉动效能,开创两国毗邻地区相互开放与合作的新格局。

4.1战略定位

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中缅双方合力打造:

——中缅两国边境经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试验区。

——缅甸和南亚对华贸易的陆路通道及物流集散地。

——中缅两国特色资源的加工业中心及综合服务基地。

此定位旨在睦邻、发展、共赢,形成中缅两国在开放机制和体制方面的示范作用,加快边境地区的信息、资金、人才集聚,实现边境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周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共同发展。

4.2功能设计

“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构想包括4大功能:

一座陆港,即中国向缅甸及南亚国家开放的国际陆港城市;

?两大枢纽,即面向西南开放的交通枢纽;服务全国、面向南亚和东南

亚的贸易枢纽;

?两个平台,即经济合作平台、金融服务平台;

?三个基地,即两国相互的出口加工与装配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商务

会展基地。

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具备国际贸易功能、国际物流功能、国际金融服务功能、进出口加工功能等,将以“木姐—瑞丽”两国边境口岸为核心,充分发挥多区域合作的桥梁门户作用,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开发。

A、建设成为东南亚、南亚与中国开放合作的国际物流、商贸和加工制造业平台,开放合作的国际贸易基地、产业基地、物流基地、金融基地和边境口岸样板城市;

B、建设成为中国和南亚合作程度最高,人员、货物、车辆、货币自由流通的边境经济合作区;

C、建设成为东南亚、南亚与中国经济圈中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华、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

4.3空间布局

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滚动开发”的空间发展模式,科学确定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功能空间布局。目前设想主要功能区包括:

?进出口贸易区:按现代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商务中心大楼、进出口贸

易货站以及商检、报关、市场信息和金融服务等中心;

?缅甸商品博览与交易中心:建设缅甸珠宝玉石展示交易中心、缅甸木

材和木制品展示交易中心、缅甸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

?南亚商品博览与交易中心:重点展示和交易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

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特色商品。

?大宗物流与保税仓储区:设立综合保税仓储物流园,如建设资源保税

库、机电产品库、农林产品库和冷冻商品库等;

?科技与工业园区:建设中缅资源互惠的工业区,如缅甸的珠宝玉石加

工厂、木材加工厂,中国的机械产品组装厂及有科技含量的电子产品

组装厂等;

金融服务创新区:设立边贸专属金融服务机构,对木材、珠宝、矿产品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等。

总之,需要利用缅甸的原料及中国的加工技术等优势,实现两国、两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在边境经济合作区建成缅甸、中国云南面向南亚及中国腹地发达地区开放的“国际产业孵化区”。

4.4分步发展策略

在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握两条原则:分步实施的原则和对我方有利的原则。在正确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见效速度、需求紧迫度、各功能区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各种因素,分期分批建设边境合作区的各个功能区。

2014年到2015年,用2年左右时间打牢基础,优化环境,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商业基础设施。即在统一规划完成后,开展交通、电力、电信、供水、下水管道、垃圾处理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商业贸易,率先建设进出口贸易区、商品博览与交易中心,加紧实现可接待国内外大批商家的配套商业设施,尽快扩大社会影响力。

2016年到2018年,以大宗物流与工业生产完成边境合作区的经济起飞。配合缅中油气管道的开通、弄岛至八莫“陆水联运大通道”的建成、昆明至瑞丽高速公路的开通和保山至瑞丽的铁路施工等,边境合作区将重点建设大型保税物流园区、加工工业园区;与此同时,引进多种金融机构,配套各式金融服务,提升大宗物资的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加工和制造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提高,将实现稳定的现金流和效益,在此基础上,力争使试验区的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

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 有一个误会,即认为麦克马洪线只是划定了中印之间关于藏南那一段的边境(包括百度和维基上都是这样解释的)。实际上那只是麦线的一部分,麦克马洪当时还划定了中国和缅甸北部的那段。 我们并不应该为此而感到奇怪,因为缅甸当时是印度的一个省。因此麦线划定的意义在于为从地缘上与中国达成平衡,以保障印度本土与缅甸地区的交通线。在分析藏南的时候,我们曾经说到过,麦线在那一段基本是沿着喜马拉雅的山脊也就是“分水岭”而划定的。抛开政治因素,将边境线划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是最容易为双方所接受的。因为这样双方都能够达感觉到足够的安全。 在古典时期的东方,限于国家意识的模糊以及技术条件的不足,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并没有明确的国境线。当然象日本这样的岛国倒是可会有比较清楚的国土范围。因此很多的边境线都伴随着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动而诞生的,当殖民势力退出之后,这些合理不合理的国境线也就基本被这些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所继承下来了。 既然麦线的中印边境是基本按照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而

划定的,那么同样的原则也就适用于中缅边境了。当然喜马拉雅山脉到中缅边境时已基本走完,因此英国人需要在那些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中选择一条合适的山脉分水岭,来做为保持双方战略平衡的边境线。当英国人沿着缅甸北部向东往中国境内眺望时,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那条孕育了两条大江的山脉——高黎贡山。这条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大山脉是横断山脉最西侧的一条山脉。从山脊上的雪线大家也可以看出,它足以成为英国人眼中保护缅北地区的天然屏障。因此英国人希望将边境定立在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更多的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 我们在分析中印边境时曾经说到,在中印边境的西段,喜马拉雅山甚至喀喇昆仑山两个天然屏障基本都掌握在“印度”手中。而中段不丹和尼泊尔两个建立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附庸国足以为印度提供缓冲。因此英国人迫切的希望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和缅甸地区,也将边境线定格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这也就是为什么麦线要这样划的技术背景。 当喜马拉雅山南坡、高黎贡山的西坡都控制在英国人手中时,英国人可以认为他们已经为“印度”(英属印度,包括缅甸)划出了足够的安全区。“麦克马洪线——中缅段”之所以不为大家所熟知,最主要是因为政治上的原

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方案

一、边境经济合作区概述 边境经济合作区是指根据两国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特点和优势,划定特定区域,赋予该区域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贸易以及配套的产业政策,并对区内地区进行海关特殊监管,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各种生产要素在此聚集,通过边境两边地区的对接,实现边境地区两边的充分互动和优势互补,实现该区域加快发展,进而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一)边境区域合作的特征 跨境区域合作主要着眼于地区的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发挥,以促进当地的发展为目标。合作参与方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体边界毗邻的部分关税领土,如欧洲上莱茵地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也有经济体全部关税领土与另一方部分关税领土进行跨境合作的情况,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新一柔一廖成长三角。虽然大多情况下双方都存在合作机制,却往往没有达成正式的、有约束力的协议,需要参与方自行实施各自的政策以促成合作。 (二)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主体 从目前国内外边境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行为主体划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中央政府是合作区的授权机构,也决定了它的建设思路和发展前景。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利益代表,要和毗邻国家的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并实施具体的协作管理。国际和地区组织是合作区的倡导者,可以起到协调、提供技术和资金的作用,合作过程中非常需要他们的参与和支持。企业是合作区的核心建设要素,对于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边境地区,在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协调下,主要基于区位理论和运输成本的有利条件而扩大市场和要素获取范围,通过边境经济项目招标而拉动企业投资,实现边境地区对外贸易转型。 (三)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制约了其发展。第一个就是主权让渡问题。跨境经济合作区需要突破边境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经济合作涉及人流、物流的管理,涉及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管理,必然需要国家间主权的相互让渡。而国家主权的让渡十分敏感和困难,需要国家间友好的政治关系和高度的相互信任为保障。这就增加了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难度。

浅析区域经济合作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发展策略 2010级地理科学 1.区域经济合作: 1.1理解:区域性经济合作是指某一个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进行产品交换而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团体。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产物和表现。它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客观必然性。 1.2分析:当前国际大势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总体来看,三大特征或三种发展的大趋向脉络日益显现。一是经济的全球化有向区域化深入的趋势;二是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单极化与多极化的斗争日趋激烈,多极世界的到来已现端倪;三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加速转向亚洲。亚洲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只重要力量,但是相对于欧洲和北美,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在参与全球竞争和防范全球性危机方面,整体上还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加快亚洲经济整合,提高区域化合作水平,走向亚洲经济一体化,是亚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利用机遇,化解挑战的必由之路。中国是亚洲大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中国有条件也有必要在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中扮演关键性角色,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自身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增进亚洲其他经济体的整体利益也是大有裨益的。 2.蓬勃发展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2.1亚洲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市从60年代就开始酝酿,80年代取得一定进展,到了90年代,面对西欧、北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挑战,为适应区域经济活力增长的需要,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比以往更加迅速。 亚洲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舞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亚洲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禀赋,既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必然使亚洲成为世界各种势力角逐的舞台,从而也必然对亚洲经济安全造成深刻影响和威胁。 不可否认,包括中国在内的充满着生机的亚洲经济确实分享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显示出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当这种竞争力触动和有可能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时,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因为他们不愿与发展中国家公平

中缅三块争议地点

1960年10月,中缅双方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基本确 定了双方的边界线。中缅的边境争议主要有三块: 一、缅北地区 就是尖高山至伊索拉希山口以北未定界,包括胡康河谷、野人山、江心坡、高黎贡山与恩梅开江之间的土地。以高黎贡山为界,中国收回片马地区(约153平方公里,1911年初,英军占领片马地区),放弃对高黎贡山以西地区的声索权;不仅让出了麦克马洪线以西的胡岗谷地,连麦克马洪线以东的江心坡都划给了缅甸。

克钦山区(野人山或枯门岭):原属中国云南省,主要以门巴族为主,因其尚未脱离文明,所以称为野人山。 江心坡:北起西藏察隅县,南到尖高山,通常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份地区,约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1852年至1885年之间,英国发动三次侵缅战争,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遂通过缅甸为跳板染指中国西南边陲,1913年武力占据片马,断绝江心坡与中国内地之信道,并于1927年吞并江心坡。1929年民国政府云南交涉署曾向英国驻滇总领事提出过抗议照会“查江心坡一带仍属我国领土,查此滇缅界务尚未勘定,片马交涉尚未解决之际,缅甸政府复派兵经营江心坡一带,并掳去山官十一人,殊失中英亲善之旨。准函前由,相应照会贵总领事查照,转电缅甸政府,速将派往江心坡以北各地之私桩一律撤去,静候将来中英两国派出之大员会勘,以清谬误,

至纫睦谊。”今日台湾发行的地图上,江心坡和以西的孟养土司控制地仍在中国版图中。 1948年缅甸脱离英国独立,仍霸占江心坡地区不放,建国后我国为了与缅甸交好向缅甸方表示愿意放弃大片国土。 1957年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吴奴会谈时表示承认当年有英国政府所划定但原不被中国承认的中缅国界线,即英人所划的中印麦克马洪线的缅甸段。1960年中缅两国签署边界条约,仅收回片马,江心坡地区并江心坡以西与印度阿萨姆省接壤的中国藩属孟养土司控制的大片土地一并慷 慨送给了缅甸。这两片土地相加比台湾还大一倍,纵贯孟养西部,与迈立开江平行走向的一座莽荒大山脉即著名的野人山。 二、南坎地区中缅边境的一颗明珠 南坎地区指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1897年,英国以“永租”名义取得对这块领土的管辖权。从主权法理上,英国与缅甸都承认此区域属于中国。但是“考虑到缅甸的实际困难”:1960年的中缅边界条约第二条称《鉴于中缅两国的平等友好关系,双方决定废除缅甸对属于中国的孟卯三角地(南坎地区)所保持的“永租权关系”,放弃了对这个地区的主权。中国方面把这个地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移交给缅甸,成为缅甸联邦领土的一部分。》 中缅实质是以这块土地与片马地区进行互换。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

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支持下,大湄公河次区域(GMS )内的六个国家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以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具体是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老挝民主共和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该次区域是以湄公河为纽带形成的自然经济区,面积26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338亿。 在亚行及其他发展伙伴的支持和推动下,GMS 经济合作计划帮助次区域确立和实施了许多行业的优先发展项目。 为了实现繁荣、一体化、和谐的次区域发展愿景,GMS 经济合作计划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发展战略(“3C 战略”):? 通过实现可持续的实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将交通走廊转变为跨国经济走廊,加强区域连通性(Connectivity ); ? 通过有效促进人员和货物的跨境流通,以及实现市场、生产流程和价值链的一体化,提高区域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以及? 通过开展项目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建立更广泛的共同体意识(Community ) 。

GMS战略框架(2012—2022) 2011年,在GMS经济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上,各参加国领导人通过了2012—2022年指导次区域发展的十年《战略框架》。该《战略框架》以参加国的承诺和国家发展计划为基础,旨在促进GMS内外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 GMS国家重申了该计划目前的愿景和目标: ? 建立更加繁荣、一体化、和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 ? 该计划将通过(1)创建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基础设施纽带,促进跨境贸易、投资、旅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以及(2)开发人力资源和技能,释放次区域的发展潜力。 ? 为确保发展过程的公平及可持续,GMS计划在规划和实施项目过程中充分尊重环境和社会利益。 区域投资框架 2013年12月,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第19次部长级会议在老挝万象举行,会议通过了“区域投资框架(RIF)”,并通过确立2013—2022年的优先投资和技术援助项目规划,落实了《战略框架》。RIF包括200多个项目,涉及10个行业,总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RIF实施计划”明确了2014—2018年的92个高度优先发展项目,此外还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中期实施计划和监测体系。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38161566.html,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作者:郑学进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7期 [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在稳步进行,我国正处在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振兴崛起的脚步,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会受到国情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由于区位因素的影响,我国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地区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般,而西部地区发展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这种格局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如何平衡好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会决定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只有协调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才能使我国更快地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因此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月15日 对于区域经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比较简单的理解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包括空间、地理、文化、社会等一些综合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地理位置、资源、气候、人文、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不同地区各种资源、位置、气候等的差异,导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和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在悄然形成。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协调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新概念。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很少有人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的过程。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减缓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扩大,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保持和提高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后盾,同时发达地区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各种技术、资金、项目等的支持,帮助欠发达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形成良性的竞争循环的关系,从而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实力。通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协调好不同地区的经济利益

东南亚地图

东南亚(Southeast Asia) 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其中有十一个国家 包括越南(首都河内)、老挝(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内比都)、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新加坡(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东帝汶(首都帝力)(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不包括中国南海诸岛,南海大部分为中国专属经济区,南海诸岛为中国领土,不属东南亚。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世界各国习惯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而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1967年,东南亚地区出现了一个“国家集团”,这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发展至今已有10个成员国。

新加坡经济发达,经济和生活水平达发达国家水平,经济以服务业、航运业、物流业、金融业、科研、旅游业为主,近年积极发展高科技和教育。文莱、马来西亚和泰国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经济以旅游业、制造业、农业和渔业为主,近年积极发展航运业和物流业。越南、菲律宾和印尼经济较落后,经济只有旅游业、制造业、农业和渔业。缅甸、柬埔寨、老挝和东帝汶经济落后,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经济只有旅游业和农业;东帝汶的经济只有渔业和石油出口。文莱虽然人均GDP接近发达国家,但经济并不发达,经济以石油出口和天然气出口为主,财富和中东产油国一样只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 东南亚各国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且都是新兴的国家。均属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瑞丽中缅边境旅游现状及开发策略

https://www.360docs.net/doc/138161566.html, 目录 1 引言 (1) 1.1边境旅游的定义 (1) 1.2边境旅游特点 (1) 1.3开发边境旅游的意义 (2) 2 瑞丽中缅边境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4) 2.1瑞丽边境旅游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4) 2.2瑞丽中缅边境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6) 3 瑞丽边境旅游的开发构想 (10) 3.1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0) 3.2开发的总体思路及布局 (11) 3.3旅游产品的设计 (13) 3.4旅游线路的组合设计 (14) 4 瑞丽边境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 (16) 4.1瑞丽旅游的正确定位和科学规划 (16) 4.2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开拓国内外市场 (17) 4.3扩大边境旅游的形式,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的配套设施 (17) 4.4搞好社会治安,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同时加强边境口岸的管理 (17) 4.5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实现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新突破 (17) 4.6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8) 参考资料 (19)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瑞丽中缅边境旅游现状及开发策略 1 引言 1.1边境旅游的定义 对边境旅游的认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完善的。我国最早关于边境旅游的法规《国家旅游局关于扩大边境旅游促进边疆繁荣的意见》中,并没有对边境旅游进行界定,只是根据形势的发展,重申了发展边境旅游对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的作用意义,在《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中,我国政府对边境旅游的定义是指经批准的旅行社组织和接待我国及毗邻国家的公民,集体从指定的边境口岸出入境,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课题“中国边境旅游研究”中,张广瑞对边境旅游的定义为边境旅游是人们通过边境口岸所进行的跨越国境的旅游活动【1】。在《中国边境旅游必备》中,田欣对边境旅游的定义是指在我国边境地区的市、县,经中央政府批准,与相邻国家的边境地区之间开展的本方居民有组织地前往对方旅游的业务。在罗明义教授《国际旅游发展导论》一书中,边境旅游的定义为是指相邻国家之间相互开放水陆边境口岸,按照一定的协议和约定,允许相邻国家的居民相互出入边境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在《试谈边境旅游及其作用》中姚素英对边境旅游的定义为是指相邻两国或地区的居民,在双方接壤的对外开放的城市或地区相互进行短程旅行游览的行为,它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国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6】。陈永涛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研究》中将边境旅游定义为人们通过边境口岸在指定区域和时限内所进行的跨境旅游活动等。从上述不同学者对于边境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基本能归纳出边境旅游的三个要点:一是旅游者须通过相邻国家之间互相开放的对等的水陆边境口岸出入境;二是需要在双方国家政府协商并指定的时间内和区域内旅游;三是这种旅游主要是发生在双方国家的边境地区的。因此在这里边境旅游应定义为旅游者通过边境口岸进入邻国边境地区所进行的、具有时间限定性和区域限定性的旅游活动,活动时限和活动范围一般需要双方政府共同商议和确定。 1.2边境旅游特点 1.2.1边境旅游活动的政策性强 边境旅游主要是在边境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而边境地区是国家的防卫前沿,尤其是口岸,是国家的门户,开展边境旅游的目的必须是有利于边防的巩固,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因此边境旅游的开展要受到国家海关、边防、旅游等多个部门政策的限制,同时

新柔廖成长三角区—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典范

新柔廖成长三角 一、新柔廖成长三角基本情况 东盟南成长三角发起之始,其合作主要集中于新加坡和印尼廖内群岛中的巴淡岛以及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因而曾被称为“新加坡柔佛巴淡成长三角”,或是“新柔廖成长三角”(Sijori,Singapore的Si,Johor的jo和Riau的ri)。随着合作的不断推进,1996年扩大到包括马来西亚南部4个州和和1997年印尼的6个省,故后来又称为“新马印尼成长三角”,有时也称为“东盟南部成长三角”。新柔廖成长三角作为东盟区域内进行经济合作的重要试验地,已经成为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最成功的典范。 二、新柔廖成长三角成立情况和次区域合作的进展 南成长三角是东盟最早出现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它是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于1989年12月首先提出的,当时仅仅是发展“新加坡-柔佛(马来西亚)-巴淡岛(印尼廖内群岛的一个岛屿)成长三角”的构想。1990年,这一构想得到印尼总统苏哈托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的积极响应,印尼将合作范围扩展到廖内群岛的其他岛屿,故被称作是“新柔廖成长三角”。1996年和1997年,该成长三角又被扩大到马来西亚南部的马六甲、森美兰、彭亨州和印尼的西苏门答腊、南苏门答腊、占碑、明古鲁、西加里曼丹等省。

(一)新加坡—柔佛州之间的双边合作 新加坡与柔佛州的关系历来很密切。自70年代末,新加坡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它把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工序转移到柔佛州,从而促进了柔佛州的经济快速发展。成长三角计划实施前,新在柔总投资额为7.94亿马元(1981—1990年),约占柔外资的20%,位居第二;到1991年则上升为14.3亿马元(约合5.8亿美元),占23%,上升到第一位;1993年第一季度批准外来投资额1.19亿马元,其中新加坡为0.476亿马元,占40%,比重继续增大。” (二)新加坡—廖内群岛之间的合作 印度尼西亚政府为吸引外资流入,采取工业园和工业区的形式进行成片开发,外资可在岛上的投资项目持有100%股权。自1978年以来的20多年来,巴淡岛一直是免税的保税区,这是巴淡岛招商引资最大的优势。截至2004年9月,巴淡岛上共有17个园区,在巴淡岛投资的外商企业共有735家,分别来自34个国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4亿美元。目前,新加坡工业园是巴淡岛最大的工业园,另外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园和工业区,包括:台湾在巴淡岛设有“光华工业区”,占地340公顷;巴淡岛东岸的卡比(Kabil Industrial Estate)工业区,占地180公顷。民丹岛的开发形式也是发展工业园。民丹工业园,占地4000公顷,至1998年初期,已有29家公司安家落户,已投入生产的17家公司租户在1997

浅析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

浅析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 内蒙古党校2009级经济管理专业二班韩凤廷 摘要: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南与辽宁省接壤,东与吉林省相邻,既属东北经济区,又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区域中的东部地区,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总人口309.10万人。通辽市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量高土质肥沃、水草丰美。既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但由于历史、政策、体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通辽经济总体水平偏低,同全国发展的差距较大。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非均衡发展略、外部市场驱动、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策略实施,以有效地解决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的问题,使通辽市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关键词:通辽;区域经济;资源条件;发展思路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现状 (一)优势条件 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属于蒙古高原递降到低山丘陵和倾斜冲击平原地带。北部山区属大兴安岭余脉,中部属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冲击平原,南部和西部属于辽西山区的边缘地带。有雄浑的罕山、阿其玛山,老道山和青龙山,肥沃的科尔沁草原、珠日河牧场,自然资源禀赋优越。 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土地辽阔,水资源丰富,气候适

宜,现有耕地88万公顷,草原面积290万公顷,宜农宜林荒地130万公顷,人均占有土地2.3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8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黄牛、生猪、绒毛生产基地,素有“内蒙古粮仓”和“黄牛之乡”之称。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90至150天。年降雨量350-450毫米。便于农作物生长发育。 工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通辽市工业发展比较快,重点行业有煤炭、电力、食品、纺织、化工、建材、医药、冶金、机械等。农畜产品加工、煤电转化、医药化工、建材为通辽市工业的四大支柱产业。农畜产品加工工业。主要有以当地粮食、经济作物等农产品和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酿酒及饮料制造业、牲畜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纺织业等。煤电转化工业主要是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进行煤炭开采及二次能源转化。医药化工工业依托当地丰富的麻黄草资源及蒙医、蒙药资源发展起来的化学原料药及蒙药生产加工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制造、水泥制品、玻璃制造、砖瓦生产、耐火材料制造为主,有各类企业100多家。 教育文化独具民族特色。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享有“安代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曲艺之乡”、“版画艺术之乡”、

边贸风险与管理

云南瑞丽、广西东兴、新疆喀什和内蒙古满洲里四大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舆论称之为“四大边境新特区”。 云南省瑞丽口岸边贸风险及其管理 瑞丽口岸在云南省11个陆路一类口岸中,人流量、车流量、进出口货值三项主要指标均稳居全省第一,货运量全省排名第三,其发展状况对全省边贸发展起着深远影响。但国家一级口岸并不等同于一流口岸,其主要障碍即是风险问题。由于地缘关系,瑞丽主要与缅甸进行贸易往来。尤其是近年来,不少企业抓住缅甸自然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大了与缅甸的边境贸易量。然而目前缅甸国内经济不景气、生产萎缩、市场萧条、财政预算赤字巨大,企业在进行进出口贸易时面临一定的风险。近期,笔者走访了当地的一些外贸企业,发现目前与缅甸进行贸易往来的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 1.政治与政策风险。缅甸是一个多党派、军人统治的国家,国家不时有武装冲突的风险。同时,缅甸政府对其制定的政策执行力不强。 2.运输风险。缅甸交通不发达,一般进行公路运输,但其公路状况不佳,均达不到二级公路的标准,在运输途中也偶尔会碰到暴动、战乱等问题,企业在进行货物运输时伴随着大大小小的状况,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更糟糕的是,缅甸国内没有保险公司,在缅甸境内一旦发生事故,企业无法获得赔偿。 3.市场风险。缅甸现代化程度较低,没有完善的市场管理机制,我国

企业在与其交往时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市场调查中也无法获得真实信息。 4.信用风险。由于缅甸国内政治不稳定,其企业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企业之间的边贸往来很少使用信用证,这使得企业贸易顺利进行主要依靠企业间相互信任,一旦出现违约行为,企业很难得到损失补偿。从这些风险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风险、政策风险是无可避免的,保险公司不予以承保;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保险公司也不予以承保;而运输风险中碰到的很多问题也属于除外责任。所以面对这些风险,在笔者走访的企业中,采取最多的方法就是自留和风险共同分担。众所周知,当损失额度较小时,企业采用风险自留才是最优选择,当面临可能出现的大额损失时,企业必须进行风险转移或者风险中和、风险预防,否则可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破产,这也是很多边贸企业生存时间不长的主要原因。此外,企业采取最多的风险共同分担方法就是建立商会、选择长期缅方合作企业。这样有效地避免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缅甸企业利用其人脉资源、社会影响力,也能将政治风险、政策风险、运输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但采用风险共同分担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容易产生进入壁垒,即一旦企业同盟形成,将不利于新企业的进入。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企业为避免信用风险,还采用最原始的见货付款的方式,这与现代国际贸易操作相差甚远,也使得瑞丽口岸边贸水平不能提升到新的高度。 作为活跃经济的重要因素,小型边贸企业建立起良好的竞争次序与风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全球化趋势,表现为生产国际化、交换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技术开发国际化等;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也在发展,许多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从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局部空间范围内的实践,在时间意义上的阶段性探索。二者在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即追求各自范围内经济活动的自由化和统一性。差别只在于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不同。前者注重更宽泛意义上的全球经济的融合,后者则注重特定区域内多边经济的融合。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一个阶段或组成部分,特别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是增强自身全球经济地位的一项战略对策,可以摆脱对某些大国的经济依附;而一些大国热衷于搞区域集团化,则是为了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排斥或遏制其他大国,进而在全球经济中争取有利地位。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欧洲自由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迅猛。迄今为止,已向WTO通报并生效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约有250个左右。区域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使区域集团内部的贸易量大幅增长。根据世贸组织统计,2003年,仅发生在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中欧自由贸易区和安第斯共同体6大区域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量就已占到世界贸易总量的38%左右。据估算,目前全球贸易中半数以上是在各种区域贸易

组织的成员之间进行的。当前,中国参与了一些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组织,这是中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经之路。但从总体来看,与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相比,我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缓慢,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处于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外的、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之一。加入WTO后,我国在参与自由贸易协定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签定,以及我国与一些国家商签的自由贸易协定(双边FTA)的节奏加快,从此我国步入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阶段。通过对现有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区域经济合作通常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和深化;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融合度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效有直接联系;在一时难以组建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时,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过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战略选择。为了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要加快研究和探索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制定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要在参与对外区域经济合作中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笔者认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应该是:根植本土,立足亚洲,突破地域跨越洲际;本着有近及远、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方针,尽快构筑以自由贸易区为起点的全方位、立体双边与地区多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战略选择

中缅边境木材贸易情况简述

摘要:木材贸易是中缅贸易的重要部分,云南省腾冲县为中缅边境的重要贸易口岸,在中缅木材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由于缅方对木材的进出口贸易加强了管控,特别是2014年缅甸出台原木出口禁令,导致中缅边境的木材贸易情况发生了改变,对中缅木材贸易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文中对这一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原木出口价格将提高,木材贸易模式将发生改变,中缅二国木材贸易将趋于规范化,缅甸生态压力将得到缓解。 关键词:木材贸易,原木出口;生态压力;规范化贸易;发展趋势;中缅边境 中图分类号:s782;f7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09-05 1研究背景 缅甸大部分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自然条件优越,有大量天然热带林木。木材贸易在缅甸占有极重要地位,其影响着国家经济的走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与印度是缅甸木材贸易的主要合作伙伴[1],中国对缅甸的木材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在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峰,进口了缅甸出口木材总量的37%,仅次于印度的45%。2013年中国进口缅甸木材产品的价值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达到创纪录的 6.21 亿美元。 2009―2013年,缅甸出口到中国的木材总量增加了52%(由110 万 m3增加到170万 m3),出口总价值增加了234%(1.86亿美元到6.21亿美元)[2]。 云南省腾冲县地处中缅边境,在中缅木材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量的木材通过腾冲入关,或在当地加工销售,或销往国内其他省市,甚至通过过境贸易运往国外。近年来,由于双方国家的管控与各类法案的出台,对缅甸木材的进出口加强了控制,使边境贸易情况发生了改变,2006年云南省出台了关于边境木材进出口管理政策;2014年缅甸出台原木出口禁令,特别是2015年7月22日缅甸以非法伐木为名判处155名中国公民终身监禁,对中缅木材贸易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在腾冲县境内的实地调研,采访相关的中缅木材贸易商、林业管理有关人员,收集相关资料,简要地梳理中缅木材贸易流程和历史发展,并针对当前情况进行分析。 2中缅边境木材贸易的变化 2.1缅北木材采伐及其原因分析 缅甸的木材以阔叶林为主,经济价值高,市场销路好[3],市场的需求驱动了缅甸境内的木材砍伐。其次,与腾冲接壤的是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克钦独立营控制的克钦邦,长年的战乱导致了当地的发展水平极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极低[4];克钦独立营需要与中方进行木材贸易来换取生活必需品和战争所需物资以维持统治,常年战乱使当地人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依靠木材贸易维持生计,并且当地缺乏伐木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相关技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促进发展了腾冲边民受缅方雇佣的木材采伐行为和腾冲的中缅木材边境贸易。 缅北木材砍伐集中在与腾冲的国境线向缅甸延伸100 km左右范围内,最远到达过国境线向缅甸延伸300 km,集中于缅甸克钦邦到我国的瑞丽市弄岛。采伐对象十分宽泛,一直以来以阔叶林树种为主要砍伐对象,10余年前有一定的针叶林,包括建筑用材林、家具用材林、薪柴林等各种林木,可以说无所不包,在近年来,随着树根雕刻市场的兴起,甚至树根也被列为采伐对象。不过由于缅北地区缺乏红木类树种,柚木树种的管控又十分严格,腾冲境内几乎没有红木和柚木入境。 腾冲的中缅木材贸易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受两国相继出台的政策影响几经变化,本文研究中缅木材贸易的流程依照几个相继出台且影响力较大的政策分为几个阶段分析。大致

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策略浅析

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策略浅析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特点,找出符合国情与客观规律的区域经济战略思路,就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结构,需要考虑以下政策问题。 标签:都市圈重组区域经济政策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在总量及结构上均出现了与改革开放前极为不同的深刻变化。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生产要素空间结构不合理安排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未来的进程形成极大阻碍。 1 首先需要确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各工业化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在60年代以后四次制定国土规划,则始终是以防止人口过度集中为基本宗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制定的几个五年计划中,都把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虽然自“六五”计划以来有了从“沿海与内地”,“东、中、西”,和“七大经济区域”的区域划分提法的变化,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也有若干种其他的不同划分,但区域政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始终不明确。比如沿江经济带的划分根据只是其地理特征,而从铁路货运所代表的省际交流情况看,1994年湖北与省外的经济交流,只有不到19%是在沿江流域,四川的比重更低,还不到12%。这两省的省际经济交流主要是南北向而非东西向的,所以沿江经济合作虽然嚷了很多年,却一直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再如环渤海经济区的划分也是根据其地理特征,但辽宁的省际经济交流只有10%是在京、津、冀、鲁四省市,而山东与京、津、冀、辽的省际经济交流还不到12%。所以自改革以来,对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虽有过许多说法,但是由于离开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内在规律,就成了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不服谁的事情了。在具体规划中,则是在各个经济区域内谁都想当“头”,彼此争来争去,或者是我的规划不包括你,你的规划又把我抛弃在外,而各自所划出的腹地范围又都基本上重合在一起。这样的规划,显然难以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实际意义。 2 其次是通过改革来推动都市圈经济的建立 按都市圈模式重组我国区域经济,说到底是要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改变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原有区域经济格局,这就必然要对原有的区域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中缅边界谈判中方为啥让步

建国初期中缅边界谈判 近期,南海领土争端再一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越南立法圈占西沙南沙群岛,作为回应,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为解决南沙领土问题专门调整辖区,可谓我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新思路。 有“新思路”,自然也就有“旧思路”。建国初期,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被誉为“新中国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典范”,可谓“旧思路”的典范。“新思路”的效果尚需时日来考察,“旧思路”的得失,则已不难看清楚。 2012-7-2 第31期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 中缅三段争议边界

缅甸跟中国云南接壤,两国边界线有2700多公里长。建国初期,中缅边界大部分已经划定,只有三段边界未决。这三段有争议的边界是历史遗留问题,英国在缅殖民时入侵西南边疆的给中缅边界所造成的。 南部阿佤山区一段,英国划定“1941年线”作为边界,国民政府未提出异议 第一段争议边界是阿佤山区的一段,即所谓“1941年线”问题。1941年,英国与国民政府在佧佤山区划定了一条对英方有利的边界,这就是" 1941年线”。该线将班洪部落的一部分和班老部落的全部划入英属缅甸。但是,国民政府始终未与英国进行实地勘界树桩。 为何当年国民政府与英国签订1941年线?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英国要挟说。1941年正值中国抗日,英国以封闭中国战略物资的交通要道—滇缅公路为要挟,迫使民国政府同意以换文的形式在南段未定界划了一条片面利于英国的边界线,即“1941年线”。 另一种是朱昭华的观点。朱昭华认为,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封锁了中国整个海岸线,滇缅国际交通线变成了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为了增强运输能力,国民政府下定决心修筑一条滇缅铁路。然而,要修通此条铁路,中国必须得到英国的大力支持。中国政府就此问题多次向英国提出请求,但英国政府却以此为条件,强迫中国政府划定了中缅南段未定界,即“1941年线”。划定后,国民政府未就此段边界提出过异议。 缅甸独立后,全盘接受了英国殖民时代的权益。不过仅在地图上,把这两个部落辖区划入缅甸的掸邦,但并没有实际控制。1951年,国民党军李弥残部长期盘踞缅甸掸邦,人民解放军追击到此,当时这里没有缅甸军队,中国军队当时并没有承认1941年线。 中部勐卯三角地区:英国以“永租”得管辖权,缅甸独立后继承“永租”关系取得实际控制权 第二段未定边界是在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面积约25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的边界问题又称“南坎问题”。这个地区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清政府与英国谈判时,英国也承认这一点。但是,在1894年中英两国签订《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附款》以前,英国借口勘察两国边界,不经中国的同意,擅自通过这个地区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 1897年,中英两国再一次签订有关中缅边界条约的时候,英国又以“永租”的名义取得了对中国这块领土的管辖权。缅甸独立后继承了对此地区的“永租”关系。当时的国民政府忙于国内战争,无暇提出废止永租关系、收回领土的要求,但是拒绝接受缅甸政府的租金。因此缅甸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取得了这一地区的实际管辖权。 北部尖高山以北一段:英国曾承认片马以及岗房,古浪三地属于中国 第三段未定边界是尖高山以北的一段。长期以来这段边界大部分区域是当时中缅两国政府没有能力管辖的。1891年清政府直隶候补道姚文栋称这一段“即未属华,亦不属缅”。在1894年的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中载明,这条边界需要两国最后进行勘察测量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本法律法规信息已被VIP在线数据库优先收录了解更多>> ?【法规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颁布单位】中国政府缅甸联邦政府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1997-3-25 ?【失效时间】 ? ?【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中国政府缅甸联邦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签订日期1997年3月25日生效日期1997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以下简称“双方”),为了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两国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起来的睦邻友好关系,认识到共同维护与促进两国边境地区稳定和安宁的必要性,认为一条和平友好的边界将为两国边界地区人民的生活与往来提供方便,并将进一步巩固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着的传统的胞波情谊,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部分定义 第一条在本协定中: 一、“边境地区”系指附件一所列的中方一侧的县(市)、缅方一侧的镇区。 二、“边民”系指在边境地区的任何一方的常住居民。 三、“地方当局”系指本协定第四条所指、经各自政府授权处理边界事务的双方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四、“执行公务人员”系指各自任命的边防代表、边防副代表和联络官;从事边防检查、海关、商检、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及在贸易组织工作的人员;官

员;以及从事文化、体育和卫生工作的人员。 五、“界河”系指边界线所通过的河流、小溪和渠道。 第二部分边界线走向、界桩、附桩和界线标志的维护 第二条中缅两国边界已根据一九六0年十月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和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及其附图划定和标志。 双方重申尊重两国的边界线及界线标志。 第三条双方依据下列文件的规定维护两国边界线走向、界桩、附桩、界线标志和方位物: (一)一九六0年十月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 (二)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及其附图; (三)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第一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及其附图; (四)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第二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及其附图。 第三部分边境地方当局、有关业务部门及联系制度 第四条 一、为加强两国边境地区的管理与合作,该地区的双方地方当局之间建立对等联系制度。 二、双方进行对等联系的边境地方当局为: 中方缅方 省/自治区级邦/地区级 县/市级区/镇区级 三、地方当局的职责如下: 1、处理经中央政府授权的与本协定有关的事项; 2、检查各自辖段内的边界线和界桩、附桩、方位物和界线标志。检查情况应向上级报告; 3、管理出入境、边民在边境地区的生产及其它活动; 4、维护边境地区的法律和公共秩序,就防止和打击跨界刑事犯罪活动进行合作; 5、经协商、处理其它的边界问题。 四、双方地方当局应举行定期的、或必要时的会谈。会谈的事项、时间和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