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_肖兴安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_肖兴安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_肖兴安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并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对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领域进行重大改革。维新政府认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是实现“文明开化”的最关键的问题,并大力推行了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一、思想启蒙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明治时代(1867一1911)以前是江户时代(1603-1867)。1603年,天皇任命当时势力最强的大名(诸侯)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德川

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作为统治全国的最高机构。随着江户幕藩体制的巩固和完成,幕府在对外贸易和同外国的交往上则由开始时的“限制政策”转向了“锁国政策”。这使得日本在19世纪仍然是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1853年7月,美国的军舰撞开了日本的国门。自此之后,日本与美国及欧洲强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1868年,新政府推翻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孕育出了一批以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和他的一些重要朝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为代表的高瞻远瞩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以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推动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为己任,对日本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思想启蒙。他们在全国发动了一股学习“西学”、批判儒学和儒家教育思想的热潮;他们要求移植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主张实施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尤其重视在教学内容中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并且认为国家有责任为人民提供义务

教育,使每个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和独特的个性;户孝允等人还通过参与制订政府

法令和主持明治政府教育机构的工作,对日本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向西方学习1、派团出访和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打开国门走出去,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1868年4月,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为“求知识于世界”,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使的数以百计的庞大代表团赴欧美考察西方文化教育制度,文部大臣

田中不二磨也参加了这个代表团。考察团如此高的级别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这个考察团后来成为推动日本近代化改革的

肖兴安熊家国

【摘要】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一次事关日本国运的改革。其改革成功的关

键是,有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其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大力普及初

等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等。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

改革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启示

【作者】肖兴安,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熊家国,华中农业

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外国教育

强大动力。岩仓具视一行出国时选派了59名留学生随行。据1872年东京政府调查,赴海外留学的新贵和平民达120人。另据当时《新闻杂志》报道,政府各部派到国外出差、留学的人数总计385人,所需费用达35万余美元。1873年官派留学生250人,经费75万日元,占文部省年预算的18%。最初选派留学生时,由于缺乏经验,加之挑选不严,成果不显著。后来,他们不再选派年龄过小和学无基础的学生。留学生回国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且后来不少人在政治、科学技术和学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和极高的声誉。

2、把西方科学技术专家请进来,培训本国人才。

明治年间,日本政府雇用大批外籍专家从事各个领域的工作。从1860年至1914年间,日本聘请的外籍专家中,单有姓名可考的就在1100人以上。其中最多的是工部省,从1868年至1875年,工部省聘请外籍专家达588人之多。同时,明治政府给予西方技术专家和技师非常优厚的待遇,以期留住人才。例如,当时日本唯一的高等学府——

—东京大学给予外籍专家的薪俸占该校全年预算的1/3。一般的外籍教师的薪俸也都比日本高级官员高,政府所聘外籍教师月薪最低为800日元、最高为2000日元,而当时明治政府中最高薪金的大臣月薪只有800日元。在后来发布的有关小学教育员名称及待遇的“敕令”中准予小学教员享受等同判任文官的待遇。由此可知,明治政府在财政上对教育给予了巨大的支持,这成为教育迅速发展的基石。

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1872年8月颁布的《学制》令是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开始,也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的教育改革的开端。《学制》明确宣布从小学抓起。为在全国普及小学,政府把全国分成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划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划分为310个小学区,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教育网,使每一个适龄人都能在学校学习。在《学制》颁布的前一天,政府以太政官文告的形式下达了教育训令,表明政府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训令明确指出:人要能“立身治产,昌盛其业”,“则非学不能”,而社会之所以产生一些“破家亡身之徒”,是因为“不学而生”。训令还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统治阶级垄断受教育权的弊病,要求“自令以后,一改此等之弊”。训令颁布后,政府立即采取了切实措施,以保证各项政策一丝不苟地推行下去。

1、大力普及初等教育。

为了真正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政府强调,凡6岁以上儿童均需读完小学,女子与男子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由于中央政府督促地方政府提高儿童入学率,而地方又普遍采取鼓励、劝诱、强压等措施来促使民众送子女上学,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在教学内容方面,日本仿效法、美等国,以近代新知识取代“四书五经”,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为了满足学生数量迅速增长的需要,政府还兴办了大量的师范学校由其培养教师。

除了政府的努力之外,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也对义务教育的实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政府投入的教育资金严重不足,因而大部分的小学是由国民出资兴办的。通过政府官员和地方乡绅的捐资,各地办起了自己的小学校,而且校舍都建设得很好。直到今天还有学者指出,到日本乡村旅行时仍然可以看到,小学校的校舍大多是村中最好的建筑物。

通过各方的努力,在明治政府建立以后的40年间,日本在普及小学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制》颁布第二年,小学入学率达28%,到1883年就已超过50%。1886年颁布的《学校令》明确规定实行小学四年义务教育制。1900年明治政府废除小学征收学费的规定,1907年又把小学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为六年,小学入学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达到了98%。这样,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日本就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而英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用了70年,法国则用了80年。因此,日本普及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了10年。

外国教育

由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给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不仅如此,普及初等教育也促进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2、改革中等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

1883年,文部省公布了《农学校通则》,第二年又制定了《商业学校通则》。以此为起点,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近代职业教育。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作实业教育。明治初年,文部省明确指出:尽管我国文明确有进步,然而这种科学知识与技能尚未渗透到普通人民中间,教育与劳动显然分开,农业及工业等各种事业大部分仍因袭陈规陋习;今天国家欲充实未来的实力,必须努力向民众子弟施以科学技术和实业一致并适当结合的教育。因此,当时的大、中、小学都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小学开设了手工科,中学开设了实业科目(工业、农业、商业)。另一方面,在各级教育上专设了实业学校:初等教育开办实业补习学校、乙种实业学校等;中等教育开办实业中学、甲种实业学校等;高等教育则开办专科实业学校,实际上同专科大学一样。这样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配套的庞大实业教育网。

3、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

为迅速培养高一级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明治政府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很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1877年,日本建立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

—东京大学,1886年又根据《帝国大学令》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分为大学院和分科大学两部分。大学院侧重进行学术和科学研究;分科大学以传授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人才。明治政府对东京帝国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视,1880年给这所大学的拨款占该年全部文教经费的44%。除了建立东京大学之外,各省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建立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以培养技术人员和国家干部等。

4、推行封建主义教育。

封建主义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治维新初期,改革教育的本意是将日本由传统的封建主义国家改变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但是,随着近代天皇制的建立,传统的封建思想——

—“王政复古”得到了加强。明治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制度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1879年,

文部省颁布了《教育大旨》,阐明了明治政府的

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教育大旨》中说:“维新

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

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

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

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

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

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1880年修改后的

《教育令》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

的思想教育。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

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指出:“儒教虽借于汉

土,但其与皇国固有道德紧结密合”,“然而今日

采用儒教,必先学习,尊崇我万世一系之天,爱

重金匝无缺之帝国,涵养此类志气”。同时期颁

布的《小学教员须知》第一条指出:“教人以善

良,比教人多识更为重要,故为教员者,更应致

力于道德教育,使学生忠皇室,爱国家”。1890

年日本天皇亲自颁发了《教育敕语》,其中心思

想也是宣传“大和魂”,要求臣民应忠于天皇。

此后,在修身教科书的卷首都刊载《教育敕语》,

将其作为学生必学的教材;修身、历史、地理教

科书的内容也都贯彻《教育敕语》的精神。

四、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

的启示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不仅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

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强

国,而且也提高了日本民族的文化水平,对日本

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1962年日本政府

发表《日本的成长和教育》的教育白皮书,指

出:“自明治以来,日本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

特别是二战后惊人的经济增长,是世界上一件十

分令人瞩目的事情,日本之所以能够如此,教育

的传播和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从中国和日本

的历史文化教育传统来看,两国都属于儒家文化

圈,文化教育思想历史背景十分相似。因此,我

国在进行21世纪教育改革时应该更多地研究和

借鉴日本教育强国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

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21世纪教育强国之路。总

结日本的教育经验,对我国的教育有以下四点

启示:

1、教育要“先行”。

日本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运动不但使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而且还使其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要200年才能达成的目标,建成了一个经济发达、军事强大、能与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相抗衡的资本主义强国。这提示我们,“后发”国家要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就必须依靠其“后发”优势,尽可能地学习先进国家在各个领域的长处,引进、利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的技术成果和经济发展经验为己所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育发展既不是与经济“同步”也不是“随后”,而必须是“先行”。

2、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

明治维新后期,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结果是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明治统治集团在当时发展职业教育是及时的、有远见的。明治政府对比日本和欧美列强的实力差距,发现欧美各国富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技术发达,而工业技术要发达主要要靠先进的实业教育。因此,明治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法令。如“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徒弟学校规程”、“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等。法令、法规的制定,使日本职业教育逐步走入正规,并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自黄炎培开创近代职业教育以来,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思想偏见,职业教育一直不成规模。而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又急需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高级技师,这都需要有强大的职业教育作支撑。因此,日本维新时期的职教改革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3、全民义务教育从普及到完善刻不容缓。

日本在1911年达到全民普及6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3%以上。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大大提高了国民素质。2004年我国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为98%,加上辍学的,比例应该更低。我国要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义务教育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是人一生人力资本的基础。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初等教育。据教育经济学家的测算,初等教育比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收益率都要高,而且其社会收益比个人收益要高,所以初等教育属义务性质。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能够满足每个国民的初等教育需求。因此,排除一切阻力、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刻不容缓的大事业;义务教育从普及、完善到质量全面提高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大课题。

4、政府重视是教育改革成功的保证。

在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中,中央政府计划和规定了教育发展中的每项政策及其细节,使改革自始至终都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发展。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提供优质教育是当代政府的职能之一,推动教育的发展是政府的职责,也只有政府才能对教育发展产生最大的影响力。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阻挡了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进度。正在进行的教改工作也因为地区差异而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使全国的教改工作顺利完成、促进我国教育的大发展,就必须加强中央政府的领导、必须有地方政府的努力。因此,我国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行使职权,促进全国教育的发展。□参考文献:

[1]万锋.日本近代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张渭城.日本教育的现代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井上清.日本历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外国教育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日本的明治维新

(8)日本的明治维新 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酝酿教育改革。英国为了复兴经济,培养人才,在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改革。英国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教育机会平等”到“教育过程平等”再到“教育质量平等”的变革过程。英国教育改革给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1.战后的世界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民主力量战胜法西斯而胜利结束。”然而,在世界各国人民狂热庆祝胜利之时,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 首先,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资本主义国家民主运动的高涨,各国人民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教育改革。其次,在战争中因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以核子、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内容远远落后于现状”。②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教育来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浩劫”。 ③学校被征用、关闭、损坏和摧毁,教育设施和资料遭到毁坏,教育制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以上的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二战后相继进行了教育改革,从而形成了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对英国教育也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2.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两次世界性的大战结束了大英帝国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尤其是战争惊人的消耗大伤英国经济的元气。对此,在二战后,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发展更大程度上财富均分的社会政策以及国家对主要经济动脉(如钢铁、铁路与采矿业)进行控制的经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主与公正,社会经济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关未来教育制度的讨论,在各政党之间也开始展开。在英国,教育一向由私人负责,政府不插手教育事业。在很长时间里,学校主要是由教会开办的,不同教派都有自己的学校,为本教派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八明治维新专题综合检测含解析

(时 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德川幕府建立后,将军颁布法令,规定“江户颁布之一切法令,全国各地均应遵从”“领内政务,应严守清廉,诸事均须依法办理”。由此我们推断() A.幕府的建立推进了政治近代化 B.幕府力图建立法制社会 C.各藩藩主必须听命于幕府将军 D.各藩藩主没有自主权力 解析:选C。“全国各地均应遵从”“诸事均须依法办理”,实质上就是要求各地的藩主在听从将军命令的基础上行政,这是日本幕藩体制的基本特征。 2.1799年,美国商船“富兰克林”号第一次访问日本,船长下令当海岸一旦在望的时候,立即悬起荷兰旗,冒充荷兰船只。船上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宗教书,在临近日本的时候,必须装箱钉死。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日本和荷兰是同盟国家 B.美国的国力不及日本 C.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荷兰是当时世界大国 解析:选C。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与中国、朝鲜、荷兰等国进行通商。因此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答案为C项。 3.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 B.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 解析:选D。本题考查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中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恶化,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表明日本幕府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中下级武士成为反对幕府的一支重要力量。故D项不能反映出来。 4.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 B.中下级武士已演化为资产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号召力 解析:选A。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领导倒幕运动;而中下级武士虽然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成为革新力量。C项不符合当时的实际,B、D两项表述不确切。 5.19世纪中期,日本与西方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 ①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②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场所 ③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 ④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日本的影响是多重的,既加剧了日本的沉沦,也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使其不得不面向世界。而早在西方入侵以前,日本社会内部已经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而④与题意不符。 6.有人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摘要】 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同属封建专制国家,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两国处于相似的基础上或起点上,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一个是国力全面上升,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个却是国力停滞不前,依然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本文分析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改革过程中的差异,对其成败原因做了探究。 【关键词】 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改革;成败原因 19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化浪潮正席卷世界各地,而中国正处在内外交困的两半社会时期,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后,腐朽的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统治阶级内部兴起了一股“洋务”思潮,于是一场仿制求强的洋务运动开始了。此时此刻的日本,也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统治者公然说:“把农民弄得不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这就是当时日本的基本形态。1853年,美国大炮轰开了闭关已久的日本国门,日本民族独立也受到威胁,有继中国而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明治政府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了“明治维新”。到19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基本完成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在经济结构上,虽然保留了许多封建关系,但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初步建立了近代科技文明体系。然而中国在这期间,却在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不仅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且还受到一衣带水的日本的侵略和压迫。中日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同一状况起步,却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其原因究竟是什么。本文对中日两国改革道路上的异同点兹略加以比较,探究其原因所在。 一、中日两国的改革背景的差异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期起,日本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从而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在日本,从18世纪上半期起,就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便形成了。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在日本经济较为发达的许多地区和部门,手工工场的发展已经十分广泛。如,当时在制丝、纺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_肖兴安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并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对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领域进行重大改革。维新政府认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是实现“文明开化”的最关键的问题,并大力推行了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一、思想启蒙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明治时代(1867一1911)以前是江户时代(1603-1867)。1603年,天皇任命当时势力最强的大名(诸侯)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德川 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作为统治全国的最高机构。随着江户幕藩体制的巩固和完成,幕府在对外贸易和同外国的交往上则由开始时的“限制政策”转向了“锁国政策”。这使得日本在19世纪仍然是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1853年7月,美国的军舰撞开了日本的国门。自此之后,日本与美国及欧洲强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1868年,新政府推翻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孕育出了一批以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和他的一些重要朝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为代表的高瞻远瞩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以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推动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为己任,对日本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思想启蒙。他们在全国发动了一股学习“西学”、批判儒学和儒家教育思想的热潮;他们要求移植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主张实施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尤其重视在教学内容中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并且认为国家有责任为人民提供义务 教育,使每个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和独特的个性;户孝允等人还通过参与制订政府 法令和主持明治政府教育机构的工作,对日本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向西方学习1、派团出访和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打开国门走出去,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1868年4月,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为“求知识于世界”,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使的数以百计的庞大代表团赴欧美考察西方文化教育制度,文部大臣 田中不二磨也参加了这个代表团。考察团如此高的级别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这个考察团后来成为推动日本近代化改革的 肖兴安熊家国 【摘要】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一次事关日本国运的改革。其改革成功的关 键是,有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其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大力普及初 等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等。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 改革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启示 【作者】肖兴安,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熊家国,华中农业 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外国教育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练习题(含答案)

【考点阐讲】 1、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分析 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己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不同: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地主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不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 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现。 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持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①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是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②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经典例题】 【例1】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相继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富国强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内容和影响方面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2)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题解】(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不同点: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不同的原因:经济方面,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

试论明治维新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试论明治维新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日本与中国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一直以来就有人认为他们同属于“中国文化圈”,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先生讲:“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属于中国文化圈,和中国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因此,可以说中国与日本之间在教育思想,文化特征等发展上有极大的共通之处,研究日本的教育思想的发展对于我国学校教育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新的领导者们,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用日本学者的话说:明治维新“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二)努力推进中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实业教育 (四)大力兴办师范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和物质待遇 19世纪末的中国,政治腐朽、经济衰败,教育的颓废更是令人痛心。从最基本的学校教育来看,尚无一个全国统一的、上下衔接的学校教育系统。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中国当时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教育的官员对日本教育制度,特别是学制的关注。他们通过中日教育状况的对比,颇感日本教育发达、体制周详,因而将许多有关日本学制的资料翻译介绍到国内来,以期效法。由直观而生羡慕,由羡慕而生比较,由比较而生追求,而后才有改革的思潮和实践。对日本教育的实际考察、大量日本学制资料在中国涌现,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成为时人关注的热点,清末教育界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效法日本、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制的社会舆论。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就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学大学,各量其力,皆立图书仪器馆”。他以为日本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发达,人才众多。明治维新给清末学制改革带来了深远影响。清末学制大量吸收日本学制的养料,改变了晚清以来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的模式,转而重视发展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促进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使中国教育开始摆脱自我封闭,进而逐步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 日本幕府统治末期,一批爱国有识之士认识到为摆脱西方列强的奴役,必须大力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遂提出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等主张。福泽谕吉就是“文明开化”、“文明救国”主张的重要代表之一。 福泽谕吉是日本幕府末期至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尽管福泽谕吉已经逝去百年,但时至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其教育思想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福泽谕吉提倡“文明开化”和“崇实致用”。他认为,实现文明开化必须依靠人类的智慧,来自外国的实学也不可能轻易地成为自己国家的东西。他所说的普及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他接受西方天赋人权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主张人人平等,没有与生俱来的贵贱之别,受教育是人人应有的权利;他又从国家的角度认为普及学校教育是独立富强的必由之路。 为培养独立自由的个人和建立文明富强的国家,在重视广设学校的同时, 福泽谕吉又明确提出在学校 中应实践“和谐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应促进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福泽谕吉也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福泽谕吉所强调的道德,与传统的儒学孔孟之道不同,它主要是指通行的人情道理这一普遍的德性,是一种超越宗教派别的道德规范。福泽谕吉提倡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目的正是培养独立自由的体、智、德兼备的完人。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普及教育,并且德、智、体和谐发展,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能给人们诸多启示,也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国应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义务教育的范畴。我们虽然已作了不少努力和探索,但是从自1979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开始的应试教育至今仍未能根本扭转。这种片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及世界近代史标志性事件汇编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及世界近代史标志性事件汇 编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文艺复兴的现实意义:提倡张扬个性,不断创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解放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2、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带来的启示:我们要从小养成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3、英国确立民主制度过程的启示:任何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4、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美国南北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树立历史进步思想,先进比的战胜落后。以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分裂,积极维护国家统一。 6、你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何认识:19世纪中叶的俄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农奴制改革顺应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使俄国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成为本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对社会进步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7、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抓住历史机遇,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发展外国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努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8、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学习到的优秀品质:关心大众疾苦,深入了解工人生活,乐于奉献一生;不惜舍弃个人生活条件,选择为人类谋取福利作为自己的职业,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汲取千人思想精华,学识渊博;重视社会实践,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创立科学理论。9、我们从发明家身上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刻苦学习、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10、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1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洋务运动后期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企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掀起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12、本茨与莱

高三历史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复习资料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考点阐讲】 1、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分析 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己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不同: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地主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不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 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现。 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持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①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是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②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经典例题】 【例1】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相继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富国强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内容和影响方面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2)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题解】(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不同点: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侯耀先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陕西宝鸡 721007) 摘 要: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我们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健全教育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教;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7516(2002)03 0085 02 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它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又具备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不论在管理的机构、人员,还是在管理的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改革我国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概括起来说,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我们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发。 一、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考察和比较,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从行政建制到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都比我国的精简。就教育行政管理而言,英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在垂直层次上仅分为中央和市(郡)两级,机构少而精。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为联邦教育部,直接受教育大臣领导,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为市(郡)教育局,接受教育部和市(郡)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下属教育部门的事宜。而我国教育行政机构的垂直层次分中央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或教委)、地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组五级,而且每一级都有庞大的机构编制和众多的管理人员。就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而言,英国的中小学仅设校长、副校长、接待室等少数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中学通常设校长1名,副校长1~2名;小学设校长1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1名,而且校长、副校长均为教师身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学校中没有类似于教导处、总务处等的中层管理机构,仅设1名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协助校长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其它事务。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也都不属于专职管理人员,而是由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兼任。教研组和年级组是学校的基层教学管理组织,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研组由任课教师组成,主要承担各门课程的讲授和研究任务。年级组由辅导教师(班主任)组成,主要承担对儿童的教育、管理和个别辅导。在英国中小学中,专司管理工作的是 接待室,其实际职能类似于我国的校长办公室。学校的来访接待、对外联络、文件收发、门卫安全、考勤登记、日常行政、财务管理以及后勤生活服务等,均由接待室负责处理。接待室根据学校规模设3~5名专职人员,而且不设主任,直接受校长领导。与英国相比,我国中小学的管理机构明显臃肿。除正、副校长,正、副书记之外,还设教导处、总务处以及共青团、少先队等庞大的中层管理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常常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高消耗的状况。形成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庞大的原因,固然与我国人口多、疆域广、学校规模大、教育管理对象复杂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其中也不乏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机构建制和用人制度上我们一直存在着 因人设事、 因神设庙的问题,这是导致机构恶性膨胀的重要原因。机构膨胀、冗员迭生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造成教育成本大,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下降,人头费大量消耗教育投资;二是造成人浮于事,内耗丛生;三是导致权力和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扯皮,见利就争,见事就避。 龙多不治水,谁都要管事,谁又都管不了事。这种 盲肠症状最终使管理在低效状态下运行。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教育管理体 85 2002年第3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收稿日期:2002 04 08 作者简介:侯耀先(1958-),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理论比较研究。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同步练习(有答案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同步练习(有答案部编人教版)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和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4课日本 明治维新知|识|目|标①了解日本的幕府统治及倒幕运动。②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③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时间: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2.政策:德川幕府推行__________,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危机:1853年和1854年,________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二、倒幕运动 1.背景:日本________大量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2.策略: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3.概况: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____________”政变,支持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 4.结果: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________。三、明治维新下图是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明治维新开始于哪一年?这次改革有哪些内容?对日本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1.时间:从________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2.内容 (1)政治上,____________,实现中央集权。 (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____________。 (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____________”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上,提倡“__________”,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__________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影响: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____________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 ______________的道路。课堂小结 1.本课可以采用图示法记忆明治维新的必然性 2.本课可以采用数字四个“一”记忆新学内容一个封建政府:德川幕府。一场运动:倒幕运动。一次政变: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一次资本主义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1.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日本的天皇与中国的皇帝也完全不同。幕府时代的天皇只是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在将军手中。而倒幕派恰恰利用了天皇的名义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以天皇的名义动员和团结各种反对势力,井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推行改革。在中国,皇帝是拥有绝对统治权力的,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在中国不存在可以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他权威。中国皇帝不仅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而且还有君权神投的光环,其统治地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戊戌变法时期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又是一个冥顽不化、凶狠异常的专制主义者,中国维新派比日本革新势力面临的阻力要大的多。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也起到一定作用。科举制不计门第,可以把各地区、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引到统治阶级的队伍中来.这就不断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也不断调整着官僚队伍,使其增强活力。而日本的将军、大名、武士都是世袭的。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中下级武士根本没有获得较高职务的机会,因此他们中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人成为反幕府的中坚力量。 除以上所述内部原因外,中日两固当时所处的外部历史条件也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两国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都已签订了内容相似的不平等条约,都有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但是,中国市场、资源的吸引力远非日本能够相比。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争夺,以及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大大牵制了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殖民势力。尤其是英国,它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中国,连续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又同清政府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样才把打开日本大门的机会“让”给了美国。这种状态在客观上减轻了列强对日本的懂略和干涉.给了日本一个极其必要的喘息机舍,使它得以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如果把辛亥革命和倒幕运动相比较的话,两者在推翻旧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两者所面临的敌人却有所不同。日本的倒幕派只面对幕府一个对手,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除了清政府一个敌人外,还有帝国主义的干涉。 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比较表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简表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摘要: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拟。在运动中,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自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正文: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使其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大原因得益于其“文明开化”之实施。用日本学者的话说:“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前,属于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把持统治权。为了巩固德川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幕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便对对外贸易和同外国交往上进行隔绝。这一政策使日本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国家的发展也完全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此情况下,国内人民在教育上受到儒学和佛学的思想专控,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引起人民普遍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也存在危机,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贫困,幕府又实行高压性措施,整个幕府统治陷入瘫痪之中。同时,国外环境也并不安宁,1853年美国的

坚船利炮撞开了日本的大门,是日本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威胁。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推翻了幕府统治。为了摆脱外来的威胁,以及改变日本国内混乱的局面,明治天皇携政府中的有志之士,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西学东鉴 明治天皇重用改革名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教育名家福泽谕吉等,都充分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明在推动日本发展和变革中的巨大力量。因而,在他们的大倡导和鼓励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一)、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之前的幕府统治时期,就已经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1862年,幕府和各藩曾派遣了学生赴英国、荷兰等国留学。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首选便是打开国门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1868年,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并采取积极的实践。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右大臣岩仓具视带领庞大的代表团出访欧美,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此次访问成为日本之后的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并开启了日本的留学之风。初期,由于日本政府缺乏经验,选拔不严,使得留学成果并不显著。后来,逐渐改进,使留学生回国后,能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聘请外国专家,致力于国内教育。 明治年间,政府雇用了大量的外国专家从事国内的各个领域的工作。以希望将外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为了使他们长期留在日本,给这些外国专家的待遇也相当优厚。例如,当时日本的高等学府——东京大学给与外籍专家的薪俸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作者:聂鸿英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19年03期 一、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1.突显个性化教育 由于美国的传统文化,使国民形成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及各种各样 的生存与发展思想,促进美国儿童个性化教育基础的形成。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教育目标上强调以自我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 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表现力与主动性。在学生的中学 阶段,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 2.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 1990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教育目标》,确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并推行 至全国。1994年,这些目标被美国国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各联邦、州、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为把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心的公民而不懈努力,让学生们迎接 新世纪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与能力欠佳的弱势群体,体现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而1998年的构建学习社会报告则指出其获得成功并解决其遗留问题。 二是着重体现教育优异性原则,努力提高各州与地方学校教学质量与成绩的标准,积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8年的全国儿童教育法案即反映了这一要求,提出应开办特许学校、专门学校。 开办“特许学校”。特许学校有四类:新建立的学校、改建原公立学校、特教 学校和教育改革基地。其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与学校自愿签订合同,按合同办事履行其 中的义务并承担责任。特许学校必须按合同履行地方政府提出的卫生、安全的条款条例, 并不再受其他条例约束,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校长、教师等职务,并按照实际来制定 课程,选择最佳教育方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校还可以向社会筹集捐款,并允许 社会精英人士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因此,由学校职工与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 “学政委员会”,其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参与校长、教师以及资金与课程设置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