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蔡建平献给朋友们

人类心理世界与文化世界的事物统称为“意识”。

某人相对稳定的“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人的“个人意识形态”。某人群的主流“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人群的“社会意识形态”。某国家占据主流地位的“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

由于各个国家与社会的“文化历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体系”不同,因此,封建国家与社会具有“封建意识形态”,资本国家与社会具有“资本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应当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哲人曰:新的不来,旧的不去。

例如,复印机、喷墨打印机与激光打印机来了,铅字排版打印机失去了先进性与优越性,自然就会退去。

同理,构建先进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硬件与软件,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当务之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先进性与优越性,那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以,“社会主义建

设者与接班人”应当合一,而不是对立的“官与民”。

人人都想生活得更好一些,都不愿意做“人下人”,都不愿意被压迫被剥削。然而,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美好国家与社会,需要配套的意识形态维系。因此,构建没有“人上人”的社会与国家意识形态,自然就会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人类是群居动物,太古时代就形成了“原始社会”。有“社会”就有“社会情感”。“社会情感”与“个人情感”统一于“人类意识”。因此,古今中外各个社会皆有“社会情感”元素可以吸取。

例如,五千年前的伏羲时代,中华大地出现了提倡民族团结的龙文化,这就是优秀的“社会情感文化”。

又如,两千年前,中华文化巨人老子先生创作《道德经》提倡“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有静;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等优秀的“国家情感文化”。

由上可知:在中国构建优秀的“国家与社会情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关键在于人们是否珍惜。

人们的“意识形态”还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古今中外皆有主观唯心思维方式、客观唯物思维方式、以及宏观唯真思维方式等思维方式。主观唯心

思维方式,产生“一维哲学”思想文化,形成“心外无物,我心就是宇宙,就是真理”的概念体系。客观唯物思维方式,产生“两维哲学”思想文化,形成“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否认理想与信仰的概念体系。

近代德国马克思先生与恩格斯先生总结历史经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概括的看,就是“宏观唯真思维方式”。

宏观地看事物,就是全面的、系统的、普遍联系地看事物;唯真地看事物,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历史与发展的观察与认识相关事物。采用宏观唯真思维方式,真切的看到了“自然世界、人文世界与心理世界”的万事万物。

通过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积累宏观唯真思维方式所形成的“概念体系”,就能构建优秀的国家、社会与个人的“意识形态”。

例如,国家与社会提倡“真善美”,鼓励人们创建唯真的世界观,唯善的人生观与唯美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个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适应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制度。

又如,中国践行“依法治国”规范执政实践,发展“科技文化”增厚物质基础,倡导“核心价值”提升精神文明。这就是优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 刘少杰 意识形态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深层问题。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国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人们的经济条件还是生活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在思想意识领域,很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思考,尤其是在意识形态上,我们面临着思想意识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挑战,怎样体现中国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保障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安全性,甚至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 今天,我主要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这个背景,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现在的意识形态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我们现在确实处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一个时代,要了解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多元分化的状况,我们就要首先对意识形态的形式、发展、变化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所以,我首先讲解一下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发展和变化。其次讲一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意识形态分化,以及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分化的突出表现。 我们首先来看意识形态的本质形式及其发展变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对于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比如党校开设的一些课程――哲学、党史,这些都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都是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对意识形态有新的解读。因为意识形态也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来,社会制度的变化对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今天的意识形态,同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所理解的意识形态已经不一样了,我们应该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意识形态,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还是非主流意识形态。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呢?概括来讲,意识形态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是非判断的一种评价。它是人这个主体对事物现象给出的一种评价,比如原则和立场,它同一般性、客观性的认识相比是不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包含了对事物评价的思想观念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是,哲学和传统的理论一般都把意识形态归结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即,如果没有理论化,没有被系统化,这样的思想观念不是意识形态。也就是原来我们在传统的哲学、经济学、法学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这样的一种形式中所讲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简单。我们知道,意识形态的本质,就它的基本形式来看,哲学、传统的经济学,包括科学社会主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新、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发展,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对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强大的优势,这将无疑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 2、网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而且内容多种多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因此,网络的发展其实是为西方的思想渗透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发展,社

我眼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机电工程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我眼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姓名:王文龙 学号: 200948430111 专业班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901 指导教师:王晓宇 2010年 12 月 18 日

我眼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在60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新中国60华诞之际,人们的思索越来越清晰地汇聚成一个鲜明答案:新中国60年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发展和进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一些西方舆论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探索“中国成功之谜”非常有意义。特别是2008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一系列惊人表现,使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它“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断扩散蔓延,中国以其独有的竞争力、高效率和适应性吸引着世人目光,许多人从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灾难中,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深入研究中国经验成为当今世界新的热点。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给中国带来这样的发展,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我们建立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完全合乎规律的正确选择。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得出的结论,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对于其他社会制度,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尤其在国家的一些重大事件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去年的抗震救灾、成功举办奥运会等等。 2008年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高昂的斗志,积极的参与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奥运、贡献奥运。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这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蔡建平献给朋友们 人类心理世界与文化世界的事物统称为“意识”。 某人相对稳定的“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人的“个人意识形态”。某人群的主流“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人群的“社会意识形态”。某国家占据主流地位的“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 由于各个国家与社会的“文化历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体系”不同,因此,封建国家与社会具有“封建意识形态”,资本国家与社会具有“资本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应当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哲人曰:新的不来,旧的不去。 例如,复印机、喷墨打印机与激光打印机来了,铅字排版打印机失去了先进性与优越性,自然就会退去。 同理,构建先进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硬件与软件,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当务之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先进性与优越性,那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以,“社会主义建

设者与接班人”应当合一,而不是对立的“官与民”。 人人都想生活得更好一些,都不愿意做“人下人”,都不愿意被压迫被剥削。然而,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美好国家与社会,需要配套的意识形态维系。因此,构建没有“人上人”的社会与国家意识形态,自然就会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人类是群居动物,太古时代就形成了“原始社会”。有“社会”就有“社会情感”。“社会情感”与“个人情感”统一于“人类意识”。因此,古今中外各个社会皆有“社会情感”元素可以吸取。 例如,五千年前的伏羲时代,中华大地出现了提倡民族团结的龙文化,这就是优秀的“社会情感文化”。 又如,两千年前,中华文化巨人老子先生创作《道德经》提倡“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有静;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等优秀的“国家情感文化”。 由上可知:在中国构建优秀的“国家与社会情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关键在于人们是否珍惜。 人们的“意识形态”还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古今中外皆有主观唯心思维方式、客观唯物思维方式、以及宏观唯真思维方式等思维方式。主观唯心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t 陈 为 江华 丽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 国化和全新形态。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实践充分显示了 它的巨大优越性。其突出表 现和本质在于 它给以社会生产力空前宽广的发展空间, 使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和富裕幸福, 并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 优越性 =作者简介 >陈为, 男, 湘南学院院报总编辑兼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教授、研究员; 研究方向: 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江华丽, 女, 湘南学院宣传统战部科长、政工师 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 是中国 共产 党人把 马 克思 主义 的 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 实际和时代特征 相结合 的产物, 是马 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 成果, 是科学社 会主义 在中国 发展的 崭 新形态。它初步回 答了 在中 国这样 经济 文化 科 技相 对落 后 的发展中国家, / 什么是社会主义 0以及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0 等一系列重大 的理 论和实 践问 题。改革 开放 和 社会 主义 现 代化建设 30多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已经充 分彰显 了中国 特 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 势, 如何深刻全 面地认 识中国 特色社 会 主义的优越性, 对于坚定全党全国人 民走中 国特色 社会主 义 道路的共同理想,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和社会 主义现 代化建 设 的伟大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 世纪中 叶基本 实现现 代 化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显然 具有十 分重大 的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 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 义, 是能 够推 动社 会 生产 力空 前 发展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是构成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一社 会基本 矛盾中,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时, 就会促 进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 会的进 步。当生产 关系不适 应生产 力 发展要求时, 就会制约和束缚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成为 社会进 步的障碍。那么, 首先, 从我国的社 会主义公有制与生 产力之 间的关系来看, 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矛盾, 实现了生产资料、 劳动成果统一为 广大劳动者 所有, 这就实 现了生产 关系与 生 产力的高度一 致和统 一。在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条 件下, 生 产 关系总体上是促 进生产力发 展的, 它消除 了阻碍社 会生产 力 发展的体制机制 障碍, 解决 了生产 关系与 生产力不 相适应 的 矛盾。其次, 从生产力方面来说, 社 会主义公有制的建 立和发 展, 使生产力中各种要素得到了解放和 激活, 特别是对 广大劳 动者而言, 不但把他们从旧社会的水深 火热之中解放出来, 而 且使他们成了生 产资料和劳 动成果 的占有 者, 他们 成了社 会 和生产的主人。因此, 在社会主义社会 中, 广大劳动群 众能够 焕发出空前的 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 性。社会主义 公有制 为 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 ) ) ) 劳动者发 挥聪明才智提供了 无限广 阔的空间。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 / 我们革命的目 的是解 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社 会主义 的优越 性应该表 现在比 资 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 0。 ( 5邓小平文选 6第 2卷 )。 再次, 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来看, 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是 # 6# 一种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 公有 制不但 在国民 经济中 占据主 导地位, 对我国国民经 济持续健 康快速 发展起 着主导 的决定 性作用, 而且有利于对国民经济 实行有效地宏观调 控, 使国家 能够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 的进程、社会 生产力 发展的 需要, 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地作出自 觉改革和自我 调整, 使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更大 限度地 适应社 会生产 力的发 展要求。江泽民同志曾经 指出: / 改革是 全面改 革, 是 坚持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自觉 调整生 产关系 和上层 建筑的 各个方面和环节, 来适 应初级阶 段生产 力发展 水平和 实现现 代化的历 史要求。0 ( 5江泽 民论 有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 6第 40 页 )。这就是我国改革开 放 30多 年来, 国内生 产总值 年均增 长之所以达到两位 数的根 本原因 所在。由此可 见, 中 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就体现在它能强有力地 推动我国社会 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使社 会生产力 具有可 持续发 展性。我国 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事实上证明 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能够 推动我 国社会 生产力 空前发 展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 是 广大 人民 群众 真正 当家 作 主的社会主义 所谓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 从 本质 特征 上来 说, 就是 广 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 义。因为, 我国社 会主义 民主 政治建设的目标, 就是 不断完 善我 国的 人民 代表 大会 制 度, 它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它体 现了我国 社会主 义民主 政治 的特点和优势, 符 合我国 的基 本国 情, 能够 反映 人民 群众 的 意志和愿望, 可以 集中人 民群 众的 智慧, 能 够使 人民 群众 真 正做到当家作主。在我国 能够利 用 / 人民 代表 大会 0这 一政 治舞台制定出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 众根本 利益、长远利 益的 法律和政策, 成为 全国各 族人 民参 政议 政、参与 管理 国家 和 决定国家事 务的 重 要平 台。 由此 可 见, 中 国特 色 的 社会 主 义,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了 最广大人 民群众 当家作 主的 政治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 行, 使 广大人 民群众 真正 拥有了广泛而真实 的民 主权 利和 各项 自由。我 国还 在广 大 城乡建立了基层群 众的 民主 自治 制度。城 镇居 民委 员会 和 农村村民委员会, 是广大城乡居 民自己决 定具体 事务的 基层 群众自治组织, 它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民 主制度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它是城乡基 层群众 在党 和政 府的 领导 下, 直接 行使 民 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 公益事 业, 实 行自我 管理、自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摘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多各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实证明,中国大陆这三十年来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速度是惊人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效率上打败了西方所有的民主国家。效率是所有政治制度评比的综合指标,效率更高的政治制度就是一个更优越的制度。而高效的政治制度必将为社会其他方面如经济、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加优异的环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个老话题。曾经一个时期,提起这个话题,我们似乎“理直气不壮”,因为我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差距比较大,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能从理论上阐释,还得到实践的充分印证;不仅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在60多年之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索越来越清晰地汇聚成一个鲜明答案:新中国60年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究竟“优”在哪里呢?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比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反应迅速,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马克思经典选读 授课学期 2010 学年至 2011 学年 第 2 学期 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学 号 2010010565 姓名 张 芳 任课教师 王秋梅 交稿日期 2011年6月26日 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日 期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曲折历程。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要求。(朱兆中,200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更新与重构的曲折历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党中央集体,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实践相结合,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功能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四个方面组成:(1)马克思主义是其核心和主导;(2)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3)反映未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若干思想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共产主义观念的部分呈现;(4)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结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社会主义的法律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等等。(尚兴娥:19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理论上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探索了在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加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也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是不断前进创新的,与时俱进的。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指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巩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让公众坚信社会主义的政治优越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秩序有导向和巩固的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经济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指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 )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他们都是首先维护个人的利益,再到实现社会利益的增值。因此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层出不穷,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得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功能在整个特色社会主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包容和协调社会的各种力量,使全社会的成员能够团结一致,形成一个统一思想,凝聚民族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分析

1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分析 □ 文 / 黄世虎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实现传播的有效性,必须提高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素质,客观分析传播对象思想实际,有效控制意识形态传播过程。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学者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然而,大多数研究成果停留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理论创新的论述上,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深入人心,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实质认同的研究甚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为科学的意识形态,但如果不能得到群众的认同,不为被群众有效地接受和掌握,就无法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问题,也应成为探讨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课题之一。为此,笔者试图运用传播学知识,从技术层面探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问题。 提高传播主体素质,增强传播主体的工作效能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党政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信息传播的主体,他们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引导作用。作为传播主体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人员,他们 的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虽然影响意识形态宣传者传播效能的主体性因素是多样的,但从它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意识形态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传播技能以及信息意识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几个因素。 (一)主体形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意识形态宣传者所传播的思想信息能否被传播对象所接受,往往与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有关,如个人品质、人格魅力、权威影响等。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个人形象的宣传者所传播的思想信息比较容易被社会大众加以接纳和认可,这是因为社会大众由于将其对宣传者的人格信任投射到其所传播的内容上。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宣传者的传播效果不仅与其自身的形象有关,而且还与社会大众对其所在的组织形象的评价有关。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党部分同志的腐败行为破坏了党组织的形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众对我们党所宣传的意识形态内容的认同。因此,要提 高社会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必须在提高意识形态宣传者自身的形象的同时,还要不断塑造我们党政部门良好的组织形象。 (二)传播技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不是一个简单将意识形态内容通过多种媒体加以传达就能实现预期效果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形态传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意识形态宣传者能否掌握这项传播技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我们这里所讲传播技能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用传播学的语言说,就是确定概念的技能、选择传播通道的技能、编码的技能、吸引教育对象的技能等等。简单地说,主要表现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内容的实质和精髓的能力、将意识形态的原初语言转化为能被民众所有接受的语言能力、恰当选择传播载体的能力等。在实践中,并非每个意识形态宣传者都能掌握和使用这些传播技能。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宣传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形态传播技能,是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几点辩证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几点辩证思考 建国四十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从世界第35位上升到第8位,综合国力从第13位上升到第6位。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开拓前进,把一个满目疮皮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已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为什么还会有人对此有疑惑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方法问题。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同样需要辩证的科学思想方法。本文试图用一些哲学观点.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一浅析。一、理论与实践邓小平同志在与捷克斯洛伐克前总理什特劳加尔谈话时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理直气任地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这里,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不只是一个理论间题,而且也是一个实践间题:理理和实践是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中的统一。用这一基本原理来观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应当看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以历史条件为前提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其起点和条件已不同于当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奠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根据当时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会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产生。但社会实践的结果,是社会主义革命基本上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其中包括象俄国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在社会历史条件上出现的巨大差异,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同时受到那些具有非历史情绪的人的种种非难。他们不顾具体的历史条件,总是想用理论上的优越性来图解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践,结果产生了一种负效应。这种理论上的误解,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相比较,片面地把社会生产力简单地等同于眼前的物质生产水平,从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生了怀疑。其次,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还表明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社会主义实践所具有的广度是历史的发展的。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一个特定的范围和规模,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受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的对象只能是无限世界的一部分,实践的手段也离不开目前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因而实践的目的也有限。显然,我们目前还不可能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彻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所具有的深度和精度也是历史的发展的。因为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只能解决一定时期社会所提出的间题,不可能解决社会历史发展中还没有出现的问题。社会主义实践的这一历史过程,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局限性,也决定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只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总之,社会主义实践的广度、深度和精度的历史过程,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为此,我们不仅要科学地从理论上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重要地是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用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果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逐步缩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差距。二、本质和现象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方面和外部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区分现象和本质,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必须通过现象看本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正是由现象到本质的不断深化的无限过程。首先,如何看待人均国民收入的高和低?有人只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高,如美国88年人均收入达1.97万美元,远远超过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均收入。这里,有一个现象和本质间题。从表面上看,美国人均收入很高,但是,这并不等于每个美国人都有一万多美元的收入,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实际上,在美国,大量的财产是被少数财团占有,如洛克菲勒、摩根等十大财团,控制的资产总额超过一万亿美元,这剥削来的万亿美元,可使近千万人的人均收入达到1.97万美元,这几乎占美国人口总数的二十分之一。而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中的大多数,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1.“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2.社会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区分,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分权原则。 就目前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 :新中国60年,是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的60年。中国不仅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既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又注重加强宏观调控,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经过60年奋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当国际金融危机迎面袭来,中国的果断决策和政策效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了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新中国60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60年。中国从实际出发,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同时借鉴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面对举世震惊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国展现出的紧急应变能力、动员能力和众志成城的集体意志,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和巨大威力。许多国外学者由衷地赞叹:“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激发了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新中国60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6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致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60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浅谈我国扶贫成就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高中政治课本里有提到: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 从“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制度,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这样的制度必然会对扶贫工作起到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扶贫工作中,工作在各个岗位的人大代表们,通过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和需求,在提案中向国家反映真实的国民生活境况,并提供自己认为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政府能更好地了解帮助贫民拜托贫困。 其次,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点可以有效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人们的劳动合法权益得到保证。在农村的很多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家中的耕地无力使用。在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下,这些家庭就可以将土地租给农业公司、政府或者别的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从而获得租金。这种方式使家庭收入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对扶贫起到了作用。

第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人们进行生产建设。国家将扶贫任务分配到各级政府,并以扶贫成果作为官员考核的标准之一,用强制性的手段促使各级政府深入贫民,切实为贫民利益着想,采取各种措施来扶贫。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提高物资的调配效率。国家能够有能力进行各地的物资调配,避免不必要的内部壁垒,不会像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各种复杂关系间的推诿扯皮可能导致物资的分配迟迟不能落实,从而降低了扶贫的效率。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绝不能容忍资本主义社会里出现的少数人掌握着国家的大部分财富,甚至左右政局的现象。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是共同富裕,尽管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但先富起来的人有义务帮助还没有富起来的人,并且回馈社会。社会主义就是要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就是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维护社会稳定。这些都是只关心少部分资产阶级利益的腐朽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能比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

收稿日期:2009-01-16 作者简介:1.钟君(1979-),男,山东昌乐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郑承 军(1969-),男,重庆人,北京语言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第42卷 第3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 V o.l 42 N o .3 J OURNAL OF Z H E NG Z HOU UN IVERS I TY M ay 200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现象剖析 钟 君1 郑承军 2 (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2.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存在/污名化0现象。该现象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背景,根源于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曲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悬空化现象和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诋毁。要有效避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污名化0现象就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理直气壮地宣传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 中图分类号:D 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3-0028-04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了复杂的态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毫不动摇地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曲解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赋予/意识形态0一词贬义色彩,使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历史背景 首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客观现状使一部分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怀疑。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趁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恶毒地攻击,严重诋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其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单质化和历史扁平化消解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伴随着全球市场的日益形成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国的同质性越来越大,世界单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期共存,历史扁平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条件下,看似/中立0的全球主义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再次,以市场化为趋向的社会改革也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倡导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有的人把利益导向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 腐朽思想滋生泛滥,致使一部分人歪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吹取消公有制,主张实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最后,多元化的社会构成也消解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分层和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总之,种种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元化指导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基本表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现象的重要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公然诋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0、淡化主 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可以说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好注脚。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0和/马克思主义边缘化0,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当前一部分所谓/公共知识分子0诋毁、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伎俩。/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0为达到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常常采取以下方式:曲解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如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杀鸡取卵、断章取义;错误判断当前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故意放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把马克思的个别过时的论断和观点置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当前在知识分子队伍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仍有相当的市场。某些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甚至在课堂内外公开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过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解决不了当前中国的实际问题,主张用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一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0等公开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201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既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又有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只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制度各司其职,有机协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它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于它的科学完整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上看,它不仅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制度,还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二是在于它的科学运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当今世界其他制度体系相比较,具有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协调国家机关高效运转、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优势,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近年来,战胜种种特大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三是在于它的改革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能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培育生长点、释放生命力、展示优越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明确深化改革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必将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

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

·现代管理2012/8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但是,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纯粹的形式。这是因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不同。然而,任何国家或社会,其内部总是或有不同的阶级、阶层,或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或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外部总是要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尽管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这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它引导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其利益的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在当代中国,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