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优越性

社会主义优越性
社会主义优越性

社会主义优越性

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根本特点

——关于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的关系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题目所指的“社会主义时期”也包括“后社会主义时期”。

引进了“后社会主义时期”这样一个概念——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之后,又出现大面积的资本主义复辟,但在政治上还保留了某些社会主义的特征;原先的社会主义正在快速地滑向彻底的资本主义直到发生根本性质变之前——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应当说,这个概念未必十分准确,也未必能被各方面所接受。但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用某一典型社会状态存在的历史时期来断代,并以此为基准,对后一时期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出根本特征,总要比那种在时代之前加上十分暧昧的、定性模糊的、被用来掩盖时代特征的某些词语,更接近真理。

例如,苏联从赫鲁晓夫上台,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时代的苏联解体,就属于这样一个时期。中国自毛主席去世后,一直延续到现在,也处于这样一个时期。

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来说,这一时期显然是一个不稳定的、急剧变化的、相对短暂的历史时期;同时又是一个抛弃人类文明进步最新、最高成果,开历史倒车的复辟、倒退时期。既然这一时期在不少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出现过,中国目前又正当其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的方法,研究这一时期最根本的特点,寻求解决的道路,抵制并扭转复辟倒退的社会趋势,就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阶级分析、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处于核心地位,是贯穿马列主义全部理论的主线。其中的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是这一系列学说的出发点。我们看到,作为马克思理论分析基础的《资本论》,全篇都闪耀着阶级分析的思想。甚至最终未能全部完成的手稿,也中断在对全书带有总结、归纳性质的第三卷第七篇第52章,这一章标题就是“阶级”。

马克思之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对阶级分析、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发展均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列宁、斯大林以此理论为指导,进行革命实践,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取得快速发展。毛主席以此理论为指导,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将中国建成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使中国这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与军工制造体系、自主强大、任谁也不敢藐视的工业国。

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的革命实践在苏联和中国所取得的成功,已经检验并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谁也无法抹杀的客观真理。毛主席继承马恩列斯的基本学说并作出重大发展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其真理性,在三十多年前,已经被举世瞩目的文化大革命所取得的伟大成果从正面加以验证;也已被三十年来中国在丢弃这一理论之后资本主义大面积复辟的事实从反面加以验证。毛主席所发展了的这一理论,出发点,依然是阶级分析,并由此做出了社会主义时期至始至终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判断。

在本人所撰写的一系列文章中,曾系统地分析过社会主义时期阶级、阶级斗争存在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论证了社会主义在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后,为什么还会产生阶级和阶级斗争;同时,本人又重点分析了路线斗争对于中国共产党生存的意义,提出:积极地开展路线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前六十年从弱变强取得伟大成功的根本动力和基本保证。否定这种斗争,共产党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武器,失去了自我更新、自强不息的法宝。

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复辟。针对中国目前的局面,则提出:纠缠于局部,就事论事,希望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解决问题,对目前中国全局已成杯水车薪,完全无济于事。“要想根本解决中国问题,做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局,只有发动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路线入手,从路线斗争入手,才有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实际上,这后一种判断与之前的分析当中,还应当有一个使二者得到统一的前提条件,即必须从理论上解释清楚路线斗争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既然把路线斗争提到如此高度,那又把阶级斗争放到了什么位置?

尽管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讲到二者之间的关系:路线斗争是阶级斗争在共产党内的反映。但基本上停留在对领袖观点的引用上,缺少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因此深度与高度均感不足。只有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全部的论述在逻辑体系上才谈得上严密与完整。

这篇文章的着重点,就是对这两种斗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证两种斗争的统一性和差异,指出其中存在的必然联系。方法是从路线斗争的产生开始,先分别讨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在形式上的特点,然后再进行综合。文字难免冗长累赘,对理论探索兴趣不大的读者,可以就此放弃。

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地球上就出现了根本对立的两大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其他的阶级、阶层均从属于这两大阶级,暂时不在讨论之列)。剥削阶级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残酷压榨、剥削被剥削阶级;被剥削阶级因为丧失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长期受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伴随着两大对立阶级的产生,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压迫、剥削的斗争,也同时产生了。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这种斗争,仅仅处于一种自发的、原始的、萌芽状态,例如,用消极怠工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设法逃离苦难之地,或破坏生产工具,以及进行个别的反抗。尽管斗争形式多样,却并未形成有组织的反抗;斗争的诉求,也多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利益——这是阶级斗争的初始阶段。这时还谈不上路线斗争。就是这种萌芽状态的阶级斗争,促使生产关系发生缓慢地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直到被压迫阶级实在无法忍受当时剥削阶级的压迫,开始形成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暴力反抗,推翻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引起生产关系发生剧烈变革,生产力也在随后一个时期得到较快发展——此时的被剥削阶级已经开始认识到组织的力量,斗争的目标也开始上升到政治层面,即开始懂得通过夺取政权来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例如使无地的农民获得土地——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目的往往就在于此——由于缺少科学的、系统的理论,虽然这种斗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最后结果往往是再次建立起一个比之前有所改良的私有制社会,——阶级斗争仍处于朦胧的初级阶段,当然仍然谈不上路线斗争,因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尚未产生。

直到近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已经演化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当中出现了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有明确政治目标的、有系统科学理论的、用以组织本阶级围绕本阶级的共同利益和政治目标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政党——此时的阶级斗争才进入了一个较高级的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共产党的诞生——从这一时期开始,路线斗争开始出现。

这就是说,路线斗争实际上是阶级斗争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政党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发生在无产阶级内部的、围绕着如何实现无产阶级斗争的目标、方向、路径和策略而进行的斗争。

看看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理论学说帮助工人阶级组建自己政党时批评过的一长串机会主义代表人物名单:布朗基、蒲鲁东、拉萨尔、巴枯宁、等等。他们基本上属于工人运动中的“同盟军”,属于无产阶级同一阵营的“战友”甚至“同志”。之后,马克思的继承者对伯恩施坦、考茨基直到托洛茨基进行了批判。在中国,则有陈独秀、王明、张国焘、……。

所有这些机会主义分子,他们看上去像是无产阶级队伍的一员,但真正身份多半是一些

“工人贵族”、“既得利益者”或者“同路人”,也有一些是属于认识方法存在重大缺陷、自发地带有经验主义或主观主义倾向的人。他们占据了工人运动的领袖地位,贩卖的却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货色,使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方向不清、目标模糊、策略错误;使无产阶级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意志无法统一、力量无法凝聚;甚至使无产阶级的队伍出现分裂。但由于这些机会主义分子几乎全都是“自己人”,全都披着“共产党”的外衣,或者拥有“领袖”的地位,他们的学说又往往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在无产阶级队伍当中具有很大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甚至形成一种思潮,严重干扰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决心,将整个运动引入歧途,使前功尽弃。可见,无产阶级队伍中出现的机会主义分子(在后期主要表现为修正主义),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破坏性,是无产阶级最危险的敌人。他们的思想迎合无产阶级队伍当中的消极因素,导致无产阶级的斗争出现一次又一次失败,严重地延缓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

因此,机会主义者的学说和主张等于在间接地帮助无产阶级的敌人——资产阶级,他们同样会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造成巨大损失;不展开对他们的斗争,就无法团结整个无产阶级完成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全部战斗目标,这是一系列既包括眼前也包括更加长远的、决不应当为了暂时的和局部的甚至假想的利益而放弃的目标。

无产阶级队伍当中之所以会出机会主义分子,当然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科学世界观的建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长期、艰苦的事情。正确的、科学的观念,包括对本阶级经济地位的认识,对个人利益与阶级利益的关系的认识,都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只有长期、系统地学习,反复实践,并上升到理性高度,才有可能获得;而无产阶级所存在的环境又决定了,世界上一切腐朽的、落后的、反动的意识,都会反映到无产阶级队伍当中,也同样会反映到无产阶级的政党当中。这是完全无法避免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传统的私有制观念。受这种观念影响较深的人,极易接受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这就会使他的理论不彻底,往往带有空想的或者实用主义的性质,很容易为了眼前的或者短期的利益放弃长远的根本利益,为了个人的目标而违背集体乃至阶级的利益。这样的人所制定的路线、政策,包括军事战略,也往往带有短期、功利、主观和片面性质,很容易出现偏差或偏离无产阶级的长期的和根本的目标。

在无产阶级队伍当中,容易接受机会主义影响的人,除了私心重,有强烈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极度羡慕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多数都存在理论和认知水平问题。

因此反对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首先是思想和理论上的,属于思想路线的斗争,即与世界观相关的哲学上认识论方面的斗争。其次是针对当前战略路线是否错误的分析,也包括组织路线方面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纠正方法。斗争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为了纠正错误、加强团结、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准备与无产阶级的敌人进行新的决战。

任何一个人,要提高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建立起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都十分不易。要使他公开承认并放弃自己的错误,接受正确的观念,更是非常困难;特别在可能涉及个人私利——名誉、地位、职务、收入、待遇时,极易出现思想上的反复。由于斗争的对象往往是“自己人”,是自己的“同志”、“战友”,有时又是自己的领导或公认的领袖。这就使路线斗争变得十分困难:不仅要注意斗争原则,也极其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政策。如“主要针对路线不对具体个人”的原则,和“团结——批评——团结”,以及“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方法,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出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局面,给无产阶级革命队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只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心怀坦荡地提出批评,或放弃私心杂念、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作出自我批评。

这里对“只针对路线不针对具体个人”再作一些说明:只针对路线,是为了纠正错误路线。因为错误路线造成的损失要比孤立的个人行为给整个阶级造成的损失大得多。例如,一条错误的军事路线可能使数万人的军队出现全军覆没、大部牺牲的局面,这是无论如何都要

极力避免的事情;不针对个人,则是因为对每个来说,科学的认识方法不是天生就有的,发生错误几乎不可避免。只要不是那种罪大恶极的犯罪,而是由思想路线或认识方法引起的错误,就允许犯错误的人提高认识、纠正错误,并且给他们留出路、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这就能团结更多的人,使斗争力量不断壮大,直至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自从阶级斗争达到较高级阶段,随着共产党的产生,无产阶级就始终面对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条是对外部阶级敌人——资产阶级的作战;一条是对自己内部错误路线的作战。而对自己内部错误路线的作战,则是使无产阶级越战越强的一种斗争,是世上独有的,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可以做到并长期主动进行的斗争。

就是因为不断地、积极地进行路线斗争,才使中国以及苏联共产党获得了不断强大的动力,在夺取政权的艰苦斗争中,持续地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斗争策略,使阶级斗争力量对比逐步发生变化,从弱变强,最终战胜了起初比自己强大的多的敌人,取得了夺取政权的伟大胜利,分别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上内容从路线斗争的产生开始,多角度说明了路线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路线斗争是阶级斗争在共产党党内的一种集中反映;同时又是使无产阶级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不断强大、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动力和最重要的思想武器。

下面讨论路线斗争在不同历史时期形式上的特点。

在共产党未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和夺取政权之后,路线斗争在形式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和出现资本主义大面积复辟之后的今天,也有不同的特点。

这里分三个阶段进行说明,重点在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和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大面积复辟后的今天。

在共产党未夺取全国政权之前,中国阶级斗争集中和最尖锐地表现为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和国民党领导的武装集团的军事冲突(其间还出现了一段抵御外族入侵,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的时期)。这是中国无产阶级与外部阶级敌人发生的冲突与斗争;这一外部矛盾反映在中国无产阶级内部,集中表现为共产党采取何种军事战略动员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与敌对阶级对抗的路线斗争——在初期,围绕是否需要组建共产党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建立红色根据地而进行;以后出现了是走以大城市为中心搞武装暴动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之争;出现了是打阵地战、“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单纯防御还是采取运动战、游击战积极诱敌深入集中力量加以歼灭的军事战略之争。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也发生了是避开主战场向西逃跑还是以北上抗日为主要政治军事目标力求建立一个全民族的统一战线的争论。在统一战线建立起来之后,又有“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和“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的争论。即使在取得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之后,也出现过是“以长江为界、国共分而治之”,还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争议和斗争。

上述所有围绕共产党的路线发生的争议和斗争,并不是全部。真实的斗争极为复杂,场面宏大、绚丽多彩,最后均以正确路线战胜错误路线而告终结;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夺取政权的道路上,错误路线的出现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损失和苦难,克服错误路线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丢失的时间,也同样记入了史册,使人永远不能忘怀。

以上说的是夺取政权之前路线斗争的特点:这一斗争集中反映了无产阶级与外部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

那么,在夺取政权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外部公开的敌人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被基本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已经废除,公有制已经建立,阶级划分在经济上的依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在这种条件下,阶级斗争是否还存在?路线斗争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形式是否出现了变化?

回答是肯定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和阶级斗争长期存在,但是这两种斗争的形式

全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首先,国内产生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被废除,但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仅仅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当中不得不部分地保留资产阶级法权;以生活资料个人所有为核心、以商品交换和分配为媒介的资产阶级法权成为私有制观念孳生、存在的温床;几千年形成的私有制文化加上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和交换、分配领域的资产阶级法权,使每个人——包括工人、党员、干部,全都处于一种类似于小私有者的生活环境当中,在这种生活环境当中,人们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旦有机会,很容易“自发地大批地产生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列宁语——《左派幼稚病》)。因此,阶级和阶级斗争都会长期存在,但更多地存在于思想政治领域。这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根本特点之一。

其次,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思想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必然会集中反映到共产党内,形成两条道路的斗争。由于社会上出现的贪污、盗窃以及各种坏分子已经成为孤立的、个别现象,和他们的斗争尽管仍属于阶级斗争范畴,一般不会上升到政治层面;类似于阶级斗争的萌芽状态,很难翻起大浪。但共产党内居于各级政府机构当中、手中握有各种权力的干部、领袖、一些利欲熏心的“同路人”,由于直接涉及政治权力,他们在类似于小私有者生活环境下自发产生的资本主义倾向以及因为受到私有制传统观念的影响,或者甘愿被外国帝国主义收买,他们所制定的满足资本主义复辟或外国帝国主义殖民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路线之间的斗争,已经直接具有了阶级斗争性质,即在社会主义时期,路线斗争直接代表了两大对立阶级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级形式——这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最重要的特点。

再次,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达到了一个非常尖锐的程度。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已经无法依靠小范围的民主来完成。如苏联赫鲁晓夫上台以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这些斯大林时代留下的老干部搞过一次“政变”,以政治局中的多数罢免了赫鲁晓夫总书记的职务,但赫鲁晓夫利用朱可夫,派出军用飞机召集中央委员开全会,因大多数中央委员的支持和投票,反倒罢免了马林科夫等人的职务。这给了我们一个重大启示:仅仅依靠党内民主,也未必能够确保避免资本主义复辟。在特殊条件下,即使是中央全会,也不一定能够代表正确的路线。只有依靠更广泛的民主,即毛主席首创的大民主,直接依靠工农劳动群众,自下而上地彻底揭露、批判共产党可能执行的错误的资本主义路线;对各级政府官员、对共产党的高级领袖实行最广泛的民主监督,才有可能确保正确的政治路线得到执行、避免资本主义的复辟——这就是说,必须使阶级斗争广泛化,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积极投入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批判,使群众、党员、干部全都受到教育,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又一个重要的特点。

归纳一下,以上的论述表达了这样几个观点:第一,阶级斗争会长期存在,但更多地存在于思想政治领域;第二,路线斗争已经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级形式;第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出现了广泛化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党内,必须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参加。

请注意,这三点表达的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根本特征,如果不存在重大的理论错误,在接下来对后社会主义的分析当中,将会据此作出一些重要的推论。

下面我们对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作出分析。

“后社会主义时期”这个概念前面已经做过说明,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大面积的资本主义复辟,但在政治上还保留了某些社会主义的特征。

对目前的中国来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复辟,经典意义的资产阶级——即由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以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产阶级,已经大批地出现并合法地存在。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在社会上广泛地存在,且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斗争大体上仍处于一种自发的,无组织状态,已经开始有人提出诸多的政治诉求,试图引导斗争

的方向。这些诉求主要见于网络上几家网站的网文中。尽管目前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各种观点相互冲突、很难统一,但毕竟是一个进步,说明中国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正在开始度过朦胧的萌芽期,开始上升到政治层面。但说开始上升,即是说仍未完全摆脱盲目的混沌期。要完全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就必须研究当前的政治环境,其中最主要地是要研究在目前这个后社会主义时期,保留了前一时期的什么政治特征。

那么,在这个后社会主义时期,保留了哪些前一时期的政治特征呢?

第一是共产党仍然独自执掌国家政权,在形式上保持着社会主义必须的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格局。

第二是共产党的纲领、党章尽管被加进去不少修正主义的内容,但基本上全部地保留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三是中国的宪法虽然在具体条款上出现了承认私有化合法的倾向,但总的精神,仍然基本上是社会主义的。

第四是国有企业的存在。这种国有企业虽然已经出现了国家资本主义倾向,性质上也非常接近国家资本主义性质,和前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有重大差别,在数量上也大不如前,但作为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基本上可以主导中国的经济走向。

这就是目前中国从之前社会主义时期继承和保留下来的政治和经济遗产中最主要的东西。有这些东西,就不能认为中国已经完全彻底地演变成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国家。直到发生根本性质变即上述因素消除之前——其标志是共产党完全抛弃了自己的政治纲领,资产阶级的政党公开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宪法明确承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国有企业被彻底私有化——在这些因素被消灭之前,都不能认为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性质变,都存在着通过和平方式——例如类似于第一次文化大革命的方式使中国回归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这种“和平方式”当然也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说到“和平”,是相对于通过武装夺取政权的暴力斗争方式而言。

总之,在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广泛存在,但也存在通过非暴力斗争回归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这是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重要特点之一。

既然在后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一党专政这种政治形式被继承和保留下来了,资产阶级政党公开走上政治舞台就是非法的。也正因为存在着这种形式,不仅压制着无产阶级队伍中出现足以使无产阶级队伍出现分裂的派别,同时也压制着资产阶级公开地走上政治舞台、对无产阶级进行更加残酷的打击。这种局面还给中国无产阶级提供了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时间和机会。这种政治形式对无产阶级显然比对资产阶级更有利。也正因为如此,两大对立阶级的斗争更加直接和集中地表达为共产党内的路线斗争——这是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前面讨论涉及到通过“和平的阶级斗争”回归社会主义问题。目前已经有人半公开地提出了“打到xx党,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要求,也获得了支持者。他们的理论也将路线问题看得很重,但目的是通过路线发生错误直接推导出党的性质已经改变,因此必须被打倒的政治结论,随后就把路线问题丢在了一边,既不联系实际深入研究中国目前的政治环境,也不深入研究相关理论问题,更不打算尝试一下用类似于文革的方法来改变现行路线;他们的“打倒”和“革命”仅仅局限为“武装暴动”这样一种方式,这也未免太僵化了!如果有人要问,你们要唆使民众“武装暴动”,枪支武器从何而来?我相信自然有人乐意提供:美国中情局巴不得给这帮人提供武器,把中国搞乱,然后趁机干涉。当然,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帮人与中情局有联系,我也愿意相信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打算彻底扭转中国无产阶级目前极端困难的处境,而且他们的主张对走资派或者也能形成某种压力。但他们的主张在目前不可能得到实行。一旦实施,必然会给中国造成极其重大的损失。当然,如果回归社会主义的其他努力全都归于失败,他们所提出的道路就是唯一的选择,但做出这种选择绝不

是现在。我把这帮人归入到左倾冒险主义的行列。

在中国,把路线问题看的很重的另有一派人,他们的理论分析多半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所提出的半社会主义理论把中国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在理论上固定下来,让人感到有些哭笑不得。他们所开出的“宪政”这个药方脱离了“大民主”,企图走上层路线,依靠少数人来解决中国问题,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一派人的理论基础如果能够再深入一些,抛弃半社会主义的学说,还是有可能接近真理。未来中国阶级斗争的方式肯定多种多样,谁对谁错历史将会做出最后的裁决,但在目前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也是最根本的、和前期同样的政治要求,这就是让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广泛化。这种斗争决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党内,必须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引导更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反对修正主义路线、打倒资本主义的阵营当中——这是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最根本的特点,也代表了运动的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当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是隐藏在共产党内身居高位的一小撮走资派根本不敢违背也无法抗拒的力量,完全能够扭转资本主义复辟的趋势,使中国重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唤醒这一力量,做最后的斗争。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表现在两方面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体现。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致力于尽快把蛋糕做大;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中央强调和重视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把民生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是要求更加重视分好蛋糕。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就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来讲,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什么,生产多少才能分配多少。而且,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决定按照什么方式、什么原则去分蛋糕。这就是说,首先要做蛋糕,才谈得上分蛋糕;蛋糕做得越大,人们分得的蛋糕才能越大。马克思主义又认为,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决定作用。蛋糕分得公平合理,可以调动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也能够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统一起来,也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在分好蛋糕的同时促进蛋糕做得更大更好。但国际国内发展实践表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不是天然统一的:既不是只要把蛋糕做大,收入差距就会自动缩小;也不是收入差距扩大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动趋于缩小。如果没有政府的自觉调控,收入差

距是不可能自动缩小的。即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看,也不存在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天然统一的情况。在当代,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分好蛋糕的问题,它们通过高额累进税、遗产税、慈善事业等来制约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上的差距扩大,通过较为成熟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过大差距。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既重视把蛋糕做大做好,又重视把蛋糕切好分好。无论只重做大蛋糕而轻分好蛋糕,还是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都是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什么叫分好蛋糕?怎么分好蛋糕?第一,分好蛋糕不是搞平均主义、人人分得相等的一块,而应是根据各自在做蛋糕中的贡献分得相应的一块;第二,缩小收入差距不是不要差距,合理的、与贡献差距相一致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第三,在公有制经济中分好蛋糕,就要贯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适时增加职工收入,规范国有企业高管的收入;第四,在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分好蛋糕,就要确保工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处理好企业利润与工资的分配关系;第五,从总的框架来讲,要把蛋糕切分为三大块——企业一块、职工(劳动报酬)一块、国家一块,现在的问题是职工的一块偏小,所以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第六,提高劳动报酬不能“刮风”,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只重行政命令,而应根据不同经济成分、

我眼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机电工程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我眼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姓名:王文龙 学号: 200948430111 专业班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901 指导教师:王晓宇 2010年 12 月 18 日

我眼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在60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新中国60华诞之际,人们的思索越来越清晰地汇聚成一个鲜明答案:新中国60年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发展和进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一些西方舆论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探索“中国成功之谜”非常有意义。特别是2008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一系列惊人表现,使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它“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断扩散蔓延,中国以其独有的竞争力、高效率和适应性吸引着世人目光,许多人从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灾难中,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深入研究中国经验成为当今世界新的热点。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给中国带来这样的发展,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我们建立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完全合乎规律的正确选择。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得出的结论,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对于其他社会制度,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尤其在国家的一些重大事件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去年的抗震救灾、成功举办奥运会等等。 2008年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高昂的斗志,积极的参与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奥运、贡献奥运。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这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1.“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2.社会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区分,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分权原则。 就目前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 :新中国60年,是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的60年。中国不仅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既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又注重加强宏观调控,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经过60年奋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当国际金融危机迎面袭来,中国的果断决策和政策效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了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新中国60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60年。中国从实际出发,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同时借鉴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面对举世震惊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国展现出的紧急应变能力、动员能力和众志成城的集体意志,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和巨大威力。许多国外学者由衷地赞叹:“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激发了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新中国60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6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致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60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t 陈 为 江华 丽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 国化和全新形态。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实践充分显示了 它的巨大优越性。其突出表 现和本质在于 它给以社会生产力空前宽广的发展空间, 使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和富裕幸福, 并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 优越性 =作者简介 >陈为, 男, 湘南学院院报总编辑兼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教授、研究员; 研究方向: 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江华丽, 女, 湘南学院宣传统战部科长、政工师 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 是中国 共产 党人把 马 克思 主义 的 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 实际和时代特征 相结合 的产物, 是马 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 成果, 是科学社 会主义 在中国 发展的 崭 新形态。它初步回 答了 在中 国这样 经济 文化 科 技相 对落 后 的发展中国家, / 什么是社会主义 0以及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0 等一系列重大 的理 论和实 践问 题。改革 开放 和 社会 主义 现 代化建设 30多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已经充 分彰显 了中国 特 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 势, 如何深刻全 面地认 识中国 特色社 会 主义的优越性, 对于坚定全党全国人 民走中 国特色 社会主 义 道路的共同理想,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和社会 主义现 代化建 设 的伟大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 世纪中 叶基本 实现现 代 化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显然 具有十 分重大 的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 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 义, 是能 够推 动社 会 生产 力空 前 发展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是构成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一社 会基本 矛盾中,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时, 就会促 进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 会的进 步。当生产 关系不适 应生产 力 发展要求时, 就会制约和束缚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成为 社会进 步的障碍。那么, 首先, 从我国的社 会主义公有制与生 产力之 间的关系来看, 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矛盾, 实现了生产资料、 劳动成果统一为 广大劳动者 所有, 这就实 现了生产 关系与 生 产力的高度一 致和统 一。在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条 件下, 生 产 关系总体上是促 进生产力发 展的, 它消除 了阻碍社 会生产 力 发展的体制机制 障碍, 解决 了生产 关系与 生产力不 相适应 的 矛盾。其次, 从生产力方面来说, 社 会主义公有制的建 立和发 展, 使生产力中各种要素得到了解放和 激活, 特别是对 广大劳 动者而言, 不但把他们从旧社会的水深 火热之中解放出来, 而 且使他们成了生 产资料和劳 动成果 的占有 者, 他们 成了社 会 和生产的主人。因此, 在社会主义社会 中, 广大劳动群 众能够 焕发出空前的 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 性。社会主义 公有制 为 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 ) ) ) 劳动者发 挥聪明才智提供了 无限广 阔的空间。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 / 我们革命的目 的是解 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社 会主义 的优越 性应该表 现在比 资 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 0。 ( 5邓小平文选 6第 2卷 )。 再次, 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来看, 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是 # 6# 一种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 公有 制不但 在国民 经济中 占据主 导地位, 对我国国民经 济持续健 康快速 发展起 着主导 的决定 性作用, 而且有利于对国民经济 实行有效地宏观调 控, 使国家 能够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 的进程、社会 生产力 发展的 需要, 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地作出自 觉改革和自我 调整, 使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更大 限度地 适应社 会生产 力的发 展要求。江泽民同志曾经 指出: / 改革是 全面改 革, 是 坚持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自觉 调整生 产关系 和上层 建筑的 各个方面和环节, 来适 应初级阶 段生产 力发展 水平和 实现现 代化的历 史要求。0 ( 5江泽 民论 有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 6第 40 页 )。这就是我国改革开 放 30多 年来, 国内生 产总值 年均增 长之所以达到两位 数的根 本原因 所在。由此可 见, 中 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就体现在它能强有力地 推动我国社会 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使社 会生产力 具有可 持续发 展性。我国 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事实上证明 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能够 推动我 国社会 生产力 空前发 展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 是 广大 人民 群众 真正 当家 作 主的社会主义 所谓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 从 本质 特征 上来 说, 就是 广 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 义。因为, 我国社 会主义 民主 政治建设的目标, 就是 不断完 善我 国的 人民 代表 大会 制 度, 它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它体 现了我国 社会主 义民主 政治 的特点和优势, 符 合我国 的基 本国 情, 能够 反映 人民 群众 的 意志和愿望, 可以 集中人 民群 众的 智慧, 能 够使 人民 群众 真 正做到当家作主。在我国 能够利 用 / 人民 代表 大会 0这 一政 治舞台制定出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 众根本 利益、长远利 益的 法律和政策, 成为 全国各 族人 民参 政议 政、参与 管理 国家 和 决定国家事 务的 重 要平 台。 由此 可 见, 中 国特 色 的 社会 主 义,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了 最广大人 民群众 当家作 主的 政治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 行, 使 广大人 民群众 真正 拥有了广泛而真实 的民 主权 利和 各项 自由。我 国还 在广 大 城乡建立了基层群 众的 民主 自治 制度。城 镇居 民委 员会 和 农村村民委员会, 是广大城乡居 民自己决 定具体 事务的 基层 群众自治组织, 它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民 主制度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它是城乡基 层群众 在党 和政 府的 领导 下, 直接 行使 民 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 公益事 业, 实 行自我 管理、自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摘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多各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实证明,中国大陆这三十年来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速度是惊人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效率上打败了西方所有的民主国家。效率是所有政治制度评比的综合指标,效率更高的政治制度就是一个更优越的制度。而高效的政治制度必将为社会其他方面如经济、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加优异的环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个老话题。曾经一个时期,提起这个话题,我们似乎“理直气不壮”,因为我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差距比较大,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能从理论上阐释,还得到实践的充分印证;不仅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在60多年之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索越来越清晰地汇聚成一个鲜明答案:新中国60年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究竟“优”在哪里呢?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比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反应迅速,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个老话题。曾经一个时期,提起这个话题,我们似乎“理直气不壮”,因为我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差距比较大,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能从理论上阐释,还得到实践的充分印证;不仅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究竟“优”在哪里呢?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比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反应迅速,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很快初见成效,国际社会给予了积极评价。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说:“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这些优势在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更是显示出巨大威力。有国外学者评价中国抗击汶川地震灾害时说:“地震之后人们确实看到了中国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日本《朝日新闻》认为,北京奥运会“使中国特有的体制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当然,不仅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优越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既取得重要成果,也遭遇过严重挫折。新时期以来,我们党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几点辩证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几点辩证思考 建国四十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从世界第35位上升到第8位,综合国力从第13位上升到第6位。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开拓前进,把一个满目疮皮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已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为什么还会有人对此有疑惑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方法问题。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同样需要辩证的科学思想方法。本文试图用一些哲学观点.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一浅析。一、理论与实践邓小平同志在与捷克斯洛伐克前总理什特劳加尔谈话时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理直气任地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这里,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不只是一个理论间题,而且也是一个实践间题:理理和实践是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中的统一。用这一基本原理来观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应当看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以历史条件为前提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其起点和条件已不同于当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奠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根据当时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会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产生。但社会实践的结果,是社会主义革命基本上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其中包括象俄国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在社会历史条件上出现的巨大差异,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同时受到那些具有非历史情绪的人的种种非难。他们不顾具体的历史条件,总是想用理论上的优越性来图解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践,结果产生了一种负效应。这种理论上的误解,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相比较,片面地把社会生产力简单地等同于眼前的物质生产水平,从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生了怀疑。其次,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还表明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社会主义实践所具有的广度是历史的发展的。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一个特定的范围和规模,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受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的对象只能是无限世界的一部分,实践的手段也离不开目前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因而实践的目的也有限。显然,我们目前还不可能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彻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所具有的深度和精度也是历史的发展的。因为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只能解决一定时期社会所提出的间题,不可能解决社会历史发展中还没有出现的问题。社会主义实践的这一历史过程,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局限性,也决定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只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总之,社会主义实践的广度、深度和精度的历史过程,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为此,我们不仅要科学地从理论上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重要地是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用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果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逐步缩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差距。二、本质和现象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方面和外部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区分现象和本质,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必须通过现象看本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正是由现象到本质的不断深化的无限过程。首先,如何看待人均国民收入的高和低?有人只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高,如美国88年人均收入达1.97万美元,远远超过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均收入。这里,有一个现象和本质间题。从表面上看,美国人均收入很高,但是,这并不等于每个美国人都有一万多美元的收入,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实际上,在美国,大量的财产是被少数财团占有,如洛克菲勒、摩根等十大财团,控制的资产总额超过一万亿美元,这剥削来的万亿美元,可使近千万人的人均收入达到1.97万美元,这几乎占美国人口总数的二十分之一。而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中的大多数,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一、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人们会认为“为什么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什么到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首先,应该把资本主义国家看全了。过去一讲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人们通常是将社会主义与“发达的”资本主义比,而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那种资本主义排除在外。全世界有180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其中发达国家只占很小比例,绝大多数处于落后、贫困状态。印度与中国国情相似,他们自己的经济学家承认,中国人均生活水平是印度的三倍。尼加拉瓜有位叫卡德纳尔的神父提供了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新视角。1994年他在墨西哥《美洲纪事》杂志上撰文说:“新闻界得意洋洋地在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他们不提资本主义的更大的失败。资本主义只在世界10%或20%的人口中取得了成功。对于第三世界,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来说,资本主义是灾难性的,而资本主义的失败先于社会主义的失败。”其次,对客观事物要正确地使用对比,对比对象要有可比性。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正是缺乏可比的基础。 一是经济发展起点不同。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所承受的是封建的甚至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烂摊子,这同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掠夺积累起来的“资本巨富”差异十分悬殊。 二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同。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腥的肮脏发迹史。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对劳动者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即使在今天,他们仍然凭借技术和资本的垄断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从中攫取巨额财富。而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历史,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不过四五十年历史,处于发展的初期,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尚未发育健全,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在艰苦探索中。而资本主义已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即便如此,全世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中,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也不过二十来个,特别是20世纪新独立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鲜有进入“富国俱乐部”的。 四是发展环境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之日起,就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乃至武装侵略,发展环境十分险恶。而资本主义国家则不一样。当资本主义大发展之时,从世界范围看,封建制度已经彻底衰落,国际环境对资本主义发展十分有利。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浅谈我国扶贫成就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高中政治课本里有提到: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 从“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制度,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这样的制度必然会对扶贫工作起到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扶贫工作中,工作在各个岗位的人大代表们,通过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和需求,在提案中向国家反映真实的国民生活境况,并提供自己认为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政府能更好地了解帮助贫民拜托贫困。 其次,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点可以有效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人们的劳动合法权益得到保证。在农村的很多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家中的耕地无力使用。在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下,这些家庭就可以将土地租给农业公司、政府或者别的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从而获得租金。这种方式使家庭收入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对扶贫起到了作用。

第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人们进行生产建设。国家将扶贫任务分配到各级政府,并以扶贫成果作为官员考核的标准之一,用强制性的手段促使各级政府深入贫民,切实为贫民利益着想,采取各种措施来扶贫。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提高物资的调配效率。国家能够有能力进行各地的物资调配,避免不必要的内部壁垒,不会像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各种复杂关系间的推诿扯皮可能导致物资的分配迟迟不能落实,从而降低了扶贫的效率。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绝不能容忍资本主义社会里出现的少数人掌握着国家的大部分财富,甚至左右政局的现象。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是共同富裕,尽管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但先富起来的人有义务帮助还没有富起来的人,并且回馈社会。社会主义就是要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就是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维护社会稳定。这些都是只关心少部分资产阶级利益的腐朽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能比的。

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精修订

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社会主义中国的最大优势——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9月14日拍摄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民族团结柱”。近日,作为国庆60周年庆典背景之一的56根“民族团结柱”开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安装。据介绍,每根“民族团结柱”高约13米,重26吨,柱子上面刻画着身着各民族节日服装的人物形象。新华社发 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在60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新中国60华诞之际,人们的思索越来越清晰地汇聚成一个鲜明答案:新中国60年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 新中国60年,是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的60年。我们不仅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既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又注重加强宏观调控,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经过

60年奋斗,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当国际金融危机迎面袭来,中国的果断决策和政策效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了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新中国60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60年。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同时借鉴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面对举世震惊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国展现出的紧急应变能力、动员能力和众志成城的集体意志,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和巨大威力。许多国外学者由衷地赞叹:“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激发了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60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6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致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60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展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201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既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又有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只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制度各司其职,有机协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它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于它的科学完整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上看,它不仅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制度,还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二是在于它的科学运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当今世界其他制度体系相比较,具有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协调国家机关高效运转、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优势,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近年来,战胜种种特大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三是在于它的改革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能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培育生长点、释放生命力、展示优越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明确深化改革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必将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用三十余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百余年的历程,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成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分不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同时借鉴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我们在航空航天事业上的成功,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

害面前,我们展现出去紧急应变能力、动员能力和众志成城的集体意志,无不是在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所取得的。 ?在吸取了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后,我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既解决了单一的和过分超前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模式不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问题,也解决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问题。在经济体制方面,我们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经济计划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和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优势。 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就一定能够将我们的优势继续发扬,不断修正错误,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优越性

社会主义优越性 首先,昨天我翻阅了一下,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和党代表大会的报告.在里面并没有一句提到资本主义的优点,由此可见,中国人民用伟大的智慧证明了资本主义是没有优点的.尽管如此,这样的证明还是有一点缺陷,因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个就是资本主义的唯一有点.并且是社会主义制度没有的优点. 然后我们来谈谈社会主义的缺点,本人从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七岁开始看日人民报.看了将近20年,也没有听到一句关于社会主义的缺点.由此可见中国人民用伟大的智慧证明了资本主义是没有缺点的.当然,这样也有缺漏,社会主义也有出现过缺点,但是经过党的努力已经打上了补丁. 接下来我们结合社会主义的优点和资本主义的缺点进行一一分析.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先从底层建筑经济基础谈起,首先分析罪恶的资本主义形成时的经济状况.资本主义是从封建社会发展来的,首先要有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就会取代封建社会.当然这个说明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要好一点.但是即使是这样,人民的自由还是受到巨大的限制.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资本家.马克思说过: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这样从份说明,资本是万恶的,资本家更是恶魔.他们剥削者劳动者.剥削着消费者.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的核心就是剥削. 而社会主义则大有不同,首先在社会主义里面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就像一家人.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你可以想象在资本主义里面,有一百个人,每人有一块,那结果就是每人有一块.但是在社会主义不一样,同样一百个人,每个人把九毛交公,自己留着一块,那就相当于每个人人有90块一毛!!!不是一两块,不是三四块,而是90块一!!!!这种例子充分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巨大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共同富裕.在这个公有制的环境下社会主义经济可以急速的发展.而且发展的过程是非常和谐的.所有人就像一家一样.特别在企业中体现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例如富士康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模范例子.这家公司的员工相处和谐,毫无工作压力,企业文化浓厚.可见社会主义经济里面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关系的. 然后我们再从政治制度上去分析,首先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是资本家,有钱人.而社会主义国家里面的代表是农民工,没钱人(当然,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共同富裕的,这里的没钱是相对来说).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国家的里面的资本就会为了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去操纵国家,使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巨大的剥削机器.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不同,在农民工同志的掌权下,他们总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着想,于是大家共同富裕.百姓活得很有尊严.相比之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惨烈的状况实在是不可想象!不可想象啊!!!光拿政治权力来说,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采用代表制度,这样的制度的必然结果就是全民参与,是人民自由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啊,相比之下,资本主义的选举,实质上是一种假民主,尽管他们也是每人一票,但是他们的选举充满罪恶,贿选,到处可见.而社会主义国家的选择则不同,这种制度高度民主.每个人都会选出自己心仪的代表去代表自己行使权力,而且每个18岁公民都有这个权利,中间没有半点贿选成分,就拿我们村来举例,我们的准村长还没上任就先给百姓谋福利,每家每户发去慰问金,这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啊。我相信大家已经填过这个自由国度的无数选票,至于选票的样子我不大清楚,百度也找不到,所以大家一定知道直到它的样子.我们的民主程度之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百姓,不可想象!不可想象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个代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越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其优越性首先要体现在能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衡量一种生产关系优劣的最根本的标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之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在进入社会主义后的二十多年,尽管受到了“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比起旧中国来说,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二十多年,经过改革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我国的生产力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达到了资本主义国家要用一二百年才能达到的水平,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六位。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将从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体会到社会主义确实具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显着标志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显著标志。 先进文化是指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先进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两个部分,就其内容来说,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任何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主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难逃被历史淘汰的命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文化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

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

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 当今社会,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种社会制度,一是资本主义,二是社会主义。目前 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有5个,但这5个国家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且实际发展中问题重重,状况普遍不如资本主义国家。而现在存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经济文化水平 远远高于社会主义,因此就有很多人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产力要远比社会主义 中国发达,其上层建筑就要比中国的上层建筑先进。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与 社会主义?孰优孰劣? 首先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到底谁更高一筹,我想作个概述,表达我个人的观点。首先要肯定的是社会主义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要优于资本主义。但这也暴露了现在存在的现实矛盾,那就是资本主义现在确实比社会主义发展的更加强大。所以说我们认为的社会主义最终形态到底能不能实现,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现在发展的比社会主义中国更加强大,那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现状并做比较。 1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亦称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业经济,其特色是私人拥有资本财产(生产资料),且投资活动是由个人决策左右,而 非由国家所控制,经济行为则以寻求利润为目标。在政治上,西方 资产阶级在人民支持下,推翻了封建统治,镇压了封建残余 势力的复辟,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取代了宗教势力和封建专制制度。 在精神文明方面,资产阶级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反 对封建专制主义,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蒙昧主义,在文艺复兴和推 翻封建主义统治斗争中起到过杰出的作用。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 立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产生了三次工

业革命,同时,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在经济上,创造了很高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评价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首先我们来看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或许我们在新闻媒体中经常能够看到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总统大选,参加竞选要到各个州去发表演讲,向人民宣传自己当选后的政治体系,出台什么样的惠民政策等等。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人民享有了他们的权利,总统由民主的形式被人民选举出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很多人会觉得相比之下这样的民主更加得以体现,似乎完全优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然而我认为资本主义最多只能实现一个民主,而社会主义最多却可以实现两个民主。即社会主义最终可以实现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而资本主义最终只能实现政治民主。 民主从其字面上来看,代表着由人民统治,即“人(全)民做主”。但在实际情况下不可能做到每件事都由全体人民来做主。因此我说的民主是一种责任制度,即行使权力者经过民主程序选出,同时其需要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 因此民主不是简单根据其实现形式来判断优劣的,同时其实现形式也不只选举一种,可以有多种方式。目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为一党制国家,其在选举方面表现民主的状况并不佳,且可预见将来同样也不会有较大的改善,因为其制度已经决定了其不适合以选举来实现民主。因为选举首先需要有选择范围,若没有选择范围则其选举也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