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生态学复习内容

北师大生态学复习内容
北师大生态学复习内容

哪些生物容易成为入侵种?

①既可进行有性繁殖,也可进行无性繁殖。

②从种子发育到性成熟时间短。

③对环境异质性有很强的耐受能力。

什么群落更容易被入侵?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群落都可以被外来种入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不同群落的易感性不同,同一群落对不同类群的入侵者的易感性也不同。不同群落里,本地种的相对竞争力、抗干扰的能力也不一样。

1. 经常受到人类干扰或已经退化的生态环境,外来入侵种比较容易扩张。四川、云南草场被紫茎泽兰入侵。

2. 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的生态环境,人类进入生态系统的频率与外来物种入侵的机会存在相关性。如交通要道两侧,风景名胜区。

3. 缺乏自然控制机制的生态环境,

繁殖能力强的物种,在其原来的生态系统中必然有天敌生物,或以其为食,或寄生,或能够与其竞争,或能够分泌物质抑制其生长,控制其种群数量。水葫芦在原产地有水葫芦象甲控制其种群数量。

导致入侵机制有哪些?

关于生物入侵与被入侵的生物群落的关系,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对各种观点的称谓不完全相同,这里均暂称之为“假说”),下面逐一给予简单介绍。

(一)“多样性阻抗假说”(diversity resistance hypothesis)

经典的观点认为,结构简单的群落更容易被入侵。这是因为,相对比较简单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其所达成的平衡更容易被打破(Elton 1958)。除了种群模型的工作被用作论据外,Elton(1958)还指出,小的岛屿(尤其是小的海岛)易于被入侵是由于本地种甚少。此外,农田是人为的简化了的群落,也是入侵和暴发最容易发生的地方。热带雨林中几乎没有害虫的暴发又是支持多样性阻抗假说的又一个例子。“多样性阻抗假说”得到了小空间尺度上的理论

和实验研究的支持(Kennedy et al. 2002)。Kennedy等在草地小区试验中人为改变物种多样性,而后检测入侵种的总盖度、入侵种的个体数量、入侵种个体的最大值和中值。结果显示,入侵种的总盖度随多样性上升而下降,它是由于入侵者数量及个体最大值的减少而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在此例中,多样性阻抗是通过降低入侵者的建群(数量)和成功率(个体大的入侵者所占的比例)而实现的。

Dukes(2002)以微宇宙试验证明,草地中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可以影响它对生物入侵的易感性。单独种植时,加州草地中的8个物种在它们抑制一种矢车菊属的杂草(Centaurea solstitialis)的生长能力方面有很大差别。但是一般地说,杂草的增长,随着群落物种的丰盛度的增加而降低。

Naeem等(2000)认为,以观察为基础的研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与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入侵同时发生作用的外部因子(如干扰、气候、土壤肥力等)缺少控制,因此很难说它们的发现是否真正能够反驳Elton的假说。Naeem等(2000)在控制实验中排斥了外来因子的干扰,其结果显示,正如Elton的假说所预测的那样,本地物种多样性和入侵者——窄叶还阳参(Crepis tectorum)的表现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本地物种多样性高,可以增加拥挤度,减少可供光和营养,从而增加了环境的竞争性,降低了窄叶还阳参的入侵成功。

然而,在区域性的大尺度空间上的研究结果截然不同。Stohlgren等(2001)通过大面积调查发现,外来种的物种丰盛度与本地种的丰盛度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说明入侵种更趋于入侵当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和稀有生境。但是,Levine和D’Antonio(1999)认为,现代的理论研究更多地支持Elton的观察和MacArthur的物种集成理论,多样性和入侵的易感性是负相关的。实验研究的结果则不同,多样性和入侵的易感性之间正相关和负相关的例证都存在。Levine和D’Antonio(1999)在回顾已有成果时,发现了令人惊讶的一点,就是在空间图式和加入入侵者的研究中,多样性高的生物群落趋于更容易受到入侵。为什么?因为这些地点都具有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生物或非生物因素。例如,湿度、营养、环境异质性和物理因子等,它们既有利于本地的生物多样性,也有利于入侵者生长。这就是多样性与入侵性呈现正相关的基本原因。

现在的一些研究也发现,一些本地种不但不能阻抗生物入侵,反而促进生物入侵。这是由于引入种和本地的传粉者、扩散者、菌类、固氮细菌发生互利共生在起作用。Maron和Connors(1996)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岸的草地中观测发现,当地有一种灌木羽扇豆(Lupinus arboreus),它能固氮并生长得很快,使沙质土壤增加肥力,并由于遮光而限制了其他植物的生长。昆虫的大量取食,使羽扇豆几年后即死亡,空出一块块肥沃的土地给入侵者创造了条件,外来的杂草——雀麦属的Bromus diandrus很快发展了起来。与没有羽扇豆的样方相比,杂草的地上生物量增加了一倍,而植物物种数下降了47%,本地种减少了57%。Richardson 等(i999)认为,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而且很可能在促进入侵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Palmer 和Maurer(1997)称之为“入侵的促进者”,这些“入侵的促进者”在生物多样性高的地区,数量更加丰盛,而这些地区特别容易受到入侵。有相当的实例证明,在一些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高能够促进生物入侵。

Corlett(1992)则认为,在陆地上,与植物入侵的阻抗性更有关的可能是植物群落的结构。例如,很多森林群落,只要是树冠层保持完整,植物入侵者就很难入侵。所以说,群落的结构,有时比一个群落中具体有多少个物种对抗植物入侵更为重要。

(二)“天敌逃避假说”(enemy release hypothesis,ERH)

这是另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该假说基于下列3个论点:天敌是植物种群的重要调节者;天敌对本地种,比对外来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植物可以利用天敌调节作用的降低而提高种群的增长。因此,“天敌逃避假说”认为,一个外来的植物物种在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区域后,植食者和其他天敌的压力会减少,从而导致它在数量上增长和空间分布上的扩张。

这个假说也是被广为接受的。然而,也有另外一种思考和疑问(Strong et al. 1984)。它逃避掉了原有的竞争者、捕食者和寄生者。但是在新的环境中,就不会遭遇到新的敌人吗?尤其是当它广泛地扩张它的领域,并且和大量的新的本地种遭遇的时候,后果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虽然一些入侵种的成功可以被这一假说所解释,但也可能有其他机制对另一些入侵种更为重要。事实要复杂得多。

Crawley(1990)在排除了无脊椎动物天敌的实验研究中,所获得的结果不是很肯定的。有时,虽然植食者的影响很大,但有些植物的数量毫无变化。很多物种甚至在排除植食者天敌后,数量反而下降了。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广谱性的植食者对其竞争者的作用更小。天敌与竞争的复合作用导致了这种结果,并使得难于确定天敌的直接效应。

许多研究比较了源区与引入区的入侵者,结果发现,在新地区入侵者确实可以长得大一些、繁殖得多一些,并且活得长一些,但难于确定其作用机制究竟是哪一个。

Keane和Crawly(2002)收集了所有测定天敌效应的文章。他们发现,与通常的假设相反,新区域中寡食性天敌转换寄主攻击外来种的现象较为普遍。外来种的专性天敌的被引入也较为常见,但是,大体上它们的作用不是很大。可以说,天敌的缺如在某些例子中仍是重要的。Keane和Crawly(2002)认为,现今急需有关排除天敌的实验研究,并深入探讨广谱性天敌对本地种的作用而导致的竞争逃避(competition release)问题。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Wolfe(2002)比较了多年生植物蝇子草属的白玉草(Silene latifolia)在原产地(欧洲)与被引入地区(北美)其广谱性天敌(蚜虫、蜗牛、植食者)和两种专性天敌——花药黑粉菌(Microbotryum)、取食果实的唳迷夜蛾(Hadena rivularis)的不同抑制作用。他调查了86个种群(包括北美10个国家的36个种群和欧洲7个国家的50个种群),结果显示,各类天敌的作用,在欧洲均远远大于在北美。从总体上讲,该植物在欧洲被危害的概率是在北美的17倍。在北美,专性天敌花药黑粉菌很少见,唳迷夜蛾则根本没有。虽然白玉草可产大量果实,在北美却没有其他取食果实的天敌以充填唳迷夜蛾空下来的生态位。

(三)“空生态位假说”(empty niche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物种对一个群落的入侵,其成功在于它占据了一个空生态位。相反则会失败,因为所有的生态位都已经被占据了。Williamson(1996)认为:这种观念好像是有用处的,但是令人迷惑不解。它的用处在于,许多生态学家都发现,用生态位的概念可以比较好的解释入侵问题。混乱之处在于,不同的生态学家,甚至同一个生态学家在不同的时候,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生态位。生态位像生态学中的很多名词(如干扰、胁迫、稳定性和竞争等)一样,在初始的探讨式的描述中是有用的,但是,要具体到特定的状态就很困难了。空生态位理论认为,岛屿群落以及其他一些本地种比较少的群落,对外地种缺乏足够的“生物阻力”。然而。Simberloff(1995)认为,很多潜在的入侵种在到达海岛之后,会找不到传粉者、共生者,或者其他所需的本地生物,这也是抗拒入侵的一种形式。

(四)“资源机遇假说”(resource opportunity hypothesis)

Davis等(2000)通过实验及长期监测发现,可利用资源的波动是决定可入侵性的关键因素,由此提出了“资源机遇假说”。该假说认为,一个植物群落的未被利用的资源量什么时候增加了,它就变得更易于被入侵了。Davis等依据的是简单的假设:入侵种必需获得可利用的资源,如光、营养和水。当外来种不和当地种存在对资源的强烈的竞争时,它的成功率就会增大,进而成为入侵种。Davis等认为。生物入侵的过程依赖于资源量,但欲达到入侵的成功,还需要有足够的入侵种的个体。

(五)“干扰假说”(disturbance before or upon immigration hypothesis)

人,或者人们驯化和迁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对环境造成突然的、剧烈的干扰,有可能促进入侵(Harper 1965,Mack 1989)。若本地种未能驯化或适应.而已经预适应了的迁入者一旦进入,即可很快形成入侵。火灾、涝灾、农事活动、家畜的牧食、湿地的排水,或河

流、湖泊中盐分和营养水平的改变均可引起这种后果。异常的扰动,如火,在一些大的生物入侵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发生在澳大利亚、北美和南美的广大温带草地中的剧烈的生物入侵(Mack 1989,D'Antonio and Vitousek 1992)。然而,没有干扰时也能发生入侵(Tilman 1997)。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增加干扰可以增加生物入侵;也有例子证明,减少干扰也能增加生物入侵。同一类生境中,不同形式的干扰,效应也不相同(Alpert et al. 2000)。例如,在北美的草地,火减少了入侵,而放牧促进了入侵(Smith and Knapp1999)。但在北美的草地,虽然认为放牧是自然干扰中的更重要的部分,但放牧却减少了入侵(Milchunas et al. 1989)。Sher和Hyatt(1999)也认为,干扰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如洪涝、火、伐木等),并非一定要增加入侵的概率。重要的是,干扰的历史图式是否被改变了,以及如何影响资源的流动?Horvitz等(1998)强调了对群落内的高强度干扰,增大了群落的易感性。或者,干扰打乱了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而创造了空生态位(Sher and Hyatt 1999)。

所以,笼统地讲干扰,忽略了实质性的群落结构、资源等,难于找到一致的结论。针对一些相关的实质性的问题,似乎更宜于在其他假说里去讨论。

(六)“生态位机遇假说”(niche opportunity hypothesis)

这是Shea和Chesson(2002)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观点。这个假说试图将以前的这几种假说都包含在一个理论框架之内。他们认为,资源、天敌和物理环境这3个因素决定一个入侵者的增长率。这3个因素都是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一个物种对这些因素的时空变化的反应如何,决定了它的入侵能力。

物理因素(如温度、湿度)和生物因素(食物资源、天敌)在某一特定时、空点的结合决定了“生态位空间”(niche space)的一个点。物种生态位(species ecological niche)的现代定义为:物种对每个生态位空间点的反应和效应。反应,是按种群动态的变量来定义的,如存活率、个体增长等,但最重要的是这些反映的总的结果:单位个体增长率(per capital rate of increase)。效应,包含对资源的消耗、与其他有机体获取资源时的相互干扰、对天敌的支出及对空间的占有。

由此,可定义“资源机遇”(resource opportunity)为潜在入侵者所依赖的资源的充足供应。“天敌逃避机遇”(natural enemy escape opportunity)定义为入侵者易感的天敌的贫乏或低效率。

“生态位机遇”被定义为某一特定群落提供给一个外来种在低密度下获得正增长率的潜力。它可以是由于“资源机遇”、“天敌逃避机遇”或一个资源、天敌和物理环境条件及其时空变化的有利组合。生态机遇低,群落对入侵的抵抗力就强。

虽然该文标题讲的是以群落生态学理论作为生物入侵的框架,但群落的被入侵,不仅与本身的结构和组成、特征与功能有关,也与入侵者有直接关系。因为生态位的定义是从物种对环境和生物因子的反应和效应出发的,概括了入侵者与被入侵地区环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

①警备生物入侵的要领有:1、加强国际合作,互通讯息实时交换疫情2、提高警惕,创建监控机制,实时发现和破除被漏检外来有害生物3、增强植检科学研究,改进检测要领4、增强对生物入侵的基础研究,找出能防治和停止其生长的化学物质和措施,举行治理。5、引入其的天敌,举行生物防治。6、加强宣传,提高意识7、科学引种8、扩大自然保护区9、开展风险评估。

小物种濒危的生态和遗传学机制?

1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力、生殖力、生活力、适应力的衰竭等, 它们是威胁植物生长繁衍导致

其稀有濒危的重要原因。1类群的进化历史2类群所处的生态环境3类群的生殖生物学和居

群动态特点4类群的遗传特性和遗传多样性

2生态因素

(1)气候变迁

(2)生境丧失

(3)生境片断化

有些植物学家比较强调植物濒危的生态原因, 认为植物濒危是由于受环境的制约, 生境的片断化和岛屿化所造成的。森林生境的破坏除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导致植物的灭绝或濒临灭绝外,还会在较长的时间内间接作用于植物物种, 使其逐渐走向灭绝。由于大片森林的砍伐以及耕地、经济林木地的蚕蚀分割, 使原来大面积连片的原始森林被分割成小块,使原始森林原来大的生态系统片断化和岛屿化, 使种群变小,生境隔离, 阻碍了种群间的物种迁移和基因流动, 并在随机遗传漂变的作用下, 使种群传结构单一, 适应能力降低, 最终走向灭绝。灭绝强烈度依赖于面积的大小, 面积越小, 生物物种灭绝率越高。一个种群如果被分割成不自然的小种群单元就可能立即受随机灭绝的威胁。

(4)过度利用和采收

(5)生物入侵

(5)人口增长

(6)环境污染

那些物种属于易于灭绝的物种?

判断标准:一是地理分布狭窄;二是种群数量稀少;三是物种适应性差,或对生境有特殊要求。

这些物种的共同特征是数量总量都非常少,分布局限,生活处境不安稳,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就很难适应,并很快会出现受危状态。

第二类容易灭绝的野生动物,是那些遗传变异小的物种,包括单一性状的物种、繁殖速度慢的物种、杂交后的物种、食物链末端的物种等。

第三类容易灭绝的野生动物是生活在岛屿上的物种,岛屿野生动物物种的数量通常要少于大陆。

保育对策:

(1)就地保护

(2)迁地保护

(3)建立现代化的离体保存基因库

(4)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的繁殖和归化自然

(5)加强珍稀濒危植物和野生植物资源的科学研究

(6)防治外来入侵,对于外来入侵物种, 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利用

物种灭绝的后果:

在生物圈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同作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任何一个物种的非正常灭绝,对我们来说,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个物种的消失,至少意味着一座复杂的、独特的基因库的毁灭,相当于我们的子孙又少了一种可供选用的种子。

微卫星,又称简单序列重复,简称SSR,微卫星是一种由个核苷酸组成的短的串联的简单重复序列,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

作用:(1)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2)确定物种的避难所及其迁移路线

(3)亲子鉴定与交配系统的研究

(4)确定濒危植物的保护单元及种质资源鉴定

(5)近缘物种及杂交个体鉴别

缺点:

(1)在缺乏相关近缘物种微卫星序列信息参考的情况下,仍需要进行微卫星座位的筛选和特异引物的开发,工作繁琐且耗时费力。

(2)微卫星标记得出的是碱基数目的差异,而非碱基的差异。

(3)如果所使用的微卫星座位数目有限,可能会对结果有影响,而采用几种不同的分子标记或者结合核基因组和叶绿体(线粒体)能够从多个层次反映种群的遗传特征。

(4)微卫星位于非编码区的概率比编码区高,故有时不能够完全准确的反应出基因组范围内的遗传水平

2018年暨南大学714基础生态学考研真题(A卷)【圣才出品】

2018年暨南大学714基础生态学考研真题(A卷) 学科、专业名称:生态学 考试科目名称:714基础生态学(A卷) 一、名词解释(12小题×3分/小题,共36分) 1.水华 2.生态平衡 3.顶级群落 4.竞争排斥原理 5.生物富集作用 6.群落交错区 7.生态入侵 8.耐受性法则

9.次级生产 10.光补偿强度 11.种群 12.植物区系 二、填空题(10小题×2分/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可以将水生植物分为:______、______以及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 2.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决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生活史对策,如______、______以及迁移对策等。 3.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绘制成年龄椎体,按照年龄椎体形状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种群、______种群以及______种群。 4.生物多样性可分为物种多样性、______以及______三个层次。 5.生态系统主要包括4种主要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以及______和______。

6.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二氧化碳测定法以及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和叶绿素测定法。 7.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类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种间关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以及寄生和共生等。 8.原生演替系列一般包括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其中水生演替系列主要包括以下演替阶段:______阶段、沉水植物阶段、______阶段以及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 9.一个地区所覆盖的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由______和______条件决定。 10.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正改变着地球的功能,导致全球环境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包括______、______以及臭氧层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三、简答题(6小题×9分/小题,共54分) 1.简述K-选择和r-选择的主要特征。 2.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是什么?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的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的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的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的空间。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于其生存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影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有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位:之声吴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生态位包含了所有生态因子和生态辐。 生态幅: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指环境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又称环境因子。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隔离,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生态型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即为生态平衡。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应:指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而表现出的特性。 层片:每一层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构成的机能群落。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基础生态学

基础生态学

绪论 美国生态学家E. Odum 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模型研究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1. 生态因子 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第二章能量环境 生物对光的适应 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响应。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外温动物 内温动物 休眠 形态上的适应 第三章物质环境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集合种群:生境斑块中的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生物入侵(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去逐步稳定地扩展。

1 种群和分布 随机分布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均匀分布 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在自然情况下,均匀分布最为罕见。 成群分布 种群内个体分布不均匀,形成许多密集的团块状。 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 2 存活曲线 ●I型:凸型,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理 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大型哺乳动物和人) ●Ⅱ型: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 死亡率,如一些鸟类 ●Ⅲ型: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如产卵鱼类、贝类和松 树 ●大多数野生动物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在Ⅱ型和Ⅲ型之间变 化;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则接近Ⅲ型。 3 种群增长模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离散型增长模型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得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得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得场所,它包括岩石圈得上层、全部得水圈、大气圈得下层。 环境:就是生物赖以生存得外界条件得总与。它包括一定得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得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得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得生态环境。 尺度:就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得范围与发生得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与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得样方占整个样方得百分比,表示物种得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得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得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得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得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得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得存活后代得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得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得多少。 物种得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得分配状况,它反映得就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得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得生物种群不受其她因子限制时得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得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得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得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得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得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得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得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得空间.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种群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答案:B 2.黑白瓶法答案:通过测定水体中某物质的浓度来测定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该物质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硫 答案:A 3.下面关于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r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 B.r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 C.K对策者竞争能力强 D.K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 答案:D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主要贮存库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圈 D.生物 答案:C 5.从裸岩到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起始阶段是( ) A.苔藓阶段 B.地衣阶段 C.草本阶段 D.灌木阶段 答案:B 6.某一生态因子在生物生长发育初期是限制因子,但在后期为非限制因子,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直接性 D.间接性 答案:A 7.华北平原没有天然橡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数短 B.温度过高

C.土壤贫瘠 D.温度过低 答案:D 8.林德曼通过对某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出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这一生态系统是( ) A.森林 B.草原 C.湖泊 D.农田 答案:C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 B.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元 D.种群是多种生物的集合 答案:D 10.下列不属于描述陆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指标是( ) A.多度 B.优势度 C.内禀增长率 D.盖度 答案:C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温动物:通过自己体氧化代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北师大生态学复习内容

哪些生物容易成为入侵种? ①既可进行有性繁殖,也可进行无性繁殖。 ②从种子发育到性成熟时间短。 ③对环境异质性有很强的耐受能力。 什么群落更容易被入侵?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群落都可以被外来种入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不同群落的易感性不同,同一群落对不同类群的入侵者的易感性也不同。不同群落里,本地种的相对竞争力、抗干扰的能力也不一样。 1. 经常受到人类干扰或已经退化的生态环境,外来入侵种比较容易扩张。四川、云南草场被紫茎泽兰入侵。 2. 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的生态环境,人类进入生态系统的频率与外来物种入侵的机会存在相关性。如交通要道两侧,风景名胜区。 3. 缺乏自然控制机制的生态环境, 繁殖能力强的物种,在其原来的生态系统中必然有天敌生物,或以其为食,或寄生,或能够与其竞争,或能够分泌物质抑制其生长,控制其种群数量。水葫芦在原产地有水葫芦象甲控制其种群数量。 导致入侵机制有哪些? 关于生物入侵与被入侵的生物群落的关系,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对各种观点的称谓不完全相同,这里均暂称之为“假说”),下面逐一给予简单介绍。 (一)“多样性阻抗假说”(diversity resistance hypothesis) 经典的观点认为,结构简单的群落更容易被入侵。这是因为,相对比较简单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其所达成的平衡更容易被打破(Elton 1958)。除了种群模型的工作被用作论据外,Elton(1958)还指出,小的岛屿(尤其是小的海岛)易于被入侵是由于本地种甚少。此外,农田是人为的简化了的群落,也是入侵和暴发最容易发生的地方。热带雨林中几乎没有害虫的暴发又是支持多样性阻抗假说的又一个例子。“多样性阻抗假说”得到了小空间尺度上的理论

基础生态学复习 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 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 专业班级: 命题教师: 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考试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得分: 分 1.趋异适应 2.顶级群落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 4.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 6.生态幅 7.生态入侵 第 1 页共 8 页 8.生态阈值 9.边际效应 10.生态平衡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 得分: 分 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 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和

、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 ,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为信号。 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和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和 两类。 第 2 页共 8 页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 得分: 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 。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3(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 。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2017年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2017年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最先使用“生物学多层蛋糕”这一提法的生态学家是______ A.埃尔顿 B.谢尔福德 C.奥德姆 D.苏卡乔夫 答案:C 2. 难降解的有毒物质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其浓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A 3. 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称为______ A.种群 B.物种 C.群落 D.生态系统 答案:A 4. 我国土壤酸碱度分为______

A.3级 B.4级 C.5级 D.6级 答案:C 5. 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最简单的是______ A.荒漠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答案:A 6. 下列不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______ A.冻原 B.河流 C.果园 D.荒漠 答案:C 7. 与水生植物相比,陆生植物通气组织和机械组织的特点依次是______ A.发达,不发达 B.发达,发达 C.不发达,发达 D.不发达,不发达 答案:C

8. 群落调查中,包含某物种个体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______ A.多度 B.密度 C.频度 D.盖度 答案:C 9. 在资源有限条件下,连续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 A.U型 B.S型 C.J型 D.V型 答案:B 10.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一个群落中,生态位分化的各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______ A.趋于互补,利用率低 B.趋于互补,利用率高 C.趋于竞争,利用率高 D.趋于竞争,利用率低 答案:B 11. 与阴性植物(如人参)相比,阳性植物(如蒲公英)的特点是______ A.光补偿点较高,适于生长在强光照环境 B.光补偿点较高,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 C.光补偿点较低,适于生长在强光照环境 D.光补偿点较低,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 答案:A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专业张全国微生物生态学考博专业课真题分数线报录比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专业张全国微生物生态学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招收博士生30人,下设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全球环境变化、自然灾害学,共5个专业。 自然资源专业下设顾卫的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何春阳、邬建国、于德永的城市生态与规划;何春阳、邬建国、于德永的景观生态与土地系统设计;张全国的微生物生态学;高琼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及模型。本专业拟招生5名 二、考试的科目 微生物生态学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23高等数学与数理统计③3065生态学 三、导师介绍 张全国: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微生物生态学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

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六、北师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究重点,上课的笔记讲稿,论文,研究课题成果等进行深度讲解,第四轮是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

2017年安徽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2017年安徽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 ) A.奥德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坦斯利 答案:D 2.自然界中,伺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如果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 ) A.会发生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态型 B.会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活型 C.会发生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活型 D.会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态型 答案:D 3.光照不足将导致光合作用下降,这时增加C02浓度可减轻光合作用的下降程度,这种现象是生态因子的( ) A.综合作用 B.限制作用 C.补偿作用 D.替代作用 答案:C 4.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通常是指( )

A.数量最多的生态因子 B.数量最少的生态因子 C.对生物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子 D.接近或超过有机体耐受极限的生态因子 答案:D 5.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 ) A.阿伦规律 B.贝格曼规律 C.谢尔福德定律 D.林德曼定律 答案:B 6.旱生植物不具备的特征是( ) A.根系发达 B.肉质茎肥厚 C.角质层厚 D.叶面积大 答案:D 7.种群呈指数增长的条件之一是( ) A.环境资源有限 B.多个物种共存 C.环境资源无限 D.K-对策生物

答案:C 8.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 ) A.水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岩石圈 答案:B 9.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N为( ) A.发育历期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平均温度 答案:A 10.根瘤菌和大豆的种间关系是( ) A.寄生 B.竞争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 答案:C 11.下列关于衰退型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多 B.年龄锥体呈金字塔形

《生物学》(北师大版)教科书介绍

领略生命世界的精彩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生物学》(北师大版)教科书介绍 一、教材编写的原则 (一)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 课程的理念就是人们对于课程的一种认定、一种认识。 1.第一个基本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最基本的含义是指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课程标准要求所有的在校学生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向着课程目标指引的方向有所进步。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基本的含义。 这一理念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发展的尊重。 在这样一个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就要有这样一些要求: 第一,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 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关系 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关系 学业优秀与学业有差距学生的关系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指的是标准的制定是着眼于最基本的要求。 标准制定里凡是涉及内容的要求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下限的要求 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该达到的要求 公民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 第三,在我们考虑了每个学生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忽略那些在数理逻辑和科学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我们也要关注那些理科的学生、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爱好的学生。 标准上关注那些优秀的学生 教材上关注到那些优秀的学生 老师的授课上要关注到那些优秀的学生

为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发展提供选择和提供不同程度的空间 第四,面向全体学生还要从评价这一方面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 学生不同的特点有一个真实的反映,让不同的学生显现出自己的优势 除了纸笔之外的评价之外,还可能有探究的评价 在评价后不可回避等级,但这种歧视不应来自于教师 隐含着没有歧视,民族、性别、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不应成为被歧视的理由第五,处理好公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 2.第二个课程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于科学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构成 (1)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学生的好奇心是科学态度里最基本的一个方面 诚实的科学态度,每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都在科学的问题上都应该是真诚的。 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 如何对待科学、如何认识科学知识的问题 说明: 针对科学素养调查显现的偏差,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中最好的是知识方面的教育,而另两个方面差距很大。 通过活动而不是说教来改变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2)科学过程的技能 科学过程技能就是怎么样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最终帮助人们找到答案,即从问题开始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通过这样科学过程技能的培训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的能力、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生物学知识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重心就是生态系 统、 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 ●个体:就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与空间分布结构等。60年代前就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群落的结构、演替、 多样性、稳定性。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 圈与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 ●野外就是首选、并且就是第一性的。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 ●实验研究就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优点就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 较可靠,重复性强。——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 态,种群增长与种间竞争。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 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与其她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与。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与(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就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绪论(康金林整理)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四个组织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模拟实验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 介绍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生态学家。 ①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在《动物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②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Kaшкapoв1945)认为,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的各种适应性。 ③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他的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 ④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⑤法国的Braun-Blanquet(1932)则把植物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⑥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3.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 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 殖的关键性因子。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6.生活型: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态型: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答:大气候一般不能控制,但小气候可以改变。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如蜂鸟巢内的卵33.3℃→鸟体表12.4℃→空气和树枝3.5℃→天空→-20.7℃。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气候因子进行研究。 2.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