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方戏剧

泉州地方戏剧
泉州地方戏剧

泉州地方戏剧

泉州拥有绚丽多彩的动态文化,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福建半壁江山”等美誉。不仅有“宋元南戏遗响”的梨园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打城戏和“汉唐古乐”南音,还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戏等艺术瑰宝,深受海外侨胞、港澳台胞所喜爱。

一、梨园戏

十二世纪,在东南沿海一带业已滥觞的南戏,是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篇章。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南戏在其它发源地早已荡然无存,而处于东南边陲的福建泉州,南戏的流风余韵,至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蔚成文化奇观。

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并流播于广大闽南语系地区的梨园戏,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称为“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南戏及泉州古代文化的滋养,使梨园戏具有和谐、细腻的艺术风格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表现力。其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国戏曲艺术长廊中,独具一格。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戏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用曲牌。上路存有不少南戏脚本,多数演忠孝节义,如《王魁》、《朱文》、《蔡伯喈》、《刘文龙》等。

下南也保存较多古代剧目及本地特有剧目,古朴粗犷,生活气息较浓,如《商辂》、《李亚仙》等。小梨园又称“七子班”,以生旦爱情戏见长,文词典腻,如《陈三五娘》、《吕蒙正》、《高文举》、《郭华买胭脂》之类。在表演上,有一整套代代承传的科范,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无论生、旦、净、贴、丑、外、末均受其严格规范。

梨园戏音乐则为曲牌连缀体,泉腔演唱,保留了不少唐宋大曲法曲,与古乐南音有着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乐器以箫弦伴奏为主。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相仿;二弦乃晋代奚琴遗制;洞箫既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在戏曲中称绝无仅有。

二、高甲戏

高甲戏,是福建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闽南地区,并远播到台湾和东南亚闽南人聚居之地。

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明末清初,闽南地区每逢迎神赛会、喜庆节日,乡间群众装扮梁山泊英雄人物,跟在游行队伍里表演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配以锣鼓和民间曲调,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随后便有由小孩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出现,观众称它为“宋江仔”。后来逐渐为由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所代替,当时叫“宋江戏”。

由于“宋江戏”只限于演梁山泊故事,加上外来剧种的冲击,难以满足群众的要求,所以在清代后期,南安岭兜村出现了一个“合兴班”它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而演出半文半武戏,如《困河东》、《斩黄袍》,以后又发展演出绣房戏如《孟姜女》、《杏元思钗》等。“合兴戏”的兴起和发展,受到昆腔、四平腔、徽剧、京剧的影响,深受群众喜爱。以后“宋江戏”和“合兴戏”互相吸收融化统一为今日的高甲戏。

高甲戏的剧目来源比较复杂,绝大部份是从提线木偶戏、梨园戏、徽戏、戈阳腔、京戏吸收过来的。初步统计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一百多个,新编的优秀剧目有《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笋江波》、《许仙谢医》等。

高甲戏的音乐曲牌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器乐分为文乐和武乐。文乐以唢呐为主,配以品箫、洞箫、三弦、二弦,后来又加入琶琵、扬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乐有百鼓、小鼓、通鼓、铎板、大小锣、大小钹,特别是响盏和小叫,是丑、旦戏不可缺少的打击乐。

高甲戏行当的划分与其他剧种大体相同,擅长丑角表演。仅丑行分类就有几十种之多。其表演特点活泼、轻快,舞蹈性强,节奏明朗,夸张性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高甲戏老一辈丑行演员比较有名的有柯贤溪、许仰川、施纯送等,他们精彩的表演艺术,为剧种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光彩。

解放以来,高甲戏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闽南各市县都有专业剧团,业余剧团则遍布城乡,表演艺术更臻完美,创作、整理、新编了不少优秀的传统戏和现代戏,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演员。多次晋京汇报演出和参加福建

省、晋江地区戏剧汇演,得到了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并获得了奖励。

三、提线木偶

泉州提线木偶,闽南俗称“嘉礼”。旧时每个班社,只有四名演员表演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故又称为“四美班”。

泉州提线木偶传统剧目有七百余出,而且都以抄本形式世代相传。其中有些戏文,如《窦滔》,尚为全国其他戏曲剧种所罕见。

在我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木偶戏种。“傀儡调”声腔刚健质朴、粗犷高亢,至今仍保留着三百多个曲牌的旋律曲调。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与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

泉州提线木偶表演难度较大,每个木偶形象都设置有16条至30余条纤细的提线。历代艺人凭借精湛的传统线规和娴熟的表演技巧,创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角色,体现了泉州提线木偶细腻逼真、生动传神的艺术特色。

近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创造了以提线木偶表演为主、综合杖头木偶和掌中木偶于一台的新颖演出形式,受到中外观众欢迎。

四、南音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藉地,同时也是闻名中外的南音的故乡,许多海外朋友来到这里,深为南音的魅力所陶醉。

南音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独具魅力,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以泉州话演唱,深为闽南侨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远播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

由于海内外弦友的共同努力,南音蜚声国际乐坛,为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自1981年以来,已在泉州举办6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

南音演奏活动在闽南侨乡十分流行,城镇乡村时常可闻丝竹管

弦之声。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所属各县(区、市)共有南音社团500多个,还有许多业余南音研究社、演出队、形成颇为可观的艺术阵容。专业团体有“泉州南音乐团”、厦门、漳州等专业、业余南音乐团。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台湾的南音社团多达70多个,拥有成员千余人,多数祖籍泉州,其演唱、演奏风格保留着故乡泉州的传统特色。

五、打城戏

打城戏源于泉州宗教民俗活动,是具有浓厚宗教艺术色彩的剧种。由于她经常在孟兰盆节、水陆大醮以及民间丧仪法事活动中演出,故初期亦称“法事戏”。

据载,泉州开元寺,自唐至宋,每年中元皆筑坛设醮,超度亡魂,寺僧则表演一些短小佛经故事,穿插杂耍技艺,以招观者。约于1860年,已有七百余年道教活动史的晋江小坑园村,首次出现道士(俗称“师公”)创建的打城戏班,俗称“师公戏”,聘请提线木偶艺人口授《目连救母》等戏文。

清末民初,泉州开元寺僧延聘打城戏艺人,另组建大开元班,打城戏又称“和尚戏”。至此,打城戏便成为泉州佛、道两教的宗教活动剧种。

打城戏的表演以罗汉科舞为主,兼有提线木偶的若干表演特色。她素以武戏著称,武打运用泉州南少林拳技;因其适于丧仪法事活动,保存大量民间的特技、杂耍、舞蹈以及所谓“大开笼”的恐怖表演。音乐则在道情和佛曲的基础上,吸收提线木偶的“傀儡调”,成为别具一格的宗教韵味。

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和传承方式

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及传承方式 ——以秦腔为例 汉语言文学1班郭子婷 201430040139 摘要: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星,它自出现在人类文明起便已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所具有的虚拟性、综合性、写意性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除了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和昆曲外,地方戏曲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在孕育自己的土地上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虽然地方戏的历史都比较短,主要在20世纪初开始活跃于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包括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都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当地浓厚的乡土特色,往往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方戏曲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人民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喜欢欣赏地方戏曲了,能够接下前人戏班衣钵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然而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又应该怎么把它们传承下去呢?地方戏曲实际上在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许多优秀的作品都应该在今后保留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关键词:地方戏曲;文化价值;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 戏曲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早在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便成为国际上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之一。由于与西方的戏剧在服装、舞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形成了区别于戏剧的艺术形式,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兼具表演与歌舞的艺术文化。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王国维先生认为中国戏曲实际起源于巫觋歌舞,也就是与巫术有关,而对于西方的戏剧起源存在着一种广泛认可的学说,那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仪式的说法。由此可见,实际上不管是中国戏曲还是西方戏剧的起源都与巫术、祭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正说明了戏曲来源于人民的生活,若想传承下去,也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民是戏曲艺术的最大观者,戏剧在保留传统优秀剧本的同时,也要添加能吸引人民眼球、满足人民兴趣的元素。地方戏曲实际上更符合不同地域人民的精神需求,地方戏曲的不同特色也往往是因为各地环境所造成的地域性格、兴趣不同而形成的,因此,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地方戏曲反而取代昆曲、京剧成为人民中最受欢迎的剧种。但把视线放在当前,随着其他娱乐方式入侵人民的生活,地方戏曲的

关于大学生对于地方戏曲艺术的认知的调查问卷.docx

关于大学生对于地方戏曲艺术的认知的调查问卷 1你的性别 A男B女 2 你的专业 A理工课 B 文课C艺术类 3你知道中国三大国粹除了京剧外还包括哪两项?(请凭印象作答) A中国画B中国书法C中国医术D中国菜肴E麻将F瓷器 4你曾经听过地方戏曲演出吗?如果有,频率如何? A从不B偶尔,到现在未止听过一次或两次 C有机会的话时常会看D经常看,已经成为习惯 5你是否知道你的家乡有特色的地方戏曲? A从没听过说B可能有,但我不知道C知道,但很少观看D知道,有兴趣,常常观看 6如果有,那么在你的家乡的普及程度如何? A非常流行,是地方文化重要的一部分B有一定影响力,大部分人都有所了解 C 影响力有限,只有一部分铁杆票友D比较冷门,缺乏关注 7你认为哪些是接触地方戏曲的渠道? A小时候老师家人朋友的引导B主动或被动地参加曲艺的兴趣补习班 C网络或者现场的表演受到感染D接触到相关专业人员 8 你如何看待诸如《susan说》《牡丹江》《牡丹亭》这类参杂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 A很喜欢,同时喜欢戏曲和流行的元素B喜欢,主要喜欢这个歌手 C无所谓,和一般的流行歌曲相似D反感,这样的组合不能 9是否支持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举行相关活动?成立相关社团? A支持并感兴趣参加B支持但不会亲自参加C无所谓D不看好,长期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10你觉得周围同学对于地方戏曲的态度如何?按百分比选择。 A无多大兴趣 B有点了解,不很喜爱 C是一份兴趣爱好 D狂热喜爱,甚至以之为理想 11你对地方戏曲的前景如何看待? A维持现状,代代传承B受到支持,进步发展 C逐渐没落,甚至消失D改变为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比如戏曲和歌曲的结合)

绍兴地方戏曲

绍兴地方戏曲课后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的后,我们对绍兴地方戏曲有了一定的了解。 绍兴戏曲传统绵长,剧种、曲种多样,声之腔、唱调丰富,剧作、剧论高超,作家、艺人辈出,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绍兴地方戏曲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各有特色,分别有越剧、绍剧、新昌调腔和绍兴莲花落。 在课堂上,老师与我们一起欣赏过很多极富特色的经典作品。例如《红楼梦》、《西施断揽》、《挑水伯断案》、《西游记》、《大年三十》、《生命的飞翔》等等。 其中,新昌调腔的《挑水伯断案》精湛细腻,演唱风格独特,让我难以忘怀,我也因此对新昌调腔产生了兴趣。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 调腔的唱腔是曲牌联套体,在长短句中偶尔有三、四、五、六、七言的不同叠句。唱时每句句尾大多采用一字或数字帮腔,或迟一拍用不同旋律重复句尾几字,帮腔都由乐队以人声帮和,每个乐句的旋律趋向下滑,故有人认为“调腔”即“掉腔”的讹音。 关于新昌调腔的艺术特色,在此特别介绍一下。新昌调腔音乐可分为剧唱音乐和场面音乐两部分。剧唱音乐由文(唱辞)乐(唱腔)两者构成。剧唱的文体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调腔唱词严谨,曲牌丰富。如今尚存传统曲牌360多只,分"套曲"和"只曲"两大类。"套曲"由多只曲牌按一定规律联缀而成,现存有"点绛唇

套"、"新水令套"、"一枝花九转套"、"梁州序套"等32套。"只曲"是由单一曲牌作反复演唱,尚存有"桂枝香"、"孝顺歌"、"驻云飞"、"风入松"、"急三枪"等37支。 调腔音乐的特色有三种:一为帮腔,二为叠板,三为干唱。"帮腔"是演员在演唱时,唱腔的句尾则由后场帮唱或接唱,它既不是简单的"一唱众和",更不是其他戏剧中常用的那种幕后合唱,而是根据剧中人的心理状态和典型环境,有规律、分层次地予以应和。常在每句唱词的句尾采用一字或数字的帮腔,或者迟一拍用不同旋律重复句尾几字;帮腔纯用人声,各句旋律有逐渐下滑的趋势。让今人感到惊奇的是,同样一句唱词,通过帮腔这一形式,能达到其他剧种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调腔的伴奏不用管弦,只有打击乐,分文武场,不同音色的文武场打击乐器有28种之多,后因受当地昆腔和乱弹剧种影响,在极少数折子戏中增加了笛子及板胡伴奏,仍保留尾音帮腔,艺人称它为“四平”。 新昌调腔还具有剧目丰富,演唱风格独特的特点。它贯穿了整部“中国戏曲发展史”。有始于北宋的目连戏、始于宋南渡时的老南戏、形成于元代的元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剧,直至近、现代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新昌调腔由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风格,不但古戏演得好,贴近生活的现代戏演来也十分得体,所有通过调腔排演的剧目不但深得戏曲界专家学者的好评,广大人民群众对此也喜闻乐见。 在调腔古戏中则是"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后场帮接"的干唱形式。这是演唱中的最高层次,没有相当高的演唱技巧,是难以把握的,这在其他戏曲声腔中已很难听到了,新昌调腔却一代复一代地承传下了这种古老的演唱方式。 新昌调腔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没有曲谱。前辈老艺人积累了一整套简单的符号附注在古抄剧本的唱句之旁,形似蚯蚓,名曰"蚓号",艺人见了就会根据注明的曲牌和不同的符号唱出特定的腔调。

地方戏曲种类多,你家乡的代表剧种是什么

地方戏曲种类多,你家乡的代表剧种是什么? “全民齐跃进,戏曲奋争先。壮士劈山去,英雄拦马前。红旗明晓日,粉墨好青年。八月秦皇岛,歌潮浪接天。 ”戏曲的历史 名称由来 “戏曲”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宋朝末年,学者刘埙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在当时是指“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行当 在戏曲艺术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在舞台上需要由不同条件和类型的演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因此,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区分人物类别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主要的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注:还有“生、旦、净、末、丑”的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因此如今通常按“生、旦、净、丑”分行。生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时期的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根据角色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旦旦是女角色的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

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点的男性角色。净行根据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划分为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油花脸等专行。丑 丑是喜剧角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这是戏曲发展的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唐朝时期经济高度发展,文学艺术迅速繁荣,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繁荣时期宋元时期,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以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杂剧',如关汉卿创作《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兴盛时期明代的传奇盛行起来,是宋元南戏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到了明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戏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革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开始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戏曲的种类

地方戏曲艺术的聚众、造势、教化功能-最新文档

地方戏曲艺术的聚众、造势、教化功能 传统戏曲艺术,区别于其他歌剧、舞剧等音乐戏剧,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地方戏曲艺术根植于当地深厚古老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年久日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大量吸收了兄弟艺术的优 秀成果之后,必然继承和发展出很高的专业技巧和水平。地方戏曲拥有当地人民最广大的群众基础,虽然大多数观众文化水平不咼,但他们爱看戏,地方戏曲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方法通俗易懂, 人民群众对于乡音乡情的戏曲音乐更是十分熟悉,倍感亲切。他们不仅爱看戏,更爱唱戏。他们自己演唱,自娱自乐,享受这种台下、台上的乐趣。在这种乐趣中,地方戏曲艺术拥有了聚众、造势、教化功能。 、聚众功能 一场戏曲节目的演出,常常需要提前一小时搭建好舞台,然后由管箱人员播放广播,以此吸引观众,当然在旧时,会由鼓乐班子敲锣打鼓达到同样的效果。在这播放广播的半小时,也就是演员化妆的半小时,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背着椅子,提着马扎,扛 着板凳,陆陆续续来到演出场地,闻讯而来的还有卖水果、瓜子花 饮料、生的小商小贩,手推着车子、肩挑着萝筐来此守候生意。 不出二十分钟,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聚集在观看场地。为什么观众来得如此之快呢?原来,在演出前两天甚至一个星期,请戏班唱大戏的老板就会在演出地周围通知村民,挨家挨户地报讯。农闲时节,乡民除了电视和打牌少有别的娱乐项目,旧时就更不用说。所以乡亲们就翘首企盼着城里演出团体下乡演出。 般会由村长领头或当地富户领头,邀请戏剧团下乡演出。请戏班唱戏的老板,听到乡亲们的夸赞,倍有面子,下次更会不遗余力地喊人来看戏。一场戏演下来,常常能够影响到方圆十里的乡亲。 这就是地方戏曲具有的强大聚众功能。 二、造势功能 旧时戏曲的演出出现在庙会、祭祀等活动中,现在则由当地私人邀

中国主要地方戏曲介绍

第七章延伸阅读材料(四) ——中国主要地方戏曲介绍 豫剧: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

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中戏) 风姿花传 《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着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书中最早的作品。此书以亡父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着述而成。《风姿花传》相关编辑本段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书。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作品。 意大利即兴喜剧 即兴喜剧,指没有写好的剧本、台词,也不经排练就向观众演出的一种戏剧表演。从希腊、罗马时代就在民间开始产生并流传。至17世纪时,形成意大利即兴喜剧,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一个剧种,深为当时民众喜爱,对戏剧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在戏剧演出中,任何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员,每次演出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量的即兴表演要素在起作用,处理得当,会使角色更加生动、丰满。但是不能离开角色去随意发挥。 莎士比亚戏剧特点 他第一个用写史诗的规模写了九个历史剧,生动地叙述了也评论了从约翰王到亨利五世的三百年英国历史。莎士比亚的剧本的主要情节几乎全部来自别人,然而经他加工之后,这些情节获得了新的深刻的意义。他的剧本总是情节生动,比别人的更能利用当时舞台的特点,发挥当时演员的潜力。他在戏剧的情节安排上显示了卓越的比例感和节奏感。他创造的人物总是比当时别的剧作家笔下的人物更全面、更深刻,更容易使我们同情。他在描写性格方面让人物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同别的人物的接触往来里丰满他们的形象。他总是力图在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里注入重大的思想内容,在冲突和冲突的解决里人物显示他们性格的更多方面,给予观众以新的震撼和新的了解。 浪漫主义戏剧: 戏剧的主要流派之一。作为特定的历史现象,它是19世纪前期在欧洲(主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浪漫主义戏剧有积极与消极两大类。浪漫主义戏剧反对古典主义,破除了剧坛陈腐规则,以奇突瑰丽的想象、鲜明强烈的个性、大开大阖的传奇性情节、多彩多姿的民间或异国情调和生动有力的通俗语言,使剧坛面貌焕然一新,为濒于僵死的戏剧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同时,浪漫主义戏剧打破古典主义桎梏的成就为此后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浪漫主义流派的演员把舞台体验作为演员创作的基础,为角色灌注激情使之成为活生生的形象。 花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深受下层民众所欢迎,具有的群众性、通俗性,在乡村山区及小城稹流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绍兴地方戏曲

绍兴地方戏曲 学号:10051323 姓名:杨雨龙 班级:音乐103班 经过一学期每周二下午七八节的绍兴地方戏曲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绍兴地方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戏曲,观看了相关视频,包括名家名段和戏曲全场,欣赏到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多种绍兴地方戏曲。越剧、绍剧、新昌调腔和绍兴莲花落是绍兴主要的地方艺术表演形式。 我比较喜爱越剧,所以对越剧的了解比较多一些。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市农村,也称绍兴戏。因为绍兴是古代越国的首府,因此后又改称为越剧。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仅次于京剧。一百多年前,越剧只是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故事情节的小戏,大多数是关于家庭和爱情故事。与高亢激昂的绍剧不同,越剧质朴细腻,因而也被称为绍兴文戏。1920年后,越剧进入上海。到四十年代末,越剧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剧种之一,出现了许多艺术表演的流派。1949年后,越剧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唱腔清丽、委婉而富有抒情色彩,它的表演虚实结合,动作优雅。越剧以复杂的身体动作和脸部、眼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特别是妇女的喜爱。当地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 越剧剧本主要取材于浪漫的爱情故事,没有特技,也没有武打场面。越剧的服装模仿二十世纪初中国浅色时髦的服饰。最著名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和《西厢记》。 最近我们在课堂上与师生一起欣赏了《穆桂英挂帅》《红楼梦》《西施断缆》等多部别具一格的经典作品。 《红楼梦》,也称《石头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越剧《红楼梦》是根据曹雪芹原著改变而成。该越剧共分12场,于1957年在上海越剧院首次公演。著名越剧艺术家徐玉兰和王文娟分别扮演剧中的宝玉和黛玉,使《红楼梦》成为了越剧的经典剧目。他们的《红楼梦》也被拍成电影流传了下来,现如今在时代不断地发展下,这一出《红楼梦》也被频频模仿借鉴,成为真正的经典,深入了新老越迷的心。 徐派由徐玉兰创立,工小生。徐玉兰的表演俊逸潇洒,传神逼真,富于激情,嗓音清越嘹亮,徐派唱腔的特点是高昂激越,丰富多彩,奔放流畅,大起大落,刚柔交融,声情并茂。徐派唱腔多以倜傥热情、豪爽多才的人物为主。 《红楼梦》里的宝玉、《春香传》里的梦龙、《追鱼》里的张珍、《西厢记》里的张生,无一不是深得观众的喜爱。如今主要的优秀传人有钱惠丽、郑国凤、张小君、杨婷娜、李璐彦、刘志霞等。 王派由王文娟创立,工花旦。王文娟文武兼备,表演精湛,擅长描摹人物神态,有性格演员之誉。她在师承支兰芳的唱腔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平易质朴,流畅自然、情感浓郁的王派唱腔。王派的优秀传人都有单仰萍、王志萍、陈晓红、李敏、俞建华、忻雅琴、李旭丹等等。 《红楼梦》里贾宝玉这一角色是由徐玉兰担任的。贾宝玉生性风流,怜香惜玉。大观园里的女子们都是他愿意亲近的,所以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他会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他性格的

其他地方的戏曲

其他地方的戏曲 安徽的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 清乾隆五十年(1785 )左右, 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 因民间社会交往, 流传于安庆地区, 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 形成民间小戏. 辛亥革命后, 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 一带植根, 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 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 使她得到了丰富和升华. 新中 国成立以后, 在安徽省境内, 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 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 文艺人才, 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 已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一代名优, 领衔黄梅戏剧坛以后, 把黄梅戏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演出, 轰动了整个台湾;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 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 简直像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 韵味清新, 别具风格”. 尤其是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女 驸马》等优秀剧目拍成电影后, 影响遍及全国, 先后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组建了五十多个专业黄梅戏 剧团. 当今, 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轻歌曼舞、赏心悦目的黄梅戏是地道的来自民间的艺术. 她的表演质朴细腻, 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 实无华, 通俗易懂;她的曲调优美流畅, 明快抒情. 加以道白多用安庆官话, 地方生活气息浓郁, 更显黄 梅戏特色. 河南的豫剧 豫剧, 原称“河南梆子”,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 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 余年历史. 清代末年, 它已遍布河南全省. 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 遍及河南城乡各地, 并分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 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至80 年代中期, 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 跃居全国300 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艺术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 质朴本色, 雅俗共赏. 豫剧音乐丰富多彩, 唱腔属板腔体. 唱词 通俗易懂, 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 豫剧传统剧目有近千出, 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红色娘子军》等. 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 代表五大风 格流派. 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 巧云、王红丽等11 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浙江的越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 古越国所在地) 的农村. 它是以嵊县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落 地唱书”为基础, 并在余姚鹦歌( 秧歌) 和湖州滩簧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 最初称为“小歌班”, 多是农 村艺人在农闲之际业余组合唱戏, 后逐渐组成职业“小歌班”, 并于1916 年进入上海, 吸收绍剧、京剧 所长, 在茶楼以“绍兴文戏”之名演出, 演员多以女艺人为主, 有的戏班全由女演员组成.1938 年, 绍兴 文戏改称越剧.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5434378.html,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 作者:刘会金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6期 摘要: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 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大力振兴戏曲艺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戏曲;表现形式;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J809;J7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108-01 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戏曲是最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正是传统文化艺术写意美学品格的生动表现。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可以说,各种戏曲艺术的百花争艳、代代相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 一、戏曲艺术的在戏曲表演动与静的关系 戏曲表演要求有动有静,动静自如。从声与形的性质来看,“形”侧重于动,“声”侧重于静,但动与静这一对矛盾又常常是辩证地发展的。在唱段的安排上,如在戏剧矛盾冲突逐渐发展到渐近激化时,戏曲的处理往往不是用“动”来表现激化,而“动中取静”,安排给剧中人物以大段唱腔,如《红灯记》中李玉和唱的“雄心壮志冲云天”一段就是这样。“动中取静”一方面可以使剧中人物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反复思考,浮想联翩,充分地开拓他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使观众对矛盾的如何解决增强了“悬念”,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也应是音乐设计在决定重点加工的段落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地方。“静中有动”不仅表现在成套唱腔,往往是表现剧中人物内心激烈的思维活动,而且往往是“外驰内张”、“似静实动”。如《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外部虽静,内心却很激动,就是“静中有动”的一种表现。在以“动”为主的舞蹈、武打或身段中,也常用“动中取静”的手法,如“亮相”就是其中之一,它犹如连续性进行中的“切断面”,把行动中的一瞬间凝固起来,给观众以欣赏雕塑美和加深对角色精神、气质的理解。 二、戏曲艺术的虚实关系 戏曲表演要求是“虚实结合,实中有虚”。剧中有的地方实写,有的地方虚写。实写、虚写或详写略写,主要是以是否对剧情有益,对塑造人物形象有益来取舍的,这也是戏曲表演中何

戏剧戏曲艺术基础知识

1.世界上民族戏剧的源流归结主要有三大源流它们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1. 希腊的三大悲剧家分别是埃斯库罗、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它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美狄亚》。 2. 印度戏剧家首陀罗迦的代表作是《小泥车》,迦梨陀娑的代表作是《沙恭达罗》,跋娑的代表作是《惊梦记》。 3. 戏曲是对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京剧、各种地方戏的总称。 4. 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歌舞性。 5. 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梵剧说、影戏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等观点。 6. 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 7. 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兰陵王)、《踏摇娘》和《拨头》。 9. 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角色是参军和苍鹘。 10. 北宋时期,“变文”被“鼓子词”所继承,用以说唱长篇故事。 11. 说唱艺术完全成熟的代表作是金代出现的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 12. 构成戏曲的主要来源是古代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13. 瓦舍是一个集多种技艺、供艺人卖艺、观众观看的场所。 14. 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歌舞、多种表演技艺,并将其进一步综合形成的。 15. 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成的北方派杂剧。 16. 金院本与宋杂剧的不同点在于金院本中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在属于艳段的节目形式上更加丰富;还存在着一类称为“院幺”的特有节目。 17.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南曲、戏文。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又名永嘉)地区,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18. 宋元南戏是指北宋末叶至明初时期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 19. 现存南戏中,基本保持戏文的原有面貌或经后人修改过的主要作品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琵琶记》、《杀狗记》、《白兔记》、《荆钗记》、《拜月亭记》等十几种剧。 20. 宋元南戏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内容的作品中包含的两种主题是1.以歌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2.描写婚变、以谴责男子发迹变泰负心的。 21. 早期南戏不少剧目关于结局的处理不外乎以下两类,一类是给负心汉严厉的惩罚如《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和《负心汉陈叔文》;一类是负心丈夫同受害妻子言归于好如《张协状元》。 22. 《张协状元》的主要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能够综合运用曲文、念白、科介,充分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戏剧的冲突。 23. 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24. 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脚本。院本是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25. 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26.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小孙屠》《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 27. 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 28. 《白兔记》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保持了民间创作的质朴自然。 29. 《拜月亭记》又名《幽闺记》,徐渭的《南词叙录》中题为《蒋世隆拜月亭》。它是一部表现爱情故事的浪漫喜剧,他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巧合这一戏剧手法,使全剧充满了浓郁的喜剧气氛。 30.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早在民间流传的各种有关赵贞女故事内容的文艺作品改编而成的。它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严整;二是语言洗练。 31. 南曲在不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创造出“南北合套”和“集曲”等新的表现形式。 32. 南戏的表演是由歌唱、念白、科介、舞蹈等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一种戏剧表演形态。 33. 南戏在化妆上继承了宋杂剧的艺术传统,采用了“洁面”和“花面”化妆两种基本形式。 34. 南戏的角色行当共有七种:生、旦、净、丑、外、贴、末。 35. 宋杂剧的结构特点是“全以故事,务在滑稽”。 36. 元杂剧是公元13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在宋杂剧、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北方流行曲调进行演

谈地方戏的艺术特征

内容摘要: 地方戏的本体审美特征,一方面是具有所有戏曲的一般审美特征(如写意性、抒情性、歌舞性、程式性等等);另一方面,是比较京、昆、评等全国大戏曲剧种而显示出来的独特的本体审美特征,也是地方戏的艺术个性特征。本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就地方戏与京、昆、评大剧种相比所显示出来的个性本体审美特征,发表若干浅见。 一、地方性 地方性,顾名思义,系指全国各地方的戏曲剧种,因此地方性既是地方戏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它的主要本体审美特征。 地方戏是一个综合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地域文化精神、地域美学原则、地域审美习惯、地域风情、地域习俗、地域人物、地域语言等等。 如越剧,现在是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地方戏曲剧种。但它最初是在浙江嵊县一带发展形成的,后逐渐流入桐庐、富阳、海宁、杭州等地,所以带有明显的浙江地域特色。1916年才进入上海,但仍保留浙江的地域风味,同时吸收浙江绍剧的唱腔和京剧的舞蹈,时称“绍兴文戏”,浙江昧儿的鲜明强烈一直延续至今。其他如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一带的绍剧,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一带的姚剧,流行于杭州一带的杭剧,流行于金华、丽水一带的婺剧等等,也都不仅带有总体的浙江特色,而且更带有各自流行地的地域特色,可谓“大地域”中还有“小地域”,是艺术世界里的“国中之国”。 再如黑龙江的龙江剧、吉林省的吉剧,广东的粤剧,四川的川剧,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湘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海南的琼剧,贵州的黔剧等等,也分别带有各自的地域性特征。 由此可知,地方性是地方戏曲的根和神,而且也是整个中国戏曲的根和神。所有的戏曲剧种,无一不带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即使像今天在全国流行的大剧种京剧,最早也是在徽调(安徽地方戏曲剧种)、汉调(湖北地方戏曲剧种)的基础上,吸收北京的语言特点以及秦腔(陕西地方戏曲剧种)的精华而逐渐形成发展的。 二、民间性 中国所有的戏曲,均“兴于民间,毁于庙堂”。地方戏更是如此,每一种地方戏剧种,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本体审美特征。 例如越剧,是在民谣、山歌与民间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姚剧,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睦剧,是江西、安徽传入浙江的民间小戏--采茶戏与浙江的民问歌舞“竹马班”结合而成的;吉剧和龙江剧,也是在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地方戏的民间性审美特征,派生出地方戏的其他许多审美特征: 一是小型性。地方戏素有“地方小戏”之称,与京、昆、评大戏相对应。“地方小戏”最突出的标志是它有“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或“两小戏(小生、小旦)”之称,即演出小人物的故事。即使是宫廷戏,也平民化、民间化,演绎成寻常百姓的家常里短、儿女情长。尽管各剧种的地域特色不同,但有一个共同性特点:把帝王将相平民化、生活化、民间化,夫妻情、父子情、君臣情、父女情,全都与平民百姓毫无二致。这种“大戏化小,小戏化巧”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各地方戏曲之中。 二是清新、率真、自由、活泼的总体艺术风格。地方戏曲不像京、昆、评大戏那样严整规范,而强化艺术创作的自由洒脱,强化创新意识与观众意识,故总体艺术风格都是清新、率真、自由、活泼的,充分显示出它们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地方戏的艺术生命永远都在民间,永远都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艺术沃土。

地方戏曲

苏南地区 (一)昆剧——人类的文化遗产 某某某年某月(查一下准确的日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公布了首批十七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名录,出自江苏的戏曲剧种——昆剧赫然在列! 资料卡: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3000多年前(周·秦),中国民间就有了表演歌唱、舞蹈、滑稽、杂技的艺人,人们把他们统称为“优”,把他们表演的歌舞、杂技等,统称为“百戏”。到了公元1000年前后(宋·金·元),人们又把他们表演的滑稽、歌舞、杂戏等,统称为“杂剧”。公元1127年(南宋)之后,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北方的杂剧发展为元杂剧。 1368年前后(明代),随着元代的灭亡,北方元杂剧慢慢衰落,而南方杂剧迅速发展。其中,流传在江西省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和我省昆山地区的昆山腔,发展得最快。1522年左右,太仓(属现在的苏州市)唱曲名家魏良辅(后人尊称他为“立昆之宗”)联合一批艺术家,对昆山腔进行了多年改革,终于创造出了具有“流丽悠远”、“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等许多特点的昆山腔,人称“水磨腔”。接着,有个叫梁辰鱼的人,创作了按“水磨腔”演唱的剧本《浣纱记》,把清唱发展成戏台演唱。到此,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宣告形成。因为她源于昆山腔,所以叫昆剧。 ·地区:昆剧诞生以后,先在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江、吴县、吴淞等地流传,后很快就扩展到了浙江、南京等地。1610年之后,昆剧进入皇宫演唱。到明末清初,昆剧已经流传到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各个大城市。 ·作用:昆剧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她首创了“用歌舞表演故事”的舞台演出形式。昆剧艺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表演身段,从水袖到扇子,从眼神、手位到步法,都有各种组合。直到现在,这些组合,还是训练戏曲演员形体表现力的基本手段。 其次,昆剧把戏里的所有人物,分成更细的行当。明代后期,一般以“十行脚色”为主体,为后来戏曲表演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奠定了基础。 另外,昆剧创作、积累了一大批剧本。这些剧本不但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还为各个地方剧种提供了丰富的演出剧目。直至今天,京剧、四川省的川剧、湖南省的湘剧、安徽省的徽剧、浙江省的婺剧等依然保留着昆腔,上演着昆剧的剧目。所以,戏曲史家们把昆剧称为“百戏之首”。 昆剧的唱腔为曲牌联套体,即一段唱腔总是有好多个曲牌按一定规律联接而成,类似现在的声乐套曲或组歌。昆剧的曲牌非常丰富,可分为北曲、南曲和时剧三类,所用的曲调,从唐代到宋、元、明、清,从皇宫乐曲到市场里的叫卖声,从民间劳动歌曲到宗教音乐,从汉民族的山歌到少数民族和外国民族的民歌,这些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曲调,汇集到同一个剧种,形成风格统一的完整的唱腔体系,真是一个奇迹。昆剧的唱和念对字的四声音韵非常讲究,强调“字正腔圆”。咬字吐音受吴语影响,是带有吴语口音的中州韵念法。昆剧音乐的总体风格以典雅著称。昆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