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时兴“情景再现” 新手法引发争议

纪录片时兴“情景再现” 新手法引发争议
纪录片时兴“情景再现” 新手法引发争议

纪录片时兴“情景再现”新手法引发争议

日期:2007-08-30作者:王磊来源:文汇报

新闻提示

由演员来进行“历史情景再现”,这一表现手法正在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新宠。但纪录片专家告诫说:在肯定“情景再现”能丰富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同时,需要切记“情景再现”并不是纪录片的全部。任何新的表现手法的运用都应该服务于纪录片的整体创作需要,不违背纪录片的真实原则,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本末倒置。

最近上映的纪录片《南京》中的有些历史情景是由好莱坞演员再现的。美国电影人不仅搜集了丰富的史料,演员扮演的拉贝、金陵女子大学校长等“见证人”也同样出色。国内一位纪录片制作人感触颇深:“《南京》里演员饱含感情的‘讲述’,不仅没有削弱史料的真实性,反而强化了要表达的主题。”

有演员参与的“剧情纪录片”是如今纪录片的新宠。在刚刚闭幕的广博会节目展上,很多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特别标注了“剧情类”,由专业演员来实现历史情景的再现,成了纪录片的一大卖点。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了纪录片观众和专业人士的关注。

突破表现内容

最早由Discovery探索频道和BBC等海外纪录片把“剧情”观念引入中国,近几年《生死罗布泊》、《故宫》等国产纪录片的制作播出,“情景再现”已经成为纪录片时兴的表现手法之一。在本届广博会节目展上,《昆曲600年》、《大明宫》、《前清秘史》等历史题材纪录片不约而同地在宣传中凸显了“情景再现”。

有多年纪录片制作经验的上海纪实频道李晓表示,观众早已不满足由“空镜头”构成的“历史回望”,剧情再现的出现,不仅令纪录片好看,更重要的是突破了纪录片的表现领域:“除了拍摄事件的经过,‘情景再现’帮助纪录片深入到对象的内心深处。以前多用屋檐落下雨水表现一个人的愁思,现在加入剧情无疑能丰富纪录片的视觉形象。”

挑战传统理念

然而,伴随着“剧情类纪录片”的流行,纪录片原本遵循的“真实美学”也面临挑战。不少观众和纪录片业内人士提出疑问,纪录片怎么能以演员扮演的方式重现,加入了演员表演还是纪录片吗?

好的纪录片题材都有一个好的故事。有了好的故事,创作者不会用

电视语言讲述那也是白搭。参加2002年长片评奖的作品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吉林电视台选送的《虎殇》记录的是一只非正常死亡的东北虎的故事。这是一个表现人与自然相依相伴又相互困扰的现实题材,应该说这其中有许多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但由于选材不当,故事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好的题材没有讲出好的故事,使人遗憾。重庆电视台选送的《新世纪希望——多谢四方众乡亲》,由于没有处理好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关系,没有解决好纪录中的故事叙述,30分钟的时间里要展现那么一系列事件,线索不清,叙事混杂,导致了落选。

纪录片的故事性是毋庸质疑的。在一些经典纪录片中这点表现尤为突出。当我们看到《远在北京的家》中小保姆张菊芳为了生存在北京做保姆,炸油条,做早餐,卖青菜,直到工厂做工,尝尽酸甜苦辣,我们不仅联想到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一些片段,并深深为小姑娘的坚韧、乐观精神所折服。这一切都必须建立纪录片的故事化叙述上,也正是这些感人的故事牵动了观众的心。而《望长城》中纪实手法的运用带来纪录片创作的突破以后,其真实自然的风格征服了中国观众。特别是纪实手法所带来的出人预料的故事性,使纪录片随着情节的发展,一步步引人入胜。情节的选择、故事的发展都成为创作者升华主题思想的结构因素。

这次获一等奖的《爱的变奏》之所以能引起评委们的好评,重要因

素就是创作者对故事的讲述艺术。该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故事:作品一开头就从金子的“秘密”入手,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然后再从施良飞发现女儿被抱错到苦苦调查亲生女下落的另一条线索出发,对作品展开平行叙事。观众好奇的心理欲求直到施良飞与段卫健夫妇交替接受采访才得到缓解,金子就是那个被寻觅的孩子,两条平行发展的叙事主线合二为一。但这时情节发生变化,金子不愿回到生父身边。情节的起伏变化与一波三折使故事趣味盎然,适当的省略与铺垫、冲突与悬念也使整部作品叙事流畅,节奏紧凑,具有极强的可视性。黑龙江电视台《治沙两代人》以平实凝重的纪实手法,充分展现了当代农民的“愚公移山”精神。该片以黑龙江泰来县的庄园式治沙为中心,通过既平行又时空交叉的两条线:曲毅志治理荒沙,实现沙漠变良田;林立学历尽艰辛,治沙难圆庄园梦,展示了两代人艰难困苦的治沙历程,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挖掘并透视了新一代治沙人矢志不渝、与大自然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现实生活中,要完整地记录一个过程是不容易的,但纪录片创作中又不能放弃对过程记录的追求。叙述故事中要遵循故事自身的发展规律,注重理清事件发生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这一过程承载着对思想的表达与深化。纪录片只有在过程展示中才能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抓住观众。《追寻往事》中创作者对片中主人公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拍摄,获得了作品主人公——侵华日军女儿野田契子情感变化的过程。野田契子带着“父亲肯定在中国做了不

好的事情”这个谜,来到中国解开谜团。1999年她来到了卢沟桥,开始进入对日本侵略中国往事的追忆中……随着认识的加深,野田契子情感也在发生变化,她体会到了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宽恕罪恶,但不能忘记历史。”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父亲赎罪,捐款30万无修建校舍。2002年4月,野田契子来到自己曾捐献修建的学校再次捐款。记住这段历史是为了和平,该片以纪实的手法给我们展示了野田契子这一认识的过程,着力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特别是大量鲜为人知镜头的运用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冲击,体现了编导驾驭重大题材结构叙事的能力。

《大明宫》制作方的李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流露出倚重“情景再现”的无奈:“大明宫保存得不如故宫,不用剧情讲故事带出历史,仅仅依靠文物史料,几乎不能构成纪录片。”而尤小刚则表示,“情景再现”在海外已相当成熟,熟悉纪录片的观众并不会混淆“剧情”和史实之间的关系。

针对“情景再现”的争议,业内人士则提出需要把握内容和表现之间的关系。“纪录片目前也开始尝试类型化,剧情类是其中之一。‘情景再现’作为一种适应类型化的创新,我们在肯定其丰富纪录片‘真实美学’内涵的同时,也需要切记‘情景再现’并不是纪录片的全部。”纪实频道副总监干超表示,任何新的表现手法的运用都应该服务于纪录片的整体创作需要,不违背纪录片的真实原则,不能为了

哗众取宠而本末倒置

这些经验说明,故事的讲述是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关键。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依赖并体现了创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和理解,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其真实的记录,精致的故事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是满足观众收视兴趣的重要前提。

纪录片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细节。20世纪20年代,罗伯特·弗拉哈迪在无声片时期,也只有通过细节的捕捉来增强画面的可视性。在《北方的纳努克》中我们看到这样的段落:纳努克用力从冰窟窿中往外拉一条绳子,人们全神贯注盯住他的动作,想知道他在干什么,后来悬念解开了,当纳努克拉出一头海豹时人们的疑问有了答案。这个细节以及尔后一系列相关的细节,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最能体现人物特点和事件特色的场景和段落,是故事讲述中的闪光点。细节的捕捉是纪录片人的一项基本功,是创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结晶,是对事件认识的升华。细节犹如一篇文章的文眼,它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往往能集中体现作品的主题,深化作品的主题,其鲜明特点是着墨不多,但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在《爱的变奏》里,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其中有一对话的细节:当记者问梦娟,你希望金子来你们家吗?梦娟说:心里说不希望!记者问:为什么?梦娟说:她来了爸爸妈妈就不跟我亲了,顾着她,吃饭时候

夹鸡的时候,就一个鸡腿给了他。这是一组对话的细节记录,记者采访深入到了事实本身,深入到了当事人内心深处,表现了孩子的真实情感。

把握纪录片中的个性特征是纪录片创作深主题、实现美学理想境界的基础。如何在纪录中寻找典型环境、典型语言、典型细节,这使创作者挖空心思。《治沙两代人》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引出这治沙的两代人的呢?画面的开头是在荒沙中行走的脚步。童声:泰来风沙害人苦,要想吃粮拿命赌。汗洒荒沙多少遍,到头还是风包土。然后是脚步、沙漠。解说:“……20世纪70年代,人为地对植被的破坏,更加剧了沙漠化的程度。尤其是在70年代末,泰来县的沙漠化程度正在以每年相当于一个中等乡镇的面积扩展……”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推出了第一代治沙人曲毅志;推出了第二代治沙人林立学。纪录片创作中典型环境的展示,人物与环境的介绍,都是为突出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丰富作品主人公的情感服务。主人公曲毅志、林立学,这两代治沙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治沙的生涯,进而展现了当代人民“愚公移山”的精神。许昌电视台的《真情无国界》、江西电视台的《越冬》、云南玉溪电视台的《帐篷小学》等都在个性记录中有自己的亮点。应该看到,故事的化的叙事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而处理好在叙事中的细节记录、个性记录、典型记录是纪录片达到审美层次必不可少的手段。

实现纪录片创作的突破,重要的在于创作理念的创新。题材选取的狭窄是纪录片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具体素材的选取,故事的结构,富有典型性的细节处理,记录手法的运用等都是纪录片创作不可忽视的要素。这一切,都需要纪录片人大胆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实现纪录片创作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纪录片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诞生的,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简单阐释了纪录片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以及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纪录片;起源;定义;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变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基本特性。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技术等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记录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人类记录事件的本质。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于世。 1.纪录片的起源 纪录片诞生以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等电影大师对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 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在1922年制作出了他的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被称为美国的“记录电影之父”。同时也被作为纪录电影的创始人和鼻祖。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弗拉哈迪将纪实的手法用于拍摄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 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同时影片是非虚构的搬演。而非虚构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真实的时间②真实的空间③真实的需求。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行为的本身才不是虚构的。这是纪录片形成的首要条件。其次,弗拉哈迪在拍摄影片过程中做到了深入了解对象。这种力求表现鲜活对象的方法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效仿。他的拍摄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蒙太奇手段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经常被指责为“宣传”。弗拉哈迪凭着直觉,开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叙事方法。 1.2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 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是一个曾被大家长期忽略的早期记录电影探索者。他的纪录片创作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是电影史上最早探索纪录片样式并产生影响的人物之一。维尔托夫的与众不同在于他的探索是在先锋派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理论和实验色彩。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是与一般虚构故事电影完全不同的东西。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摄影机主体理论②非表演体系③蒙太奇的构成体系。

新丝绸之路与新海上丝绸之路

新丝绸之路 一. 新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与构想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首先,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此外, 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 其次,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再次,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经济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准备了物质条件,提高了各国参与合作的意愿。政治合作消除了开展经济合作的各种人为障碍。经济发展与政治合作有助于化解安全冲突,消弭宗教极端势力滋生的温床。伴随着政治、经济活动而展开的文化交流,最终将促进东西方文明的融合。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目标并行,使得新丝绸之路构想具有突出的稳定性,不至于被安全冲突打断,反而能抑制安全冲突。 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特性: 首先,我国目前正处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佳历史机遇期。 其次,我国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体现了鲜明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 再次,我国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在制度设计上更为合理。 最后,我国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冲突的立场上的。 三.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挑战 总体来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是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提出的恰当的战略建议。这一建议有很大的包容性, 与其他国家的建议并不发生根本性冲突。然而,未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建设过程中,在一些关键的节点上如果拿捏不好, 亦有可能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首先,制度化建设的水平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值得关注。丝绸之路是一个多边外交的舞台,既涉及本地区的国家,又涉及在本地区具备影响力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甚至国际组织(如国际道路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制度建设上实际需要处理好两个平衡,由点及面、从线到片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在扩散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持各方的利益平衡。 其次,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考验决策者的智慧。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路线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经济效益与政治协调。总体上,经济带的干线仍需以铁路交通为主,其次才是公路和石油管道,最后是其他配套设施。 最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否建成,还取决于能否成功消解一些人为的障碍。新丝绸之路将跨越多国边界,跨境物流需要充分考虑体制、官僚与腐败等因素的消极影响,这是与海运相比的一个突出劣势。目前,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跨境贸易征收的高额关税,各国边界管理机关低效率、不作为甚至是贪污腐败的行为,都严重威胁着丝绸之路的复兴。 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前景展望 尽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实施存在严重的潜在挑战,我们仍有充足的理由对新丝绸之路的前景表示乐观。 第一,“新丝绸之路”可以分期分阶段实现既定目标。这一构想在空间上大致分五个区段:东亚段、中亚段、西亚段、中东欧段、西欧段。时间上可以按近期、中期、远期来分阶段建设。重新激活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对于沿途国家的经济建设、地区繁荣乃至世界经济的平衡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二,中国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主导和中枢作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无论是技术准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乃至政治与安全的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条件均已成熟。我国提出这一构想, 既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也体现了大国外交的自信。 第三,自从中国提出这一计划以来, 得到了中亚、西亚、中东欧、西欧各国不同程度的积极响应和配合。“新丝绸之路”的建设,带来的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一体化和全面复兴。

BTV重磅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高清全收录

B T V重磅纪录片伟大的抗 美援朝高清全收录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BTV重磅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高清全收录) BTV重磅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高清全收录)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新近推出的六集系列节目《伟大的抗美援朝》,充分挖掘利用珍贵的文献档案史料和影视资料,真实还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把观众带回到60多年前那个史诗般如火如荼的英雄年代,看了之后让人荡气回肠、血脉偾张,深深感受到当年抉择的艰难与伟大、较量的惨烈与顽强、英雄的无畏与慷慨、后盾的坚强与坚实、复兴的自信与蓬勃、和平的珍贵与浑雄。这部片子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强烈的震撼力,获得观众广泛认同,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抓住并回答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三个核心问题。 一、从最高统帅部决策的高度,比较好地回答了新中国为什么要出兵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这个重大问题。 二、聚焦于广大志愿军将士,比较好地回答了在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挖掘了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比较好地再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完全是正义之战,而且十分必要和十分迫切。片子也充分地表现了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片子中引用了毛泽东上述相关论述。60多年过去了,从片子中认真聆听上述这段谈话,我们更加认识

到:正因当年打得“抗美援朝”这一拳开,才有免得冲着新中国60多年来和平建设与和平生活这百拳来;毛泽东不仅考虑着中华民族当时的处境,同时谋划着中华民族的长远与未来。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得不佩服毛泽东这一无比宏伟、深邃的战略眼光和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的超人胆略。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留血的战争。”对于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们,或许会觉的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但面对今天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环境,重温那场战争,我们不能只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 伟大的抗美援朝(一)——抉择 伟大的抗美援朝(二)——较量 伟大的抗美援朝(三)——英雄 伟大的抗美援朝(四)——后盾 伟大的抗美援朝(五)——复兴 伟大的抗美援朝(六)——和平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 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例三:2005年,中国纪录片界两部耗资上千万元,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的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和《故宫》相继播出。情景再现作为两部系列片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下面我来进行一个大致的的梳理。】 一、“情境再现”概念界定及与纪录片的区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有学者认为,这种手法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也有专家认为,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

_真实再现_与纪录片的_非虚构_原则_兼评_对现实的创造性性处理_论

/真实再现0与纪录片的/非虚构0原则 )))兼评/对现实的创造性性处理0论 u魏珑 纪录片之于现实社会和历史从来都有两条/线0:非虚构的/底线0和真实再现的/渐近线0。换而言之:纪实并不等同于真实,真实是一种风格化的影像和思维品格,非虚构才是纪录片的基本创作原则。/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01/非虚构0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否能够/真实0表现客观事物?这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所说的/真实再现0并不是泛指纪录片与记录对象的关系,而是特指在纪录片和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和策略:事件发生时,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像以及音响资料,事后根据创作的需要,采用补拍、摆拍、扮演等的方式把当时发生的东西模拟重现出来。这种被伊文思称作/重拾现场0和/复原补拍0的方式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非虚构的纪实节目中,如中央电视台的5讲述6、5今日说法6、5人与自然6、5记忆6等节目中都采用了/真实再现0的手法。尽管如此,目前学界和业界对/真实再现0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合理性分歧较大,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真实再现0是否有违/非虚构0原则?而这一争论再度引起我们对格里尔逊所言/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0o这被认为是纪录片的经典定义不同理解和阐释。 一 1926年,约翰#格里尔逊看了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记录南太平洋岛国土著人生活的5摩阿纳6之后,在纽约5太阳报6上撰文对/纪录片0这个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0。之后格里尔逊又有所补充和发挥认为纪录片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拍出一部戏剧来,从一个问题中写出一首诗来;纪录片是发生在家门口的戏剧,是讲坛。在他的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中的许多影片都带有人工/打造0的痕迹。比如弗拉哈迪(Rober Flaherty)的被公认为是世界纪录片开山之作的5北方的纳努克6(1922年)一片中,许多情景也采用了真实再现;而英国纪录片运动骨干哈里#瓦特和巴锡尔#瑞特拍摄5夜邮6,实际拍摄过程是把火车拉到一个摄影棚里,让邮差到车厢里去,经过打灯布光之后才进行拍摄。为了制造整个事态像是真的发生在火车里一样,就在车厢底下装上弹簧,使车厢晃动,演员经过排练后进行拍摄。 我们很容易在纪录片的祖师爷格里尔逊那儿找到真实再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真实再现也许就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0的一种形式。但是如果认真系统研究格里尔逊,我们发现这位早年留学美国、研究大众传播科学的英国人其关于纪录片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如果说,格里尔逊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纪录片的概念还不那么成熟的话,到了30年代,他的认识就明确多了。1932年,约翰#格里尔逊对当时的英国纪录片运动提出的纲领是这样的:/第一条原则:(1)我们相信,纪录电影就其所触及的、所观察的以及选自生活自身的容量,足以开发成一种新的和极端重要的形式。摄影棚电影极大程度上不顾及在真实世界之上揭开银幕的可能性。他们拍摄扮演的故事,并以人工布景为背景。纪录片将拍摄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故事。(2)我们相信,原生的(或土著的)角色,和原生的(或土著的)场景能比较好地引导屏幕解释现实世界。它们给电影提供巨大的素材的宝藏,它们使每幅影像的力量陡增百万倍,他们促使对于真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说明比摄影棚里施作魔术和依靠机械重演更有力量,更丰富和令人惊讶。(3)我们相信,从这样自然状态下获取的素材和故事,可以比扮演的东西更好(在哲学认知上更加真实)。自发的自然产生的姿态在银幕上有一种特别的效果。0? 在这里格里尔逊强调了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最大分野在于是否虚构,而非虚构的标准是/自然素材的使用0。由此我们可以对所谓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0作这样理解:指作为艺术作品必然包含的创作主体对所反映的现实世界的社会倾向以及审美取向,以及为达到这个目的所运用的各种技巧、手段。这里包括真实再现,在我们看来真实再现并不真实但是绝非虚构。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讨论真实和非虚构的关系。 二 虚构的当然是不真实的,但是非虚构就未必等同于真实。非虚构可以使观众产生真实感,但是这与真实并不是一回事。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曾感叹/记录现实不等于表现真实,捕捉事物的现象不等于揭示本质。捕获到局部真实不等于抓住了主体真实。0? 来稿摘登魏珑:/真实再现0与纪录片的/非虚构0原则 120期(总第135)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内容摘要:全文以纪录片中的本性——真实性为线索,探讨在纪录片中存在真 实性的价值所在,以及在纪录片中失实的纪实存在的弊端,谈论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它固然是以真的人和事为基础,但也必须含有真的理和情,只有这样,电视纪录片才能说是参与了对文艺美的创造。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价值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纪录片在我的印象里给予我最多感触就是它非常得真实,拍摄者并不是演员,并不需要台词。纪录片只是在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人的真实反应,事物的真实形态。纪录片就是以真实为核心来进行创造的。纪录片有很多的题材,也有很多的阐述的故事。纪录片呈现的真实性则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如果一部纪录片不够真实,还会有人去看吗?那么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可以毫不避讳的说真实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某些生活原貌与真实性不能画等号。由此可知,真人真事,是基础,但远不是真实性。纪录片首先必须受新闻学和历史学真实性原则制约——内容的真实无误,这是底线,否则便无纪实可言。①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差别在于故事片不具有真实性,众所皆知,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纪录片也称为非虚构影片,与故事片相比,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真实。纪录片是一个最基本的电影形态,就像绘画和素描的关系。实际上素描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是材料,一个是作者的本体,还有一个是客观世界。他怎么通过一个有限的材料手段,把他作为一个主体对客观外部世界的惊艳表达出来。那么素描是一个开始,一个起点。我觉得纪录片在电影文化中解决的就是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是一个基本的电影形式,就是你怎么样通过很有限的电影手段,把对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通过电影的方式纪录下来或者表现出来,传递出来,传递给观众,纪录片从文化角度来说就是完成这样一种功能。 纪录片存在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真实性往往就是衡量一部纪录片价值的所在。真实是纪录片艺术的各种功能、价值赖以存在最重要的基石。失实的纪实不仅无益,而且有害。②比如说我们看一部纪录片,它没有真实性的体现,这样就会误导观众对它的正确认知性。拍摄一部纪录片,如果他不存在真实性,也就是说它根本就是毫无价值的。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中缺少了真实性,有的纪录片为迎合受众,甚至把再现的趣味功能强化了,却忽略了再现的还原功能。上海台的《文物博览》中有一集介绍紫砂壶,为了吸引观众,增强节目的趣味性,特设了一场制壶名家时大彬为解救民女,怒摔茶壶的戏。之所以说成“戏”是因为观众的审美心理已经从审视历史,被牵引到了“调侃戏说”之中。此刻“真实”成了假面,纪录片的“真实性”荡然无存。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无法追求到既然绝对的真实是追求不到的,何不在不违背事件本身真实性的基础上,采用更多的表现手法,将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呢?持此种论调的人恰恰忽略了对纪录片“真

5部bbc史诗级纪录片不可不看

5部BBC 史诗级纪录片,不可不看! 从小伴随你长大的节目有哪些呢?《人与自然》?《动 物世界》?每次母上大人不让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在学习知识!”这话绝对没!毛!病!我 们确实在学知识。自从生命中有了小U,我们升级成了在英 语中学知识!今天小U 为大家准备了 5 部BBC 史诗级纪录片!涨姿势又学英语,U粉儿们接着读下去吧?《人类星球》 Human Planet Human Planet is an 8-part British television documentary series. 《人类星球》是一部英国电视纪录片系列,分为8 个部分。It describes the human spec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world by showing the remarkable ways humans have adapted to life in every environment on Earth. 它描述了人类物种及其与自然世界的 关系,展示了人类在地球的各种环境中,适应生活的非凡方 式。豆瓣评分9.8 部极其特别的自然纪录片,说是讲地球,其实是在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人类;但说是讲人类的纪录片,它又是以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等要素为载体来讲述。视点新颖,内容丰富,把自然和人文结合得天衣无缝。 IMDb 评分9.8 Like all life forms, humanity partially adapts to typ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yet also tends to change them. 像所有 的生命形式一样,人类部分地适应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但也倾向 于改变它们。Each episode examines how life differs for men and nature in some type of environment, from Arctic to desert and jungle, from coasts to mountains. 每一集都考察了在不同类型的环境中,从北极到沙漠到丛林、从海 岸到山脉,人们的生活是如何的不同。《人类星球》 生命》Life Life is a British nature documentary series created and produced by the BBC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生命》是由英国广播公司与开放大学联合 创作和制作的英国自然纪录片系列。The series takes a global view of the specialized strategies and extreme behavior that living things have developed in order to survive; what Charles Darwin termed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该系列以一种全球性的观点来看待那些为了生存而发展的特殊策略和极端行 为。查尔斯?达尔文称之为“为生存而斗争”。豆瓣评分9.7 人类看完足以无地自容的片子,哪怕只是地穴里一只微不足道的小 虫子,每天也在上演生存的史诗。为了吃饭,为了繁衍,为了活下去,无数精彩甚至悲壮的生物行为,在这个生生不息的地球上无限 地演绎下去,地球也因此而不朽。 IMDb 评分9.1 David Attenborough's legendary BBC crew explains and shows wildlife all over pl anet earth in 10 epi sodes. 大卫?爱登堡的传奇BBC 制作团队,在10 集的时间内解释和说明了全世界的野生动物。The first is an overview of the challenges facing life, the others are dedicated to hunting, the deep sea and various major evolutionary groups of creatures: plants, primates and other large sections of other vertebrates and invertebrates. 此片首先是概述了生活面临的挑战,其它则致力于 狩猎,深海和各种主要进化群体的生物:植物,灵长类动物和大量 其他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生命》

纪录片时兴“情景再现” 新手法引发争议

纪录片时兴“情景再现”新手法引发争议 日期:2007-08-30作者:王磊来源:文汇报 新闻提示 由演员来进行“历史情景再现”,这一表现手法正在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新宠。但纪录片专家告诫说:在肯定“情景再现”能丰富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同时,需要切记“情景再现”并不是纪录片的全部。任何新的表现手法的运用都应该服务于纪录片的整体创作需要,不违背纪录片的真实原则,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本末倒置。 最近上映的纪录片《南京》中的有些历史情景是由好莱坞演员再现的。美国电影人不仅搜集了丰富的史料,演员扮演的拉贝、金陵女子大学校长等“见证人”也同样出色。国内一位纪录片制作人感触颇深:“《南京》里演员饱含感情的‘讲述’,不仅没有削弱史料的真实性,反而强化了要表达的主题。” 有演员参与的“剧情纪录片”是如今纪录片的新宠。在刚刚闭幕的广博会节目展上,很多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特别标注了“剧情类”,由专业演员来实现历史情景的再现,成了纪录片的一大卖点。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了纪录片观众和专业人士的关注。

突破表现内容 最早由Discovery探索频道和BBC等海外纪录片把“剧情”观念引入中国,近几年《生死罗布泊》、《故宫》等国产纪录片的制作播出,“情景再现”已经成为纪录片时兴的表现手法之一。在本届广博会节目展上,《昆曲600年》、《大明宫》、《前清秘史》等历史题材纪录片不约而同地在宣传中凸显了“情景再现”。 有多年纪录片制作经验的上海纪实频道李晓表示,观众早已不满足由“空镜头”构成的“历史回望”,剧情再现的出现,不仅令纪录片好看,更重要的是突破了纪录片的表现领域:“除了拍摄事件的经过,‘情景再现’帮助纪录片深入到对象的内心深处。以前多用屋檐落下雨水表现一个人的愁思,现在加入剧情无疑能丰富纪录片的视觉形象。” 挑战传统理念 然而,伴随着“剧情类纪录片”的流行,纪录片原本遵循的“真实美学”也面临挑战。不少观众和纪录片业内人士提出疑问,纪录片怎么能以演员扮演的方式重现,加入了演员表演还是纪录片吗? 好的纪录片题材都有一个好的故事。有了好的故事,创作者不会用

(完整版)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

对于纪录片的概括我更喜欢肖平在他的书中所说的,"纪录片是既是一种世相,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们用镜头去面对生活,提炼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而这种真实性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觉得纪录片区别于其它类型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生命去试问自然、真理和人类的禁区与盲点,选择纪录片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对生活的忠诚。这也是我们热爱纪录片的原因。 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是其最根本的美学特征。 一、纪录片的真实理念 1. 从客观真实角度看,纪录片的文本内容永远无法接近客观生活本身,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不尽一致、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即想像与虚构的成分。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经过摘取,就未免带上主观性。而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只对一人、物、事感兴趣而成为叙述主体要表现的对象,这似乎也有一种神秘力量在起作用。而叙述主题与对象的共鸣程度、采访拍摄过程的策划、镜头的参与到编辑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使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与客观存在物存在着不一致。 2. 纪录片文本内容具有主观性与虚构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纪录片叙述具有修辞性,但从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也存在着客观性和真实性。纪录片是真实事件的见证者,纪录片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用纯粹的文字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描述的"追忆性"行为这确保了纪录片文本内容反映客观真实的可靠性。 3. 纪录片文本内容的真实,是文体技巧与观众接受心理共谋的结果。 有人说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效果"是由观众对片中内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文本与客观存在物之间是否符合就在于观众的"真实判定"。其实观众在判定纪录片文本是否逼真反映生活的依据, 一方面来自观众习惯了的或理解力之内的意义模型。另一方面来自节目类型、文体观念与技巧对观众的暗示。 二、纪录片是注重过程的纪录,纪录片的魅力也在于过程纪录中,较之"解说加画面",我们应尽量用纪实手 法来表现过程纪录的真实。 1. 由于"解说加画面"中的画面只是种象征符号,观众在欣赏它时很大程度上得依靠分析和想象来理解接受,这势必减弱观众对其接受的效果;另外,它的纪录过程手法一味突出语言阐释系统,使纪录的内容充满着说教味。 用纪实手法完整记录过程能够使观众进入具体时空感知体验纪录的内容。观众在观看中情感不断积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凝聚,受到感染。纪录片《回家》中有这样的镜头:遗失在东北的弟弟在十多年后与姐姐和妈妈再次相逢时抱头痛哭,妈妈在得知儿子被找到时几近疯狂。片中没有任何的解说词,只是用姐姐的口吻诉说着自己的内心,如果不是用镜头纪录了全家的遭遇和姐姐寻找弟弟的艰难,观众也不会理解这一镜头所带来的含义,更不会跟着心潮起伏。我们体验别人的感情也需要一点点体味,一步步深入,没有立上直下,突生突灭的感情,也没有骤然获取的体验,我们要尊重情感原生态和观众体验情感的心理过程,就要重视纪录感情的铺垫、积累与释放的动态过程,我们才有时间揣摩、了解、体味那引起心灵颤动的情感的真谛"。 2. 纪录历史是纪录片的一大使命,"解说加画面"所纪录的过程缺乏现场感,而用纪实手法纪录的内容真实可信,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并且它较好保持了事物的原生态,更容易体现事物的多义性,使作品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 三、用纪实手法纪录过程更要我们用心、细心、动心的去拍摄

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构建及意义

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构建及意义 【摘要】在一部纪录片中,情景再现作为一种虚构的策略,是在对生活或历史真实进行创造性处理的过程中完成其本质追求的。“情景再现”对纪录片创作的开拓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它可以让观众展开充分的联想、回忆,是贯穿纪录片的重要手段。“情景再现”在运用中必须遵循严格的创作原则,其目的在于既不损害纪录片的本质追求,又能充分发挥其艺术表现力。因此,纪录片人的良知和责任感以及对真实底线的坚守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针对“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纪录片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构建意义 所谓“情景再现”,就是运用新闻性、纪实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影视语言,利用主观镜头、道具、光影、声音、场景模拟、演员表演等多种表现手法,营造过去时空,再现历史真实,用一种意向性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同现场纪录同样真实可信的历史气息,达到表达生活本质真实的目的。从本质上说,情景再现应当是一种新的虚构手法,它既不同于以往纪录片对事件简单的“搬演”或“重构”,也区别于一般剧情片所采用的“虚构”手段。 当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是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其生命的,“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这句话几乎成了一条不容质疑的创作定律,而作品能否“忠实地再现和还原真实”成了检验纪录片真伪的唯一标准。然而问题在于,作为抽象意义的“真实”本身就是一个无确定性解释的相对概念。真实,实际上是人介入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和内涵的判定,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有条件有范围的,也就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效的价值观念。情景再现不重细节真实,而重情景渲染。其目的不是追求逼真表演,也不是历史场景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向性表达,是一种历史时空、历史氛围、历史心境的营造。它让观众了解的历史不是一个个具体细节,而是一种特殊的氛围。 情景再现要求“间离效果”。情景再现不是对已逝现实的被动还原,而是对剧情片叙事结构、方式方法的自觉借鉴。它并不隐瞒摆拍与扮演的痕迹,并且往往刻意去制造这种痕迹,透露再现的意图,让观众明白并接受。情景再现要借鉴剧情片的叙事手法、电视散文和MTV的写意手段,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塑造氛围,调动观众的情感参与。对于情景再现来说,氛围的营造比细节的真实更重要。考虑到具体细节、对白、音调对观众感受“真实”的破坏作用,大多数制作者在情景再现时都不按照剧情片的置景方式大规模复原历史场景,而只是进行局部模拟,有时还会故意通过穿帮来进行与现实场景的转换。情景再现提供的视觉空间不是当时的客观空间,只是为了观众了解和感受当时的氛围而设计的一个虚拟空间。影像从开始与观众交流时,就会通过明显的方式告诉观众:这并不是真实纪录,而是再现的历史情境,是“虚构”的。 “情景再现”能够变静默的历史素材为逼真的现场氛围,满足了观众和创作者的双重需求。如反映远古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历史系列片《失落的文明》,中间

纪录片中真实再现应用研究

浅析纪录片中真实再现的应用研究 摘要:研究深入全面地探究了真实再现在具体技术方面的应用中的部分有关问题。同时与国内外大量优秀而又真实再现的作品进行了紧密而有序的结合,以纪录片当作表述方式,从叙事的层面着手,以音效的结合与处理、镜头语言的机器处理方法、纪录片的叙事手段、后期处理技巧等方面深入剖析与研究这一手法,通过实例分析来全面展示真实再现这一表现手法。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再现应用研究 前言 一、相关概念 1、真实再现创作技法的相关概念 真实再现的概念主要包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主要是通过真实再现的表现和运用,来进一步更完善、更深入地创作具有观念和技法的满足大众审美的电视类节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结合电视采访、传媒资料共享等创作手段以及技法等,使之更丰富、更真实、更完整地真实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意图。具体来说,真实再现是以画面、声音、图像等为基础的一种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技巧,来完美地表现出感官世界中的关于人、物、事物等芸芸众生的相关状态,并在一定的情境与环境中实现的一种纪录片的新型创作技法。 2、真实再现创作技法的追根溯源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真实再现有着独特而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胶片式的记录电影到后来的磁带式的记录电影。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发展,伴随这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不断地朝着更快捷、更完善的方向前进。在电视摄像技术的问世后,电视纪录片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主要体现在真实再现这一纪录片中的新型创作技法的运用方面。 3、真实再现创作技法的主要特点 ①内容的真实再现。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内容的真实的表现和 ②事物的真实再现。这些真实场景、真实事物、真的伟人并非实际意义上的真实存在,而是当今电视节目制作者利用再现手段表现的其人其事,场景则大部分人为搭建来还原历史场景,即便是故居的原景拍摄,实际来讲也绝非真实场景。 ③部分扮演者非专业演员。节目中真实再现部分的扮演者大多非专业演员,只是选定一些与情节中人物个性相符的群众演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一、紧张的制作经费;二、观众心理的特定期待。 4、真实再现意义 ①突破传统制作理念:真实再现可以突破传统的制作理念,能有效地表现已过去的事物,使这一困境得以有效解决。纪录片的最大魅力在于实时的现场记录,文献类纪录片要发挥出这一专长必须变过去时为现在时,即使用再现的手法。真实再现能够将静止的历史素材转变为逼真的实时氛围,满足了创作者与观众的双重需求。 ②实现传播效果:纪录片观众所追求的是一种切实的真实感,一种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体验。从传播学角度讲,即使传播的是真实无误的事实,人们依然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来确定其真实性,最终传播效果才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纪录片创作者利用完整的影视语言体系的作用让观众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

NEWSWORLD 《新闻世界》 声屏世界 【摘要】本文从人们对于纪录片林林总总的定义纷争与对其本质“真实性” 的一致认同中得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在于其“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由此提出其纪实与“真实再现”的两种表现手法。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表现手法 一、什么是纪录片 自从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 -herty)凭借《北方的纳努克》奠定了纪录 片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纪录片这种新的影像形式在客观反映生活、记录重大事件、推动社会进步、展现时代风貌等多方面都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关于“纪录片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争论恐怕也是影视史上最耐人寻味的事情,因为即使到了今天,也没有谁给“纪录片”这三个字下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定义。 英国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纪录片下定义的人。他在1926年1月一篇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纳》的文章里,首先使用了documentary 一词。他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对真实事物做一种有创意的处理。而美国电影学者布鲁斯·F ·卡温则认为纪录片是对所呈现的事实材料强调其所特殊面向或提出特殊观点的电影;它的符号具有事实的指涉,而不是幻想的结构;因此镜头的拍摄作为证据或史实,证明某个时间确实发生过的事件;但真正的纪录片通常不只是呈现事实材料的客观记录;它运用事实材料证实作者的主张,或对现实的深入思考。① 除 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纪 录片下过多种定义。 在中国,有关纪录片的概念更加宽泛。在权威的《电影艺术辞典》中,甚至没有单独的“纪录片”条目,而是将其统统划归到“新闻纪录片”这个更大的概 念当中;而辞典中对新闻纪录片的解释是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其特点是如实记录真人真事,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反映生活和事件。 ② 学者朱景和 在其《纪录片创作》一文中认为“纪录片是对生活的记录、再现,是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影视纪实手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③由上可见,有关纪录片的定义尽管林林总总,但正如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所说:“真实是纪录电影的生命。”中外学者对于纪录片“真实性”本质的强调则是基本一致的。 二、纪录片的真实性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它要求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活动,体现在作品之中。基于这一认识,其创作理念从根本上似可理解为“真实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真实观念的理解史,真实问题永远与纪录片联系、缠绕在一起,无法分离。”④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认为:纪录片有一个独特的空间,不可能拟虚现实,是不可能造假的。传媒大学教授任远也对纪录片的真实性给予了具体的诠释,他认为:非虚构是纪录片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再退了。纪录守望者段锦川说,做纪录片的人都有共同的初衷,就是找到一种能够表现真实世界的做法,也是想表现真实世界的冲动。这些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诠释,反映出人们拍摄纪录片实际上是在做一件想说真话想去寻找真实的事情。 实际上,纪录片纪实手法的运用使纪录片的“真实”更深层的含义变成为“事实所体现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吕新雨认为,正是“价值”二字,使纪录片脱离了同样具有纪实特性的新闻片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纪实虽不等同于真实,但纪实必以真实为基点;纪实是记录真实的手 段,而真正地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是其内容的可信度,进而以一种艺术形式展现纪录片的真实,使其内容易于被人们接受,喜闻乐见,则是一部纪录片制作成功的标志。 同样,“如果说纪录片追求一种真实的境界,那么真实并不仅仅是指客观现实的真实,也是创作者和观众主观感受的真实,因为纪录片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转译,是创作者把他对生活的解读告诉观众。”⑤这种真实来自于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方式,同时也受制于客观现实、摄影镜头和受众。那么,这种基于对“真实性”的理想追求的纪录片在实际拍摄中又是如何逼近真实的呢? 三、纪录片如何做到真实性 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不是对生活的原样照搬,而怎样艺术地构建一部纪录片,创作者们都会经过反复斟酌、准备和构思;同时作为一种以纪实为基础的艺术,纪录片又有着极大的随机性,这就使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若要完美艺术地体现真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真实效果。 一般来说,客观真实的事件的存在是粗糙的,如何将这样客观存在的事件转化为艺术品,那就需要叙述主体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去触摸对象,用心去思考,通过艺术形式去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客观真实事件的艺术升华过程,实现创作者各自的艺术追求与人生理念,从而使纪录片具有思想的品格,使纪录片风格多样。反之,如果纪录片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求真而真,是客观素材的堆积,那么其对于受众来说就没有吸引力可言,也没有给人以美的感受、以思想的启迪可言,更何谈存在的必要。 实际上,在纪录片创作中体现主体意识是纪录片的灵魂。我们怎样在“拟客观”的真实中获得“彼岸存在”的真实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 ■常启云肖邓华 61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目录 前言 一、时代背景 二、共建原则 三、框架思路 四、合作重点 五、合作机制 六、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 七、中国积极行动 八、共创美好未来 前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 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 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 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 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

大型高清纪录片《天下汉正街》

大型高清纪录片《天下汉正街》 《天下汉正街》影片主题: 天下汉正街世界大商谷 《天下汉正街》影片内容: 汉正街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街’之美誉,是万商云集,商品争流之地,迄今为止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汉正街就已形成市镇,这里沿江从西至东,出现了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和集家嘴等众多的码头,为商埠吞吐,集散物资。由于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铺行栈日益增多,贸易往来频繁。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经济发展鼎盛时期,汉正街已成为?汉口之正街?。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修起条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钟谦钧在此主持修建了万安巷等新码头。从此,汉正街更是商贾云集,交易兴盛,市场繁荣。被称为?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热闹繁华,盛极一时。1979年,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标杆,成为全国著名的小商品批发集散地。目前,汉正街个体经营户已达到一万多户,日均人流量16万人次。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开放、搞活的窗口和风向标。它的成功不仅受到全社会的瞩目,而且也引起了国际舆论和外国友人的广泛关注。对武汉而言,汉正街绝

不仅仅是?小商品批发市场?的代名词,它承载了这座城市太多的记忆和辉煌。汉正街曾是武汉早期商业命脉,它的存在为武汉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下汉正街》影片意义: 五百多年来?汉正街?人上下求索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为?汉正街?注入了丰厚的精神内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高度研究和宣杨?汉正街?,着力提升?汉正街?形象,着力彰显湖北人文精神,着力增强湖北人民的自豪感和影响力。继续保持汉正街文化的传承,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之路。 小兔东尼原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