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

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

● 于宇

199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一部情景再现样片《忘不了》,此后,情景再现这种手法便在我国纪录片创作中广泛应用开来。“这种创作手法以其新颖、形象的特色得到许多纪录片创作者的喜爱,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场不足造成的情节…断点?,活跃了原本沉闷、单调的…纪实?空间,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段。”①情景再现的引入使得纪录片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丰富,更使纪录片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很大延伸,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概念分析

1.情景再现的含义

情景再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情景再现泛指一切运用了情景再现创作观念与创作手法的纪实类电视节目。它的存在往往伴随着采访、评述等多种表现手段。此时的情景再现是作为一个节目整体呈现。②

从狭义上讲,“…情景再现?是纪实作品中的一种创作手法,指的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扮演、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计,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或人物心理的一种制作技法。”③这种创作手法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应用十分广泛,弥补了该类纪录片资料不足、叙事单一、情节单调等缺点,赋予了时下历史题材纪录片崭新的内容和形象。中国目前纪录片创作者多为此类,如著名的创作人张以庆、贾樟柯等。

2.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基本特征

首先,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张以庆在创作《英与白》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现,比如在拍摄熊猫与饲养员的相处过程中,很多镜头都是张以庆刻意捕捉的。另外,用一些有张力的镜头来表现世纪末人们内心的骚动和没有归属感的心灵独白。但是,出发的动机都是源于纪录片的真实性。

其次,情景再现具有再现性。由于纪录对象不可复现,纪录片创作者常常要无奈地面对时光的背影与记录历史之间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历史的“立体档案”,把已经逝去却被人们所掌握的历史片断纪录下来,而又不失“真实”,是纪录片创作者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而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就填补了这样一个遗憾。

最后,情景再现具有可编性。众所周知,电视画面是在原始无序的影像素材基础上,通过语义丰富的蒙太奇手段,将各种零散的“片段”集合成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整体。情景再现作为影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理所应当受到“剪辑”的影响。

当下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运用模式

首先,情景再现的手段已经很多见,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模拟。“从整体上来看,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虚处理?与…实处理?”。④虚处理是一种对历史气氛的营造,多是利用光影效果,采用特殊的一些影调处理,拍摄时通过对一些小景别的处理,对人物局部动作细节的放大,以及后期对画面质感色调的处理,达到一种特定的时空气氛。另外一种是实处理,是完全按照故事片路数写实化拍摄。在国内纪录片中,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纪录片创作者,刻意模糊了电影与纪录片的界限,把电影当成纪录片来拍,把纪录片当成电影来表述作者内心的想法,在其代表作《三峡好人》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其次,随着影像传播样式的日益丰富,电视观众的视觉经验也不断增加。当影像第一次把呼啸而来的火车呈现在银幕上的时候,一个不到50秒的镜头就可以让观众惊叫着离开座位,而现代人却可以在影像的枪林弹雨之中泰然自若。视觉经验的丰富已让观众习惯于影像带来的奇观。情景再现就是让电视纪录片在面对“影像纪录断点”的时候也能够坚持“让画面说话”。因此,在大多数创作者看来,只要不违背纪录片客观真实的原则,就应当大胆地运用这种艺术表现手法。随着影像传播样式的日益丰富,字幕、动画、数码特技、电影化的演员扮演等,都纷纷在纪录片的情景再现中粉墨登场,并且不断发展。

纪录片情景再现的运用原则

首先,纪实与再现的比例要适当,在同一部作品中以纪实拍摄的内容为主,再现为辅。历史题材纪录片尽量发挥文物、文献、遗址、实物的佐证作用,情景再现只能起辅助说明作用。《一个都不能少》中虽然运用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但它仍是一部故事片,它根据一个弱小女性的倔强行为的主题和故事发展进行虚构,使生活中松散的故事更具戏剧性。而纪录片的真实再现,必须服从总体纪实基调,不能根据编导的主观意见调整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关系。

其次,形式要适当。对于情景再现的部分,用字幕解说词说明本段是“情景再现”、“故事片资料”等,让观众明确纪实与再现的区别。当然,情景再现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成为纪录片的主要手段,纪录片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手段还是采访摄影和跟踪拍摄。

要注意宜虚不宜实的原则。在情景再现时就不能表现得太实,以免弄巧成拙,损害作品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要采用避实就虚的手法,既让人了解事件概貌,又不让人觉得生硬做作,如采用局部蒙太奇手法,运用主体的局部形象组合来引发观众蒙太奇联想。

还要注意,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表现手段,运用得当可以充分发挥身临其境的电视特点。在情景再现表现手法的运用中,后期制作的重要性不亚于前期拍摄,拍到是硬道理,但在现场缺失的情况下,则完全依赖于后期制作这个二度创作。

最后,“非虚构”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相区别的最后底线。正如罗·C·艾伦在《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中所说:“纪录片是这样一种电影形式:在这个形式中,电影制作者放弃了对电影制作过程的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控制,并以此含蓄地向人们昭示影片在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性和可信性”。⑤放弃了“非虚构”原则,就意味着创作者完全控制了纪录片制作的全过程,从剧本到表演都是百分百“导”出来的,这就回到了故事片的创作模式。

综上所述,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纪录片比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代特征。笔者认为,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之相适应,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题材的纪录片增色生辉,然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

注释:

①黎亚辉:《纪录片创作中的叙述与表述》[J],《采写编》,2005年第3期

②④郑静峰:《论纪录片创作的“情景再现”模式》[J],《视听纵横》,2007年第6期

③王娜:《视觉传播中的“情景再现”模式》[J],《当代电视》,2007年第8期

⑤【美】比尔·尼可尔斯著,陈犀禾译:《纪录片导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4月中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 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例三:2005年,中国纪录片界两部耗资上千万元,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的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和《故宫》相继播出。情景再现作为两部系列片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下面我来进行一个大致的的梳理。】 一、“情境再现”概念界定及与纪录片的区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有学者认为,这种手法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也有专家认为,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

_真实再现_与纪录片的_非虚构_原则_兼评_对现实的创造性性处理_论

/真实再现0与纪录片的/非虚构0原则 )))兼评/对现实的创造性性处理0论 u魏珑 纪录片之于现实社会和历史从来都有两条/线0:非虚构的/底线0和真实再现的/渐近线0。换而言之:纪实并不等同于真实,真实是一种风格化的影像和思维品格,非虚构才是纪录片的基本创作原则。/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01/非虚构0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否能够/真实0表现客观事物?这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所说的/真实再现0并不是泛指纪录片与记录对象的关系,而是特指在纪录片和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和策略:事件发生时,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像以及音响资料,事后根据创作的需要,采用补拍、摆拍、扮演等的方式把当时发生的东西模拟重现出来。这种被伊文思称作/重拾现场0和/复原补拍0的方式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非虚构的纪实节目中,如中央电视台的5讲述6、5今日说法6、5人与自然6、5记忆6等节目中都采用了/真实再现0的手法。尽管如此,目前学界和业界对/真实再现0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合理性分歧较大,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真实再现0是否有违/非虚构0原则?而这一争论再度引起我们对格里尔逊所言/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0o这被认为是纪录片的经典定义不同理解和阐释。 一 1926年,约翰#格里尔逊看了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记录南太平洋岛国土著人生活的5摩阿纳6之后,在纽约5太阳报6上撰文对/纪录片0这个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0。之后格里尔逊又有所补充和发挥认为纪录片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拍出一部戏剧来,从一个问题中写出一首诗来;纪录片是发生在家门口的戏剧,是讲坛。在他的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中的许多影片都带有人工/打造0的痕迹。比如弗拉哈迪(Rober Flaherty)的被公认为是世界纪录片开山之作的5北方的纳努克6(1922年)一片中,许多情景也采用了真实再现;而英国纪录片运动骨干哈里#瓦特和巴锡尔#瑞特拍摄5夜邮6,实际拍摄过程是把火车拉到一个摄影棚里,让邮差到车厢里去,经过打灯布光之后才进行拍摄。为了制造整个事态像是真的发生在火车里一样,就在车厢底下装上弹簧,使车厢晃动,演员经过排练后进行拍摄。 我们很容易在纪录片的祖师爷格里尔逊那儿找到真实再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真实再现也许就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0的一种形式。但是如果认真系统研究格里尔逊,我们发现这位早年留学美国、研究大众传播科学的英国人其关于纪录片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如果说,格里尔逊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纪录片的概念还不那么成熟的话,到了30年代,他的认识就明确多了。1932年,约翰#格里尔逊对当时的英国纪录片运动提出的纲领是这样的:/第一条原则:(1)我们相信,纪录电影就其所触及的、所观察的以及选自生活自身的容量,足以开发成一种新的和极端重要的形式。摄影棚电影极大程度上不顾及在真实世界之上揭开银幕的可能性。他们拍摄扮演的故事,并以人工布景为背景。纪录片将拍摄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故事。(2)我们相信,原生的(或土著的)角色,和原生的(或土著的)场景能比较好地引导屏幕解释现实世界。它们给电影提供巨大的素材的宝藏,它们使每幅影像的力量陡增百万倍,他们促使对于真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说明比摄影棚里施作魔术和依靠机械重演更有力量,更丰富和令人惊讶。(3)我们相信,从这样自然状态下获取的素材和故事,可以比扮演的东西更好(在哲学认知上更加真实)。自发的自然产生的姿态在银幕上有一种特别的效果。0? 在这里格里尔逊强调了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最大分野在于是否虚构,而非虚构的标准是/自然素材的使用0。由此我们可以对所谓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0作这样理解:指作为艺术作品必然包含的创作主体对所反映的现实世界的社会倾向以及审美取向,以及为达到这个目的所运用的各种技巧、手段。这里包括真实再现,在我们看来真实再现并不真实但是绝非虚构。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讨论真实和非虚构的关系。 二 虚构的当然是不真实的,但是非虚构就未必等同于真实。非虚构可以使观众产生真实感,但是这与真实并不是一回事。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曾感叹/记录现实不等于表现真实,捕捉事物的现象不等于揭示本质。捕获到局部真实不等于抓住了主体真实。0? 来稿摘登魏珑:/真实再现0与纪录片的/非虚构0原则 120期(总第135)

情景再现的“五字”拍摄技法

情景再现”,本文特指的是在电视法制节目中,出于叙述故事,案情发展的逻辑需要,对已经发生,不可重复的犯罪事实、犯罪过程、侦破环节、开庭现场等,通过人物演绎,以虚拟手法加以“再现”的创作技法。 “情景再现”是电视法制节目中经常使用的拍摄技法。尽管业内对其所体现的“客观”真实性,以及是否“违背新闻的本质属性”等问题,存在较多的质疑,但是,基于电视表达的客观需要,基于以观众为本的节目制作理念,实践中的电视人,已经远远地走在了“理论”的前面,情景再现的手法已经在实践中大量、广泛地被使用着。从中央台到省级卫视,情景再现手法在法制节目中,无处不见其踪影。那么,电视法制节目中的情景再现,和其他社教专题节目,以及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有什么区别,它的拍摄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何种技巧的情景再现,才能最大程度地再现法制节目所要求的“客观真实”?情景再现,应当遵守哪些创作要点?本人通过在河北电视台《法治河北》栏目的工作实践体会到,应该从“空、虚、特、快、分”五个方面,掌握法制节目情景再现的拍摄技法。 首先是“空”字。空,这里特指电视中的“空”镜。事过境迁的事件,物是人非的场所,要在电视片中得到复原,采用有一定含义的空镜头来再现,是一种常规的情景再现手法。最常见的如一场已经开完的庭审,可以通过原告被告的坐席,观众的座椅,法官的座椅,落下的法槌等来再现庭审时的人物,过程。然而,重要的问题是,摄像如何做到使“空”镜头表达“实”内容,以达到空中有实,寓“实”于“空”呢?笔者拍摄的专题节目《追捕“夜狼”》中有这样的情节,两无业青年,对两名少女实施了抢劫、绑架、强奸。在片中有这么一组镜头,就是民警在了解受害人具体情况时,用的是受害人的背面与侧面民警的正面,不难看出里面的“受害人”肯定是虚拟的,试想,一个受了这么大心里创伤的少女,可能答应你来再现此时的场面吗?为了真实地再现这样一个情节,笔者在拍摄中,抓拍了这样一组镜头:民警递给受害人一杯水,受害人颤抖的双手、民警的写笔录,以及笔录内容的特写。试想,这组空镜会给观众什么样的感觉?少女颤抖的双手、写着的笔录它是一组空镜,但它所给您展现的信息量不是空的。空,但有神。所以说,电视节目情景再现要多用空镜头,事中有空,空中有灵。 其次是“虚”字,“虚”字指的就是电视节目里的虚写镜头,即镜头的模糊化表现,是应实写镜头而运生的。例如:专题片《寻凶—原来是你》其中有这样的案情,廊坊市香河县香椿营村村民马强凌晨在回家途中被害。片中一组镜头要表现受害人的情境,现实中,受害人已经过世,本者拍摄了他生前的一张照片慢推变之虚化。形虽有虚,神则彰显,使观众能进一步体会死者的悲惨遭遇。通过这样写虚的处理,表达了一个生命的消失。因此,法制节目中情景再现虚写镜头是不可忽视的。可谓:“形中有虚,虚中有神,神韵彰显,再现乾坤。” 第三是“特”字。“特”字指的就是电视节目里的特写镜头,那么怎样才能让电视法制节目情景再现更有冲击力呢?在专题片《重生的力量》中,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宋晓明故意伤害一案。这里面涉及到三个人物,分别是受害人母亲梁建红、受害人马刚、犯罪嫌疑人宋晓明,当梁建红在法庭上看到年轻的宋晓明戴着脚镣手铐走进法庭时,站在一个母亲的立场上,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震惊的举止,在法庭上为杀子仇人宋晓明求情的伟大壮举,说“我也是做母亲的,同样宋晓明也有母亲,我儿子已经死了,就是让宋晓明死,事实也不

纪录片时兴“情景再现” 新手法引发争议

纪录片时兴“情景再现”新手法引发争议 日期:2007-08-30作者:王磊来源:文汇报 新闻提示 由演员来进行“历史情景再现”,这一表现手法正在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新宠。但纪录片专家告诫说:在肯定“情景再现”能丰富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同时,需要切记“情景再现”并不是纪录片的全部。任何新的表现手法的运用都应该服务于纪录片的整体创作需要,不违背纪录片的真实原则,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本末倒置。 最近上映的纪录片《南京》中的有些历史情景是由好莱坞演员再现的。美国电影人不仅搜集了丰富的史料,演员扮演的拉贝、金陵女子大学校长等“见证人”也同样出色。国内一位纪录片制作人感触颇深:“《南京》里演员饱含感情的‘讲述’,不仅没有削弱史料的真实性,反而强化了要表达的主题。” 有演员参与的“剧情纪录片”是如今纪录片的新宠。在刚刚闭幕的广博会节目展上,很多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特别标注了“剧情类”,由专业演员来实现历史情景的再现,成了纪录片的一大卖点。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了纪录片观众和专业人士的关注。

突破表现内容 最早由Discovery探索频道和BBC等海外纪录片把“剧情”观念引入中国,近几年《生死罗布泊》、《故宫》等国产纪录片的制作播出,“情景再现”已经成为纪录片时兴的表现手法之一。在本届广博会节目展上,《昆曲600年》、《大明宫》、《前清秘史》等历史题材纪录片不约而同地在宣传中凸显了“情景再现”。 有多年纪录片制作经验的上海纪实频道李晓表示,观众早已不满足由“空镜头”构成的“历史回望”,剧情再现的出现,不仅令纪录片好看,更重要的是突破了纪录片的表现领域:“除了拍摄事件的经过,‘情景再现’帮助纪录片深入到对象的内心深处。以前多用屋檐落下雨水表现一个人的愁思,现在加入剧情无疑能丰富纪录片的视觉形象。” 挑战传统理念 然而,伴随着“剧情类纪录片”的流行,纪录片原本遵循的“真实美学”也面临挑战。不少观众和纪录片业内人士提出疑问,纪录片怎么能以演员扮演的方式重现,加入了演员表演还是纪录片吗? 好的纪录片题材都有一个好的故事。有了好的故事,创作者不会用

《播音主持》第七章 情景再现

第七章情景再现 作者:播音创作…文章来源: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点击数:567 更新时间:2005-7-1 第七章情景再现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授与训练,使学生全面把握情景再现的内涵,善于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想象和联想,加强感受力,提高表现力。 把握情景再现的展开过程,加强学生依据语言材料激发形象感受、调动情感活动的能力,使思想感情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激发播讲愿望。 2)教学重点: 理清头绪,注重从画面的角度对语言内容进行梳理。 设身处地,努力获得现场感。 触景生情,反应积极,一触即发;以情为主,情景交融。 现身说法,感之于外,动之于心,“形之于声——及于受众”。 3)教学难点: 情景再现要以播讲目的为中心,受播讲目的的引导和制约,不要为“情景再现”而“情景再现”。 调动各方面的积累,对情景加以丰富和补充,加深创作主体的体验。 情景再现一定要产生于具体感受中,感受是把文字稿变为自己要说的话的关键环节。 4)学时分配:大课2学时,小课12课时 5)教学内容: 第一节情景再现的内涵 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播音员的脑海里应该像电影那样,形成连续的画面;同时,这画面带有播音员的感受、态度、感情的;带有稿件本身蕴含着的作者的感受、态度、感情及播音员因此而产生的评价体验的“映象”.也就是说,播音员理解和感受稿件的过程,不但感受到了内中的形象——“景”,而且感受到了内中的神采——“情”,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且这个过程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是融合的,不是孤立的。

情景再现是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调动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的重要手段,是具有播音特点的重要术语。情景再现在播音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即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播音员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的定义中,有三个关键点:感受、想象、表达。感受是基础,想象是桥梁,表达是实现.。换句话说,我们要掌握情景再现这一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需要获得三种力:感受力、想象力、表达力。 一、积极丰富的感受 上一讲我们详细地谈到,对于播音员来说,感受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意思。“感之于外”,不是只感受到文字或语言的存在,而是透过语言的符号感觉到这符号所代表的那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正因为语言符号打开了现实的大门,播音员才可能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从而“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就是指客观事物对播音员间接刺激所产生的内心反应。 有语言符号引起的感受不能不是具体的,包括着感觉、知觉方面的多种情况。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并不是实在刺激引起的,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这正是由稿件引起的诸种感知觉的内心体验.凡此种种,我们统称之为形象感受.在形象感受中,各个感知觉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是很明显的,一篇稿件中,总是可以引起多种感受的。 二、精确具体的想象 想象的作用和特点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想象有两种,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的形象;再创造想象是根据词的表述和条件的描绘(图样,图解,说明书等),在头脑中形成这一事物的形象。文学家的作品,是创造想象的产物。人们通过语言获得的作品中的形象,只能是再造想象的产物。 播音中的想象是怎样的情况呢?我们认为,情景再现,是播音员再造想象特点的恰当概括。 第一,精确 播音员不能没有想象,而且要比一般人有更丰富的想象力。但稿件的确定性,是播音员的想象不能任意驰骋,翱翔,必须以符合稿件的需要为前提,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稿件已规定了想象的目的,想象的性质,想象的范围,想象的任务。尽管在具体性上不会与稿件完全吻合,但那再造想象的特点是明确的。 第二,具体

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构建及意义

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构建及意义 【摘要】在一部纪录片中,情景再现作为一种虚构的策略,是在对生活或历史真实进行创造性处理的过程中完成其本质追求的。“情景再现”对纪录片创作的开拓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它可以让观众展开充分的联想、回忆,是贯穿纪录片的重要手段。“情景再现”在运用中必须遵循严格的创作原则,其目的在于既不损害纪录片的本质追求,又能充分发挥其艺术表现力。因此,纪录片人的良知和责任感以及对真实底线的坚守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针对“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纪录片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构建意义 所谓“情景再现”,就是运用新闻性、纪实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影视语言,利用主观镜头、道具、光影、声音、场景模拟、演员表演等多种表现手法,营造过去时空,再现历史真实,用一种意向性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同现场纪录同样真实可信的历史气息,达到表达生活本质真实的目的。从本质上说,情景再现应当是一种新的虚构手法,它既不同于以往纪录片对事件简单的“搬演”或“重构”,也区别于一般剧情片所采用的“虚构”手段。 当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是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其生命的,“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这句话几乎成了一条不容质疑的创作定律,而作品能否“忠实地再现和还原真实”成了检验纪录片真伪的唯一标准。然而问题在于,作为抽象意义的“真实”本身就是一个无确定性解释的相对概念。真实,实际上是人介入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和内涵的判定,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有条件有范围的,也就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效的价值观念。情景再现不重细节真实,而重情景渲染。其目的不是追求逼真表演,也不是历史场景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向性表达,是一种历史时空、历史氛围、历史心境的营造。它让观众了解的历史不是一个个具体细节,而是一种特殊的氛围。 情景再现要求“间离效果”。情景再现不是对已逝现实的被动还原,而是对剧情片叙事结构、方式方法的自觉借鉴。它并不隐瞒摆拍与扮演的痕迹,并且往往刻意去制造这种痕迹,透露再现的意图,让观众明白并接受。情景再现要借鉴剧情片的叙事手法、电视散文和MTV的写意手段,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塑造氛围,调动观众的情感参与。对于情景再现来说,氛围的营造比细节的真实更重要。考虑到具体细节、对白、音调对观众感受“真实”的破坏作用,大多数制作者在情景再现时都不按照剧情片的置景方式大规模复原历史场景,而只是进行局部模拟,有时还会故意通过穿帮来进行与现实场景的转换。情景再现提供的视觉空间不是当时的客观空间,只是为了观众了解和感受当时的氛围而设计的一个虚拟空间。影像从开始与观众交流时,就会通过明显的方式告诉观众:这并不是真实纪录,而是再现的历史情境,是“虚构”的。 “情景再现”能够变静默的历史素材为逼真的现场氛围,满足了观众和创作者的双重需求。如反映远古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历史系列片《失落的文明》,中间

纪录片中真实再现应用研究

浅析纪录片中真实再现的应用研究 摘要:研究深入全面地探究了真实再现在具体技术方面的应用中的部分有关问题。同时与国内外大量优秀而又真实再现的作品进行了紧密而有序的结合,以纪录片当作表述方式,从叙事的层面着手,以音效的结合与处理、镜头语言的机器处理方法、纪录片的叙事手段、后期处理技巧等方面深入剖析与研究这一手法,通过实例分析来全面展示真实再现这一表现手法。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再现应用研究 前言 一、相关概念 1、真实再现创作技法的相关概念 真实再现的概念主要包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主要是通过真实再现的表现和运用,来进一步更完善、更深入地创作具有观念和技法的满足大众审美的电视类节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结合电视采访、传媒资料共享等创作手段以及技法等,使之更丰富、更真实、更完整地真实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意图。具体来说,真实再现是以画面、声音、图像等为基础的一种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技巧,来完美地表现出感官世界中的关于人、物、事物等芸芸众生的相关状态,并在一定的情境与环境中实现的一种纪录片的新型创作技法。 2、真实再现创作技法的追根溯源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真实再现有着独特而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胶片式的记录电影到后来的磁带式的记录电影。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发展,伴随这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不断地朝着更快捷、更完善的方向前进。在电视摄像技术的问世后,电视纪录片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主要体现在真实再现这一纪录片中的新型创作技法的运用方面。 3、真实再现创作技法的主要特点 ①内容的真实再现。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内容的真实的表现和 ②事物的真实再现。这些真实场景、真实事物、真的伟人并非实际意义上的真实存在,而是当今电视节目制作者利用再现手段表现的其人其事,场景则大部分人为搭建来还原历史场景,即便是故居的原景拍摄,实际来讲也绝非真实场景。 ③部分扮演者非专业演员。节目中真实再现部分的扮演者大多非专业演员,只是选定一些与情节中人物个性相符的群众演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一、紧张的制作经费;二、观众心理的特定期待。 4、真实再现意义 ①突破传统制作理念:真实再现可以突破传统的制作理念,能有效地表现已过去的事物,使这一困境得以有效解决。纪录片的最大魅力在于实时的现场记录,文献类纪录片要发挥出这一专长必须变过去时为现在时,即使用再现的手法。真实再现能够将静止的历史素材转变为逼真的实时氛围,满足了创作者与观众的双重需求。 ②实现传播效果:纪录片观众所追求的是一种切实的真实感,一种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体验。从传播学角度讲,即使传播的是真实无误的事实,人们依然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来确定其真实性,最终传播效果才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纪录片创作者利用完整的影视语言体系的作用让观众

情景再现法 作文

逝 夜深了,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已入睡,不,还有他——李煜,被突如其来的寒冷惊醒。醒了,就再也睡不着。窗外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下雨了吧?李煜睁开了眼。又到了春末,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会下雨的,早已习惯了,只不过这几次,是自己换了个地方而已。李煜想起了方才的梦。他梦见自己回到了江南,回到了那个歌舞升平的宫殿,他梦见自己正饮酒赋诗,谈笑风生。唉,李煜摇摇头,这样的景象恐怕今生都不会再现了。 他转了个身,眼前浮出了昨天那个唯唯诺诺的老郎中。 ?违命侯面色蜡黄,气色憔悴……若不精心调养,恐怕……" 唉,他也唤我为?违命侯?!这是一个什么称呼啊?!自己一退再退,向宋称臣,入朝入贡,取消南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换来的,却是被俘他乡和?违命侯?这个充满耻辱和不屑的称号。李煜冷笑着,走下榻来。 好黑啊!李煜摸索着,来到窗边。没有月亮,也没有星辰,夜空寂寥得似一幅落了地的帘幕;又沉重得如泼了浓墨一般,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窗外的围墙那么矮,矮得可以眺到院外的世界;窗外的围墙又那么高,高得将自己牢牢圈在里面。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只有萧索和冷清。青苔爬上门外的石阶,窗帘散乱地卷着,多少天没有人来了?他自嘲地笑了笑。四十年来的南唐基业,三千多里的辽阔疆域,都葬送在自己手里。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的怜惜?雨点渐渐密起来,李煜无力地倚着窗,任雨珠一点一点将自己浸湿。

这么多年来,他想要的只是一樽酒,几支笔,一班美人而已。然而他忘记了,国君的宝座不是自己的梦想,却是敌人的渴望。雨越下越大,密密地封住了他的视线,遥远的秦淮河畔,是否亦烟雨蒙蒙?或者,新月如钩?那支叫着?吾皇有旨:不可枉杀南唐官民"的宋朝队伍侵入金陵的场景历历在目。哼,自己被如此申明大义的新统治者所取代,曾经的南唐子民总不至于还在骂我吧?他想起每季春末之时,被流水袭走的残花,春天就那么匆匆地被带走了,只不过,明年春还会回来,曾经属于自己的一切,却一去不返了。 李煜来到桌前,点燃蜡烛,挥笔写下一曲: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卧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大笑起来:曾经身为一国之君,今日却以俘虏的身份,在他国的土地上黯然神伤。他一把抓起诗稿,扔出窗外。 他转过身,从橱柜的一角拿出一个纯白的小瓷瓶。?吾皇有命,赐‘牵机药’与违命侯。??牵机药??毒性应不逊于鹤顶红吧?李煜扬了扬嘴角,纤细的手指拔开了瓶塞,眼前的一切,都没什么好牵挂的了,只不过……他摇摇头,自己在干什么,做一个阶下囚临死前的回顾吗?李煜一仰头,义无返顾地灌下了药。 空空的瓶子从指缝中滑了下来,?咚"的一声碎开,像一朵花儿似的,绽放在地砖上……

纪录片中摆拍与情景再现的区别

纪录片中摆拍与情景再现的区别 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目前,大家在收看电视新闻尤其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摆拍或是“情境再现”的表现方式。面对这些现象,有人斩钉截铁地指出“摆拍就是假新闻”(人民日报许林),但另一些人也给出了“可以理解”的观点,觉得这是电视新闻的另一种方式。摆拍和“情景再现”是否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是否能区别于“假新闻”?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又该如何来运用这两种表现手法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探。 一、摆拍与情景再现概念浅析 摆拍,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 情景再现,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又称“情景模拟”、“现场模拟”、“情景回放”、“形象化再现”,有时也称为戏剧性再现或真实再现,是类似电视剧的一种制作方法。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往往用具体的、典型的或想象的方法,通过模拟、扮演、重演、道具、动画、绘画和特技等手段,把过去曾经发生的事重现出来,一般采用虚镜头来表现全景,用局部特写镜头来表现细节。 摆拍与情境再现两者有何区别:它们都是目前电视新闻的常见发现方式,摆拍更强调的是记者的主观能动力,经常运用在一些硬新闻中,记者的考虑通常是为了画面更加丰满,视觉冲击力更有美感;而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通常运用在软新闻中,是为了能缝合叙事断点。 二、电视新闻应追求一种理性的平衡 记者如果一味靠“摆拍”、设计情节来追求报道的感染力,甚至不惜干涉事情的发展,也违背了职业道德。记者可以是冷静的旁观者、理性的思考者、热情的记录者,却绝非随意设计故事情节的导演。实际上,一些记者导演新闻的做法,也一直广受非议。因此,面对采访对象,记者还是应该多一些对新闻的捕捉,少一些“摆拍”,在真实和摆拍之间追求一种理性的平衡。 三、情景再现表现方式的特点 “情景再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有效地缝合叙事断点。我们知道,在缺乏现场资料的情况下,最常用的补救方法是请旁观者或当事人回忆事发情况,这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还原现场的作用。但由于画面内容不够丰富,常常影响传播质量。尤其在事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场景缺失,不但弱化了节目的表现力,还可能影响观众的理解和接受,有学者把这种核心事件现场缺失的现象称为“叙事断点”。而“情景再现”,正好能起到弥补“叙事断点”的作用。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 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

关于纪录片选题

关于纪录片选题.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一、努力追求记录事物本质的真实 人们都不会否认,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作为电视观众,选择看纪录片,就是想看到最真实的东西,否则会使观众丧失对纪录片的信任感,这个信任感一旦丧失,整个纪录片的概念都会垮掉。作为纪录片的编创者,也是以追求真实性为创作原则的。不论是把纪录片比作“打造自然的锤子”,还是“观照自然的镜子”,都毫无疑问地说明,在纪录片中,故事的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这也是纪录片区别于故事片的根本所在。然而,纪录片决不是现实的原貌,编创者拍什么,不拍什么,取舍之中本身已具有了主观色彩。“真实,实际上是人介入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的内涵的判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是脱离人的精神世界而独立的,这个物质世界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但它又是通过人的感觉去感知的”。因此,一部好的纪录片,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记录,而是能够通过客观事物的深层记录,表达出体现事物本质的真实。有良知的纪录片编创者,所努力追求的正是最大化地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 1、捕捉能表现时代本质的纪录片选题 在电视台的圈子内有这样的说法: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行话道出了选题对一部纪录片的重要性。面对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你选择怎样的题材来拍摄纪录片,一百个人会出一百种选题,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交友圈子、知识范畴、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程度以及世界观等等。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依据每个编导的新闻素质,这是我们选择拍摄社会人文类纪录片选题最重要的因素。所谓新闻素质,是指对社会与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当年拍摄纪录片《毛毛告状》的王文黎老师,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别人那里得知一个打工妹要打官司的事,很快便投入拍摄,结果不仅拍出了一个动人的生活故事,也从中折射出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打工,给社会伦理观念带来变革的深刻主题;纪录片《重逢的日子》是编导王蔚在主持对台节目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台湾老兵来大陆寻亲,她追踪拍摄,拍出了一个令人叹惋的爱情故事,从一个侧面演绎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时代背景。2001年5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将中国古老的戏剧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看到这一消息,我想拍摄这个选题一定是很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但是从哪个角度入手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我又在报纸上翻看到一则消息:上海闵行三中的学生学演昆曲。于是我决定从昆曲艺术的传承这个角度来拍摄,最终获得了成功。纪录片《学昆曲记》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受到了外国评委的好评,因为,昆曲的传承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视角。 2、要有良好的创作心态 制作成功一部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纪录片,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有一个不受外界干扰、耐得住寂寞、潜心创作的心态。记得1991年我开始拍摄纪录片《德兴坊》时,那时也不懂什么纪录片的理论,只是想用纪实的手法,拍摄一部能真实反映石库门弄堂里老百姓生活的纪录片。那时理解的真实,就是生活化,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表现生活原汁原味的东西。于是摄制组在德兴坊里跟踪拍摄了八个月。弄堂里的生活,周而复始,琐琐碎碎,可我们却从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掘出了普通人真情实感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反映出了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性,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普通老百姓的住房状况以及石库门弄堂里的人情世故。每一代人对下一代都可以成为财富,都可以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但前提是必须真实和有思想。到了2002年,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策划了“时间的重量”系列,选择了一些90年代制作的中国经典纪录片,组织重访拍摄。我又重回了相隔10年的

真实再现手法应用于电视记录片中的分析

真实再现手法应用于电视记录片中的分析 摘要:“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是通过新闻与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与气氛。其主要就是电视工作者采取一种虚构的方式,好比影视剧里的扮演的行为方法,对以往或者时过境迁的重要情节进行演员表演,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重现某一个特定历史时刻。本文将对真实再现手法应用于电视记录片中进行分析。 关键词:真实再现;电视记录片;局部暗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不断的向着多元化的道路发展走向。尤其是以往在电视记录片中不敢运用的表现手法,到现在是开始使用。“情景再现”就是当前应用最多的表现手法,但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的手法表现之一。“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是通过新闻与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与气氛。其主要就是电视工作者采取一?N虚构的方式,好比影视剧里的扮演的行为方法,对以往或者时过境迁的重要情节进行演员表演,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重现某一个特定历史时刻。如比较熟悉的电视记录片《新丝绸之路》、《圆明园》、《1405?郑和下西洋》和《唐山大地震》等中大量使用模拟拍摄以及三维动画等形式,“真实再现”历史情景的表现手法。我

接下来将分析真实再现手法应用于电视记录片中的表现。 一、真实再现的概述 真实再现顾名思义就是再现真实,与虚构上有本质的区别,在遵循“非虚构”的前提下,一是确保有其人,二是确保有其事。根据历史留下的各类资料、痕迹,以符合生活逻辑,尊重客观规的形式律,重现历史,把握好度,以弥补了影像资料的不足,起到了缝合叙事历史断点的作用,创作出非常真实的意境。“真实再现”这种新型创作手法,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出现颠覆了以往纪录片叙事单调无味、刻板的不足,这样不但丰富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同时还给予观众的观看欲望的满足。我国对于“真实再现”这一表现手法运用较晚,在80年代时,我国对电视记录片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创作中,由于没有现场记录的影像资料,我们所看到的表现手法就是利用口述的方法去再现历史事件,配合声音,图像资料以及解说词创作出的纪录片。而到90年代末,“真实再现”这一表现手法才得以出现并发展,最著名的是《见义勇为之后》、《忘不了》和《南京的血证》等。 二、“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分析 “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的运用非常讲究,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假设运用不当,违背纪录片真实性原则,就会适得其反,可以说“真实再现”一定要尊重历史,力求再现的资料真实。从形式上可以分成三种类型。首

永远鲜活的写作手法——情景再现

永远鲜活的写作手法——情景再现 2017-10-02运用想象和联想,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当年的情景或化用诗词意境成段,即为情景再现。 历史当年的情景象一幅画,朦胧地定格在我们的大脑里面。 如果把它们清晰地再现出来,这些失落的旧闻一样会让我们激动不已。 诗词是语言的高科技,是历史和生命的浓缩液。 如果把诗词的意境再现出来,我们会象翻看历史的画册一样为那些古典的诗情深怀敬意。 情景再现法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的情景、典型历史人物的情景、著名文学形象的情景、诗词意境的情景四种情况。 前三种可归为同一类,统称为历史情景,后一种称为诗词情景。 在那个丹枫如锦的秋天,皇帝的诏书如从天而降的石头落到你得家中,你看到母亲满是忧愁的面容,你听到父亲无可奈何的叹息,于是,替父从军的种子便在你得心中生了根。 夕阳中,你穿梭于集市中,辔头,马鞍,你整理好了行囊。 明日,当天上的繁星为东方的彩霞所代替时,你噙着泪水辞别了睡梦中的双亲,从此踏上了替父从军的征程。 (木兰替父从军)1、(再现了历史人物:稽康的隐居生活)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稽康,这个时代的英雄,

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 2、(再现了历史人物:司马迁的狱中情景)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 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 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 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 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 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 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出选择。 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的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3、(再现了历史人物:项羽的乌江自刎)夕阳西下,残阳如血。 在历史滚滚的波涛声中,一条名曰乌江的江水依旧发出狂放的咆哮声,就是在这里,你断然把剑抽出鞘,自刎而别,让自己的鲜血喷

情景再现_真实和虚构的较量

BROADCAST TELEVISION BROADCAST ……… ……… 2010·3 视听纵横有一个争论了许久的话题最近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专业纪录片制作者到普通观众,大家都在关注一部叫 《敦煌》的纪录片。该片从今年正月初一起在央视一套首播,共有十集。《敦煌》每一集都设置了中心人物和故事,以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串联起了敦煌的大历史。通过演 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再现了英国探险者、道士、雕塑家、画家、村民、舞女、寡妇等人。据导演周兵介绍说,这些人物有些有史可依,有些则是根据历史的合理推 断,将历史赋予在一个个虚拟的 人物身上,然后用戏剧的表现形 式将其展现。以真实为底线的纪 录片开始津津有味地讲起了故事;各种历史人物被导演精心安排的演员们在荧屏上扮演;纪录 片的叙事方式、 节奏、画面、音乐等制作手段都被赋予了时尚色彩;情景再现段落大量充斥片中,几乎成为了主干镜头,这次,观众收看的底线被击破了,人们 愕然:纪录片离 “大片”还有多远?真实的极限在哪里?纪录片是否可以运用“情景再现”的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的争论。一、定义———老瓶装新酒“情景再现”有时也被称为“真实重现”、“现场模拟”、“扮演”、“搬演”等等,指的是对于确实发生或存在过的事件、 人物或场景,运用演员来表演,或者运用光影、 声效造型进行重现的一种手段。近年来随着国际纪录片的交流,进入普通观众视野的大 型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在这些制 作精美、造价昂贵的纪录片中,为了说明过去发生的事件,常常出现了情景再现的段落。有些模拟远古人类生活,有些模拟犯罪现场,有些再现历史事件发生经过……随之而来,国内纪录片制作者很快发现情景再现带来的收视效果,纷纷上马此类纪录片。关于情景再现的定义不论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没有什么异议,因此,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了真实是否可以重现,重现的真实是否会损害纪录片的真实性之间。从哲学上来看,“重现”或是“再现”这个词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时间是不可逆的。古希腊哲学家就这样形容过:“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情景再现只是对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的模仿, 只能是一种无限的接近真实,不可能等同与历史本身。我们再来看关于纪录片的定义。早在1926年,第一个使用“纪录片”这个概念的约翰?格里尔逊,就在纽约《太阳报》上撰文说:“纪录片的概念是与故事片 相对而言的,因为故事片是对现 实的虚构、 扮演或再构成。”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的纪录”,一部好的纪录片就像一部历史著作,有其文献价值和深远意义,情景再现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放在纪 录片中就有问题了。 “真实纪录”与“情景再现”放在一起,就像是《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对比, 你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著 作吗?二、真实是纪录片的最后一 道防线对于“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大行其道,有学者认为,这一趋势将对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严重挑战,他们大声疾呼“真 实是纪录片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把“情景再现”这一功能无限放大,就会淡化跟踪拍摄的纪录精神,纪录片也会由此走入绝 境。但也有专家认为, 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 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这一说法,在纪录片的历史功能面前显得 苍白无力。因为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再现的。再真实的再现,充其量只是对于已经消失在镜头前的“真实”提供历史的“可能性”。再者,“情景再现”本身就是导演意向的表达,是一个由现代人表演的“真人模仿秀”,试问这种“模仿秀”何谈真实?我们不妨通过一些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所谓纪录片来———印证。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2006年出品的影片《圆明园》,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数字史诗纪录影片,是采用“真人扮演”和三维动画合成等手法进行拍摄制作的。影 片启用了一批演员扮演了郎世宁、 康熙、雍正、乾隆等历史人物,在荧屏上呈现了一个个亦真 亦假的历史片段。真实的历史是 情景再现︱︱︱ 真实和虚构的较量 杜颖聪理论探索 趥 趶

纪录片策划书范文

纪录片策划书范文 (一)题目:《夕望》 (二)拍摄主题:以一个外来参观者的视角真实再现老年人别样的“青春”,用镜头真实再现21世纪的城市老年人们有别于传统的生活,他们虽在暮年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三)拍摄目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意志消沉,没有追求,没有目标,过着没有理想的生活,纪录片《夕望》用镜头真实再现老年的爷爷 奶奶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此 激励年轻人积极进取。 (四)拍摄对象:自贡市老年大学的一群特别的学生们。 (五)拍摄内容:选取个别典型的老人,以此为点辐射成面,多方位的展现老大学生们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六)拍摄要领:切实把握在“雾中行走”的纪录片创作,以客观的视角真实地记录这群老年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七)拍摄准备:提前征求校方的同意,搜集我们所要拍摄的人物的联系方式背景资料,拍摄器材,拍摄的策划书。 (九)拍摄方法:仰拍,平拍,俯拍,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角度,对景物的选择要尽量灵活调整,并且灵活选择全景、远景、中景、 近景、特写。(十)设备准备:摄像机、三脚架、话筒、单反、挡光板。 (十一)片长:约27——30分钟 (十二)职务安排: 导演:龚静 场务:杨静 文字编辑:叶科萍

配音:刘俐汝 剪辑:张启明李鑫 美工:周明滔 (十三)后期制作 录音:后期的解说词在录音室完成。 剪辑:AEPrPSAu等软件进行编辑制作,并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图片与背景音乐。 拍摄提纲 (二)大致分镜头: 镜头一:清晨的阳光懒懒地洒在老年大学的校门, 镜头三:张奶奶的手,推至张奶奶前排的一位老人埋头写字的背影(中景),再推至讲台展现老师正面和学生背景的全景。 镜头四:全景展现张奶奶等下课时互相交流的情景, 镜头六:张奶奶与英语班的同学道别,步入舞蹈班(跟拍) 镜头七:张奶奶与舞蹈班的老师互相打招呼(体现和谐友爱的气氛) 镜头八:张奶奶进入队伍与大家一起跳舞(全景,脚步特写,收录同期声) 镜头九:额头汗水特写,脸上笑容特写 镜头十:夕阳西下同学们在校门口道别,(全景,中景)脸上的笑容(特写),挥动的双手(中景——近景) 镜头十一:红色的夕阳渐渐西下解说词:正在准备中 策划人:龚静, 策划时间:20XX/3/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