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定稿民族风俗习惯政策设计说明

第七课定稿民族风俗习惯政策设计说明
第七课定稿民族风俗习惯政策设计说明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医科大学子女学校王洁琼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风俗习惯的含义

(2)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3)学习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4)懂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合作的能力

( 3 ) 培养学生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认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承担起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

二、重点:(1)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2)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 3 )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教法:图片分析,小品表演,讨论分析,表演唱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

师:伴随歌曲“一家人”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欣赏“帽子秀”(四位学生头戴不同民族的帽子,上讲台展示,先猜一猜是哪个民族的,老师再解释)。是啊,每一顶帽子都有着每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我们生活在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生活在这里的47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那么,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呢?

★讲授新课

欣赏几组图片

师:除了帽子能反映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外,请同学们说说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民族风俗习惯?

生:…..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这几组图片

并思考图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民族风俗习惯的?

生:……

师:再看看我们的课本上是怎样表述风俗习惯的?并齐读一遍。

◆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

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俗、命名、居住和生产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喜好、风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等。

小结: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知识拓展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哈萨克风情”视频。看后对风俗习惯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理解。请你来讲一讲你所了解的民族风情。

学生介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我是白族,我们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

小结:讲得真好,这充分体现了同学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请用你的掌声鼓励他们优秀的表现。

过渡:我国各民族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不同,所形成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三幅图片体现了民族风俗习惯的哪些特点?

看图分析

1、以上图片分别是哪些民族,你是如何辨别的?

2、幅图片体现了民族风俗习惯的哪些特点?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板书:◆群体性◆民族性◆区域性

情景分析

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请听下面的故事

故事:“端午节”到了,妈妈买了许多明明爱吃的粽子,有板栗馅的,有红枣馅的,还有腊肉馅的,一天上学前,明明对妈妈说自己要带一些粽子到学校和好朋友一起吃,当明明把腊肉馅的粽子装进书包时,妈妈立即把它从书包里拿了出来,一边拿一边说:“这个别拿了。”明明感到十分疑惑:“妈妈为什么不让我拿这个呢?”议一议:明明妈妈为什么不让明明把腊肉馅的粽子带到学校去呢?

生发言师小结:明明的妈妈能够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尊重。

我们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又是怎样规定的呢?学生齐读。

板书: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对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做了具体规定。

板书: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

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师:在身边你发现哪些风俗习惯是要改革的、抛弃的?

生:……。师:请分析两个画面。

评析现象

每当清明节人们都要去祭拜已故的人,有些人以烧纸的形式祭拜,也有些人用鲜花

来祭拜。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生发言师小结:用鲜花来祭拜更好。因为烧纸破坏环境、甚至会引起火灾,还会使一些人痴迷于讲封建讲迷信。所以对于各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陋习我们的态度是——改革。师:同学们,面对风俗习惯中的精华,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发扬光大;面对我们民族的风俗习惯中的陋习,要加以改革。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包括:保持“和“改革”两方面。

小品表演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何重要的意义呢?请看小品表演,并思考:小品中的人物不妥之处在什么地方?这样下去会带来什么危害性?怎样避免发生这种不愉快?小品给你的启示有哪些?(小品容:“卖肉了,新鲜的猪肉.”吆喝声引起了一位卖馕的维吾尔族经商者的不满,于是,争吵声谩骂声不断……)

生:分析回答问题。

师:那么,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板书: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巩固和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损害民族情感,破坏民族之间的团结,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应当被禁止。

发起倡议书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起来发出一份倡议书吧,请全体同学起立: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从我做起!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从小事做起!争做维护各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好公民!

★巩固新课: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应该怎样做才对?)

生:通过学习,懂得了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了解了党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懂得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把尊重民族

风俗习惯落实到行动中。

★板书设计:

风俗习惯的含义

民族

民族性

风俗习惯的特点区域性

风俗群体性

国家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习惯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巩固和加

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损害政策民族情感,破民族之间的团结,任何不尊重民

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应当被禁止。

师:请欣赏集体表演“维吾尔族舞蹈--美”(六位不同民族学生的表演)

美丽的天山,神奇的天池,广阔的牧场,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

还有同学们自己编排的维吾尔舞蹈《美》,使大家再一次感受

到了我们是个好地方,激起了同学们对的热爱和维护民族团结

的决心。

★总结:

同学们,对于民族风俗习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生活中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就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歧视和侮辱,就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和侮辱。我们要维护民族团结,创建和谐社会。47民族是一家,祖国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不同民族和睦相处,共同演奏出和谐的乐章。国家,国家,有国才

有家,让我们一起来唱《国家》伴随手语,结束今天的课程。

★课堂作业:

1、请你结合所学的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知识办一期手抄小报。

2、情景分析:小明是汉族,妈妈接他来生活时间不长,听同学们说的烤肉和抓饭特好吃,一天他跟妈妈到菜市场买好蔬菜和猪肉后说要去吃抓饭和烤肉,妈妈说:“提着‘这个’去是不行的”。小明疑惑地看着妈妈手中的东西说:“为什么不行?”

请用民族风俗习惯的知识帮助小明解答心中的疑惑。

参赛类型:教学设计

题目:《民族政策常识》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单位:医科大学子女学校

:王洁琼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有什么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什么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等。 中国传统节日盘点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阳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等。 另: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春节 春节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自古以来春节就有一个非常好的寓意,我们把春节寓意为新的开始,新的一年,所以是正月初一的这个时候。古时候,新年并不是正月初一,反而是四节气中的立春。 汉族人把春节看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过年的时候会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看灯花,发红包,拜访亲戚等等,也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也会过春节,但只是形式不一样。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个有寓意的传统节日,以龙命名,寓意着希望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庄稼能够长得非常好,又称青龙节。主要的目的就是他们希望神龙能够在天上保佑他们,所以二月二他们会把碾子立起来,认为碾子是龙的化身,是对龙的一种尊重。 还有一个习俗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就是“正月不能剃头,剃头会死舅。”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二月二日剃头,意思就是剃了龙头,图个吉利。其实正月里剃头死舅是以讹传讹的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整理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 1、什么是民族平等?我国的民族平等有那些特征? 答: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 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的一致性等特征。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的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3、为什么说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答: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 1、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2、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 答:民族团结对多民族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它关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发展。在我们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不仅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国家的统一甚至生存也难以保证。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3、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答: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它经历了实践、确立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2、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内部事务。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第四课: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1、新时期我党在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方面的方针是什么? 答:1987年,中央提出“要积极培养具备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条件的少数民

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有哪些

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有哪些 1.中山装布鞋农村老年人不用买的现成腰带,用长布条或绳子系裤子衣服的纽扣用布条盘扣袢农村老大爷自做的扣袢对襟粗布汗衫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织布农村老大妈穿自己做的偏大襟的衣服小女孩儿们扎小辫儿用红头绳小孩儿眉心点红点儿小男孩儿自出生就留胎毛小辫儿 2.吃饭用筷子吃饭、喝汤用大碗并且端着碗喝农村做饭用特大号大铁锅炒菜用大油旺火爆炒一家吃饭不分餐而是聚餐,同吃一个盘里的菜生吃大葱、小葱蘸酱吃生蒜吃饺子馒头手擀面条 饼子、窝头喝粥饸饹炖骨头杂烩菜煎饼 油条、果子、锅箅儿、麻花、麻叶粽子元宵 馄饨、云吞烧饼糖葫芦喝白开水原发自我国的各种蔬菜水果等等,中国吃食几千种,都是传统 3.中国式住宅各省、各市、各民族、各区域都有极独特的特点,睡大火炕不用上网或各处打听,找到我国发行的民居邮票就可看个大概 4.先民创的各种独轮车农村自己攒、焊的自行车出门远行看黄历 5.过祖先遗留传承的节日拜祖先磕头烧香

烧冥纸钱唱听看京剧、地方戏舞狮、舞龙、高跷、秧歌、旱船、落子、相声、京东大鼓、西河大鼓、对歌、花灯、踢毽子、打陀螺、灯谜、歇后语、拜年、中国红、中国画、文房四宝、痒痒挠、年画、对联、石狮子、供神仙及祖宗牌位、花圈、挽幛、挽联、红白事随礼、中式家具、中国瓷器、中国杂技、汉字、汉文化、黄历、易经、八卦、道教、古遗迹、古建筑、诗词歌赋、扑满、中国结、中医中药、糖人、鸽子哨等等等等衣食住行、文学、艺术、婚丧、建筑、礼仪、节日、时令、制造、科学、宗教等等均在其中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小抄(已排版) 一、填充题 1.( 民族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 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 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6.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 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8.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9.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 位)和(权利)。 10.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 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11.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2.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 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1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5.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16.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 经济增长方式。 17.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 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8.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9.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 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0.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 反映。 21.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 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2.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 要所在。 23.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4.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 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25.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 际发展的(前提)。 26.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 证。 2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28.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9.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 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3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31.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2.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33.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34.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35.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 族。 3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37.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各民族风俗习惯

各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延久积而成的喜好、风俗、习惯和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等方面。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 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 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 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 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 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 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 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 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 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民族理论某与民族政策试题(开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 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政治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B. 经济发展 D. 社会发展 2.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 A. 1954 年 B. 1965 年 C. 1978 年 D. 1987 年 3.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同化。 A. 自觉 B. 自由 c.自然D. 自愿 4. 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 A. 求同存异 B. 和平共处 C. 互助与互利 D. 和平与发展 5. 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是( )。 A. 民族平等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 民族经济发展 D.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6.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 )个。 A. 28 B. 35 C. 44 D. 55 7.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 )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 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 8.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 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A. 11 C. 13 B. 12 D. 14 9.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A.原则性 B. 灵活性 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 10. 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A. 自主、自立、自生 B. 自治、自养、自传 C. 自办、自收、自支 D.自立、自养、自强 二、多项选择题 1 1.民族理论( )。 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 是一门理论科学

汉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汉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

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

第七课定稿民族风俗习惯政策设计说明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医科大学子女学校王洁琼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风俗习惯的含义 (2)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3)学习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4)懂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合作的能力 ( 3 ) 培养学生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认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承担起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 二、重点:(1)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2)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 3 )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教法:图片分析,小品表演,讨论分析,表演唱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 师:伴随歌曲“一家人”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欣赏“帽子秀”(四位学生头戴不同民族的帽子,上讲台展示,先猜一猜是哪个民族的,老师再解释)。是啊,每一顶帽子都有着每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我们生活在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生活在这里的47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那么,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呢? ★讲授新课 欣赏几组图片 师:除了帽子能反映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外,请同学们说说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民族风俗习惯? 生:…..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这几组图片 并思考图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民族风俗习惯的? 生:…… 师:再看看我们的课本上是怎样表述风俗习惯的?并齐读一遍。 ◆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 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俗、命名、居住和生产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喜好、风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等。 小结: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知识拓展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哈萨克风情”视频。看后对风俗习惯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理解。请你来讲一讲你所了解的民族风情。 学生介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我是白族,我们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 选择配偶。(傣族) 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

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 或竞赛。(白族)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

(基诺族)(拉祜族)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 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 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 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 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 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苗族) 5.目脑纵歌节 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 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 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典礼开始, 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地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地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地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地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地几位老人,登上木制地“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

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地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地“炒鱼毛” 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地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地“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 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 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 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 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 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 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 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 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 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 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 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 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 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 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 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 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 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 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 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 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 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 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 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 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 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 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 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 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 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 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 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 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 现结果。

春节习俗各民族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各民族春节习俗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春节习俗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

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

中国各个民族的过年的风俗

中国各民族过年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後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著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著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初一淩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随後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华夏子孙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着民族的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的美德和精神。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传承之本。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生动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今天,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

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厚重而多彩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 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岁时节令一经确立,一些特别的日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教案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2.过程与方法:课前布置学习民族风俗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民族团结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校属于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学校,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知晓多,加之学生学了民族平等、团结等政策,在地理、思想品德学科中也接触了一部分,因此教学难度不大,教学内容容易接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2.教学难点: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重点、难点依据:其原因是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政策接触不多,部分内容不陌生,但不会表达。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2分钟) 简要说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省是有26个的多民族省份,我们生活的区域是以彝族为主的彝族乡,从而激发学生了解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求知欲。 2、看一看-----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6分钟) 2.1学生快速浏览课本,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认识。 2.2学生自由回答。 2.3教师点讲民族风俗习惯含义。 2.4 幻灯片展示当地一些风俗习惯,让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进一步理解。用熟悉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知识。 3、猜一猜-----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13分钟) 3.1学生服饰展示。 3.2风俗习惯表演。 3.3老师总结对比几种风俗习惯。达到知识强化次数的攀升。 3.4教师点讲、精讲。再次强化知识。 体现知识的生活性,体现学生的个性与潜能。

4、说一说-----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19分钟) 学生思考生活中知道的政策并交流+教师讲解 4.1学生思考并说身边知晓的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4.2教师归纳,并讲解。 通过身边实例图片、故事、视频,了解懂得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5、做一做-----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调查 布置学生在双休调查社区民族风俗习惯 注重知识的拓展,丰富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的认识。

各民族过春节的习俗

各民族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那么你了解春节吗?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它有什么传说故事,春节的起源又是怎么来的,这些你都知道吗,接下来我们就跟你一起来认识我们的春节吧。 1、春节介绍 中文名:春节 英文名: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 别称:年、岁首、新春、新年、过年 节日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东亚、东南亚等其他华人华侨聚集地 节日起源: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节日活动: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爆竹、发压岁等 节日饮食:腊八粥、年糕、饺子、春卷、元宵(汤圆) 节日意义:农历新年的开始 设定时间:中国虞舜时期 持续时间:4000余年 定型时期:西汉

2、春节的来历: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春节,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不同时代,春节的名称也有不同。 在先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 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 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 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 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3、民族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