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专家共识

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专家共识

一、引言

脓毒症(Sepsis)是指感染(确诊或疑似)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ICU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亦是当今危重病医学所面临的棘手难题。2001年召开的国际儿科脓毒症会议,明确了儿童SIRS、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定义,为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虽然国际拯救脓毒症战役的开展为严重脓毒症诊治提供了指南,但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持续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又称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所有连续、缓慢经体外循环和滤器清除水分和溶质治疗方式的总称。CBP可通过滤过、吸附和透析等清除血液中大分子炎症介质、降低组织炎症介质水平、改善重要脏器功能,有助于脓毒症治疗。因此CBP技术的引入为严重脓毒症的救治提供良好的前景。

二、与脓毒症相关的定义[1-2]

1.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定义:脓毒症病人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 ①循环功能障碍;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③两个或以上器官功能障碍。

2.脓毒性急性肾损伤(Septic AKI)定义:脓毒症病人合并AKI。

3. 急性肾损伤(AKI)定义:出现下列任一情况:①48小时内血清肌酐(Scr)升高0.3mg/L(26.5umol/L);②Scr较基础值升高1.5倍;③尿量少于每公斤体重0.5ml/小时,持续6小时。

三、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原理[3-5]

CBP的主要原理为弥散、对流以及吸附;弥散主要能够清除小分子如水、电解质、肌酐、尿素氮等,对流可以清除中分子如细胞因子、炎性介质,而吸附主要针对不能通过对流清除的大分子如内毒素(LPS)、体内形成三聚体的肿瘤坏死因子(TNF )、体内与白蛋白结合的白介素10(IL-10)等,特异性吸附可通过选择性(如多粘菌素B)、特异性(如抗体等)方法清除内毒素。通过弥散(透析技术)、对流(滤过技术)和吸附等不同技术的组合,实现对大、中、小分子的有效清除。高容量血液滤过技术(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 HVHF)时对流及吸附作用均有所增强,可提高对大中分子溶质的清除作用,疗效优于常规

持续血液滤过。CBP技术联合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和免疫吸附等技术可提高持续血液净化对炎症介质尤其大分子介质的清除。

脓毒症时, 由于炎症介质的瀑布式释放,血浆和组织局部存在大量致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其浓度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组织和器官功能损伤有关。CBP能有效调节致炎和抗炎介质浓度,下调炎性反应,阻断脓毒症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展,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减少正性肌力药物用量,提高存活率;能改善单核细胞上HLA-DR的表达,改善单核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促进机体有效的免疫应答,减轻凋亡等免疫紊乱,阻断TH1向TH2的漂移,从而明显改善脓毒症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重建机体免疫内稳状态;能清除血液中激活/损伤内皮细胞的成分,改善内皮细胞功能;CBP还能调节体液平衡、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渗透压平衡、凝血及抗凝血平衡、减轻组织水肿、改善供氧和器官功能、降低发热患者血液温度,并为液体疗法和营养支持提供了调整的途径,尤其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治疗时有重要价值。

四、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方法及技术

(一)CBP实施方法

1、中心静脉通道体外循环回路需要良好的中心静脉通路,通常置入双腔导管以保证高速血流通过,防止滤器中血液凝固。导管型号及穿刺部位可根据患儿年龄及体重选用6.0~11.5 Fr双腔管,可选择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插管,有条件最好在B超引导下穿刺。导管型号与体重的关系约=(6+0.1ⅹ体重),即3~5kg可选用6F,6~10kg可选用7F,11~20kg选用8F,超过20kg,可选用11.5F或更大的双腔管。

2、管路和滤器型号的选择应使用儿童型管路。滤器型号的选择以膜面积不超过患儿体表面积为宜。膜面积0.1m2的滤器被使用在体重3kg以下的病例(新生儿),4-20kg 0.3m2,>20 kg 0.6 m2。有几种滤器材料可供选择,合成膜已替代醋酸纤维膜,合成膜的生物相容性好,抗凝剂的使用量较少 [6]。

3、预充和回血儿童的循环血容量较成人少,体外循环回路(血路+滤器)中的容量不应超过病人血容量的10%[7],以最大程度减少血流动力学的波动[8],预充液的选择应根据患儿体重、病情和体外循环回路的容量决定,如体重<3kg 或体外循环回路容量大于病人血容量的10%(8ml/kg)用全血预充;体重在

3-15kg,多选择白蛋白、新鲜冰冻血浆等胶体液或全血;体重在15kg以上,则

可选用生理盐水或白蛋白、新鲜冰冻血浆预充。欲结束治疗时,若开始用全血预充,则不回血,直接结束治疗;若非全血预充,则回血后结束治疗。

4、抗凝目的是防止体外循环回路血液凝固,维持足够的溶质清除且将患儿的风险降到最低。

(1)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或肝素(Heparin)是CBP最常用的抗凝剂,其用量取决于CPB前患儿的凝血状况、血流速度及血液粘滞度等。大部分患儿首剂量0.25~0.5mg/kg(肝素1 mg=125IU),平均0.3mg/kg,维持量0.05~0.3mg/(kg.h),根据ACT(activated clotting time)或APT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调整肝素用量,维持ACT在140-180秒之间或APTT在正常值的1.5倍[7,23】。适用于无出血风险、凝血机制无异常且未接受全身抗凝剂的患儿。

(2)无肝素治疗(heparin-free therapy)部分患儿由于基础疾病致凝血机制障碍, CPB前如患儿ACT大于150秒,可在CBP期间实施无肝素治疗[9]。凝血功能好转后改为普通肝素抗凝。因此法需每小时用较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滤器,易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此不建议在儿童中常规使用。

(3)局部枸橼酸盐抗凝法[2,10-11](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 ) 对于活动性出血或高危出血倾向的患儿,普通肝素的使用是禁忌症,可采用局部枸橼酸抗凝法,此法具有出血风险低并可有效防止体外循环回路血液凝固等优点,因而被广泛采用。使用时要注意血泵速度、枸橼酸盐血液保存液及5%氯化钙输注速度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约为1(ml/min):1.3-1.5(ml/h):0.1(ml/h),即初始的血液保存液每小时注入速度为血泵每分钟速度的1.3-1.5倍;5%氯化钙注入速度为血泵速度的10%(单位为ml/ h)。开始治疗后30分钟内,进行首次滤器后血液和患儿体循环中血液的离子钙(iCa)浓度测定,随后每小时检测1次,根据结果分别调整血液保存液和5%氯化钙输注速度,使滤器后血iCa浓度在

0.25-0.45 mmol/L之间,体内血iCa在1.0-1.2 mmol/L之间。达到上述目标后每2-4h测定1次,根据测定结果及时调整血液保存液和氯化钙输入速度,维持上述水平。每天至少检测二次血清电解质、血糖、尿素氮、肌酐和血气分析。严重肝功能损伤和休克伴低灌注禁用此法。

(4)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LMWHs) 常用的有那曲肝素(nadroparin)及达肝素钠(dalteparin),负荷量15–25 IU⁄kg ,维持量5 IU⁄(kg·h),使用过程中持续监测抗Xa活性在0.25–0.35 U⁄ml的目标水平[2]。此类肝素费用较高,Xa活性监测难以开展;适应症同普通肝素法。

5、置换液和透析液可选用市售的透析液或置换液,也可根据患儿酸碱平衡及电解质情况,配制透析液或改良PORTS置换液[12],或使用下列改良置换液[13](不适用于Gambro机型):A液组成:生理盐水3000~3250ml、5%葡萄糖250~500 ml、注射用水500~750ml、5%氯化钙1~1.5g、25%硫酸镁3 ml、10%氯化钾0~12 ml,B液组成:5%碳酸氢钠250~375 ml,A、B两液分别同步进入管路。

6、治疗模式建议首选CVVH或CVVHDF,可单用或联用PE,病情特别严重或前述方法疗效不佳时可试用HVHF。参数设置:根据患儿血流动力学状态,血流速度的设置从1-10 ml/(kg⋅min)不等,原则上不低于20 ml/min,以最大程度减少体外循环回路中血液凝固[8]。CVVH时置换液流量20-35 ml/(kg⋅h),CVVHDF 时透析液流量同置换液流量,废液流速(即治疗剂量含置换液和透析液)35-45 ml/(kg⋅h),透析液与置换液量比为 1:1 [17]或根据治疗目的是清除小分子还是清除中大分子为主进行调整。PE每次血浆置换量为患者血浆量的1-1.5倍,相当于40-60ml/kg。HVHF时要求置换液流量达到35ml/(kg⋅h)或以上[18]。

7、前后稀释法前稀释法又称前置换,即置换液在滤器前输入,后稀释法又称后置换,即置换在液滤器后输入。前者有降低血液粘滞度、肝素用量较小、血液不易在滤器中凝固及延长滤器使用寿命等优点,不足之处溶质清除效率相对较低且置换液用量相对较大。后者有清除溶质效率相对较高的优点,不足之处是血液易在滤器中凝固。

8、治疗及滤器更换时间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CBP首次治疗连续24~48h,推荐最多不超过72h,此后每日12h或隔日24h即可,根据病情决定终止治疗时间,严重病例需连续治疗数日,甚至更长时间,以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间断治疗。每一滤器的最长使用时间与产品类型、有无滤器凝血等有关,一般推荐不超过24小时更换滤器。

(二)CBP实施技术

1977年,Kramer等创造了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的技术,将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引入血液透析领域,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CRRT):如连续性动脉-静脉血液透析(CAVHD)、连续性动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AVHDF)、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缓慢连续性超滤(SCUF)、连续性高流量透析(CHFD)、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等。目前用于脓毒症治疗的常用模式为CVVH和CVVHDF或联合PE(血浆置换)。

1. CVVH 血液通过高通透性膜制成的滤器,在压力的作用下,血液内除蛋白质及细胞等有形成分外,大量的水分和大部分中小分子溶质(超滤液)均被滤出,再通过输液装置补充与细胞外液成分相似的电解质溶液(置换液),模拟肾脏功能。血液滤过为等渗性脱水,实施过程中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因此,临床上多使用CVVH模式。

2. CVVHDF 即持续血液透析和持续血液滤过相结合的模式。它是在血液透析通过弥散方法排除大量小分子物质基础上,采用高通透性的透析滤过膜,通过对流的方法排除大量含中小分子物质的体液,并同时输入置换液,是集血液透析与血液滤过优点为一身CBP方法。

3. HVHF 超滤率达35 ml/(kg.h) 即为HVHF[14]。关于其临床应用目前仍存在众多争论,有待进一步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4. PE是将病人的血液引入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和细胞成分,弃去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物的血浆及血浆中大分子炎性细胞因子,而把细胞成分和新鲜冰冻血浆混合后回输入体内,以达到净化血液的治疗目的。置换液的输入速率与血浆滤过率相同,置换液常用新鲜冰冻血浆,可部分使用代血浆,但不超过总置换量的20%。

5. CPFA 为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 CPFA 能改善严重脓毒症合并MOD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并可恢复其免疫功能,但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其不能改善患者的存活率[15]。

(三) 有关治疗剂量的最新研究结果 2000年,Ronco[16]实施了一项在ICU 危重病人中有关血液净化(CVVH)治疗剂量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在这个前瞻随机对照研究中共纳入425例有急性肾损伤的病人,采用3种治疗剂量:

20ml/(kg·h)、35 ml/(kg·h)和45 ml/(kg·/h),结果35 ml/(kg·h) 和45 ml/(kg·h)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20 ml/(kg·h)组,相差约20%。因此推荐CVVH治疗剂量至少应达到35 ml/(kg·h)。进一步分析发现,35 ml/(kg·h)和45 ml/(kg·h)组生存者其尿素氮的基础值较死亡者低,提示CBP的时机关系到疾病的最终结局。2009年的RNIAL研究[17]共纳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35家ICU 1508名并发急性肾功能损伤的重症患者,所有病人均选用CVVHDF治疗模式,后稀释补入置换液,透析液与置换液量比为 1:1 ,按治疗剂量分为废液流速 25 ml /(kg·h)(低剂量)和40 ml /(kg·h) (高剂量)两组,结果两个剂量组之

间90天病死率没有差别。但此研究结论受到专家的质疑,原因之一是治疗剂量中50%为弥散方式,高剂量组对流方式的剂量仅为20 ml/(kg·h),远低于Ronco 研究中所采用的35 ml/(kg·h)的对流治疗剂量。原因之二是该项研究包括了脓毒性AKI及非脓毒性AKI的患者,妨碍了对单纯脓毒性AKI的剂量评估。

2012年Honore[18]在总结最新研究的基础上推荐CBP治疗脓毒性AKI特别是脓毒性休克合并AKI时,采用纯CVVH模式,前置换,治疗剂量为35 ml/(kg h)。

五、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指征与禁忌症

(一)CBP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指征及时机[2,19]

1. 脓毒性 AKI 近年来虽有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数据支持CBP在脓毒症,包括儿童脓毒症的应用,但尚不足以肯定其在无急性肾损伤的脓毒症(Sepsis without Acute Kidney Injury)的疗效,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是CBP对合并急性肾损伤的脓毒症(Septic Acute Kidney Injury, Septic AKI)的治疗作用,几乎一致的观念是脓毒性AKI时,在RIFLE的损伤(injury)阶段或 AKIN的2期(见附表)就开始CBP治疗[20-22]。2012年3月发布的KDIGO[2](Kidney Disease Improve Globe Outcome)急性肾损伤临床实用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Acute Kidney Injury)也推荐在RIFLE的损伤阶段或 AKIN的2期就开始CBP治疗。

2.严重脓毒症患儿液体复苏后,不能通过自身排尿机制保持随后机体的液体平衡,临床表现为:肝脏进一步增大、肺部湿罗音增多或新出现湿罗音;或液体超负荷超过10%时[液体超负荷(%)= (液体入量−液体出量)/(入住PICU时体重) × 100%],开始CBP治疗。

3. 有威胁生命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时应该立即开始CBP治疗。

4. 如果患者的病情,或者实验室检查数值(不仅仅是血尿素氮、肌酐)可由CBP治疗后改善,应放宽CBP临床应用适应症并立即开始CBP治疗。

(二)儿童CBP禁忌症

儿童CBP没有绝对禁忌症,相对禁忌症为:

1.低血压:容量性低血压应补足容量,其它性质低血压应行扩容、血管活性药物及其它措施应用,血压提升后开始CBP治疗。

2. 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部分纠正后可行CBP治疗,或者根据患儿凝血功能情况减少抗凝剂应用,最好选用枸橼酸体外局部抗凝。

3.颅内出血、体内重要脏器出血应止血后,在CBP时使用枸橼酸体外局部抗凝。

附表:

2020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完整版) 脓毒症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重大难题与挑战,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对脓毒症的研究探索越来越深入,尽管多年来国际上对脓毒症采用积极的“拯救”措施,但是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根据目前国际指南对于脓毒症定义的更新,脓毒症被定义为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进而导致循环功能障碍及器官功能损害。感染是引发脓毒症的最初源头,而从感染发展到脓毒症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包括病原体的侵入、细胞因子的释放、毛细血管渗漏、微循环功能障碍等,最终导致器官代谢紊乱和功能衰竭。 在目前国际采用的脓毒症Sepsis 3.0 的指南推荐中,以感染+SOFA 评分≥2分为脓毒症诊断标准,而应对脓毒症则更多侧重在器官功能的“拯救”治疗上。经过近20年的努力,“拯救脓毒症运动”并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急诊医学作为急重症的前沿学科,能够最早收治急性感染患者。如果能够在感染早期从人群特点、感染病原体和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来预测脓毒症发生的可能性,通过细胞因子检测及时发现炎症风暴,利用有效的临床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估,对脓毒症高危患者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防止和阻断感染向脓毒症发展的进程,将有可能大大降低急性感染患者的脓毒症发病率和病死率。

基于此,中国急诊医学专家提出“预防与阻断”脓毒症的概念,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预防脓毒症行动(Preventing Sepsis Campaign in China,PSCC)”,提出在“脓毒症前期”以及“围脓毒症期”开展针对性的诊断、检查和处理,实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降低脓毒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三早两降”,为急性重症感染患者的诊治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本共识由急诊医学领域的4个学(协)会和5个相关杂志社共同倡导、探讨、撰写,由来自急诊医学、重症医学、感染病学、药学及检验医学等专业学科的40余名专家多次讨论形成。共识内容包括急性感染患者的确定识别、抗感染治疗、脓毒症高危患者的排查筛查、炎症风暴的发现和应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和凝血功能的调控、液体支持方案及器官功能保护策略等,不仅总结归纳了临床常用的西医诊断治疗措施,也将祖国医学在脓毒症防治中的优势融入共识,期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全面的诊疗参考,为降低感染患者发展为脓毒症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关键词] 脓毒症;预防;感染;细胞因子;器官功能 脓毒症(sepsis) 是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 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的症候群, 是一个高病死率的临床综合征。脓毒症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也给医疗卫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有学者对1979

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专家共识

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专家共识 一、引言 脓毒症(Sepsis)是指感染(确诊或疑似)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ICU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亦是当今危重病医学所面临的棘手难题。2001年召开的国际儿科脓毒症会议,明确了儿童SIRS、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定义,为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虽然国际拯救脓毒症战役的开展为严重脓毒症诊治提供了指南,但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持续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又称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所有连续、缓慢经体外循环和滤器清除水分和溶质治疗方式的总称。CBP可通过滤过、吸附和透析等清除血液中大分子炎症介质、降低组织炎症介质水平、改善重要脏器功能,有助于脓毒症治疗。因此CBP技术的引入为严重脓毒症的救治提供良好的前景。 二、与脓毒症相关的定义[1-2] 1.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定义:脓毒症病人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 ①循环功能障碍;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③两个或以上器官功能障碍。 2.脓毒性急性肾损伤(Septic AKI)定义:脓毒症病人合并AKI。 3. 急性肾损伤(AKI)定义:出现下列任一情况:①48小时内血清肌酐(Scr)升高0.3mg/L(26.5umol/L);②Scr较基础值升高1.5倍;③尿量少于每公斤体重0.5ml/小时,持续6小时。 三、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原理[3-5] CBP的主要原理为弥散、对流以及吸附;弥散主要能够清除小分子如水、电解质、肌酐、尿素氮等,对流可以清除中分子如细胞因子、炎性介质,而吸附主要针对不能通过对流清除的大分子如内毒素(LPS)、体内形成三聚体的肿瘤坏死因子(TNF )、体内与白蛋白结合的白介素10(IL-10)等,特异性吸附可通过选择性(如多粘菌素B)、特异性(如抗体等)方法清除内毒素。通过弥散(透析技术)、对流(滤过技术)和吸附等不同技术的组合,实现对大、中、小分子的有效清除。高容量血液滤过技术(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 HVHF)时对流及吸附作用均有所增强,可提高对大中分子溶质的清除作用,疗效优于常规

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2023

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2023 1 概述 脓毒症是急诊科最常见的危重情况之一。脓毒症被定义为“由感染引起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生物化学异常的临床综合征”或“机体对感染反应失控而引起的致死性器官功能不全”。脓毒症休克则是由“脓毒症引发的循环、细胞或代谢异常,并由此造成病死率增加”的临床状态。 无论是脓毒症患者还是发展为脓毒症休克的患者,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均使体内广泛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渗漏,进而造成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微循环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内环境变化。因此,脓毒症是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致死因素,受到了急诊医学、重症医学、感染病学等学科专家的广泛关注。 拯救脓毒症患者行动2004年制定了《国际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治疗指南》,并在以后的每四年进行一次更新,为脓毒症的临床诊治提供的依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也曾于2014年制定了《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治疗指南》。 同样,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在2014年也制定《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中外专家制定的指南、共识对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早期、及时的液体治疗或复苏和必要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是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积极治疗的基本措施。其中,液体治疗或复苏的目的是通过快速补充液体达到纠正血容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保证正常的心输出量和器官血流灌注,保护脏器功能。 目前,在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的液体治疗中,就液体种类、治疗或复苏时机的确定以及复苏目标等都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基层医生对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治疗或复苏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存在不足。为进一步指导急诊医师规范化、合理开展脓毒症以及脓毒症休克的液体治疗与复苏,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全军急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通过查

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2005年首次公布的国际儿科脓毒症相关概念和定义的专家共识[1]已得到全世界儿科界广泛认可;2006年我国儿科重症医学专家制定的"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 [2],对国内儿科医师具有积极指导意义。2012年"拯救脓毒症战役"之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国际指南加入了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器官功能不全等量化指标,使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更具客观性[3]。基于国际指南,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儿科脓毒性休克诊治推荐方案进行部分修订,提出更新的专家共识。 此次修订参考的文献范围包括:PubMed、Medline、中文相关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包括成人和儿童的资料,检索时间截至2015年3月。此次修订先后举行了多次专家讨论会,并征求了儿科重症医学资深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经反复多次修改后形成此共识。 一、定义 脓毒症(sepsis)是指感染(可疑或证实)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是指脓毒症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或组织低灌注;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指脓毒症诱导的组织低灌注和心血管功能障碍[1,4]。脓毒性休克主要为分布异常性休克,在儿童常同时伴低血容量性休克。儿童脓毒性休克早期可以表现为血压正常,休克晚期呈难治性低血压[5]。

二、诊断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是机体在感染后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变化的动态过程,其实质是全身炎症反应不断加剧、持续恶化的结果。2012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国际指南有关儿童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诊断相关的指标参考表1[3]。 表1 与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诊断相关的指标[3] (一)脓毒性休克诊断 脓毒症患者出现组织灌注不足和心血管功能障碍即可诊断为脓毒性休克[2,3,6],表现为: 1.低血压:血压<该年龄组第5百分位,或收缩压<该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以下。

脓毒症表型和脓毒症血液净化目标:BOGOTA共识

脓毒症表型和脓毒症血液净化目标:BOGOTA共识 脓毒症表型和脓毒症血液净化目标:BOGOTA共识 急性透析质量创始组织(ADQI)第14次会议 John A. Kellum et al. SHOCK, 2016, 45(3):242–248 大连市中心医院 SICU 张祎超译 摘要 尽管体外血液净化治疗已被广泛的应用,但对脓毒症患者的应用还没有达成共识。一个主要的障碍是缺少与脓毒症发病机制相对应的特定表型的准确描述,无法确定分子目标。目前的研究表明:脓毒症可广泛涉及不同的临床表型,包括线粒体的功能障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凝血异常,上皮功能障碍,免疫抑制和失调等。大多数的脓毒症患者都涉及这些病理生理过程,只是由于病原及患者个体的差异,使脓毒症的发病程度不同。因此,第十四次国际急性透析质量改善组织会议的目的是,达成可以使用体外血液净化或药物及其他疗法可治疗脓毒症引起的器官衰竭的共识。我们召集了世界各地的专家,并使用了一种改进的Delphi法以达成共识。具体的调查结果和未来的研究建议,可查看四个附件。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血液净化,病理生理,脓毒症,治疗 引言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反应综合征,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远隔脏器功能不全(1)。当脓毒症导致器官衰竭时,我们称之为严重感染,美国每年有超过750000人患严重感染,死亡率在28%到50%之间(2,3)。然而, 严重感染的临床表现不一。例如,一些病人由于休克需要升压药,而一些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可表现出其他形式的器官功能障碍。相似的是,不同的脓毒症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在一个大规模的观察性研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炎症表达(血液中的细胞因子浓度)是明显不同的(4)。例

(Word版)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22)培训资料

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22)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全球每年脓毒症患病人数超过1900 万,其中有600 万患者死亡,病死率超过1/4,存活的患者中约有300 万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识别与恰当处理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国内外对脓毒症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实践及证据不断增加,2022 年美国重症医学会 (SCCM)与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 联合发布脓毒症3 .定义及诊断标准,新定义的浮现及临床证据的积累都会对临床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急诊与危重症医学工作者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休克与脓毒症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了《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 (2022)》(以下简称为“本指南”)。 1 检索策略 (略) 2 推荐等级 (略) 3 投票过程 (略) 4 定义 脓毒症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定义为脓毒症合并严重的循环、细胞和代谢紊乱,其死亡风险较单纯脓毒症更高。 本指南虽然更新了脓毒症的定义,但是在制定时选用的临床证据还是沿用了之前定义的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 5 诊断标准 对于感染或者疑似感染的患者,当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较基线( t)上升≥2 分可诊断为脓毒症,见表6 。由于SOFA 评分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临床上也可以使用床旁快速SOFA (quick SOFA)标准识别重症患者,见表7,如果符合qSOFA 标准中的至少2项时,应进一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脏器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为在脓毒症的基础上,浮现持续性低血压,在充分容量复苏后仍需血管活性药来维持平均动脉压 (MAPP) ≥65mmHg (1mmHg=0.133 kPa) 以及血乳酸浓度>2mmol/L 。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流程见图 1。

最新:脓毒症血液净化治疗技术临床研究现状

最新:脓毒症血液净化治疗技术临床研究现状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危重症患者最主 我国重症监护室要的死因。CHESS研究(Chineseepidemio1ogica1studyofsepsis)发现 z (intensivecareunit,ICU)的患者中脓毒症的发病率为20.6%,90d病死率为35.5%o脓毒症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卫生保健负担。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液净化在危重症脓毒症患者中应用时可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流动力学及替代功能障碍的器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1脓毒症血液净化治疗原理 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是脓毒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合并有AKI的患者60d病死率是不合并AKI患者的3~5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rena1rep1acementtherapy,CRRT)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均可用于脓毒症合并AKI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针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脓毒症患者,CRRT有利于患者液体平衡管理和血流动力学稳定。近年来,随着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发展,除传统的肾脏替代作用外,血液滤过和血液吸附等新型血液净化治疗技术还可显著地清除脓毒症患者血液循环中异常的细胞因子、内毒素等炎症介质。目前,血液净化治疗调节脓毒症免疫反应的主要假说包括“细胞因子峰值假说”(2003年)、“阈值免疫调节假说”(2004年)及“白细胞趋化动力学模型”(2011年)0鉴于此,Monard等提出脓毒症患者血液净化治疗的潜在靶点主要包括:(1)清除血液循环中的病原体(细菌、真菌及病毒等);(2)清除血液

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脓毒症是急诊科最常见的危重情况之一。早期、及时的液体治疗或复苏和必要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是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积极治疗的基本措施。 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流程 主要推荐意见 1、需要关注的是“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控而导致脏器功能损伤,并危及生命的一个临床综合征。其主要机制是容量血管扩张、血管内皮损伤以及毛细血管渗漏造成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低灌注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2、在脓毒症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中,多种因素可以造成各种电解质紊乱,其中包括医源性的高钠血症和高氯血症,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加以关注。 3、(1)首先应当确定患者是否有感染存在。对于急诊感染患者,可采用qSOFA 评分结合NEWS 或进行病情判断,NEWS 同时作为病情转变的客观指标进行观察。 (2)乳酸可以作为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的独立预后判断因素,应当根据病情动态监测。

4、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一经诊断,就应当积极开展液体治疗或液体复苏。 5、(1)晶体液和胶体液在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使用存在争议,但更多的专家认为晶体液应当作为初始液体治疗首选;在维持治疗且排除临床禁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人工胶体液;对于明确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可以选择白蛋白。 (2)在晶体液使用中,应当尽可能选择与细胞外液成分相近的液体。 6、通过密切监测避免误治,包括休克类型错误及输液过量;可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提升血压, 推荐初始的目标平均动脉压为65 mmHg ;尽早对感染等原发病采取处理措施。 专家组建议 1、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应当尽早诊断,诊断的方法包括确定感染的存在,以及病情的评估。 2、通过发热、白细胞、PCT、CRP 等指标帮助确定患者感染的可能性。 3、病情评估推荐采用qSOFA 或NEWS 评分,并根据不同的病情轻重定期进行再评估。NEWS 在4~6 分时,应当进行留观和支持治疗;而NEWS ≥7 分,则需要密切监护;NEWS ≥9 分,进抢救室进行全方位抢救支持。

连续血液净化在治疗脓毒症中的作用

连续血液净化在治疗脓毒症中的作用 连续血液净化在治疗脓毒症中的作用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器官功能障碍。 连续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脓毒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BP通过移除体内的细胞代谢产物、炎症介质和毒素等有害物质,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缓解全身炎症反应,降低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脓毒症患者常伴有全身性炎症反应,如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等。此时,CBP可通过血液净化滤器,清除血浆中的 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等),从而减少全 身炎症反应,并改善患者症状。 在CBP治疗过程中,溶质的清除效率是十分重要的指标。理想的溶质清除效果可以通过控制滤器膜的孔径和滤器材料的选择来实现。通过CBP,可以将血液分离成血细胞和血浆,然 后通过滤器将血浆中的有害物质清除出体外。通过这种方式,在去除有害物质的同时,还可以保持正常血液成分。 除了炎症因子的清除,CBP还可以有效地清除血浆中的代 谢产物和毒素。代谢产物和毒素的清除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内环境,减轻器官负荷。 CBP不仅可以清除有害物质,还可以提供血液浓缩、温度 调节、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等功能。这些功能的提供,对于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和代谢平衡非常重要。 尽管CBP在治疗脓毒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CBP可能导致血小板、红细胞和白

细胞等血细胞的丢失,可能需要进行细胞负荷的补充。其次,在CBP治疗中,滤器的选择和操作技术的掌握都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需要医护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总之,连续血液净化在治疗脓毒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CBP,可以清除有害物质、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缓解全身炎症反应,并降低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虽然CBP 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CBP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总而言之,连续血液净化(CBP)在脓毒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离血液并清除有害物质,CBP可以改善患者的内环境,减轻器官负荷,并降低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率的发生。虽然CBP在血细胞丢失和技术操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CBP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2021儿童危重症连续性血液净化发展与规范(全文)

2021儿童危重症连续性血液净化发展与规范(全文) 摘要 儿童重症医学科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BP)越来越广泛,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但是在技术发展和规范化应用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应从血液中存在的分子特点理解CBP清除理念和选择CBP模式,理解CBP从器官功能被动替代治疗向主动清除血液中分子的发展,理解并认识CBP对机体病理生理的影响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推动建立CBP在儿童危重症的应用共识,并开展CBP 临床应用的规范化培训,有助于提高CBP技术的应用水平。 自Kramer等1977年首次报道在重症监护室应用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成功救治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以来,血液透析进入“连续性”新领域。Ronco等随后将其应用于儿科领域。1995年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概念被正式提出。1998年Bellomo和Ronco首次提出重症监护室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的概念,2000年南京季大玺和黎磊石教授将该概念引入我国。随着滤器材质和工艺发展,CRRT逐步扩展应用于重症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药物及毒物中毒等的危重症救治,模式也不再局限于经典CRRT模式,逐渐把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吸附、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整合起来,形成了杂合的CBP

技术,成为危重症器官支持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儿童相关临床共识均是基于2012版国际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及美国前瞻性儿童CRRT(the prospective pediatric CRRT,ppCRRT)注册网等资料制定的,缺少儿童危重症CBP应用共识。2012年,我国儿童重症领域推出了“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专家共识”。随着CBP在儿童领域的推广,急需对其适应证选择和操作技术进行规范。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与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于2018年1月成立了儿童危重症CBP应用共识撰写工作组,结合我国国情和专家经验,就18个CBP相关问题制定了“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儿童危重症应用的专家共识”,以指导和规范我国危重症儿童CBP临床实践。 一、CBP技术的分子清除理念 血液净化的应用和发展,是基于对溶质分子物理特性(相对分子质量、电荷、形状、蛋白结合力等)的认识、半透膜及吸附材料特性(孔径、构造、电荷等)的工艺发展以及对不同清除效能的模式选择(单独或联合使用)的理解,实现了小、中、大分子清除的需求。目前,滤器膜材已经从低通量低生物相容性的纤维素膜发展到高通量高生物相容性膜,实现了对中、大分子的有效清除和组织相容性的显著提高;采用能够协同清除中、大分子的杂合模式也已经成为共识。临床上应根据需要清除的溶质分子特性,选择合适的滤器和合适的模式。

2021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儿童危重症应用的专家共识(全文)

2021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儿童危重症应用的专家共识(全文) 摘要 近20年来,随着儿童重症医学的进步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技术的发展,CBP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儿童危重症的救治,已经成为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但我国儿童危重症领域CBP技术发展不平衡,对其认识和实践有待提高。本共识旨在指导和规范我国儿童危重症CBP技术的临床实践。 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是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是所有持续、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的治疗方式的总称。近年来,该技术已由单纯的肾脏替代治疗拓展至危重症领域包括非肾性疾病的救治。同时,血液净化的其他模式如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及杂合模式等亦在CRRT基础上拓展应用于危重症的治疗。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儿科学组联合发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专家共识”,重点阐述了儿童严重脓毒症进行CBP的治疗建议。近年来CBP 技术已经有较大发展,而我国仍然缺少适合在儿童危重症领域应用的CBP共识。 本共识于2018年1月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发起,成立了共识撰写工作组。工作组根据工作经验、会议讨论及文献查阅,

确定共识内容,包括:CBP基本原理及常用模式,适应证,设备及耗材,液体选择,治疗参数设定,血管通路选择与建立,预充,抗凝,抗菌药物调整,营养,镇痛镇静,液体管理,并发症,监护,报警,终止与回血,护理,质量管理及培训共18个问题。工作组通过3次会议讨论共识的条目、各专题的学术性和临床定位,保持各专题的协调性,分别撰写相关内容,并进行了集中修订。最后组织儿童危重症专家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共识相关条目及专题进行审阅,并召开多次线下和网络会议讨论,工作组根据专家组的建议和意见,最终形成推荐意见。 一、模式选择 推荐意见1:应根据需清除的溶质分子和治疗目标选择CBP模式。 血液净化的基本原理为弥散、对流及吸附。弥散主要清除小分子溶质(相对分子质量<500),临床对应透析技术。对流可清除中分子溶质(相对分子质量500~5 000),临床对应滤过技术;超滤是特殊形式的对流。吸附可清除不同分子量的溶质,尤其是大分子溶质(相对分子质量>5 000),临床对应为血液灌流、血浆吸附模式。 CBP常用模式有缓慢连续超滤(slow continuous ultrafiltration,SCUF)、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lysis,CVVHD)、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CVVHDF)、高容

血液净化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血液净化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血液净化技术指各种连续或间断清除体内过多水分、溶质方法的总称,该技术是在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目前,血液净化技术在急诊、危重症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急诊、ICU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技术。为进一步规范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在急诊的应用,国内部分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制定《血液净化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 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概述 1913年,美国Johns Hopkins医学院John Jacob Abel及其同事用火棉胶制成管状透析器,用水蛭素作为抗凝剂,对兔进行了2h 的血液透析,开创了血液透析技术。1960年,美国学者Scrihner 等首先提出了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概念,即缓慢、连续地清除水和溶质的治疗方法。1977年,德国学者Kramer等开始利用连续性动脉-静脉血液滤过(CAVH)技术抢救肾功能衰竭患者。1979年,Bamauer-Bichoff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986年,意大利ClaudioRonco教授首次提出了连续性动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AVHDF)应用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1995年,首届国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会议在美国圣地亚哥正式举行,确定了CRRT 的定义:采用每天连续24h或接近24h的一种长时间、连续的体外血液净化疗法以替代受损的肾功能。2004年,第九届CRRT 美国圣地亚哥会议上,Ronco教授把CRRT 的治疗扩展为多

器官支持疗法(MOST)。目前血液净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肾损伤(AKI)、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MODS、严重心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乳酸酸中毒、严重电解质紊乱、药物或毒物中毒、重症胰腺炎等疾病。 2 技术原理 血液净化包括肾脏替代治疗(RRT)、血液灌流(HP)及血浆置换(PE)等。CRRT是指所有连续24h及24h以上、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的治疗方式的总称。 RRT基本模式有三类,即血液透析(HD)、血液滤过(HF)和血液透析滤过(HDF)。 CRRT 有多种治疗模式,包括CVVH 、缓慢连续超滤(SCUF)、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连续性高通量透析(CHFD)、配对血浆滤过吸附(CPFA)、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脉冲式高容量血液滤过(PHVHF)等。每一种血液净化方式都各有特点,且适用于不同疾病或不同状态。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可将溶质分为小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 <500)、中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500-10000)和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10000)。目前文献评价小分子清除率代表性溶质是尿素(60)、肌酐(113 )、尿酸(168 );中大分子溶质代表性毒素是β2微球蛋白(11800)。 血液透析(HD): 采用弥散、超滤和对流原理清除血液中小分子溶质和过多水分,是常

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液体治疗是脓毒症治疗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循环血容量和组织灌注,维持脏器功能。为了进一步规范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们达成了一致共识。 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推荐意见:专家们一致认为,脓毒症患者应积极接受液体治疗,以改善组织灌注和维持脏器功能。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生理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液体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专家们提出了以下三种液体治疗方案:(1)晶体溶液: 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等,可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2)胶体溶液:如白蛋白、血浆等,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组织灌注;(3)联合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采用晶体溶液与胶体溶液联 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监测与调整:专家们认为,在液体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应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液体治疗方案,确保疗效最大化。

总结起来,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液体治疗方面的指导建议。在脓毒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液体治疗方案。同时,应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病死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进一步深入研究脓毒症液体治疗的机制和优化 方案,提高救治成功率。应对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和多学科联合治疗,包括液体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结合,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脓毒症相关的并发症等。另外,加强临床试验和随机对照研究等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以不断推动脓毒症液体治疗的发展和优化。 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宝贵 的机会和平台,有助于推动脓毒症救治水平的进步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脓毒症已成为严重的医学问题。本文将针对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进行指南。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意识障碍等。脓毒性休克是脓毒症的严重阶段,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器官功能衰竭等。

脓毒症指南、共识、规范、进展【收藏版】

脓毒症指南、共识、规范、进展【收藏版】 一、中国指南共识 1.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 2.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3.脓毒症并发DIC诊治急诊专家共识 4.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 5.脓毒症免疫抑制诊治专家共识 6.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 7.人血白蛋白在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最新共识解读 二、国外指南共识 1.拯救脓毒症运动:2021年国际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管理指南 2.日本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临床管理实践指南 3. 4.脓毒症吸附性血液滤过的管理:亚太专家共识 5.疑似脓毒症患者NICE指南 6.官方课件:2021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管理国际指南 7.《SCC: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 2021 版》解读与展望 三、流程规范 1.急诊科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管理 2.脓毒症急诊处理 3.脓毒症个体化血流动力学管理 4.胸膜脓毒症的评估和管理 5.脓毒症复苏实用流程 6.脓毒症合理液体复苏 7.如何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安全地实施抗生素管理?

8.脓毒症生物标志物辅助脓毒症全病程管理 9.脓毒性休克中的肾脏替代技术 10.创伤弧菌脓毒症诊疗方案 11. 四、救治技能 1.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理念 2.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诊疗思路 3.Immunity(IF 31.7):脓毒症的免疫学 4.脓毒症免疫抑制患者的识别和治疗 5.脓毒症的免疫球蛋白治疗 6.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治疗 7.哪些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疑似脓毒症感染的诊断工具? 8.脓毒症1小时集束化治疗 9.脓毒症稳态重新平衡:体外血液净化优劣? 10.脓毒症的器官功能障碍:从感染到死亡的蛛丝马迹 11.“拯救”脓毒症,把握抗感染治疗最佳时机! 12.脓毒症抗菌治疗的六个核心问题 13.脓毒性休克患者是否应尽早使用血管加压药? 14.脓毒症相关性肾损伤 15.如何认识脓毒症肝损伤 16.脓毒症和微循环对预后的影响 17.维生素D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及机制 18.脓毒症加重了脑出血后的脑功能障碍 五、研究进展 1.JAMA:实现脓毒症的卓越诊断 2.柳叶刀:脓毒症管理的最新进展 3.ICM:脓毒性休克复苏的当前实践和不断发展的概念 4.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9299597.html,M 50周年系列:成人脓毒症研究/启示 50 年——漫漫长路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的临床效果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的临床效果目的:探究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重症脓毒血症诊治的7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治疗方式,试验组患者同时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结果:持续治疗4周后,对照组3例患者死亡,生存率为91.89%,试验组2例患者死亡,生存率为94.59%,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ICU平均停驻时间长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療前Th1/Th2、TNF-α、IL-1β、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Th1/Th2、TNF-α、IL-1β、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L-10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及心率监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好转。 标签: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临床效果 作为全身炎症性疾病,脓毒血症的主要引发因素包括寄生虫、真菌、病毒及细菌等病原体,该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1]。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属于肾脏病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该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扩展到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创伤、脓毒症及感染等领域[2]。此次研究特就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重症脓毒血症诊治的74例患者资料,12例血源性感染患者,1例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10例腹腔内感染患者,2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24例重症肺炎患者。全部入选对象均符合脓毒症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入院前进行过其他免疫调节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中,女16例,男21例;年龄31~68岁,平均(51.7±10.2)岁。试验组中,女18例,男19例;年龄29~67岁,平均(52.2±10.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坏死创面组织清除、确定病原菌及抗菌治疗、营养补给等常规治疗方式。在采用常规治疗方式的同时,试验组患者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3]。所应用置换液配方具体为:25%硫酸镁3.2 ml,10%氯化钾12 ml,5%碳酸

儿童血浆置换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临床意义(最全版)

儿童血浆置换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临床意义(最全版) 摘要 近20年来我国儿童血液净化快速发展,血浆置换(PE)也广泛应用于小儿肾脏、神经、血液、中毒、风湿免疫性疾病等领域,但存在应用指征不规范以致临床中出现过度应用或应用不充分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尚无儿童PE 的应用指南或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历时近2年,经过文献检索、对全国儿童PE摸底调查及多次讨论,最终选择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肝衰竭、溶血尿毒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重症肌无力等9种疾病制定儿童PE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为今后制定中国儿童PE指南提供了基础,需强调的是PE作为疾病的非一线治疗,应用时须严格把控指征。 我国儿童血液净化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等因素,与成人血液净化相比发展较为落后。但近20年来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进步,儿童血液净化有了快速的发展,各种血液净化技术不仅应用于儿童急性肾损伤和终末期肾病,也广泛应用于儿童其他系统疾病中。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成立[1],先后举办了7届全国儿童血液净化论坛,并编写了《儿童血液净化技术》[2]及《儿童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等[3]专著,填补了我国儿童血液净化专

业技术和标准操作规范的空白,推进了中国儿童血液净化的发展。目前血液净化已成为儿童肾脏及其他系统危重疾病的一个重要治疗方法。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z PE)是血液净化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清除血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致病因子,如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物药物等。我国PE自1986年始应用于儿科疾病领域,2003年以来发展迅速,治疗的疾病谱也逐渐扩大,主要用于小儿肾脏、风湿免疫性疾病、神经、血液、中毒等领域[4,5,6]。但目前我国儿科PE的临床应用中尚存在地区开展不均衡、过度应用或该用的疾病没有应用的现象。归咎原因:一是儿童本身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对PE的依从性和耐受性较成人差,二是儿童进行PE治疗的指征不够明确,造成临床应用欠规范。 目前国内外就儿童PE的应用尚无统一指南或共识。国外较为权威的PE 指南为美国血浆置换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Apheresis , AS FA) 制定的指南,最新版本为2016年更新版[7]。国内成人大部分遵循本指南, 但该指南并未针对儿童提出相应的指导,且儿童与成人疾病谱不同,应用指征亦有所差别。介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应用PE时更应严格掌控指征,不应盲目进行。 在此背景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PE专家共识迫在眉睫,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早有集结国内儿科血液净化领域专家、制定中国儿童PE相关专家共识的想法。2016年10月,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正式启动成立我国儿童PE临床应用共识专家组(珠海),由小儿肾脏及小儿急救领域临床熟练应用小儿血液净化技术的专家组成。经过第一步检索发现国内外关于儿童PE的大样本随机临床研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严重脓毒症患儿血糖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严重脓毒症患儿血糖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陈琨;何开峥;梁卓信;覃梦祺;石玮玮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严重脓毒症患儿血糖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7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患儿均行常规目标针对性治疗及生命支持治疗,并予以患儿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空腹血糖( FBG)、空腹胰岛素(F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功能指标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47例患儿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治愈44例,治愈率为93. 6% .治疗后患儿FBG、FIN均低于治疗前[(6.4 ±0.7) mmol/L比(7.9 ±0.9) mmol/L、(14.3 ±1.1) kU/L比(17.9 ±2.2) kU/L](P <0. 01);治疗后患儿hs-CRP、IL-6、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1. 4 ± 0. 3) ng/L 比(2. 1 ± 0. 3) ng/L、(135. 5 ± 9. 9) ng/L比(179. 5 ± 19. 9) ng/L、(66. 6 ± 5. 4) ng/L比(97. 5 ± 3. 8) ng/L](P<0. 01);治疗后患儿CD+3、CD+4及 CD+4/CD+8高于治疗前[(53.7±4.9)%比(42.5±5.2)%、(43.9±4.6)%比(26.7±2.6)%、(2.1±0.4)比(1.3±0.3)](P<0. 01);治疗后患儿BUN、肌酐、K+低于治疗前[(9. 6 ± 1. 2) mmol/L比(31. 5 ± 6. 5) mmol/L、(174. 9 ± 6. 7) μmol/L比(375.5 ±12.5) μmol/L、(3.4 ±0.5) mmol/L比(5.9 ±0.7) mmol/L](P <0.01).结论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严重脓毒症患儿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血糖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儿免疫功能.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8(024)021 【总页数】5页(P4329-4332,4337)

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草案)

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草案) 一、背景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因素引起的损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或)循环衰竭。脓毒症并不依赖致病菌和毒素的存在而进展变化,病情严重程度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其反应机制一旦启动遵循自身规律发展。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1400人死于脓毒症,脓毒症的病死率约20%。对危重病患者的研究显示脓毒症发病率为15.7%,其中61.1%进一步发展为MODS,病死率为30.6%。因脓毒症死亡的绝对数字呈上升趋势,其已成为临床急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01年华盛顿召开了由危重病医学会(SCCM)、欧洲加强治疗医学会(ESICM)、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美国胸科学会(ATS)和外科感染学会(SIS)等五个学术团体共同组办的国际脓毒症会议,提出用于脓毒症诊断的扩展症状和体征列表,及脓毒症分段诊断的PIRO系统。2002年10月,欧洲危重病协会(ESICM)、危重病医学会(SCCM)和国际脓毒症论坛提出了《巴塞罗那宣言》[1],共同呼吁采取措施,争取在5年内将脓毒症的死亡率降低25%。 事实上,临床一直都在寻求最佳的脓毒症诊治方法,以及规范的临床治疗和干预方案。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王今达教授、王宝恩教授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便提出了对严重感染应采用“细菌—毒素—炎性介质”并治的学说,总结了脓毒症治疗的“三证三法”,即毒热证和清热解毒法;瘀血证和活血化瘀法;急性虚证和扶正固本法,一定程度上使病死率降低,显示了中西医结合在防治脓毒症中的领先地位。 此共识是集国内数十位中西医急危重症专家,在华盛顿脓毒症诊断标准的基础上,经讨论制定了我国现阶段脓毒症诊断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案,旨在让广大的临床医务人员,尤其是从事急诊危重病的医务人员更充分的了解脓毒症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澄清对脓毒症概念的模糊认识,对脓毒症进行更规范化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 二、脓毒症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要点 (一)脓毒症的定义 根椐1992年及2001年华盛顿会议定义,脓毒症即感染+损害性的全身炎症反应。(二)脓毒症的诊断标准 1.感染指标 确诊或高度疑似的感染,同时具备下列临床特征: (1)发热(体温>38.3℃)或低体温(体温<36.0℃)。 (2)心率>90次/分或>不同年龄正常心率的二个标准差。 (3)气促,呼吸频率>25次/分。 2.炎症反应指标 (1)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12×109/L)或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4×109/L),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