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月君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史月君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史月君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史月君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作者:郑义宏, 邢媛媛, 于晓梅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皮肤病医院,大连,116021

刊名: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olog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年,卷(期):2012,11(1)

参考文献(2条)

1.段富津方剂学 1995

2.张仲景伤寒论 2000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43360418.html,/Periodical_zgzxyjhpfxbxzz201201033.aspx

经方大师胡希恕:漫谈治脑病的经验!.docx

经方大师胡希恕:漫谈治脑病的经验! 小编导读 涉及脑病的中医病证很多,临床常见的有:头痛、眩晕、呕 吐、昏迷、中风、痴呆、痫证、癫狂、郁证、不寐、耳鸣、 耳聋、痉证、痿证等。现代医学可见于脑肿瘤、脑血栓、脑 出血、癫痫、脑积水、脊髓灰质炎、更年期综合征、血管神 经性头痛、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胡老用经方治疗有不少 独特经验,今从治验看其一斑。 脑病繁烦何其多治疗首推大柴胡 翻一翻胡老的经治病案,突出的印象是在治疗脑病中,使用 最多的方剂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通过这些病案分析, 可看出胡老治疗脑病的特点。 例 1 (脑梗死)崔某,男, 66 岁,首都机场患者。初诊日期1966 年 3 月 5 日:两周前病发脑梗死,出现左半身不遂,麻 木不仁,走路不稳,需人扶持,口干思饮,大便干,舌苔白根腻,脉弦滑数,血压 190/120 毫米汞柱。与大柴胡汤合桂枝 茯苓丸加生石膏: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大黄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桂枝三钱,丹皮 三钱,茯苓三钱,桃仁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二诊 4 月 1 日:上药服 6 剂,走路已轻快,已不用他人扶持,大便日 3~ 4 行,血压 160/ 100 毫米汞柱。仍宗前方,大黄

减为二钱。三诊 4 日 8 日:左半身不仁明显好转,唯左臂尚 不遂,血压 150/ 96 毫米汞柱,仍上方消息之。按:以上是 胡老治疗脑病的病案,无论是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都有用大 柴胡汤的机会,当然其前提是,当患者出现其方证时才能应用。惊狂缘本于亡阳桂枝救逆理应当 例 2 (癔病)王某,女, 26 岁,空军翻译。旁观修理电线而 受惊吓,出现惊悸、心慌、失眠、头痛、纳差、恶心,时有喉 中痰鸣,每有声响则心惊变色,躁烦而骂人不能自控,逐渐消瘦,由两人扶持来诊。舌苔白腻,脉弦滑寸浮。此为寒饮上犯,治以温化降逆,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三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茯苓四钱,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结果:上药服三剂,心慌、喉中痰 鸣减轻。服六剂,纳增,睡眠好转。再服 10 剂诸症皆消。 眩晕并非肝阳亢里外寒热更疯狂 例 3 (高血压)赵某,男, 53 岁,病案号 154112。 初诊日期 1965 年 12 月 6 日:发现高血压已20 多年,常头痛头晕、失眠,于 1965 年 4 月 2 日来门诊治疗。前医以平肝 潜阳、活血益气、滋阴养心等法治疗半年未见明显变化。近一 月常头晕、失眠、烦躁、易怒、心慌、鼻衄、大便干,左半身 麻木,血压 170/ 130 毫米汞柱,舌苔黄,舌质红,

最全放血疗法适应症

最全放血疗法适应症 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选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刺络”、“划割”等疗法。传说在远古的石器时代就产生了放血疗法。那时人们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向患病局部砭刺放血,来治疗疾病。后来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又根据医疗实践的要求,砭石分化成了。“各有所为”的九针,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内经》,如《灵枢-官针篇》说:“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针解篇》亦说:“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内经》缪刺论篇、五邪篇、癫狂篇等,更明确地指出刺络放血可治疗癫狂、头痛、暴痦,热喘、衄血等病证。扁鹊遇到虢国太子“尸厥”,就令弟子子阳在太子百会穴放血治疗,而使太子苏醒。以后历代都有放血疗法的记载。华佗用放血疗法治疗“卒死”,以出血与否判断预后。到了唐代,宫廷侍医已用放血疗法为皇帝治病。据《新唐书》记载,侍医秦鹤鸣在唐高宗头顶放血,治愈了他的“头眩不能视”之症。宋代有人将放血疗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扩大了放血疗法的影响。金元时期伟大医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放血疗法的经验也很多,如治疗目疾、头风等证,他指出“出血者宜太阳,阳明”,“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

至迟在明代,三棱针已分为粗、细针,使针具更为适用。清代医家赵学敏和吴尚先,广泛收集民间疗法,也搜集了一些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和《理瀹骈文》中。近些年来,不断有放血疗法的报道,疗效提高,适应证增多,并已经有专著出版。放血疗法的科学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放血疗法的针具是三棱针或小眉刀。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l0cm,针柄直径约2mm,适用于皮肉丰厚的四肢、躯干放血。细针长5~7cm,针柄直径约1mm,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小眉刀长7~l0cm,刀刃长约lcm,也十分锋利。如临时没有上述工具,也可暂用注射针头、缝衣针,瓷器碎片、刮脸刀片等代替,但要注意消毒。【操作方法】 一、消毒放血前,针具要煮沸消毒,医生的双手和患者的放血局部都要做常规消毒。二、体位根据放血的部位,选取适当的体位。三、放血方法放血有刺络法和划割放血两种。1.刺络法医生一手持针具,若持三棱针,用拇指、食指、中指挟持针柄,指实掌空。若持小眉刀,与持三棱针略有不同。为持稳当,还要用食指第一关节把住刀柄,另一手作捏、按、推、提等辅助动作配合。根据施术部位与治疗需要,可选用下列几种刺法:(1)点刺:这又可分为速刺与缓刺。1)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mm,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如果血或粘液流出不畅,可以在针孔

《吴门治验录》之经方治验:陶君仁应用黄芪建中汤的验案

《吴门治验录》之经方治验:陶君仁应用黄芪建中汤的验案老中医陶君仁所使用的黄芪建中汤的组成是由黄芪、饴糖、桂枝、生姜、大枣和甘草等七味药物组成。内以饴糖、饴糖(饴糖断缺,常以麦芽代之)为主,甘温以补虚运中,复入甘草、红枣,更增和胃健脾,益气养阴之效,桂枝之辛温佐绵黄芪走表通里,芍药之酸寒配甘草,入里敛营,主治虚劳证之偏于阳虚或阴阳两虚者。“劳者温之”,“虚者补之”之意,合甘酸辛味于一炉。甘温相得建中补虚,甘酸相须和里敛阴,甘酸辛合,更可生阳。扶其不足,调其偏胜,益阴配阳,相得平衡,俾脾运健而中气振,饮食增而津液旺。其制法慎密,配伍精当,咸属仲景虚劳之要方。 一、阳虚发热 证见形寒发热,神疲力乏,面?无华,渴喜饮热,动辄气短,舌淡苔白,脉细且数。盖营卫、气血之源在于脾,欲和营卫,固腠理,扶正气,振中阳,惟甘温建中一方。伴中气得从健运,从阴引阳,阳引阴,阴阳调和,阴火自平。治方:“劳者温之,甘药调之”之意,宗甘温除大热之法。 病例一:章xx,男,13岁。 西医诊断:血吸虫病发热。病情摘要:畏寒怯冷,日哺发热38℃-39℃之间,黎明热退净,胃纳尚可而精神不振,入睡或有盗汗,精神萎顿,舌淡无华,苔白腻,舌觉甘淡乏味,脉微细促数,不耐重按,肌肤干枯,形体消瘦,肝脾肿大,腑行时溏,粪检血吸虫孵化阳性,服氯霉素十天寒热未退。投黄芪建中加枳术丸、党参四剂,从扶中运

脾,益气消痞,盗汗略收,精神略振,惟形寒发热未平,继守原方服至七剂,寒热得退,复服十五剂,体温未见升高,胃纳锐增,精神振旺。 体会: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之源。受纳腐熟和运化水谷。素居卑湿,寒湿浸渍,脾胃困惫,旋运乏力,营卫元由化生,不克偕和,致寒热经还或类疟状。阳虚则阴无以长,演成气阴俱耗之局,故脉数而促,形瘦盗汗,病久人血,由积成症。 二、虚黄 《金匮〃黄疸病脉证篇》:“男子黄,小便自利,可与虚劳小建中汤”。属于虚劳范围的萎黄证,须与湿热发黄之黄疸相鉴别,小建中汤方冠以“虚劳”两字,寓有深意。虚黄非湿热所致,乃劳倦内伤,气血不足,故小便自利,皮肤枯黄无泽,而目睛不黄,为鉴别重点。 病例二:杨x,男,43岁。 西医诊断:钩虫,贫血虚黄症。病情摘要:前年夏日松土锄草,返家澡后密布红瘰,搔痒难忍,约经二时自隐,旬日后又复咳嗽气喘,咽喉奇痒,服中药而愈。嗣后,渐觉四肢软弱,精神倦怠,全身肤色萎黄不泽,肢体虚浮,头晕耳呜,大便或溏,胃纳不减,而体力渐衰,不耐劳动。脉细软,舌胖淡无华,苔白,面色萎黄,目睛不染。方用黄芪建中合入附子、干姜,急以温脾补虚,助阳建中,所谓阳生阴长。连服十二剂,体症大为改善,舌质稍淡红,肌肤色泽明朗,继用西药驱虫,中药仍予黄芪建中,以温中益气,祛寒化湿而收功。

刘敏教授经方运用举隅

参考文献 [l ] 张仲景.伤寒论[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l0:36.[2] 叶超,刘香玉,张志花,等.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临床研究[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2):34- 35.[3] 黄开泰.对中医临床药量决策的思考[J ].中医杂志,2007,48 (l ):79. (本文校对:庞春渝 收稿日期:20l2-l0-l2) 刘敏教授经方运用举隅 阳宏伟 刘 敏 A 关键词 Z 方运用 咳嗽 "痛 E 病 do i l0.3969/j .i s s n.l003-89l4.20l3.04.088 文章编号 l003-89l4 20l3 -04-0806-02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l2级(广州5l0405)A 指导老师 刘敏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教授,先后师承陈瑞春~姚梅龄~伍炳彩和熊蔓滇等伤寒大家,深得真传,临床善用经方,疗效较好,为~广东省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中医名医培养对象",主要从事经方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研究:笔者有幸能跟师学习,耳儒目染,受益匪浅,兹举门诊验案介绍如下:1 太少合病咳嗽案 卓某,女,48岁,20l2年4月ll 日初诊:咳嗽5天:患者5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口服止咳糖浆和镇咳宁无显效来诊,症见咳嗽,咽痒,咳少量白粘痰,恶风,无恶寒及汗出,头晕,口干口苦,双肩部酸痛,纳食可,夜寐安,小便可,大便稍干,日l 行,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既往有糖尿病史5年:辨证属太少合病,治以太少两解,方以柴胡桂枝汤加味:处方:柴胡l5g ,黄苹l0g ,桂枝l0g ,白芍l0g ,法半夏l0g ,生姜l0g ,党参l5g ,苏叶6g ,前胡6g ,桔梗6g ,5剂:后因上肢麻木来诊,诉咳嗽已愈: 按I 伤寒论 第l46条IM 伤寒六七日1发热1微恶寒1肢节烦疼1微呕1心下支结1外证未去者1柴胡桂枝汤主之On 患者外感风寒后咳嗽\恶风\肩部酸痈\口干口苦和脉弦1为太阳和少阳合病1方以柴胡和黄苹和解少阳邢热1桂枝和白芍疏解太阳余邢1法夏化痰和胃1党参益气健脾1佐以少量苏叶\桔梗和前胡宣肺散寒止咳O 方证对应1疗效满意O 2 少阴寒湿腰痛案 郑某,女,35岁,20l2年3月6日初诊:腰痛l 月,加重l 周:刻诊:腰痛,自觉腰部尤凉,晨起僵硬,适当活动后可缓解,下颌部散在红色的丘疹,口干不多饮,素体?寒喜温,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水滑,脉沉细:辨证属少阴寒湿内盛,虚火上炎,治以温阳散寒 除湿,清泻虚热,方以附子汤加味:处方:附片l5g (先煎),白术l5g ,获菩30g ,白芍l0g ,红参l0g (另炖),黄柏l0g ,7剂:20l2年3月l3日复诊:服药后自觉腰痛明显缓解,腰中暖,下颌部散在红色丘疹也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续服7剂:嘱规律饮食休息,忌生冷及辛辣之品:l 月后随访腰痛消失,疗效巩固: 按I 患者长期熬夜1饮食失节1致脾肾俱损1寒湿内生1故见腰部冷痈1口干不多饮之症1M 有诸内必形诸外n 1下颌为肾之表部1阴寒内盛逼迫虚热上越发为红疹O 伤寒论 第305条IM 少阴病1身体痈1手足寒1骨节痈1脉沉者1附子汤主之On 方以附子汤加味1方中附片温阳散寒1祛湿除痹为君药1白术\获苹和红参健脾渗湿为臣药1佐以酸寒之白芍防附片温燥伤阴1黄柏清下焦虚热O 方证对应1效若样鼓O 3 少阳痰热瘦病案 关某,男,23岁,20l2年l 月28日初诊:发现颈部肿大l 月:l 月前发现其颈部肿大,查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多发结节:刻诊:颈部肿大,情绪波动时加重,伴心悸,咽喉梗阻不适感,心烦易怒,眼干,口干不苦,纳食一般,夜寐欠安,噩梦纷坛,二便调,舌偏红,苔薄白,边见齿痕,脉弦细:诊为T 病,辨证属肝郁痰凝,虚热扰神,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3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赈汤加减:处方:柴胡l5g ,黄苹l0g ,法半夏l0g ,获菩l5g ,桂枝l0g ,龙骨30g (先煎),牡赈30g (先煎),厚朴l0g ,珍珠母l5g ,拘粑子l5g ,竹茹l0g ,夏枯草30g ,7剂:另服甲肿消5片,日3次(本院制剂):20l2年2月5日二诊:患者自觉结节较前减少,夜眠好转,眼仍干,纳可,口干不苦,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边见齿痕,脉弦细:辨证属肝阴亏虚,痰聚成结3治以滋养肝血,化痰散结,方以酸枣仁汤加味:处方:炒酸枣仁30g ,川穹l0g ,知母l0g ,获菩l5g ,拘粑子l5g ,牡赈30g (先煎),夏枯草l5g ,炙甘草6g ,7剂:另 608 光明中医20l3年4月第28卷第4期 C J G M C M A pr i l 20l3.V o l 28.4

放血疗法(绝妙经验方)

放血疗法我一直在用 见效最快的中医刺血疗法 所谓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在恕张的浅表静脉血管刺出血的一种方法。也叫放血疗法。本法不太严格刺什么穴,所谓的穴位在本法中只是指大概的位置而已。 本法对一切以痛为主的病症有特效。临床中对头痛,麦粒肿,红眼病,颈椎病,肩周炎,中风偏瘫,风湿关节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扁桃腺炎,阑尾炎等效果显著。 本法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刺血量要大。而取得血量的前提是:肉不是你自己的,认准了要放心刺。一般刺血后再拨罐。如恕张的血管,则血后任其流出,自然停止为止。 刺血手法 一、认定血位后,腕劲快速点刺,一秒钟要求刺6---9次。 二、对恕张的脉络要求一针见血,一般都会喷涌而出,要有所准备,不要给污血浅到 刺血后的反应 一、 80%的病人刺血后即感到轻松舒服,20%的病人反而感到疼痛加重。凡痛感加重的人治愈的速度要比马上感到减轻的人要快得多。 二、经5---10次刺血无感觉的不宜再刺血。 刺血的时间 一、对炎症,急性疼痛病人可一天一次,减轻症状后3---5天刺血一次。 二、慢性病人隔天一次,见效后5---7天一次,可以拨罐的部位刺后拨罐15---20分钟。 刺血的禁忌 一、大出血的病人及容易皮下出血者。 二、严重的心脏病。 三、性病,皮肤病,皮肤溃烂者。 四、孕妇或经期,白血病禁刺。 五、病人过饥过饱,惊吓后,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刺。

六、对肝病的病人不但刺血要小心,(其它任何疗法要求一样)不要将血碰到自己,千万不要将血碰到伤口上,否则即会传染。 对任何疗治“晕针”的救治 一、即刻用手掌将病人的大椎穴擦热。 二、用拇指掐人中,合谷同按掐。 三、再按内关,涌泉,太冲,有条件者必需叫病人马上饮一杯温糖开水或葡萄糖水。 四、立即叫病人卧下,(头低脚高) 从出血看病法 一、凡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凡风湿病,肝病,血中夹水,血出如墨,则为久病,於血阻络。 二、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 临床经验 教材中的刺血经验都是非常有效的,必须认真研读运用。以下这些经验同样效果好。 一、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2小时,则100%偏瘫后遗症。极难治疗。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 二、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棱泉、丰隆穴带,有无恕张的血脉,如有往往血出病愈。 三、凡容易生长疔、痈疽之人,应刺血后心穴。 四、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五、凡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 六、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 七、慢性肾炎:(1)儒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2)肾脏周围。(3)脐周围刺血。(脐中间不能刺)

犀角地黄汤临床治验举隅

【医案医话】 犀角地黄汤临床治验举隅 田永明 1 李玉会 2 范丽 1 摘要:犀角地黄汤始见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发扬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为温病热入营血证凉血散血之剂,实一剂良方、名 方。但近年来囿于部分成见, 主要是寒温门户之思维定式,临床应用中将该方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急危重症,并累经犀角禁售之劫,其应用有所偏颇、局限,笔者认为该方临床应用可遍及多个学科,即使换犀角为水牛角,亦可获一定疗效,今试撰文结合病例以 图正之。 关键词:犀角地黄汤;血热;凉血;中医药疗法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8.01.051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8)-01-0115-02作者单位:1.项城市中医院肿瘤科(河南项城466200);2.项城市中 医院医政科(河南项城466200) 犀角地黄汤来源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组成: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呋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黄二两,黄芩 三两, 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依方不须加也。发扬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邪在血分,不欲饮水,热邪燥液口干,又欲求救于水,故但欲漱口,不欲咽也。瘀血溢于肠间,血色久瘀则黑,血性柔润,故大便黑而易也。犀角味咸,入下焦血分以清热,生地黄去积聚而补阴,白芍去恶血、生新血,牡丹皮泻血中伏火,此蓄血自得下行,故用此轻剂以调之也。 我们目前的方剂学将其临床应用定位于:黄色肝萎缩、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等属血分热盛者,其中传染病、急重危症、晚期疾病者多,而目前的感染性疾病、急危重症多为现代医学的阵地。累世良方,升华于温病经典,荣幸列于方剂教材,幸大哉,然不幸亦大哉!临床应用中,怀寒温学派之见者,目之为温病一方,遗弃不用者不少;科班出身者,囿于教材,冠一高名:忽略犀角地黄汤作为一首重要方剂,在治疗疑难 顽疾中,有其独特的优势[1] 的事实,而将此诚治疑难、急危重症之应该广泛推广的古良方、名方束之高阁,且该方又遭遇犀角禁售之劫,若一剂良方从此成为传说,岂不令人扼腕叹息。 笔者临床应用中,遵照药典悉将犀角改为水牛角,在常见病中,亦获一定疗效,不揣寡陋,希翼与方家共赏。1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属中医学“肌衄”“发斑”范畴,其病因 病机多由于外感六淫,饮食劳倦,禀赋不足,脾胃亏虚, 以致热伏于内,毒蕴于中,壅遏脉络,迫血妄行,血从肌肤腠理溢出 [2] ,舌质红、苔黄,脉数,法宜活血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舌苔厚腻可加薏苡仁、白芷,咽痛加金银花、 桔梗,鼻塞加藿香、龙胆草、辛夷。杨某,男,10岁,冬日来诊,因平素学习任务繁重,过食辛辣,偶感风寒,出现斑疹初起色鲜红,逐变为紫 暗,散在分布,压之不退,作痒,双下肢多见,基本对称,关节肿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数。给予水牛角15g ,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蒲公英各10g ,白茅根、生槐花各10g ,秦艽10g ,草果30g ,薏苡仁30g 。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药渣添开水煮15min ,熏洗、 泡脚,配合抗过敏西药,注意饮食调护、勿劳累,7剂下肢关节疼缓解,皮疹见消退, 30剂皮疹未见明显反复,再巩固30剂后痊愈,改为2天一剂持续1月后,停药观察。2逆经 女性逆经,亦称倒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来潮前1 3天或正值行经时,出现周期性的衄血,以鼻出血最为常见,临床多见于20 35岁的年轻女性[3] 。 赵某,女, 28岁2016年5月27日初诊。症见鼻衄, 经量多8年,加重2周,伴周身乏力、口舌生疮、舌质暗、苔黄燥裂、脉沉数有力,查血色素90g /L 、血小板107?109/L ,凝血功能正常。辨症属血热迫血妄行。治以清热凉血、散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15g ,生地黄30g ,牡丹皮10g ,白芍10g ,泽泻10g ,炒栀子10g ,大黄碳6g ,三七粉5g ,地榆炭10g ,日1 剂,水煎服,5剂显效。连服,42剂,衄血未见复发。3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属“骨痹” “虚劳”“血证”等范畴[4] , 症可见高热不解、鼻衄等出血症状,口干、气促、· 511·光明中医2018年1月第33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8.Vol 33.1

谈黄煌教授运用小建中汤经验举隅

谈黄煌教授运用小建中汤经验举隅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黄煌教授,江苏省江阴市人,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荣誉院长,学术上硕果累累,有《黄煌经方沙龙系列》、《经方一百首》、《经方的魅力》、《张仲景50 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等十多部著作,其中多部被翻译成外国文字。他多次应邀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讲学,深受世界各国中医爱好者欢迎。他倡导经方临床运用与研究,是现代经方派之典范。 1 小建中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及加减法度 小建中汤出于《伤寒杂病论》,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黄老师认为小建中汤是经典的理虚方,强壮性解痉止痛剂,适用于以腹痛、消瘦为特征的疾病。经典方: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注: 《金匮要略》本方中甘草为三两。经方用量: 桂枝15g ( 桂枝10g,肉桂5g) ,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15g,红枣30g,饴糖50g。黄老师认为经方的用途,有对症

状、对证候、针对体质的不同层次。小建中汤就是体质性用药,是改善虚弱体质的名方。这一点从本方治疗虚劳病也可得到佐证。《金匮要略》载本为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虚劳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脏腑功能虚衰,属慢性衰竭疾患,病情复杂,病势缠绵。现代医学中慢性肝炎、肝腹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结核病、肿瘤晚期等疾病等见有体质消耗,体力衰竭者,均可以虚劳论治。 1. 1 本方指征虚劳,虚为消瘦,劳为乏力,患者往往缺乏耐力或四肢酸痛等。腹中痛: 腹中多指脐腹,本方所主之疼痛为阵发性的痉挛性绞痛,即所谓“急痛”,同时腹痛经常发作,但程度不剧烈,疼痛部位不定; 心中悸而烦,肚脐那边有波动感,气上冲,多表现为心悸,甚至脐腹部动悸,往往伴有易汗,睡眠多梦,易紧张,易激惹,易烦躁,心神不安等。或然证,如衄、梦交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衄多见肌衄,女子多性梦,男子多遗精;手足烦热为自觉的热感,也有周身热感; 咽干口燥,指缺乏唾液,在饥饿或疲劳时更为明显。 1. 2 适用体质白瘦,体型消瘦,胸廓扁平,肌肉不发达或萎缩; 皮肤无光泽,年轻时皮肤白皙而细腻,

火针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验案

火针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验案 简羽凤(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遵义551000)湿疹一词源于现代医学, 古代没有特定的疾病,但根据症状及发病情况可以归属于古代的“疮”、“湿淫疮”、“藓”、“干藓”等疾病中。其中湿淫疮最早鉴于《金匮要略》中,《诸病源候论》 一书明确指出其发病过程及病因病机,湿淫疮乃心家有风热,发于皮肤,初生甚小,先痒痛而后生疮,汁出浸淫肌肉,浸淫渐阔而乃遍体,因其渐渐增长,故曰 浸淫也。《医中金鉴》对湿疹也有描述,“浸淫疮,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综上可见,湿疹主要病因与湿、热、风相关,病位在皮肤在肌肉。其中湿因来源不同分为内湿和外湿,则病因分为外因及内因,外因 为湿、热、风壅阻皮肤经络,导致气血壅滞,化而为疮,浸淫肌肉,发痛发痒, 遍及全身。内因主要是饮食不洁,过食辛辣、鱼腥食物或饮酒,导致脾胃损伤, 脾失健运,或者素体脾虚,内生湿邪,湿热内蕴,加之风热湿等外邪的感伤,内 外皆病博于皮肤,因此发病。急性湿疹者,实证的居多,而外邪以湿、热二邪为主。湿是淫邪,其性粘滞、弥散,重浊向下,多袭皮肤腠理以致水湿蕴结,而起 糜烂、水泡、渗液;热邪多夹于风湿之中,导致皮肤潮红、疼痛、瘙痒,所谓“热微作痒,热甚作痛”。故而湿疹辩证方面,可分为湿热浸淫、脾虚湿蕴、肝胆湿热、血虚风燥、肺胃阴虚等五种。【1】其中对于急性湿疹,常见于湿热浸淫、脾虚 湿蕴、肝胆湿热等证。目前临床上中医方面治疗急性湿疹常用的方法有中药外涂 及内服、梅花针叩刺、刺络放血等方法。笔者应用火针点刺皮损根部联合罐法排 除渗出液的方法治疗急性湿疹疗效甚佳。患者张某,女,31岁,外出出差时突 发全身广泛性湿疹2+天,皮损以红色斑疹为主,部分融合成片,隆起明显,局部 渗出较少,伴有明显瘙痒,舌红苔白腻,脉弦滑。就诊我科,考虑急性湿疹,治 疗于火针散刺局部,深度需刺入皮损基底部,火针后可见局灶出现黄色渗出液, 予抽气罐负压吸出渗出液,以未见明显渗出物为止,施术时确保患者舒适体位, 进行操作告知,避免过度紧张导致晕针。经过操作后,患者诉皮损局部已无瘙痒,对于止痒,该方法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患者自觉火针点刺后身体微感发热, 嘱患者禁止饮冷、保持火针局灶干爽,次日患者火针出斑疹范围以明显缩小,并 且颜色变淡,三日后痊愈。患者江某,男,19岁,雨后接触地面污水后出现双 下肢广泛性湿疹1+天,皮损以暗红色斑丘疹为主,部分融合成黄豆大小水泡,隆 起明显,渗出较多,伴有瘙痒及疼痛,舌红苔白腻,脉弦滑。就诊我科,考虑急 性湿疹,治疗上根据疱疹不同特点进行点刺,渗出少的或者无渗出的,直接点刺 到斑疹基底部,火针后可见局灶出现黄色渗出液,予抽气罐负压吸出渗出液,以 未见明显渗出物为止。对于有疱液的,需用火针轻点刺疱液以疱疹水平向上分别 点刺疱疹上中下部,让疱液尽出,诚如《针灸大成》所言“其阔大者,按头尾及中以墨点记,宜下三针,决破出脓”,此时尽可能保持表皮完整性,带疱液尽出,暴露出疱液基地部时,用火针数刺干瘪的疱疹,深度需刺入皮损基底部,针后局灶 保持干爽,不予拔罐。经过操作后,患者诉皮损局部已无瘙痒及刺痛,对于止痒 止痛,该方法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次日患者疱疹已无明显渗出,并且颜色变 淡开始结痂,四日后基本痊愈。当然临床种也可见有些湿疹较顽固,或施术者点 刺深度不够或冷针刺入,未及基底部,一次火针后再次出现少量水泡及渗出,可 以继予局灶火针治疗,经过2-3此治疗后病灶基本可以结痂,火针治疗后一定嘱 咐患者保护创口,避免创口沾水,出现伤口感染加重病情,避免进食生冷。按语:火针具有温阳散寒、激发经气、温阳散寒、温通经络、开门驱邪、以热引热的作

放血疗法临床治验举隅

放血疗法临床治验举隅 【摘要】放血疗法是中国中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方法简便、高效、经济,被临床广泛应用。笔者运用放血疗法治疗痤疮、带状疱疹、软组织拉伤等常见病症,疗效满意。此法适应证很广,但需辨证施治、灵活掌握针刺深浅,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关键词】放血疗法;病案 放血疗法,又称刺络法、刺血法,此法由来已久,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其方法简单,疗效显著,被越来越多的医者所重视和推广。作为一名基层医务人员,此法令笔者在工作中受益匪浅,特将临床常见病例的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1.1 毒虫叮咬例1,女,19岁,战士,2008年5月6日就诊。主诉:前一晚左小腿外侧被毒虫叮咬后,痛痒难忍。检查发现:叮咬处有一核桃般大小的硬结,局部红肿、灼热。遂给予刺络放血治疗:常规消毒红肿硬结,用一次性5ml注射器在硬结处快速散刺3针,深约2分,即在此处拔一火罐,吸拔出浊液污血,留罐5~10min。起罐后,痛痒顿消,一次而愈。

1.2 背阔肌拉伤例2,男,19岁,战士,2008年6月22日就诊。主诉:前一日体能训练做引体向上时不慎拉伤右上臂,疼痛难忍,手臂活动受限。查:腋后侧有一拳头大的包,质软,压痛明显。诊断为背阔肌拉伤,引起局部软组织损伤或撒裂,致使局部瘀肿疼痛。给予刺络拔罐,隔日1次。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散状后刺放血,深约3~4分,并在针处拔罐。留罐10min,使暗红色瘀血尽血。经此治疗,肿痛顿减,手臂活动自如。次诊,在包块四周以1.5寸毫针围刺并加电,选择疏密波,留针20min。如此5次治疗后痊愈。 1.3 痤疮例3,女,22岁,干部,2007年11月20日就诊。主诉:两颊、额头弥漫大小不等的丘疹、脓疮1年,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诊断:痤疮。月经后1周,取其大椎、肺俞,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每穴点刺三下,深约2分,立即加以拔罐,留罐5~10min,出血5~10ml,5日1次,5次1个疗程,并嘱其每日用温水洗脸,勿用化妆品,忌食辛辣食物。复诊时丘疹、脓疮消退,再以上法治疗2次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1.4 麦粒肿例4,男,32岁,干部,2007年11月5日就诊。主诉:左眼肿痛,多眵发痒2天。查:左眼下睑内红肿,有一绿豆大硬结,色鲜红,周围充血。诊断:麦粒肿。选穴:耳穴:眼点、耳尖穴。穴位常规消毒,以一次性采血针分别点刺两穴,并立即挤压,出血3~5滴。以酒精棉球消毒针孔,干棉球压迫止血。次日复诊患眼仅有微痛,红肿明显缩小,同法治疗1次后,诸症皆愈。

刘渡舟教授运用经方验案举隅

刘渡舟教授运用经方验案举隅 发表时间:2010-09-06T16:12:09.90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张瑛郭乃榕 [导读] 刘渡舟教授是著名的《伤寒论》专家,他擅用经方,治顽疾,起沉疴,笔者有幸随师临床,现择案三则,以飨同道张瑛郭乃榕 梨树县中医院 (吉林梨树136500)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 5734(2010)5-0094-01 刘渡舟教授是著名的《伤寒论》专家,他擅用经方,治顽疾,起沉疴,笔者有幸随师临床,现择案三则,以飨同道。 奔豚气案 李某某,男,60岁,自述每因生气或精神紧张而发,自觉有一股气从脐下或左或右往上冲逆,至心胸则悸动烦乱不安,胸满憋心,呼吸不畅,打开房门窗,脱掉所有上衣,亦不能解。甚者满头大汗,有濒于死亡感,移时好转。病痛已半年之久。中西医多方求治未愈,慕名找刘老师诊治,细心询问病史,症状,又知患者小便短小,有排不尽感。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无力。属于心脾阳虚,水寒之气上冲之奔豚证,治宜利水降冲。老师书苓桂枣甘汤原方。茯苓25ɡ、桂枝15ɡ、大枣15枚,炙甘草10ɡ、3剂,嘱“甘澜水”煎药,服后,小便通利,奔豚气止,顽疾愈,随访半年未发。 经方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所经过的部位,必然使正常的气机运行闭塞,而出现憋闷胀满心悸,汗出等证。《伤寒论》指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可见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病的有效方剂,更加桂取桂枝强心通阳,开结气,降冲气,治奔豚气最合拍。为何老师用了“……脐下悸者,欲做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的苓桂枣甘汤呢?老师笑答:仲景之文一定要读懂、读透,掌握病机关键所在。此患者心脾阳虚,下焦水寒之气妄动,气水相捕,小便不利而脐下悸动,上冲。重用茯苓30ɡ、桂枝15ɡ超过其他方剂,利水祛邪之力大又恐津伤,用大枣15枚补脾胃、生津液寓防于治。从临床上看,很有实际意义。临床欲作或已作奔豚,都可以用苓桂枣甘汤治疗,根据临床观察,苓桂枣甘汤证除有脐下悸或上冲外,还应有小便不利,舌苔水滑等。 遗精案 王某某,男26岁。自述结婚半年后离婚,心情抑郁,心烦,睡眠不好,多梦易醒,两个月后出现梦中遗精,未介意,渐加重,半年后,患者几乎每夜均有遗精,屡治无效,形体疲惫不堪。渐发展为无梦而遗,舌苔淡嫩不泽,脉缓无力。辩为心肾阴阳不交而精关驰废,治宜调和阴阳,交通心肾。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2ɡ、白芍12ɡ、生姜10ɡ、大枣12枚,炙甘草6ɡ,龙骨(先煎)30ɡ,牡蛎(先煎)30ɡ,连服5剂后,滑精止,饮食增,精神振,从此调制而愈。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说“夫失精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所谓失精家,是指长期遗精、滑精之人。失精家的病机关键在于心肾阴阳上下不交。桂枝汤能营卫,调脾胃,而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不仅能收敛神气,固摄精关,而且也能固护心肾和精气的作用。 气郁厥症案 张某某,男,36岁。患者手足厥冷,疼痛麻木,不堪其苦。厥冷时手足汗出,其汗出程度随厥冷之深浅而变。厥深则汗多,厥浅则汗少。曾服附子,干姜等回阳救逆而无效。视其人体格健壮,面颊丰腴,两目有神,决非虚人之象。诊其脉沉弦而有力,舌质红苔白。脉沉有力,主肝胆气机郁结。气郁阳结,疏泄不利,则阳气受阻不能达于四肢,所以四肢厥冷,亦非阳盛之热厥,乃是“阴阳不相接”之气郁厥症。用四逆散疏达气血以通阳气,使阴阳气血相互顺接则愈。 柴胡10ɡ、枳实10ɡ、白芍10ɡ、炙甘草10ɡ 服药一剂后,患者自觉有气自心下部往下行走,直抵少腹,腹中微微而动,顿感周身清爽,随之而手足转温,汗出减少,二剂后,四肢疼痛麻木有明显好转,但汗出仍不能止。上方中加桂枝6ɡ、牡蛎30ɡ,意在取桂枝配芍药以和营卫,牡蛎敛汗以和阴阳,又服二剂,则手足转温,汗已止其六七,患者自以为病愈而未来来复诊。 过4天后,病症复发,厥汗如初。为何药已奏效而不能持久?思之良久而认识到,郁结之阳虽然已通,但被郁火所伤之阴未能及时滋补。阴不足而不能制阳,则反被阳逼而为汗;汗出更伤其阴,阳无偶而则自郁而复厥。所以,郁阳之气宜疏,而弱阴又不可不救,乃用四逆散与六味地黄汤合用,重用熟地30克,又服六剂,厥回冷消,汗出已止。此后再未复发。

各种皮肤病治疗案例

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 皮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患者痛苦缠绵,医者焦头烂额,确是医学一大难题。故有“医生不治癣,治癣丢了脸”之谚。作为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不允许自封专家,而把众多患者推出门去。古代中医能以患者的疾苦为己任,随时改变自己的专业。我辈虽在医学水平上望尘莫及,但为患者解除疾苦的赤诚还是有的。于是逼上了皮科难症攻关之路。 初期,见皮治皮,搜集了大量外用方,以涂抹擦敷为能事,止痒消炎解除燃眉之急,也有小效。但大多暂愈后发,此伏彼起,穷于应付。此路不通,日久才渐有领悟。 皮肤病虽在皮肤肤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则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人手。见皮治皮,永无愈期。遂创“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用治多种皮肤顽症,竟获奇效。方剂组成如下: 生地(酒浸)、当归各30克,桂枝10克,赤芍15克,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丹皮、紫草各15克,定风丹60克,白藓皮、乌蛇肉各30克(蜜丸先吞),炙草10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 方中桃红四物合桂枝汤,养血润燥,活血祛瘀,通调营卫。定风

丹(首乌、蒺藜对药)滋养肝肾,乌须发,定眩晕,养血驱风止痒;丹皮、紫草凉血解毒;白藓皮苦咸寒,入肺与大肠、脾与胃四经,功能清湿热而疗死肌,为风热疮毒、皮肤痒疹特效药。服之,可使溃烂、坏死、角化之皮肤,迅速层层脱落而愈,脾胃虚寒者酌加反佐药,本品对湿热黄疸,兼见全身瘙痒者,对症方加入30克,一剂即解。乌蛇肉一味,归纳各家本草学论述,味甘咸,入肺脾二经,功能祛风、通络、止痉。治皮毛肌肉诸疾,主诸风顽癣、皮肤不仁、风瘙隐疹、疥癣麻风、白癜风、瘰疬恶疮、风湿顽痹、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实是一切皮肤顽症特效药。又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含多种微量元素,钙、铁、磷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营养丰富,美须发,驻容颜,延年益寿。诸药相合,可增强体质,旺盛血行,使病变局部气血充盈,肌肤四末得养,则病愈。

彭万年经方治验三则

彭万年经方治验三则 王庆华。戚沁园,陈春元。毕小丽.徐小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关键词:经方;疑难杂病;治验;彭万年;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P1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8)04一0606—02 彭万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医术精湛,遣方用药匠心独具。善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海内外求诊者甚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良多。特撷其要,实录临证数案,以飨同道。 1活用四逆散治疗肝邪虫积胁痛 梁某,男,38岁。主诉:发现肝吸虫病半年余,伴胁肋痛。现症:诉半年前于外院发现肝吸虫病,现口干口苦,腹胀,余无不适,无恶心呕吐,纳可寐可,二便调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滞血瘀,挟痰湿,肝脾失调。治以调肝健脾,兼以攻补。疏以四逆散加味:太子参209,白术309,云苓309,柴胡lOg,枳壳159,赤芍209,丹参159,槟榔159,田七片 (先煎)lOg,茵陈159,淮山药209,炙甘草89。每日I剂,水煎服,共7剂。 二诊:前症好转,无肝区不适及腹胀等症,舌淡红偏黯苔白,脉略数。本虚之象已现,小柴胡汤化裁以和解少阳,加强行气散结之力。处方:党参209,白术209,茯苓209,柴胡69,黄芩159,枳壳159,槟榔159,薤白159,法半夏129,赤芍159,香附159,淮山药209?炙甘草89。继服7剂。1周后,根据患者全身症状及舌脉象,守原方酌加调补脾肾之药物,攻补兼施,除邪祛瘀,补益脏腑。服药7剂后,患者诸症如失,精神好。检查肝吸虫项目多次,结果连续呈阴性。随访数月,未见复发。 按四逆散证仅出现在《伤寒论>少阴证辨证论治篇的第318条里,“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 心痛由气滞和血瘀,眩晕由肝阳上亢导致,因此在治疗上应用3个治则共同组方治疗本病,实际本方由清脑汤合宽胸化瘀汤组成,清脑汤是在多年临床防治高血压病中总结的处方。本方前六味药为原方,可以应用治疗高血压病。用时可将钩藤后煎,这样疗效更好。由于本例病人大便轻度秘结,故应用瓜蒌,方中剂量可以根据病情增减,菊花可加至509,白蒺藜可加至259,草决明可加至509,夏枯草可加至509,地龙可加至509,钩藤可加至509,丹参可加至25—509等应结合临床病情灵活应用。 本例经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RV,>2.5mV,,I-、r3,V.,V,倒置。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心脏病性。经按本方临床加减治疗2月余,眩晕脑胀,胸闷心痛消失,Tv3,V4,V5转为低平,血压140/90mmHg。 案4朱某,女64岁,退休教师,就诊时间:1975年10月11日。患多梦失眠,心悸已廿余年。近月余感胸闷心痛,阵阵发作,胸闷呼吸不畅,体虚乏力,口淡无味,每于失眠和劳累后加重。查: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辨证分析:本病由思虑过度,志郁气结,损伤心脾,耗伤营血,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而心悸多梦失眠。经脉涩滞,心脉不畅而致胸闷心痛。脾失健运,气血不充则体虚乏力,口淡乏味。治法:补血养心.宽胸理气,活血化瘀。选宽胸化瘀汤合归脾汤加减。处方:党参209,黄芪209,白术209,茯神 收稿日期:2007一ll—ll 作者简介:王庆华。女.山东沂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伤寒论(经方治疗疑难重症的研究)。 159,柏子仁159,枣仁159,夜交藤209,甘草lOg,陈皮159,枳壳159,清半夏159,瓜蒌209,薤白159,丹参209,赤芍159,桃仁159,红花159,川楝子159。每日1剂,5-'s-2次服用。 按本例心痛胸闷,虽由气滞血瘀而发,但在营血虚损时,血脉涩滞,尤会使心脉瘀阻。所以在应用宽胸化瘀时,同时配合归脾汤,以恢复中焦脾的运化功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只有在营血充足时,方能气畅血络疏通,“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心气心血充足,神方守舍,心痛胸闷心悸不寐会更快缓解,甚至消失。 本例经心电图检查Ⅱ、III、AVF导联S—T下移。T波倒置。诊断为冠心病不典型心绞痛及神经官能症。在治疗中,第二诊后,党参加为259,黄芪加为259,酸枣仁加至259,夜交藤加为259,丹参加为259。经治疗1月余后睡眠明显好转,心绞痛基本消失,经复查心电图检查Ⅱ、11I、AVF导联S—T段,T波基本恢复正常。 结语:心痛症总体治疗思路是宽胸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因为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痛者不通,通者不痛”概括本病是由气血阻滞引起。所以疏理气机,调畅行气是恢复气统血行是基础。而活血化瘀则是疏通经络,恢复心脉冠心循行的关键。在这一认识上,经多年临床实践,创制宽胸化瘀汤加减进行治疗。60年代末主要用原方治疗,至70年代而根据兼症的不同,结合不同治法相互配合。总之,要以病人的病症为主辨证用药,千万不能以药为主,用于不同的症。但是诊断心痛确切,则治疗心痛的主体宽胸化瘀汤基本不能变,只有这样在临床上会取得更好疗效。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补中益气汤在内科临床治验举隅

补中益气汤在内科临床治验举隅 发表时间:2015-10-16T09:16:35.217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作者:聂永丽[导读]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中医院疑难杂症专家门诊本文介绍了灵活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慢性乙型肝炎、尿道综合症等四则验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聂永丽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中医院疑难杂症专家门诊湖北荆州 434020 【摘要】本文介绍了灵活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慢性乙型肝炎、尿道综合症等四则验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内科;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71.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419-01 补中益气汤,首先见于金元医家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系东垣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义制定。本方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橘皮、炙甘草组成,其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劳倦内伤,中焦脾胃之气虚弱,生化乏源,机体功能衰退,甚至脏气陷而不举,临床表现为面白,短气,头晕目眩,语声低怯,疲怠乏力,或见寒热,自汗,少食,腹 胀,便溏,久泻,久痢,小便频数,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自成脐腹以下重坠等症。舌质淡或舌胖,边有齿印,脉象细弱或濡细。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历来被推崇为调理脾胃的代表方。现将本人在内科疾病方面应用介绍如下。 1 冠心病 李某,女,58岁,干部。于2000年5月14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心前区憋闷2年,加重一周。2年前因过劳而致胸闷、气短,阵发性心前区憋闷,经心电图等理化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经常服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药。近1周症状加重而来诊。症见:阵发性心前区憋闷,伴气短、汗出、乏力、胸闷、纳呆。舌质淡胖有淤斑,脉细。中医诊断:胸痹;症机概要:中气亏虚,血脉瘀阻;治则:益气养心,活血通痹;处方:党参30g,黄芪25g,当归20g,陈皮15g,白术10g,丹参30g,川芎15g,郁金15g,桃仁10g,红花15g,元胡15g,徐长卿15g,甘草10g。水煎服,10剂后心前区憋闷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续服12剂,诸症皆除,仅偶有胸闷感。嘱其继续服补中益气丸,3个月后,能上班工作。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语: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病。辨证虽有虚实之分,但临床表现往往虚实并存。该患者年事已高,脏腑已衰,心脾气虚,气血运行失畅,属气虚血淤之候。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加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标本兼顾,难疾乃愈。 2 高血压 刘某,男,49岁,2001年3月10日初诊。其患高血压十余年,常感头痛头晕,长期服用降压之西药及中药平肝潜阳之剂,症状时缓时剧,终难根治。患者形体消瘦,精神疲惫,头昏痛,语音低,气短懒言,口干夜甚,大便干,纳呆,舌质嫩暗红,少苔,脉细弱。中医诊断:头痛(中气下陷证);证机概要:中气亏虚,清阳不升,久病挟瘀;治则:升举阳气,佐以痛络行淤;处方:党参15g,黄芪2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柴胡各5g,白术10g,川芎12g,元胡15g,桃仁10g,僵蚕10g。水煎服,每日1剂。3天后复诊,头晕痛减轻。再服上方加减治疗近2月,血压恢复正常,头昏痛消,纳增,嘱间服补中益气丸半年,追访二年,病情一直稳定。 按语:患者病久中气亏虚,生化乏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痛头晕时轻时重,缠绵不愈。且“久痛入络”,气虚夹瘀,故前医叠进平肝潜阳终不见效。更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合川芎、元胡、桃仁、僵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证合拍,故获显著效果。 3 慢性乙型肝炎 任某,男,21岁,学生。患乙型肝炎1年余,屡用中、西药治疗,病情反复不已,每复查肝功能反复无常。于1998年7月20日来院就诊时,面色萎黄,头昏乏力,神疲倦怠,形体消瘦,值盛夏之季绒衣不脱,脘腹作胀,大便溏薄,日行二三次,舌质薄白微腻,舌质偏淡,脉细弱。查肝功能:黄疸指数6u,麝浊12u,谷丙转氨酶196u,HBsHg(+),HBcHg(+)。阅以前病历,所用药均系黄芩、龙胆草、山栀、菌陈、生大黄、白花蛇舌草等苦寒通下之品,已达半年。经分析综合判断为肝脾同病。中诊:胃痛;证机概要:肝失疏泄,脾气虚弱,中阳受损;治则:补中健脾,益气温阳;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白术各15g,党参20g,当归10g,升麻、柴胡各6g,机壳15g,炮姜6g,焦附片6g,茵陈20g,薏苡仁12g。上药水煎服5剂,复诊时畏寒已减,胃纳亦增,大便溏,但日行一次,药合病机,守原方继服10剂,再诊时大便成形,诸症均减,仍守原方减附片6g加砂仁3g,连服20剂后诸症均解,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 按语:“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治肝病当配伍健脾之品。本病反复不已,是由肝病传脾,土雍侮木,互为因果,加之前治苦寒之品用之太过损伤脾阳,经调整治法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而获效,说明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4 尿道综合症 方某,女,48岁,2003年2月8日初诊。尿频、尿急,伴尿道灼热半月。尿常规多次检查均为阴性,服用清热消炎的中西药无效,病情日渐加重。诊时患者语音低微,面色萎黄,纳差神倦,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大便干燥。西医诊断:尿道综合症;中医诊断:淋证(气淋);症机概要: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治则:益气升陷,温阳化气;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50g,当归、麦冬、白芍、白术、柴胡各15g,升麻、炙甘草、桂枝、陈皮各10g,党参30g。水煎服,5剂药后,诸症大减,大便通畅,饮食增加,精神明显好转,面色始有红润。药已中病,守方加减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尿道综合症属中医学“淋证”范畴。本案患者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膀胱气化无力,与补中益气汤证病机相符。《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认为中气亏虚,清气难升,浊气难降,故小便不利。《丹溪心法?小便不通》认为“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下,益气承载其水也。”方中加桂枝温阳化气,麦冬、白芍阴柔缓急。全方共奏补中益气、温阳化气之功,使清气上升,浊阴自降,小便自利,诸症自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