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精选-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精选-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这是一份来自崇左市政协调研组的调研结果报告。主要分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历史、规模、特点及社会功能

1.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

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在我市境内,有称歌坡侬垌陇峒富坡旦圩巷单等多种称呼。我市的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

溯到战国时期,在以宁明花山岩画为代表的左江岩画中,就以粗犷有力、朴素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先秦壮族人民聚会欢歌狂舞庆祝胜利的热烈场面。我市壮族歌圩习俗的汉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清道光年间龙州举人黎中产就写有岁岁歌圩四月中,聚欢白叟与黄童的诗句。每年春秋两季是我市壮族歌圩最盛行的时节,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于山脚、水边,或汇合于城厢村寨,或簇拥于指定的会场,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随着歌圩文化的流传、演变,壮族歌圩成为壮族人们相互接触、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友谊的娱乐场所。

2. 我市壮族歌圩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

我市是壮族聚居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38%,是广西壮族人口最集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人称中国壮都。自古以来,我市壮族人民素以善唱山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

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各地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歌圩流传,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下面是调研组了解到的我市2009年壮族歌圩情况的数据,列表如下:

从统计表看,全市共有各类歌圩点349个,分布在全市的57个乡镇254个(社区)屯,可谓壮乡到处有歌圩。歌圩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每年14月份新春季节和810月秋收季节。活动规模在1000人以下的占38.6%,100010000人的约占57%,10000人以上的约占4%。大新县下雷霜降歌圩、天等县向都霜降歌圩、宁明县纳利坡花炮节、龙州县伏波诞、江州区左州金山节、壶关歌坡等均超过3万人。

3. 我市壮族歌圩活动丰富、民族特色鲜明。

一是歌圩中传歌择偶、绣球传情最具壮族文化魅力。原生态的歌圩中最热烈、最吸引的是对唱山歌、抛绣球活动。姑娘小伙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开展情歌对唱,以歌谈情、挑选意中人,最后姑娘们把绣球抛向她看中的小伙子,如果他中意,便能把礼品绑在绣球上,抛还女方,五颜六色的绣球来回飞舞,这是我市歌圩中最有诗意、最具魅力的活动。

二是歌圩中饱含丰富情感的山歌对唱,美妙动听,耐人寻味。山歌调虽然是基本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演唱方法为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其中,高亢激昂的大新高腔山歌、多情浪漫的宁明明江山歌、朗朗上口的天等西部山歌、

神奇飘逸的龙州山歌等尤为动听,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美、比兴美;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流畅美;整齐严谨、

朗朗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很多山歌已经成为现代的民族文化经典作品,世代流传,久盛不衰。

三是歌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多、趣味浓。在我市歌圩中,抢花炮、打陀螺、赛龙舟、打尺子、掰手腕、打扁担、壮拳表演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仍保留较完整的有30多种,其中壮拳在许多地方已失传,只有龙州一带还有传人,被称为壮族一绝。仍广泛盛行的抢花炮项目堪称民族体育的经典,有东方橄榄球的美称。全市目前有6个歌圩是逢圩必有抢花炮。赛龙舟也是我市壮族歌圩的传统项目,在扶绥县的龙头乡凤庄村、江州区的驮卢镇、龙州县的上金乡可谓年年歌圩赛龙舟。现在的壮族歌圩还增添了篮球、足球、气排球赛等体育项目。

四是歌圩中的祭祀、法事等原生态民俗活动最具民族特色。各

种祭祀、祭祖仪式、祈福水源的法事往往最能吸引人的不仅是这些活动充满神秘的民族和宗教色彩,而且也是壮族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凝聚族人人心的途径。现在的歌圩里仍有32%保存有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活动。

五是歌圩中的民间艺术大放异彩。歌圩中,还有贺茶歌、春牛舞、师(道)公舞、麒麟舞、庆丰年、彩调剧等丰富多彩的民族器乐、歌舞、戏曲文艺节目,这些节目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有的已经成为世界民族艺术的瑰宝。比如龙州的弹天琴唱天谣,

壮话称为鼎叮的天琴灵巧轻便,为左江流域壮族最有特色的一种古老弹拨器,音色圆润明亮,尤其是伴着壮族方言的演唱,清新、幽雅,又富于神秘色彩。在2019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壮族天琴的一曲《唱天谣》一炮打响后,应邀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远赴欧洲奥地利萨尔茨堡、德国汉堡演出,古老的天琴艺术走出了国门,奔向世界艺术殿堂。

4. 我市壮族歌圩社会功能多、价值高

一是宣传教育的功能。歌圩的各种活动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大多

是比较客观的壮民族生活,其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都是壮族人民自己所熟悉的,它能够感染人、鼓舞人,具有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山歌演唱、文艺表演等形式,把传统民族文化与各种国策民规宣传相结合,使各族群众在歌圩活动中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

二是文化传播、陶冶情操的功能。歌圩是集各种壮族文化为一

体的综合性活动。人们自愿参与,自娱自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同时,歌圩蕴含丰富的民族事象及祖辈积累起来

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生活知识等,在歌圩中用方言把民族文化口口相传,世代传承,是传播壮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是人际交往、促进和谐的功能。由于地理环境所致,左江流

域壮族人们居住分散,而约定俗成的歌圩给人们提供了这个机会,人们不约而同前来参与,认识不认识的人在歌圩的气氛中,通过对歌或其他方式来互相沟通感情,交流经验,以此来增进了解和

友谊,协调关系,促进和谐。

四是凝聚人心、民族团结的功能。共同的语言,共同心理特征和共同的习俗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而歌圩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正是壮族人们共同意识的反映。歌圩里,人们会穿上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尝本民族特色的饮食,开展本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增进民族感情。同时,赶来参加歌圩的兄弟民族,与壮族人们同欢共乐,加深彼此的情谊和团结。

五是商品荟萃、繁荣市场的功能。古时的歌圩,姑娘们做新装、缝绣球、纳布鞋;小伙子们购买头巾、梳子、绒绳新线;家长们则准备五色糯米饭、棕粑、备好酒菜。歌圩日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在的歌圩仍以它特有的方式刺激城乡经济的供需两旺。大的歌圩,商品交易额达600800万元。

二、我市传承和发展壮族歌圩文化的措施及成效

新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壮族歌圩文化,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我市的歌圩文化,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1. 抢救性挖掘整理壮族歌圩文化。组织了民族、文化、文史等部门人员及老民间山歌手等,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编撰工作,其中的《民间歌谣集》共收录壮族山歌近4000首,系统地汇集了全市壮族山歌的各种唱法唱腔。编印了《崇左壮族山歌集》。还把山歌资料拍摄整理,录制成光碟,有效地抢救和保护

壮族山歌文化。

2. 开展节庆壮族山歌赛会,利用崇左市花山文化艺术节、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天等指天椒节、扶绥县文化旅游美食节、龙州天琴艺术节等节庆开展壮族山歌比赛活动,给节庆活动助兴,融进歌圩文化元素,将壮族山歌展现给八方来客。

3. 举办山歌大赛。从2019年以来,我市举办了两届全市性的壮族山歌大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今年三月三,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文化局、市民委、市群众艺术馆承办三月三壮族山歌擂台赛,主题为展示壮族风情,演绎壮族民俗、推进经济发展。400多名山歌手参赛,分为专业民歌比赛(专业组)和原生态山歌(业余组)比赛,参赛曲目多为民间歌手原创作品。

4. 让山歌当好各种宣传和广告载体。我市充分发挥山歌强大的宣传优势,让山歌在政策法规宣传、行业宣传、企业广告宣传或多种重大活动中充当宣传载体,推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我市首届壮族山歌大赛中,新创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山歌50首,新农村建设山歌50首。在花山杯铁路护路法规宣传山歌赛中创作山歌30多首。大新县山歌大赛创作廉政建设山歌40多首。市电力、环保、水利、通讯等行业相继举办山歌宣传活动,创作脍炙人口的广告宣传山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行业形象,助推壮族山歌文化发展。

三、我市壮族歌圩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因遭禁止,使传承出现断裂,极大影响了壮族歌圩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壮族歌圩在古代曾遭封建统治者以有伤风化为由下令禁歌。解放后的四清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做四旧

遭到禁止,壮族歌圩由此步入失传或销声匿迹,歌圩文化传承出现断裂。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歌圩这个民俗文化瑰宝才逐渐复兴。

2. 因山歌传承手段、形式多样化,使歌圩的诱惑力减弱或变味。如今歌圩不是传承山歌文化的唯一场所,因而失去了歌圩原有

的诱惑力,有的甚至出现了变味。有些地方因交通不便变成无圩无歌,有些地方以喝酒会友为主变成有圩无歌;有些地方是有歌

有圩,但多以歌赛的形式带动群众性的聚唱活动,吸引力不强;

有些地方圩正歌好,这类歌圩主要是有民间得力人士大力挖掘歌圩本色资源,极力恢复歌圩原有面貌而形成的。这些歌圩不仅

有歌有圩,而且比较完整的展现了本地壮族的传统事象,但此类歌圩目前只占少数。从以上统计表看,目前仍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有207个,占59.3%,已经停办或濒临消失的有143个,占40.7%。

3. 观念变化,使壮族歌圩作用逐渐缩小,面临发展尴尬。虽

然歌也是一种知识,一种智慧,但更多地限于娱乐、消遣。现代人认为歌圩不是唯一的娱乐消遣方式,加上大多数壮族人听不懂壮语山歌,因此对山歌的热情变淡了,歌圩活动的主角由年轻人变为中老年人,歌圩的作用也不是倚歌择偶或是祈福丰收的重要

方式了,那种唱支山歌带妹回的情景已成昨天的记忆。

4. 民间文艺传人的缺失,使壮族歌圩难以回归本色。由于打工潮的影响,壮乡大量的年轻人出去打工,广大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山歌无人唱,歌师无处传。过去歌圩场上稍微识字的人几乎每人手都会有一本书或数本用古壮字抄写的歌书。后来歌圩被当作封资修的产物禁止,歌书已残缺不全,使得人们没歌可唱。许多作为学歌、唱歌、编歌的山歌传习馆已不复存在。歌圩逐渐恢复后,由于许多优秀的老歌手和壮族民间文艺的传承人逐渐逝去,许多歌圩文化慢慢地从全民性转变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许多优秀的作品消失在茫茫的旷野间。

5. 缺乏经费使歌圩文化发展步履艰难。壮族歌圩的举办方式是民间自发组织。歌圩这种纯粹的公益性文化娱乐活动,没有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是通过收集善款或向社会各界募捐筹集而来。由于举办盛大的节日活动开支很大,筹款不过是杯水车薪,活动费用短缺困扰着歌圩发展的步伐。

四、传承和发展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建议

壮族歌圩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壮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保护和传承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对于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我市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我们要按照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

因势利导,切实保护、传承和发展好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瑰宝。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三个结合,加快推进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拓展歌圩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民间参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建议政府积极探索建立富有活力、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歌圩文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变歌圩文化资源为资本,调动文化单位、专业人员、民营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共同参与我市歌圩文化产业的开发。

3. 歌圩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强做大我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把歌圩文化有机地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研制、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变歌圩文化为旅游产品,形成良性的互促互动局面。充分利用中国最美的瀑布德天、中国天琴之乡龙州、古骆越文明之都宁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凭祥、恐龙故乡扶绥等旅游品牌,作为推动我市壮族歌圩文化传承的载体,融入壮族文化元素,提升歌圩文化的魅力。

(二)实施三大思路,打造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品牌

2. 以大手笔将现有节庆活动打造成新兴壮族歌圩。对现有的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中国东盟指天椒节、崇左(宁明)

花山文化艺术节、龙州天琴艺术节、扶绥文化旅游美食节、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包装,融进民俗文化元素,提高壮民族文化在节庆活动中的含量,打造成

为新兴的壮族歌圩,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3. 以高水准打造专业壮族歌会。建议山歌大赛活动升格为市政府主办,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赛活动,做强做大歌会规模,以更高水准和更大层面包装打造专业壮族山歌大赛,推动壮族歌圩文化上新水平,创出歌会大品牌。

(三)采取四个一办法,营造我市歌圩文化发展的大环境

1. 在大新、凭祥、宁明、江州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壮族民族文化一条街。在建设规模中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品位,特别是一些标志性建筑要当作壮族文化艺术的精品来设计。街上的各种工农业产品和旅游的工艺品讲求壮族文化含量,突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街内要开展壮族歌圩及民间民俗活动,体现浓郁的原生态的壮味,让游客有一种想看壮族歌圩,请到壮族民族文化一条街来的感觉。

2. 组织一个壮族歌圩专题论坛。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举办我市壮族歌圩文化论坛,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运用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理论,从定位、策划、包装、传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审视,深入研究、探讨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打造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品牌。

3. 开办一个专题栏目。充分利用影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及各种社会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我市壮族歌圩文化,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左江日报、崇左新闻网分别开设崇左壮族歌圩专

题栏目,崇左电台开办唱山歌节目,崇左电视台每周播放一曲壮族山歌。

4. 利用一个平台,推介我市歌圩文化。我市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中越两国山水相连,边民习俗相近,两国边民开展的文体活动比较活跃。我们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利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这个平台,把我市壮族歌圩文化推介出去,使壮族歌圩从山里走向全国,走向东盟,提高我市歌圩文化的影响力。

(四)抓好五个环节,培养歌圩文化人才

2. 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山歌队。队员中老中青都各占一定比例,以老带新。山歌队作为农村业余文艺团体,经常组织开展山歌演唱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优秀的壮族山歌传承人,是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宝贵财富,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壮族歌圩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作用。

3. 组织山歌手到区内壮族歌圩文化较繁荣的地区学习,开展联谊活动。也可请外地的山歌手到我市进行联欢,互相交流山歌文化艺术。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使我市的山歌手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4. 成立崇左市壮族山歌协会。对我市壮民族歌圩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及研究,策划和组织开展各种歌圩活动,同时抓好歌圩文化人才的培养。

5. 创建壮族民俗文化专业学科。可通过政府协调、高校运作的

方式,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设立壮族民俗文化专业,聘任高水平的教师,进行左江流域各种壮族文化、民族体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不仅为我市培养急需的歌圩文化人才,同时也可以为我市提供壮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及服饰文化 内容摘要: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优势。多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保持活力的良好催化剂,文化的多元,有利于民众活跃思想,提高创新能力,活跃文化生活。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它来源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编成歌曲,吟唱出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中装饰物在服饰文化中显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人民身上美丽的风景,同时又蕴含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历史积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精髓,将其发扬光大,让其永存。本文将以广西壮族、苗族、瑶族和侗族的民歌及服饰来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并就如何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提出初浅的见解。 关键词:民歌服饰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

2021年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450字左右

2021年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450字左右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到了。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羊、蒸糯米饭、煮彩蛋。下面wtt 就给大家带来2021年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年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450字左右1 三月三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妈妈就已经把蒸好的五色糯米饭倒进大圆盆里,热腾腾地活像一个鲜花竞艳的花盘。我吃了几口糯米饭,就来到妈妈身边,帮她选蛋煮蛋。妈妈说:“煮蛋的时候,火不要太旺,以免蛋在锅里开裂。等水开后,你在一旁用筷子将蛋上下翻一翻,好让它们受到均匀的热度,蛋在锅里就安然无恙了。”妈妈说完就忙别的去了。我照着妈妈说的煮好蛋,并把这些蛋涂上七彩颜色,码在竹篮里就像一篮五颜六色的'贝壳。 你可知道,碰蛋比赛是三月三孩子们的最大乐趣。我和妹妹拣了几个又尖又大的彩蛋,朝村口跑去,找伙伴们展开碰蛋大战。 村里的伙伴也纷纷来到村口。我们有的把蛋放在衣兜里,走得慢慢的,生怕蛋在衣兜里“打起架”来;有的把蛋放进毛线网袋里,挂到胸前;有的两手中各拿一个蛋,兴冲冲地跑来。碰蛋开始了,村口顿时热闹起来,小伙伴们这一群那一伙地围在一起碰蛋比高低。“啪!”一个蛋被碰破了,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笑声。我和妹妹拿了四个鸡蛋、四个鸭蛋,和小伙伴碰了起来,结果三赢五输,我们把碰破的蛋一个个剥开皮吃掉了。小伙伴们也在剥蛋,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用涂满各种颜色的手抹着沾在嘴边的蛋,笑了。 我们回到家里,只见妈妈正把一碗碗、一碟碟热气腾腾的鱼、肉、菜摆满一桌。这时,爸爸笑盈盈地拎来了几瓶好酒,同邀来的亲戚好友开怀畅饮。一桌人高高兴兴地吃饭、喝酒,欢笑声在屋里回荡着。 2021年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450字左右2

壮族文化经典

壮族文化情结 ——寻根问祖 寻根问祖是每个民族的情结。 如果连自己民族的老祖宗都不知道那就太悲哀了。那是什么原因令我们要寻根问祖呢? 个人原因:探寻自己的根源,血统;社会原因:许多人对壮族的种种误解“壮族是共产党生造的民族”“壮族人当领导是广西落后的原因”等;科学原因:2002年的‘非典’壮族基因对疾病有重要影响。 关于壮族的渊源问题,原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壮族外来说,二是壮族土著说,三是壮族是外来民族与土著混合而成说。经过长期深入探讨开展有益的争论,随着历史文献资料的发掘日益增加,考古资料发现日益丰富,研究方法上科学性日益提高,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运用。持土著说的证愈来愈多,论据愈来愈充实。壮族系古百越族群支系西瓯,骆越的后裔,秦汉至唐代,它的族称又多有变化,见载于史籍者有:西瓯,骆越,鸟浒,俚,僚,伶等。 壮人古来有自称,但很不统一如,布依,布夷,布土,布泰,布曼,布沙,布雅衣,布僮等,这与壮族的支系多有密切关系。“僮”见载于史籍始于宋。因此史学者多,把宋以前史籍记载的百濮,百越,西瓯,骆越,鸟浒,俚,僚等视为壮族的先民。 那壮族的根在何处呢?这一直困扰着许多学者。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这一世界权威的杂志——《美国科学》,其中有一期就是以中国广西百盆地出土的古石器的拍摄图作为封面。这些出土的古石器经中美专家鉴定得出一个结果它们距今80.3万年是目前我国最早的石器。这一发现无疑是对人类起源于非洲说的巨大挑战。这可以证明亚洲同样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华厦文明的发源地,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但迄今仍未见八千年以前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明显缺环。华南地区自旧石器时代就有“马坝人”“柳江人”等古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现已发现多处可靠的新石器早期洞穴文化遗址,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广东阳春独石仔遗址文化层,出土贝壳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1490000年,说明华南地区有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现在我们又把目光转向壮乡人的一部古经诗《布洛陀经诗》上面就有这样的描述:“敬清布洛陀及母勒甲,你们是王是仙,供奉坐中间,古时你们最先到,创造天地和人间,人们永远都纪念。”这段描述客观的产明了布各陀就是壮人的始祖,受到人们的尊敬。这部经诗是从广西百色盆地民间收集资集合而成,它对壮乡文化的研究极有历史性,重大性意义。从书上记述布洛陀的生活环境与现在田阳县百育镇敢壮山的地理环境相当吻合,还有许多出土的资料可作证,布洛陀曾在此山生活过那是毫无疑问的!经书描述:祖公家在安东(安圩是田阳的旧称),祖公家在岩上,祖公家在洞里。有关专家就依此推理断定,:田阳县(安圩)的东面只有唯一一座石山,叫春晓岩。但是附近的人均称为“敢壮山”。山上有许多有关于布洛陀的传说。还有一个祖公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到三月初九附近县的壮乡子弟都来拜祭老祖宗布洛陀,纪念着祖师公。这个消息经中央电视台一传播,吸引了来自各方的研究专家与学者。这座古老的山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的面纱,每年都有几十万的香客去拜祭、求福。当地还有丰富的民族习俗,抢花炮,跳竹杆舞,刀山舞狮,对山歌等,壮族的根在田阳这是毫无疑问的。 中国历史家们对壮文化的研究曾经有过几个高潮:1957年对壮族壮文的肯定;1997年壮族通史的出版;2002年壮乡发现了古文化部落遗址,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龙母文化源头的发现;骆越古都的发现。这一文化基因的破解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人们都把焦点对准了广西田阳县百育镇的“敢壮山”,之所以称之为敢壮山那里壮文的发音与“敢壮”相似,在“敢壮”这个词上壮语的“敢”:是岩石,岩涯的意思,“壮”是洞,穴的意思,这与古老文明人类是从洞穴出来的情况相吻合。就这样原本香客不多的田阳县敢壮山祖公庙,现在香客增加到了30万人左右,香火费年收入就过亿元。壮神“布洛陀”就在此山生活过,那里

壮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四年级第五单元第九课《壮族的传统文化》 教材名称: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试用)民族团结教育教材 授课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学、壮族民歌、壮族舞蹈、壮剧的来源、类别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模仿演唱和舞蹈、搜集有关民族资料等教学体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概括、感受壮族传统文化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壮族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及其类别、特点。 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法、活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背景:师生共同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的优势使四年级的学生对壮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已有一些了解。但由于地方、学校宣传壮族传统文化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生活实践还不够,因此学生对壮族传统文化还不是很了解。本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和讲授相结合,激发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设计思路: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壮族民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壮族音乐美中进入学习。) 1.提问:你是什么民族 2.教师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歌曲吗(壮族)原唱者是谁(刘三姐)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民族团结课,请同学们和老师跟随刘三姐的歌声,一起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 二、了解壮族传统文化 (一)壮族神话故事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之一:神话故事。) 1.提问:同学们知道刘三姐的故事吗 2.老师讲民间文学中的刘三姐的神话故事。 (二)壮族民歌 (设计思路:通过师生观看民歌视频、演唱民歌、朗读歌词、讨论描述等,使学生了解壮族喜欢在各种场合表达情感,初步了解壮族民歌的分类,感受歌圩热闹的场景。) 1.欣赏:视频《只有山歌敬亲人》 ⑴老师:刘三姐被誉为“歌仙”,可见壮族人对民歌是多么地热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传说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壮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官。达桂年纪不大,但很有文化很聪明,而且很爱护百姓。有一年,状乡大旱,达桂向土皇帝奏请免皇粮,达桂跪奏道:“状乡大旱,百姓颗粒无收,希望千岁恩准免去今年要交的皇粮。” 土皇帝听后吃惊道:“哦,大旱,我壮乡今年真有这样的天灾?” 韦达桂急忙回禀道:“千岁若不信,我愿伴千岁前往视察。” 达桂伴驾来到状乡,原来真如韦达桂所说的,百姓的庄稼地是一片遭受旱灾的惨象啊!一群群百姓跪在山道上向土皇帝乞求道:“千岁爷,可怜可怜我们吧,今年的收成不够吃喝啊!千岁爷,千岁爷!!!” 达桂跪下说:“千岁亲见,曾经的万顷良田现在连一粒米也没有了,恳请千岁免粮啊!” 听着百姓苦苦的哀求声,土皇帝无奈只好免去状乡的皇粮。土皇帝觉得免去皇粮后,他缺少了很多用来享乐的金钱,而这一切都是韦达桂造成的,打那以后,他对达桂恨之入骨,但找不出什么理由把他除掉,因此施出毒计,阴谋陷害韦达桂。 一天,他把达桂唤到跟前:“达桂,你向来很能干,现在想叫你给我办件事。”达桂听了,从容地说:“请千岁道来。”土皇帝半眯着眼说:“我正在建一座楼阁,缺少瓦片,听说状人的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经久耐用,我要你在两个月以内给我弄900张状人的皮当瓦片用,到时重重有赏,如果完不成,定要从严惩罚。”达桂轻松的答道:“到时就请千岁亲自到城门下点货验收吧。” 两个月过去了,韦达桂毫无动静,到点货验收的时候,韦达桂召集了900个壮家大汉,每个人带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辣椒面来到城门下。 韦达桂高声对大汉们说:“各位壮士,篝火已经准备好了,我们架锅煮饭煮辣椒汤。” 饭煮好了,汤也做好了,这900个大汉呐,一个个的脱了上衣,光着膀子在城门下饮酒,喝辣椒汤,吃糯米饭。个个酒足饭饱、大汗淋漓的时候,土皇帝坐着八台大轿过来了。 土皇帝对韦达桂问道:“怎么样,我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达桂连忙上前行礼道:“正等着千岁爷您来验收,千岁您看,这些贱骨头整张皮都漏水的,不知做楼阁的瓦片是否还合适啊?” 土皇帝下轿一看,一个个壮乡大汉的皮肤上都湿漉漉的,臭气扑鼻。土皇帝用手捂着鼻子,皱着眉头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说完,调转轿子回宫殿去了。 一计未成,又生二计。一天,他把达桂叫到跟前:“达桂,你向来聪明能干,再过一个月皇后就要坐月子了,听说壮家的公鸡蛋很有营养,你给我在二十天内弄490个公鸡蛋来,到时重重有赏。”达桂满口答应。限期到了之后,土皇帝派兵去抓达桂。

广西传说典故:广西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

; 广西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要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注重突出广西民族文化的三大优势:一是发挥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优势。广西民族地域文化绚丽多姿,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如扁担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等各具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花炮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各展风采;文化古迹如铜鼓、花山崖壁画、灵渠、真武阁、风雨桥、鼓楼等闻名中外。此外,广西边境文化、旅游文化特色浓郁,凭祥友谊关、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和边寨风情文化,都展现了广西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优势,抓好这些民族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广西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基础。二是发挥民族文化艺术品牌优势。广西多年来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山水旅游文化节、北海珍珠文化节、柳州奇石文化节以及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刘三姐歌圩"等,我们要全力以赴抓好这些品牌活动和工程建设,使之成为西部大开发广西文化建设的大型重点项目,以此提高广西文化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发挥民族地方戏剧精品优势。广西具有悠久独特的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如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苗剧、毛南剧等。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挥广西民族戏剧和地方剧种的特色优势,实施民族文化精品战略,积极组织剧作家、艺术家深入实践,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情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剧目。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实现文化和建设的新跨越。迈入新世纪,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展先进文化,繁荣广西文化事业,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我们就能在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西文化建设新跨越的进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广西文化

广西形象之我所见 学院 专业 年级班别 学号 学生姓名 2011年 1月

正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就是外人对广西的大致认识,而广西的更多方面,却了解甚少。身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想通过本篇论文独特的角度,让读者们进一步感受广西的文化。本文从广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东盟博览会,民歌节,绣球文化及饮食文化来五个角度来宣传广西的形象。关于东盟博览会及民歌节放入介绍广西文化形象的原因,我认为,随着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每年成功的举办,让外人日渐通过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之类的活动,进一步了解到广西的风采,所以我将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列入介绍广西文化的符号之一。我从以下五个角度介绍广西: 一、广西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简介 1. 地理位置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邻。陆地区域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5%,居各省区市第9位。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1] 2. 气候 广西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7℃至22℃之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都是由北向南递增。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1] 3. 民族 广西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此外,还居住着满、布依、蒙古、傣、黎、傈僳、拉祜、俄罗斯、土、高山、土家、朝鲜、白、藏、纳西等39个民族成分。[2] 二、历史文化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开凿灵渠,把长江与珠江两条水系联接起来,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汉代,苍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贸集市,合浦成为海外贸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乡出现定期圩市;宋代,出现与交趾商人展开货物交换的搏易场;明清时,广西采矿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是金、银、铜、铝、锡、铁等矿。据统计,清顺治六年至十八年报开的矿场达127处,居全国第3位。 广西也是我国近现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金田起义、黑旗军抗法、镇南关战役等的策源地和发生地,涌现了洪秀全、刘永福、冯子材等一批杰出人物。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3] 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曲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当时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广西素有"歌海"之称,主要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墟、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其中农历三月三的壮族传统歌节,最为隆重。 三、广西南宁东盟博览会 东盟博览会,又称南博会,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国家级,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徽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中国广西广西南宁举办。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广西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转顺利、商品贸易日趋活跃的背景下,独具区位优势的广西南宁趁势搭建起了以广西南宁华南城为核心的大型商贸物流平台,而随着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在广西南宁启动运行,一个“全产业链一站式”的商品交易展示平台和物流基地正渐趋成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通知

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 (共计98项) 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94 上林四六联民歌上林县 195 刘永福传说钦州市 196 冯子材传说钦州市 197 美人鱼传说北海市 198 右江壮族排歌百色市右江区 199 平果壮族丧歌平果县 200 上林瑶族山歌上林县 201 隆安壮族排歌隆安县 202 乐业壮族古歌乐业县 203 绿珠传说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204 上林壮族八音上林县 205 武鸣壮族山歌武鸣县 206 南宁壮族哭嫁歌南宁市兴宁区 207 京族民歌东兴市 208 恭城瑶族八音恭城瑶族自治县 209 那劳山歌调西林县 210 靖西壮族山歌(靖西上下甲山歌)靖西县 211 凌云瑶族长号艺术凌云县 212 田州壮族山歌田阳县

213 隆林壮族山歌(隆林哥侬呵山歌)隆林各族自治县214 田东瑶族噜吡咧田东县 215 天峨壮族八仙天峨县 216 浦北舞青龙浦北县 217 上林壮族师公舞上林县 218 仙回瑶族调马昭平县 219 八步瑶族长鼓舞贺州市八步区220 水口麒麟马贺州市 221 上林瑶族猴鼓舞上林县 222 南宁傩舞南宁市西乡塘区223 壮族麒麟舞南宁市青秀区224 马山壮族踩花灯马山县 225 上思舞鹿上思县 226 龙胜侗族疱颈龙舞龙胜各族自治县227 北海耍花楼北海市 靖西壮族舞蹈(壮族马绿舞、壮族 靖西县 228 弄腊舞、壮族田间矮人舞、舞春牛) 229 凌云瑶族龙凤舞凌云县 230 壮族铜鼓舞东兰县 231 壮族板鞋舞南丹县 232 乐业壮族龙灯舞乐业县 233 北路壮剧田林县

234 平南大安粤剧平南县 235 上林壮族师公戏上林县 236 防城采茶戏防城港市防城区237 临桂彩调临桂县 238 浦北鹩剧浦北县 239 全州渔鼓全州县 240 合浦公馆木鱼北海市 241 德保壮族末伦德保县 242 宜州渔鼓河池宜州市 243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合浦县 244 三江农民画三江侗族自治县245 罗秀米粉制作技艺桂平市 246 开山白毛茶制作技艺贺州市八步区247 宾阳大罗毛笔制作技艺宾阳县 248 横县南山白毛茶制作技艺横县 249 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横县 250 扬美沙糕制作技艺南宁市江南区251 南宁铁鸟酱料制作技艺南宁市兴宁区252 长安滤粉制作技艺融安县 253 柳城云片糕制作技艺柳城县 254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融水苗族自治县255 苗族亮布制作技艺融水苗族自治县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作为一名壮族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壮族歌节是我们壮族人民最具特色的节日。很多人不禁问道,壮族三歌节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那么,基于我对于本民族的了解与认识,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的就是壮族歌节的来源、历史及独特之处。 广西每年盛装上演的官方国际民歌节,一首《大地飞歌》,让广西激情澎湃,处处是歌的海洋。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民间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在广西有很多著名的歌圩,比较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二、壮族歌圩节的来历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使得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

铜鼓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广西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学习报告 题目:关于广西铜鼓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研究时间: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 年级班级:2009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学1班

关于广西铜鼓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内容摘要] 源远流长的广西铜鼓文化凝聚着广西各族先民的聪明智慧,闪烁着广西文明历史的光辉,继承与保护好铜鼓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文化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广西对铜鼓文化的保护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开发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更有效地开发和保护广西铜鼓文化,我们必须进行思考。 [关键词]广西;铜鼓文化;考察;研究 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祖祖辈辈努力而沉淀下来的文化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明显,而铜鼓文化这个能代表我们广西的非物质文化受到的各类冲击和影响尤为明显,据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种文化符号,千年铜鼓文化正面临着失传危险。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我们铜鼓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我们要包容的同时也应该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文化,让我们的铜鼓文化源远的同时也流长。 为了响应国家保护我区铜鼓文化的号召,也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铜鼓文化,进而接受它,并喜欢上它,让铜 鼓文化能长久地保存下去,2011年4 月16日,我们实践学习小组到广西民 族博物馆进行了铜鼓文化的实地考 察。铜鼓陈列馆在广西博物馆的二楼, 我们跟着导游的解说了解了铜鼓文化 的不少知识。 一、穿越时空的鼓声,追寻铜鼓文化的发展历程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铜鼓,是一种青铜礼乐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铜鼓约在春秋晚期出现(萌芽时期),而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一世

从民俗风情看壮族民族文化

从民俗风情看壮族民族文化 民俗风情是民族的个性,更是民族宝贵的遗产,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而沉淀的民族精髓,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壮族的先民从百越民族走来,风起云涌的历史隧道里,雕刻了壮民族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南蛮之地的浔江畔孕育了壮民族的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曾经屈服自然的统治,对于自然界的变化无从解释,所以,人类选择了崇拜自然。民族也有自己的崇拜,有图腾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等。壮族的风俗经常反映民族的信仰,壮民族文化融合在它的民俗风情中。 壮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铜鼓文化”。铜鼓本是壮人的炊具,后来发展成为乐器。传说,壮先民生活环境一般是山区,但不是悬崖绝壁,而是有山有水的地方。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壮族人也是比较开阔,积极乐观的性格,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集体劳作的古老年代,壮族人经常是苦中作乐的,劳累休憩中,经常创造鼓舞精神意志的娱乐活动。铜鼓的前身是先民们的锅底,敲击发出声音,集体娱乐。壮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创山歌,幽默和谐的比喻,巧妙的问答,配以铜鼓的声乐,后来铜鼓就渐渐改进,用以配乐,成为乐器。 铜鼓的外型也是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逐渐丰富的。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铜鼓的外形首先表现的是壮民族的审美观,具有圆满的追求,又有粗犷的意味。在这里要重点提到的是,壮族的民族崇拜---图腾崇拜。 壮族崇拜青蛙,这是壮民族最原始的信仰之一。壮族先民相信万物有灵,青蛙的叫声随天气变化而变化,壮族是稻种民族,雨水对水稻生产有重要意义。先民认为青蛙可以呼风唤雨,灭虫除害,便尊为图腾。在神话里,蛙是老大雷公和三妹蛟龙私通所生的,它被派往人间做神,据说蛙神上通雷神,下通龙神,可以保护大地风调雨顺,壮人可以和和美美的过日子。壮族把青蛙雕刻在铜鼓上,人们做祷告上天风调雨顺用。认为可以表达心愿和诚意,并祈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而且,每逢婚丧庆典或重大节日,壮族都要敲击铜鼓,奏乐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人文情怀长存不息",并表达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除了图腾崇拜,壮族人也有神灵崇拜,壮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在奈何桥那里生活,祖先在阴间可以保佑后代子孙安康富贵,兴旺发达。因此,人死时,后人要在死人手里放一些东西,通常是钱,如果没有准备,也可以是毛巾之类的,但必须是新的。壮族住宅的厅堂正中板壁前,立有一个高约五尺的长条形神台,神台下是八仙桌,上面是过年过节时摆放供品的。神台上放着香炉,神龛在香炉后的墙上,有遮檐,壁上写着“+氏历代宗亲考妣之位”。春节,正月一般都要祭祀,祭祀要燃半柱香之后才能烧纸钱,烧纸钱表示祭祀完成,春节期间是祭祀后燃放鞭炮的。平时的大小节日,也有些人家摆供品。鬼节时,壮人家都要在供桌旁烧纸钱纸衣。 壮族最丰富的文化要算山歌文化了。以前的壮族人十二岁开始学唱山歌,十七八岁便会用山歌对答。至今,农村的老奶奶还津津乐道当年那些有趣的山歌。逢年过节,歌会都随时展开的,两个人以上就可以对歌,这是比较通俗的山歌会,大型的歌会是山歌节,也就是三月三歌节。

南宁绿城文化论文

广 西 南 宁 人 文 地 理 引言:讲述了南宁文化的概况、旅游、地理等方面的特点。表现了南宁文化的灵魂,南宁的旅游资源和人文地理。 南宁的基本概况: 我的家乡南宁市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广西第一大城市,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位于广西中部偏南,是红豆的故乡,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古称邕州,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着壮、汉、苗、瑶等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万,其中市区人口为

万人。南宁市地形是以邕江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形态。这个盆地向东开口,南、北、西三面均为山地围绕,北为高峰岭低山,即大明山龙头峰(古称昆仑山)直系山脉,故此南宁别称又为“昆仑城”。南有七坡高丘陵,西有凤凰山(西大明山东部山地)。形成了西起凤凰山,东至青秀山的长形河谷盆地。盆地中央成为各河流集中地点,右江从西北来,左江从西南来,良凤江从南来,心圩江从北来,组成向心水系。盆地的中部,即左、右江汇口处,南北两边丘陵靠近河岸,形成一天然的界线,把长形河谷、盆地分割成两个小盆地,一是以南宁市区为中心的邕江河谷盆地;二是以坛洛镇为中心的侵蚀――溶蚀盆地。经纬度:北纬°`°`,东经°`°`。海拔:全市平均海拔米。最高处为米。南宁市辖六城区和六个县,总面积平方公里。年,城区重新划分,撤消城北区、永新区、邕宁县,设立西乡塘区、邕宁区和良庆区;扩大兴宁区、江南区管辖范围;将新城区列名为青秀区,并扩大其管辖范围。调整后,南宁市区变成了六县六城区。 南宁的历史: 我的家乡南宁据史料记载,南宁历史悠久,古代属于百越之地。东晋大兴元年(公元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唐朝贞观八年(公元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年),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为“南宁”,南宁由此得名。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为自治区首府。百越之地,越族分枝繁多,史称“百越”,其中西颐和骆越两个支系,就是南宁壮族的先民。始皇帝二十三年(公元前)置桂林郡、象郡。南宁属桂林郡辖地。汉高祖元年(前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南宁为其辖地。汉高祖元年(前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南宁为其辖地。年月日,南宁解放。将南宁城及附近的个自然村从邕宁县划出,成立直辖广西省的南宁市。年月日南宁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月初,南宁市郊扩大至个自然村并设郊区工委(辖个区)。年月日,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会设在南宁。年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广西省建制,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年月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南宁宣告成立,南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年国务院决定改憧族为壮族。年年,作为自治区首府的南宁市和南宁(专区)地区并存。年月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地级崇左市,辖原南宁地区南部凭祥市和崇左、扶绥、大新、宁明、

壮族的资料

简介 1990年人口1548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僮)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壮族艺术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礼仪介绍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历史人物 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长河中,都涌现出许多伟大或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物。“一种文明所产生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正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壮族也不例外,因而壮族杰出历史人物向来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出如下一些群英:译吁宋——秦代西瓯部族联盟酋长。秦瓯战争时期,带领西瓯人抗击秦军的部族联盟领袖。桀骏——秦代西瓯部族联盟军事首领、闻名中外的山地战开山鼻祖。 黄乾曜——西原黄峒壮族首领。 黄少卿——唐代西原农民起义领袖。 冼夫人——岭南地区俚人领袖,周恩来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侬智高——曾建“大历国”、“南天国”。

壮族文化:壮族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及艺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壮族文化:壮族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及艺术 导语: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 驼) 的原因。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过去,壮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壮族古文字 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宋 生活常识分享

广西壮族文化论文

广西壮族文化 中文摘要: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范围的城市,是不完美的。我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之乡。这里有着独特的壮族风俗文化这全家宝,这里的壮民也能歌善舞。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壮族文化渐渐的被汉化、遗忘。作为我省的一分子,我们应该要怎样去保护我们独特的文化呢? 关键字:壮族文化遗忘保护意义 前言: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重要大事。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生活。虽然是先进民族文化的影响带动了落后民族的生活,但少数民族中的风俗习惯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在正面临着被遗忘的现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 现在在一个以壮族人口为主的壮族人聚居村里,村民平时也是以当地壮语为主要语言,但村民们的服饰、住房等斗鱼汉族人无异。从现在我们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到了壮族文化正逐渐被人遗忘。 一、我省壮族文化基本概况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名族的古老国度,在这大千世界中,位于祖国南端的广西,有一个名为壮族的名族,也是当代中国的第二大名族。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先秦时期,壮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是百越的一支。唐后多以“獠”见汉史书,宋朝以后又以“獞”“僮”“土”等名称见于史册。各地壮族人有20多种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僮”,1964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所以壮族又是一个新生的民族。壮族是一个平和、宽容、开放的民族,善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所以壮族社会深受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民族,壮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信仰风俗、民族心理等特性。壮族有自己独特的名族文化,比如自由恋爱的方式,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精选-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这是一份来自崇左市政协调研组的调研结果报告。主要分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历史、规模、特点及社会功能 1.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 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在我市境内,有称歌坡侬垌陇峒富坡旦圩巷单等多种称呼。我市的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 溯到战国时期,在以宁明花山岩画为代表的左江岩画中,就以粗犷有力、朴素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先秦壮族人民聚会欢歌狂舞庆祝胜利的热烈场面。我市壮族歌圩习俗的汉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清道光年间龙州举人黎中产就写有岁岁歌圩四月中,聚欢白叟与黄童的诗句。每年春秋两季是我市壮族歌圩最盛行的时节,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于山脚、水边,或汇合于城厢村寨,或簇拥于指定的会场,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随着歌圩文化的流传、演变,壮族歌圩成为壮族人们相互接触、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友谊的娱乐场所。 2. 我市壮族歌圩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 我市是壮族聚居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38%,是广西壮族人口最集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人称中国壮都。自古以来,我市壮族人民素以善唱山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

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各地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歌圩流传,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下面是调研组了解到的我市2009年壮族歌圩情况的数据,列表如下: 从统计表看,全市共有各类歌圩点349个,分布在全市的57个乡镇254个(社区)屯,可谓壮乡到处有歌圩。歌圩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每年14月份新春季节和810月秋收季节。活动规模在1000人以下的占38.6%,100010000人的约占57%,10000人以上的约占4%。大新县下雷霜降歌圩、天等县向都霜降歌圩、宁明县纳利坡花炮节、龙州县伏波诞、江州区左州金山节、壶关歌坡等均超过3万人。 3. 我市壮族歌圩活动丰富、民族特色鲜明。 一是歌圩中传歌择偶、绣球传情最具壮族文化魅力。原生态的歌圩中最热烈、最吸引的是对唱山歌、抛绣球活动。姑娘小伙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开展情歌对唱,以歌谈情、挑选意中人,最后姑娘们把绣球抛向她看中的小伙子,如果他中意,便能把礼品绑在绣球上,抛还女方,五颜六色的绣球来回飞舞,这是我市歌圩中最有诗意、最具魅力的活动。 二是歌圩中饱含丰富情感的山歌对唱,美妙动听,耐人寻味。山歌调虽然是基本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演唱方法为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其中,高亢激昂的大新高腔山歌、多情浪漫的宁明明江山歌、朗朗上口的天等西部山歌、

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图文)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简称桂,位于中国南部,西南与越南接壤,南濒北部湾。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区,除汉族外,主要聚居着壮、瑶、苗、侗、彝等十一个少数民族。广形复杂且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量足,禽畜种类繁多,蔬果四时不断。平原地区的麻鸭、三黄鸡,滨海地区的海产品,还有环江菜牛、巴马香猪、廉州鱿鱼、马蹄、荔浦芋头、贵县莲藕等许多驰名特产,为菜系的形成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各民族依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嗜好,创造出了多姿多彩、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 菜又称桂菜,起源于宋、元时期,清光绪年间,、龙州、、先后辟为通商口岸,饮食市场日益兴盛,推动了烹饪技艺的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全国不少烹饪高手来到,各派餐馆林立,名师收徒传艺,菜得以博采众长、丰富发展。桂菜兼收并蓄了其它地方菜肴的特长,利用的天然产品为主料,逐步形成了5种流派风味菜。

桂北风味,以、地方菜组成,口味醇厚,色泽浓重,善炖扣,嗜辛辣,尤擅于以山珍野味入菜;桂东南风味,包括、、一带的地方菜,用料比较广泛,口味以清淡为主,以粉食为代表的各种风味小吃,更是样多味美;桂西风味菜,包括、一带的地方菜,带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善长众菜合调,粗菜细做;海滨风味,以、、防城地方菜组成,讲究调味,注重配色,擅长海产品制作;少数民族菜,讲究实惠,取材奇特,制法极有个性,富有山野风味。 尤其对野生鱼种、山间珍菌、田埂野菜、乡村土鸡情有独钟。

总的讲,的菜肴,多以本地盛产的山珍、水产和禽畜肉为原料,还常以岭南佳果诸如荔枝、芒果、菠萝等入菜。一般以猪、鸡、狗、牛、羊、鸽、咸淡水族为常宴;以山珍(果子狸、穿山甲、鹰嘴龟、水鱼、山瑞、蛤蚧、竹鼠、鹧鹕、蛇类)和名特水鲜(对虾、螃蟹、文蛤、鲍鱼、鯆鱼、嘉鱼、鲶鱼、娃娃鱼、桂鱼等)为上品。名菜既有粤菜的特色,又区别于粤菜,技艺上多用蒸、炖、焖、焗、炒、炸等方法,口味以清甜、鲜香、微辣、脆嫩为主,讲究鲜、嫩、爽、滑,原汁原味。

壮族文化与民间风俗

壮族文化与民间习俗 ℅ 一、壮族族源及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现有1700多万人(2001年),其中,92%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华县清塘壮族乡和贵州省从江县的几个壮族乡境内,尚有少部分散居于全国各地,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格局。 壮族是一个据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她源于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部族。“百越”亦称“百粤”,是越族支系众多之意。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其中,先秦时期分布于华南——珠江流域的是西瓯、骆越部族,秦汉时又有“南蛮”、“蛮越”、“蛮夷”、“蛮僚”、“蛮里”之称。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僮(壮)即旧越人也。” 实际上,古籍中如《礼记》所说的“南方曰蛮”、《汉书·地理志·南蛮传》等冠以“蛮”字的族类名称,只不过是用音译汉字所记而并非“野蛮”之字义。壮人旧时自称“布蛮”,讲壮话叫“讲蛮”。壮语“蛮”(国际音标ban)含耕作区、居住地、家之意。在与壮族同源的泰语、老挝语中,就保持着“蛮”的原义,“回家”叫“贝蛮”(bai ban)。壮语的“蛮”(ban ),作为地名又写作板、曼、晚、番等近音字,现多指称“乡村”,这是在出现城镇之后的泛称。广州古称“番禺”(ban yon),就是秦末汉初佗建立的以越人为主体的南越国都城。对汉文古籍中作为族称的“蛮×”的误解歧义,应当加以澄清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壮族的先民就以瓯邓、桂国、苍梧、产里、乌浒、俚、僚等名见称于古籍,宋代始在局部地区出现“撞”、“僮”的称谓,明代又有“亻良”、“仲”等类称。这些名称,大都被封建统治者加上反犬(犭)旁予以侮辱和歧视。据明末清初方志记载,当时广西人口的民族比例是“僮(壮)七民(汉)三”。可见“布僮(壮人)”的分布相当广泛,而自清中叶以后至现在,倒过来变成“汉七壮三”了。但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只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荣”,壮族仍得不到承认。20世纪50年代以前,壮族有布僮、布依、布越、布雅依、布僚、布曼、布傣、布托、布陇、布沙、布央等20多种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调查识别,并遵照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族称为“僮族”。1955年成立桂西僮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因“僮”字一般念作“同”音,为避免把“僮族”误念为“同族”,1955年经周恩来总理提议,改为“壮族”。 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就在华南——珠江流域生息繁衍。这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它的西北部是与云贵高原的余脉,北部有五岭山脉横贯,中部的两广丘陵和众多的孤形山脉绵延其间,山岭之间河流纵横,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左江、右江、邕江、柳江、漓江、桂江、西江并与北江汇聚,形成了珠江水系。珠江流域属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春季多雨,雨热同季,有利于动植物的滋生繁殖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同时,广西又是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地形地区,溶岩洞穴遍布,从而就为可供原始人类丰富的生活资源和栖息繁衍的优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