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2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2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贰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1.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2.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

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3.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节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产生依赖于学习需要和诱因两大因素。学习需要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一种缺失、不平衡力求获得满足的内部状态,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把学习动机分成不同的类型。

根据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可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根据动机的关注范围,可以分为普遍型学习动机和偏重型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下的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方向,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在人类学习行为中起着发动、指引和维持的功能,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目标和成效的重要因素。

1.发动功能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动力,他是引起活动的直接机制。当学生对某些知识产生强烈需求和学习动机时,这种动机就会唤醒学生进入学习的情

绪状态,引起学习行为。学习动机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激活相关背景知识,扩充学习内容和知识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2.指引功能

动机使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具有某种动机的学生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朝向这些目标。动机越强烈,人的行动目标也越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也就越坚定。

3.维持功能

学习动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意志力。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提高,同时对于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热情、勤奋刻苦、坚忍不懈、善于合作等都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

二、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行为主义范式下的动机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的产生来自于外部刺激。人的学习行为取决于相关刺激是否因为强化而建立了稳固的联系。所谓强化,是指使个体行为频率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强化可以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不必在强化之外去寻求学生学习行为的原因,强化理论足以解释个体行为的原因即动机。

学生产生学习行为倾向即动机,是因为学生先前的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使该行为和某种刺激因为强化而建立牢固的联结,如家长的赞许、老师的表扬、社会的肯定等,因此学生就具有了某种行为倾向。过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或者比受到惩罚的行为更易于重复出现。如果学生因为学习得到了强化,他就会有继续学习的动机。相反,一些学生不愿学习,缺乏学习动机,则是因为他们先前的学习行为没有得到强化或是受到惩罚。

(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获得成功的动机。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在默瑞的成就需要概念基础上形成的。阿特金森于1963提出了成就动机模型。他认为接近成就目标的趋势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成就需要或渴望成功的动机,成功地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成功的诱因值,这些成分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即力求成功(避免失败)=需要期待诱因。

成就动机的强度由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方面共同决定,即成就动机=力求成功—避免失败。阿特金森还进一步区分了成就动机的两种不同倾向:力求成功的需要和避免失败的需要,与此相关的就有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追求成功以及由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避免失败者则更倾向于避免失败以及由失败而带来的消极感受。力求成功者往往将目标定为获得成功,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避免失败者会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容易的任务可以减少失败的可能性,而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

也会得到别人和自己的谅解,从而减少挫败感。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不同的同学具有不同的成就动机倾向,有着不同成就动机倾向的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不同行为倾向。为了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动机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如对于力求成功的学生可以安排成功率为50%左右的任务,而对于避免失败的学生则应安排竞争性小的环境,给予他们及时积极的反馈,避免失败感,提高效能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乐趣。

(三)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海德认为行为的后果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个人因素,即内部因素,包括个人的能力和动机;二是环境因素,即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本身的难易程度和运气。海德将相应的归因方式称为个人归因和环境归因。

20世纪70年代后,韦纳在海德的基础上对个体的归因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韦纳经过研究发现,一般人对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往往归结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韦纳将这六个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控制点(内部—外部)、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和可控性(可控—不可控)。如下表表示:

不同的归因会影响个体对未来的期待、情感反应以及成就行为。

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成功的主观期待。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一个稳定的原因,如天赋、能力、任务难度,那么人们就会对未来的成功抱以期待。而若将失败归因于这些稳定的原因,人们就会推断将来也不可能成功,那么对成功的期待和努力就会减弱。同理,面对失败,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运气不佳等不稳定的因素[L:应是是否可控],人的坚持性就会提高,相反,若归因于天赋差、能力低、任务难等稳定的原因,则信心就会受到打击。

控制点维度决定着个体的情感反应。一个人的自豪感(羞愧感)会随着成功或失败的归因而发生改变。成功之后的内归因会提高自豪感,失败之后的内归因则会降低自尊感,而成功或失败之后的外归因却不会如此。如学生认为成功是靠自己(能力、努力)而非靠外在力量(他人帮助、任务简单)取得的,会体会到更强的自豪感。

可控性维度与许多具有动机意义的情感有关,这些情感包括愤怒、内疚、怜悯和羞耻感等。如果一个人的成功受阻于其他因素(如噪声、教师的偏见),他就会产生愤怒,而当一个人由于其内在的可控原因而失败或违背契约就会产生内疚感或羞耻感。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及信念。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的动机作用,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信念决定了他们的动机水平。具体表现在人们为目标愿意付出努力及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时间的长短。

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受行为预测结果因素和行为先行期望因素两者的影响。结果因素即强化,包括直接强化(奖励等)、替代性强化(观察他人行为后果)、自我强化(自我目标)。先期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如果个体因为结果因素而形成较高的先行期待,就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产生行为动机。

班杜拉认为,个体自我效能感的产生来源于四个因素:(1)个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2)替代性经验,之个体通过观察学习间接习得的他人经验;(3)书本知识或他人意见,指经由阅读或与他人交流获得的经验会影响个体效能感的建立;(4)生理和情绪状态,个体过度烦躁、焦虑或生理疲惫、疼痛等都影响个体的效能判断,降低自我效能感。

(五)自我价值感理论

自我价值感理论是由美国科学家科文顿提出的。该理论是在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归因理论而形成的。该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着眼于“为什么有些学生不愿意学习”的问题,从学习动机的负面来对前人的理论进行补充与发展。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1.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能力、成功、自我价值感三者形成连锁因果关系: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的经验又给人以自我价值感。多次经历之后,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自然就成了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机。因此,有些学生在学校努力学习,对学习有着极高的积极性,其内在原因是他渴望通过努力学习,取得学业成功,从而提升他的自我价值感。

2学生倾向于把成功看成能力的显现,而不是努力的结果

成功的学生大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即能力归因),而不承认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即努力归因),因为能力归因更能让人产生自我价值感。

3.当追求成功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学生倾向于回避失败,以维持自我价值感。

许多学生在长期追求成功又得不到成功的情况下,要维持自我价值感,同时又不承认能力低下,就只有不努力,用逃避失败来维持自我价值感。

4.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倾向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变化与转移

一般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将能力看得越来越重要,而轻视努力的作用,因此学习动机的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科文顿的自我价值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一部分学生智力水平较高,但就是不愿意努力学习的原因在于:维持自我价值感,避免因努力但并没有成功而带来的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六)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其行为的驱动力量。他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七个层次的需要存在一个先后关系,也就是说只有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这七种需要分成两大类:缺失性需要和成长需要。前四种为缺失性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或心理上某种缺失而产生的需要,是人们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的基本要素,这类需要一旦获得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后三种为成长需要,可以引发成长性动机,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发自内心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人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价值感和产生幸福感。

马斯洛认为,真、善、美、正义、快乐等是人类共有的内在本性,而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达到自我实现。

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类具有的各种内在需要是构成动机的基本内容,那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关注每一层次需要产生的前提(即更低层次的需要),提高需要动机的可能性,并以自我实现为教育的追求,使学生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自我实现带来的“高峰体验”,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实现者而获得人格的健全发展。

(七)目标理论

学生成就目标可以分为两类:掌握目标与表现目标。掌握目标是任务卷入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表现目标是自我卷入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成就目标定位在掌握目标的学生喜欢选择较难的课程,享受挖掘自身潜能;成就目标定位在表现目标的学生更关注能否取得好分数,因而会选择简单的课题,享受获得他人的赞扬。

多数研究发现,掌握目标比表现目标更能促进成就目标、信念与技能的发展。掌握目标的学生常会表现出更主动的认识参与,倾向于通过选择挑战性任务、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来发展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继续努力。而具有表现目标定的学生,如果获得积极的反馈,能坚持完成任务,但会避免选择挑战性任务,以免错误公开化;如果获得了消极的反馈,往往产生退缩行为;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丧失信心,缺乏毅力,并有消极情绪表现。学生经过几年在校生活后,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学生会逐渐从掌握目标转为表现目标。教师应充分发挥导向和激发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本身而非外在分数,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和实际意义,淡化分数,名次或其他诱因奖励。如果学生认为成功只有一种外在分数标准,而且只有少数人获得这个荣誉,那么,自认为能力低或害怕竞争的学生就会自动放弃而不去努力。

三、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一)增加学习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选择容易令人产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类:(1)本身充满趣味性的内容。如精彩的故事,幽默、妙趣横生的例子等;(2)学生熟悉和关心的内容;(3)学生认为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内容;(4)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内容。

2、增加学习方式的趣味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增加学习方式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如实验演示、游戏、模拟等。

(二)运用强化动机理论,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教师的反馈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行为的形成,还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给予学生合理的反馈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反馈要明确、恰当

研究表明,具体的反馈兼具信息性和激发性,尤其当教师的反馈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时,反馈的激励效果会更好。另外,适当的反馈要最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1)物质奖励不宜过多;(2)表扬要恰如其分;(3)表扬和批评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2、反馈要及时、经常

从时间的角度看,反馈还要注意及时和经常。如果在学生成功或失败之后很久才给予反馈,那么效果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三)根据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有些学生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消极的归因方式。如果能够改变不合理的归因,就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一般来讲,把成败都归因为努力的因素是一种相对积极的归因。但是,要改变学生一直以来的归因方式却并非易事,需要进行归因训练。

(四)根据目标设置理论,为学生设置合理有效的目标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设置目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目标必须要明确、难度适中才可以达到相应的激励效果。其次,帮助学生设置目标。

心理学家就如何帮助学生设置目标提出了以下建议:

(1)尽可能让学生制订目标。

(2)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设置目标,那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制定目标。可以给出若干

个目标让学生选,或者选择先达到哪一目标。

(3)使学生确信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4)一定要给学生向目标迈进的反馈,最好是教会学生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表达来监控自己的进步情况。

(五)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

成功经验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还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归因,对学习动机的提高非常重要。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如果学生看到和他相似的同学获得了成功,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从而愿意去尝试某些原本不敢尝试的任务,学习动机得到提高,同时也给自己增加了去获得成功的机会。

(六)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应先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要

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对教学的一个重要启发就是,从完整的人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不可能产生更高级的成长需要。试想,一个饥肠辘辘、成天担心被老师责骂、同学嘲笑的孩子如何有可能专心学习?

总之,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具体情境,有意识地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激发其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促进其自觉主动的学习。

第三节学习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中。它既包括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也包括新的学习、态度、情感对已有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形成学习迁移的各种分类

(一)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体现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和助长的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体现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干扰或阻碍的作用。还有一种状态称为零迁移,这是指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有时也称为中性迁移。

(二)根据迁移的影响方向,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发生影响。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

响。以上两个维度可以组合起来,形成顺向正迁移,顺向逆迁移,逆向正迁移和逆向负迁移四种形式。

(三)根据迁移的不同层次,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如乘法与乘方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不同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如学习两个国家或两个省的地理知识之间的影响。

(四)根据迁移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的范围大。特殊迁移是指特殊知识技能的迁移,如运动员将在一米跳台中获得的跳水技能迁移到十米跳台中。

(五)根据迁移的相似性程度,可以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近迁移是指将所学得的知识经验或原理、方法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境相似的情境中去。远迁移指将所学得的知识经验或原理、方法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境不相似的情境中去。通常学生根据老师所演示的解例题方法解课堂练习题,属于近迁移;而将数学中学到的原理运用到物理学中去,通常是远迁移。

(六)根据迁移的意识程度,可以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低路迁移是指以一种自发的或自动的方式所形成的技能的迁移。个体经过充分练习之后,所学内容能够自动应用于新的情境,而无需或仅需极少量的意识的参与。比如一旦学会驾驶一辆汽车,可以相当容易地把这些技能迁移到驾驶另一辆汽车。高路迁移是指学习者将先前习得的抽象内容有意识地应用于新的情境。

三、学习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的最早的系统解释,它的心理学基础是欧洲比较流行的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是由“记忆”、“思维”等官能组成的,不同的官能相互配合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学习就是采取一些形式对这些官能进行训练,从而增强它们的力量(能力),就像训练肌肉一样。这些能力增强后,就会使相应的各种活动都得到改善。比如说,记忆官能增强以后,可以更好地学会并记住各种东西;思维官能增强以后,可以更好地思考各种问题。各种官能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训练得以增强后,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从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进行官能训练时,形式重于内容,因为内容过后遗忘,而形式影响长久。

(二)共同要素说

共同要素说是桑代克、伍德沃斯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桑代克认为,实验中迁移效应的产生,是由于练习所用的特殊方法、观念或有用的习惯带到了最终测验。也就是说,在后面的学习情境中含有和以前学习情境中相同的要素,所以使学习更容易。这就是桑代克提出的相对要素说。他指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相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量越大。伍德沃斯后来将相同要素改为共同要素,即两种情境中具有共同的成分,迁移才能发生。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具有共同的要素。这种共同的成分不仅包括内容或实质的相同,还包括程序的相同,如习惯、态度、情绪、策略等

(三)概括化理论

桑代克提出相同要素说之后,贾德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概括化理论。贾德认为,一种学习迁移到新情境是因为概括,而不是相同要素。概括是一种对关系的陈述或者理解,它也可以称为原理、规律或定律。贾德认为,在先前的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面的学习中去,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后面的学习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这些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概括化的原理、原则才是迁移发生的关键。对原理的学习越透彻,知识的概括化水平越高,对新情境的适应性越强,迁移就越好。

(四)关系转换理论

关系转换理论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这一理论同样反对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之间有着共同的成分,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由于对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关系的顿悟理解,也就是说迁移并非是共同要素的迁移而是关系的迁移。所以,苛勒认为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及其转换是学习迁移的关键。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发现或顿悟到的关系,可以应用于另外的情境。这一过程被称为关系的转换,关系转换的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加以概括推广,就越容易发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越普遍。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等人在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并不直接与后继学习发生相互作用,而是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间接地影响新学习。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知识、规则等的组合或格式,它们具有概括性、稳定性、可重复的特征。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或原理概括程度越高,能够起同化作用的范围越大,迁移能力就越强。因此,在奥苏贝尔看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四、促进学生迁移策略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个人因素

(1)智力与能力。个体智能的高低对学习迁移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智能较高的人能较容易地发现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和关联,能更好地概括总结出一般原理原则,能较好地将习得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运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之中。

(2)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在新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着良好认知结构的个体,无论是学习新的知识还是解决新的问题,都会事半功倍。

(3)心理准备状态。个体的心理准备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定势等。学习定势是指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影响以后学习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既可以带来正迁移,也可能成为负迁移,关键在于先前学习与后继学习的一致性程度以及学习者是否能够具体分析当前和随后的学习情境,找出彼此的联系和相关。此外,恰当的自信和适当的紧张,对学习迁移具有积极作用。

2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本事的组织结构和逻辑性,实用价值与意义都对迁移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逻辑层次明晰的材料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形成积极的迁移。概括性较高,体现一般原理原则的材料也有利于增进迁移。另外,先后学习的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越多,相似性越大,或者学习的目标与过程越接近和类似,那么积极迁移也就越容易生成。

(2)教师的指导。教师有意识的指导能使学习者发生正迁移。教师要启发学生注意对学习材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总结,还可以直接教给学生一般性的原理原则,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应关注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传授,让学生学会学习。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这里的学习情境,主要指学习时的外部物质环境,如学习时的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或测验的人员越相似,学生就越能利用有关的线索,提高学习或问题解决中的正迁移。

(二)为促进学习迁移而教

1.合理编排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

根据认知结构的迁移观,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的特征是影响新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并利用教材的内在联系。在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安排上,必须关注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结构,尽可能体现出各单元和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和前后连贯性。另外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水平、智力发展水平等,结合教学时间和教法上的要求,力求实现两者的最优化匹配。

2.合理处理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奥苏贝尔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认知组织的基本原则,这同样适合于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程序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宏观方面,即对学习的先后顺序的整体安排;二是微观方面,即具体的每一节课的安排。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提炼,将前后知识加以沟通和融会贯通,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3.教授必要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可以说是促进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措施,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条件。掌握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迁移能力。如果说某一学科的具体内容的迁移属于特殊迁移的话,则学习方法的迁移属于普遍迁移,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加之学习方法本身又包含了有效迁移的信息,所以,掌握学习方法无疑是提高迁移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四节学习策略

一、什么是学习策略

关于学习策略,至今各有说法。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描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认为学习策略是:(1)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2)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3)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4)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控制的统一体。

有学者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其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被称为认知策略,用来调控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方式方法被称为元认知策略。

还有学者认为学习策略有四个特点:(1)目的是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学习策略的使用是有意识的,体现了个体学习的主动性;(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有计划的制定;(4)学习策略由一系列的规则、方法和技能组成。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的分类有许多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麦克卡等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三个部分。

此外,丹塞路从其学习策略的定义出发,将学习策略划分为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两类。基本策略由两个子策略构成,分别是:(1)领会和保持策略;(2)提取和利用策略。辅助策略包括三个子策略,分别是:(1)计划和时间安排;(2)专心管理(包括情绪调节和情绪维持);(3)监视与调控。

与麦克卡的学习策略相对照的话,丹塞路的基本策略属于认知策略,辅助策略类似于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三、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等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策略,主要有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它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使用复述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复习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人类遗忘的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据此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根据这一遗忘规律,学生有必要采取及时复习的策略,以便减少短时间内的大量遗忘。

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复习时间的分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重复学习许多次,如期末总复习。二是分散学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如家庭作业和单元复习。对大多数学生和学习材料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好于集中复习的效果。

3.试图回忆

自问自答和尝试背诵就是将学习与重现交替进行,这样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学习者借助这种复述策略,可以根据自己回答或背诵的情况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薄弱环节,从而在随后的学习中能够有的放矢地分配学习时间和注意力。

4.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是指一份材料的开始部分和最后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心理学把这个现象称为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在学习时可充分利用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通过巧妙的安排材料的系列位置和时间顺序,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最有利于记忆的位置和时间上,以保证这些材料的学习效果。

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通过多种感官掌握所学内容,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研究结果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6.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在一定的情景下,人能够联想起这一情景下曾经发生的事情,这表明情境的相似性有助于回忆。另外,学习与回忆时心境的相似,也能提高回忆成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情境创设和心境诱导来帮助学生记忆学习材料。

(二)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主要的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

1.人为联想策略

人为联想策略是通过把那些枯燥无味但又必须记住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常用的人为联想策略有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等。形象联想法是把要记忆的材料与头脑中的鲜明奇特的形象(视觉表现)相结合,形象越具体生动、越夸张、越奇特,效果越好。谐音联想法是通过谐音线索,运用视觉表象,假借意义进行联想。首字连词法是利用没一个词语的第一字形成缩写,或构成另外一个单词,然后将每个字母作为提取记忆的线索。

2.内在联系策略

内在联系策略指对于意义性较强的学习材料,可以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在头脑中将新信息合理化,即通过理解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内在联系。如我们记忆英语单词,可以通过掌握构词法,根据词根、前后缀来进行记忆。

3.记卡片策略

记卡片策略即将要学习的材料(如英语单词)分类、分批地记在卡片上,待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看两遍,记一记,直到记住为止。

4.记笔记策略

记笔记有助于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复述。记笔记方法有很多种,流行较广的是康奈尔笔记技术。准备一个活页式笔记本,先将每一页分成两栏,较宽的一栏为主栏,记录听课内容,较窄的一栏为概括栏,作为回忆线索。回忆的时候,遮盖住主栏,根据线索进行回忆,然后对照检查。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主要有归类策略、纲要策略两种:

1.归类策略

归类策略就是把学习材料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适当的分类以便记忆。如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中,对学过的字进行复习,就可以根据偏旁部首、同义词、近义词、种属关系等将所学过的字进行归类记忆。

2.纲要策略

纲要可以是用语句或句子表达的主题纲要,也可以用符号、图式等形式表达的符号纲要。

(1)主题纲要法通常是对学习材料进行概括,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或一句话概括出这一段材料的主题,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符号纲要法是采用图解的方式体现知识的结构,即作出关系图。主要有层次网络法和流程图两种。流程图具有顺序性和方向性,易于表达程序性知识的结构。

四、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指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学习者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元认知是由弗拉维尔于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其中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包括制订计划、执行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

元认知监控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一般包括计划策略和调控策略:

(一)元认知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策略是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完成目标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预计其有效性等。学习计划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任务、时间、措施等。

(二)元认知调控策略

元认知调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依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的策略。主要包括领会监控、集中注意、调节策略等方面。

元认知策略的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计划,认知活动进行以及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调节。

五、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对可用的环境进行管理的策略,包括对时间管理的策略,对努力管理的策略,对学习环境管理的策略和利用其他人支持的策略。

(一)时间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迈克卡等人认为时间管理行为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分辨需求,根据其重要性排序,根据重要性分配相应的时间和资源。迈克卡指出,学生使用学习时间通常是基于习惯,而不是计划。学生更可能优先去做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而把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情扔在一边。因此,要训练学生做好时间的计划性,优先考虑重要的事情。

(二)努力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是指合理安排自己的有限精力,从而取得最优的效果。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过分使用努力会出现疲劳而使学习效率低下。对个人努力的管理如同对时间的管理一样,分清事情的轻重急缓,要有限的精力优先运用到重要的事情上。

(三)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是通过选择或管理自己周围的学习环境,以有利于自己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光亮的、安静的、没有分心因素,有利于学习者集中精力利用自己有限的学习时间和努力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有的人善于选择充满浓郁氛围的学习环境(如图书馆)去学习,有的人也善于安排和管理属于自己的学习环境(如寝室和教室),使得自己在这样的环境能够安心学习。当然在人多的环境下,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秩序。(四)寻求资源策略

寻求资源策略是指当学习遇到困难时,要抛开顾虑,向身边的老师、同学求助。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管理策略。向他人求助并不是自身能力缺乏的标志,而是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一种途径。

根据求助者的目的将学业求助分成两类:执行性求助和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是求助他人替自己解决困难,而工具性求助是求助他人为自己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或手段。工具性求助策略的学生在自己能够解决问题时会拒绝他人的执行帮助。

学习策略有很多,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在借用别人的学习策略时,要消化吸收,切忌生搬硬套,否则会事倍功半。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 王文静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Ξ 〔摘 要〕 对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是学习迁移研究领域中关注的焦点,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很 多,主要有:相关性、相似性、概念或事物的关键特征和学生原有学习的程度等等。本文基于对以上影响学习迁移的要素分析,提出了促进学习迁移的多种有效策略。〔关键词〕 学习迁移;策略;相关性;相似性;联结〔中图分类号〕G 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064(2004)022******* 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伴随着学习活动的产生始终为教育心理学界所关注,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学习迁移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并提出了观点各异的学习迁移理论,当代认知心理学对人类学习和认知加工过程进行的科学研究,不仅阐明了学习迁移发生的内在机制,而且更加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研究,加强促进学生有效迁移的策略研究使“为迁移而教”的追求成为当前学习迁移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然而,作为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们,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获取有效的策略和经验,并实现促进有效学习迁移的期望和预期,本文拟将在对学习迁移的涵义和影响学习迁移的要素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对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进行研究探讨。 一、学习迁移的涵义分析 现代心理学家一般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正迁移),也包括消极的干扰作用(即负迁移);既可以是前面的学习影响后来的学习(即顺向迁移),也可以是后来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即逆向迁移)[1]。也有学者认为,迁移是过去的学习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或者是现在的学习对学生将来学习的影响[2]。随着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人们对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更新,如当前的建构主义学派关注“情境”与“建构”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并认为:学习迁移是新颖情境中的重构,进而对学习迁移理论做了一些新的诠释。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要素分析 学习迁移是解决问题、创造思维以及一些高级心理加工过程、发明和艺术创造等所必须的核心能力,是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期望出现的现象。因此,在学校学习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无论在学生的课程中、课堂教学中和学习环境中都会发生迁移。新近的研究表明,迁移更多地由学生当前所处的情境引起,而不是学生自发完成的过程。事实上,无论古今的教育工作者们致力于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始终伴有这样的一种信念与追求,他们希望学生们的所有学习都能够实现迁移,在一门课的学习中,能把一个问题向另一问题迁移;在学校学习中,则是把一个年级所学的东西向另一年级迁移,甚至会实现从学校到家庭以及从学校到工作场所、到社会生活的迁移[3]。因此,从迁移发生的机制来对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很多,概括来说主要有如下几个:相关性、相似性、概念或事物的关键特征和学生原有学习的程度等。我们简要分析如下: 1.相关性。相关性可以是两个或多个情境之间、事件之间、活动之间的相关,也可以是情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相关。研究表明,正是因为这些相关,拓展了大脑保存信息的能力,在大脑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结,进而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编码,促进学习迁移产生,而当情感特别是积极的情感和学习联系到一起时,相关性的作用会更加明显。早期格式塔心理学家曾经在他们的迁移理论 Ξ 〔收稿日期〕2004-02-10〔作者简介〕王文静(19682),女,山东临沂人,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博士,研究方向:教学理论及学习理论。   2004年4月第20卷 第2期教 育 科 学 Education Science Apr.,2004 Vol.20 No.2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

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 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 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选择演绎策略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并尽可能地 多用实例(或演示)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归纳策略

第六章 学习的迁移与学习策略总结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与学习策略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迁移的基本含义与分类、学习迁移的理论、迁移与教学的关系;通过教学,掌握学习策略的含义、特征与分类,掌握各种策略的基本成分及其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迁移理论;学习策略的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提问法 【教学时数】6课时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迁移的种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二)水平迁移与垂壹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四)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完整版)第十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教案设计(10) 教学单元第十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教学章节第一节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第二节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第三节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第四节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教学要求1、了解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2、了解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3、了解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4、了解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知策略及其教学心智技能的形成和培养。通过大量的例子进行教学,不但结合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及课堂内的讨论, 而且对相关的策略进行现场训练。让学生了解相关认知策略,掌握认 知策略的培养要点。 2、教学难点: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这个概念较难理解,教学中, 要大量举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学生了解元认知的概念及其意义, 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讲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的有关学习的方式方法,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节监控的方式等等。 二、学习策略的结构 丹瑟洛:根据学习策略所起的作用不同,把学习策略分为两种成分:基础策略与辅助策略。前者是用来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后者是帮助学习者维持适当的认知氛围,以保证基础策略能有效地操作的策略。后来,又把学习策略进一步细化:基础策略包括领会与保持的策略和提取与应用的策略两部分;辅助策略包括计划与时间安排、专心管理、监控诊断三部分。基础策略与辅助策略是相辅相承,共同作用的。 比格斯:按学习策略的迁移与可教性,把学习策略划分为大策略、中

策略与小策略三部分,大策略可迁移性最大,和具体任务的距离最远,因而可教性最弱;中策略迁移性较大,同时也具有可教性,小策略针对具体的任务,有较强的可教性,但是相对而言,迁移性最小。从上看出,中策略是最理想的策略。 迈克卡等:按照学习策略所涵盖的成分,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认知策略是用来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反映帮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与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 本节课,我们就按照迈克卡的划分,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节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一、注意策略 案例引入:有一个记忆力超群的人,宣称能快速地进行心算,一位数学教师与之打赌,数学教师说:“一辆公交车,里面有12个人,路过一站,上来10个人,下去3个人。”记忆超群的人面含微笑,不语。数学教师再说“又路过一站,上来5个人,下去9个人。”记忆超群的人轻蔑地笑了笑,数学教师又说:“又路过一站,上来9个人,下去15个人。”……如此进行很久后,记忆超群的人始终不语,面含微笑,最后,数学教师问了一句话,把他的笑容一下子问走了,他回答不上来。数学教师问的是“请问这辆公交车一共经过了几站?” 二、精加工策略 (一)简单知识的精加工策略: 记忆术: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的意义,以促进知识优质的记忆方法。常用的记忆术有: 1.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自己所熟悉的场景、景点、地点,把要记住的事物与此联系起来,回忆时可以以自己熟悉的场景和地点作为线索提取出所要记住的内容。通过位置记忆法的联想,信息在回忆时就变得生动,有利于记忆。 2.缩编和歌诀 缩编法:将所学的材料的每一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字,然后变成自己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方法。 歌诀法:就是将缩写的材料融入韵律化的文字材料中。将学习材料编

2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贰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1.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2.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 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3.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节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产生依赖于学习需要和诱因两大因素。学习需要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一种缺失、不平衡力求获得满足的内部状态,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把学习动机分成不同的类型。 根据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可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根据动机的关注范围,可以分为普遍型学习动机和偏重型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下的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方向,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在人类学习行为中起着发动、指引和维持的功能,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目标和成效的重要因素。 1.发动功能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动力,他是引起活动的直接机制。当学生对某些知识产生强烈需求和学习动机时,这种动机就会唤醒学生进入学习的情

绪状态,引起学习行为。学习动机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激活相关背景知识,扩充学习内容和知识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2.指引功能 动机使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具有某种动机的学生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朝向这些目标。动机越强烈,人的行动目标也越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也就越坚定。 3.维持功能 学习动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意志力。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提高,同时对于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热情、勤奋刻苦、坚忍不懈、善于合作等都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 二、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行为主义范式下的动机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的产生来自于外部刺激。人的学习行为取决于相关刺激是否因为强化而建立了稳固的联系。所谓强化,是指使个体行为频率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强化可以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不必在强化之外去寻求学生学习行为的原因,强化理论足以解释个体行为的原因即动机。 学生产生学习行为倾向即动机,是因为学生先前的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使该行为和某种刺激因为强化而建立牢固的联结,如家长的赞许、老师的表扬、社会的肯定等,因此学生就具有了某种行为倾向。过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或者比受到惩罚的行为更易于重复出现。如果学生因为学习得到了强化,他就会有继续学习的动机。相反,一些学生不愿学习,缺乏学习动机,则是因为他们先前的学习行为没有得到强化或是受到惩罚。 (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获得成功的动机。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在默瑞的成就需要概念基础上形成的。阿特金森于1963提出了成就动机模型。他认为接近成就目标的趋势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成就需要或渴望成功的动机,成功地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成功的诱因值,这些成分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即力求成功(避免失败)=需要期待诱因。 成就动机的强度由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方面共同决定,即成就动机=力求成功—避免失败。阿特金森还进一步区分了成就动机的两种不同倾向:力求成功的需要和避免失败的需要,与此相关的就有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追求成功以及由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避免失败者则更倾向于避免失败以及由失败而带来的消极感受。力求成功者往往将目标定为获得成功,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避免失败者会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容易的任务可以减少失败的可能性,而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发生在先前学习与后继学习之间,这两种学习可以涉及众多方面,两种学习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学习迁移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如,学会了骑自行车,会有助于学驾摩托车,这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加法的学习会影响乘法的学习,而学习乘法之后,又会反过来影响对加法的重新理解,这是知识的迁移;儿童在家里养成了爱劳动的行为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态度和行为的习惯的迁移等。总之,只要学习就必然会受到影响或(并)产生影响。所以,迁移对于学习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一种现象,即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 从迁移影响的方向考察。从迁移影响的方向考察,迁移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两种。逆向迁移,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学习了“植物”、“微生物”的概念,会使原先学过的“动物”概念更为明确、清晰。在见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逆向迁移的现象: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要教小朋友们写“徐”这个汉字,而且要写在田字格中,这时,老师就会先引导小朋友们说出“徐“字是左右结构,然后,老师会结合道德教育的内容说:“‘徐’字写在田字格中要注意左边的双人旁写得小一点,且靠左边一点,因为右边的余字边占的位置比较大,如果双人旁不写得小一点、左边一点,余字边就写不下了,就像两个小朋友站在一个格子里,要学会谦让才能一起站在格子里。”这种学习迁移的就是采用了“合理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面,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迁移的效果。将道德教育的内容贯穿在语文教学当中,形象生动,小朋友们更能理解。 从迁移发生作用的范围考察。从迁移发生作用的范围考察,可以将迁移分为特定迁移和一般迁移。一般迁移,是指两种学习在获得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态度方面的相互影响,也称为普遍迁移,即将原理、方法和态度等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在学习中,一般迁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本原理、方法和态度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会影响众多表面特征不同,但结构特征相同的学习情境。在见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一般迁移的现象:二年级的早读课上,小朋友们读语文书上的内容,在读到课后生字的时候,他们是这样读的:“田,田,这样写,一笔竖,二笔横折,三笔横,四笔竖,五笔横,五笔写成一个田。”这是在读已经教过的课文后面的字,可是我发现,小朋友们也可以以这种方式读还没教过的课文后面的生字,原因就在于,语文老师已经将这样一个套路交给他们,他们可以自己套用。这种学习迁移的就是采用了“教授有效学习策略、正确发挥学习定势的作用”的教学策略。学习定

迁移尝试式之教学策略

迁移尝试式之教学策略 感〃迁教学法在我县实施推广近十年,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产生了不菲的教学成果,相关教研课题在省级立项,老师们普遍反应教学轻松了,学生活跃了,成绩提高了。但同时也有少数教师由于对感〃迁教学法精髓理解不透彻,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较片面,因此依然在感〃迁教学法表层上徘徊,不能深入灵活进行运用。下面,我作为一名学习与实践者,就一堂全县公开课再谈感〃迁教学法中的“迁移尝试式”的灵活运用,与同仁们相互学习探讨。 一、创设情境,迁移 ..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情境—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它不仅起激情作用,还能促进学生情与境的融合,促进知识的迁移,加速学生的理解与认知,特别是有效的问题情境,更能优化教学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估算》(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例5时,创造性地将例题进行了改编。新课一开始,课件呈现秋景音乐图片,问同学们秋景美不美,学校准备组织一次庐山秋游,大家想不想参加。顿时,学生的兴趣特别浓,争着要报名参加“秋游活动”。我趁着学生热情高涨之时提出要求:大家这么想参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卖票的问题吧。课件紧接着呈现问题:四(一)班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104元,一共需要49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问题是什么?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然后请同学们列出算式,在根据自己已学过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此环节中,创设的是学生身边的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情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而且能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有效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二、自主探究,尝试 ..新知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纳入认知结构中。因此,教师有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此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大胆尝试,同时我也参加到他们的探究中去,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适当的点拨和必要的帮助,同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进行深层次地探讨。通过这个自主探究活动,学生亲身尝试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享受到独立尝试的愉悦经历,尽管还不知自己的估算方法是否恰当,同时也促使学生的信息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也创造了师生间相互交流的平等氛围。 三、合作交流,矫正 ..结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能使学生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使全体学生能进行有效沟通,平等发表个人意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想象创造。 我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有层次地设计了两次交流活动:小组交流,

多媒体环境下数学迁移的教学策略研究

多媒体环境下数学迁移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运用到多媒体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从迁移产生的关键——认知结构入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出4种教学策略:类比策略、数形结合策略、动静结合策略和分离合并策略。这些策略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数学迁移。关键词迁移;多媒体;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30-04 mathematics teaching strategies transfer research in multimedia environment//wu hua, he xiaodi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puts the transfer of cognitive structure into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multimedia environment. from the key of transfer—cognitive structure to start, us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sets forth four kind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alogy strategy, combination of number and shape strategy, dynamic and static combination strategy, separation and consolidation strategy. these strategies can help students form a good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promote mathematical transfer. key words transfer; multimedia; mathematics teaching

解题迁移策略

迁移策略在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中的应用探微 卢湾高级中学王金铎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是高中物理学习的最高层次,是高一、高二物理学习的拓展与延伸。由于第一轮复习,将让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与能力体系,所以,这个阶段对高中物理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一般采取知识梳理的方式进行,以知识为载体,通过物理基本方法的归纳,形成综合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该过程的知识目标定位是:通过对高中所学物理知识的系统梳理,清晰认识高中物理每个知识点的确切含义,加深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网络,提升对基本物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的认识;能力目标是:在进行知识梳理的同时,培养同学的物理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升综合处理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感目标上:通过对物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复习,进一步激发热爱物理的激情,在处理物理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升科学的思维品质。 一、对高三物理教学的思考 由于一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对学生的思维要求高,所以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和同学都会在一轮复习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增大课堂的容量和训练、考核的频数,试图提升复习的效率。在对复习效果的诊断和反馈中,我们发现,增加课堂容量和训练、测试的频数对单元知识的巩固和强化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可以使单元或章节的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然而在后继的二、三轮复习过程中,有时总感到已复习的内容学生遗忘率较高、已归纳和使用过的方法再使用率低的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教学中的深思。 实际上,现代的考试和命题是以能力立意进行的,就是说是在确定了考核能力要求的前提下,选择知识载体进行试题的命制,以达到预期的考核效果。所以知识的组合度、交叉度等都是在能力立意命题的背景下,必然形成的试卷组合形式。这样,如果不能形成知识的前后联系、方法的前后贯通,即使单元知识的复习效果再好,单元内容的掌握程度再深,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仍会显得能力的欠缺。 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了部分同学在单元复习中,没有真正“过关”以外,在复习过程,没有注意知识、方法的前后联系,不能将已复习的内容在新的情景中,进行有效的迁移也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笔者在多年的高三物理教学过程中,思考和分析了高三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特征,尝试和采取了物理复习中的迁移策略,不断加深物理知识和方法的前后联系,把已复习内容作为后继复习的阶梯,在滚动复习、螺旋式上升中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对物理迁移的基本认识 新旧学习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1.对迁移的基本认识 除了本能活动以外,人类的大部分活动、知识和经验,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那么有限的学习为什么能使人类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呢?这时因为人类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了迁移。无数实践证明,人们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总会受到先前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以

第十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教学单元第十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教学章节第一节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第二节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第三节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第四节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教学要求1、了解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2、了解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3、了解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4、了解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知策略及其教学心智技能的形成和培养。通过大量的例子进行教学,不但结合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及课堂内的讨论, 而且对相关的策略进行现场训练。让学生了解相关认知策略,掌握认 知策略的培养要点。 2、教学难点: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这个概念较难理解,教学中, 要大量举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学生了解元认知的概念及其意义, 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讲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的有关学习的方式方法,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节监控的方式等等。 二、学习策略的结构 丹瑟洛:根据学习策略所起的作用不同,把学习策略分为两种成分:基础策略与辅助策略。前者是用来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后者是帮助学习者维持适当的认知氛围,以保证基础策略能有效地操作的策略。后来,又把学习策略进一步细化:基础策略包括领会与保持的策略和提取与应用的策略两部分;辅助策略包括计划与时间安排、专心管理、监控诊断三部分。基础策略与辅助策略是相辅相承,共同作用的。 比格斯:按学习策略的迁移与可教性,把学习策略划分为大策略、中策略与

小策略三部分,大策略可迁移性最大,和具体任务的距离最远,因而可教性最弱;中策略迁移性较大,同时也具有可教性,小策略针对具体的任务,有较强的可教性,但是相对而言,迁移性最小。从上看出,中策略是最理想的策略。迈克卡等:按照学习策略所涵盖的成分,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认知策略是用来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反映帮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与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 本节课,我们就按照迈克卡的划分,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节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一、注意策略 案例引入:有一个记忆力超群的人,宣称能快速地进行心算,一位数学教师与之打赌,数学教师说:“一辆公交车,里面有12个人,路过一站,上来10个人,下去3个人。”记忆超群的人面含微笑,不语。数学教师再说“又路过一站,上来5个人,下去9个人。”记忆超群的人轻蔑地笑了笑,数学教师又说:“又路过一站,上来9个人,下去15个人。”……如此进行很久后,记忆超群的人始终不语,面含微笑,最后,数学教师问了一句话,把他的笑容一下子问走了,他回答不上来。数学教师问的是“请问这辆公交车一共经过了几站” 二、精加工策略 (一)简单知识的精加工策略: 记忆术: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的意义,以促进知识优质的记忆方法。常用的记忆术有: 1.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自己所熟悉的场景、景点、地点,把要记住的事物与此联系起来,回忆时可以以自己熟悉的场景和地点作为线索提取出所要记住的内容。通过位置记忆法的联想,信息在回忆时就变得生动,有利于记忆。 2.缩编和歌诀 缩编法:将所学的材料的每一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字,然后变成自己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方法。 歌诀法:就是将缩写的材料融入韵律化的文字材料中。将学习材料编成歌谣口诀,与头脑中已有的诗歌、曲乐的格调相联系,易于背诵和记忆。 3.谐音联想法

简述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主要教学措施

简述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主要教学措施。 (1)科学选择教材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1)问题表征(2)情绪状态(3)动机强度(4)定势作用(5)功能固着(6)迁移影响(7)原型启发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训练内容。 (1)思维的流畅性训练 用词的流畅性训练;联想的流畅性训练;表达的流畅性训练;观念的流畅性训练。 (2)思维的变通性训练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 (3)思维的独特性训练 命题独特性训练;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 (4)思维的辩证性训练 归纳推理能力的训练;演绎推理能力的训练。 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1)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2)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3)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简述大学生认识自我的基本方法。 (1)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3)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5)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专业化很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简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常见心理矛盾。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3)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6)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简述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 (1)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2)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 (3)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3)具有真正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 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 举例说明什么是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原因: (1)匿名性(2)责任分散(3)自我意识 简述性格的特征。 ①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以及对待学习、工作方面等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②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③情绪特征。是指人的情绪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④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什么是能力?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②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发展水平差异,类型差异,表现早晚差异。 简述大学生加强自我认识的主要途径。 ①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认识自我。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来认识和评价自我。③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⑤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 ①关注生存阶段②关注情境阶段③关注学生阶段 通常认为,创造过程或者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含义? ①准备阶段:收集有关资料,并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意识的致力于创造问题的解决。 ②酝酿阶段:可以借用背景加工这个词来形容这个阶段,一个人表面上是在休息或做别的事情,但头脑中关于某个要解决的问题的信息却在无意识状态中得到加工。 ③豁然开朗阶段: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突然发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④验证阶段:验证核对问题解答的各种细节,最终证实问题已经解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创造过程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都经过这四个阶段。 简述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 ①动机的最佳水平因学习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②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大而上升。③在比较复杂的课题中,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大反而下降。④动机强度适中,学习效率最好。简述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①形成态度定势②确立道德观念③培养道德情感④形成道德信念⑤锻炼道德意志⑥养成道德行为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①问题表征②情绪状态③动机强度④定势作用⑤功能固着⑥原型启发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表征、情绪状态、动机强度、定势作用、功能固着、原型启发 简述“好感效应”的基本内涵。 当学生在心目中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好感。简述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 通过创设道德情境培养学生直觉的道德情感;通过文艺作品和先进人物的介绍培养学生想象的道德情感;通 过说理培养学生伦理的道德情感。 简述大学生心理发展常见的心理矛盾。 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成才意识与经验不足的矛盾;寻求理解与心理闭锁 简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数理逻辑、言语、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反省调节)、观察自然的智力 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 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其中“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 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简述“名片效应”的基本内涵。 “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若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亮出这种“名片”, 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启示是揣摩学生心理,以投其所好吸引学生,达到教学目的。 简述学习与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1) 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到。(2) 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 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3) 活动律:活动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4) 组合律:空间接近、时间连续、 形态相似、颜色一致的事物,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5) 对比律:在性质或强度上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 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能使学生对他们的差异感知更清晰,从而提供感知效果。 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 (1)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 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2)因循式教学—学 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 性不够。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3)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 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 简述创造性(力)与智力的关系。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 意;(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简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P232) (1)环境适应教育(2) 智力发展教育(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4)健康恋爱观教育(5)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创的一种理论。马斯洛提出 需要的5个层次:(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处。(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 质上的安全保障3)归属和爱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 和赞许(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 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列举三个说明感知组合律的例子。 (1) 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致的事物,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2) 直观材料和 教学内容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3) 板书力求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 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教育意义。 1.内容:(1)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 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 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2)社会 学习理论将人类的学习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前者可以从自身活动以正 反两方面结果及其经验教训中学习。(3)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班杜拉把 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在研 究方法、强调行为模仿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具有 较高的理论价值,但忽略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以及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 请根据性格特征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人(请用化名)的性格特点。( (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这是性格中 最重要的部分,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在工作学习上认真负责,热爱集体)(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 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考虑问题细致,周全)(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 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情绪稳定)(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 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办事果断) 加德纳多元智力包含哪些内容? (1)逻辑理性智力;(2)语言智力;(3)身体—动觉智力;(4)空间智力;(5)音乐智力;(6)洞悉人 性善解人意的智力;(7)自我内省的智力;(8)观察自然的智力。 简述创造性教学的基本要求。P156~157 (1)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时间,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 会。(2)教师要经常运用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想出大量的意见或构想。 (3)强调引导大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学习,鼓励他们动脑、动手、动口。(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 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力求在轻松、民主、合作、愉快的环境中学习。(5)了解并适应大学生的个 别差异与兴趣,采取适当形式实行分类或个别施教,以扬长避短,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6)教学评 价应坚持正面评价为主,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使他们更多地体验到成功。此外,对大学生的意见或作 品,不应立刻评价,当意见都提出后,师生再共同评估。(7)不排斥学生的失败或错误,引导大学生从 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8)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促进大学生多从事课堂以外的学术科 技创新活动,使其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新事物,并养成独立研究的习惯。 论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意义。 布鲁纳:美国人,认知学习的代表人物 (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 动机原则:让学生有学习的动机。 结构原则:学习既要考虑知识本身的结构,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年龄等结构。 程序原则:教学按照一定的程序。 反馈原则:要给学生以反馈,使他们了解自身学习的情况。 (4)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的步骤:1,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置学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使之产生问题;2,把这些问题分 解为若干要回答的疑问,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3,提出解决疑问的各种可能的假 设或答案,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推测出各种答案;4,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尽可能提供发现和下 断语的依据;5,组织学生仔细审查这些资料,从中引出应有的结论;6,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 发现学习的好处:1,能不断地提高学习者的智慧并发挥其潜力;2,因为学习有所发现,就会产生自行学习 的内在动机;3,学会发现的试探法;4,能巩固对知识的记忆。 (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①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必须让大学生明确学习 目的;②学习目标要适中,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③学习目标要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④教育学生将 时间、精力、资源等投入到为实现目标的学习之中。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①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 能创设问题情境;③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做到:问题要小而具体,问题要深而有趣,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 题要富有启发性;④根据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要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 的境界。 (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①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中,应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否则,学生总是不 能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②教学内容的呈现应由难到易,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③如果学 生在学习某一内容上失败了,可让他们先学习基础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方面获得成功感,然后再 在学习新课程方面逐步体验到成功感;④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在遵循一定客观标准的前提下,要掌握评 分的艺术。尤其是在第一、二次测验或考试中,千万不能给学生搞“下马威”。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大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强的好胜心,一般都希望自己胜过别人。 教师要利用这一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所谓妥善组织学习竞赛,既要看到竞赛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 的消极影响。因此,既不能简单的全盘肯定也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及时告诉他们,使他 们及时知道自己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以便进一步努力。教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已经 掌握了的要给予表扬、鼓励、肯定,否则给予批评。但是,奖惩要讲究艺术、科学、合理。一般而言,以奖 为主,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成 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 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都是有利的。 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生不至于过于自卑, 也能进一步努力,以争取今后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结构理论”包括哪些基本内容?该理论对当今教育有何启示? (1)基本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类有8种智力:①逻辑数理智力;②语言智力;③身体—动觉 智力;④空间智力;⑤音乐智力;⑥洞悉人性善解人意的智力;⑦自我内省的智力;⑧观察自然的智力。 (2)教育意义:①过去人们所讲的智力,主要是指科技、学术性智力,而把社会性智力基本排除在外,似乎 善于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善于运动等都与智力无关。②该理论开阔了我们的思路,这种理论的应用有利于 发现不同类型的人才,更好地培养各种人才。③作为教师应全面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 教,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工作中扬长避短。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理的 学习目标。②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③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④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 组织学习竞赛。⑤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⑥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学习。 1.小李所处状态是一种典型的考试焦虑症状态。 考试焦虑的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无法集中,知觉范围狭窄,思维刻板,记忆 障碍,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考前,考中,考后) 2.原因:①学校统考,升学持久、过渡的压力;②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③学习动机过于强烈,过分地争 强好胜;④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⑤某些人具有焦虑品质:遇事容易紧张、胆怯,对困难作过高估计,对 身体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失败后过分自责。 造成小李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是③,如“小李进入大学以后就下定决心要刻苦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 他对现在所就读的大学很不满意。平时他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总是起的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老师一提 到考试他就开始准备,内心总是想超过其他同学”。 方法:肌肉放松法;系统脱敏法;自助性认知矫正疗法。 最适合小李的方法是“自助性认知矫正疗法”。即在考试前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次考试”、“成 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识”、“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不是最后一次”等,对于缓解小李的考试焦虑 具有良好的效果。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明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的基本途径。 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设身处地理解对方)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 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勇于承认错误、学会批评。 请结合自己教学教育工作的经验和体会,阐明教师的人格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P13) (1)威信效应:教育 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2)名片效应:“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若 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亮出这种“名片”,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启示是揣摩学生心理,以投 其所好吸引学生,达到教学目的。(3) “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 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4) 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 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反之亦然。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好感,但是不 等于无条件迁就学生。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 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教师的教学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P129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2)合理编排教 学内容: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①遵循从一般到个别、 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②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 系。(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 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例说明感知规律在迁移中的应用。P72 (1)强度律。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 清楚地感知到。教学中要求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当,音量太低,大学生会听不到或听不清;音量太高会引起 他们疲劳,降低教学效果。教师板书的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不要太小;线条不能太轻、太细,应保持一定 的刺激强度。(2)差异律。根据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教学中,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