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9_生命生命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9_生命生命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9_生命生命

19、生命生命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动弹、欲望、不屈、茁壮、听诊器、震撼、糟蹋、有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下来。

3、能找出课文中有很深含义的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体会;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生命的格言以及热爱生命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生命的格言,现在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吧。(自由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对“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也搜集了两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切分享,你们愿意听听吗?

(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生齐读。能读懂吗?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9课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1)我会读。(2)我会讲。(3)我要问。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几个事例?

4、交流,理清脉络。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

三、重点理解。

1、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着重选择其中一段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寻找一个与自己选择同一段的同学,交流各自的体会。

3、全班交流。

(1)作者分别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2)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B、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展示背诵。

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你体会最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二、深入感悟。

1、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3、教师引导:

(1)第一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在前边的事例中,“有限的生命”指什么?“无限的价值”指什么?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中体现的“无限的价值”指什么?

(2)怎样才算活得“光彩有力”?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觉得哪些人活得光彩有力?哪些人的生命是白白流失的?

(3)连起来说说,这段话怎样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三、回题解疑。

细细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赞叹、回味、留念、,,)作者在课题中重复两遍生命,你体会到什么?(强调感情)

四、拓展阅读。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向大家推荐我搜集的第二则格言。

(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

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

五、作业设计:

1、练笔: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2、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做一做笔记。

六、板书设计:

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精品教案

《生命生命》教案 一、教材介绍 1.教材说明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位于教材第89页。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生命生命》是其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书写了对人生的感悟。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课文简说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3.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联系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前面的课文已经引发了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这样可以减少本篇课文教学的难度。教学本文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感受课文,我运用学法指导,采用“扶”与“放”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来品读课文、交流感受、感情朗读,自主读、自主学、自主悟,并结合小练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等词语。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 1 2 1 古诗词三首 3 课型:古诗词 4 教学目标 5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7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8 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9 10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11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12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13 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14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15 16 2、多媒体课件 17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18 19 第一课时 20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21 22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23 24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6 27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28 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9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30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31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32 33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4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35 36 2.检查自学。 37 ①指读全诗。(正音) 38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39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 40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 41 42 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43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44 45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选取了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三件寻常小事,从动物、植物、人类自身这三个角度,对生命作了全面而又深刻的思考。作者以“生命、生命”为题,表达出了她那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动弹、欲望、不屈、茁壮、听诊器、震撼、糟蹋、有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下来,积累好词佳句。 3、能找出课文中有很深含义的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体会;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

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张海迪和杏林子的资料搜集有关生命的格言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感受生命之坚强: 1、教师谈话,介绍张海迪的事迹。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曾有这样的担忧——以海迪如此虚弱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 然而,四年后,胡玉萍如约拿到了书稿,也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当记者采访张海迪并要她谈及创作的感受时,坚强的海迪深情地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齐读) “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2、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她在12岁的时候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不断的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面对病魔的挑战,尽管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十九课生命生命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十九课生命生命教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19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教材介绍】 《生命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感受生命的美好”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中,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真实对话,充分理解作者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教学本文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弹”,掌握“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三个引发对生命思考的事例。 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准备】 1.课件。 2.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1、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2、我们的生命是三月的天气,可以在一小时内又狂暴又平静。——爱默生 3、人的一生,应当像这美丽的花,自己无所求,而却给人间以美。——杨沫 4、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罗曼·罗兰 3.收集有关像杏林子一样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的名人资料。 课前谈话。交流珍惜生命的名言 一、揭题导入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珍惜生命的名言,相信你们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去寻求生命的真谛。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生命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细细感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为减少教师备课的工作量,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教学方案的设计内容应简单明了,准确到位,真正起到授课依据的作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 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⑴ 读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即使石钟乳石笋 ⑵ 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⑴ 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⑵ 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⑶ 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3、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

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教学】19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关键字】教学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三、精读课文,感悟生命 (一)自读“飞蛾求生”事例 1.请同学们自由读“飞蛾求生”部分,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思考:你感悟到了什么?可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学生反馈,体会情感。 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1)学生汇报,读句子,说原因。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飞蛾求生的欲望?(挣扎、极力、鼓动、跃动) (3)换词比较: a.“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的幅度更大,更能表现出飞蛾奋力挣扎的情景,表达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强大的生命力。) b.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生读) (4)想象说话:此时此刻,你就是这只握在作者手里的飞蛾,你会怎么想? 预设1: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逃出去。 预设2:再加把劲,我马上要逃脱了!我不能够在这里丧失自己的生命!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 预设3:我还要为这个世界多做点贡献,所以,我必须要逃出去。 (5)指导朗读。 a.(承接上面)师引读,学生齐读。 b.刚才我们从关键词中读懂了内容,体会到了飞蛾求生的欲望。标点也是无声的语言,从这三个感叹号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谁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二)合作学习“瓜子生长”事例

过渡:平均寿命只有短短九天的飞蛾,竟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那普通的 香瓜子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1.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要求:(1)运用刚才的方法,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写写自己的体会。(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句1:“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1)学生读句子,说原因。 (2)从哪些词语感受香瓜子生命力的强?(掉、竟然、冒出) (3)竟然是什么意思?(没有想到的、出乎意料、不可思议的奇迹、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命力的顽强) (4)为什么作者不用“生”或“长”,要用“冒”?(“冒”字体现瓜苗顽强的生命力。) (5)指导朗读。多么顽强的香瓜子呀!谁来读? 过渡:你还从哪里体会到它的顽强的生命力? 句2:“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学生读句子,说说原因。 (2)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3)理解“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a.从“它只活了几天”,你体会到了什么?(时间短) b.从“仅仅”呢?(生活的时间更短) c.“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 段话,体会体会。(引读)即使它的生命只有7天,它会冲破—(生接读)即使它的生命只有5天,它

2018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2. 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 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 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 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

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 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

《19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教材介绍】 《生命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感受生命的美好”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中,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真实对话,充分理解作者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教学本文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弹”,掌握“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三个引发对生命思考的事例。 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准备】 1.课件。 2.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3.收集有关像杏林子一样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的名人资料。 课前谈话。交流珍惜生命的名言 一、揭题导入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珍惜生命的名言,相信你们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去寻求生命的真谛。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生命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细细感悟。 1.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边读边想:课文关于“生命”讲了哪几个事例? 2.检查反馈 (1)刚才同学们读课文真认真,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a.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骚扰欲望震撼糟蹋有限动弹听诊器不屈向上茁壮生长鼓动跃动冲破坚硬沉稳短暂珍惜 b.多音字“弹”。(dàn、tán)

人教版《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戌街水桥完小李红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件。 2、收集杏林子的资料。 3、收集有关像杏林子一样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的名人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起来走进一个人(课件出示第一张幻灯片)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她叫杏林子,看着她满面的春风阳光般的笑容,我们绝对不会想到在她和同学们差不多大的时候,一个病魔光临了她美好的童年,她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致使她瘫痪了,腿不能行、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写作时要弯着背、弓着腰,比常人辛苦百倍。除了导致她行动不便外,发病时更手脚肿痛,痛苦不堪。更让她从此远离学校生活,留在家中,由母亲照料。但饱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却用她所遭受的肉体苦难来体验生命的礼赞,用手中的笔来讴歌生命的美好。讴歌天地间种种的美,抒发她对生命的欣赏与喜悦,以过人的毅力和爱心,在繁杂晦暗的社会中透出温暖的亮光。(第二张幻灯片)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曾获台湾国家文艺奖,另有作品《杏林小语》、《生之歌》、《心灵品管》、《行到水穷处》、《真情是一生的承诺》、《杏林

子励志小品》等多部作品。,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有一句名言:除了爱,我 一无所有。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看(第三张幻灯片)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这是一双饱受病痛的折磨,几乎无法弯曲的手。杏林子正是用这样一双手写下了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19、生命生命》 二、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路径: (一)课题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生命”?去掉一个是不是更简洁? (二)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三)(1)、读课题,理解课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3)、指名回答(课题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生命”?去掉一个是不是更简洁?)并做适当的提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和新词的效果。 三、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路径: (一)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二)三个事例各是从什么角度对生命进行全面而又深刻的思考,思考的侧重点又是什么? (三)(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两条学习路径。 (2)、小组代表交流,组内成员补充。 (3)、师指正(出示幻灯片) (4)、师小结回扣课题:环境恶劣,困难重重,但飞蛾还在为了自由的飞翔激烈挣扎,瓜苗仍然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这就是——(生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四、交流反馈: 出示学习路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17 触摸春天 课型: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 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德育目标: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 生活。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 教学方法: 学生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讨论。结合讨论,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

有关资料。 2.全班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谈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 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如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 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 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四、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瞬”字的书写。 五、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 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

朗读感悟,品味生命 第二个环节着重“品味生命的印象”,启发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你最感动于那个片段?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做简单批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通过个人朗读、相互评读、交流感受等不同形式去体会课文蕴含的生命意义。随后,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在必要时进行范读和点拨。这里我预设了三个片段的教学。 预设一 我预设学生谈到“飞蛾求生”时,随机启发学生重点品读“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抓住重点词语“欲望”,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飞蛾求生的欲望表现在哪里?让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这三个词语体会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通过调换“鼓动、跃动”的位置,对比朗读体会“鼓动、跃动”的用词准确。此时,辅以课件,补充杏林子的资料,读杏林子的名言。然后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展开想象:飞蛾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假如你是杏林子可能会怎么想?启发学生感悟到杏林子对生命的珍视。进而回归朗读课题,感叹要珍惜生命。 预设二 当学生交流“瓜苗生长”时,着重让学生品读“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不屈向上”品味香瓜子生命力的“不屈”。学生可能会说到:“娇嫩的瓜苗竟然冲破坚硬的外壳,生命力何等顽强。”“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环境原本是很

难有生命存在的,而瓜苗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仅仅只活了几天的瓜苗即使明白生命的短暂,依旧茁壮生长。”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情感朗读,抓住关键词读出瓜苗的顽强。引导学生认识到弱小的生命尚且如此勇敢,我们拥有健康的生命更应该做到: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再读课题,感叹生命的顽强。 预设三 学生交流“静听心跳”时,创设情境:播放心跳的声音。请学生闭上眼睛,手摸胸口,静静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重点品读“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让学生联系理解“白白地糟蹋”生命的含义。学生可能会说到:同学沉迷于电视,迷恋于网络游戏,有些人赌博、酗酒等行为时在“白白地糟蹋“生命。此刻借助课件,简介杏林子作为“台湾最具影响力作家”的成就。引导学生谈谈对“好好地使用”生命的理解。学生可能会说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2005年春晚表演舞蹈“千手观音”的聋哑演员,英国科学家霍金等,他们都是在好好的使用生命。到此,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指导学生再次情感朗读这句话。然后辅以课件出示雷锋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启发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生命感悟的名言。引领学生感悟:生命无论以哪种方式呈现,我们都必须对它负责,那就是——生命生命!再读课题。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9_生命生命

19、生命生命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动弹、欲望、不屈、茁壮、听诊器、震撼、糟蹋、有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下来。 3、能找出课文中有很深含义的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体会;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生命的格言以及热爱生命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生命的格言,现在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吧。(自由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对“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也搜集了两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切分享,你们愿意听听吗? (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生齐读。能读懂吗?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9课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1)我会读。(2)我会讲。(3)我要问。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几个事例? 4、交流,理清脉络。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 三、重点理解。 1、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着重选择其中一段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寻找一个与自己选择同一段的同学,交流各自的体会。 3、全班交流。 (1)作者分别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2)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B、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展示背诵。 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你体会最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二、深入感悟。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与”“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2、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就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瞧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就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就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就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就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瞧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与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很深刻,因此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并采用讲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 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 导、学、练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 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 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的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 了坚强。 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 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的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 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 感受作者的心灵。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生命,生命 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2、感知内容 (过渡)要学习理解解决一些问题,首先应当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因此请学生听读课文。听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 也可以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问题组: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画一画这两句。、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理解“看不厌”: 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品析: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生命生命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生命生命课文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 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 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 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 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 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许多年前,有一次,我借来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 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 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 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 我们自己掌握。 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 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 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时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 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这篇课文要尽可能的引 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与生命 之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 无限的价值。 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 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杏林子小学时聪明活泼,但六年级那年患上的那场病,除导致她行动不便外,发病时更手脚肿痛,痛苦不堪。她从此结束学校生活,留在家中,由母亲照料。她一边与病魔纠缠,一边广泛阅读,17岁 那年开始写作生涯。 身怀残疾的杏林子写作时,弯着腰、弓着背,辛苦数倍于正常人。但她对写作一往情深,以非凡的意志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 双手写下不少励志作品,鼓舞着许许多多的人们鼓足劲儿面对生活。除励志作品外,她也写剧本、散文与小说,早在70年代已是深受华 人世界读者欢迎的作家,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杏林 子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对人、对社会的关爱之情,讴歌天地间种种的美,抒发她对生命的欣赏与喜悦,以过人的毅力和爱心,在繁杂晦 暗的社会中透出温暖的亮光。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曾获台湾国家文艺奖,另有作品《杏林小语》、《生之歌》、《心灵品管》、《行到水穷处》、《真情是 一生的承诺》、《杏林子励志小品》等多部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