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1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休宁县流口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1.2 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流口镇人民政府

1.3 编制规范、依据

(一)相关规划:

(1)《休宁县流口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

(2)《安徽省休宁县中小河流治理规划》2009.5

(二)设计标准及规范:

(1)《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科委、建设部2001年)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6)《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13)《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14)《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

(15)《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2008)

(16)建设部颁布的其他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三)基本设计资料

(1)《安徽省黄山市中心城区防洪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本)》2003.11

1.4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休宁县流口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流口镇规划区范围内率水河段河道整治共约13.17km,生态清淤50.56万m3,生态修复工程318810m2,配套截污管网工程建设截污管道长度5.697km。

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对项目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设方案,制定项目初步实施计划,测算工程投资,并进行工程效益分析,最终提出项目建设的有关结论意见,供有关部门进行决策。

1.5 工程目标

(1)对河道进行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保障水质,使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服务范围内污水收入污水管网,通过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可减少此区域污水排入率水河,改善河道水体水质,进而改善入新安江的水质。

(3)改善河流周边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型环保城市,促进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自然和谐。

(4)由于河道淤积导致泄洪和供水水质恶化,环境恶化,使得

洪水来临时内涝严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环保清淤工程势在必行。

1.6 技术经济指标

工程总投资19192.25万元,其中:

第一部分工程费用:16650.64万元

第二部分其他费用: 1119.47万元

第三部分预备费用: 1422.15万元

资金来源如下:其中13434.6万元申请新安江流域资金补助,其余5757.7万元由建设单位自筹。

附:技术经济一览表

表1.7-1休宁县流口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经济一览表

第2章区域自然条件及现状评价

2.1 流口镇概况

流口镇地处休宁县西南山区,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源头,镇政府所在位置的坐标为东经117°46′99″,北纬29°42′35″。东与休宁县汪村镇山后接壤,南与休宁县汪村镇回源村毗邻,西连休宁县鹤城乡渔塘村,北临安徽省祁门县祁洪乡、乔山乡、凫峰乡。全镇国土总面积为65.17平方公里,流口镇是黄山市“有机茶之乡”和“环境优美乡镇”。

2009年全镇共实现财政收入13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870万元,招商引资2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50元,较2008年增长650元。

2010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758万元,比2005年的2360万元增长228%;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64.8万元,比2005年同口径增长328%;农民人均纯收入5360元,比2005年的2353元增长128%。

2.2 地形地貌

流口镇位于皖赣交界处率水山麓,三江源头的率水之滨,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92%以上。

流口镇区沿路依水地势比较平坦,镇区基本是群山环抱,大小源河与率水河在镇区内相交。

2.3 水文地质

2.3.1 水文气象

2.3.1.1 河流水系

2.3.1.2 水文基本资料

(1)水文站

率水河属于新安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最早于1947年11月在歙县街口设立街口水位站,有1955~1958年共4年水位测验资料,其后撤销。建国后于1950年6月在屯溪黄口设立屯溪水文站,控制新安江流域面积2670km2。

新安江流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设立了近10处小河径流站,但资料系列均较短,有些站现已撤销。统计至1999年,本流域共设立水文站(包括小河径流站)共33处,其中观测资料能用于水文分析的测站有10余处。

其中在率水河干流上设有流口、兰花、呈村、月潭、新亭等水文站,与新安江流域流口镇段河道防洪相关的水文测站如表2.2。

表2.3-2 新安江流域屯溪以上主要水文站一览表

表2.3-2中各水文站为国家或省基本站网,水文监测、资料整编等均按国家有关规范规程进行,可以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

(2)雨量站

本流域最早于1950年在屯溪设立雨量站观测降水量资料,自上世纪60年代起,设立的雨量站点逐渐增多,统计至1999年共有屯溪、渔梁等106处雨量站,其中观测系列超过30年的测站有23处,超过40年观测系列的测站有屯溪、渔梁和休宁等9处。

2.3.1.3 洪水

中小河流干流设计洪水主要根据各控制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排频计算,支流设计洪水采用由原水电部规划总院验收、水电部批准颁发使用

的《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以下简称“84年计算办法”)推求。控制水文站上、下游无支流汇入的干流控制点设计洪水按面积比拟法求得;有支流汇入的,按干、支流错峰迭加后确定。

2004年8月黄山市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了《休宁县城区城市防洪规划》,并通过了专家审查。本规划数据主要摘自以上报告最后确定的数字。利用月潭站1960~2004年实测流量系列和屯溪站1951~2004年实测洪水资料系列统计分析,各站不同重现期设计洪峰流量见表 2.3-3。根据前述有实测水文资料各站洪水频率分析成果,采用地区综合的办法推求(qm~F/J关系,图2.1-1)无控区间的设计洪水。

表2.3-3 率水河各主要控制断面洪峰流量统计参数表

精品文档

。 8欢迎下载

从表2.1-1可以看出,对同一流域(支流或区间)而言,其统计参数Cv和各重现期洪峰流量有随面积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的地区分布趋势,符合洪峰流量统计参数地区分布的一般规律。率水干流直接采用屯溪、岩前水文站实测洪峰流量排频计算选取。

综上,各站设计洪峰流量分析成果基本合理。

2.3.1.4 主要气象条件

休宁县流口镇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适宜,无霜期长,季节交替明显。春秋短,夏冬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常出现“夹秋旱”,气温日较差大;冬季冷而不寒,雨雪不多。年降水量2000~2200mm,无霜期220天左右。

2.3.2 工程地质

2.3.2.1 区域地质概况

(1)地层岩性

工程区域的地层分区属于华南地层大区江南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有中元古界长城-蓟县系牛屋组(Pt2n),中生界侏罗系洪琴组(J2h),石岒组(J3~-K1S),侏罗系炳丘组(J3b),白垩系徽州组(K1h),以及第四系芜湖组(Q4w al)。

1)中元古界长城-蓟县系牛屋组(Pt2n):为一套半风化呈灰黄、灰黄绿色,新鲜呈青灰-深灰色的千枚岩、千枚状板岩及粉砂质千枚状板岩。岩石片理发育,产状呈陡倾角约70°~80°,倾向南东,构成了屯溪-祁门盆地的基底。

2)中生界侏罗系洪琴组(J2h):主要分布在资口亭附近,黎阳、高枧一带也有少量出露。为一套灰白-紫红色厚层状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韵律互层。

3)中生界晚侏罗-早白垩系石岒组(J3~-K1S):主要分布在柏山、尤溪及南溪南一带,为一套火山-次火山岩建造,其岩性为灰紫、紫、灰白色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角砾状流纹岩夹粉砂质凝灰岩以及呈岩株状岩脉状产出的青灰绿色辉绿岩岩株(βο)、辉绿玢岩(βu)、以及角闪安山岩(小龙山)。

4)中生界白垩系徽州组(K1h):是率水本次治理段广泛分布的基岩,岩性为紫红色厚层状砾岩、砂岩以及粉砂质泥岩韵律互层,它与下伏地层牛屋组(Pt2n)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其底砾岩中砾石随下覆地层的岩性变化面变化,砾石的磨圆度不高,成分单一,呈次棱角状,砾石大小不一,砾径20~120mm,砾石含量达50%,颗粒支撑,钙铁质胶结。

5)第四系芜湖组(Q4w al):是坝址区的主要覆盖层,为一套现代河流相沉积的砂、圆砾、砂壤土、粉土等,分布于率水组成河床、高河漫滩及Ⅰ级阶地。

工程区地表90%被其覆盖,一般具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粉细砂,中粗砂、下部圆砾、砂(砾)卵石层,Ⅰ级阶地一般厚6~10m。

粉土主要分布于一级阶地及河漫滩上,厚1m左右,松散。

粉细砂:分布于一级阶地及河漫滩上,呈黄~灰黄色,松散堆积,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云母碎片及暗色矿物,厚1~5m不等。

中粗砂:浅黄色灰黄色,以长石、石英为主,颗粒不均含少量砾石,一般上细下粗,分布河床、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中下部。

圆砾及砂卵石:浅灰色、杂色,卵砾石成分以石英、硅质岩、长石为主,含少量砂岩及杂岩,磨圆度一般,粒径2~8cm,大者10~20cm,含量一般大于50%。主要分布于一级阶地下部、河床及高漫滩下部。

6)第四系新近人工素填土(Q4ml):主要为河床内的砂卵石填筑,做为外运砂石的运输道路及简易堤防的堤身土。

2.3.2.2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江南古陆北东端,皖南盆地的中部,是区域地质构造的复合部位。

地质构造方面主要有二条相互平行的篁墩断裂带在小华山一带通过,它是区域性断裂带,走向北东-北东东向,倾向南东,倾角在70°,为一逆冲断裂,具有断层泥、构造透镜体、片理化带、地层缺失等断层特征,近期未见活动迹象。该断裂带距工程区位置较远,对工程没有影响。

工程区属华南地震区中的铜陵-扬州地震带,区内地震活动轻微,根据2001年8月1日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分区为Ⅰ区(0.35s)。根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本工程区域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设计烈度为Ⅵ度时,建筑物可不进行抗震计算。

2.3.2.3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工程区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芜湖组(Q4w al)冲洪积覆盖层和中生界白垩系徽州组(K1h)紫红色厚层状砾岩、砂岩以及粉砂质泥岩韵律互层。

地貌单元为现代河床及漫滩,两岸为率水一级阶地。通过钻探揭露的地层覆盖层为第四系芜湖组(Q4w al)的砂壤土、砂质粉土、粉细砂、砾石;基岩有白垩系徽州组(K1h)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砂岩韵律互层。按其风化程度及力学性质可分为强风化基岩、弱风化基岩。

各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芜湖组冲积层(Q4wal)

(1)耕作层(Q4al):表层耕作土层,黄褐色,土质疏松,夹植物根茎。

(2)素填土(Q4ml):人工填土,黄色,稍湿及饱和,主要为外运砂石的运输道路路基和简易堤防的堤身土,主要成分为砂卵石、砂壤土夹碎石。卵石粒径一般2~10cm,大者大于10 cm。中等压缩性。该层推荐容许承载力150~300KPa,主要分布于河道两侧。

(3)粉土(Q4al):土黄色,稍湿状态,稍密,可塑状态。主要分布于漫滩上及河床两侧一级阶地中上部,低压缩性。标贯击数N=4~6击。该层推荐容许承载力140KPa。

(4)粉细砂(Q4al):灰黄色,呈松散-稍密状态,湿-饱和,均质。标贯击数N63.5=4~6击,该层推荐容许承载力120KPa。

(5)圆砾层(Q4al):灰黄色,从上至下由稍密至中密、稍湿-湿状态,砾石粒径以1~3cm,大的5~10cm少数15cm以上,呈次圆状,充填物为石英质为主的中、粗砂及砂壤土,砾石成分以硅质岩、硬质砂岩、脉石英等为主,杂色。左右两岸河床及河漫滩中普遍分布,该层层位稳定,触探击数N63.5=3~23击。该层推荐容许承载力中上部200~260 KPa,中下部300~350KPa。

2)紫红色厚层状泥质粉砂岩为工程区的下伏基岩。

(6)强风化泥质粉砂岩(K1h):紫红色,岩芯较为破碎,表层30-50cm 具粘性土特征,其余岩芯呈风化碎石块状,块度3~7cm,风化裂隙发育,产状紊乱不规则。该层推荐容许承载力400~500KPa。

(7)弱风化泥质粉砂岩(K1h):紫红色,岩芯一般呈碎石状、柱状,节理裂隙较少发育。该层推荐容许承载力1000-1200KPa。

本次主要对(3)粉土、(5)层圆砾层进行取样并统计。

2.3.2.4 水文地质条件

a、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运动规律

本次治理河道堤防沿线多为第四系松散冲、洪积层,河床内基岩基本不出露,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土层、砂砾(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和贮藏于浅部风化基岩内的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水的补给,随季节变化明显,往低处排泄于冲沟、河道。

b、土体的渗透性

为了解各土层的渗透性,本次勘察对上下游堤基中的第四系冲、洪积覆盖层,主要为(粉土层、粉细砂、圆砂层)。

根据现场注水试验,依据相关规范,各土层渗透性如下:

1)细砂: k=2.3×10-1cm/s,强透水性土层;

2)粉土层:k=2.4×10-4cm/s,中等透水性土层;

3)圆砾层:k=1.5×10-0cm/s,极强透水性土层。

c、基岩的渗透性

岩石透水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基岩断裂构造发育程度和规模大小及风化深度。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节理发育,且产状紊乱,一般张开,

岩层透水性强。弱风化基岩,岩体相对完整,裂隙较少发育,岩层透水性差。微风化基岩,岩体完整,裂隙不发育,多短小闭合,延伸不远,基本不透水。

通过基岩两个钻孔的两段压水试验,了解基岩层的透水情况,具体成果见表2.3-4。

地下水及地表水水化学分析试验成果见表 2.3-5,地表水、地下水矿化度都小于0.5g/L,Ph值在6.5~8.2之间,地下水类型为HCO3-Ca-Na 型水。根据相关规范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砼均不具侵蚀性。

d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1)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根据野外勘察的原位测试以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分析,提出各岩土层的承载力标准值f k、压缩模量E S、饱和抗剪强度(粘聚力c、内摩擦角Φ)指标建议值见表2.3-6。

基岩钻孔岩芯取代表性岩样送黄山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做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根据室内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并参照和类比有关工程资料,提出坝址区岩体主要力学性参数建议值见表2.3-7。

d

2)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

(1)边坡稳定问题

河流沿线地基主要为(3)层砂类土层、(4)层粉细砂层、(5)层砾石层(夹中粗砂),河床两侧边坡抗冲、抗渗性差,经多年的水流冲刷,

两岸边坡逐渐变缓,多长有杂草、杂树,对洪水具有较好的防冲刷作用,右岸5+418.2~0+964.5间有断续浆砌石挡土墙及简易挡墙。如对河流采取清淤或清淤,冲洪积层边坡易产生失稳,同时已有的浆砌石挡土墙基础暴露于地表,易产生垮塌,需采取砌石挡墙等处理措施。

(2)堤基渗透稳定问题

河道沿线土层分布具典型山区河流特点,透水性较强的砂性土及砾卵石分布广泛,且其抗冲刷能力较差,对于右岸已建挡土墙及简易堤防段,洪水期堤基在砂类土及含砾中粗砂夹卵石地质结构段存在流土型和管涌型两种渗透破坏的可能。

率水河段河道整治工程地基地质结构以多层结构以及双层结构为主。(3)层砂类土层、(4)层粉细砂层、(5)层砾石层(夹中粗砂),在河床两侧普遍分布,在两岸阶地及高漫滩有一定厚度,河床段下伏基岩埋藏不深,拟建堤防段基本不存在抗震稳定问题和特殊土引起的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2.4 现状及存在问题

2.4.1 项目区现状

1)河道现状

根据黄山市休宁县流口镇人民政府提供的相关资料及现场调研,部分堤防堤顶高程不足,堤身普遍单薄,边坡陡;堤身填筑质量差,砂堤砂基缺乏防渗处理,洪水时极易发生堤基、堤身渗透破坏;外坡基本无防护设施,抗冲刷、抗风浪能力弱;淤积严重,多年未实施清淤,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逐步降低;河道基本无护岸设施,岸坡刷脚、河势不稳;生产建设项目随意侵占河道现象严重,采砂乱挖、乱堆,影响行洪。

2)排水现状

流口镇镇区内污水没有统一收集方式。雨污合流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于率水河,对河道造成的污染严重。暴雨期间,由于排泄不畅,部分地区易造成雨、污水漫流,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环境卫生。

现状大多数规划区域仍为荒地及村镇,污水管网尚未建设,部分生活、生产污水就近排放到附近沟渠,不经任何处理,居民区内排水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历史遗留下来的明沟等排水系统很不完善。

2.4.2 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此次率水河整治段和污水管网收水范围内污水排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率水河内坡冲刷、淤积。河道弯段堤岸受冲刷,影响河道边坡稳定。其中在河道转弯段的凹岸,一般都存在着水流淘刷河道坡脚的现象。由于河道冲刷。

2)城区生活污水乱排现象严重,从源头影响率水河河水水质。

3)沿途生活垃圾随意沿河岸堆放,对河道水质造成严重威胁。全线河障较多,河道基本无护岸设施。

第3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保护上游饮用水水源地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是从新安江源头保护新安江的。率水河河道是新安江流域代表性的河流之一,该流域不仅涉及水土流失防治、村落污染治理和农田面源污染治理,还特别涉及到城市污染治理。选取进行治理的河流段流经流口镇,由于老城区的污水管网等收集系统相对落后且不够完善,造成部分生活污水未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就进入河流,致使河道水质较差,直接影响下游地区的取水水源。并且河道沙石淤积,考虑到此处为流口镇的经济政治中心,河流水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较大,工程的实施对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乃至整个新安江流域的治理都有重要意义。

(2)加快小城镇建设,保障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

休宁县委及各级水利部门对流口镇河道整治工程非常重视,先后做了大量工作。为保护和改善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营造绿水相连的优美景观,在《休宁县流口镇总体规划》(2011~2030)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对流口镇段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的要求。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设施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减少洪灾损失,促进流口镇段生态环境的改善,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关于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对流口镇段进行河道整治已势在必行。

(3)河道整治是保护两岸公共设施及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

近年来,山洪爆发频繁,致使沿河两岸河岸坍塌、部分农田被毁,经济损失逐年增大,严重影响沿河群众的正常生产。率水河防洪能力偏低,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达不到防洪规划的要求,给人民生命财产及社会经

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须对河道进行彻底的整治,解决河道两岸的防洪问题已势在必行。

(4)生态修复机制遭到破坏,恢复健康的生态机制势在必行

率水河河道由于近年来人为活动的干扰,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上游大规模的建设,河道缓冲带生态缓冲功能丧失,致使河道产流机制遭到破坏。同时农田面源污染物也严重影响着整个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水质,受到人类活动污染的水直接入河,使河水污染严重;入河水水质较差,污染新安江流域水体。

为了保证流口镇镇区河流水质,维持镇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机制修复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无论从新安江流域污染治理的总体目标出发,还是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角度着眼,本工程的建设都是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的。

3.2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由于工程沿线污染状况严重,各级领导都对此十分重视。高度关注河流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严格控制沿途污水肆意排放的同时,提出应加强综合治理,既要提高沿线防洪等级,又要杜绝沿线河流水质污染,改善周边环境,在资金和政策上都作了相应的工作。

工程的实施完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1)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率水河为新安江流域内的重要河流。近年来镇区水域出现水质恶化的趋势,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加强,开始积极关注自己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环境。人民迫切要求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持镇区水域优良水质环境,愿意为治理各河道牺牲一定经济利益,积极响应政

府号召,投身到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中去。工程的实施完全符合新安江流域人民的共同心愿,政府和民众均有保护和改善流域景观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工程的实施能够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

(2)积累了丰富的相关工程经验

近几年来,黄山地区在河流、河道治理方面有很多成熟经验,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崭新的先进理论。在河道生态治理方面的技术是完全可行的。

(3)具备了工程实施条件

工程所在地近几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交通便利,具备完善的交通、运输、供电、材料供应等外部协作条件,因此本工程具备了充分的实施条件。

综上所述,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以及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这些都为本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

00水体景观设计说明

?水景可调节环境小气候的湿度和温度,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南方地区,居住环境与自然地形相结合,利用河湖开辟水景,来增添地方特色。水景向来是园林造景中的点睛之笔,有着其他景观无法替代的动感、光韵和声响,所以现代的居住区很多都采用人工的方法来修建水池、人工瀑布、喷泉或与山石结合的自然山水池,使居住环境增加景观层次,扩大空间,增添静中有动的乐趣。 1.1 人对水的亲水性 人一般都喜欢水,和水保持着较近的距离。当距离很近的时候人可以接触到水,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受水的亲切,水的气味、水雾、水温都直接刺激着人,让人感到兴奋。当距离较远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水的存在,被吸引到水边,实现近距离接触;有时候,水景设置得较为隐蔽,但是可以通过水声来吸引人。 由于人的亲水性,在居住区里,应该缩短人和水面的距离,在较为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让人融入到水景中。人们喜欢立于水面,直接接触到水,小孩子喜欢在浅水中嬉水,涉足水中尽情玩乐 居住区中的沿水驳岸(池岸) 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驳岸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能否与环境相协调,直接关系到水景效果的独到或失去人性化。 在居住区中,驳岸的形式可以分为规则式和不规则式。规则几何式池岸一般处理成人们坐的平台,它的高度应该以人们的坐为标准,池面距离水面也不要太高,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好。这种规则式的池岸构图比较严谨,限制了人和水面的关系,在一般的情况下,人是不会跳入水池中去嬉水的。相反,不规则的池岸与人比较接近,高低随地形起伏,不受限制,而形式也比较自由,设计得很自然。岸边的石头可以供人们乘坐,树木可以供人们纳凉,人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时的岸只有阻隔水的作用,却不能阻隔人和水的亲近,反而缩短了人和水的距离,有利于满足人的亲水性需求。 生态水池 生态水池是适于水下动植物生长,又能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供人观赏的水景。在居住区里的生态水池多饲养观赏鱼虫和习水性植物(如鱼草、芦苇、荷花、莲花等),营造动物和植物互生互养的生态环境。水池的深度应根据饲养鱼的种类、数量和水草在水下生存的深度而确定。一般在0.3-1.5m,为了防止陆上动物的侵扰,池边平面与水面需保证有0:15m的高差。水池壁与池底需平整以免伤鱼。池壁与池底以深色为佳。不足0.3m的浅水池,池底可做艺术处理,显示水的清澈透明。池底与池畔宜设隔水层,池底隔水层上覆盖0.3-0.5m厚土,种植水草。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就有“无水不成

完整版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1章总论 (1) 1.1项目名称 (1) 1.2项目建设单位 (1) 1.3编制规范、依据 (1) 1.4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2) 1.5工程目标 (2) 1.6技术经济指标 (3) 第2章区域自然条件及现状评价 (5) 2.1**镇概况 (5) 2.2地形地貌 (5) 2.3水文地质 (5) 2.3.1 水文气象 (5) 2.3.2 工程地质 (8) 2.4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2.4.1 项目区现状 (15) 2.4.2 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16) 第3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7) 3.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7) 3.2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18) 第4章工程规模、拆迁征地及施工条件论证 (20)

4.1工程规模及标准 (20) 4.2征地拆迁范围论证 (20) 4.3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及主要施工条件论证 (21) 第5章工程设计内容 (22) 5.1河道整治方案设计 (22) 5.1.1 方案设计基本原则 (22) 5.1.2 堤岸工程 (28) 5.2河道生态清淤工程 (40) 5.2.1 河道清淤工程量 (41) 5.2.2 清淤实施方案说明 (42) 5.2.3 清淤施工 (42) 5.2.4底泥处置 (45) 5.2.5生活垃圾管理 (46) 5.3生态修复工程 (46) 5.3.1 构建思路 (46) 5.3.2 生态修复措施 (51) 5.4配套截污管道工程 (52) 第6章施工组织设计 (53) 6.1施工条件 (53) 6.1.1 水文、气象条件 (53) 6.1.2 交通条件 (53) 6.1.3 供水、供电条件 (53)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设计(环保总局版)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第1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防止医院排放污水对环境的污染,规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医院污水处理达标排放,配合国家推进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即将颁布的《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编制本技术指南。 指南根据医院性质、规模和污水排放去向,并兼顾各地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为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供卫生、环保、建设等有关部门参考。 1.2 适用围 1.2.1 本指南适用于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和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包括结核病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妇产科医院和精神病医院等等)各类医院污水的处理。疗养院、康复医院等其它医疗机构和兽医院的污水处理工程可参照执行。 1.2.2 本指南容包括医院污水的收集、工艺选择、竣工验收、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职业卫生和劳动卫生等方面。 1.2.3 本指南适用于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管理。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国主席令第十五号) 《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修正) 《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89年7月12日国务院批准1989年7月12日国家环境保护局令第1号发布)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JGJ49-88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GBJ 15-88(1997年版) 《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CECS07:88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正在制定的《医院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和定义 1.4.1 医院性质分类 本指南中将各类医院按性质分为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两类,与卫生系统对医院及医疗机构的划分方法有差别。指南所指传染病医院指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和带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1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休宁县流口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1.2 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流口镇人民政府 1.3 编制规范、依据 (一)相关规划: (1)《休宁县流口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 (2)《安徽省休宁县中小河流治理规划》2009.5 (二)设计标准及规范: (1)《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科委、建设部2001年)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6)《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13)《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14)《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 (15)《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2008) (16)建设部颁布的其他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三)基本设计资料 (1)《安徽省黄山市中心城区防洪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本)》2003.11 1.4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休宁县流口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流口镇规划区范围内率水河段河道整治共约13.17km,生态清淤50.56万m3,生态修复工程318810m2,配套截污管网工程建设截污管道长度5.697km。 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对项目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设方案,制定项目初步实施计划,测算工程投资,并进行工程效益分析,最终提出项目建设的有关结论意见,供有关部门进行决策。 1.5 工程目标 (1)对河道进行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保障水质,使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服务范围内污水收入污水管网,通过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可减少此区域污水排入率水河,改善河道水体水质,进而改善入新安江的水质。 (3)改善河流周边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型环保城市,促进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自然和谐。 (4)由于河道淤积导致泄洪和供水水质恶化,环境恶化,使得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篇一: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四川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及甜城湖滨水植物景观 驳岸在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水陆过渡的主要界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驳岸形式设计出不一样的滨水植物景观,所以驳岸可以决定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和规模。内江谢家河湿地公园的驳岸设计是一大亮点,虽为人工打造但主要用石材和少量混凝土堆砌而成,最终以卵石缓坡入水,这种设计既承担了重要的防洪功能,又巧妙地柔化了河岸,保留自然水体的特点,尽可能的提高了人们亲水的可能性。与之对应的植物设计,则采用自然式水体的配置方式。设计使用了丰富的乡土滨水植物,河岸两边种植了柳树,形成整体骨架,周围配置紫叶李、木芙蓉等开花树种,再依次向水体方向配以美人蕉、万年青、迎春等花灌木以及菖蒲、再力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并将它们按照自然群落的结构设计,以乔、灌、草的结合方式,形成了具有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带。见图3-1 图1 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 采用大量乡土树种是内江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设计的特色,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共有木本植物约80种,其中乡土树种或是已经驯化了的树种达50种以上。其中常绿乔

木有桉树、杜英、女贞、枇杷、大叶榕、小叶榕、香樟等;落叶乔木有合欢、枫杨、二乔玉兰、鹅掌楸、梨、梅、毛白杨、构树、无患子、桃花、刺槐、梧桐、垂柳、银杏等;常绿灌木有枸骨、杜鹃、海桐、夹竹桃、金边黄杨、春羽、石楠、法国冬青、山茶、狭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等;落叶灌木有紫荆、蜡梅、紫薇、贴梗海棠、木芙蓉等;藤蔓植物有紫藤、爬山虎、迎春、多头蔷薇等;竹类植物有紫竹、早园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竹等;水生植物有再力花、鸢尾、菖蒲、水葱等。 这样的植物配置既保证了湖岸景观的观赏特性,又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自然生态原则。见图3-2、3-3、 3-4 图2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1) 图3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2) 图4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3) 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造景的另一特色就是观赏和实用并重,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整个甜城湖湖岸拥有贯穿全境的亲水步行道、石板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并与种类、大小、姿态、色彩和疏密不同的植物群落像珍珠项链般者串连起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线效果和感受,形成了一个优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见图3-5

2017年下半年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论文真题

希赛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51210313.html,),专注软考、PMP、通信、建造师考试 2017年下半年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论文真题 ●论IT服务方案设计及实施 随着IT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各行各业的IT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如何保障IT系统的正常运行,为用户提供优质的IT服务,已经成IT部门及用户关注的热点问题。IT服务规划设计处于IT服务生命期的最前端,IT服务方案设计是IT服务规划设计阶段的核心工作,方案设计的好坏对于确保系统的运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IT服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需要及时跟踪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达成一个多方都满意的服务,其主要内容:及时收集用户的需求变更,分析现有服务方案对于服务质量的影响,提出IT服务的改进方案。 请围绕“IT服务方案设计及实施”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所参与的IT服务方案设计的服务对象和业务场景,以及你在该 服务方案设计中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2、详细阐述你所参与的IT服务方案是如何进行服务模式和服务级别的设计。 3、详细说明你所参与的IT服务方案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在实施过程的中出 现过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的。 ●论IT服务团队管理 IT服务团队人员的岗位包括管理岗、技术岗和操作岗,都需要较高的服务意识,工作中需要注重流程化与规范化,使用专门的工具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及转移,以便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团队管理一般包括目标管理、激励管理、执行管理和人员发展管理等,IT服务团队通过执行管理,充分合理运用组织资源,不断改进组织环境并提高效率,使得团队的整体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以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请围绕“IT服务团队管理”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轮式。 1、简要叙述你所在IT服务团队基本情况,以及你在其中承担的主要工作; 2、结合你参与过的IT服务项目及特点,论述如何进行团队管理; 3、结合实际IT服务项目团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简要叙述团队管理实施 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更多考试真题及答案与解析,关注希赛网在线题库(https://www.360docs.net/doc/151210313.html,/tiku/)

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a

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1. 平台简介 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面向工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 提供产品/材料环境适应性技术服务的平台。平台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 是产品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价服务,一是产品环境适应性大数据服务。测试评价服 务是大数据的主要数据来源和基础,大数据服务是测试评价服务的展示、延伸和 增值服务。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汽车、光伏、 风电、涂料、塑料、橡胶、家电、电力等。 平台的测试评价服务依据 ISO 17025 相关要求开展。测试评价服务涉及 2 个 自有实验室、8 个自有户外试验场和超过 20 个合作户外试验场。见图 1 广 州 显 微 分 析 实 广 州 腐 蚀 分 析 实 广 州 花 都 户 外 试 海 南 琼 海 户 外 试 新 疆 吐 鲁 番 户 外 内 蒙 海 拉 尔 户 外 西 藏 拉 萨 户 外 试 武 汉 户 外 试 验 场 西 沙 户 外 试 验 场 沙 特 吉 达 户 外 试 海 南 三 亚 户 外 试 山 东 青 岛 户 外 试 美 国 凤 凰 城 试 验 美 国 弗 罗 里 达 试 其 它 合 作 试 验 场 验 室 验 室 验 场 验 场 试 验 试 验 验 场 验 场 验 场 验 场 场 验 场 场 场 图 1 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价服务实验室概况 平台的大数据服务,基于产品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价获取的测试数据以及相关 信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针对不同行业提供产品环境适应性大数据服务,包括 但不限于: (1)产品环境适应性基础数据提供; (2)产品环境适应性调研分析报告; (3)产品环境适应性分析预测; (4)产品环境适应性技术规范制定;

环境规划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环境工程学号班级: 10605123 姓名:陈世刚 指导教师:付尧 能源与水利学院

摘要 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与目前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内容不适应小城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幵展小城镇规划的研究。将生态理论引小城镇规划,幵展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有助于协调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小城镇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对我国小城镇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小城镇规划的核心是生态环境规划,生态必须优先发展,只有加强生态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mall towns produc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is because that theory and content of small town planning don't adaptto itsdevelopment.lt is necessary to intensive study on small town planning. Theimplementation of eco-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small towns contributed to the coordina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of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al relations,at the sametime,promote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the economic andenvironment. Theoretical of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wa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The eco-environmental planning is the core of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Ecology must give priority ro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town. Only by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woul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mall-tow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8修订版)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1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某某县某某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1.2 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某某镇人民政府 1.3 编制规范、依据 (一)相关规划: (1)《某某县某某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 (2)《安徽省某某县中小河流治理规划》2009.5 (二)设计标准及规范: (1)《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科委、建设部2001年)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6)《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13)《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14)《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 (15)《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2008) (16)建设部颁布的其他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三)基本设计资料 (1)《安徽省黄山市中心城区防洪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本)》2003.11 1.4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某某县某某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某某镇规划区范围内率水河段河道整治共约13.17km,生态清淤50.56万m3,生态修复工程318810m2,配套截污管网工程建设截污管道长度5.697km。 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对项目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设方案,制定项目初步实施计划,测算工程投资,并进行工程效益分析,最终提出项目建设的有关结论意见,供有关部门进行决策。 1.5 工程目标 (1)对河道进行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保障水质,使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服务范围内污水收入污水管网,通过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可减少此区域污水排入率水河,改善河道水体水质,进而改善入新安江的水质。 (3)改善河流周边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型环保城市,促进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自然和谐。 (4)由于河道淤积导致泄洪和供水水质恶化,环境恶化,使得

滨水景观设计说明

平原新区滨水带景观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位于黄河大堤以北,107国道两侧,京港澳高速以西。与郑州一河之隔,三桥相连,距郑州市中心25公里,距焦作市中心35公里,距新乡市中心45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豫北地区联系郑州的重要节点,也是郑州辐射豫北的“桥头堡”。 该项目位于新乡市平原新区,属于城市新区建设区域,基地面积约为118公顷,现有水域面积约为80公顷,该水域有自然水体补给,与周围的5条河流相连接,规划区域周围为行政办公区、商业区、以及居住区等。沿湖景观面积30多亩,该景观的规划设计与的中心大面积的水域生态系统,将形成一条亮丽的景观带,为市民提供一个娱乐观光、休憩及户外活动的城市空间。 二、景观规划理念与目标 规划理念: (1)景观空间的开放性与亲水性; (2)景观的可游性、可赏性和可参与性; (3)景观的生态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 目标:造就城市节点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居民及过往行人提供一处休憩、游赏、观景与交流的场所。 三、规划依据 1、国家有关绿地、建筑、市政、电力方面规划 2、新乡市城市整体规划 3、新区现状基础资料 4、设计任务书 四、规划原则 1、生态性设计原则: 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2、亲水性设计原则: 该滨水绿地,整块用地沿湖岸依次展开,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水,对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沿湖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同时,又可从立面上丰富

某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运营及服务方案

目录 1.运营与服务组织机构和及管理体系 (3) 1.1运营服务组织机构 (3) 1.1.1机构设置原则 (3) 1.1.2组织机构设置 (4) 1.1.3主要管理岗位职能 (5) 1.1.4主要部门职能及人员设置 (6) 1.2运营服务管理体系 (15) 1.2.1现场监控系统 (16) 1.2.2数据评估系统 (16) 1.2.3运营服务方案 (17) 1.2.3.1公园运营维护方案 (17) 1.2.3.2河道维护管理方案 (19) 1.2.3.3管网维护管理方案 (20) 1.3运行质量保证体系 (22) 1.3.1质量保证体系 (22) 1.3.2质量目标实施及考核 (23) 1.4日常绩效考核体系 (24) 1.4.1考核目的 (24) 1.4.2基本原则 (24) 1.4.3考核体系 (24) 1.5运营维护保养操作手册 (28) 1.5.1运行维护保养手册 (28) 1.5.2记录和报告制度 (28) 2.设施检修与维护方案 (29) 2.1检修与维护目的 (29) 2.2检修与维护范围 (29) 2.3检修及维护方案 (29)

2.3.1日常检修及维护方案 (29) 2.3.2大修理方案 (42) 2.3.3检修及维护保证措施 (48) 3.应急事件解决方案 (48) 3.1突发事件处置解决方案 (48) 3.1.1常见突发事件的分类 (49) 3.1.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49) 3.1.3应急处理工作流程 (49) 3.1.4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 (50) 3.1.5主要应急措施 (50) 3.2媒体与公众投诉处置应对方案 (63)

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策划方案

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策划方案 大数据中心建设不仅对广电网络现有的广播电视业务、宽带业务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 时为广电的信息化提供支撑,下面由学习啦为你整理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策划方案的相关资料, 希望能帮到你。 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策划方案范文一大型承载企事业、集团、机构的核心业务,重要性高, 不允许业务中断, 一般按照国标 A 级标准建设, 以保证异常故障和正常维护情况下, 正常工作, 核心业务不受影响。 数据中心机房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集电工学、电子学、建筑装饰学、美学、暖 通净化专业、计算机专业、弱电控制专业、消防专业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工程。 机房建设的各个系统是按功能需求设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系统:建筑装修系统、动力 配电系统、空调新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监控管理系统、机柜微环境系统、消防报警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等八大部分。 一、建筑装修系统是整个机房的基础,它主要起着功能区划分的作用。 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设备特点,一般可以将机房区域分隔为主机房区域和辅助工作间区域, 主机房为放置机架、服务器等设备预留空间,辅助工作间包括光纤室、电源室、控制室、空调 室、操作间等,为主机房提供服务的空间。 此外,数据中心机房装修需要铺抗静电地板、安装微孔回风吊顶等,确保机房气密性好、 不起尘、消防、防静电、保温等,以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同时也为机房设备提供 维护保障功能。 二、供配电系统是机房安全运行的动力保证。 计算机机房负载分为主设备负载和辅助设备负载。 主设备负载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计算机外部设备及机房监控系统,这部分供配电系统称 为 “设备供配电系统,其供电质量要求非常高,应采用 UPS 不间断电源供电来保证供电的稳 定性和可靠性。 辅助设备负载指空调设备、动力设备、照明设备、测试设备等,其供配电系统称为“辅助 供配电系统,其供电由市电直接供电。 机房内的电气施工应选择优质电缆、线槽和插座。 插座应分为市电、UPS 及主要设备专用的防水插座,并注明易区别的标志。 照明应选择机房专用的无眩光高级灯具。 三、空调新风系统是运行环境的保障。 由于数据中心机房里高密度存放着大量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不仅产生大量的集中热量,而 且对环境中的灰尘数量和大小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对空调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证设备的可靠运行,需要机房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同时,机房密闭后仅有空调是不够的,还必须补充新风,形成内部循环。 此外, 它还必须控制整个机房里尘埃的数量, 对新风进行过滤, 使之达到一定的净化要求。

环境与社会发展论文

环境与社会发展 Xxx xxx xxx 摘要: 关键词: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规划 1 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1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 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题) 人为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1.2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口的增加,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导致生态问题开始出现。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导致环境污染的出现。 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退化;湖泊的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生态平衡的破坏往往出自人类的贪欲与无知,过分地向自然索取,或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机理知之甚少而贸然采取行动。 2 人口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 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Td=0.7/r 其中:Td —倍增期; r—年增长率 2.1人口发展状况

图一:近200年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图二:新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 表一:近100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率 由上面的图和表格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2)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3)我国人口发展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男女性比比偏高、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4)我国人口发展趋势: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死亡率继续下降、农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较高。 2.2人口问题对资源的压力 图三: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资源的的压力来自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 2.2.1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 我国水资源总量: (1)年降水量约为60000m3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 (2)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225×108 m3; (3)多年地下水资源量8288 m3。 以上三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8 m3,居世界第六位。然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700 m3,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4。 2.2.2人口对矿产资源的压力

水族景观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绪论 (1)水族景观:是以玻璃或亚克力等透明材料为载体,展示水和水中一切水生生物(动植物)的一种方式。(2)水族箱又称为水族缸或水族槽:是为观赏用、专门饲养水生动植物的容器,通常至少有一面为透明的玻璃或高强度的塑料。水族箱内人工饲养的通常为鱼类,但亦可是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海洋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和适应水中生长的植物。 (3)水族景观的内容 鱼;景;提供给人一个自然界找不到的角度,来欣赏海洋、湖泊、河流的一角;最前卫的景观:海洋世界、水族馆;发展潮流:大型化、海洋化、造型多样化 (4)水族景观的科技支持材料;观赏面;水下造景技术;水族类的饲养。 (5)水族景观的意义 陶冶性情、美化环境 比其它宠物优越 能够增加空气湿度 寄托美好愿望,馈赠佳品 有利于进行观察研究,获取科学知识 有趣的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 永不陈旧,永远都是鲜亮动人 (6)适宜建造水族景观的场合 餐饮行业;儿童娱乐场所;成人娱乐场所;家庭及别墅;办公室、会议室;水族商店、水族馆;室外公共场所(8)国内水族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 水族景观难于和其它装饰的风格相统一。 由于事先没有规划好,配套设备不易隐藏,灯光效果也不易表达。 水族景观等同于养鱼缸。 ?对策 要和整体的装饰效果协调统一,给配套设备留出足够的空间,把该隐藏的东西隐藏起来,使布局干净、利索。 选择专业人员设计,专业人员施工。水族造景专业性很强、工程密度大、涉及工种多,专业人员施工的好处在于:对水族景观有整体的把握,了解核心内容、设计、施工有针对性。 (9)水族箱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放生池。 2)第二阶段:木盆或陶盆、泥盆、瓦盆、塑料盆、瓷缸。 3)第三阶段:玻璃缸与水族箱的发展阶段。 (10)水族箱的发展趋势 1)水族箱外型发展更趋人性化。 2)水族箱过滤系统发展更趋合理化:现代化、复杂化;小型化、更具隐蔽性。 3)水族箱自动化控制更趋先进化。 4)水族箱内布置的景观更趋时尚化。 (12)水族业的发展前景 ?水族设备的发展趋势:更加时尚化、智能化、科学化、集成化,使用更加简单,节能环保。 ?美国、日本、欧共体等工业化发达国家将逐渐退出观赏水生生物的生产领域,但在高端水族设备上可能 在未来若干年内将继续引领国际潮流。 ?世界观赏鱼的生产贸易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预计未来10年左右,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观赏鱼的生产 贸易中心。 ?先进的生物技术将迅速在观赏水生生物领域得到应用,成为推动观赏水产养殖业发展最强有力的动力: 转基因和克隆技术、品种改良技术、新型饲料和渔药的合理利用、有益微生物等应用技术的普及。 ?随着人类对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要求的不断提高,观赏水生生物和水族文化走向各国家庭已成为趋势。 水族馆的兴起促进了观赏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将推动观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水族产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04-2006年的产业调整与过度期,正在进入中国水族

最新版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最新版 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项目基本情况 (4) 1.1 基本情况 ....................... . (4) 1.1.1项目名称 ........................ .......... .... . (4) 1.1.2项目性质 ............................. ... ....... (4) 1.1.3项目位置 ..................................... . . (4) 1.1.4项目发起单位 ............................... .. (5) 1.1.5项目实施机构及政府出资人代表.................... .. (5) 1.1.6项目协调机制.............. ............... ....... (5) 1.1.7项目运作方式..................................... . (5) 1.1.8合作期限................................. (6) 1.1.9项目回报机制 (6) 1.1.10项目建设的背景................................. .. (6) 1.1.11项目 PPP运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7) 1.2 经济技术指标 (9) 1.2.1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9) 1.2.2项目实施计划 (11) 1.2.3投资规模 (11) 1.2.4资金来源..................................... . (11) 1.2.5收益指标 (12) 1.3项目公司 (12) 1.4项目前期工作概况................................... (12)

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方案

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方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5) 1.1机房建设需求概况 (5) 1.2引用标准 (5) 第二章机房装修 (6) 2.1设计内容 (6) 2.2顶棚装修工程 (6) 2.2.1净空 (6) 2.2.2天花材料 (7) 2.3地面装修工程 (7) 2.3.1各功能区地面装修要求 (7) 2.3.2活动地板的选用 (7) 2.3.3活动地板的安装 (8) 2.4墙面装修工程 (8) 2.5隔断工程 (8) 2.6门窗工程 (8) 第三章机房配电系统 (9) 3.1电源方案 (9) 3.2系统实施 (10) 3.3配电线路 (10) 3.4配电设备及材料 (10) 3.4.1 UPS设备 (10) 3.4.2 配电柜及开关 (10) 3.4.3 插座 (11) 3.4.4 配电线缆 (11) 3.4.5 线路敷设 (12) 3.5照明系统 (12) 3.5.1 市电照明系统 (12) 3.5.2 应急照明系统 (13)

第四章机房防雷接地系统 (13) 4.1概述 (13) 4.2雷电入侵电器设备的形式 (13) 4.3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是感应雷 (14) 4.4防雷措施 (14) 4.4.1 机房接地系统 (14) 4.4.2 机房等电位连接 (15) 第五章机房空调系统 (16) 5.1机房空调 (16) 5.1.1设计思路 (16) 5.1.2空调配置 (17) 5.1.3送风方式 (17) 5.1.4设备安装 (18) 5.2新风系统 (18) 5.3排烟系统 (18) 5.3.1设计思路 (18) 5.3.2 产品特点 (19) 第六章综合布线系统 (19) 6.1概述 (19) 6.2布线系统技术方案 (20) 6.2.1机房布线系统建设内容 (20) 6.2.2产品选用 (20) 6.2.3机房布线实施 (20) 6.2.4系统组成 (20) 6.2.5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21) 6.2.6水平子系统设计 (21) 6.2.7管理子系统设计 (21) 6.2.8线缆路由 (22) 第七章机房监控系统 (22)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WTT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环境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态环境的论文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重。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 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

水环境综合治理概述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概述 一、国内外发展概况 1.1 国外发展 早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国家就开始重视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但早期的流域治理仅限于防洪、供水、航运等单一目标。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对流域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破坏的强度不断加大,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逐步成为流域治理的重要内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流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流域综合治理得到越来越多管理者和科学家的重视,强调全流域自然与人文各要素的综合治理是实现流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前提和条件。 1.2 国内发展 自2015 年“水十条”发布以后,十九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千年大计,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进入了政策密集发布期。目前水环境治理理念已经从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思路,

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全过程防控水污染的治水模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将成为未来的主旋律。 从大环保到大生态,流域治理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流域综合治理并非单纯的环保工程,而是涵盖内容更广大的生态工程,细化来看,大致可分为截污工程、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清淤工程、引水补水工程,以及流域治理后的水质在线监测、运营管理等。 二、基础概念 2.1 流域治理概念 流域治理区别于传统的“点源污染治理”理念,是通过介入一个流域整体的水污染治理业务,形成上下游污染同步治理的格局。按照流域规模大小,可分为跨省流域治理、跨市(县)流域治理以及跨街乡镇的流域治理。

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 2.2主要术语 (1)水环境:以水域为核心,包括水体、沿岸一定范围内的土地、植被、地形地貌、人类建筑等诸多要素的一个生态景观体系。它既有水体、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也有建筑物、人类活动、人文景观等社会因素。 (2)内源污染:指进入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湖泊底质表层,当累积到一定量后再向水体释放的现象。 (3)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城市生活污水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