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5日访问量:307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吴满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全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系列问题。今天上午听取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苏志刚教授的《校企对接,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报告后,我感触很深,结合我院的实际,就校企合作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我院校企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院积极践行校企合作,除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计划设计等工作外,在与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组建了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校企合作模式,先后将河北华恒信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河北世纪建筑材料检验设备有限公司、石家庄润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引入学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五个,累计吸引企业设备投入2000多万元,可广泛吸收电子信息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材料与检测等十余个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同时学院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规范校企合作的管理,专门成立了产学合作与实践教学部、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实施办法等。学院从上到下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性不断提高,通过不断的尝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困惑,这些困难和困惑也正是制约我们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共同难题。譬如:

1、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一方面学校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受人才培养周期和学校办学基础的限制,学校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所在区域产业、职业岗位群不适应;二,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等实力弱,不具备服务企业的能力,如企业需要了解前沿技术、懂得市场规律、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企业的产品升级、持续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给予各类培训及技术研发机构的支撑,而高职院校的实力却不能达到;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应有的合作热情。在实践中,企业往往找不到与学校的契合点,缺乏利益驱动,同时合作中,限于政策、法规,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支出多而回报少,责任重而风险大。使得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

2、校企合作育人的问题。在合作育人过程中校企之间“协作多、融入少”。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特别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校企有机互动匮乏,校企共育人才还处在初期阶段。

3、深度融合的机制问题。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二者难以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

4、政府主导角色问题。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国家不仅要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而且更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明晰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之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

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法规、优惠政策、鼓励政策尚不健全,各地政府对其推进的进度、力度亦不平衡。

二、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的思考

校企合作,牵涉企业、学校、受教育者等多个方面,为达到有效的合作效果,我觉得应该首当其冲,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机制建设:

1、发挥政府组织职能,健全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单靠学校一方主动出击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很难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效性。需要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一方面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另一方面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等,调动学校、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参与教育。

2、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决策的基础是获得收益,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如何配置教育资源,主要基于市场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要保证校企合作能够持久开展下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激发企业内在的原动力,促进其自主参与职业教育。为此,学校必须要站在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上,强化服务企业能力,特别是要切实关注下面几个问题:一是,以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为着力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二是,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切入点,加快提升教师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对企业的服务力;三是,以扩大企业社会影响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学院的潜在服务能力,增强对企业的贡献力,四是,学校以提升学院综合实力为重心,切实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影响力。

3、拓展互利共赢合作新途径,完善校企共担的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多方获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校企双方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必须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完善校企双方共担的人才培养机制。譬如,通过校企市场合作,推进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通过探索校企资金合作,依托社会资本发展高职教育;通过完善校企教学合作,推进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通过校企研发合作,推进生产、教学和研究相结合;通过校企师资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质量等等,使得校企之间呈现出持久的发展动力。

4、规范管理,健全校企合作的内部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的主体,一个是人才的输出者,一个是人才的接收者,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为此校企合作双方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起校企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管理制度,在制度层面规范校企双方合作关系。实现企业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保障、科学研究、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到办学经费投入,能实现实质性地指导和引导,并能从办学经费和教学科研设施等方面给予学校大力的支持与扶植;同时实现学校对企业能够提供有效的服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能力,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探索研究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探索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01T11:02:47.11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3期作者:贞颖颖李贵波[导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不断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条件,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有效方法,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与企业合作时,高职院校应建立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完善校企合作中一体化育人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要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实行校企深层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我国校企合作的实践现状来看,校企合作仍然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校企合作多数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职业教育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我国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应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培养。铁道机械化维护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机构,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学院的产学研合作事宜,并不断地完善了相关的制度建设,大力开拓多元化合作办学途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合作办学路径。 一、校企合作教学体系建设 积极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产业促教”的良性循环。一是构建产教结合教学机制,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建立具有产教结合特色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选派专业教师到哈尔滨铁路局大机段挂职锻炼,参与科研项目,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生产经营良性互动格局。二是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机制,增强学生实训内容的“实践性”,共享校企资源。学院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环境为标准,建成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具有真实的职业情境,通过导入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使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在项目工作室里完成项目设计或生产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操作过程 1.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经校企双方协商,制定了“工学交替式”培养计划,即在校内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学习,公共基础课渗入企业文化,职业技术课融进企业产品知识,同时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工学交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活动就是教学案例。这种培养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注重把劳动部门要求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联合办学企业的企业文化、服务规范、工作流程、产品知识等内容有机融合起来。 2.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围绕人才培养各主要教学环节,学校组织教师到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广泛深入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等环节。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学校考核、企业考核、现场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对学生学习、实训、生活等方面实行“5S”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锻炼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3.企业与学校共同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开展主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合作精神教育。开展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岗位、行业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院校校企深层次合作是深化职业院校改革,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多元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满足职业院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积极性,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和企业职工素质,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双江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合力提高育人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42-45。 [2]袁洪志 “工学交替,责任分担”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46-49。 [3]夏夕美基于“学做合一”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8),52-54。

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内涵建设 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是陕西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会做人,有技能,能创新”的现代职业人为教育教学目标,以教产结合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1月,学校被三部委确定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单位。 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创新?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每一所职业学校都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举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学结合之路,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我校钻探工程专业为例。 一、依托行业,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钻探工程专业依托中核集团、陕西核工业地质开发总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断创新钻探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一)学校成立了钻探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核集团刘晓阳博士(目前国内钻探工程专业的唯一一名博士)任委员会主任、中核集团、陕核地质开发总公司、西北有色地质开发总公司等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委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钻探工程专业建设。 (二)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学校同中核集团、陕核地质、西北有色地质等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该专业部分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按照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二、服务行业,共建培训中心 学校立足行业,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同中核集团、陕核地质开发总公司联合建立了培训中心,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 (一)开展在职职工培训。发挥学校优势,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培训课程,近几年,每年都利用地勘企业收队后,在春节前后举办培训班。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何平).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南溪职业技术学校何平摘要: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策略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是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解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是“瞎子摸象”。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2.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目前,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5日访问量:307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吴满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全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系列问题。今天上午听取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苏志刚教授的《校企对接,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报告后,我感触很深,结合我院的实际,就校企合作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我院校企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院积极践行校企合作,除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计划设计等工作外,在与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组建了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校企合作模式,先后将河北华恒信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河北世纪建筑材料检验设备有限公司、石家庄润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引入学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五个,累计吸引企业设备投入2000多万元,可广泛吸收电子信息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材料与检测等十余个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同时学院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规范校企合作的管理,专门成立了产学合作与实践教学部、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实施办法等。学院从上到下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性不断提高,通过不断的尝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困惑,这些困难和困惑也正是制约我们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共同难题。譬如: 1、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一方面学校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受人才培养周期和学校办学基础的限制,学校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所在区域产业、职业岗位群不适应;二,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等实力弱,不具备服务企业的能力,如企业需要了解前沿技术、懂得市场规律、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企业的产品升级、持续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给予各类培训及技术研发机构的支撑,而高职院校的实力却不能达到;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应有的合作热情。在实践中,企业往往找不到与学校的契合点,缺乏利益驱动,同时合作中,限于政策、法规,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支出多而回报少,责任重而风险大。使得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 2、校企合作育人的问题。在合作育人过程中校企之间“协作多、融入少”。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特别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校企有机互动匮乏,校企共育人才还处在初期阶段。 3、深度融合的机制问题。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二者难以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 4、政府主导角色问题。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国家不仅要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而且更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明晰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之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 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适应需求”的办学模式,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指导下,在印刷、出版等行业协会支撑下,组建由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系部与企业共同实施,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1. 发挥部市共建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学校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进一步完善校、专业群、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从校企合作组织结构、资金和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 2. 坚持“二+五”原则,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合作研究等关键点,进行实质性合作。理事会日常运行中坚持“二+五”原则,即“二个建设”和“五个环节”,切实把合作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和项目上。“二个建设”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科学化机制建设”和“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通过“二个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造出版印刷高端技能型人才。“五个环节”即:分析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明确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思路及原则;确立理事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制定理事会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并组织实施;提供理事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及预期效果,建成高效运行+关键绩效管理模式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架构。 拓展校企合作平台,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1. 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平台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与行业企业逐渐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上海印刷集团、上海电气印刷包装机械集团、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烟草印刷厂、苏州日报社、深圳雅昌印刷有限公司、德国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日本小森印刷公司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践、实习签约基地113个,并与500多家行业企业建立了联系,开展多方位、多样化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建设背景 创新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学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迫切要求,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动力、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设基础 移交广州市政府管理五年来,学院发挥行业背景深厚和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坚持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内涵的发展路子,积极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校企携手育人基础优 联合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企业成立28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近三年来,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共同管理,为广铁集团、省铁投、广深港地铁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3270人。中铁电气化局捐赠价值78万元的DA8型电气化轨道作业车共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文舟公司、鸣虹酒店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院设50万元“文舟”奖学金、“鸣虹旅业奖学金”等。校企合作育人呈现良好局面。 (2)合作办学机制绩效佳 2009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在广州花都区“粤宝丽工业园”共建工学结合基地,紧密联系毗邻基地的广州铁道车辆厂,开展先进制造业和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办学模式与成效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着手筹建“广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做实为主的原则,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现有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92家规模企业签约加盟,为紧密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市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大 市政府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009年,市政府拨资金、出政策支持学院以

校企对接 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 一、实施背景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

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教育问题现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学模式的关注,高校是为社会输出专业性人才的场所,所以,国家在对于高校的实践课程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目前,在中国正在推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增加学生实践的经验,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且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也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对于企业和高校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了校企合作的现状,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 标签:校企合作创新性研究 校企合作对于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高校学生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实际操作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中国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的进行解决,否则对于学生的实践是一个很大的影响。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不愿意进行校企合作,对待高校见习生的态度也不积极,这都是校企合作中需要面对的事情。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中,学生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场所。 1.国外校企合作现状 国外在教育方面以及对于人才的重视方面比中国要更加完善,国外进行校企合作的时间也比较早。在世界其他国家,政府部门对于校企合作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企业要保证学生在企业中要真正能获得实践的经验和学习,学校要保证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还有一些国家是在学生刚进入大学以后就间断性的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不是集中在毕业前期进行培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体现出国外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视。 2.中国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在中国开始的时间并不长,在中国校企合作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企业和学校签定合同,企业允许学生在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学习,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和目标,学校只需要制定实践的计划和目标就可以。二是企业和院校一起对实践目标进行制定,不再单单是院校一方进行计划的制定,企业也需要参与其中。三是学校和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对于企业需求的人才,院校进行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毕业前期可以去企业进行实践。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学院校企合作特色报告

学院校企合作特色报告 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实践、面向技术”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药科类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推动了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创新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保障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学院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为主线,与政府、行业企业深度融合,通过创新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构建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了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一)健全组织体系 为确保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学院成立由学院领导、行业企业专家、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系主任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并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统筹协调学院校企合作项目,各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组),形成了“学院主抓、企业参与、部门统筹、系部负责”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 (二)健全制度体系

完善制度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有序开展的关键所在。学院从校企合作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出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校企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保证校企合作有序进行。 (三)健全保障体系 学院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校企合作顺利推进。一是完善教学基础设施,近三年投入931.2万元,购置教科研设备1119台套,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其中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3个,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奠定了基础。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构建了中药专业“134工学交替”、中药制药技术专业“321工学交替”、医药营销专业“三阶递进式”等“双主体,五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的保障体系,确保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学院立足职业教育办学特点,积极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管理模式,探索形成了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一)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

校企一体、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创新实践

校企合作优秀案例征集 校企一体、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创新实践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与鲁泰集团一体化办学案例 (现代服务类)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 2014年6月

校企一体、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创新实践 ——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与鲁泰集团一体化办学案例 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 一、学校背景 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座落在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的前身是淄川第二职业中专,2008年与本区两所职业学校合并成立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 学校自1992年开始与毗邻的鲁泰集团实行联合办学。20多年来,校企双方精诚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山东省推广。2006年,学校应邀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百所试点院校”。2007年,学校被人事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评审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 二、校企合作产生的机制要素 1.行业背景 淄博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15个较大城市和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城市之一,是全国首批科教兴市试点市,地处山东省“黄蓝”两大区域之间,是连接两大经济区的重要枢纽。淄博经济实力雄厚,是全国和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门类有:服装、纺织、机械、建材、冶金、机电、煤炭、陶瓷等30多个行业。 淄川区为淄博市市辖区之一,位于淄博市中部,交通便利,地理

校企合作模式经验交流

校企合作模式经验交流 工商管理学院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要求高校办学要面向社会,加强校校、校企等合作。工商管理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在我校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对实践教学有了新要求、新变化后,根据学院三个专业的“特色+综合”、“理论+实践”、“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注重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训练与创新导引有机结合,摸索形成了以“学校培养---企业实践---学生自我锤炼”为内涵的创新型、发展型、开放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模式为依托,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1、加强各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建设,并进行深入合作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工商管理学院积极与省内知名企业联系,为每个专业相对固定两个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与同至人商业集团、振东集团有限公司、娃哈哈山西分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入合作。首先从2013年暑期开始通过积极和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沟通联系,开展了在校生分专业定点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活动,通过企业定岗、学生自愿报名、企业选择的形式共派出来自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各专业的60余名学生,实践时间达到1个月以上。本次在校生暑期定点企业实践是工商管理学院多年办学中的一次新尝试、新突破;这种顶岗实践优于一般的企业参观、见习,学生通过独立顶岗、亲身参与具体工作,对专业知识的体会更深,实践锻炼效果更好,专

业学习的兴趣更浓厚。其次,派出学院9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还承接了基地企业的企业培训、社会责任报告编写、基础管理研究、企业文化研究等项目,研究项目成果得到企业、社会高度评价。2014年学院建设了贡天下、黎氏格、振东药业集团学生实践基地,这些基地的建成将为学院学生提供更加深入、更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目前正在和实践基地共同为2015年暑期实践进行计划准备。 2、在校内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企业、专业教师双师课堂教学模式 学院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了“师生?企业?课堂”互动循环、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培养与教师教改创新并重、课堂理论学习与企业家走进课堂并重、研究企业管理实践与用研究成果反馈改进实践并重,并力求在师生、企业和课堂之间保持互动循环、螺旋式上升。通过师生与企业家一起在课堂围绕企业带来的管理、营销等现实问题的专业讨论,加深了师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后在学院举办的案例大赛、营销策划大赛中、社会实践周活动再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专业建议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衔接,实现了企业、教师、学生的学习互动、三方共赢。这样的互动循环、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使教师、企业、学生从互动循环的实践中不断汲取创新的养分。学院现已与娃哈哈集团山西分公司、振东集团有限公司、同至人商业集团公司、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课堂互动合作探索,效果良好。 3、加强企业与校内实践训练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学院形成院、系、专业三级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在校企合作委员会下增设体制机制建设工作委员会和系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简称系企合作理事会),调整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需要,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其组织架构如下图: 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顾问单位、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和理事会成员单位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理事长由学院院长担任,副理事长由理事长提名,经委员会大会表决后产生。 秘书处设在学院校企合作处,秘书长由该处负责人担任;体制机制建设委员会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和行业企业相关领导组成,主任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院有关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与学院专家组成,主任由学院院长或分管院长担任;系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由系领导、行业领导、相关企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组成,理事长由系主任担任;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由系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组成,主任由系负责人担任。 一、校企合作处工作职责 1、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建设。 2、制定全院校企合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3、督促、检查各教学系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4、组织引进企业,组织实施学校投资额度较大及跨系(部门)的校企合作项目。 5、协调各系对学院已有合作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6、研究并推广适合我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7、校企合作合同管理。 部门负责人:田平联系电话:8126002 二、教学系校企合作负责人工作职责 1、制定本系的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和总结。 2、按学院要求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3、组织实施本系的产学合作项目。 4、配合校企合作处完成院级校企合作项目。 5、开发新的校企合作企业、维持与已有校企合作单位的良好关系。 6、配合校企合作处完成全院校企合作方面的评价、资料归档及管理。 定义、符号、缩

产学研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以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为例

产学研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以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为例-社会科学论文 产学研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以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为例 董薛伟 摘要:进入新世纪,在国务院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着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普遍性、稳定性、深入性依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全国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却彰显了示范作用,本文以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骨干院校建设进程中校企合作实践案例、进程为例,深入剖析高职院校直接对接企业,以订单培养形式基于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需要,实现校企双方深度融合措施,校企合作实现了由紧密型转向深度融合。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建设案例;问题建议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10月17日-19日在江苏泰州召开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年会,此次年会目的在于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展示、交流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果,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深入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政校企融合、共赢模式已成为发展主流。

一、校企合作进程案例分析 上海高等出版印刷专科学校充分利用部市共建及与行业企业多年良好的合作条件,进一步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积极拓展校企合作规模,优化合作内涵。探索建立以部市共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为依托,以企业和学校为主体的校企紧密型深度合作的机制体制。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共建学校的紧密型、深度合作体制机制,推动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学校、企业共建“新校区产学园区”,引入知名企业驻园共建“校中厂”,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校企合作工作站,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促进校企紧密型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1.具体建设目标及思路 (1)校企合作体制改革。依托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共建优势,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在3 年建设期内,引进接纳100家以上知名企业加入校企合作理事会,形成校企紧密型、深度合作的局面,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其具体进程如下:2012 年:推进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按照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需要,成立印刷包装、出版传播、艺术动漫三个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吸纳到50家企业加入理事会。 2013年:在理事会的指导下,增加25家企业加入理事会;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各重点建设专业分别与企业共同开发核心专业课程;与合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 2014 年:理事会进一步吸纳不少于25家企业,有效统筹各方资源,完善理事会各项制度,促进其高效运转。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经验总结、创新措施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经验总结 一、多措并举,真抓实干,2010年工作扎实推进 (一)加大校企合作宣传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年初纳入学院党政工作要点,列入部门目标考核。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经过一系列会议和活动,使全体教师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各系部、中心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与建设,了解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人才需求,探索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老师们纷纷走进企业,丰富自己的教师实践经历,提高自己的应用技能。 (二)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成功实现校企合作二级管理。学院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条例(暂行)》,建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完善了领导机构,逐步形成了计划、筹划、实施、反馈、总结等一系列科学流程。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各系建立了系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功实现了校企合作二级管理。校企合作二级管理体制增强了系部、中心的办学活力,拓宽了办学空间,学院的总体办学实

力得到提高,管理效能得以增强。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成熟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基本模式。学院与企业密切合作,在各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学校教育教学+企业教学实习+顶岗实践+就业”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定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及综合素养,最终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实现就业。2010年,07级2721名毕业生全部就业,就业率100%,2008级有2589人参加顶岗实习。 二是健全的基地培养模式。学院按照“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工程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恪守“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我院先后与博士力士乐公司、四川烟草工业公司、莫仕连接器公司共建了培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 创新 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与分析 ——基于《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感发 论文摘要:通过现代校企合作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市场需求满足”和“创新技术投资”共赢的动因,并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提出高校和企业创新合作宜采用“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在企业和高校建立科学技术创新的合作中,科研人员“带土移植”式的流动机制,加强高校同企业的人员交流,制定科研人员奖励政策、入股机制也将会给企业和高校带来更多的科学成果转化,并确立高校和企业、政府共同构成的“多元综合主体”,为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指明道路。 鉴于我国企业和高校在提高科技竞争力中的现实地位和作用,校企合作已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提高科技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进程中,提高科技竞争力的主体大体可以理解为高校和企业。1950年代以前,科学、技术和经济分别处在相互独立的活动领域内,各自依循着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社会的进步首先冲破了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自闭性,将两者纳入到统一的活动范畴之内,科学开始成为技术的成长基础,而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必要的支撑手段,最终实现科技要素与经济要素的不断融合与重组。从宏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科技发展战略的协同,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同。从微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科技型组织,如高校、研究机构等,与经济型组织,主要是企业,的相互内涵和相互合作。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要将校企合作视为启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突破口,并施以重点政策加以扶持,以期最终实现多组织、跨学科的大规模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现状与不足 我国高校与工业企业发生联系可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但这里着重表述文革停滞之后的全新局面。1977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产学合作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快速成长的局面。1986年就提出产学研合作的主张,随后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4年后,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全国理工农医类759所高校,科研经费70.5亿元,其中75%是校企合作的课题经费。1983年底,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10多所高校先后与天津、常州和有关企业组成了38个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经过逐步地发展壮大,至1997年,我国有高校1020所,与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开发实体2000多个,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产学合作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目前全国几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协调办公室,并编制了本地区的合作项目计划。此外,还有半数以上省、直辖市的一些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数百个联合研究开发机构,另有三分之一的省、市、自治区在合作中建立了校企合作股份有限公司。高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不断深入。从简单的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同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组建股份制企业等方面转变。而这种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政府为此所起的第三重作用。政府统筹全局,具有权威性,可发布法规、制定计划、进行组织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仙湖出台了12个与校企合作有关的推广计划,“十五”期间还安排校企合作项目8000多项。同时,政府为了落实“科技兴国”的伟大战略,还加大了奖励科技成果的力度,在推动了校企合作、发展高科技、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等方面更好的发挥政府的杠杆作用。 我国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的发展速度很快,势头良好,但不足之处仍然存在,调查表明合作程度还较低。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来看,政府组织协调工作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政府的职能转换力度不够,有关合作分配机制的政策不完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社会信息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512507849.html,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姚瑞红夏江华杨中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6期 摘要: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会计学专业于2014年开始开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探索,在2017年1月份与嘉兴中佳税务师事务所达成一致协议,在会计学14级学生中开设“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该实验班学生在2017年3月份到5月份在中佳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和集中学习,实验班效果显著。本论文重点对本次校企合作深入融合模式进行介绍,分析该模式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148-02 一、校企合作背景介绍 为了更加突出“实用化的税务处理能力”这一特色,会计学专业在原有“双导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调研研讨,最终在2017年3月与嘉兴中佳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2014级会计学专业中开设“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 二、“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合作模式介绍 1.实验班招生对象。面向南湖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第六学期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依据综合测评成绩择优招收30名学生组成“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 2.实验班整体运行模式。实验班的运行模式采用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者共同参与实施的方式。 3.培养方案的修订。参加“税务助理实验班”学生,部分第六学期课程与第七学期课程对调,将涉税课程集中到第六学期。在我校培养方案的修改中,我们将第六学期的课程调整为《税务会计》、《税务会计实验》、《纳税申报实务》以及《税务筹划案例分析》四门与税收密切相关的课程,将原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课程调整至第七学期。 调整后,参加“税务助理实验班”学生,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期间周一至周五白天不再参加学校的课堂教学,由嘉兴中佳税务师事务所根据事前协商确定的培训项目,采用岗位轮换方式,在事务所指导老师指导下开展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实验实训课程与事务所培训项目有密切联系的,如纳税申报实务、税务会计实验、纳税筹划案例分析课程,其学分由相关培训项目替代。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突破校企合作瓶颈(1)

桐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蔡新良 我校办学规模大,专业门类全。学校现有在职教师350人,2010学年注册在校生5300多名,下学年在校学生将达到5500人。开设有服装设计、商务外语等涉及九大类16个专业,因此毕业生就业面广,涉及的行业、企业多。不同的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也各不相同,有的企业大量需要一线技术工人,有的企业需要少量技术与管理业务骨干,所在按照学校闭门造车式的培养模式,很难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学校实施开门办学,多渠道、多形式地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孜孜以求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顶岗实习是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得到应用和提高的关键环节。学校一贯重视这一环节的工作。几年来,学校不断通过走访调研、洽谈,逐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到2009年底,学校已有由市教育局发文公布并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24家。合作关系稳定、涉及行业门类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 2.实施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一直是我校校企合作培养方式中一棵“常青树”,从“一舟”班到“芽芽”班再到“桐昆”班,订单式培养一路走来。2008年秋,我校又应乌镇旅游公司的要求,与之签了订单培养的“乌镇旅

游”班,学校每年为乌镇旅游公司专门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班级。“乌镇旅游”班学生由乌镇旅游公司承担学费,公司和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育教学,毕业后直接到公司相应岗位上岗就业。 3.发挥职校优势,尝试产教结合。 由于有良好的服装产业环境为背景,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该专业拥有600万元的实训设备和二十多人的专业课教师,良好的软硬条件是该专业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为使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于2004年8月投入近70多万元建立了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桐乡市嘉艺服装研究所”。服装研究所这一平台的建立,大大加强了学校与当地行业企业的联系,研究所成立以来,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服装设计、打样及制作等服务,完成新款设计与制作约5000余套件,完成服装配件制作65000多个。更多的在于通过这一平台为服装专业师生提供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通过产教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了锻炼和提高。 4.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任务。 为解决实习实训耗材成本大这样一个实际困难,学校积极向合作企业承接生产加工任务,作为专业技能实训的阶段性训练项目。由于企业生产任务不仅有质量上的高要求,还有工时上的高要求。为让学生在校教学实习期间能更好地感受到这两个高要求,在服装专业的教学实习中,我们积极承担部分合作企业的小规模生产加工任务。2009年中完成三个项目数千件产品的生产加工任务。使承接生产加工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