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16页)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16页)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16页)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1、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

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

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一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

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

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

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较关系问题。其主要要点如下: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第二章 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节 帕累托原理

1、帕累托改进(社会改进的标准)

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 帕累托改进的三种情况:(理解)

(1)全体社会成员福利都有所改善,此时改革最理想,是可取的。

(2)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其他人福利并未减少,是可取的。

(3)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同时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福利造成不利影响,此时改革是否可取,难以确定。

● 帕累托改进的两种类型:(理解)

一是社会政策变革有利于福利水平较高者而不利于福利水平较低者我们叫做效率式改进(); 二是社会政策变革有利于福利水平较低者而不利于福利水平较高者我们叫做罗尔斯改进()。

2、帕累托最优

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 帕累托最优的三种类型

1、生产领域中帕累托最优状态:在一定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下无论如何改变投入要素组合,要使一种产品产量增加,就必然使另一种产品产量下降。

2、交换领域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现有消费方式和商品总量下,无论如何改变交

换比例,在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下降。

3、双重帕累托最优:既要达到生产资源配置的最佳化,又要实现商品组合的最优化,

就是达到了双重帕累托最优,也就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

第二节 帕累托最有条件与资源配置效率

3、帕累托最优下纯交换条件

在纯交换领域中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 注意:纯交换领域是只有商品交换的领域,不涉及生产或其他活动。

市场经济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其一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二是实现充分竞争

契约曲线(帕累托集):曲线上每一点代表了帕累托最优均衡交换点。

阴影部分:共同偏好区

A 、

B 两条无差异曲线相切点:帕累托最优状态点。

此切线斜率——边际效用替代率: 12

P18例题1:如果11、22,则1和2应如何调整A、B的拥有量才能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边际效用替代率)

解:11,说明1A1B;22,说明2A22B;也就是说此时A与B对一是无差异的,而对2来说A的边际效用是B的两倍,因而A的价值更大,即2更需要A,因此2将以B与1交换A,直至12为止。

4、帕累托最优下生产条件:

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通过调整投入要素组合能够实现最大产出组合的条件。

5、帕累托最优下综合条件:

指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和一定的交换方式下,通过生产要素的组合以最大效率的生产实现消费者最大福利的产品组合的必要条件。

6、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的资源水平和技术水平下,存在一条生产契约曲线,也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

7、效用可能性曲线:()

在现有消费方式和商品总量下,存在一条生产契约曲线,也就是效用可能性曲线。

8、总效用可能醒曲线:()

生产和交换的联合帕累托最优组合点轨迹成为总效用可能性曲线。

P20例题2:如果1,2,帕累托最有条件能否满足,如何调整使得资源最佳配置?

(边际转换率)

解:因为1,2

所以≠,故帕累托联合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

由于1,所以消费者对A、B产品来说,边际效用相同;而2,表示A与B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为2,即减少一单位A的生产可增加2单位的B的生产,因此可将原来用于生产A的资源转用与生产更多的B产品,这样就会使得下降,直到1为止。当然,还可以通过交换,改变的大小以等于边际转换率。

第三节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9、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是指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结论:(理解)

1、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结果不仅说明了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而且也反映了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应用领域和方向。

2、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最有效的,因为资源配置可以通过价格信号进行灵活调节,并且市场决策由市场主体自主自发进行,具有时效性、目的性以及相关性等特征。而计划经济体制由于缺乏灵活性和自发性,其资源配置是低效的、僵化的。

●政策启示:

1、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干预市场定价有可能导致市场低效率;

2、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对交易者的禀赋进行征税并不能改变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始于任何初始商品禀赋的交易都会导致一种帕累托有效率配置。不管一个人如何重新分配禀赋,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均衡配置依然是帕累托有效率配置

10、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说,

任意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均衡实现。

●结论:(理解)

收入分配与资源配置效率无关。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它表明分配与效率是可以分开来考虑的,任何帕累托有效率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

价格在这种市场机制中起到两种作用:一是配置作用,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二是分配作用,确定不同的交易者能够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

第三章补偿原理及其应用

第二节补偿原理的主要内容

1、卡尔多补偿标准:

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仍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2、潜在帕累托改进:

是指对于经济政策改革前的状态A和政策改革后的状态B,不存在所有社会成员都一致地偏好B,但相对于原始状态A,均一致地偏好对状态B的一个重新分配,那么我们称B潜在帕累托优于A。

3、希克斯补偿标准:

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4、双向检验标准:(即西托斯基补偿标准)

即对某项社会政策变革既进行卡尔多补偿标准检验(正向检验标准),又进行希克斯补偿标准检验(反向检验标准),又称为双检验标准。

●符合西托夫斯基补偿标准的政策变革的两条效用可能性曲线不会相交。也就是说,变革之后的效用可能性曲线整个地落在

变革之前的效用可能性曲线的上方。

●连续两次使用次托付斯基补偿检验标准,标准就失效了,因此,西托夫斯基的检验标准不具有动态一致性,应用范围就有

很大局限性。

5、李特尔补偿检验标准:

(1)是否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2)是否满足希克斯补偿标准;(3)收入分配是否更合理。

●如果通过卡尔多检验或希克斯检验中的某一个,并且再分配是好的,那么变化就是一种改进;

●如果没有通过卡尔多检验或希克斯检验中的某一个,并且再分配是不好的,那么,变化就不是一种改进;

●其他情况,无法判断。

?李特尔标准实际上基于两个标准:

(1)帕累托改进标准,即一项社会变革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改善的同时不影响其他人的福利水平;

(2)收入分配标准,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分配更合理,则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李特尔标准对帕累托标准和分配标准这两个标准的使用是相对独立的,在先判断满足了效率标准之后,

再来判断是否满足分配标准。至于效率和分配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可以有一定的替代,李特尔标准则未予以考虑(不是完善的标准)

第三节补偿原理的应用

6、商品税与所得税的比较

商品税是指针对商品或服务营业额按一定比例或数额征收的税收;所得税是指对企业等单位或个人所获得的净收入按一定比例征收的税收。因此,商品税一般会改变市场比价关系;而所得税智慧影响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影响市场比价。两种税收的影响区而已用补偿原理来加以分析说明。

如图所示:

● D 为需求曲线,S 为供求曲线,S ’

税率。

● A 点代表征税前的均衡点,B ●

征税前的总收入为R 0 = P 0Q 0 ,征税后的总收入为R 1● 征收商品税之后,社会福利总损失为 = S p 1p 0 + S p 0p 2府税收为S p 1p 2 ,因此社会福利净损失为S 。

● 从补偿原理角度来看,征收商品税的补偿收入为,得税收为S p1p2,这就意味着政府征收S p1p2

7、公共品定价问题:阶梯水价

如图所示,如果实行较低水价,则居民和企业用水会加大;

如果提高水价,则居民和企业用水量会减少。 图一:直接提高水价

如果直接提高水价到某一较高水平,尽管可以明显缓解用水紧张,但是自来水用户的福利大大减少,超过自来水供应部门的直接收益和节约水资源的潜在收益。

? ? ?

图二:实行阶梯水价

阶梯水价可以是自来水用户的福利受损减轻,相对于直接提高水价会增加两个小三角形面积的消费者剩余量。因此, 从补偿原则看,阶梯水价更为有效,既能够在不是自来水用户福利受损较大情况下,使水资源得到有效节约。 ← ← ←

第四章 经济剩余分析

第一节 经济剩余的含义

1、消费者剩余 p52

为了不失去该商品,消费者宁愿支付的金额和他实际支付金额之差。也就是说他希望拥有某种东西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他实际支付的部分。消费者剩余是买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

● (以下理解)

● 消费者在确定购买一定数量的该商品之后,购买的最后一单位该商

品的边际效用要小于之前的每一单位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每一单位该商品的边际效用与最后一单位该商品的边际效用之差的累积和就是消费者剩余

● 消费者剩余实际上是两种情形对比的差额:

(1)不允许购买该种商品的任何量; (2)在某一价格下购买该种商品相应的量。

● 在理解消费者剩余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消费者剩余并不是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第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大。因为消费者对此类物品的效用评价高,愿意付出的价格也高,但此类物品的市场价格一般并不高。

2、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的实际所得和其期望所得之间的差额。也就是生产厂商总体以超过他们的包含平均利润的价格出售商品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理解:

● 生产者供给产品的数量一旦确定,则最后一单位产品的供给边

际成本要大于在他之前的各单位产品的供给边际成本;而所有

单位产品的消费价格均按最后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来确定,

这样有所销售的给单位产品的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的差额的累

积和就形成了生产者剩余。

第二节 经济剩余的计算方法

3、补偿变差 p54

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1)当价格上升时,要保持消费者的效用不变,就需要给其补贴;

(2)当价格下降时,就需要取走消费者多余的货币收入。

补偿变差反映了当价格变化时,以货币形式度量的福利变化量(或

消费者剩余)。

图解:线表示初始预算线,表示价格下降之后的预算线,表示发生补偿

之后的预算线。纵轴表示货币收入,横轴表示X 商品的购买量,故这段

距离代表补偿变差的大小,即

4、补偿剩余 p54

补偿剩余是指,当价格变动之后,如果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应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形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给予的货币量。

(1)当价格下降时,应从消费者手中提取货币;

(2)当价格上升时,应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货币补贴。

图解:

● A 点代表初始均衡点,C 点代表价格下降后的均衡点。 ●

过C 点作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交初始无差异曲线与D 点。 ● D 点与A 点再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因此效用相同。同

时D 点的购买量与C 点相同,根据补偿剩余的定义,这段线段的长度即表示价格变动的补偿剩余。课件,补偿剩余主要强调购买量的限定,主要衡量当限定产量或购买量时价格变动的福利效应。

5、等同变差

等同变差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1)当价格下降时,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必须要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货币量; 图解:

● 线代表初始预算线,线代表价格变动后的预算线,线代表

在现行价格基础上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的预算线。

● 因此,等同变差就相当于线与线两条预算线所代表的收入

水平的差,在图中以线段的距离表示。

6、等同剩余

等同剩余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1)如果价格下降,就要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货币量; (2)如果价格上升,则要取走一定的货币量 图解:

● C 点代表初始消费者均衡点,D 点代表价格变动之后的均

衡点。

● 过C 点作横轴的垂线交价格变动之后的无差异曲线于A

点,A 点与D 点效用水平相同。

● 线段则表示限定购买数量的X 商品的等同剩余。

7、几种福利度量方式的比较 p56

● < < < <

S ea p p CV 10=

S S

ecb ea

P P CS -=10S

bg

P P EV 10=S

S bg

afg P P ES 10+=S

ba

P p MS 10=

第三节经济剩余的应用(案例)

8、垄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P58 自己分析理解)

垄断导致市场竞争程度下降,损害经济效率。垄断企业一般代表一个行业的供给,也面临着整个行业的需求。因此,垄断企业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市场均衡产量和价格。

9、发达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方案的比较(p59 自己理解分析)

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的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有:

(1)人为制定高于均衡价格的农产品保护价格体系,由政府收购过剩产品;

(2)提供农产品价格补贴,使农民单位产品收入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3)直接限制产量,是产品卖价高于市场原均衡价格。

关于这三项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可参见下图

D线代表农产品需求曲线,S线代表农产品供给曲线,其市场

均衡的是e 。均衡价格为P0,均衡产量为Q0

第一种方案:

实行高保护的价格P1,结构需求量下降为Q’,供给量上

升为Q’’。消费者剩余减少,生产者剩余增加,经济剩余净增

加为S△,而政府支出为S ’Q’’,实际社会福利净损失:S ’Q’’

—S△= S ’Q’’

第二种方案:

第三种方案:

结论:

●第一种方案的社会福利净损失最大,可以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案的社会福利净损失

相比,第三种方案结构要大(图中三角形面积可得出)。而这两个对角三角形面积大小主要由供求曲线的倾斜度或弹性大小来决定,因此第二个方案福利损失少于第三个,是由于需求曲线较平稳,而供给曲线较陡。也就是说,供给曲线的弹性要小于需求曲线的弹性。

●一般而言,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而供给弹性较大,因而方案三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会更小,应选择方

案三发展农业。

10、实物补贴与货币补贴的比较 (p60页 自己分析理解)

还是直接提供房租津贴呢? 图解:

● 纵轴代表货币收入,横轴代表租房面积,c 点代表初始均衡点,A 代

表给予房租补贴后的均衡点,B 点代表直接给与货币补贴的均衡点。 ● 由C 点到A 点的变动代表了事实房租补贴的结果,其福利变化量可以

用马歇尔消费者剩余来表示。

● 而与房租补贴等效用的货币补贴量应该以等同变差来衡量。我们一直,

针对同样的政策变动不同福利度量方式结果是不同的,其中<。

● 这说明了以房租补贴形式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福利水平比没有提供货

币补贴更有效。??

第五章 市场失灵的福利效应

第二节 市场失灵的福利效果

1、公共物品难以有效供应

消费者会隐藏自己的消费偏好,都有“搭便车”的心理,因为所有的人都来消费公共物品,那么每一单位公共物品要由消费者的主观评价来定价,而每个消费者都是从利己主义观念出发,都非常害怕自己说的价格要比别人说的高,从而要负担更多的成本。结果可能是大家都少说自己的主观评价,甚至都说自己的主观评价为零。而这样,既然每个消费者都认为这一公共物品分文不值,生产厂商当然不会生产供应。

2、垄断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减损 (p70)

垄断带来了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品,促进新技术发展,但垄断同时存在低效率,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因为垄断必然造成价格高、效率低下、社会缺乏公平等等。 垄断产生的非效率分为三种: (1)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自己分析:

● D 为行业需求曲线,为边际收益线,为长期边际成本线,

为长期平均成本线。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供求均衡产量为Q 1,价格为P 1。 ● 但是在垄断条件下,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的产

量为Q ’ ,价格为P ’ 。我们会发现垄断产量Q ’ 小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产量Q 1,这说明垄断带来资源配置失效。 ● 我们还注意到,当产量Q 1减少到Q ’ 时,价格由P 1上升到

P ’ ,消费者剩余由’ t ,减少了P ’ P 1个单位,这样一来, 从生产者剩余的收益中扣除消费者剩余的损失 (P ’ P 1 — — P ’P 1),社会福利净损失 个单位。

(2)资源运用的无效率。有人将前者称为静态效率损失,后者称为动态效率损失。

(3)寻租成本。即不从事生产性活动,而从别人那里分得来的收入,即纯分配性收入。如果人们发现不用

劳动也能够获得收入,他们就会放弃劳动,专门去寻找利润。

3、外部效应对社会福利的危害 P72

外部经济: 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实际产量低于社会需要。

有< , 又有<<, ()>()

外部不经济:私人成本<社会成本私人实际产量高于社会需要。

有<,又有>>,()>(),

●外部经济效应的特征

1、外部效应是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的。

2、外部效应是无意间产生的。

3、外部效应影响到别人的福利,别人主观上感觉到好或坏,否则只是一种客观事件,不成为主观上的福利影响。

4、外部影响是相互的。

5、外部效应的范围一般限定在局部范围。

●外部效应的分类:

1、生产上的外部有利影响(养蜂者)

2、生产上的外部不利影响(环境污染、废水排放)

3、消费上的外部有利影响(看烟花)

4、消费上的外部不利影响(抽烟者与不抽烟者)

●结论:

导致外部影响的根源在于有关双方都需要投入的资源产权不明确造成的。如果产权明确,双方可以通过市场协商将外部影响内化为私人利害。

外部影响对帕累托效率的影响:

(一)消费上的外部负效应分析

第三节市场失灵的应对措施

1、纯粹的公共物品

纯粹的公共物品:只有同时满足公共个物品三个特性条件(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的产品,才可称作是“纯粹的公共物品”。

如灯塔、基础(义务)教育、国防、国家安全、法律秩序、城市绿化等

2、政府对垄断应采取的态度和措施

1、对正当经营手段形成的产品差别、店堂差别、品牌差别、服务差别应予支持和保护,不桁架干啥,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2、对不正当经营手段形成的如串谋、非法兼并、价格歧视、低价倾销、恶意伤害等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严格制止。

3、对于经济技术原因形成的垄断采取或政府经营,或企业自营、政府监管,或允许进入,形成潜在竞争,从而一方面限制行业里企业数量维护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防止企业界垄断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社会

竞争性

排他性

福利的减损。

4、对于因特殊原因政府干预形成的垄断,要注意有针对性,随时评估政府保护的时效和必要性以及利弊,该削减实际是削减,不能随意扩大政府保护的范围和时间。

3、消除或控制外部效应的措施

(一)规定产权

产生外部效应的根本原因是部分资源的产权不明确或者说是公共产权,所以私人能够解决外部效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能够使公有的产权明确归私人所有。(只要产权明确,市场会自动解决外部性问题) (二)政府行政干预

1、行政管制或行政指导:行政管制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对相应容易产生外部负影响的经济行为规定限制措施并监督执行,以减少外部负影响。

行政指导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对本行业进行规劝,提出合理规模,以防过度投资出现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2、征税或补贴 3、拍卖污染许可证:指当政府不能确定合理的庇古税率时,可以让生产外部污染的企业去竞拍污染许可证,谁出价高,谁就获得相应污染量的污染排放权。政府用此笔钱治理污染或补贴受害者。 (三)外部效应的私人解决 1、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 2、市场私利的自我满足

第六章 公共物品与社会福利

1、判断公共物品的步骤(了解)

第一步,分析该公共物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果不具有非竞争性,则这种物品肯定不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如果具有非竞争性则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识别要看该种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如果不能排他,则该产品有可能是公共物品或是需要限制使用的公共所有的资源。 第三步,

(1)如果一种物品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必为纯粹的私人物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平衡。

(2)如果该种物品的受益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那么该物品必然是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公共部门来提供,市场机制在这个领域是要失灵的。

(3)如果在技术上具有排他性,这时要进一步分析该物品在排他时的成本问题。如果排他成本很高,那么该物品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如果一种物品在技术上具有排他性而实现排他的成本有比较低的话,则属于拥挤性公共物品。 这样,我们就大体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物品; (1)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纯粹的公共物品 (2)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纯粹的私人物品 (3)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资源 (4)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

2、社会贴现率

一般可以把公共物品的生产项目所采用的贴现率成为社会贴现率。社会贴现率的概念,它表明人们对将来发生的各种事情有多重视。一个高的社会贴现率,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的责任感减弱,说明人们只追求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商业上的毁约,政治上的失信,对设备保养掉以轻心,对环境破坏无动于衷,对下一代人不负责任,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都是社会贴现率高所表现的心态。

3、影子价格

所谓影子价格,是指对那些无价可循或有价不适的商品或劳动所规定的一个比较合理的替代价格。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影子价格来计算某一个项目的社会利得。

第七章收入分配的平等与效率

第一节平等与效率的基本含义

1、洛伦茨曲线p123

洛伦茨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洛伦茨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

一般说来,越是靠近对角线的洛伦茨曲线表示收入分配状况越平均;越是远离对角线的洛伦茨曲线,表示收入分配状况越悬殊。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指一个社会实际收入分配比例偏离总体平均分配状况的百分比,可用来准确概括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总体收入分配状况。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仑兹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

●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基尼系数计算公式:A / (). 如果A为0,则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绝对平均;

如果B 为0,则基尼系数为1,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的。

●<0.2表示绝对评价0.2~0.3表示相对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悬殊

第二节收入在分配的规范分析

3、个人收入分配的次序

1、在市场领域,企业创造出经济收益以后,向资源投入者进行的分配,这是初次分配或叫第一次分配。

2、初次分配不管怎么做,总会出现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如果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且程度较大,会导致社会不安定,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对个人收入的初次分配状态进行政府强制调节,这被称为个人收入的再分配。

3、在个人收入的再分配之后,还有一种是民间的个人之间出于道德至善论考虑的志愿的慈善捐赠,这被有人称之为第三次分配。

●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看收入再分配(了解)

社会福利函数和效用可能性曲线叠加,会得出不同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点。

帕累托最优只是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均衡点,它可以和不同的收入分配状况相配合,得出不同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点。这就为政府强制调节收入分配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为强制调节财富分配,以便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起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收入再分配的支出政策分析

4、支出归宿概念

所谓支出归宿是指转移支付政策影响居民个人的实际收入的分配方式和效果。

●影响支出归宿确定的因素

1、收入的计量口径问题。

2、考察单位。

3、公共物品的收益评价

4、支出转移效应

5、考察支出归宿的具体方法

5、追求平等的代价

●平等分配的代价——“社会大漏桶”

A——极端分配不公,存在社会大漏洞,低于帕累托效率

B——极端分配公平

●社会漏洞何在:

1、管理费用

2、履行费用

3、对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4、造成储蓄和投资减少,影响生产增长

5、其他潜在社会成本

6、社会救助方案和工作积极性的关系

(一)社会救助方案中的隐含税率

补差式救助:先划定贫困线,然后调查申领人的家庭人均收入,当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时,就按其差额进行补助。

(二)隐含税率对工作积极性影响的分析

个人工作和休闲的经济学模型

引入社会救助以后的个人工作、休闲模型。

引入社会救助以后,个人的劳动决策均衡点

7、减轻社会救助方案对劳动供应影响的措施

●负所得税制度(重点)

所谓负所得税制度是将社会基本救助额不加区分的给予所有没有收入的人,同时所得税率实行不加区分的统一比例税。

好处:

(1)这一方案不分类别,一视同仁,减少对贫穷人元的资格审查程序,对贫穷人员较为尊重和人道。

(2)由于政府不必一一审查救助对象的别的条件,可以大大节约行政管理费用和履行费用。

(3)这一方案有助于全国范围统一实施,逐步缩小地区差别。

弊端:

(1)不加区分的救助,会扩大救助面,这样虽然会使救助对象劳动供应的影响程度减轻,但会使影响面扩大,进而政府财政社会福利支出会扩大。

(2)设计负所得税方案有一个基本难题是如何平衡基本补助额和边际税率及社会净纳税线三者的关系。

基本补助额=社会净纳税线*边际税率

●以工代赈(了解)

含义:是把接受救助和强制劳动联系起来,要求体格健全的人必须接受政府提供的工作机会进行劳动,作为

享受福利救济的条件。

缺陷:(1)行政管理费用高

(2)劳动岗位不合适

(3)劳动者接受强制劳动,但工资收入很低和其工作能力及工作量不相适应。

(4)有损劳动者人格尊严。

8、货币支出和实物支出比较评价(了解)

实物救助为什么不能全改为货币救助呢?

1、家长主义作风。认为穷人的消费偏好不合理,穷人的消费结构对自己的健康不利,所以政府规定一个被认为是最优利于穷人的健康消费结构,然后强制穷人消费。

2、实物救助有利于减少救助中的欺诈行为和假公济私行为。

3、事物救助能体现爱心和便于扩大捐赠。

4、很受救助物品生产商的欢迎。

第三节收入在分配的收入政策分析

一、税收归宿(理解)

●税收归宿:是指谁是真正的税收负担者的意思,又叫税收的经济归宿。

●税收转移: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的一部分税收转移给别人去负担的现象。

●税收实际负担者:又叫负税人,是指由于存在税收转移,使得某些非法定的纳税人却实际负担某些税收。

●发生税收转移的税种: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依纳税人的净所得额和积累的财富为征收对象的税收。

●间接税:是指依纳税人的产品销售额或营业额或销售量所征收的税收,故间接税又分从价税和从量税两

种。

●税收转移的原因:商品税会影响商品的价格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从而因为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不同

会使其购买者的收入及要素提供者的收入发生增减变动。

●税收转移的方式:

(1)前转:商品税导致该行业产品的价格上涨,在需求量保持不变或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上升幅度时,会使得消费者负担全部或一部分商品税。

(2)后转:是指商品税导致该行业的生产要素需求下降,要素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此类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供应者承担一部分税收。

●依商品税转移的程度可以分为:

(1)部分转移:即前转时商品价格的上涨小于税收额;或后转时要素价格的下降值小于税收额。

(2)完全转移:即前转时商品价格的上涨等于税收额;或后转时要素价格的下降值等于税收额。

(3)超额转移:即前转时商品价格的上涨超过税收额;或后转时要素价格的下降值超过税收额。

税收归宿的简单经济学分析(了解)

1、从量税的税收归宿分析。所谓从量税是指按商品的销售数量按比例征收的商品税。

(1)当税法规定消费者负担时,供给曲线为45度斜线不变时。

A. 假定需求弹性无穷大,意味着需求曲线为水平线。

B.假定需求弹性为零,意味着需求曲线为一条垂线。

C.假设需求曲线斜率为-1,意味着需求曲线为一负45度下斜线。

(2)当税法规定生产者负担时,同时假定需求曲线为负45度斜线不变。

A.假设供给弹性无穷大,则供给曲线为水平直线。

B.假设供给曲线为45度斜线,而需求曲线假定为负45度斜线。

C.假设供给弹性为零,则供给曲线为垂线。

●结论:

(1)从量税的税收归宿与税法规定的是向消费者课征还是生产者课征无关。

(2)从量税的税收归宿取决于供应弹性和需求弹性。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弹性越大,消费者负担的税收越少,反之依然。同样,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供给弹性越大,生产者负担的税收越少。

(以下了解下)

价格效应:对劳动所得工资征税,相当于闲暇价格变得便宜,由此产生的效应成为价格效应。

替代效应:因为价格便宜或上升而使该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或减少,替代效应总是负的。

实际收入效应:因价格便宜或升高,而使该消费者的同量货币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发生增加或减少,从而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或减少,价格的收入效应是正是负要看该物品是正常物品还是低档物品。正常物品的收入效应是负的,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是正的。

结论:

工资所得税最终使消费者增加还是减少闲暇取决与价格效应和货币收入效应的比较,若价格效应大于货币收入效应就会增加闲暇;若价格效应小于货币收入效应则会减少闲暇。

第八章社会选择理论

第二节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及其应用

1、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来从一定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两个条件:

(1)各类变量都是可以完全描述清楚的

(2)考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对所有可能达到的社会状况都有一定的选择顺序。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两个基本要求:

(1)进行选择的人数大于1

(2)公共的选择顺序基于个人的选择顺序

●阿罗不可能行定理五条准则:

(1)选择者个人处在一种理性状态

(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因素不影响选择内容的变化

(3)适用帕累托最优原则

(4)所要做出选择的因素都处于选择的同一区间之内

(5)不存在个人独裁

(二)一致同意规则(了解)

含义:是指全体有关当事人必须一致同意投赞成票之后才能决定方案的投票规则。

优点:在于其规范意义,也就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唯一途径,它可以保护群体中每一个成员免受其他成员的强制,保护他们不会因集体行动而受损。

缺点:不现实地假设每个人都投诚实票,忽略了当事人的策略行为。决策成本很好。

(三)多数投票规则及其悖论(了解)

1、简单多数规则

每人一票,对提案进行赞成或反对的投票,有1/2的人投赞成票,则通过提案。如果有多个提案,那么简单多数投票规则意味着,两两地加以比较这些方案,通过传递性公理比较得出最后的结论。

2、投票悖论

投票悖论:如果存在着至少三个可由社会成员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备选方案,就可能出现循环的选择结果。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规则最终的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依赖于投票过程的次序安排,不同的投

票次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

2、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应用(p155 详细看书)

1、偏好结构的调整——从双峰偏好到单峰偏好

峰值:把关于公共产品量或公共支出量的议案按顺序排列,则其中必有一种议案所获得的偏好较大,这种偏好较大的议案称为峰值。

:有悖于条件4,所要做出这样的因素都处于选择的同一区间之内。它限制了投票人表达自己的偏好。

2、掌握好投票程序或确定议程

:不同的投票顺序,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投票规则就会授予控制着极大的权力。

这种方法违背了条件5,不存在个人独裁

3、策略行为和选票交易

:这种方法违背了条件2

4、利用偏好强度不同的选择

:这种方法违背了条件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因素不影响选择内容的变化。

5、中位投票人理论

6、用脚投票

福利思想概论

福利思想概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思潮, 其发生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2、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 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4、孔子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5、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主要是由“重礼”“贵仁”两个方面组成。 6、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 7、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合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反足民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 8、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论”出发,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抨击,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主张。 9、放贷指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生活和生产必需品以维持生产和生计。 10、徙流民指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的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 11贾谊和晁错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提出了灾荒成因论。 12贾谊和晁错从社会治乱安危看待社会的储蓄问题,提出了“积粟备荒论”。13董仲舒生活在西汉中期,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14、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是最主要的原因。 他提出了“限民名田”论。 15、王符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 16、董煟的代表作是《救荒活民书》。 17、董煟的救荒论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18、李贽的观点有“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9、唐甄认为统治者的掠夺是百信陷于贫困的重要原因。 20、龚自珍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和近代时期第一位思想家。 21、洪仁玕积极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社会 福利思想。 22、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最为系统和深刻。“民生论”是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23、孙中山认为革命党人还应致力于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革命”。 24、顾炎武设计的理想社会构图是:“寓封建于郡县之中”。 25、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粜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粜理论的鼻祖。 26在平粜救荒理论的发展史上范蠡是首倡者,李悝是发展者。 27、耿寿昌创立了“常平仓”。

社会福利法

第十四章社会福利法 第一节社会福利法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 社会福利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社会福利是指为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及减少社会病态和预防社会问题恶化所采取和发展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事业。 社会保障是各种国民生活保障措施的最高级概念,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过去专指民政部门负责的各种福利事务和传统的由单位包办的职业福利以及价格补贴等。这已经成为约定成俗的概念。 社会福利的主要特征: 1、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社会福利是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特别是以所有公民为对象的项目,公民无须履行任何义务,其他项目也只是法定范围上的限制。 2、社会福利的普惠性。有些项目以不特定所有公民为对象,有些内容以法定范围内的公民为对象。社会福利向低所得层倾斜。 3、社会福利待遇标准一致性。 二、社会福利法的种类 根据享有社会福利对象范围的大小,社会福利可以划分为下列类型:公共福利、职业福利、特殊人群福利等。 公共福利包括住房福利、卫生福利、教育福利、文化康乐福利等。 职业福利包括最低工资、职工福利、单位福利等。 特殊人群体福利主要包括未成年人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军人福利。 我国社会福利立法概况 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修订)

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修订) 1992年《妇女权益保障法》(2005年修订) 1994年《母婴保健法》 1996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004年《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11年修订) 2007年《残疾人就业条例》 2012年《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第二节公共福利法 ?公共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兴办的公益性设施和提供的相关服务。 ?(一)福利住房供给制 ?1998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通知要求,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具体时间、步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确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职工购房资金来源主要有:职工工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以及有的地方由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转化的住房补贴等。要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二、住房福利 住房问题的解决路径:自购和租赁;保障性住房;“自由放任”;“既不给自由又不给福利”。 住房福利的特性 (1)住房是一种复杂的商品 (2)住房的空间固定性 (3)住房价格昂贵

社会福利与保障概述

课程简介 社会保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 社会保障的萌芽或开端——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标志着国家干预和政府介入了对弱势人群的保护) 社会保险的起点——1883年德国颁布的《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这种保障活动变成了由政府强制实施的制度安排)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专业设置、学科研究、实践探索……(代表人物: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功成教授) 课程性质: 《社会保障概论》是高等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全校性通识教育选修课,可面向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开设。 第一章绪论 §1·1 社会保障的含义、特征与构成 一、概念————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功成教授:)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概念涵盖的层义:中心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对象: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责任主体:主要政府(国家) 社会保障目的:稳定、发展 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企业、个人缴纳;社会成员捐助。 受保障者收益:有的取决于投保和缴费的多少;有的取决于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1)保障性:国家给予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经济制度。 (2)强制性:通过立法强制确立国家和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性:保障的覆盖围是全体社会成员。 (4)互济性:社会保障的统筹和管理,充分体现了人类互助互济的原则。 (5)公平性:社会保障的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公平分配。 (6)福利性:社会保障事业是社会福利事业,它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容 1.层次划分法 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 2.容划分法 国际上: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 我国: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 广义围:另有社会互助保险、个人储蓄积累保险、商业保险等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容——社会保险制度

第四章 社会福利概述

幻灯片1 第四章 社会福利概述 幻灯片2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及演进 ●(一)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 ●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与社会通过专业化的福利机构为解决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以及一般社 会成员的实际困难,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和设施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美国社会工作协会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是这样讨论社会福利的:“社会福利是一个 宽泛的和不准确的词,它最经常地被定义为旨在对被认识到的社会问题做出反应,或旨在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的‘有组织的活动’、‘政府干预’、政策或项目。” ●“社会福利可能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一个公正社会的理念,这个社会为工作和人类 的价值提供机会,为其成员提供合理程度的安全,使他们免受匮乏和暴力,促进公正和基于个人价值的评价系统,这一社会在经济上是富于生产性的和稳定的。这种社会福利的理念基于这样的假设:通过组织和治理,人类社会可以生产和提供这些东西,而因为这一理念是可行的,社会有道德责任实现这样的理念。” 幻灯片3 ●社会福利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而兴办的、以低费或免费形式向社会 弱者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物质帮助或服务保障,通常是为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的福利津贴、服务及设施等;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 的社会措施。 幻灯片4 ●(二)社会福利的演进历程 ●根据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中承担的职能,大体可将社会福利的演进历程分为补缺(剩 余)型、制度型、改革发展型这样三个阶段。 ● 1.“补缺”型社会福利 ●residual welfare,也译为剩余型或补救型社会福利。这种福利概念认为,国家的社 会福利机构只有在其他“正常”的供给渠道如家庭和市场不能维持时,才应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是为“补缺”。 ●在人类社会漫长发展中,社会福利一度与慈善事业和济贫服务同义,专指为社会弱者 提供的生活救济和相关服务。补缺型福利成为早期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福利狭义的、最核心内容的代表,同时也是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中最低限度的责任表现。 幻灯片5 ●2.作为“制度”的社会福利(instituional welfare)。 ●这种概念把社会福利看成不同方式的计划,当做现代工业社会所必须的具有“正规‘第 一线’功能”的部分。社会福利被理解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因而不带有任何“施舍”或“慈善”性质的污名。相反,它被视为个人、家庭和社区实现其社会需求的主要方式。

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第一节社会福利的概念 1、社会保障最早见于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英国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6大服务项目之一 (社会保障、个人社会福利、健康服务、教育、就业服务、住房) 2、*定义 社会保障:指国家或有立法保证的旨在增加收入安全的制度安排 社会福利:广义: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社会福利事业,包括增进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 狭义: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它与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同为促进人类幸福的制度措施,只是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 (1 )三个不同点:物质生活vs精神生活行政取向vs理念支持预防保护vs提升发展 (2)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并不是同义词 (3)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比社会保障要宽泛。社会保障可以是一个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组成部分,但反之不然。 社会保障安全网的构成 (1 )、社会救助(低保)一一最后的安全网(先择性原则) (2)、社会保险一一先有保障制度的主干中间(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3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服务)一一非营利性的服务性保障(普遍性原则) 3、公共福利:政府为其公民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尤其是那些旨在提高其公民生活质量的商品或服务。◎公共福利W社会福利——国家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均可为主体 实施主体 主要内容 4、慈善(崔乃夫)一一有同情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 慈:父母对子女的爱一一纵向关系 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一一横向关系 二、社会福利的特征 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 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社会保险的对等性) 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 第二节社会福利的类型 1、认识过程:针对社会问题一社会发展 剩余型和制度型威廉基斯莱伯克斯 剩余型:暂时性、替代性制度型:常规化、永久性(针对每一个人) 发展性社会福利卡恩 2、四分法 (1 )、福利国家型(国家福利型) 强大的社会福利和国家企业投保的社会保险系统为基础的突出公平优先的社会保障体系 优点:高水平、全保障、广覆盖、普需型 缺点:财政负担重、效率不高代表国家:西欧国家、英国 (2 )、社会保险型(投保资助型) 以雇员和雇主投保,国家给予资助的保险为主要保障措施的制度 优点:广覆盖、多层次、效率公平兼顾、财政负担较轻 缺点:差异较大、公平性差、管理较复杂 代表国家:德国、美国、日本等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社会福利概述

社会福利概述 1.社会福利的含义与特点 (1)社会福利的含义 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依法向国民提供的各种津贴补助,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往往是针对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而设立的福利性收入与服务保障。 (2)社会福利的特点 ①覆盖对象的普遍性。社会福利应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具普遍性的组成部分,它是以社会的全体成员为覆盖对象,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②保障目标的发展性。社会福利的功能目标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发展的,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标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的。 ③保障方式的多重性。 2.社会福利的发展历史 (1)西方国家社会福利的发展历史 ①19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一些社会改良主义学派倡导“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为劳动者和穷人提供改善他们生活的社会福利。 ②20世纪初叶,福利经济学理论形成,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最大福利原则”思想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1935年美国通过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发表《贝弗里奇报告》。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是西方普遍型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④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福利支出日益膨胀,政府开始探索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途径,新型的多元福利体制的设计思想也应运而生。 (2)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初创 ①在建国之初,国家对社会孤老残幼的福利收养保障是与社会救济工作归并在一起开展的。最初的社会福利性收养机构是各地人民政府。 ②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政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工作分流,成为一个独立的保障系统。到1965年底初步形成了全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机构网。 ③职工福利是新中国社会福利的主要项目之一 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同年还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工会俱乐部工作会议,制定了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组织条例和工作条例。到1957年底全国各项职工福利制度与福利设施已逐步建成,以后我国的职工福利制度虽有调整与变化,但大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内容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内容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 (一)中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内容 文档仅供参考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 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 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民政部门经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 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经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1950年 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 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须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

单位提供,而且是中国社会福利的主体 (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总人口的25%以上)。企业职工的福利 文档仅供参考 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能够看出,中国的社会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的整个计划 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补贴、探亲补贴、交通补贴、休假疗养 , 到为职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食堂、洗澡堂、医务室、阅览室、体育场,再到为所有城镇居民提供粮油以及副食品价格补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就是一个无所不论、无所不包的小社会。 另外,教育和住房分配也是福利待遇。在教育方面,从小学到高中教育是免费的,高等教育不但免交学费、住宿费等费用,而且学生还能够享受到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助学金;在福利分房方面,企业或者单位按照职工的工龄和年龄等条件以及家庭人口数目,为职工分配住房。总之,计划经济时代的50年,中国的社会福利是以职业为依托、以城镇职工为主体、关怀职工生活方方面面、所需经费几乎全部由国家财政提供的福利制度。 中国的福利制度自建立以来,特别是在建国后的十来年,在解决城乡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的生存问题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