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第十章专项规划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有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论文的阅读,理解,整理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如何合理的制定完整的水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并简单列出修复水生态环境的规划措施及水源净化方法。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河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治理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概述: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而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说,水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系统的质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湿地消失、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面积的水体被覆盖, 河道被硬化、渠化, 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 河流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 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等问题,导致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河流整治工程进行了反思, 并逐步对已改造的河流进行了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内容有两项, 即保护水生态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步进行, 保护推动修复, 修复促进保护。其一, 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 包括保护水量水质, 防治水污染, 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 保护水中生物及其多样性, 保护水生物群落结构, 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栖息地。此外, 还要注意保护水文化。其二, 对已经退化或受到损害的水生态环境采取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修复, 遏制退化趋势, 使其转向良性循环。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工程技术措施应是综合性的, 可利用现有的或建设湿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控制点源和非点源等) 、清除内污染源(受污染的淤泥二次释放, 还有藻类和其他水生物残体等) 、相机以水工程科学调度调水释污、河道整治、水系调整、建设江河湖泊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滨水生态隔离带工程(包括滨水景观绿化带) 、河道曝气、前置库等各项工程技术措施, 进行合理选配。目的是要起到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进入水体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 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配套, 确保工程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 发挥其最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效果。【1】

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包括: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经济社会现实可行原则、保护与修复长期性原则、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原则【2】。

(1) 遵循自然规律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健康江河湖泊应该是生态功能与开发利用功能和谐统一的, 既有良好的生态, 又能够合理利用, 造福人民。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 既要维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又要可持续开发利用其使用功能,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撑。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要树立与江河湖泊和谐共处观念, 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水的关系。国内一些湖泊的治理经验表明, 要慎重采取换水和清淤的措施来改善水生态环境, 否则, 都极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要深化对江河湖泊的自然生态规律的研究,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能力。

(2) 经济社会现实可行是由于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系统工程, 除将保护措施融入各项水利和其他经济工作中, 还要建设一些治理和修复工程, 庞杂且费用大、周期长。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确定合理适度, 现实可行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目标和工程措施。在实施中, 应该用生态的观念和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观点, 系统地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既要考虑水利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 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改变, 既要考虑水量, 又要考虑水质, 既要考虑经济效益, 又要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涉及到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生态工程等多门学科。难点之一在于其复杂性和不可重复性,不可能有控制地进行反复试验。修复工程不确定性大, 工程失败容易造成不可挽回到损失。

(3)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具有长期性,不是集中一段时间就能完成。因此, 要长期坚持不懈, 并将保护与修复工作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设计、施工, 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

(4) 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这是保护与修复的目标之一。河流湖泊的开发利用势必影响到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湿地功能及水资源保护等。因而须将开发利用中对水生态环境的累进影响降低到最低。同样, 在进行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对工程措施中, 也要注重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要重视引进、推广高新技术成果, 例如控制化肥流失技术、水体氮磷藻移出技术, 以及生物净化技术等等。

二、水生态修复规划内容与方法:

在“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方面,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表述,这些表述也反映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从过程、目标到相关措施都有很大的差异。对于河流生态恢复定义有以下主要表述:“完全复原” (Full restoration),定义为“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到干扰前的状态”(Cairns,1991)。完全复原首先是河流地貌学意义上的恢复,这就意味着拆除大坝和大部分人工设施以及恢复原有的河流蜿蜒性形态。然后,在物理系统恢复的基础上促进生物系统的恢复。

“修复”(Rehabilitation),定义为“部分地返回到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生态修复方案的实施,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重要功能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和栖息地仍可以被重建。

“增强”,(Enhancement),定义为“环境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2)。典型的增强措施包括改变具体的水域、河道和河漫滩特征以补偿人类活动影响。比如改变河流内鱼类栖息地结构等。但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增强措施虽能提供改善栖息地条件的机遇,但缺乏生态学基础,其有效性受到置疑(Beschta et al. 1994)。

“创造”,(Creation),定义为“开发一个原来不存在的新的河流生态系统,形成新的河流地貌和河流生物群落”(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2)。创建新的栖息地的做法是一种管理手段,试图把丧失栖息地的影响降到最低或弥补这种影响。

“自然化”(Naturalization),由于人类对于水资源的长期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河流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与原始的自然动态生态系统是不一致的。在承认人类对于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同时,强调要保护自然环境质量。通过河流地貌及生态多样性的恢复,达到建设一个具有河流地貌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动态稳定的、可以自我调节的河流系统(Rhoads and Herricks,1990)。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河流水系生态恢复的任务有三大项:一是水质条件、水文条件的改善,二是河流地貌特征的改善,三是生物物种的恢复。总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标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

水质条件、水文条件的改善包括:水量、水质条件的改善,水文情势的改善,水力学条件的改善。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维持河流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生态技术治污、提倡源头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以改善河流水系的水质。提倡多目标水库生态调度,即在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基础上,模拟自然河流的丰枯变化的水文模式,以恢复下游的生境。

河流湖泊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联通性;保持河流纵向蜿蜒性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外移堤防给洪水以空间并扩大滩地;退耕还湖和退渔还湖;采用生态型护坡以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

生物物种的恢复包括:濒危、珍稀、特有生物物种的保护;河湖水库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包括鱼类在内从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等。

(二)、规划原则[3]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评估河流的生态状况,确定河流开发与保护的适宜程度,提出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工程措施和管理对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河流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原则

(1).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

遵循的原则应该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兼顾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2).具备社会经济与生态双重功能

河流应该满足特定的防洪、供水、发电、环保、旅游等社会经济功能,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生态修复规划应强调整体优化观点。

(3).统筹协调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属于水资源保护类的专业规划,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必须服从综合规划并在综合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成为综合规划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河流生态修复规划也要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和衔接,这些规划包括:防洪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等,都需要统筹考虑,相互衔接。

(4).河流生态修复与河流综合治理相结合

河流生态修复应与防洪、河道整治、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整治、城市景观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工程相结合,使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一些情况下,河流生态修复规划也可以不单独形成独立的规划,而成为防洪、河道整治、环境整治、市政建设等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2、提高空间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原则

(1)高景观空间异质性,增强物种多样性[]

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强,有利于生态修复。

(2)改善流域尺度的河流景观格局配置

在流域尺度下需要研究改善全流域景观的空间格局配置,达到河流生态修复的目的。需要以缀块-廊道-基底模式的空间景观理论为基础,合理规划各种类型的缀块的数量、几何特征、性质,充分发挥河流廊道连接孤立缀块的功能。还要研究河流廊道与其它形式的廊道的协调关系。运用边缘效应、临界阈值理论、渗透理论、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等景观生态学理论,采取调整土地利用格局,增加景观多样性,引入新的景观缀块,建立基础性缀块,运用不同尺度的缀块的互补效应等措施,谋求提高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

(3)河流廊道尺度下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

在河流廊道尺度下,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可以实现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

在河流廊道尺度下,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的途径有:在河流平面形态方面,恢复其蜿蜒性特征;尽可能外移堤防以恢复河流原有的宽度,给洪水以空间,同时在汛期保持主流与河

滩、河汊、池塘和湿地的连接。在河流横断面上,恢复河流断面的多样性,在水陆交错带恢复乡土种植被。在沿水深方向恢复河床的渗透性,保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通。通过这些景观要素的合理配置,使河流在纵、横、深三维方向都具有丰富的景观异质性,形成浅滩与深潭交错,急流与缓流相间,植被错落有致,水流消长自如的景观空间格局。

3、流域尺度规划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尺度应是流域。换言之,应该以流域为空间单位制定河流修复规划,而不是以区域或河段为单位。如果以区域或河段作河流生态修复规划,不仅忽视了河流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紧密关系,也忽视了以河流廊道为纽带以流域为基质的生态景观的基本特征。所谓流域,在水文学中可以定义为地面分水线包围的汇集降落在其中的雨水流至出口的区域。

确定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时间尺度,必须考虑河流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新的生态系统需要足够的时间。因此,规划中制定的时间尺度具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包括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项目实施的时间尺度;项目监测时间尺度;项目区管理时间尺度。

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河流生态修复要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个性,包括水文、气象、地貌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属性;开发、利用、防洪的功能属性;人文、历史和休闲等社会属性,采取个性化的规划理念,寻求最佳的河流修复规划方案。

4、以生态自我修复为主,人工适度干预为辅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对待外来干扰的反应总是力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表现出一种自我恢复的功能。自我恢复的过程表现为食物网随时间的发展过程和生物群落的自适应能力。其结果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动态平衡,恢复原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某些特征。

5、生态修复工程与资源环境管理相结合原则

技术,是实现维护河流健康目标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除了技术支撑以外,河流生态修复工作还需要包括立法保障、执法监督和机制体制改革、推行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

(1)河流生态修复与资源环境管理相结合

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应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相结合。规划中应包括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生态和环境管理措施以及规划实施后项目区环境维护管理措施。(2)建立河流生态修复的多部门合作机制

河流生态修复必然涉及到各个政府部门和诸多行业,包括发展计划、水利、环保、国土资源、林业、建设、农业、交通、科技、旅游等部门,需要跨部门的合作,建立统一规划和实施的机制,具有坚实的组织保障。

(3)建立河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水环境治理关系到流域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与全流域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涉及到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公众利益,需要建立一种协商机制,在河流的开发者、保护者及社会公众之间达成河流健康标准的共识,形成一种被各方可以接受的折衷方案。需要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深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三)、规划编制的技术流程[5]

编制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即现状及历史调查与分析;制定生态修复目标;提出规划对策;经济-生态效益评估。

规划编制的技术流程包括:1)明确规划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体现可持续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2)现状与历史的调查与分析,包括社会、经济及水资源状况、水文气象、地貌地质、河流演进历史和形态、生物物种状况和河流生态系统退化

原因调查分析。3)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4)确定规划范围、时间与空间尺度以及总体格局。5)确定工程任务主要包括:水文条件的恢复;生物栖息地保护和修复;生物群落的恢复及保护。6)建立河流生态监测系统和河流健康评估系统。7)制定管理办法。 8)对于规划进行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估。 评估

细部完善反馈工程竣工后的

监测维护等生态环境监测

民意反馈等

工程施工水力分析

安全分析

生态分析

经济分析等

选择目标物种设定检测指标河流形态、土壤特性、生物群、岸坡型式、河床型式、岸边过渡带等自然地理调查水文气象调查地质地貌调查社会经济调查生态调查民意调查等

初步构想确定工程范围、工程目

的、相关限制等提出问题

前期调查

前期调查资料整

合分析

初步设计

所选择方案的细部设计 要区分两类被干扰的河流生态系统。一类是未超过本身恢复力的生态系统,是可逆的。当去除人类活动造成的胁迫因子,比如采取污染控制、水文条件的改善、改造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工程等措施以后,有可能靠自然演替实现自我恢复的目标。另一类是被严重干扰的生态系统,它往往是不可逆的。在去除胁迫因子或称“卸荷”后,还需要辅助以人工措施创造生境条件,进而发挥自然修复功能,实现某种程度的修复。

一般来说,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可以归纳为三类:水文恢复措施、地貌多样性修复措施及栖息地恢复措施。水文措施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调节径流模式,如改变水库运行调度方案、调整河流取水方式、调水工程等。地貌多样性修复措施包括多项技术,其目的在于使河道具有一定的自然地貌特征,主要措施包括:河岸带廊道的修复;河流蜿蜒性特征的修复;河流断面多样化特征的修复;创建深潭-浅滩序列;河道内局部地貌特征的改善;生态型岸坡防护技术。栖息地措施包括在河床、河岸、河岸带上设置一些结构物,改善河流的生态功能,以及在河流内设置遮蔽物、开挖枯水河道、进行岸边带植被和改善河床底质等。

在确定利用某种修复措施后,应在理解其结构、功能及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资料进行细部设计,比如,深潭-浅滩序列的修复和重建必须建立在对河道历史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

上,并应根据河流地貌学分类,与同一流域内其它具有同类地貌特征的未受干扰河段进行类比分析。除此之外,也可以按照水力学和泥沙输移理论的一些经验公式确定相关特征参数。表2-1为深潭-浅滩序列结构、功能和特征的一些要点。

表2-1 深潭-浅滩序列的结构、功能和特征(National Rivers Authority (1994b))

深潭占到河流栖息地的50%以上;

断面流速不对称,即使在顺直河段也是如此;

河床底质为松散混合砂砾石;

在水深大于0.3m的所有流量条件下,比相关联的浅滩断面窄25%;

位于弯曲段的顶点;

在枯水流量条件下,与出露的砂砾石沙洲/边滩相关联;

对于水域内的大型植物和鱼类具有重要生态功能;

具有重要的休闲娱乐价值,如垂钓、划船等;

可能有周期性的泥沙淤积,特别是在上游有大量泥沙供给的情况下(如河岸侵蚀崩塌)。洪水过后和深潭调整以后,泥沙可能会被冲走。

浅滩占到河流栖息地的30-40%;

局部较陡,河流纵剖面较浅,一般情况下,横断面基本对称;

在枯水流量条件下,水流湍急;

在各种流量条件下,比相关联的深槽断面宽25%;

位于两个弯曲段之间的过渡段,间距为3到10倍的河宽(河床越陡,间距越短)。混合砂砾底质,具有一个密实的砾石面层。应在浅滩表面放置一些大块石,以打破低流速模式,形成湍流,营造多样性的栖息地环境;

洪水过后,可能会出现泥沙淤积问题,上游深槽会产生淘刷。过度淤积的泥沙将在后期的枯水流量条件下被冲刷至下游深槽;

与深槽相一致,一般位于河流的蜿蜒段。在顺直河段,可能会出现交替的浅滩;浅滩高出河床的高度不应大于0.3 0.5 m,顶高程的连线坡度应与河道坡降一致;为鲑鱼和多种无脊椎动物群落提供产卵栖息地。

通过过滤、曝气和生物膜作用,对水质具有净化作用。

另外,以下是治理污染水体,净化水质的措施[6]:

规划措施:

(1)水域截污:可以通过规划手段,对地区水系的整理、疏浚,使该地区水系与外围河道有意识地进行隔离,加以隔断上游被污染的水体,使地区水体尽可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不受外界影响的水系。上游水体通过外围河道绕开地区水域,流向下游。

(2)引清调水:在地区内部分河道上设泵站,调活水体,增大流速,提高河水的复氧、自净能力,加快污染物的降解,从而达到保持和改善水质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利用降水来达到引清调

水的效果。遇上下大雨的时候,可以打开隔离水体的水闸,利用地区内外水位的高差,配合泵站的牵引,乘势排水,不仅利用雨水稀释了河水,而且利用水位高差增大了河水的流速,从而达到冲污、稀释、自净的效果。

(3)营造沿岸“绿色走廊”:在区域截污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整体规划,尤其是对区域内河流沿岸进行绿色规划,营造“绿色走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河流沿岸建设推行“绿化”和“造景”相结合的建设方案,以“植树绿化”为主题,同时配以雕塑、凉亭、座椅和灯饰等一系列小景观,建设一条独具特色的沿河绿化景观带。

水处理措施:

(1)底泥处理:城市河流污染的底泥处理包括河道中的底泥处理及底泥挖出来后的处理。在进行引水冲污的同时,可结合河道疏浚工程,先采用小型挖泥船或水动力方式挖除底泥,然

后在河底铺上细沙和石头,以减少CO2 ,CH4 以及重金属化合物或离子的沉积。

(2)曝气复氧::河道曝气复氧的形式可以采用固定式充氧和移动式充氧两种,氧源可以采用空气和纯氧。由于固定式充氧具有单位充氧量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较低的优点,适合于固定污染源,因此,建议在地区水域范围内水体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进行充氧,以期能在较短的时

间降低该处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改善水环境。

需要指出,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也存在着一些偏差。比如引进大量外来名贵树木花草,或建设繁复的楼台亭阁,或沿河建设喷泉广场和戏水乐园,这些建设项目有可能加剧河流的人工渠道化,与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大相径庭。

成功的河流修复经验表明,生态修复规划是一种“辅助性规划”。人的任务不是改造自然,更不是控制自然,相反,人的任务是帮助自然界恢复到更为自然的状况。可以说,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三、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内容与方法

其实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是紧密相连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 认为:“生态工程的本质是对自组织功能实施管理。”[6]。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近年来,我国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采取退田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充分发挥自然界自我修复功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十分有效的。通过对水生态环境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可以利用自然界自我修复能力开展生态修复,这是一种经济的规划方法,其生态效益与经济投入之比要高。

根据水生态环境不同的情况,对河道、岸坡、堤防和防洪墙等不同修复重点,选择不同的方案(表3-1,3-2,3-3),可以更加有效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

表3-1 修复河道环境特征的措施

修复工程的目的可能采用的方案

恢复河流蜿蜒性,控制河道坡降,进行岸坡防护或河道衬砌(混凝控制河床和河岸侵蚀

土或块石),种植植被,建设植被缓冲带。

修建枯水和常规河道,拦截泥沙,恢复受干扰区域的植被,有选择避免河床淤积

性地清淤,建设植被缓冲带。

防止地下水位下降修建水位控导工程,植树造林,发挥牛轭湖的功能。

维持枯水期水流深度和速度修建枯水和常规河道,建设分洪道,建设深潭和浅滩,加强河流内栖息地结构,修建水位控导工程,拦截泥沙。

保护水质

单侧施工,建设植被缓冲带,建设分洪道,修建枯水和常规河道,

采取导流措施排水后进行开挖,有选择性地疏浚清淤

保护水域栖息地加强河流内栖息地结构,仅改变河道单侧的岸坡结构,恢复河流蜿蜒性,建设深潭和浅滩,改善河道底质,设置鱼道,修建水位控导工程,发挥牛轭湖功能,有选择性地疏浚清淤

避免减少河岸带植被

改变河道单侧的岸坡结构,植树造林,种植植被,恢复受干扰区域

的植被,保护裁弯取直后形成的森林区

创建或维持坡地的多

样性

河流廊道管理,种植植被,合理堆放疏浚和开挖的土料

创建湿地植树造林,发挥牛轭湖功能,合理堆放疏浚和开挖的土料

提高或保护河流内区域的美学价值恢复河流蜿蜒性,建设深槽和浅滩,改变河道单侧的岸坡结构,修建水位控导工程,建设水面景观,河岸应用特殊材料并进行修整

提高或保护河边区域的美学价值仅改变河道单侧的岸坡结构,种植植被,对疏浚开挖土料堆积体进行修正以形成一定的造型,保护植被缓冲带,对混凝土结构进行修整,建设水面景观,有选择性地疏浚清淤

提高或保护河流内的

娱乐价值

修建枯水和常规河道,修建水位控导工程,保持牛轭湖和弯道,

表3-2 修复河道岸坡环境特征的措施

修复工程的目的可能采用的方案

维持或提高河岸带陆地环境的栖息地价值应用加筋护坡结构,护脚措施,削坡后植被,种植树木和灌木等植物,进行河流廊道管理,修建隔离和缓冲带,浮水植物

表3-3 修复堤防和防洪墙环境特征的措施

修复工程的目的

可能采用的方案 提供鱼类栖息地 对取土坑塘进行特殊设计,控水结构,取土坑内建鱼类庇护所。

保护或创建湿地

避免对湿地的破坏,堤防布置中保留或增加河漫滩区,尽量不砍伐植

被,超标准设计排水沟,在取土坑塘内修建人工岛,植树

保护或创建坡地栖息

避免对湿地的破坏,保护树木,尽量不砍伐植被,建设“超级堤防”,植

树,通过插枝加速灌木生长,布置隔离网,有选择地进行植被维护和

管理。

提供娱乐休闲场所

对取土坑塘进行特殊化设计,道路和小径,设置宣传栏、观察区等,

舟船码头,钓鱼设施,游泳池,沙滩场

增加或维持审美资源

种植观赏植物,对取土坑塘和池塘进行特殊化设计,应用可拆装防洪

墙,对防洪墙、泵站和其它建筑物进行建筑艺术处理。

河流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中还要包括监测和评估的内容。一旦河流生态修复规划执行以后,便开始了在人工的适度干预下河流演进的过程。其演进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向良性方向发展,可能持平,也可能继续退化。换言之,其演进的方向不一定沿着规划预定的方向,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对于对象河流进行跟踪式的生态监测。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借以确定规划的有效性,必要时需要适应新的情况修改规划。沿着“规划-监测-评估-调整规划”这样的流程编制的规划称为“适应性规划”,在控制论中可以称这种技术路线为“负反馈调节”。 为水底大型无脊椎动物

提供稳定的底质

抛石或毛石,石笼,或其它特殊结构

提供或维持鱼类栖息地 植被保护,植被护坡,特殊结构,土质堤防

增加或维持审美资源 绿化,植被与其它结构措施的组合(复合护坡,开挖的台地,土

质堤防以及抛石区再植被),建设隔离或缓冲带,进行河流廊道管

理,有选择性地清障,建设土质堤防

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

亲水设施

复合护坡,近岸平台的建设和保护,削坡后再植被,河道重新布置,抛石区再植被,河流廊道管理

参考文献

[1] 蒋屏, 董福平.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M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2] 国家林业局等编制.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林业出版社,[J]. 2000.

[3] 董哲仁. 试论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原则.中国水利. [J].2006年第13期,总第559期

[4] 董哲仁,孙东亚,赵进勇.河流生态修复的规划与设计方法研究.〔D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1515864110.html,/xz/dong.doc.

[5] 俞可达,郑振华.江南水乡城市水环境整治规划研究.山西建筑. [J].第33卷第7期,2007.3.

[6] Odum, H. T. 1989.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self-organization [D]. pp 79-101. In: W. J. Mitsch and S. E. Jorgensen, ed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nology. Wiley, New York.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的主要任务 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按照全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纲要和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深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眼前与长

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自然生态保护、生态安全为中心,以生态建设工程为先导,实施生态战略,推进全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全县人民群众尽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促进全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农艺、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封山育林与发展农村新能源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发展养殖相结合,重点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实用技术。 3、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在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科学安排整治措施和建设内容的同时,依法对资源和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5、坚持发挥科技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行业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的技术水平。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第十章专项规划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有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论文的阅读,理解,整理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如何合理的制定完整的水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并简单列出修复水生态环境的规划措施及水源净化方法。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河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治理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概述: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而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说,水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系统的质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湿地消失、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面积的水体被覆盖, 河道被硬化、渠化, 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 河流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 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等问题,导致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河流整治工程进行了反思, 并逐步对已改造的河流进行了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内容有两项, 即保护水生态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步进行, 保护推动修复, 修复促进保护。其一, 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 包括保护水量水质, 防治水污染, 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 保护水中生物及其多样性, 保护水生物群落结构, 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栖息地。此外, 还要注意保护水文化。其二, 对已经退化或受到损害的水生态环境采取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修复, 遏制退化趋势, 使其转向良性循环。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工程技术措施应是综合性的, 可利用现有的或建设湿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控制点源和非点源等) 、清除内污染源(受污染的淤泥二次释放, 还有藻类和其他水生物残体等) 、相机以水工程科学调度调水释污、河道整治、水系调整、建设江河湖泊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滨水生态隔离带工程(包括滨水景观绿化带) 、河道曝气、前置库等各项工程技术措施, 进行合理选配。目的是要起到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进入水体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 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配套, 确保工程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 发挥其最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效果。【1】 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包括: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经济社会现实可行原则、保护与修复长期性原则、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原则【2】。 (1) 遵循自然规律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健康江河湖泊应该是生态功能与开发利用功能和谐统一的, 既有良好的生态, 又能够合理利用, 造福人民。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 既要维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又要可持续开发利用其使用功能,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撑。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要树立与江河湖泊和谐共处观念, 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水的关系。国内一些湖泊的治理经验表明, 要慎重采取换水和清淤的措施来改善水生态环境, 否则, 都极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要深化对江河湖泊的自然生态规律的研究,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工作计划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工作计划 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15年是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关键之年,也是水利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上级部署,科学谋划,积极推进,确保取得阶段性效果。 一、工作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水资源的科学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遏止局部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通过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创建水生态系统规范管理体系,打造“碧水蓝天、魅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有效控制地下水开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按照“优先使用再生水,充分利用地表水,有效保护地下水”的原则,按区域、分步骤,科学关闭自备井,在2012年已关闭10眼的基础上,今年再关闭8眼自备井,实现全部关闭。并对全县地热井规范管理,切实控制地下水开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合理利用地上水,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突出抓好四项工程建设: 1、地表水厂及管网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利时机,投资9644万元建设一座日供水能力为2万立方日的地表水厂及配套管

网,该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进行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5月份可以开工建设,2014年底投入使用,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切实增强公共供水能力。 2、环城水系引黄供水工程。投资1500余万元,新建扬水站2座,节制闸10座,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2015年可投入使用。年引黄河水800余万立方米,可有效补充地下水,减少地下水的农田灌溉。 3、渠道治理工程。自2015年开始,利用2-3年时间,投资1800万元对西清临干渠等主干渠进行治理,提高渠道利用系数。 4、尖冢灌区改造工程。尖冢灌区是卫运河流域最大的灌区,灌区面积45万亩,由于建设时间早,设备老化,计划投资1600万元,进行设备维修改造和闸涵建设,工程实施后灌区内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进一步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节约地下淡水资源。 (三)发展节水型农业,创造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 从水生态承载力出发,积极调整产业机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谋求更持续的经济发展。2015-2015年每年投资2000万元实施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2015年实施老官寨镇21个村的节水改造,铺设地下管道347.9千米,利用现有的机井发展管灌面积3.78万亩,有效地减少地下水开采。 (四)建设生态环境工程,创建美丽和谐 2015年,我县利用引黄工程在县城新区建设的北湖、玉河两处大型的水生态公园将开始蓄水开放,切实改善县城生态环境;同时建设的“环城水系”工程,可使县城东西南北四条渠道24公里常年蓄水100万方,环城水

河水水体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方案

河水生态修复及景观工程 设 计 方 案 宁波市清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二零一二年四月

目录 一、项目概述 (1) 1.基本情况 (1) 2. 水体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 (2) 3.甲方要求 (2) 二、设计原则 (3) 三.设计概要 (3) 四.设计目标 (4) 1、总体目标 (4) 2、水生植被修复目标 (5) 3、水面景观目标 (6) 五、施工流程和单元说明 (7) 1、施工流程图 (7) 2、单元技术说明 (8) 3、生态修复景观平面布置图 (12) 六、工程概算 (13) 1、水生植物清单 (13) 2、浮岛(含水生植物、器材)费用列表 (13) 3、微生物、载体、药剂费用列表 (13) 4、投资预算表 (14) 七、承诺 (14) 工程效果参考图(附) (15)

水体生态修复及景观工程设计方案 一、项目概述 1.基本情况: 现企业厂区内有环厂房内河河水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污染,环厂内河治理段总长约2500米,水面宽度10-15米,治理段总面积约达30000多平方米。水体透明度差,高温季节水面经常爆发蓝藻水华,且水质易发绿发臭。经我公司现场取水样检测,水质数据如下:COD:100mg/L; BOD:15mg/L; PH:7.3 氨氮:5mg/L; 总磷:17mg/L; 2.水体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 2.1、内源污染影响:工程水域长期受雨、污水及死亡藻类沉积影响,故有较多的有机污染物和化学物在河床底部淤积,通过与上覆水体的反复交换,不断向上释放高浓度污染,成为对水域污染贡献率较大的内源性污染源。而且平时河道水体基本不流动、交换量小,自净能力丧失。 2.2、面污染源进入:河道的雨水汇集区域面积较大,而河道护坡设计单纯考虑了水利防洪的需要,忽略了水陆交界的生态性,造成了沿河地面污染随雨水地表径流未经湿地、生态驳岸的阻拦和缓冲直泻入河。

东江源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自然地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地理位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地形地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3水文气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4土壤...........................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5植被...........................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6矿产资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社会经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水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开发利用状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水功能区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水生态系统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生态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2水生态系统调查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水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河道生态需水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水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关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19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海洋局会同农业部,中央编办,环境保护部办理 提案人:致公党中央 主题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高度重视沿海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沿海地区的生命线,先后制定完善了海洋环境保护地方法规和生态建设规划,为沿海开发划定了“红线”。但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渔业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扭转,海洋沙漠化发展的趋势没有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海洋法制意识、生态意识不强。各地、各级政府为了片面地追求发展速度,忽略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顾海域审批程序、不顾海洋使用论证、不顾海洋环境评价,在没有取得海域使用权的情况下,违法用海的现象常有发生,更不谈其对海洋生态环境应负的责任。 2.对海洋的过度无序开发。各地掀起的港口建设、临港产业区建设、化工园区和滩涂围垦等热潮,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和不同程度的破坏。沿海很多地方都在建港口或规划建港口,化工园区更是遍布沿海各地,其对海洋生态影响巨大。更有甚者,一些化工企业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对排放的工业污水不予深入处理、净化,甚至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大面积的围垦,使沿海滩涂湿地迅速缩减,而消失的滩涂湿地,使绝大部分的鱼、虾、蟹等的幼体无法生长发育,成长为成鱼。加之工业的污染,近海沙漠化已不可避免。 3.海洋生态异象频发。山东青岛连续多年浒苔大面积爆发,去年江苏海域的水母爆发、以及一年胜似一年赤潮等。无不警示我们,海洋生态环境已经脆弱到多么严重的程度。甚至连今年的梭子蟹、鮸鱼“丰收”都不一定是好现象,它是海洋渔业资源剧烈动荡的象征。生态异象不仅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危及到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 4.沿岸径流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据有关报道,长江、淮河等大小河流的径流对海洋的污染占海洋总污染的70%以上,而这部分的污染目前还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制造业大国”给我们的海洋经济带来的“恩惠”短期内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5.渔业生产与管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沿海渔民急功近利式的捕捞方式也是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失衡的直接推手,加之渔业管理方式陈旧,任何渔业资源的兴起都经不住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由此形成了渔业资源的此起彼伏,动荡不定。 6.跨界、跨流域污染成了治理难点。在苏鲁交界处的海州湾沿岸,兴建许多的化工、冶炼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部分是重污染企业,平时看不到什么污水排放,但一到雨水季节,大量的带有重金属污染的污水就随洪水顺流而下,在苏北沿岸流的带动下严重地污染了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促进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融合,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明确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的任务、程序、内容和成果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市级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 2 术语和定义 2.1三区三线 “三区”指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1。 2.1.1城镇空间 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2。 2.1.2农业空间 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村庄。农业空间包括耕地、基本农田、园地、畜牧与渔业养殖等农业生产空间,以及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3。 2.1.3生态空间 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4。 1《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

2.1.4城镇开发边界 是指为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和无序蔓延、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划定的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集中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空间边界5。 2.1.5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6。 2.1.6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7。 2.2资源承载力 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8。 2.3环境承载力 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9。 2.4生态安全格局 指由事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保护地构成的结构完整、功能完备、分布连续的生态空间布局10。 2.5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5《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6《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7《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9王金南,蒋洪强等. 环境规划学[M].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论

据,分析内蒙古段水资源现状:磴口(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3.2亿m3,1962~1981年平均径流量为304.5亿m3,1990~1999年,平均径流量为221.1亿m3,2000~2014年,平均径流量为216.5亿m3;磴口(二)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34m3/kg,1990~1999年,平均含沙量为4.34m3/kg,2000~2014年,平均含沙量为2.36m3/kg,入库水量、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是2014年上游海渤湾枢纽工程的投入运行,含沙量锐减,2014年磴口(二)站年平均含沙量为 0.337m3/kg。 2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环境现状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位于黄河上游冲积平原段,地处西北干旱寒冷地区,该河段所经区域大部分为荒漠和半荒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其间基本无支流汇入,对黄河水资源依赖性较强,入境水资源量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黄河主流摆动不定,形成大面积河滩区,属于平原弯曲型河道,在汛期和凌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洪水和冰凌灾害。该河段内有以“万里黄河第一闸”著称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

程,历年来为河套灌区、鄂尔多斯灌区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资源条件,在灌溉、防洪、发电及工业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上游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有刘家峡、青铜峡及海渤湾水利枢纽,而该区域几乎没有地表径流,也无支流汇入,因此,入境黄河水成为该地区经济、生态、文化的重要保障。随着黄河流域工农业用水的逐年增加,近年来,各水文监测断面的年径流量普遍呈现出衰减的趋势,因此,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关系到沿黄两岸人民的人健康生活和安居乐业,是该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3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3.1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改善沿河生态环境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就是:通过发挥工程功能、协调人与水之间关系,洪水时消减水量、缺水时补充水量,大沙时排沙、小沙时蓄水;通过生物措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及水生物涵养能力,达到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即在水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水质优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二者相辅相成,以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以点带面,改善全流域水生态环境。 3.2加大力度治理水环境污染,为水生态修复提供条件 该区域内,存在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灌溉退水中的残留物及工业废水。因此,应对灌溉退水、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防治水污染。除此之外,该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应大力开展种草植树,采取坡面种草、沙漠区植树等绿化措施,进行封沙固土,增加植被覆盖率,阻止风沙对地面的侵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_初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这个蓝色星空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财富,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内向拓展,是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溃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面积有354万km2,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水体营养丰富,有利生物资源的开发,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来维护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含3个特征:(1)持续性。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个方面。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建立在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之上,要求海洋生态系统构造完整和功能齐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都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正确解决资源质量、可利用量及其潜在影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资源种群多多样性;(2)协调性。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以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公平性。即当代人之间与世代人之间对海洋环境资源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要求任何海洋开发活动不应带来或造成环境资源破坏,不应对后代人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造成不良影响。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达到以下目标:(1)在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强化开发深度和广度,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新技术发现新资源,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海洋是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维持其持续再生产能力;(3)海陆一体化开发,统筹制定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逐步形成临海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区,推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4)开发与保护协调。制定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规划,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执法管理;(5)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制定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

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

水环境爱护与生态修复规划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2005年6月5日

项目名称:沈阳市水环境爱护与生态修复规划 项目托付单位:沈阳市环保局 项目承担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项目总负责:郝明家郭怀成 项目参加人员: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郝明家教授级高工 赵玉强高级工程师 张丽君高级工程师 乔卓工程师 薛兵工程师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郭怀成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永博士范英英硕士 周丰博士毛国柱博士 王金风硕士邢可霞博士

王真硕士王丽婧硕士 郁亚娟博士黄凯博士 王树通硕士 前言 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持续的改革、调整、改造和建设,这座新中国的老工业都市积蓄了巨大的进展能量,沈阳人民重新焕发了重振老基地、再造新沈阳的激情和干劲。面对老工业都市如何实现可持续进展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在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2002年初,沈阳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了克服一切困难、三年创建国家环保榜样都市的目标,到2003年底,差不多完成了创模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然而,沈阳市委、市政府清醒的认识到沈阳市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治理方式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专门落后,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的状况依旧存在,日益激烈的都市竞争,焦

点在环境,作为老工业都市,沈阳进展的关键也在环境。没有环境就没有生产力的进展,就没有对外开放的条件,就没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就没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此,沈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建设生态都市的伟大战略构想。通过生态都市建设,实现沈阳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进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生态都市的建设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及众多学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水环境是都市生态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促进沈阳市生态都市的建设,特设立“沈阳市水环境爱护与生态修复规划”。本规划由沈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联合编制完成。编制单位在辽宁省和全国其他地点开展了多项水环境研究和规划工作,同时参与了沈阳市水环境的多项研究,积存了丰富的经验。 本规划在充分分析沈阳市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与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沈阳市建设生态都市的需求,并将兼顾沈阳市水环境功能区划、以后的进展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要求,以水环境预测与污染操纵、沈阳市景观格局分析与水生态功能区划、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为基础,开展沈阳市水系建设及爱护规划、水

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王诗成

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王诗成

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王诗成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为加强海洋资源节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 一、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必须倡导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发展至今,已经深深意识到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

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由内而外地体现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教育、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中。 众所周知,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物藏丰富,但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拥有耕地、草原、淡水、森林等资源数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1/3、1/4、1/8。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左右,海洋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美国、英国以及相邻的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海洋如何定位,已显得十分关键。这就要求在发展海洋事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倡导海洋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周密策划,统筹兼顾海洋环保工作。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优先的理念,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能减排为重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需资料清单

xxx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5-2030) 资料清单 环保局: 收集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SO2、NO2、PM10、PM2.5、CO、O3),大气监测站位图;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资料,监测图;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图;区域环境噪声(工业区噪声、居住区噪声、商业区噪声、文教区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资料;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 xxx主要污染源分布现状,各污染源的分布图;主要工矿企业的排污资料;各单位危险固废产生量、处理量;工业固废排放总量年度计划,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统计;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年度计划(SO2,烟尘,粉尘,COD,氨氮);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xxx环境功能区划;xxx生态功能区划。 大型项目的环评资料(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和环评报告);各企业环评执行情况及环保验收情况;环评审批情况。 自然保护区规划报告(现有的及规划建设的)及图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及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大气、水、噪声、固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xxx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近五年的环保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环境宣传教育材料及工作实施方案;群众来信来访、热线电话情况,人大代表建议、政

协委员提案的受理、登记、督办和反馈情况。 计划取缔关停企业名录;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情况;近五年来xxx 企业监管情况总结;12369环保热线日常管理情况;排污费的征收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督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情况;环境检测网络标准化建设规划。 关于法规方面的制定或执行情况总结;未来的计划安排。 园区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园区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园区主要污染源统计资料;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园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 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工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或建设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各园区年、项目验收报告产审核工作的报告。 城区内重点企业的环评、环保规划、清洁生产报告、项目验收报告。 热电厂(能源梯级利用;炉灰、炉渣制建材项目;生物质热电余热大棚;蒸汽管网铺设等)相关项目等项目立项书、科研、初设、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等。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涉及指标:(规划基准年2014年)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275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区域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的近岸近海区,涵盖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含辽东湾、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北黄海、苏北沿海、长江口—杭州湾、浙中南、台湾海峡、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北部湾、环海南岛、西沙、南沙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本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区域,也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域是陆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地带,纵贯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海水表层水温年均11—27℃,沿海潮汐类型和潮流状况复杂。区域内大陆岸线长度1.8万公里,分布1500余个大小河口、200余个海湾,滨海湿地面积约为580万公顷。本区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海岛、海湾、河口、上升流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区域内海洋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海洋生物约28000多种,约占全球海洋物种总数的13%,是我国乃至

全球海洋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是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区域。 二、主要生态问题 本区域受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影响,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显著退化,部分近岸海域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脆弱,风暴潮、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多发频发。具体表现为,17%以上的岸段遭受侵蚀,约42%的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局部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较为严重,调节和防灾减灾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加剧。 三、主攻方向 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立足辽东湾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自然岸线,严格控制过度捕捞等人为威胁,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洋保护地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恢复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促进海洋生物资

水库河道整治工程、库区生态保护工程以及水环境修复工程方案

目录 1概述 (3) 1.1项目背景 (3) 1.1指导思想 (3) 1.2基本原则 (4) 1.3编制依据 (4) 1.4实施范围及目标 (5) 2水环境概况 (6) 2.1项目区概况 (6) 2.2...口水库概况 .. (8) 3问题诊断 (11) 3.1目标要求 (11) 3.2存在问题 (14) 3.3现状评价 (14) 4绩效目标 (16) 4.1生态环境效益目标与指标 (16) 4.2投融资效率目标与指标 (17) 4.3管理效力目标与指标 (17) 4.4社会效应目标与指标 (21) 5技术路线与措施 (22) 5.1河道整治工程 (22) 5.2库区生态保护工程 (25) 5.3水环境修复工程 (28) 6效益分析 (33) 6.1社会效益 (33) 6.2经济效益 (33) 6.3生态环境效益 (34)

6.4管理效益 (34) 7保障措施 (35) 7.1.组织领导保障 (35) 7.2政策法规保障 (36) 7.3 资金投入保障 (37) 7.4 技术人才保障 (37) 8项目及投资估算 (38) 8.1投资估算 (38) 8.2实施期限 (41) 8.3运营保障措施 (41)

1概述 1.1项目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水质是生态之本,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河南的重要内容。河南省地跨淮河、黄河、海河和长江四大流域,承担着保护淮河源头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渠清水北送”的重任。当前,我省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水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部分区域水环境质量差、河道环境流量不足、水生态受损重且难以短期内恢复、水环境隐患多等问题日益凸显。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碧水工程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5〕86号),切实改善...市水环境质量,确保水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并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写本实施方案。 1.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为统领,以“三源两河一中心”(三源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淮源、集中式饮用水源,两河即唐河、白河,一中心即市、县两级中心城区)为重点,以重点工程为支撑,深入开展水环

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1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资源现状黄河水资源是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是人民安居乐业、健康生活的源泉,是黄 河两岸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地区的文明进步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位于黄河上中游,目前,这一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缓慢,通过 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对改善本地区水生态环境、水资源平衡条件,加快地区经济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实现水资源为中西部经济建 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黄河上中游水利枢纽工程的灌溉、防洪、发电、生态、旅游等综合效能,使水资源长期永续地为 人类社会发展服务。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后进入 内蒙古段,从宁夏石嘴山市入境至山西河曲出境,流经7个盟市,流程830,流域面积14.35万2。水量经上游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水利工程调蓄后,水量逐渐递减,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加大及水污染治理力度不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导致了该河段水生态环境恶化、水生物种群减少、水 生态系统自净能力降低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以入境站磴口二水文站近年来径流量资料为依据,分析内蒙古段水资源现状磴口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3.2亿3,1962~1981年平均径流量为304.5亿3,1990~1999年,平均径流量为221.1亿3,2000~2014年,平均径流量为216.5亿3;磴口二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343,1990~1999年,平均含沙量为4.343,2000~2014年,平均含沙量为2.363,入库水量、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是2014年上游海渤湾枢纽工程的

投入运行,含沙量锐减,2014年磴口二站年平均含沙量为0.3373。2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环境现状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位于黄河上游冲 积平原段,地处西北干旱寒冷地区,该河段所经区域大部分为荒漠和 半荒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其间基本无支流汇入,对黄 河水资源依赖性较强,入境水资源量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黄河主流摆动不定,形成大面积河 滩区,属于平原弯曲型河道,在汛期和凌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洪水和 冰凌灾害。该河段内有以万里黄河第一闸著称的三盛公水利枢 纽工程,历年来为河套灌区、鄂尔多斯灌区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 利的水资源条件,在灌溉、防洪、发电及工业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 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上游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有刘家峡、青铜峡及海渤湾水利枢纽,而该区域几乎没有地表径流,也无支流汇入,因此,入境黄河水成为该地区经济、生态、文化 的重要保障。随着黄河流域工农业用水的逐年增加,近年来, 各水文监测断面的年径流量普遍呈现出衰减的趋势,因此,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关系到沿黄两岸人民的人健康生活和安居乐业,是该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命脉。3水生态环境的修复3.1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改善沿河生态环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就是 通过发挥工程功能、协调人与水之间关系,洪水时消减水量、缺水时 补充水量,大沙时排沙、小沙时蓄水;通过生物措施提高水体自净能 力及水生物涵养能力,达到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即在水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水质优化,工程措施与生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水生态修复)

铜陵市双木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芜湖县陶辛镇人民政府 芜湖县陶辛镇千年古水系综合治理-沙墩村水生态修复与整治项目 施工组织设计 铜陵市双木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第一部分编制依据 第二部分工程概述 第一节工程概括 第二节设计概括 第三节气象水文 第三部分施工部署 第四部分主要分项施工方案 第一节施工放线的施工方案 第二节土方工程施工方案 第三节荷花池施工方案 第四节绿化工程施工方案 第五节道路施工方案 第六节建筑、构筑物施工方案 第七节广场工程施工方案 第七节季节施工方案 第八节养护管理期施工方案 第九节雨、夜施工及农忙保勤措施 第五部分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及组织管理保障措施第一节质量目标 第三节质量保证体系 第四节质量保证措施 第六部分施工总体进度的计划以及管理保障措施 第一节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第二节工期保证措施 第七部分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第一节安全防护措施 第二节文明施工措施 第三节环境保护措施 第四节临时用电安全措施 第五节保护道路、管线的措施 第六节文物保护措施 第七节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措施 第八节扬尘治理措施

第八部分主要施工材料准备预案 第一节主要施工材料进场计划 第二节机械设备管理措施 第九部分临建搭设预案 第一节施工平面布置 第十部分与各参建单位配合和协调 第一节与设计、监理单位配合与协调 第二节与业主配合与协调 第十一部分附表

第一部分、编制依据 1、芜湖县陶辛镇千年古水系综合治理-沙墩村水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施工图纸 2、招投标文件, 3、现行法律法规, 4、施工合同 在编制过程中,我们立足于施工的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重点工程重点安排,做到方案切实可行、经济合理,满足于高标准建设的需要。 第二部分、工程概述 第一节工程概况 建设单位:芜湖县陶辛镇人民政府 设计单位:芜湖市宏宇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监理单位:青岛华鹏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铜陵市双木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本工程为芜湖县陶辛镇千年古水系综合治理-沙墩村水生态修复与整治项 目工程,位于芜湖县陶辛镇南,为香湖岛一期、二期工程的延续,占地约164亩。主要内容为道路工程、荷花池工程、广场工程、绿化工程、建筑及构筑工程、旅游公厕工程。 第二节设计概况 1、道路工程: 景观主干道1380.5m,宽2.5m;休闲步道2604.0m,宽1.3m;坡度1.5%。道路铺砖铺法:素土夯实 100厚碎石垫层 100厚C15砼 20厚水泥砂浆结合层 50厚广场砖(面包砖)面层 2、荷花池工程: 挖方29350.7m3;荷花池壁3087.9m长护坡。 3、广场工程: 广场工程包含中心广场台阶工程、铺砖工程、荷花女雕塑(由甲方确定)。广场砖型由甲方确定,砖厚30mm。广场做法:素土夯实 150厚块石垫层 30厚细石找平层 C20砼现浇台阶广场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