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习报告(河海大学)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习报告(河海大学)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习报告(河海大学)

河网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习报告学院:水文水资源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2010级

姓名:方超23)

指导教师:朱永华

河海大学水文院

二○一四年三月

一、实习目的

1、参观城东污水处理厂,了解和掌握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特点,工艺流程,主要

设计参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通过玄武湖工作人员的讲解和自己游览发现,了解玄武湖水质的变迁,学习

玄武湖生态保护基本手段和措施。

3、游览黄浦江和外白渡桥,参观苏州河河口挡潮水闸,了解其工作特性和对苏

州河水生态的保护作用。

4、在上海交大聆听仵彦卿教授的学术报告,了解当今全球热点的环境问题,感

受大师的人格魅力。

5、参观梦清园,直观感受苏州河的百年沧桑历程,了解它艰辛的治理之路,学

习其工程修复措施。

6、通过本次实习,加深对水环境生态修复的认识,树立节水、爱水意识。

二、实习时间

2014年3月24日——3月29日。

三、实习地点

南京市:城东污水处理厂,玄武湖。

上海市:黄浦江、外白渡桥、苏州河,上海交通大学,梦清园。

四、实习过程及内容

1、城东污水处理厂

概况

南京公用水务有限公司城东污水处理厂地处南京市东南角,占地公顷,服务范围为南京市东南片区,区域东起马群,西南至铁心桥,以紫金山麓、城东南护

城河、城东干道、纬八路、共青团路、纬九路、铁心桥和绕城公路围合而成的狭

长地区,面积约56平方公里,规划服务人口50万人。二期新增服务人口万人,

接入范围约。

城东污水处理厂采用运行稳定且处理效果较好的活性污泥法改进型A2/O处理工艺,滤池强化处理。来自各个区域的污废水首先经过粗、中格栅的拦截,由

细格栅进一步去除水中杂质,经过沉砂池处理后,污水进入二期生化池,去除污

染物,再经紫外线消毒后,尾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区环

保局对该项目环评的批复要求后排入运粮河的下游段。

城东污水处理系统工程是南京市政府十五期间全面整治城市水环境的重点项目,该工程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保障秦淮河综合整治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

污水处理标准为二级处理,由市市政公用局负责建设。它包括建设一座占地275

亩、日处理能力2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以及厂外约110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

污水处理后的回用等配套工程。工程于2003年10月投入建设,分两期投建,一

期工程为日处理10万吨,工程概算亿元,于2004年底建成,2005年9月通水

调试。二期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日,铺设污水收集管网45公里,于

2008年12月底通水调试,2009年正式投入运行。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回流污泥

进水集水井进水泵房旋流沉砂池生化池二沉池曝气生物滤池紫外消毒池

渗滤液剩余污泥

带式浓压滤一体机

出水

泥饼(排入河流)

外运(填埋等)

污水处理工艺介绍

污水由厂外管网收集后通过主干管进入厂内集水井。集水井是污水厂的布水

枢纽,起到分配生产进水、缓解进水压力和保障进水安全的作用。经过集水井的

初次分配,生产污水进入进水泵房开始处理流程。

进水泵房设有四台格栅捞污机,六台潜水排污泵,其中二台潜污泵可变频操

作,单台潜污泵额定流量为2250立方米每小时,扬程为16米。进厂污水首先通

过设于泵房进水渠的四台格栅捞污机,其中较大漂浮物被截留。栅渣由专用设备

收集后,送厂外集中处理。污水经过粗格栅后,在潜污泵的作用下,提升进入旋

流沉砂池开始后续处理。

旋流沉砂池共设有滚筒式细格栅六台,气提吸砂系统四套。污水中较小漂浮

物经过细格栅被截留,栅渣由螺旋输送机送出统一处理;污水进入旋流沉砂池,

在旋流除砂装置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污水中大部分颗粒物质进入贮砂斗,

经砂水分离器分离后,统一集中处理。

污水经过旋流沉砂池处理后,自流进入生化池开始生物处理。这是工艺操作

的核心。共设四组生化池,单组生化池总容积约万立方米,包括厌氧池、缺氧池

1、缺氧池

2、好氧池四部分,各池之间水力相通,采取推流形式;厌氧池和缺

氧池1之间、缺氧池2和好氧池之间有内回流泵连接。污水由厌氧池进入生化池,

依次经过缺氧池1、缺氧池2和好氧池最后出水,在生化池中完成脱氮、除磷和

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水质净化。

污水在生化池经过生物处理后进入二次沉淀沉池,共设有八座二沉池,每座

二沉池容积为6231立方米,采用周边进出水、辐流沉淀的方式,生化池处理出

水在二沉池内完成泥水分离,澄清水由锯齿堰流入出水渠,剩余污泥沉入池底,

通过吸泥机进入污泥回流泵房再作后续处理。此时的出水可以达到景观用水标

准。

二沉池出水接着进入滤池,滤池中装有填料,在填料表面有吸附作用的微生物薄膜,水中微量污染物和少量悬浮物通过生物膜得以去除,达到对出水中的污染物强化处理的效果。此时的出水可以达到一级B 标准。在滤池之后的处理构筑物是紫外消毒池,它是处理的最后一道工艺,通过紫外线的消毒作用,出水中病毒等微生物完全去除,使出水达到处理要求。此时的出水将可以达到一级A 标准。

城东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口设在运粮河边,厂内设出水泵房,共设6台污水泵和2台雨水泵,通过潜污泵的提升作用使处理出水顺利出流。

二沉池沉淀污泥进入污泥回流泵房后,活性较强的通过轴流泵进入污泥污泥外回流系统,再次在生化池中发挥处理作用;活性较差的通过剩余污泥泵进入污泥脱水机房进行浓缩和脱水。

污泥首先进入污泥池进行预浓缩,在投加了絮凝剂后进入浓缩压滤一体机开始污泥浓缩和脱水,将污泥含水量的由90%降至80%以下。污泥脱水机房共设4台浓缩脱水一体机,和螺旋输送机一一对应,一期投建两套。污泥加入絮凝剂后进入浓缩压滤一体机,通过预浓缩后在压滤机的滤带挤压下成为泥饼,二期投运后新建料仓系统,在螺旋输送机和柱塞泵的作用下泥饼进入料仓后外运处理。污泥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进入厂区污水管网再次处理。

城东污水处理厂二期生化池示意图

城东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示意图

污水处理厂设备及进出水标准

城东污水处理厂的主要设备有:ABS进水水泵4台,功率132 kw,流量为2250 m3/h;二期FL YGT进水泵2台功率125 kw,额定电流256A;HV-TURBO 鼓风机8台,功率为280 kw,最大入口风量为13800 m3/h。

城东污水处理厂采用10kV高压供电,用电设备总装机容量为4800kw。进线方式采用电缆埋地引入厂内配电所,厂内鼓风机为10kV高压供电,其余设备和生活用电采用供电,通过将10kV进线引进厂内变电所使用变压器达到高低压转换。

厂内控制系统采用具有高可靠性、强大自诊断能力的可编程控制器(PLC)。为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控制系统配置上采用了分布式结构,分散控制集中监控,共分7个PLC站,负责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PLC1(低压变电所)、PLC2(鼓风机房)、PLC3(出水泵房)、PLC4、8、9(脱水机房)、PLC5(二期低配)、PLC6(滤池)、PLC7(加药间)。控制分站内设可编程控制器和人机接口设备,负责控制各种工艺过程,监视每个设备工况、检测仪表和传感器。中控室设有中控室设有监控管理计算机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动态模拟屏和图像投影系统,对

应厂内的生产过程和厂区安全实时监控,确保生产工艺运行和生产安全。

城东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20万M3/日,雨季为30万M3/日;设计进水指标COD:300mg/L,BOD5:150mg/L,SS:200mg/L,TN:40mg/L,TP:4mg/L;出水指标国家一级B标准:COD:60mg/L,BOD5:20mg/L,SS:20mg/L,NH3-N:8-15mg/L,TP:L,国家一级A标准:COD:50mg/L,BOD5:10mg/L,SS:10mg/L,NH3-N:4mg/L,TP:L。

总结

通过两小时的参观实习,我对污水处理的整个流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污水处理的原理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使所学的知识更加形象,也更加牢固。这次实习使我从实践应用的角度认识到了污水处理的重大意义,增强了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有些污水处理的车间气味十分难闻,我们只待了小会儿便很难受,而工作人员不戴任何防护措施就在里面辛勤操作,仿佛已经习惯了这种环境,使我深深体会到他们为城市污水净化所做的牺牲。总体来说,这次实习给了我很多在校园、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感谢老师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次极具实践意义的参观机会,也感谢几位工作人员的细心讲解。

2、玄武湖

概况

玄武湖位于南京市城中,方圆近五里,分作五洲(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洲洲堤桥相通,浑然一体。湖内养鱼,并种植荷花,既为生态修复起作用,又是绝佳的风景。

湖岸呈菱形,周长约15公里,占地面积502公顷,水面约378公顷。玄武湖西、南两面紧邻明城墙,西以玄武门、南以解放门为出入口。湖泊分成三大块,北湖(东北湖、西北湖)、东南湖及西南湖,北湖水较浅,西南湖水最深。东南湖其次,湖内由湖堤、桥梁和道路连通使玄武湖水系完全处于人工控制之中,玄武湖属于浅水湖泊;南北长,东西宽;湖底质较厚,平均达70cm,以细粒粘土为主;主要入湖沟渠有7条,分别是南十里长沟、老季亭、香料厂、唐家山沟、紫金山沟、岗子村和西家大塘,北部与护城河、金川河相通,南部与珍珠河相接。生态功能

玄武湖对于整个城区的调蓄洪水十分关键。紫金山上以及周边的雨水全部通

过3条位于东侧的泄洪沟进入玄武湖,玄武湖水再通过珍珠河、金川河、东西十里长沟进入长江。每年5月份进入汛期时,玄武湖就开始放水降低水位,为紫金山的泄洪腾挪容量。玄武湖良好的地质景观和植被条件,也使它成为着名的观光游憩场所。

水质状况

湖水富营养化严重,湖水水质偏碱性,湖水中磷、氮等营养物质偏高,非常适合蓝藻的生长。

早前建设玄武湖隧道和九华山隧道时,为方便施工、节省成本,将玄武湖水抽干,连同湖水一起被抽掉的还有湖内的河蚌以及螺蛳,这些生态链都是维系湖内水环境平衡的重要因素,另外工程完工后在湖底遗留了大量垃圾。这些可能是导致湖中水草疯长的原因。

生态修复措施

要根治蓝藻实现湖泊的彻底治理,必须实行生态治理,在外部污染源控制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通过种植水草放养鱼类等措施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玄武湖生态治理工程是在采取了截污、清淤、引水和内部环境治理的基础上,通过引种优质速生的水生植物、鱼类重建和恢复湖泊的良性生态系统,达到抑制藻类生长、净化水质的目的。

清淤工程

玄武湖最近的两次清淤,分别是2001年玄武湖隧道配套工程北湖清淤10万立方米和1998年玄武湖清淤80万立方米且这两次只能算局部清淤,采用的方法是排水作业,即将淤泥和湖水一起抽出,过滤掉淤泥,将湖水重新放回。

而玄武湖西南湖和东南湖有近20年未进行过湖底疏浚,淤泥深度自米到米不等。另外玄武湖隧道和九华山隧道施工时,虽清除了玄武湖部分底泥,但覆水后底泥释放的污染物增长很快。此次清淤主要靠重力式抓斗挖泥船作业,少量是吸铰式挖泥船,平均清淤米,玄武湖的水深平均将达到米,不封园也不影响游客,预计清淤面积达81万平方米,需要清走淤泥约40万立方米。4月底前完成西南湖清淤,6月底前完成东南湖清淤。

挖出的淤泥通过运输船运送至菱洲中转码头,再通过输送管道输送至翠洲门外临时堆置场装车外运,所有运输淤泥车辆均不从景区进出,城市道路也只使用

玄武大道,尽可能减小对景区和城市交通的影响。

抓斗挖泥船正在作业

雨污分流

玄武湖主要入湖沟渠收纳的主要是锁金村地区和紫金山地区的雨水和污水。目前,入湖沟渠主要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但是,该系统并不能杜绝污水对水体的污染。当雨量较大时,会发生管渠溢流。溢流的混合污水不仅含有部分旱流污水,而且夹杂有沉积在管底的污物。所以,溢流的混合污水一旦直接排入水体就会对湖泊造成极大的污染。

2008年底,南京对锁金村地区开始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玄武湖以北、中央门以东至紫金山平方公里区域内,地下管网全部更换。这是南京首个雨污分流试点地区,从每幢居民楼的地下开始改造,原有的雨污合流管道将只承担雨水收集功能,另建一套污水收集管道,将截留的污水输往污水厂集中处理。从2010年开始,污水不再泄入玄武湖。

引水工程

大约在10年前,南京市实施了引入长江水冲洗玄武湖的工程,但是按当时的设计只有一根管道通向玄武湖,相对独立的西南湖受影响有限,今年与玄武湖清淤同期进行的水下铺设管道工程,相当于引水入湖工程的后继项目。该项目在主水管上再接一根水管,直接通向西南湖。引水冲洗之后,将增加湖水的流动性,让湖水更活更清,水质提升。

据介绍,玄武湖引水主要由上元门自来水厂完成,此前平均每天从长江引水大约20万吨。长江水经过简单沉淀,引入玄武湖。在玄武湖中转后,经玄武湖中转后流入武庙闸、太平门闸,然后通过一系列泵站、闸门调度,再将河水引入内秦淮河,最终进入外秦淮河,回到长江。另一路经内金川河、护城河、外金川河进入长江。

生态恢复

引进强势的水生植物,包括荷花或老菱等,通过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以改善玄武湖水环境和景观。荷花和老菱,都是在生态链中比水草“强势”的水生物,引进后可以有效地控制水草的数量和生长速度。并且荷花和老菱更具“景观性”,即使大量地存在于湖中,也不会破坏玄武湖的景致。

从2007年开始,每年1月份左右,玄武湖管理处都会往湖里投放鱼苗,以保持水体生态平衡。鱼苗以白鲢鱼和草鱼为主,都喜以水草为食,它们于湖底的“安家落户”将有益于控制湖内水草数量、抑制水草生长速度,并改善玄武湖水体生态环境。

另外湖中有专门的打捞船负责清理水草和游客扔在湖中的垃圾。

总结

玄武湖的生态修复工程,如引水冲洗、环湖截污、清淤和引种等,水质明显好转,但是蓝藻爆发却也甚是频繁。因此治理的背后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其实治理工程本身是合理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引水工程变成蓄水工程,造成的结果是湖中的营养物质并没有随着放水而流走,依然聚集在湖中,给蓝藻的爆发提供了条件。另外,清淤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也可以同时实施。譬如,在清淤施工期间,除了用输泥管道这种方式外,也可以结合运用生态工程的方式。如在湖中建立浮床或浮岛,并在浮床或浮岛上面栽上观赏性的植物或经济植物,该类植物在水中生长根系发达,可强力吸附悬浮物,吸收氮、磷营养物质等,在不同的季节栽培不同的水培植物,四季发挥净化功能,也能达到清淤的功效。

3、黄浦江、外白渡桥、苏州河

挡潮水闸

苏州河是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段的俗称。发源于太湖瓜泾口,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上海境内54公里。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故称之为“吴淞江”。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穿过江南运河,流经吴江、苏州、吴县、昆山、嘉定、青浦等县市,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入黄浦江。

外白渡桥的两侧是上海市主要的2座挡潮水闸,分别为吴淞路桥水闸和苏州河河口水闸。实习只参观了苏州河河口水闸。

苏州河河口水闸在金山路与黄浦公园中间,闸与河同宽,是目前内地唯一一座单跨净宽超百米的水闸。水闸结构全部布置在水面之下,通过调节闸门高度,顶部溢流可形成小梯度瀑布。同时水闸可实现双向调水,为苏州河水质进一步改善奠定基础。原来的吴淞路桥水闸只能单向挡水,即只能引导苏州河水入黄浦江。

而苏州河河口水闸可实现90度灵活闭启,在黄浦江涨潮时将江水引入苏州河,能够改善苏州河干流及支流水质。

苏州河河口水闸还将防汛和景观功能合而为一。水闸顶端高度为海拔米,比吴淞路桥水闸高出40厘米,可以抵御黄浦江千年一遇的潮汛。河口水闸启用后,苏州河景观水位提高了近一米,彻底改观了以前“船上看不到岸上,岸上看不到水面”的状况。河口水闸的启用,使外滩源临河的岸线可以按照内河标准建设防汛墙,为亲水岸线提供了安全保障。

总结

个人觉得苏州河河口水闸的修建首先是起到了很好的防汛防潮功能,由于苏州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河,大潮汛对沿河的居民存在潜在的危险;其次上海市对苏州河进行环境改造,需要对河道进行冲洗,水闸起到放水和排水调节之用。通过综合调水,改变了苏州河因涨、落潮造成的河水回流,让河水变成由西向东单向流动,从而充分调用上游相对清洁的水源,这对改善苏州河水质发挥了显着作用。最后由于苏州河环境改造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禁行,水闸可有力控制船只的进出。

苏州河河口水闸(开启)

苏州河河口水闸(关闭)

4、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报告

当今环境热点问题

首先仵教授介绍了当今世界的十大难题,气候变化、能源、环境、水资源等,这一个领域都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如能源研究需要考虑水资源-环境-经济-能源耦合问题;所以他认为当今科学研究表现为3I(Interdiscipline, Interaction, Integration),Interdiscipline为交叉学科或跨学科,Interaction是互动或相互作用,Integration为综合或集成。即学科交叉是当今科学研究的主旋律。然后他讲到了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出了生态足迹理论,通过数据图直观展示,可明显看出亚洲生态足迹高于其他地区。其后,仵教授又详细分析了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和土壤——地下水的修复手段,专业性极强,有些没怎么听明白,不过教授很擅长从生活角度切入科学问题,如转基因食品除了转基因本身的问题,还有土壤、水等自然因素的问题,体现了科学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

仵教授在悉心作报告

总结

刚开始就被仵教授和蔼可亲的魅力所吸引,之后他讲解科学问题时的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自然大气更让我敬佩不已。仵教授将H2O拆成From Hills to Ocean,不失科学意义又极具美感,我很喜欢这样由水引出流域单元的说法,是将科学问题浅显表达的典范。他说的3I理论也让我印象深刻,对于人才培养来说,3I型人才无疑是趋势所在。我觉得目前的大学通识教育应该适应这一需要,在通识教育中更重要地要强调强化基础理论课程教育,在跨学科教育中也要强调强化训练的内容,泛与精结合才能培养博而专的人才。

5、梦清园

概况

梦清园是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展示苏州河综合治理成就的主题公园,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宜昌路130号,苏州河南岸、宜昌路以西、江宁路桥东侧,占地面积公顷,包含原上海啤酒厂,是2004年完成的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第一期工程的重点项目。展区共三部分,每层楼一个主题,分别是:印象苏州河、污染沉重的代价和未来苏州河。

馆内集中了大量珍贵史料、照片、实物、人文与水系模型和精心创作的雕塑作品,还有现场感极强的水幕墙和多媒体影片,描述了苏州河流域数百年来的沧桑演变,讲述了苏州河从清澈到黑臭,经过治理后又重新恢复昔日风采的历程,凸显了当代苏州河治理工程的可喜成果,梳理了河流与城市、河流与人的相互依存关系,堪称一个鲜活生动的博物馆。

梦清园——上海母亲河的愿景

参观过程

一楼展厅介绍了苏州河的地理位置以及上海的水利系统,凸显了水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细化了苏州河曾经的清澈和悠远,水系模型突出了苏州河在上海的地位和作用,介绍苏州河作为污染河流治理的成功范例。二楼展厅介绍古代和近代苏州河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突出了水污染的沉重代价,让人深刻了解苏州河清澈的流水因受污染而变得黑臭,心灵为之震撼。三楼介绍苏州河的治理过程以及目前的状况,通过高科技创新手段展示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

增加苏州河二期、三期工程内容和治理前后的对比,增加河口水闸综合调水的模型和大型四幕模型多媒体剧场《苏州河的诉说》,形象表现苏州河水的沧桑变化。其中河口水闸模型和雨水调蓄池的模型,形象地展现了景观水体生物净化与生态重建工程全貌。

总结

我从参观中了解到苏州河的水质变迁,看到水脉与历史脉络的紧密联系,深刻认识了水污染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而治理一条河流,在人力、物力各个方面又要付出多么昂贵的代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措施也让我加深了对课本上生态修复方法的理解,真正体会到水的珍贵和治水的艰难。

6、实习问题

实习动员时,老师留下了几个问题,列在下面并根据实习见闻谈谈我的理解。

1、城市河流及湖泊的生态修复方法有哪些?

从苏州河、玄武湖的治理措施就可以总结出生态修复方法主要有:控制污染源、岸线截污、清淤、污水处理、外部调水、引种(优势水生植物、动物等)、岸线绿化、生态浮床和人工湿地污水净化等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治理措施。

2、外流河流域与内流河流域的生态问题有什么不同,相应的修复方案有什么不

同?

外流河流域一般处于经济发达地区,受工业污染较为严重,同时河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发生盐化,其治理主要着眼于水质修复,突出防汛防潮的能力。内流河流域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天然植被面积锐减。内流河的修复除了侧重于解决污染问题,同时需要顾及流域水量及周边的生态问题。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修复效果如何,还需要怎么做?

从实习地区(玄武湖、苏州河)以及江苏秦淮河、五里湖、新沂河等耳闻的治理效果来看,总体的生态修复成果还是很不错的。当前最急迫的就是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污染源,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清洁产业结构,同时提升人为保护意识。

4、真正的实现生态修复,要靠谁来实现?

首先是政府强有力的规划和牵头,再者具体到身边的每个人,形成科学的生态保护意识,用实际行动去支持河流生态的治理工作。

7、实习总结

一周的实习让我对长三角经济发达区河网生态修复与治理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结合课堂知识和实习见闻,说说自己对受污染河流治理和修复的看法。1、对于污染严重的河流或湖泊,要真正实现让河水活起来流起来,达到标本兼

治,首先也是整个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核心就是截污、治污,如此才能初步解决河水干流黑臭问题,巩固既有的治理成果。实习地区玄武湖的环湖岸截污工程、雨污分流工程,苏州河一期工程的支流截污工程、污水达标排放措施都无形中印证了这一理念。

2、修复治理工作应有序进行,做好长期规划,考虑多种治理措施统筹实施的可

能性,在借鉴其他地区成功治河经验时,要详细评估它对本流域的适应程度。

如苏州河的治理目标为:2000年基本消除苏州河干流黑臭,2002年苏州河水质进一步改善、长寿路桥以东建成滨河林荫道,2010年实现苏州河与黄浦江、苏州河干流与支流水质的同步改善,恢复水系的生态功能,市区段中有鱼。任务明确,切合实际,不高不低,有利于河流修复工作的展开。玄武湖清淤工程少影响游客,少影响水区环境的原则一定程度保障了清淤的有序高效实行。湖边的木制廊道则是充分尊重湖中生物习性的结果,若辅以浮床或浮岛的生态措施,也不失为一种有效且美观的方式。

3、河流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河流的景观、生态功能,实现河里有鱼、河上飞

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形成人文生态系统,使传统的河流具有文化的功能和价值。苏州河两岸的绿色亲水岸线,玄武湖的环湖堤岸,以及引种的荷花、鱼类等,都是在恢复本区生态系统功能的同时,加强人和河流、湖泊的沟通,最终实现构建苏州河或玄武湖人文生态系统的目标,赋予它们深厚的文化意义。

4、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是固化苏州河人文历史的典范,很直观给出了苏州河对

上海的作用和重要,也直击人心地痛诉了苏州河被污染的历史阶段,让人自然产生保护的念头,无形中改变了人的行为意识,让每个人成为苏州河治理与修复的一员,将个人生活和苏州河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人与河的协同发展。我觉得这是河流修复中一种良好的教育普及手段。

5、污水处理厂也是河流水质保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生活污水、初期雨水

只有经过处理达标排放,才能减轻河流水环境的负担。但我从城东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行业起步不过十几年,设备简陋,大多依靠进口,污水处理的核心技术有待加强。另外,就算处理后的污水达到一级A标准,按地表水水质国家标准来划分,也有可能是五类水,因此也不可盲目相信污水处理后的效果就会怎样怎样好,一切依然需要技术创新和良好的节水、爱水意识。

实习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很感谢这段时间里朱老师和污水处理厂、玄武湖、梦清园工作人员细致入微的讲解,也感谢司机师傅一周的辛劳,让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上海之旅精彩难忘,收获了很多欢笑。作为大学本科的最后一次实习,这也是同学们亲密无间的友谊见证,非常谢谢这样的机会,这段时光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值得且行且珍惜。再次致谢。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第十章专项规划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有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论文的阅读,理解,整理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如何合理的制定完整的水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并简单列出修复水生态环境的规划措施及水源净化方法。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河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治理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概述: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而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说,水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系统的质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湿地消失、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面积的水体被覆盖, 河道被硬化、渠化, 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 河流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 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等问题,导致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河流整治工程进行了反思, 并逐步对已改造的河流进行了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内容有两项, 即保护水生态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步进行, 保护推动修复, 修复促进保护。其一, 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 包括保护水量水质, 防治水污染, 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 保护水中生物及其多样性, 保护水生物群落结构, 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栖息地。此外, 还要注意保护水文化。其二, 对已经退化或受到损害的水生态环境采取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修复, 遏制退化趋势, 使其转向良性循环。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工程技术措施应是综合性的, 可利用现有的或建设湿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控制点源和非点源等) 、清除内污染源(受污染的淤泥二次释放, 还有藻类和其他水生物残体等) 、相机以水工程科学调度调水释污、河道整治、水系调整、建设江河湖泊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滨水生态隔离带工程(包括滨水景观绿化带) 、河道曝气、前置库等各项工程技术措施, 进行合理选配。目的是要起到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进入水体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 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配套, 确保工程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 发挥其最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效果。【1】 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包括: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经济社会现实可行原则、保护与修复长期性原则、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原则【2】。 (1) 遵循自然规律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健康江河湖泊应该是生态功能与开发利用功能和谐统一的, 既有良好的生态, 又能够合理利用, 造福人民。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 既要维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又要可持续开发利用其使用功能,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撑。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要树立与江河湖泊和谐共处观念, 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水的关系。国内一些湖泊的治理经验表明, 要慎重采取换水和清淤的措施来改善水生态环境, 否则, 都极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要深化对江河湖泊的自然生态规律的研究,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培训资料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翔 我国城市河流有90%左右受到污染,出现水体滞流、多处于厌氧状态、复氧能力差、淤积严重、透明度低、甚至发生黑臭等现象。由于城市水体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城市有限受纳水 —N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河水中COD、NH 3 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日益衰退,水体修复和水生态功能恢复的难度明显加大,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同时,城市污水中氮磷污染物未经有效去除,又成为城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造成水体生态功能的衰退甚至丧失,水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有水皆污”、“河道黑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亟待解决的环境顽疾。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体修复技术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法,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主题在“十一五”期间重点针对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开展了研究集成和示范应用,突破了44项关键技术,建立了25项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水体修复积累了技术集成方案和工程实践经验。 1城市水体修复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思路 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综合运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方法,使污染水体得到改善或恢复所采用的技术。其特点是充分发挥现有水环境工程的作用,综合利用流域内的湿地、滩涂、水塘、堤坡及水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工合成材料,对城市水域自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强化恢复或提升。 生态修复是相对于生态破坏而言的,生态破坏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而生态修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就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其本质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使它与它所在的生态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要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受损前的水平是一项艰巨、困难和漫长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修复又可定义为使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受损前的水平。就是针对具体受损的生态系统,找出目前环境条件的限制性因素,根据生态工程学原理,对该系统实施种群组建或重建,恢复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使其达到具备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要从生态、社会需求出发,实现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5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5.1 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为网湖湖区。网湖湖区由富水下游大片低洼湖泊群组成,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主要包含网湖(主湖)、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下木桥湖、赛桥湖、新湖、后背屋湖、门前屋湖、碧山湖、桥东上湖、伍家湖等12个子湖、以及莲花湖群4个子湖。网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00mm,多年平均径流深732mm,属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一级水功能区——网湖保留区,目标水质为Ⅲ类。良荐河发源于阳新县黄土塘,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潘桥镇,经过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后进入网湖,良荐河总集雨面积111.7km2;良荐河虽不在本次规划湖区范围内,但由于其河水最终流入网湖,对网湖进行水资源保护,就必然离不开对其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资源保护,因此良荐河流域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竹林河、芦家坝河同理一并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 网湖湖区地貌上属于泥沙沉积形成的内陆湖泊,南面为石灰质构造的低山,并沿湖岸分布,北面为砂页岩、砾岩、第四十纪红土,由山地侵蚀堆积形成的丘陵岗地,按长条形土岗和宽窄不等的沟坳相间排列,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峡状湖区。 5.1.1水资源保护现状 (1)网湖湖区围垦情况 网湖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解放初期,当水位为20.0m时,湖泊总面积为81.9km2,湖泊容积为4.23亿m3。上世纪70年代后在围垦良荐湖、赛桥湖(上片)的基础上,对大网湖(包括子湖)进行了围垦,从明港口至祝家庄修筑围堤。将良荐湖、赛桥南湖、下司湖等子湖与大网湖分开。到80年代末期,网湖水位为20m时,仅有湖泊面积43.8km2,湖泊容积为

2.79亿m3。网湖湖区的围垦总面积为28.8km2,其中包含半壁山农场。围垦的面积中农田占54.8%、围养水面占12.2%、精养鱼池占7%、其他占26%。 (2)水环境质量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网湖湖区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水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特别是城区莲花湖,水质为劣Ⅴ类。 2013年4月23日,阳新县水利局委托阳新县环境监测站对网湖、莲花湖、石灰赛湖、大泉湖、马蹄湖水质进行抽样监测,具体指标见表5.1-1。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分类指标限值见表5.1-2。网湖、马蹄湖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地表水;石灰赛湖总磷达到0.088 mg/l,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大泉湖总磷达到0.114 mg/l,大泉湖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莲花湖中心总磷达到0.641mg/l,超出V类水标准3.2倍,实际达到劣Ⅴ类标准。 总体上看,网湖湖区总体水质为总磷超标,其中莲花湖的水质为劣Ⅴ类标准,主要是总磷量超标严重(超出V类水标准3.2倍)。莲花湖紧邻阳新县城,现状情况下居民生活污水、部分城市服务业生产用水及工业用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至莲花湖;同时,莲花湖和大泉湖曾大面积的养殖珍珠,大量的投肥沉积湖底,持续污染水体,导致水体水质不断恶化;另外,由于围垦及渠道淤塞,莲花湖与周边水体流通性差,水体交换功能减弱,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也是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莲花湖污染现状见图5.1-1、5.1-2、5.1-3。 表5.1-1地表水水质监测成果表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工作计划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工作计划 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15年是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关键之年,也是水利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上级部署,科学谋划,积极推进,确保取得阶段性效果。 一、工作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水资源的科学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遏止局部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通过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创建水生态系统规范管理体系,打造“碧水蓝天、魅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有效控制地下水开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按照“优先使用再生水,充分利用地表水,有效保护地下水”的原则,按区域、分步骤,科学关闭自备井,在2012年已关闭10眼的基础上,今年再关闭8眼自备井,实现全部关闭。并对全县地热井规范管理,切实控制地下水开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合理利用地上水,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突出抓好四项工程建设: 1、地表水厂及管网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利时机,投资9644万元建设一座日供水能力为2万立方日的地表水厂及配套管

网,该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进行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5月份可以开工建设,2014年底投入使用,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切实增强公共供水能力。 2、环城水系引黄供水工程。投资1500余万元,新建扬水站2座,节制闸10座,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2015年可投入使用。年引黄河水800余万立方米,可有效补充地下水,减少地下水的农田灌溉。 3、渠道治理工程。自2015年开始,利用2-3年时间,投资1800万元对西清临干渠等主干渠进行治理,提高渠道利用系数。 4、尖冢灌区改造工程。尖冢灌区是卫运河流域最大的灌区,灌区面积45万亩,由于建设时间早,设备老化,计划投资1600万元,进行设备维修改造和闸涵建设,工程实施后灌区内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进一步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节约地下淡水资源。 (三)发展节水型农业,创造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 从水生态承载力出发,积极调整产业机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谋求更持续的经济发展。2015-2015年每年投资2000万元实施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2015年实施老官寨镇21个村的节水改造,铺设地下管道347.9千米,利用现有的机井发展管灌面积3.78万亩,有效地减少地下水开采。 (四)建设生态环境工程,创建美丽和谐 2015年,我县利用引黄工程在县城新区建设的北湖、玉河两处大型的水生态公园将开始蓄水开放,切实改善县城生态环境;同时建设的“环城水系”工程,可使县城东西南北四条渠道24公里常年蓄水100万方,环城水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 复治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 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26T15:00:00.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肖孟富 [导读]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10600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本文从水生态修复概念入手,介绍了水生物基础修复技术,然后分析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应用;研究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导致水体出现恶臭及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泛滥等现象。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而且不需要耗费能源,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低,因此该项技术已经成为河道整治的新措施。 1.水生态修复概念 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需要具备水生植物群落以及水生动物,同时,还要有数目巨大的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等。而水生态修复技术这是运用栽培植物和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来进行转化水中的污染物,或者进行转移降解等方法,来改善水生物的生存环境,以此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种技术在目前也是国际上常用的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其中一个方法,水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具有治污效果好造价低,而且运行成本也低的优点。根据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对河道水体的治理,就一定要从污染源开始进行控制,与此同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之相结合,从而达到根本上进行治理,恢复水体生态。 2.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内容 水生态修复系统是在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的当今,生态治水新理念的提倡而应运而生。水生态修复技术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是目前治理河道水生态的关键技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植物群落和鱼、虾、螺、贝类、大型浮游动物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内容是指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和降解,净化水质,改善、修复水生物生存环境。作为目前来讲国际上常用的水体污染治理办法之一,水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治污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实践生活表明,对河流水环境的治理,必须采取污染源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截污治污、恢复生态”。 3.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类型 3.1生物处理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以及厌氧-好痒组合处理三种。其运用人工培养的适用于分解污染物的一些微生物。运用控制这些微生物的品种、数量以及生长环境等,并结合人工曝气等措施,来加快并稳定诸如COD、氨氮以及有机氮等污染物的处理。生物处理技术依照河道水体的流域面积、水流以及污染程度等因素予以具体制定,现在主要为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运用于污染较为严重河道的水质净化。 3.2修建生态岸坡 水生态修复技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对受到污染的水体生物环境进行合理的修复,重新建立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生物平衡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完成生态食物链的重建。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自身的环保理念也随之改变。人们的环境保护理念已经逐步的由传统的防洪、排涝向安全、生态的水环境观念转变。生态型岸坡的修建,不仅改变了传统河坡直立的结构形式,同时随着岸边植物种植数量的不断增加,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实现土壤固结的目的,不仅有助于岸坡稳定性的全面提升,降低了岸坡被雨水冲刷现象发生的几率,而且岸边种植的大量的植物,也发挥出其在水生物保护方面的作用,为水生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城所,加快了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速率。 3.3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指运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转化、分解、吸收水中污染物,从而达到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优化的效果。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是单一动植物与微生物的修复,还可为不同动植物与微生物一同构成的水生态系统来开展水生态修复。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动植物与微生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其都在水体净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重要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作用实现水体净化工作。人工湿地的修建可以维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调节地表径流,通过重建较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人工湿地不仅能够美化当地环境、构造景观,更能调节气温及空气湿度,对局部气候有效进行调节。 4.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 4.1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将植物的种类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选择适合该河道的植物种类对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土质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不同,这就要求在选择植物护岸时,就必须按照河道不同的水位来进行,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开展。 4.2建设多样性河流 通过恢复河流横、纵向连通来实现建设河流的多样性,河流形态多样可以有效减少岸坡和河床材料硬质化。进行河流横向的连通,是为了恢复和维持河流蜿蜒、曲折、多变的形态;进行纵向的连续性,即将河流建设成有护坡地基主河槽的复合断面状态。如果是在用护岸的地段,就需要采用透水岸坡防护结构,与此同时,科学的运用植物护坡和天然材料,像木桩、水葱、芦荟、柳树和乱石等,以此避免河流护岸硬质化。 4.3布置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比较常见的人造景观,有些湿地是在现有河道形态基础上进行开凿和布置人工湿地;也有部分人工湿地经由人工开凿,完全由人工来重现湿地景观。人工湿地作为水生态净化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恢复河道的水生动植物系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通

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1.滨水景观带构建 1.1滨水景观带构建 滨水景观带主要借用驳岸结合水质、气候条件布置挺水、浮叶植物。挺水、浮叶植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上层水体中的氨氮、TN、TP等含量,同时由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对藻类克制作用,会使水体中的藻类的数量降低,从而可以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改善水质,另外,滨水植物可以美化岸线,吸附空中粉尘和拦截岸边暴雨冲刷,减少入湖污染物质。 大部分水生植物夏季生长,冬季观赏效果普遍较差,故在挺水植物配置时选用一定比例的常绿和半常绿品种。保证岸边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切忌挺水植物满岸种植。 (1)挺水植物搭配 结合整体景观效果,可在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布置景观效果较好的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具有很好的造景功能,而且沿岸带的挺水植物对暴雨冲刷还具有拦截作用,阻截外源污染。本项目主要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海寿、水生美人蕉、黄菖蒲、常绿水生鸢尾、旱伞草等挺水植物,力求形成具有层次感,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 表3-5 挺水植物特性表

表3-6 挺水植物工程量

图3-11 挺水植物运用实景图 (2)浮叶植物搭配 从水的通透性和流动性考虑,在景观效果要求较高的水域,或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构建适量的睡莲观赏区,配植不同花色的睡莲,这样即可挡住被风吹进来的垃圾,又具观赏性,还可点缀沉水植物,净化水质的同时营造出水生草皮的景观效果。 本方案在一些平台处或景观焦点处布置睡莲(多色)。采用自然布置方式,既能净化水质又能提高景观效果。浮叶植物种植面积为279m2。

图3-12 浮叶植物应用实景图 2浮叶植物净化系统构建 2.1浮叶植物净化系统构建 浮叶植物体根、茎生于泥水中,有浮叶(水上叶)和沉水叶(水下叶)之分。水上叶具长柄浮于水面,贴着水面的部分叫背面,正对着太阳的部分叫腹面,背面常长有气囊,叶的腹面具有气孔。水下叶细裂丝状或薄膜状。茎常弯曲于水中,长可达1-2m。主要分布在水深1-3m的区域内。 本项目滨水景观较单调,结合整体驳岸放坡形式及视觉效果,滨水带设计以观赏价值较高的浮叶植物睡莲为主(观花期较长),以盆栽形式种植,呈点缀状分布,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完整版)河海大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水力学期末试卷(A卷)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水力学期末试卷(A卷) (水文、给排水、环工、资环04级、资环03级)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是非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水流在边壁处的流速为零,因此该处的流速梯度为零。 ( ) 2.水力坡度就是单位长度流程上的水头损失。 ( ) 3.在恒定紊流中时均流速不随时间变化。 ( ) 4.不论平面在静止液体内如何放置,其静水总压力的作用点永远在平面形心之下。()5.同一种管径和粗糙度的管道,雷诺数不同时,可以在管中形成紊流光滑区、粗糙区或过渡粗糙区。()6.恒定总流的总水头线沿流程下降,而测压管水头线沿程可升可降。 ( ) 7.只要下游水位高于堰顶,一定是堰的淹没出流。 ( ) 8.棱柱形明渠中形成M3 型水面曲线时,其断面单位能量E s 沿程增大。( ) 9.如果两个液流中作用于相应点上的相同性质的力的大小成一定比例,则两个液流就是动力相似的。()10.渐变无压渗流中任意过水断面各点的渗流流速相等,且等于断面平均流速。 (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已知水流某处的绝对压强值为2.94N/cm 2,当地大气压强为10 米水柱高,则该处真空度是() (1) 3m (2) 7m (3) 2.94m (4) 没有真空 2.在恒定流中 ( ) (1)流线一定互相平行 (2)断面平均流速必定沿程不变 (3)不同瞬时流线有可能相交 (4)同一点处不同时刻的动水压强相等 3.紊流过渡粗糙区的沿程水头损失系数λ ( ) (1) 只与雷诺数有关 (2) 只与相对粗糙度有关 (3) 只与绝对粗糙度有关 (4) 与相对粗糙度和雷诺数有关 4.按普朗特动量传递理论,紊流的断面流速分布规律符合() (1)对数分布(2)椭圆分布(3)抛物线分布(4)直线分布。 5.陡坡渠道上如发生非均匀流 ( ) (1) 一定是急流 (2) 一定是缓流 (3) 可以是缓流或急流 (4) 一定是渐变流 6.矩形断面渠道的均匀流,若断面单位能量与水深之比E s/h =2。则水流为() (1)急流 (2)缓流 (3)临界流 (4) 急变流 共5页第1页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 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为网湖湖区。网湖湖区由富水下游大片低洼湖泊群组成,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主要包含网湖(主湖)、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下木桥湖、赛桥湖、新湖、后背屋湖、门前屋湖、碧山湖、桥东上湖、伍家湖等##个子湖、以及莲花湖群#个子湖。网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mm,多年平均径流深###mm,属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一级水功能区——网湖保留区,目标水质为Ⅲ类。良荐河发源于阳新县黄土塘,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潘桥镇,经过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后进入网湖,良荐河总集雨面积###.#km#;良荐河虽不在本次规划湖区范围内,但由于其河水最终流入网湖,对网湖进行水资源保护,就必然离不开对其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资源保护,因此良荐河流域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竹林河、芦家坝河同理一并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 网湖湖区地貌上属于泥沙沉积形成的内陆湖泊,南面为石灰质构造的低山,并沿湖岸分布,北面为砂页岩、砾岩、第四十纪红土,由山地侵蚀堆积形成的丘陵岗地,按长条形土岗和宽窄不等的沟坳相间排列,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峡状湖区。 #.#水资源保护现状

(#)网湖湖区围垦情况 网湖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解放初期,当水位为##.#m 时,湖泊总面积为##.#km#,湖泊容积为#.##亿m#。上世纪##年代后在围垦良荐湖、赛桥湖(上片)的基础上,对大网湖(包括子湖)进行了围垦,从明港口至祝家庄修筑围堤。将良荐湖、赛桥南湖、下司湖等子湖与大网湖分开。到##年代末期,网湖水位为##m时,仅有湖泊面积##.#km#,湖泊容积为#.##亿m#。网湖湖区的围垦总面积为##.#km#,其中包含半壁山农场。围垦的面积中农田占##.#%、围养水面占##.#%、精养鱼池占#%、其他占##%。 (#)水环境质量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网湖湖区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水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特别是城区莲花湖,水质为劣Ⅴ类。 ####年#月##日,阳新县水利局委托阳新县环境监测站对网湖、莲花湖、石灰赛湖、大泉湖、马蹄湖水质进行抽样监测,具体指标见表#-#。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地表水分类指标限值见表#-#。网湖、马蹄湖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地表水;石灰赛湖总磷达到#.### mg/l,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大泉湖总磷达到#.### mg/l,大泉湖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莲花湖中心总磷达到#.###mg/l,超出V类水标准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区域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的近岸近海区,涵盖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含辽东湾、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北黄海、苏北沿海、长江口—杭州湾、浙中南、台湾海峡、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北部湾、环海南岛、西沙、南沙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本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区域,也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域是陆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地带,纵贯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海水表层水温年均11—27℃,沿海潮汐类型和潮流状况复杂。区域内大陆岸线长度1.8万公里,分布1500余个大小河口、200余个海湾,滨海湿地面积约为580万公顷。本区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海岛、海湾、河口、上升流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区域内海洋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海洋生物约28000多种,约占全球海洋物种总数的13%,是我国乃至

全球海洋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是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区域。 二、主要生态问题 本区域受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影响,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显著退化,部分近岸海域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脆弱,风暴潮、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多发频发。具体表现为,17%以上的岸段遭受侵蚀,约42%的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局部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较为严重,调节和防灾减灾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加剧。 三、主攻方向 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立足辽东湾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自然岸线,严格控制过度捕捞等人为威胁,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洋保护地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恢复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促进海洋生物资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课题名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作者:薛子学号:2016b18022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老师:白福青 2017年 1 月 5日

河道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城市河流往往是孕育城市文明的摇篮,城市河流最初的形式是城市边上自然的过境河。后来由于防御、运输、用水、防洪等需要,逐渐出现了护城河(壕)、运河、引水河渠和排洪河道等城市河流。到了近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河流出现了诸多问题:城市硬化面积的高速扩张使得城市河道排洪压力越来越大,而城市有限的土地又让河道面积越来越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加剧了城市河道的污染。设计逐渐从以水利治水为主转向景观绿化、水利建设、防污治污等全方面的综合治理。 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局限性特征 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称之为河道景观,而怎样保护它们,确保后人能够合理的应用,是当今设计师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 2人造景物: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而软质景观却更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如何减少“硬质景观”,增加“软质景观”是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 3人与文化:河道景观应该是一种综合体,不但有物质上的,还应该有人文性质的。我们所讲述的景观设计是为人而提供的,而我们的活动又离不开自然以及文化的特征,而目前的设计通常没有注意到这个特征,而且和河道有着密切关联的一些历史要素也应该放到设计中。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 修复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环境保护厅(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整合财政资金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为抓好贯彻落实,现就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意义 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长期以来,受高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生态系统破损退化严重,部分关系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地区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不断下降。此前开展的一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由于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考虑,客观上存在各自为战的状况,生态整治修复效果不尽理想,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亟待进一步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作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是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性、迫切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工作,不断开创生态保护建设的新局面。 二、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各地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部署要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指导开展工作,充分集成整合资金政策,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真正改变治山、治水、护田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一般应统筹包括以下重点内容:(一)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我国部分地区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造成地质环境破坏和对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特别是在部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仍存在矿山开采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威胁。要积极推进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突出重要生态区以及居民生活区废弃矿山治理的重点,抓紧修复交通沿线敏感矿山山体,对植被破坏严重、岩坑裸露的矿山加大复绿力度。 (二)推进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应围绕优化格局、提升功能,在重要生态区域内开展沟坡丘壑综合整治,平整破损土地,实施土地沙化和盐碱化治理、耕地坡改梯、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工程。对于污染土地,要综合运用源头控制、隔离缓冲、土壤改良等措施,防控土壤污染风险。 (三)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加快对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并对已经破坏的跨区域生态廊道进行恢复,确保连通性和完整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带动生态空间整体修复,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提升。 (四)推动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要选择重要的江河源头及水源涵养区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重点流域为单元开展系统整治,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功能重要的江河湖泊水体休养生息。 (五)全方位系统综合治理修复。在生态系统类型比较丰富的地区,将湿地、草场、林地等统筹纳入重大工程,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河湖水系连通、岸线环境整治、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等手段,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三、加强对地方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和支持 (一)加强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地方要在全面摸清本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千 户 祥 砂 石 厂 生 态 修 复 方 案 2013年7月9日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玉树县联合执法大队: 在4.14的强烈地震后,为了保障灾后重建期间的石料供应,加快重建的步伐,我千户祥砂石厂加入到建材料供应组,该项目组地于青藏高原腹地通天河谷间,采挖后,项目地区环境恢复首要任务是通过采取覆地坑填整措施在不破坏原有的基础上开采,将拟治理区高低不平的落地整理成一定坡度的平顺地面,减少控制水土流失,然后利用土改,客土回填等于段改善裸地的土壤状况,为设有土壤或母质的裸地皮面创造土壤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产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尊重当地民俗,保障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切实采取措施确保不影响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并与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加强周边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的保护。对于工程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及其效果,应主动接受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的验收检查,以利于本工程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山体崩塌,泥石流、尾跨 坝等应作出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测预防措施。 2、要做好本工程的施工组计划,明确工程可能扰动和破 坏的范围,应做到少占地。 3、加强开采砂石施工期间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施工 人员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因此减少认为因素对植被的破坏。 4、加强对生产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增强的环境 保护意识。 5、在原有的生态基础上加以保护及时平整压实,黑土尽 可能集中堆放,防止到处散落,影响生态景观。 6、确保场地坡脚稳定,必要时加强挡护,防止地质灾害 发生。 7、高山的植物是世界既有的草植物,为了留下美好的三 江源自然风景,不擅自开采不属于砂石的范围,我公司将 予以平整,在规定开采砂石内进行采砂,不随意采挖,原 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8、自觉服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监督和 管理鉴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协议,落实管理制度和保护措 施。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在施工过程中,不 得随意破坏植被,同时车辆不得下道行驶。 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1、使用工程措施,平整弃料堆和恢复植被工程,防治土 址砂化,临时堆的废石全部回填采砂坑改善当地牧民的生 存环境,提高牧民的生产条件,消除开采点地质灾害隐患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在植被破坏干拢区通过播种牧草建设植被,多草种混 种,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治了土址沙漠化的发展,提高土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1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不断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全国138个城市河段中,流经繁华区域的绝大部分水体均污染严重,其中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体的占38%。 2012全年共监测地表水五大水系88条河段,长2048.2公里,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3%;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2.1%。 河湖水体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2河湖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目前,国内已广泛使用的河湖污染水体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五项:生物膜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固定化生物酶技术以及曝气增氧技术。 生物膜修复技术核心在于微生物生境载体材料的选择。生物膜修复材料一般分为孔性材料、聚合物膜材料、有机/无机凝絮剂、光催化材料、氧化剂五大类,市面上常见的有仿水草式填料、辨带式填料、环状悬浮式填料、悬浮球状填料、复合式填料等。 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生态浮岛技术是利用植物生态原理来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同时浮岛植物也营造了水面的景观。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特选的微生物固定在选证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增殖的生物技术。 固定化酶技术是用载体把酶约束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催化反应,使反应后的酶可以反复使用的一项技术。

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

水环境爱护与生态修复规划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2005年6月5日

项目名称:沈阳市水环境爱护与生态修复规划 项目托付单位:沈阳市环保局 项目承担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项目总负责:郝明家郭怀成 项目参加人员: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郝明家教授级高工 赵玉强高级工程师 张丽君高级工程师 乔卓工程师 薛兵工程师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郭怀成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永博士范英英硕士 周丰博士毛国柱博士 王金风硕士邢可霞博士

王真硕士王丽婧硕士 郁亚娟博士黄凯博士 王树通硕士 前言 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持续的改革、调整、改造和建设,这座新中国的老工业都市积蓄了巨大的进展能量,沈阳人民重新焕发了重振老基地、再造新沈阳的激情和干劲。面对老工业都市如何实现可持续进展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在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2002年初,沈阳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了克服一切困难、三年创建国家环保榜样都市的目标,到2003年底,差不多完成了创模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然而,沈阳市委、市政府清醒的认识到沈阳市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治理方式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专门落后,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的状况依旧存在,日益激烈的都市竞争,焦

点在环境,作为老工业都市,沈阳进展的关键也在环境。没有环境就没有生产力的进展,就没有对外开放的条件,就没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就没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此,沈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建设生态都市的伟大战略构想。通过生态都市建设,实现沈阳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进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生态都市的建设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及众多学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水环境是都市生态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促进沈阳市生态都市的建设,特设立“沈阳市水环境爱护与生态修复规划”。本规划由沈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联合编制完成。编制单位在辽宁省和全国其他地点开展了多项水环境研究和规划工作,同时参与了沈阳市水环境的多项研究,积存了丰富的经验。 本规划在充分分析沈阳市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与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沈阳市建设生态都市的需求,并将兼顾沈阳市水环境功能区划、以后的进展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要求,以水环境预测与污染操纵、沈阳市景观格局分析与水生态功能区划、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为基础,开展沈阳市水系建设及爱护规划、水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

. 目录 一、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1) 二、项目分析 (1) 三、水土保持方案 (15)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7) 五、公园修复措施 (18) 六、乔木保护方案 (19) 七、场地绿化分析 (20) 7.1 施工期 (20) 7.2 运营期 (21) . . 一、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根据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2014 中“4.2.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充分利用表层土,对建设项目进行了土石方平衡。”的规定。 本项目对场地内原有树木、水系和表土进行有效的保留、利用,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方案。 二、项目分析 项目用地原位于悦来新城会展城国际博览中心片区,土地开发使

用权是通过政府“土地招拍挂程序”而取得的,无生产性企业在此分布,因此不存在工业“三废场”导致场地环境土壤污染的可能性。拟建地块呈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由于受国博中心及国博大道、国博城等的建设影响,人工改造强烈,人类活动频繁,原始地形遭到破坏,地面经人工改造成草坪绿化带,地形平缓,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地形坡角5~10°,地面高程307.00~339.60m,相对高差约32.6m。场地位于城区,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现已被整平,地表覆盖条件较好,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下管网渗漏补给,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场地地下水总体较贫乏。 . .

. .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