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调,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的艺术特色。

(二)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学以致用,通过拓展练习巩固怀古伤今和用典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一)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二)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一)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

(二)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词和运用典故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以提问法为主(预设问题,附表格),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喜欢登山,登山则情满于山;古人喜欢观海,观海则情溢于海:东坡曾泛舟赤壁缅怀周郎,感叹自己年华易逝,功业未成;杜甫也曾登高寄情,眼见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感叹自己两鬓斑白,客居他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那初唐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苍凉放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歌竟成绝唱!道出了他心中旷世的孤独和无尽的苍凉。曾经南宋也有这样一位词人,他登上北固亭,在英雄们逐鹿争雄的地方一吐他胸中块垒,那个人就是抗金名臣辛弃疾!他登上北固亭到底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辛弃疾,一起去学习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知人论世法)(完成知识目标1)(PPT 展示):

人: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写此词时,66岁在京口任知府。

世:统治阶级偏安江南,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宰相韩托胄为巩固自己的个人地位急于北伐。

(三)诵读感知,体味风格(完成知识目标2)

1.全部男生诵读,感明确感情基调

2.全部女生诵读,巾帼不让须眉,再读熟悉课文

3.听名家朗诵(进行比较,体会感情)。

(四)全班再齐读一遍,熟读成诵,然后默读全词,自主学习,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人(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词人为什么会想到他们?

5.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6.用这些典故来表达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完成下表,PPT展示,完成知识目标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字词梳理 1.正音 舞榭.歌台()寻常巷陌.() 封狼居胥.() 答案:榭xiè,陌mò,胥xū。 2.辨音 寻常巷.陌()巷.道() 答案:xiànɡ,hànɡ。 3.辨形 亭()(xiè)凋()(xiè) 输()(yínɡ)()弱(léi)()政(yínɡ)答案:榭,谢;赢,羸,嬴。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风流:流风余韵。 金戈铁马:比喻战争和戎马生涯。也形容军队的雄壮威武。 封:古代帝王筑坛祭天。 赢得:落得。 北顾:向北回望。顾,回头看。 烽火:本指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这里喻指战火。 路:宋代的行政域名。 可堪:不堪。 2.词义辨析 衰退衰萎 衰退:指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出现衰落。 衰萎:衰败和萎缩,程度较重。 自咎自疚 自咎:自己责备自己。 自疚:对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不安。 捉摸琢磨 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 琢磨:思考,考虑。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历城一个官僚家庭,北方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爱国精神给他以深刻的教育。从年轻时候起他就积极参加抗金活动,而且组建了“义军”,立志恢复中原,坚决主张抗金。南渡后他曾经向南宋王朝进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提出自己的抗金建议,陈述收复大计,但都没有被采纳,而且他还多次被贬官。42岁后落职闲居长达20多年。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最后在大喊“杀贼”声中与世长辞。辛弃疾的词现存600多首,题材广泛,意境深远,手法多样,善于用典。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拓展出了一类虎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辛词

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的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 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

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略)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高中语文同步教案: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新课标必修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2.6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 古》(人教新课标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新人教版 必修4 教学目标:s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 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新授 (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高中语文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辛弃疾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体会辛弃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无限的感慨,而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题目) 解题入文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介绍,提名学生介绍作者资料,师补充。 二、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 (一)一读走近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词义) 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学生示范朗读。(要求:语速放慢,读出豪放情感,抑扬顿挫) 4、教师范读。 (二)二读走进文本: 词人登上北固亭后看到什么?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PPT展示)学生齐读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孙仲谋、寄奴(刘裕)、元嘉(刘义隆)、狼居胥(拓跋焘)、廉颇 (三)三读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这是你们理解的豪放风格,下面我们就从“用典”角度去体会这种豪放风格。 找典故。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这些典故的理解。 总结归纳。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永遇乐 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1、讨论法2、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宋词则是这瑰丽的诗的世界的另一朵奇葩。同学们都知道宋词分为两个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在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书本世界) 四、研习词作,品味用典: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说课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高中必修二第三专题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以“历史的回声”为内容编写课文。它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瞬间,进行忠实记录。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科目标设定如下: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流利地背诵本词。 其中,教学目标一、二、三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目标一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充满伤感的词,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它,并主动投入学习?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宋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诵读

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顾及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起以品悟性探究为主、以欣赏性理解为目的的学习模式,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尝试写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教材入选这首词,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播放幻灯片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投影幻灯片二三张)学生自读,知人论世,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题解。 北固亭:《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

李清照永遇乐教学设计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授课人:许淑丽 授课班级:高二(6)班 授课时间:第十四周周一第五节2017年5月8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词句,理解此词中以乐景写哀情、对比的艺术手法;把握此词中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采用“三读”法,由浅入深地理解诗词,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李清照在本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抓关键词句,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悟词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此词为词人后期作品) 二、正读 三、意读 1、释词义 学生针对字词障碍提问。 2、释词意 (1)教师举例示范分析词作的不合常理之处。 质疑示范:“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三句中,前两句写了黄昏极其美丽的景象:鲜红的落日,放射出灿烂的霞光,仿佛熔化的黄金,光彩夺目;暮色苍茫中,汇聚在一起的云朵,连成一片,在落日的照耀下,好比珠联璧合。(乐景)明明词人正在欣赏着傍晚美景,却为何发问“人在何处?”由此我们可以窥见词人怎样的心绪? 明确:“人在何处?”中的“人”可理解为自指,也可理解为他指。美好的眼前之景,似是以往的美好,然而现实是国破家亡,漂泊他乡。词人突然不知自己身处何处,感慨爱人离世,这一问,暗示了她迷茫而落寞的心绪。(哀情) (2)请学生找出词作中其他不合常理之处。 预设回答一:“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明明描写春意盎然,为何再问“春意知几许?” 预设回答二:“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明明说了是融和天气,又怎么会有风雨? 预设回答三:上片“谢他酒朋诗侣”谢绝他人邀请,下片也说“怕见夜间出去”,不想出去,又为何还要“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3)总结本词主要内容。 四、情读 (1)归纳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2)在分析诗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归纳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 (3)听范读音频,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找出词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归纳这首词要表达的情感。 1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 【教学目的】1 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2 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功夫 3 了解李清照与赵明诚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 课时 一、李清照 1、见课文注释1 2、李清照与赵明诚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女文学家凤毛麟角,但北宋的李清照(1084年~1151年?)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越的、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女文学家、艺术家、著名女词人。她的诗词近千年来一直极受人们欢迎,大凡中国人,只要不是文盲,都能随口说出几句她的词句。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系山东济南章丘人氏。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为著名学者,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苏轼的赏识。母亲王氏亦工词翰,善文章。由于她出身仕宦之家,自小生活优越,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生性聪颖,勤奋好学。所以擅长于词,亦工于诗文,通晓音律,能书善画。她的父母都认为如果李清照是男儿身,考取功名犹如探囊取物。 从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她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个时代的婚姻不能自主,像这样一位才情俱佳的女子要能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实非易事。李清照的如意郎君就是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与其结婚。她与赵明诚,彼此都懂得欣赏对方,理解对方,支持对方,两人情趣相投,常投诗报词,恩爱非常。 赵明诚酷爱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刻意研究金石学(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考释古铜器,整理竹简,记述古迹)。当时赵明诚还是在校的学生,每月朔、望之时才能请假回家。因此李清照一方面帮助丈夫整理、考证、鉴别金石,一方面在闺中等待丈夫半月一次的相聚。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環记》记载,赵明诚接到该词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混杂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6(表格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6(表格式) 导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习目的: 1、流利朗读全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2、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体会词中多种艺术技法的运用,如用典,借景抒怀等等。 学习时数: 一课时 上课用具: 录音机,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听我讲、学我讲。 听老师讲析也是辛弃疾作品与本文很相似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幻灯片) 三、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幻灯片) 1、读熟全词,并结合文下注释,感知词的大致意思。 (1)——点读,范读,齐读。

(2)——词的上片提到哪些人?词的下片谈到历史上哪些事、关系哪些人? 2、词中几处应多注意的地方:(幻灯片) (1)孙仲谋: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字仲谋。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背倚海疆,北据曹魏,西抗刘蜀,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2)寄奴: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出身寒微,后平定东晋内乱,建立功业,并取代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3)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的年号。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说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谟玄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4)封狼居胥:《史记》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封、禅,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服天地之功,以示胜。 (5)佛狸祠: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佛狸”是元魏拓跋焘小名。当年刘义隆北伐,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抬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拓跋焘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6)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将廉颇免职后,亡于魏。后秦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指导思想: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导入:我们已经在赤壁怀古中认识了一个旷达豪迈的苏轼,观大江滚滚东流,浮想联翩。想到了当年的赤壁之战,想到了雄姿英发,勇猛儒雅的周瑜,更由此想到自己的不如意,而发出的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那么同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登上京口的北固亭后,又会作何感想呢? 作家作品: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文学家。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奏疏中,具体分

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峣、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tuō zhòu)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永遇乐》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doc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 课稿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下面我以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为例,为大家介绍说课稿的写法。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宋宁宗嘉泰三年(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

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 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开禧元年(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在京口起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调,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的艺术特色。 (二)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学以致用,通过拓展练习巩固怀古伤今和用典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一)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二)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一)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 (二)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词和运用典故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以提问法为主(预设问题,附表格),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喜欢登山,登山则情满于山;古人喜欢观海,观海则情溢于海:东坡曾泛舟赤壁缅怀周郎,感叹自己年华易逝,功业未成;杜甫也曾登高寄情,眼见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感叹自己两鬓斑白,客居他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那初唐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苍凉放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歌竟成绝唱!道出了他心中旷世的孤独和无尽的苍凉。曾经南宋也有这样一位词人,他登上北固亭,在英雄们逐鹿争雄的地方一吐他胸中块垒,那个人就是抗金名臣辛弃疾!他登上北固亭到底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辛弃疾,一起去学习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知人论世法)(完成知识目标1)(PPT 展示): 人: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写此词时,66岁在京口任知府。 世:统治阶级偏安江南,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宰相韩托胄为巩固自己的个人地位急于北伐。 (三)诵读感知,体味风格(完成知识目标2) 1.全部男生诵读,感明确感情基调 2.全部女生诵读,巾帼不让须眉,再读熟悉课文 3.听名家朗诵(进行比较,体会感情)。

高中语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二)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永安附中语文组的苏娇。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首先是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3课《辛弃疾词两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词两首》是高一必修模块最后一篇讲读的诗词。这首词之前的几首词主要是老师引导学生赏析,教学生从什么角度,如何抓住重点精读。柳永词重在领会婉约风格、苏轼词重在体会豪放风格。在此学生已经基本明确诗词要反复诵读体会,学会欣赏其思想内涵、艺术手法。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辛弃疾这个人及词作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的同时也会让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学生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领略辛弃疾的悲壮慷慨的豪放词风,感受他壮怀激烈的爱国之心。 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将辛弃疾词两首进行对比,学习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其中,这三个目标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用典是本课是难点,没读懂这些典故根本无法领悟作品。 接下来是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本节采用诵读法、提问讨论法、点拨法、对比法、讲练结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学法: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诵读、讨论、想象、拓展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下面我将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具体阐述, 1、课前准备 课前我会印发施蛰存的《永遇乐》赏析。(材料见教参71页。)让 学生熟读这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用典是本课的难点,没读懂这些典故根本无法领悟作品。所以学生通过读这篇文章,再品读优美散文的同时,可以深入领略辛词的内涵,还能感受诗词赏析的写法,借助这些赏析材料,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导入

(完整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调,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的艺术特色。 (二)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学以致用,通过拓展练习巩固怀古伤今和用典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一)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二)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一)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 (二)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词和运用典故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以提问法为主(预设问题,附表格),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喜欢登山,登山则情满于山;古人喜欢观海,观海则情溢于海:东坡曾泛舟赤壁缅怀周郎,感叹自己年华易逝,功业未成;杜甫也曾登高寄情,眼见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感叹自己两鬓斑白,客居他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那初唐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苍凉放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歌竟成绝唱!道出了他心中旷世的孤独和无尽的苍凉。曾经南宋也有这样一位词人,他登上北固亭,在英雄们逐鹿争雄的地方一吐他胸中块垒,那个人就是抗金名臣辛弃疾!他登上北固亭到底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辛弃疾,一起去学习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背景及作者介绍(知人论世法)(完成知识目标1)(PPT展示): 人: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写此词时,66岁在京口任知府。 世:统治阶级偏安江南,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宰相韩托胄为巩固自己的个人地位急于北伐。 (三)诵读感知,体味风格(完成知识目标2) 1.全部男生诵读,感明确感情基调 2.全部女生诵读,巾帼不让须眉,再读熟悉课文 3.听名家朗诵(进行比较,体会感情)。 (四)全班再齐读一遍,熟读成诵,然后默读全词,自主学习,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人(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讲义(可编辑修改word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新设计】 在执教本课时,重点突破用典抒情的写法,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培养学生 的语言感受力。同时把本词与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让学生以写对联或小诗的形式评价辛弃疾和他的词,在深入理解辛 弃疾感情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读与写能力的和谐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辛弃疾所处的时代了解不是太多,对词中的典故含义的理解有 一定难度。作者为了押韵在词中改变句式,学生对此了解不足,造成对词的内容理解不到位。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和辛弃疾的经历,为学生理解 词的内容打下基础。通过对句式的研究和词语的揣摩,让学生读懂词,走进文本,体会作 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作品用典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导入新课 800 年前,一个失意的武将,一个落魄的官员,一个爱国的词人,登上北固亭,举 目远望,老泪纵横,把满腔的悲愤谱成一曲生命的绝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他就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文武双全的“词坛飞将军”辛弃疾。 二、进入新课 (一)了解作者 1.对于辛弃疾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词。请一位学生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 积极抗金,希望恢复中原。其词现存 620 余首,写抗金爱国之情,抒壮志难酬之志。与苏 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词集《稼轩长短句》。 2.臧克家对辛弃疾的评价: 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3.学生齐读初中学过的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初步了解辛词 内容与风格。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写于 1188 年,辛弃疾 48 岁,闲居江西)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员武将,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收复失地; 他是一名词人,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是收复失地。二、诵读 1、学生初读 2、师范读三、鉴赏诗歌,体味情感 鉴赏诗歌“四抓法”:①题目 ②作者 ③注释 ④内容关键词 (一)题目 永遇乐词牌名 登临地点京口北固亭临古地怀古 忆古人借古讽今 怀古伤己思古事抒己志(二)作者(知人论世) 其词抒发北伐抗敌,伐金复国的爱国之情, 倾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是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赵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率北伐,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他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所写下。 (三)注释 1、结合课本注释理解文意 2、由注释可以看出,这首词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用典(引古事,古人来喻今事今人,以抒怀) 3、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四)诗词内容 1、词的上片,作者运用了哪些典故? )孙权1(.

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占据江东。赤壁之战大破曹操,遂使天下三 足鼎立,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生“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刘裕 在京口起兵北伐,建立刘宋,为了恢复中原,几次大举北伐。在两次统帅晋师北伐时,先后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2、用典意图是什么? 南宋:统治者昏庸,不思收复北方失地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四、板书设计 京口北固亭怀古 孙权: 建功立业建都京口,保卫家园刘裕:令人仰慕京口起兵,建立政权 南宋: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收复失地屈辱求和,歌舞升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题临安邸 林升(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金人攻陷北宋都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 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鉴赏诗歌,体味情感二、 下片选用了哪些典故?用典意图是什么? (1)刘义隆 刘裕的儿子,草率北伐,惨遭打败。 写作意图: 借古讽今,以史为鉴。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 不能草率行事。 (2)拓跋焘 击败宋文帝,刘义隆。至瓜布山建行宫,北宋百姓祭拜他。 忆:四十三年前,烽火扬州路 看:四十三年后,一片神鸦社鼓。 通过对比,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当年的感慨心声。 写作意图: 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尽早收复失地,不要让老百姓安于异族统治,民族意识模 糊,忘记自己是宋氏臣民。对南宋的不满,对国情的痛悲和担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