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技术技术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能和工具设备的总称。

2.经济指劳动节约、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

二、问答题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答:技术、经济、定量。

2.简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答:在社会发展中,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

(1) 技术对经济的作用

①技术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

②技术是促进经济基础变化的动力。

③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

④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2) 经济对技术的影响

①经济活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经济实力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经济关系制约着技术的发展。

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征有哪些?

答:(1)综合性。农业技术经济学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2)计量性。用数量关系反映农业技术经济的现象和规律。(3)比较性。比较的观点贯穿于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工作的始终。(4)预见性。在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先的分析和评价(5)实用性。(6)时空性: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农业技术经济具有很强的时空性。

4.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概括为: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学科性质:

(1)研究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为目的,寻求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2)寻求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

(3)解决农业技术措施与农业资源之间矛盾的科学

(4)解决农业技术措施、技术制度、技术政策之间矛盾的科学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2.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措施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功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和最终产生的物质成果。

3.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农业技术具体运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农业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4.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连续地投入某种技术要素,开始每增投一单位的技术要素可以得到递增的报酬,当投入量达到一定的限度后,再继续追加投入则追加的单位技术要素所得的报酬会逐渐减少。

二、填空题

1.经济效益的表示方法通常有三种,即差额表示法、比值法表示法和差额-比值表示法。

2.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可以分为绝对技术经济效益与相对技术经济效益。

3.增产节约是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4.农业技术要素配置原理主要有三个,即农业技术要素整体原理、农业技术要素平衡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替代原理。

5. 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递减规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三、问答题

1.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特点?答:综合性、持续性、相关性、极限性、不稳定性、多样性。

2试分析农业技术效果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答:在农业技术经济中,技术效果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取得一定的技术效果,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经济效益又是技术效果的最终表现,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可能表现为一致性,也可能表现为矛盾性。矛盾性主要包括: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经济上的需要与技术上的可能之间的矛盾。

3.农业技术要素平衡的特点及途径是什么?

答:特点:(1) 农业技术要素的齐备性(2) 农业技术要素的“短线平衡”性途径:(1) 农业技术要素的时间平衡(2) 农业技术要素的空间平衡(3) 农业技术要素的数量平衡 (4) 农业技术要素的质量平衡 (5) 农业技术要素的动态平衡

4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变动形态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答:(1) 要素投入报酬固定形态(2) 要素投入报酬递增形态(3) 要素投入报酬递减形态

5.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递减规律的成因。

答:第一,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劳动对象是土地,而生物和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都客观存在着容纳度的界限,要素的投入量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

第二,农产品是由多种生产要素转化而成的,在农业生产中,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合理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这种配合的比例关系是恒定的。

6.试述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在劳动成果量一定的情况下,降低劳动的消耗量,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2) 在劳动消耗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动成果量,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3) 在劳动成果增加,劳动消耗减少的情况下, 经济效益可以明显提高。

(4) 在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劳动成果的增加量大于劳动消耗的增加量,经济效益可以提高。

(5) 在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同时减少的情况下,如果劳动成果的减少量小于劳动消耗的减少

量时,经济效益可以提高。(公式看电子讲义)

第三章农业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技术扩散:指某项农业技术或技术产品由最初的少数人采用到后来的大多数人普遍采用的过程。这里包含两个涵义:第一,新技术创新之后的继续利用,即生产企业或个人把技术创新成果继续应用于生产的过程;第二,新技术创新之后,新技术的采用者不断增加,即新技术采用者的人数、单位和区域的不断增加。技术扩散可以通过技术推广等途径来实现。

2农业技术推广: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业技术进行扩散。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需要资金、市场、政策等条件的配合。

二、填空题

1.农业技术进步的三个功能分别为认识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2.农业技术扩散的理论体系包括框架理论、沟通理论、农户行为改变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

3.在农业技术扩散的问题上,尽管现有的理论和模型在前提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可以得出农业技术扩散在时域上遵循S型曲线。

4. 农业技术推广是科学技术传播的“二传手”,将科技成果最终传授给广大农民。

5.农业技术推广评价可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三、问答题

1农业技术的特征:1生物性2季节性3地域性4技术环节的连续性5时效性6不稳定

性7外部经济性。

2农业技术分类: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第四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取得的产量或产值。

2.资金生产率:资金生产率是指生产中投入的资金与生产成果的比率。

3.劳动净产率:劳动者单位活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净产品数量。

4.资金盈利率:每占用百元资金提供的纯收入。

5.综合评分法:综合评价就是根据目标分析、技术分析、经济、社会的评价,结合目标

要求和具体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二、填空题

1.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内容是依据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理论概念确定的,主要包

括:农业劳动产品有用效果的分析、农业有用效果与劳动消耗的关系和农业有用效果与劳动占用的比较。

2. 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措施产出的产品成果,可以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评价。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项目,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指令性项目、鉴定评议性、咨询服务性和研究选择性项目。

4.总起看来,农业技术经济资料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农业技术经济数据,主要用来进行定量分析;另一类是农业技术经济文字资料,主要用来进行定性分析。

5.搜集农业技术经济资料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及会计方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6. 农业技术经济项目评价选优的一般标准有生产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适用性。

7.农业技术经济项目评价选优的一般内容主要包括目标分析、经济评价、社会评价、技术分析

和综合评价。

8.一般说来,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包括三类指标,其分别是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衡量指标(主体指标)、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和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

9.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一般方法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

三、选择题

1.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程序有(ABD )

A 项目的选择

B 资料的收集和整

C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D 项目的评价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项目选择的原则有(ABC )

A 选择农业生产中带有关键性技术项目

B 选择政府和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项目

C 选择对国计民生影响大的项目

D 选择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的效益好的项目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资料收集的一般要求(ACD )

A 资料的目的性

B 资料的系统性

C 资料的适时性

D 资料的代表性

4.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料包括(BC )

A 劳动耗费的资料

B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资料

C 农业生产条件资料

D 农业技术经济参数

5.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资料的整理是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重要环节,其具体内容有(BCD )

A 原始资料的收集

B 原始资料的审核

C 原始资料的分类

D 原始资料的分组

6.下列关于农业技术项目评价标准说法正确的有(ABC )

A 生产可行性是农业技术经济项目评选优的前提条件

B 经济合理性是农业技术经济项目评价选优的中心内容和主要目的。

C 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是经济合理性的基础

D 生产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先进适用性是一致的。

7.农业技术项目先进适用性表明在哪些方面(ABC )

A 对生产条件具有明显适应性和实效性

B 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C 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改善农业内部结构

D 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8.农业技术方案全面实施前的试点工作的优点有(ABC )

A 具有示范作用

B 积累经验

C 检验技术方案的稳定性

D 有利于技术方案的全面推广

9.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按实质和内容来分有(ACD )

A 衡量指标

B 主要指标

C 分析指标

D 目的指标

10.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按其在指标系中的地位可分为(AC )

A 主体指标

B 重要指标

C 辅助指标

D 价值指标

11.下列指标是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主体指标的有(ABC )

A 资金消耗

B 亩产量

C 成本指标

D 人均占有量

12.下列指标是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的有(ABCD )

A 单位土地面积上拥有的农机数量

B 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

C 资金耗费指标

D 农产品的产量

13.下列指标是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的有(ABC )

A 商品率

B 人均农产品占有量

C 农产品产量

D 资金生产率

14.下列关于土地生产率指标说法正确的有(C)

A 土地生产率指标是反映单位土地面积为社会所做贡献大小的指标

B 土地生产率指标,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效果指标

C 片面强调土地生产率指标易导致增产不增收

D 土地生产率指标反映了农业生龙活虎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15.关于劳动生产率指标说法正确的有(C)

A 劳动生产率指标确切的反映了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B 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反映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多少的指标

C 片面追求劳动生产率指标易导致物化劳动的不合理占用

D 劳动生产率指标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

16.下列关于资金生产率指标说活正确有( D )

A 资金生产率指标反映了劳动运用资金创造新的价值大小

B 资金生产率指标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效果指标

C 提高资金生产率就能提高土地生产率

D 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前提下,提高资金生产率才有意义

17.下列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增量效果指标有()

A 增产增长率

B 资金增量产出率

C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动态系数

D 土地净产率

18. 比较分析法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ABCD )

A 平行比较法

B 分组比较法

C 动态比较性

D 比较利益法

19. 比较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有()

A 规模比较

B 水平比较

C 效益比较

D 结构比较

20. 从时间序列上,反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有()

A 平行比较法

B 分组比较性

C 动态比较性

D 因素分析法

21. 用于不同技术方案在相同条件下经济效益的比较方法有()

A 平等比较性

B 分组比较法

C 动态比较法

D 比较利益法

22. 综合评分法的具体步骤有()

A 正确选定评价指标。

B 确定各评分指标的权重。

C 确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

D 编综合评分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23. 因素分析的方法主要有()

A 连环替代法

B 生产函数法

C 指数加权法

D 评定系数法

24. 下列关综合评分法说法正确的有()

A 综合评分法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B 综合评分法的准确性受主观因素影响,其精确性是相对的。

C 综合效益系数法克服了综合评分法的缺陷,因而综合效益系数法相当精确了。

D 综合评分法的分级定分缺陷易导致了较大的差异被忽视,较小的差异被扩大。

四、问答题:

1.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原则?

(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2)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

(3)局部技术经济效果与整体技术经济效果的统一(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5)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生态效果的统一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程序?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程序是指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过程与环节。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必须按照科学的程序组织实施,才能得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结论。其评价过程与环节具体有:评价项目的选择,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项目评价和方案选优等。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评价体系的构成?

一般说来,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包括三类指标。

(1)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衡量指标(主体指标)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

①经济分析指标。②技术效果分析指标。③生态效果分析指标。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

4.简述综合评分法的优缺点

优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数量化分析方法

缺点:它的准确性决定于正确选择评分指标和确定权重。因此,评分指标的正确选择,权重的合理确定是提高综合评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客观基础。准确性是相对的。

5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1 )反映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间的因果关系与函数关系

(2 )反映农业生产的特点

(3 )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4 )反映农业生产的总体经济目标

(5 )指标的意义明确、计算方法简便

5.技术的先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经过多方实验是成功的成熟的技术,在当地的条件下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和实效性;②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当地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资源并有利于生态平衡;③可以不断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土地生产率,改善农业内部结构;④有利于广开门路和劳动就业;⑤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五、论述题

1. 在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时,为什么要坚持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取得技术上先进适用,生态上平衡协调,经济上合理可取,生产上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前两项属于技术研究的范畴,后两项属于经济合理的范畴。因而,在进行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时,必须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在农业技术经济范畴中,技术效果是经济效果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取得一定的技术效果,技术方案、技术措施和技术制度的应用,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果,这同时也说明经济效果是技术效果的最终体现。在农业生产中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技术则是影响单位产品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情况下,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具有同步性,如选择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增产又增收。但在社会实践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两者之间也会呈现出矛盾性,如某项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达到了先进水平,但由于投资大、资金占用多,导致经济效果不佳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正是由于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存在矛盾性,所以从技术角度制订的最佳技术方案或措施,若从经济上来分析,往往不一定可取,从而不得不考虑选用次佳技术方案或措施。因此,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证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必须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结合起来,达到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统一。

2. 如何理解土地生产主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及资金生产率指标的主从关系。

六、计算题:

1.某地区水稻平均亩产为300 公斤,小麦平均亩产196 公斤;水稻亩用工20 个标准劳动日,小麦亩用工14 个标准劳动日;水稻亩物质费用为50 元,小麦亩物质费用为28 万。试计算该地区水稻小麦的综合投入产出率,判断种那作物经济效果最好。

2.某农场2000 年和2001 年的粮食生产情况如下表:

指标

总产量(吨)Q 播种面积(亩)R 单位(公斤 / 亩)G 年份

2000 年2000 5000 400

2001 年3000 6000 500 运用因素分析法,计算种植面积扩大,单产的提高对粮食总产量增长的影响程度的大小。

3.某地设计了三种种植方案可供选择,各项指标如下表所示。据历史资料:亩产值最高为370元,最低为220元;亩用工量最高55工日,最低30工日;亩纯收入最高200元,最低100元。根据该地区具体情况,三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0.4、0.4。试用综合评分法评价选优。

第五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分析

一、名词解释

1.边际分析

2.农业资源报酬递减规律

3.资源的边际替代率

4.等产量线

二、判断题

1.在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边际产量处于下降阶段。

2.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之所以递减是因为边际报酬递减。

3.在利用一种可变要素生产一种产品时,要获得最大利润,必须满足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之比。

4.最大利润的要素配置一定是最小成本的要素配置,而最小成本的要素配置不一定是最大利润的要素配置。

5.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与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最根本原因是相同的。

三、选择题

1.关于经济学中的边际量说法正确的有()

A 边际量是相关变量的增量与增量之比的极限

B 边际量可以用平均变化率与精确变化率表示

C 平均变化率表示资源投入量在某一个区间的平均边际产量

D 精确的变化率表示资源投入量在某一点的边际产量

2.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可以控制的但可变性较大的因素有()

A 肥料

B 农药

C 种子

D 土地

3.农业生产中资源报酬的形态有()

A 资源报酬固定形态

B 资源报酬递减形态

C 资源报酬递增形态

D 资源报酬混合形态

4.关于农业资源报酬说法正确的有()

A 农业资源报酬递减是由于农业生产对象客观存在着容纳度的界限。

B 农业资源报酬递减是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导致生产要素投入的盲目性。

C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报酬是不断上升。

D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农业资源报酬递减是客观存在的。

5.下列关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说法正确的有()

A 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总产量最大。

B 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最大。

C 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

D 总产量最大时边际产量为零。

6.总产量最大时,资源投入量满足的条件有()

A 总产量曲线一阶导数小于零。

B 总产量曲线一阶导数等于零。

C 总产量曲线二阶导数小于零。

D 总产量曲线二阶导数等于零。

7.边际产量最大时,资源投入量满足的条件有()

A 总产量曲线一阶导数大于零

B 总产量曲线一阶导数等于零。

C 总产量曲线二阶导数小于零。

D 总产量曲线二阶导数等于零。

8.关于等产量线、等成本线说法正确的有()

A 等产量是一条曲线,离原点越远则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

B 等成本低是一条直线,离原点越远则代表的成本水平越高。

C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切点的资源组合成本最低。

D 两种资源的边际替换率等于资源价格之比,资源组合的成本最低。9.影响等成本线的因素是()。

A.两资源的边际替代率B.产量

C.产品价格D.资源的价格

10. 关于成本最低点的资源组合说法正确的有()

A 资源的边际替换率等于资源价格之比时资源组合成本最低。

B 资源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资源价格之比时资源组合成本最低。

C 资源的边际成本相等时资源组合的成本最低。

D 资源的边际替换率等于资源价格反比时资源组合成本最低

11. 关于等资源线、等收益线说法正确的有()

A 等资源线是一条曲线,离原点越远则代表的资源量水平越高。

B 等收益线是一条直线,离原点越远则代表的收益水平越高。

C 等资源线与等收益线切点的产品组合总收益最小。

D 等资源线与等收益线切点的产品组合总收益最大。

12.相互替代的两资源,其最小成本组合点是()。

A 等资源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

B 等资源线与等收益线相切的切点

C 等产量线与等资源线相切的切点

D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的切点

13.确定最有利资源利用的准则是:()

A 边际产值等于边际资源成本

B 边际收益相等

C 边际产量最高

D 边际资源成本最低

四、问答题

1.生产函数三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第二阶段是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

第一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固定要素的潜力(2分),第三阶段造成了变动要素的浪费(2分)。在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随着变动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总产量不断上升,说明变动要素的增加对生产起着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在逐步递减,也就是说总产量上升幅度在不断下降,直至上升幅度为零,达最大产量。这一阶段是变动要素由用量不足到投入过量的中间过程,对变动要素而言,是合理的投入范围。(6分)

2.作图说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3.一种可变要素最佳投入点是如何确定的?

4.什么是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具有什么特点?

5.作图说明,在利用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可变生产要素生产既定数量的一种产品情况下如何实现成本最低?

6.什么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什么产品边际替代率递增?

五、计算题

1.已知某农业生产函数为Y=X+4X2-0.2X3

(1)分别写出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函数;

(2)分别计算当X达到什么水平时,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和总产量达到最大?

(3)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是什么范围?

2.已知两种要素配合生产某一定量畜产品的函数式为:

Y=6(X1 X2)1/3

要素X1的单价为25元,要素X2的单价为200元。欲使畜产品产量达108单位,两种要素如何配合可取得最低成本?

3.现有饲料总量200吨,生产肉猪和肉鸡两种产品,其生产函数式分别为:

Y1=500X1-X12

Y2=900X2-1.5X22

式中,Y1为肉猪产量,Y2为肉鸡产量

X1为用于肉猪生产的饲料,X2为用于肉鸡生产的饲料,X1+X2=200

又已知:肉猪价格P Y1=3000元/吨,肉鸡价格P Y2=4000元/吨

试求最大收益的产品组合。

要求:

(1)计算AP与MP,填充表格;

(2)对生产函数进行阶段划分;

(3)若资源价格与产品价格比为1.2,获得最大利润时的资源投入量。

5. 设某作物生产的二元回归方程为Y=250+25 X1+15 X2+0.5 X1 X2-0.5 X12-2 X22 又设产品的单价P Y=0.80元/公斤,两种生产资源的价格分别为P X1=3.2元/公斤,P X2=2.4元/公斤,固定成本费用F=30元/亩,试求:

(1)获得最大纯收益时,两种资源的最佳投入量。

(2)假定可变生产费用限制在VC=15元/亩的水平下,纯收益最大时的两种生产资源最佳投入量。

第六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分析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掌握边际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产出弹性、等产量曲线、边际替代率、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基本概念。

2.掌握单项变动要素最佳投入点的确定方法。

3.掌握多项变动要素的合理配合方法。

4.掌握既定量的要素生产多种产品的产品配合方法。

6.1 边际分析基本概念

6.1.1边际分析概念

6.1.1.1.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Marginal analysis)是以增量的概念来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产出问题。当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某一数量时,产品产出量也会随之改变。用这种增量的比率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产出变化规律,便是边际分析。通常用数学式表示为△y /△x (平均变化率)或dy /dx (精确变化率)。

当要素投入量x 0增加到x 0+△x 时,则产量y 相应的改变量为

△y =?(x 0+△x )-?(x 0)

其变化率为:

x

x -f x x f =

x y ??+??)

()(00 上式表示生产要素投入量在x 0~x 0+△x 这一区间内变化时总产量的平均变化量。

若生产要素投入量△x →0,其变化率写成:

lim

→?x x y ??=dx

dy =?′(x 0) 可见,精确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 6.1.1.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起初,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过了一定点之后,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就会越来越小,甚至为负数。这一经济现象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法则,也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6.1.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6.1.2.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及计算

总产量(Total Product ,通常简称TP ),是指在其它投入要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变动要素投入量变化而变化的产品总量。总产量有时也用y 来表示。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通常简称AP )是指在各种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平均每一单位变动要素所取得的产品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AP =

x

y

式中,y 表示产品产量,x 表示变动要素投入量。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通常简称MP )是指在连续向某项生产追加要素的过程中,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或者说最后一单位变动要素投入所取得的产品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MP =

x

y ?? 式中,△y 表示产品增量,△x 表示变动要素投入量的增量,MP 是平均的边际产量。

当生产函数以确定的函数式表示时,可以计算精确的边际产量,计算公式为

MP =0

lim

→?x x y ??=dx

dy 可见,边际产量是总产量对变动要素投入量的导数。从几何意义上讲,边际产量是总产量曲线上某变动要素投入量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例1]某农业技术经济试点,进行了饲料投入与牲畜增重之间的关系试验,具体数据见表5-1。

表6-1 饲料投入与牲畜增重关系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直接计算出各种饲料投入水平下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根据该表计算出的边际产量是平均的边际产量,它表示某一段饲料投入数量的平均增量。如饲料投入量由20增加到25时,牲畜增重由100增加到121.875,那么增加的5单位饲料中,平均每单位增产4.375,而饲料投入量由25增加到30的5单位中,平均每单位饲料增产2.625。

若计算精确边际产量,首先应对x 和y 进行回归计算,得到生产函数,利用生产函数方程求得。该例的生产函数为

y =3x +0.2x 2-0.005x 3

式中,y 表示牲畜增重,x 表示饲料投入量。 则MP 方程为:

MP =y x '=3+0.4x -0.015 x 2

根据上面的计算式,每确定一个x 的投入量,即可计算出相应的精确边际产量值。比如,当x =25时,精确的边际产量MP =3.625。

6.1.2.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1) 总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总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是导数与积分的关系,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值就是边际产量。二者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a .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上升。当边际产量处于上升阶段时,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上升;当边际产量处于下降阶段时,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上升。

b .当边际产量等于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

c .当边际产量小于零时,总产量下降 (2)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即MP >AP 时,AP 上升;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即MP <AP 时,AP 下降;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即MP=AP 时,AP 达最大。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图6—1中得到更直观的示意。

6.1.2.3.产出弹性与生产的三个阶段

(1) 产出弹性(Elasticity of outputs ,简称Eo )

产出弹性,又称生产弹性,是衡量生产要素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它是产量变化率与生产要素投入量变化率的比率,反映产品产量变化对生产要素投入量变化的敏感程度。具体测算时是以要素投入量增加百分之一,由它引起的产品产量增加百分之几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E o =

x x y y //??=AP

MP

上式中的MP 为平均的边际产量。

利用前面的例1,可以计算出不同投入水平下的产出弹性(表6-2)

表6-2 产出弹性的计算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饲料投入量从20增加到25时,产出弹性为0.897,表示在这5单

位中,饲料每增加1%,牲畜重量可增加0.897%。

若以精确的边际产量来计算产出弹性,则有:

MP

E o=

AP

上式中的MP为精确边际产量。

通过计算可知,当x=20时,E o=0.725;当x=25时,E o=1.026。可以看出,利用生产函数计算出的产出弹性是要素投入某一点的弹性。

根据MP和AP之间的大小关系,有:

①当MP>AP时,E o>1,表明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

②当0<MP<AP时,0<E o<1,表明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

(2)生产的三个阶段

根据产出弹性的大小,可以将生产函数划分为三个阶段:生产弹性大于1的要素投入区域为生产函数第一阶段,即从原点起到平均产量最高点止;生产弹性大于零且小于1的要素投入区域为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即从平均产量最高点起到总产量最大止;生产弹性小于零的要素投入区域为生产函数第三阶段,即总产量下降区域。生产函数的三阶段划分见图6-2。

按产出弹性将生产函数划分为三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合理范

围。从生产函数的三个阶段中明显地看出,第三阶段是不合理的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总产量不断下降,说明变动要素投入得越多,越不利于生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固定要素和变动要素比例失调。我们知道,任何生产都是以各种生产因素相互合理配合进行的,当某一要素数量投入过大时,便会对生产起着破坏的作用。生产函数的第三阶段说明变动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了固定要素所需要的比例量,所以生产函数的第三阶段为不合理的生产阶段。

在第一阶段,产出弹性Eo>1,意味着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这说明增加要素投入量是有利可图的,要素转化效率较高,因而在这一阶段中,应尽可能地增加要素投入,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若生产要素投入量停留在此阶段,便会由于固定要素的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造成相对浪费。因此,这一阶段也是不合理的生产阶段。

在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随着变动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总产量不断上升,说明变动要素的增加对生产起着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在逐步递减,也就是说总产量上升幅度在不断下降,直至上升幅度为零,达最大产量。这一阶段是变动要素由用量不足到投入过量的中间过程,对变动要素而言,是合理的投入范围。

由以上分析可知,变动要素投入量不论在第一阶段还是在第二阶段都属于不合理的生产行为。第一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固定要素的潜力,第三阶段造成了变动要素的浪费。只有第二阶段才是生产行为较合理的阶段。因此,要讲究要素利用的经济效益,就应把变动要素投入在生产的第二阶段。至于变动要素的最佳投入量应该在第二阶段的哪一点,这一问题在下一节将进行深入分析。

6.2 单项变动要素合理利用

根据上一节生产函数三阶段的分析,第二阶段是变动要素投入量的合理区间。但哪一点是变动要素投入量的最佳点,即变动要素投入到什么水平才能使生产者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呢?这还要取决于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

6.2.1单项变动要素的最佳投入量

要素的最佳投入量是指获得最大利润时的要素投入量,在确定单项要素的最佳投入量时,假设其它生产要素固定不变,仅改变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为了确定最大利润时的要素投入量,我们首先构建利润函数。

令利润函数为:

π=TR-TC=P y y-P x x-TFC

式中,π表示利润

TR表示总收益

TC表示总成本

y表示农产品产出量,P y表示农产品价格

x表示可变要素投入量,P x表示可变要素的价格

TFC表示总固定成本

当利润达到最大时,有:

d(π)/dx=0

即:

P y y x'-P x=0

整理得:

y x '=

y

x

P P 也可以写作:

MP =

y

x P P

上式表明,要获得最大利润,必须满足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要素价格与产品价格之比。 当MP >P x /P y 时,说明要素用量不足,应继续增加投入。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下降,直至与价格比相等;

当MP <P x /P y 时,说明要素投入过量,应减少要素投入,使边际产量上升,直至与价格比相等。

[例2]现以表6—3的资料研究要素最佳投入量问题

假设每单位饲料价格P x =9,畜产品价格P y =3,价格比为3。从表中可以看出,第5处理编号的边际产量4.375>3(价格比),说明25单位的饲料投入量是不足的,应增加投入;而第6处理编号的边际产量2.625<3(价格比),说明30单位的饲料投入是过量的,应减少投入。这就说明饲料的最佳投入量应该在25~30单位之间,具体数值可以通过生产函数来求得。

该例的生产函数为:

y =3x +0.2x 2-0.005x 3

根据:

y x '=y x

P P

有:

3+0.4x -0.015x 2=

3

9 解得:

x =26.667

即饲料的最佳投入量应为26.667单位,此时的利润水平为142.227。

表6-3 饲料投入量与对应的利润水平

那么,到底x =26.667是不是位于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呢?我们可以通过分别计算平均 产量(AP )最大时的饲料投入量x 1和总产量(TP )最大时的饲料投入量x 2,然后看26.667

是否位于x1和x2之间来判断。

根据前面的分析,平均产量(AP)最大时,有:

MP=AP

所以有:

3+0.4x-0.015x2=3+0.2 x-0.005 x2

解得:

x1=20

而总产量(TP)最大时,对应边际产量(MP)为0,

所以有:

3+0.4x-0.015x2=0

解得:

x2=32.77

可见,x=26.667的确位于x1和x2之间,即位于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验证了前面第一节的结论。当然,也可以通过分析表6—3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判断。

6.2.2有限要素的合理分配

有限要素的合理分配是指对于一定量的限制要素应该如何分配于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技术单位,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

[例3]某农户现有100单位的磷肥,要把这有限的磷肥分配在两块土壤肥力不同的地块上生产小麦,那么每块地应各分配多少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已知磷肥的价格为0.4元,小麦的价格也是0.4元。通过试验,得到小麦和磷肥的生产函数如表6-4:

6.2.2.1 边际产量最大法

边际产量最大法,是把每单位的投入要素投放在边际产量最大生产单位上,直至要素分配完毕,最终可达到要素的最佳分配。

由表6-4可见,第一个20单位的磷肥应该投放在A地块生产小麦,因为A块地的边际产量3.05大于B块地的边际产量1.445;第二个20单位也应该投放在A地块,因为此时A地块边际产量为2.55,仍大于B地块的1.445。根据这一法则进行要素投放,最佳的要素分配方案为:A地块投入磷肥80单位。B地块投入磷肥20单位。此时可获得盈利401.72元。

利用边际产量最大法进行要素最佳分配,仅适合于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即边际产量处于递减的阶段;若在生产函数的第一阶段,边际产量处于上升状态,此时边际产量最大法失效。

6.2.2.2 边际产量相等法

边际产量相等法与边际产量最大法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使用的条件不同。边际产量最大法仅能用于表格式的生产函数,而边际产量相等法主要用于连续的生产函数,即以数学模型表示的生产函数。在要素有限的条件下,只要使得各生产单位要素利用的边际产量相等,此时的要素分配便是最佳的要素分配。

[例4]利用表6-4中的数据,分别建立两个地块的生产函数:

y A=352+3.301x-0.0126x2

y B=540+1.605x-0.008x2

根据上面的两个生产函数可利用边际产量相等的原则进行要素分配。为了区别于不同地块上施用的磷肥,分别以x A表示施用于A地块的磷肥量,x B表示施用于B地块的磷肥量,要素分配的最佳方案可用下列方程组求得:

MP A=MP B(边际产量相等)

x A+x b=100(磷肥总量为100)

则:

3.301-0.0252 x A=1.605-0.016 x B

x A+x B=100

解得:

x A=80

x B=20

也就是说,当A地块施用80单位的磷肥,B地块施用20单位的磷肥时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分配结果显然与边际产量最大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6.3.1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

要进行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首先必须掌握等产量曲线、要素

的边际替代率和等成本线等基本概念。

6.3.1.1 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是具有同等产量的各种可能的投入组合曲线。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等产量曲线的含义,现举例如下:

[例5]将某农业生产函数y=18x1―x12+14x2-x22转换成表6—5:

表6-5 两种可变要素x1和x2投入量与产品y的产量

2013年1月06270《技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3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技术经济学(课程代码0627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误、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属于应用经济学内容的是() A、技术经济史 B、农业技术经济模型 C、技术经济方法 D、种植业技术经济学 2、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是() A、国际、国家水平 B、部门、地区水平 C、企业、事业单位水平 D、农户水平 3、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自然资源是() A、风力 B、森林 C、耕地 D、矿产 4、下列关于经济效益临界值表达式正确的是() A、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0 B、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C、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1 D、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1 5、为了提高经济效果,可采用的途径是() A、在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劳动耗费的增加量大于劳动成果的增加量 B、在劳动耗费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动成果量 C、在劳动耗费增加的同时,劳动成果量减少 D、在劳动成果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动耗费 6、选择课题项目时,应注意评价项目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成果可以计量、责任可以明确和() A、完成时间较短 B、完成时间较长 C、完成时间可以界定 D、完成时间无限制 7、衡量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的先决条件是() A、确定课题项目 B、拟定课题研究提纲 C、收集与占有农业技术经济资料 D、综合评价农业技术方案 8、下列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的是() A、土地生产率 B、土地利用率 C、农产品商品率 D、劳动生产率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知识

技术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出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活动、经济活动。 3、技术的含义: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 4、技术的属性: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元化属性(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和中介属性。 5、技术进步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硬技术的投入往往以(资金量)的大小表示。而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数量)表示。 6、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微观问题和宏观问题 7、农业技术经济学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 8、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在性质上是(经济科学),但其结构特征则表现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有很强的(综合性)。 9、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 (1)广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以及价值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经济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2)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国际、国家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学问题。 —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部门、地区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企业、事业单位水平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3)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 —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农业技术经济模型、技术经济方法、技术经济史、技术经济学说史。 —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有:种植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林业技术经济学等。 10、领会: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特征:综合性(研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系统性(系统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数量性(以量的分析为主,进行定量计算)、比较性、预测性、决策性、优选性。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_习题集(含答案)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习题集 一、单选题 1. <农业技术经济>正式命名时间是( ) A. 20世纪50年代 B. 1962年 C. 1963年 D. 1978年 2.既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析手段,又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指( ) A. 政治经济学 B. 经济学 C. 社会学 D. 数学 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属于( ) A. 管理科学 B. 经济科学 C. 技术科学 D. 社会科学 4.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征之一是( ) A. 经济适用性 B. 经济实效性 C. 技术可行性 D. 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5.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大大增加了产量,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以及( ) A. 劳动生产率上升 B. 效益提高 C. 劳动消耗持续下降 D. 以上全部 6.经济效果的二重性中,社会属性体现了( ) A.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B. 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 C. 上层建筑的性质和要求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7.农业技术经济的综合效果是指( ) A. 经济效果 B. 生态效果 C. 社会效果 D. 以上全部 8.经济效果的二重性中,自然属性体现了( ) A.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B. 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 C. 上层建筑的性质和要求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9.从农业生产考察,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具有的特点有:适应自然、不确定性和( ) A. 生产周期长 B. 因土制宜 C. 资金占用量大 D. 依赖性强 10.经济效果是指() A. 产出与投入之比 B. 投入与产出之比 C. 投入与产出之差 D. 消耗与成果之比

11.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一般资料包括农业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 ) A. 环境条件 B. 农业生产技术条件 C. 资金条件 D. 地理条件 12.反映和估计将来的成本支出、销售收入及利润,并测算出项目经济效益的价格是( ) A. 市场价格 B. 影子价格 C. 销售价格 D. 批发价格 13.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经济效果指标的好坏表明某项技术措施、技术方案的( ) A. 优劣 B. 满意程度 C. 生命力 D. 经济效益 14.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之一是( ) A. 结构清楚 B. 少而精 C. 全面 D. 系统 15.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有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 ) A. 单位面积纯收入 B. 资金生产率 C. 劳动盈利率 D. 产品成本率 16.指标体系的设置,应保证做到意义明确和( ) A. 全面 B. 理论恰当 C. 方法简便 D. 数据准确 17.评价投资效益的动态方法有内部报酬率法和( ) A. 投资回收期法 B. 投资收益率法 C. 投资报酬率法 D. 净现值法 18.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原则之一,既要考虑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又要考虑( )的统一. A. 技术效果 B. 社会效果 C. 公众效果 D. 环境效果 19.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边际性,一是指边界的意思,再就是指( ) A. 经济 B. 技术 C. 增量 D. 减量 20.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有( ) A. 新增总产量 B. 新增纯收入 C. 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 D. 以上全部 21.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果具有多重涵义,既有绝对经济效果,又有( ) A. 预期经济效果 B. 技术经济效果 C. 社会经济效果 D. 相对经济效果 22.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科研,推广和( )共同活动的结果. A. 销售 B. 中介 C. 生产 D. 管理 23.从农业技术考察,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具有的特点有: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相关性,综合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技术技术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能和工具设备的总称。 2.经济指劳动节约、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 二、问答题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答:技术、经济、定量。 2.简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答:在社会发展中,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 (1) 技术对经济的作用 ①技术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 ②技术是促进经济基础变化的动力。 ③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 ④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2) 经济对技术的影响 ①经济活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经济实力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经济关系制约着技术的发展。 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征有哪些? 答:(1)综合性。农业技术经济学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2)计量性。用数量关系反映农业技术经济的现象和规律。(3)比较性。比较的观点贯穿于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工作的始终。(4)预见性。在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先的分析和评价(5)实用性。(6)时空性: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农业技术经济具有很强的时空性。 4.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概括为: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学科性质: (1)研究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为目的,寻求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2)寻求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 (3)解决农业技术措施与农业资源之间矛盾的科学 (4)解决农业技术措施、技术制度、技术政策之间矛盾的科学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2.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措施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功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和最终产生的物质成果。

自学考试《农业技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技术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627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类创造技术的目的性,表现为技术的( A ) A、社会属性 B、自然属性 C、多元属性 D、中介属性 2、资源报酬递减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A) A、上凸状的 B、下凹状的 C、直线 D、无法确定 3、下列关于经济效益临界表正确的有( B)P33 A、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0 (<1 亏) B、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1 平) C、经济效益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益-机会成本≥1 D、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4、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 D ) A、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两方面的资料 B、技术效果和可行性四方面的资料 C、经济效果和可行性两方面的资料 D、劳动消耗、劳动成果、技术效果和可行性四方面的资料 5、选择课题顶目时,评价项目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可以计量、工作责任可以明确和(C) A、完成时间较长 B、完成时间较短 C、完成时间可以界定 D、完成时间不定 6、某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为300万元,该投资的年平均利润增加额为75万元,则建设投资的回收期为( B ) A、7年 B、4年 C、3.5年 D、2年 7、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之比,称为( B ) A、投资年利润率 B、投资总收益率 C、成本利润率 D、资金占用净产出率 8、下列关于运用连环替代法描述正确的有( A ) A、影响因素按对分析对象的重要性排列和顺次替代 B、先替换质量指标,再替换数量指标 C、计算结果可作为分析对象的最终判断(重要参考) D、各因素影响程度的绝对值保持不变(随排顺变) 9、比较分析法要遵循的原则是( C ) A、可量化原则 B、类似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一致性原则 10、已知某生产函数为y=9x2-4x,当资源投入2单位时,平均产量为( A ) A、14 B、20 C、26 D、34 11、在一定资源投入水平下,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不仅不会引起一种产品产量少,反而使其产量增加,则这两种产品之间的关系称为( C )

农业技术经济学(答案)

农业技术经济学 一.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1、既有复杂的技术活动又有复杂的经济关系。(统一体) 2、技术与经济是相互筹建、相互制约的:技术是经济的前提条件和手段;经济发展是 技术进步的动力。 3、经济处于支配地位,技术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二.技术经济学三要素? (1)技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经济:①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③劳动节约和经济分析;(3)计量:运用数学原理、计算技术对技术经济原题或某一事物的计量(有确定性,但不一定有正确性) 三.木桶效应原理? 只由长短不同的木板围成的木桶,其盛水量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 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特征? 1、重视预测性,讲求稳定可靠的研究效果(经济效果)。 2、经济实效性,讲求全面提高经济技术效果。 3、计量精确性,讲求最佳经济效果。(定性分析与定性分析) 4、评价及时性,讲求现实的经济效果。 5、学科综合性,讲求整体的社会效果。 五.农业生产资源的主要性质? 1、可控性与不可控性:(1)可控:人力资源、物质资源;(2)不可控:自然资源(阳光、雨水等) 2、资源的积储性和流动性(饲料→畜产品) 3、互补性、附带性(相互配合,并存在一定比例) 4、资源的再生性、相对性:(土壤的养分是可再生的,并且是相对的)掠夺式经营→再生性消失。 六.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主要原则? 1、总体原则:科学、实用、系统、全面、简便易行。 2、具体原则:(1)要科学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因果关系和函数关系;(2)要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生产的特点,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复杂内容及其影响因素。(3)要能够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4)要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生产的总体经济 目标;(4)应保证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意义明确,计算方法简便。 七.经济效果临界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指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只有产出大于投 入时才能真正获得收益)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②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 1、技术的含义: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指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实现对物质、材料、能量、信息进行改造、改换、加工的物质手段和方法。 2、经济效果: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包括社会劳动节约程度、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程度。 3、资金生产率:是指在生产投入的资产与生产成果的比率。 4、投资总收益率:是指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总额之比。 5、试算分析法:是:以现行标准方案作对照,对新技术、新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预算的一种方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预测方法。 6、动态比较法:又称为动态数列对比分析法,它是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方案或政策实施后经济效果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编制动态数列、计算和运用各种动态分析指标。 7、边际分析:当投入的生产资源增加某一数量时,产品的产出量也会随着改变,用两种增量的变化率来研究农业生产中投入产出的变化规律。 8、边际产量(MPP ):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资源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MPP=X T ??PP =X ??Y 9、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资源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资源的投入数量。 10、生产弹性:产品数量变化率与生产资源变化率之比。它反映了产品产量对生产资源变动的敏感程度,是衡量生产资源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即当资源投入量增加1%时,产品产量能增加百分之几。 11、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资源价格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资源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TC=P X 1 * X 1+ P X 2 * X 2 12、比例报酬:是指所有生产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后产出的变化率。一般有三种情况:固定比例报酬、比例经济和比例不经济。 13、农业技术商品寿命:指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部门中有效应用的时间。 14、狭义的政策:是指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中的一个区域与部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划及项目。 15、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从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讲,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把知识形态生产力变成物质形态生产力,以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历史发展过程。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与管理 学号: 2013516006 姓名:李支东 教师:程钢 时间:二〇一六年六月十六日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如何把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安徽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整个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本文基于安徽省当前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找出适合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对策 一、安徽省农业概况 安徽省,简称“院”,位于我国东部,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总面积约13. 96万平方公里,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安徽是农业大省,又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1.3%。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辨等自然灾害发生。全省省耕地面积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 (一)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通信宽带光缆及配套的营业服务网点已实现100%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完成基础通信"普遍服务”目标。数字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播和电视农村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超过95%。 (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己初具规模。 形成了以“安徽农业信息网”、“安徽农网”、“安徽党员干部先锋在线网”、“安徽星火科技”四大门户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信息平台,为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三)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 ①市、县科技、农业、气象等涉农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机构。②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初步形成一支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③大部分乡村建有便民服务机构,成为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基层的有力保障。④农村信息服务手段不断拓展,大大提高了安徽农网信息的覆盖面。

试卷4_张士云_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试卷4 一.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边际产品 2. 相对经济效果 3. 均等边际收益原理 4. 生产弹性 5. 技术进步率 二. 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单选题) 1. 当APP 下降时,MPP 可能为( ): A .上升 B .下降 C .最大 D .为零 2. 用C-D 生产函数测定技术进步时,其函数β αδL K Ae Y t =中的δ被称为( )。 A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B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C .技术进步率 D .综合要素生产率 3. 已知某一线性规划可行解区域的极点坐标值为a(0,0)、 b(0,4)、 c(4,3)、 d(5,0),且其目标函数为Max Z= 2X 1+3X 2,则线性规划的最优解: A .a(0,0) B .b(0,4) C .c(4,3) D .d(5,0) 4. 已知资源的投入与产品产出的生产函数为42 .0325 .023 .01X X AX Y =则说明该生产函数处于( ): A . 比例报酬减少 B .比例报酬增加 C .比例报酬不变 D .难以判定 5. 连结原点至TPP 曲线上某点的直线斜率愈大,表示( )愈大。 A .TPP B .APP C .MPP D .EP (生产弹性) 6. 在回归分析中,F-statistic 值是指( )。 A . 回归平方和的均方与剩余平方和的均方的比值 B . 总平方和的均方与剩余平方和的均方的比值 C . 回归平方和的均方与总平方和的均方的比值 D .总平方和的均方与回归平方和的均方的比值 7. 一定量的资源用于多种产品生产时,要使总产值最大,要求各种产品生产的边际产值达到( )。 A .不等 B .等于1 C .相等 D .等于0 8. 一项农业科技成果有无推广价值,主要取决于( )。

自考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计算题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计算题 一、比较优势法 甲、乙两个地区,生产A、B两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见下表(单位:元)根据比较优势法,甲、乙两地应如何进行专业化分工? 从表中可以看出,绝对优势集中在乙地区,(1分) 但从相对成本来看, 甲地区生产A、B产品的成本为:40:50=1:1.25(3分) 乙地区生产A、B产品的成本为:26:39=1:1.5(3分) 因此,甲地区生产B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乙地区生产A产品具有比较优势。(3分) 二、连环代替法 某养殖场养殖每千克对虾所花费饲料成本的分析如下表。饲料成本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为:单位对虾饲料成本=1/单位产量x单位饲料消耗量x饲料单价。采用连环代替法分析各种因素对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计划数额:1/6*24*2=8元 (2)单位对虾产量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24*2=5.3 5.3-8=-2.7 这说明了单位对虾产量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降低了 2.7元 (3 )单位饲料消耗量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30*2=6.7 6.7-5.3=1.4 这说明了单位饲料消耗量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了 1.4元 (4)单位饲料单价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24*3=10 10-6.7=3.3 这说明了单位饲料单价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了 3.3元 (5)综合各因素变动对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2.7+1.4+3.3=2 因此,所有因素的变动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2元。 三、综合评分法 下列三中耕作制度方案的优选,其评价项目有产量、费用、用工、收入和对环保影响。各个项目的权重分别是30%、20%、10%、25%、15%。每个方案的评分结果如下: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 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② 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宁所费)或(产出宁投入)》 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1)各要素同步形成与要素结合体运行时间不间断规律。要求在同一时点各要素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1965年,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经济问题提出和兴起阶段。 第二阶段:1965-1977年,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停滞休眠阶段。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恢复和发展阶段。 技术的含义:狭义的技术一般泛指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技能和技艺。广义的技术是指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实现对物质、材料、能量、信息进行改造、改换、加工的物质手段和方法。 技术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元属性、中介属性。 技术的分类:第一级:四种基本技术;第二级:劳动过程的技术——八类劳动过程;第三级:产业技术分类。 技术进步的作用:①促进了经济增长;②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③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1.广义农业科技经济学与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2.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农业生产力中技术要素组合、运用及其发展的经济效果和条件为对象。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特征:①综合性;②系统性;③数量性;④比较性;⑤预测性;⑥决策性;⑦优先性。 第二章 经济效果的概念: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技术效果的概念:是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种生产成果。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涵义: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基础,以培养提高土地生产力和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循环为前提,研究应用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或技术制度等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与农业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关系。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①相关性;②持续性;③综合性;④多样性;⑤不稳定性。 农业生产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 农业生产资源的性质:①资源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②资源的贮藏性与流失性;③资源间的互补性与互代性④资源的再生性和相对性。 第三章 制度研究计划包括的内容:确定课题项目;拟定研究提纲;明确资料的来源;确定课题项目的研究方法。 农业技术资料收集的重要性及其内容:(1)重要性:①农业技术经济资料包括各项指标数值,是研究农业技术经济措施、技术方案、技术政策的重要基础;②收集、运用农业技术经济资料,便于计算、比较和评价农业技术措施、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③收集农业技术经济资料,可以为充分合理一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经济效果提供经济参数;④收集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是进行农业技术经济认证的基础。(2)内容:①研究对象的劳动消耗方面的资料; ②研究对象的劳动成果方面的资料;③研究对象的技术效果方面的资料;④研究对象的可行性方面的资料。 农业技术资料收集的方法:(一)调查法(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二)实验法。 农业技术经济的评价内容:技术评价、生态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 农业技术方案评价的一般标准:1.技术先进性,2.经济合理性,3.生产可行性。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一般方法:1.定性分析法;2.定量分析法。 第四章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作用:(1)有助于衡量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优劣,深入揭示取得这种经济效果的技术原因与经济条件(2)有助于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作比较系统、全面而又简明的评价,防止主观随意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3)有助于在评价工作中准确反映被评价的农业技术的经济效果,不至于把其他工作的效果也算进去,从面提高评价的准确性(4)有助于比较系统地认识各种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便

农业技术经济学 判断题

第一章导论 0.技术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使生产活动适应自然规律的要求 1.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数量表示P11 2.经济增长中,硬技术的投入一般以资金量的大小来表示 3.技术经济研究的问题既有微观问题,又在宏观问题 4. 技术、经济、计量构成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活劳动既只能消耗,不能占用。 2.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的内容较广,它是经济效果的延伸和扩展,在讲经济效益时,一般就经济效果在内(判断改错)。P26倒数第3行—倒数1行 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表现为一致性和矛盾性 3.农药属于贮藏性的资源,劳动力,时间,农机属于流失性的资源 4.一个经济总体的整体功能……而是决定于最弱一部分的能力值(判断改错)。P36倒数第4自然段 5.高度差表明了各要素能力值的最大差距和不平衡度,如果高低差愈大,表明愈不平衡,农业生产中的浪费愈在大,高低差愈小,表明不平衡性愈小,平衡工作的任务愈小(判断改错)。P37倒数第2行—P38第2行 6.物质资源具体体现为一定的资金量(判断改错)。P40第1和第2自然段 7.农业生产资源报酬形态三种,图表2—2注释文字更正为:a.报酬固定形态,b.报酬递增形态,c.报酬递减形态(单选题、判断改错)。P44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关心当前的技术经济效益,又要着眼于长远的技术经济效益。应选择两者兼优的方案,或者把长远技术经济最好的方案选为最优方案。P28 9.高低差表达式=最大能力值要素的能力值-最小能力值要素的能力值P37 9.经济最佳值是指在可行性区间内最符合经济目标的某一具体数值 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在确定课题项目时,选择难易适当的项目(判断改错)。P50 2.确定课题项目是衡量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成果是否有推广价值的先决条件。P49 3.在取得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时,实验法比调查法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第四章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1、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对一项复杂经济事物仅设置一两项指标用来全面评价、综合衡量经济效果(判断改错)。P70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图,人均农产品占有量是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判断改错)。P74 3、成本利润率计算公式(单选题),成本利润率能更确切地表示资金消耗的经济效果(判断改错)。P79 4.人均占有农产品数量,农产品商品率是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P73 5.单位土地面积净产值指标的公式,采用这项指标能够反映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水平P76 6.通常所说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活劳动生产率 7. 成本净产出率指标反映了资金消耗所创造的新价值的经济效果 8.确定课题项目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9.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系数越大,表明经济效果越好。基建设投资效果系数通常大于零而小于1 10.牲畜的产仔率和农药杀虫率属于技术效果分析指标 10.农产品产量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 11.成品产品率反映了资金消耗创造价值的经济效果 第五章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一般分析方法 1.它是人们根据相对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的大小来确定地区之间的生产分工和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优化方案。P95 2.试算分析法属于事前经济效益预估和测算。 3.比较优势法是根据相对成本来确定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 4.在分组比较法中,若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组距不宜过大过小 第六章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的边际分析

自学考试农业技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农业技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技术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627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类创造技术的目的性,表现为技术的( A ) A、社会属性 B、自然属性 C、多元属性 D、中介属性 2、资源报酬递减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 A ) A、上凸状的 B、下凹状的 C、直线 D、无法确定 3、下列关于经济效益临界表正确的有( B )P33 A、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0 (<1 亏) B、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1 平) C、经济效益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益-机会成本≥1 D、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4、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 D ) A、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两方面的资料 B、技术效果和可行性四方面的资料 C、经济效果和可行性两方面的资料 D、劳动消耗、劳动成果、技术效果和可行性四方面的资料 5、选择课题顶目时,评价项目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能够计量、工作责任能够明确和( C ) A、完成时间较长 B、完成时间较短 C、完成时间能够界定 D、完成时间不定 6、某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为300万元,该投资的年平均利润增加额为75万元,则建设投资的回收期为( B ) A、7年 B、4年 C、3.5年 D、2年 7、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之比,称为( B ) A、投资年利润率 B、投资总收益率 C、成本利润率 D、资金占用净产出率 8、下列关于运用连环替代法描述正确的有( A ) A、影响因素按对分析对象的重要性排列和顺次替代 B、先替换质量指标,再替换数量指标 C、计算结果可作为分析对象的最终判断(重要参考) D、各因素影响程度的绝对值保持不变(随排顺变) 9、比较分析法要遵循的原则是( C ) A、可量化原则 B、类似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一致性原则 10、已知某生产函数为y=9x2-4x,当资源投入2单位时,平均产量为( A ) A、14 B、20 C、26 D、34 11、在一定资源投入水平下,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不但不会引起一种产品产量少,反而使其产量增加,则这两种产品之间的关系称为( C )

农业技术经济学简答题

农业技术经济学简答题 现代技术的概念已经延伸到三个方面:1技术的活动领域扩大了,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2在技术原理的形成和整个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的因素增加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3技术活动中的物质手段,不仅包括原来意义中的硬件,而且包括运用硬件的软件。技术进步的作用表现在:1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2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3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技术经济研究领域存在哪些特殊矛盾:1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和矛盾2技术措施、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和矛盾3生产措施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和矛盾4技术措施与使用条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2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方法3具体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研究。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力汇总技术要素组合、运用及其发展的经济效果和条件。主要特征:1综合性、系统性、数量性、比较性、预测性、决策性、优选性经济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劳动的节约程度,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程度。经济效果的具体内容是: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支付的有用性成果、收益性成果和收益性成果的评价;单位资源的投入效率以及代替稀缺性资源的考察3对投入产出最佳比值的研究。简述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之间的关系:存在普遍的一致性,但是同时存在着矛盾性,主要包括: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经济上需要与技术上可能之间的矛盾。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有: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相关性、持续性、综合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什么是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其原因是什么: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资源报酬开始是递增状态,在生产资源投入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则呈现报酬递减状态的规律。原因是:1农业生产力是各生产要素的综合作用,其大小不是由最高能力值的要素水平决定,但人们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并不知道各种要素的投入比例是否合理,可能会造成盲目投入,那么,某种要素的过剩投入将会出现报酬递减2农作物、禽兽以及土地对追加的各种投入都有一定的容纳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在确定课题项目时,应该注意一下原则:选择农业生产中带有关键性的技术项目;优先选择其产品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并且产品的社会需要量大的项目;优先选择政府和农民最需要解决问题的技术项目;选择难易适当的项目;优先选择成果可以计量,完成时间可以界定,责任可以明确的项目。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劳动消耗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劳动成果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技术效果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可行性方面的资料。农业技术最优方案的实施程序包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程序;要经过试点、示范、逐步推广;要不断检验和修正农业技术方案。农业技术经济指标具有下列作用:有助于衡量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优劣,深入揭示去的这种经济效果的技术原因和经济条件;有助于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做比较系统、全面而又简明的评价,防止主观随意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有助于在评价工作中准确反映被评价的农业技术的经济效果,不至于把其他工作的效果也算进去,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有助于比较系统的认识各种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便于针对不同评价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当的指标,总之,设置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对具体问题的评价,而且有利于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此外,还有助于发现新的有特定意义的指标,以扩大评价的视野和分析的深度。在设置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实用;系统、全面;简便、易行。比较分析法的原则和条件有:劳动对象的可比性,资源的可比性,技术功能的可比性,消耗费用的可比性,价格指标的可比性,时间的可比性,空间的可比性,特定因素的可比性。连环代替法的局限性有:1连环替代

技术经济学月试题和答案

201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技术经济学试卷 (课程代码06270)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需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从研究内容看,狭义技术经济学可分为a A.理论农业计算经济学和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 B.宏观农业计算经济学和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 C.技术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 D.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 2.随着某种资源投入的增加,产出相应成比例增加,这称为a A.资源报酬固定形态B.资源报酬递增形态 C.资源报酬递减形态D.资源报酬平衡形态 3.单项资源报酬递增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a A.上凸形态B.下凹形态 C.直线D.无法确定 4.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经济效果进行调查,通常要采用a A.全面调查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 5.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为c A.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研究计划、方案优选和综合评价 B.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案优选和综合评价 C.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与整理、综合评价和方案优选 D.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研究计划、综合评价和方案优选 6.某改良水稻产值为26000元,种植面积为40公顷,消耗的总生产成本为8000元,其中生产费用为6000元,则单位土地面积的纯收益为a A.450元/公顷B.500元/公顷 C.560元/公顷D.654元/公顷 7.资金生产率指标组包括c A.成本产品率和成本利润率指标B.固定资金占有率和流动资金占有率指标 C.成本生产率和资金占用生产率指标D.成本净产率指标和资金占有资产率指标 8.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方案和政策实施后经济效果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方法,属于比较分析法 中的c A.平行比较法B.分组比较法 C.动态比较法D.比较分析法 9.犁耕和机耕具有可比性,这是基于比较分析法的哪个原则?c A.劳动对象的可比性B.资源的可比性 C.技术功能的可比性D.特定因素的可比性 E取何值时称为生产的合理阶段?b 10.生产弹性 P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与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与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与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就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与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与手段。②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与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瞧,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与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1)各要素同步形成与要素结合体运行时间不间断规律。要求在同一时点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