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体会

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体会
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体会

xx与法律素养学习体会

通过对模块一的学习,使我从中加深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文明的培育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

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通过此次法律法规师德师风学习,我简单谈谈一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注重职业道德真正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关爱和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做到热爱本职工作,终身勤奋学习,恪尽职守教书,全心全意育人,理解、尊重、信任、关爱每一位学生,杜绝侮辱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从事有偿家教,树立正确的谋生观、享受观和发展观。

二、教师要学法用法,作为人民教师,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贯彻法律知识。当然,前提是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知法、懂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认真履行职责,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坚持做到“为人师表”,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

学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依法解决问题。学生出问题是正常的事情,一旦问题出现,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和处理,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白是非曲直,做到防微杜渐。

四、、终生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我们知道——学高为师,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把握教育问题的高超学术、和谐、感人的师生关系,无不闪现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智慧之光。技高为师,一、是要以科学的

1/ 2

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二、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三、是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教学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所以,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2/ 2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2 两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成文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环节中体现,道德不依靠强制力,依靠内心信念,习俗、教育力量来维持。 4 两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的作用范围比法律广泛的多。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分属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都是调整社会关系与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彼此渗透,相互补充。

论道德与法律关系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摘要】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范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不能把二者划分开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道德与法律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通过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不难发现,从法律的产生,再到实现法治就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相互演进的过程。而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儒家的伦理道德对各个阶段各个时期中国的法制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倡导意义。 【关键词】:法律,道德,关系分析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道德和法律的概念: (一)道德的概念: 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借以评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关于善与恶,好与坏,优与劣,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见,诚实与虚伪,野蛮与文明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综合体系。可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婚姻家庭道德。① (二)法律的概念:

法是有国家制定的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 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 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确认, 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② 二: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法律和道德随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规范体系和调控机制,有各自的性质和界定,无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别 (一)产生的条件不同; 纵观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历程,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 氏族公社的大背景下首先产生的是道德规范和神秘的宗教禁忌,随 着历史发展,封建社会下国家机器的产生勾画了法律的雏形,终于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度的产生、确立 而出现。然而道德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同步,由最古老的社会规范逐渐发展完善, 经过历史沉淀来维系整个社会最基本的规范,没有道德的约束,整个社会便没有了存在的依托。法 律的产生以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冲突普遍化为条件,道德的产生则是 以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为条件。 (二) 本质不同; 法律的本质是“他律”道德的本质是“自律”。法律主要表现 在他的外在强制力上,而这一手段的作用形式就是国家机器。而这 些强制手段往往具有一定的暴力色彩,如剥夺财产甚至生命。可以

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体会

xx与法律素养学习体会 通过对模块一的学习,使我从中加深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文明的培育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 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通过此次法律法规师德师风学习,我简单谈谈一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注重职业道德真正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关爱和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做到热爱本职工作,终身勤奋学习,恪尽职守教书,全心全意育人,理解、尊重、信任、关爱每一位学生,杜绝侮辱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从事有偿家教,树立正确的谋生观、享受观和发展观。 二、教师要学法用法,作为人民教师,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贯彻法律知识。当然,前提是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知法、懂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认真履行职责,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坚持做到“为人师表”,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 学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依法解决问题。学生出问题是正常的事情,一旦问题出现,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和处理,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白是非曲直,做到防微杜渐。 四、、终生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我们知道——学高为师,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把握教育问题的高超学术、和谐、感人的师生关系,无不闪现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智慧之光。技高为师,一、是要以科学的 1/ 2

教师教育法律法规及师德师风学习的心得体会(小学)

教师教育法律法规及师德师风学习的心得体会(小学)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xx老师的“依法执教: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恪守师德”的专题讲座。它如磁石吸引我游离的目光,安抚我躁动的心河。韩老师说过‘党的xx大’以后,我们的教育提倡以“立德树人“为主,我们教育的发展将不仅只是教书,而且更要育人。从现在起我们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不能像以前那样无拘无束,时刻要有一种危机感;要时刻以道德为楷模,更要依法执教,现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触犯“道德底线”和不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在辛勤耕耘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的学习。我逐渐感悟到人生的哲理:甘于寂寞是成熟的标志。因而我感觉自己在前进,在成长。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德树人,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育教学的法规与道德,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提升自己的思想理念。通过今天师德师风教育的学习后,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提升思想认识,爱岗敬业。 韩老师讲的非常好。首先,我们对教育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为人师表”、“鞠躬尽瘁”的表率与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这一行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

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我觉得教师的责任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我们是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我们就要用自己辛勤的工作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这又是我们对家长的负责,家长就是希望我们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贡献的人,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希望我们能做到他们无法做不到的事情;同时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表现,学生来到学校,不管他们的目的如何,他们的行为如何。作为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在知识、做人各方面得到发展。 二、加强政治、法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经过今天的学习后,平时我要不断地、系统的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还有党的群从路线、xx大的精神与xx的重要讲话精神;同时,更要学习先进的教师(如陶行知老师、陈启贤老师、曾维奋老师、和刘运荣校长等)的先进事迹,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三、搭起沟通桥梁,深化爱心素养。 我觉得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有崇高的师爱,将爱与关

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基本关系

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基本关 系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道德与法律 一.法律与道德的学理含义 (一)法律的概念: 1.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 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 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 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 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二)道德的内涵: 1.定义: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 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 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 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 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 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道 德本质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提 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三)明确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产生条件的不同: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 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 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 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 来;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 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3.调整范围不同: (1)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 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 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 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 (2)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 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 德判断。 二.法律与道德联系 (一)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 人们道德的培养。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 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 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心得

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心得 几天的班主任研修,我学了太多的东西,令我印象最深的当属模块一————《师德与法律素养》了。在这个模块里,我倾听了许多感人的教师师德故事,我从中受到的启发非常大,深深地认识到,作为教师,应该多向这些优秀的教师学习: 一、敬岗爱业,鞠躬尽瘁 张姐那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那种勤劳踏实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奉献的崇高师德引领着我。是啊,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关爱学生,一视同仁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多鼓励,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刘丽华老师

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不仅替别人上课、带病坚持上课,不落下任何一个自己应该参与的教学工作环节,而且关爱任何一个学生,尤其体贴与关爱落后的孩子。经常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学习,甚至一起做各种游戏,孩子们爱学习了、爱听课了。刘老师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我们身边的模范。 三、严于律已,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学习中,白银虎老师的言行打动了我,他虽然年老,但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身兼多职,任劳任怨,实在是中青年教师学习的楷模!卢玉福老师也是个深受周围人的喜爱的好老师,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实在值得赞扬。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向这两位老师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尽职尽责,只有这样,才能影响自己的学生,为他们做个好榜样。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不断鞭策自己,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这样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立论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立 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立论纵观历史长河,朝代的更迭伴随着一步步法律的倒台与出现,而人类的道德光芒却依旧代代传承下来,追根溯源,道德的积累与实践是法律出现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道德这个基础才使得各种法律得以萌芽。 为阐述我方观点,我方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证明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道德所具有的不只是对于自身行为的约束,良好的道德会从根本上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而道德所具有的这些作用是法律所不具有的,因此与法律相比,除了约束的作用外,道德因其无法替代的附加价值,因而具有无法逾越的地位,更进一步讲,道德的影响不仅会改变个人,对于全社会而言,道德更是会促进社会全面的和谐与发展,它是人类千年传承发展出的美好文明,只有在道德风尚广播的作用下才社会才会维持稳定,因此从道德与法律的影响范围上讲,道德的作用更加具有广泛性。 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虽然在执行上具有很强的力度,但是如果道德不被重视,一切用法律解决的话,社会必将混乱,况且法律至今尚未完善,在这种不健全的制约下,道德是唯一可以填补法律漏洞的方式,而且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而言,受到的也多是道德约束力,有些法律也只能针对个别的群体发挥效力,所以比较道德与法律的效力,道德的效力更优于法律。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两者的影响范围上看还是从两者的作用效力上看,我方坚持认为道德比法律更为重要。 1、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道德是和谐的灵魂,道德是和谐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优良的道德能力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思想保证。) 提出的“”不就是和谐社会的吗而佛教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就是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吗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就是和谐社会的依据吗可见,构建和谐社会的“原材料”就是道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方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法律与道德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据此,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主要可作如下表述: 生成形态并列。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的重要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不仅深刻地概括了道德的本质特征,而且指明了道德与法律的根本区别。从性质上看,道德体现的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它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精神力量,实际上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性来发挥作用的。而法律表现的是“国家意志’’的他律,具体而言,它是由国家机关根据占社会领导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阶级意志而采用规范形式制定的,同时又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即法庭、警察、监狱等来保证施行的。所谓法制即是上述法律规范体系及有关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一系列环节的制度。以上说明,在社会规范系统中,法律与道德是两个并列存在的对立面的统一。就其生成形态来说,法律主要是一种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道德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们在基本内涵、表现形式、调控方法等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调控范围交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对立面的排斥,而且存在着对立面的过撞与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

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实证法学派与非实证法学派的不同立场 道德与法律是否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是区分实证法学派与非实证法学派的关键,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与法律有本质的联系。自然法实质是道德法则,它不仅是法律制定的最终依据,而且是评价法律好坏的最高标准。实证法学派认为,道德与法律没有必然联系,法律中不能有道德因素的参与,存在的只有实在法。 非实证学派(主要是自然法学派)中,19世纪古典自然法学派所持的观点是自然法是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理性的最高体现,是自然万物存在之前就己确立的,其实质是道德法则,它是构成人定法和正义的基础。因此,它不仅是法律制定的最终依据,而且是评价法律好坏的最高标准。到了现代,新自然法学进一步兴起,它关注点由自然跟理性转向道德。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富勒,他不仅强调法律与道德不可分,而且强调法律本身的存在也必须以一系列法治原则为前提,这些法制原则就是法律的“内在道德”,也即“程序自然法”。 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富勒指出:“法是使人类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从这一事业要求法必须具有一般性或普遍性,必须公布于众、可预测或非溯及既往、明确、不矛盾、可为人遵守、稳定、官员的行为必须与己公布的规则一致。这些要求属于“法的内在道德”,他们之所以是“内在的”,乃是它们内含于法的概念之中:之所以是“道德的”,乃是因为它们提供了评价法律和官员行为的善恶标准。由此可见,法律与道德是存在必然联系的,是不可分离的。另一位自然法学家德沃金在他的代表作《认真看待权利》一书中,指出权利是要求保护的“道德主张”可以是法定的权利,也可以是道德的或政治上的权利。他强调,只有政府认真地看待权利,它才能够认真地看待法律,才能够使公民尊重法律。为此,政府必须保护个人权利,法院在处理案件,尤其是宪法案件和棘手案件时,应依据公认的道德原则做出保护个人权利的决定,这就是他的权利核心之所在。他还在《原则问题》一书中指出,法是由规则、原则、政策等要素组成的,法的原则,如“不得不公正的损人利己”、“不得从其错误行为中获利”本身就是道德原则。从“原则”的角度看,法与道德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此外,像“犯罪”、“过错”、“责任”等法律的概念和“合理的便利”、“公平行为”、“正当程序”等法律的标准,都是由它们所服务的目的形成的,在解释和适用法律的概念和标准时,不可避免地涉及法律应当是什么,法律的作用是什么等道德和正义的问题。 自然法学派关于道德与法律有本质联系的理论,虽然为法律提供必要的价值基础和准则,但是由于他们认为道德在法律制定、解释及法官确定法律标准时都起着重要乃至决定作用,实质上是将法律归于道德,等同于道德,使法律成为道德的附庸,而失去其自身的独立品格和至上权威。 与资产阶级革命催生出充满浪漫情怀,激进而富于幻想的自然法学派相比,实证法学派关注现实的经验生活,强调立法的基础应当是个人和社会的实际利益,而非自然法学派所说的超越时空的道德法则。如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边沁极力反对古典的自然法学,他认为自然状态、自然权利、自然法都是一种虚构,一种猜测,一种纯粹的逻辑幻想。实证主义法学派断然否定道德与法律关联的必然性,认为法律来源于经验的总结,不存在有自然法这种东西。实证主义法学派的基本观点是:恶法亦法;法和道德之间,实然的法和应然的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法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在法和道德本质联系的问题上主张不符合道德的法不影响法的实在性的观点。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极力主张把实际的法和应当的法分离,把立法学和法理学分离。他指出,法是立法者的意志或命令,立法的目的必须是维护公民的安全、平等、富裕和生存,而非捍卫自然法所说的抽象正义。他认为仅仅从一个规则违反道德标准这一事实,就断言这个规则不是一个法律规则,这将导致无政府状态或放纵。仅仅从一个规则合乎道德愿望这一事实,就认为它是一个法律规则,这将导致政治上的混乱或专横。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姓名:X X 专业:软件技术班级:0902班[摘要]道德法律有时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有很多像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法律和道德即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栋房子,那么道德和法律就是支撑起这栋房子的支柱,缺少任何一支柱,这栋房子都将会面临倒塌的遭遇。它们的关系也好比一栋房子各支柱之间的关系一样:共同联系、相依为命,而又相互独立! [关键词]道德、法律、关系、武器。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从书上学到: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和道德是治理国家的两大无形的“武器”!下面就我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浅析下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的涵义 1.1依我个人对道德的认识为它做个简单的定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从古至今不断发展而来的,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积累并逐步提高它的作用,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1.2道德的深层含义 道德在我国起源很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著成了《道德经》,这是一部很出色的著作,这么多年来,仍然受世人的推崇! (1)“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度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第五十一章,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认识到了道德的尊贵,并提出了以德育人的观念。可见道德在我国起源是非常早的,它对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2)马克思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道德的存在,它在社会了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道德是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随着这种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道德观念也有着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所谓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师德与法制素养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者和示范者。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意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道德教育和传授知识的,从这可以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历来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要履行教书育人、培养理想远大、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的职责,同时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承担着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对学生的父母般的关心与爱护和朋友般的关心与尊重,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在教育日趋走向法制化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树立依法执教的意识,自觉维护教育法律法规。所以,身为教师就应一方面加强师德修养,另一方面加强法制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的人,在执教的工作岗位上为人师表,以优良的思想作风教育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形象和人格影响和激励学生。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首要的是要有忠于教育事业和肯于奉献的精神,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师德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自己从事的执教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甘为人梯,专心致志做好教学工作,并且在执教活动中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综合人才。 良好的师德修养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也是教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学生人生观的建立,道德情操的形成固然需要教师的课堂教育,而教师的个人品格、行为习惯、言行举止以及处世方法,给学生们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比他教授的知识更能影响学生。由此看来,教师能给学生施以影响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时候是习惯,是心态,是做人的标准。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教师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给学生做出榜样。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义愤填膺地抨击各种丑恶现象,走出教室却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迎合或追逐,这种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行为,对学生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 同时,作为教师,既要杜绝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发生,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对自身正当权益的维护。教育法制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要充分认识加强教师法律培养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的提高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要将教师法律素质与师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教师法律素质和道德修养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有效地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自觉做到敬业爱教、自觉做到廉洁从教、自觉做到文明执教、自觉做到优质施教。提高教师依法治教的法律意识,创建文明和谐的法制校园。

教师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

教师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 一、师德基本范畴(师德文化、师德品质,知情意行、师德活动) 师德与道德共同性(相对独立性阶级性历史继承性共含性)联系 (重要组成部分特殊表现来源和基础,共性和个性)区别(产生时间和发展情况,范围) 师德基本特点(对教师职业的特为性体现教书育人要求的一致性内容的全面性功能的多样性) 二、师德的职业约定【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物质文明发展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发展人的素质发展);教师劳动对师德的内在规定性(应有的知识和教育能力,应有的从教为善品质)】 师德的价值蕴涵【伦理价值(教育为善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努力增进 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重要的伦理调节和评价功能);教育价值(对教育工作的不可或缺性、对教育对象的巨大教育功能、对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和修养的引导功能);文化价值(对社会文化有深远影响有效育化人文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资源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影响是教师精神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调节教师职业行为和素养)】 师德强化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师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认识和处理好教书育人关系、全面树立育人意

识、多方面努力更好实现教书育人);乐岗勤业(热爱教育乐于从事教育事 业、勤于功业勤于工作);人格示范(教育者先受教 育、实践中锻炼形成道德人格、要有良好的仪态】 师德的基本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师德原则规范的个体性内化(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勇于实践磨练增 强情感体验、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四 教师的价值实现【价值实现中的价值对待(物质和精神的价值对待、自我和 职业的价值对待、目的性存在和工具性存在的价值对待);实践对待(对价 值实现中的各种价值取向予以正确认识和把握、注意不 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进取创新发挥创造潜能、注重实践努力的自 我强化);结果对待(结果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 教师的幸福【应有的本质性把握(既包括享受和获得也包括创造和付出、既 有个人目的的实现也有社会目的的实现、既有某一方面的满足也有多方面追 求的实现):基本取向(物质取向,途径和手段正当合 理合法诚实劳动获得、精神取向—避免吧精神和物质幸福割裂认识到精神幸福在层次上的不同在精神实现方式上要注意自我修养及与 他人交往合作;事业取向,对教育过程的幸福感对结果的幸福感对 规范的正确理解的幸福感);应有的实践努力(爱教乐教树立追求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容 1.教师爱岗敬业。 教师爱岗敬业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上的内容: (1)情感上——爱校爱教爱生。 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情感上的接纳,甚至“迷恋”;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场所有一种剪不断的“情结”。能把自己的情感世界与教育的兴衰、学校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为教育之忧而忧,为教育之乐而乐。 以校为家,把学生当儿女、兄弟姐妹。这种情感是爱岗敬业最根本的动力源泉。这种情感是内在的,也是持久的,不会因教师职业待遇的高低或条件的忧劣而轻易波动。教师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敬重自己的事业,并为之而自豪;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可能以恭敬之心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对学生、对事业严肃认真、专心致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2)理念上——教书育人。 教师对职业的爱心要在懂教育规律、思想方法科学和清醒头脑的前提下,否则这种爱就会盲目和没有方向。

教师爱岗敬业要体现在既要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要求,适 应时代发展的综合素质,又要开发学生潜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 得到发展。 教师爱岗敬业不仅仅表现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千方百计提高 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更要体现在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 德上,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教育性上,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上。 教师爱岗敬业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还要教会学生做人,要 培养学生形成做事、做人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3)态度上——认真负责。 教师对工作、对学生的态度是教师爱岗敬业的直接体现。中 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朱熹强调“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容不得半点疏忽。教育的影响触及 心灵,容不得丝毫大意。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 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的职业态度除“认真”二字,别无选择。 具体讲:教师在工作上要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决不敷衍了事,在行动上,科学规范、遵规守纪、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在学生 面前,教师没有个人行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的视野之中, 教师应随时注意完善自己的职业形象。

道德与法律

道德与法律 道德与法律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经典问题经常展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一直以来都为历代学者孜孜不倦的探求着!那么道德与法律到底有何别样魅力让无数饱学之士为其竞折腰呢?小女子不才愿一探究竟! 道德与法律溯回到根本是孰先孰后产生的呢?法律是产生了阶级出现了国家而产生的。道德可能产生的更早些,人类从地球上诞生的同时道德也诞生了,只是没有现在的道德。道德的具体含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度量都要按当时的标准算!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更像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当然事实也是如此。而道德却像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因此从人出现它即产生与谁的统治无关,可以说你只要还活着就必然受着这种约束!因而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最低层次的道德!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判断它们的重量了呢?是不是可以妄自认为道德更加伟大而法律是渺小的呢?也许道德可以说是更加宽广的但是却不能因此渺小了法律!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是一个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整个社会就处于一个由不同的交往形式链条所纠结而成的巨大的开放式网络结构之中。任何一个构成单元的行为都会对整体的存在与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为这个社会确立起一种共同的价值导向并为其成员制定出一套相对普遍的可接受的行为准则是满足每个成员都能维护自身合理利益,进而确保社会健康、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行为规范在不知不觉中应运而生!而这些行为规范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就是道德与法律两种。对于社会的发展它们有着各自适用的范围却不可偏废!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法律共同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紧密联系的,它们长时间以来相依相伴!它们可谓在内容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功能上“你帮我一把,我帮你一把”;在实施过程上“你借我一下,我借你一下”。无论在历史进程中的那一个阶段都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是否此时此刻就可以将它们画上完美的等号了呢?这是致命的错误仅管它们是如此的相亲相爱但是我们仍不能忘怀它们独特的个性发展毕竟它们还有着各自的发展舞台有着各自不同层次的阶段追求!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道德与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如果说当今世界哪一国的道德发展史最为长久那么中国必然当之无愧!我们的祖国有着数千年的道德发展史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早在春秋战国年间就著有《道德经》了,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那些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行、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还是两个概念并没有“道德”一词而“道德”两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道德在人们心中往往是高尚的代名词其中亦包含了太多的隐忍!宋朝朱熹就说“存天理,灭人欲”,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礼仪廉耻”“三从四德”等等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它们是强调义务的禁锢着人们的思维尽管是没有强制力的实施但是舆论猛于虎!当然不能因此将道德认知为比洪水猛兽更

2017年教师师德师风及法律知识竞赛

2017江苏省教师师德师风及法律知识网络竞赛题库 (有答案、包过) 1、在学习过程中,( C)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A、学习方法 B、学习态度 C、学习调控 D、学习目标 2、(C)的学生受环境影响明显,他们更容易在集体情境的学习中获得快乐,并在集体中表现出顺从、和谐与协调,具有良好的融合性,情境性明显。 A、场独立型 B、整体型 C、场依存型 D、聚合型 3、最近发展区理论是( C)提出来的。 A、苏霍姆林斯基 B、巴班斯基 C、维果斯基 D、布卢姆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C) A、陶治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践锻炼法 5、需要层次理论是(B)提出来的。 A、斯金纳 B、马斯洛 C、海德 D、班杜拉 6、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 B、互补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7、学校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作为导师的李老师手把手地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体现了李老师(C)。 A、廉洁从教、勤恳敬业 B、因材施教,乐于奉献 C、团结协作,甘为人梯 D、治学严谨,勇于创新 8、变经验型为科研型,是指靠(B)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A、继承教育传统 B、教育科学研究 C、在学生身上多花时间 D、多次重复加深记忆 9、“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行为规范,这是由教师职业道德的(A)决定的。 A、示范性 B、责任性 C、继承性 D、特殊性 10、(C)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 A、管理学生权 B、民主管理权 C、教育教学权 D、获取报酬待遇权 11、孔夫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D) 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C、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12、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核心是(A) A、反思能力 B、思考能力 C、自学能力 D、教学能力 13、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A)。 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 D、团结协作 14、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德育方法是( B)

论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的《论语》为我们今天的道德更是贡献不少······ 这些都诠释了道德与法律是一对孪生兄弟,也诠释了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常言道:“以德服人,以法治国。”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之间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和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对二者的关系说法很多,其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行为规范,他们的产生原因,调整对象、调整范围、表现形式、调整机制、评价标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一、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说法,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法律的产生以国 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 法律的性质。而道德则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 有了道德的存在。在一种社会形态之内,通常只能存在一种同一性质 的法律。却可能存在几种不同性质的道德。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前, 少数先进人物与革命导师就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和道德的品 质。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但是,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 第二、法律和道德调整的对象范围有所不同。在现代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仅限于人们的外在行为,单纯的思想或动机不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在古 代社会曾经有过“腹诽”、“莫须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谬案件这种情 形与现代的法治原则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调整的范围也比法律要 广泛。例如婚姻关系是法律与道德共同调整的对象,但是爱情关系、 友谊关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调整不不受法律的调整。 第三、法律与道德表现的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后果是行为人要受社会舆论的谴 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 后盾的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法律规范则必须规定明确,具体的行 为模式与行为后果。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 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四、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不相同。道德评价具有“扬善惩恶”的特点其评价所针对的主要是违法犯罪行为。找通常下,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 违反道德,当违反道德不一定违反法律,所以道德的评价标准比法律 的评价标准更加广泛。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他们都是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他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

依法执教寸心千古-学习师德与法律素养的心得体会

依法执教寸心千古 ---------学习师德与法律素养的心得体会 沂源县历山街道办荆山路小学杜青青 本次研修之后,我深有感触,有所体会。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总是充满了无限向往,溢美之词也总是脱口而出:“教师是孺子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这些溢美之辞,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赋予了它许多美好的幻想,因此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怀着对教育事业追求,依法执教,不间断地探索与实践。 当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参加工作之后,穿过教师职业的光环,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当一名教师,不容易;当一名优秀教师,更不容易,也才真正懂得责任的承担。毕竟鲜花和掌声只是一时的,而更多的时间我们必须面对的是那一颗颗需要呵护的心灵、那一张张对知识期盼的脸,还有那装满身心的一份份责任。那怎样才能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依法执教,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做一个勤于学习法律,有所追求的教师。 在教学工程中,教师要学习法律知识,树立威信必须要有高超的“本领”。具体来说,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博采相关知识;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还需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水平,向专家型教师转变。教师学识广博了,底气充足了,就能够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走得顺畅、走得长远。 二、用法律和奉献诠释教师神圣的职责 歌德曾说过:“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身边的

榜样也用行动告诉我,奉献才是人生真正的内涵。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的先辈为教师写出这样动人的诗句,来称赞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为了培育下一代,为了祖国的兴盛发展,多少人民教师把一生都寄托在这三尺讲台。这种奉献精神,就是我们身为教师的精神支柱。仅仅因为这种精神,多少代人前赴后继的奋斗在这狭窄的舞台上,历尽心血,不求回报,所以我们要用法律和奉献诠释教师神圣的职责。 三、要为人师表,依法执教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授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先树人。”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用依法执教,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为了太阳底下最崇高最光辉最灿烂的事业,为了阳光照射下健康快乐成长的一张张笑脸,为了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作为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让我们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奉献给教育事业,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讲述着一个个饱含我们教师,酸甜苦辣的故事。在工作中快乐着,在快乐中工作着,这种快乐不在于回报,而在于教育本身,所蕴含的无穷乐趣-----那就是桃李满天下,以后更要依法执教,让每一件小事都有法可循,使得寸心千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