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习题答案

糖代谢习题答案
糖代谢习题答案

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A

3.C

4.B

5.D

6.B

7.A,C

8.B

9.C 10.C 11.D 12、B 13.C 14.E

15. b 16. b 17. e 18. c 19. c 20. a 21. b 22. b 23. a 24. e 25. e 26. d 27.c

28. a 29. d 30. d 31. d 32. c 33. c 34. B 35.、d 36、d 37、d 38、d 39、c40、b 41、

b 42、b

填空题

1.己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2. 2,32; 3.4,NAD+,FAD;

4.糖原合成酶,糖原磷酸化酶; 5、2、2 6、乳酸

7、 12 1 8 、4 1 9.线粒体糖酵解

10.、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11、 1 4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v

7. x

8. v

9. x 10. v 11. x

三、简答题(略)

4、答:空腹或饥饿时利用非糖化合物异生成葡萄糖,可维持血糖的浓度:糖异生是肝脏补充或恢复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调节酸碱平衡。

5、迅速供能;某些组织依赖糖酵解供能,如成熟红细胞等。

6、三羧酸循环中有四次脱氢,两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三羧酸循环中有三个不可逆反应,三个关键酶(异柠檬酸脱氢酶、а-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柠檬酸合成酶);三羧酸循环中的中间产物包括草酰乙酸在内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草酰乙酸的回补反应是丙酮酸的直接羧化或者经苹果酸生成。

7、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的最终代谢通路;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的前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在无氧条件下氧化分解成为乳酸并产生ATP的过程,由于该过程与酵母菌、细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醇发酵的过程相似,故之称为。

2.又称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即在线粒体中,糖、脂、氨基酸等有机物代谢的共同中间体乙酰辅酶A首先与草酰乙酸合成柠檬酸,再经过脱氢、脱羧等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将乙酰辅酶A转变成CO2并生成NADH和FADH2的过程。它是生物体内糖、脂、氨基酸等有机物代谢的枢纽。

3.在糖异生途径中,由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稀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丙酮酸经草酰乙酸转变成磷酸稀醇式丙酮酸的过程称为丙酮酸羧化支路,丙酮酸羧化支路消耗ATP使丙酮酸绕过“能障”生成磷酸稀醇式丙酮酸进入糖异生途径。乳酸、丙酮酸、甘油、脂肪酸、及某些氨基酸在生物体内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成葡萄糖或糖原。

4.动物体肌肉组织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糖酵解作用,产生大量乳酸,少部分乳酸随尿液排除体外,但大部分乳酸经血液循环运至肝脏,在肝细胞内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变成葡萄糖,葡萄糖随血液循环供给肌肉、脑等组织利用。这种乳酸被再次利用的过程称为乳酸循环,又称克立氏循环。

5.氧降低兼性厌氧微生物对葡萄糖的消耗,并加快细胞生长速度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二)填空

1.己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2. 2,32; 4.4,NAD+,FAD; 8.糖原合成酶,糖原磷酸化酶;

(三)选择题

1.(B)糖酵解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的胞质NADH无法将电子交给O2,故不可能进入呼吸链氧化供能。甘油酸-3-磷酸不能直接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醛缩酶的辅助因子为Ca2+、Zn2+等无机离子。所以酵解过程产生的胞质NADH只有一条去路,还原丙酮酸生成乳酸。

2.(C)糖原在体内磷酸解得到的产物为葡萄糖-1-磷酸,经磷酸葡萄糖变位酶作用生成葡萄糖-6-磷酸,它进入酵解途径先生成2摩尔丙酮酸、3摩尔ATP、2摩尔NADH + H +,2摩尔丙酮酸随后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还原成乳酸,使 2摩尔NADH + H+转化为NAD +。

5.(E)在三羧酸循环中,有两步反应是不可逆的,一是柠檬酸合成酶催化的由草酰乙酸和乙酰辅酶A生成柠檬酸的反应,另一个是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催化的由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的反应。由于这两步反应不可逆,三羧酸循环不能逆转。

7.(A)在糖酵解、糖异生作用都没有丙酮酸脱氢酶。糖酵解作用中,己糖激酶、酶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均为不可逆反应。果糖-1,6-二磷酸属于酯酶只存在于糖异生中。

(四)判断题

2.错。将丙酮酸、乳酸等小分子前体物质合成葡萄糖即糖异生,其途径基本按糖酵解逆行过程,但糖酵解中的3处不可逆反应需要其它酶来完成。

5.对。肝糖原降解后生成的葡萄糖-1-磷酸经变位酶的作用生成葡萄糖-6-磷酸,再在葡萄糖-6-磷酸酶(酯酶)作用下转变成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而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它只能进行糖酵解生成乳酸,在肝脏中通过糖异生作用,间接转化成血糖。

6.错。磷酸戊糖途径本身不涉及氧的参与,但该途径产生大量的NADPH, NADPH可以将电子最终交给O2,使NADP+得到再生,以维持磷酸戊糖途径的持续进行。

(五)分析和计算

1.首先,2摩尔丙酮酸+2CO2+2ATP→2草酰乙酸+2ADP+2Pi; 2草酰乙酸+2GTP →2磷酸稀醇式丙酮酸+2GDP+2CO2;其次,2摩尔磷酸稀醇式丙酮酸沿糖酵解途径逆行至转变成2摩尔甘油醛-3-磷酸,其中在甘油酸-3-磷酸转变成甘油酸-1,3-二磷酸过程中,消耗2摩尔ATP;甘油酸-1,3-二磷酸转变成甘油醛-3-磷酸中,必须供给2摩尔

的NADH?H+。最后,2摩尔的磷酸丙糖先后在醛羧酶、果糖-1,6-二磷酸酶、异构酶、葡萄糖-6-磷酸酶作用下,生成1摩尔葡萄糖,该过程无能量的产生与消耗。从上述三阶段可看出,2摩尔丙酮酸转化成1摩尔葡萄糖需要提供6摩尔高能磷酸化合物,其中4摩尔为ATP,2摩尔为GTP。

2.甘油+ ATP→α-磷酸甘油+ ADP;α-磷酸甘油+ NAD+→NADH?H++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二羟丙酮→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3-磷酸+ NAD++ Pi→甘油酸1,3-二磷酸+NADH?H+;

甘油酸1,3-二磷酸+ ADP→甘油酸-3-磷酸+ ATP;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磷酸稀醇式丙酮酸;磷酸稀醇式丙酮酸+ ADP→丙酮酸+ ATP;丙酮酸+NAD+→乙酰辅酶A +NADH?H++ CO2;然后进入乙酰辅酶A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经过4次脱氢反应生成3摩尔NADH?H+、1摩尔FADH2、以及2摩尔CO2,并发生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摩尔GTP。依据生物氧化时每1摩尔NADH?H+和1摩尔FADH2 分别生成2.5摩尔、1.5,1摩尔甘油彻底氧化成CO2和H2O生成ATP摩尔数为6×2.5+1×1.5+3-1=18.5。

3.葡萄糖经过激酶的催化转变成葡萄糖-6-磷酸,可进入糖酵解途径氧化,也可进入磷酸戊糖途径代谢,产生核糖-5-磷酸、赤鲜糖-4-磷酸等重要中间体和生物合成所需的还原性辅酶Ⅱ;在糖的合成方面,非糖物质经过一系列的转变生成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在葡萄糖-6-磷酸酶作用下可生成葡萄糖,葡萄糖-6-磷还可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作用下生成葡萄糖-1-磷酸,进而生成糖原。由于葡萄糖-6-磷酸是各糖代谢途径的共同中间体,由它沟通了糖代谢分解与合成代谢的众多途径,因此葡萄糖-6-磷酸是各糖代谢途径的交叉点。

4.(1)血糖的来源:食物淀粉的消化吸收,为血糖的主要来源;贮存的肝糖原分解,是空腹时血糖的主要来源;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大多数氨基酸等通过糖异生转变而来。(2)血糖的去路:糖的氧化分解供能,是糖的主要去路;在肝、肌肉等组织合成糖原,是糖的贮存形式;转变为非糖物质,如脂肪、非必需氨基酸等;转变成其他糖类及衍生物如核糖、糖蛋白等;血糖过高时可由尿排出。(3)人体血糖水平的稳定:主要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来调节。血糖水平低时,刺激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当血糖水平较高时,刺激胰岛素分泌,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作用,加快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材料

第六章糖代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果糖(F),半乳糖(Gal),核糖 双糖:麦芽糖(G-G),蔗糖(G-F),乳糖(G-Gal) 多糖:淀粉,糖原(Gn),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各种组织细胞 门静脉 肠粘膜上皮细胞 体循环 小肠肠腔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SGLT 肝脏

过程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构 调节。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1、反应过程 ○1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总反应式: 关键酶 调节方式 ?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 乙酰CoA ATP ADP 胞液 线粒体 丙酮酸 乙酰CoA NAD + , HSCoA CO 2 , NADH + H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糖代谢习题

糖代谢习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第六章糖代谢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糖: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其多数分子式可以表示为(CH2O)n。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衍生物的总称; 2.血糖:血中的葡萄糖; 3.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产乳酸的过程; 4.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 5.三羧酸循环: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其第一个中间产物是一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亦称柠檬酸循环; 6.糖原的合成:体内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7.糖原的分解: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过程; 8.糖异生: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9.乳酸循环(Cori循环):肌肉收缩(尤其是供氧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细胞膜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放入血液后又可被肌肉摄取,此循环即乳酸循环。 二、填空题

1.糖酵解是在细胞的细胞质进行的,三羧酸循环是在线粒体 进行的,磷酸戊糖途径是在细胞质进行的。 2.糖酵解的速率主要受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 6-磷酸果糖激酶-1 、和丙酮酸激酶的调节控制。 3.糖酵解的三步不可逆反应是葡萄糖的磷酸化作用、 6-磷酸果糖的磷酸化作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磷酸转移。 4.糖酵解中两步底物磷酸化作用生成ATP的反应分别是 1,3-二磷酸甘油酸的磷酸转移、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磷酸转移。 5.丙酮酸脱氢酶系由丙酮酸脱氢酶(E1)、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组成。 6.6. 三羧酸循环过程中有四次脱氢和两次脱羧反应。每循环一周可生成 10 个ATP。 7.7.肝是糖异生中最主要器官,肾也具有糖异生的能力。 8.8.1个葡萄糖分子经糖酵解可生成 4 个ATP,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 2 分子ATP。 9.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ɑ-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10.2分子乳酸异生为葡萄糖要消耗 6 分子ATP。 11.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来自于 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

生化糖代谢练习题

糖代谢练习题 第一部分填空 1、TCA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____异柠檬酸脱氢酶____和___α- 酮戊二酸脱氢酶_____催化。 2、在糖酵解中提供高能磷酸基团,使ADP磷酸化成ATP的高能化合物是___1、3二磷酸甘油酸________ 和________磷酸烯醇式丙酮酸________ 3、糖酵解途径中的两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分别由_____磷酸甘油酸激酶 ________ 和______丙酮酸激酶_______ 催化。 4、三羧酸循环在细胞____线粒体_______进行;糖酵解在细胞___细胞质(或胞液)________进行。 5、一次三羧酸循环可有____4____次脱氢过程和_____1___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 6、每一轮三羧酸循环可以产生____1个_____分子GTP,____3个_____分子NADH和____1个_____分子FADH2。 7、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H+来自的氧化。 8、糖酵解在细胞内的中进行,该途径是将转变为,同时生成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9、许多非糖物质如______,______,以及某些氨基酸等能在肝脏中转变为糖原,称为___________ 10、线粒体内部的ATP是通过载体,以方式运出去的。 11、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代谢途径转化为_________分子乳酸净生成_________

分子ATP。

12、糖酵解在细胞_________中进行,该途径能将_________转变为丙酮酸。 13、三羧酸循环脱下的_________通过呼吸链氧化生成_________的同时还产生ATP。 14、糖酵解过程中有3 个不可逆的酶促反应,这些酶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15、由非糖物质生成葡萄糖或糖元的作用,称为__________作用。 16、糖是人和动物的主要物质,它通过而放出大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17、lmol 葡萄糖氧化生成CO2和H2O时,净生成__________mol ATP。 18、三羧酸循环的第一步反应产物是___________。 19、蔗糖是由一分子和一分子组成,它们之间通过 糖苷键相连。 1、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 2、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3、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4、线粒体,细胞质(或胞液) 5、4,1 6、1个,3个,1个 7、3-磷酸甘油醛 8、细胞质,葡萄糖,丙酮酸,ATP和NADH 9、甘油,丙酮酸,糖原异生作用10、腺苷酸,交换11、2,2 12、浆,葡萄糖13、氢,水14、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过程 2 H 2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 构调节。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胞液

糖代谢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糖代谢 一、选择题 ( )1、一摩尔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可生成的乙酰辅酶a a 1摩尔; b 2摩尔; c 3摩尔; d 4摩尔; e 5摩尔。( )2、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的酶就是 a 果糖二磷酸酶; b 葡萄糖—6—磷酸酶; c 磷酸果糖激酶; d 磷酸化酶。 ( )3、糖酵解的终产物就是 a 丙酮酸; b 葡萄糖; c 果糖; d 乳糖; e 乳酸。( )4、糖酵解的脱氢步骤反应就是 a 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b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c 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 d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e 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 ( )5、反应: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需要哪些条件? a 果糖二磷酸酶、ATP与二价MG离子; b 果糖二磷酸酶、ADP、无机磷与二价MG离子; c 磷酸果糖激酶、ATP与二价Mg离子; d 磷酸果糖激酶、ADP、无机磷与二价Mg离子; e ATP与二价Mg离子。 ( )6、糖酵解过程中催化一摩尔六碳糖裂解为两摩尔三碳糖的反应所需的酶就是 a 磷酸己糖异构酶; b 磷酸果糖激酶; c 醛缩酶;d磷酸丙糖异构酶;e 烯醇化酶。 ( )7、糖酵解过程中NADH+ H+的去路 a 使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b 经α—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 c 经苹果酸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 d 2—磷酸甘油酸还原为3—磷酸甘油醛; e 以上都对。 ( )8、底物水平磷酸化指 aATP水解为ADP与无机磷;b 底物经分子重排后形成高能磷酸键,经磷酸基团转移使ADP磷酸化为ATP c 呼吸链上H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形成ATP; d 使底物分子加上一个磷酸根; e 使底物分子水解掉一个ATP。 ( )9、缺氧情况下,糖酵解途径生成的NADH+ H+的去路 a 进入呼吸链氧化供能; b 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c 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 d 醛缩酶的辅助因子合成1,6—二磷酸果糖;

糖代谢

糖代谢 五、名词解释题 1. glycolysis 5. Pasteur effect 2. glycolytic pathway 6.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 ) 3.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 )7. glyCOgu 4. citric acid cycle 8. glycogenesis 9. gluconeoguesis 17. 糖有氧氧化 10. substrate cycle 18. 糖异生途径 11. lactric acid cycle 19. 糖原累积症 12. blood sugar 20. 活性葡萄糖 13. 三碳途径21. Cori 循环 14. 肝糖原分解22 蚕豆病 15. 级联放大系统23 高血糖 16. Krebs 循环24 低血糖 六、问答题 1. 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2. 糖的有氧氧化包括哪几个阶段? 3. 述乳酸氧化供能的主要反应及其酶c 4. 试述三羧酸循环的要点及生理意义 5. 试列表比较糖酵解与有氧氧化进行的部位、反应条件、关键酶、产物、能量生成及生理意义。

6. 试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7. 机体通过哪些因素调节糖的氧化途径与糖异生途径? 8. 试述丙氨酸异生为葡萄糖的主要反应过程及其酶。 9. 试述乳酸异生为葡萄糖的主要反应过程及其酶。 10. 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11. 糖异生过程是否为糖酵解的逆反应?为什么? 12. 简述乳酸循环形成的原因及其生理意义。 13. 简述肝糖原合成代谢的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 14. 机体如何调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使其有条不紊地进行? 15. 神经冲动如何加速肌糖原的分解? 16. 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7. 概述肾上腺素对血糖水平调节的分子机理。 18. 简述6- 磷酸葡萄糖的代谢途径及其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19. 简述草酰乙酸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0. 在糖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丙酮酸可进人哪些代谢途径? 21. 概述B 族维生素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2. 在百米短跑时,肌肉收缩产生大量的乳酸,试述该乳酸的主要代谢去向。 23. 试述肝脏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4. 试述从营养物质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减肥者要减少糖类物质的摄入量?(写出有关的代谢途径及其细胞定位、主要反应、关键酶) 1. glycolysis 糖酵解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为乳酸,产生少量ATP 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2. glycolytic pathway 酵解途径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称为酵解

第7章--糖代谢习题

第七章糖代谢习题 一、选择题 1.磷酸果糖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是:( C ) A、F-1-P B、F-6-P C、F-1,6-2P D、G-6-P E、G-1-P 2.醛缩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是:( E ) A、G-6-P B、F-6-P C、1,3-二磷酸甘油酸 D、3-磷酸甘油酸 E、磷酸二羟丙酮 3.哪步反应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生成高能化合物的?( C ) A、草酰琥珀酸→ -酮戊二酸 B、 -酮戊二酸→琥珀酰CoA C、琥珀酰CoA→琥珀酸 D、琥珀酸→延胡羧酸 E、苹果酸→草酰乙酸 4.糖无氧分解有一步不可逆反应是下列那个酶催化的?( B )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丙酮酸激酶 C、醛缩酶 D、磷酸丙糖异构酶 E、乳酸脱氢酶 5.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反应不需要下述那种物质?( D ) A、乙酰CoA B、硫辛酸 C、TPP D、生物素 E、NAD+ 6.三羧酸循环的限速酶是:( D ) A、丙酮酸脱氢酶 B、顺乌头酸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异柠檬酸脱氢酶 E、延胡羧酸酶 7.三羧酸循环中催化琥珀酸形成延胡羧酸的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助因子是:( C ) A、NAD+ B、CoA-SH C、FAD D、TPP E、NADP+ 8.下面哪种酶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作用中都起作用:( C ) A、丙酮酸激酶 B、丙酮酸羧化酶 C、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 D、己糖激酶 E、果糖-1,6-二磷酸酯酶 9.三羧酸循环的下列反应中非氧化还原的步骤是:( A ) A、柠檬酸→异柠檬酸 B、异柠檬酸→ -酮戊二酸 C、 -酮戊二酸→琥珀酸 D、琥珀酸→延胡羧酸 10.一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后产物是: ( D ) A、草酰乙酸 B、草酰乙酸和CO 2 C、CO 2+H 2 O D、CO 2 ,NADH和FADH 2 11.胞浆中1mol乳酸彻底氧化后,产生的ATP数是:( E ) A、14或15 B、11或12 C、13或14 D、15或16 E、17或18 12.胞浆中形成的NADH+H+经苹果酸穿梭后,每mol产生的ATP数是:( C )

生物化学糖代谢习题 ()

糖代谢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糖酵解 2.三羧酸循环 3.糖原分解 4.糖原的合成 5.糖原异生作用 6.发酵 7.糖的有氧氧化 8.糖核苷酸 9.乳酸循环 10.Q酶 二、填空题 1.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的_________键,所以不能够使支链 淀粉完全水解。 2.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______________分子ATP 3.糖酵解过程中有3个不可逆的酶促反应,这些酶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4.糖酵解抑制剂碘乙酸主要作用于___________酶。 5.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2分子乳酸异升为葡萄糖要消耗_________ATP。

7.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来自于________的氧化。8.延胡索酸在________________酶作用下,可生成苹果酸,该酶属于EC 分类中的_________酶类。 9 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______阶段,分别称为_________和 _______,其中 两种脱氢酶是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的辅酶是_______。 10 ________是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方式。 三、选择题 1.在厌氧条件下,下列哪一种化合物会在哺乳动物肌肉组织中积累?() A、丙酮酸 B、乙醇 C、乳酸 D、CO2 2.磷酸戊糖途径的真正意义在于产生( )的同时产生许多中间物 如核糖等。 A、NADPH+H+ B、NAD+ C、ADP D、CoASH 3.磷酸戊糖途径中需要的酶有() A、异柠檬酸脱氢酶 B、6-磷酸果糖激酶 C、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D、转氨酶

第十一章 糖类代谢--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十一章糖类代谢 第一节概述 一、特点 糖代谢可分为分解与合成两方面,前者包括酵解与三羧酸循环,后者包括糖的异生、糖原与结构多糖的合成等,中间代谢还有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 糖代谢受神经、激素和酶的调节。同一生物体内的不同组织,其代谢情况有很大差异。脑组织始终以同一速度分解糖,心肌和骨骼肌在正常情况下降解速度较低,但当心肌缺氧和骨骼肌痉挛时可达到很高的速度。葡萄糖的合成主要在肝脏进行。不同组织的糖代谢情况反映了它们的不同功能。 二、糖的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 淀粉是动物的主要糖类来源,直链淀粉由300-400个葡萄糖构成,支链淀粉由上千个葡萄糖构成,每24-30个残基中有一个分支。糖类只有消化成单糖以后才能被吸收。 主要的酶有以下几种: 1.α-淀粉酶哺乳动物的消化道中较多,是内切酶,随机水解链内α1,4糖苷键,产生α-构型的还原末端。产物主要是糊精及少量麦芽糖、葡萄糖。最适底物是含5个葡萄糖的寡糖。 2.β-淀粉酶在豆、麦种子中含量较多。是外切酶,作用于非还原端,水解α-1,4糖苷键,放出β-麦芽糖。水解到分支点则停止,支链淀粉只能水解50%。 3.葡萄糖淀粉酶存在于微生物及哺乳动物消化道内,作用于非还原端,水解α-1,4糖苷键,放出β-葡萄糖。可水解α-1,6键,但速度慢。链长大于5时速度快。 4.其他α-葡萄糖苷酶水解蔗糖,β-半乳糖苷酶水解乳糖。 二、吸收 D-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可被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不能消化的二糖、寡糖及多糖不能吸收,由肠细菌分解,以CO2、甲烷、酸及H2形式放出或参加代谢。 三、转运 1.主动转运小肠上皮细胞有协助扩散系统,通过一种载体将葡萄糖(或半乳糖)与钠离子转运进入细胞。此过程由离子梯度提供能量,离子梯度则由Na-K-ATP酶维持。细菌中有些糖与氢离子协同转运,如乳糖。另一种是基团运送,如大肠杆菌先将葡萄糖磷酸化再转运,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供能。果糖通过一种不需要钠的易化扩散转运。需要钠的转运可被根皮苷抑制,不需要钠的易化扩散被细胞松驰素抑制。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肌肉和脂肪组织是通过被动转运。其膜上有专一受体。红细胞受体可转运多种D-糖,葡萄糖的Km最小,L型不转运。此受体是蛋白质,其转运速度决定肌肉和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的速度。心肌缺氧和肌肉做工时转运加速,胰岛素也可促进转运,可能是通过改变膜结构。 第二节糖酵解 一、定义 1.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并生成ATP的过程。它是动植物及微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的共同代谢途径。有氧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CO2和水,酵解生成的NADH则经呼吸链氧化产生ATP和水。缺氧时NADH把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 2.发酵也是葡萄糖或有机物降解产生ATP的过程,其中有机物既是电子供体,又是电子受体。根据产物不同,可分为乙醇发酵、乳酸发酵、乙酸、丙酸、丙酮、丁醇、丁酸、琥珀酸、丁二醇等。 二、途径 共10步,前5步是准备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三碳糖,消耗2分子ATP;后5步是放能阶段,

糖代谢作业

糖代谢作业 1、简述葡萄糖无氧分解的基本途径、关键酶的调节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葡萄糖有氧氧化的三个阶段。 糖的有氧氧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葡萄酸至丙酮酸(糖酵解过程),反应在细胞液中进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氧化脱羧成乙酰辅酶A,反应在线粒体膜上进行;第三阶段是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CO2和H2O 第一阶段:糖酵解 糖酵解第一阶段:葡萄糖的磷酸化 葡萄糖 3步 1,6,—二磷酸果糖 第二阶段:糖的裂解过程 1,6,—二磷酸果糖 2步两分子的磷酸丙糖 第三阶段:产能阶段 两分子的3—磷酸甘油醛 5步两分子丙酮酸 总反应式 G+2NAD+2ADP+2Pi 2丙酮酸+2NADH+2H +2ATP +2H2O 特点:1、整个过程无氧参加; 2、三个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3、从葡萄糖开始净生成2分子ATP, 4、一次脱氢,辅酶为NAD+,生成NADH+H+。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乙酰CoA的生成 总反应式: TPP,FAD, 硫辛酸,Mg2+ 丙酮酸脱氢酶系三种酶 E1-丙酮酸脱羧酶(也叫丙酮酸脱氢酶) E2-二氢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 E3-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六种辅助因子焦磷酸硫胺素(TPP)、硫辛酸、 COASH、FAD、NAD+、Mg2+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总反应式: CH3COSCoA+3NAD++FAD+GDP+Pi+2H2O 2CO2+CoASH+3NADH+3H+ +FADH2+GTP 特点:1、需氧 2、不可逆:三个限速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

体) 3、两次脱羧、四次脱氢(三次受体是NAD,一次是FAD)、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4、共产生10molATP 三羧酸循环第一阶段:柠檬酸生成 1)缩合反应柠檬酸合酶 2)柠檬酸异构化为异柠檬酸顺乌头酸酶 第二阶段:氧化脱羧 3)异柠檬酸氧化生成α-酮戊二酸异柠檬酸脱氢酶,生成一分子还原型NADH 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生成一分子还原型NADH 5)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琥珀酰CoA合成酶,生成一分子CoASH 第三阶段:草酰乙酸再生 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琥珀酸脱氢酶,生成一分子FADH2 7)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延胡索酸酶, 8)草酰乙酸的再生苹果酸脱氢酶,生成一分子还原型NADH 3、简述三羧酸循环过程及其调节。 4、详细列表计算1分子葡萄糖经过有氧氧化净生成多少A TP? 其中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各 生成多少?P243 5、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及其生理意义。 6、简述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及其调节。 糖原合成: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等在体内相应酶的作用下合成糖原的过程。 合成部位: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 细胞定位:胞液 途径: 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 ATP ADP 葡萄糖己糖激酶;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激酶(肝) 2.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1-磷酸葡萄糖 3.1- 磷酸葡萄糖转变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4. α-1,4-糖苷键式结合 糖原n + UDPG 糖原合酶糖原n+1 + UDP 5.糖原分枝的形成(分支酶)

最新生物化学试题及标准答案(糖代谢部分)

糖代谢 一、选择题 1.果糖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是: A、F-1-P B、F-6-P C、F-1,6-2P D、G-6-P E、G-1-P 2.醛缩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是: A、G-6-P B、F-6-P C、1,3-二磷酸甘油酸 D、3-磷酸甘油酸 E、磷酸二羟丙酮 3.14C标记葡萄糖分子的第1,4碳原子上经无氧分解为乳酸,14C应标记在乳酸的: A、羧基碳上 B、羟基碳上 C、甲基碳上 D、羟基和羧基碳上 E、羧基和甲基碳上 4.哪步反应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生成高能化合物的? A、草酰琥珀酸→α-酮戊二酸 B、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 C、琥珀酰CoA→琥珀酸 D、琥珀酸→延胡羧酸 E、苹果酸→草酰乙酸 5.糖无氧分解有一步不可逆反应是下列那个酶催化的?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丙酮酸激酶 C、醛缩酶 D、磷酸丙糖异构酶 E、乳酸脱氢酶 6.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反应不需要下述那种物质? A、乙酰CoA B、硫辛酸 C、TPP D、生物素 E、NAD+ 7.三羧酸循环的限速酶是: A、丙酮酸脱氢酶 B、顺乌头酸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异柠檬酸脱氢酶 E、延胡羧酸酶 8.糖无氧氧化时,不可逆转的反应产物是: A、乳酸 B、甘油酸-3-P C、F-6-P D、乙醇 9.三羧酸循环中催化琥珀酸形成延胡羧酸的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助因子是: A、NAD+ B、CoA-SH C、FAD D、TPP E、NADP+ 10.下面哪种酶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作用中都起作用: A、丙酮酸激酶 B、丙酮酸羧化酶 C、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 D、己糖激酶 E、果糖-1,6-二磷酸酯酶 11.催化直链淀粉转化为支链淀粉的酶是: A、R酶 B、D酶 C、Q酶 D、α-1,6糖苷酶 12.支链淀粉降解分支点由下列那个酶催化? A、α?β 淀粉酶 B、Q酶 C、淀粉磷酸化酶 D、R—酶 13.三羧酸循环的下列反应中非氧化还原的步骤是: A、柠檬酸→异柠檬酸 B、异柠檬酸→α 酮戊二酸 C、α-酮戊二酸→琥珀酸 D、琥珀酸→延胡羧酸 14.一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后产物是: A、草酰乙酸 B、草酰乙酸和CO2 C、CO2+H2O D、CO2,NADH和FADH2 15.关于磷酸戊糖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 A、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戊糖 B、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戊糖时每生成1分子CO2,同时生成1分子NADH+H C、6-磷酸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需要脱羧 D、此途径生成NADPH+H+和磷酸戊糖 16.由琥珀酸→草酰乙酸时的P/O是: A、2 B、2.5 C、3 D、3.5 E、4 17.胞浆中1mol乳酸彻底氧化后,产生的ATP数是:

知识要点 第八单元 糖代谢

第八单元糖代谢 分解代谢:酵解(共同途径)、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合成代谢:糖异生、糖原合成、结构多糖合成以及光合作用。可转化成多种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可进一步转化成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构成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NAD、FAD、DNA、RNA 、ATP。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受神经、激素、别构物调节控制。 一、糖酵解 (一)酵解与发酵 1.酵解(glycolysis,在细胞质中进行) 酵解酶系统将Glc降解成丙酮酸,并生成ATP的过程。它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Glc分解产生能量的共同代谢途径。在好氧有机体中,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产生的NADH经呼吸链氧化而产生ATP和水,所以酵解是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的前奏。若供氧不足,NADH 把丙酮酸还原成乳酸(乳酸发酵)。 2.发酵(fermentation) 厌氧有机体(酵母和其它微生物)把酵解产生的NADH上的氢,传递给丙酮酸,生成乳酸,则称乳酸发酵。若NAPH中的氢传递给丙酮酸脱羧生成的乙醛,生成乙醇,此过程是酒精发酵。有些动物细胞即使在有O2时,也会产生乳酸,如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线粒体)、视网膜。 (二)糖酵解过程(Embden-Meyerhof Pathway,EMP) (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G-6-P 此反应基本不可逆,调节位点。△G0= - 4.0Kcal/mol使Glc活化,并以G-6-P 形式将Glc限制在细胞内。催化此反应的激酶有,已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 已糖激酶:专一性不强,可催化Glc、Fru、Man(甘露糖)磷酸化。己糖激酶是酵解途径中第一个调节酶,被产物G-6-P强烈地别构抑制。 葡萄糖激酶:对Glc有专一活性,存在于肝脏中,不被G-6-P抑制。Glc激酶是一个诱导酶,由胰岛素促使合成, 肌肉细胞中已糖激酶对Glc的Km为0.1mmol/L,而肝中Glc激酶对Glc的Km为10mmol/L,因此,平时细胞内Glc浓度为5mmol/L时,已糖激酶催化的酶促反应已经达最大速度,而肝中Glc激酶并不活跃。进食后,肝中Glc浓度增高,此时Glc激酶将Glc转化成G-6-P,进一步转化成糖元,贮存于肝细胞中。 (2)G-6-P异构化为F-6-P 由于此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很小,反应可逆,反应方向由底物与产物的含量水平控制。此反应由磷酸Glc异构酶催化,将葡萄糖的羰基C由C1移至C2,为C1位磷酸化作准备,同时保证C2上有羰基存在,这对分子的β断裂,形成三碳物是必需的。 (3)F-6-P磷酸化,生成F-1.6-P 此反应在体内不可逆,调节位点,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磷酸果糖激酶既是酵解途径的限速酶,又是酵解途径的第二个调节酶。 (4)F-1.6-P裂解成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DHAP) 该反应在热力学上不利,但是,由于具有非常大的△G0负值的F-1.6-2P的形成及后续甘油醛-3-磷酸氧化的放能性质,促使反应正向进行。同时在生理环境中,3-磷酸甘油醛不断转化成丙酮酸,驱动反应向右进行。

糖代谢的检测概述

糖代谢的检测概述 一,空腹血糖(Glu) 酶法测定 参考范围: 3.5-6.1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1型,2型糖尿病 两次分别>7.8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尿糖阳性,OGTT 高峰值>11.1mmol/L, 或2H血糖>11.1mmo/L, 临床上有三多一少症状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甲亢,嗜铬细胞瘤 应激性高血糖 药物影响 妊娠,脱水,窒息,缺氧等 饱食,高糖饮食等生理情况 ●减低: 胰岛素用量过多,口服降糖药过量,胰岛B细胞瘤等 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 长期营养不良,饥饿,急性酒精中毒

二. 糖耐量试验(OGTT) 参考值: 空腹血糖<6.7mmol/L, 口服75克葡萄糖或1.75g/kg体重后30-60分钟血糖达高峰值,7.8-9.0mmol/L,不超过11.1mmol/L, 2小时不超过7.8mmol/L, 3小时恢复至空腹水平,各次尿糖均为阴性 糖耐量减低: 空腹血糖<7.8mmol/L, 2H血糖7.8-11.1mmol/L之间,高峰时间延迟至1小时后,血糖恢复时间延迟,且有尿糖阳性者 2型糖尿病,痛风,肥胖病,甲亢,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三. 胰岛素与胰岛素释放试验 RIA测定 参考值: 空腹血胰岛素为10-20mu/L 临床意义: 糖尿病: 1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胰岛素/血糖比值降低,进糖后曲线低平 2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可正常,进糖后胰岛素延迟释放,用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 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B细胞瘤: 胰岛素/血糖比值>0.4 四. 血清C-肽检测 五.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GHb) 电泳法,微柱法,比色法

糖代谢习题答案

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A 3.C 4.B 5.D 6.B 7.A,C 8.B 9.C 10.C 11.D 12、B 13.C 14.E 15. b 16. b 17. e 18. c 19. c 20. a 21. b 22. b 23. a 24. e 25. e 26. d 27.c 28. a 29. d 30. d 31. d 32. c 33. c 34. B 35.、d 36、d 37、d 38、d 39、c40、b 41、 b 42、b 填空题 1.己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2. 2,32; 3.4,NAD+,FAD; 4.糖原合成酶,糖原磷酸化酶; 5、2、2 6、乳酸 7、 12 1 8 、4 1 9.线粒体糖酵解 10.、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11、 1 4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v 7. x 8. v 9. x 10. v 11. x 三、简答题(略) 4、答:空腹或饥饿时利用非糖化合物异生成葡萄糖,可维持血糖的浓度:糖异生是肝脏补充或恢复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调节酸碱平衡。 5、迅速供能;某些组织依赖糖酵解供能,如成熟红细胞等。 6、三羧酸循环中有四次脱氢,两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三羧酸循环中有三个不可逆反应,三个关键酶(异柠檬酸脱氢酶、а-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柠檬酸合成酶);三羧酸循环中的中间产物包括草酰乙酸在内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草酰乙酸的回补反应是丙酮酸的直接羧化或者经苹果酸生成。 7、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的最终代谢通路;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的前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在无氧条件下氧化分解成为乳酸并产生ATP的过程,由于该过程与酵母菌、细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醇发酵的过程相似,故之称为。 2.又称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即在线粒体中,糖、脂、氨基酸等有机物代谢的共同中间体乙酰辅酶A首先与草酰乙酸合成柠檬酸,再经过脱氢、脱羧等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生物化学-生化知识点_第五章 糖与糖代谢.

①①①糖与糖代谢 §5.1 糖的生物学作用:上册P1 (1章) 糖类是细胞中非常重要一类物质,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①①糖的生物学作用: ①1①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动植物躯壳,如纤维素和甲壳素(昆虫和甲壳类动物 的外骨骼)。 ①2①能源物质:贮存能源的糖类,如淀粉、糖原和葡萄糖。 ①3①转变为其他物质(碳源物质):为合成其他生物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和脂 肪酸等提供碳骨架。 ①4①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大多数蛋白质是糖蛋白,如免疫球蛋白、激素、 毒素、凝集素、抗原以至酶和结构蛋白。在糖蛋白中起信息分子作用的为糖链。如B-型血外端的半乳糖用α- 半乳糖苷酶(来自海南产的咖啡豆中)切除掉,则B-抗原活性丧失,呈现O-型血的典型特征。 糖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生命开始,卵细胞受精、细胞凝集、胚胎形成,细胞的运转和粘附。 2.细胞间的相互识别,通讯与相互作用。 3.免疫保护(抗原与抗体),代谢调控(激素与受体),形态发生、发育,器 官的移植。 4.癌症发生与转移,衰老、病变等过程。 糖是生物体内重要信息物质,在细胞识别、信号传递与传导、免疫过程、细胞通讯和代谢调控中都扮演重要作用。糖生物学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①①①糖的结构特点: 糖的分子结构比蛋白质和核酸复杂。如葡萄糖有4个不对称碳原子,成环后C 又形成α、β两个异头体结构,葡萄糖同分异构体有25=32个。结构复杂多样的糖1 分子成为携带生物信息的极好载体。多肽与核酸携带信息仅依赖于其组成单体的种类、数量和连接顺序,而糖链携带信息除单体种类、数量和排列外还有分支结构和异头碳构型。因此糖的聚合体单位重量携带的信息量比蛋白质和核酸大的多。 ①①①糖工程: 糖工程即糖类药物的研究,包括药用寡糖及类似物的合成,糖蛋白及糖脂中糖的改性修饰,糖与蛋白的联结等内容。糖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在极快发展,如“抗粘附”类寡糖药物的研究,其原理为细胞感染首先是入侵病原体表面的糖蛋白(粘附蛋白)识别正常人细胞表面的寡糖(配体),继而发生粘附作用。若引入与寡糖结构(配体)相同或类似的游离寡糖,并使它们与病原体上的粘附蛋白结合即可避免病原体对细胞的感染,而成为“抗粘附”类寡糖药物,此类药物在与病原体的粘附蛋白结合后会被排出体外而防止感染。如已开发出对付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可防治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已鉴定了与人体发炎过程及癌细胞转移密切相关的粘附蛋白E-Selectin中四糖的结构等。 糖工程研究内容首先进行天然产物(如粘附蛋白)的分离和纯化,然后进行微量寡糖的分析,确认结构,最后进行寡糖的合成,为此已发展了寡糖的液相和

糖代谢题目

第五章糖代谢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糖酵解时下列哪对代谢物提供~P使ADP生成ATP?()。 A.3-磷酸甘油醛及6-磷酸果糖 B.1,3-二磷酸甘油酸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3-磷酸甘油酸及6-磷酸葡萄糖 D.1-磷酸葡萄糖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 B 两者分别在磷酸甘油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催化下,将~ P转移给ADP生 成ATP。 2. 下列有关糖有氧氧化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糖有氧氧化的产物是CO2及H2O B.糖有氧氧化可抑制糖酵解 C.糖有氧氧化是细胞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D.三羧酸循环是在糖有氧氧化时三大营养素相互转变的途径 3. 在下列酶促反应中,与CO2无关的反应是()。 A.柠檬酸合酶反应 B.丙酮酸羧化酶反应 C.异柠檬酸脱氢酶反应 D.α-酮戊二酸脱氢酶反应 4. 下列有关葡萄糖磷酸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己糖激酶催化葡萄糖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 B.葡萄糖激酶只存在于肝脏和胰腺β细胞 C.磷酸化反应受到激素的调节

D.磷酸化后的葡萄糖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5. 下列哪个酶直接参与底物水平磷酸化?()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α-酮戊二酸脱氢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磷酸甘油酸激酶 二、多项选择题 1. 催化糖酵解中不可逆反应的酶有()。 A.己糖激酶 B.磷酸果糖激酶-1 C.磷酸甘油酸激酶 D.丙酮酸激酶 2. 糖异生的原料有()。 A.油酸 B.甘油 C.丙氨酸 D.亮氨酸 3. 糖有氧氧化中进行氧化反应的步骤是()。 A.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B.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 C.琥珀酸→延胡索酸 D.丙酮酸→乙酰CoA 三、名词解释 1. 糖酵解 2. 糖酵解途径 3. 糖有氧氧化 4. 三羧酸循环 四、填空题 1. 在糖酵解途径中催化生成ATP的酶是和。 2. 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氧化脱羧反应的酶是和。 3. 糖的运输形式是,储存形式是。 五、简答题 1. 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 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糖代谢试题及答案

第8章糖代谢 一、单项选择题 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A. TPP B. CoASH + D. FMN E .NADP+ 2.糖原合成过程中的关健酶是 A.糖原磷酸化酶 B.糖原合酶 C.分支酶 D.己糖激酶 E.丙酮酸激酶 3不参与糖酵解作用的酶是. A.己糖激酶 B.丙酮酸激酶 C.果糖磷酸激酶-1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E.醛缩酶 4.糖酵解时哪些代谢物提供高能磷酸基团(~P),使ADP磷酸化生成ATP A.甘油醛-3-磷酸及磷酸果糖 B.甘油酸-1,3-二磷酸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甘油酸-3-磷酸及葡糖-6-磷酸 D.葡糖-1-磷酸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E.果糖-1,6-二磷酸及甘油酸-1,3-二磷酸 5关于糖酵解的正确描述是 A.全过程是可逆的 B.在细胞质中进行 C.生成38分子ATP D.不消耗ATP E.终产物是CO2和水 6.下列哪一种酶不参与糖异生过程 A.丙酮酸羧化酶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果糖-1,6-二磷酸酶 D.丙酮酸激酶 E.葡糖-6磷酸酶 7.磷酸戊糖途经的主要产物是 A. NADPH+H+和甘油-3-磷酸 B. NADPH+H+和FADH2 +H+和核糖-5-磷酸 D. NADPH+H+和葡糖6-磷酸 +H+和葡萄糖 8.糖酵解途径中生成的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进入线粒体氧化,因为 A. 乳酸不能通过线粒体 B.这样胞液可保持电中性 C.丙酮酸脱氢酶系在线粒体内 D.丙酮酸与苹果酸交换 E.丙酮酸在苹果酸酶作用下转变为苹果酸 9.果糖-6-磷酸转变为果糖-1,6-二磷酸,需要 A.ATP及果糖-1,6-二磷酸酶 B. ADP及果糖磷酸激酶-1 C. ATP及果糖磷酸激酶-1 D. ADP及果糖-1,6-二磷酸酶 E. 磷酸己糖异构酶及醛缩酶 10.糖酵解时丙酮酸还原为乳酸,所需的NADH+H+来自 A.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催化脱氢 B.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催化脱氢 C. 柠檬酸脱氢酶催化脱氢 D.乳酸脱氢酶催化脱氢 E. 丙酮酸脱氢酶催化脱氢 11.三羧酸循环的起始反应是 A.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 B.丙酮酸与草酰乙酸缩合 C.乙酰辅酶A与二氧化碳缩合 D.丙酮酸与二氧化碳缩合 E.乙酰辅酶A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缩合 12.在下列反应中,哪一种与胰岛素的作用无关 A.促进葡萄糖向脂肪和肌肉细胞转运 B.促进糖的氧化 C.促进糖转变为脂肪 D.促进糖原分解 E抑制糖原分解

第七章糖代谢答案

第七章糖代谢答案 名词解释: 1、糖酵解途径: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的条件下,经过许多中间步骤分解为乳酸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氧化。这个分解过程与酵母生醇发酵大致相同,因此糖的无氧氧化又称为糖酵解。 2、糖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3、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是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柠檬酸经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又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 4、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填空题 1.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 2.细胞液乳酸 3.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 4.4 2 5.乙酰辅酶A 草酰乙酸 4 2 1 12 6.细胞液线粒体36 38 7.葡萄糖糖原 8.磷酸戊糖途径戊糖 9.肝脏肾脏 10. 糖异生作用 简答题 1.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糖酵解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迅速获得能量的重要方式。例如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则糖酵解过程加强,以补充运动所需能量。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严重贫血、失血、休克、呼吸障碍、循环障碍等,因氧供应不足,组织细胞也可增强糖无氧分解,以获得少量能量。 (2)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某些组织细胞如红细胞、视网膜、睾丸、白细胞、肿瘤细胞等,其所需能量仍由糖酵解供应。红细胞缺少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分解,维持红细胞结构和功能所需的能量全部依赖糖无氧分解获得。 (3)为体内其它物质的合成提供原料

2.简述三羧酸循环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特点: (1)三羧酸循环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2)三羧酸循环是机体主要的产能途径,每一次三羧酸循环共生成12分子ATP。 (3)三羧酸循环是单向反应体系。 生理意义: (1)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2)三羧酸循环是体内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通路 (3)糖有氧氧化是体内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枢纽 3.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1)生成5-磷酸核糖 (2)生成NADP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