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花绣

挑花绣
挑花绣

挑花绣

顾名思义,刺绣在于刺,挑花在于挑。其制作工艺独具特色,在全世界极为罕见,因此尤为珍贵和神奇,被专家学者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挑花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群众范围,在不同的少数民族集居地有着不同的演绎。

陕南

在我国的陕南地区,挑花绣有着500多年历

史,其主题突出、构图简练、色彩鲜艳、饱和谐

调、美观实用、绣面光亮生动,针法匀整灵活,

且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堪称陕南传统手工艺晶

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而成为我国的名绣之一。

陕南挑花绣品

明清以来,各地刺绣已由传统习惯形成各自独特风格,种类多种多样,名称因地而异。陕南挑花绣便是其中之一。陕南挑花艺术历来颇具盛名,据《西乡县志》记载:“女工之刺绣,其精妙不在顾绣、湘绣之下,世多珍之。有绣巧之美,无粗拙之态。此亦民性之自然流露者也。”

陕南挑花绣,又称“絮花”或“十字绣花”。它是一种手工刺绣,因产地以城固县为主的陕南各县而得名。

陕南挑花艺术,是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了陕南妇女们高度的审美能力和熟练的技巧。明代以前,陕南民间妇女就用花针和彩线刺绣荷包、枕头、锦肚、烟包、鞋帽之类。于明代即已广泛流传,在城镇已出现了“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的兴旺景象。以至于乡间也“家家养蚕,户户绣花”。

陕南挑花绣是在画样的基础上,“以

针代笔,以线晕色”的一种艺术。它的

针法看似简单,以小十字花构成纹样,

组织出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人物山水、

飞禽走兽或花鸟虫鱼等多种图案。陕南

挑花绣多以土布、麻布或毛青布作底布,

以蓝色棉线或彩色丝线作绣线。图案构思大胆而巧妙,构图饱满而匀称,取材丰富多彩。

陕南女子一般从7~8岁起,就开始跟妈妈学习挑花艺术,绣荷包、花鞋、枕头、衣脚、褡裢、烟包等。每逢节日盛会、过年、走亲、访友,特别是“赶集”时,她们都要穿着自己亲手挑绣的花鞋等,互相比美。谁的花样多,谁挑得精美好看,谁就会受到大家的称赞。年轻姑娘在初恋过程中,都把自己挑得最好最心爱的绣品作为纪念品,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很多陕南老妇人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年前的刺绣工艺品。

陕南挑花基本针法大致可分为“十字挑花”、“露花”和“架花”三种,而以十字挑花最为普遍。

十字挑花,为在平布或麻布上,按经纬线路,依纱眼用绣花线逐眼扣以十字形,组成各种花纹,作为服装、手帕等的饰物。其针法为沿经纬向左右两方平行运针,类似编织,针码按图样需要,有长有短,产生的花纹于正、背两面一阴一阳,适得其反。宜于作小件绣品,如领口、袖口、裤脚、裹腿、手巾、枕巾、包单等的花边与角花;或在游花中与其它针法掺合作为填充图案;亦可在丝绸绣晶中出现,但须先于绣面上另织经线后始可挑花。用以弥补游花、绣花的单调。

露花,颇类砌砖的纹样,故又称砖花。与挑花相比,则挑花若编织,仅能平行运针,而露花能在绣面上按平布的纹路向四面八方发展。即从一点起,不仅能顺布纹向四个方向运针,而且可按布纹以45°夹角另向四个方向斜行。露花为“一”字针码,顺布纹及以45°夹角短线转折运针时,则成复杂的凸凹形花纹图案。露花绣成后,正背两面相同。因此,又称“两面花”。最适合做绣品的边花、角花。亦常出现于绣品中间,但一般先用游花针法,将图样轮廓绣出后,用露花作为其内的补充。同挑花相同,可弥补游花的针法单调,产生丰富多样的变化,尤显风格古朴。

架花,类似露花,顺平布的纹路及以45°夹角向八个方位运针,但其十字针码如数学中的乘号“X”。由于针码不同,绣晶效果亦千差万别。架花针码于一般家织土布每三个布眼为一针,机器织宽平布四个布眼为一针。绣成后的架花,其背面为一边倒的平行断续线路,显示出与正面基本相同的图案。尚有个别架花绣品,两面则完全相同,称作双面架花,更为精美。架花、露花、桃花三者均按平布纹路刺绣,并同以毛蓝及棉白本色为主,色调清秀明快,图样古朴典雅。有时亦用少量五倍子、黄栌树杆,姜黄、核桃树皮、红花草等植物染料施染,制成彩绣。但从工艺用途论,则架花远胜其它两者。因不拘绣品大小或设于边缘或中间,均可不依靠其它针法辅助,单独完成千姿百态的精美图案。使花中有果,花中有花,果中有果,以至人物、动物、山水、亭台楼阁……变幻无穷。由于该针法简便、灵活,

表现力强,美观实用,在陕南流传最广,技艺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组合绣晶图样与格式。’如团花(包括椭圆、六角、八角形)、方花(包括一颗印)、树花(包括折枝花)、瓶花、盆花、花篮及其它人物、景物等定型图样近20种,100余个花样。

从艺术角度论,三种针法各有其特点,绣者根据需要选择,亦可在一个绣面上采用两种或三种针法。

陕南挑花绣具有明显的图案特色。图案造型多样,千姿百态,情趣盎然,色彩明快,饱和谐调,单纯朴素。

湖北黄梅

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挑花绣是黄梅县民间一种古老的

手工制作工艺。

黄梅挑花绣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

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

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

案。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

是黄梅一带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千

百年来,经过黄梅乡间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挑细

作,其工艺日臻完善。至近代更以明快的色彩组合、

精巧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

黄梅挑花绣于新中国解放前后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其中,1938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4年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奖;1991年获“第二届北京·博览会金奖”。黄梅挑花还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珍贵工艺品代表作赴多个国家巡展,受到各国观众、专家学者的青睐和高度赞誉,并被一些行家和学者珍藏。1959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挑选黄梅挑花作品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2006年,黄梅挑花被载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北芦溪

湖北省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芦溪村是挑花绣的又一个摇篮。

这里的土家族姑娘用本色的土布做底,青线或者褐色的线挑绣,作品主要应用于头包巾,裙摆,裤脚。图案分正反阴阳,正面图案从中心向外分散,背面泽呈现统一的横向线。由于挑花绣的绣花方式主要是以数纱为主,因此,此地的挑花绣别名“数纱”。

挑花绣头包巾挑花绣背面挑花绣

苗族

梅江镇民族村,有一种叫着苗族挑花的民间艺术,堪称中国刺绣中的一朵奇芭。带有显著楚文化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挑花,在本地苗语中叫着“架本”,挑花作品叫着“本架”,“本首梭”意为数纱而绣的花。

苗族的挑花以色而分,有素线挑花和彩线挑花两种。素线挑花的以白色或浅蓝色平布为底,用青线挑绣或以青色布为底用白线挑绣而成;彩线挑花以青色或其他深色平布为底,用彩色丝线挑绣而成。

以针法而分,有“十字针法”,“长短针法”和“回复针法”几种。

十字针法最为常见,它以若干个规则的小十字够成基本的线条或块面,再组合成整个图案,每个小十字的大小视底部沙线粗细而定一般在三至六纱之间。

长短针法是横向或纵向架线(也有斜架的)构成线或面,每针长短视图案需要而定,可长可短,这种针法多用于彩线挑花。

回复针法是工艺要求最高的一种挑绣,线在底布的一面数纱挑刺出图案的某个部位的型,再从另一面由原针角反复挑刺,挑线刚好要盖住原绣所剩的空间,使内外两面出现相同的花纹图案,正反能看,因而也叫"两面花"。不管那类针法都必须数纱挑刺,严格要求保证起严谨、整齐、规则的图案形式。

挑花不像镶针绣法那样,先在底布上描好底样或贴好已剪成的花样再绣,而是在空白的底布上,凭挑花者的想象,记忆或看样来挑绣,挑绣需先从中间开始,底布纱线经纬向左右或四方扩展,称为“二方连针”或“四方连针”。

苗族挑花图案内容及其丰富,应用也及为广泛,可分以下几类:

装饰图案: 装饰图案一般是对称图案或由若干幅相同的基本图案,组合而成的循环图案,有连续性,重复性的特点,这种图案多用于作花边图案或条幅图案,比如衣服的"衮肩",衣袖和裤脚的修饰图案等,传统图案有“八宝格”、“十字格”、“回形边”、“大迈”、“毕高”等,这类图案应用广泛是挑花的典型图案。

纺物图案: 以表现事物的形象为特点,可说是"象形图案",常见的有石榴、牡丹、桐子花、鸟、蝴蝶、鱼、宫灯、龙、凤、日、月等,一般用于服饰,褡裢、枕头、手帕、围腰等。

寓意图案: 主要指表现生活中的故事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案,如赛龙舟、舞蹈、舞狮、狩猎以及“二龙抢宝”、“双风朝阳”等,这类图案一般用于大形的绣面,如床沿布、床单、门帘布、包布等。

汉字图案: 此类不多,出现的历史不长,主要在其它各类图案中间杂绣之,常见的有“十字”,“福禄祷禧”、“长命百岁”等吉祥字样。

由于苗族挑花的针法独特,图案自成一体,有自己特定的变化规律,图案或对称、或等距、或循环,给人以整齐、规范、严谨的审美感, 风格独特、非常具有其个性和特点:

1、构思具有简练性和规整性。简练性指挑花图案线条清晰,针法简洁,无多余针脚,图案布局有致,明郎清楚,简练明快,朴实无华。所谓规整性,指它数沙而绣,每个针距一样或基本图案的针数一样,针法严格,图案结构工整严谨,各种图案有一定的规格和挑绣方法。

2、图案布局讲究对称性。挑花图案要求每组要对称,整体布局也要对称,如果以单副图案为主的绣面,则以核心图案为中心,则要求在整体布局具有相互对称的特点。如果反映一定内容的寓意图案,绣品,则主体含义图案不一定对称,而

四周的辅助装饰图案布局上必须对称,挑花图案的对称,实际上是归整性特点的整体表现。

3、表现形式有极端的抽象性。苗族挑花图案,往往把被表现的文物高度抽象化和艺术化,有明显的超实性,有的只具有某些事物的轮廓。如:蝴蝶、桐子花等仿物图案,取原物基本形状将其规范,形成特定的图案格局。如:“大迈”(马)的图案,有“迈单笮”特征(直足马)、“迈勾笮”(弯足马)等图案,取马足或马鬃为基本造型,只有从名称上才能联想它们近似于直立的马鬃或直立的马足,其造型与汉字的“马”字原始形态相近,是艺术化的象形文字,有些图案演变成了一种符号,有特定的格式和名称,苗家女子都能看懂,比如“毕高”图案(山),只是整齐排列的无数个规则的三角形或类似山岭上排列的树木的图案,外行人无法直解其意,苗族挑花图案,造型强调“达意”,不严格要求“形似”,有明显的“表意”特点。

4、苗族挑花图案,具有突出鲜明的民族风格,挑花针法别异,图案造型独特,具有明显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艺术特征,它是苗族人民的艺术文化,是苗族的代表文化之一。其风格特征,在苗族的相关文化艺术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苗族织带,本地苗语称“西兰卡谱”用作围腰系带,背带,包带等是苗族人家的常用物品,它们的图案便是挑花的传统图案。“十”字、“八宝”、“毕高”和很常见的“迈单笮”“迈勾笮”等。又如苗族织棉,称之为“褓多本”用作被面,帐沿等,是苗家的传统工艺,织绵面宽幅长,图案容量大,可集中组合格式各样的图案于其上,它集苗族编、织、挑、绣等工艺与各种花边图案于一体,是苗族工艺的精品。织带,织绵等工艺是挑花的姊妹艺术,它共同形成苗族工艺、美术的主体风格,独具民族特征。

5、苗族挑花带有明显的古代文化特征,由于苗族历史上社会条件较差,与外界接触不多,使其自身文化发展演变较为缓慢,而保留早期文化的成分较多,挑花艺术亦是如此,其图案明显体现了这个特点:以“达茸”图案(龙)为例,汉文化中,龙的形已经从抽象的原始图案演化为如今的威猛、生动、活灵活现的形象,成了统治者的威严,权利的象征,而苗族的挑花图案中的龙却古朴可爱,图面抽象,有楚文化的特征,可以与古代文化中龙的原始形象相印证,它较好的保

留了本民族原始文化的内涵,反映着苗族文化的演变过程,是研究苗族文化好历史的“活化石”。

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地处长江中下游,东与安徽宿松县接壤,南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西与武穴相邻,北与蕲春相连。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五千年的黄梅,黄梅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作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千里扬子第一桑梓,黄梅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诞生地,李白、白居易、柳宗元、李时珍、鲍照、苏东坡、汪可受、帅承瀛、废名、汤用彤等文人墨客都曾对这一方神奇而秀美的山川流连忘返,诗颂赋赞,并曾留下政绩,为黄梅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无穷魅力。 鄂东山水在大别,大别形胜看黄梅。黄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着独具特色的禅宗文化、黄梅戏文化、红军文化、古镇文化、挑花文化、名人文化等,尤其是黄梅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黄梅人民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深藏于民族民间、植根于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黄梅人民世代相传的深层文化基因、强盛文化创造力、优秀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蕴涵并体现了黄梅人民特有的智慧和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识,是承载黄梅人民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黄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 黄梅人切实做好了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全县有黄梅戏、采茶戏、文曲戏、丝弦锣、黄梅挑花、划龙船、黄梅禅茶、黄梅神话、旱龙船、道情戏、花灯会、黄梅大鼓书、岳家拳、搬运号子、采莲船、采茶扑蝶、五祖寺禅乐、糯米堆花酒、放猖、丧葬触角、土陶烧制、渔祭、棉花麦杆画、茶俗、三月三吃菜粑、哥老会、藤牌舞、中医推拿、跑竹马、玩龙灯、哭嫁歌、撒帐歌、薅草歌、隔山丢、喝傩神、车水歌、采菱曲、放排歌、石滚硪歌、夜行船歌、放牛调、捞水草歌、哭丧调、顶灯、打连湘、玩狮子、双推车、扇子花、蚌壳精舞、高跷、平台悬条、三棒鼓、挑花篮、请令公、打花鼓、莲花落、杂耍、抬社火、唱渔鼓(下乡版)、孙膑拳(大河版)、踢毽子、打陀螺、蝴蝶画、绣活、烟烙画、青峰茶、老字号、戏服、观音会等5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其是黄梅的“戏”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黄梅的黄梅戏,曾在中央电视台“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节目录制中,作为具有浓郁黄梅地方特色的节目,进行了表演和节目录制,并在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评选的节目展播中,向全国观众进行了播放。 一城人文经典,千载诗画黄梅。为将黄梅打造成为充满实力的丘区经济强县,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黄梅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了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刺绣论文

刺 绣 艺 术 鉴 赏 与 实 践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

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刺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平,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针迹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平是指手势准确,绣面平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墨迹等污渍。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有了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 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

谈谈黄冈的历史与文化

谈谈黄冈的历史与文化 历史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们的精神家园。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今天我们就谈谈黄冈的历史与文化吧! 是下辖的,位于湖北省、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中段,是成员城市之一,南与、、隔长江相望,东连,北接。 黄冈是全国闻名的“之乡”,“之乡”,“之乡”,罗田的板栗、,蕲春四宝(、、、),英山的云雾绿茶和、麻城“福田”、团风的等特产闻名中外。“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麻城龟山古群落以其面积最大而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黄冈先后获得一系列荣誉。其中:2007年首届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第五名,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3年荣获“荆楚诗词之市”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书法城”荣誉称号。 黄冈的历史悠久,历史上曾经经历了许多次战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国家分裂时期,黄州曾经属于十个国家。春秋战国时期,黄州地处吴头楚尾,越、楚交替控制黄州地域。三国时期(220年至280年),黄州处于吴国和魏国的交界地,或属吴或属魏,动荡不定、归属不定、边界不定。南北朝时

期(420年至589年),黄州先属南朝后属北朝。五代十国时期(907年至960年),黄州先属南唐后属后周。南宋时期,黄州属南宋,后金、元大举南下,黄州被金和元占领。 黄冈历史上曾发生的两次重大行政区划变更,就是蕲黄并治和蕲黄合一。隋开皇三年(583年),在鄂东地域只设蕲州和黄州两个州,其余诸郡尽废,这样就形成了蕲黄并治格局。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蕲黄合一,蕲州和黄州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蕲、黄两州州府所在地先后经历过重大变迁。蕲州的前身罗州城在现在漕河镇境内的蕲水与京九铁路交汇处。最开始黄州是在黄陂的南司州,后迁至麻城的衡州城、新洲的南安城、再到禹王城,之后又迁至黄州宋城,最后迁至明代修建的黄州城。蕲州在沿江平原,物产丰富,是上等州;黄州比较贫穷,是下等州。当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大发感慨:“黄州真在井底”。从人口上看,黄州人口大体上只有蕲州的一半。唐初蕲黄二州总人口约6万,北宋初期约32万,明洪武年间约64万,清乾隆年间约74万,清光绪年间达到400万,现在黄冈有740万人。 黄冈的历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历史上曾经八

挑花绣

挑花绣 顾名思义,刺绣在于刺,挑花在于挑。其制作工艺独具特色,在全世界极为罕见,因此尤为珍贵和神奇,被专家学者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挑花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群众范围,在不同的少数民族集居地有着不同的演绎。 陕南 在我国的陕南地区,挑花绣有着500多年历 史,其主题突出、构图简练、色彩鲜艳、饱和谐 调、美观实用、绣面光亮生动,针法匀整灵活, 且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堪称陕南传统手工艺晶 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而成为我国的名绣之一。 陕南挑花绣品 明清以来,各地刺绣已由传统习惯形成各自独特风格,种类多种多样,名称因地而异。陕南挑花绣便是其中之一。陕南挑花艺术历来颇具盛名,据《西乡县志》记载:“女工之刺绣,其精妙不在顾绣、湘绣之下,世多珍之。有绣巧之美,无粗拙之态。此亦民性之自然流露者也。” 陕南挑花绣,又称“絮花”或“十字绣花”。它是一种手工刺绣,因产地以城固县为主的陕南各县而得名。 陕南挑花艺术,是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了陕南妇女们高度的审美能力和熟练的技巧。明代以前,陕南民间妇女就用花针和彩线刺绣荷包、枕头、锦肚、烟包、鞋帽之类。于明代即已广泛流传,在城镇已出现了“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的兴旺景象。以至于乡间也“家家养蚕,户户绣花”。 陕南挑花绣是在画样的基础上,“以 针代笔,以线晕色”的一种艺术。它的 针法看似简单,以小十字花构成纹样, 组织出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人物山水、 飞禽走兽或花鸟虫鱼等多种图案。陕南 挑花绣多以土布、麻布或毛青布作底布,

以蓝色棉线或彩色丝线作绣线。图案构思大胆而巧妙,构图饱满而匀称,取材丰富多彩。 陕南女子一般从7~8岁起,就开始跟妈妈学习挑花艺术,绣荷包、花鞋、枕头、衣脚、褡裢、烟包等。每逢节日盛会、过年、走亲、访友,特别是“赶集”时,她们都要穿着自己亲手挑绣的花鞋等,互相比美。谁的花样多,谁挑得精美好看,谁就会受到大家的称赞。年轻姑娘在初恋过程中,都把自己挑得最好最心爱的绣品作为纪念品,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很多陕南老妇人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年前的刺绣工艺品。 陕南挑花基本针法大致可分为“十字挑花”、“露花”和“架花”三种,而以十字挑花最为普遍。 十字挑花,为在平布或麻布上,按经纬线路,依纱眼用绣花线逐眼扣以十字形,组成各种花纹,作为服装、手帕等的饰物。其针法为沿经纬向左右两方平行运针,类似编织,针码按图样需要,有长有短,产生的花纹于正、背两面一阴一阳,适得其反。宜于作小件绣品,如领口、袖口、裤脚、裹腿、手巾、枕巾、包单等的花边与角花;或在游花中与其它针法掺合作为填充图案;亦可在丝绸绣晶中出现,但须先于绣面上另织经线后始可挑花。用以弥补游花、绣花的单调。 露花,颇类砌砖的纹样,故又称砖花。与挑花相比,则挑花若编织,仅能平行运针,而露花能在绣面上按平布的纹路向四面八方发展。即从一点起,不仅能顺布纹向四个方向运针,而且可按布纹以45°夹角另向四个方向斜行。露花为“一”字针码,顺布纹及以45°夹角短线转折运针时,则成复杂的凸凹形花纹图案。露花绣成后,正背两面相同。因此,又称“两面花”。最适合做绣品的边花、角花。亦常出现于绣品中间,但一般先用游花针法,将图样轮廓绣出后,用露花作为其内的补充。同挑花相同,可弥补游花的针法单调,产生丰富多样的变化,尤显风格古朴。 架花,类似露花,顺平布的纹路及以45°夹角向八个方位运针,但其十字针码如数学中的乘号“X”。由于针码不同,绣晶效果亦千差万别。架花针码于一般家织土布每三个布眼为一针,机器织宽平布四个布眼为一针。绣成后的架花,其背面为一边倒的平行断续线路,显示出与正面基本相同的图案。尚有个别架花绣品,两面则完全相同,称作双面架花,更为精美。架花、露花、桃花三者均按平布纹路刺绣,并同以毛蓝及棉白本色为主,色调清秀明快,图样古朴典雅。有时亦用少量五倍子、黄栌树杆,姜黄、核桃树皮、红花草等植物染料施染,制成彩绣。但从工艺用途论,则架花远胜其它两者。因不拘绣品大小或设于边缘或中间,均可不依靠其它针法辅助,单独完成千姿百态的精美图案。使花中有果,花中有花,果中有果,以至人物、动物、山水、亭台楼阁……变幻无穷。由于该针法简便、灵活,

2018-安徽民俗活动有什么-范文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安徽民俗活动有什么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丽、物产丰富、稻香鱼肥、江河密布。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到的安徽民俗活动,欢 迎阅读。 集居与散居 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 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村中建有宗族 祠堂,各户门前留走廊通弄堂,汇总而通往村前一条大道。少数村落依山处筑 有围墙,平坦处开挖护村河,体制一如旧式的城堡山寨,易于防火、防盗、防偷,陌生人轻易难以进村,进村也难以找到路径逃走。其弊端是交通闭塞,出 入不便。 百子会 信奉佛教的人集体朝山,人数满百人以上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 双百子会;不满一百人称小百子会。朝山者身众着灰上装、青裤、黄围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在香首带领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锣唱赞、逢庙叩拜。大 多在地藏王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活动最盛,素以能够在这天晚上赶到九华山 肉身殿上通宵旦静坐“守塔”为荣。还有一些香客为亡故双亲上山敬香,他们 身穿亡人的寿衣,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祭祀亡灵为最大心愿,佛界神话说是持 此印信,亡人在冥司有遍行无阻的特权。 除夕进香 九华山居民吃过除夕团圆饭后,或看电视守岁、或娱乐,直至新年零点钟 声敲响后,有的是全家出动,有的是家主代表,先洗脸漱口,燃放鞭炮、烟花,谓之“出行”;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香、鞭炮、烟花带上到肉身宝殿(远处的则到 附近寺庙)进香。进香途中,即使遇见熟人,也不言不语,进香完毕回家时方可相互招呼致意。除夕进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愿。据说若烧得第一柱香,最为吉祥。现已成为当地过年必具之习俗。 腊八粥

《历史刺绣人》推荐阅读

《历史刺绣人》推荐阅读 文:赵娜 有幸在老约翰东城馆的每月领读者活动中,先领到这本书《历史刺绣人》,真是开心。整个阅读过程仍是手不释卷。然而要给大家推荐,我还是觉得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跟读《记忆传授人》一样,心情复杂。记得上中学时,我曾经向政治老师提过一个问题:如果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那么仍会向前发展吗?按照“事物永远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这一原理,答案估计是肯定的了。那么如果发展,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呢?老师没有回答我,我自己也终于陷入困惑了…… 书前张子樟先生在推荐文章《追寻亲情的乌托邦》中写到,对于熟悉《记忆传授人》的读者来说,《历史刺绣人》的情节似曾相识。”可我却对两本书有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历史刺绣人》故事开头便是坟场,紧接着是审判,然后是种种疑团……使读者一直沉浸在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中,难怪连封面和衬页都是蓝色。对于两位主人公,我个人也更偏爱绮拉多一些。乔纳森是在无情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尽管物质条件优越,但是他并没有真正体验过人生本该经历的苦辣酸甜。他是从“无知”走向“有知”,并最终带领大家冲破无知的勇士。而绮拉则完全相反,她成长在单亲母亲的家庭,身负残疾,出生就险遭杀害。然而她获得的是母亲积极的影响、悉心的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呵护。她是一个情感健全的孩子,是在“有知”中长大的孩子。她以势单力

薄的“有知”对垒了整个社会力量强大的“无知”,人在这种时候太容易生出放弃信念、同流合污的心了。可当她独自面对生死攸关的审判时,甚至在最后独自逃离和为改变历史而留下坚守的艰难抉择面前,她表现出的勇气就更加令人钦佩。她的善良、勇敢,是照亮了我内心黑暗的明灯,我知道蓝色还有一种寓意——希望。 美国《书单》称“洛伊丝·劳里是用妙笔创造世界的大师,无论是现实还是想象的世界。本书对人类文明未来困境的描写是劳里最有力的笔触之一”这一点我格外认同。我觉得劳里的描绘正是我多年揣摩年幼时的疑惑后的答案。社会是螺旋式上升发展的。人性的问题永远是最大的问题。但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里,善良、勇敢都将是最珍贵的品质。凭借着它,就有力量去抗争,去创造更有价值的文明。无论你是什么年龄,无论从哪个层面,读这本书都会有所收获。

黄梅县县歌《黄梅飘香》评歌曲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香曲好听口常开 ——评黄梅县县歌《黄梅飘香》 石雪峰 近年来,黄梅城乡到处在传唱一首名为《黄梅飘香》的民歌,大家都把它当作县歌来传唱,其普及的程度不亚于当年的《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但个中没有丝毫行政干预手段,完全是男女老少自愿的由衷的歌唱。 《黄梅飘香》(以下简称《香歌》)歌词共四段: 说黄梅,赞黄梅, 佛教禅宗发源地。 东山白莲展玉容, 西山碧流生灵气。 一方名寺开先河, 天下禅林奠宏基。 四祖五祖飘古香, 佛教大事问黄梅。 说黄梅,赞黄梅, 黄梅挑花发源地。 根根银针多灵巧, 缕缕彩线出神奇。 诗情画意任我描, 吴风楚韵收眼底。 四乡八里飘花香, 万千巧手绣黄梅。 说黄梅,赞黄梅, 黄梅戏曲发源地。 田歌畈腔采茶调, 村村塆塆皆有戏。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男女老少是戏迷, 字正腔圆歌声美。 四面八方飘艺香, 欣逢盛世唱黄梅。 啊,魅力新黄梅, 愿你明天更美好呀, 可爱的新黄梅! 魅力新黄梅, 愿你飘香千万里呀, 可爱的新黄梅! 《香歌》于2008年9月首次登台就一炮打响,在第四届鄂东民歌大赛中荣获金奖,后被湖北省文化厅、黄冈市人民政府遴选为 '2009中国·湖北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闭幕式主题歌并荣获创作一等奖;同年被湖北音乐家协会评选为“湖北形象歌曲”,并分别被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和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制成光碟,在全国公开发行。 这首歌词作得好,曲谱得好,演员也唱得好。正是这三好引起了万众共鸣,在黄梅《香歌》每日不绝于耳,经年不衰,许多人将它下载为手机和电话机铃声,许多商家店铺将它作为广告歌曲滚动播放以招来顾客,许多年轻母亲将它作为“摇篮曲”催娇儿入睡,还有长期头痛病患者反映听《香歌》能减轻症状比吃药管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香歌》为什么能产生如此重大且深远的轰动效应呢?通观全局,我觉得不外乎四个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一、主题突出,立意新颖。鄂东黄梅是我国很特别的一个县份,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捷,经济发达,民风纯朴且自然风光旖旎,可供描写和歌唱的东西很多很多,而一首歌的容量又只有那么大,怎样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呢?作者敏锐地从文化领域切入,因为世间万事万物最终都是以文化来收束终结的。

中国染织史

《中国染织史》 《中国染织史》 吴淑生、田自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全书分十二章,除第一章总论外,分别从原始社会的染织工艺、商代的染织工艺、周代(西周)的染织工艺、春秋战国的染织工艺、秦汉的染织工艺、魏晋南北朝的染织工艺、隋唐的染织工艺、五代 两宋的染织工艺、元代的染织工艺、明代的染织工艺和清代的染织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另有图版68面,其中彩版15面。 《丝绸史话》 《丝绸史话》 陈娟娟、黄能馥编,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本书共分八部分:发明蚕丝的故事,一门古老的工艺,“丝绸之路”,考古工作中发现的汉代丝绸,无比精美的唐代丝绸,宋代的织锦和缂丝,元代的“纳石矢”,明清时代丝织技术上的新成就。为“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 《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 《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 陈维稷主编,198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编,分述原始手工纺织时期、手工机器纺织形成时期和手工机器纺织发展时期的手工纺织业发展历史,通过对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关于原材料、染整加工技术和品种、织物结构组织等情况的叙述,概括了我国古代纺织技术发展特点。书后有附录三:一、甲骨文、金文及先秦文献中有关纺织的材料;二、秦汉以来与纺、织、染、整技术有关的主要著作;三、彩色图版。 《中国印染史略》 《中国印染史略》 张道一著,江苏出版社会1987年出版。本书分“原始时代的纺织”、“商周时代的丝织和染色”、“汉代的印花和印花敷彩”、“东晋和南北朝的印染品”、“唐代的染缬”、“宋元的浆水缬和药斑布”、“明清的印花布”等章节,简略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印染发展的历史。

中国刺绣的渊源历史

中国刺绣的渊源历史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由于刺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证明刺绣在中国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 人们一定会想,为什么会出现刺绣呢?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说到刺绣不能不说丝织,可以这么说,是丝织的产生和完美造就了剌绣的诞生。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以前更发达,男耕女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几乎家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由于当时的养蚕方法已经十分讲究,因此所缫出的蚕丝质量很高。其纤维之细之均,可与近代相媲美。发展到西汉时,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织锦来看,每根纱由4-5根丝线组成,而每根丝线又有14-15根丝纤维组成,也就是说每根纱竟由54根丝纤维捻成。如此高的丝纺水平,同时也推动着染、绣的发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表现力。 第二、社会等级制度的强化和人类审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裙)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渐趋成熟,这可从近百年来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进入秦汉时期后,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齐郡临淄(今山东临淄)为汉王室设官服三所,织工数千人,每年耗资万万。在前汉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毛织品)”,就连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茵”,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锦绨高张”,甚至死后殉葬的口袋也是“缯囊缇橐”。民间如此,朝庭贵族更不待言,他们的宫室以丝织藻绣装饰,以至“屋不呈材、墙不露形”,甚至“柱槛衣以绨锦”,其奢侈程度可见一般。汉代剌绣的空前繁荣,使刺绣的艺术处理又前进了一大步,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到了汉末、六朝时期,中国便开始进入“像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因而兴盛了绣制佛像之风。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北魏的一佛两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相应的文字,供养人的长衫上绣有忍冬纹和卷草纹,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并在刺绣中得到反映。说到这一时期的刺绣,不得不说说三国时期吴王赵夫人的“三绝”――机绝、针绝、丝绝。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尝叹,蜀魏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见壬子年《拾遗记》)。汉末、六朝剌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为今后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意义。

黄梅县基本情况简介

附件1: 黄梅县基本情况简介 北枕巍巍大别山,南襟万里长江水。“鄂东明珠”黄梅县就镶嵌在这块钟灵毓秀、物阜民丰的山水宝地之中。全县版图面积1701平方公里,总人口98.9万。现设黄梅、孔垅、小池、濯港、新开、蔡山、五祖、停前、下新、大河、分路、独山12个镇,杉木、柳林、苦竹、刘佐4个乡,共有479个行政村和38个社区。 区位独特的“鄂东门户” 黄梅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东临宿松,南望九江,西接武穴,北连蕲春,是湖北最早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境内小池滨江新区是湖北长江第一站。京九、合九铁路在此交汇,沪渝、福银高速穿境64.6公里,长江水道过境59.2公里,两座九江长江大桥飞架天堑;105国道、柳界公路、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短短两个小时车程之内,可南往九江、南昌,西北至武汉,东抵合肥, 4个小时可达南京。这里是长江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湘鄂赣“中三角”战略中鄂赣互联的黄金节点,也是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结合部。 人文厚重的“千年古邑” 建县于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因域内有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地处吴头楚尾,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在此激荡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黄梅文化现象。黄梅是佛教禅宗发祥地、黄梅戏发源地、红十五军诞生地和国家级龙感湖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和挑花之乡。“黄梅戏”、“黄梅挑花”和“佛教禅宗祖师传说”是我县靓丽的三张文化名片,均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县现有旅游景点200多处,景区6处。西山挪步园云雾缭绕,幽静清新,实属避暑胜地;蔡山晋梅花开二度,老而弥香;四祖寺、五祖寺、妙乐寺,寺寺

刺绣的来历

刺绣的来历 为什么会出现刺绣呢?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说到刺绣不能不说丝织,可以这么说,是丝织的产生和完美造就了剌绣的诞生。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以前更发达,男耕女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重 要经济特征,几乎家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由于当时的养蚕方法已经十 分讲究,因此所缫出的蚕丝质量很高。其纤维之细之均,可与近代相媲美。 发展到西汉时,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织锦来看,每根 纱由4-5根丝线组成,而每根丝线又有14-15根丝纤维组成,也就是 说每根纱竟由54根丝纤维捻成。如此高的丝纺水平,同时也推动着染、 绣的发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表现力。 第二、社会等级制度的强化和人类审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 重大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 (裙)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 工艺渐趋成熟,这可从近百年来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这一时期的 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 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 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刺绣的历史和发展 刺绣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丝丝缕缕联系着。刺绣,是在织物上穿针引线构成图案色彩的手工艺术。 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哪个朝代,因刺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我们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时代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而刺绣的起源却有 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古时,在江南地区有着“断发文身”的习俗。文身就是在身上刺出图案。《说苑疏证》中记载:“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乌,灿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因为吴越地处地势低下,常受到风雨水灾的侵害,龙在人们心目中是神物和崇拜的图腾。兴风作浪、上天入地更是神龙的作为,

黄梅县蔡山镇概况

黄梅县蔡山镇 [概况]蔡山镇地处黄梅西南部,面临长江,东与本县孔垅镇接壤,西与武穴市龙坪镇毗邻,北倚太白湖畔。全镇版图面积110.8平方公里,55个村(居委会、场),人口近10万,耕地面积6.8万亩,其中水田2.6万亩。是胡大荣将军的故乡,享有“十里棉乡”,“鱼米之乡”,“晋梅之乡”,“挑花之乡”,“戏曲之乡”,“体育之乡”,“武术之乡”,“楹联之乡”之美称。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前有黄金水道,中有沿江一级公路,孔武公路,京九铁路,五级火车站一座,后有环太白湖公路,水路、公路、铁路构筑蔡山大交通的网络。尤其是沿江一级公路的建设,拉近蔡山与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经济圈,昌九经济走廊,皖江经济带,大别山实验区和小池“桥头堡”的距离,使蔡山成为黄梅西部沿江交通要塞,边陲重镇。 人文底蕴十分浓厚。在黄梅下乡百里平川的大地上,突兀一座海拔仅58米的蔡山。蔡山历史悠久,传说神奇,古迹甚多,景色宜人。山上有东晋支遁大师亲手栽培的晋梅,传说,全世界晋梅只有三棵半,蔡山晋梅属一棵,为晋梅“寿星”,每逢冬春“晋梅”傲雪盛开梅花2次,故又称“二度梅”,堪称中华瑰宝。山上还有一座千年古刹“江心古寺”,名震禅林,蜚声中外。蔡山是地藏王菩萨第二道场,传说,地藏王菩萨年年月月在九华山,每年七月三十到蔡山,故蔡山有“小九华山”之称。山上还有驰名中外的摘星楼,唐代诗人李

白巡游到蔡山,写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千古绝句。2004年,黄冈市旅游局批复蔡山为“江心古寺、晋梅”旅游风景区。经过几年的恢复与开发,蔡山有江心古寺,千年晋梅,地藏王殿,危楼百尺,泼墨留痕,英布王井,齐姬古墓,甘露梅苑,碧莲河池,九华古城,残岩夕照,龟峰独秀等古迹景点。2014年,蔡山镇抓住黄冈市文化小镇建设的机遇,开发“梅苑景区”,方圆300亩,百余种灿烂的梅花园已成为天然氧吧,休闲旅游圣地。蔡山“古迹游”,“梅之旅”正走向火爆。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蓖麻良种,大棚蔬菜,稻虾连作,鱼珠混养,鑫联养牛,新洲林业等特色农业板块基地普遍开花。村村实现道路硬化,亮化,建起“立面统一改造,绿树红花相映,村居整洁卫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3个。初步形成以建筑建材,纺织服装,电动汽车,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主导产业。改造老城区,开发新城区,美化移民区,完善工业区,打造新景区方兴未艾,硕果累累。2014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6.5亿元,比2008年增长168.5%;农业总产值12.9亿元,比2008年增长14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1亿元,比2008年增长492%,;财政收入1280万元,比2008年增长308%,;其中鑫诚纺织年税收突破100万元,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9065元,比2008年增加5275元;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3.64亿元,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2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数字广播电视发展用户1.1万户,入户率54.5 %;村村响55个村,通村率100%;人口出生率达13.5%;计

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第32卷第1期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V ol.32No.12019年02月J O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F e b.20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张晓伟(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设计、服饰文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8TJA760017),安徽省高教提升计划人文项目(TSSK2017B14);安徽工程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 目(2016SKJD06);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k2014a025);安徽工程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13YQ25).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张晓伟1,梁惠娥2,邬红芳3 (1.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3.安徽工程大学安徽服饰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望江挑花是中国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古朴的针法、平面化的纹样和素雅的色彩特征形成了土、特、奇、古的独立形式语言,折射出中国传统中朴素、从容的审美特征。望江挑花装饰的单纯化、理想化特征,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映射出该地域服饰文化的品格。 关键词:望江;挑花;特征;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4X(2019)01-0017-05 望江县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管辖,地处于古吴国头楚国尾,吴楚文化在此激荡,逐步演变,形成了特色鲜明、古朴淡雅的望江地方文化。望江挑花是流传于望江县境内的民间美术创作与工艺制作的统称,是望江人民在古老的渔、耕生存环境下,由祭祀供品发展转化成实用装饰艺术的美术作品。从望江挑花独特的针法、色彩和纹样上,不难看出清新淡雅的吴楚文化留下的深深烙印,粗犷中见大方,古朴中寓高雅。 一、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 挑花技艺是依附于服装和服饰品上的民间手工技艺,表达着装行为中对伦理、礼仪文化的规范意义。因此,望江挑花在服装及日用品上的装饰部位、工艺技法、配色方式、材质选取、以及纹样造型等是其最基本的艺术要素。 (一)望江挑花的针法特征 “针走单边谓之挑,针走两面谓之绣”。[1] 这也是挑花工艺与苏绣、湘绣等著名刺绣工艺在创作技法上的不同之处。望江挑花的传统针法主要有挑针、钻针、游针、织针,不同的针法各有妙处,针法与图案配合能形成花套花、正反形的立体效果。不同技法的运用,挑绣出的饰品图案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效果。图1 所示为不同针法形成的洋菊花正面线迹。图1不同针法形成的洋菊花正面线迹

非遗项目简介

2016年湖北民间工艺作品交流推广活动 项目:武汉雕花剪纸 项目简介: 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剪纸按流派主要分为南方派、江浙派和北方派,主要操作技法分为“剪”和“刻”,从色彩上分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北方剪纸重剪、南方剪纸重刻。 武汉剪纸是市级非遗项目。属于南方剪纸。武汉传统剪纸以龙凤、虎兽、鹤鹿纹样和各类花鸟居多,有着浓郁的楚文化特点。武汉剪纸作品特点:以刀剪代笔,剪刻并施,刀随人意、形出于刀;运转自如,不露锋芒,形态生动,神情逼真。 项目:汉绣 项目简介: 汉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汉绣起源于西汉,江陵二号汉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绣品,与近代汉绣针法极为相似。湖北江陵战国楚墓出土的楚绣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绣,被学者证明是四大名绣之一“湘绣”之源。我们知道苏绣擅长仿画绣、写真秀;湘绣擅长国画刺绣,作品有水墨画般品质;粤绣擅长肖像刺绣,盘金刺绣和丝绒刺绣。如果说四大名绣是写实手法,那么汉绣就是写意手法,图案设计装饰性强、主题鲜明、寓意吉祥。

汉绣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作品设计极具楚韵遗风,是最具湖北地方色彩的绣种。 项目:武汉木雕船模 项目简介: 武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千湖之省,水路通达。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木雕船文化的发达。古往今来,大江湖泊上来往穿梭的各种船只为木雕船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被湖北木雕船艺人制作成各种供观赏的小型木船。 木雕船多选用质地细腻坚实的柏木、黄杨木和红木为原料,除使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传统技法外,还结合各种榫卯、跨染和缝合技术。尤其注重花纹装饰、镂空锼花,艺术夸张性和修饰性强,可谓精工制模、技艺精湛,具有较强的湖北地方特色。 项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项目简介: 漆器髹饰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榫卯髹漆彩绘 木雕类、金漆盆盘类为其主要品类。 楚式漆器的特点是:多使用精加工而成的生漆,其色彩选用天然矿植物色素。可以说是非常环保的。彩色漆料必须经过色料研磨、日晒脱水、色料与透明漆料搅拌、密封存放等多道工序。制作一件器物

黄梅挑花人物纹样在童装图案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人物纹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最常见的装饰题材,在马家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物纹陶器,原始社会的描绘人物的岩画及秦汉出土的画像砖中都出现过各种类型的人物纹样及人型纹样的组合类型,明清市民文化的兴起后,人物题材的纹样则更普遍的出现在服饰及装饰工艺品上。黄梅挑花中的人物纹样多以不同形式、结构、构图手法出现在黄梅人的头巾、包袱、涎围、抹头、汗巾、门帘等中,其存在姿态、装饰手法、题材内容等,值得深入研究。本 文对黄梅挑花中的人物纹样进行采样,在分析黄梅挑花人物纹的造型特征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将其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探索其在现代童装图案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 1黄梅挑花人物纹样的造型特征 纹样相对于绘画而言,更能体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美的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当时人们的思想。人物纹样作为黄梅挑花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人物的轮廓、人物的神态、人物的动作也随着时间的沉淀,融入了黄梅人的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人物纹的出现,也意味着人本身成为了哲学和文艺创作的中心。 1.1写意传神的造型之美 黄梅挑花人物纹样多以写意形式来进行挑绣,人物呈现直立、行走、奔跑,或执手中之物;简单的线性描绘就可将人物的性 别、姿态及服饰生动的表现在布料上,栩栩 如生。例如八仙人物纹、人物由简单的素挑 构成,颇有工笔写意的韵味,八仙各自围绕 香案或“福娃”,虽姿态不同,但构图十分和 谐对称。全身线性轮廓描绘人物纹,主要以 挑花的单一针法“X”构成的单线,黄梅挑花 中的线性轮廓描绘的人物纹采用素挑,勾勒 外轮廓线,内无填充图案或色彩,挑花的面 积大小影响了人物图案的生动程度。黄梅挑 花人物纹是一种典型的寓意性象征符号,能 够反映黄梅地区历史特征以及民俗文化,却 因为其特殊的挑花针法让人物纹带有抽象 性美感,也可以说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的写意传神之美。 1.2几何构图的解构之美 几何形构图的人物纹是黄梅挑花中最 有特色的纹样创作形式之一。传统刺绣人物 纹样的描绘形式以平面化角度描绘,针迹的 走线方向,描绘人物的动态和轮廓,色彩的 搭配填充人物的体积感和空间感,而黄梅挑 花中人物却利用近大远小构图法则去塑造 体积和空间。人物的头、躯干和四肢由各种 几何图形构成,几个不同的几何形创造性的 被搭配在一起,人物的形象创造性变异,单 人体的比例写实,接近当地人5、6个头身 长。在浪漫的楚文化艺术体系中,花草鱼虫、 飞虫走兽的形体无不被夸张和变异,概括的 形简练的体,这大概是早期楚人表达对万物 化形的独特见解。 1.3结构严谨、情节紧凑的布局之美 黄梅挑花人物纹有特定的组合,通过 调取各种类型的黄梅挑花图案,经过人物 图案取样的比对分析,黄梅挑花中的人物 图案题材的来源两种,一种是戏曲人物类, 主要有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 桃园三结义、七仙女下凡、七仙女送子、八 仙过海、站花墙、宝莲灯等;另一种是游艺 类,主要有打莲厢、舞花棍、花灯会、春游踏 青、赛龙舟、打骨牌、亲迎图、骑马游街等; 前者是倾向于对戏曲故事的记录,后者 注 王郡,肖剑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摘要:黄梅挑花中的人物纹,以其抽象的几何形式、简洁的结构、大胆的变形手法保持了传统的楚地风韵;同时,挑花的工艺及当时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物纹的形式,儒家文化、佛教禅宗文化和农耕文明是其纹样生成的诱因。本文以黄梅挑花中的人物纹样为例,对黄梅挑花文化及人物纹样进行了研究和创新,在保留其内在文化内涵本质的同时,与现代的图案设计和审美相结合,将黄梅挑花中的人物纹样创新性地应用于童装图案设计中。 关键词:黄梅挑花;人物纹样;童装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J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5-0088-02 第一作者简介:王郡(1995—),女,汉族,湖北黄冈人,艺术设计硕士,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产品化。 图1黄梅挑花典型人物纹样的提 取 CULTURE AND DESI GN -88-

中国刺绣文化简介

中国刺绣文化简介 摘要: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渗透了无数妇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的愿望,十指春风,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能表达绣女的个性,显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随着纺织品的出现,刺绣艺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适应刺绣艺术发展的需要,各种刺绣针法应运而生,伴随着绣女的孜孜不倦和执着追求,刺绣针法不断完善丰富,形成了刺绣艺术品类万千、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这种丝织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国际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此外,刺绣品还是中国传统的外贸产品,经济价值很高。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国外很受欢迎。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纺织品的国家之一。众所周知,中国素以“丝绸之国”闻名世界,中国南部广大地区自古以来产有蚕丝,促进了刺绣、织锦工艺的发展。刺绣熟称“绣花”,是在已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刺绣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丝丝缕缕联系着。是妇女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对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并发展现代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刺绣工艺就被吴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中国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有专家考证,三国时期的“赵夫人”是中国刺绣中“画绣”的鼻祖。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以前是有证可据的。 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刺绣开始在汉代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到了唐代,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宋代是中国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手工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手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清代初中时期,国家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所绣物像变化较大,富于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又由于它用色和谐和喜用金针及垫绣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