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与设计反思

寻乌县城关小学邱小玲

教学内容:课本44—45页,分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并分数乘分 数的计

算方法。

2、 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 经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 得成功

的学习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小明与小强是好朋友,他请小强到家里做客,请小强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 给自己的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几分之 几?

1 生1:两人都吃了这个西瓜-

4 1 1 11 生2:两人共吃了这个西瓜-,每人吃这的西瓜的-X -=-

2

2 2 4

师:他用了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板书算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原来我 们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个算式是分数乘分数,以前我们学的是整数乘分数。 师:你们也能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并汇报呈现到黑板上。

X 3 2 X 3

2

二、探索算法:

师:观察所有的乘法算式,分一分类: 生1:假分数与假分数分一类,真分数一类 生2:同分母分数相乘的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3:同分子的分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4:分子是一的为一类,分子不是一的一类

1 2 2

1 生5:我认为-X —也可以看成分子是一的这一类,因为 -可以约分成-

4 4 4

2

师:今天我们研究问题时就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法,即分子是一的为一类。 (一)探究几

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1、 请学生挑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乘法算式,尝试计算。

2、 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

1 1 X -

5 3

(老师也来写一个)

1 1 1 生1: 1 x .!=-,我是这样算的,分母相乘,分子不动。 3 3 9

生2:我选的也是这题,两乘数的分母,分子各自乘就可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预习后知道的。

1 1 1

生2:我算的是1 x 1 ,结果是 丄,我是根据刚才小强吃西瓜的题来想的,先把

5 6 30

西瓜平均分成5份,有6个人一共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 6 份,一共把西瓜分成了 30份,他们每人吃了其中的 —。

30

师:有很多同学都确信,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只要分母相乘作分母, 分子不变或 相乘,你能不能想办法难验证或说明它是正确的?

学生举例说明或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

每人有了验证或说明的方法后,小组内交流验证情况。

组际交流

3、 4、

1 (要求两人来汇报):我们验证的是 1 1111 1

3 x 茁门6,因为3=1'3,那么

1

3 也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3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 3份取其中的一份, 这样一共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9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

9

-x -= (1 十3)x ( 1 十3) =1 -9=- -3 9

师:这种方法你听懂了吗?这个 9是怎么来的?

生1:按他的想法来说,是折出来的,先平均分成 3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 分成3份,实际上是把这长方形分成了 9份。

组2 (边说边画):我们用的是线段的方法,画一条线段作为单位 1,把它平均 分成3份,取其中一份,再把这一份平均分成3份取一份,就是把这条线段平均 分成了 9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组3:我们证明的是1

x 丄二丄丄 2 4 2 4 组4(教师要帮助学生在黑板上书, 我们小组验证的是1

x

5

1 1 1 1 1

, =0.5, 1 =0.25,0.5 x 0.25=0.125= 1

8 2 4 8

学生说:“我自己来吧! ”于是他边写边说): 1 = 1

6 = 5 6 30

—=1-30, 30

1

1

1

十丄=(1 - 30) - (1 - 5)=1 - 30- 1 x 5=1 - 6= 30 5 6 师:现在我们已经有这么多方法来验证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计算方法 不能确信刚才我们的猜想?(能)那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这样算 一些分

数的乘法是怎么算的呢?

生:我认为也可以和刚才一样,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师:你确信吗?能你不能也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 汇报:

,我们能 ,那么另外生1 (边画图边解释):我验证的是 2

x 1=

21

3 2 3 2

-,先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 3

取中的两份,再把这两份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结果是2

6 就是1。

3

生2 :我验证的是-X I根据猜想是空上5 = 2 ,我们知道

10 11 10 11 110 22

—X 2=丄X丄X 9X 5=丄X 45=兰=2,我还发现了两个分数相乘,两个分

10 11 10 11 110 110 22

数中的分数与分母如果可以约分的话,就可以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会使计算方便。师:9 X 5=丄X丄X 9X 5,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根据是什么?

10 11 10 11

9 1 5 1

生:-里有9个-,5里有5个丄,所以可以这样算

10 101111

2生3:我验证的是21 2121

5 6 563015

2 1 1 1、5 6 =(5 5)1 1111 1 1 2 1

6 565630 3030 15

师:这是利用了什么?生:乘法的分配律。

生4 :我验证的是

2 3_

-- —■

2361 _23圭一2

表示一

的3是多少,那么11 61166611 11 6 116

2

11

3 = £宁6X 3=1

6 11 11

师:我们有这么多办法,足够证明计算的方法,而且我们还发现,再计算过程中的能约分的先约分计算会更方便。

师:学到这里,谁能来总结一下。

生1: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生2:分数乘分数,分母相乘作积的分母,分子相乘作积分子。

师:以前我们还学过那些有关分数的乘法?(整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这些乘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可以用刚才我们得到的法则来计算。就算是整数乘分数也是这样。象5X空

6 可以看成是5X 3=-5 3 15-

16 16 6 2

师:说得很好,凡是有分数的乘法,我们都可以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法则进行计算。

回忆一下整节课,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的法则的?生:我们先猜想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再举例子用了很多方法不验证或说明我们的猜想,最后得到了结论。

师:对,“猜想一一举例验证一一得到结论”,是我们学习数学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学习我们的数学。

三、教学反思:

1、给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课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上课前我预计学生的验证方法不外乎:“化成小数”、“折纸和画图”、“分数的意义”这三种情况,而我们的孩子却又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用除法验证乘法” 、“乘法的分配律” 等各种超乎想象但又非常合理的方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发挥到了极至。

2、自主探究活动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变得更有主动,活动的空间更大,有很多时间走出了教师监控的范围。因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要转变,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呈现主题,协调建议,帮助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以参与探索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们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伙伴关系。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难以克服时,教师才以指导帮助者的身份出现。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的探索、讨论活动:先让学生从情境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讨论的素材,有了研究素材后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孩子们继续研究讨论提出猜想,最后在举例检验猜想后形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涟水县外国语小学荀升亮 223400 [课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 [教材简解] 《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第一课时,和反比例都是刻画某一现实背景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虽然学生在四、五年级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的过程中,对变量的思想有一些感知,但从常量到变量,使学生真正用函数的观念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从本单元开始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大突破。教材从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和路程的变化入手,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初步感知两种量的相依互变关系;进而通过计算、交流发现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商(比值)不变的规律。进而理解正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 [目标预设] 知识技能:结合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数学思考: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获得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初步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观念; 问题解决: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过程,学会在生活中体验、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努力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为学生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机会,锻炼学生探究新知识,创新求异能力。[设计思路]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3.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理念: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 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 数乘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最近李老师家在装修房子,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 墙的1/5,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孩子的兴趣能快速调动。) 2.学生列式解答:1/5×4=4/5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刚才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 墙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算? 4.揭示课题: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乘分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 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培养动手能力,孩子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使课堂有序而且有效进行)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是怎样涂的。 2.师: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小组 讨论一下,1/5的1/4应该怎样涂?(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团结精神)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3.师:从纸上可以看到,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吗? 4.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 这张纸的1/5,再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 =20份,1份就是这张纸的1/20。所以,1/5×1/4=1×1/5×4=1/20(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1/5×3/4表示什么?(表示1/5的3/4是多少)你能涂色 表示1/5的3/4吗?(有效的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有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

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分数

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乘分数。 2、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号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数学学习常常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下面就让我们从这样的一道题目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 (出示题目:王大伯有一块3公顷的菜地,其中种植黄瓜,种植黄瓜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师: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题目。(指名读题) 提问:要求种植黄瓜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怎样列式?(指名列式:) 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师: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2、引出新知 师:如果把3公顷改成公顷,又该怎样列式?(指名列式:) 提问:为什么也是用乘法计算呢? 师:是的。不管是求整数的几分之几,还是求分数的几分之几,只要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课题。 师:整数乘分数我们已经会计算了,像这样的分数乘分数又该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分数乘分数) 二、探究算法。 1、画图探究 (1) 提问:对于这样的分数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师:画图是研究分数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我们就一起来画图思考。 师:如果用1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公顷) 怎么表示公顷?(指名回答)请你在作业纸的自主探究一上试着分一分、画一画。(学生操作) 接下来画什么?谁的? 公顷的该怎样画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在作业纸上试着画一画。 (同桌合作,指名展示汇报。选几个学生的图投影) 师:请这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是怎么画的。 追问:为什么把涂色部分平均分成4份,而不是把整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 也就是说,最终取的这一份表示的就是公顷的,是吗? 提问:这位同学画的对不对?我们再来看这位同学画的,他这样画可不可以?我们也请他来介绍一下。 师:不管怎么画,我们都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份,取了其中的一份;再把公顷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公顷的。(课件演示) 提问:结果是多少? 追问:你从图中怎样看出是的? 师:相当于把1公顷平均分成了8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是1公顷的,也就是公顷。 师:通过画图,我们知道了结果。 (2) 师:如果王大伯把用其中的种植茄子,求茄子的种植面积可以怎样列式?(指名列式:)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想要知道结果我们可以怎么办? 提问:如果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呢? 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画一画。(完成在作业纸的探究活动二上) 学生操作,指名不同画法展示交流。 师:大家同意他的画法吗? 提问:尽管画法略有不同,但都表示公顷的,相当于把1公顷平均分成了几份,取了其中的几份? 从图中可以看出,的结果是……() 2、建构算法。 师:刚才,我们为了找到这两个乘法算式的结果都采用了画图的方法。 (板示算式:)如果想要知道这道题的结果仍然可以怎么办? (板示算式:)那如果是这道题目呢?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课例)

分数的再认识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认识整体“1”,会寻找整体“1”。 2.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3.结合具体的情景,经历概况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课前游戏:猜谜语 课前谈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诗词内容出自《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学习数学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多个角度,多个方向的来学习。比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我们在三年级中也学习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换个角度来体会分数的意义。 一、引入。 1.单位“1”再认识 课件出示:(1个圆、1米、1把香蕉、一堆糖) 师:仔细看大屏幕,我们再来看看,1个圆、1米、1把香蕉、一堆糖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个1在数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单位1”或整体“1”。一段路程、一项工程、一筐苹果、一本书、一段时间等都可以看做整体1) 二、解决问题,感受分数的产生过程 1、师:今天我们就来再研究分数的意义,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分数是什么?(也就是分数的意义)分数是怎么样产生的? 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以后在度量和平均分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分数。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分数来补充整数。 2、师生共同用树枝量黑板长度。(体验不够一个时折断) 现在有个时光穿梭机,回到古代。这时候我们已经是古人了。那古人们想来量一量这个黑板的长度,你用什么方法。 师:你遇到什么什么情况了?不够的时候怎么办呢?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

正比例导学案

导学案:(义务教育教科书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43) 学习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学习目标: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学习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导学过程: 一、 用“阿基米德鉴定王冠”故事导入新课 二、 自主探究 1、探究表格1 出示:王老师步行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发现表格中有哪些规律? 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 (1)建立“相关联的量”的概念 (2)理解“比值一定的含义”,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生再次描述“表格一”的规律,巩固强化 2、探究表格 2 购买粽子情况统计如下表: 根据规律完成表格。 抽生汇报,总结得出

(1)总价/数量=单价(一定)。(板书) (2)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互动探究 1、比较归纳,揭示正比例概念 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组数量关系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交流汇报 师归纳总结正比例概念。(板书:正比例) 出示PPT,全班齐读正比例的概念。 2、让生用语言描述刚学的2组数量关系中谁和谁是成正比例的量?谁和谁成正比例关系? 3、揭示正比例关系式。 y/ x=k(一定) 小结:判断两种量的是否成正比例,就用这个关系式,看这两种量是否有相除关系,看他们的比值也就是(商)是否一定。 四、学以致用 1、完成表格,并思考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完成表格,再思考表中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五、巩固深化,适度拓展 3、火眼金睛,并口述理由。 4、以前学的数量关系,很多是成正比例的量,请举例。 五.生尝辨别王冠真假,用正比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六、励志名言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Cases and Reflections on "Score by Scor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实录] 一、情境引入: 师:小明与小强是好朋友,他请小强到家里做客,请小强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给自己的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几分之几? 生1:两人都吃了这个西瓜 生2:两人共吃了这个西瓜,每人吃这的西瓜的× = 师:他用了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板书算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原来我们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个算式是分数乘分数,以前我们学的是整数乘分数。 师:你们也能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并汇报呈现到黑板上。 × ×

× × × × × (老师也来写一个) ………… 二、探索算法: 师:观察所有的乘法算式,分一分类: 生1:假分数与假分数分一类,真分数一类 生2:同分母分数相乘的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3:同分子的分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4:分子是一的为一类,分子不是一的一类 生5:我认为× 也可以看成分子是一的这一类,因为可以约分成 师:今天我们研究问题时就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法,即分子是一的为一类。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1、请学生挑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乘法算式,尝试计算。 2、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

生1:× = ,我是这样算的,分母相乘,分子不动。 生2:我选的也是这题,两乘数的分母,分子各自乘就可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预习后知道的。 生2:我算的是× ,结果是,我是根据刚才小强吃西瓜的题来想的,先把西瓜平均分成5份,有6个人一共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6份,一共把西瓜分成了30份,他们每人吃了其中的。 师:有很多同学都确信,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只要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变或相乘,你能不能想办法难验证或说明它是正确的? 3、学生举例说明或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 4、每人有了验证或说明的方法后,小组内交流验证情况。 5、组际交流 组1(要求两人来汇报):我们验证的是× = ,因为=1÷3,那么× =(1÷3)×(1÷3)=1÷9= 也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3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这样一共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9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 师:这种方法你听懂了吗?这个9是怎么来的?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100道题

百题训练一 分数与分数的乘法计算100道 4 1 53? 9771? 5374? 75106? 17398? 6362312? 175491? 7261312? 7356? 7587? 9353? 4154? 781621? 223755? 7337? 14397? 1151513? 114311? 73715? 511315? 43188? 541312? 3381511? 2111123? 5372? 731513? 87143? 1171822? 1813136? 5 2 95? 9 2 139? 15 142613? 2 3 83? 3 4 125? 8 4 21? 12 7 4912? 17 51751? 27 25 159? 7 10 106? 10 3930?

百题训练一 分数与分数的乘法计算100道 5 3 2815? 11 9 811? 11 2107? 7 6 3635? 11 1 7155? 44 9 1811? 10 1 2120? 64 5 564? 35 6 2970? 7 13 527? 2 392? 16 8 74? 13 12 157? 14 9727? 12 15 51? 33 75? 2 9423? 28 13 5556? 17 16 1617? 9 9779? 7 42 74? 90 49 75? 12 832? 23 63 5623? 11 90 8077? 4 563? 3 1 52? 10 11 3310? 44 15 3511? 9 7 143? 39 62 3113? 16 998? 2347623? 17 92717? 7 10154? 9 173419? 21 20 157? 70 91235? 45 52515? 17 152134?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导学案

第四单元比例 第5课时正比例 【学习目标】 1.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学会分析问题,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能根据正比例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根据据下列中的两种量,怎样求第三种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2)已知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3)已知总价和数量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第45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2.用一个式子表示总价、数量和单价的关系: 3.填一填: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5.自学课本第46页正比例图像,并思考课本上的问题。 三、课堂达标 1.回答下列问题。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3)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4)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3. 一堆西瓜,西瓜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西瓜的数量与总价成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分两层来谈。第一层先谈谈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第二层再谈谈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 (1)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先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例1 小勇买了一块橡皮,价18分,又买了3支铅笔,每支12分,一共多少钱? 综合算式18+12×3 =18+36 =54(分)=5角4分 根据题意,这道题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是合情合理的。 例2 小春有18分钱,小敏有12分钱,小冬的钱数是他们俩人钱数之和的3倍,问小冬有多少钱? 解答这道题的时候应该先求出小春与小敏两人钱数之和,即求出(18+12=)30分,然后再求出30分的3倍,即(30×3=)90分。得出小冬有钱90分。这样的解答层次,也就是说先算加法,后算乘法是符合题意的,是合情合理的。使我们看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先算乘法的与需要先算加法的事例都不少。如果永远用分步式计算的话就不必规定运算顺序了。只因为列出综合式,就得规定出前后的顺序。 (2)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而后加减呢?应该从法则的定义说起,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也可以看作是相同数的连减。就以加法和乘法来说吧:每盒乒乓球6个,王小通买了1盒,张大力买了4盒,他们俩人共买乒乓球多少个?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 6+6×4. 由于乘法的定义是相同数的连加,如果我们把乘法再返回加法的话,那么上面的式子应改写为: 6+6+6+6+6 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按照6+6+6+6+6来计算,一个一个地加,得出30个乒乓球。 再引申一步说明,乘方是相同数的连乘,它的定义是:n个a相乘的积,叫做a的n次乘方。我们也规定了在一个算式里,有第二级运算也有第三级运算的时候,应该先算第三级运算,后算第二级运算。总之,运算顺序是由于法则本身的形成及法则之间的关系而规定的,正因为由第一级运算发展到第二级运算,由第二级运算发展到第三级运算,所以运算顺序规定为:先三级,再二级,后一级。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导学案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导学案 主备人;审查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56-57页例1、练一练和练习十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 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体会函数思想。 3、培养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正比例图像的特点。 教学方法;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指导;观察计算法,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检测导入。请填写等量关系式。 (1)已知路程和时间,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时间,工作效率=()○()一起做填后概括。板书课题---- 正比例 2、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体会函数思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学前的指导 出示自主学习单,全体学生阅读自学内容、学习目标、自学方法。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下面请大家按照自学提纲1的要求认真的自主学习。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提纲中1的(2)提纲中2的(2)。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各组中的学困生,可以针对自学提纲中的一些问题个别提问、个别指导。 (一)自学例1正比例的意义 (1)观察例1的表格,表中有()和()两种量。行驶的()随着时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页例3,第11 页例4。 【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教学中我改变以往例题、示、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为了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三个措施:1、实践操作,《新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画、涂,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2、自学探究,《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我把算理的分析思路设计成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制作成学习稿,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来一步一步思考,给学生提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去领悟算理。3、说算理。通过“小老师”说算理,小组合作人人说算理等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分析思路,完成思维的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材分析】 《分数乘分数》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教学容。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节课,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且计算算理较难理解,这部分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第10页例3从实际问题引入,用工作粉刷墙壁的

图创设问题情境,给出条件,提出问题。从解决“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相乘”到“两个一般分数相乘”,力图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为突破重难点,教材用操作(涂色)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操作的过程与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经历算理的推导过程。教材第11页例4从蜂鸟飞行的实际问题引入。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分数乘分数计算也应该先约分再乘,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并掌握怎样先约分。教材接着提出“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的问题,这是分数乘整数的计算,前面已经学过,这里一方面把分数乘法的两种形式集中呈现,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另一方面提出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的问题,使学生知道分数的分母与整数可以直接约分。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知识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整数、整数乘分数,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就比较抽象了。根据教者所任教的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习惯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因此能适应本课时的“根据自学稿自学”的教学活动。利用画图的直观性理解和分析问题,也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活动已有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的三个地方是:(1)学生自学时,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2)“小老师”归纳算理时,教师的引导作用;(3)小组合作,人人说算理时,怎样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期中,让活动取得最大的效果。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乘分数意义和算理。 (3)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会用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基本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画图表示、观察、交流、推导、归纳等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2)感受画图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直观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体验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性,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与设计反思 寻乌县城关小学邱小玲 教学内容:课本44—45页,分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并分数乘分 数的计 算方法。 2、 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 经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 得成功 的学习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小明与小强是好朋友,他请小强到家里做客,请小强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 给自己的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几分之 几? 1 生1:两人都吃了这个西瓜- 4 1 1 11 生2:两人共吃了这个西瓜-,每人吃这的西瓜的-X -=- 2 2 2 4 师:他用了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板书算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原来我 们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个算式是分数乘分数,以前我们学的是整数乘分数。 师:你们也能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并汇报呈现到黑板上。 X 3 2 X 3 2 二、探索算法: 师:观察所有的乘法算式,分一分类: 生1:假分数与假分数分一类,真分数一类 生2:同分母分数相乘的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3:同分子的分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4:分子是一的为一类,分子不是一的一类 1 2 2 1 生5:我认为-X —也可以看成分子是一的这一类,因为 -可以约分成- 4 4 4 2 师:今天我们研究问题时就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法,即分子是一的为一类。 (一)探究几 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1、 请学生挑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乘法算式,尝试计算。 2、 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 1 1 X - 5 3 (老师也来写一个)

最新《正比例》导学案汇编

《正比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学习重点: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学习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举例说明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情况。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P19-P21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P20页)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情境三:第21页第3题 合作探究、 1.正比例关系: (1)(P20页第2题)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P20页第3题)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3)、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4)、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P21页)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与同桌交流完成。)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分数》名师教案

第二课时 分数乘分数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5页例3及相应练习。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和算法,为教学例4、例5的小数乘分数等分数乘法做准备。 (二)核心能力 会运用数形结合和归纳推理的思想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2.经历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运用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思想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法则。 (四)学习重点 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五)学习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六)配套资源 《分数乘分数》PPT 课件、一张长方形纸、水彩笔等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1.只列式,不计算。 (1)10m 的 2 1是多少米? (2)21 公顷的51是多少公顷? 2.李伯伯家有一块15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5 1,种玉米的面

积占5 3。 根据上面信息,提出两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二)课堂设计 1. 迁移导入 出示:李伯伯家有一块15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5 1,种玉米的面积占5 3。 师:谁来说一下补充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师:大家同意吗?谁来说一说列式依据和计算方法? 15×51=3(公顷) 15×5 3=9(公顷) 师:如果李伯伯家的这块地只有2 1公顷,又该怎样来求土豆和玉米的面积呢? 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列式汇报。 预设:2 1×51和21×53。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列式依据是什么? 师:与刚才的算式15×51和15×5 3对比,它们的意义相同吗? 小结:它们的意义完全相同,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2 1×51和21×53应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乘分数。(师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对分数乘整数意义与方法的回顾,也是对本节课分数乘分数的一个铺垫。】 2. 问题探究 (1)初识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师:大家猜测一下,21×51=?(可能是72、10 1……) 师:仅凭猜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动手实践一下,验证哪个结果是正确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与反思 在参与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说明,本案例是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P9-1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共同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而应更关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数学的思维品质发展了没有。可以这样说:一堂好的数学课,学生的数学思维一定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下面就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师:中秋节快到了,学校要买一些月饼送给幼儿园小朋友:每箱月饼5千克,24箱月饼重多少千克, 箱月饼的重量呢, 15 22生:5×4=20(千克) 5× = (千克) 153 11师:如果每块月饼千克,4块月饼重多少千克, 块月饼呢, 82 1111生1: ×4= (千克) × 是……老师,分数乘分数我们没学过。 8282 111生2: × 是。 8216 1生3:我算的答案也是,我们只要用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16 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 师:说的很对~你们是怎么知道用这种方法计算的, 生1:我是在一次看电视时知道的。 生2:我是在预习时知道的。…………

师:你们能从其他途径或提前预习知道这些知识,真不简单~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不过,老师想问一下:为什么要用“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 1 案例与反思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呢, …………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评析】教师能紧紧扣住“中秋节”这一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在现实情境11中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中生疑: × 倒底是82多少呢,教师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但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使“中秋节这一话题”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催化剂。实践证明:紧张的内在的智力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处于高度的运作状态,并形成跃跃欲试的心理冲动,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二、动手操作提升思维 师:“一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半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整块月饼的多少,”同学们,你们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小圆纸片动手折一折,同位可以讨论与交流,看看每人倒底分到多少, 学生操作,气氛异常热烈。 1生1:一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 4 1生2:半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的也是整块月饼的。 4 1生3:不对,应是整块月饼的。 8 1生4:是,我可以证明给大家看。 8 1(生4上台用折纸的方法进行了证明: 是 ) 8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第2课(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教材体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本课时是第1小节分数乘法计算的第二个层次的教学,学习分数乘分数,应该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去理解和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记住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比较困难。另外学生容易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所以要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区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3、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教学理念: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最近一位老师家在装修房子(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式解答:1/5×4=4/5 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刚才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算? 揭示课题:1/5×1/4如何计算呢?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是怎样涂的。 师: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小组讨论一下,1/5的1/4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师:从纸上可以看到,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再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就是这张纸的1/20。所以,1/5×1/4=1×1/5×4=1/20(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2单元第2课(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教材体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本课时是第1小节分数乘法计算的第二个层次的教学,学习分数乘分数,应该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去理解和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记住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比较困难。另外学生容易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所以要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区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3.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教学理念: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最近胡老师家在装修房子(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2.学生列式解答:1/54=4/5 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刚才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算? 4.揭示课题: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乘分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是怎样涂的。 2.师: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小组讨论一下,1/5的1/4应该怎样涂?

画斜线表示分数乘分数计算结果

六上第45页例题强化训练 姓名:_______ 认真态度:________ 效果:_________ 一、在图中画斜线表示计算结果,再填空。(例题强化) (20分) (1) 21 × 41 = )()( (2)21 ×43 = )() ( (3)32 ×51 = )()( (4) 32 ×54 = )() ( 二、分层要求: (1)请发生错误的同学自觉订正。 (2)没有发生错误的同学,考虑并且写出完成任务经历的三个步骤。 成功的同学写步骤:

三、我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独立画图,验证自己的能力,给自己信心。 (1)54 × 41 = )()( (2)83 × 52 = )() ( (3)分层要求:根据我自己的实际能力,我能画而且有时间画出两幅图。或者是我只选择 一幅图画一画,但是我绝对认真。 四、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默写三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正确熟练计算,欣赏我自己。 (1) 83 × 83 = (2)53 × 72 = (3)65 ×209 = (4)715 ×20 21 = (5) 103 ×95 = (6)10 33 ×35 = (7)15 × 3 7 = (8)2722 ×11 5 = 六、解决问题。 (1)学校买的足球比排球多 4 1 ,排球买了36个。买的足球比排球多多少个? (2)学校买了36个排球,买的足球是排球的 4 5 。买了多少个足球? 七、整理工作(1、订正:五、六中的错误,先查出错因;2、写出进步或者成功的经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_正比例导学案

第4单元比例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第5课时正比例 【学习目标】 1.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学会分析问题,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能根据正比例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根据下列中的两种量,怎样求第三种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2)已知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3)已知总价和数量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第45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2.用一个式子表示总价、数量和单价的关系: 3.填一填: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5.自学课本第46页正比例图像,并思考课本上的问题。 三、课堂达标 1. 回答下列问题。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3. 一堆西瓜,西瓜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西瓜的数量与总价成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摘一个崇高的目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人学会遗忘,有人却一直坚持。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分数导学案

课题:《分数乘分数》NO.2-3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熟练进行计算。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简便算法,掌握积与因数的关系,能灵活运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判断。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挑战自我。 重点:分数乘分数的简便算法。 难点:因数与积的关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简便算法,掌握积与因数的关系,能灵活运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判断。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11页 2、计算: 3、填空: 1)、× 6表示(); ×表示(); 2)、一根绳子长81米,剪去,还剩这根绳的,还剩()米,这里是把()看作单位“1”。 二、合作探究: 例1、蜂鸟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鸟,也是唯一能倒飞的鸟。蜂鸟每分 钟可飞行千米,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思考:你想到了几种计算方法,有什么技巧?

小结:分数乘分数的简便算法: 例2、比较大小。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当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另一个因数(0除外); 当一个因数小于1时,积()另一个因数(0除外); 当一个因数等于1时,积()另一个因数; 三、学以致用: 1、直接写出得 2、 3、我能辩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一个数乘真分数,积小于这个数。()2)、几个假分数相乘的积大于1,几个真分数相乘的积小于1。() 3)、X ××X ()4)、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5)、如果A×=B×,那么A大于B。()4、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