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分析

西安建筑分析
西安建筑分析

目录

1实习的性质和目的 3 2实习的时间安排 3 3实习的内容 4 3.1 古城复兴人文传承——西安总体印象4 3.2 西安古建筑语言

3.2.1 古都遗韵--长安城规划 6

3.2.2 净土的召唤7

3.2.3 古建结构--细品钟鼓楼8 3.3 西安古城新貌

3.3.1 城市广场建设9

3.3.2 现代园林规划与景观设计10

3.3.3古城文化的传承发扬12

3.3.4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12 3.4 西安古城规划

3.4.1 西安古城规划特点13

3.4.2 西安规划分区14

3.4.3 梦回大唐——城市复兴计划14

4 实习体会和认识

4.1 关于古建筑之美的认知与升华14 4.2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15

4.3 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责任15

5 教师评语16

瞧!西安!!!!

—辉煌与梦想的延续

1 实习的性质和目的

建筑认识实习是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对城市与建筑的实地参观考察,感悟和思索,结合教师的重要讲解,学生应了解不同类型与规模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造型建筑风格,建筑细部语言,建筑结构,建筑构造以及建筑设备,建筑法规等基本内容,同时应了解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现代景观设计等基本内容,并积极思考不同时期的建筑思潮,建筑与环境,历史与现代等建筑理论问题,为今后设计课程走向深入和一系列设计相关课程的开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实习的时间安排

实习动员 1.放假前,老师给我们下发了实习指导书,并简单给我们介绍了实习的内容和注意事项,要我们暑期做好准备。

2.放假回来,老师给我们介绍实习的具体行程和安排,做实习的最后动员。

实习准备假期期间根据指导书的要求,去网上搜集了一些与西安有关的资料,为实习做好充分准备。实习出发前准备好日常用品和实习所需材料。

实习地点陕西西安

实习时间2010年8月30日-2010年9月8日

返校时间2010年9月8日

3 实习的内容

3.1 古城复兴人文传承——西安总体印象

编号01 西安印象其实在去西安之前,通过同学的介绍以及在网上查的资料,我就已经对这个城市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感。之所以好奇,是因为我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能够吸引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之所以向往,是因为相比于现在钢筋水泥的阴森严肃以及城市灯红酒绿的喧嚣浮躁,我更向往那种车如流水马如龙,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与安定。

8月31日上午,怀揣着对它的好奇与向往,我们踏上了通往西安的旅途。经过一日一夜的颠簸,于次日抵达目的地。结果一出火车站,迎面而来的是一段崭新的城墙建筑,远处是密集的高楼大厦,丝毫没让我感觉出古都风韵,有点让我大失所望,原本期冀看到斑驳残破但是具有历史沧桑成熟感的城墙,还有那些飞檐挑壁的琼楼玉宇,这与我想像中的西安完全不同!

当天下午我们去了大雁塔广场,正是在那里,我对西安的印象开始改观。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南北中心为轴,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组成。走在大雁塔南广场,看到正在缔造中的大唐不夜城,走在步行街上(就是所谓的文化长廊),看到了以大唐盛世著

名人物李白、杜甫、陆羽、杜牧等人的为主题的文化雕塑,配以喷泉水景做法,给人以强烈的历史归属感,犹如刹那间被电击中,从内心深处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由唐朝流传至今的文化底蕴。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与之媲美。北京上海给人的感觉是现代都市的活力与奔放,宏村周庄则给人以小家碧玉的秀气与安静,西安却是一种洋溢着文化底蕴与帝王之气的古之风韵。晚上去了大雁塔北广场,随着音乐与喷泉的跳动,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跃动与自由。

之后去了曲江池和大唐芙蓉园,这个被众多诗人赞美追捧的优雅之地。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些颜色光鲜外表明亮的仿古建筑,太幼稚,无法与那些成熟稳重的古建筑相媲美。但不得不承认,曲江池和芙蓉园将园林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既有对古代堆土为山植林聚石的继承发扬,亦融入了现代的一些规划理念,使得这些新生建筑与周围池榭水景相得益彰合为一体。

接着是西安历史文化代表——钟鼓楼。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则放在钟楼南大街的改造上。在观摩的过程中理解古城自身发展演变过程中历史街区要如何进行更新与保护。走在南大街上,看着路边的现代建筑,不难发现它们在细部处理上都带有些许古代建筑文化的痕迹,具体将在下面分析中提到。还有西安人民对碑林、古城墙的保护与修复,都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为了保护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之后还去了富丽堂皇的华清池、气势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此都不一一赘述了。

对西安的印象,由未去前的向往到一开始的片面再到最终的折服,现在我可以给西安一个客观的评价了:西安,让我看到了前朝古城在中华大地真实复兴的过程,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这座城市的传承与发展。它身上所植入的生机和活力,使古都意象和现代气息交融并蓄存在于西安的胸襟之中。敲开古都西安盛世的记忆与今朝的梦想,西安必将跃升为一个国际大都会。我也相信,这座承载了数千年华夏文明的城市,必将大踏步迈上城市特色发展道路,必将成为一座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活力之都;一座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人文之都,一座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的和谐之都。

3.2 西安古建筑语言

匆匆走过了西安,我们曾被秦始皇陵的浩大威严所折服,为长安城墙的坚固绵延而感叹,于华清宫的华丽奢靡而留恋,我终于明白建筑并不仅仅只是一种遮风避雨的事物,它是一种意象,一种文化的符号,精神的寄附,更是一种诉说历史发展的语言。相对于今日的西安,皇城的意象已经走远,但那些耸立的古建筑依旧向人们一一诉述着他们昔日的辉煌、伟大以及多元的文化内涵。徜徉在中国古建筑语言里,让这些跳动的旋律带领我们去重拾文化片段,深深地感悟古建筑语言的流风遗韵,在蓦然回首间,领悟那一抹不曾泯灭的霞光。

3.2.1 古都遗韵--长安城规划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有十三个古国曾经在这里建都,像秦、汉、唐则在这里把华夏文明推向了繁荣于昌盛。所以不管现在的西安历经了多少沧桑岁月冲刷,依旧无法掩盖住其傲视千里的帝王之气。

汉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

代都城规划的典范,故在此对长安城做

简要分析。长安城为隋唐两朝的首都,

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

都城一度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

的城市。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中国

古代最宏伟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

朝的宏伟气魄。为体现统一天下、长

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

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思想观念。

纵观中国历代各朝,其都城规划大

都呈对称布局,并用中轴线突出宫殿,

借此来烘托宣扬皇族的至高威严。长安

城的形制亦严格讲求中正方直,一环便

是长安城墙,以主街为中轴线,体现封

编号02 唐代长安图建等级秩序。长安城的棋盘式街道系统体现了很高的整体性和科学性。那时根据不同的功能、宽度、位置及景观等因素,综合规划大街、小街、胡同统一成为全城的街道系统。其实古代城都的这种规划布局是有渊源的文化背景的。我们知道儒家学说重礼、重孝、尚文,因此在重礼的倡导下,对于一切建筑的制造都要遵循礼法。不管是城市规划还是宫殿庙宇亦或百姓住宅,都要受到礼制的约束,因此在形式上要讲求对称、均齐、庄严。

通过对唐都长安的匆匆一瞥,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特殊风貌了。高大巍峨的城阙,金碧辉煌的宫殿,棋盘布局的里坊,诗情画意的园林,“建筑空间序列是时间中的交响乐,门阙、栏杆、大厅、院落,犹如音乐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休止”借用这句话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3.2.2 净土的召唤

我们都知道,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的,在唐朝时达到鼎盛,当时真的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想象当时佛教在中国是多么的风行。下边将提到的玄奘西行归来讲经之所慈恩寺、义净西行归来译经场所荐福寺,便是大小雁塔所在之处。

大雁塔

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为七层楼阁式塔,塔身结构为传奇单层塔壁,塔内各层架木楼板,设木楼梯直通塔顶,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外壁砖砌立柱,表现开间数目。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牙子。塔顶为宝塔葫芦。相传是唐僧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小雁塔

形式为密檐式佛塔,塔身结构小雁塔是密檐式砖结构佛塔。塔为青砖砌筑。塔平面为正方形。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基座之上为塔身,塔身底层较高,二层以上逐层高度递减,故塔的轮廓呈现出秀丽的卷刹。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塔身轮廓呈现锥形形状。小雁塔塔形玲珑秀丽,造型优美,比例均衬。最有趣的是,古代工匠把塔的基础做成半圆球体,塔身犹如不倒翁,使其历经多次地震而不倒。

编号03 大、小雁塔

佛教寺院一般筑有殿堂、佛塔、晨钟暮鼓。城市内的寺院各有各的样式,每一座寺院之间都有些差别,导致城市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在那个急需思想统一的时代,佛教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大小雁塔当时也充当了统治者的武器。在向佛骨顶礼膜拜的同时,国家的统一、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也得到了加强。不过,人们借用宗教力量,毕竟划出了一块与封建政治有所区别的空间,使人们多少可以获得一点相对自由的空气,使心灵得到慰藉。

3.2.3 古建结构--细品钟鼓楼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差异之我见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差异之我见[摘要]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重于重礼制教化,致中和、重礼教、敬天地;崇 尚人文精神,西方古典建筑重对称,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以及强调艺术、技术、环境的协调与布局,重视比例的适当与艺术的精巧等。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建筑的理念性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上,而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逻辑思维”上。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西方古典建筑;风格 1.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古希腊时代的著名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从根本上影响了欧洲建筑的风格。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使得古希腊人一开始就就在其建筑上打下了独特的科学与人文根基。由于希腊多山,盛产大理石,由此,激发了他们使用石料建筑房屋的灵感。其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促成了逻辑严密的建筑方式,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柱式造型,例如:代表男性美的陶立克柱式,具有男性的雄壮之美;代表女性美的夏奥尼克柱式,婀娜多姿、婷婷玉立;极具装饰趣味的科林斯柱式,具有装饰之美,代表了丰收的成功与欢乐。这三种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装饰模式。明显得益于古希腊人发达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使得古希腊建筑具备了西方古代建筑无法取代的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 巴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代表。她用高大垂直的线条,空阔的透视效果,表现出一种开拓与雄浑的盛世气概。他们独特的立柱设计,把每根柱子的三分之二加粗,把一切水平线的中段向上提,把一切垂直线向中央倾斜,在原来正确的数学关系上造成一种适应人眼的错觉而变得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那一根一根的柱子用力地向上伸展,高大挺立,宛如一个个奥林匹亚山上的神。健美壮硕、沉静文雅。从这座雅典娜的古老神庙里,我们清楚地可以看见古希腊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对称精神。给我们一种超越、向上、刚强、脱俗的无法替代的艺术之美。 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中国的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哲学与伦理思想。他们追求伦理教育,崇尚自然之趣,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完美结合。将高超的土木结构建筑技术与深邃的文化哲思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时空意识。将重视伦理教育、倾向恋木“情结”、“达理”而“通情”等四项特点完美结合。体现自然美、曲线美、均衡美、象征美、阴阳美等五种美。将儒、道、释的哲学理念聚敛浓缩于建筑艺术的审美理念上,将“中和”、”伦理”、“天地”三种精神凝聚于建筑之上。 2.1“求中和”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孟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致中和”是其最好的存在方式,这种理念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在选址、规划、布局和形制的特点就是“求中”,以“中”为规划建筑的标准,所有的建筑以中线为标准展开。 传统建筑选址首先要观察地形,以求得地理之“中”。卜辞有“立中,允入风”之说,选地于“中”,便得地理之便,得地理,得风水。因此国家首都需立于中,皇帝之陵需立于中。城池、家宅民舍都必须立于中,中华称为中国,国中所建具以求“中”为建筑的根基。可见“致中和”之精神是中国人在建筑上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也符合中华民族中庸和谐的共通审美心理。

西安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中凝固的音符;建筑,是城市中永恒的风景。 近年,西安房地产市场上“欧陆风”、“澳风”劲吹,建筑风格没有主导方向,更谈不上体现古城特色。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绮曼教授指出,西安建筑风格应朴素一些、雅致一些,要用传统风格统一建筑新貌,虽不主张复古,但也不能完全摒弃古城传统的符号、文脉和地域特色———西安是一个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都。从建筑方面看,雄伟古老的城市建筑风格,培养了西安浑厚的城市性格,“雄浑、厚重”可以提炼为“西安城市精神”,陕西师范大学的王继教授说。同时,他认为,建筑风格要弘扬和发掘古城西安建筑的精髓,建筑风格的拷贝、借鉴、发展与创新,关键在于能否体现古城特色,建筑形象能否体现“城市精神”。 从房地产开发角度来讲,建筑风格应如何规划才能体现古城特色,其形象才能体现“城市精神”?针对此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政府部门、规划专家和业内人士。 西安市副市长乔征: 传统神韵和现代风格相结合 城市建筑要和西安的古城建筑风格相融合,体现建筑的西安特色,但并不是主张做大屋顶或雕梁画栋。西安市副市长乔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建筑可以用现代的材料,用现代的建筑手法,但要把建筑的厚重感体现出来。西安的建筑物总的特色是厚重。古经上讲究“势”,建筑物的“势”到了,就会让人感到有一种厚重感。特别是在做一些大型公益性建筑时,不要求一味地追求“形似”,也就是说,并不要求建筑的形象像钟楼、南门,但一定要“神”似。这里的“神”就是建筑物的“气势”,且“气势”要跟整个古城墙相融合。 乔征谈道,西安很多传统建筑都比较厚重,有一种文化气息的厚重感。建筑本身就要通过文化内涵去挖掘、去体现。西安作为一个千年古城,建筑既要体现传统的“神韵”风格,又要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潮流和气息,要有活力和现代感。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应体现西安历史文化特色 建筑风格应体现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建筑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要能体现出“城市精神”。在紫薇MALL建筑设计论证会上,西安市规划局和红星局长说,“西安的建筑风格下一步应如何规划,如何让建筑在特定地段体现西安文化艺术的复兴,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引导。否则,建筑没有古城西安特色,和其他城市没有区别,怎么体现西安的城市特色和文化呢?我们就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找到适合西安的、具有西安特色的发展道路。” 规划专家韩冀: 古要古到家新要新到位 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韩冀对记者说,20世纪,许多现代建筑考虑结构、材料比较多,对地域特点考虑得较少,出现了“千城一面”现象。因而,国际建筑协会提出21世纪国际建筑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总的方向是现代化,但要考虑到地域特色。

西安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及其价值体现

西安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及其价值体现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城墙贯穿了其传统城市的整个发展历程,并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给古代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古城墙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古城墙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它的发展过程也吸收并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对西安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展现古城墙的重要性。 一、古城墙的建筑史 在中国古代,自有城市的那天起,城墙就存在了。据记载,城墙起源于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中后期。城墙的作用不仅是圈定中国古代社会城市的涵盖范围,同时也规划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面貌。在中国古代,城墙的最初作用就是用于军事防御,为古代社会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提供安全保障。正因为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使其被古代的统治者重视,成为了古代城市发展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成为历朝历代社会发展的主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墙在古代的生命力也越来越旺盛,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建筑物之一。在城墙的建筑过程中也耗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筑时不仅要考虑它的实用性,也要考虑它的审美性,这也就造就了古城墙的独特建筑特色。 二、古城墙的建筑特色 古城墙的兴建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建筑用料和合理的建筑结构。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以砥洎城古城墙为例。它的地理位置有两大优点:砥柱中流可以防灾挡祸、城墙三面环水,景色优美。建城者选用巨大的磐石作为城墙的坚实基础,不仅能在雨季阻挡汹涌澎湃的洪水,避免洪水侵袭城墙附近的居民,还能阻挡外敌的进攻。它的兴建也利用了“宁隔千山,不隔一水”的原则,巧妙的运用水势易守难攻的特点,给入侵者造成自然的心理畏惧和地理障碍。唯一易攻的一面(南面),也可以利用炮火或是加强兵力进行防守。所以,砥洎城古城墙的兴建利用其地理位置发挥了最大的防御功能。因其三面环水,形成了一幅城水相依的天然风景画。 (二)独特的建筑用料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1.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2.1 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温度对建筑的结构还有材料选择的影响,属于工程范围,这里不再介绍。 2.2 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西安建筑分析

目录 1实习的性质和目的 3 2实习的时间安排 3 3实习的内容 4 3.1 古城复兴人文传承——西安总体印象4 3.2 西安古建筑语言 3.2.1 古都遗韵--长安城规划 6 3.2.2 净土的召唤7 3.2.3 古建结构--细品钟鼓楼8 3.3 西安古城新貌 3.3.1 城市广场建设9 3.3.2 现代园林规划与景观设计10 3.3.3古城文化的传承发扬12 3.3.4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12 3.4 西安古城规划 3.4.1 西安古城规划特点13 3.4.2 西安规划分区14 3.4.3 梦回大唐——城市复兴计划14 4 实习体会和认识 4.1 关于古建筑之美的认知与升华14 4.2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15 4.3 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责任15 5 教师评语16

瞧!西安!!!! —辉煌与梦想的延续 1 实习的性质和目的 建筑认识实习是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对城市与建筑的实地参观考察,感悟和思索,结合教师的重要讲解,学生应了解不同类型与规模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造型建筑风格,建筑细部语言,建筑结构,建筑构造以及建筑设备,建筑法规等基本内容,同时应了解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现代景观设计等基本内容,并积极思考不同时期的建筑思潮,建筑与环境,历史与现代等建筑理论问题,为今后设计课程走向深入和一系列设计相关课程的开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实习的时间安排 实习动员 1.放假前,老师给我们下发了实习指导书,并简单给我们介绍了实习的内容和注意事项,要我们暑期做好准备。 2.放假回来,老师给我们介绍实习的具体行程和安排,做实习的最后动员。 实习准备假期期间根据指导书的要求,去网上搜集了一些与西安有关的资料,为实习做好充分准备。实习出发前准备好日常用品和实习所需材料。 实习地点陕西西安 实习时间2010年8月30日-2010年9月8日 返校时间2010年9月8日

中国各地建筑差异

北方建筑风格 现在就以质朴敦厚的北方建筑风貌作分析、研究。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大地气候相对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相对平整,乡土材料相对单一,民间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民风也比南方纯朴、憨厚、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乡土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使得北方各地民居普遍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平原型的构成和离散型的组合带来村镇聚落和宅院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北方地大广袤,山河壮美,人口相对稀疏,故聚落选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合地形的平整为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分外统一,加上气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这使得北方单体建筑平房和合院住宅的总体布局多呈定型的格式,端正的方位,划一的标高,均匀的分布,整齐的排列。宅院的内部构成多为离散型,这是为取得充足的日照,宅第的宽松也为拉开距离准备了条件。气候越寒冷用地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北方地区也并非都是平原型的聚落,广阔的黄土地带,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变化万千。分布在这里的窑洞群落,或是顺着梁峁沟壑的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的土塬之下,他们依山沿沟,层层叠叠,自由参差的高低起伏。由于窑洞自身不显建筑的体量,他们都是最大限度地融入黄土大地,统一在黄土质感和黄土色彩之中。这里的高低起伏带来的不是南方特色的轻叠灵巧,仍然是北方风韵的古朴粗犷。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清凉。冬寒是居住条件中的主要矛盾,建筑设计着重於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充分吸收阳光的地方,所以在东北地区房屋具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点。 华北地区的冬季不及东北严寒,但仍有来自北方的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春季多风沙,所以华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座北向南,以避风向阳。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避寒风的好形式,紧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吼,院内却有风平浪静之感。 在北方地区年降雨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下,由於降水较少,屋顶的设计和墙脚使用的材料都有所选择,屋顶设计起着防水、保湿、隔热和抵抗雨水侵袭及承受积雪的负荷的作用,以平顶屋居多 南方建筑风格 一提起南方建筑,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江南的一些旧式的保留着原始气味的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顺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南北房的住房差异: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用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建筑材料除了木、砖、石以外,还增加了竹与芦苇。房屋下常用架空的干栏式构造,以流通空气、减少潮湿。墙薄而窗多的南方建筑形成了轻盈疏透的风格。在寒冷干燥的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以便使冬季的阳光射入室内。同时,黄河中游一带既厚且松的黄土层和茂密的森林也是黄土和木材逐渐成为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火炕与厚重的外墙和屋顶的北方建筑形成了厚重而庄严的风格,与南方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国北方的庭院平面通常纵深方向大于或等于横切方向,且庭院面积相对较大;南方地区庭院平面通常横切方向大于或等于纵深方向,且面积相对较小。究其原因,当与气候的影响密切相关。我国北方冬季天气较为寒冷,日照角相对较小。通过纵向延展外部空间,可以给周边房屋增加更多的日照,也有利于调节院落周边的小气候。

2015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考博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华慧考博针对2015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考博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来源:华慧考博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66761486.html, 综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试题题量较多,分为词汇题(A部分为20道同义词替换题;B部分为20道常规性的选词填空)、阅读理解题、有选项的完型填空、翻译(A部分为一段英文的英译中;B部分为一段中文的中译英)和写作五个部分。试题难度在整体上属于中等。词汇题主要考察词义辨析,也涉及少量固定搭配和词组辨析题;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阅读部分有六篇文章,文章内容涉及国家之间未来的竞争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技能、尽管如今的电影风格和形式各种各样,但是电影的本质还是没有改变、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不被消化的脂肪替代物奥利斯特拉、紧张情绪也似乎会影响低级动物的免疫系统以及家庭的流动总的来说正让家庭分裂;主要考察推理判断题和细节事实题,也涉及少量主旨大意题;除少量试题外,试题整体难度不大。有选项的完型填空主要考察词义辨析、也涉及少量固定搭配和逻辑关系题,做这部分题时需充分利用上下文语境。翻译的英译中部分有一定难度,除了具备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外,还需具有较高的中文表述能力;中译英部分整体不难,但有些短语的翻译需要英语知识的平时积累。写作属于根据话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难度不大。(华慧考博https://www.360docs.net/doc/166761486.html, ) 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词汇题 1. 分值+题量:20分=40题(A部分为20道同义词替换题;B部分为20道常规性的 选词填空) 2. 难度:大学英语六级水平 3. 题型:同义词替换和选词填空 4. 考点:需考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阅读题 1. 分值+题量:30分=6篇(每篇5道题,共30道题) 2. 难度:大学英语六级水平(261-429字) 3. 题型:阅读文章后做选择题 4. 特点:文章内容涉及国家之间未来的竞争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技能、尽管如今的电 影风格和形式各种各样,但是电影的本质还是没有改变、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不 被消化的脂肪替代物奥利斯特拉、紧张情绪也似乎会影响低级动物的免疫系统以及 家庭的流动总的来说正让家庭分裂。除少量试题外,试题整体难度不大。 5. 考点:侧重推理判断题和细节事实题,也涉及少量主旨大意题。 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选项的完型填空 1. 分值+题量:10分=20道题 2. 难度:大学英语六级水平 3. 考点:主要考察词义辨析,也涉及少量固定搭配和逻辑关系题,做这部分题时需充 分利用上下文语境 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翻译 1. 分值+题量:20分=(A部分为一段英文的英译中;B部分为一段中文的中译英) 2. 难度:大学英语六级水平 3. 题型:英译汉和汉译英 4. 考点:考察对which引导后置定语从句、分词短语充当结果状语、分词短语充当后 置定语、but引导转折句、if引导条件从句等的翻译能力。

中外建筑风格的不同

中外建筑风格的比较 1、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而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 2、中国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3、中国人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事物的领悟、感受和把握,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出这种心智的领悟和内心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写意性。比如,我国古典建筑物顶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极富艺术激情,给人以强大的心理感染力。欧洲人则较为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依仗论证,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 4、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而西方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称中心广场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比如,始建于1756年的法国凡尔赛宫,其占地220亩的后花园与两旁对称且裁剪整齐的树木、一个接一个的水池群雕相即相融,一直伸向远方的城市森林……中国一些较大的宅院或府第,一般都把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用建筑和院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显然有将自然统揽于内的倾向。 5、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注重群体组合,“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而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认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作。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美国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等等,这些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能给人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6、中国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而西方园林中的喷泉、瀑布、流泉等,大都气韵恢宏而且动态感较强,能表现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前涌之势。

西安建筑调研报告

西安建筑调研报告 篇一:2014年陕西省建筑业发展分析报告 2014年陕西省建筑业发展分析报告 2015-6-2 9:00:00 陕西日报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一、全省建筑业主要指标 (一)建筑业总产值 2014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增速较上年提升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速3个百分点。 按专业类别划分,房屋建筑工程产值亿元,占总产值55%,增幅%;铁路、道路、隧道、水利和港口工程、建筑安装工程等专业施工产值持续增长,增幅分别达到%、%和%。 按资质类别划分,总承包一级以上资质企业完成产值亿元,占总产值%,同比增长%;二级以下资质企业完成产值亿元,占总产值%,同比增长15%。

专业承包企业完成产值亿元,占总产值%,其中一级企业完成亿元,同比增长%;二级以下企业完成亿元,同比增长9%。 全国位次: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亿元,陕西占%,排全国第16位、西部第三位。我省建筑业产值增速为%,排全国第8位。 (二)建筑业增加值 全省建筑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高于全国GDP占比个百分点。 (三)建筑业上缴利税 全省建筑业上缴税金亿元,利税总额达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 (四)建筑行业利润 全省建筑行业产值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亿元。 (五)建筑企业营业收入 全省建筑施工企业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创历史新高。

(六)签订合同额 全省建筑业签订合同总额为亿元,同比增长9%;上年结转亿元,当年新签合同额亿元,同比增长%。 (七)竣工产值 全省建筑业共完成竣工产值亿元,较2013年增长%。 (八)人均劳动报酬 建筑业从业人员应付职工薪酬亿元,人均劳动报酬万元/人,农民工从建筑业获得的收入约占纯收入20%。 (九)劳动生产率 全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334732元/人,较去年提升约1个百分点。 (十)人员情况 从业人员: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万人,其中农民工占80%左右,居各行业用工之首;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建筑业就业28916人,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 注册建造师:截止2014年12底,全省注册建造师总数为77732人,其中一级建造师11831人,一级临时建造师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摘要】传统的世界建筑体系多姿多彩,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传统;材料;,风格;建筑布局;表现,自己看法。正文: 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 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为主,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等等。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也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如挡风,引光,避雨等。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树干”那么屋顶则是其“花和叶子”。屋顶的不同,导致了传统建筑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等等。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三)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

西安市城市特色建筑风格的新视角_陈美西

2011年8月总第194期陕西建筑3 西安市城市特色建筑风格的新视角 陈美西 (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 311121 杭州市) 摘 要:本文通过对西安市城市建筑现状的调研,根据西安市近期城市发展战略,从建筑风格三个内涵出发,即时代性、地域性和建筑师个性,分析当前西安市建筑风格的特点及不足之处,从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规律,力求对西安市城市及建筑的发展提出可应用于实践中的规划措施和总体调控手段。 关键词:西安市;建筑风格;三大内涵;城市发展 1、西安市城市建筑风格现状 “建筑风格”系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继西安获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之后,西安依照“十二五”规划,拟在未来5年内建"一都九城",实现初步国际化的美好蓝图。西安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功能第一定位是: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东西方文化交流平台,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其中,西安市建筑风格的作用尤为重要。 但是在西安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日新月异,而西安市城市建筑逐渐失去自身特色,城市建筑风格杂乱无序,与其他城市间的可识别性越来越小。西安建筑设计者应通过对现代城市建筑风 格现状的研究,从建筑风格的类 型学、符号学、地域性、人文历 史等方面讨论城市建筑风格的问 题,探索城市建筑风格对城市特 色塑造的影响,以期深化对城市 建筑风格的理解和把握,寻求城 市建设及城市建筑风格的规划策 略,推进当代西安市建筑风格的 发展与创新。 2、西安市城市建筑风格与 城市发展——时代性 建筑风格具有时代性、地域 性和建筑师个性三方面内涵。前 两者是建筑风格的充分条件和决 定因素,后者是建筑风格产生的必 要条件。从建筑创作的角度,建筑 风格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建筑创作 作风与建筑本身所体现出的形象 特征。风格对于建筑,是从建筑艺 术性、技术性的角度进行评价。 一方面,建筑风格指某一类建筑由 于运用同样的材料、技术、营造 做法以及设计手法等等,从而形成 了具有相同特征的样式[1];另一 方面,建筑风格又是建筑艺术思 想、设计理念的总结。但是最重 要的建筑风格都与时代特征息息 相关。例如外国建筑中古时代有 哥特建筑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 后期有运用矫揉奇异手法的巴洛 克和纤巧烦琐的洛可可等建筑风 格。西安市的唐朝时期兴建了大 量寺塔、道观,续凿石窟佛寺, 如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 雁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 因此,建筑风格有着明显 的时代特色,需要继续追踪战略 功能定位的动态发展。就当下而 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将经 历三个阶段,打好基础、重点突 破和整体推进。在这三个阶段, 西安市城市建筑风格设计应体现 为分阶段逐步递进的动态发展过

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 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滕海芳 学生姓 名: 艺术与设计 学 院: 艺术设计 专 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居住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要件。 城市建筑担负着为人们提供工作、学习场所以及生活住房的任务。建筑物的建造需与周围气候环境相适应,才能防御室外反覆变化的天气,创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建筑是为人类提供能够适应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气候、地理环境、文化的不同导致各个地区的建筑的形式功能各有差异,我国南北建筑亦是。 南北方在建筑上风格明显,各成系统,一提起南方建筑,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而北方建筑多坐北朝南,通常呈现的都是大片平素的规则的庭院和宅屋,全靠大门和门楼不同的风采,通俗的说,南方建筑像别墅,北方建筑像商品房。建筑设计的不同让南北方民居成为代表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南方的吊脚、骑楼,北方的四合院、胡同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方建筑强调阳光,南方建筑强调通风,这两个字眼看似宽泛,却影响了建筑的体型设计,门窗设计和院落设计,北方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强调厚重朴实,这与北方人性格有关,包括用材上,尽量选择一些砖石为主的材料,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选材多采用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等,屋内设计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北人喜欢毛皮,耐寒。而南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作为南方人的我,睡毛皮则是不习惯的。 气候环境的形成跟所受到的气候要素,如 太阳辐射、气温、地温、降水量和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 大有不同,所以房屋建筑设 班 级: B1003 学 号: 0411100311

西安古城

建筑奇观 中国西安古城 1.阐述西安在历史上的三大时期都城特点 汉长安城主要由皇家宫室及其附属设施构成,突出表现了为帝王、贵族、官僚服务的性质,反映了中国早期都城的特点。 汉长安城平面不规则,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经实测,周长25千米余,约合汉代六十二里强。城外挖有护壕。每面城墙有3门,由北至南,东墙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西墙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由东至西,北垣为洛城门、厨城门、横门,南垣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发掘证实每门设3个门道,每道宽6米,可容4个车轨。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门内对长乐、未央二宫,其余8门各与城内一条笔直的大街相通。每条街均分成3条并行的道路,中为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道路供吏民行走。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开十二之通门”,即指长安的道路和城门。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分布占全城面积的2/3。城东南部为长乐宫,汉高祖时曾为视朝听政之所,惠帝以后为太后之宫,占全城面积1/6。城西南部的未央宫为朝会之所,占全城面积1/7,其前殿规模宏

伟,殿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现高约15米。未央宫北阙附近有贵族邸宅,即所谓北阙甲第。桂宫位于未央宫北,西隔城墙与建章宫相望。平面长方形,周长5300米。桂宫之东有北宫,长乐宫北又有明光宫。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建有武库,平面长方形,内设7座库房,库房以夯墙隔成若干间,放置木质武器架。已发掘出武器架石础及铜铁兵器、铁铠甲等。城内工商业区集中在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据文献记载共有九市。这一带发现有许多钱范、陶俑,说明当年曾有作坊。 唐长安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全城中轴对称,宫城在城中部,南北中轴线北端,宫城南面是皇城,布置官署祖设以及手工作坊和驻军,皇城和宫城之间用220米的道路分开,形成一大广场。东西向14条,南北向11条,经纬涂制方格网道路系统,主要道路通向12座城门,道路宽度主要考虑朝仪要求而不是根据交通量的大小,坊里道路为一字型货十字,东西两市道路为井字,后来犹豫东城另筑夹城御道,造成对交通的干扰。集中设东西两市,规模基本相同,西市主司外贸,东市为官僚贵族服务,市中心设管理机构。另外各街坊内设有小店铺,由于市肆过于集中,平民日常生活主要依靠坊里内的小店铺。 唐长安规模宏大、形态完整,结合自然、法自天象2中轴对称,道路规整,坊里严谨,市肆方整,城市布局井然有序3分区严明,官民不相参,强化城市管理4组织实施严密,表明当时城市建设上物质基础技术与科学水平相当发达5规划中某些问题处理比较主观,如两市太少又过于集中,坊里制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夹城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摘要】传统的世界建筑建筑体系多姿多彩,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总体上看,传统世界的建筑可以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传统;材料;,风格;建筑布局;建筑理念; 1、中西方建筑差异比较 中西方的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结构、布局、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建筑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也体现着不同的人文文化传统,不同的理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树干”那么屋顶则是其“花和叶子”。屋顶的不同,导致了传统建筑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等等。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等等。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也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如挡风,引光,避雨等。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1]。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三)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

西安古建报告

西安古建筑的文化塑造——西安古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摘要:建筑与文化是一个宽广的领域,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建筑与文化是大众的,它们为大众所创造,也为大众所使用。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古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标志和象佂。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无论是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一个民族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古建筑的存在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建筑和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西安的古建筑风格使我对建筑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关键字:西安建筑文化评阅人评语 1 西安?古建筑西安,取“安定西北”之意,古称长安,现为陕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西安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古有“八水绕长安”之利,土地肥沃,盛产粮棉,西安地理环境之利,也成为封建王朝重地。从公元前11 世纪~公元10 世纪中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北周、隋、唐10 个朝代建都西安,长达1000 多年,是中国历代建都最久的城市,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悠久的历史为西安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西安进行了9天的考察。考察前我们对西安旅游景点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了解.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华清池,清真寺,慈恩寺,西安碑林博物馆,和西安古城墙等古建筑。西安是我国最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次的建筑认知实习选择在西安,更多的是它有较为完善的历史风貌,在现代建筑中融合了地域文化,做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建筑与在它基础之上做出的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激发我们去思考。在这里先介绍几个西安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 1.1大雁塔大雁塔是西安古城的标志,又名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区南郊,为唐代长安城内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之一,建于唐永徽三年,初建时为方形五层楼阁式塔。史载:建筑大雁塔是用来保存唐高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武则天长安年间因倒塌而重建,高十层,后被战火毁掉上部三层,剩余七层,后唐长兴年间曾经修缮。明万历年间在塔身外面包砌一层面砖,形成今日的外风。大雁塔现为方形七层楼阁式塔,塔身结构为砖砌单层塔壁,内各层架楼板,设木楼板直通顶层。塔外壁砖砌立柱,表现开间数目。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牙子,塔顶为定瓶葫芦。整个塔造型雄伟稳健,风格朴实,为唐代楼阁式塔的典范 陕西历史博物管是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馆聚集了大量的出土文物,为各地考古学家的必到之处,博物馆坐落在小寨路与翠华路的交汇处,坐北朝南的布局,中间为主入口,左右两侧各有一次入口。入口处有水池,池中有假山,水自山石上流下,自然而优美,这种建筑小品的设计及位置的规划,很具有借鉴意义。正对大门的是两层的主展厅,为坡屋顶古建筑,庞大而稳重。在入口处设置了很多阶的台阶,使博物馆更加显得高大庄重,馆内完全采用人工照明,立面上没有开窗。馆内展示的是从陕西省出土的历史文物,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元清七大部分,入口大厅的东西部分别为办公部分和纪念品销售处。功能分区非常合理,人流路线非常明确 .3钟鼓楼钟鼓楼也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西安的中心地段,楼建于基座中心,稳重厚实。楼总高 36米,占地576平方米。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呈正方形,边长24米,高8.5米,用砖石砌筑。台基四面辟有券顶门洞,中通十字,与解放东西街、鼓楼南北街相通。从北券门沿券砌暗道石阶可登至台基之上。台基中心建有十字歇山顶重檐三层楼阁,每层楼阁四面围以环廊。西安钟楼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它以其金碧辉煌的雄姿踞于西安城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建筑被誉为“古城明珠” 1.6大清真寺大清真寺是我国目前规模较大、建筑最早、保存完整的一座伊斯兰教寺院。寺院内有建于17世纪初高达9米的木结构大牌坊,牌坊琉璃瓦顶,异角飞檐,精缕细雕;东西走向成正方形,共分四进院:第一进院最东边影壁正面镶有三方菱形菊莲图案,檐下砖雕斗拱,

中西建筑风格之差异背后的原因分析

中西建筑风格之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探析 从穴居野处到构木为巢再至建造房屋,由注重实用功能到追求审美效果,建筑史在不断地前进与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以及伊斯兰建筑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它们所代表的建筑风格各有千秋,也显示了东西方的独特文化差异。这些背后的潜藏的文化原因也吸引人们不断深入探求。 东方建筑历来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而西方建筑则更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这与东西方的地理环境有关。西方人多靠海经商。在浩瀚的海洋中求生存,人们的生命时刻会受到威胁,逐渐就形成了粗犷和爱好冒险的性格。这表现在建筑上就是气势恢宏,往往规模较大,便于随时准备各种大型集会。中国文明则源于平原地带,以农业生产为主。虽然古人适应和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相对较低,但是农业却给人们带来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和充足的食物。故中国人多安分守己,自给自足。伴随着安定生活的就是一种追求精致和华丽的倾向,这是土地文化的代表。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的雕饰较精细和华丽。 宗教文化也造成了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西方人依海生存,形成了一套成体系的最早的宗教观念。他们崇尚力量,拜神祭神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不只是个人行为,更多地是国家行为。他们修建大量的神庙和神殿,且多是以城邦名义集体修建,所以这些神庙规模宏大、风格威严、庄重和恢宏,有很多保留至今。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人民也信仰神灵,但这些神多与日常生活有关,有山神,水神,有社稷之神,有五谷之神。而且人神不分,先贤,祖宗也列为神的位置。所以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宗教方面显得不太突出,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了大量的寺庙,寺庙内的建筑有很多保留至今,这些庙堂缺少西方那种宏大的气势。再一种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就是皇室建筑,更是讲求华丽,奢侈。 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为群体组合,空间上横向扩展,讲究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城市布局多为矩形或方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封闭的、严谨的,追求内在的含蓄和私密性;而西方传统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整体风格是外向的、开放的、活泼的,追求外在的进取和自由性。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偏重于时间因素, 通过营造数重进深、曲折幽深、连绵不尽的群体组合效果体现浓厚的时间精神,中央至尊的文化理念变“空间之中”为“时间之中”的建筑表现乃“中轴线”布局。西方传统建筑则强调建筑的空间因素。以哥特式为代表将结构上的独体化和强烈的向上冲刺的空间意识表现得最为充分。 最后,在修缮观念上东西方人也各有不同。西方在修缮古建筑时,尽量保留历史所留下的痕迹。他们仍保持废墟式的建筑,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西方古建筑都是经历的历史的风雨的原貌,我们从中也能看到当时修建时的影子,但是看不到当时的原貌。而中国修缮古建筑时,则是要尽其所能恢复历史原貌,甚至大量翻新,以至有些建筑是现代的重建。我们确实能看到当时修建时的原貌,但是我们从中已经很难看到历史所留下的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