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概述--药物利用评价的概念及其意义--药物利用评价方法的产生与进展--药物

利用评价的方法--美国的DUE

一、概述

60年代以来,以反应停事件为契机,世界各国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的有效性愈益重视,为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有效,各国政府对新药上市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上市后的药品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于是,产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药物上市后的监测,以便及早发现药物使用中的问题。70年代药学分析技术和方法的突破性进展,药物体内模型的创立为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治疗药物监测的采用和逐渐普及,对保证病人用药安全起到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些措施总的来说仍然很局限,因为它主要针对个别病人,监测范围小,费用高;其次监测药物的品种较少,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特别是门诊病人的就诊中,药物使用频率很高,药物成本在医疗费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不合理的处方在一般医院中仍占较大比例,有人估计门诊病人的处方中50%不符合公认的标准。药源性疾病和与用药有关的死亡率时有报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一方面危害病人的健康,另一方面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加强临床药物评价便成为医院药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临床药学人员和临床医师的重视。

二、药物利用评价的概念及其意义

药物的临床评价,包括药物利用评价和有效性评价两个方面。

(一)概念

1.药物利用评价是按照预定的标准,评价、分析和解释一个给定的医疗卫生制度下药物利用的模式;特别着重于研究药物的市场、分布处方和应用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医疗、社会和经济的决策分析。

2.药物有效性评价,主要通过临床大量使用的资料,来判断药物的有效性的毒副反应状况。

(二)临床药物评价的意义

1.药物利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安的目标首先在于从客观上保证合理的开写处方和随之而来的治疗质量的提高,其次是使不需要的药物消费支出降到最小,即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用不太昂贵的药品,甚至不用药品的治疗来代替原先的治疗方法。或者用较好、较昂贵的药物缩短治疗疗程,从而降低医疗总费用,与治疗药物监测针对个别病人用药不同,药物利用评价寻求识别和纠正整个医院的不合理的药物使用,所以它是面向所有病人的。

2.药物利用把合理用药扩展到一个更广更深的领域。一方面,它把研究对象从个别病人的合理用药扩展到一个医院、一个地区、甚至全国,即从药物使用的宏观角度考察药物利用情况;另一方面,它根据经济学原理,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对整个社会药物资源的最佳利用上。不仅考虑个别病人用药是否合理,而且从药物资源的社会分布,处方用药的频度、数量等考察药物是否达到物尽其用,以避免出现滥用药物和用药过度或用药不足等问题。

因此,药物利用评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病人的药物治疗,而且有助于与此有关的医疗社会和经济的管理决策。例如:

(1)药物利用评价研究可以提示药物消耗的基本状况,了解哪些药物在临床上受到欢迎、哪些药物处于淘汰之中,哪些药物正在取代现有的常用药品等,因而可以为新药开发,新品种引进,老药的淘汰以及医疗费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对促进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药品消费结构有重要价值。

(2)药物利用评价研究可以提示药物应用的模式,如给药方式、药物使用频率、药物成本率等,观察药物治疗方式随时间的进展情况,确定对药物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进一粘研究领域。

(3)药物利用评价研究可以提示药物的消耗分布与疾病谱的关系;了解药物消耗的客观规律,估计社会对药品的需要量和需求结构,并以此作为药品选择、供应和分配的基础,为国家的药品生产和进口计划提供依据。

3.有效评价则可以选择疗效高、毒副反应低的药物,淘汰那些疗效差、毒性大的药品,为医院药品采购和国家生产提供可靠信息。此外,药物评价不仅仅是搜集数据,更重要的是评价、分析和解释数据以达到改进卫生保健的目的,而不是让评价结果束之高阁,有人认为由于药物评价是整个药学科质量保证计划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临床人员质量保证的一部分,所以药物利用评价是药师和医师、护士的共同义务。然而药物利用评价的实际工作常常由药学科药师来完成。

三、药物利用评价方法的产生与进展

(一)药物利用评价的产生虽然药物利用评价不是一种新生事物,但是对药物使用进行系统的正式的评价也只是近20年来的事,由于药物利用问题涉及到医疗机构、病人及其家属和医疗保险机构的利益,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密切注视。所以药物利用评价已成为衡量医疗用药处置是否得当的一种方法。目前的药物利用评价起源于美国1965年通过的关于“医疗照顾方案”和“医疗补助方案”的法令,这两个法令要求进行药物利用评价和医疗审计,以保证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此后,各种卫生保健组织,如医院认可联合会、职业标准组织和同行评价组织都规定了具体的评价要求。药物利用评价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1.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处方分析进行,通常它要计算每个病人的平均处方数,每张处方的平均成本,某种药物的处方频度等。定量的药物利用评价研究可以产生这样的信息:上个月病人消耗了大约价值9000元的头孢菌素,去年门诊所用镇静药的消耗量占17%等。显然,这些数据对于确定某些药物是否存在着滥用和过度使用现象也是有帮助的。如李大魁等对北京地区医院使用抗菌药频度进行分析(表36-1),可清楚看出药物使用频度等。

2.定性评价主要侧重于药物使用的质量,如安全性和有效性,一般是事先制定有权威的或公认的药物使用标准等,如规定每种药物每日的剂量范围和处方量、药物使用的适应证。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三类:

(1)一类是结构性标准,它是观察单位的人口统计学和生态学特征,如一组与药物使用质量有关的准则,包括处方者的教育背景、专业训练、行医年数、对药物情报的了解等。

(2)过程性标准是指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何给予药物治疗,给予什么药物。例如一个医生在开写某上特定药物前做过什么重要事情,如开写抗生素药物之前,他是否做过细菌培养,是否恰当地监测药物效果,这类准则在评价中比结构性准则有更多的动态性。

(3)结果性准则主要是评价药物使用的最佳结果,即被评价的要素对病人整个健康和幸福有什么作用。结果性准则在药物利用评价中往往难以制定和运用。定性评价有时要采用相对性标准,即由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卫生人员进行评价。例如先由药师作初步评价,挑出不合格的处方,然后由有经验的医生继续评价,并进行筛选,最后由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进行最终评价。

3.从时间上看,药物利用评价还可分为前瞻性评价,现时评价和回顾性评价。回顾性评价往往具有较好的条件,如数据资料充分,时间有保障。前瞻性和现时性评价则不具备这些优点,但是对病人合理用药有直接好处。

(二)药物利用评价进展近年来,药物利用评价有了进上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应用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对药物利用进行客观评价。主要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有群体研究和磺断面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方法有助于说明一个医院或一个地区的药物利用状况,也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药物利用状况的因果关系,对于医疗卫生决策具有实际意义。

2.应用药学经济学方法对药物利用的经济性进行评价。如应用最小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等方法比较和选择最好或较好的药物利用方案。

表36-1 主要抗生素用药频度统计

*金额序号/DDD数序号。DDD各药每日用量。DDD数=总量/DDD值

四、药物利用评价的方法

(一)药物利用评价的必要性药物利用评价在国内医院药房尚未普遍开展。但是许多事实已证明在医院药房开展药物利用评价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当前医生掌握的临床药理学水平未达到最佳标准。由于目前上市的药品有上千种,从如此众多的药物中选出正确的药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事实上,因为专业和其它原因,多数医生只应用为数有限的药物。医生们在选择常用的药物时,常常受既往经验和药厂的宣传所左右。所以,通过药物利用评价可以指导医生更恰当地选择药物。

2.目前处方药物的消费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超出许多工厂的医疗保险能力,药物利用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使药物资源消耗的代价与治疗效果相适应。

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将要求有权得到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有权监督医疗卫生服务的业绩。总之,无论从卫生保健的大环境,还是从药物使用本身都要求开展药物利用评价。

(二)评价方法药物利用评价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安涉及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以及对不良使用的纠正,所以应当制定一个利用评价计划,并把它纳入药房的正常工作等程序和日程中,其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药物利用评价计划的范围鉴于药房人力、物力的限制,医院药房开展药物利用评价并不包括医院使用的全部药物,而是首先从药物的药理作用类别考虑,即对那些在统计上易出现问题的药物,如抗生素类药物,心血管类药物和抗肿瘤类的药物等。刚开始开展药物利用评价的单位,最好从少数几种药物或一、二类药着手,逐步展开。评价药物的选择可以根据药物消耗金额大小的顺序排列来确定,这样更适合实际需要。

2.建立评价质量的度量标准建立评价质量的度量标准是极其重要的,但也是为困难,因为药物利用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不可能用一个单一指标来进行判断。例如,在评价药物使用质量时要使用的度量包括适应证、给药途径和给药过程、给药后的结果等指标。有时上些指标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有时一些指标又难以操作。但是没有标准就无从衡量好坏,也就无法进行评价,在医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药物使用的准则,特别是已发表的文献如药物手册、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著作,医院药房应当根据文献资料和本院的实践经验,确定评价药物的使用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药物使用情况。

3.收集数据药物使用数据是利用评价的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在利用评价中,通常收集的数据包括处方医生、处方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和处置、病人的诊断和处置、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等,如医生的年龄、受训情况和专长;病人的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状况、具体的疾病及其治疗时间、所使用的药物和有效性等。

4.评价结果在对收集的数据作了整理分析之后,就可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要提示一定时期、一定的卫生保健环境下药物使用的模式。为此,通常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分析要点将数据按处方医生分类,按疾病分类,按医生保健方式(如自费、公费、劳保等)分类,或者按病人特点(能够为解释结果提供线索的情况)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结果,例如医生的用药习惯和医院的用药习惯,对某上特定疾病治疗用药方案的特点等,把这些结果与预见制定的标准进行比较,便可得出评价结论。

5.改进用药方式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着手纠正。①对于习惯性问题应通过教育方法,必要时采取惩罚手段来达到改进用药的目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积习重返。②改进措施应尽可能简单,直接针对引起问题的原因。③改进措施应由具有一定权威的机构或人员来组织实施。④对疗效差、毒性大、临床使用率低的药品应予以淘汰。严重者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药物利用评价大致包括以上几部分,由于评价是一个连续的长期过程,所以还应当根据卫生事业的发展,修改评价标准,使药物利用评价达到更高水平。

药物利用利用评价涉及大量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量十分大,因此,应当尽

可能应用电子计算机来进行。例如,北京军区总医院药剂科应用计算机自动化网络系统管理药品,把每张处方都输入到计算机中,不仅把药品管理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而且为药品利用研究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条件。只要编制一些药品利用评价的软件就可直接对药品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评价,工作量大大减少,评价质量显著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进一步普及,药物利用评价肯定能得到深入发展。

五、美国的DUE

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监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eare Organizations,JCAHO)在1986年正式提出了“DUE(Drug Use Evaluation,Drug Usage Evaluation ,Drug Utiiization Evalution,DUE)这个问题,并要求各个医院建立相应的“药物使用评价”方案,美国药学协会(Ametican Phatmaceutical Association APhA)也大力宣传与推荐。

(一)DUE的基本概念

DUE(药物使用评价)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对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给药剂量、药物配伍等问题是否合理、准确而进行的评价。“药物使用评价”是一具有组织的、不断运行的、为组织所认可的质量保证程序,它通过对药物使用进行的评价,及进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加以解决,以达到减少病人用药不当与错误,防止药物滥用以及控制治疗用药消费的目的,确保用药适宜、安全和有效。

“药物使用评价”(DUEprogram)(Drug Utiiization Review,DUR)发展而来,因而具有DUR的性质,即具有注重药物使用质量和数量的双重特性。所谓注重药物使用质量,是指以药物使用评价为手段,注重药物治疗效果的改进与完善。注重药物使用的数量即指对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的用量、所消耗的费用等所作的比较与评价。DUE与 DUR的根本区别在于: DUE 更注重对药物使用质量的评价,而DUR较DUE更多注重药物使用后数量的评价,具有一定的药物经济学性质。后者已成为独立系统,而前者尚处于摸索阶段。同时,药物使用评价也不应与上市后药物监测相混淆。上市后药物监测是对某上药物在大规模范围内使用所作的研究,重点在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方面,而DUE是对经过选择的几类药物,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对其使用所作的对照评价,重点考察药物用于病人后各类指标的变化。

(二)DUE选择药物的标准

药物使用评价主要集中在临床使用频繁的药物、潜在危险性较高的药物、使用剂量大的药物、新上市的药物及贵重药物。根据APhA发布的文件,需进行使用评价的药物可概括为以下七大类:

1.已知或怀疑可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或与其它药物、食物或某上诊断过程有相互作用,在某种程度是明显危害健康的药物。

2.用于对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有严重危险的病人治疗时的药物。

3.在正常治疗剂量的情况下,有潜在霉性或引起不适感的药物。

4.以某种特殊给药方式使用时,有明显疗效的药物。

5.经常开方使用的药物或价格昂贵的药物。

6.在处方集评估中需要增加、删除、保留的药物。

7.通过组织机构的办法评价选定的药物。

(三)DUE评价标准的制定

药物使用评价标准的制定来源于医生的医嘱及处方;护士的用药记录,包括对服药后病人的各种反应及各项指标的记录;药师对用药的审查建议及监测记录。这些原始资料经APhA 汇总分析,由专家编写成各种具体药物的客观的可计量的各项DUE标准加以公布,供各级医院参考,各医院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稍加以修订后付诸实施。美国临床药学杂志从1990年7月起,开辟了“药物使用评价标准”新栏目(DUE Criteria),以方便各医院药物评价的实施。

(四)DUE的基本要素

1.用来衡量、评价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的、客观的、可计量的标准,为DUE的第一要素。

2.不断运行、有计划的系统监测和分析药物实际情况,以识别各种疑难问题或潜在问题的工作系统,是DUE得以实施并发挥作用的另一要素。按理想情况,这一工作应在治疗开始前进行计划并执行,但它也可以在治疗开始的同时或治疗结束后进行。一旦发现存在问题的迹象,就要加快的频率,直到问题得以解决。在药物使用之前或使用时进行评价,可使药师能够及进地对病人进行临床处理,确保理想的治疗结果。

3.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既是DUE的目的,也是DUE的要素之一。

4.向有关部门提供定期的文件证据并报告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采取的措施和结果,是保证DUE完整性的重要要素。

(五)DUE中药师的职责

DUE是由医生、药师、护士、管理人员和其它部门共同参与实现的。一旦选定待评价的药物,药师与医生共同制定评价药物使用的标准,护士根据被批准的评价标准对使用该药的

住院病人收集有关的资料,以药师分析后将结果和结论报告药学与治疗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提出改善治疗效果的各种建议。由于药师在药物治疗方面具有专业特长,所以在

DUE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具体职责职下:

1.在与医务人员和其它人员的协作过程中,药师应给予药物使用评价计划的日常性配合。

2.与医务人员和其它人员合作,制定药物使用的评价标准。

3.根据药物使用评价标准,检查医嘱,必要时可与开方医生进行商讨。

4.收集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数据资料,如收集某些特效药的总量及费用,根据医疗业务和病人类型开的医嘱、方案。

5.就药物使用评价的研究结果,向药学与治疗委员、质量保证人员、行政机构报告并进行必要的解释、就药物使用控制政策与传统做法的变更提出建议。

6.根据药物使用评价的结果,参与在职教育计划的拟定。

(六)DUE的经济性质

前文所提,DUE虽不象药物使用评述(DUR)那样强调对药物使用数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但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其功能主要通过对类似替代药的使用评价来实现。例如,美国某一医院通过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的使用评价比较,发现多巴胺可替代多巴酚丁胺而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这一发现使医院每年至少药省5万美元的开支,由此可见药物使用评价的经济性。

DUE是一个刚建立的新型药物使用保证系统,不但具有保证药物使用质量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药物经济学性质,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肠外营养药物的应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障对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使用,落实我院处方点评制度的要求,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特修订我院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一、组织管理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情况专项点评工作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的处方点评管理组负责组织,肠外营养药物专项点评组成员进行实施,医务处、药学部共同协调相关工作。 二、肠外营养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点评的依据 专项点评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等,结合临床诊断和患者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点评。 三、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组组成 专项点评组由临床、药学、营养、护理等专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并具备丰富的合理用药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 四、点评要求 (一)每年不少于4次专项点评。 (二)抽样方法:面向全院使用肠外营养药物的住院患者,根据临床使用的实际情况,按药物或按病区采用随机抽取方法进行评价。

(三)抽样率:每次不少于30例。 (四)专项点评组成员在点评后填写《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表》,双人复核并签名。点评表评价意见由小组集体讨论,专项点评组组长签名确认。 (五)专项点评组汇总点评意见,并向相关科室或处方医生、调剂药师反馈,反馈科室或人员接收后需签字确认。 (六)专项点评组最终形成评价意见,包括分析报告和整改建议及点评反馈情况汇总,提交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负责将评价意见提交医务部、药学部及相关临床科室。 (七)专项点评中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情况,由处方点评管理小组呈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八)点评工作应坚持科学、公正、务实的原则,有完整、准确的书面记录。 五、持续改进要求 持续改进一般采用分步运行模式,如遇涉及到医疗安全和质量等急待解决问题时,应限期整改。 (一)根据点评结果的评价意见与责任医生、药师进行有效沟通,不合理用药问题按要求整改。责任医生、药师对点评评价意见有异议,需说明理由或提供依据,与专项点评小组共同讨论研究,达成共识。仍有待商榷问题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处方点评小组召集相关专家进行讨论论证。 (二)已确认待整改问题,仍在同一医生处方(医嘱)中再次出

湖北省药物临床评价高峰论坛暨GCP理论教(学)案实践培训班_最终版

湖北省药物临床评价高峰论坛暨GCP理论与实践培训班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1. 2.

3. 4. 四、问答题

湖北省药物临床评价高峰论坛暨GCP理论与实践培训班考题 一、单项选择(共15题,每题2分,合计30分) 1.《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目的是什么?() A、保证药物临床的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及保障其安全 B、保证药物临床试验在科学上具有先进性 C、保证临床试验对受试者无风险 D、保证药物临床试验的过程按计划完成 2.2013年9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过其官网发布了2013年第28号公告: “关于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平台的公告”,强制要求凡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临床试验批件并在我国进行临床试验(含生物等效性试验、PK试验、I、Ⅱ、Ⅲ、Ⅳ期试验等)的,均应在该平台进行登记与信息公示。登记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并对公众公示的目的不包括:() A、保障公众知情权 B、调动公众主动性以及发挥其社会监督作用 C、促进试验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信息共享、避免资源浪费以及充分整合珍贵的 试验证据 D、促进我国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发展 3.有关临床试验方案,下列哪项规定不需要?() A、对试验用药做出规定 B、对疗效评价做出规定 C、对试验结果做出规定 D、对中止或撤除临床试验做出规定 4.关于知情同意书内容的要求,下列哪项不正确?() A、须写明试验目的 B、须使用受试者能理解的语言 C、不必告知受试者可能被分配到试验的不同组别 D、须写明可能的风险和受益 5.关于试验药物的储存,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A、及时登记试验药物的出入库记录 B、定期检查药物的库存和药物保质期 C、及时向申办方反应任何在药物存储中出现的问题,如温度超标 D、发现有问题的药物须立即销毁,避免误发给受试者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概述--药物利用评价的概念及其意义--药物利用评价方法的产生与进展--药物 利用评价的方法--美国的DUE 一、概述 60年代以来,以反应停事件为契机,世界各国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的有效性愈益重视,为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有效,各国政府对新药上市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上市后的药品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于是,产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药物上市后的监测,以便及早发现药物使用中的问题。70年代药学分析技术和方法的突破性进展,药物体内模型的创立为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治疗药物监测的采用和逐渐普及,对保证病人用药安全起到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些措施总的来说仍然很局限,因为它主要针对个别病人,监测范围小,费用高;其次监测药物的品种较少,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特别是门诊病人的就诊中,药物使用频率很高,药物成本在医疗费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不合理的处方在一般医院中仍占较大比例,有人估计门诊病人的处方中50%不符合公认的标准。药源性疾病和与用药有关的死亡率时有报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一方面危害病人的健康,另一方面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加强临床药物评价便成为医院药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临床药学人员和临床医师的重视。 二、药物利用评价的概念及其意义 药物的临床评价,包括药物利用评价和有效性评价两个方面。 (一)概念 1.药物利用评价是按照预定的标准,评价、分析和解释一个给定的医疗卫生制度下药物利用的模式;特别着重于研究药物的市场、分布处方和应用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医疗、社会和经济的决策分析。 2.药物有效性评价,主要通过临床大量使用的资料,来判断药物的有效性的毒副反应状况。 (二)临床药物评价的意义 1.药物利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安的目标首先在于从客观上保证合理的开写处方和随之而来的治疗质量的提高,其次是使不需要的药物消费支出降到最小,即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用不太昂贵的药品,甚至不用药品的治疗来代替原先的治疗方法。或者用较好、较昂贵的药物缩短治疗疗程,从而降低医疗总费用,与治疗药物监测针对个别病人用药不同,药物利用评价寻求识别和纠正整个医院的不合理的药物使用,所以它是面向所有病人的。

化学药物治疗

什麼是化學藥物治療什麼是化學藥物治療:: 化學藥物治療,是利用特殊藥物來治癒腫瘤疾病,或控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治療的目的治療的目的:: 1、治癒。 2、預防腫瘤細胞轉移。 3、緩解疾病、減輕疼痛等不適。 化學療法可能引起的不適症狀: 1、貧血、白血球降低、出血傾向。 2、噁心、嘔吐、食慾不振。 3、腹瀉、便秘。 4、口腔黏膜發炎、發燒感染。 5、掉髮。 6、手腳麻木、聽力減退、膚色改變等。 7、注射藥水漏出造成局部組織壞死、靜脈 炎等。 8、長期使用造成各種器官,如:心、肺、 肝、腎等之功能障礙。以上這些症狀的發生,常因個人體質與藥物種類,而有所不同。並不是每個人都相同。若事先有正確的認識與準備,則能減輕不適。 處理方法處理方法:: 1、噁心噁心、、嘔吐嘔吐、、食慾不振時食慾不振時:: a..少量多餐。 b.嘔吐後,應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與舒適。 c.因為早上比較不會有噁心的現象,可在早餐前,進食適量的點心,亦可增加早餐的攝入量。 d.可吃些糖果、酸梅、橘子,或較乾 的食物(如麵包、饅頭等),以減輕噁心、嘔吐情形。 e.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如因食用時,感到清淡無味,可選擇口味重的食物,或更換烹調方法,改變口味。 f.嘔吐常受心情影響,可藉放鬆心情,分散注意力等改善。 一般噁心、嘔吐,於治療後3-7天,會漸漸改善。化學治療前、後,醫師也會開給止吐劑,以減少嘔吐發生。 2、腹瀉腹瀉:: a.選擇清淡食物,少量多餐。 b.保持肛門外清潔、乾燥,使用清水或溫水坐浴。 c.觀察大小便顏色、性質、次數、排出量。如有特殊變化,請備向醫師或護理人員提出。 d.腹瀉情況若有改善,可適度增加低纖維食物,如米飯、土司。 e.多攝取水份,維持水份平衡,以防止脫水。化學治療前、後,應攝取足夠水份或葡萄柚以外的果汁(每天約2000~3000c.c )。 3、口腔黏膜發炎口腔黏膜發炎:: 化學治療前,應即做好口腔衛生,以防止口腔潰瘍、疼痛等不適。 a.多喝開水。 b.每次進食後,須清潔口腔。最好每2~6小時,以鹽水漱口一次。 c.避免食用過熱、太酸辣、油炸等食物。 d.嘴唇乾裂處,以油性唇膏或冷霜塗抹。以軟毛牙刷或棉枝清洗口腔,切勿用手或不潔物品觸摸潰瘍處。 e.口腔潰瘍疼痛,會影響進食,可攝取涼而軟、不帶酸味的食物。如蛋糕、冰淇淋、蒸蛋、清蒸魚等。避免粗糙性食物,如芭藥、甘蔗等。 f.必要時,可請醫師開漱口藥水、藥膏等藥物,依照護理人員解說使用,以減輕不適。 4、預防感染預防感染、、發燒發燒:: a.治療後7~14天,盡量避免進出公共場所。 b.避免與感冒、咳嗽者接觸。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c.隨時注意體溫及身體的變化。如有發燒,體溫高於38℃時,立即返院治療,門診時間先看門診,沒有門診直接掛急診。 d.適量運動,增進血液循環。 e.攝取足夠營養的食物。 f.多攝取水份,每天約2000~3000c.c ,預防尿路感染。 5、掉髮時掉髮時:: a.可利用假髮、帽子或圍巾等飾物。 b.長髮者,最好剪成短髮。 c.減少洗頭、梳頭、燙髮次數。當化學治療停止後,頭髮會再長出。 6、注射時如有任何不適,要明白表示,以使醫師、護理人員作適當處理。 7、其他:手腳感到麻木、聽力減退、便秘、

药物临床评估及合理运用

药物临床评估及合理使用 临床药理学(Clinicalpharmacology)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人为对象,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以及 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 包括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基础 与临床、药学与临床联系的桥梁学科1。其主要任务为科学评价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基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 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其研究对象能够是人,也 能够是动物或病原体。两者研究对象不同,决定了临床药理学区别于 基础药理学最大的特征就是其临床性。从调查反馈情况来看,学生们 也普遍认为应强化临床药理学的临床特色,这样既可为其后续临床医 疗实践提供协助,又能提升其学习兴趣。所以,应将“紧密联系临床”这个理念贯穿于临床药理学的整个教学体系中。本文就临床药理学的 教学工作应如何紧密联系临床,突出临床药理学的教学特色,提出了 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1提升教师的临床专业素质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药学和 临床医学知识,还要熟悉临床经常使用的药物,具备丰富的临床药学 实践经验。信息时代的今天,临床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要保证临 床药理学教学能顺利实行,提升教学质量,真正提升学生的临床用药 水平,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的临床专业素质。教师除通过医学文献、专 业杂志、计算机网络等途径收集和掌握信息、更新自身知识外;还应 定期到临床科室与各科临床医师交流,收集临床病例及临床用药中遇 到的问题,并与医师和专家共同探讨,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或邀请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到教研室来,讲述临床常见疾病的用药问题,以 便即时掌握临床用药的最新动态。例如,在糖尿病的初次治疗中,传 统教科书指出一般应先使用口服降糖药,在胰岛功能不良的状况下才 使用胰岛素;而临床中对于年轻糖尿病患者,强调的则是胰岛素的早 期强化用药,以尽快控制血糖水平。由此表明,教科书上的用药知识

710药大参考书目

初试部分科目考试内容范围(仅供参考、不作为命题依据) 考试科目及代 码 书目名称,编著者及出版者、版本 710 药学基础综合(一)分析化学部分: 1.《分析化学》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2.《分析化学习题集》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有机化学部分: 1.《有机化学》王积涛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2.《有机化学》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3.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陆涛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 生理学部分: 1.《人体解剖生理学》郭青龙、李卫东主编,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第二版,2015年8月。 2.《生理学》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生物化学部分: 《生物化学》姚文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711 药学基础综合(二)分析化学部分: 1.《药物分析化学》王志群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分析化学习题集》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有机化学部分: 《有机化学》芦金荣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生理学部分: 1.《人体解剖生理学》郭青龙、李卫东主编,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第二版,2015年8月。 2.《生理学》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生物化学部分: 《生物化学》姚文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712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姚文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生物化学》吴梧桐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二版。 713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王积涛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有机化学》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陆涛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 714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万柏、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07年7月版。 811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分析化学习题集》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812管理学原理《管理学》[美]斯蒂芬.P.罗宾斯等著,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一版,2012年6月。 《医药企业管理学》邱家学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6月。 18

我院2020年处方点评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分析报告

我院2020年处方点评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分析报告 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卫生部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药师应当对处方适宜性进行审核,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卫生部颁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处方点评工作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处方审核,对不合理处方进行总结分析,也是促进药师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提高药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因此,本院从开始进行不合理处方点评工作,每年进行总结评价,使得该项工作越来越规范。为更好促进此项工作,我们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9年处方调配过程中记录的26张门/急诊不合理处方进行点评析,旨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本院门诊药房依照《办法》要求,电子处方经前台药师审核通过后与医师打印纸质处方供后台调配,审方中发现问题由专职药师及时与医师沟通解决,尽量避免不合理处方生成。对于审方过程中遗漏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及时解决的不合理处方,全部予以留存并记录,每月进行点评分析。本次研究资料来源于我科2019年筛选出的门/急诊不合理处方26张。 一、处方书写规范性 本院用回顾性研究方式,参考药品说明书、《办法》、《新编药物学》16版、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等,按照卫生部最新颁发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点

评标准,》从处方书写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角度,对门/急诊留存的不合理处方进行归类分析。本院2019年门/急诊处方不合理处方26张,占总处方的0.41%,处方合格率为99.59%。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占不合理处方总数的24.55%,用药不适宜处方占不合理处方总数的75.4%。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的常见问题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归纳成表,详见表 1(其中,*代表点评标准里没有,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 表1:书写不规范处方统计 检查内容 处方数/ 张占书写不规范 处方比例/% 占不合理 处方比% 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35 22.72 10.48 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 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 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 48 33.10 14.37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 物处方 13 8.96 3.89 *处方前记与患者信息不符a非患者本人27 18.62 8.08 b年龄不符22 15.17 6.58 如表 1 所示: 1、书写不规范处方共15张。其中,普通处方用量超7日、急诊处 方用量超3日(以下简称“急3 慢7”,)且未加说明的处方和 内容缺项处方是构成书写不规范处方的最主要类型。处方用量超 “急3 慢7”规定未加说明。表现为医师未遵守“急3 慢7”规定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五)--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总结与评价

发布日期20071130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五)--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总结与评标题 价 作者杨焕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五部杨焕 摘要:风险评估即患者获益与风险比最大化的管理思路应贯穿于药物 的整个生命周期。任何一个新药的风险评估都涉及到数量和质量两个 方面,数量是指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质量是指临床试验设计、实施、 结果分析全过程的质量,在安全性方面具体是指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报 告、归类、判断、分析总结的质量。本系列文章从技术评价角度,在 分析了解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上市前 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大小和如何保证安全性数据库的质量方面问题进 行了探讨,同时也参考和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最新的风险评估和风险 控制理念,其目的是为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注册申请人提供参考和建 议。

关于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数据如何进行总结与评价,自上世纪90年代ICH就相继发布了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如ICHE2/E3/E6/E9的内容;国内SFDA在2005年也相继发布了《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和《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建议同时参考相关内容。 一、安全性数据的总结和分析 一般原则上要求,只要使用过至少一次受试药物的受试者均应列入安全性分析集。对安全性数据的分析总结应在三个层面加以考虑。首先,必须确定受试者用药/暴露(exposure)的程度,指试验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用药的受试者人数,来决定研究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评价安全性;其次,确认常见的不良反应、异常改变的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分类,以合适的统计方法再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通过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分析出那些可能影响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频率的因素,如时间依赖性、与剂量或浓度关系、人口学特征等;最后,通过分析因不良事件(不管是否与药物有关)而退出研究或已死亡的受试者进行分析,来确定严重不良事件和其他重度不良事件(指需要采取临床处理,如停药、减少剂量和其他治疗手段的不良事件)。 所有不良事件应明确与药物的因果关系。建议以图表的方式对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对患者个体数据列表;对重点关注的不良事件进行详细地描述。受试药和对照药出现的不良事件均应报告。 1. 用药/暴露的程度

医院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制度2016版

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制度 1 目的 为加强处方质量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 2 范围 适用于全院。 3 定义和分类 药物使用评价(Drug use evaluation,DUE),是依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规范性与药物临床使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干预和采取适宜的改进措施。 4 内容 4.1 确定职责任务 4.1.1 医院药事会下设处方点评专家小组,负责领导医院处方和医嘱点评工作。处方点评专家组负责制定并完善更新处方点评工作制度与实施细则。 4.1.2 处方点评的具体工作由医务处、药剂科、院感科、检验科等部门工作人员组织实施。 4.2 确定评价的范围与目标 4.2.1 每月点评门急诊处方100张 4.2.2 每月点评住院医嘱30份(药物包含国家基本药物、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肠外营养制剂、抗肿瘤药物、辅助治疗药物、激素等临床使用) 4.2.3 抗菌药物专项点评(每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重点关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尤其是Ⅰ类切口)的预防用药以及重症医学科、血液科、外科、呼吸科等科室抗菌药物应用) 4.3 建立药物使用评价标准

处方点评专家组依据各专科诊疗指南、专家共识及相关文献建立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抗菌药物要建立特殊级抗菌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对某一案例用药是否适宜有争议时,应由点评专家组裁定。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4.4 实施动态监测、收集数据 点评工作组将处方和医嘱点评数据每月做一次汇总,并与同期数据比较,形成点评报告。同时将该报告交给医务处、门诊部和专家组审阅,必要时交给分管院长审阅。 4.5 数据分析,公布点评结果与超常预警 点评专家组根据适时公布点评报告,针对有特殊异常情况进行超常预警 4.6信息反馈、干预、改进 针对点评报告中指出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临床科室可以提交书面报告申诉一次。若经过专家组最终裁决不合理用药属实的,临床科室立即整改。对于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严重的科室或个人,与绩效挂钩,扣除一定数额的奖金。 4.7检查评估干预结果与后续追踪 点评工作组针对不合理用药的科室和个人,三个月后进行回头看,查看有无整改。每年进行一次点评工作小结,汇总全年工作量,指出存在问题,明确来年工作计划与重点。

临床康复

临床康复 名词解释 1.康复: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 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 2.脑血管疾病: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 3.脑卒中: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 4.腔隙性梗死: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 5.颅脑损伤:由于创伤所致的脑部损伤,可导致意识丧失、记忆缺失及神经功能障碍,是青年人因创伤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6.脊髓损伤:因各种致病因素(外伤、炎症、肿瘤等)引起的脊髓的横贯性损害,造成损害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 7.脑性瘫痪:小儿从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 8.周围神经损伤: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营养障碍。 9.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10.骨关节炎: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 11.冠心病: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12.心绞痛:以发生于胸痛、颌部、肩部、背部或手臂的不适感为特征的临床症状。 13.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主要累及肺部。 14.糖尿病: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 填空、选择、判断: 1.康复的领域: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 2.康复的基本目标:重获独立能力(自理),回归社会并进行创造性的生活(自立) 3.康复的基本模式:学科模式,跨学科模式 3.康复治疗组成员的角色和任务: 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矫形器和假肢技师、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娱乐和体育治疗师、康复护士、其他治疗师。 4.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分布特点: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气候纬度等因素有关,总体分布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5.脑血管疾病分类: 依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不足24小时)和脑卒中(发病超过24小时)。

医院临床用药监测评价体系

(三)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用药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情况为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促进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特制定临床用药监测评价体系。 1.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药的监测、评价及监管,具体由医务部组织实施,药学部提供技术支持。 2.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确定各临床专业的药品比例,每月统计相关数据,对用药比例超标的,按规定扣罚科室相应奖金。 3.充分发挥卫生部合理用药监测网的作用,认真、及时、准确收集数据,重视金额和数量前25位的药品的监测和分析,特别对异常增量使用的药品进行分析、评价,发现不合理使用现象应做积极的干预,并跟踪整改。 4.定期对抗菌药物专项评价,充分利用省、部两级抗菌药物监测网的作用,每季度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析总结,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及不合理用药医师进行公示,并按规定进行处罚。 5.实施临床用药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对当月使用量前三位、连续两个月用量前五位或连续三个月用量前十位的药品药品进行重点监测,对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或其它可疑药品,上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结合疾病流行状态、科室用量走势、按病种用量走势等进行综合分析,对于使用明显不合理的品种给予停用。 6.坚持“三项公示”制度,每月公示销售金额排序前十位药品、

抗菌药及相对应药品用量前十位的医师。 7.实施处方点评制度。每月对门急诊处方进行点评,对不合理处方、超常处方进行干预。对特定的药物或特定疾病的药物使用情况(如血液制品、静脉用输液、中药注射剂、胃肠外营养、抗菌药物、激素、辅助治疗药物的临床使用,超说明书用药、肿瘤患者用药、围手术期用药等)进行专项点评,制定改进措施。 8.实施用药错误监测报告制度,建立确定和报告用药错误的登记、报告、分析和处理的程序,通过了解院内外发生的用药错误类型来预防用药错误,避免用药错误的再次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9.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及时记录、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对严重不良反应建立处理程序及应急预案。药学部每季度对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因果分析、上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并通报,以降低病人用药风险。 10.制定病区(诊疗区)备用药品管理制度,确定各病区急救、备用基数药品的种类和数量,药学部每月对病区(诊疗区)备用药品进行检查,将结果上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并进行通报。 11.严格执行退药管理制度,定期对临床退药进行汇总、整理,对退药原因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通报。 12.建立药品召回制度,当发生、发现或高度怀疑药品质量与药事工作质量的问题、事件可能影响病人安全与诊疗质量时,按照既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收回药品。 13.严格监督考核,把合理用药作为考核医师的重要标准,定期公示

药物化学-化学治疗药习题及部分答案知识讲解

药物化学-化学治疗药习题及部分答案

第 九 章 化学治疗药 自测练习 一、 项选择题: 9-1、环丙沙星的化学结构为A A. N N O O OH F B. N N O O OH F F NH 2HN C. N N O O OH F O HN D. N N O OH F O N H O E. N N O OH F O CH 3F N 9-2、在下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具有抗结核作用的药物是C A. 巴罗沙星 B. 妥美沙星 C. 斯帕沙星 D. 培氟沙星 E. 左氟沙星 9-3、下列有关喹诺酮类抗菌药构效关系的那些描述是不正确的B A. N-1位若为脂肪烃基取代时,以乙基或与乙基体积相似的乙烯基、氟乙基抗菌活性最好。 B. 2位上引入取代基后活性增加 C. 3位羧基和4位酮基时此类药物与DNA 回旋酶结合产生药效必不可缺少的部分 D. 在5位取代基中,以氨基取代最佳。其它基团活性均减少

E. 在7位上引入各种取代基均使活性增加,特别是哌嗪基可使喹诺酮类抗菌谱扩大。 9-4、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光毒性主要来源于几位取代基D A. 5位 B. 6位 C. 7位 D. 8位 E. 2位 9-5、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中枢毒性主要来源于几位取代基C A. 5位 B. 6位 C. 7位 D. 8位 E. 2位 9-6、下列有关利福霉素构效关系的那些描述是不正确的B A. 在利福平的6,5,17和19位应存在自由羟基 B. 利福平的C-17和C-19乙酰物活性增加 C. 在大环上的双键被还原后,其活性降低 D. 将大环打开也将失去其抗菌活性。 E. 在C-3上引进不同取代基往往使抗菌活性增加, 9-7、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是采用何种方式发现的C A. 随机筛选 B. 组合化学 C. 药物合成中间体 D. 对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 E. 基于生物化学过程 9-8、最早发现的磺胺类抗菌药为A A. 百浪多息 B. 可溶性百浪多息 C. 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 D. 对氨基苯磺酰胺 E. 苯磺酰胺 9-9、能进入脑脊液的磺胺类药物是B

药物临床评价与gcp

1、药物临床评价:是指所有在人体进行的有关药物的任何系统性研究,是证实或揭示药物 作用,不良反应及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经济性、有效性与安全性及合理用药方案 2、药物临床评价的主要内容:药物体内过程评价、药物临床有效安全性评价、药物临床给 药方案评价、药物上市后在评价、药物利用评价、药物经济性评价。 3、药物上市后在评价:研究药物根据医药学的最新学术水平,从药理学、药剂学、临床药 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决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物在社会人群中的疗效、不良反应、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的原则作出科学评价。 4、临床药物评价的主要任务:研究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为起草临床使用说明书提供人 体试验依据、为政府医疗决策提供依据。 5、流行病学 ①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 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②临床流行病学: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愈后和病因 的研究,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临床流行病学常应用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价、愈后研究、研究疾病自然史、临床决策分析等领域。 ③《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医务人员是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实践者、研究对象的患者群体、内容是各种临床问题、研究主线是设计、测量与评价 6、循证医学 ①定义:整合最佳临床证据、临床经验和患者价值观的一门学科。 ②核心思想: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个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的最 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 ③研究方法:有证查证用证、无证创证用证 7、病例对照研究:将具有某一特征或患有某一疾病的人群做为病例组,以不具有这一特征或不患有这一疾病且与病例组人群具有可比性(除了这一特征或疾病以外,其他因素基本一致)的人群做为对照组,收集这两组人群既往可能与这一特征或疾病有关的暴露史,通过两组间暴露因素的统计学分析结合专业解释,从而判断这些暴露因素与研究特征或疾病之间的关系。 8、涉及到的基本法规: 人体实验法规《细伦堡法案》 伦理的法规:《赫尔辛基宣言》 法律:《药品管理法》 行政法规:《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种保护条例》 规范性文件:药品进口药材管理办法、药品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9、药品临床定位方法:选择优势病种、阶段→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文献→药理→临床(三联分析法) 临床定位的重要性:有利于中药疗效充分发挥 中药特点的真实体现 有利于创新药物的产生 有利于政策的制定与企业的发展

综合评价方法与药品再评价

综合评价方法与药品再评价毛宗福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一、综合评价概述?评价是通过对照某些标准来判断观测结果,并赋予这种结果一定意义和价值的过程。评价本身就是对观测结果一个认知的过程。?单一因素的评价易于实现。只要按照一定的准则给予被研究对象一个等级或分数,便可以排出优劣顺序。例如,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 一、综合评价概述?综合评价是多因素决策过程中一个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需要综合考察被评价对象的整体特征,依据多个指标,采用一定的方法,给每个被评价对象赋予一个评价值,再据此决策判断。?综合评价是现代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综合已经成为许多现代方法和手段的代名词。 二、药品再评价特点?药品再评价过程实质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其特点是:(1)问题的多目标性。安全、有效,还包括经济性、可接受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性等。(2)目标间的矛盾性。例如,安全性与有效性经常矛盾。(3)目标间不可公度性,即各目标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或计量单位,难以比较。 二、药品再评价特点?如果药品再评价问题中,存在某种药品,它能使所有目标都达到最优,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只是这种情况少出现,几乎不可能。绝大多数情形是:若安全性好,疗效就相对偏低;或安全有效性高,但经济性差。?单一评价局限,缺乏整体性,也难有说服力,综合评价是必然趋势! 三、综合评价一般步骤?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被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权重系数。评价指标之间的重要性不同,用权重系数刻画。?筛选综合评价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值。?解释评价结果与决策应用。 四、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少而精。评价指标并非多多益善,又要涵盖评价所需的基本特征。?相互独立。每个指标的内涵清晰,相对独立,互不重叠;同一层次的各指标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代表性。每个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被评价对象某一个方面的特征。?可行性。指标数据获取可行,简便。 五、指标体系确定方法(经验法)?系统分析法:从整体出发(倒推法),将评价总目标分解为若干方面,每一个方面根据问题实际再细化。要求制定者实践经验丰富。?头脑风暴法:强调与会成员处于平等地位,倡导参会者即席发言,不对别人意见提出质疑和批评。参会成员熟悉时,参会者尽可能职位地位相近;参会者职位地位不同时,尽可能选择互不认识者。 六、决定指标权重的因素?各指标对被评价对象而言,并不是同等重要。同一组指标数值,不同的权重赋值,会导致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造成指标权重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1)评价者对各指标的重视程度(主观差异)。(2)各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客观)。(3)各指标自身精度与可靠度(主客观)。?评价者的作用不可忽视! 七、权重确定方法(专家法)?直接平分法:通常分别征求专家个人意见,给各指标独立评分判断其重要性后,经统计处理确定各指标权重。?评估专家的挑选,取决于具体评价任务,要从本部门内外挑选专家,必要时应有国际专家;要有本学科权威专家,还需相关学科专家,甚至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通常专业年限10年以上。 七、权重确定方法(专家法)?专家人数。人数太少,限制学科代表性,太多难于组织。一般10-15人。?擅长系数。Q=1-2pQ是擅长系数,p为问题答错概率。通常选择评估专家的擅长系数不低于0.8。 七、权重确定方法(专家法)?权重计算方法:通常采用100分制,专家对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给出评分;然后计算各指标平均得分;最后归一化,得到权重系数。权重

临床用药方法评价

临床用药评价方法: 为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此办法 一、由药剂科负责组织用药合理性评价工作,参加评价人员不少于3人,其中主管以上不少于2人。 二、每季度对门诊处方用药和住院病历医嘱用药进行合理性评价。 三、每月随机抽取门诊处方2天量(节假日除外)和各临床科室5%的现住院病历和5%的已出院病历; 四、评价结果应公正、公开,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进行复评。 五、评价后作出用药合理性评价简报,通报相关科室。评价结果纳入医院质控管理。 六、对临床用药明显不合理,或不合理用药比例较高的科室、医生,要仔细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加以纠正。 七、对因用药不合理出现的不良后果,科室、医务人员本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改进与干预措施参考原则: 1.医师在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

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医师、护士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医师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部的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2.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3.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个体化用药。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4.药剂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及时收集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等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服务。临床药师要主动开展专题用药调查和病历用药分析,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5.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同时,要进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登记定期向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报告。

临床用药评价方法

盐亭县人民医院临床用药评价方法 为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促进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特制定临床用药评价体系。 一、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药的监测、评价及监管,具体由医务部组织实施,药学部提供技术支持。 二、严格控制全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确定各临床科室的药品比例,每月统计相关数据,药比超标的按规定扣罚科室相应奖金。 三、实施临床用药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定期对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药物、前10位的抗菌药物、基本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科室、单品种使用金额异常波动的药品于上月、上季度、上年度同期进行对比分析,异常使用或超出使用限量的药品启动预警机制,院内网公示并暂停采购或使用。 四、实施处方点评制度。每月对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进行点评,重点抽查外科、呼吸内科、儿科、重症监护病区等,对不合理处方、超常处方进行干预,全院通报不合理处方,并进行相应的扣罚。 五、定期开展专项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对特定的药物或特定疾病的药物使用情况(如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抗菌药物、激素、辅助治疗药物的临床使用,超说明书用药、肿瘤患者用药、围手术期用药等)进行点评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合理用药。 六、定期对抗菌药物专项评价,每季度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

析总结,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及不合理用药医师进行公示,并按规定进行处罚。 七、实施用药错误监测报告制度,建立确定和报告用药错误的登记、报告、分析和处理的程序,通过了解院内外发生的用药错误类型来预防用药错误,避免用药错误的再次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八、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工作制度,及时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及时救治,并有记录,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对严重不良反应建立处理程序及应急预案。 九、制定病区备用药品管理制度,确定各病区急救、备用基数药品的种类和数量,药学部每月对病区备用药品进行检查。 十、建立药品召回制度,当发生、发现或高度怀疑药品质量与药事工作质量的问题、事件可能影响病人安全与诊疗质量时,按照既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药学部收回药品,并进行记录。 十一、严格监督考核,把合理用药纳入科室和医师绩效考核指标,并作为科室和个人评优、晋升的参评条件之一。

临床药物评价

1、释放度:系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或肠溶制剂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2、贴现率:是指把未来某一时间的货币金额,折算成现在价值(即现值)的利率。 3、生物利用度:指制剂中药物或活性成分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包括生物利用速度和生物利用程度。 4、药品质量标准:是药品现代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和监管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技术依据。 5、药物稳定性评价:是考察药物在不同条件下其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为药物的生产、包装、贮存及运输条件提供依据,并提出药物的使用期限或有效期。 6、生化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受体、离子通道、酶和自由基等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药物对它们的影响。 7、无菌动物:是指从动物体(体表和体内)检不出其他种生命体的实验动物。也有将带有可通过胎盘屏障,或由亲代传递的如白血病病毒、细菌或卡氏肺囊虫等寄生虫的动物也列入无菌动物。 8、药物体内分布评价:是对试验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蓄积情况、主要蓄积的的器官或组织、蓄积程度以及分布与药物效应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 9、药物利用研究:药物利用研究是对全社会的药物市场、供给、处方及其使用的研究,其研究重点是药物利用所引起的医疗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后果,以及各种药物和非药物因素对药物利用的影响。 10、DDDS:全称总限定日剂量数,表示每单位人群使用药物的DDD量,可通过药物的总剂量除以相应DDD值求得,它反映某药物在一定时期内的用药人次,或用药频率,从而反映药物利用的趋势和合理性、 11、DNA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指纹图谱的一种,它是通过基因工程的分析手段,从分析水平上对药材的材质进行准确可靠地鉴定的一种技术。 12、生存函数:又称累计生存概率——患者经历tk个单位 时间后仍存活的概率,记为S(tk)。全面描述生存规律的数量指标,是生存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 13、选择性指数:用于比较同一制剂在靶器官与非靶器官分布量间的差异。 简述药品上市前临床研究的局限性。 1)病例少上市前药品的临床试验病例数较少,根据我国《新药审批办法》规定,Ⅰ期临床试验病例20-30例,Ⅱ期临床试验病例不少于100例,Ⅲ期临床试验的试验组病例不少于300例;Ⅳ 2)研究时间短上市前药品的临床试验周期一般较短,即使是终生用药的疾病也不可能进行观察; 3)试验对象年龄范围窄上市前药品临床试验通常不在老年、儿童等特殊人群中进行; 4)用药条件控制较严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异常,妊娠,精神异常及造血系统异常的患者通常不参加临床试验; 5)目的单纯药品上市前临床试验的观察指标只限于试验所规定的内容,未列入的指标一般不予评价。 概述胃内滞留型制剂的特性,如何设计该类制剂的处方? 胃内滞留型制剂应具有以下特性: ①与胃酸接触后制剂表面水化形成连续性的凝胶屏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我院通过对抗菌药物实施干预,观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为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抽取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干预前)、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干预后)的门诊处方、病区病历,分析对抗菌药物采取干预措施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I类手术切口预防性用药情况。通过对比分析说明采取干预措施明显降低了门诊和病区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标签:抗菌药物;干预措施;效果评价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和最重要的一大类能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病原微生物的药物。随着抗菌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和使用日益广泛,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也逐渐增多,并发症如毒性反应加重,二重感染发生率增加。因此,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应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1 干预措施 我院自2013年9月份开始,根据卫生部相关要求,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活动,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实施行政与技术综合干预措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1.1 行政干预 ①制定并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合理评价与奖惩管理办法[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明确了院长为本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各科室主任为本科室第一责任人,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科室责任人和医师进行通报批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取消处方权。 ②成立由医务,药学,质控,临床及相关职能科室组成的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组,负责具体实施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医嘱专项点评工作,对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动态监控,对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等都做出明确规定。 ③对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使用情况,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I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不合理处方等定期的监测情况进行及时公示。 ④医院对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公示,排名,对发现严重问题的科室负责人、医师进行谈话,通报批评。 1.2 技术干预 ①制订切合实际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措施,院抗感染部门和药事委员会负责全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导管理和咨询,并将其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