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地中海农业变迁

环地中海农业变迁

环地中海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凅沼开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配,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是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的需求量猛增。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的“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时代化保险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的“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远近,交通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对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

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 一、技术发展历程 在2013年FPD峰会上,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将显示技术进行了一个分类,将CRT和PDP归类为真空显示;把TFT-LCD、AMOLED、柔性显示等归类为半导体显示。半导体显示是指通过半导体器件独立控制每个最小显示单元的显示技术统称。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以TFT阵列等半导体器件独立控制每个显示单元状态;二是主要应用非晶硅(a-Si)、低温多晶硅(LTPS)、氧化物(Oxide)、有机材料(Organic)、碳材料(Carbon Material)等具有半导体特性的材料;三是主要采用半导体制造工艺。与半导体显示技术和产品相关的材料、装备、器件和相关终端产业链统称为半导体显示产业。王东升总结LCD替代CRT、PDP的原因为“TFT-LCD脱颖而出是因为它顺应了半导体技术替代真空电子技术这一历史大趋势。” 1.1从CRT到LCD/PDP:平板显示与球面显示的竞争

1897年CRT诞生,CRT包含一个能够通过电子束触及磷光表面创造出图像的真空管。之后,此项技术被用于早期电视和电脑显示器上显示图像,一直到20世纪80-90年代CRT逐步被LCD显示所替代,到目前为止CRT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1964年首个LCD(液晶显示器)和首个PDP(等离子显示器)双双问世。LCD技术使得平板显示成为可能。1972年首台液晶电视的诞生。2005-2006年LCD液晶显示的销售份额超过CRT,成为显示主流技术,到2010年市场上已基本没有CRT产品。 CRT被淘汰的原因:由于本身重最重且很厚,加之结构(阴罩技术的限制)三基色荧光粉不能做小,因此无法实现屏幕大型化和轻便化以及像素性高清晰显示(只能达到800×600像素),还有闪烁、X射线辐射、几何失真、清晰度和亮度不高等缺陷。 表CRT、LCD、PDP性能对比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就是践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的具体行动,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的目标,现就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如下建议性发言:一、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循环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县,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重点

培育优质粮油、现代畜牧、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两杂制种、优质棉花、蚕桑、食用菌、优质中药材等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6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37个,年农产品销售收入多亿元。川蜀柠檬、麦加牛肉、清见桔橙、优质榨菜、玉牌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大中城市,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二是以环境优美为特征的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2%,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100%,河流水质达Ⅲ类以上,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县称号。 三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重大动植物疫情统防统治,全县新建、改建乡镇动物防疫体系20个,建成县城农产品检验检测站1个,检疫免疫率达到100% 四是以“猪—沼—果”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不断发展。采取政府引导、产业带动、循环发展的方式,加快“气通”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金华西山坪、广兴猫儿坝等地“猪—沼—果”、“猪—沼—药”、“猪—沼—菜”与建家建园相结合模式,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县已建沼气池8万余口,常年使用约占7.3万口,年产沼气3000万立方米,沼气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发展了生态循环农业,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

浅议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管理变革趋势的影响

浅议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管理变革趋势的影响 浅议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管理变革趋势的影响 汤亚微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管理变革带来了全面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管理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对这种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这种影响表现为:(1)企业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竞合”战略的兴起;(2)企业组织变革:业务流程再造与构建学习型组织;(3)企业生产管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第二次革命;(4)企业营销管理:营销方式趋向多样化;(5)工作方式:时间弹性化和地点分散化,并以虚拟团队的兴起为例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竞合战略业务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营销管理 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可以大大地降低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解析和反应的限制,使信息的快速处理、实时传输与全方位共享成为可能,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的同时,也对企业管理变革的趋势有着全面和深远的影响。Morton M. S. Scott指出,这种影响至少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1)信息化给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2)信息技术将企业组织内外的各种经营管理职能、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3)信息化将在许多方面改变产业竞争格局和态势;(4)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

战略性的机遇,促使企业对其使命和活动进行反思;(5)为了成功地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的变革;(6)对企业管理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改造企业,使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下面将尝试从管理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对这种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一、企业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竞合”战略的兴起 战略管理的基本方向就是在外部机遇和自身能力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企业市场的范围从而竞争对手的范围从单一地区走向全球化,竞争激烈程度大大增加,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由相对稳定变得前所未有的动荡复杂和难以预测,迫使企业决策者必须拿出更多的精力去识别并管理类似“破坏性技术”所带来的机遇或威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支持又使企业在谋求“能力”提升时能够超越局限于“自身”(企业内部)的传统视角,使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能力成为可能。换句话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战略管理中技术创新管理和“竞合”战略的兴起。 所谓“破坏性技术”,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尽管通常不是高精尖的,但它能提供不为目前的客户所重视的另外一套特性;第二,那些为顾客所重视的特性会极为迅速地得到改进,使“破坏性技术”最终攻占成熟的技术市场。约瑟夫·鲍尔、克莱顿·克里斯藤森通过对1956年至1990年间硬盘驱动器行业的细致研究发现,在这个行业,每当技术和市场风云突变,其领袖企业往往会丧失领先地位。可是检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市循环农业省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酌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工业部门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由于人口资源环境 纷争异常尖锐,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牧 的稳定持续发展。而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种 集约化的增长模式。所以说,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 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根据**省 **市农业区划 办室的安排部署,我办对我市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模式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农业基本情况 我市位于**省东北部燕**麓,北倚长城,西顾京城,南临津唐, 东**沈,有“畿东城”之称。境内地貌呈“三山两川”之势,平原 丘** 山地各占三分之,总面积1521平方里,辖25个乡镇 2个街道,648个行政村,总人口72.3万,其中农业人口61.6万。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电力工业强县,中国板栗之乡,东欧国家园艺产品示县,国家经济林工程先进县,国 家经济林产业示县,全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示县,环京津蔬菜生产基地,中国香菇之乡等。 1. b>自然条件甚为优越,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 。属暖温带半湿润基本型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平均日照时数2714.8本人时,平均气温10.4℃,无霜期180天, 平均降水量748毫米。耕地面积80万亩,粮食总产量25万吨,油料 总产量4.5万吨,蔬菜总产量63万吨,其中食用菌总产达12万吨。 干鲜果品面积56万亩,年产干鲜果品25万吨,其中京东板栗35万亩,年产近1.5万吨;以猪牛鸡为主导产品的畜牧业资源十分雄

技术创新与管理方式变革

技术创新与管理方式变革 技术创新对管理方式变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某种程度说,技术创新本身就是管理者管理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技术创新直接融入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及管理组织之中。当然,技术创新并不是以原生形态进入管理方式,而是转化为或内化为管理方式的构件才得以体现。所以,技术创新存量塑造管理方式,技术创新的增量则驱动管理方式的变革。技术创新驱动管理方式变革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驱动管理观念发生变革: (1)驱动企业对内管理观念的变革。企业对内管理观念主要包括对委托人、员工及委代关系、磨合关系的观念。近年来,美国企业界利用磁盘系统建立了一种员工培训及考核的工作体系,利用该系统可帮助实现员工配置的最优化。 另外,信息技术也改进了现场管理观念,现场管理中的“现场”不一定是指实际中的现场,而有可能是指显示屏上的“现场”,“实际现场”与“屏幕现场”尽管有许多差异,但就管理效率而言,后者似乎较前者成本更小。 (2)驱动企业对外管理观念的变革。企业对外管理观念主要体现为竞争观念及营销观念。技术创新效应体现最为充分的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技术创新一方面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加速了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的动态进程,驱使管理者更为重视企业竞争,更为重视技术创新引致的危机意识的培育;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又在竞争之中不断地注入合作,强化了企业的兼并意识和联合意识。这样,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驱使企业超越传统的从零和博弈中获得竞争中优势的旧竞争观,取而代之的是构建以协作加联合共同获取增和博弈的竞争优势的新竞争观。在营销观念方面,技术创新效应使得管理者能够从主要以价格及质量赢得顾客变革成主要以个性、价格及质量赢得顾客的观念。现在波及全球企业界的根植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再造风潮”,其最为核心的观念即为“顾客导向”观,以“顾客导向”观重新审视企业及企业行为。这也表明,由技术创新引发的“企业再造风潮”更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用完全意义上的“顾客导向”观替代“生产导向”观及不彻底的“顾客导向”观。 第二,驱动管理方法发生变革 在技术创新效应中,管理方法是首先受到冲击并相应作出变革反应的。技术创新不仅驱动成文性管理方法发生变革,而且对非成文性管理方法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技术创新使新的管理硬件加速替代旧的管理硬件,同时使管理主体的操作技能也变换成适应新管理硬件的形式,这样,体现以电脑技术为主体的新的管理硬件系统及其相配套的软件系统的新的管理方法,正在或已经在冲击和改变着主要以人工及简单硬件为主体的旧的管理方法。这种新管理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接收、整理及传输的方法。传统的信息接收及处理主要依据听取汇报、看汇报材料、现场走访及人工整理等方法,这种传统方法具有许多限制性约束,而新的管理方法则有可能弱化或消除这些约束: (1)成本约束。听取或阅读汇报材料,对管理者而言,也许只花费少量时间,但对提供材料的下属,则有可能要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新的管理方法只要求管理者对电脑输入一定的指令,就能很便利地在成本非常小的前提下获取所需信息。 (2)时空约束。传统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者的活动范围,限制了管理者的信息来源,引致管理者只能是平面的而不能是立体地接收信息。新的管理方法则有可能解除大部分时空约束,使管理者能够立体的、随意的、超越时空地或全方位或单维度地接收信息。具体地讲,管理者在办公室中可以随意进行与“实际现场”无异的“屏幕现场”走访,也可以在“屏幕现场”走访期间立即对其相关信息加以电脑整理和输出,这样,原本要经过多重必经之途的信息只须经过简单程序操作就可完成。 (3)可信度约束。传统的管理方法很容易使管理者接收到的信息在经过多重过滤和改造之后已经面目全非,这样接收的信息就很难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信息的传输方面也可能因噪音影响而使其失真,表明传输的信息同样难有高的可信度。新的管理方法由于采用人-机系统接收信息,因而就有可能减少在信息接收及传输过程中的失真,从而使信息的可信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必要提出的是,新的管理方法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信息的失真,甚至有可能较旧的管理方法引致更低的信息可信度。不过,总的来讲,由于减

混合农业

高一A 部地理 第 1页 (共6页) 1/6/2015 11:01:22 AM 高一A 部地理 第 2页 (共6页) 读右图“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完成1—4题。 1. 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 A. 种植园农业 B. 乳畜业 C. 混合农业 D. 水稻种植业 2. 该种农业主要分布在( ) A. 黄河三角洲 B. 长江三角洲 C. 珠江三角洲 D. 太湖平原 3. 该农业的好处是( ) A. 可以少占耕地 B. 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C. 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自给 D. 便于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4. 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 地形和土壤 B. 水源和土壤 C. 水源和气候 D. 地形和气候 5. 澳大利亚地区发展牧羊(绵羊)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水草丰美 ②气候条件适合 ③人口多,羊毛、羊肉需求量大 ④没有食肉猛兽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6.①②自然带仅分布于沿海的狭长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洋流 7、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 ) A 、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 B 、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 C 、肥沃的冲积平原 D 、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 由于各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地域类型。回答8~9题。 8.泰国的平原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国中部平原、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 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 A .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B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C .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水稻种植业 D .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9.下列农业地域类型机械化水平最低的是( ) A .商品谷物农业 B .乳畜业 C .水稻种植业 D .混合农业 10.右图所示农业应属于( ) A .原始农业 B .自给农业 C .粗放农业 D .混合农业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景观图”回答11~12题。 11.根据右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 ) A .黄土高原 B .山东丘陵 C .江南丘陵 D .成都平原 12.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今后农业发展中应当( ) A .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B .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C .退耕还林,建设商品性林业基地 D .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种植园农业 读“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图”,回答下面试题。 13.关于图中混合农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混合经营 ②甘蔗、果树种植和养鱼有机结合 ③实行牧草与作物轮作 ④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精耕细作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澳大利亚东南部混合农业经营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 .多山地丘陵、耕地面积小 B .气候炎热干燥、蒸发旺盛 C .处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水源不足 D .土壤贫瘠 15.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682,300.00 平方千米,人口2071万人,每平方千米不到2.7 人( 2006年);平均海拔350米,天然草场和耕地面积广阔。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混合农业被推为世界先进农业的典型。和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同属混合农业的是

新一代互联网发展下的技术变革

当前,互联网业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首先是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增长。据艾瑞咨询数据,2012年中国互联网经济增长54%,是GDP增速的6倍以上。在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量保持了30%的增长率,其中网购交易年增幅达到66%;在电子商务细分领域中,B2C发展更为迅猛,增长率达130%。 1、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应用移动化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移动化将极大扩展互联网应用范围、用户数量、终端规模。 在智能终端方面,据Strategy Analytics估算,2012年Q3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总数已经突破10亿大关,预计2015年将突破20亿。另据Gartner数据,2012年全球平板电脑销售量超过1亿台,增长近100%。预计到2016年全球平板电脑使用量将会达到6.65亿台。 在业务方面,2012年中国3G用户数突破1.7亿,移动互联网市场增长率超过70%,其中手机银行业务增长率更是高达600%以上。 2、各行业互联网化 各行业均加快业务互联网化步伐,形成新的业态。 在金融领域,工商银行73%交易量来自于互联网,远远超过3万个营业厅的业务规模。尽管如此,传统银行业仍然受到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巨大冲击。 在企业领域,传统企业正快速融入电商+支付平台。其中制造业B2B渗透率已超过40%以上,而苏宁等传统零售企业更是携强大资本优势大举进入电商市场。 在运营商领域,受OTT(Over The Top)模式的影响,三大运营商均开始组建独立的互联网公司或云公司,增强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竞争力。 在政府领域,智慧城市、政务云建设方兴未艾,目标是完善其G2B、G2C服务能力,推动服务型政府转型方向。 随着各行业互联网化进程,新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如,各互联网公司有电商、搜索、微信、微博、安全、视频等不同的能力优势,而传统行业有通信、金融、物流、资本等能力优势,这些能力在互联网上可以相互开放及交换。未来的企业不仅仅需要依靠自主能力生存,还需有效吸收融合互联网上各种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这就是“互联网能力交换”(如图1所示)。

高一地理农业地域类型资料讲解

即墨四中高一地理导学案——农业地域类型 出题人:高一地理组时间:2015.5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难点:对比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和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考查点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常用的几种农业类型(补充介绍) (1)亚洲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区位因素:自然条件 1、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充足气候区。大部 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的地区,降水充沛, 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2、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 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3、土壤:人工改良的水稻土,土壤肥沃 4、水源: 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原因 1、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力强度大, 而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2、人均耕地:由于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小,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3、生产习惯:由于历史的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4、食物偏好 (2)商品谷物农业 种植作物:小麦、玉米 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 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 北国营农场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 优势 自然因素: a)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b)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 大黑土区之一) c)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 河提供灌溉水源) d)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 a)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b)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c)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d) 交通: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3)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美国、阿根廷牧牛 (干旱、半干旱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 潘帕斯草原发展气温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大牧场放牧业的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区位优势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 阿根廷为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发展牧牛业采取的措施大打机井,开辟水源 种植饲料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

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 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本文为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重点课题“福建省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铁民: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王永龙:湖州师范学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在职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府经济学。 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倡导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互为依存的发展战略,把农业经济活动建立在GDP增长、集约化、结构优化、人口规模、环境意识、环境文化等经济社会指标与生物多样性、土地承载力、环境质量、生态资源数量与质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综合分析、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的行动原则,通过实施一定边界内的有效干预,促进农业经济系统更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所建立起来的整体功能和有序结构,实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物质、信息和资源的有效转换,从而建立整体经济社会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可见,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建设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没有循环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建设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 一、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业在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指引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为推进福建农业新阶段的进一步增长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福建农业尽管已进入新增长阶段,但其经济基础相对脆弱,目前仍处于从小规模、分散化、粗放型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型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农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比较集中,但其发展劣势也相对显著。 我们立足于福建的农业省情,将福建农业新阶段的发展方向定位于推进循环农业建设。我们认为,这一定位符合世界农业和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对于福建循环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基础的分析,我们主要基于三个层面:一是基于福建农业发展的自然-生态基础;二是基于福建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三是基于福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基础。 福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福建农业特殊的山海布局,尽管福建山地农业的自然资源相对丰裕,但由于山海区隔,福建农业发展的腹地空间仍相对狭小,无论山地农业还是沿海区农业皆面临特殊的自然-生态基础与资源条件约束: (一)福建农业发展的农业耕地资源约束。福建现有耕地面积1780万亩,人均耕地0.52亩(2002年),仅为全国人均数的13,沿海省区人均数的12,耕地供求矛盾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业耕地资源呈现显著山海分布,山区农业耕地大

技术进步与产业变革

技术进步与产业变革 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变革最强大的动力。新式的精密机床以及数控和传感技术将整备时间从早先的数小时缩短到数分钟。在计算机控制的帮助下,现在的机器能很快地从一种预设的工模具状态切换到另一种工模具状态,而无须老远地走到工具室,或在人工处理后进行试车和调整。整备工作的加快是怠机时间结构性改变的关键,困扰传统工厂的存货和间接成本也随之减少。这种所谓“弹性生产”使产品多元化的竞争者大大地降低了产品扩展的加工成本。 从前,营销部门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产品样式让顾客选择,而出于生产效率的考虑,工厂却希望能限制产品的种类。而现在,在企业内部,营销部门与工厂之间的传统冲突将成为过眼云烟。在各个行业领域中,这场革命所带来的转变都将动摇先前的竞争规则。 广泛的产品线固然可以满足更多的顾客群体,但与样式较少、每种产品产量较大的产品线相比,广泛的产品线的成本必然更高。产品型号越多,整备次数就越多。因此怠机时间也就越长。为了保证组装区的供应,从而生产出款式多变的最终产品,避免因小批量生产而造成更高的试机成本,在制品(WIP)存货就必须增加。同时,产品款式越多,不管多大批量的产品,其生产出厂的时间就越长,需要的计划和处理费用也就越高。然而,时至今日,多样化的高成本正在大幅削弱,因为工厂的整备时间大大缩短了。 70年代,丰田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开拓。丰田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车型倍增后出现的成本惩罚。但在大幅度削减整备时间的工作上,日本人并非独领风骚。太平洋两岸的全球竞争者,如建筑设备业中的小松(Komatsu)和卡特皮勒,以及家电行业中的松下和通用电气,基本上采取了相同的做法。 有一家大型的引擎制造商,在五年内差不多把机型增加了三倍,但在制品存货却减少了一半之多。工厂工人的人均产出提高了一倍,而原料浪费和返工率则削减了40%,虽然产品类型多种多样,但将工厂多花在已购物料上的成本降低15%到35%却是指日可待了。 这种变革蕴涵了十分重大的营销和竞争意义。现在,因为产品多样化的成本减少了,工厂反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点要及要点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点要及要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推动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重大意义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汲取传统农业精华,传承农耕文明,迫切需要继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我国五千年传统农业始终秉承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施肥的地力观、御欲尚俭的节约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稻田系统、桑基鱼塘、轮作互补、庭院经济等传统的生态循环模式,更是我国历经千载而“地力常壮”的主要原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资、高能耗的“石油农业”快速发展,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但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长期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破坏、环境污染加重,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开始转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在汲取传统农业精华和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运用高新技术、科学管理、现代装备等现代文明成果改造传统农业。 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依然滞后,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农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不尽匹配,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融合不够。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应对农业发展新挑战,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绿水青山良性循环。 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今年,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综合题—农业含答案

农业 1.(2021·四川达州一诊)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土地盐碱化是指被水携带至地表的地下盐类物质,经蒸发后留在土壤里的现象。古五原县位于河套平原的核心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连片,历史悠久,2018年,五原县政府联合科研机构,开始引进栽种具有耐盐碱、抗病虫害等优点的海水稻,并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无需育苗,在旱地直接播种生长。该技术既可以精准施肥、灌溉,还可以改良土地。昔日广表荒芜的盐碱荒地逐渐成为“绿色稻米”产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1)据材料推测五原县主要的农业用地类型,并从自然方面说明其依据。 (2)结合相关信息,分析五原县海水稻在盐碱地采用“膜下滴灌”的原因。 (3)简析五原县成为“绿色稻米”产区的优势条件。 (4)针对五原县海水稻稻米市场价格,消费者有人认为价格会较高,有人则认为们会更低,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2.(2021·广东综合能力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泰国红宝石青柚喜水热,怕涝渍。果皮厚,肉多汁无酸味,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钠等人体必需的元素,属柚类产品的佼佼者,市场价格贵但极受商家欢迎。它原产于地形多山的洛坤府(如图),柚子园只分布在滨海平原区,一垄垄的畦状柚子田,中间用水渠相隔。成年柚树的树冠较大,在当地可四季开花挂果,但每年产量较少。近年来,"柚子之乡"的广东梅州积极引种泰国青柚进行试验种植,但花期有所不同。

(1)分析洛坤府红宝石青柚产量较少的自然原因。 (2)推测洛坤府柚子园中水渠的主要作用。 (3)说明泰国红宝石青柚价格贵,但商家愿意售卖的原因。 (4)指出梅州引种的泰国红宝石青柚花期次数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3.(2021·湖北名校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费尔干纳是中亚低海拔盒地,锡尔河沿盆地北缘由东向西横贯整个盒地(如图)。费尔干纳盆地有若干个彼此分割的绿洲,自古以来就以灌溉农业闻名于世。盆地内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小麦、水稻、大麦、玉米、小米、苜蓿、烟草、蔬菜和水果等,有"中亚果蔬盆"之称,被称为中亚"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宝盒"。 (1)分析费尔干纳盆地发展果蔬业的有利气候条件。(6 分) (2)描述费尔干纳地区城镇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4分)

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

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 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教育 发展循环农业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把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为此,各地区、各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尤其广大农民对发展循环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系中去,逐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消费方式。 加强循环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 由于总体上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尚处于探索性阶段,发展循环农业首先要进行基础基理论研究,重点是国内外循环农业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建立适合我国资源环境特点的循环农业理论体系,并以此来指导我国循环农业实践。具体内容包括:循环农业内生机理与产业联动机制、循环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结构调整与循环农业的关系、农业产业化与循环农业的关系、农村社区建设与循环农业的关系以及我国循环农业建设总体目标以及区域发展思路等方面。 逐步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循环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

我国国情镇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与配套的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具体内容包括:尽快制定《关于加快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我国循环农业发展规划》以及节地、节水、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研究建立我国循环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农业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公示制度,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尽快出台《农业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和《禽畜粪便污染防控条例》等一系列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加快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基础,以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手段,以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研究近30年来我国循环农业的实践,根据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对现有的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进行全面总结和系统分析,加大循环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研究和开发力度,重点开发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乡村废弃物物业化管理技术等。在广泛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特点的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形成包括节水技术、节地技术、农业环境工程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一、前言 目前,传统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残余物几乎全部进入公共领域,重新返回大气圈和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生产的增长也是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 二、定义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在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上,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只有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三、作用 可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三、遵循原则: (一)是“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是“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 (三)是“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四)是“可控化”,通过合理设计,优化布局接口,形成循环链,使上一级废弃物成为下一级生产环节的原料,周而复始,有序循环,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有效防控有害物质或不利因素进入循环链,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调研报告 生态循环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具有资源投入少、生产效率高、环境污染少、系统功能强等优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调精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如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做好海南“农业王牌”这篇大文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注重生态循环农业的创新发展 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技术创新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要着重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料、节种、节劳和减排等技术。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是依托省农资龙头企业大力推广优质、高效、无害的农资及技术,实施化学肥料减量化工程;二是实施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三是实施地力改良提升技术工程;四是实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五是实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六是推广循环经济高端技术装备。 加快制定生态循环农业标准体系。生态循环农业标准体系,包括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标准体系是基础,只有建立、健全涵盖产前、产中、

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农业生产经营才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质量监测体系是保障,可为有效确保农业投入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则是评价农产品状况、监督农业标准化进程、促进品牌提升的重要基础体系。 做好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推广。海南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在点、线、面三个层次上重点推广以下五种主要发展模式。一是生物共生互利模式,包括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二是开发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优化配套的物质良性循环模式,包括水陆交换的基塘农业模式、“养殖——沼气——种植”模式、“多位一体”的生态大棚模式。三是种养加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开放复合模式,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副业生产,积极扶持第三产业,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同时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工补农、以牧促农、以农牧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四是城乡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五是“三位一体”庭院经济模式,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庭院经济,以达到生态良性循环、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慧农业具有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可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

(完整版)地中海式农业

地中海式农业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于大陆西岸、纬度30°~40°的亚热带地区,因其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云雨难以形成,而使在该气候类型影响下的夏季显得尤为炎热干燥;在冬季时又会受到来自海洋的湿润的西风影响,显得温暖多雨。表现在对农业生产的光、热、水的影响有:①光能充足,晴日多,年日照时数多达3000小时左右,较有利于生物体内糖分的积累;②热量丰富,年均温在16℃左右,≥10℃的积温高达4000℃~5000℃,有利于高温作物的生长;③年降水量适中,约在300~1000毫米,降水集中在冬季,约占全年的70%,夏季干燥少雨,对作物生长而言水分不足,而冬季水分又显得相对过多。在该种气候条件下,植被为旱生型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或灌木草原,极有利于橄榄、葡萄、无花果、柑橘等作物的生长。 地中海农业区的农作物以耐旱的品系为特征。主要种植小麦和大麦,其次是燕麦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榄。无花果是该地区广为种植的经济作物。饲养的牲畜有绵羊、山羊和猪。耐旱的农作物、木本经济作物与饲养牲畜相结合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特征。 在地中海农业中,农业、果木和牧业的生产地域空间上是彼此分离的。种植粮食作物的农田大多分布于平地和缓坡上,葡萄园和油橄榄、无花果多种植在丘陵地,高处的山坡是放牧的场所。由于牲畜放牧与农业在地区上分离,厩肥不能用于补充农田的营养元素,农田多依靠休耕来恢复地力。 环地中海地区受气候的影响,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在过去,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涸沼开垦,对水因素进行季节调节,改善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农田种植提供粮食,果木供给饮料、油料和水果,牧业提供肉食、乳类和衣着用的毛皮,使地中海的三位一体式农业几乎提供了全部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不能大规模生产。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成为工业国家的集中地,伴随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水果、蔬菜和花卉的需求大增,结果对蔬菜、水果业的生产起着极大的刺激作用。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形成“时鲜业”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传统的多样化农业已被专业化的商品性农业所替代,为市场提供商品的园艺农业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现代保鲜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农业的地域类型

农业的地域类型 一、选择题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下图示意某地区土地利用在垂直方向上变化的情况,其农业景观描述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山地可能位于 A.阿尔卑斯山地区B.印度半岛东部 C.南非东部D.南美北部 2.图中海拔2 000米以下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地中海农业B.水稻种植业 C.种植园农业D.混合农业 【答案】1.D 2.C 【浙江温州市2019届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下面小题。 3.甲、乙、丙、丁四地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依次是 A.园艺业、种植园农业、混合农业、热带迁移农业 B.乳畜业、种植园农业、绿洲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C.畜牧业、水稻种植业、绿洲农业、地中海式农业 D.乳畜业、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4.提高乙地粮食单产的有效途径为 A.扩大播种面积B.推广机械农具 C.选用优良品种D.提高耕作制度 【答案】3.D 4.C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统测】三杨庄遗址位于河南省三杨庄村古黄河滩地,遗址内发现的农田高低起

伏,垄台和垄沟相间分布,以南北走向居多。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农田耕作提供了资料,研究者推测,农田遗址采用了图所示的耕作方式,即春季播种于垄沟,夏季幼苗长大,培土之后,就变成垄台耕作。 据此完成5-7题。 5.三杨庄遗址保存至今的主要原因 A.气候干旱B.植被覆盖C.淤沙深埋D.地形遮挡 6.田垄呈南北走向最有利于 A.促进排水,减轻土地盐碱化B.减缓风速,避免水分蒸发 C.引导水汽,增加土壤含水量D.抵御洪水,预防严重涝情 7.图所示种植方式的主要作用有 ①保持土地肥力②延长生长同期③减轻春季旱情④减小昼夜温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5.C 6.A 7.B 【北京市丰台区2019年高三二模】下图示意我国甲山峰与乙山峰垂直自然带谱。读下图,回答8-9题。 8.海拔3000米以下,影响甲峰南坡与乙峰北坡垂直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热量水分B.地势光照 C.湿度温度D.地形降水 9.甲峰南麓、乙峰北麓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①甲峰南麓以林业为主 ②乙峰北麓以牧业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