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教材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第三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导大家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而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本框题主要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消费、投资方式、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等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给下一框题的公平与效率话题奠定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

能分析各种分配方式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初步认识在未来经济生活中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时,自己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如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初步树立“社会人”意识,认同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志让自身的才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有用要素;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懂得效率的意义,增强效率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意义。教学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互动研讨、分析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5分钟)

(幻灯片呈现: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

师:“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又确立了相应的分配制度,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切身利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的分配制度。(幻灯呈现课题)

讲授新课:(32分钟)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

活动一:自主学习,互动研讨

师:收入的取得源于我国的分配制度,那么,我国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有哪些分配方式呢?接下来请大家结合教材,对老师提示的问题进行三分钟的自主学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相互交流。

(幻灯片呈现问题如下: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3.按劳分配的积极意义。4.我国还有哪些分配方式。

5.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

(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走进学生了解情况并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活动三:分析探究

师:我们来检验一下自学的效果吧。这两位的收入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幻灯片呈现分配方式的真实案例)

(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这些都是公有制经济

师:说得很好,请再响亮的说一遍!按劳分配的范围是公有制经济。

师:(播放《家有儿女续篇》故事,学生观看。在按劳分配问题上,有人却犯了迷糊。小雪家就是这样的,小雪是国有企业工程师,姥姥退休,刘星是私营企业老板,小雨是外资企业职工。在某天中午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听听。

师: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姥姥不赞成了,妈妈不明白,那么到底为什么呢?请大家做做热心人,来帮帮他们。

师:原来呀,小雪有技术,效率高,看来个人的收入不仅与劳动

数量有关,更是与劳动质量紧密联系。所以按劳分配就是在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师:按劳分配的前提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地位是平等的,共同劳动,平等分配。

师:姥姥也认为平均分配不好,你认为呢?你认同刘星的观点吗?

(生回答)

师:理解很到位,老师也赞同你的观点。当前劳动仍然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们必须依靠劳动来取得收入,所以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师:从故事中我们听到,刘星的想法很大胆,想要什么就拿什么,想要多少就拿多少,实行按需分配,按需分配,行得通吗?

生:不行。我国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师:听了你的讲述,相信刘星也不会固执己见了。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各个方面的需要,可见,在目前,按需分配行不通。所以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师: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小雪一家认识了按劳分配。那么,你是怎么看待按劳分配这种方式呢?请你评价一下。

(生回答)

师:按劳分配可以防止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富贵病”,鼓励人们以劳动为荣,在劳动中创造财富,享受健康人生。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劳动技能,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财富。

(幻灯片呈现小结内容,师生小结)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

活动四:案例分析

师:在我国,公有制经济是主体,也就决定了按劳分配是主体。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的分配方式之外,我国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家庭是按什么方式取得收入的?

生: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师:对,这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都是进行生产经营所必备的要素,没有这些要素,生产就

无法展开。我们再来看看这些人分别是通过哪一种要素做出贡献的。

(生:判断)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他们是根据生产要素对社会的不同贡献来参与分配的。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创造社会财富,造福人民。从中可以看到,我国除了按劳分配,还有多种分配方式,人们还可以通过自主创业,通过投资、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来取得收入,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师:生产决定分配,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以就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那么,对于这种分配制度,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生:略)

师:通过调查采访,我们看到,人们的收入是多种多样的,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可见,这种分配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幻灯片呈现小结内容,师生小结)

三、同富不同路,致富多条路(板书)

活动五:分组讨论

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每个人每个家庭取得收入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劳动致富;可以通过科技发家;可以凭借自己的管理才能取得收入;也可以通过投资获利。(幻灯片呈现不同致富情况的两面)

请同学们想一想,将来你最希望通过哪一种方式取得收入呢?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学生思考、选择)

师:为便于讨论学习,我们将根据这四种方式全班分成四个小组,为了讨论更有效,请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发言人、信息收集人、记录员各一名。(幻灯片呈现组员分工及职责)请同学们用最快速度交换位置展开讨论。然后每一组请一到两名同学到前台陈述本组的讨论结果。

(学生迅速交换位置,组内交流、整理、记录)

(各组的组长和发言人拿着成果海报到讲台上进行汇报,汇报完贴到黑板上)

师:咱们班的学生热情相当高啊!我们先请“劳动组”的发言人来展

示讨论成果。掌声有请。

(劳动组汇报成果)

师: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光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接下来请“科技组”来展示讨论成果。

(科技组汇报成果)

师:邓小平曾经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经济中,科技的贡献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魅力。有志于科技的同学,加油!接下来掌声有请“管理组”展示成果。

(管理组汇报成果)

师:通过本组的展示,我们知道了,管理在生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正如张瑞敏对于海尔,马云对于淘宝网。有志于管理的同学,请你们勤于实践,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锻炼各方面的能力,祝你们成功!接下来有请“投资组”的同学。

(投资组汇报成果)

师:资本是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没有资本,生产就无法展开。投资不仅可以给自己创造财富,而且可以给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投资是有风险的,请大家谨慎选择,理性投资。

师:刚才各个小组的发言精彩纷呈,我们也知道了个人的收入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课前的调查相信大家对自己的家庭收入有了了解,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希望同学们回家与父母交流,为自己的家庭创收提一些建议。

结课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正是由于我国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激发人们积极进取,通过多种渠道创造财富,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让我们进一步充分调动各种积极要素为生产服务,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劳动创造财富,知识创造财富,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丰富的知识、卓越的技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六、板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1. 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因、意义、

地位

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容、

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意义

七、分层作业

A层:

1.(2010·山东文综)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 )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答案:B

2.(2011高考山东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 )

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3.(2012高考江苏卷)如图2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是()

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4、(2011高考江苏卷)下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

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

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

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D

5、解决下面漫画中问题的措施有

( )

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②财政补助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

③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④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

效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B层:

主观题

1.在我国,人们有靠劳动致富的(如国企中当工人;外企中打工…),有靠科技发家的;有靠管理生财的;有靠投资获利的(炒股;开公司…)。你将来最希望通过哪一种方式取得收入?为什么?

2.拓展提升: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

3.践行活动:与父母交流,为家庭创收提建议

八、教后反思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我国分配政策的合理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高一政治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对于大家进行高一政治必修一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一、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3、货币的职能(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称为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统一体。 3、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观念货币):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体现价值。 (2)流通手段(现实货币):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货币—商品—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本质: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国家强制方能使用。 (3)纸币的发行:纸币的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W价格水平×待售W数量/G流通速度) 5、通货膨胀: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6、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信用卡功能: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简捷、安全、方便等优点) 3、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汇率的波动及影响(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存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2)价值决定价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2、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3、价值规律的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价值规律的作用: 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原因: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结果: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企业部实现优化配置) 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精品】最新2018年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362页)

【精品】最新2018年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 教师用书(362页) 一、教材的基本理念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 高中思想政治课,既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注重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教育要服从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就是按照这一基本指导思想进行编写的。这也是本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严格把关的首要方面。 同时,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力求在教材中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特点,使新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具体来说,教材的编写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为基础和指南,在编写中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2.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遵循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与初中学生相比较,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高中学生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定阶段: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其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在结构安排、观点阐述和材料选择上始终体现循循善诱,以求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新教材的教与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来统领教材的编写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课程的功能正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要综合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各种能力;教材从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与此相适应,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优秀的教材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积极开展活动的工具,是激发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平台。因此,新教材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 4.构建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经济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的设置既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又依托经济学学科知识,体现了师生共同探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练习题

7、 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选择题 1.60多年来,我国的分配制度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变迁。促成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 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C.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D.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下列属于按劳分配的是() A.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 B.私营企业工人的工资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D。科技工作者科技入股取得的收入 3。下列做法符合我国分配制度的有( ) ①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②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③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 ④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 4、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5。我国之所以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 ) A。按劳分配有弊端 B.各种生产要素均创造商品价值 C.市场经济需要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 D.生产要素不仅作用于生产,也作用于流通 6.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③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2011年7月27日,财政部计划发行2011年第十期政府债券,计划发行面值总额280亿元.居民购买国债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下列对这一分配方式认识正确的是() A。它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B。它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方式 C.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方式 D.它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分配方式 8。2011年07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到,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面向海内外招聘引进法律、金融领域高层次管理、专业人才,计划招聘39人,其中法律人才14人、金融人才25人。引进这些人员的收入属于() A.按管理要素分配B。按生产要素分配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教材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第三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导大家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而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本框题主要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消费、投资方式、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等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给下一框题的公平与效率话题奠定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 能分析各种分配方式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初步认识在未来经济生活中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时,自己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如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初步树立“社会人”意识,认同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志让自身的才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有用要素;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懂得效率的意义,增强效率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意义。教学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互动研讨、分析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提纲(需自己填空)

思想政治 1.商品:用于的。 ①基本属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和(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的商品。本质是。 ①基本职能:(观念货币)、(现实货币)。其他:、、 。 3.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由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①发行主体:国家或地区。②本质:。没有任何价值,只有使用价值。③使用:国家 或地区。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拒绝使用。④面值和购买力:国家能规定面值、发行量,不 能决定购买力。⑤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为限度。 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 。 4.结算:核算一定时期的经济往来的收付。方式:结算、结算。工具:和。 ①信用卡:集存款、取款、、结算、借款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收款手续, 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性,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是的支付凭证,出票人委托银行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的票据。分现 金支票和支票。 5.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 ①汇率:又称汇价,两种货币之间的。用100单位外币可兑换更多人民币,说明外币汇 率。 ②保持人民币币值。即保持对内稳定,对外稳定。有利于 安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影响它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文 化因素等。②价值价格。价值是价格的,价格是价值的。 ③、社会劳动生产率通过影响进而影响商品价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下,在社会平均的和 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需要的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成反比。 7.价值规律。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决定,商品交换以 为基础实行。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的影响,围绕上下波动。 8.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影响:生活必需品需求受影响、需求弹性;高档耐用品需求 受影响、需求弹性。 9.对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影响 某种商品价格变化状况该商品需求量变化互补商品需求量变化替代商品需求量变化上涨 下跌 10.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①调节。②调节的投入。 1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⑴根本因素:。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必须保证。 ⑵主要因素:和物价总体水平。 ①收入是消费的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必然性(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 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意义:(1)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2)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我国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根本: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4)(国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3、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5、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怎样处理二者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汇总

政治必修一复习精简版 第一单元 1、商品 ①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用于交换(以物换物或以钱换物,并处于流通领域中)、劳动产品 ②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③两种属性的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于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P.s. 任何商品都具有这两种属性,但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有商品的两种属性,而只能互相让渡,即生产者只能拥有商品的价值,消费者只能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P.s. 凡是说到商品的质量问题的,就是针对商品的使用价值。 2、货币 ①货币也是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②能成为货币的只有贵金银(金银纪念币是货币,但纪念钞不是货币,纪念钞在流通时与一般的纸币一样只是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时手段的价值符号) ③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标价)、流通手段;其他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p.s.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比较: 相同点:二者都是给钱出去 不同点: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卖双方的收付行为是同时进行的;但支付手段一般是提前或延期支付,如赊账、支付利息、地租、债务、税款工资等,双方是收付行为不是同时进行的,具有时间差 p.s.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是货币的职能之一,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不是货币的职能,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的整个过程P.s.商品流通对生产者的启示: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说到商品的质量问题时,一定要想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和商品流通的启示。 3、纸币 ①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②纸币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过程中为了方便而产生的一种价值符号,它不能等同于货币本身,纸币只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某些纸币还可以代替货币指向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欧元、日元),纸币不能代替货币行使价值尺度职能。 ③纸币本身的价值很小,甚至可以忽略,所以纸币的面值多少,并不是指制造纸币的这张纸价值多少,而是指纸币能代替多少货币去和对应的商品相交换。 ④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发行量、面值、样式,但不可以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⑤纸币发行量应该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即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就发行多少纸币去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是纸币发行量过多,表现是全面(市场上大部分商品)持续(长时间)的物价上涨,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应该通过上调银行利率、上调银行准备金率或者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它。 ②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是纸币发行量过少,表现是全面持续的物价下跌,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应该通过下调银行利率、下调银行准备金率或者扩张性的财财政政策来抑制它。 5、外汇 ①是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外做生意、旅游、购物时要使用的用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它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 信用卡包括贷记卡、准贷记卡、借记卡(储蓄卡);其中贷记卡和准贷记卡属于银行信用

最新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全★★)

《经济生活》知识点复习梳理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①基本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流通手段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1、结算方式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供求影响价格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4.1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教学设计

《4.1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 论自主学习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交流学习成果,进行更正和点评。 [教学构思] 一、引入新课 材料: 1、国家为什么要扩大内需? 2、国家应如何扩大内需? 考纲呈现 1、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措施。 3、能熟练使用本课知识分析说明国家扩大内需的原因和对策。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 2、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对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政策和具体举措。 3.学会运用我国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 的相关政策,分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三、自主学习(约8分钟) 学法指导一: 一.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具体来讲:生产决定消费的、、,生产为消费创造。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消费为生产。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 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物资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学法指导二: 1.(2010届安徽模拟)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 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增加“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经济增长,这是因为() A.只要增加居民收入,就能拉动经济增长 B.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C.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D.有效需求不足会制约经济的增长 2.“破窗理论”是一个俏皮的经济学名词。原意是玻璃被砸破,虽然造成一定的 损失,但由此使玻璃制造商、建筑商受益,以及引发新的建设链条的发展,从而 拉动经济增长。“破窗理论”主要体现了() A. 生产与分配的辩证关系 B.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C. 积累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D.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3.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只有最终需求旺了,经济才能最终启动起来,这里他强调的是() A.生产对消费起决定作用 B.消费对生产有决定作用 C消费与生产的相互决定作用 D.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4.(2009浙江卷)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人们对手机的功能和通信服务的要求 也越来越高,这使得3G(第三代移动通信)应运而生,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个由设备生产、终端制造、信息服务构成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壮大。这表明 ①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量的增加带来产品质量的提高 ③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 ④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货币的产生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①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②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①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①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②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①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②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 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生活》前三单元分别研究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现象,第四单元则进一步揭示了其存在的经济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探究,学生能依据国际经济形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及国内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框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 争与合作。 从实践上讲,高中生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了解经济全球 化趋势及影响,有利于高中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 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①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形式;②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理解:①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②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影响的分析,提高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如市场调节的作用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培养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学会资源共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勇于抓住 机遇,迎接挑战。 三、教学重点

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形式: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主观题

必修一政治背诵问题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 ③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反之亦然。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会使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③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2)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总量就越大。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收入预期,就会预支将来收入,反之,就会节制当前消费。因此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④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消费水平,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观念,做理智的消费者。 ⑤居民的消费水平受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家庭消费水平与物价水平成反比。因此,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4.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视物质消费而忽略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复习资料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1经济生活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代售商品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稳定? 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补充)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5、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7、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提高劳动生产率④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12、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还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人口因素和社会变化规律等。 12、贷款消费的含义?条件? 贷款消费是指在购买住房、轿车等商品时,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一些买主的支付能力,这些买主可以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条件:对于哪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 13、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

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 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2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 三个思考题。 3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