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第三章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第一节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模型

根据B-ISDN宽带网络的原理、B-ISDN呼叫的概念、以及呼叫控制与承载连接控制相分离的特点,ITU-T提出了IN与B-ISDN综合的参考体系结构模型[1-5],即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模型,如图3-1所示,图中阴影部分是智能网的功能实体,本模型充分体现了呼叫与连接控制分离的概念。

图3-1显示了IN和B-ISDN中的主要物理实体、功能实体、以及它们之间信令关系。除本地交换机(LEX)外,每一个物理实体只用一个实例来表示。在该参考体系结构中,还显示了IN和B-ISDN的功能实体映射到物理实体的方案。功能实体之间接口或者采用宽带智能网应用协议(B-INAP),或者采用B-ISDN信令,而功能实体内的接口则采用内部软件接口。本模型中没有将智能网的概念模型中物理平面和功能平面分开讨论,而是结合在一起来考虑,主要是为了描述方便。

LC:连接控制LCA:连接控制代理LEX:本地交换机

DC:终端控制DCA:终端控制代理TEX:传输交换机

EC:边控制CPE:用户前端设备

SNR:特殊网络资源B-IP:宽带智能外设

B-SCF:宽带业务控制功能B-SDF:宽带业务数据功能

B-SSF:宽带业务交换功能B-SRF:宽带特殊资源功能

图3-1 IN与B-ISDN综合的参考体系结构模型

下面分三节分别对IN与B-ISDN综合的参考体系结构模型中的B-ISDN功能实体、智能网功能实体、以及物理实体分别加以介绍[7-18]。

第二节体系结构中B-ISDN的功能实体

在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中,B-ISDN的功能实体包括:连接控制(LC :Link Control,即承载连接控制)、终端控制(DC:enD Control)、边控制(EC:Edge Control)。与B-ISDN 的功能实体相对应的用户侧的功能实体为:连接控制(LC :Link Control)、终端控制(DC :enD Control)。DC位于终端接入侧,而EC则位于网络侧。终端控制和边控制一起合称为呼叫控制。下面对宽带智能网体系结构中B-ISDN的功能实体分别进行介绍。

一、连接控制

连接控制实体的功能是控制相邻两个交换节点之间的宽带承载交换,它的各种操作是在EC和DC直接管理和控制下进行的。在终端设备中的连接控制代理(LCA)的作用是:给LC 发建立宽带承载连接的请求,或接收来自LC释放宽带承载连接的请求。IN与B-ISDN综合的参考体系结构模型中允许LC直接与B-SSF交互作用,通过B-SSF触发IN业务,具体交互机制在B-BCSM[6]规范中有详细的描述,参考第四章,在此不作进一步的介绍。

二、终端控制

终端控制实体位于发端和收端宽带交换机中,负责建立和释放呼叫过程中的端到端呼叫连接,同时,控制和管理终端设备接入侧的LC实体。该实体只管理源/目的交换机到终端设备的接口及交互操作。位于终端设备中的DCA负责接收来自DC实体的请求,或向DC实体发送请求。在该模型中,DC主要负责完成在IN CS1和CS2中的CCF完成的功能,即将IN业务请求经B-SSF传递给B-SCF。尽管B-SSF可以直接与LC交互作用,但它们之间的任何操作都要通知DC。值得注意的是:承载连接是从属于某一B-ISDN呼叫的,所以,B-SSF 不能建立独立于任何B-ISDN呼叫的LC连接。

三、边控制

边控制实体是位于源或目的宽带交换机中的功能实体,负责端到端的呼叫连接的建立和控制,侧重于源交换机到目的交换机之间的呼叫连接的建立、控制和管理;同时控制和管理网络侧的LC实体。EC能执行预视(look-ahead)过程,以便能检测到终端交换机和用户的状态。值得说明的是:预视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是由B-SCF完成的。

同DC一样,EC也能与B-SSF进行直接的交互,通过B-SSF上报智能业务请求。

第三节体系结构中IN的功能实体

IN与B-ISDN综合体系结构是在IN CS1和CS2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因此,该体系结构中的功能实体沿用了目前IN的功能实体的基本功能。为了适应宽带环境,下面着重研究IN 与B-ISDN综合对目前IN中的功能实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一、宽带呼叫控制功能

在IN与B-ISDN综合的体系结构中,CCAF(Call Control Agent Function)和CCF(Call Control Function)功能实体被B-ISDN中的DCA、DC、LCA、LC实体取代,统称为宽带呼叫控制功能(B-CCF)。DCA和DC完成了呼叫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而承载连接的建立和释放由LCA和LC完成。DC和LC实体必须具有通过B-SSF激活IN业务的能力。

二、宽带业务交换功能

为了适应宽带环境中的智能业务,应对目前的SSF加以扩展,使其能从B-ISDN网络的DC或EC中接收到需要IN控制的呼叫请求,扩展后的SSF称为宽带业务交换功能(B-SSF)。与B-SSF相连的DC或EC必须具有触发B-SSF的机制,以便B-SSF能接收到IN业务的呼叫请求。例如:在VOD业务中,当机顶盒(STB)加电后,它应能拨通VOD业务接入码,并激活处理IN呼叫的进程,这一过程完全与IN CS1/CS2相似。在宽带环境中,IN中的BCSM 也应加以扩展,以便能识别在B-ISDN中的各种IN业务触发,还应能提供一种统一的呼叫模型和触发机制,以便适合于不同宽带业务需要。在IN呼叫中,宽带承载交换必须在B-SCF 控制下进行,如果SSF和LC实体之间接口合适的话,IN可以控制LC进行交换。对目前的SSF作了上述扩展和改进后,才能称之为B-SSF。值得说明的是:宽带承载交换除了在IN 控制下进行之外,还可独立地发生于特殊网络资源(SNRs)、本地交换机(LEXs)或传输交换机(TEXs)之中。

三、宽带业务控制功能

同目前智能网系统一样,宽带智能网中,宽带业务控制功能(B-SCF)主要负责接收来自B-SSF的业务请求、并控制B-CCF实体处理IN业务。SCF获取业务和用户数据等信息、以及处理呼叫逻辑实例等操作都是在其他功能实体协助下完成的,它还应控制与它协作的功能实体执行附加逻辑。

由于B-ISDN系统中呼叫连接和承载连接分离,因此,在统一的体系结构中,B-SCF除了要完成以上基本功能外,还要负责在宽带网络中的发端和收端终端交换机(都属于LEX)之间建立呼叫连接,这类似于B-ISDN中EC实体在呼叫建立和呼叫保持过程提供的端对端的呼叫连接;同时,还要负责建立和维护该呼叫所对应的承载连接。

四、宽带特殊资源功能

目前的SRF主要管理有关执行IN业务所需的资源(如:收号、通知音等)。对于宽带IN,宽带特殊资源功能(B-SRF)除了提供以上功能外,还必须加以扩展和改进:·应具有一些特殊的资源,如:桥接器(用于Add On型的视频会议)、视频会议服务器(用于Meet Me型的视频会议)、网关等[7-10]。在VOD中的第一层网关就是一种特殊资源,负责接收用户输入的选择,并传送给B-SCF。

·应能为用户下载应用软件、提供导航菜单。

·应有逻辑程序、具有接收和发送的处理能力、并能转化来自用户的信息,然后提供给B-SCF用于呼叫控制和处理。对于B-ISDN中的智能呼叫,B-SRF应能通过LCA和LC收集来自用户的一些信息。

·应能参与带宽的协商、修改和动态分配。

在呼叫建立过程中,B-SRF应能参与带宽的协商,并通知B-SCF和用户有关初始带宽的分配情况,然后,B-SCF 通过B-SSF控制LC去实施带宽分配。B-SRF还应能参与带宽的修改工作,因为用户在下载应用软件、使用菜单进行选择、或视频图片的预览等不同情况下所需的带宽各不相同,因此,B-SRF应能协助B-SCF实现带宽的动态分配。尽管带宽修改不是用户直接提出的请求,但是它和用户所提出的请求密切相关,用户提出的请求不同决定了所要的带宽也不一样。例如:在VOD业务中,如果第二层网关有IN功能的话,它应将带宽的要求通知B-SCF,由B-SCF控制EC/LC实施带宽的修改。

B-SRF通常在SNR和B-IP中。在B-IP中的B-SRF,主要负责B-ISDN的用户所需IN 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如:收号、通知音、导航菜单等。而在SNR中的B-SRF,主要负责管理B-ISDN网络中的特殊资源,如:视频会议中桥接器(bridger)、VOD业务中的网关等。五、宽带业务数据功能

宽带业务数据功能(B-SDF)中存放有B-SCF执行IN业务所需的实时数据,包括:用户数据和网络数据。B-SDF与B-SCF存在接口,并且能进行交互作用,如果必要也可以与其它的B-SDFs之间存在接口,并进行交互作用(这属于IN系统之间的互连问题)。

第四节体系结构中物理实体

在设计参考体系结构时,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如何将功能实体映射到物理实体中。这一映射关系可以通过分析功能实体和物理实体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提取出来。映射的确定基于以下准则:

·如果某物理实体以UNI接口与系统相连,则DCA和LCA功能实体必须置于该物理实体中;

·如果某物理实体参与了呼叫控制,则与呼叫有关的功能实体(DC/DCA、EC)将置于该物理实体中;

·如果某物理实体需要触发IN业务逻辑,并在IN的控制下才能完成某些呼叫和操作,则B-SSF功能实体应置于该物理实体中。

在参考体系结构中,许多物理实体(如:B-SCP)在结构上与目前IN中相应的物理实体基本一致,本书不再复述。下面着重介绍参考体系结构中的一些特殊的物理实体,并对其包含的功能实体进行相应的描述。

一、特殊网络资源

特殊网络资源(SNR)是位于B-ISDN网络中的一种物理实体,它与网络中其他的物理实体(如:LEX、TEX、SNR)通过NNI接口相连,因为SNR中没有EC和DC功能,所以SNR不能参与呼叫建立,也不能终止呼叫连接。但是SNR应能根据IN业务的要求,建立和维护到LEX、TEX或其他SNR的宽带承载连接,这就要求SNR与B-SCP能进行交互作用,因此,SNR中应包含B-SSF实体,该B-SSF实体能直接与SNR中LC实体进行交互。SNR的主要功能取决于其中的B-SRF功能,B-SRF通常应有下述功能实体中的一部分:

·桥接器bridger(即:组播器multicastor)——是一个负责建立、维护和释放多点到多点通信的功能实体。多点到多点的通信主要是通过将多路信息归并成一路或将一路信息分配到若干路上去的方式来实现的,多点到多点的通信主要用于会议电视等多媒体业务。

·编码转换器——是一个用于TV分配业务的功能实体。它能将TV分配节目信号转化为与用户设备相适配的编码。B-SCF能确定并指派网络中最合适的B-SRF,让其建立到分配树中的所有用户的承载连接,并完成编码转化功能。

二、宽带智能外设

宽带智能外设(B-IP)是在传统的IP基础上扩展了宽带能力(包括:宽带连接、由SRF 提供给B-ISDN用户的多媒体应用等)的实体。对IP进行扩展,使其适合于在宽带环境中提供多媒体业务,例如:在IP中,增加一个服务器用于Meet Me型视频会议电视、或增加网关用于VOD、或增加一个业务信息系统用于TV分配、或增加一个VPN服务的信息系统用于B-VPN。尽管IP增加了不同设备后完成的功能各不相同,但是B-IP有相同的功能结构,即都由SRF、DCA和LCA组成。在目前的IN系统中,IP与系统的连接可以采用UNI(Q.931)接口,也可以采用NNI(ISUP)接口。但是,在ATM网络中规定:能终止连接的实体应采用UNI接口,由于B-IP中含有能终止连接的LCA和DCA实体,所以B-IP只能采用UNI接口与系统相连,而SNR中仅含有LC实体,不能终止连接,所以必须采用NNI接口。B-SRF 与B-SCP之间则采用INAP信令。

三、用户前端设备

用户前端设备(CPE)是位于用户侧的固定设备,并具有宽带连接能力。例如:视频电话、ISDN终端、工作站等用户终端设备都属于CPE。另外,业务提供者的所有设备也都可以看成是CPE,例如:VOD的第二层网关、在分配业务中的存放信息资源的设备都是CPE。由于CPE中含有DCA和LCA功能实体,所以,象B-IP一样,CPE也是通过UNI接口与B-ISDN网络系统相连。与B-IP不同的是:CPE没有与IN系统的直接连接,与智能网系统之间不存在B-INAP接口,它一般是通过B-ISDN网与IN系统建立连接。

第五节宽带体系结构实现多媒体业务举例

视频点播(VoD)业务是一种交互式的多媒体业务,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户可以随时看到所需要的节目,并可直接控制节目的播放。由于该业务直接面向家庭,因而受到极大的关注,并且得到快速的发展。VoD业务必须提供视频节目,对带宽要求较高,通常是建立在B-ISDN 宽带通信网之上,要用到视频服务器、ATM交换机、机顶盒(STB)等设备。现阶段,由于VoD业务开发投资较大,而且各种VoD系统相对独立,提供视频业务的内容非常有限,这些限制了VoD业务的推广使用,因此研究如何将各种VoD系统统一管理起来,取得较好的性能/价格比,使用户在有限开销下,获得尽可能多的服务;对电信业务提供者来说,将各种VoD系统统一管理起来,意味着可充分发挥现有VoD系统的作用,避免重复投资。可见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下面以VoD业务为例说明利用宽带体系结构如何实现多媒体业务。

一、实现方案

利用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可实现VoD业务,且非常容易将各种VoD系统统一管理起来。实现方法是在宽带智能网中,B-SRF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检索,提供合适的VoD服务器的地址,然后将用户接入到该VoD服务器。宽带智能网中的B-SRF可看成VoD业务的第一层网关,VoD服务器可看成VoD业务的第二层网关。

这种方案的好处是:用户只需给宽带智能网提出自己需检索的内容,无需知道所需检索的内容在哪个VoD服务器中,宽带智能网可为用户选择最合适的VoD服务器,既可以实现按内容检索,方便用户使用,又可使用户的费用尽可能少。

另外,在宽带智能网上实现VoD业务,不依赖于网络和终端所采用B-ISDN信令能力,即不论B-ISDN系统采用的信令是B-ISDN CS-1,还是B-ISDN CS-2或B-ISDN CS-3,实现VoD业务信息流不受影响,因此非常灵活。

1. 实现VoD业务的参考模型

基于宽带智能网参考体系结构,实现视频点播的参考模型如图3-2所示:

INAP 接口

TEX

图3-2 基于宽带智能网体系结构实现视频点播业务的模型在该参考模型中,OLEX和TLEX分别是发端和收端本地ATM交换机,而TEX是负责传输的ATM交换机,用户通过机顶盒(STB)接入ATM交换机,然后通过B-SSF触发智能业务。B-SRF为用户提供导航菜单,以选择合适的VoD服务器。每个VoD服务器是由一个视频选择服务器和多个图像服务器组成,整个网络中可有若干VoD服务器,图中只画出了其中一个VoD服务器,作为代表。

2. 实现VoD业务的方案

下面通过介绍VoD业务的执行步骤,来说明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实现VoD业务的方

案。

(1)用户通过STB向系统发起VoD业务的请求,STB经信息流1将这一请求发给发方ATM交换机(OLEX);

(2)OLEX收到申请VoD业务的智能请求,通过B-SSF触发智能业务(信息流2),B-SCF 通过信息流3和信息4通知B-IP中的B-SRF与OLEX中的B-SSP

建立B-IP 到OLEX的呼叫连接和承载连接(信息流5和6),以便用户能与B

-SRF进行交互,B-SRF为用户提供导航菜单,用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VoD

服务器。由于B-SRF需要提供翻译功能,即将用户提出要求转换为VoD服务器

地址,这类似于网关的功能,所以,将之称为VoD的第一层网关;

(3)B-SRF将收集到的用户信息通过信息流7通知B-SCF,B-SCF经信息流8请求B-SSP拆除OLEX到B-IP的呼叫连接和承载连接;并建立到用户所选的

VoD服务器的呼叫连接和承载连接;因为VoD服务器具有视频选择功能,通过

视频选择功能,用户可选择所需的节目。因此,可将VoD服务器称为VoD的第

二层网关;

(4)B-SSP根据用户所选的VoD服务器,通过信息流9和信息10将用户接入到该VoD服务器上,通过VoD服务器,用户选择所需的节目;并建立用户到VoD

图像服务器上宽带连接,获取所要的节目。由于传输视频信息所需的带宽较大,

因此在建立该连接时,需要带宽的协商。

(5)当用户终止VoD业务后,OLEX通过B-SSF向B-SCF上报有关计费信息。

从以上五步可以看出,VoD业务的不同阶段,所需的带宽也不同,因此,在实现VoD 业务时需要对带宽进行动态协商和分配。这样,尽管增加了实现的复杂度,但可节省开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降低了用户使用VoD业务的费用。

以上仅仅介绍了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实现VoD业务的过程,下面分别对VoD业务的SIB链、VoD业务的SIB链的二级描述进行详细介绍,最后,从物理平面介绍VoD业务的信息流。

二、用SIB来描述VoD业务

在IN CS-1和IN CS-2中,设计业务按照智能网的概念模型,分四层平面说明业务的设计,在宽带智能网中,设计宽带多媒体业务也可沿用这一思想,用SIB链来描述业务。

1. IN CS-2中定义的SIB

ITU-T在IN CS-2标准中定义的SIB如表3-1所示,前14个SIB是IN CS-1标准已提供的SIB。功能实体动作FEA的编号为XYYZ,X代表智能网中的功能实体(在宽带智能网中,它代表宽带智能网的功能实体):

X=2 CCF/SSF

X=3 SRF

X=4 SDF

X=5 CUSF

X=9 SCF

YY值是SIB的编号,Z用来区分XYY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功能实体动作,Z可能是一位数字或两位数字。

2. 宽带智能网新增SIB

增加一个选择(SELECT)SIB,用于资源选择和预留。有如下特点的业务需要用到选择SIB:

●特殊资源在业务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如:MCU;

●需要在几个同时可用的特殊资源中选择一个的业务

●具体参加人数和所需能力方面不固定的业务;

●需在业务提供者的指导下进行资源的优化的业务;

●需要预留资源,如会议的预约等。

选择SIB根据呼叫轮廓文件和业务接入码分配资源。这两个参数作为SSD存在。呼叫

轮廓文件包括资源的技术要求和可用性要求,如所需容量、相关媒体、资源预留的起始日期和时间,使用时长、是否立即分配等。输出结果或者是包括会话标识(session identifier)的肯定回答,或者是包括系统建议的时间表(选项)的否定回答。会话标识又包括两部分:资源标识和分配标识。选择SIB的二级描述如图3-3所示。

选择SIB包含“分配资源”(resource allocate)和“去资源分配”(resource deallocate)两个操作。“分配资源”包括两条件信息流,即分配资源请求指示和分配结果响应确认,它的含义是B-SCF通过分配资源消息,请求B-SDF根据用户的信息和系统的资源情况进行分配,并将分配完成的情况(如:成功、或失败)通过分配结果消息返回给B-SCF。同理,去分配资源请求指示和去资源分配结果响应确认两条信息是完成释放资源的操作。

图3-3:选择SIB的二级描述

3. 高层SIB

为提高SIB重用性,引入了高层SIB(HLSIB)概念。一个HLSIB执行若干个SIB或HLSIB的操作序列,这是不同于SIB的地方。可以将SIB操作类比作高级语言中的过程调用,HLSIB类比作宏,可以带参数,也可不带参数。一个HLSIB本质上是一个SIB操作库,如启动HLSIB包含鉴权所示。

图3-4:启动高层SIB

在智能网定义了下列几个HLSIB:启动、检查用户、用户I/O、路由、结束。其中检查用户HLSIB和结束HLSIB的定义如图3-5和3-6所示。为了便于实现新业务,重用率高的SIB操作序列可自行定义为一个新的HLSIB

图3-5:结束HLSIB 图3-6:检查用户HLSIB

4. VoD业务的SIB链

根据VoD业务的实现方案和SIB的描述方法,图3-7用SIB链对VoD业务进行了描述。用户发起VoD业务后,系统进行BCP SIB,并通过启动DP信息流,触发VoD业务的启动HLSIB,对用户进行鉴权,并记录呼叫信息、并申请计费,再执行检查用户HLSIB,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检查,如果检查成功,则执行BCP SIB,请求报告BCSM事件,并通过用户交互SIB建立到第一层网关临时的呼叫连接和承载连接,然后,用户选择VoD服务器,选择VoD服务器完成后,拆除到到第一层网关临时的呼叫连接和承载连接,完成VoD的第一部

图3-7:VoD业务的SIB链

宽带智能网系统根据用户选择的VoD服务器,调用检查用户HLSIB,检查用户的能力和网络的资源情况,通过BCP SIB,建立到VoD服务器(即:第二层网关)的呼叫连接和承载连接,宽带智能网系统再执行用户交互SIB,以完成用户与VoD服务器的第二层网关的交互,选择VoD节目,选定VoD节目后,用户获取VoD服务,最后,用户释放VoD连

接,宽带智能网执行结束HLSIB,释放所有连接,完成该VoD呼叫的后处理工作。从而完成VoD的第二部分到第二层网关的交互。

三、VoD业务SIB链的二级描述

根据VoD业务的SIB链和SIB的二级描述,图3-8和图3-9对VoD业务的SIB链进行了二级描述,详细地描述了执行每一个SIB所涉及到宽带智能网中的功能实体,以及各功能实体之间的信息流。图3-8描述VoD业务的第一部分到第一层网关的交互。

图3-8:VoD业务SIB链的二级描述(图一)

图3-9描述VoD业务的第二部分到第二层网关的交互。图3-8和图3-9中左边是HLSIB 或SIB名称,右边是该HLSIB或SIB对应的信息流,图中每一个小长条框中的XYYZ数字的含义是:X代表宽带智能网中的功能实体,XX代表SIB的编号,Z代表某SIB的动作序号。每一个SIB的二级描述参考智能网建议[19-20]

图3-9:VoD业务SIB链的二级描述(图二)

四、VoD业务的信息流描述

图3-10和图3-11是从物理平面对VoD业务的信息流进行描述,其中,图3-10描述的信息流对应着图3-8中VoD业务SIB链的二级描述部分,主要介绍用户发起VoD业务呼叫,通过与宽带智能网中的第一层网关进行交互,选择VoD服务器,选定VoD服务器后,释放到第一层网关的呼叫和承载连接。

图3-10:VoD业务的信息流描述(图一)

图3-11描述的信息流对应着图3-9中VoD业务SIB链的二级描述部分,主要介绍用户与VoD服务器的第二层网关的交互,选择VoD节目,选定VoD节目后,用户获取VoD服务,最后,用户释放VoD连接,宽带智能网释放所有连接,并完成该VoD呼叫的后处理工作。

图3-11:VoD业务的信息流描述(图二)

图3-10和图3-11从物理平面介绍了VoD业务的信息流。通过图示说明,可以清楚了解宽带智能网的各功能实体以及物理实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从而加深对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的理解,图中涉及到许多B-ISDN信令,请参考有关B-ISDN CS-2的内容[21-22]。

五、宽带智能网实现VoD业务的特点

用IN/B-ISDN综合的方法实现VoD业务非常灵活、方便,它不但可将各种VoD服务器统一管理起来,而且可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除此之外,它还具有以下特点:

●宽带智能网具有代码翻译功能,即用户给宽带智能网提供所需检索信息的符号代码,而

宽带智能网将这种符号代码转化为宽带网络系统能识别的VoD服务器地址,从而实现了按符号代码检索的功能。

●与B-ISDN的信令能力无关,因为该方案中只用到B-ISDN中的基本信令能力,而主要

控制功能是由宽带智能网完成,采用的是B-INAP;呼叫中的多方、多连接是通过宽带智能网来实现的,而不是采用B-ISDN信令的方法来实现的。

●便于实现第三方请求建立/释放连接,所谓第三方是指一个连接不是由终端发起,而是

由网络单元发起的,该网络单元称为第三方。这一功能便于实现呼叫过程中动态地调整带宽,宽带智能网根据用户的请求不同,确定他在不同的时候所需的带宽,使用第三方请求建立/释放连接功能,对带宽进行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ITU-T Recommendation. IN CS-3 draft baseline document - architecture requirements.

Geneva, 1997

[2]Lauer.G, et al.. Broadband Intelligen t Network Architecture. IEEE IN’97

[3]Corti.S, et al.. B-ISDN architectural evolution towards the integration with intelligent

network. IEEE ICC’96: pp 947-951

[4]EURESCOM Project 506. Harmonization/Integration of B-ISDN and IN. 1995

[5]ITU-T Rec. IN CS-4 draft baseline document - requirements on IN/B-ISDN integration.

Geneva, 1998

[6]Carmagnola.V, et al.. Basic Call State Model and IN Switching State Model for an

Integrated IN/B-ISDN architecture. IEEE IN’97

[7]Cipriani.L, et al. An intelligent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multimedia multiparty service

control. IEEE Globecom’95

[8]Cuomo.F, Listanti.M, Pozzi.F. Provision of the Broadband Video Conference Service via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 and B-ISDN Paradigms. IEEE Globecom’97

[9]Cuomo.F, Listanti.M, Pozzi.F. Provision of Broadband Video Conference via IN and

B-ISDN Integration: Architectural and Modeling Issues. 2in’97, Paris, Sept. 1997 [10]Cuomo.F, Listanti.M, Ronchetti.L, Salsano.S. Architectural alternatives for the support

of a multipoint service in future B-ISDN. I IC’96(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Genoa, 1996

[11]Hussmann.H,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an extended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for IN-based

B-ISDN Service. IEEE IN’97

[12]Hideki.O, Fumito.K. Development of B-ISDN intelligent network service simulator.

IEEE IN’97

[13]Chung.Y.W, Chung.M.Y, Kwon.Y.H, Sung.D.K, Kim.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dvanced Intelligent Networks Support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IEEE Globecom’97

[14]EURESCOM Project 607. Top-down Approach Applied to Multimedia services. 1998

[15]龙元香、廖建新、陈俊亮. IN与B-ISDN综合体系结构对目前IN影响的研究. 电信

网技术, 1998, (4)

[16]龙元香、廖建新、陈俊亮. IN/B-ISDN综合实现点到多点通信的方案. 高技术通讯,

1999, 9(5)

[17]龙元香、廖建新、陈俊亮. 多媒体会议中视听控制的体系结构及其业务. 网络与多媒

体, 1998, 6(10)

[18]李炜、廖建新、陈俊亮. 智能网与B-ISDN的综合. 世界网络与多媒体, 1998, 6(9):8-18

[19]ITU-T Recommendation. Q.1200~1219 Series. Intelligent Network, 1992

[20]ITU-T Recommendation. Q.1221~1229 Series. Intelligent Network, 1997

[21]程时端、刘斌. 异步传递方式.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6

[22]孙海荣. ATM技术.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

家庭网关和智能家居

虽然家庭网关与家庭智能网关现在还没有特别明显的界定。从功能以及服务范围上,可以将它们区别开来。家庭网关,是作为所有外部接入网连接到家庭内部,同时将家庭内部网络连接到外部的一种物理接口。并且使住宅用户可以获得各种家庭服务的平台。 而家庭智能网关,具备智能家居控制枢纽及无线路由两大功能,负责具体的安防报警,家电控制,用电信息采集。通过无线方式与智能交互终端等产品进行数据交互。它还具备有无线路由功能,优良的无线性能,网络安全和覆盖面积。因此,从上述两者的功能来看,家庭智能网关则更具针对性,它更加的针对“智能化”的家居。将家庭网关更加深入和细化。因此家庭智能网关是包含在家庭网关之中的。 家庭网络系统采用分层次的网络拓扑结构,分为家庭主网和家庭控制子网两个网段。网关系统有https://www.360docs.net/doc/175537240.html,服务器组件、网络连接控件、家庭弯管以及设备组成。家庭主网主要负责与外网进行通信,而家庭控制子网中的设备通过是通过子网关、主网关与外部通信。如果将一个家庭网关看成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就是连接在网络各个节点的设备。网关系统由https://www.360docs.net/doc/175537240.html,服务器组件、网络连接控件、坚挺网关以及设备组成。反映到具体对智能家居的控制上,如:空调,可以在https://www.360docs.net/doc/175537240.html,服务器组件使用过的WEB界面进行对空调温度、风向以及模式的调节控制。 如上述所说,家庭网关还可实现对家庭网络中各种智能设备的远程管理和监控,从而对“智能家居”产品进行简单的维护和控制。此范围不限制用户、地点、甚至网络接入方式,只要接入网络访问,便可操作共同的数据。但也由此引发了用户私密泄露的问题。而就此,市场也有生产商顺应市场需求,研发私密性好的解决方案。如设计网络连接的控件技术等,同时可支持家庭网络标准协议的家庭网关体系构架,实现多协议融合。 随着家庭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家庭网络的标准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家庭网关和家电厂商难以选择一种协议作为自己产品的标准。而市场上又缺乏这种统一的协议标准,导致下游各个设备厂商按照不同的接口标准与协议生产设备。使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连、互通变得非常困难。反过来作为厂商,由于设备不配套导致的具体安装问题也让生产商们头痛不已。因此,网关、网络协议与设备的标准迫切需要统一。 国内家庭网关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价格之外,技术上更是缺乏多样性,兼容性较弱。再加上带宽传速也会影响系统传输。据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目前我国平均宽带连接速度约为每秒钟100Kb,远低于发达国家每秒钟约230Kb的平均速度,宽带不“宽”情况明显。带宽的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智能家居系统在进行操作指令时出现滞后延迟的现象,家庭网关对于带宽传输也有很大的需求,智能家居控制器,承担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协议转换、通讯转发、控制下达、存储配置功能。如果带宽不能满足需求,就会局限网关以及配套智能家居设施的功能,提供不了很好的用户体验,极大的不利于智能化家居控制以及设备的普及。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答案仅供参考如有不对请自己加以思考)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一、习题 1.比特的传播时延与链路带宽的关系()。 A.没有关系 B. 反比关系 C. 正比关系 D. 无法确定 2.计算机网络中可以没有的是()。 A. 客服机 B. 操作系统 C. 服务器 D.无法确定 3.在OSI参考模型中,提供流量控制的层是第(1)层;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端到端连接的层是(2);为数据分组提供在网络中路由功能的是(3);传输层提供(4)的数据传送;为网络层实体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功能和过程的是(5)。 (1)A. 1、2、3 B. 2、3、4 C. 3、4、5 D. 4、5、6 (2)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会话层 D. 传输层 (3)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传输层 (4)A. 主机进程之间 B. 网络之间 C. 数据链路层 D. 物理线路层 (5)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会话层 D. 传输层 4.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另一种是根据()。 A. 网络协议 B. 网络操作系统 C. 覆盖范围与规模 D. 网络服务器类型与规模 5.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分为()。 Ⅰ.资源子网Ⅱ.局域网Ⅲ.通信子网Ⅳ.广域网 A.Ⅱ、Ⅳ B.Ⅰ、Ⅲ B. Ⅰ、Ⅳ D. Ⅲ、Ⅳ 6. 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是()。 Ⅰ. 流量控制Ⅱ.路由选择 Ⅲ. 分布式处理Ⅳ. 传输控制 A. Ⅰ、Ⅱ、Ⅳ B.Ⅰ、Ⅲ、Ⅳ C. Ⅰ、Ⅳ D. Ⅲ、Ⅳ 7.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是()。 A.ARPANET B. 因特网 C. NSFnet D. CERNET 8.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的传输单位(或PDU)分别是()。 Ⅰ.帧Ⅱ. 比特Ⅲ.报文段Ⅳ.数据报 A.Ⅰ、Ⅱ、Ⅳ、Ⅲ B. Ⅱ、Ⅰ、Ⅳ、Ⅲ C. Ⅰ、Ⅳ、Ⅱ、Ⅲ D. Ⅲ、Ⅳ、Ⅱ、Ⅰ 9.设某段电路的传播时延是10ms,带宽为10Mbit/s,则该段电路的时延带宽积为()。 A.2×105 bit B.4×105 bit C.1×105 bit D. 8×105 bit

家庭智能组网典型方案

家庭智能组网典型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智能组网方案描述 分布式面板AP无线覆盖方案: 1、方案描述:此方案适合大平数房屋;每个房间过每层监控安装 1台面板AP(具体视房型而定),每台AP点需要有实体网线与信息箱相通,信息箱内放置主路由(天翼光猫自带路由功能,可节省一台路由器)、供电交换机等,由供电交换机通过实体网线为面板AP提供电源供应(POE反向供电技术,直流48V电 压),所有面板AP使用相同无线广播名称,在室内游走时,由于现接入AP信号逐渐减弱,当信号减弱至临界值,手机等设备会自动连接当前信号最强面板AP,进而实现自动漫游。 2、方案优点:信号覆盖完整、网络稳定性好 3、方案缺点:搭建成本偏高、必须各房间有实体网线 无线路由器分布式桥接(WDS) 1、方案描述:次方案适合房间偏多,单台路由器覆盖不完整;首 先将主路由放置于信息箱或客厅等较空旷位置,这样可以将房屋大部分位置的无线信号覆盖好,如部分角落位置或房间新型号过低,可在中间位置安装第二台或第三台无线路由器(无需网 线),并开启WDS功能,可讲无线信号向下中继,实现二次无线信号放大,进而达到全屋无线信号覆盖;次方案同样可实现自动漫游功能。

2、方案优点:信号覆盖完整、施工快捷、搭建成本适中 3、方案缺点:网络稳定性一般(分路由不适宜接入过多客户端或 大流量应用) 电力无线一体化方案 1、方案描述:次方案适合房间与信息箱(或接入点)无实体网线 的用户,面积大小都可;首先在信息箱(或接入点)放置,电力无线一体化主路由器接入互联网,然后在各个房间放置电力无线一体化分路由器扩展无线信号,数量是房间数或实际情况而定; 次方案同样可实现自动漫游功能。 2、方案优点:施工调试快捷方便、信号及稳定性适中 3、方案缺点:搭建成本高、使用中容易受大功率电器干扰(大功 率即热式热水器等)影响网络传输稳定性 高士恩 2017-03-27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帮助

帮助文档 一、状态 1.设备信息 ?显示设备型号,设备标识号,硬件版本,软件版本等信息。 2.网络侧信息 ?显示连接信息和PON信息。连接信息显示网络侧连接状态,各条PVC的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信息;PON信息显示PON的链路连接状态,链路性能统计,光模块信息。 3.用户侧信息 ?显示WLAN接口信息,以太网接口信息。 WLAN接口信息显示无线网络连接状态,信道,各个SSID的统计信息、SSID、认证方式和加密状态等;以太网接口信息显示网关IP地址,MAC地 址,每个LAN口的状态、收发包和字节数。 4.宽带语音信息 ?宽带语音信息包括业务注册状态和电话号码;业务状态包括已注册和未注册等状态;电话号码显示注册的电话号码。 5.远程管理状态 ?显示交互建立情况、业务配置下发状态,交互建立包括主动上报Inform情况以及接受ITMS 连接请求情况。 二、网络 1.宽带设置 (1).状态显示 ?Internet连接 (2).操作 ?宽带设置:对宽带连接进行相关参数设置,设置完成后,界面上显示相应的状态。 o WAN连接:单击“新建连接”添加一条WAN连接;单击“删除连接”删除本连接。 o启用:让该条PVC生效。 o启用绑定:可以把各个LAN口、各个SSID和对应的WAN口绑定。 o模式:分成Route、Bridge两种模式。Route模式下有三种连接模式DHCP(从ISP处得到一个IP地址)、Static(经ISP配置一个静态的IP给你)、PPPoE。Bridge模 式可以将设备配置成介于LAN和ISP之间的网桥设备,它可以使得两个或多个网络 的通信就像处在同一LAN物理连接上。 o链接方式:包括通过IP方式建立链接和通过PPP方式建立链接两种。根据实际的网络需要选择建立链接的方式。 o IP协议版本:设置链接使用的IP版本,通常使用IPv4版本,也可以通过选择IPv6来支持IPv6。如果选择IPv4/v6方式,则同时使用IPv4和IPv6两种IP版本。 o PPPoE:ISP将提供帐号,填入包括如下信息:用户名、密码、服务名称,并配置拨号方式。该模式系统将通过PPPoE动态获得IP。 o DHCP:设备将从ISP通过DHCP自动获得IP。

智能网专业知识试题-复习材料

移动智能网测试题(专业) 一、填空: 1.智能网业务触发方式分为____触发、____触发和____触发方式三种。 2.在一条CSI中,只能注册____个SCP的地址和____个业务键。 3.在智能网中,业务嵌套的三种解决方案,分别是采用____、____和____方式。 4.接入码触发方式是指MSC/GMSC/SSP根据____向相应SCP发送IDP消息。 5.GSM话务的放音由MSC/GMSC完成,而在智能网系统中放音使用________或____来完成。 6.在使用独立IP进行放音时,独立IP受____的控制接收____信号,完成和终端用户的语 音交互; 7.为了解决多业务冲突问题,在主业务逻辑中融入其他业务属性模块,形成一个更为全面 的业务逻辑,叫做________方式。 8.虚拟专用移动网(VPMN)业务是在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和公用固定电话网(PSTN) 上建立一个逻辑话路专用网,通过____、____等方式使企业、集团用户群内进行相互联系的网络。 9.VPMN用户在进行网内呼叫时既可以拨打被叫用户的____,也可以拨打被叫用户的 ____。 10.VPMN集团可以设置若干个网外号码(包括所有中国移动的移动电话和其他运营商的电 话电话用户)组成该集团的____。当VPMN用户和____内的号码进行通话时,VPMN用户将享受优惠。 11.在VPMN业务中,当主叫用户和被叫用户同属于一个集团(网内呼叫)时,被叫的来电 显示可以是主叫的____,也可以是主叫的____。 12.在VPMN业务中,如果用户的主叫权限为二级权限,则此类用户只能拨打集团定义的____ 和____,其他号码不予接续。 13.在VPMN业务中,运营商可以设置集团为____状态,此时集团内用户不能使用VPMN业务, 但可进行普通的通话。 14.在当前的VPMN业务中,____号是指运营商禁止用户拨打的号码。 15.在VPMN业务中,可以在VPMN用户内设置若干组特殊的用户,组成若干个____。 16.预付费用户与PSTN用户通话后,SSP向SCP上报用户挂机事件的信令是 ____。 17.在pps业务用户的生命周期中,其储值卡超过有效期后,进入____期。

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第三章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第一节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模型 根据B-ISDN宽带网络的原理、B-ISDN呼叫的概念、以及呼叫控制与承载连接控制相分离的特点,ITU-T提出了IN与B-ISDN综合的参考体系结构模型[1-5],即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模型,如图3-1所示,图中阴影部分是智能网的功能实体,本模型充分体现了呼叫与连接控制分离的概念。 图3-1显示了IN和B-ISDN中的主要物理实体、功能实体、以及它们之间信令关系。除本地交换机(LEX)外,每一个物理实体只用一个实例来表示。在该参考体系结构中,还显示了IN和B-ISDN的功能实体映射到物理实体的方案。功能实体之间接口或者采用宽带智能网应用协议(B-INAP),或者采用B-ISDN信令,而功能实体内的接口则采用内部软件接口。本模型中没有将智能网的概念模型中物理平面和功能平面分开讨论,而是结合在一起来考虑,主要是为了描述方便。 LC:连接控制LCA:连接控制代理LEX:本地交换机 DC:终端控制DCA:终端控制代理TEX:传输交换机 EC:边控制CPE:用户前端设备 SNR:特殊网络资源B-IP:宽带智能外设 B-SCF:宽带业务控制功能B-SDF:宽带业务数据功能 B-SSF:宽带业务交换功能B-SRF:宽带特殊资源功能 图3-1 IN与B-ISDN综合的参考体系结构模型

下面分三节分别对IN与B-ISDN综合的参考体系结构模型中的B-ISDN功能实体、智能网功能实体、以及物理实体分别加以介绍[7-18]。 第二节体系结构中B-ISDN的功能实体 在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中,B-ISDN的功能实体包括:连接控制(LC :Link Control,即承载连接控制)、终端控制(DC:enD Control)、边控制(EC:Edge Control)。与B-ISDN 的功能实体相对应的用户侧的功能实体为:连接控制(LC :Link Control)、终端控制(DC :enD Control)。DC位于终端接入侧,而EC则位于网络侧。终端控制和边控制一起合称为呼叫控制。下面对宽带智能网体系结构中B-ISDN的功能实体分别进行介绍。 一、连接控制 连接控制实体的功能是控制相邻两个交换节点之间的宽带承载交换,它的各种操作是在EC和DC直接管理和控制下进行的。在终端设备中的连接控制代理(LCA)的作用是:给LC 发建立宽带承载连接的请求,或接收来自LC释放宽带承载连接的请求。IN与B-ISDN综合的参考体系结构模型中允许LC直接与B-SSF交互作用,通过B-SSF触发IN业务,具体交互机制在B-BCSM[6]规范中有详细的描述,参考第四章,在此不作进一步的介绍。 二、终端控制 终端控制实体位于发端和收端宽带交换机中,负责建立和释放呼叫过程中的端到端呼叫连接,同时,控制和管理终端设备接入侧的LC实体。该实体只管理源/目的交换机到终端设备的接口及交互操作。位于终端设备中的DCA负责接收来自DC实体的请求,或向DC实体发送请求。在该模型中,DC主要负责完成在IN CS1和CS2中的CCF完成的功能,即将IN业务请求经B-SSF传递给B-SCF。尽管B-SSF可以直接与LC交互作用,但它们之间的任何操作都要通知DC。值得注意的是:承载连接是从属于某一B-ISDN呼叫的,所以,B-SSF 不能建立独立于任何B-ISDN呼叫的LC连接。 三、边控制 边控制实体是位于源或目的宽带交换机中的功能实体,负责端到端的呼叫连接的建立和控制,侧重于源交换机到目的交换机之间的呼叫连接的建立、控制和管理;同时控制和管理网络侧的LC实体。EC能执行预视(look-ahead)过程,以便能检测到终端交换机和用户的状态。值得说明的是:预视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是由B-SCF完成的。 同DC一样,EC也能与B-SSF进行直接的交互,通过B-SSF上报智能业务请求。 第三节体系结构中IN的功能实体 IN与B-ISDN综合体系结构是在IN CS1和CS2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因此,该体系结构中的功能实体沿用了目前IN的功能实体的基本功能。为了适应宽带环境,下面着重研究IN 与B-ISDN综合对目前IN中的功能实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最新范文

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 随着中国电信、联通、吉通等多个电信运营者的出现,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局面逐步形成。多运营者的竞争使广大电信用户在价格方面、服务质量方面得益,但如果不能及时、科学地解决各运营者间智能网业务的互通问题,用户将只能在各运营者的网络范围内使用各自提供的智能网业务。智能网业务因业务本身性质的不同,要求应用的范围也不相同。如,大众呼叫、电子投票等业务,一般在本地范围或本省范围内开放,而记帐卡呼叫业务、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则在全国甚至国外范围内开放。对于象记帐卡呼叫等要求使用范围越广越好的业务来说,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即一个运营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用户在其它运营者的网络中也可使用,对于业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反之,则一方面满足不了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方便地使用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局限于一定范围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对用户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业务的推广。 2.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前提条件 智能网是一种可迅速、经济、灵活地提供新业务的网络体系,在智能网上开放补充业务,其优势不仅在于业务、用户数据的管理及业务逻辑的控制比较集中,而且还在于用户可在较大范围内使用业务,用户可在任何通过No.7信令网与用于开放智能网业务的业务控制点SCP相连的地方,使用智能网业务,正是这后一点优势为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提供了技术基础。要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前提

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网间信令功能的互通。此外,在网间互通的智能网业务中,业务呼叫的主叫与被叫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网络的情况将占较大比例,如果两个进行业务互通的网络彼此无话路相通,实现智能网的业务互通是不可能的,所以前提条件之二就是实现网间基本呼叫控制功能的互通。以下所有对于互通方式的讨论将建立在这两个前提之下,有关两网实现话路及信令网互通应遵循的原则,这里不做讨论,但假设它们是符合有关规定的,本文将只从技术的角度,对实现智能网业务网间互通的几种可能性进行探讨。 3.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方式 网间互通是指由几个网络合作提供一项业务的处理过程,其中包括智能网与智能网的互通,智能网与非智能网的互通。国际电联曾在建议Q.1201中,将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概括为两种情况:(1)两个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1所示: IN-SLIN业务逻辑 BCP基本呼叫处理 GW网关 图1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IN与IN) 在图1中,GW1用于在两网间进行呼叫的接续,GW2用于接入其它网络中的业务逻辑,GW3用于在各不同网络保有的业务逻辑间进行通信。 (2)IN结构的网络与非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2所示: IN-SLIN业务逻辑

(完整版)网络体系结构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 1.网络体系结构是层次和协议的集合。 2.网络协议:通信双方在通信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用来描述进程之间信息交换过程的一组 术语。 3.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和交换规则(时序、定时)。 a)语法:规定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b)语义:规定通信双方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 c)交换规则:规定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4.分层设计 a)为了降低协议设计的复杂性,采用层次化结构。 b)每一层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c)N层是N-1层的用户,是N+1层服务的提供者。 d)第N层和第N层通信,使用第N层协议。 e)实际传输数据的层次是物理层。 f)分层的优点: i.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高层不必关心底层的实现细节。 ii.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每个层次实现细节的变化不会对其它层次产生影响。 iii.易于实现标准化。 g)分层原则:每层功能明确,层数不宜太多也不能太少。 h)协议是水平的(对等层通信时遵守的规则) i)对等层:通信的不同计算机的相同层次。 j)接口:层与层之间通过接口提供服务。 k)服务: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 5.网络中进行通信的每一个节点都具有相同的分层结构,不同节点的相同层次具有相同的 功能,不同节点的相同层次通信使用相同的协议。 6.数据传输的过程 a)数据从发送端的最高层开始,自上而下逐层封装。 b)到达发送端的最底层,经过物理介质到达目的端。 c)目的端将接收到的数据自下而上逐层拆封。 d)由最高层将数据交给目标进程。 7.封装:在数据前面加上特定的协议头部。 8.层次和协议的关系:每层可能有若干个协议,一个协议主要只属于一个层次。 9.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之间交换的信息报文。 10.网络服务: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两种: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11.OSI/RM(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a)应用层面向用户提供服务,最底层物理层,连接通信媒体实现数据传输。 b)上层通过接口向下层提出服务请求,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 c)除物理层以外,其他层不直接通信。 d)只有物理层之间才通过传输介质进行真正的数据通信。 12.OSI的特点: a)每层的对应实体之间都通过各自的协议进行通信。 b)各计算机系统都有相同的层次结构。 c)不同系统的相应层次有相同的功能。 d)同一系统的各层之间通过接口联系。

家庭智能网关的分析与设计

编号2013160229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分类号TP14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Bachelor’s Thesis 论文题目家庭智能网关的分析与设计 作者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学科专业名称 导师及职称 论文答辩时间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目录

1 前言 (1) 2 家庭网关简介 (2) 2.1家庭网关功能 (2) 2.2家庭网关特点 (2) 2.3家庭网关实现形式 (3) 2.3.1 SOHO路由器网关 (3) 2.3.2 cable网关 (3) 2.3.3 DSL网关 (4) 2.3.4 数字机顶盒网关 (4) 3 家庭网关的设计 (4) 3.1基于ARM的智能家庭网关总体设计 (4) 3.1.1 硬件平台的选择 (4) 3.1.2 软件平台的选择 (5) 3.1.3 硬件系统的设计 (5) 3.1.4 软件系统的设计 (5) 3.2ARM的智能家庭网关的家庭网络与I NTERNET互联子方案 (6) 3.1.1 硬件平台的选择 (6) 3.1.2 软件平台的选择 (6) 3.2.2硬件系统的设计 (7) 3.2.3 软件系统的设计 (7) 4 家庭网关技术标准 (10) 4.1国内外家庭网络标准发展近况 (10) 4.2家庭网关应用程序栈 (10) 4.3家庭网络标准的发展趋势 (10) 5 家庭网关发展趋势 (11) 4.1市场发展预测 (11) 4.2国际DLNA标准 (11)

4.3国内闪联标准 (12) 5. 参考文献 (14)

家庭智能网关的分析与设计 摘要: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智能家居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家庭网关的设计是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家庭网 络与外界网络的桥梁,是家庭内外信息交流的枢纽。本文除了简要的介 绍家庭网关的功能、特点、实现形式外,还介绍了家庭网关设计的两种 方法,这两种方法实现的智能家庭网关具有开发快、稳定性好、成本低、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并对家庭网关技术标准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 的阐述。 关键词:家庭网关;分析;设计 中图分类号:TP14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home intelligent gateway Xu Xu (Tutor:Jiang Guo 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intelligent home gradually formed and developed. Family gateway design is the design of smart hom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is a bridge to connect family network and outside network, is a hub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ormation exchange. Home gateway is not only the family to a node in the network, and the Internet into the entrance node of the family. Besides briefly introducing family gateway, this paper also gives two home intelligent gateway design method. These two kinds of method to realize intelligent home gateway has developed fast, good stability, low cost, small volume, low power consumption, is a kind of ideal solution. Keyword:The family gateway; analysis and design

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

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 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 【摘要】本文分析了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对业务的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前提条件,并以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为例,对实现智能网业务网间互通的方式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关键词】智能网业务业务的网间互通网间互通方式被叫集中付费业务1.引言随着中国电信、联通、吉通等多个电信运营者的出现,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局面逐步形成。多运营者的竞争使广大电信用户在价格方面、服务质量方面得益,但如果不能及时、科学地解决各运营者间智能网业务的互通问题,用户将只能在各运营者的网络范围内使用各自提供的智能网业务。智能网业务因业务本身性质的不同,要求应用的范围也不相同。如,大众呼叫、电子投票等业务,一般在本地范围或本省范围内开放,而记帐卡呼叫业务、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则在全国甚至国外范围内开放。对于象记帐卡呼叫等要求使用范围越广越好的业务来说,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即一个运营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用户在其它运营者的网络中也可使用,对于业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反之,则一方面满足不了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方便地使用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局限于一定范围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对用户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业务的推广。2.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前提条件智能网是一种可迅速、经济、灵活地提供新业务的网络体系,在智能网上开放补充业务,其优势不仅在于业务、用户数据的管理及业务逻辑的控制比较集中,而且还在于用户可在较大范围内使用业务,用户可在任何通过No.7信令网与用于

开放智能网业务的业务控制点SCP相连的地方,使用智能网业务,正是这后一点优势为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提供了技术基础。要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网间信令功能的互通。此外,在网间互通的智能网业务中,业务呼叫的主叫与被叫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网络的情况将占较大比例,如果两个进行业务互通的网络彼此无话路相通,实现智能网的业务互通是不可能的,所以前提条件之二就是实现网间基本呼叫控制功能的互通。以下所有对于互通方式的讨论将建立在这两个前提之下,有关两网实现话路及信令网互通应遵循的原则,这里不做讨论,但假设它们是符合有关规定的,本文将只从技术的角度,对实现智能网业务网间互通的几种可能性进行探讨。3. 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方式网间互通是指由几个网络合作提供一项业务的处理过程,其中包括智能网与智能网的互通,智能网与非智能网的互通。国际电联曾在建议Q.1201中,将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概括为两种情况:(1)两个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1所示:IN-SL IN业务逻辑BCP 基本呼叫处理GW 网关图1 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IN与IN)在图1中,GW1用于在两网间进行呼叫的接续,GW2用于接入其它网络中的业务逻辑,GW3用于在各不同网络保有的业务逻辑间进行通信。(2)IN结构的网络与非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2所示:IN-SL IN业务逻辑BCP 基本呼叫处理GW 网关图2 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IN与非IN)在图2中,GW4的功能是在IN结构的网络和非IN结构的网络之间接续呼叫,在两个网络的BCP之间提供互通.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不考虑进行互通的两个网络的接入类型(PSTN、ISDN)及智能结构的等级(部分智能网、完全智能网、非智能网),并结合我国的智能网建设的实际情况,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方式可归结为三种方式。为了便于

浅谈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功能、原理及其在3G中的应用

浅谈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功能、原理及在3G中的应用 姓名刘伟强 学号20409300 院系电信学院 2005年4月2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规模呈爆炸式增长,网络越来越庞大,所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当前计算机网络所用的设备比较复杂,不但生产厂商众多,而且功能也越来越复杂。一个实际运作的网络通常由若干个规模不同的子网组成,集成了多种网络操作系统平台,包括了不同厂家的网络设备和通信设施等。这种复杂性使得对网络的管理无法用传统的方法来实现。另外,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网络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在网络中有效地疏通业务量,如何提高接通率,如何避免诸如拥塞、故障等问题……倘若没有一个高效的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系统进行管理,从而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避免使网络经营者在经济上到受到损失,避免给用户带来损失,则很难保证能使网络经营者和广大用户满意。为了满足用户对网络的要求,网络管理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状态监测:以获得分析网络各种性能的原始数据;(2)数据收集:将分散监测到的有用数据收集到一起进行分析处理;(3)状态分析:利用各种模型,根据收集到的监测数据,对网络的状态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及隐患;(4)状态控制:根据状态分析的结果,对网络采取控制措施。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网络管理系统也因此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复杂,功能也越来越完备,网络管理也发展成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国际上各种网络管理的标准也相继制定,网络管理逐步变得规范化、制度化,已成为网络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技术。 本文将对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以及网络管理系统的原理做概括的说明,并结合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说明网络管理系统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之中的应用。 一,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 网络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四大部分:至少一个网络管理站(Manager),多个被管代理(Agent),网管协议如SNMP、CMIP,以及至少一个网管信息库(MIB)。 网络管理站一般是一个的设备,也可以是共享系统的一个能力。管理站驻留在网络管理的服务器上,实施网络管理功能。它被作为网络管理员与网络管理系统的接口。其基本构成如下: (1)一组具有分析数据、发现故障等功能的管理程序; (2)一个用于网络管理员监控网络的接口; (3)将网络管理员的要求转变为对远程网络元素的实际监控的能力 (4)一个从所有被管网络实体的MIB中获取信息的数据库。

综合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综合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作者:邵华欣, 李振富, 刘彩丽 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第09期 摘要:综合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是指导系统设计、建设、评估、管理的准则和标准。从有利于通信网集中统一管理,适合通信网络的特点,立足现状,着眼发展和采用适当的技术四个方面分析了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需求,然后采用基于CORBA的TMN架构,从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和物理体系结构进行体系结构的设计。 关键词:综合网络管理系统; 体系结构; TMN; CORBA 中图分类号:TN91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1)09-0021-04 System Structure Design for Integrated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SHAO Hua-xin, LI Zhen-fu, LIU Cai-li (Xi’an Communication College, Xi’an 710106, China) Abstract: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integrated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rule and standard of system design,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design requirement of system structure is analyzed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available for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applicable for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suitable for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and adopting proper technique. The system structure is designed based on TMN structure of CORBA through function system structure, information system structure and physics system structure. Keywords: integrated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system structure; TMN; CORBA 0 引言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信网种类越来越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按传输手段分有有线网、卫星网、短波网、超短波网等;按传输业务分有数据网、电话网、视讯网、广播网等[1]。为适应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针对各专业网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网管系统,这些专业网管系统基本实现了对各自网络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指挥调度、资源分析,但无法对跨网系的网络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同时也造成了各专业网管系统自成体系,单独管理,互连互

智能网技术

第五章智能网 5. 1 智能网概述 智能网(IN)是在通信网上快速、经济、方便、有效地生成和提供智能业务的网络体系结构。它是在原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新业务而设置的附加网络结构,它的最大特点是将网络的交换功能与控制功能分开。由于在原有通信网络中采用智能网技术可向用户提供业务特性强、功能全面、灵活多变的移动新业务,具有很大市场需求,因此,智能网已逐步成为现代通信提供新业务的首选解决方案。智能网的目标是为所有通信网络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新业务,包括PSTN、ISDN、PLMN、Internet等,智能化是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 5.1.1 智能网的总体结构 智能网由业务交换点(SSP)、业务控制点(SCP)、信令转接点(STP)、智能外设(IP)、业务管理系统(SMS)和业务生成环境(SCE)等组成,智能网的总体结构如图5-1所示。 业务交换点(SSP)具有呼叫处理功能和业务交换功能。呼叫处理功能接收用户呼叫;业务交换功能接收、识别智能业务呼叫,并向SCP报告,接收SCP发来的控制命令。SSP一般以原有的数字程控交换机为基础,升级软件,增加必要的硬件以及NO.7信令网的接口。目前我国智能网采用的SSP一般内置IP,SSP通常包括业务交换功能(SSF)和呼叫控制功能(CCF),还可以含有一些可选功能,如专用资源功能(SRF)、业务控制功能(SCF)、业务数据功能(SDF)等。 业务控制点(SCP)是智能网的核心。它存储用户数据和业务逻辑,主要功能是接收SSP送来的查询信息,并查询数据库,进行各种译码。它根据SSP送来的呼叫事件启动不同的业务逻辑,根据业务逻辑向相应的SSP发出呼叫控制指令,从而实现各种各样的智能呼叫。SCP一般由大、中型计算机和大型实时高速数据库构成,要求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双备份配置。若数据库作为独立节点设置,则称为业务数据点(SDP)。目前我国智能网采用的SCP一般内置SDP,一个SCP 含有业务控制功能(SCF)和业务数据功能(SDF)。 信令转接点(STP)实际上是NO.7信令网的组成部分。在智能网中,STP双备份配置,用于沟通SSP与SCP之间的信令联系,其功能是转接NO.7信令。

网络体系结构知识点总结

网络体系结构知识点总结 1、网络体系结构是层次和协议的集合。 2、网络协议:通信双方在通信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用来描 述进程之间信息交换过程的一组术语。 3、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和交换规则(时序、定时)。a) 语法:规定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b) 语义:规定通信双方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 及做出何种应答。c) 交换规则:规定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4、分层设计a) 为了降低协议设计的复杂性,采用层次化结构。b) 每一层向其上层提供服务。c) N层是N-1层的用户,是N+1层服务的提供者。d) 第N层和第N层通信,使用第N层协议。e) 实际传输数据的层次是物理层。f) 分层的优点:i、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高层不必关心底层的 实现细节。ii、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每个层次实现细节的变化不 会对其它层次产生影响。iii、易于实现标准化。g) 分层原则:每层功能明确,层数不宜太多也不能太少。h) 协议是水平的(对等层通信时遵守的规则)i) 对等层:通信的不同计算机的相同层次。j)

接口:层与层之间通过接口提供服务。k) 服务: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 5、网络中进行通信的每一个节点都具有相同的分层结构,不同节点的相同层次具有相同的功能,不同节点的相同层次通信使用相同的协议。 6、数据传输的过程a) 数据从发送端的最高层开始,自上而下逐层封装。b) 到达发送端的最底层,经过物理介质到达目的端。c) 目的端将接收到的数据自下而上逐层拆封。d) 由最高层将数据交给目标进程。 7、封装:在数据前面加上特定的协议头部。 8、层次和协议的关系:每层可能有若干个协议,一个协议主要只属于一个层次。 9、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之间交换的信息报文。 10、网络服务: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两种: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1 1、OSI/RM(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a) 应用层面向用户提供服务,最底层物理层,连接通信媒体实现数据传输。b) 上层通过接口向下层提出服务请求,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c) 除物理层以外,其他层不直接通信。d)

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4800字

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4800字 随着中国电信、联通、吉通等多个电信运营者的出现,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局面逐步形成。多运营者的竞争使广大电信用户在价格方面、服务质量方面得益,但如果不能及时、科学地解决各运营者间智能网业务的互通问题,用户将只能在各运营者的网络范围内使用各自提供的智能网业务。智能网业务因业务本身性质的不同,要求应用的范围也不相同。如,大众呼叫、电子投票等业务,一般在本地范围或本省范围内开放,而记帐卡呼叫业务、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则在全国甚至国外范围内开放。对于象记帐卡呼叫等要求使用范围越广越好的业务来说,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即一个运营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用户在其它运营者的网络中也可使用,对于业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反之,则一方面满足不了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方便地使用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局限于一定范围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对用户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业务的推广。 2.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前提条件 智能网是一种可迅速、经济、灵活地提供新业务的网络体系,在智能网上开放补充业务,其优势不仅在于业务、用户数据的管理及业务逻辑的控制比较集中,而且还在于用户可在较大范围内使用业务,用户可在任何通过No.7信令网与用于开放智能网业务的业务控制点SCP相连的地方,使用智能网业务,正是这后

一点优势为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提供了技术基础。要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网间信令功能的互通。此外,在网间互通的智能网业务中,业务呼叫的主叫与被叫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网络的情况将占较大比例,如果两个进行业务互通的网络彼此无话路相通,实现智能网的业务互通是不可能的,所以前提条件之二就是实现网间基本呼叫控制功能的互通。以下所有对于互通方式的讨论将建立在这两个前提之下,有关两网实现话路及信令网互通应遵循的原则,这里不做讨论,但假设它们是符合有关规定的,本文将只从技术的角度,对实现智能网业务网间互通的几种可能性进行探讨。 3.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方式 网间互通是指由几个网络合作提供一项业务的处理过程,其中包括智能网与智能网的互通,智能网与非智能网的互通。国际电联曾在建议Q.1201中,将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概括为两种情况:(1)两个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1所示: IN-SLIN业务逻辑 BCP基本呼叫处理 GW网关 图1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IN与IN)在图1中,GW1用于在两网间进行呼叫的接续,GW2用于接入其它网络中的业务逻辑,GW3用于在各不同网络保有的业务逻辑间进行通信。

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包括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 规定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第三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 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第四层: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第4层的数据单元也称作处理信息的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但是,当你谈论TCP等具体的协议时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数据单元称为段(segments)而UDP协议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报(datagrams)”。这个层负责获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须跟踪数据单元碎片、乱序到达的数据包和其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第五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 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